美的安得物流怎么样胸如海样宽,了然人事着悲欢.谁写的

梁漱溟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摘要]梁济正是向刚刚二十五岁的儿子梁漱溟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离开家门的。从此,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梁漱溟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思考了一生。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在他六十岁生日前三天带着这个问题投了北京的净业湖(即积水潭)。一个多么严肃又多么沉重的问题!我对怀着这个问题离开世界的梁济先生一直有崇敬的心情。为什么呢?梁先生不是问“我会好吗?”他关心的是“这个世界”,他的心目中一定不只是有他自己,一定还有他人,有国家,有民族,所以才这样问。只有对世界原本抱着希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并且为它困扰。
稍想想,梁济先生是有答案的。也许是个不十分清楚的答案,可是他又似听到一个冥冥的声音告诉他: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或者很难再好了。他失望了,绝望了,于是痛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敬的梁先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可敬的伪问题。梁先生原本一定是期盼着世界会好而活着的,可能正是相信世界会好,支撑着他活了几十年。但是,世界真的会好吗?也可以问世界永远不会好吗?看来都不是。世界从来没有坏到毫无是处,真的使人活不下去,世界也没有好到过无以复加,只有蜜糖和幸福;而且未来的世界也不会好到不能再好,好到无以复加的好,好到我们再也无事可做的好。这正如莫泊桑的小说《人生》中在最后对人生的描述那样:“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对人生、对世界看得还是明白的。梁济先生的问题是个伪问题。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看看梁济先生的儿子梁漱溟先生。
梁济正是向刚刚二十五岁的儿子梁漱溟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离开家门的。从此,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梁漱溟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思考了一生。不同的是,儿子与父亲对同一个沉重的人生问题有了不同的态度,或者说有了不同的寻求答案方式,他没有像父亲那样死钻“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父亲没能从问题中走出来,儿子则渐渐走了出来,并且获得新生。
在那旧中国,那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和黑暗,怀着救国济民责任的梁漱溟,在多年里虽然心思沉重,但是却不辞辛劳,奔于中华大地,总在努力为国为民做些积极的事情。但是注定他也不免常常失望和灰心,也难见光明,他也有过自杀的念头,有过出世剃度为僧的思考。可是梁漱溟先生终究渐渐走出了人生大困境。这又为什么呢?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说:梁漱溟父亲梁济投水自杀,深深影响了梁漱溟,使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使他“非为社会问题拼命不可”。(《梁漱溟的最后三十九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梁漱溟在1951年的一封信中说:“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梁漱溟先生手迹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甚至发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铿锵之声。至此,我们可以把梁漱溟先生看得更清楚了。
终观梁漱溟的一生,他的精神不断地在升华,活得越来越明白。在他身上我们好像看到了徐悲鸿先生说人要有的那种傲骨。在“文革”期间动乱的1972年,梁漱溟遭批判、抄家、扣发工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6月他致信侄女,为嘱她,先说及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身体这样好,全从精神好而来。我思想通畅,丝毫没有什么窒碍迷闷之处。同时精神振作,有用力的方向,有充分信心地在写《人心与人生》一书。”“心气很壮,便把身体带着健康起来。”“从心(即精神)带动身体则是一条不易之理。”还说“心要超出来”,而“此须于人生有较深较高的认识,而后心境才得超脱旷达”,“心得其养,自然身体会好”。甚至对侄女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不公遭遇,梁先生也说:“政治问题难望解决,置之度外可也。”(梁培宽编《梁漱溟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久经风霜和人生坎坷,直到此时的“文革”,梁先生仍能以冷静的眼光,安稳的不急不燥的心态审时度势。梁漱溟曾经书写哲学家林宰平的诗句赠人:“安得心如海样宽,了无人事着悲欢。水天极目无穷尽,不染尘埃不起澜。”从中也可窥梁漱溟的心境之不一般了。
梁漱溟很欣赏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袁黄)的话:“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解释说:“如果内心有矛盾冲突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忏悔自新吧!’‘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啊!’”他以向前看的积极心态面对自己内心中的矛盾,从而做到“自己不打架,不矛盾冲突,这时就无物挡住自己,于是真能够‘忏悔’、‘自新’,开拓新生命了。”(《朝话》,教育科学出版社)梁先生把“反省”看作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所以他也就把“自觉”看作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我们看到,梁漱溟在一生中没有停止过反省和自觉地“调理”自己。而这些最后又归结到对人生的深刻醒悟:“人人都应当领略人生”,“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我们看到了一位积极入世的梁漱溟,一位心中有梦的梁漱溟。
这一切不但使梁漱溟走出了父亲梁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阴影,我们也可以说,更可贵的是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更好”在努力思考和实践,并且做出了贡献。
终观梁漱溟的一生,我们看到,越是往后,他活得越是硬朗,越有滋味,以致在生命的极低潮时期,在最孤立时,在遭到极不公正时,仍大声说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再想到自杀。梁漱溟是强者。他做到了“在一个令人悲观的世界里带着乐观的希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信念和坚守:我们活着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很美好,而是要奋发努力为了使世界更美好去做该做的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梁漱溟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摘要]梁济正是向刚刚二十五岁的儿子梁漱溟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离开家门的。从此,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梁漱溟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思考了一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在他六十岁生日前三天带着这个问题投了北京的净业湖(即积水潭)。一个多么严肃又多么沉重的问题!我对怀着这个问题离开世界的梁济先生一直有崇敬的心情。为什么呢?梁先生不是问“我会好吗?”他关心的是“这个世界”,他的心目中一定不只是有他自己,一定还有他人,有国家,有民族,所以才这样问。只有对世界原本抱着希望的人,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并且为它困扰。稍想想,梁济先生是有答案的。也许是个不十分清楚的答案,可是他又似听到一个冥冥的声音告诉他:这个世界不会好了,或者很难再好了。他失望了,绝望了,于是痛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敬的梁先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可敬的伪问题。梁先生原本一定是期盼着世界会好而活着的,可能正是相信世界会好,支撑着他活了几十年。但是,世界真的会好吗?也可以问世界永远不会好吗?看来都不是。世界从来没有坏到毫无是处,真的使人活不下去,世界也没有好到过无以复加,只有蜜糖和幸福;而且未来的世界也不会好到不能再好,好到无以复加的好,好到我们再也无事可做的好。这正如莫泊桑的小说《人生》中在最后对人生的描述那样:“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对人生、对世界看得还是明白的。梁济先生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看看梁济先生的儿子梁漱溟先生。梁济正是向刚刚二十五岁的儿子梁漱溟说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离开家门的。从此,这个沉重的问题也就永远地留在了梁漱溟的心里,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也思考了一生。不同的是,儿子与父亲对同一个沉重的人生问题有了不同的态度,或者说有了不同的寻求答案方式,他没有像父亲那样死钻“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问题。父亲没能从问题中走出来,儿子则渐渐走了出来,并且获得新生。在那旧中国,那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和黑暗,怀着救国济民责任的梁漱溟,在多年里虽然心思沉重,但是却不辞辛劳,奔于中华大地,总在努力为国为民做些积极的事情。但是注定他也不免常常失望和灰心,也难见光明,他也有过自杀的念头,有过出世剃度为僧的思考。可是梁漱溟先生终究渐渐走出了人生大困境。这又为什么呢?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说:梁漱溟父亲梁济投水自杀,深深影响了梁漱溟,使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使他“非为社会问题拼命不可”。(《梁漱溟的最后三十九年》,中国文史出版社)梁漱溟在1951年的一封信中说:“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问题。”(《梁漱溟先生手迹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甚至发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铿锵之声。至此,我们可以把梁漱溟先生看得更清楚了。终观梁漱溟的一生,他的精神不断地在升华,活得越来越明白。在他身上我们好像看到了徐悲鸿先生说人要有的那种傲骨。在“文革”期间动乱的1972年,梁漱溟遭批判、抄家、扣发工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6月他致信侄女,为嘱她,先说及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身体这样好,全从精神好而来。我思想通畅,丝毫没有什么窒碍迷闷之处。同时精神振作,有用力的方向,有充分信心地在写《人心与人生》一书。”“心气很壮,便把身体带着健康起来。”“从心(即精神)带动身体则是一条不易之理。”还说“心要超出来”,而“此须于人生有较深较高的认识,而后心境才得超脱旷达”,“心得其养,自然身体会好”。甚至对侄女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不公遭遇,梁先生也说:“政治问题难望解决,置之度外可也。”(梁培宽编《梁漱溟书信集》,中国文史出版社)久经风霜和人生坎坷,直到此时的“文革”,梁先生仍能以冷静的眼光,安稳的不急不燥的心态审时度势。梁漱溟曾经书写哲学家林宰平的诗句赠人:“安得心如海样宽,了无人事着悲欢。水天极目无穷尽,不染尘埃不起澜。”从中也可窥梁漱溟的心境之不一般了。梁漱溟很欣赏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袁黄)的话:“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解释说:“如果内心有矛盾冲突的人,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忏悔自新吧!’‘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啊!’”他以向前看的积极心态面对自己内心中的矛盾,从而做到“自己不打架,不矛盾冲突,这时就无物挡住自己,于是真能够‘忏悔’、‘自新’,开拓新生命了。”(《朝话》,教育科学出版社)梁先生把“反省”看作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所以他也就把“自觉”看作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我们看到,梁漱溟在一生中没有停止过反省和自觉地“调理”自己。而这些最后又归结到对人生的深刻醒悟:“人人都应当领略人生”,“人在世上生活,如无人生的反省,则其一生就活得太粗浅,太无味了”。我们看到了一位积极入世的梁漱溟,一位心中有梦的梁漱溟。这一切不但使梁漱溟走出了父亲梁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阴影,我们也可以说,更可贵的是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更好”在努力思考和实践,并且做出了贡献。终观梁漱溟的一生,我们看到,越是往后,他活得越是硬朗,越有滋味,以致在生命的极低潮时期,在最孤立时,在遭到极不公正时,仍大声说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再想到自杀。梁漱溟是强者。他做到了“在一个令人悲观的世界里带着乐观的希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信念和坚守:我们活着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很美好,而是要奋发努力为了使世界更美好去做该做的事。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铮铮铁骨,似水温情:梁漱溟书法真迹欣赏
梁漱溟()是个通今博古、学贯中西,融儒佛为一体的大学者。他著作等身,主要论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东方学术概论》、《儒佛异同论》、《人心与人生》等,在学术界影响极大,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世人知道他的大多以为他是国学大师和大儒,而忘记了他其实更是铁骨铮铮的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和文化教育改良的理论和实践家。
梁漱溟先生的书法,在书法圈内并无多少人知晓,有的青年人更是闻所未闻。不过这也难怪,因为梁先生是一个儒学家、哲学家,从不以书法名世。或许可能是梁漱溟的学术领域太偏太专了,以至他逐渐淡出了大众文化的视野;或许也可能是他那曾经有一段被「封杀」的经历,以至人们几乎忘记了他,难怪现在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梁漱溟,更不知道有个梁漱溟也擅书法。
然而,随着近年来梁漱溟的名字时常见于报章,声名再起,人们又开始重新「认识]了他。其实令梁漱溟最出名的既不是他的学问也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在一九五三年与毛译东主席当面顶撞的故事。如要了解梁先生的个性品格,这段往事不可不说。
(感谢慈心先生提醒,特补发愿文部分手迹,全文手迹为尊重梁老智慧权利,暂不公布)
梁漱溟先生发愿文
我今在佛前顶礼,披沥一心作忏悔。无始以来贪嗔痴,身语意业罪垢重。
或有覆藏不覆藏,而今一切深惭愧。愿佛菩萨证知我,立志发愿更不造。
愿佛菩萨加被我,清净心开三业净。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誓愿学。
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渡。心佛众生本一如,念念唯期显自性。
一九五四年春初,卧病北京医院,撰此文以自勉励,忽忽不觉廿余年矣。
陈生维博索书,特书此付之,一九七七年三月廿日八五叟梁漱溟于北京东郊寓庐。&
&&那是花一九五三年九月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作为一届政协委员的梁漱溟发言时批评了新中国按苏联模式制定的经济计划,指责中共一进入城市便忘记了乡村。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梁的发言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快,后来几天内便直接批评他是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于是梁漱溟遭到了会场上几乎所有人的批判,大呼他「不准胡言乱语!滚下台去!」但此时的梁并不示弱,依然据理力争,并表示自己没有反对总路线,而主席却诬他反对总路线,故希望主席要有「雅量」收回对他的批评,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说:
「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在一片「无限忠于」的氛围下,梁漱溟冒天下之大不韪·凭着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良心,凭着爱国的赤胆忠诚如此直言「犯上」,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接下去事情的发展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规模的批梁运动接踵而至,梁从此被打下政治舞台·开始一了达数年的「闭门思过,听候处理」。也许毛泽东还是很念旧,并没将他怎样,还保留了他的政协委员位置。但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梁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现在仍可从《毛选》第五卷中谈到一篇措辞激烈、语气愤慨的《批评梁漱便的反动思想》,可见毛泽东当时对梁的不満程度。
其实梁漱溟和毛译东倒是数十年的朋友:他们相识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解放前梁漱溟曾两次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见面并多次彻夜长谈。为了国共和谈之事梁作为民主人士也四方奔波游说,为国出力。但自一九五三年风波之后,梁与毛则基本断交了,他俩从此再也未见过面。
然而梁漱溟率直敢言的性格并没有因挫折而改变,他在一九七0年的一次讨论「宪法草案」座谈会上,曾又一次语惊四座。他发言认为,在《宪法》的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一毛泽东一,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上了宪法,皆不甚妥当。在那个年代以「待罪之身」。还敢提出如此不同意见来直接触忤最高领袖和「林副统帅」,真可谓是「大胆」的了」。其实,这就是他的性格,并不是要有意「冒犯」,对待朋友他也是如此。一九八五年挚友冯友兰九十寿辰时邀梁赴其家宴,不也遭到他的拒绝么?他并直言相告,大意是北大旧人现惟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实以足下曾馅媚江青,故我不愿前来参加寿宴!
从梁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根正直·坚硬的脊梁骨。了解他的性格,再看他的书法,似乎也有那种正直、坚定的学人凤范!梁漱溟先生的尺牍书法,舒朗雅淡,秀逸流畅,说有赵子昂风味也不算错;其落笔看似轻盈流利,然笔力存焉。他有几幅书法作品,虽不铺毫重按,犹如瘦金体一般以笔尖运行,但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元气清新而不俗。
如图的一幅对联,是梁漱溟先生-九四八年元旦所写,为一首杜诗中的两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船尾跳鱼拨刺鸣。
楚书结体开张舒朗,线条劲健有力,可以称得上是梁先生的代表作品。
梁漱溟从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这是他在书信、日记中曾多次表白的:
【我自幼不屑为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旁人或指我是学赵子昂,或指我是李北海,实则安得有空闲及此耶r@】(《寄君大侄》一九八0年)
曾"为人写字作书,每意求笔力矫健,力转见其俗劣,盖胸次未能廓然坦荡,是可耻也。孟子指出学问之道在求其放【放心者一切间外逐物之心也。写字作书但恭敬从事便得。】I
(《致勉仁义学院同学》一九八四年一当他九十四岁,晚辈亲友索书,他还在日记(-九八七年卜-月二门)上记有:&
【功纯留纸嘱作书,不知我不善书法。】
尽管如此,求梁先生墨宝的人·直还是络绎不绝,尤其当年任北大授课时,由于求字者渐多,使得他难以应付,以致不得不出安民告示了。有一则《梁漱溟启事》(载《北京大学日刊》,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云:「同学诸兄前后交来嘱书各件,今已一律写竣,请各位到三院教员休息室自行检取为幸。再,漱溟作书至劣,所以当挥写时殊不自觉兴趣,迫于嘱命应酬而已。此良为苦事,自今以后声明谢绝,唯谅是幸。」这倒是一则有趣的花絮,可入名人铁事集。
说起梁漱溟和北大,还有一段故事可资谈助。梁先生并没读过任何高等学校,他的学问全凭自学,当年他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但随后在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却被蔡元培发现。蔡元培知他对印度佛学有研究并看出了他的才华,即决定请他到北大任教。梁漱溟开始有些犹豫,自己只有二十四岁,考北大都没进,怎敢一下子就出北大老师呢?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以及真诚待人的长者之风打动了他,于是就应承了下来。后来梁漱溟终成-代大师,证实了蔡先生的眼光。
梁漱溟书法坚劲挺拨、一身傲骨的特点,和他的性格颇多相似之处,书如其人,人如其书。他以独特己见不随流俗而闻名,虽因犯颜直谏而遭受打击,却九死而不悔。据说当年全国「批林批孔」运动盛行时,他作为孔孟之徒又受到了无休止的斗争和批评,当问他的感受时,他引孔子的话作了回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掷地有声。
最后用这几句诗结束这篇文章吧,夜半搜集这些资料十分辛苦,但也十分欣慰。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梁老的文人大儒情怀!
“安得胸如海样宽,了然人事着悲欢。水天极目无穷境,不染尘埃不起澜。”
---- 真是虽不能往,心倾慕之!
铁骨铮铮真男儿,柔情似水温丈夫
: 日,梁济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来与他讨论欧战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后,梁济留下一篇《敬告世人书》,投湖自尽。这一天,距离他的六十大寿只有四天。
白岩松《幸福在哪里?》:“梁漱溟说: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们丢掉了这三件东西,控制欲望而知足安乐,投入去爱而感恩,关注自我的灵魂而有信仰的心灵。
朋友问我下辈子做什么?做只鸟飞向天空吗?做颗大树直插云霄吗?做个更聪明的人生在富贵之家?下辈子我只想做一个无名的小草,生长在一个莫名的山坡随风轻摆,享受阳光和雨露,任人踩踏,过最卑微的生活,做一个最脆弱的生命。脆弱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人都有一颗玻璃心,有那柔软的一块地方,不是吗?
日记:我们时常忽视身边的世界,特别是被我们不断欺凌的自然界。以为植物不能行走和发声就随意践踏,以为动物愚笨和无知就随意蹂躏。人类的无知,贪婪和愚蠢已近快毁灭自己的地步!看家园home里一句话非常感动:自然界唯独有树木最了不起,他们克服地球引力,逆向而为向天空伸开翅膀!我们想过飞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铮铮铁骨,似水温情:梁漱溟书法真迹欣赏
字如其人,一身傲骨。梁漱溟()是个通今博古、学贯中西,融儒佛为一体的大学者。他著作等身,主要论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东方学术概论》、《儒佛异同论》、《人心与人生》等,在学术界影响极大,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世人知道他的大多以为他是国学大师和大儒,而忘记了他其实更是铁骨铮铮的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和文化教育改良的理论和实践家。
梁漱溟先生的书法,在书法圈内并无多少人知晓,有的青年人更是闻所未闻。不过这也难怪,因为梁先生是一个儒学家、哲学家,从不以书法名世。或许可能是梁漱溟的学术领域太偏太专了,以至他逐渐淡出了大众文化的视野;或许也可能是他那曾经有一段被「封杀」的经历,以至人们几乎忘记了他,难怪现在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梁漱溟,更不知道有个梁漱溟也擅书法。
然而,随着近年来梁漱溟的名字时常见于报章,声名再起,人们又开始重新「认识]了他。其实令梁漱溟最出名的既不是他的学问也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在一九五三年与毛译东主席当面顶撞的故事。如要了解梁先生的个性品格,这段往事不可不说。
(感谢慈心先生提醒,特补发愿文部分手迹,全文手迹为尊重梁老智慧权利,暂不公布)
梁漱溟先生发愿文
我今在佛前顶礼,披沥一心作忏悔。无始以来贪嗔痴,身语意业罪垢重。
或有覆藏不覆藏,而今一切深惭愧。愿佛菩萨证知我,立志发愿更不造。
愿佛菩萨加被我,清净心开三业净。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誓愿学。
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渡。心佛众生本一如,念念唯期显自性。
一九五四年春初,卧病北京医院,撰此文以自勉励,忽忽不觉廿余年矣。
陈生维博索书,特书此付之,一九七七年三月廿日八五叟梁漱溟于北京东郊寓庐。&
&&那是花一九五三年九月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作为一届政协委员的梁漱溟发言时批评了新中国按苏联模式制定的经济计划,指责中共一进入城市便忘记了乡村。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梁的发言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快,后来几天内便直接批评他是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于是梁漱溟遭到了会场上几乎所有人的批判,大呼他「不准胡言乱语!滚下台去!」但此时的梁并不示弱,依然据理力争,并表示自己没有反对总路线,而主席却诬他反对总路线,故希望主席要有「雅量」收回对他的批评,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说:
「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在一片「无限忠于」的氛围下,梁漱溟冒天下之大不韪·凭着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良心,凭着爱国的赤胆忠诚如此直言「犯上」,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接下去事情的发展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规模的批梁运动接踵而至,梁从此被打下政治舞台·开始一了达数年的「闭门思过,听候处理」。也许毛泽东还是很念旧,并没将他怎样,还保留了他的政协委员位置。但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梁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现在仍可从《毛选》第五卷中谈到一篇措辞激烈、语气愤慨的《批评梁漱便的反动思想》,可见毛泽东当时对梁的不満程度。
其实梁漱溟和毛译东倒是数十年的朋友:他们相识于「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解放前梁漱溟曾两次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见面并多次彻夜长谈。为了国共和谈之事梁作为民主人士也四方奔波游说,为国出力。但自一九五三年风波之后,梁与毛则基本断交了,他俩从此再也未见过面。
然而梁漱溟率直敢言的性格并没有因挫折而改变,他在一九七0年的一次讨论「宪法草案」座谈会上,曾又一次语惊四座。他发言认为,在《宪法》的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一毛泽东一,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上了宪法,皆不甚妥当。在那个年代以「待罪之身」。还敢提出如此不同意见来直接触忤最高领袖和「林副统帅」,真可谓是「大胆」的了」。其实,这就是他的性格,并不是要有意「冒犯」,对待朋友他也是如此。一九八五年挚友冯友兰九十寿辰时邀梁赴其家宴,不也遭到他的拒绝么?他并直言相告,大意是北大旧人现惟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实以足下曾馅媚江青,故我不愿前来参加寿宴!
从梁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根正直·坚硬的脊梁骨。了解他的性格,再看他的书法,似乎也有那种正直、坚定的学人凤范!梁漱溟先生的尺牍书法,舒朗雅淡,秀逸流畅,说有赵子昂风味也不算错;其落笔看似轻盈流利,然笔力存焉。他有几幅书法作品,虽不铺毫重按,犹如瘦金体一般以笔尖运行,但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元气清新而不俗。
如图的一幅对联,是梁漱溟先生-九四八年元旦所写,为一首杜诗中的两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船尾跳鱼拨刺鸣。
楚书结体开张舒朗,线条劲健有力,可以称得上是梁先生的代表作品。
梁漱溟从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这是他在书信、日记中曾多次表白的:
【我自幼不屑为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旁人或指我是学赵子昂,或指我是李北海,实则安得有空闲及此耶r@】(《寄君大侄》一九八0年)
曾"为人写字作书,每意求笔力矫健,力转见其俗劣,盖胸次未能廓然坦荡,是可耻也。孟子指出学问之道在求其放【放心者一切间外逐物之心也。写字作书但恭敬从事便得。】I
(《致勉仁义学院同学》一九八四年一当他九十四岁,晚辈亲友索书,他还在日记(-九八七年卜-月二门)上记有:&
【功纯留纸嘱作书,不知我不善书法。】
尽管如此,求梁先生墨宝的人·直还是络绎不绝,尤其当年任北大授课时,由于求字者渐多,使得他难以应付,以致不得不出安民告示了。有一则《梁漱溟启事》(载《北京大学日刊》,一九一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云:「同学诸兄前后交来嘱书各件,今已一律写竣,请各位到三院教员休息室自行检取为幸。再,漱溟作书至劣,所以当挥写时殊不自觉兴趣,迫于嘱命应酬而已。此良为苦事,自今以后声明谢绝,唯谅是幸。」这倒是一则有趣的花絮,可入名人铁事集。
说起梁漱溟和北大,还有一段故事可资谈助。梁先生并没读过任何高等学校,他的学问全凭自学,当年他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但随后在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却被蔡元培发现。蔡元培知他对印度佛学有研究并看出了他的才华,即决定请他到北大任教。梁漱溟开始有些犹豫,自己只有二十四岁,考北大都没进,怎敢一下子就出北大老师呢?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以及真诚待人的长者之风打动了他,于是就应承了下来。后来梁漱溟终成-代大师,证实了蔡先生的眼光。
梁漱溟书法坚劲挺拨、一身傲骨的特点,和他的性格颇多相似之处,书如其人,人如其书。他以独特己见不随流俗而闻名,虽因犯颜直谏而遭受打击,却九死而不悔。据说当年全国「批林批孔」运动盛行时,他作为孔孟之徒又受到了无休止的斗争和批评,当问他的感受时,他引孔子的话作了回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掷地有声。
最后用这几句诗结束这篇文章吧,夜半搜集这些资料十分辛苦,但也十分欣慰。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梁老的文人大儒情怀!
“安得胸如海样宽,了然人事着悲欢。水天极目无穷境,不染尘埃不起澜。”
---- 真是虽不能往,心倾慕之!
铁骨铮铮真男儿,柔情似水温丈夫
: 日,梁济出门,遇到儿子梁漱溟来与他讨论欧战新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后,梁济留下一篇《敬告世人书》,投湖自尽。这一天,距离他的六十大寿只有四天。
白岩松《幸福在哪里?》:“梁漱溟说: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们丢掉了这三件东西,控制欲望而知足安乐,投入去爱而感恩,关注自我的灵魂而有信仰的心灵。
朋友问我下辈子做什么?做只鸟飞向天空吗?做颗大树直插云霄吗?做个更聪明的人生在富贵之家?下辈子我只想做一个无名的小草,生长在一个莫名的山坡随风轻摆,享受阳光和雨露,任人踩踏,过最卑微的生活,做一个最脆弱的生命。脆弱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人都有一颗玻璃心,有那柔软的一块地方,不是吗?
日记:我们时常忽视身边的世界,特别是被我们不断欺凌的自然界。以为植物不能行走和发声就随意践踏,以为动物愚笨和无知就随意蹂躏。人类的无知,贪婪和愚蠢已近快毁灭自己的地步!看家园home里一句话非常感动:自然界唯独有树木最了不起,他们克服地球引力,逆向而为向天空伸开翅膀!我们想过飞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得物流工作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