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物xianfugao:弭子仁,不知为何物

搜作品集&&&&
欽定四庫全書     集部五
 牧庵集        别集類四元/
    臣/等謹案牧庵集三十六卷元姚燧撰燧字
    端甫號牧庵河南人姚樞從子也案元史稱/樞為柳城
    人元無柳城當是據誌/狀之文著其祖貫耳初以薦為秦王府文
    學後歴官至翰林學士承?集賢大學士謚
    曰文事蹟具元史本傳燧雖受學於許衡而
    文章則過衡逺甚張養浩作是集序稱其才
    驅氣駕縱横開闔紀律惟意如古勁將率市
    人戰鼓行六合無敵不北柳貫作燧謚議稱
    其典冊之雅奥詔令之深醇抉其浮靡一返
    古轍而銘誌箴頌雄偉光潔家傳人誦莫得
    而掩雖不免同時推奬之詞然宋濂撰元史
    稱其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
    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
   國初黄宗羲選明文案其序亦云唐之韓柳宋
    之歐曽金之元好問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
    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則皆異代論定其
    語如出一轍燧之文品亦可概見矣其集久
    佚不傳明文淵閣書目有牧庵集二十冊而
    諸家著録皆未之及劉昌輯中州文表所選
    燧詩較元文類僅多數首文則無出文類之
    外者昌跋稱牧庵集五十首聞松江士人家
    有刻本南北奔走竟莫能致今所得乃録本
    多殘缺視刻本僅十之二黄宗羲序天一閣
    書目云嘗聞胡震亨家有牧庵集後求之不
    得葢已久佚惟永樂大典所收頗夥校以劉
    致年譜中所載文目雖少十之二三而較之
    文類所選則多十之五六矣詩詞更多出諸
    家選本之外謹排比編次釐為三十六卷以
    存其概劉致年譜一卷亦附于後集中諸體
    皆工而碑誌諸篇叙述詳贍尤多足補元史
    之闕又不僅以詞采重焉乾隆四十九年十
     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墀
牧庵集原序
皇元宅天下百許年倡明古文纔姚公牧菴一人而已
盖常人之文多剽陳襲故弗克振?惟牧菴公才驅氣
駕縱横開閣紀律惟意其大畧如古勁將率市人戰彼
雖數不我習一號令之則鼓行六合所向風從無敵不
北雖路絶海嶽亦莫不迎鋭而開猶度平衍視彼選兵
而陣擇地而途纔一再敵輙衰然且老者相萬矣走年
二十四見公于京師時公直學士院每有所述于燕酣
後岸然瞑坐詞致砰隠書者或不能供章成則雄剛古
邃讀者或不能句尤能約要于繁出竒于腐江海駛而
蛟龍拏風霆薄而元氣溢森乎其芒寒熇乎其輝煜一
時名勝靡不鰓鰓焉盡閟所有伏避其路而将相鼎族
輦金篚幣託銘先世勲徳者路謁門趨如水赴壑厥問
之崇學者仰之山斗矣每往來江湖間贐餞燕勞月無
虚朝二千石趨翼下風吟嘯自若巷陌之者謂君神仙
人嘗謂唐三百年其文為世所珍者李邕韓愈二人或
所蔇若市或酬金牣門最其凡論之公盖兼有至其外
榮達喜施與宏逸髙朗中表惟一年愈艾而氣莭愈隆
顧有前人所未備者然則公之竒侅瑰異者獨文乎哉
公没之十一年當泰定改元江西省臣求所述于文凡
如干篇将板行世郎中蔣煥華甫走書濟南以文序請
竊惟韓昌黎文李漢氏序歐陽公文蘇軾氏序公與二
子代雖不同要皆間氣所鍾斯文宗匠振古之人豪也
走何人敢于焉置喙辭不獲因紀平昔所嘗得諸心目
者姑副所懇公諱燧字端甫仕至翰林學士承?榮禄
大夫集賢大學士太子賔客牧庵其自號云濟南張養
文章有一代之宗工其出也秉山川之靈闗天地之運
所謂百年?見者也漢四百年惟司馬遷父子揚雄班
固四人兩晉魏隋之間則無聞矣唐三百年惟韓愈栁
宗元二人宋三百年惟歐陽修蘇軾二人當是時非無
作者雜出其間與三四君子相與度長而絜大並駕而
齊驅焉然皆掇拾剽竊不能成一家之言負當代宗工
之任此山川之氣天地之運誠有時而或息即我朝國
初最號多賢而文章衆稱一代之宗工者惟牧庵姚公一人耳公營州栁城人營州之族好馳馬試劍遊畋為
樂公獨嗜學績文早負竒氣非所謂秉山川之靈闗天
地之運者乎至大戊申公為翰林承?予忝末屬始拜
公于翰林是年冬詔修成宗皇帝實錄日侍公筆硯間
遂得手鈔公文數十篇玩誦日夜不置其後實録成進
方将求公全帙編次而公謁告南來矣曩得寕國所刋
本校之既非全校帙譌舛尤多每為悵然也至順壬申
之門人翰林待衛劉公時中始以公全集自中書移命
江浙以郡縣贍學餘錢命公駸木大恵後學予時承乏
提學江浙儒學因獲董領其事私竊欣幸乃與錢塘學
者業景修従加校讐分門别類得古賦三篇詩二百二
十二篇序二十八篇記五十三篇碑銘墓誌一百四十
篇制誥五十八篇傳二篇贊十五篇説十一篇祝冊十
篇雜著十三篇樂府百二十四篇縂六百八十九篇案/牧
庵集今無全本即此序及年/譜猶可見其各體文之原數凡五十卷竊惟公之文雄
深雅健世罕有知焉譬如太羮?酒食而無味然足以
享天嗚呼草?者之有望于後世之子雲也宜哉至順
昭陽作噩之嵗季春之閠儒林郎江浙等處儒學提舉
鄱陽呉善序
欽定四庫全書
 牧庵集卷一
             元 姚燧 撰
  加謚祖宗告祀南郊冊文
維至大二年蒼龍己酉冬十月庚戌朔十有九日戊辰
嗣皇帝臣某臣頼上天之佑祖宗之靈得以?末之躬
託于億兆京垓臣民之上持盈守威凡今三年身至太
廟兩嘗祼将非獨于親立愛臣家庻亦孝治可先天下
而祠官讀祝于太祖室惟曰聖武皇帝處宗室亦惟曰景?皇帝至世祖室則曰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名譽之
羙垂無已者多及六言顧于創業之主垂統之宗開我
後人承承繼繼億萬維年者稱述成功盛徳有所未盡
心實欿然謹遣太尉尚書右丞相臣某禋致牲玉燔柴
泰壇昭告昊天上帝加諡曰太曰法天唘運聖武皇帝
睿宗曰仁聖景?皇帝伏惟圎靈居髙聴卑灼臣微忱
勅我祖宗歆此嘉誅臣不勝感激戰栗之至
  皇帝尊號玉冊文
維至大二年正月乙酉朔越七日辛丑皇太子中書令樞宻使臣某謹率中外文武百僚頓首頓首謹言昔我
世祖既平炎趙質之于書幅員廣長振古無倫覆燾之
下八紘萬國莫敢不庭何獨一王西北岸然憑道阻脩
方命正朔徳綏之而不摰威董之而不讋夫豈不能齊
罪致罰深入其地終以聖人親其宗廟包荒有年成宗
繼序憤乆驁頑天鍳昭明於裕皇孫獨無陛下授以太
祖皇帝信寳撫軍漢北是固以張足付神器之本時未
及冠承命即行其視萬里明闠寒冽之鄊不逺不難如
堂適庭至則奨厲諸軍修明法制簡拔果藝均苦分勞解衣燠寒推食飫飢洸洸汔汔士氣日作睿算伐謀待
冦嵗至奪人以先身踐戎行霆馳電擊大北其羣虗已
不務日慎一日始終十年不狃屡勝狂狡不懲悉鋭來
加當以選鋒伺間出竒盡襲輜重彷徨無歸度不能軍
耄倪纍纍降口百萬坐致敉寕平四十年未靖之梗成
兩祖宗未?之志天下之人聞其風聲思覩天光者顒
顒翹翹九圍一心握是乾符歸正宸極弛武事之夙習
洽新化以文治立愛自親曽未旬浃上尊太后問安以
時下建儲宮庻政是先又舉列聖未遑之典欽崇元祀玉瓚黄流薦祼太室還蹕龍興徘徊太祖龍旂九斿
金于斯肇基帝業為城中都又以孔子垂範百王将二
千年而顯諡未稱加大成于至聖文宣王上立勞于軍
與凡庭臣悉大賚之間嵗不登既賬既恤虞施未博民
罹罪罟再肆大宥至徳難名赫赫巍巍惟天為大掛一
漏萬井觀如斯求可盡臣下歸羙報上者惟是徽稱謹
玉冊并玉寶上尊號曰統天繼聖欽文英武大章孝皇
帝欽惟陛下立天之地立極生民茂對鴻名于億萬年
  皇太后尊號玉冊文維至大三年嵗次庚戌冬十月甲辰朔越五日戊申嗣
皇帝臣某臣伏惟顯考順宗未臨海???小子託其
遺體顧踐丕基惟事臣母養以天下何無不有何欲不
臻而隆名盛典辭未見俞非臣所以表微恍酬大徳也
欽惟皇太后陛下貞順而齊肅明哲而剛淵居常處變
愛威異施臣在先朝受詔漢北往撫諸軍可謂逺役以
義割恩縦臾其行迨河陽永懐彌切親至五?禱于
佛乗尚憑隂隲早遂振旅閤閣是崇靈貺用昭旋聞國
恤并日馳赴邪謀方興授冊儲皇曽不再日掃清宫掖待臣以來俾付神器自非睿?安敉内訌往嵗鑾輅再
五?净供大修以畢夙願極心為臣天燾地持日居
月諸其大其明非言所喻詩之言也母氏劬勞推之眇
末咻仁喣慈百倍為艱圖以報塞惟崇顯號者强而名
之庶?聖徳昭明天下是用類于上帝禋于六宗奉玉
冊玉寶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皇太后欽
惟皇太后陛下慶躋莫上之尊福衍無疆之厯菲躬是
保慈訓是承
  行銅錢詔原注至大/二年十月
錢幣之法其來逺矣三代以降沿革不常世祖皇帝建
元之初頒行交鈔以權民用已有鈔幣兼行之意盖錢
以權物鈔以權錢子母相資信而有證今鈔法一新期
於公私兩利重惟經乆之計必復鼓鑄之規
  至大三年十月赦
朕自嗣守丕基致孝太室奉上玉冊寳加諡太祖為法
天唘運聖武皇帝光獻翼聖太后睿宗仁孝景?皇帝
顯懿莊聖皇后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昭睿順聖景后裕宗文恵明孝皇帝徽仁裕聖皇后順宗昭聖衍孝
皇帝成宗欽明廣孝皇帝貞慈静懿皇后于斯之時宜
?徳音誕告天下猶恐數赦或賊良民今因西北叛王
不受正朔五十餘年其子徹伯爾盖愆前人盡有部衆
歸命闕庭及庫庫齊謀為非覬未忍置理刑以輕典與
夫崇建大刹上為列聖報徳??下為生民祈福昭昭
者亦既成功皆我聖母之徳之致已于此月五日奉玉
冊玉寶上尊號曰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夀元皇太后屬
大慶禮成宜敷渙號以新民聴於戯非在有司一乃心力以輔余治期底隆平
  即位詔原注至大/四年三月
惟昔先帝事皇太后撫朕眇躬孝友天至由朕同託順
考遺體重以母弟之嫡加有削年内難之功于其踐阼
曽未逾月授以皇太子寶領中書令樞宻使百揆機務
聴所搃裁于今五年先帝奄棄天下勲戚元老咸謂大
寳之?既有成命非與前聖賓天而始徴求宗親議所
宜立者比當稽周漢晉唐故事即正宸極朕以國恤方
新誠有未忍是用經時今則上奉皇太后勉進之命下狥諸王勸戴之勤三月十八日于大都大明殿即皇帝
位凡尚書省誤國之臣先已服誅同惡之徒亦已放殛
百司庶政息歸中書令丞相特們徳爾平章政事諤勒哲
李道後等從新殛治其可為今法程拯民急者具如左
方於戯凡爾有官君子皆古所謂治天澤食天禄者宜
一心力欽乃攸司無替朕命
  左丞許衡贈官制
天非繼聖學之墜緒則不生命世之大才國欲與王道
以比隆肆用為烝民之先覺何物故之已久尚人思之未忘故資善大夫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
領太史院事許衡玉裕而金相凖平而?直出處則惟
義所在言動亦以禮自持休休焉有容属属乎其敬人
能?道惟朝聞夕死之是期我欲至仁匪晝誦夜思之
不得行已似秋霜烈日化人如時雨和風來席下之摳
衣滿户外者列屨達簡在帝心者率多丞弼窮固守師
説者不失善良鶴鳴九臯而聲聞于天鳯翔千仭必徳
輝乃下爰立相以堯君舜民之志所告上皆伊訓説命
之言丹扆斤姦少不避電霆之軋擊青?治厯本于?
日月而送迎由理窮而智益明隨任使而職斯舉今既
亡矣誰其嗣之於戯在爾身在垂没世之名于朕心有
失同時之恨雖成廟納書以命諡固已振木鐸之髙風
而功臣胙土則未加用申錫宻章于下地光靈如在
功之其承可贈正學垂宗佐運寵臣太傅開府儀同三
司追封魏國公諡仍文正
  中書右丞相塔喇台追封淇陽王制
出入帷幄在人十能而已則千訏謀廟堂為相一年而
疾居半竟邦家之殄瘁宜王禮以追崇具官某維昔開國之遺苖乃今太師之元嗣由爾世胄為我親臣事世
祖至今也凡三朝職中書而乆者非一日灼其亷明而
忠亮與大?遜而温文眷兹中書出庶政之原居以右
相絶百僚之席使加中政機搃六軍善調?而長宮師
監纂修以成國史加此重責皆所裕為一徳可以寛鄙
夫片言奚止簡繁務思過榮之可畏視倖利以不貪同
綰餘艾者十人爾先辭免其太尉均受錫田以萬畆爾
獨還致于司空觀父子之並相一門求聖與尚友千古
改衣改作緇衣何頼乎武桓拜後拜前赤舄未慙于周
魯方歌功于清廟倐委魄于?閭豈意少者殁而老者
存益信理難明而理難測憐乃公獨傷于漢北誓爾後
均胙乎淇陽於戯何但上下床盡餘子可束之髙閣如
失左右手慨正人不止于下泉咨爾靈明歆朕休命可
特贈封諡為懐正昭徳佐治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師
上柱國淇陽恵穆王
  索隆噶台贈營國威翼公制
朕聞康王之入端門其從呂伋文帝之來代邸亦拜宋
昌固知非心膂之臣不以付爪牙之任具官某任足以
致逺?可為克剛以世祖見萬里之明于親臣極一時
之選爱其春秋之方盛責以夙夜之惟勤昉試于中俾
執十而衛闕旋出之外與受鉞以淮召移全軍往追
叛戚既誓捐軀之許敢辭奔命之勞何以報之所未聞
者杯孟璨瑳以陳上賓虞秩秩之初筵鞍勒盤陀以校
金人避騤騤之上駟榮生如此哀死可無庸建爾于上
公即家為國廣綏予之孝子與親共尊靈而有知歆是
  楊?懿贈?農郡文康公制聲相應而氣相求允謂風流之二老生有封而死有贈
式昭?數于九原其肩隨許魏國者誰歟而目為秦君
子則公也故集賢館學士太中大夫兼太史院事楊恭
懿抱經濟學恥章句儒守四書為入道之階梯持一敬
為立身之根柢其辨析則江河之莫禦其操履則山嶽
而不移信蠶有績而蟹有筐化三輔?親之自致無鶉
生突而牂生奥視萬鍾于我亦何加所師授者皆成徳
逹才有朋來者必忠告善道非商山之幣不起而宣室
之席始前由道徳禮樂刑政藴之胸故厯象日月星辰指諸掌明朝花謝數之精者堯夫何處堯夫君其問諸
李郃是皆非常人所企及宜其為吾道之指歸今也則
亡誰其能及於戯天下之事日銷月鑠惟餘不杇之聲
名闗西之風山髙水長尚爾克開其苖裔英靈不昧異
  劉秉忠贈趙國文正公制
運際風雲不可謂生時之無益名垂宇宙斯克當没世
而不忘将求若人展無與匹開府儀同三司太傅上柱
國趙國文正公某淵深而智山静其仁方見龍之在田嘗迨天之未雨貫百王之一其道于聖學以開明敷五
典之三為綱肇人紀之修叙身本斯立政條用章頒禄
于陜之東西屯田于淮之南北從征六詔與越三江賛
神武不殺之仁洽民心好生之徳咸嘉謨之入告至大
業之佐成是以楓宸之念功俾于蘭省而搃政属王旅
簞壺之迎勞随王輿文軌之混同而獨身不及見之亦
衆心所甚惜者至元之詔進保為傅大徳之誓以正易
真在先朝之恤雖曰已隆自今日而思猶荅末及何功
臣之見後復太師之未加豈朕待為于爾其告於戯非登朝霞以棲其魄從往聖陟降于帝庭則抱明月而逰
乎方訪裔孫徘徊于神道章追刻蜜?重書棺可
  王思亷之考贈恒山郡正獻公制
隂雨膏之由太山出靈于膚寸滄浪清者乃嶓冡導漾
之濫觴即物理已然而求見世徳自?而著某官某之
考炳禀姿温粹涖事敏恭知惟讀其父書示不?乎家
學方兎在野之並逐猶鴻集澤之未安筮仕其時立勞
于國為令雖囿乎百里施治可型之四方収敲朴之威
以求得情乎獄拒摧筦之?以堙興利之源得古人用其一緩其二之心故取民也有制非若後世之朝三暮
四之術其得民也以仁逮夫中統之建元治最十路于
宣幕丕享其身者淵停而雲蓄以昌爾後者天施而地
生由服勤祖宗之兩朝俾迨秩丞疑于二品於戯推子
以及其父不于大郡以疏封知臣宜莫如君曷報舊人
  妣贈恒山郡夫人制
婦人之爵視夫若子之貴賤而為尊卑夫貴而子卑官
始大而終成寥寥無聞夫卑官子致位将相故人生榮死而死之雖勢之必至營魄有知寵數欽若然猶視嫓
徳娠賢之何如某官某之妣武氏其天雖未至于顯庸
 而盡瘁州縣惟恐利澤不加于民而聲名日延可謂嫓
 徳迨其子壮羙知世祖典瑞于中大官再上食必以見
 及而不後之随時燠寒嵗賜之服而克翼翼小心未嘗
 見貶于聖訓者兩朝四紀自宥宻而進丞疑而館閣於
 月旦評者推傳相為稱首謝事而去晚有宮賓之招亦
 以老辭凡若此者皆出?機之朴可謂娠賢汝武氏兼
有之斯具羙矣可
  ?珠氏塔塔爾贈蜀國武定公制
朕惟他臣之家由其子孫位登将相故褒命其親上及
三代皆有國之禮崇大臣也具官某惟爾家則不然
尚論其世雖源逺未分而同出于天潢矧其考博囉岱
逹爾罕有功太祖立國之初及爾之身承是勲勞由帶
憲宗御器械出秉麾鉞疆理四川西起劔閣而東盡蘷
門勁騎一蹂而宋人去平土城郭壁山栅木假息嵗月
不敢出犯其鋒非獨為國震耀武威張今混一之本使
爾子孫席是以興接武為将纉乃舊服亦為爾家邁徳
之祖求他臣家由子孫貴以褒命者語豈同日哉於戱
可嘉也已可
  考贈蔡國武穆公制
知臣宜莫如君凡曰有勞而必報推子以求其父父雖
未仕而亦封實原始之教忠特飭終而追恤具官之考
福寛初由力穡旋致豐貲嘗倒困以周旋率裂劵而免
負俾鄊鄰傾心而懐恵善頌其家鍾光嶽全氣以生賢
元勲于國禄及養以五鼎年?躋于九陵於戯世皆流
澤于目前潢汙随涸爾獨揚名于身後華衮何加尚其光靈服此茂渥可
  妣贈牛氏蔡國夫人制
四民之中士無恒産工利器用商遷有無而皆資衣食
于農斯古有國官人必于力田由善務本故生子勞而
向義多為鉅臣具官某之妣牛氏由生令子當今季朝
砧夕鼎之時獨完其宗為歸吾元以開勲為顯諸侯而
與其大安享禄養以終循是褒章宜及所自可
  太訓之考贈韓國敬穆公制
惟勤夙夜莫踰執御之臣何物暑寒敢曰休安其室属世皇違豫召路寝以入居方憑几之道揚我又綴衣之
庭出恨不攀龍髯而俱上悼其附鳳翼之不終從事孫
曽如臨父母最知三朝之知遇加于百辟之等威何以
報之先徳用章庶其誓者下泉無憾某官某之考秉氣
通正為才裕優當僉其國之都議司聞振下民之餓嬴
者損布為端之三百與米為斛之一千百銀桷之副諸
五金品之亞者初匪干民之譽如家量貸如公量収實
以推君之仁示朝信道而工信度種徳若此生賢則宜
求臣鄰之顯親至師垣之極爵於戯髙車駟馬雖不覬于生前兖冕桓圭亦足華于生後光之不冺明命用歆
  妣賈氏贈韓國夫人之制
夫封婦命雖君禮臣之所同子貴母榮以古騐今而由
異欲彰孝之潔白可後典其焚黄某官某之妣賈氏賦
質柔嘉為心恭懿出宜天北山之李宜爾室家求奉祀
南澗之賓奠其宗牖匪直善閨門之主饋又佐割帑廪
以振如聞閫外之皆曰女中之士篤生哲嗣實為
親臣於戯由雛伏以引鳳飛故得飾終于下土信蟹筐而
蝉績可以興孝于他門可
  妻韋氏封韓國夫人制
惟爾之家世緒紀逺自漢儒賢及?成父子繼為丞相
傳魯論于灰燼之末實開道統之源至唐其族尤盛女
為后而男尚主與仙李蟠根終始厯數百年其遺澤
餘波及爾身者與衮衣赤芾者匹最為近象于魁三而
朱幩藋茀以朝何異去天之尺五出門輝輝行路咨嗟
可謂極命婦之榮而未正小君之號不其闕與為降?
  中書左丞相阿都台追封順昌郡王制臣為委質勞于同軌之間君以念功?以禭衣之後雖
飾終其時有所未及在追恤今日烏可或遺爰寵幽褒
用昭異數具宦某力齊嶽負量與川函託開國将種之
苞根挺明堂工師之大木受任閫外賈勇籌邊為憲宗
入蜀之前鋒因殘百粤非世祖投江以尺箠不返三苖
報効之私寤寐不置百其身以奚恤一乃心之是期?
師貞險順而貞得夬剛决柔之兆考版圖之幅裂秉旄
鉞以鼓行将削尊號于偏方必使義聲以先路勢乗破
竹名正苞茅有不待風蛇之蟠赤而已飛塵星馹之?如震如怒袵金革北方之强于理于疆盡江漢南國之
紀羣黎壺漿而崩岑?主席藁以泥頭瘁事非伊成功
能爾非十年為丞于行省奄一旦違世于先朝白雲杳
歸于青山清風空遺于黄閣像未麟?之貎服先龍衮
之升既進師垣又建王國俾大書于神路過者式焉示
絶等于臣隣忠則勸矣尚膺茂渥少慰榮魂可
  妻扎拉爾氏追贈順昌郡夫人制
大帝立極之十五年嘗曰昔我太祖戡定中夏日不暇
給由天未厭宋徳帝制偏方命将出師一家天下今惟
其時曽不三年墟其廟社雖曰睿算萬舉萬全亦大臣
奉辭宣力死職忘身有以致兹厥功茂著用是追崇故
光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阿都台為推忠
翼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上柱國順昌郡武敏王
其故妻扎拉爾氏在父母家幽閑而禮其移天也淑慎
有聞所可?傷在不夀考以語嫓徳不及夫丞相建希
世之功以語娠賢不得食子大夫糾官邪之禄非賁?
壌曷慰貞魂可
  妻哈塔錦氏封順昌郡王太夫人制漢祖王呉芮于長沙郡史豈及其家為晉武君祜妻以
萬嵗鄉夫則未嘗王也求能兼者伊何人斯非為臣利
用行師有瓴水建髙屋之功則其婦大封封爵無女蘿
施長松之好具官某妻姆于華望嬪我元勲貞順範之
閨門恭儉化其行里問安興聖錫宴大明導必中貴人
以前坐則外命婦之上寵莫宜于象服光何賴乎魚軒
皎日穴同天豈私從其死矢髙風物表人則争仰其生
榮與爾貽謀服我休命可
  張?範贈齊國忠武公制由弓冶而為箕裘世其家之餘子用詩書以驅鋒鏑儒
能将者?人非資文武之全才安立功名于昌運鎮國
上将軍江東建康道宣慰使都元帥贈銀青榮禄大夫
平章政事謚武烈公張?範統明而敏學沉毅而善謀
為二千石則有譽于魏邦嗣萬夫長克用光于蔡國城
濟南夾寨卒圍齊盗以梟夷壁漢隂上游式遏荆蠻之
豕突長江而光濟?列郡之後降獨制帥兼守其揚
州盡全師反攻吾木栅奮前茅以騎擊居顔行纔十三
人麾後騎以鼓乗斬首虜倍九千級震兵威于淮右授使節于江東方遣伻趣三宮之入朝其丞相挟兩王以
出國設偽號以干正朔萃亡命而蠢甌閩率趨利之孤
軍活坐屠之一郡獲俘不?就敵是求遂令衆叛以親
離猶且兄終而弟及轉偷生于閩海竟滅跡于崖山萬
里言旋九重入覲殷腆之紀緒已絶吴語之勞苦甚温
恃為祈父之爪牙而啟曽参之手足於戯雖爾身不
及識而世祖告?則具存于朕心不能忘在功臣胙土
之未錫故即發身之自爰疏賜履之封尚其明靈服此
  母贈齊國太夫人制
身先齊家所以立興仁之本天昌厥後昭其有教子之
方憫爾劬勞寵之贈恤贈推忠效節翼運功臣太師開
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忠武公張?範之母趙氏肅
穆持正舍?有容心静而安惟修善以積慶氣禀者秀
能為國以毓賢信有開之必先庸厚報其所自令譽未
傳于千古湛?下及于九泉於戱後之視此亦猶今典
章具在逝者如斯未嘗往神爽如生可
  妻封齊國夫人制因親教愛孝可移忠揚名顯親報不忘本倫所繫典
則用彰贈推忠效節翼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
柱國齊國忠武公張?範之妻某氏厚積度源恪遵禮
範純乎坤道能静守于母儀正于家人可敦勸于風化
親見門閭之髙大載加名爵以推崇佩此光榮俾之耆
 艾於戯寵章所賁推吾永錫之仁慈教是遵尚勵堅貞
  納古爾封營國顯公制
開國居先亦既攀龍而附鳯傳家有託尤在峙鵠而停鸞非天不享而日斯邁故北京路逹嚕噶齊納古爾自夫
?學以及壮行擅翩翩佳公子之稱植矯矯大丈夫之
操嗣為元帥代其耋親虎節相承可謂父菑而子播龍
光不爽式昭臣敬而君仁纔纉舊服之數年遽棄慈闈
于一旦噫雖功不施于逺而芳其流則多有後而才方
将天門之宿衛於中何憾已増泉壌之輝光加有褒章
以慰貞魂可
  妻封營國夫人制
仙李蟠根天桃華灼既及閨其名族而作配于元戎内佐堂構其父基外勉勤勞于王事棄詩書于馬上髀肉
從消對勲業于鏡中鬢毛未改何為不淑俾稱未亡求
斯世之賢者亦為女之士者於戯適從夫而死從子可
既令始而令終髙為谷而深為陵名必傳今以傳古可
   烏頁爾贈營國忠勇公制
惟太祖之基命龍遂乗雲有良臣以樹勲魚猶得水展
我同姓豈伊異人具官某氣鍾光嶽之純全誠貫金石
之堅確智足謀國勇則冠軍佐天運之維新憤人心之
未定既降復叛必煩以行既自北而徂南首遼尾魏亦
攘左而塞右膺之背秦語其?履于四方數豈戎衣之
百襲為庸巳懋其報宜之可當非劉氏之不王姑唘若
魯侯之大宇併申褒典少慰其靈噫佳城之鬱年三千
名固已昭乎白日分國于肇州十二澤期不斬于黄河可
  妻李氏贈營國夫人制
佐命飛龍及見九斿之大斾剖符虎節可輕十乗之元
戎贈以報其忠勞禮宜均乎伉儷具官某之妻由有淑
質莫不令儀鬱桃李之穠華藹茞蘭之芳佩委女齋而
莫牖吉蠲克謹其禴祠之子狩而韔兮險阻偹嘗于軍旅實從于疆而于理豈専宜室而宜家於戯雖魚軒未
及于生歸以親觀羙而象服可由乎死冺不大疏封可
  張柔贈蔡國武康公制
風雲從而龍虎騰物有感于類應日月出而螢爝息理
無待于他求具官某當聖武蹂山東而北歸旋貞祐棄
河朔而南播俾司留鑰兼秉帥麾知厯數之将窮束干
戈而胥附珍孔山堅壁之賈瑀抗真定反虜之武仙徙
治保州斬荆棘以立府寺徒戎汴闗棄寳玉而収圖書
事睿太憲之三宗封易淶遂以萬户至世皇移全軍以成毫偃枹鼓不鳴郊壘者三年懲齊虜削諸侯俾城燕
平板幹可壮邦?于千里年雖云其耋矣功誰出其右
焉求先朝爵之上公何啻無十一于千百故今朕贈以
太傅實加異尋常而再三又増賁于九原兼及揚及二
代而父而子皆使同大帝之已封我祖我孫可謂于功
臣而無負庸躋絶等以慰明靈可
  妻毛氏贈蔡國夫人制
朕惟祖宗創業之艱必有摧鋒宣力不二心之臣雲從
影附克戡多難以成耆定之功是用賁以追錫之榮而配亦與焉於戯非吾将相勲業之家其孰能得之具官
某之妻毛氏淑慎柔嘉渉臘書史在金叔世實與蔡國
同其艱危及後為顯諸侯憤世婦人不悍為俗寕殄其
夫之後不使媵侍在側者而獨善逮其下藹有恵及小
星之譽男女二十餘人教養不異已出故敦勸閨壼者
不舉是為師先朝旌異之賜衣一襲詩曰鼓鐘于宮聲
聞于外者其不信然死既同穴而迢封者其可異諸乎
 牧庵集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牧庵集卷二
             元 姚燧 撰
  楊爾昌贈夀國安惠公制
人之祖其木之本培植既深曽之孫如榦之柯?分斯
茂比切雲霄于千尺豈濡兩露之一朝具官某生際時
艱役編氓籍雖迹沉浮于里社而名表襮于鄉閭徳邁
乃身盡力菑畬其地澤流爾後聨芳侍從之臣矧侍前
皇有聞今日茍不上推其所自爰進丞疑何以下詔夫將來用光?漠可
  妻富察氏贈夀國夫人制
姆名門於遼右醮華望之?農言必女箴動循婦道篤
生奕奕之令子實為洸洸之武夫觀其臨陳以捐軀于
時蹈難可知卜鄰之提耳平昔教忠矧曽孫以宫臣為
儲貳之傅友上推徳澤皆發慶源於戯朕之贈右揆而
勲?軍疏恩已極爾于榖異室而死同穴受祉不那告
第以兹制綸欽若
  楊徳崇贈夀國康懿公制羇于人而合于天徴書惟信非其身而在其子從古已
然源不浚則流豈長弓必勁而矢方剽取譬若近為理
則同具官某自葉流根去華務實以名聞于裕廟遂驛
致為邸臣不大其施以昌爾後膳祠主客郎官所職之
殷繁嘉吉軍賔閣老相資而損益生而有光于門户死
者何憾于泉扃位亞師垣展矣三司之列寵加公衮巋
然九命之尊伊爾明靈尚膺茂渥可
  妻陳氏贈夀國夫人制
以育姜敬仲之遺苗歸有周揚侯之餘裔合姓皆神明之後生子宜禮度之閑進長儀曹近清光之尤切動咨
閣老率舊章而不忘因觀從槖之能然皆出斷機之所
自秩上公以九命既疏大國之封開夀域于八荒宜正
小君之號用資告第貞魄是承可
  王守道贈夀國忠惠公制
臣之邁徳固將流慶于後昆王者念功必使被澤其先
世肆即下地爰進大封具官王顯之父守道生值時艱
出膺人傑屬金源之南播屹恒鎮而中居彼猶冀死灰
之然而潛出代交之?誘同官以所部曲殱都師不遺稚孩佐太尉之孤軍奮雪讐恥復連城以千里盡返故
常鴻集之氓遂其奠居梟悍之卒戢不為暴用輕典以
刑新國克逺省以任舊人損户簿征折劵恤匱故飲惠
者相率而尸祝其聞風者或形之詠歌非獨專乎軍諮
兼亦正夫侯度帝曰嘉止璽書爛雲漢之章民曰異諸
金節等河山之誓於戯功豈一書而足爵宜九命之加
矧有子嘗任其股肱尤可厚飾終之典雖若汝不復于
骨肉必猶多用物之精其克欽承尚永無斁可
  妻封夀國夫人制凡曰有官之君子克慎其終亦惟主饋之家人能勉以
正典既所天之加恤義無同穴之見遺某官某之妻姆
張懿徽婦主貞順令閨門之不出奠宗牖之必親齊國
賢妃纔警雞鳴于昧旦魯侯夀母未聞燕喜于期頥合
斯異代以觀有不同年而語飬以辨章之廩禄何報春
暉服其裕聖之笥衣足華嵗晏居勤纂組而無逸動釋
几杖而不隨受祉之那比隆安有亦黄髪之良異者而
素心之所慕焉於戯開予夀域于八荒毓封先汝進夫
上公以九命濟美後人可
  耶律祭酒考贈淶水郡莊慎公制
臣克厥艱而始明敏其徳子焉能仕皆由父教之忠眷
予問義之人師實漢僕射之位長固求還笏難斷抗章
是用追崇其先庻以垂裕乃後具官某中書猶子丞相
從兄宗承遼室之遺苗禰祀金源而全節尚論其世孰
踰爾家而又誨嗣續善詩禮之敦于以見平生戛紈袴
之習自夫共工之謝晏然同俗之安爭饋肆乎五漿振
衣岡於千仞奉先惟孝雖耆耋于禴祀也親焉接下以
恭其臧獲之乆故者民耳匪直八官而知止抑展在家
而必聞惜棄世于九齡負為國之三老於戯神遊安徃
定徘徊乎故鄉衮寵即封用昭章于疑墓嘉誄以副殊
  王思亷之祖沂贈恒山郡莊惠侯制
商容殷臣周武過閭而必式亷頗趙將漢文制敵而尚
思至公因見夫古人褒善不嫌于異代某官某之祖沂
言出無擇量深有容當天歩未改玉之時明刑書為亡
金之用立人由己飾吏以儒始知法以佐州尋假令而
為縣以不揚威子長吏斯免濫罰于平民不惡而嚴雖文無害伍符尺籍事専司六部之間駟焉高門報顧在
百年之後有孫四紀及相兩朝晚年嘗作客夫青宫時
竟遂明農於緑野遺榮若此埀裕尚多於戯父為士而
子大夫爾知守死生于?祭考贈公而祖侯服朕誕敷
隆殺之等威尚其光靈歆此明命可
  祖妣贈恒山郡夫人制
求世徳于上古神明後者莫先于帝高陽屈原云然亦
豈顧後之人哉惟自是屈節雖不可譜其次傳則汝為
其遺苗從可知也然自佩繽紛于繁飾及夫曰黄昏以為期思公子于芷蘭不言而喻貽下女以杜若無忌可
知溯厥芳聞宜兹象服於戯教爾孫導其先路既竭其
力以事君恐王毋懷乎故都俾從夫爵而啟宇降斯寵
命賁彼幽扃可
  贈焦徳裕考制
我國家禮御羣臣凡有位躋乎將相恩推上世必皆宇
啟于公侯匪專勸忠用以光孝具官某之考某生當立
武之日負其先衆之才既長千夫將經百戰毎獲俘而
不殺其乆奴而必民化盜賊而為善良振餓羸使遂生活方亂離之靡定而仁惠之兼施自他人若是之有為
而平日皆在所可紀由為子之束于貧賤故世徳不能
以昭明則爾後之熾昌亦式榖之教誨夫既一門各盡
其道可于九原不顯其光可
  焦徳裕贈恒國忠肅公制
事睿太憲以及世祖可謂圖任之舊人官趙蜀源而盡
東甌亦既敉寧于新國于勞庸之是迹何甄録之可遺
爰啟大封用昭幽壌具官某忠壯而信厚剛毅而純明
皆得自天且資以學當王略經綸之際適金源逋播之秋覆巢太行遂武仙之首惡引翼開府雪史帥之血仇
從後蹕董漕于川中尋持憲省風于隴右行役之逺聲
名益延及太師之濟江乏才臣之謀閫自家而起乗傳
以從既同輻裂之文又翦彚興之莨莠為勩之夥枚
舉豈殫方分省政之參俄有邦光之殄於戯永辭白日
佳城鬱三千年不及清風黄閣留一萬古可
  納喇追封蜀國忠武公制
朕聞率土之臣莫如同姓干城之將尤可異恩故逺稽
于禮經用厚加乎愍册具官某其在弱冠嘗為選鋒迅與鷹揚號為萬人之敵虓如虎視隱然千里之威屬鉅
冦之反郊乏總戎之制閫來可居此孰有異然其為人
心所歸不待君命之至推使秉鉞辭拒循墻即下令于
轅門已折衝于樽爼握機旗建四川之草木知名開壁
鼓行三峽之星河動影勇頗牧之非匹?孫呉之可方
八阽危則膺衆所不先分賜予則如士之最下勁騎所
蹙堅城毎摧如斯宣力于兩朝何止出竒于百戰於戯
降年弗永為烈則多雖狀不及識之亦心未嘗忘者置
户以守何樵牧可侵馬鬛之故壘即封或魂魄猶思蠶叢之國可
  伊蘇徳勒贈蜀國武?公制
遣戍以歌采薇命于天子者為將三世故國非謂喬木
名曰世臣者即戎百年生而他人孰可方之没則斯朕
所甚愍者具官某川涵而岳負玉裕而金相受鉞于成
童之年交綏于大敵之陣觀其進退以坐作得於生長
之見聞勇必冠軍功則推衆非有是為將之體其何以
服人之心雖﨑嶇殘蜀之餘乆纔五稔顧敉寧平宋之
後艱已百罹置郡縣于夷蠻斥邉疆于甘肅或分使節或秉政鈞自陜右而雲南躐辨章而丞相勲亦懋矣年
則未焉何期立極之新而失圖任之舊於戯乃祖乃父
既不異乎錦里之封爾子爾孫亦可同是蜜章為刻光
靈如在明命用歆可
  張?略贈蔡國忠毅公制
保塞承勲孰曰將門之無種陵川受學兵推師道之有
傳既不墜其冶弓而復敦以詩禮方資用世奄鬱佳城
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張?略
易武以文克忠由孝在憲廟已頒其虎瑞故世皇洊致
之龍光?盜發於東秦加兵助乎南紀援徐方之傳檄
夙料如成當炎夏以交綏宵奔已墮歸守衞士兼長儀
司賜金釦之巵被錦粲之服以中奉秉宣麾於淮浦仍
前授移使節於洪都大憝既殱餘孽何頼超參南省之
機政隨開北首而棺懸雖未陳夫襚衣猶及贈其褒衮
於戯乃公既邦之蔡無庸改封其家有廟於燕可從與
享精爽不昧明命用歆可
  秦國忠翊之弟巴克實巴追封古哩郡?懿公制
繄朕聞汝惟昔在軍謂人集菀而已集枯羨鳥烏之暇豫何寸有長而尺有短投龜?之卜居道理之安死生
奚計某剛毅而明敏貞信而沈幾逃自叛王棄其盡室
義定君王之分石可轉而心靡移恩輕妻子之私裾雖
牽而首不肯遄其歸以萬里始克覲于九重帝曰嘉哉
世所難者故其賚賜之物俄然充牣其庭或為廷士于
中或將邉兵于外居無常所至則有功月旦之評士咸
髙其一節春秋之筆史無待于他書不有褒章何發潛
徳於戯恩如爾家之奕葉能令名者幾人封依兄國于
拂林兼位崇以二品靈而有識生氣凜然可
  楊福贈夀國武莊公制
所遺乎死丈夫横尸于戰場其凜若生太史納書于幽
隧人臣斯得天寵何加具官某方初入官于逺行役第
知爭先而賈勇何有反顧而蓄疑將工礮之萬夫壯軍
威于千里志恢王畧恨衣帯不甘南紀之存魄毅國殤
殉枹鼓以示北方之矯與馬革包棺以奚異詎蜜章納
壌之未聞展也興哀為之賜諡爰加美號忠期昭白于
廣庭式慰明靈制許焚黄于神道可
  馬實贈扶風郡莊惠侯制惟仁者為能愛人雖甚急賢才之得觀逺臣以其所主
始可精淑慝之分故世皇大公其心致多士善用此道
具官某栖身巖穴屏跡市朝既力穡資其讀書復懸榻
慎于取友用先正魏公之薦得温室省樹之觀問惟對
以國言事見可于天聴賚衣在笥進秩題輿萬里之塗
牽車共期到逺九仭之山止簣不願為髙竟自遂以終
身敢維憎兹多口傳家有子應宿為郎治膳司主客之
殷繁酌嘉吉軍賔而損益諸有疑貳皆資老成於戯克
對無羞皆汝教忠之自或靈有識欽予追恤之褒可
  ?克特穆爾祖考伊蘓追封秦國康惠公制
朕禮遇臣下將責其報上而効忠故先之惟親而立愛
人曰予知不力善烏得夫令名祖以孫尊必既貴乃推
以哀典尚書左丞?克特穆爾之祖考伊蘇繄我髙后
于爾先人聞為世之所賢奏遣伻而將致由渠既耄辭
不能徃以汝克肖代之而行非家學有自而來不父譽
如是之力春秋方富初供奉乎東朝夙夜惟勤載徒征
于西域託椒房之親以為傅父居畫室之館以鞠帝姬
雖一話而一言可三薰而三沐即其時皆書之册視他
日取用為模至今天府所藏尚存擇古地官爰加以贈
於戯子兆民以敷五典生不及邦教之是司公九命而
勲上階没其與子封而為亞英靈不爽幽賁其承可
  祖妣克哷氏和斯納蘇贈秦國夫人制
婦人能動循禮度既宜室而且宜家王者之加鍚號封
不從夫則必從子存亡奚間古今所同贈光禄大夫大
司徒上柱國秦國惠康公之妻尚書左丞?克特穆爾
之祖妣克哷氏和斯納蘇貞静而幽閒柔明而茂淑徳
實在已貴不以夫由嬪椒房娶妻必食于河鯉爰從戎
輅大人未造而淵龍由託子其王姫是用尊為傅毋盛
哉車服之出入蔚為門户之光華生子則賢既間闗功
成于萬里有孫而相亦崇髙位至于三公何爾身不及
見之斯朕心所尤惜者於戯髙后之明並日月生及依
其末光夫人之行如山河没可忘其幽賁大秦啟宇貞
  考崇福使阿實克岱追封秦國忠翊公制
贈以褒忠凡善無?而不録名取副實夫言有大而非
夸惟逺藩之舊人及承事乎列聖匪封大國安賁下泉某考昔在憲宗未登宸極初因太子同生于其地故即
在軍鈞鍚以是名嘉與帝姫共其傅毋臣求愛遇于當
世人誰過諸女采撫鞠於内庭妻亦賜者逮六飛之廵
蜀乗世傳而超燕世祖異觀宗臣不劣所欲則與之聚
為猷而必其成屬叛王阻兵于北荒致懿親絶使于西
海責從間途以徃奚翅乎十萬里之遥竟懷重寳而歸
已忽焉四三年之久最其勞勩無與比倫報宜其身顧
後者天命田出舌在今其子補豈專乎衮闕用方頼其
錢流設爾無是之雋功亦朕不遺其哀典位崇太傅何
及鍾繇虎賁之共舁宇啟大秦足表造父馬迹之不至
英靈不爽茂渥其承可
  李道復曽祖考執贈韓國公制
於傳有言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在易亦曰積善之家必
有餘慶何天道之應若質劑而取償而人事之脩如菑
畬而望穫具官某之曽祖考某尚論其世孰踰其家自
後唐僅十五傳至今代實四百載秋闈戰藝嘗從退鷁
以俱飛晚節考槃遂卷屠龍而弗試猶不失一鄉之善
士矧其資上黨之素侯源濬也則其流長城髙者由夫基厚冝爾來裔為我藎臣一乃心之是期百其身以奚
恤與同休戚嘗憂杞國之天不大聲色再抱咸池之日
将以圖報惟有疏榮故于三代之相承皆以上公而為
贈於戯汝為其曽王父雖不及股肱于廟朝朕命以子
大夫尚或可肉骨于泉壌光靈不泯恩綍用歆可
  曽祖妣郭氏贈韓國夫人制
内言不出于梱雖無事之可書大孝能顯其親凡有功
而必報此古聖人勵忠之意亦士大夫反本之心某官
某之曽祖母秉徳淵純移天令淑正位乎内利家人在饋之貞以禮自防見君子采薇之説遂衍曽孫之慶用
疏列土之封精爽有知欽承惟永可
  考贈韓國忠獻公制
九仭為山覆簣其址百川學海濫觴是源因於已然而
即觀莫不積始而至厚某官某之考某淵深而智山静
而仁當勝衣弱冠之年奮前驅執殳之役以從王事為
馮忠靖周旋者勤不告勞能審敵情效余華明成敗者
算無遺?後移漕幕與府佐所至事治而言行在乎他
人自足為賢而推爾能猶未言善屬裕皇妙擇乎師友俾子孟入侍于皇孫凡太后之所如必耄年而不後輿
疾河内道卒冀方其盡瘁以事為如何于無徳不報之
有待遭成廟違棄其萬國與先帝臨御于四年洪濟于
艱嘉猷是頼兩扶青天之紅日一新黄閣之清風能蹈
難而不辭實教忠之所自於戯觀子可知其父乃古人
不同時而云然事君能致其身則今朕與偕行而見者
生負為明堂之八柱没冝享清廟之六瑚爰啟茅封式
  母王氏贈韓國夫人制婦人能循禮度既冝室而冝家王者之加號封不從夫
則從子死生莫間今古所同某官某之母温?而懿徽
柔惠而貞順觀其儀之不冝爾子之曰賢?姦宄何
鼎湖之格天潛圖内難頼忠良辨虞淵之取日尋復重
光如斯借筯之籌皆出斷機之教延登伊始追鍚維新
爰循從爵之封庸示歸魚之寵尚斯冥漠少慰靈明可
  妻贈韓國夫人制
國家以名器之公盍深求于崇報夫婦乃人倫之本冝
並著于顯榮爰考典章用敷寵數某官某之妻賦柔嘉之性凝婉静之姿姆于名門素守女箴之訓婦此良士
峻居儲傳之嚴所期夙夜之相成不謂死生之有間慨
駒隂之不待失同依日月之光緬象服之是宜尚足表
河山之行進封大國正號小君庻其營魂歆此嘉命可
  妻封韓國夫人制
王政重于報功國風本于正始齊家有道内助臣忠賞
爵惟公尚從夫貴以厚人倫之别以彰婦徳之嚴某官
某之妻懿敏柔明雍和專静遴選蚤由于名閥篤恭宻
侍于慈闈嘉若令姿歸于重輔行學素足乎已富貴尤虗其心義調琴瑟之和禮飭笄珈之盛俾爾夀俾爾昌
熾豈惟偕老之榮在其身在其子孫孰愈兼全之羙克
膺寵渥茂介禎祥可
  牧庵集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牧庵集卷三
             元 姚燧 撰
  讀史管見序
宋社既墟詔令湖南憲使盧摯以内翰籍江南諸郡在
官四庫精善書板舟致京師付興文署以故宣之致堂
讀史管見亦歸興文自是庠後學之士廢讀是書大徳
辛丑燧持憲節使江之東物色乆之明年得本旌徳吕
氏之塾而劉安官校是邦?其月廩師生之餘榖充于庾而錢羡于帑足以傭工俾翻刋焉因憶曩遊江西閻
編修宏方掾此省出管見藁數紙曰斯公遺墨俞秋山
故物也嘗貽其子壻黄有開有開貽宏宏敢以上之先
生遂受寶之踰十年矣併摹卷首每笑鍾繇求蔡邕書
于韋誕而不得誕死至發冢以取其癖如是觀公今書
于用筆精未必逮邕求邕書之存今者止于獨断惟箋
漢氏名物豈若公于千二百六十二年之事千状萬彚
叢臻其前一揆義禮之正褒以勸善貶以誅惡使地下
之人寵受華衮恥?市撻其效法春秋扶植人極之功何邕所敢跌及復哀其時邕死孔融思之以虎賁之貌
惟肖飲必引與之同賦蕩之七章曰雖無老成人尚有
典刑然非是藁世烏乎知其削之勤已精求精已密
加密埀後之不茍哉足使學者不煩發冢可少槩見公
書于今移融之慨歎夫尚有典刑者不在虎賁而在此
也其書已貽之同門友許約安求為序既喜是板為興
文之始兼?其得藁之由與今所歸以諗觀者
  國統離合表序
走未壮時讀通鑑綱目書于蘇門山嘗病國統散于逐年事首不能一覽而得其離合之概焉因年經而國緯
之如史記諸表私藏諸簏遇有疑忘即是而叩無異多
聞博識之見告者四十年矣是嵗之秋同門友許君得
卿自金陵過宣留語冄月間以示之得卿善其非出己
意而新竒為説特抽綱目所有彚而為編雖刋置凡例
之後猶不謂僭而校官劉君恭方刋胡公讀史管見于
宣庠聞之謂因是工可?手于旬浹遂取徽建二本重
勘校之得三誤焉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作延康元年
凡例曰中嵗改元無事義者以後為正其在興廢存亾
之間闗義理得失者以前為正其下注云建安二十五
年改元延康考之范史及陳志注文是漢號通鑑所書
乃若曹丕稱王時所改者今不能悉見例云然則為漢
為丕疑猶未決矧其時正在興廢存亾之間今以前為
正從建注二十五年其一章武三年徽大書三年後主
禅建興元年建無三年餘與徽一凡例則曰章武三年
五月後生即位改元建興而通鑑目録舉要自是年之
首即稱建興非惟失其事實而於君臣父子之教所害
甚大故今正之即是觀無三年者則昭烈為無終獨建
之失曰後主者徽建皆非嘗求其原由陳壽晋臣晋受
魏禅不敢帝漢而臣魏故不曰漢曰蜀謂昭烈父子為
先主後主通鑑因之反帝魏而主蜀後為目録事皆書
漢豈晚知其非欲正之而未及歟至綱目書出始曰漢
中王即皇帝位統斯正矣而于其子獨曰後主何哉且
自建興以及炎興用天子制以臨四方者實四十年鄧
艾至成都書帝出降明年又書魏封故漢帝禅為安樂
公亾國之餘且然豈于即位正始之年不帝反曰後主
乎是與十四十五十六卷之起盡反凡例諸曰後主者
皆溺於熟口順耳不思而失於刋正者也凡例又曰有
被廢無謚者但曰帝某而不用後人所貶之爵建興之
帝未嘗被廢亦均於無諡者故曰取晋帝奕與唐睿宗
景雲二年注?宗皇帝先天元年明年始大書?宗明
皇帝開元元年者例大書三年注帝禅建興元年明年
大書帝禅建興二年庶前後參稽可皆脗合無齟齬也
又其一天寶十五載注肅宗皇帝至徳元載明年惟曰
二載未嘗大書肅宗皇帝至徳為無始故今于二載上
加肅宗皇帝至徳使得上同于開元嗚呼三者均失而
延康之取至徳之去猶皆小小何也統固在也若章武
之距建興纔三年耳遽有帝父主子之異豈不于統大
有闗乎故特書曰帝禅有罪走為不韙者度不可以户
説雖面受之心不然焉或以為知言非獨走也有見可
一時之快而建興之帝亦将雪其比徳失統主稱千載
之恥於九原矣
  唐詩鼓吹注序
鼓吹軍樂也大駕前後部設之數百人具器惟鉦皷
長鳴中鳴觱篥皆金革竹無絲惟取便於騎作大朝會則置案於宫縣間雜而奏之最聲之宏壮而震厲者也
或以旌武功而殺其數取以名書則由髙宗退居徳夀
嘗纂唐宋遺事為幽閒皷吹故遺山本之選唐詩近體
六百餘篇亦以是名豈永歌之其聲亦可齒是歟嘗疑
遺山論詩于西崐有無人作鄭箋之恨漫不知何説心
竊異之後聞髙吏部談遺山誦義山錦瑟中四偶句以
為?意于適怨清和始知謂鄭箋者殆是事也遺山代
人雲南參政郝公新齋視為鄉先生自童子時嘗親几
杖得其去取之指歸恐其遺?以易數寒暑之勤既輯所聞與竒文隠事之雜見他書者悉附章下則公可當
元門忠臣其又鄭箋之孔疏歟公将種也父兄再世數
人皆長萬夫于皷吹之賠犦矟而導繡?者似已飫聞
晚乃同文人詞士以是選為後部寂寂而自隨無亦太
希聲乎其亦宏壮而震厲者亦有時乎為用也兵志有
之不恃敵之不我攻走聞江南詩學壘有元戎壇有精
騎假有詩敵挑戰而前公以元戎握機於中無有精騎
孰與出禦走頗知詩或少數年使得備精騎之一曲橫
槊于筆陣間必能劘壘得儁而還惜今白首不得公一振凱也公由陜西憲長以宣撫使巡行郡國河淮之南
欲序故燧書此
  馮氏三世遺文序
古之人道徳積躬而孝弟行于家風教及于鄉而勲名
流于天下後世父基而子構祖塗而孫轍存乎當時簪
紳榮之埀之于今竹帛煥焉是之謂世徳之家如楊震
袁安四五世迭為三公桓氏世為帝者師與後漢祚相
終始下乃唐之韋杜八葉蕭氏其間彰明較著者尚多
由是以來有志樹立門户者夫豈無其人哉然不一再傳子或不才孫復不令仁義之不修詩禮之日捐徙業
下逐百工衆技之利自混於齊氓能不觸刑辟以及其
宗祀者又於不才不令之中有絶俗之識者也嗚呼世
徳之易霣而難傳如是者果天歟天未嘗禍善人有開
于始而無聞于終有先于前而見羞于後者必自夫人
焉必人也耶簞食豆羮為物亦薄矣吾之與人猶必揆
之于義以裁其當否况如天者将畀人以世徳寜不靳
吝愛嫪誘之于冥?相之于昭昭俾繼繼生賢不墜其
世者未必人力能致然也馮氏由中義擢金天眷已未第中順通議右部以及今奉議凡五世儒仕鬱為清風
素望之家者百四十有八年亦庶幾古之世徳人哉子
休復進學方力諸孫蓁蓁紅蕖碧蕙穎發庭下又如是
來者之未艾也求今喬木故家可申乙者輪指不滿四
三嗚呼亦有非天之為者中順以中議卒官同知山東
轉運時年五十有九故甫年六十以同知横海節度致
仕通議以同知集慶節度亦六十致仕率不滿年格而
止不盡享有之留為裕後之謀若良農之休其地力而
不竭其出也然三世皆止同知亦理之不偶然事之可異者中議之文逸不可蒐輯中順白雲集通義松庵集
右部常山集奉議皆板之行世矣目曰馮氏三世遺文
俾燧為序曰夫人之言為聲聲原於氣中順之氣勁故
其辭簡潔而峻清右部之氣和故其辭温厚而優柔通
議之氣粹以正其學綜博而趨約故其言之見于誕布
除拜吟情託物誅姦彰善者剗戞陳言一以經史為師
淡麗而不諛奥雅而雄深多體而不窮視金諸作?為
髙古信一代文章之宗也嘗致仕居嵩山之松庵以故
人多不敢官公第曰松庵猶魯人於石守道曰徂徠然奉議名岵僉河南北憲事
  紫陽先生文集序
紫陽先生長先世父少師文獻公十有五年交友間少
師獨畏而不敢字者言必稱先生由其為河南徴收課
税所長官兼亷訪使按部洛西識燧于?稚迨少師棄
長尚書幕隠居蘇門輦致子之以不力于學數加困楚
先生聞而馳書止曰某令器也姑無為是急其蚤成長
自不爾先生四子保垣萬駒緱山嵩山皆中下殤既俾
弟之子元楨嗣其職世祖以王教起為京兆宣撫司叅
議年七十其嵗乙夘卒乾州四女長適張箎者相失兵
間次王亨皆前夫人劉出且卒執亾妻手語夫人吳曰
他日無醮他門必歸姚氏後是四年燧壻其家得觀還
山集者于夫人所夫人襲先生還集寶有甚至不以付
三壻夫人卒亾室在蘇門其書歸王氏亨亦不得而有
次姨自櫝之後燧為秦邸文學亾室求之百至不可恚
而與其姊絶尋卒刺膠州子子監江州路位總管上者
晦求板之亦不可季姨適任良及主荆門長林簿求先
生書與俱十一帙中止校某四時晦已卒弟曙也自江州來長林省其姑録四帙歸後亨子某壻昭文館大學士
楊元父其母亦卒得疾?心燧持憲節使江之東之三
年當大徳癸夘昭文子寅由為南?監察御史過華陰
于王氏敗笥故書間得其七帙寅槖以遺燧思四帙在
季姨所者他日必合而一?季姨終良?携其子某親
迎吾家舟及齊安亦卒燧傷之曰嗚呼何是書之多艱
哉今年四月曙滿秩南劒録事将西入秦求七帙板之
建寜書坊過宣燧以寅所授授之因慨晦始受學先生
常面命之曙後先生卒一年而生顧能成其兄志而文其祖書行今與後先生弟而慈孫哉若先生酅國世家
傳次及平生嗜學述作之富與一世之士服為闗西夫
子者有遺山江漢西庵三先生之碑銘之集序言故燧
著是五十年間幽鬱于昔将昭章于今者于篇終云
  郭野齊詩集序
古之人武以戡亂文以守成顧時義焉何如遇斯為之
今為士者事?之來縮項惴讋不敢一出而用其學自
班乎武人成功之間無已太固而拘乎嘗聞郭野齊公
自其未冠而為士子時喜闗弓馳馬讀韜鈐書其先公禁切之毎不為止交逰或近狂之而弗善焉迨筮仕也
連三佐戎幕用其畫軍旅率輙效而先公始信其他日
果繇武立勞者?至元丁夘大集諸道兵襄陽張平宋
本一時材武智計之士莫不?聮輻凑各試其能長圍
之下凡六年而拔之乘破竹鋭浮馬箠渡江乃得專一
旅之衆踐蛇茹蟲﨑嶇楚越之徼以蠻獠之鷔岸詐諼
曽不敢少傃其鋒既懐柔者必仁存而信撫之使人不
知有易代之懼又握虎節以卒于軍今縣官故事職乎
民者子孫或不必世能世之者率職乎軍父死而子繼之兄終而弟及之如漢之徹侯以故其子嗣長萬夫而
始弗善之者自妄其言之迂狂柔頥瞠目若不可少望
其遺塵嗚呼亦諸生之壮偉哉燧逰餘杭都漕冠公理
賦兩淛曰余野齋相好者子亦有雅一日焉今嗣詹戍
是求序其遺集子容讓為因得讀之盡卷為詩六百餘
首曰嗚呼子曰詩可興可怨今之詩雖不得方三百篇
可攷以知國風與王政之小大要亦繇于吟咏性情有
闗羙惡風刺而發非徒作也矧其善為形容所遇如函
夏蠻裔之山川習尚諷之如人身履其地史氏?章取之亦奚異于觀之風其有咈吾心感吾心而出吾口者
直至而激烈不自知其言之不可為誅姦之屬鏤也今
也同時援蹟襄陽材武智計之士功與公等位與公夷
與或過之者将千輩而有一言若是幾于道者乎則公
兼衆人之能在衆人則不敢覬公之至也公諱昂字彦
髙始知山東統軍司事改經厯官再經厯襄陽統軍司
擢副沅州路安撫使同知沅州再副招討沿邉溪峒使
俄陞為真改虎莭長萬夫戍撫州遷廣東宣慰使仍虎
莭将本軍以卒嗣侯震也輯其遺文板之播曉一世日吾先人非獨功如是有言又如是其能子哉
  樗庵集序
余讀陳杞世家叙舜禹契稷伯夷伯翳之裔于帝王與
顯諸侯曰有本紀言有世家言獨于臯陶封英六曰無
譜嘗為之廢卷曰嗚呼英六建國也厯虞夏商周四代
之間将二千年由無譜雖以太史公之綜博猶不能推
采其世竟與滕薛騶小不足齒列者同歸于弗論則清
風素望之家子孫能完有其譜不隕世徳者豈不難其
人焉此歐公取以表宰相世系于唐書也然惟世事搢紳者知尚乎此其或徙業不儒纔四三傳于所宗親猶
不能舉名曽高况族從之遠而蕃乎千嵗之緒一朝而
?絶其發太史之歎而見比英六者不知他日幾何人
也近世惟吳氏從五代晋少帝降遼為名臣之三世三
相國陳秦燕秦燕皆中令中令而下官少異矣然繼繼
搢紳至提舉鄧州學校君八世宗從百數十人非君死
生一譜于板蕩之中不使其遺裔得見先徳之盛于今
曰嗚呼其善為子職者後君沒之十九年至元庚寅子
京出其譜而見其然且求叙君樗菴集因伏讀終帙得
古賦三古詩八十四律詩九百八十七樂章三百二十
表書啓五十四序引三碑誌事状十三祭誺一青詞祝
文九十二榜疏十一凡千五百七十篇非其中閎肆該
蓄能是富多乎哉聞君在全季也年猶甚盛已受海内
聞臣譽士之知書候其門必曰内翰葢已與其不蹈是
地不足以盡其學能今斯人者復皆淪亾頋求君故人
子及識之垂鬌中若燧者耶亦足為斯集之悲也竊嘗
泛觀大率古人之書不行其時而傳諸後故其時之人
及見其槩有不若後人之盡其完則斯集之所悲豈非適為燧所幸歟夫讀其書必知其人質者拘窘掞者?
誇近者膚卑豪者峻宕剛者麤厲而弱者氣乏與夫徇
今者陳茶戾古者無法葩艶者遠實喜異者艱﨑失志
者詆訕躁淺者迫切而挾數者詖傾其失非盡乎此也
惟所性中正宏厚者故能優柔而明炳洞暢而温醇斯
大雅君子言符其徳者也斯集有之然不茍作尤致意
于朋舊患難死生之際亦足為後學篤倫理之師瞽見
如此異時者出将以余為知言云其出處詳見故河南
府提舉學校李君竹齋所撰埋辭又聞平生于遼金右族字名官勲世數子弟及其外氏何人皆能黙疏而備
言我外舅紫陽翁嘗勸其為書豈将資筆近鑑耶惜不
果成也京今嗣為州教偘偘自持操置門第甚髙其姻
與友必求其類真不隕世徳者其喜譚遼金世族葢習
聞餘論庻其能成書乎  盧威仲文集序
一元之氣不能皆陽故陰時出而乗之然而制陰者必
陽也世道不能常泰于君子故小人迭出而否之然制
小人者必君子也古之人往往於和光同俗之中寓其
扶陽抑陰之意聖人何心哉順天道也一小人生而君子必與之並生焉生此者所以制彼也仲舒汲黯並?
湯而生張猛周堪並?顯而生朱雲梅福並光禹而生
天意可知矣是以鳯憚王章賢惮王嘉覽惮陳蕃冀惮
李固操惮孔融諸武惮仁傑仙客禄山惮九齡守澄惮
劉蕡异鏄惮韓愈惮之者人也所以使之惮者非天乎
吾友威仲之生其将使世之有所惮乎其天以傾世道
之陰乎其文吾不得而多見其大者矣甲辰一疏奪權
人之分而其立可使蟹匡范冠而蝉緌夸者知位之不
可恃悖者知禮之不可失其有功于名誼如此埀紳學館之際是非必陳邪正必辦闕政無能言而言之者必
威仲也巨憸無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射精而猿號
鑑明而塵至威仲於是不見容於表著之底矣湛浮田
里嘯傲江湖此自古忠臣志士所不免威仲身詘而道
不詘矣余嘗熟玩其文之一二大抵體根于氣氣根于
識識正而氣正氣正而體正故勁特而偉健明白而洞
逹激烈而懇到望而知其為威仲之文葢君子之文也
抑余有聞年有少壮老之不侔氣有明昏憊之殊致故
為善于少壮之日則易而自立于衰暮之節則難惟學則一而已矣孟子曰我善飬吾浩然之氣又曰以直養
而無害又曰是集義所生者夫如是謂之學此威仲所
素講者余復誦而勉之
  髙麗瀋王詩序
天下之事以古方今不異則同異乎古則同乎今異乎
今則同乎古異必一居無有若髙麗氏之古今兩異者
姑即已事而觀之始晋惠之永興盡宋文之元嘉偏方
立國若成李雄代什翼犍凉張寔吕光南凉秃髪烏孤
西凉段業李暠北凉沮渠?遜夏赫連勃勃後秦姚萇西秦乞伏國仁燕慕容皝垂南燕慕容徳西燕慕容冲
合是數國之年取其兩端冲少不能踰紀沮渠不及四
十年一何促促若是耶庸以較夫髙麗氏王建立國于
唐明宗長興壬辰厯晋漢周金宋以及至大庚戌傳二
十八厯三百七十九年垂統之遥繼序之遥昭昭况頼
聖世億萬維年其來猶未艾者獨何修而臻此哉豈負
固海隅中土之兵不能以至歟将善于事大不失其貢
職歟将修明治具禮樂刑政維持之效歟抑箕子之澤
百世而不斬也吾所謂異古者此焉耳其異于今均之
曰王異姓之于天宗有間也然宗王受封大國同升
虚邑何也未嘗祖别子于廟人民則天子使吏治之其
府雖得置監郡與府属皆請而命諸朝而刑人殺人動
兵何敢越律其民五家賦詩為斤纔一猶不聼下令擅
徴發其地皆輪之天府嵗終頒之其網亦宻矣遇髙麗
氏則不然有宗廟烝嘗以奉其先也有百官布列以率
其職也其刑賞號令專行其國征賦則盡是所轄之境
惟所用之不入天府若是而曰異乎今者然乎非歟最
二祖之所併苞何翅萬國其苖胃有世其土而王者乎
雖牽塗人之裾以問之亦皆曰無有萬國獨一焉世祖
又為乃先生降以安平帝姫追封秦國實生今王于屬
為甥而妃又裕皇元子晋王公主父子先後連姻帝室
當儲皇之敉寜内訌也王與定策故皇上報之加開府
儀同三司太子太師上柱國瀋陽王駙馬都尉征東行
中書省左丞相髙?國王後以宗王封大國者惟一字
遂與同之又原降制惟曰瀋王進尚書右丞相加推忠
揆義協謀佐運功臣湛露?光可謂無以尚者其相與
參軍踵門謂燧曰詞垣之臣不可不有詩也君為序之
翰長乃帥其屬共為賦頌褒揚揄拂歸美聖徳歌功台
階其聲鑑鍧若金鐘大鏞之戞乎虞業焉其文焜煌若
山龍藻火之摛乎繪絺焉既不遺于一善燧序先之則
為箕舌之粃糠有譏其贅者矣
  遐觀?唱和詩序
遐觀?者今常之無錫丞前南陽府教梅谿楊蔚彦亨
之别業也其扁則致仕翰林承?王公鹿菴所作用筆
髙古神間韻逺真天下之竒書哉彦亨自賦之外詩若
歌者十有三人余識五人曰樂吏部梁兵部李庭賔王繼明張毅也其八人未之傾葢焉捧玩披今名篇俊發
諧互鏗鍠皦繹通暢金石之音未足以喻其正而?也
摛藻煥輝絢爛奪睞黼黻之繡未足以方其實而章也
二十五年余罷直玉堂之明年彦亨亦秩滿無鍚聚居
穣侯之國余忘為詩君先挑嘗焉日夕和賡浸淫卷軸
顧余豈敢追配大雅然騏骥千里駑馬程以十日或猶
及之是以竭力蹷倒景之後而不辭也于是之時彦亨
求序梅谿唱和余莞然笑之非求序也特詫彼十三人
者之能言相媿焉耳雖然子見夫善奕之與拙奕乎拙奕獲偶善奕則其智日增善奕之避拙奕則懼其術之
退也君懼退術耶余智烏乎增将曰負博局而惟夫子
  壽龎禮部母夫人詩序
古之人曰觀其子可以知其父父丈夫也我丈夫也身
以接之何嫌宜若不待由子而知若夫母也則非有親
好於平日有不得一躋堂陛而跂其几杖非由子以觀
其知有無從者葢迹其己事也天下之人惟善其常而
變故欣戚一發乎情必善常其變而變其常而後欣戚不千一揆以義方龎詠之銓官海南也去京師萬里?
犯炎瘴蒸如毒厲而至于海舶渉洋矣蕩以?雲之濤
引以排山之風幸其既岸始礪兵負甲以鬭未服之獠
出萬有一生之塗滿嵗不可必其來歸亦至戚也使母
夫人如他人去其子百里期盡旬月而反煦煦以節早
夜時饑渴為戒繼以牽衣相泣者則詠雖勇于功名亦
安能?襟以去乎哉其果為行由夫人之能勉以君命
之不可反汗臣職之宜于賢勞也故曰常其變然詠嘗
御史裏行嘗修撰翰林今為小宗伯皆清列也鄉距京師可冄曰而至其養則膳服足以華悦其口體其逰則
貴家姻里願頼其儀法亦至欣也而夫人猶不輕去先
人墳墓以安享有寜家扵淶水之濵視榮耀若無與已
然者故曰變其常諺曰不啼之兒誰不能持嗚呼如是
求之其情與義有遯而不得者乎至元二十有三年燧
始識詠于燕後是七年相遭武昌是年如海南皆數夕
而别元貞始年始同官翰林入同事而出同適驩浹而
閒暇計始至是踰一紀矣可訪親好以縻官于庭無所
為而至于淶故于躋堂陛而跂几杖且不得而遂焉矧齒其年乎哉惟知生以四月一日詠自善為文凡庭臣
之文者率作歌詩為壽燧欲序之前年妨以史事去年
廹南歸令閒退于郢無掣乎中故書所由為序示詠以
致三千里之賀
  王憲副母夫人九十詩後序
常讀詩禮之言而知其祝壽考者恒在于有官君子也
聖人之心非不欲四海之民盡然頋其勢有不可必得
而其仁止于不饑不寒無金革以沒其齒而已矣君子
則不然責以其治代天工也效以其澤及斯民也縻之
以好爵酬之以重禄王者既崇髙富貴之故人之?其
賴者其報惟有壽考之一言曰庶幾乎由吾是祝而永
年可悠長父母吾也嗚呼君子之于民有父母之道者
也非生而出之者也而民猶忠厚若是况君子于親託
其遺體乎則其祝壽考者将什百千萬于斯民之于吾
也匪徒祝之又以其禄養之卿士有家者也以家養諸
侯有國者也以國養或曰民之無國家而壽考者若何
而為養曰漢民之長吏存問嵗時致帛絮牛酒者猶其
遺意也允中方為河南北憲副有官君子也母氏夫人年今九十壽考者也食四品禄家養者也養有禄故能
備儀物備儀物則可愉裕而無憂愉裕而無憂則壽考
者益昌延而無期矣允中以黄髪之子奉白髪之親?
其孝者為何然然未嘗觀木之稚也氣鋭皆上聳而挺
直無求依其旁其老也勢竭皆下樛而婆娑有求質于
下亦理之曰自然而人亦或有不是異者也則夫以髪之
親撫黄髪之子益隆其愛者又如何是皆足為吾身昊
天不弔者之深悲矣余識允中十年于今未嘗言及其
親己丑秋遣其子銘持諸賢為夫人序詩八十者二十
人二十五篇詩序其九十者二十六人三十三篇編為
兩軸最之為四十三人五十八篇葢有同是一人先後
兩賦之者或累篇者其孫錫於其王母不得比之他人
宜别之嗚呼多乎哉大而庭臣之賢下而髦士之良稚
髦之不必齊其年也戚疏之不必一其好也亦容有不
得升堂以企望夫彤管之儀者焉而洋洋誦歌若是于
以見凡允中交者皆母之訓也然反扳而覆誦之猶病
其言有矛盾者既稱夫人婦王婉順矣當節度君守趙
将以城活斯民而夫人一言制之是越壼内而出干戎
律也顧以節度君之雄烈識度其揆義委質取必夫人
之一言是舉閫外而入禀牆帷也兩戾其道恐君夫人
之賢兩不為是筆斯言者将以是而信來世非誣人耶
且今之巧于術智者人猶莫忖其心之何在况蒼蒼之
髙天幽邈卑人以年而曰吾得之必之何在而致非誣
天耶余之斯言雖足取愠一世而世之人以為知言者
多矣詩中或有贊夫人能誦浮屠書者抑不知為是者
将報徳在今歟其徼福未來乎以為在今外宰物而歸
之浮屠之鬼迷孰大焉以其未來乎既享有于昭昭又
求不可必得于??覬孰甚焉彼為浮屠法者必信其
書而崇其道者也懐之西堂徳公亦僧之巨擘焉年百
十一方年百有三時尼有白姓同齒者曰夕誦浮屠言
徳止之曰人恃氣以生者也今老而衰已不能充乎五
内而暢之四末汝猶忍耗之故楮上耶白為之止彼為
浮屠法者猶戒其徒以老無讀其書而夫人不為浮屠
法者顧誦之不置允中其以是幸諫之曰某之友姚燧
者實云然誠由是能止誦則夫人當氣實而神深多蓄
而少出不伐而益完自今保壽考益昌延於無期者皆
由燧得之敢以是祝
  鄭龍岡先生挽詩序
觀人之道當概其心所存與身所履如何而論之夫然
後中而無失今也名卿賢士之物故莫不有詩人挽悼
之髣髴其平生或以徳書或以交言或以遇榮或以御
恤或以名而慕或年而仰二或以政而思或以文而揚
往往各得其一事一言而未概心所存身所履始終何
如也譬之繪工始學畫人耳目鼻口顴頥顔角理髪須
各自為處終未嘗集而為面使真見夫妍醜善人惡壽夭貴賤為誰某之全燧少時聞鄭龍岡公第知家富清
玩可與古李鄴侯王副車者敵薰然承平故家習也後
國學生始與其孫有節有文二人者友于時公即世已
乆而二友年尤少亦未嘗詢及先徳何如今年來關中
有文以安西行省員外郎示吾友江西行省郎中髙道
凝所撰埋銘而得見公大節有三一曰亷太宗賜銀五
萬兩辭今上賜鈔二千緡償責辭二曰讓太宗再富以
地比諸侯王封冄辭貴以上相位两中書右又辭三曰
仁金以蹙國汴都尚城守大宗怒其後服拔将甘心公
怫逆曲折陳觧城賴不屠所全無慮數十萬人世之知
公淺淺者惟曰尚醫夫善鍼艾藥石者孰與和扁意佗
稽之書傳所起死惟各数人使四子者存盡鍼艾藥石
一世之技能起数十萬人之死于膏血横流之下乎嗚
呼四子之所能者公或能公不公之所能不惟四子之
必不能雖一時四海勲戚将相結主知未固者皆不能
也古稱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其不信然乎然自公之霣
謝凡在廷將相善言經為通儒文為名家詩誺以之集
將百篇煥乎其黼絺鏘乎其璜珩所以髣髴平生者将
無一善之遺餘矣吾猶病夫各得一事一言未概其全
也故著三大節而叙之俾觀者未及其詳而先領其要
  馮松庵挽詩序
二十有三年夏燧以湖北副憲奉檄趨京師以疾留襄
陽僉河南憲馮君岵亦以疾得告來襄陽便醫予與之
姻友相好也故得與讀遺山敬齋所撰君祖松庵之碑
誌焉以兩公之文形容大君子之盛烈可謂不遺餘
力曲極為言矣然論出處要歸之際不過反覆用違其長而徳有銜若哀其不遇然者私竊惑也且諧于時之
為遇未若不乖于義為遇之善者也自今以觀亦嘗思
金之叔世為何時哉譬如病阽脉絶息困之人為良醫
計帷有如秦和之于晋侯不發藥而委去自免誤人之
名一策焉耳彼大君子者頋豈不醫若而強起自試于
必亡之國乎雖然有義焉使先生已為將相國命民心
休戚存亡視吾一身故死生有不恤焉耳幸其時無是
位浮沉于常官于時不可為于義無必死膏車而歸搴
裳以行徜徉于泉石肆志于文酒間此正大君子用世全名之先識髙致兹可謂大遇尚奚不遇之云為哉當
時之人年位居前者猶俯而友之其敵也皆跂而師之
下焉者恨望履絇而未見者未必不由乎此惜兩公畧
不及之也嗚呼燧言為妄後生之論立崖而求異斯其
恒態果有取乎先生未必不以燧為獲我心一興慨于
九原也又先婦翁紫陽之詩髯雷短宋是門生而元碑
止載雷李王冀及渠五人宋不與焉然兩峰亦人豪也
遊先生之門若不玷焉遺山何為獨見黜此又惑也先
生之殁距今四十有七年自當其時及身接之殁而哀之以文者亦遠而忘焉况如燧者生長去先生千有餘
里地如彼其遠也年甫三嵗齒如此其穉也目未嘗接
其輝光耳不及聞夫謦欬殁不知所謂哀乆不知所謂
忘亦人之情宜然也而燧之不忘先生者異甚葢先生
殁以庚子嵗七月十有四日我先人之棄其孤亦同以
是嵗月日燧雖惡逆非忘先忌者是日収淚之餘必思
吾先人維時于先生及識不及識不可知而得與海内
重名之士葢棺同以是嵗月日亦可少無憾于??而
燧思先人必及先生者盡此身而後止也 
 牧庵集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牧庵集卷四
             元 姚燧 撰
  序江漢先生死生
嵗乙未王師徇地漢上軍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阬之
徳安由嘗逆戰其斬刈首馘動以十億計先公受詔凡
儒服挂浮籍者皆出之得故江漢先生見公戎服而髯
不以南人士子遇之至帳中見陳琴書愕然曰北人亦
知事此耶公為之一莞與之言信奇士即出所為文若干篇以九族殫殘不欲北因與公訣蘄死公止共宿實
覊戒之既覺月色爛然惟寢衣留故所公遽鞍馬周號
於積尸間無有也行及水裔見已被髪脱履仰天而祝
葢少須臾蹈水未入也公曰果天不君與衆已同禍爰
其全之則上承千百年之統而下垂千百世之洪緒者
將不在是身耶徒死無義可除君而北無他也至燕名
益大著北方經學實賴鳴之遊其門者將百人多逹材
其間燧生也後不及拜其屨前獲識其子卿月者七年
矣凡再見之初以府僚見之洛陽雖嘗以好兄余猶未語此今以憲屬來鄧始及之且徳先公不忘也燧曰嗚
呼自先公言之夫既受詔出之軍中而使之死不以命
非善其職且儒同出者乎千數纔得如先生一人而使
之泯没無聞非崇其道此公所懼而必生之也自先生
觀之孰親親其七尺之軀而大其所闗入持瓦缶將盿
之猶有惜而不果者必茹毒罹禍不可一日居故忍而
為此出處非不思也乃中夜以興蹀膏血以禦魑魅徑
竹莽以觸虎豹而始及水仰天而祝其行非不祝也夫
思而後行行之以決則其勢多難奪于中路使非先公自行而他人赶之能捨所忍為以回其復生之志收其
巳逰之志反就是一日不可居之禍毒乎由是言之先
生之死求以無辱不全以歸其生也不以不赴而以知
巳此其胷中揆制一時相為高下之權衡也然古之人
為知巳死者有之無有為知己而生者先生以古人所
不為者報之先公而先公所受先生也巳多矣奚徳哉
卿月與余相視一泫卿月歸序所與言者贖之
  别丁編修序
至元十九年余辭秦憲而歸東周明年復受命貳荆憲自惟才之非也行路之遼也家貧而力之薄也多疾而
江南風土之未宜也實難其來然不遑偃蹇自寜者公
則壓于君命勢不容巳私則以為人生文軋混同之時
不及夫年未艾以覽江山人物之勝勿之則有歉然之
悔斯意之不欲巳者出處之大畧然也自厯制憲至今
其間望舒二十四弦晦居府者三一而水舟陸馬周厯
乎復灃峡歸鼎五州十七縣者反居三之二焉其于江
山之清駛奇峭人才之標特秀異實若富于胷中求如
鼎之前編修宻院官丁公及事勝國三朝嘗先顯者或無有倫焉宜其文章之宏肆年徳之髙邵日聞天朝累
起而將官之而公辭之至今又于嚮見干進而不釋者
之中所無也余以是多公公之報遇于余者宜與人異
按部巳竟將還憲府辱以髙文叙行再三讀之愛其詞
甚華而義至嚴情甚宻而禮至周而其病在夫一失之
不攻衆長之是諛曰雄其文粹其學正其傳尚其世而
善其政斯豈余所虞于公者公之世所知其學文其文
果余匹其傳與政果不學加乎豈均無之姑為是人甘
言相遇乎非歟余如何公而知如是為一報余如告人
公以善懐述不余知也公心焉如何不然公誠無意焉
而余過疑及此則反取罪為髙明妄人矣或有意督遇
將肆公所責之心公焉又如何獨甚善于公者巳辭徴
不仕若忘世肆志而能損巳有權輿沅陽書院聚徒而
育師聖而祝釐以成已而開物詠歌太平以老不可以
謂賢者不出而無益斯世也書院之基巳移文鼎牧俾
給左契復移文軍府俾拔其園蔬又為榜懸之院門以
觀其速成而戒其中止今余之歸或得請去荆憲而北
不知公由何事何時相遇中原一握手復道今日為請
或蒼蒼者再牽而南又過十州必覩書院既成升堂以
揖峩弁之士來而告之曰子觀大夫役之築者乎十人
為什操杵負畚而力作者九人逸者一人?手旁歌俾
九人者勤力而忘勞力董率而犒功逸者與受直焉今
日之居諸君知徳編修負畚操杵之勞亦思?手傍歌
者乎以是為學者引譬而資公一笑
  送宰先生
至元三年二月未盡之三日宰相生謂燧曰余將遊秦
子能序文兹行乎予掉鞅遊天下殆周獨秦未嘗一至又秦士捨修撰雷君亦莫有一識子昔家秦其所忠者
誰人所通信者又誰盍枚舉之予階子言一進謁之也
燧曰秦固衣冠之藪澤也在燧未有遍加者焉蓋年之
前乎燧者率隆名碩徳既幼燧而未與之言後乎燧者
燧何所慕賴乎彼而為之伍故遺十百而得一二也請
為先生誦之有楊元父者吾師與之抗禮者也其學也
粹而正其操履也堅而不渝其執親之憂也哀而禮其
能也愽而肆之?史學讀至落落奇倚之士必慷慨感
激思見其人于今使先生之至不嫌于自明肯曰向之儒服登常山一言折猖狂之盜而落其角距者實余也
彼有聞而不奇先生者乎雖先生夙有負氣使酒之聲彼
將視為古奇傑士之恒態必濶畧而有取乎此也先生
行哉其尚有合于斯人歟又有韓邦傑劉無競吕伯
充者皆吾師之弟子也年皆長于燧若韓之能官劉之
天質之羙吕之學問之該徹皆燧所不敢望而及計之
今以吕以練服在躬未可出之二人有造先生之館煩
從者為燧一訊安焉
  送雷季正序余從魯齋先生遊最故且乆于同門之士學為最怠而
不加進自親夏楚時猶爾况今載名仕版逺處數千里
之外哉昔之怠者為忘不加進者阤而為退矣宜季正
之取友而差際余之心安焉而不敢有憾不謂徒以從
遊之乆故愿因鄙言獲進拜先生屨前嗚呼其志則勤
其意則良惜所藉以為介福其一人也是一也义先生
自謝致而歸屏跡桑梓養安泉石家事不以干于心鄉
人莫得見其面于時欲求如祭酒之授徒來則受之亦
難也余則止之無行雖然以先生平昔樂教之心且熟子
之兄伯静之名嘗哀其愿見未得竟抑志以卒有弟如
此篤學而善學行已以化鄉岸然不流于今俗翹然自
是以古人千里羸糧而就正焉又觀夫人有可進成徳
逹才之具必不拒其見也余則勸之令行且景星鳳凰
之為物人或睹之猶為生之幸况大人君子徳道之
容可以興起一世仁義之言足以發揮百王者哉或一
進拜而聞其緒論必决滯為通易暗為明大有得於曩
昔也有得而私之仁人之用心不然行哉余將湏其歸
而見告也  送暢純甫序
歐陽子為宋一代文人一時所交海内豪俊之士計不
千百而止及謝希深尹師魯二人者死序集古録遂以
無謝尹知者之恨嗚呼豈文昌也作者難而知之者尤
難歟余嘗思古之人惟其言之可以後行為恃以待他
日子雲者出將不病夫舉一世之人不余知也今乃若
是其亦有知者為快而失之為悲歟余冠首時未嘗學
文視輩流所作惟見其不如古人者雖不敢輕非諸口
而亦未嘗輕是于心也過而自思人之能者余操慮持論且然余不能之何以免人無嫉賢之機余年二十四
始取韓文讀之走筆式為持以示人譬如童子之問草
彼能是予亦能是彼有是余亦有是特為士林禦海之
一技焉耳或謂有作者風私心益不喜以為彼忠厚者
不欲遽相斥笑姑為是諛言以愚之不然殆鼓舞之希
進其成也自是?恥益作既示之人且就正于先師先
師亦賞其辭而戒之曰弓矢為物以待盜也得盜得之
亦將待人文章固發聞士子之利噐然先有能一世之
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非其人而與之之與廢其人而拒之鈞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余用是廢作有亦
不以示人絶甫自言得余雙字不言不録而棄之又言
世無知公者豈惟知之讀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猶少
嗚呼世固有厭空桑之瑟而思聞鼓缶者乎然文章以
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世復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
物九品之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則為去聖賢也有級
而不逺其文雖無謝尹之知不害于後後猶以失之為
悲下下之外豈别有等置余為哉則為去聖賢也無級
而絶逺其文如風花之逐水霜葉之委土朝夕腐耳豈
有一言之?乎古可聞之將來乎純甫獨信之自余不
可不謂之知己足為百年之快恐純甫由此而取四海
不知言之非也然純甫實善文其不輕以出者將以今
為未積積而至于他日以騷雅末流典謨一致乎將恃
夫位民既而循吏持憲既為才御史富民又將為良大
農道行一時無暇于為言乎豈以世莫巳知有之而退
藏于宻也由積而為書他日與道行一時無暇于為言
則可由莫巳知而不出若余也雖不善文而善知文則
純甫為失人矣今以農副行田隴右于其别也叙以問
之至元丁亥七夕
  送郭肅政安道序
書有道有體有勢謂為太耶周官則班之六藝謂細耶
次之禮樂難耶舉天下之人孰不為之易耶則纊一代
能名世者不數人若是者亦未可以細視易言之也斯
其道也其體則有篆?草三等本而上之草出??出
篆則篆者書之源或曰?而下有正走則曰唐湖刺楊
漢公跋千禄字書以顔魯公?書為盡鍾繇之精能則
正者實?也其勢則有拘有束以言篆譬則弁冕端人將執事于郊廟于于其趨縮縮其循周旋則至圓不能
如規折旋則至方不能過矩?則常服燕居不可多拘
家人視以為嚴君而亦可少放草則雄勇武夫夫纓曼
胡而衣短後挺茅運鈹進勇退躍蹤横入出頓挫起卸
揮霍研拂極其放而惟吾意之所至焉然為是者雖云
出乎手而一心為之師心拘亦拘心放亦放未有心放
而能篆亦未有心拘而能草勢必至理必然者也走嘗
觀今為篆者無牧舉其誰求一蹴而可臻古人之閫戺
者則郭肅政安道一人焉耳夫日為是拘藝則心存而不放豈不幾于克念作聖者耶視走之惟事乎草心放
而不知拘者相逺萬也安道號西埜好學而善文無乎
是則書不能獨振耀今之世矣将别而紏郡于岳序以
  送李茂卿序
太凡今仕惟三塗一由宿衛一由儒一由吏由宿衛者
言出中禁中書奉行制敕而巳十一之由儒者則校官
及品者提舉教授出中書未及者則正録而下出行省
宣慰十分一之半由吏者省臺院中外庻司郡縣十九有半焉吏部病其自九品而上宜得者?絶來無窮而
吾應者貟有盡故為格以扼之必歴月九千始許入官
猶以為未也再下令後是增多至百有二十月嗚呼積
十年矣勞乎哉李君茂卿嘗同燧受學先師司徒公儒
者也父户部恩澤既推其兄之子及將試吏堂帖令出
掾湖廣省盈九十月將赴銓中書燧賀之曰人有不職
幸不紏於御史者君以勤效無此人有饕墨幸不罹罪
罟者君以清慎無此人有依庇有力竊離所事同列之
懽以自求容一時幸不譴斥者君以中行不阿無此人
有挾任而商賊之州縣而倍責嬴入以肥其家幸不私
于民與衆樹姻黨子弟入官以防後至之塗幸不貶于
士者君禄入外無他營捨僕馬則顧影無朋舉無此舉
無為為賀其可賀者諺曰兩姑之間難為婦上政事堂
下?幕多或二千人其事之來抱素求署無一可後者
皆視其色聴其言動止移畧比不齟齬使馴馴如式從
已而出譬則庖人善適衆口酸鹹者好之不齊然非暫
也必八年之乆大而經國子民細而米鹽甲兵于盡得
夫人之情而熟知夫事之勢増益其所不能者不既多
乎今之老于力筆筐篋以致逹官貴人皆下視之吾逄
掖以為言闊事情而不適為用者恃其能此焉爾君既
能之是行也以軍國公相知之素無曰峻擢惟循所宜
資亦卑善之昔也人吏之今焉吏人其留中其居外主
乎聞司徒平生六經仁義之言而濟以今所能古所謂
以儒術餙吏事者非君其誰哉大徳己亥秋八月上弦
  送姚嗣輝序
取士以文始于隋而盛于唐其法有司擇學修其家名聞其鄉者歌鹿鳴而進之朝謂之貢至則試之以聲律
之文中程度者謂之選猶未即得仕必待有位者之舉
猶視舉主何人或衆且賢以?其人之材否始授之官
勝國因之而小變焉選即官之惟不使得為令必制置
提刑轉運諸司五人舉始用為令令而上郡牧侍從五
府之官無不能至者則自貢而選為舉千百人不一得
焉亦磽乎其艱哉吾宗嗣輝勝國選士也赫奕其時瞠
後塵者千百人烏可少跋迨今改止聲名昭晰不可絡
闋猶官洪校滿秋而觀光天朝求通刺秉政之臣盧公
吳公門者千里人未有一得獨于嗣輝傾身接之迎譽
諸公閭文云乎哉有間于道徳之實耳士而得此亦曰
逢矣逢而至於逹也奚惑然終不能増多其舊尺寸復
調武岡益逺於洪豈兩公面是而中不力耶曰非也囿
于法制之宻先得之多兩公拱視不可躐其級也以故
南榿汝意而往既軑燧告之曰凡今仕者聞職乎民以
有治賦聴訟之事為莫不色喜聞職乎士則以無有貢
選利禄之望人怠于學虚師席而夏楚不試卒不懌乎
其中嗣輝将亦若是乎盍亦思之官風化俗之原治忽
所寄也無逺稽古而監之今司徒文正許公微時于大
名于輝于秦于河内以倡鳴斯道為己任諄諄私淑少
長不一其年也鋭純不齊其材也積多至數百人聞之
天聰徴為成均俄拜左相嵗餘辭免復求成均後其弟
子繼司鼎鉉者将十人卿曹風紀二千石使棊錯中外
者又十此焉其於隆平之治豈不少賛乎嗣輝苟以是
為心規矩薰陶是邦之多士得其逹才一二以用斯世
使海内之人指而誦曰是大夫所梯接者于以亞匹吾
司徒公其獲將多行矣勉事乎此嗣輝蜀人以蜀多榿
木雖寓荆吳不忘其鄉號南榿云
  李平章畫像序
陛下之未出閣由李道復日侍講讀親而敬之嘗召繪
工惟肖其形賜號秋谷命集賢大學士王顒大書之手
刻為扁而署其上又側注曰大徳三年四月吉日為山
人李道復製至大四年辛亥春正位宸極制授道復光
禄大夫中書平章致事以盡學焉後臣之義装演是圗
填金刻扁而摹賜號與御署卷加標軸寵耀至矣人孰
與儔敕臣燧序之將俾詞臣頌歌其中而親覽焉臣聞命屏營反覆究思在昔帝王圗其臣者商髙宗之傅嚴
漢中宗之麒麟閣世祖之雲臺唐太宗之凌烟閣四焉
耳麟閣而下皆將相之開國家承平亂亡以賛彌綸資
訏謨以致陰平者傅巖不然初未有是赫赫顯烈肖其
夢形求得諸野爰止作相以道復肖形可同乎説髙宗
圖于既王三年之後陛下則圖於未帝一紀之先其時
繪工運思有所未至手設為色髙宗於説有是乎哉斷
所無者李泌從肅宗于途人指目曰黄衣者聖人也白
衣者山人也已乃為相而道復姓偶同乎泌亦曰其衣余亦已相謂道復山人可同泌乎為之賜號刻扁肅宗
于泌有是乎?亦斷所無者泌雖賢者而言涉神仙迂
怪以故史氏短之惟説則無間然嘗攷觀之古今之世
相去若異帝王為治道罔不同何則陛下所居則列聖
之位也列聖君臨之中土堯舜昔嘗有也乃若高宗亦
商聖賢之君耻其不為堯舜故命説曰若金用汝作礪
若濟巨川作舟楫嵗大旱作霖雨作酒醴惟麴孽作和
惟鹽梅取喻再三求其交修者皆陛下有虞道復之
心今謂道復其才有足方説孰敢犯是不韙然其所處則説地也如較其學焉後臣顧説所無能求多聞以建
事學古訓以道積厥躬招俊人以列庶位對揚天子之
命亦足襲説遺芳餘烈報陛下矣然非舊學之臣世不
以是責報俟夫治定而功成徳尊而年及或遂懸車于
秋月釣雲月以弄泉石朝堂有疑馳使諮之猶不得専
為山人世則目曰山中宰相者所不免也是年夏五月
  馮雪崖二孫名字序
余以漢刻瑞碑筆意深古嘗模麟麒二字促而小之刻
瑜玉珮為私章故人馮雪崖憲副見而求之曰將賜吾孫以為名也故長曰麒次曰麟後十年主長林簿者謂
余兒麒輩元服矣盍字之因思漢孝明圖功臣于南宫
雲臺實本孝宣之麒麟閣而征西大将軍陽夏侯與居
其間當諸将論功侯獨避而休息大樹之陰世多其不
伐目為大樹将軍而麒其遺苗宜字曰漢功周穆馳八
駿以升崑崙之墟後好事者圖其褰翔若麟鳳栁子厚
誕之余觀天閑馬其名而麟其形者奚少况瑞刻所圖
延首而長鳴振尾而髙驤孔阜以碩如馬而角則駿之
去麟有不大相逺者麟字曰周駿如是命之以必難犯
則新而不奇也以求義意則係而不離也且各即其人
性情之近似漢功循循歛宻王母嘗稱其克孝如父夫
能守家法于今不能逺而言念追鼻祖之踵于古乎其
出而仕見之事功可期以不伐者周駿翹翹發達類疆
有力者則夫道逺千里可一日而致焉者亦或可幸以
焉大徳庚子閠月中休日序
  序牡丹
余于牡丹始于中統之元見夀安紅洛西劉氏園三年
見左紫洛陽故趙相南園兩花皆千葉株皆四尺夀安二十萼廣經七寸髙與之等左紫四萼八寸髙等又三
年見千秋状元紅燕都故相楊大參宅株五尺四十萼
七寸髙等後二十年見之長安毛氏園最多將百株株
二尺少然皆單葉小大參差不齊無絶奇者後二十年
玉板白洛陽楊氏欄株亦二尺少多葉千萼七寸少鄧
州見三日張氏肖齋之衡山紫陳氏終慕堂之淺紅色
兩花皆千五葉衡紫株二尺少将二十萼五寸少淺株
三尺少將五十蕚六寸少惟蕭仁卿之承顔亭白花天
株三尺大可六七十萼七寸少葉最盛又有色緋紫碧相錯株尺少尺可四五十萼盛亞白花七尺大復有緋
花株單十萼八寸二花皆多葉而緋花獨奇故為佳品今
失其名者别有鶴翎紅為千葉小株獨萼五寸大高等
他日株大花則故大矣是為鄧花之冠仁卿舊云此落陽
夀安福孫自余觀之大非夀安則淺紅而今名余所命之
葢即其形色近似為言也長安洛陽諸花余忘其香孰勝萃
鄧花而校噴勃穠綿可喜如紫薇者衡紫為第一此余生
五十一年所見者然自元年至今為二十九年其見六年
六見自燕長安洛陽而至此?數千里中元及三年與至
元二十年三見洛陽為同地至元六年十八年二十五年各見
之燕秦鄧為異地亡慮百十株而千葉名品纔四見則千葉名
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不恒有者矧賞酬有數耶
劉趙二圓雖皆有酒年甚少不善飲楊參時與先世父
中書左丞同朝為父執與之酒不敢飲毛園時為秦憲
毛氏方業市酒纔下馬行觀擇剪數萼不同飲而去楊氏欄
時滿秦憲將走荆憲借居其廬客懐牢寂無誰與為飲張
齊陳堂纔持一二觴各箭一二萼歸不名為飲其盡醉
相歡者惟承顔亭一焉而已嗚呼似齒五十一年之老
行數千里之逺始觀至今廿九年之久六年六見之希而
無負可當賞酬者醉明日仁卿求記其事余口未拒而心
勿是之以為樽爼之樂屑屑者奚足筆其夏白花忽槁死
其秋又固求記之余始思昔者之坐斯定也孰逆知是花
旋踵不可復見亦可謂異事也又思左紫止一株已移植嵩山
廟中洛陽余亦絶聞夀安固在其玉板白及毛園百株將如
左紫余植他人耶無亦若是花之已槁死也嗚呼徃者既然
况來者之不可必耶細者且然况大此之倍蓰十百者耶則
吾平生所當勉吾身而因循弗力以去不可追者已多也誠
可為老將至之一慨而植物之死生又不足怪也仁卿惟喜
余文已記其承顔而求之屢如老父取張長史判吾特
賢其能以是心至而已然又益思六年之間不善飲不
敢飲不可飲無誰與為飲與不名為飲非他葢無詩人同
臭味者發其極意焉耳而承顔是日者則梁宣慰貢父
張總管孟卿王工部景韓是皆善詩安知不可為他日
故實亦未易以復得者據蘭亭例為序惜其時無唱酬
未嘗罰依金谷酒斗數也 
 牧庵集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牧庵集卷五
             元 姚燧 撰
  武陵縣重修虞帝廟記
昔司馬遷由病孔子所傳宰予五帝徳帝系姓儒者或
不傳故于唐虞夏記曰帝嚳之子帝摯立而弗善崩帝
放勲立舜名重華禹名文命既弗深攷二典三謨之書
曰放勲曰重華恊于帝曰文命敦于四海曰允廸厥徳
皆虞史賛堯舜禹臯陶三聖一賢之辭且以天下相傳事孰大是堯不曰重華曰汝舜舜不曰文命曰汝禹則
舜禹之為名章矣後千有餘年孔子稱徳三聖止曰堯
者禹又况紀自戾其言乎前乎堯者帝嚳帝摯後乎禹
者帝啟帝仲康中獨堯舜為非名豈坐信五帝徳帝系
文取二篇見大戴記孔安國家語無帝系其五帝徳雖
小異文亦止曰堯舜禹故後儒辨之以文命為禹名則
敦四海為何事而臯陶不名允廸鏡是則紀所名之非
名又章矣或曰孟子放勲殂落屈原陳詞重華者皆非
歟曰不若是也今之君子于大賢之不可字者猶以鄉邑齋居命之况三聖乎其逺而不斥擇賛辭而號之亦
厚徳之至也如必其信百世而不惑舍孔子焉折衷奚
以惟帝舜崩?與二妃事他經于書鑿枘者多虞書曰
舜生三十徴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崩未知地
也至孟子始曰舜卒於鳴條鳴條在安邑甚邇蒲坂以
避堯子南河之南例之帝固未嘗逺所都也然最虞書
實百一十年孔安國以為百一十二年自今積之詢考
底績三載陟帝位二十八載?堯三載在位三十三載
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所謂三載皆再期耳由置底績
在徴庸在位之間故多書二年猶未大逺紀以為二十
以孝聞三十堯舉之五十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堯崩六
十一代堯三十九年南廵狩崩于蒼梧之野?于江南
九疑是為零陵總之纔百年鄭?則徴庸二十為句攝
位至崩共五十年總之亦百年與紀皆不足十年如紀
則舉之十九年無所事攝位九年?堯三年為天子四
十年?則登庸二十無所事攝位?堯三十年為天子
二十年宜唐孔頴逹皆排而謬之又大載止言?蒼梧
之野家語則以為陟方岳死蒼梧之野而?故紀遂曰
南廵狩不知薦禹十七年之中當三廵狩帝皆親之耶
獨崩年往也如皆親之禹何為哉崩年往也于時百一
十年矣必将以嵗二月柴岱宗岱宗之去南岳何啻踰
五千里吉行五十車埃風而舟濤瀬者不曠一日百日
而始至焉是獨勤身于数千里不勤心于萬幾倦于九
十三而不倦于百一十年也檀弓亦云舜?于蒼梧之
野盖三妃未之從也?以為帝嚳帝堯皆四妃舜無正
妃奴止三妃三天子之女不為正妃則正妃將待何人
為哉屈原九歌謂娥皇湘君女英湘夫人君與夫人固
有别矣君非正妃矣頴逹乃傍牽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以實之曰我皇無子女英生商均次妃癸比生二女霄
明燭光癸比山海經作登比皆不知為何説也秦皇南
浮江至湘山祠而風問博士湘山何神對曰堯女舜妻
?此大怒發刑徒三千人赭其山而謐云塟衡山雖不
同地可徴于帝?而未之從王逸不詳未之從為不祔
合而曰帝征有苗二女從之不及道死沅湘之中又曰
墜于湘水之渚固已自二其説且有苗已來格分北而
竄之三危矣豈侮帝老復逆命耶其煩六師投帝以艱
禹何為哉又二女者在釐降時或上下少帝十歳方幼
艾也至是崩年皆嫗然而聃矣中原無急變帝何為不
及將二妃二妃何為不及從必追之而取道死水乎由
遷則祀由逸則戎暈翟簉之非盛舉也觀後世匹帝者
雖甚幼艾率土之臣莫敢不母未聞既母率土之臣入
十餘年而後世猶女之又帝系曰舜娶堯子謂之女匽
氏然堯伊耆姓陶唐氏子而不係其父而别氏焉皆不
可以理究者也二妃之祠湘中原世云然亦尚矣哉惟
沅洞莫知所始嘗火于宋民雷立倡郡人復字之宋徳
夫為郡病其專祠二妃而遺帝始大其宫而合食焉皇
元大徳之元僉江南湖兆道肅政亷訪司事李僕庭詠
按部常徳夏六月一夕洪水驟至平地尋丈幾冐城郭
乃率曹收諸君日夜行水戒民具畚築登陴以捍之發
義倉積下其佑以廩餓人不足則勸富民出榖以繼水
去今左丞相方平章湖廣省侯請曰常徳為郡岸沅之
東古人虞水齧城當其衝波西南為二石埽延袤里所
尾入江中順導其勢以遏東潰罹此暴漲盡根株去大
浸稽天四縣槩及其實土為防者宜盪而無有遺餘也
可乘農休急務修復以倉粟傭役人則民必舒困于今
而功亦頼垂于後也丞相是之民利得食争日赴程工
不踰時衆作?手乃謁帝祠而告成功見其榱楝庭墀
傾落蕪穢詰牧守曰明詔有曰聖帝明王其令有司歳
時致祭今乃若此甚非陛下欽崇禋祀之?宜帝不顧
享而降此大沴也其議完之五通為鬼經禮無文祠顧
宏麗妍縟其撤而資其材為門五楹殿三楹三宇五楹
寝三楹两序八楹為老子法者李道昌主諸鍠鑰旦望
祝釐别為宫以居其徒三清殿三楹兩序六楹歳徳真
官殿皆一楹民之聳觀十其舊矣後三年其郡官民多
侯奉詔之恪恤民之勤而禮神之虔也求所所由鳴呼
惟帝之名載諸六籍而不泯泯日月在天未加其明岱
華在地未儕其髙與窮壤相終窮者世則知之前帝諸
皇功斯人者大昊帝春炎帝帝夏黄帝帝土少昊帝秋
顓現帝冬既分五辰而司之與穹壤相終窮者世亦知
之以帝之功何斯皇之弗若而况乎過之其為明神左
右上帝幹元化以順行四時或乘雲御風省方下土福
善癉惡于斯宫與穹壤相終窮者理所固然也烏乎知
哉故燧惟列夙疑而未瑩者首之未敢少及法程萬世
人倫之至者之徳之如何也
  汴梁廟學記
自魯哀公十六年當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孔子卒歴
六國秦漢至孝武即位之年辛丑為三百四十年其聞
而知者纔司馬遷一人而止耳既編其年與夫言行出
處之槩為世家又為弟子傳載其居里問對與夫經事
何君又攷知其少孔子幾何嵗是書皆孔門弟子與孟
氏所未著其有功聖門真非淺淺哉然猶病夫時有不一其説不可参伍者也世家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
者七十二人而弟子傳則曰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
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夫既曰身通六藝矣雖未盡合
聖人為教之本然而猶有所指名也其曰受業身通竟
不發為所通何業亦晦焉而已耳又曰皆異能之士聖
人為教于以修叙彛倫而容異能者于其間孔子自言
七十有七人則七十二人者誰後是五人耶其為傳亦
多淆雜而無次先顔回曽参而後無繇蒧固己戾于明
人倫其甚誤至以闞止子我為宰予又曰孔子之所嚴事者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玊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産
于齊晏平仲于魯孟公綽孔子于公綽止稱其不欲與
優為趙魏老子産有君子之道四其他不足孔子者亦
多也老萊子書今存其為道術尚黄帝老子為聖人所
與者不經見子入太廟毎事問况老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提取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