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主体结构检测是什么?a个人b企业部门c政府d社会

> 问题详情
反映投资主体构成特点的投资结构是()。A. 投资部门结构B. 投资项目的所有制结构C. 投资的区域结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反映投资主体构成特点的投资结构是()。A. 投资部门结构B. 投资项目的所有制结构C. 投资的区域结构D. 投资的再生产结构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A.投入产出效率B.生产要素效率C.生产要素组合率D.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2能够综合反映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因此,具有综合特性的价格指数是(&&)。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B.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或称缩减指数)C.商品零售价格指数D.服务价格指数3坚持以(  )为中心,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A. 经济建设B. 文化建设C. 政治建设D. 社会建设4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的授权,(  )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A.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B. 中国人民银行C. 货币政策委员会D.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自整理-川大马哲题库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 列榜首的是(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 古希腊哲学 B. 近代欧洲哲学 C. 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A. 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D.奥地利 C. 中国 D.俄国 13.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 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想崇高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辩证思维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A B B C B B C C B D 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1831 年和 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 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 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 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 李大钊的理论 9.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 ) 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 “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 ) 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 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12.BCD13.ABCD14.ABCD15.ABCD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 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 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 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 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 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 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 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 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总结各国工人运动 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 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 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 展起来的.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 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建设社会主 义的领导力量, 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 与作用, 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 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 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 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 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 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 无产阶级革命和 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 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以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 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 求和方向。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 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 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的产物,现在是 21 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 时”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 生于 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畀。马克 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 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 的态度, 深刻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 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 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 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 矛盾和统治危机,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使科学 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 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并 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先后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 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 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 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 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 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 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 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 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思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 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 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 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 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 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 主义的哲学体系, 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 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 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 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 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 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 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 资产阶级哲学大师 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 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 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 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 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 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 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批判他们把资本看 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 同时, 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 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 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 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 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的发展趋势。 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 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 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 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 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从而使无产阶级 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 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 1]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 25 年 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 正确的??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 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 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 ” 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8―249 页) [材料 2]恩格斯在 1895 年时指出: 但是.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 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 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 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10 页) [材料 3]恩格斯指出: “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 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 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26 页) 结合上述材料, 谈淡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 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 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 是 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 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 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 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 握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 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 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 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 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 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 A.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 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 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 对规律的发展 9. “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 )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这两 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 于( )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 ,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5.C 16.D 17.B 18.A 19.D)10.D11.A12.D13.A14.A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 ) A.朴素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 存在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 ” ” 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 ” ”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 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8.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 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 学上看违背了(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 “一分为二” B. “和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 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 “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 点(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 2. AB 3. BC 4. CD 5. ABC 6. ABCD 7. BCD 8. AB 9. ABD lO. AB 11, ABC 12. ABCD 13. CD 14. AD 15. CD 16. ACD 17. ABC 18 ABCD 19. ABC 20.BD 21.BD 22.CD 23. ABD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 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 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 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 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 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 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 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论断表明运动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 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 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 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 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 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昔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面相互作 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腰,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 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 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昔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 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 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矛盾规律提供了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 分别体现厂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 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 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推动事物的 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 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 促进事物的质变。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 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 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即新 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案要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 逻辑是指客观 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反映的次序和进程。 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 础, 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逻辑的东西 则是 “修正过” 的历史的东西。 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 偶然性和偏差, 才能抓住历史主流、 必然性、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二者是相 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 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 证思维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 题。 [材料 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 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 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 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 、 ,向对立画 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井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 1 和材料 2 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 l 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 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 变化。材料 2 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 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 2 和材料 3 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 3 强调 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 2 否认事物自身存在 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 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 如下,井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设有意义的‘空洞 语词” 。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 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 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英诺认为,偶然性 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都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 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 ,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 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 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 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 请回答: (1)材料 l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 2 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 3 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 1 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 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 2 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 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 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 人类的出现是 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 3 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 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 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井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 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 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 自霍布斯: 《论物体》 ,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齐国哲学》 ,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 [材料 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 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 ‘他物’ 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 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 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 1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 2 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 3 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 1 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 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 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 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 2 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 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 3 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 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 在和发展的条件, 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 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 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 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井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 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 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 实。 ” [材料 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 请回答: (1)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3)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分析材料 3 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 1 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 生的, 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 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 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 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 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 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 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 3 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 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 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 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到本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依据上述材料, 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 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 康德哲学的功绩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 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1633 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 年 11 月 10 日罗马教 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 340 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 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 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 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 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 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知识的相对性(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沦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 强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 它 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具体性 B.客现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D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 14. 15.A 16. 17. 18. 19. B C A D A B 20. 21. 22. 23. 24. D B A C 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爱国斯坦 1939 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 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 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沦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 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l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 它” ,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沦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 “跟着感觉走” ,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沦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探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 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 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 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 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 、 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 。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 这是因为(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 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规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 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 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 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 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 它还只是自在的客 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 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 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 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 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是庄子的观点, 认为在 “道” 的高度去衡量, 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 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应有实践 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 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 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 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 上的, 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选中不 断得到解决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 而一系列非 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 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 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 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 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 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 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 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 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 4 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 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 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 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 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 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 .[材料 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 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 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 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 谬误的历史。 [材料 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 伪性或可反驳性。 ”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 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 由另一种 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 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恬动, 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 并且 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 [材料 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 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 ” 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 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 质的特征, 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没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 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 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 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 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 有很大启发。 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 显然是片面的。 5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属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 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l、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D.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D.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D.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D.法律制度 C.传统理念 D 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C A D C D D B B C 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12. 13. C D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 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 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晨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 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 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D.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 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沧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DC 2. ABCD 3. CD 4. ABCD 5. ADCD 6.ACD 7. AD 8. AB 9. ABC 10. AB 11.CD 12.AB 13. BC 14.AB 15.ACD 16.ACD 17.CD 18.BD 三、辨析题 1.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 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履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 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 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 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 德国之于英、 法两国, 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 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现代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 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 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 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 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正 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 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 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 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 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 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 不同人的手中, 其作用是不同的。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 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 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井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 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履的最 终决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 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 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 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 动人物, 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 南辕北撤的。 因此,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 也承认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 进步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衰退的,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 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 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 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 tool making animal,即 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资料 的遣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 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 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 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 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 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 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 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 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 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 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 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 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 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体结构验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