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要求现在的语文高中课文重点诗词全部换为诗词和文言文,老师上课只教诗词,古文与赏析。因为我觉得古诗文很有韵味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老师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复习资料
老师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复习资料
岳阳楼记复习题&&&&&&一.理解题&&&&&&1.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句子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3.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问答题&&&&&&1、首段交代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政绩,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做铺垫&&&&&&2.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3、描写岳阳楼美景的语句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衔吞&&&&&&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10、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2、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3、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一.理解题&&&&&&1.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句子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⑴“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⑵“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3.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问答题&&&&&&1、首段交代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政绩,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做铺垫&&&&&&2.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3、描写岳阳楼美景的语句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衔吞&&&&&&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照应“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处江湖之远”。&&&&&&10、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2、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3、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使至塞上》 王维 (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征蓬,飘飞的蓬草。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4、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赏析。&&&&&&&&&&&&&&&&&&&&&&&&&&&&&&&&&&&&&&&&&&&&&&&&&&&&&&&& 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着一炷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这两句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城,指长安城。&& 浑,简直。1、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3、“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运用拟人写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之情。《马说》复习题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韩愈。二.&&&&解词:第一段:故:因此。 祗:只是。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称:著称。 或:或许。一食:吃一顿。第二段:食(si):通“饲”,喂。 是:这样。 见:通“现”。 且:犹,尚且。 等:相等,等同。 安:怎么。&&&&&&&&&&&&第三段:策:用鞭子打马。&&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通“才”。&& 通:通晓。&&临:面对。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一词多义1.“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2.“以”: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3.“之”: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策之不以其道&&代指千里马。&&&&&&&& 4.“而”: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表承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5.“策”: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马。&&&&&&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指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四.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怀才不遇)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五、简答:1、概括各段的段意。第一部分(1 段)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部分(2 段)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 段) :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3、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4、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5、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6、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9.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答: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10.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1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什么?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满井游记》复习一、文学常识:《满井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字&&&& ,号&&&&&& ,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主张用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不必厚古薄今,人们称他们为“公安派”。本文选自《&&&&&&&&&& 》二、简答:1.作者写这篇游记,抓住了早春什么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苏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和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答: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4.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答: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5.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答: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6.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答:“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7.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答: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8.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9各用一句话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第三段:表述了自己乐于有此闲情出游。10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全文以出游探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景色,最后归结到“郊田之外未始无春”的感受。11本文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相比为什么会不同?答:因为《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乐于闲于山水中,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12作者在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写的?答: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13. 本文作者写景善用比喻,而且贴切新奇。根据提示找出相关的比喻句,然后再作简要分析。(1)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答: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2)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答: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3)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答: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14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答: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15.第二部分重点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答:写山写水是重点,运用白描的手法来刻画。16.文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总括一句。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17.“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答: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18.“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沙场秋点兵。&&&&&&&&&&&&&&&& 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马作的卢飞快,&&&&&&&&&&&&&&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弓如霹雳弦惊。&&&&&&&&&&&&&& 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嬴得生前身后名。&&&&&&&&&&&&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一、背景: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二、全词抒发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三、这首词的词牌名是:“破阵子”,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些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五、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六、词句理解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6. 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7.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8.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9.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10.“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千嶂里,&&&&&&&&&&&&&&&&&&&&&&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人不寐,&&&&&&&&&&&&&&&&&&&&&&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战士都头发花白,洒下眼泪。 一、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二、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三、延伸: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边塞风光: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将士心情: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四、词的上阕描写塞下秋景,下阕抒发忧国思乡之情五、词句理解1.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哪里?“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塞下特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2.“塞下秋来风景异”“异”的作用答:“异” 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句话的作用:①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②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何理解?词人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眼泪。表达了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愤,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雁去7.“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8、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长烟、落日 ”勾勒出一幅萧瑟悲凉肃杀的战地边塞图;“孤”暗示了敌强我弱的局面;“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9、词中哪句运用了典故?用了什么典故?作用是什么?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东汉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委婉含蓄地立志要打退进攻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虽然想家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心情。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泪”表达了什么感情?含蓄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泪”指思乡的泪,更是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英雄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古诗赏析:(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2、 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叙事&&&&&& ,下阕重在&&&&抒情&&&&&&。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这首词上阕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时的场景,下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诗人的豪情狂态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B.词中的“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出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C.词人在词中多次用典,以孙权、魏尚自比,以“天狼”借指敌人,直接表达自己期盼重被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词人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了诗人粗犷、豪放的风格。4、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5、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涵的情感。大意:一定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6.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况,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8、全词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试题精选 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营造了将士们奏音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同一国家。(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立功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6)、辛弃疾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以感受到,由此,我们不禁联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两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2分)&&“壮词”及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多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军营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哦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作者范仲淹&&北宋&&&&&& (朝代)2、全词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有家难归、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3、分别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阙:&&&&&&&&&&&&&&&&&&&&&&&& 下阙: 4、词中“异”景异在哪里?“异”字有什么作用?塞下天气极度寒冷: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奇异的声音:四面边声连角起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作用:统领全词的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渲染边境孤寂悲凉的特点)5、怎样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名句?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目的。上半句表达思乡之情,下半句用典表达报国之情。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因戍边辛苦,思念家乡染白了双鬓,止不住悄悄流泪。这句诗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二十一、《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1、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表达了思念亲人、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二十五、《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1、本文的体裁属于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一十八、《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玉龙”即宝剑。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李贺的诗歌往往往具有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在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就其求新创奇这一点说,韩愈以文为诗,驱驾气势,铺排篇章,喜用僻字险韵;李贺则别辟蹊径,贯串在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是想象力的惊人的丰富奇特,简直近于奇诡,脱尽常规,出人逆料,新奇引入。这一显著特点广泛表现上选材谋篇、描写造境、遣词用字各个方面。想象丰富。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想到滚滚黑云弥漫,笼罩整个边城,进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惨杀将临,可谓涉想新奇。诗末,诗人想象的羽翼一跃而飞腾到“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的强烈感情。这种丰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开拓了诗的境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构思新奇。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渲染气氛、通过战斗,气氛的层层渲染,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二十、《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二十二、《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用以歌颂奉献精神二十三、《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是 凄婉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二十六、《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的“鸡鸣见日升” 的景象象征诗人所向往的革命事业力量非凡,前程似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作者登高所感,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给读者以向上的启示。公元l050年夏天,30岁的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做知县,任期满后回故乡江西临川,路过杭州时,登上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登飞来峰》。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总之,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1、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掘地深逾寻丈。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示例:(1)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高瞻远瞩。(4)站得高,看得远。一十六、《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诗中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3、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200字)二十九、《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说认为山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说法,“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花明”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农村纯朴民风 的陶醉,对 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之情。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事件。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思想?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填2字)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一十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1、(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2、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许多写“春”景的,请写出其中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鱼,我所欲》复习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2、孔子在《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3、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非独贤者-----丧耳4、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语句:呼尔而与之----弗受。5、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中指出的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   舍生取义。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简答题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句中的“是”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向为生死------而为之。2、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交过个观点奉为行为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害。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4、文中指出的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是指 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不义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本文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7、你能说说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儿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的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8、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舍生取义,见利忘义。舍生取义的精神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和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9、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原文语句回答)&&&&所恶有甚于死者10、在论述观点之前,先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和比喻论证。11、面对“生”和“义”,孟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联系历史知识,谈谈你对“义”的理解。(至少用上一句名言)言之成理即可。名言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12、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13、试举一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意思是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例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死不降、舍生取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14、《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一书,此书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15、文中的“本心”是指   羞恶廉耻之心  。中考链接2007年新疆考题1、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2、解词(1)故不为苟得也(2)同舍生皆被绮绣3、请找出下列两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翻译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完成下列各题(1)文中有一种人,与孟子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的“大丈夫”的含义是一致的,你能写出来吗?贤者(2)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教育部在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却删掉了原有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语句,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用两三句话加以阐述。答: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爱护,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见义勇为需量力而行,少年儿童还不具备保全自己的能力,因此不提倡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可以“见义智为”。至于“舍生取义”,只要是值得,依然是我们我们当今时代所颂扬的。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话的意图是: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 ,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因有的善心罢了。 《陋室铭》复习题1.&&&&文章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概括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2.&&&&山水比喻陋室,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比喻起兴,同时也是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引出主旨“惟吾德馨”。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陋室?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雅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及作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来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作用:画龙点睛,证明“陋室不陋”。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8:文章结构: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第二层: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第三层: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