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老师记忆法是真是假的吗?有没有学过的同学,因为看他的朋友圈全是好评,怕是刷的还是因人而异什么的

> > > 正文
快乐的《状元360记忆之旅》
更多视频搜索:
&&&&&&&&&&&&&&&&&&&&&&&&&&&&&&&&&&&&&&&
&&&&&&&&&&&&&
中国中央电视台 版权所有
系统集成:&网页设计:《成长博客周刊》(第62期)
新闻组李俐(101) 发表于
《成长博客周刊》(第62期)
&&&&&&&&&&&&&&&&&&&&&&&&&&&&&&&&&&&&&& 让我们每天再做一次小孩
&&&&&&&&&&&&&&&&&&&&&&&&&&&&&&&&&&&&&&&&&&&&&&&&&&&&&&&&&&&&. 朱德庸&.&&&&&&&&&&&&&&&
&&&&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
&&&& 画漫画刚满二十年的我,以前有两种题材从来不碰:一种是动物,一种是小孩。不画动物是因为我太爱动物了,以至于无法在它们身上开任何玩笑;不画小孩是因为我太讨厌小孩了,以至于我根本排斥画他们。
&&&&&我讨厌小孩的程度到连我自己的小孩出生后我都躲进书房三天没有说话。记得我老婆当时叹了口气对我说:这孩子我还是自己养吧。
&&&& 我讨厌小孩,因为我不想再想起我的那一次童年。
&&&& 一直到我的小孩五、六岁之前,我都在学习做一个父亲该怎么去爱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迫陪着他一起成长;在他度过他童年的同时,我自己竟然也彷佛重新度过一次遗忘已久的童年。
&&&& 那段日子里,我的许多儿时记忆就像从大脑的阁楼深处一点一点被清扫出来,有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而重新经历这些童年事件,却让我再一次看到我自己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
&&&& 小时候的我,是个非常自我的小孩。我不做我不喜欢做的事,不交我不喜欢交的朋友。当然,我绝不是那种会讨师长欢心的小孩,反而比较像《绝对小孩》漫画里披头、五毛和讨厌的综合体。想想就该知道当时我活得多么艰难了吧。而非常奇特的是,当我在脑海中再一次看到那个坐在幼儿园窗边三年只会看云的小孩、那个放学路上遇到陌生人总是偷偷发笑的小孩、那个寒暑假蹲在院子角落悄悄玩虫的小孩、那个被老师、学校因为意见太多踢来踢去的小孩,我却突然发现:几十年后每逢我面临人生转折点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答案,其实都没有超过童年时「那个小孩」对许多事情的反应。
&&&&& 原来,我们每个人童年时那个孩子,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脆弱,比起大人,小孩甚至在心理上更强韧,尤其是他们的本能。你会发觉面临各种抉择时,小孩永远能最快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这是大部分成人无法做到的。因为「大人」的选择,往往只是符合身边众人的期待,而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我认为,大人的本能早已在社会讲究最大化的合理性要求下逐渐消失,就像我的儿时记忆消失在我脑海中的阁楼深处一样。
&&&& 我开始明白: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被成人世界毁坏的如此之深,连自己的思考模式都一天天、一步步被推向相反的自己。而我以往不愿再想起的那段童年,累积的就是小孩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我孤独的对抗和妥协。
&&&& 终于了解这些,是我自己的孩子十岁那年。那年初春,我陪他在北京古老的四合院里一面玩雪,一面开始画《绝对小孩》。
&&&& 是的,小孩是有一个属于小孩自己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截然不同。他们能以奇特的想法看待任何事物,所以他们对整个世界总是保持着诙谐荒谬的眼光,这和大人对任何事物都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相反。只是因为小孩世界对大人世界无益,于是大人拼命想把小孩从他们的世界里拉出来。
&&&&&在《绝对小孩》里,我画的是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我相信,这两个世界的拉扯会一直继续下去;但我也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不是常有会飞翔起来的感觉?对了,那就是小孩的世界――只有想象,没有限制;彷佛拥有好多对翅膀、永远可以在云朵上游戏。
&&&&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每个人也都会长大。我们每个大人每天都以各自努力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每个小孩每天却以他们各自不可思议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如果,我们让自己的内心每天再做一次小孩,生命的不可思议每天将会在我们身上再流动一次。
二○○七、一、十二
&&&&&&&&&&&&&&&
&&&&&&&&&&&&&&&&&&&&&&&&&&&&&&&&&&&&&&&&&&&
十大最能欺骗眼睛的图片
11:01, 王潘 转载, 1398 字, 4/58, 原创 |
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2 据说能看见9张脸的智商有一百八十
3.狮子在哪里?
4.那个女人是真实的还是拼图里的?
5.有几个黑点 ??
6. 十二个人还是十三个人?
7. 是静的还是动的
8.看得出图上有一张脸吗?
9.一张只要你在本图中找出9颗心,你可以许个愿望,而且它马上即会实现.并且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但是如果你看了这幅图不回帖或半途而废,你将成为天刹孤星 ,孤独终老..希望大家认真观察.能找出几颗算几颗.找的越多.你将来越幸福.千万别看了图不找...后果自负.信不信由你 , 天国神秘的照片 预测你一生的幸福
10.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
1、关注“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2、笑蜀:把人降低为大猩猩的中国教育
12:43, 地下鬼(推荐), 2304 字, 0/6, 原创 | 引用
&&&&&&&&&&&&&&&&&&&&&&&&&&&&&&&&& 【凯迪网络】
&&&&&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在最近一项涉及数字的记忆测试中,将黑猩猩分成三组,与大学生比赛记忆力。研究结果显示,黑猩猩的记忆力比大学生优胜。《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结果。
&&&&& 这个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内容就是考验人的记忆能力。越是记得多,复述得越是准确,就越是出类拔萃。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已经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盛装各门知识的容器,容量越大越优秀,越容易在残酷的竞技中胜出。
&&&&& 有一句口号,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它的流行程度十足反映了我们对于知识的崇拜,尤其是教育对于知识的崇拜。作为对文革反智狂潮的拨乱反正,知识话语权的异军突起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虽然依旧构成人生的一个力量,其光芒却显然略有黯淡。一个人记忆再好,知道的再多,也不如电脑硬盘,也不如搜索引擎。而现在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则更把记忆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降低了一个层次,人的记忆不仅不及机器,甚至赶不上大猩猩。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扬短避长,穷经皓首,只是为了比拼自己记忆的卓越和知识的浩瀚呢?奉行知识中心论,以考验人的记忆力为主的中国教育,其荒诞也就无以复加了,那简直就是让人跟大猩猩赛跑。这种赛跑本无必要,纵然跑过了大猩猩,又算得什么荣耀?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福利?
&&&& 知识其实只是工具而已,静态的知识如果不能跟动态的思考相结合,价值可以归为零。仅仅是知识远不足以把人类跟机器和大猩猩区隔开来,思考才是人类最擅长的,因此只有思考,才是人类区别于机器和大猩猩的最根本的特征。知识为用,思考为本,一切知识都应该为思考服务。电脑和网络固然神奇,但它们不能思考,所以它们只能为人类所用,否则等同于垃圾;大猩猩的记忆固然为人类所不及,但记忆再好大猩猩也只能受人类的宰制。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那些自由思想的空间越是辽阔的民族,思想力就越是强大,国力就越强大,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越是立于不败之地。相反,那些不允许自由思想的国家,譬如军国主义的日本和纳粹德国,它们纵然物质上怎样强劲,也终究不过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 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教育当以思考为中心,也就是天经地义,所谓教化,所谓启蒙,根本的涵义就是教人思考,教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判断,用自己的心去选择,而不是人家给什么,就往自己的大脑填什么;人家要自己怎样,自己就怎样。用这样的尺度丈量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不能不认为,它们本质上是反教育的,孩子们那似乎永远不能减轻的沉重的书包,那似乎永远不能减少的漫长的学时,那似乎永远不能简化的刁钻的考试,在在显示着一个趋势,就是把人变成大猩猩的趋势。因为它们主要都围绕着静态的知识来展开,静态的知识的灌输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孩子们游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幸福。
&&&& 把人降低为大猩猩,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这种罪恶,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早就是人所共知了。人所共知的罪恶一直大面积地存在,而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剧。
――原载今天《山西晚报》
3、教师末位淘汰制:是良方还是“鸡肋”
20:55, 高鹏 , 2486 字, 0/24, 原创 | 引用
&&&& 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制度,教师末位淘汰制的实行,是基层学校想借此激励教师快速成长、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教师却出现了职业倦怠,甚至频繁流动――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鹏
  最近,笔者在走访苏南地区的几所知名民办中学时发现,这些学校教师的流动率相当高。一所学校校长坦承:本地的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普遍推行了“末位淘汰制”。此举一出,一些教师就感到压力很大。今年夏天,他们学校被迫“另谋高就”或“感到有巨大压力”的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1/3!推行末位淘汰制,本是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何却出现了这种状况呢?
  “末位淘汰”,是指经过考核后将综合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的一种人事管理方法,最早是欧美某些学校考试时的一种学生评分体系,不管学生考分多少,都强制性地将一定比例的人选列为不及格。比如规定一个班级倒数5%的学生为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分数均在85分以上,也属“不及格”。后来这种学生考评模式被企业界引入,形成了以所谓“强制淘汰曲线理论”、“老虎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末位淘汰制度。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这种企业绩效考评管理模式开始引入我国,现已被越来越多单位采用。
  不可否认,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制度,在适当条件和环境下有其积极意义。比如,它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精简机构,有效分流员工;有利于“净化”员工队伍,建立精英团队;有利于树立终身学习、务实、公平的组织文化,等等。但如果超出其适用范围,就可能物极必反。
  应当说,在末位淘汰制背景下的教师大规模频繁流动,对于学校管理是弊大于利的。教育与其他的许多行业不同,有其特殊规律。良好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其效果很难借助几次考试显现出来。因此,教育工作不是每位教师平均劳动数量和质量的简单总和,其收益是一个长期的、不确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很难计量的。而“末位淘汰”考察的往往是一年两年的成效,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
  其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末位淘汰制很难对其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实施末位淘汰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标准一致的绩效评估体系。由于教育学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劳动难以定量考核。如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结果势必造成教师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大搞应试教育。
  即使按较客观的“德”、“能”、“勤”、“绩”等指标,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但因教职工职位不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存在差异,衡量标准也难以统一。另外,末位淘汰对地区间和校际的平衡更难以顾及。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因地区和校际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一些学校里,有的教师在这所学校排在末位,在其他学校则可能排在首位。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这种“末位不末”,对被淘汰的教师来说,有失公平。实际上,实施末位淘汰只是保护了部分“首位不首”的人,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从法律角度讲,末位淘汰如果使用不当就有违法的嫌疑。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对教师实行了聘用制管理。学校和教师在双方意愿的基础上共同签订的聘用协议是一种双方约定的法律行为,一旦订立就对当事人双方产生约束力。在合同期满前,任何一方单方面解除合同,都须有法定的理由,否则就视为违法。而在末位淘汰中,如学校与教师解除合同的理由仅是教师的工作表现,法律依据是不足的,因此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对于学校来讲,如果末位淘汰制使用不当,可能有违法的嫌疑。
  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新司法解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正式实施。其中对于劳动合同效力的解释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换句话说,当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发生,学校不能以末位淘汰的内部规定为由,单方面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此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末位淘汰制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后,大家都担心别人学到自己的教学秘诀,所以在集体备课、教材教法研讨等各种教研活动中,他们并不像过去那样,愿意大胆发言,将各自的心得体会告诉其他教师。
  不仅如此,在实践中,推行末位淘汰制还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从指标、评价方案的科学筛选、确定,到执行、监督机制的运作都要严格把关,需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使该制度真正趋于科学。这对大多数靠政府财政吃饭、人员定编定岗的学校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笔者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推行末位淘汰制,对于激活教师队伍是有益的。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淘汰,在教师中应建立怎样的竞争激励机制,应该是下一步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
4、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吴非 发表于
10:47:00&&&&&&&&&&&&&&&&&&&&&&&& &&&&&&&&&&&&&&&&&&&&&&&&&&&&&&&&&&&&&&&&&&&&
&&&& 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引用一段西人的话:“如果你的麦捆遗落在地里了,那就不用去找了。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流浪人,你已经把它留给了贫弱者,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捡麦穗的孩子……”看了之后静思半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把这样的仁爱教给学生。
&&&& 可是,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会有另一种让人排解的方法。比如,人们会劝说你:“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很可能,你在跑回去拿那麦捆时,脚崴了,一个月不得动弹;也有可能,失足掉到河里;或者很可能,天上惊雷闪电,结果……总之,“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于是你觉得,那捆麦子,丢了就丢了吧。
&&&& 虽然都没有去寻找那遗落在田野的麦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选择。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习俗,乡里人会把屋檐造得宽一些,这样主人不在家时,过路人可以在下面躲雨。在西南边疆荒凉的古道边,会有一些简易小屋,里面备有柴火食物,让孤独的赶路人歇脚御寒。
&&&& 中国文化中讲慈悲的内容并不少,但是我们毕竟是疏于行动的民族。柏杨说过,讲团结,中国人立刻能写出一大部书,但彼此很难走到一起,“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典型。同样,孔子宣传“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我们见到的更多的是三个人谁也不服谁。同样的原因,生活中的慈悲之心和仁爱之举就不太多。现在中国社会捐款仍然有“摊派”现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也没有慈善家,虽然中国人很为自己国家经济取得的成就而“瞩目”。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看过欧文?肖的小说《富人?穷人》,印象很深。有次作文比赛,我很想试着让学生做做这个题目,不想大家担忧,说导向容易偏,会出麻烦。虽然我并不坚持要用这个题目,但通过这件事想到,全社会嫌贫爱富,对穷人存有偏见,这个时代的麻烦大了。中国社会缺乏慈善之心,也因为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公信力的下降。我很担心,慈善事业的落后,将使中国的文明水平在世界上处于极端尴尬的局面。
&&&& 台湾省的证严法师当年是个普通的比丘尼,有一次她遇到三个天主教的修女,彼此交流了对宗教的认识。修女临别时表示对佛教有了理解,但是她们对佛教不开展慈善事业表示不解。证严因此受到触动,后来才有了规模宏大的慈济功德会的工作。当时,花莲县的家庭妇女每天从买菜的钱中省下五角钱捐给功德会,有人图省事,一个月一次捐15元。证严说,一次捐15元,只发了一个善愿,每天放五角钱在菜罐里,是每天在发一个善愿啊。
&&&& 我因而想到,多年以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究竟落实到哪里去了,宣传家教育家能不能向孩子们说说清楚?说清楚之后能不能做点榜样?比如,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们相信:政府的豪华办公大楼的确比学校的教室重要,官僚的子女的确是靠勤奋致富的,社会并不腐败,等等。如果他们仍然只想到让学生背背政治教条,满口经天纬地的胡话,那绝对不如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发一个善愿,并且学会“留点麦穗在田野上”,实实在在地做个好人。
&&&& 很多人现在有能力、有余力帮助别人了,真好。
5、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余秋雨在干什么?
6、“一章分五瓣”是民主的悲哀
&&&&&&&&&&&&&&&&& 日00:22  
&&&&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把审核财务的印章分成五瓣,由5名村民代表各管一瓣,经一致审核同意后合起来盖上,村里花出去的钱才能报销。村支书谭洪勇说,“五合章”制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村民们对村干部财务问题的怀疑和议论,现在没有了,“群众满意了”。现在锦屏县纪委已下发文件,在全县农村推行“五合章”理财办法。(据《人民日报》报道)
&&&& 毫无疑问,圭叶村发明的“五合章”,是村民要求制约村主要领导权力、民主管理村务的体现。应该说,将一枚印章分成五瓣分管,合起来盖上才能生效的做法,与权力分立、制衡的宪政理念,有着相当程度的暗合。贵州农民的“五合章”理财,体现了基层的民主智慧。
&&&& 然而,我们绝不能将“五合章”看得太高,对其表示出过于赞赏的态度,甚至像锦屏县和黔东南州那样,在在全县乃至全州推广它。在笔者看来,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五合章”制,是一种无奈的、不完全的和缺乏保障的民主。它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民主的悲哀。
&&& 的确,5名村民代表各管一瓣公章,可以防止“一把手”或少数人,随意私盖公章挥霍公款。可是,村民代表又如何能够防止,“一把手”在公章和帐目之外,直接私分上级的拨款,或者侵犯集体的利益呢?另外,保管“五合章”的村民代表,谁能保证哪天不会串通起来,集体侵害大家的利益呢。众所周知,现在各级党委决定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常委会的讨论,可常委会虚设、讨论走过场,现实中难道还少见吗?圭叶村的“一把手”,如果足够强势的话,可撤换掉“不听话”的代表,将“民主”变成私人工具。
&&&& “五合章”式的民主,是“看得见”的民主。这样的民主,我们无疑是需要的,因为民主要有外在的形式。但是,“看得见”的民主,只能是最低层级的民主,并且很容易被操纵。我们最需要的民主,应当是所有人都能行使权利,并且有制度进行保障的民主。在中国的古代有种“虎符”,各持一半“虎符”的将领,将其拼成完整图案才能调兵。可皇帝或实际掌握兵权者,却能控制手持“虎符”的人。圭叶村的“五合章”,难道不是同样道理吗?
&&&&& 在21世纪的今天,“五合章”这种原始、荒诞的事物,能作为“看得见”的民主出现,并且获得赞赏、被发文件推广,在笔者看来恰恰说明着,专制的力量还很强大,民主的土壤还很软弱,民众对管理者充满不信任,而管理者也难拿出有效办法,来证明制度、组织可信赖,自己是“利为民所谋”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人民代表大会制,改成看得见的“大鸣大放”,群众对投票选举各级领导,一粒粒数黄豆才能放心,是不是悲哀、可怕的事情?
[稿源:红网][作者:李清][编辑:潇湘行]
7、&& 刘震云:厕所的文学价值&&&&
&&&&& 厕所是人类生活中最卑俗丑陋的东西,连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都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厕所就更加与文学艺术无缘了。有谁见过拿厕所做出不朽作品的文学家?
&&&&& 可是,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还真的有一位作家对厕所具有非同一般的兴趣,真的用他的神来之笔,给厕所赋予了文学意义,使得厕所闪烁着艺术的光辉。这位对厕所的美学价值情有独钟的作家是刘震云。
&&&& 他的小说《官人》,写的是某机关的故事。他从“二楼的厕所堵了”写起,写到厕所就够叫人反感的了,而且是堵了的厕所,这意味着粪便和蛆虫。“……屎尿涌了一地。天气太热,一天之后,屎尿就变成了一群蠕动的蛆虫。有人亲眼看见一个大尾巴蛆,正在往厕所对面的会议室爬。”他从这样一个屎尿遍地、蛆虫遍地的意象切入,摹写机关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狠毒之至。他好象不这样狠毒就无从表达他对肮脏丑陋生活的痛切感受。
&&&& 他还有一篇小说《新闻》,写一群新闻记者组团下去采访,这个采访是要向地方政府收报酬的,可以说是新闻腐败的一部分。小说的开头,一群记者一边吃着大鱼大肉,一边商量着某一天在厕所前会合。这第一句话的意象又是厕所。在厕所前怎么会合呢?厕所也够大的,女的说男厕所门前她们不尴不尬,不去;男的说女厕所门前他们不尴不尬,不去,最终决定在男女厕所中间汇合。这个意象的意思是不男不女。在现代汉语中,按照“不男不女”这造词规则能造出很多词语,如“不三不四、不人不鬼、不驴不马、不伦不类”等等一大溜,刘震云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一群号称无冕之王的记者,从不男不女的厕所之间纷纷登场,然后奔赴全国各地去作不伦不类的新闻报道,结果会出现什么样的不三不四、不人不鬼的东西?
&&&& 与对待厕所的态度相呼应,刘震云对豆腐的美学价值也很为重视。他的《一地鸡毛》因为被改编为电视剧,所以知道它的人比较多。这篇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个豆腐代表最日常最生活化的东西,他选择一个如此渺小的东西切入生活,展开他的小说。我们的生活不但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不是一块可以吃的小葱拌豆腐,而是馊豆腐,这意象给我们强烈的冲击。生活、人生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馊豆腐。
&&&& 也许古往今来只有刘震云独具慧眼,发现了厕所在艺术表现上竟然具有如此巨大的审美价值。刘震云对于厕所和馊豆腐的文学表现,既真实又夸张。如果不借助这些独特的意象,他就不能表达他对这种日常生活及晦暗不明的人类存在的痛切感受。只有这样写他才能获得最强烈的表达的快感。
8、华南虎照真假的意义
20:46, 许锡良, 2719 字, 12/105, 原创 | 引用
&&&& 华南虎照片的真假问题,在广大网友的怀疑精神及集思广益,穷追猛打下,终于真相大白的时候,这个时候陕西省省长出来说话了,他说,华南虎照真假问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的华南虎的保护。昨天国家林业局的负责人又出来说,“某网站聘请了几位人士对陕西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的40张数码照片进行鉴定,并宣布了鉴定的意见,对照片也做了一个表态。公众对华南虎的关注,表明了我们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关爱,也是全社会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的表现,我们深感欣慰。二十年前,就算打死一只老虎也不会引起像现在这样高度关注。社会对华南虎事件的关注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一种进步的表现。国家林业局十分理解媒体、公众,特别是广大网民探究真相的心情。” 无论是省长的话,还是国家林业局的话,其实都是要转移大众的视线,企图想淡化华南虎照片的问题,或者把华南虎照片的精心策划的甚至可能是有组织的造假行为,淡化为一个农民的造假行为,而且把华南虎照片真假的问题与华南虎是否真存在的问题混为一谈,说什么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不能说明华南虎的状况。其实,人们对华南虎是否真存在并没有那么关心,说实在的华南虎有今天的面临灭绝的命运,还不是当初我们的认识的短见造成的。杀戮野生华南虎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十几年前,人们对这样的行为早已麻木了。虽然我是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是绿色的爱好者,但是,至少对我来说现实中有无真正的野生华南虎兴趣仍然不是很大,我感兴趣的就是华南虎照片的真假问题,甚至就是对真假问题本身感兴趣。我相信国内还有不少人是与我的心情一致的。因为真假的问题不弄清,不但华南虎没有安全,就是人也是没有安全感的。
&&& 虎照真假的问题,看似是一个小问题,确实对一个长期惯于造假,甚至把造假看成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的人们来说,一个老虎照片的真假问题实在真的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一桩,但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切消息要想完全控制恐怕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多少年了,人们就是在完全抹杀了真相的现实中度过的。现在,人们已经对此深恶痛绝,一定要把一个真相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人们对造假行为的痛恨,甚至超过了对野生华南虎的是否真正地灭绝了的担忧。真假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一个民族的巨大灾难,常常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认真对待,没有像今天这样那样多的无关的普通人,自发地站出来,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信息的便利,死死地抓住一张老虎照片的真假问题不放,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现在,照片为假的问题连官方都无可否认了。却又巧妙地转移话题,说什么照片的真假不能说明老虎存在的真假。其实,像我对野生华南虎的真假真的不是那样关心,因为,这有那么多的专家在关心,而且我居住的环境离华南虎的可能栖息地又是那么遥远,但是我关心这张已经有了公共效应,成为公共事件的真假虎照问题。
&&& 多少历史事件到现在都成了永远无法弄清的一笔笔糊涂帐,中国人对历史事件的保真能力真是差劲到了极点。整个历史都是任意由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且都是任意由人解释的“当代史”。没有任何真相意识,也没有任何客观事件的标准。历史简直就是怎么都行。我们被欺骗得太久了。现在,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又有了互联网,我们不愿意就这样被欺骗,一个当世的事件,一个很小的事件,一个非常容易弄清的事件,如果在我们眼皮底下轻易滑过去了,那么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后辈们完全有理由骂我们是弱智与懦夫,连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的真假都无法弄清。一个社会揭示真相的能力绝对不是一件小事,那怕只是一张老虎照片的真假,也是一件大事,只要是公共事件,只要涉及人们的知情权,人们就有权去怀疑与追问。如果这个老虎真的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拍的,而且只是他在街头上说拍到华南虎了,那么这只是个人的造假嫌疑,但是如果政府权威部门作为代言人出来宣布了,那么,这就是一个公共事件,是不可以含糊过去的。现实的真相尚且无法弄清,那么历史真相更是一笔糊涂帐。我们世世代代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亏太多了。现在再也不是一个可以任由政府宣布亩产放卫星多少万斤的时代了。那么容易提示的真相,那么容易辨认的事实,却无人敢去揭示,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人生命就是在这个弥天大谎中饿死了。悲剧不应该重演,对于一个失去真相的社会来说,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今天华南虎照片可以是假的,明天说不定亩产三十万斤粮食还会再次重现,联想到历史上的事情,这张老虎照片的真假真的不是小事,这一事件的意义是有历史价值的。今天令人欣慰地看到,人们有了互联网后,真的不那么好骗了。只要社会是开放的,信息是通畅的,人们的思想言论是自由的,真相就不难揭示,人们的安全才会有保障。
1、英国学生逃学家长难逃其咎
06:29,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罗朝猛推荐, 3815 字, 1/54, 原创 | 引用
&&&&&& 中小学生缺课现象严重&&&&&&&&&&&&&&&&&&&&&&&&&
  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DCSF)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07年年初至今,中小学生缺课现象加重,平均每天有6.6万名学生逃学。英国中学生未经过校方许可私自旷课的比例在2006年秋季学期是1.35%,现在已经上升到1.61%,创10年来新高,1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1%。
  数据表明,去年秋季和今年春季两个学期,因逃学损失的上课日总计达750万天。其中,中学损失530万天,相当于每天有4.7万名中学生逃学。小学阶段的统计数字也显示,每天有1.9万名小学生逃学。
  报告称,2006年秋季学期,父母在非假日时间未经学校批准,私自带孩子外出度假而造成孩子缺课的比例占学生缺课总数的8%,这一数字在2007年春季学期为7%。2006年秋季学期和2007年春季学期学生由于迟到而造成的缺课时占缺课总量的7%。
  孩子旷课多因父母纵容
  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的调查发现,2006年秋季学期至2007年春季学期,学校因为学生“外出度假”一项原因一共损失了540万个学习日,其中10%是没有得到学校许可的。调查还发现,在已查出的没去学校上课、在校外闲逛或游玩的旷课学生当中,有一半的学生都有至少一个成人陪伴,这个成人往往就是学生的家长。当校方质问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时,家长会找借口说,他们是去拜访亲友,去搞生日聚会,或者说是去买校服、鞋子,等等。
  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官员凯文?布伦南说:“学生能够按时到校学习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以保证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学校有权在每年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出最多10天的假期,这是合法的,但父母不拥有这项权利。”
  政府不惜动用罚款利器
  10年来,英国政府已经投入了近10亿英镑来应对学生旷课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纵容孩子旷课的父母处以罚款;派专人到校外巡逻,寻找那些上课时间在外闲逛的学生;采用更加严格的方法考核学生的缺勤行为;采取电子签到系统;向缺席学生的家长发送手机短信通知,等等。
  在2007年1月至4月间,纵容孩子旷课的英国父母一共接到了4616张罚款单;11023起学生旷课事件被定为紧急处理事件;为了解决学生长期旷课问题,政府共与家长签订了4508份“养育契约”,保证孩子按时到校上课。
  布伦南指出,新的考核学生缺勤的方法变得比以前更加严格,对造成学生缺课的各类原因的统计数据也为地方当局提供了重要参考。布伦南说:“大概有占学生总数2%的人是缺勤的‘常客’,其旷课时间大概占去所有学生旷课总天数的一半多。常常旷课的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面临失业的危险更大,其失业的比例比按时上课的学生要高得多。现在随意缺勤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数人的注意,我们应该尽力减少学生整体的缺课数量。学校与学生家长要加强合作,二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孩子一日不到校上课,不管是出于正当理由,还是得到父母的私自许可,这一天算是白白浪费掉了。”
  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还寄希望于旅游公司在降低学生的旷课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布伦南认为,它们只需要在非节假日时,把旅游项目的价位定高一点即可。一些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会精打细算,较高的旅游花费可能会使他们减少外出。(综合编译自近日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网站、《卫报》、《每日电讯报》 李茂林 编译)
2、中学生逃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00:19, 晓梦, 4526 字, 1/92, 收藏 | 引用
&&&&& 中学生逃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 佚名
&&&&& 据《参考消息》称:逃学现象,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国家都普遍地存在,国际教育界已把逃学列为中学生的三大病症之一。199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新华社记者关于中学生逃学出走的文章说,仅93年春开学 以来,上海各区县逃学出走的中学生共计63名,而且此风愈演愈烈,竟发展到集体逃学,离家出走,流落他乡。时隔不久,辽宁又传出消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第四中学初一(2)班有6名女学生逃学,集体离家出走 。《辽宁晚报》将消息发往全国70多家报纸,牵动千家万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学校由于逃学及退学现象严重,致使学校严重的“减员”。中学生逃学出走,一方面严重扭曲了其自身的心灵,损害了其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中学生逃学出走,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如何有效地制止逃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当前中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一、原因:
&&& (一)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减弱
&&&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给中学生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起着主导作用。但一些学校教育应有的主导作用,却因教育的部分功能减弱,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呈减弱趋势。
&&& 1、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而教学又往往忽视教学目的,把教学搞成应考教学、升学教学,从而把主 要精力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放松甚至放弃对多数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
&&& 2、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技教育,从而使部 分学生的才能受到压抑,无用武之地。
&&& 3、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没有精采纷繁的课余生活,只有单一 化的读书生活。
&&& 4、忽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犯有错误的学生采取经济制裁,甚至采取高压政策,怒斥、责骂、体罚,使 学生如同惊弓之鸟。
&&& 5、部分教师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气氛压抑,令学生畏而远之。
&&& 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因没有青春乐趣,没有自由时间,没有健全心态,成年累月,忧心忡忡,产生“学习 厌恶症”、“学校恐怖症”。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学校把部分学生推出了校园,造成学生逃学。
&&&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增强
&&& 社会环境,围绕在学生周围,对学生自发地产生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作 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外因。目前的社会环境,大致有如下情况,导致学生逃学:
&&& 1、社会娱乐设施的日趋多样化,诱惑着广大中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娱乐 如电影、录象、舞厅、电子游戏机、桌球等,如雨后春笋,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部分学生感到学校无聊与寂寞,一旦发现外面精采的世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逃学以满足精神需求。
&&& 2、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威胁着广大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也并非安全区,社会上的邪恶之 手时常伸入校园,使学生没有安全感,有的学生甚至于不敢上学。
&&& 3、不良社会风气,腐蚀着广大中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地区、部门、单位一手硬、一手软、忽 视精神文明建设,致使各种腐朽思想和黄色文化滋生、流行。一些中学生自身免疫力差,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虏,追求享受,吃喝玩乐,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热衷于在社会游荡、混日子。
&&& (三)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疲软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作用却没有很好地适应学生发展:
&&& 1、有的父母支持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生在校已对学习负担、心理负担难以承受,回家后父母 还要在学习上施压。不少学生因难以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以逃学来对抗、报复。
&&& 2、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的价值逐渐削弱,有些学生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家庭解散,学生无人 教养,无人监护,缺少温暖,缺少乐趣,对前途丧失向往。他们流落街头,出没于各种娱乐场所,寻求精神寄托。
&&& 3、部分父母对子女娇宠,过分溺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有求必应。这些家庭,对子女用钱不予监督 ,要多少给多少,这就为学生逃学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家庭纵容使学生逃学。
&&& (四)学生主体作用衰退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外因。我们会发现:相同的学校教育,相似的家庭 教育,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学生能坚守校园认真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却逃学在外,无疑是这部分逃学学生的主体作用衰退。
&&& 1、文化基础较差,失去学习的信心。这些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如牛负重, 尝尽了学习的艰辛,而没有学习的乐趣。只看到学习的艰苦,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自暴自弃,以逃学自寻乐趣。
&&& 2、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对前途、理想很淡薄,不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没有责任感、义务感,“做 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
&&& 3、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种人涌向商海捞钱,一些人发了大财要啥有啥, 神气得很,使一些学生认为读书无用,经商能赚钱,赚了钱什么都有了,赚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把闯世界、赚大钱当作奋斗目标,不安心在学校读书。
&&& 综上所述,导致中学生逃学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因而在考虑对策时要多元化,国家、学校、家庭、学生个 人一方面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主体作用。
&&& 二、对策:
&&& (一)政府方面
&&& 1、加强政策管理。作为地方政府对逃学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逃学的绝对数虽然不是很大,但造 成的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政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强化社会和学校管理。目前,国务院已正式聘请国家督学以保证办学方针和教育方法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地方政府亦应延请督学,对各学校的办 学方向、办学措施予以监督、考核。对歪曲国家教育目的,教学方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领导予以处罚或批评。
&&& 2、加强法律保护。要加大《义务教育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实施的力度。禁止单位和个人招收中 学生做工、经商;要加强对电影院、录象厅、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允许中学生在非节假日去那里玩乐,更不允许参与赌博、观看放映黄色、低级趣味的影视片;对敲诈、恐吓、殴打青少年的流氓分子应予以 坚决打击,切实为青少年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安全的学习环境。
&&&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高扬主旋律,强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上造成一个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振兴祖国和报效人民而读书学习。
&&& (二)学校方面
&&&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并举,全面地培养人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对有特殊才能、有专长的学生要发现并积极培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
&&&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克服和消除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做到防患于未然。现在一些地方由 学校牵头,成立家庭委员会,学校、教师定期与学生家长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收到良好的效果。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要予以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 ,严禁体罚和各种高压措施。
&&& 3、允许文化基础较差的同学留级。要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部分文化成绩较差的同 学留级,以巩固基础,提高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4、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授课既要科学严谨,又要生动活泼。
&&& (三)家庭方面
&&& 1、家长要起表率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其子女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一定道理。作为学生家长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要自己做到遵纪守法,讲文明礼貌,不沾染社会上的各种恶习。
&&& 2、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尊重、互相支持、互相体谅,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平等和睦关系,对孩子既不溺爱、放任、有求必应,又不简单、粗暴、独断专行,强加意志。
&&& 3、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迫切,脱离实际,期望值过高,造成子女的巨 大心理压力,结果事与愿违,使子女产生厌学心理。作为家长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教育子女行行都能出状元,做什么工作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样,作为学生即使一时成绩差一点,也不会自暴自弃,而能够积极向 上,热爱学习。
文章来源:《中国校长网》
&&&&&&&&&&&&&
3、教育时评:“高材生逃学”值得三思
22:11, 陈亦冰, 1238 字, 0/108, 原创 | 引用
&&& 湖南籍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尹日强,开学前夕突然失踪,迷雾团团,现在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他难以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只能选择逃学,在网吧度过了稀里糊涂的45个小时。一个家里贴着满墙奖状,获得过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一等奖的优秀学生,怎么会在香港这个国际求学平台上败下阵来?
  刚进大学,春风得意的尹日强一口气选了7门课,没料到一考试竟有两门课得了D,此后他加倍用功,成绩也无起色。完全不同于内地的教育理念,风格迥异的大学教学方法,让在题海战术中久经考验的尹日强无所适从。过去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高材生,现在却发现仅凭聪明和勤奋无济于事,心理失衡便不可避免。
  善于应试,却不善于自学、不善于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正是许多像尹日强一样的高材生进了大学以后“聪明”不再的原因之一。教育是要把人教“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来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现在有些学校,只热衷于教会学生考试、竞赛,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那么,在实战中败下阵来是迟早的事。
&&&& 在外求学,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人际交往。尹日强赴港以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就怕家人问他学习成绩;也不大和同学沟通,总觉得成绩不好矮人三分。不善于沟通,害怕与别人交往,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是许多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也是应试教育埋下的又一“隐患”。从家长的“无微不至”,到中小学老师的“精心喂养”,现在突然变成大学的“无为而治”,强烈的反差令大学生们一时无所适从。于是,逃避就成了他们最无奈也是最简便的选择。逃课、逃学只是一种逃避表现,沉溺网络也是一种逃避表现,甚至出家、自杀,何尝不是一种极端的逃避呢?
4、爸爸“帮”我逃学&&&&&&&&&&&&&&&&&&&&&&&&&&&&&&&&&&&&&&&
21:34, 吴洪伟推荐, 668 字, 20/224, 原创 | 引用
&&&&&& 在我中学时期,父母不但放任我逃学,特别是我爸爸,甚至给老师写条子“帮”我逃学。
&&&&& 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去上学属于“逃学”,我认为逃学是指坏孩子背着父母和老师自行旷课,然后在外面做坏事。我,首先在自己眼里从来就是一个要求上进的“好孩子”(那时我已经由红小兵升级为红卫兵了),再者,我虽然任意地不去上学,却从来没旷过课,也从没瞒过我父母。我堂而皇之地跟爸爸和老师请病假。我只要说:“爸,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你给我们老师写个病假条吧。”他就写:“学生吴晓莲因病请假一天。”或两天、或三天。长达一星期的时候也有,我便干脆跑到奶奶家去,夜以继日地看小说。在我的记忆中,我爸爸在这件事上是有求必应的,从未拒绝过我。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邪门。
  我猜想,爸爸在我逃学这件事上如此有合作精神,原因或许认为我也像他一样善于自学。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逃学是“逃”的成分多,“学”的成分少。我只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应该算娱乐,不算学习。至少不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摘自《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吴晓莲)
  尹日强事件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学校在安排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而家长也要在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情,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尹日强事件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三思。&&&
《中国教育报》日第2版
&&&&&&&&&&&&&&&&&&
5、邦奇“逃学”
14:32, 作者:wyd 都市放牛整理推荐, 1001 字, 11/142, 原创 | 引用
&&&&& 9月4日晚睡觉前,邦奇对妈妈讲,明天起一个月内不想去上学,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班上某同学被狗咬了,虽已经打了一针预防针,但还是害怕传染狂犬病。妈妈耐心地跟他讲了有关狂犬病的知识,他似懂非懂的睡觉了。第二天早晨,爸爸特意在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狂犬病的资料,与妈妈讲的基本一致,邦奇好象弄明白了,但他始终不愿意上学。没办法,爸爸妈妈只好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去上班了。后来妈妈多次打电话回家,但他始终不愿意接电话,爸爸不放心,就回家,发现他一直在玩电脑游戏,随后,爸爸带他做人工游戏并耐心地劝说,他同意下午去上学。
&&&&& 中午时刻,邦奇又开始寻找理由逃学,怎么劝说都无用。爸爸、妈妈发脾气把他一人关在门外,邦奇放声大哭,我们也未理他,只是妈妈特意请假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盯着。期间,邻居上门劝说,他哭哭啼啼告诉邻居,爸爸妈妈不要他了。后来,他下楼到对门的麻将馆观看他人打麻将且捣乱,妈妈上前劝阻,这一下,他好象找到了发泄对象,开始打妈妈,为了教训他这种目无尊长的行为,妈妈折了一根竹条警告他:“你注意啦,你打妈妈一下,妈妈打你十下。”他不在意,又打了一下,妈妈毫不留情,在他屁股上打了十下,他终于胆怯了,但仍然大哭大闹。这时小区物业公司的人劝架,随即他又找劝架人理论,结果跑到物业公司去了,妈妈一同前往,那时妈妈手上仍然握着竹条。物业公司人较多,邦奇为自己解困指着妈妈说:“她是来交物业管理费的”,弄的满堂大笑,但妈妈哭笑不得。接着他又指着妈妈开始撒谎:“我要她来交物业管理费,她不愿意,所以打我(实际我们家已经交了全年的管理费)”。妈妈又生气了,跑了出来,邦奇紧跟在后面哭闹着。在家附近,妈妈坐下来,邦奇也坐下来吵,妈妈对他说:“你不要跟着我,我没有你这样撒谎的崽崽!”,经过多个回合的辩论,邦奇最终与妈妈达成协议,邦奇向爸爸、妈妈道歉,同时与爸爸、妈妈签定协议一份,保证不再逃学、诚实守信不撒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星期六、天各玩35分钟的电脑等。
6、鼓励女儿逃学
23:16, 爱相随, 1213 字, 10/308, 原创 | 引用
&&&&& 期末到了,作业多了。
&&&&& 三年级的小贝贝一个晚上要写3张试卷。正常速度的话,得用2个小时。
&&&&& 爸爸鼓励小贝贝说:“别写了。只挑一下自己不会的和拿不准的写一下。”
&&&&& 小贝贝却很执拗:“不,别的同学全写,我就要全写。”此学校奴化教育之功。
&&&&& 今天吃饭回家后已经8点了,小贝写到10点,终于忍不住,开始哭鼻子。
&&&&& 于是妈妈便说:“别写了。”
&&&&& 小贝贝仍然倔强得很:“你别管我。我非要写完不可。”
&&&&& 妈妈说:“那好。要么不写,要么认真写但别不要一边流泪一边写作业。”
&&&&&& 贝贝说:“我写。”
&&&&&& 爸爸终于忍不住,说:“别写了。明天不去上学了。这样作业就不用交了。”
&&&&& 小贝贝无奈地说:“这可是你说的哦。”
&&&&& 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逃学,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吧?
&&&&&&&&&&&&&&&&&&&
7、德国教育法:中学生逃学被判入狱 父母被罚款
17:35, 绿儿推荐, 711 字, 3/284, 原创 | 引用
&&&& 每个人都有过一两次逃学的经历,但如果你在德国经常逃学的话,其下场可能是被请去吃牢饭。
&&&& 据德国媒体2月7日报道,萨克森州胡雷茨市的地方法院日前判决一名15岁的女中学生入狱两周,罪名是她经常性逃课,大部分上学时间都在校外游荡。
&&&& 根据德国教育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父母需要缴纳罚款,而且她本人还要在社区服务一段时间。但她和父母都拒不履行规定,于是法官做出了更严厉的惩罚。
&&&& 萨克森州教育部门的发言人表示,这个女孩必须在几个月内到监狱服刑,他对法院的这一裁决没有发表评论。
&&&& 因为逃学而引发牢狱之灾的不只是德国。英国法律规定,逃学儿童的家长会被罚款50英镑。英格兰有超过1万名家长因孩子频繁逃学而受到警告。从2000年11月开始,英国地方法院对没有履行家长职责而又拒绝到法庭应诉的人可以处以2500英镑的罚款或者判处最长3个月的监禁。(据中国日报报道)
8、逃学的孩子,你的心何时回归课堂
23:46, 吴少芳, 1987 字, 3/245, 原创 | 引用
&&&&& 国庆长假一转眼就过去了.今天,我很早便来到了学校,主要是想看看孩子们经过七天的"养精蓄锐"以后,是否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轮的学习中来.
&&&& 看着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学校,我的心情喜忧掺半.喜的是大部分孩子都能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且认真地读书.忧的是,还有一个孩子始终没有在我的视线中出现.我左顾右盼,直到做完早操上了早读还是没看到他的身影.他不会来了,我的心慢慢往下沉......
&&&& "元森,带老师去怀弟家."我一刻都不想等了.这孩子准又是"旧病"复发了,而这也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 怀弟的妈妈正洗着全家人的衣服,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去向!
&&& "已两天没看到人了."她一脸的无奈,我也只能陪着无奈的一张脸.
&&&& 很快,知情的孩子告诉我,怀弟到一个叫大自然的烧烤园去"
&&&& 打工"了,五块钱一个晚上!我黯然,继而凄然!
&&&& 我不怪怀弟,只是觉得心里堵得慌.
&&&& 既然学生逃离我的课堂,这就是我的失败!
&&&& 我不敢说思考,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好好想一下这个问题.
&&&&& 我的课堂是五年级的课堂,而怀弟的能力所及只是一年级或者二年级,我为他提供了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了吗?
&&&& 课堂之外的精彩实在太多,课堂之外的魅力增长太快,我的课堂能为怀弟提供异样的精彩和魅力吗?
&&&&&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我怎么才能让怀弟相信我的教育对他真的有用?我的苦口婆心,能抵得上烧烤园一天付给他五元钱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惠吗?
&&&& 逃学的孩子,告诉我,怎样才能让你那"流浪的心"回归课堂?
&&&&&&&&&&&&&&&&&&&
1、梳理经历?整合资源?回归生活&&&&&&&&&&&&&&&&&&&&&&&&&&&&&
――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2、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瓶颈――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16:12, 高启山, 1470 字, 6/121, 原创 | 引用
&&&&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困难么?在春季远程研修的时候,课程团队的成员和学员们一起研讨过这个问题。大家感到困惑的时刻成资源的匮乏。农村的课程资源真的匮乏么?
&&&&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我在农村的一个镇乡的几所学校游回了半个多月,几乎每天进这个乡镇的每一所学校。在这里,我发现了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好丰富的多的课程资源。
&&&& 这个学校总计有四所小学。在这四所小学里,我发现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每个学校都有四亩――十亩不等的学农基地。一所学校有大约十亩的柿子园,另一所学校有几亩菜地,另外两所学校分别有四亩和十亩的的“学农基地”。
&&&& 柿子园自不必说了,里面栽种了100多株柿子树、山楂树,还有农家承包的养猪场;菜地里棉种植了蔬菜(冬季,自然多为大白菜了);学农基地里种植的是乡成人学校在这里进行推广试验的几十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一所学校还有占地一亩多的植物园,里面种植了几十种花草树木。――这是传统的校园经济先进学校,过去,学校的经费不足,这些土地是完全可以为学校带来一些经济收入的。
&&&&& 怎么利用这些土地和种植的植物农作物?过去,学校就是组织学生劳动――春种、夏管、秋收。我问:除了劳动,这些资源的课程利用价值还还得到了哪开掘呢?学校的老师听了我的问话感到了茫然,还怎么开掘?
&&&&& 我认真地审视着这些资源,想到了至少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些土地是很好的劳动场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面包含着劳动技术教育,种、管、收,当然的都是劳动。
第二、所种植的这些农作物和植物都是主题研究对象――不同的品种之间的差异及差异原因的观察研究、植物生长的基本属性研究、植物属性的改善研究、管理方法的改进研究等等,要说问题,那可就多了去了。
第三、种植了,还有一个销售、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怎样的营销活动把产品卖出去?怎样的营销活动能够卖出好的价钱、怎样的产品加工能够使农产品实现更大的价值收获?这些是种植以外的事情,但绝对是有研究价值的内容。
第四、既然在农村,既然在这里进行种植试验,怎么样把这些新技术推广到自己家庭的土地经营上面?
&&&&& 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实际,开发出很多很多的主题,在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不单单是进行了简单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培养新时代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农村新型建设者打下了基础。
&&&&& 我和总校长聊天的时候,他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农村学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考上大学,即使都考上了大学,很多人还要回到农村老进行农村建设,那么,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我谈到了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养猪,最终发了大财。我们共识:农村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才。未必人人后发大财,但是,做农民绝对不能够早出晚归,日耕夜息靠天吃饭的那一种,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人口越来越多的今天,做农民同样需要思考怎么样更好的开掘仅有数量土地的价值,这是未来农民的必须。而我看到的这个乡镇的学校,每一所都有这样的资源。
&&&&& 我们有这样的资源,农村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一种课程资源意识,去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我们的农村教师需要提升课程资源意识,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去认识并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课程建设。
3、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16:07, 范振芳, 1945 字, 0/28, 原创 | 引用
&&&&&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把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视为“范本”、“蓝本”,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学参考材料中的提示当作是不能违背的真理,把别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如此,教师便成了教材、教参或教案的“复制者”。
&&&&&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与学生在积极地互动中获得共识,成为课堂资源的积极“建构者”。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和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三自主”课堂的实施,学生成了新课程最好的课程资源。
&&& & 一、学生恰当的提问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在上《中国红色政权的创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创设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课堂,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详细列出本节课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学习目标,去搜索认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学生在看书十多分钟后,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看到的问题,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中国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朱德和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基本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根据学生们的讲述,我在黑板上板书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体系。课上到这里,基础知识这一环节完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需要突破,这节课的两个重点是: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第一步;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没有直接从问题开始讲解,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中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我觉得正好趁此机会突破教学重点,于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首先在南昌、长沙举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就是借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从攻打大城市开始的,但是两次起义失败后,在文家市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重大决策,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这节课之所以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恰当的提问,让课堂能够顺理成章地承上启下,即解决了重点问题,又使得课堂不至于太突兀,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课堂资源。
&&&&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一目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后,我让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状况进行描述,当学生讲到日军对南京居民烧杀、抢掠、奸淫时,有的学生竟然嗤笑起来,我知道这是因为里面的“奸”字让他们产生了歧义,以至于忘记了该用怎样的态度来正视这段历史。类似的情形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记得在学习大思想家孔子时,说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时,有的学生偷笑起来,我知道这是因为“爱”这个字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为了给这帮处于青春期的敏感的孩子讲清“爱”的含义,不至于对“爱”产生曲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抛开原来的既定计划,说:“我知道大家为什么要笑了,因为同学们把这里的“爱”狭义地理解成了男女之爱。其实人世间的爱有很多种,有父母子女之爱,师生之爱,同学朋友之爱。我们要对别人给予我们的爱懂得感恩,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回报同样的爱。”
&&&& 而今天这一突发事件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知道有必要让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正视这段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责任感。我说:“同学们,70年过去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受难者和亲属也早已离开了人世,历史离我们好像越来越遥远了,可那毕竟不是一段能够尘封的记忆,那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伤痕,它时刻提醒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因为有一段历史让我们泪流满面。”
&&&&& 那节课我没有更多的提醒,而同学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投入,因为有一种责任他们已经扛上双肩。
&&&&& 我想正是由于学生的错误,让我抓住了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4、如何充分利用现场的课程资源
19:12, 包凤宇, 1346 字, 0/50, 原创 | 引用
&&&&&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教材,学生,教师,办学条件,实践基础,社区………。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具重要作用。因此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利用好现场的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 首先,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在实现课程目标过程中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教师个体的个性、情感、经验、思维方式、教学理念、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因人而异,其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水平也相对不同。因而在整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异不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理念先进,肯于实践的教师队伍来支持,因此一方面我们有必要让教师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积极性,培养和选拔有头脑、善思考、肯实践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施需要优化整合师资队伍,发挥学科组活动的功能,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通过学科组活动进行学习交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帮带为手段使新教师及理念陈旧,认识不足,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尽快发展提高及时适应工作需要。业务学习制度化通过业务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以优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个案研究,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与考察,学习借鉴名校名师的先进经验,使教师队伍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组织,把握住教育方向,合理有效的利用好教师资源,挖掘潜力,人尽其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 其次要合理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功效,并使校内外资源得以共享,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学者的办学条件在日益改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校园网、影视网、教师办公用电脑的配置等先进的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到校园,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模式,各种场、馆、室的建设和使用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若将先进的课程资源闲置起来,不去开发利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那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我校的课程资源利用率良好。教师每人一台备课用电脑、班班均为多媒体教室。教师上课均纸质教案与电子教案并用,板书与投影合理运用,学科教师间课件共享等,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只在黑板上种田的落后局面。每月课件点击和上传率都非常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给课堂教学深入活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利用校园网、校园影视网、通过班内广播和电视每天播放新闻,每月放两场电影,每一期放一部电视连续剧。其内容均以革命传统教育片、科技片、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片为主,学生心灵得以净化,陶冶了情操。学校的微机家、图书馆、实验室有计划地为学生开放给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教育效果显著。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偿到了些许甜头,但是在真正意义达到科学高效,协调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5、浅议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的原则(政治生活作业)&
10:32, 海南省文昌中学 符勇, 626 字, 3/126, 原创 | 引用
&&&& 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能进入课堂并为教学服务的才是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老师在开发&&& 运用资源是要注意一些原则.(1)共享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经念.技巧、教学资源等都应该互相&& 学习互相借监,就像这次的培训就是一次很好的互相学习机会!(2)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尽量少化经费和精力,特别是广大农村经济还很薄弱,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多用本地的,有时别人的资源在你那里,并不一定好!豪华的教学设备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你的课成功!(3)实效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远非学校所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在选用课程资源时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4)因地制宜原则:课程资源开发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特点,区分学科特性,体现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好课程资源。&&&&&&&&&&&&&&&&&&&
6、刍议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16:24, 刘海, 4326 字, 0/92, 原创 | 引用&
7、课程资源与教师
19:01, 原文君, 664 字, 1/124, 原创 | 引用
&&&&& 教师才是课程的活资源。因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要把它当作一个可开发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泉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自己作为活的课程资源,对我们小学来说,学生的英语知识甚少,交流起来很不方便,我们可以用学过的知识一起进行简单的交流,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自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中不竭的源泉。比如,在期末复习中,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复习起来很单调,只是过过单词关,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学会几个句型,我都觉得很枯燥,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把视线投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中,至少每人要带一张“全家福”照片,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照着各自的照片进行交流:Who is he\she ?& How old& is he\she?& Does he\she like….?& Is she beautiful?& Where is he\she?& Is he\she a teacher? 等等,找他们有兴趣的活动进行语言复习,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语言也得到了拓展。还有,就是学生对老师生活中的人的“关心”,使得他们有许多问题,他们就有了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好奇心理的驱使,使得他们表达的愿望更强烈,能从更多角度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空间的开阔,所学语言变的灵活自然,都要靠老师对他们的引导和督导,才能达到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所以我认为一切课程资源的运用,课堂上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
8、 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18, 王益利, 2615 字, 0/84, 原创 | 引用
琼海市长坡镇中心校长山园小学&& 王益利
&&&&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推动下,在教育部的精心组织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这对于全国中小学来说,无疑是个喜讯,它给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今年,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市农村中小学及时地开展,使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在充分应用优秀资源,优化教育方式,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有效、高效的运用这些资源,结合这一段时间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直观感受,改变教学手段
远程教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丰富了老师的视野,“示范课例”、“教学资源”、“作文天地”栏目中所提供的“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习题精选”、“扩展资料”、“作文指导”等资源使我们的老师从“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参,一只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大家纷纷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远程教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优质资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使学生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传统的文本教学,学生已是见惯不惊,学生早已失去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当传统的学科教学处于课程资源的新环境下,一下便富有新鲜感。新鲜的东西总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便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来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学科教学之所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是因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学科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丰富,积压学科教学充满了偶然性,选择性,全景性,学习的超文本性、非线性和自主调控性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如,当你学习杜甫的古诗时,点击一下有关杜甫的资料,那真是包罗万象,是任何一本教科书、参考书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便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而且在浏览的过程中,你能最大限度的选择你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有关杜甫的生平介绍,或者是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任何评价……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便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而且精美的网页、动感的画面、多角度的视角、信息的交互性也是传统文本望尘莫及的。这样民主自由的学习,有谁不愿意呢?这样民主自由的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不高吗?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中教学手段单一陈旧,许多农村学校常年是“一根粉笔、一本教材、本块黑板”的单一模式。教师应继续充当指导都、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自主学习更有实效。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声光和图像,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资料,《草原》美丽如画的景色、《三峡之秋》独特的风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目睹春天的绚丽多彩。学生心情愉悦,自然会生发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不只是被动的利用现成的视频资源,还把各种各样资源综合利用,做成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我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资源里的和自己制作的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课程资源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这也切实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在指导学生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者,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师转达变了教学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法,改革了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农村地区,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更使山里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9、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
15:15, 杨育东, 2639 字, 2/181, 原创 | 引用
1、窦桂梅的《葡萄沟》课堂实录视频
10:43, 水兄, 123 字, 1/22, 收藏 | &
2、灵动的语文课堂:生成性阅读教学
12:40, 陈碧云, 3323 字, 0/4, 原创 | &
3、该如何应对课堂中的“教育事件”
17:30, 林珏(推荐), 3130 字, 0/18, 原创 |
该如何应对课堂中的“教育事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称为“教育事件”。每一个教育事件的发生都由各种复杂的因素导致,如果能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的、理性的分析,对当事者(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都会有所帮助。
  如何对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事件的完整过程,了解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事件中所发生的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要从事件的背景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根据双方的行为、事件的背景、背景所提供的信息,了解到事件过程中双方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容易分析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双方在事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最后,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是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因此必然会对以后的教育活动有指导的意义。现在,我们就以一个教育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面对“热”冲突,选择“冷”办法案例:身后飞来的纸片
  这是一个发生在某中学物理课上的教育事件。事件主体是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一次上课时,教师回头板书,突然从学生群体中飞来一张纸片,击中了教师的头部。教师反应十分激烈,她转过头来大喊一声:“打死我,我都不离开讲台!”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安静,课继续进行下去。但此后,师生之间出现了对立。这种对立不仅表现为学生与这位上课教师的对立,而且表现为学生与其他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对立,表现为当班主任和学校共同调查这个事件时,时隔一年都没有一个学生向调查者讲出飞纸片的同学到底是谁。
首先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发生时,学校正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试点工作,即按学生的成绩分班,该事件涉及班级的学生就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被分在了B班。
  虽然那位女教师平常工作认真负责,但她给学习能力差别较大的学生制订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凡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学生,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包括变相体罚。因此,该教师与学生长期处在情绪对立中。
  这个事件的背景告诉我们:
  第一,由于是按成绩分班,而且学生都分到了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在这个班级群体(从这个班级各方面分析看,这个班级还只是停留在群体水平,还没有达到“集体”的标准)中无论是否还有小群体,他们在不与学校合作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全班同学的矛头对准了学校,以发泄不满,教师成了心理学上所指的“替罪羊”。第二,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而这种所谓的“认真负责”给教育工作更多地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教师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却制订出统一标准,这样做给学生造成了困难,实质上是在给学生增大压力,是在人为地制造冲突,是心理学上所指的“麻烦的制造者”。因此,“工作认认真真,但给学生增加压力的教师不受欢迎”,在这里得到了验证。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在与其他学生比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最好方法。第三,这种冲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变相体罚。这表明师生双方的冲突比较严重,双方也很难用言语沟通。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不断地观察教师的行为,并已发展到以激怒教师为乐的局面。教师每与学生冲突一次,学生的这种行为就受到一次强化,为引起以后更过激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再认真地了解一下课堂过程
  学生的行为。在课堂中,学生弹纸片这种行为的发生,按常理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针对课堂上教师的某一句话或某一具体行为而发生;第二,是学生寻求注意的需要;第三,是对师生以往冲突的发泄。根据事件的背景分析,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大,或者把教师当作了与学校矛盾的“替罪羊”。
  教师的反应。教师对学生飞出的纸片竟然喊出了“打死我,我都不离开讲台”这种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的话语。这属于过激反应,体现了这位教师缺乏幽默,缺乏教学机智,使得师生冲突被激化。一张纸片与“打死”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作这种联系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教师是在对日常师生之间形成的矛盾作毫无理由的宣泄。这样做,只会进一步激化师生矛盾。
  学生的反应。教师的过激反应之后,课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安静,课继续进行了下去。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发生了过激反应,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师过激反应的程度超出了学生想象的范围,暂时抑制的因素起了作用。可由于只是暂时抑制,因而抑制一旦解除,双方的矛盾会更为激烈。除此以外,因为过激行为由教师发出,教师权威也在其中起作用,但这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无关。
  课后学校调查情况。课后学校的调查结果是无一人承认自己是行为的发生者(飞出纸片),也无一人举证行为发生者。这实质是学生与教师、学校平常积累的矛盾的一次展示。班级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背离了学校的要求,这也更进一步证明,教师除了是冲突的主体,还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
  笔者的看法和意见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弹纸片行为应该采取更轻松、幽默、机智的处理方法。如果教师应当采用“天女散花,但不见天女”,或者“送礼物,应该面送否则不好面谢”等幽默诙谐的话语,让学生看不见被激怒的场面,使学生的飞纸片行为得不到强化。在冲突缓和以后,教师再亲自去了解情况。如果了解到弹纸片的学生,就自己与学生沟通,因为个别交往更容易达成相互理解;如果没有了解到弹纸片的学生,就暂时淡化它,以后有机会再处理。其次,教师要以这次事件为契机,检讨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不妥之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以改善师生关系。最后,学校没有必要在矛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参与调查。因为,在没有了解清楚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之前,学校的参与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在这个事件中,学校也应该认真反省。因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都背离了学校的要求(一年时间没有一个学生向学校举证出飞纸片的同学),那么学校的管理中一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学校应该认真地分析学生与教师、学校冲突的真正原因,针对隐藏在深处的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年级或是在一个班级中采取分层教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难用“正确”或“错误”来简单地予以评价,因此本文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研究。)
《中国教育报》日第6版
4、怎样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
18:58, 吴吉兴, 4247 字, 0/4, 原创 | &
5、关注课堂秩序等
20:45, 晨风, 1691 字, 2/19, 原创 | &
一年级教学记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管理好课堂。
&&&&&& 那天,自闭症孩子张国立甩扫把,把一个女生的头砸肿了。今天和一个男生“打”,打到对方的眼睛。同学们纷纷说他,我还没有批评,他就使劲拉扯自己的耳朵,露出一副惊恐的神色。我说了两句,他就要哭了。不敢多说。很快,他又恢复如初,好像忘记了刚才伤害了别人。觉得他的动作不是很协调。
&&&&& 早上上课前,检查作业,有好些同学忘了带或忘了做。对于作业也难办。如何贯& 彻,如何检查,如何处理没做的。一部分知道题目,但是不很明白如何做。有些没有家长的跟踪确实也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周末的作业量较多,孩子还不可能有那样的自觉性。目前对于作业我还是处于放任中,检查不到位,哪些同学没做也不是很清楚。没做的,我只简单说课后去补做。
&&&& 不过我始终鼓励那些有做的同学,并且特别注意那些学习差的,少批评。单纯批评她作业没做,再补做或罚做,只能使其生厌烦心。对于有做一点儿的,我就关注、表扬,这几天,薛丽青和刘晋伟上课较专心听讲。我总是不忘鼓励。还有些家长有根的但成绩一般的,我就较少关注。可能跟他们做的位置也有关,一些人坐在较后或角落。或者是我的关注力是有限的。
&&&&& 上课前检查作业,答复的、检举的、解释的声音不断,没有检查透,却影响了后面的上课。以后检查要么早读巡看,要么收起来看。决定以后直奔主题上课,检查作业总是会引起“骚动”。只能再等待一段时间,要求大家都做好。等组长会检查了,也好办。一年级,什么都需要培养,并且急不得。
&&&&& 下午的第二节课,很糟糕。总是吆喝,但是效果不佳。静一会儿,又有自说自的。让人很累,不过我还不会沮丧,就是嗓子有点累。这样的课堂确实是低效的,发觉下午的第二节最难安静,第三节倒是更好。
&&&& 课文又是识字课,很无趣的。只为识字而识字。并且教材是针对北方的,不贴合我们南方的实际。
&&&& 这样的授课真是艰难,如同战役。是我的温和使大家放任吗?我觉得主要是时间、教材引起的不专心。靠呵斥、强制会有暂时的效果,但只会换来麻木和驯服。另一个恶果是讨厌这个科目。(虽然有些中学是那些最“狠”的老师的成绩往往抓得最好,那是靠孩子的恐惧心去学习的,去多花时间。听说一个乡下的孩子被罚抄1000遍公式,因为他不会背。后来因为紧张害怕引发心肌梗。乡下的孩子更听话,恶的老师更无情。)
&&&&& 这是暂时的。我相信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制力的提高,对老师更亲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随着教材的丰富。我想他们会更有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容易专心。我也在努力把握好和他们相处的严慈度。
&&&& 早上的第一节课,如果准备得还好的话,秩序还是可以的。
&&&& 这样集中授课式学语文,效果并不好。老师教得累,学生会的再重复,不会的又没有兴趣,很难办。觉得,自己女儿只管看书,语文课其实是不大用上的。那些语文专长的人都是阅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 一旦孩子阅读量多了,可以针对可发掘的课文来讨论,再做一些训练题就行了。一旦引导上自主阅读,语文课可以“飞”着上。老师只要针对主题,补充一些好教材。(可是我们的资源又匮乏,没有投影,没有多媒体,不能复印人手一份的材料。)
&&&& 如果学生少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多了又不好实行。
&&&& 我们却不能、不敢跳出常规授课方式,因为没有充足的课外书籍,因为家长不配合,不会引导。所以,语文只能辛苦地教。
6、教学机智 “变”中演绎灵动的课堂
22:03, 林紫, 2191 字, 0/10, 原创 |
&&&&& 面对新课程课堂下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能否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是对教师“应急”能力和教学机智的考验。翻开《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数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最新出版),你将发现许多可以和你的智慧相互启迪的地方,书中每一个对机智瞬间把握的案例,对你都将是一种激活思维的感应,一种直指内心的呼应。&&& 意外收获&&& 小跑着赶着去上课,却摔伤了头。戴着帽子遮掩着包扎绷带的头去上课,帽子却成了课堂中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在该书第一篇“意外收获”中《差牌?妙打!》一文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为我们讲了一个巧妙地将生活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融入教学的精彩故事。&&&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给予引导?能否正确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品读这本书,名师们对课堂意外的教学机智处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迪。&&& 错出精彩&&& “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一堂近乎完美的课到尾声时,一个楞头青孩子站了起来。此时,老师本能地喝了一句:“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 ……在该书第二篇“错出精彩”中《智慧的觉醒》一文里,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讲述了一个教学中从失误到机智把握的成长过程。&&&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谱尔曾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其实,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充许学生甚至教师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而教师的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课堂会因差错而精彩!品味书中名师课堂上错出的精彩,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视角。&&& 急中生智&&& 借班上课,准备的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来听课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任课老师不仅懵了!甚至快哭了!在该书第三篇“急中行智”中《一次冒险经历 课堂化险为夷》一文里,浙江省湖州吴兴区研训中心特级教师盛新凤在一次教学中的无奈选择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并且达到了堪称完美的教学效果。分享她的经验,我们是否会为自己的固步自封找到新的突破点?&&& 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急中生智,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底蕴、教育智慧的厚积薄发、灵光一现,需要教师长年累月潜心积淀。走进名师“急中生智”的课堂教学艺术,我们会有另一种审度课堂的眼光。&&& 借题发挥&&& 开始上课了,一位向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的课本在不经意间滑落到地上。正准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的老师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是“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的切入点吗?书中第四篇“借题发挥”中《从滑落的课本开讲》一文里,徐芳老师找到了巧妙入题的路径。&&& 当课堂上出现了与教学无关的尴尬之事时,教师是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借题发挥,“把意外枝节巧妙地嫁接到教学的主干上来”,借题发挥做“文章”,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老师记忆法是骗局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