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物的文化象征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它包括什么和什么两个部分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科技领先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请分别写出被称为“医圣、书圣、画圣、诗圣”的人物及其生活的朝代。(4分)(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写出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哪些发明?并写出其中两项发明的代表人物及其生活的时代。试以其中一项发明为例说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4分)
答案(1)医圣:张仲景、东汉;书圣:王羲之、东晋;画圣:吴道子、唐朝;诗圣:杜甫、唐朝(2)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1分);蔡伦、东汉;毕升、北宋(2分);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起了推动作用;指南针在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任一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古代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历史人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达,出现了很多的艺术家,东汉时期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朝时期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唐朝的杜甫被称为诗圣。(2)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文化传播,而且后来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四大发明是指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东汉宦官蔡伦用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发明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起到了重要作用,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起了推动作用;指南针在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考点:我国古代文化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我国古代文化大放异彩,思想,医学,天文历法,艺术,文学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学生应重点把握识记这些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宋词:(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元散曲:(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2)代表人物:《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的资料,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又名赵州桥、大石桥,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赵州桥建造于大业六年(610年)。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日,赵州桥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
唐诗:(1)繁荣原因: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李、杜、白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1、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两人被后人合称“”。2、阎立本和的绘画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的发明(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3)15世纪,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李荣同学非常热爱中国古代文化,她以“灿烂的文化、民族的骄傲”...”,相似的试题还有:
同学们,下面时几位同学的陈述,他们犯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处,并在诊所里给他们一一治疗。(可直接在原句上改)1天一:隋朝灭亡了,唐朝为了和隋朝区别,因此把都城建在洛阳。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2柳依:中国古代发明很多,印刷术就是其中一项,而刻印于868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3小佳:我想去查阅《梦溪笔谈》来了解明代手工业发展情况。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4辉辉:下面几位历史人物我都知道他们依次是忽必烈、李照清、杜甫、沈括。错误: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是①指南针②造纸术③印刷术④火药&&()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材料二:朝代人物成就地位东汉张衡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早于欧洲1700多年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比欧洲人早了近1000年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700多年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三中国古代史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1、线索特征祖国历史的开篇一先秦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段历史 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 。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 到公元前 2070 年 夏朝建立前为止。岁月悠悠,天地有情。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 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 到父系氏族公社。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 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 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 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 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总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 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 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 476 年结束, 大约 1600 年。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商朝是我国奴隶 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西周是奴隶 社会的强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 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 的关键。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夏、商、周三代创造 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 《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 代表。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商周 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 770 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 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 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 政治上,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 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1- 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 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 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 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2、中国古代史的总体结构 中国古代史始于 170 多万年前,止于公元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夕,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 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 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 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3、阶段特征 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是中华文明的起点, 因而表现出全面奠基的 特征。 (1)民族方面:华夏族主干形成和融合趋势 (2)经济方面:⑴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商朝时农业 已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经济部门。⑵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西周时, 后世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均已建立。⑶全国性商业市场形成,具有政治、 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封建城市产生。⑷经济重心已形成。⑸封建社会 最基本的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3)政治方面:⑴[帝位]王位的世袭继承制确立。⑵县制出现;“尊 王攘夷”的华夏共主思想形成,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文化方面:⑴成熟的、独特的甲骨文出现。⑵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的思想几乎都已出现。⑶文化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了代表人物或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伟大诗人屈原及-2- 作品《离骚》;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成绩突出。 4、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 、哲学、科学。 5、引言讲述 内容 对象 人类的 出现 距今约 世 界 二三百 万年 文 明 程 度 公元前 3500 年 左右 埃及出现文明 曙光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 中 国 一百七 十万年 后期的彩陶文 化时代炎黄文 明已经崭露头 角 文明勃兴的 夏、商、西周 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诸子 百家争鸣的文 化昌盛时代 前 2070―前 771 年 印度河流域和 爱琴文明互相 竞进 前 770―前 221 年 代表的希腊文 化经济繁荣时 代尼罗河、 两河、 以雅典城邦为-3- *第一节 一、基础知识目标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北京人距今年代 及其遗址; 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旧石器时代文化” ; 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 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半坡文化及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汉口文化中晚期;良诸文化;阪泉之战;琢鹿之 战;华夏族;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彩陶文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 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慨念、运用历史概念的 能力。 2.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 所学知识,得出某些 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 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 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和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对人类 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汉口文化中晚期和良诸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 文物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 国家就要出现了。 5.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的年代及其文化成就; 以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状况及特 点; 以大汉口文化中晚期和良诸文化为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炎黄部落在黄河流 域长期生息繁衍,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制;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教学难点:历史概念较多;时间跨度很大,除了重点教学内容较多 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历史知识需要梳理、记忆;要学会用传说、历史 材料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解释“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 “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 “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社会 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历史。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 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可向学生解释两者都泛 指原始社会。 讲授新课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三处文化遗址的特点。 1.元谋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远古居民; “元谋猿人” 遗址是 1965 年 5 月 1 日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 村发现的,共两枚牙齿化石,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迄今发现 的最早的人类。 由于资料缺乏 ,我们不 能十分准确地 描述猿人 的形象,但可 以根据化石和其 它遗物 大体上看出他们 的体质 特征和生活状况。 大体说来,中国猿人的体质特征有六:①前额低平。②眉骨粗大。 ③嘴巴前伸。④ 颧骨较 高。⑤脑容量小 。⑥下 肢弯曲。在漫长的-5- 历史时期,我们 的祖先 经历了一个缓慢 的进化 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劳动起了决 定性的 作用。正如恩格 斯所说 ,是“劳动创造了 人本身。 ”虽然这些猿人还保留着许多古猿的特征,但已经脱离了 古猿,与之分道扬镳了。 (1)距今年代:约 170 万年前 (2)地点:云南元谋县 (3)地位: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注: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 繁昌人距今有 180 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0 万年。 ) 2.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遗迹最丰 富的古人类遗址;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于 1927 年,到目前为止,已出土完整 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个,牙齿 157 枚,还有一些头骨碎片和肢 骨。这些化石分 属于四 十多个男女老幼 的个体 ,距今约一万八千 年(一说六十九万年) 。 (1)距今年代:约 70 万―20 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3)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 人类遗址。 总结:元谋人和北京人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天然火) ;这一 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 。 3.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 18000 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4)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有爱美观念,已懂得人工取火。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另三段小字,理解和概括主要观点。 [补充材料]-6- 原始群: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猿人几十个人组成一群,过着群 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群,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人们集 体出猎,共同平等、食物平均分配共同食用。在两性关系上处于原始的 群婚状态,整个原始群男女互为婚配。 血缘公社(家庭) :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劳动中按年龄分 工的出现,促使原始群不断分化,由于不同年龄的男女之间生活条件的 悬殊的引起的不同反应, 人们思维的进步, 逐步排除了杂乱的性交关系, 发展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这就是血缘公社(家庭) ,实行按辈份区 别的婚姻关系,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这就配成 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兄妹为婚,在云南的怒族、纳西 族、高山族、苗族、哈尼族、壮族等部有过这样的传说。 氏族公社:随着血缘公社(家族)的发展,逐步排除了兄妹为婚, 又排除了同一家族(家族)内旁系兄弟姐妹的婚姻,为人类体质的进步 提供了条件, 逐渐形成了同一家族的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 的群婚制度,即族外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重大进步,也为氏族的产 生创造了条件。氏族产生的初期,血缘以母系计算,子女随母亲,作为 实行族外婚的男女,是以性的需要而转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 常常出现离异现象。纳西族有: “我的阿注是你的阿注,你的阿注也是 我的阿注” ,即谁也不能独占谁,谁也不允许别人独占自己。 母系氏族: 因为实行族外婚, 子女跟随母亲, 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氏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血缘关系是 维系氏族成员的纽带, 他以人人平等, 互相保护, 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 青壮年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野兽等任务,妇女担任采集食物、烧 烤食品、缝制衣服,养育老幼等繁重任务,老人和小孩从事辅助性的劳 动。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 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是氏族组 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7- 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 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这样的社会就叫做母系氏 族社会。 二、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 表; (1)距今年代、文化区域 (2)阶段特征 (3)种植水稻和粟的技术 (4)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 (5)半坡人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能 (6)主要成就:有定居生活,经营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 水稻的国家; 2.新石器时代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半坡人在手工业方面的成就。 (陶器和纺织) 学生阅读本目两段小字,强调“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的概念;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分别出现了这一阶段 的典型文化; (1)距今年代: (2)地点: (3)主要成就:经济有很大发展: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陶器新品种和 黑陶文化、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相当高、养蚕缫丝和纺织技术的提高。 2.社会经济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其突出成就是小型铜器的出 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3.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 阅读本目的小字,通过对白陶、黑陶、玉器的介绍,说明当时手工-8- 业的发展水平。 [补充材料] 氏族公社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而成的, 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 质属性。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 “发祥地” 。 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就氏族公社而 言,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①时间:山顶洞人时形成,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时完善、大汶口文化 中晚期时瓦解。 ②背景:生产力低下,需要组成固定集团来求生存。 ③内容特征:按血缘关系组织的比较固定的集团,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 氏族两个阶段。 ④性质: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⑤评价: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真 正意义上产生了生产关系,是真正的人类社会。当然随着生产力发展, 这种社会组织又被国家所取代。 原始农业是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 要着重理解和掌握原始农业和 定居生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半坡氏族的粟和河姆渡氏族的水稻反映 出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半坡氏族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氏族处于长江 流域, 粟和水稻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 祥地。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深层原因 社会关系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存 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之中。 随着石器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和生产经验 的不断积累,农业、畜牧业也随之更加发展。成年男子由于体质特征,-9- 比妇女更适合于从事较高强度的农、牧业生产,因而成为这些部门的主 要劳动力。由于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大,个人财产也日趋增加。 “随 着财产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 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 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 ”《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第 52 页)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并没有遇到 什么困难。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打破氏族制度,也不侵害任何一个氏族 成员,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补充材料] 黄帝?黄帝陵?祭黄帝陵 黄帝,始公孙,名叫轩辕,五千年前出生 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 据司马迁的 《史记》 记载: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他十 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酋长” ,三十七岁登上“天子位” 。轩辕黄 帝,传说一生历经 52 战,降服了炎帝,诛杀了 尤,结束了远古战争, 后世都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 、 。黄帝死后,群民选 择了“桥山之巅” ,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 永远常在。 ”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都到此拜谒,这就是今天海 内外中华儿女拜谒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孙中山曾写道: “中华开 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 尤乱。世界文明,唯 有我先!毛泽东《祭黄帝陵》的开篇诗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 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三皇五帝 中国古代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 “三皇”有七种说法: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为天皇、地皇、泰皇;二,据《史记?补 三皇本纪》引《河图》《三王历记》之说,为天皇、地皇、人皇;三, 、 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之说,为伏羲、女娲、- 10 - 神农;四,据《白虎通》记载,为伏羲、神农、祝融;五,据《通鉴外 纪》记载,为伏羲、神农、共工;六,据《帝王世纪》记载,为伏羲、 神农、黄帝;七,据《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之说, 为燧人、伏羲、神农。其中第七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 的发展状况。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说明当时已从利用自然 火进步到人工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 “以佃为渔” ,说明当时已开始制 作生产工具,进入了渔猎畜牧的阶段;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耜,教民从 事农业,说明当时已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 “五帝”所代表的时 代稍晚,有四种说法:一,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 、 、 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二,据《礼记?月令》记载, 为太 (伏羲) 、炎帝(神农) 、黄帝、少 、颛顼;三,据《帝王世纪》 记载,为少昊( ) 、颛顼、高辛(帝喾) 、唐尧、虞舜;四,据《皇王 大纪》记载,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谓“五帝”实际上是五 位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关“五帝”的传说,反映的是父系氏族部 落以及部落联盟渐次形成和逐渐解体的情况。 大禹治水 大禹是古史传说中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姒姓,原 称“禹” ,亦称“夏禹”“戎禹” 、 ,一说名文命,他是鲧的儿子。相传, 尧的时候,黄河上游大发洪水,波浪滔天的大水冲向黄河中下游,给当 地各氏族部落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筑 堤坝堵塞的方法治水,但洪水一来就冲垮了堤坝,因此治了九年仍未治 住水患。摄位行政的舜见鲧劳而无功,就将他杀死在羽山。舜命令禹接 替鲧的职务,继续治水。禹记取了鲧的教训在伯益、契等的协助下,带 领人民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他节衣 缩食,居住简陋的房屋,在外治水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 平息了水患。禹在农业生产中, “身执耒 ,以为民先” ,带头劳动,以 至把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人们感怀禹的传大功绩,尊称他为“大禹” 。 由于禹治水成功,舜将他选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担任了部落- 11 - 联盟的领袖。 部落联盟首领简表 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虞舜――夏禹(约公元前 27 世纪初一公元有 2070 年) 1.原始社会后期黄河流域炎黄部落的生息、繁衍以及与周边部落 的交往, 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战争是古代部落、 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 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就具有部落之间交往、融合的作用;尧、舜、禹时 期的禅让制反映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情况; 当禅让制不能继 续推行下去的时候,原始社会也就走到尽头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适应部 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 部落。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 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 联盟的首领由议 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 禅让的结果。实际上, “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 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事实上强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 性作用,已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禅让” ,同时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 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度,通 过“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着王位的继承。剖析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奴隶制度具有残酷的一面, 但大量奴隶的使用,- 12 - 保存了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社会分 工的扩大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进入奴隶社会是中国成为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主要标志。 2.划分新、旧石器时代 石器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 代” 。整个石器时代大约相等于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所谓旧石器, 是人类用打制的办法制成的粗糙石器工具。 我们通常把使用旧石器的原 始人类生活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采集、渔猎的“掠 夺性经济”为主。用磨制的方法制成的石头工具,历史上称为新石器。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是从河 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才开始,即以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出现为标志。 山顶洞人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金石并用时代是在新石器时代后,出现 了铜器,但石器仍是主要生产工具。 3.火的使用 从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的层层灰烬,火烧过的兽骨、石头和木 碳块,说明他们那时已经掌握和使用火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 人开始懂得人工取火。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 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 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用火烧食物, 人类的食物品种增多了。例如鱼、肉、和富有淀粉质的块根和块茎等, 由于熟食,对人体来说更为有利,既容易嚼碎又易于消化。因此,猿人 大大减少了上下颌和牙齿的工作。于是颌部缩短,牙齿变得窄小,其面 部也具有了人的面貌,所以,我们说肉食和使用火,促进了人的形成和 人类社会的形成。第二,火可用来御寒和温暖自己,于是人类活动的范 围扩大了。他们不仅能在热带生活,而且也能迁居到温带,甚至寒带生 活。第三,用火吓退前来侵袭他们的猛兽,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自然斗争 的力量。总之,人类使用火是个划时代的进步。据现有材料证明, “北 京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 13 -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商朝的 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平 王东迁及东周开始。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商为何能灭夏”“周为何能灭商”等问题, 、 培养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武王伐封是正义的战争?”培养学生用社 会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归纳夏商人民的反抗及西周的“国人暴动” ,说明劳动 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制,出现了“家天 下”的局面。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后,商朝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商朝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商纣,经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武王伐 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4.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利于奴隶制国家 的巩固。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它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国人暴动” 、西周 灭亡和东周开始。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宗法 制,又是怎样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 14 -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节基本线索。 1.从约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建立起,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 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 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 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国人暴动”是平民反抗奴隶 主的一次武装斗争。此后西周逐渐衰亡,至公元前 770 年,为东周所代 替。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 2070 年,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②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 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③夏朝奴隶主贵族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补充资料] 关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 选举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适应当时部落战争的需要, ,亲近的氏族部 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通过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召开联 盟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部落联盟首领作为联盟的军事首脑,传说中 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不 是在绝对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 它只限于氏族贵族范围, 同时强力在“禅 让”中往往起决定作用,这实际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 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 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 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 此确立。这种制度经历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到 1912 年最终结- 15 - 束。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的必然结果,是 历史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部落和联盟首领 特权演变的结果。 关于社会形态的确立标志 一个社会形态确立的标志,不是以这个社 会形态所应具备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形成为标志, 而是以与此社会 形态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确立为标志。奴隶社会的确立,以奴隶制国家 机器的建立为标志, 封建社会也是以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确立封建的地 主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为标志,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以资本主义的政治制 度或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 2.夏朝的统治范围(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 )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找到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 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3.国家的特点:国家机器(官职、监狱、刑法、军队等) 4.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说明: ①夏桀的暴虐无道是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②商汤灭夏,可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 A.主观方面:汤任用贤才,完成灭夏准备,以讨伐夏桀暴政为 号召灭夏。 B.客观方面,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不断反抗,加速了夏 亡。 (夏桀自比太阳) 二、商朝的兴衰 商族的兴起:传 说商族 是高辛氏的后裔 ,居黄 河下游,有着悠 久 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 他称作“玄王” ,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 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 《诗经?高颂、玄鸟》 。太康失国时, ) 契的孙子相土开始 向东 方发展, 《诗经 》上说: “相土烈烈,海外 有载” 。到夏朝中 期,契 六世孙冥 “勤 其官而水 死” 《国语?鲁 ( 语上》 ,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 ) ,向河北发展。到- 16 - 契第十四代孙汤时, 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 国语? 《 周 语下》说: “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 1.商汤建国。约在公元前 1600 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殷。①迁都的原因: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王位纷争, 政治动乱,灾害频繁,国势受到影响。为摆脱动乱和自然灾害,商王曾 五次迁都。 ②迁都殷的时间:约公元前 1300 年。 ③迁都殷的作用。使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 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商朝的统治区域。 学生阅读《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 ,明确疆域四至,说明商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商纣王的暴政。主要通过教材所引《史记》史料,讲述“炮烙 之刑”残害人民,引起人民纷纷反抗。 5.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重点讲述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 压人民,如“人祭”和“人殉”等,进一步理解奴隶的悲惨处境。 三、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1.武王伐纣。 ①商纣王的暴政。由于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自己 的军队阵前倒戈。 ②周国的强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周文王任用 姜尚、周公旦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 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武王伐纣。 文王死后, 周武王继承文王遗志, 继续积极准备灭商。 最后利用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经过牧野 之战,灭亡商朝。 ④伐纣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统治的正义战争。 思考: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战前商纣暴政导致人民怨声载道,统治基础严重削弱;到西方属国 周文王改革,周国日益强大;再到激战时刻,纣王军队的阵前倒戈,这 一切注定商纣必败,武王必胜。- 17 - 2.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史称 西周。 3.西周的强盛。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部分内容,说明周成王及其 子康王在位时,周朝进入兴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是在当时 世界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①周厉王的暴政: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然后点明这正是 国人暴动的原因。 ②国人暴动:先解释“国人”即西周的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他 们的身份比奴隶自由,有自己的一些耕地,但要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 还要被迫去当兵,替奴隶主打仗。 要求学生掌握:A.爆发的时间:公元前 841 年。B.爆发原因: 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C.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 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史称共和行政。 特别指出: ①它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 武装暴动;②是充分认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的道理。 5.西周灭亡。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 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常不来朝贡。②公元前 771 年,犬戎族 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③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西周为什么会衰亡?” 四、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教师应注意说明: 1. 井田制。 分封制----鲁、燕、卫、晋(王族);齐(功臣);宋(先贤) 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 18 - 地俘虏赐给王族成员,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 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 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 从命令等义务。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 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 代, 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分封制开始破坏, 封建制度确立后, 它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①井田制的含义: 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 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教用生产关系的概念去分析: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 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 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 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 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 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③点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一旦瓦解,奴隶制度也随 之消亡。 2. 分封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衰落 于春秋。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国王,层层分封后,受封的奴隶 主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土地,同时还需缴纳 “什一”之税作为贡赋,政治上要完全服从周王的命令,军事上要随同 出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其劳动果实完全 被奴隶主贵族占有。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 族控制着私田产品,逐渐出现“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隶的不断反 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 19 -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 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奴隶社会 的土地国有制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 后又四处征战,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 行了分封制。 ②分封办法: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 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③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人。 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 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还要定期朝见天子纳贡, 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④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 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⑤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实质上是在奴隶社会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利用宗法血缘纽 带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4.宗法制 ①宗法制度的渊源是奴隶主贵族利用并改造了父系氏族公社中形 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系统。 ②宗法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的分封制,嫡长子 是全宗族的大宗,余子则为小宗。 ③宗法制度的内容:周天子由姬姓宗族的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诸 子分封为诸侯。在诸侯国中,诸侯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嫡长子的诸弟- 20 - 被封为卿大夫,从诸侯那里分得土地,叫采邑。在采邑内,卿大夫由其 嫡长子世袭继承,嫡长子的诸弟被封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 子均为庶人。 ④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在宗法制度下,自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 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 式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等级制度。 ⑤作用: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对于控制以黄 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 [补充资料] 夏商周断代工程 (1)20 世纪末我国最大的人文科研项目――“夏商 周断工程” 经过 200 位多学科专家历时五年的联合攻关, 2000 年 11 , 于 月 9 日正式公布了 《夏商周年表》 把我国历史纪年向上延伸达 1229 年, , 弥补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研究的重大缺憾。 (2)夏代始年是根据考古材料 C14 测出的年代数据, 结合天文推算结果, 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 (公元前
年)范围之内,断代工程决定定为公元前 2070 年 作为夏代的始年。 (3)商代起止年代的确定是根据历史文献有关商代积 年记载的几个年数,推定商代始年分别在公元前 1622 年、前 1598 年、 1572 年。专家们参考 C14 测年数据进行整合,现取整数,估定商代始年 为公元前 1600 年。1997 年西安丰镐遗址(丰京为周文王姬昌在伐纣之 前营建的,镐京为伐纣后周武王姬发营建的)考古研究及 C14 测年结果 显示,灭商之年在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1020 年之间,其间,断代工程对 甲骨文中记载的这个时期的五次月食年代进行认证,参照文献记载,得 出同样结论。最后确定公元前 1046 年为武王伐纣灭商之年。 (5)对西 周诸王的年代,专家们以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考古发掘的材料进行时 代分期和科技测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同时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 排定和构建金文历谱,并对有关天象记录进行验证、计算和推定,把这 几方面进行整合, 终于排出了共和元年以上十位周王比较准确的起迄年- 21 - 代。 (摘自王兆麟《中华文明溯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文,此文刊 登在《炎黄春秋》2001 年第 5 期 51―55 页) 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 6 世纪。它原是以 传说耶稣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 。后来被 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 ,常用 A、D、 (Anno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 ,表示。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 称为“公元前” ,常用 B、C(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 ) 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 ,简称“公元” 。公元元年 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 100 多。也是从耶稣诞生那 一年算起:公元之年至 100 年为一世纪,101 年到 200 年为 2 世纪。以 此类推,现在是 21 世纪,2001 年是 21 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 是指一个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 如说20世纪80年代, 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 1990 年起, 从 就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了。 我国在 1912 年 1 月 1 日,由于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了中 华民国政府的成立,就以这一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夏朝的国家组织 古代文献记载了一些有关夏朝国家组织的情况。 王亦 称天子,王之下有“百吏” ,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 产;有牧正、疱正、车正等,分管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 又有法律和刑罚,主要是用于镇压奴隶们的反抗行为。夏有监狱,著名 的监狱叫做“夏台” ,也叫做“钧台” (在今河南禹州) 。夏桀曾在这里 囚禁过商族的首领汤。 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文化。因 1959 年发掘的河南省偃师 县二里头遗址最具代表性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及陕 西东部。年代约为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7 世纪。现已发现遗址近百- 22 - 处。作为国家出现的象征(注:城墙、宫殿和专门武器,这三者在考古 学上被认为是国家政权出现的重要特征。 )宫殿建筑,在二里头遗址发 现两座,都建在夯土台基上,1 号宫殿基址长宽约百米,四周有廊庑, 前面有门,中间有庭。2 号宫殿略小,形制与 1 号宫殿相同。其形制开 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例,表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尊严。二里头文 化的墓葬有大小之别,随葬品多寡悬殊,此外还常见一些没有墓圹的人 骨遗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异处,或有捆缚、新割痕迹。据各类遗 存分析, 当时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状态。 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 分布范围与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域相吻 合,因此人们把它列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 谥号年号庙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 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文忠公,王翱为忠肃公,左光斗为忠毅公, 史可法为忠烈公。谥号的文字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综合提炼出来的,有 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文字如:文、成、忠、肃、显、正等;不好的如: 灵、炀、幽等;还有表同情之意的如:哀、怀、悼等。谥号与逝者一生 事迹有关,属于盖棺定论,褒贬分明,当然也不排除谀颂之谥。 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最初创设和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 如汉武帝在位 54 年,改元 11 次。武则天称帝 15 年,改元 14 次。明清 两代,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个别除外) ,这样的年号就等于帝号, 如洪武、永乐、万历、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咸丰等。当时老百姓 即习惯于以年号称当今皇帝。 庙号,是和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皇帝死后,根据他在皇族 中的世系,奉入太庙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以显扬其在皇族世系中的 地位。因此所谓庙号,即是已故皇帝在太庙奉祀时的牌位上写的称谓。 这种办法始于殷代, 如殷王太甲称太宗, 太戊称中宗, 武丁称高宗等等。 汉承其制,尊刘邦为“太祖高皇帝” ,太祖即庙号, “高”是谥号,后世 简称为“汉高祖” 。最初规定,第一代谥号与庙号都是人死后的封号代- 23 - 号,年号则是皇帝活着时用于纪年的代号;同是“号” ,但前两者代人, 后者代时间,对象上有不同。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是个昏庸的君主。 传说, 他宠爱的妃子褒姒不爱笑。 为了博得她一笑,幽王竟然命人点燃烽火, (报警的信号。遇有紧急情 况,在烽火台点火,召集诸侯前来救援。 )向外传递都城告急的警报。 诸侯纷纷带兵奔赴京城, 却没有看到敌人进犯的踪迹, 才知道被戏弄了。 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和兵士的忙乱景象,哈哈大笑。这就是“烽火戏 诸侯”的故事。后来,犬戎真的攻打镐京,再没有援军到来。 三代世系表 夏朝世系表 年) 商朝世系表 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 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夷―阳甲― 戊―仲丁―外壬―河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 降―扃―廑―孔甲―皋―发―桀(约公元前 2070 年――约公元前 1600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庚辛―庚丁―武乙―太丁― 帝乙―纣(约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世系表 ―共王姬 武王姬发―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穆王姬满 扈―懿王姬 ―孝王姬辟方―夷王姬燮―厉王姬胡―共和行政 14 年―宣王姬静―幽王姬宫 (公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 24 - 第三节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 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 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 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 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 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 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 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 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 商、西周的交通。 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 会生活进步。本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的一部分,- 25 - 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生产 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夏、商、西周三代经济的进步, 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特征, 是辉煌灿烂的三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讲授新课: 一、农业、畜牧业 1. 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1)将三代农业原始农业作比较,如农作物品种从稻粟到“五谷”的 变化;耕作方式从刀耕大种抛荒休耕到集体耕耘、轮流休耕施用肥料的 变化,在比较中看变化,在变化看发展。 (2)适当补充一些可读性的原 始材料,如《诗经〃 风〃七月》 ,使学生对当时的“三农(农村、农 业、奴隶) ”情况有具体的感性认识。 (3)借助教材内容,归纳推动三 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如下归纳:a、三代 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因为农业是政治统治、国家稳定、君王享乐的 物质保障;b、主要表现为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 条以上。根据卜辞的记载,观黍、祈年、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 常亲自举行的活动。b、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 平。C、奴隶们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①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A.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农 业生产主要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 的增加。 ②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 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B.耕作技术的提高。夏代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 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不仅要 中耕除草, 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 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 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 ③农业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26 - 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的牲畜家禽 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杀牲祭祀祖先。除此以外,商朝人还饲 养象。 三代畜牧业的发展原因: ①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成了肉食品的 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②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③名 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每每要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牲畜作为牺牲(祭 祀用的牲畜) ,需求量很大;④田猎工具改进,能捕获象、虎等大兽饲 养。商代的田猎集体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 外受到重视。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①认识: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飞跃。 夏代的青铜制造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 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 代” 。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②青铜制造业繁盛的表现:A.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B.生 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补充材料] 青铜时代,青铜文化的含义: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 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 时代。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 说, 则青铜工艺和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 我国的夏、 商、 西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就是青铜 铸造,故把夏、商、西周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三代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据《左传》讲,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 ”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 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礼器名称有鼎、鬲、簋、- 27 - 彝、卣、尊、瓿、觯、觥、觚、爵、角、盘、盂等。兵器有戈、矛、戚、 钺、刀、箭镞等。 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 ,集中于王都,由官府垄断、产品 只供王室、贵族使用。 ②铸造技术精湛先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 (铜、锡、铅)制范(模具) 、浇铸、修整等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 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 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 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 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安阳妇好墓就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 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 鼎,二是四羊方尊。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上,字数近五 百个。 青铜器的铸造加工过程:第一步,熔炼。将矿石和锡、铅放入陶制炼锅 里,炼到 1000 摄氏度以上,化成液体;第二步,浇铸。 (注意:铸造某 个青铜器先做泥模,再依据泥模做陶范) ,将青铜溶液,灌注到雕刻着 各种花纹或图案文字的陶范里,待冷却后拆除陶范,再加修饰,一件精 美的青铜器就诞生了。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 墓就出土玉器 750 件。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 绣,说明当时纺织业的进步。 3.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 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的使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 28 - 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①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 ②商族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且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经商的人 称为“商人” 。 ③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宽广的大道,且路面 平坦。 ④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而且对道 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 ⑤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 展,也促进和反映了奴隶制王权的加强,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 的联系。 2.夏、商、西周的都城: 强调: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 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3.社会生活: 学生自己阅读饮食、服饰、家居生活等内容,全面的了解夏商西周 社会生活的进步。 四、小结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在由野蛮社会进 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促 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 煌灿烂的我国“青铜文明”的物质基础。 [补充资料] 周代的“五谷” 黍:俗称大黄米。 《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 29 - 要。 《论语〃微子》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 ,可见黍为待客细粮。 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 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 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 麦: 在周代已是主要食粮之一。 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 小麦之分, 主要供蒸煮后粒食。 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 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 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其他如糜、芑和粱都属于粟米。 古代货币――贝币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贸、费、赁、赊、 赎、贵、赋、赐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出土文 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 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 。甲骨 文有“易多女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记载。商王把几贝朋 、 、 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 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价值 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 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不过是“二朋” “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 “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 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效果之大自然可想而 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 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发现的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 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 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 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铜造货- 30 - 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 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 ,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 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 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贝币仍在流通, 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 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 ,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朴归 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商人”的由来 “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国之人”这个词组演变而来的。 “商” 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朝代,后来被周武王所推翻。周朝建立之初,商 朝的遗民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 生活非常艰难。而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 求与日俱增。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朝的贵族,当然不 屑于干这个事。 这样, 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 就东奔西跑地作起买卖来, 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 的遗民,所以周人称他们为“商人”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这 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这些人当中,有许多并不是商朝的遗民,但 是人们还是称他们为“商人” ,而且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 “商人”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即凡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 坐铺,则称为“贾” (读古)“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 。 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而流动在外面进行贸易的,才叫“商” 。 然而,现在“贾”“商”已经不分,凡是作买卖的,统称为“商” 、 。 “青铜时代”和“青铜文化”两个概念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把它运用于- 31 - 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青铜时代的 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说,则青铜工艺和 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 夏、商、西周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奴隶 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既提高耕作的数量和质量,又保养了地力。 其次是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 卜辞达千条以上;观黍、祈雨、求晴雨等,都成为商王必须经常亲自举 行的活动。 第三是奴隶们的辛勤耕作。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又 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 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过以下几次转移 商周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主要 在关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仍在关中和中原地区,隋唐时 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五代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 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 在这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总之,其变化是 由西向东,由北向东。 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农学理论和代表著 作、历代水利的兴修、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新品种的引入、古代经济中 心的转移。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安定;②统治阶级的政策制 度有利于经济发展;③人民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旧的生产关系;④ 生产技术、工具的改进和创新;⑤水利的兴修;⑥农民的辛勤劳动等。- 32 - 第四节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目标汉字的产生,甲骨文,金文;夏商历法、天文;商周医药学、生物 学与地理学; 《尚书》《周易》 , ;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 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 史问题。 2.通过学习和理解夏、商、西周的文化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 化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对以后文化史专题的学习。 3.通过学习和了解《周易》的有关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要正确地 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文字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 为研究夏商西周的历史留下了宝贵资 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 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也说 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 《周易》提出的阴阳说,代表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 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的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 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 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5.通过学习了解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 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33 - 教学重点:甲骨文及其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 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夏商西周文明繁荣的原因、 《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为什么在极其残酷的奴隶社会,能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 的文化?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与思考,指出奴隶制经济发展、劳动有 了进一步分工是奴隶社会文化发达的原因。 然后结合本节引言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繁荣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 历史地位。 讲授新课 一、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文化内容丰富。在文字方面就有甲骨文、陶文、玉石文、 金文等,其中甲 骨文最 为重要。 甲骨文 是指商 周时期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考古工作者曾在殷墟出土 15 万片甲骨,发现将近 5000 个单字。 在周原出土 1 万余件甲骨, 清理 300 余片, 发现 600 多个单字。这些 文字以 象形为主,内容 多是占 卜的记录,还有记 事刻辞,是研究 商周历 史的重要依据。 汉字的 基本结构“六书” 均已具备。此外 ,还有 大量的文献典籍 ,史书 中有“唯殷先人, 有册有典”的记 载。商 代十分重视对天 象的观 测,并注意记载日 食月食,历法Z闰 , “归 余于终” ,称作 十三月。 此外,商代原始 宗教也相当盛行。史载“殷人善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1.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结合课本插图《我国汉字早期发现》了解我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历 程,说明文字对推动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具有着重要意义。正是由于文字 的产生,历代的文明才有可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世代流传下来。因此中- 34 - 国悠久的文明能连绵不断,都无不与文字有着密切关系。 2.甲骨文及其的史料价值: ①甲骨文的发现的时间、地点及发掘的规模。②甲骨文的内容及研 究。③甲骨文已具备汉字“六书”构字规律,说明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 的汉字。 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在于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了丰富 资料。 3.金文及其的史料价值。 ①金文(又称“钟鼎文” “铭文” )的含义,按教材掌握即可。 ②商周金文的史料价值:金文记录的内容,反映了商周特别是西周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将甲骨文、金文等有关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形 式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观察,以增加感性认识。 二、科学与技术 1.夏商的历法成就: ①夏朝有历法――《夏小正》 。②商朝的历法――干支纪日法是世 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2.夏商的天文记录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②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记录。 3.商周医药学 ①甲骨文中有 39 种疾病记载。②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那时作为针 灸用的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4.商周生物学 ①生物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②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5.商周地理学成果 ①地理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②《周易》首先提出了“地理” 的名称。 ③让学生阅读有关周文王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 开发的故事后,联系现实谈谈环境保护的问题。- 35 - 6.夏商西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作用 上述五个方面的科技成就, 为日后我国科学文化成就能够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西周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重要的建树。 《尚书〃 洪范》 中对 “五 行”有所记载。 五行即 指水、火、木、 金、土 。当时有人认为, 这些物质各有不 同的属 性和作用,人们 只要善 于利用其属性,发 挥其作用,世界 就能在 正常的秩序中发 展。这 是我国唯物主义思 想的萌芽。 《周 易》中曾 提到“八卦” 八卦即乾 、坤、震、巽、 。 坎、离、艮、兑。认为自然界中的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八种自然物是 生成万 物的根源,其中 天地又 是总的根源。不仅 如此,八卦还把 世界上 千变万化的复杂 事物抽 象为阴、阳两个基 本范畴,认为世 界就是 由阴阳交感而发 展变化 的。这种思想带有 朴素辩证法的色彩,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三、 《尚书》和《周易》 1. 《尚书》 。 ①《尚书》的成书时间:大约是春秋时代编成的。②史学地位:是 我国最古的史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其中还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纪录。 2. 《周易》 。 ①《周易》的成书时间:大约是春秋时代编成的。②基本内容:是 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书中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的关系。③评价: 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说明辩证法不是西方哲人的专利。同时 要指出《周易》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④可组织学生讨论:书中“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范的积 极意义。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1.商周的雕塑艺术” (纹饰)- 36 - ①商代青铜器上的平雕、浮雕工艺精湛。②西周青铜器上有大量青 铜铭文。 2.商朝青铜铸造艺术” (造型)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是青铜艺术的杰作。 注意课本插图《商朝餐臀纹和西周凤鸟纹饰比较》和《四川广汉三 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37 - 第五节一、基础知识目标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目标“春秋” “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 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 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学生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战争的 能力。这些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也带来极大破 坏。但是,客观上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大国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为战胜对方,各国都重视选拔人才,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 生。 3.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 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分清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至前 476 年) ,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前 221 年) ,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8 - 公元前 475 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2.学生分析: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特点: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 会。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A.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 社会进步的因素。 B.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各诸侯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以扩大统治范 围,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3.总体特征: 春秋自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 这一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 解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 战国自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形 成时期,表现为: 政治上,诸侯争霸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统一,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展开变法 运动,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领域的变化,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东周的建立与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洛阳) 。史称东周。 ②周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③性质目的表现:- 39 - 性质:奴隶主贵族间非正义的争霸战争 目的: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表现: (1)大国吞并小国; (2)大国之间的吞并 2.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 ⑴“周郑交质”时期:春秋初年,诸侯中郑国首先向周天子挑战。 郑国以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其势力发展很快,郑庄公首先称霸,有两 个重要事件:①“周郑交质” ,即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人质。②郑庄公 打败周桓王, 周桓王被射伤肩部, 天子威信扫地, 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⑵齐桓公称霸时期: ①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 ②公元前 7 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A.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 强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C.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 ,承 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③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a、齐国是东方大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改革,增强了实力, 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 c、提出符合形势需要的“尊王攘夷”口号,并在争霸战争中多有建树, 北御夷狄、南制强楚。 ④标志:BC651 葵丘会盟 ⑶晋楚争霸时期(晋文公、楚庄王) ①前 632 年,晋文公图霸中原与楚成王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 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②前 613 年,楚庄王即位,后晋楚又大战于,晋军大败,楚庄- 40 - 王称霸中原。 引导学生阅读 “楚王问鼎”的故事,以说明楚庄王号令天下之 野心。 ⑷昊越争霸时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①春秋末年, 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相继称 霸,已是大国争霸的尾声。 ②前 496 年,吴王阖闾大举伐越,受重伤死于中途。其子夫差立 志报仇,三年后大败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图谋霸业,至夫差终成霸主。 ③越王勾践卑身事吴,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终于灭吴,成为春 秋最后一个霸主。 注:春秋时期还有秦国秦穆公称霸西戎,宋襄公试图称霸中原等,所以 春秋五霸只是一个泛称。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春秋后期到“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 大夫被周王封为诸侯,正式分晋。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的姜氏而为诸侯。 ③“战国七雄”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七雄指齐、 楚、 燕、韩、赵、魏、秦七个强盛的诸侯国。学生阅读《战国兼并形势图》 , 掌握七雄的地理位置。 ④性质:封建新兴地主为了统一全国的兼并统一战争。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四个时期 ⑴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①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最强。 ②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国势大增,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③独霸中原。魏文侯不断向外扩张,初具霸业规模。- 41 - ⑵魏齐争霸时期。 ①公元前 4 世纪中叶,齐国与魏国围绕中原战局,展开了军事和 政治上的激烈斗争。②齐国经过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 魏国,代替魏称霸中原。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介绍“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和孙膑 、 用“退兵减灶”之计,战败庞涓的著名战例。 ⑶秦齐互帝时期。 ①公元前 4 世纪后期,秦国经商鞅变法,由弱变强,向东扩张, 屡败韩魏,一跃成为西方强国,形成与东方齐国双雄对峙的新格局。 ②秦国因一时难以征服东方六国, 秦昭王采取 “远交近攻” 策略, 尊齐泯王为东帝,自称西帝。这样,秦齐出现暂时的互帝局面。 ⑷秦国独霸时期。 ①公元前 3 世纪以后,楚齐两强衰落。 ②公元前 260 年的长平之战,秦打败赵国。至此,秦国独强,无 敌于天下,东方六国灭亡已成定局。秦国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准备。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不同: ①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出现 ②春秋五霸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七雄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③战争性质不同 ④春秋时战争规模较小,战国战争频繁、剧烈 ⑤春秋时各诸侯仍表面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战国时各国诸侯都成王,周 天子已无足轻重。 ⑥春秋战争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而战国的战争则是为统一全国,实行郡 县制而准备。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发展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2.周边各族的发展。- 42 - ①在北方、东北: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其中战 国后期的匈奴,其首领头曼单于在今内蒙古五原地区建立了头曼城。匈 奴与战国时的赵、燕、秦都发生过战争。 ②在中原地区:有战国时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 ③在西部:有月氏、乌孙、义渠、羌等。他们是今甘肃、新疆一 带的古老民族,其中义渠(今甘肃宁县)是西北最强的戎族。 ④在西南部:有巴、蜀、夜郎等民族。 ⑤春秋时,南方以楚、吴、越为中心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 2.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 灾难,但是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间交往,推动了民族 融合的进程,为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2)途径:①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 的农业生产方式传入匈奴。 ②战争将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 区,推动了各族进步。 (3)意义: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 [补充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体历史认识: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社会形成的大 变革时期。当时战争频繁、诸侯称霸称雄的实质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 变革在军事上的反映。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开拓疆土,给人民 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社会生产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却由此实现了 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时期,诸侯在争霸战争中,为了战胜,都十分重视 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在客观上- 43 - 有利于封建因素的增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 过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尤其是社会经历新旧变革,更是推动了各种学术流派的产生,使我国思 想界出现前所未有的诸子百家的局面,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春秋 争霸概况: ① 齐 桓 公 九 合 诸 侯 。 齐桓 公 是 春 秋 时 期 的 第 一位 霸 主 。 他 在 即位之初,与鲁 国交战 ,先胜后败。遂 以管仲 为相,本着富国强 兵的目的进行改革。在政治上“参其国而伍其鄙” ,严格实行士农 工商分区定居的制度;在军事上“作内政以寄军令” ,选拔“秀民” 当兵,加强对常备军的控制和训练;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 的税收政策,发 展农业 ,鼓励贸易。通 过改革 使齐国很快强大起 来。在此基础上 ,打着 “尊王攘夷”的 旗号, 北伐山戎,西征 白 翟,存邢救卫,在诸侯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公元前 656 年,组 织齐、鲁、宋、 陈、卫 、曹、郑、许八 国军队 ,挑战势力强大的 楚国,一举击溃依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 , 订盟而归,迫使 楚国默 认了齐国的霸主 地位。 此后他又多次大会 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 里。公元前 651 年的葵丘之会使其霸业走向鼎盛。 ②宋襄公图霸中原。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 国力大衰。宋襄 公认为 这是天赐良机, 乃率军 平定齐国之乱,俨 然以中原盟主自居。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经常征伐周围的小国。 公元前 641 年春,借故扣押了滕宣公。同年夏,召集曹、邾、
等国会盟,杀了迟到的君。这年秋天,又发动了对曹国的战争。 公元前 639 年,又召集诸侯,不可一世,结果在盂地之盟遭到楚 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的念头。公元前 638 年, 以郑国附楚为借口,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国,- 44 - 在河南柘城县北 的泓水 一带与前来增援 郑国的 楚军相遇。由于他 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③ 晋 文 公 取 威 定 霸 。 就在 宋 襄 公 的 霸 业 破 灭 的时 候 , 晋 文 公 开始走向霸主的宝座。公元前 636 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 等人的辅佐下“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省 、 、 、 、 用足财”《国语〃晋语四》 ,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接着, ( ) 率军平定周王室 的内乱 ,得到了南阳八 邑的赏 赐,在诸侯间树立 了较高的威信。于是,原来依附于楚国的一些小国纷纷背楚附晋, 就连附楚不久的宋国也归附了晋国。公元前 634 年,楚军向宋国 发动进攻,翌年 围困宋 国都城。宋国向 晋国求 救,晋文公认为这 是进入中原的良机,便积极调兵遣将。公元前 632 年,晋军南下, 伐卫攻曹,直逼 楚军, 采用“喜赂怒顽 ”的战 略,争取齐、秦两 个大国的支持, 又用“ 退避三舍”的战 术,使 楚军陷于失道 寡助 的境地。四月三日,双方大战于城濮(山东鄄城临濮) ,一举击败 楚军。于是,中 原小国 纷纷归服晋国。 不久, 晋文公在践土(河 南原阳西南)大 会诸侯 ,并请周天子参 加。周 襄王在大会上任命 晋文公为诸侯之长,正式确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④秦穆公独霸西戎。公元前 628 年,晋文公死,秦穆公欲趁 机向东方发展。 在此之 前,秦穆公曾以 百里奚 、蹇叔、由余为谋 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了梁、芮二国。公元前 627 年,秦穆公命秦 军挺进 中原,远袭郑国 。不料 作战计划被郑国商 人弦高破坏,无 功而返 ,至崤,又为晋 军所败 。东进受阻之后, 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史记》卷五《秦本纪》 。 ) ⑤ 楚 庄 王 问 鼎 中 原 。 秦穆 公 称 霸 西 戎 时 , 楚 庄王 也 想 建 立 霸 业。楚庄王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据说即位之初,三年不理朝政, 暗地里审时度势,考察民情,三年之后“一鸣惊人” ,进贤良、诛- 45 - 奸臣,不仅使楚国大治,而且形成了向外发展的趋势。公元前 606 年,率师北上, 讨伐陆 浑,在王畿中耀 武扬威 。周定王派王孙满 前去慰劳,他便趁机打探九鼎的情况,大有取代周室之意。后来, 他又率军灭舒,破陈,围郑,败晋军于 ,饮马黄河,雄视中原, 终于成就了霸业,直到二十年后的鄢陵之战时才被晋国打败。 ⑥ 吴 王 阖 闾 破 楚 图 霸 。在 晋 楚 两 个 大 国 对 抗 期间 , 诸 侯 国 传 来了停战的呼声。宋国大夫华元和向戌分别于公元前 579 年和公 元前 546 年发起了两次弭兵之会。结果“晋楚之从交相见” ,中原 地区出现了相对 和平的 局面。此后起来 谋求霸 业的是吴王阖闾。 阖闾名光,是通 过谋杀 手段夺取王位的 。即位 之初在楚国亡臣伍 子胥和著名军事 家孙武 的协助下灭徐破 楚,一 度占领楚国都城, 后因秦兵救楚加之其弟反叛而元气大伤。公元前 496 年在d李与 越国交兵,伤指 而死。 其子夫差继续与 越国对 抗,通过“夫椒之 战” ,迫使越国投降,又大败齐兵,会盟黄 池,与晋争霸。 ⑦ 越 王 勾 践 卧 薪 尝 胆 。吴 王 夫 差 与 晋 争 霸 时 ,越 王 勾 践 趁 机 攻破吴国,成为 春秋时 期的最后一位霸 主。勾 践曾被夫差大败于 会稽,屈服求和 ,回国 后卧薪尝胆,发 奋图强 ,任用范蠡、文种 整理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大会诸侯于徐州。 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 国 中 期 以 后 , 由 于 武器 的 进 步 、 兵 种 的 增 加和 战 略 战 术 的 变化,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不断升级。其中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乐毅伐齐、田单败燕和长平之战都是规模较大的战役。 ① 桂 陵 之 战 。 桂 陵 之 战是 齐 魏 之 间 发 生 的 一 场激 战 。 公 元 前 354 年魏国伐赵,包围赵都邯郸。公元前 353 年,赵国向齐国求 救。齐威王命田 忌为大 将,孙膑为军师 ,前去 增援。孙膑采用了 “围魏救赵”的 战术, 利用魏国空虚之 机,直 逼魏都大梁(河南- 46 - 开封) ,迫使魏军回兵自救。孙膑在桂陵(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 伏,最终大败魏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物的文化象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