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碳的管子漏气,来了一堆蜜蜂堵在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集,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 2 课题:1.1 水在哪里 ............................................... 2 课题:1.2 水的组成 ............................................... 5 课题:1.3 水的密度 ............................................... 9 课题:1.4 水的压强 ............................................... 9 课题:1.5 水的浮力 .............................................. 11 课题: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 14 课题: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17 课题: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 21 课题: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 24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 25 课题:2.1 大气层................................................ 26 课题:2.2 天气和气温 ............................................ 28 课题:2.3 大气的压强 ............................................ 29 课题: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 32 课题:2.5 风 .................................................... 33 课题:2.6 为什么会降雨 .......................................... 35 课题:2.7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 37 课题: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 40 课题:2.9 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 ........................ 42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 43 课题: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 43 课题:3.2 神奇的激素 ............................................ 45 课题:3.3 神经调节 .............................................. 47 课题:3.4 动物的行为 ............................................ 49 课题:3.5 体温的控制 ............................................ 52 第四章 电路探秘 .................................................. 54 课题:4.1 电路图 ................................................ 54 课题:4.2 电流的测量 ............................................ 56 课题:4.3 物质的导电性 .......................................... 58 课题:4.4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 61 课题:4.5 变阻器 ................................................ 64 课题:4.7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 67 课题:4.8 电路的连接 ............................................ 701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课题:1.1水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 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 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 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 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___96.53%___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 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 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 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 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 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 温度 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 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 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____以上 ,一般动 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 。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 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 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 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 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三、水的循环 1.阅读 p5 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 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 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2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 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 【例 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 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 但有 96. 53% 是海洋水,淡水只占 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 占淡水资源总量的 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 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 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 2】 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框图中 A、B、C、D、E 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 要正确 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 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广阔 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 中一部分水汽在 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 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 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 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 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 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 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 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 0.3%, 它主要包括 (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 地球上的水呈 ____态、 ____态和 ____态, 分布于____ 、 ____ 和____中, 形成 ____ 水、 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 ____ 、 ________、 ____水、 下渗 ,沿地表或地下流 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 ____是 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生物的 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4 课题:1.2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 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 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凝固点 0℃ 沸点 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3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 1g/cm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 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 淡蓝色火焰)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 ; 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到 (木 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 正:V 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 的体积比是 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 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 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 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5 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 氢气=0.09g/l, ρ 氧气=1.43g/l) 提示:V(H2):V(O2)=2:1 ρ 氢气=0.09g/l ρ 氧气=1.43g/l 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 H2O 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 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 : (水分子分解时, 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 个 1 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2 个氢原子结合成 1 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 成氢气;2 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 文字说明: 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 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 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 A.铁管热胀冷缩 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 (2)两个氢分子 (3)两个水分子 (4)一个氧分子 (5)H2 (6)2H (7)2O2 (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2 质量:O2 质量=?:?6 A.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C.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7 8 课题:1.3水的密度教学目标: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重点难点:1.水的密度(概念,单位和测定) 2. 密度单位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3 3、单位:克/厘米 或者 千克/米 3 换算关系:1 克/厘米 3=1000 千克/米 3 二、公式教学要点: 1、ρ=m/v 中 ρ、m、v 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 一定,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 m、v 大小无关,v 增大, m 也增大,ρ 不变,即 m/v 不变 【判断】某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正比。 × ) ( 3、对于不同物质,V 相同,则 m 大的 ρ 也大,m 小的 ρ 也小。 【判断】 “铁比棉花重”的说法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5、应用:由讨论题引出――知道其中任意 2 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 判断何种物质; (打假) 例:有一块金黄金属,质量为 2225 千克,体积是 250 3 分米 ,问这块金属是什么? 2 测大型物体的质量; (矿山的质量) 例: 有一用纯铜做成的纪念碑, 体积为 15m3, 问质量是多少? 3 测难以测量体积的物体体积计算。 (小石块或大理石碑) 三、密度表的教学: 1、说出密度表中物质密度的意义:ρ 铁=7.9× 3 千克/米 3 表示 10 或 2、据表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故密度是物质的特征之一。 问:物质的特性学过的有哪些?(晶体熔点,液体的沸点等) 3、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气 体比它们约小 1000 倍。 推出:固、液――》 》气,气体体积增大 1000 倍左右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 倍。 (要求学生推理,即气体分 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得多。 ) 4、记住:铁、水、酒精、水银的密度值。 四、例题教学: 1、体育课上用的铅球,质量是 4000 克,体积约为 570cm3。这种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2、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 1800 牛的缆绳,能提起体积是 0.5 米 3 的钢梁吗? 3、某工地需要用密度为 1.4× 3 千克/米 3 的沙子 50 米 3。若用一辆载重 5 吨的汽车运 10 载,至少需运载几趟?课题:1.4水的压强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 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9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重点难点:1.压强概念的建立 2.压强公式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 物体。 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 (1)手指按瓶子: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 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 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 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 (1)F 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 F=G (2)S 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 例题教学: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1、实验: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讲解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两点: (1)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注意】不光是水,其他液体也有这个性质(水银也有) 2、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让水内部压强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3、探究: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1)提出问题:水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即可能会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也可能跟方向有关,水向下的压强可能大于向上的压强和向侧向的压强。 (提示前面的实验 特点) (3)设计实验: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压强计 1、观察压强计:自己研究,发现压橡皮膜越重,U 形管左右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压强计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 压强大小。10N/m2单位:1 帕=1 牛/米 2,了解帕的大小 2、制订实验方案:不同高度,相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相同的高度进行比较。 (设计表 格) 橡皮膜朝向 金属盒所在深度/cm 压强计 U 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cm 朝上 朝上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3、得出结论:水的内部存在着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水 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推广:一般液体的压强和水的压强特点一样。 5、深化:液体压强除了和高度,方向有关,还和液体本身的什么有关呢? 【实验】同一高度,同一方向,水和浓盐水压强大小的比较,水和浓盐水的密度不同 ――&在不同的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11 课题:1.5 水的浮力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 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 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 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 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 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 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 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 p20, 1-43, 图 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 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 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 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 浮= F-F‘。 (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 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 图 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 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 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但浮力的大小究 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 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 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 人为什么会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 水面上升是因 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实验】P21 图 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 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12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 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 。如何测? 利用图 1-45 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 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 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 V 排水; (5)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 物 块 物块浸入水中后 物块排开水 物 块 受到 水的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 的重 测力计的读数 F 的体积 浮力 力 G V 排水 F 浮=G-F【得出结论】F 浮=G 排水 【推广】F 浮=G 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 体受到的重力,即 F 浮=G 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 F 浮=G 排水=ρ 液 gV 排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 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 V 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体部分浸入。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把物体压入水中, 感觉浮力变大, 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 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 状无关: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课堂练习: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 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 逐渐变小. 3.酒精的密度是 0.8× 3 千克/米 3,把体积为 500 厘米 3 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 10 是______牛. 4、一个体积为 1000 厘米 3 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4.9 牛,画出这个物体的 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四、物体沉浮条件。 【实验】观察 P22 图 1-48 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 问: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 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 原因: 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 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 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 浮&G 下沉 F 浮&G 上浮13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 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 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 (沉到水底:F 浮+F 支持力=G) 问:知道了物体沉浮的条件,那你平时常见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下沉? (木头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 问:你能不能根据木头、石头和水的密度大小关系,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质密度 之间的关系呢?(密度比液体小的上浮,密度比液体大的下沉) 举例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并相互作出解释: 如:煮汤圆和泄漏的石油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模拟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问:为什么将吸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 的位置会不同?(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也不同) 注意: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 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2、关于轮船 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 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 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 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 的沉没,进水。 (p27 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 ,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 密度有关。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 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 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 (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 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P25F 浮=G14 课题: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难点: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 消失了 ,水变成了 甜甜的糖水 ,说明, 蔗糖在 水 中 被溶解 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 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DD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 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DD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结论】 :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 溶质、溶剂和溶液。 (1) 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 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 (如水、酒精等) (3)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是一种混合物) (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 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DD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 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D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D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 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 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 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 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均一 、 稳定 的 混合物 。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故是混合物 。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 ,溶剂是 液体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 水的多少,水是 溶剂 。例如:95%的酒精中 5%的水是溶剂 4.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香蕉水等。 实例: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油漆中的香蕉水是有机溶剂。15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悬浮液 。 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 就是悬浊液。血液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乳状液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28 物质的混合,把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 3 个装有清水和一个装有汽 油的试管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 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粉笔灰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 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 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特征 形成过程 稳定性 长期放置 (均一性) 粒子大小 举例 溶液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稳定 均一 直径&1 纳米 海水、碘酒 悬浊液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不稳定 不均一,下沉 半径& 0.1 微米 牛奶、洗衣粉水、原油 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不稳定 不均一,上浮 半径& 0.1 微米 浑浊河水、 墙面涂料、 血液【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DD用汽油擦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 甚至退色。 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 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 就需要干洗。 干洗时, 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 把油性污渍洗掉。 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 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 剂先挥发掉。 [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和溶剂质量 之和。 溶液的体积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分 、 子间存在着间隔 。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D )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 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B ) A. 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 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 √ )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 × ) (3)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 × )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 √ )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 √ )16 5.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D ) A.黄河浑浊水 B.植物油和水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C. 液态氧 D.酒精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17 课题: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 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实验操作 出现的现象 结论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3、 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 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 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 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 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 克食盐和 10 克氯酸钾溶于 100 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 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 克溶剂(一般为水) 、达到饱和、18 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 克,表示 。 2、20℃时,100 克食盐溶液里含有 10 克食盐,所以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 10 克。 3、在 20℃时,100 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 24 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24 4、在 20℃时,100 克水里最多溶解 39 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39 5、在 20℃时,100 克水里最多溶解 39 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39 克 6、在 30℃时,50 克水里最多溶解 20 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 、溶解度曲线(P33 图)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 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 )随温度的升高而 。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 1、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0 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 3、 ℃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 克。 4、20 ℃时硝酸钠 、氯化铵、氯化钠 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为 。 5、10 ℃时 150 克硝酸铵投入 100 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 和”) ;温度升高到 20 ℃,所得溶液为 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 。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 。如:氯化钠。19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 10 克氯酸钾入 50 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 6 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 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 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 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 在 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在 ______℃时,B 和 C 的溶解度 相等(三)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溶解性等级 大于 10 克 易溶 1-10 克 可溶 0.01-1 克 微溶 小于 0.01 克 难溶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 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 1:0.05 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 10 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 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 1:溶解度可能与 温度 有关 猜测 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 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 4:溶解度可能与 溶质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 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 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 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20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方案 2(控制变量法) 目 的 验证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 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 (1)称量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 M 克,在室温下用一定量 100 克的水配制硝酸钾 的饱和溶液,剩余 N 克。即溶解度为 M-N 克。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 液,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称量剩余的硝酸钾为 P 克。即溶解度为 M-P 克。 (2)或配制较高温度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进行 M 克,N 克,P 克,100 克 对于同一种溶质,温度改变,溶解度改变 条件控制实验方案实验数据 结 论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 、温度(外因)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 P33 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21 课题: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 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 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 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 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一、 晶体的形成 1、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 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 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 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 70 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 ,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 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 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 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 浓缩(减少溶剂) ,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 ,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 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 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 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 例: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 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 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 夏天晒盐, 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 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22 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 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23 课题:1.9 水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标:1、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3.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增强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4.处理污水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 重点难点:1.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2.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有什么密切联系。 (饮用、灌溉、洗涤、工业用水等) 我们说过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从理论上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事实上 呢? 答:不是这样的。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海水,海水中溶解了大量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的 盐类物质。而我们生活、生产却需要淡水。人们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 较浅的地下水。 又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水循环的不均衡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许多珍 贵的河水、淡水湖泊和浅层地下水难以利用。从循环的角度看,每年可供人类有效利用的淡 水只有约 9000 立方千米。而工业化以来所带来的严重水体污染,又使得水资源降低了利用 的价值。所以,节水护水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讨论:家里的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种水体?这种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如何? 今年夏天是 50 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在如此炎热的二个多月中, 除了高温难耐,人们生活、生产中随之又产生了两大难题,水、电资源的紧张。谈谈你 的了解和看法,说说你和你的家人是否有了节约能源意识,你们是怎么做的? 二、水资源的分布 可利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 即可提 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全球有 11 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 500 多万人死于同水有 关的疾病。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2/3 的人将生活在缺水地区。 地球表面的 71%覆盖着水,但 96.53%是海水,大量的雨水都降到了海里,但淡水中的 68.69%是作为冰山呆在南北极,还有 29.04%的淡水作为地下水深藏地府,人们日常生活 和生产用水,主要来自来自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 0.3%。约 9000 立方千 米,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1、 时空分布不均衡。赤道附近,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 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 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 1/4。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 三、 我国的水资源 谈谈你对我国水资源情况的了解 ( 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 例如:台州历来重视水利过程。建国以来,至 2002 年止,已建成长潭水库,牛头山水 库等中形成较完善的城市供水网络体系。但近年来,供水量急剧攀升,水资源状况下滑。今 年 7 月 1 日供水大 80 万吨。 早在 1997 年,台州就列为我国 300 个缺水城市之一。据 2002 年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 拥有量 1163 立方米,低于全国 2155 立方米,全省 2008 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水紧缺标 准的 2000 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 1000 立方米的生存基本保障线。 问:缺水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针对我市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水资源的浪费?24 阅读:P43 南水北调工程(结合图) 四、 水的净化 1、 水的污染 问: 平常在厨房、 浴室及厕所使用过的水, 会流到什么地方?工业、 农业废水排出后对河流、 湖泊及水生动植物造成了什么结果? (污水、雨水等废水会流经埋在道路下面的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在那里被还原成干 净的水后,再流回河流和海洋,这些水可能又会成为我们的饮用水。 ) 2、 怎么样除去水中的杂质 A、沉淀法 B、过滤法 C、蒸馏法 ★★过滤法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②漏斗里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靠着玻璃棒 ②玻璃棒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端 ③漏斗紧靠接收液体的容器内壁 办 法 原 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所起作用 加入明矾等凝聚 悬浮微粒凝聚而 沉淀法 物质溶解性不同 悬浊液 剂,搅拌后静置 沉淀 除去水中的悬浮 过滤法 物质溶解性不同 悬浊液 溶解、过滤 微粒 除去水中已溶解 分离或提纯液态 加热、蒸馏、冷 蒸馏法 液体的沸点不同 的物质(直接饮 混合物 凝 用) 结论:蒸馏水里不再含有杂质。只含有水一种物质,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 纯净物。五、粗盐的提纯 1、粗盐中可能有的物质: 泥土,沙子、食盐及其他晶体。 2、需使用的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 量筒(10 毫升) 、铁架台(带铁圈) 滤纸、托盘天平。 3、精制粗盐的计划: ①、粗盐的溶解 ②、过滤 ③、滤液的蒸发 ④、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了精制的粗盐。25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课题:2.1 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2、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 3000 千米的高空(主 要集中在 1000 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 体杂质等。 [讨论]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 较差增大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 P50]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规律(特点) :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 85 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 (3)在 0-12 千米、55-85 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 12-55 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 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小组讨论,4 人一组,每组 1 个代表发言。26 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 千米) 平流层(17-50 千米) 中间层(50-80 千米) 暖层(80-500 千米) 外层(500 千米以上) 1000 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 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 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 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 8 千米, 在赤道增大到 17-18 千米 (赤 道纬度为 0°,两极的纬度为 90°) 。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 [思考]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DD形成对流, 达到制冷效果。 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 对形成对流有利吗?DD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 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 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 对流层 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补充]平流层: 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 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 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 课堂练习: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可能在地球上发生吗? (1)昼夜温差会增大。 (2)天气变化更加剧烈。 (3)到达地球的陨石回不断减少。 (4)生命现象可能会不存在。 (5)瑞雪兆丰年。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A、密度 A、对流层 A、两极地区 ) C、人类活动的多少 C、中间层 )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 D、物质的组成 B、温度 B、平流层 B、中纬地区3、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 D、暖层 4、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5、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27 附答案:1、略 2、B 资料链接:3、B4、D5、略1、为什么地球周围有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众说份去。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地球大气的演化大致经 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过程。 最初,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一边是绕着太阳运动,一边吸附着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 当地球表面逐渐冷凝为固态时,周围就包围着一层大气,这就是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氢 和氦。 由于地壳尚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排出的气体就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它 的成分以甲烷和氢为主,还有一些氨和水汽,但仍没有氧气。 氧的形成是现代大气形成的主要标志,它的形成过程与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密切 相关。最初的生命出现于太阳紫外线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以后逐渐移向浅水,进而发展 成有叶绿体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氧的增加就在高空形成臭氧层,它吸收紫外线,有利于地球上的植物迅速繁殖和发展, 又使地球上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多, 经过几十亿年的过程就形成了现在的大 气层。 2、臭氧洞 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已达 2400 万 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另外,美国航天局的臭氧总量分光仪表明,南极上空的 臭氧最低量指标已降到一百“多布森单位” (“多布森单位”是指臭氧相对于在地面上的物 理量厚度。一百“多布森单位”相当于一毫米厚度) ,相对低于周围地区的臭氧最低量。我 们知道,“臭氧杀手”的氯氟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但为什么臭氧的耗费在南极上 空却异常明显呢?这跟南极的特异气候有关。由于南极大陆的纬度高、海拔高(2000 多米 的冰层)及极冰的强反射率,形成了南极大陆的高寒气候。这样,南极上空大气云层中众多 的冰晶体加速了前面所述的化学反应过程。课题:2.2天气和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1、气温的观测 2、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 教学过程: 一、 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P53 图 2-5、2-6 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秋高气爽 雷电交加 风和日丽 飞沙走石 风雪交加 风起云涌 二、气温28 1、 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 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答:⒈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 ⒉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计读数更符合实际气温. ⒊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探究实验 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 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2 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 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DD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 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课题:2.3大气的压强教学目标: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 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3、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计。 重点难点: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引入】 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 ,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 ,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 粗细均匀,长 20cm,内径约 5~10mm 均可) 2、演示过程 1) .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 .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 .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答: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 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 .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 (倒置过程中, 手指不要松开) 。 5) .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DD有空气存在。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 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 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29 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 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探究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 1.说明向上 有大气压. ②向下. 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 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 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 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解释】图 2-14、2-15、2-16 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从这个含义上 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 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 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不用打气的气球、喷泉实验(教参上的) 【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马德堡半球实验】 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 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 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 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 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 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 的力约为 7065 牛。 DD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 【阅读】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P57) 二、大气压的大小 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见书 P58) 【观察】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其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 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说明它的原理和构造。 【观察】水银压强计 补充实验:托里拆利实验DD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 璃管中的水银柱。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从中说明水银压强 计的原理。 【简单比较】 :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 2、大气压的变化: 1) 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 2) 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 实例:高山上气压很低。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高山病的 症状差别很大,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每 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 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 会出现以下现象: 睡眠不好, 全身感觉不舒服, 软弱无力, 懒散和情绪低落,动作协调性差。呼吸系统的症状是:气喘,时常感到空气不足, 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 夜间感到窒息发闷。 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 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严重 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30 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 大气压低, 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 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 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 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 力都会提高。一般地说,高山病的急性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身体健康的人和训练 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强。 5 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 1.01×10 帕(760 毫米汞 柱)规定:这个大 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 【讨论】要求简单地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并与砖的压强进行比较。 【问题】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 --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三.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实验探究:由纸条的运动,学生分析得出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科学探究]用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条的一端, 使它们垂挂在胸前。 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 球,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并用简要文字解释现象。 结论: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 总结: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图表示机 翼周围空气的流向, 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 其上方弯曲, 下方近似于直线。 飞机飞行时, 空气和飞机相对运动, 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 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 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小,上下的压强差造成 了对飞机一个向上的升力,当飞机速度增大,升力也增大,当升力大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 起飞了。 资料链接: 1、吸尘器工作原理 吸尘器主要由起尘、 吸尘、 滤尘三部分组成, 一般包括串激整流子电动机、 离心式风机、 滤尘器(袋)和吸尘附件。一般吸尘器的功率为 400-1000W 或更高,便携式吸尘器的功率一 般为 250W 及其以下。 吸尘器能除尘,主要在于它的“头部”装有一个电动抽风机。抽风机的转轴上有风叶轮,通 电后,抽风机会以每秒 500 圈的转速产生极强的吸力和压力,在吸力和压力的作用下,空气 高速排出, 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 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 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灰尘等杂物依次 通过地毯或地板刷、长接管、弯管、软管、软管接头进入滤尘袋,灰尘等杂物滞留在滤尘袋 内,空气经过滤片净化后,由机体尾部排出。因气体经过电机时被加热,所以吸尘器尾部排 出的气体是热的。 吸尘器的吸尘桶内装有一个收集灰尘的盒子,尘垢便留在集尘盒里,盒子装满后,可取出用 水刷洗清理。 吸尘器配上不同的部件, 可以完成不同的清洁工作。 2、油烟机的工作原理 在厨房做菜时,打开油烟机,可将厨房内的油烟排出到室外,它工作的具体步骤是油烟机中 的排风扇在启动后向室外吹风,室内空气高速流向室外;空气高速流动处压强小,油烟机周 围空气压强大,油烟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向排风扇中心处靠拢,然后被排风扇吹出室外。 课堂练习: 1、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______,而且证明了_________。31 2、1 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_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____帕。 3、抽水机是利用__来工作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能把水抽到的最大高度的 是__米。 4、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原因是高度越高,空气越___,空气密度__ __。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____。 5、为什么狂风常常掀起屋顶? [参考答案] 1、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是很大的 2、760、1.01×105 帕 3、大气压、10 4、起狂风时,屋顶上的空气流速大,产生的压强小于屋内的空气压强,所以并不是 风掀起了屋顶,而是屋内的大气压把屋顶推出去的。课题: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 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 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 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1、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2、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 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 (画图说明)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 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 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 的影响。 【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 105 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 有感觉?32 --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 气压相平衡。 【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减小气压时原来不在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 【结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 沸点会降低。 【练习】用该知识点解释现象: 1、高压锅煮饭的原理 2、低压锅的原理 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1、真空压缩保存袋; 2、吸尘器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 【为什么做】 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你可能使用过它: 当吸尘器接上电源工作时, 外面带着尘垢的空气会从地刷的入口进入吸尘器, 而净化的空气则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 可 是你知道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恐怕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不了解。 那么就让我们带 着这个任务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 【怎样做】 首先让我们提出问题: 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 内部应有什么结构?说说各个器件在 吸尘器中的作用。 (要起尘,应该有地面刷;要吸尘,必须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 器,这就需要有风机使吸尘器中的空气高速排出;滤尘,则需要滤尘器(袋)。 ) 那么,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又表现在哪里?(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 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 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 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 ) 接着根据你和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你认为各个器件应该怎样连接呢?如长接管与地 面刷、弯管、软管与吸尘器、吸尘器内部器件的连接等。 最后,与其他小组交流,看看谁的描述更合理;并与老师出示的吸尘器内部结构实物或图, 看看你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是否相接近? 【学到了什么】 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DD吸尘器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 你一定对你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 体验到了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通 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也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的精神、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我们从 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我 们的自主发现。课题:2.5风教学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难点:1.风的观测 2.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教学过程: 一.风是怎样形成的33 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 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 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 提问: 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 推 动空气形成风) 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 风的) 直接原因。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 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二、风向和风速 1、风向 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B、方位:8 种风向 C、符号:短线段表示 如东风表示为: o-D、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 方向的风。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 (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 2.风速:用风级表示 A、定义:单位时问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B、单位:米/秒、千米/时。 C、测量仪器:风速仪。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 D、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E、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 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 思考题:1.风也是一种资源。利用风能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风媒花、风车磨麦、带 来湿润或干燥等活动。 2.大风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倾覆船只等。 注:思考题是开放性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风向和风速 课外补充资料: 风的形成:俗语说“热极生风”,是有道理的。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比 热)不同,受 热不匀,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会膨胀,密度会减 小,气压 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会收缩,密度会增大,气压会升高。所以同一高度 的不问地方的气压会有差异, 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 推动空气形成 风。 风速: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 2 分钟的平均风速。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 1 分钟或 10 分钟的 平均风速。 例题: 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 ______风 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_____风。 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_____级。 4、在有风速为3米/秒的东风的情况下,某同学以3米/秒的速度向西跑,他的感觉是风速 是_______34 (参考答案:南、北、3、米/秒)课题:2.6为什么会降雨教学目标: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学会测量降水量 重点难点:1、相对湿度的观测; 2、凝结与降水的的形成; 3、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讲述:除了雾、雨水和雪等可见的水外,我们平时是看不空气中的水汽的。其实,不论 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 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湿衣服在室外晒干,衣服中的水以水汽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云和 雾都是水汽的凝结物。夏天在阴暗的卫生间里,会发现自来水的管壁上有小水滴出现,都说 明空气中有水汽。 一、空气的湿度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 百分比表示。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实验】探究不同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的多少。 器材:一瓶开水,三只烧杯、三支温度计、一块玻璃 【为什么做】 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湿度又和降水又密切的联系。可是我们同学对 什么是湿度,湿度又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却了解不多。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性地理 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高低与所能包含的水汽的多少 现象:盛温度高的水的烧杯口,凝结的水汽多。 结论: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 湿度计种类: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 常用的湿度计(用实物讲解) 。 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 湿棉纱包着。 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 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 水汽得丰富程度。 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 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读懂相对湿度表的意义) ,得出相对湿度。 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 的可能性越大。故能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 【讨论】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相对湿度过小, 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 闷热。 【思考】谚语中的科学道理 “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大雨前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35 “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二、降水 【实验】水汽凝结实验 现象:烧杯的空气中出现水雾--即发生水汽凝结。 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所能容纳水汽得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就发生 凝结。 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⑵相对湿度达到 100%以上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和 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 成降水。 (以图 2-45 讨论与讲解)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 【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时怎样形成的? 【思考】P72 的思考题 3、降水量的观测: ⑴度量单位:毫米 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 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讨论】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 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补充】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把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 降水强度 1 小时降水量 24 小时降水量 小雨 小于 2.5 毫米 小于 10 毫米 中雨 2.6-8.0 毫米 10.0-24.9 毫米 大雨 8.1-15.9 毫米 25.0-49.9 毫米 暴雨 大于 16 毫米 大于 50 毫米 课外补充: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 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 俗语说: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 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 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 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昆虫类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 3 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 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 3 种。雌雄异体, 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 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 20 多种类型,蚂 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 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 “蜘 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 ”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36 鸟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 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 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 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 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 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 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 “鸡登高鸣晴” 。 哺乳动物 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 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 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 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课题:2.7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教学目标: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5.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 6.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重点难点:1、是学会看天气图 2、冷锋和暖锋 教学过程: 一、怎样看天气 情景 1: 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 就在那一天的早上,神舟六号差点不能升空,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答: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大一点恐怕就飞不上了。 问题 1.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谈一谈) 问题 2.你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①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拔气象预报电话,查互联网 ②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③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问题 3. 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 (上海明天阴到多云, 有时有小雨, 降水概率 15%, 偏南风 3 级,15℃~23℃) 。从中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 介绍各种天气用语的含义及符号 答:一般天气预报包含了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气温。 天气符号及其含义 晴:指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的云,但云量占天空不到 1/10 称为晴, 有时天空中出现 很高很薄的云,但对透过阳光很少有影响的也称为晴。 多云:当空中的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 4/10~7/10 或高空云量占天空面积的 6/10 或以上时称为能够为多云。 阴:凡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的 8/10 及以上是称为阴。阴天是天色阴暗,阳光 很少或不能透过云层。37 小雨或中雨: 小时降雨量小于 10.0 毫米或 1 小时降雨量小于 2.5 毫米的称为小雨, 24 24 小时内的降雨量为 10.0~24.9 毫米或 1 小时的降雨量在 2.5~8.0 毫米之间时成 为中雨。 大雨:24 小时降雨量小于 25.0~49.9 毫米或 1 小时降雨量达到 8.1~15.9 毫米时称 为大雨。 暴雨: 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 50.0 毫米和 1 小时内的降雨量达到或超过 16.0 24 毫米时称为暴雨。降雨量达到 100.0~199.9 毫米的称为大暴雨;降雨量达到 200.0 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冰雹: 是一种固体降水物。 指云层中将下的直径大雨 5.0 毫米的圆球形或圆锥形冰块, 起形状也有不规则的,单体称为雹块,由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大的雹块直径可 达十九厘米。 雷阵雨: 指伴有雷电现象的阵性降雨, 起特点是降雨时间短促, 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 降水的强度变化大。 雨夹雪: 指雨滴和湿雪同时降落到地面的降水现象。 发生时, 近地面的气温略高于 0℃, 当雪降落到这层空气中,部分雪融化成水滴。 小雪: 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超过 1000 米的或 24 小时内的降雪量小于 2.5 毫米的降雪。 中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超过 500~1000 米的或 24 小时内的降雪量小于 2.5~5.0 毫米的降雪。 大雪: 指下雪时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 米的或 24 小时内的降雪量大于 5.0 毫米的降雪。 雾:指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体。当这种集合体使水平能见 距离降到 1000 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降到
米之间时称为轻雾. 霜冻: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 0℃,夜晚气温短时间降至 0 ℃以下的低温危 害现象。出现时,百叶箱内的气温可不低于 0℃;地面或物体表面常出现白霜。 六级风: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为 10.8~13.8 米/秒的风。 七级风: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为 13.9~17.1 米/秒的风。 八~十二级风: 指距地面 10 米高度处的风速分别达到 17.2~20.7 米/秒、 20.8~24.4 米/秒、24.5~28.4 米/秒、28.5~32.6 米/秒、32.7~35.9 米/秒时,分别称为八级 风、九级风、十级风、十一级风和十二级风。 台风: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暖心气旋性涡旋。当中心附近的平均再大风力达到 十二级及以上时称为台风。 二、天气图 1、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 回顾在七年级下册所学的等高线问: 1.B、C 两点高度有什么关系? 2.A 点的高度是多少?38 观察书上 P74 图 2-27 天气形势图回答:102 103 102 5 5 5A B1.B、C 两点表示什么?C2.A 点的气压是多少?注: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等压线 高气压:中央气压高 低气压:中央气压低 1.A 点的气压和 B 点的气压相差多少? A 2.A 和 B 的天气怎样? 3.假如 B 地长期被高压系统控制将会 出现什么现象?B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 高压系统:多晴燥天气 低压系统:多阴雨天气 从天气图中,我们还看到“ ” “ ”两种符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讲解: 由于空气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如果高气区和低气区的气温相差较大的时候就 形成另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锋 介绍锋: 锋面: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氧化碳灭火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