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四肢肌张力分级血运情况及肌力?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 我想请问一下四肢瘫肌力4级和四肢肌力...
"网友求助"我想请问一下四肢瘫肌力4级和四肢肌力...已回复
我想请问一下四肢瘫肌力4级和四肢肌力4级是一样的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帕金森、脑萎缩等各类神经科疾病
擅长:三叉神经痛、头痛等神经科疾病
擅长:面瘫、脑瘫、帕金森等神经科疾病
共1位网友提供帮助
会员9227644 00:21:13
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明这个肌力的级别的这个一般要看原因是中枢神经还是外周神经引起的
问问题描述:现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
专长: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
&&已帮助用户:227303
指导意见:你好以你的情况来分析初步认为和脑神经受损有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明确病因及早治疗.希望早日康复.
问上肢抽筋较厉害四肢活动有障碍肌力4级一年前摔伤后颈部...
职称:医师
专长:皮肤科
&&已帮助用户:72176
指导意见: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脊髓损伤的的治疗:合适的固定防止因损伤部位的移位而产生脊髓的再损伤一般先用颌枕带亲牵引或持续的颅骨牵引减轻脊髓水肿和继法性损害的方法
问患者男60岁目前双上肢无力(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4级此...
职称:医师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面神经炎,低血压
&&已帮助用户:245428
指导意见:双上肢无力是颈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不排除元气大伤可以喝点参汤补补希望我的很多对你有所帮助
问请问截瘫四肢瘫怎么治疗?
专长:颈腰椎病、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
&&已帮助用户:219300
中医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效果不错,目前,一般主张针灸之前先要解决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与恢复的条件,亦即解决必要的通路,早期应积极配合手术和闭合复位。在针灸方法上,仍以刺灸法为主,可配合运用芒针、电针、穴位注射等,并内服中。独创疗法治疗截瘫等各种骨伤疾病,疗效显著。
问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近端、双下..?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20540
病情分析: 你好,可能是神经元变性疾病,神经元性变性疾病是一慢性神经蚕食损害性疾病,意见建议:现病症说明病非早期,发病后期治疗难以控制,其发病严重时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导致呼吸困难吞咽障碍而危及生命。
问请问怎么治疗截瘫四肢瘫
专长:助孕技术、痛经、妇科炎症
&&已帮助用户:220336
你好,干细胞属于一种细胞生物疗法,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是通过采集外周血、骨髓或脐带血,通过专用的干细胞分离液、提取、纯化后得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干细胞;经过静点、注射或介入等方法将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利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修复体内受损的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祝早日康复
病症名称:
咨询标题:
病情介绍: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免费向百万名专家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同类科室问答排行x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您当前的位置:&>&
锁骨出院小结
来源:中国护士论坛&&作者:&&()
&&患儿因“”于2007年月日收入院。入院后经过加强保暖、抗感染、防出血、&8&字绷带固定锁骨、对症支持及完善相关检查如胸片、血生化等处理,曾出现黄染,予光疗退黄后逐渐消退。现患儿反应好,哭声大,呼吸平顺,皮肤无黄染,无破损,&8&字型绷带固定良好,肢端血运好,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吃奶好,无呕吐,大小便正常,病情稳定,予约月日出院。出院医疗诊断:锁骨骨折
出院指导:
&&&1、加强保暖,及时添减衣物,保持体温36.5摄氏度左右。
&&2、适当晒太阳,增强体质,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按需母乳喂养,喂奶后轻拍背,置头高右侧卧位,4-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
&&4、做好皮肤、五官护理,加强脐部护理,保持清洁。
&&5、按计划预防接种,一月后儿保科全面体检。
&6、注意观察上肢血运及活动情况,字型绷带保持固定、干洁,周后回院拆除,有异常随时就诊。
150?fdh:150)" >全国客服电话:023-
当前位置:-->-->肌力评定
&&&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病损及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 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的肌肉功能评定&&作为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 关节不稳、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等。仪器设备&&& 临床上肌力评定方法有手法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在器械肌力评定方面,需要应用等长测力仪、等张测力仪或等速测力仪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测试仪器。
&操作程序及方法
&&& 1.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2-5、表2-6和表2-7。&&&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做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做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l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2-8。&&& (4)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结果。&&&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做水平运动。&&& &&&&⑥评定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⑧中枢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2.器械肌力测定 手法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做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定方法易引起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做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做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沙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做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②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③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④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⑤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⑥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⑦间歇时间: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l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min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问应间歇3~5min。& & &&&&⑧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一般在康复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宜每月测试1次。&&& (4)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①峰力矩: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②峰力矩体重比: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③峰力矩角度: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④总做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单位为焦[耳]&&&&(J)。&&& &&&&⑤平均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单位为瓦(W)。&&& &&&&⑥力矩加速能:指肌肉收缩最初1/8s的作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肌肉收缩的暴发能力。单位为焦[耳]&&&&(J)。&&& &&&&⑦耐力比: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耐力比的单位常用百分比表示。&&& &&&&⑧原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主要判断关节活动中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对判断关节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3.肌肉耐力评定 肌肉耐力是指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常用的评定方法如下。&&& (1)四肢关节肌肉耐力测定&&& &&&&①等长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0&/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50%的维持时间。&&& &&&&②等速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以180&/s的运动速度连续做最大收缩20~25次,计末5次或10次与首5次或10次的作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 (2)背肌和腹肌的耐力评定&&& &&&&①背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上身部分在床缘外,固定双下肢,伸直后背部,使上体凌空成超过水平位,若低于水平位为终止。记录其能维持此姿势位的最长时间,一般以1min为正常值。&&& &&&&②腹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1min为正常值(注意此时实际不仅评定腹肌耐力,同时还评定了髂腰肌的耐力)。
&&& 1.器械测试仪器在测试前需要先行校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2.测试前摆放好患者的体位,近端肢体应妥善固定,按标准摆放体位,防止替代动作。同名肌检查时,应先健侧后患侧,以利于两侧比较。&&& 3.测试中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按测试要求进行收缩,并给予适当的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 4.测试中应给予适当鼓励的指令,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以便获得最大肌力。&&& 5.避免在运动后、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 6.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肌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屏气使劲。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重庆远秋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论坛网
中华急诊网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中华医学会
渝ICP证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版证(渝)字 008号 备案号:023 &&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四肢肌张力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