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能解释一下道德和论语关于道德的句子吗


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这功用就是到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它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期间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该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归纳综合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管,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括自食其力之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力,也包含军事刑罚之类的的暴力。儒家反对的主要是暴力,但也有轻视身板的锻炼、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偏向。1.下列不能作为“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礼之用,以及为贵。(《论语·学而》)B.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C.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大传》)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因为道德的超功利性,道德实践上有达到人己物我的调和功用。 B.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言论表明:儒家重义轻德,轻利贱力。 C.儒家在与法家的论战中,程朱陆王学派的大力宣扬造成了价值观上的最严重偏颇。D.在“利”、“人欲”以及“力”等方面,对于儒家的观点应辩证阐发,不能以偏概全。3.按照原文,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的不偏不倚,是儒家的最高道德。B.儒家虽重义崇德,但并非绝对轻利贱力,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C.从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和“为善”对立起来,把“霸道”和“王道” 对立起来以后,以后的历代儒者越来越偏激,造成严重后果。 D.把“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是正确的,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这功用就是到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它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期间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该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归纳综合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管,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括自食其力之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力,也包含军事刑罚之类的的暴力。儒家反对的主要是暴力,但也有轻视身板的锻炼、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偏向。1.下列不能作为“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礼之用,以及为贵。(《论语·学而》)B.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C.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大传》)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因为道德的超功利性,道德实践上有达到人己物我的调和功用。 B.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言论表明:儒家重义轻德,轻利贱力。 C.儒家在与法家的论战中,程朱陆王学派的大力宣扬造成了价值观上的最严重偏颇。D.在“利”、“人欲”以及“力”等方面,对于儒家的观点应辩证阐发,不能以偏概全。3.按照原文,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的不偏不倚,是儒家的最高道德。B.儒家虽重义崇德,但并非绝对轻利贱力,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C.从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和“为善”对立起来,把“霸道”和“王道” 对立起来以后,以后的历代儒者越来越偏激,造成严重后果。 D.把“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是正确的,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儒家的价值观 
  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这功用就是到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它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期间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该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归纳综合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管,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括自食其力之力,即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力,也包含军事刑罚之类的的暴力。儒家反对的主要是暴力,但也有轻视身板的锻炼、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偏向。1.下列不能作为“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礼之用,以及为贵。(《论语·学而》)B.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C.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大传》)D.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因为道德的超功利性,道德实践上有达到人己物我的调和功用。 B.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言论表明:儒家重义轻德,轻利贱力。 C.儒家在与法家的论战中,程朱陆王学派的大力宣扬造成了价值观上的最严重偏颇。D.在“利”、“人欲”以及“力”等方面,对于儒家的观点应辩证阐发,不能以偏概全。3.按照原文,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的不偏不倚,是儒家的最高道德。B.儒家虽重义崇德,但并非绝对轻利贱力,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C.从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和“为善”对立起来,把“霸道”和“王道” 对立起来以后,以后的历代儒者越来越偏激,造成严重后果。 D.把“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是正确的,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科目:最佳答案1.B 2.D 3.D 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论语道德经》有声小说 - 论语道德经免费下载mp3 - 有声读物网
您现在的位置:&&>>&&>>&&>>&小说信息&&&&&论语道德经
名称:论语道德经
分类:武侠小说
作者:佚名
状态:最新《论语道德经》已更新
大小: 0M/集
时间: 16:13:59
发布:爱听网()
有声小说论语道德经
有声小说论语道德经在线收听、论语道德经免费下载
&&&&&&&&&&&&&&&&&&&&&&&&&&&&&&&&&&&&&&&&&&&&
有声小论语道德经仙简介
《论语道德经》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道德经朗诵版.道德经全文朗读论语01学而.论语02为政.论语03八佾.论语04里仁.论语05公冶长.论语06雍也.论语07述而.论语08泰伯.mp3.论语09子罕.论语10乡党.论语11先进.论语12颜渊.论语13子路.论语14宪问.论语15卫灵公.论语16季氏.论语17阳货.论语18微子.论语19子张.论语20尧曰.三字经A.三字经B.诸子百家三字经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观与法哲学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观与法哲学
【英文标题】 On Morality and Legal Philosophy of Kongzi from his“Lun Yu”
【作者】 【作者单位】
【分类】 【期刊年份】
【期号】 5【页码】 58
【全文】【】 &&&&
  纵观一部《论语》,自始至终都在讲论道德,阐发伦理。全书讲“仁”109次,讲“德”38次。孔子这种注重伦理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法律思想中。孔子的法律思想和他的伦理思想、哲学思想一样,都是以“仁”为核心,三者紧密结合,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将《论语》的道德观与法哲学结合在一起,来探讨孔子的法律思想,将有助于认识孔子思想的特点与实质。
  一、《论语》的道德观
  《论语》的道德观是以“仁”为基石。什么是“仁”?《论语》对此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夫圣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从这些解释来看,《论语》所说的“仁”是指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和品质。“仁”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基础,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西周时期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孝与友。《论语》所讲的道德观念则远不止于此。举凡孝、弟、忠、信、恭、宽、敏、惠、刚、毅、木、讷、温、良、俭、让、忠恕、中庸等,统统包涵在仁之中。
  “仁”的范围虽如此之广,但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其基本涵义是“爱人”。即要求人与人相处,要“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每个人都要拿别人当人看待,爱护自己,也爱护别人。这里所说的“人”并非专指贵族,而是包括一切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水火是人民生活所必需,但人民需要仁,比需要水火更迫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这些话都清楚地表明,孔子并没有把“民”排斥于“人”的范围之外。正因为这样,有的学者认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人”。孔子的“仁学”,就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劳动者身份与处境变化的事实,开始改变把劳动者当成会说话的工具的旧观念。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也是道德观念的一次飞跃。
  《论语》一书,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广阔而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中有许多消极的过时的东西,但也有些道德规范至今仍未失去它的价值。举其要者如下:
  1.忠恕
  怎样才能实行“仁者爱人”呢?孔子认为,关键是人与人之间能行忠恕之道。他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所谓“为仁之方”,就是实行仁的方法。“能近取譬”,就是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愿意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要使别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种忠恕之道是调整人际关系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论语》所构筑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行为规范。
  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的影响远及国外。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都极力赞扬孔子,伏尔泰不仅自己标榜孔子的忠恕之道,而且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都把孔子的这句话写入其中。
  2.孝悌
  在《论语》中,孝悌被视为仁的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的弟子有若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孝悌是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孝悌道德观念的扩充,就是忠君爱国。
  《论语》所说的“孝”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要尊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二是要服从。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为政》)又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主张子女要对父母无条件服从,父亲死后,子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显然,这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但他强调亲子之情,主张子女要敬爱父母,却是合理的。
  3.忠信
  《论语》所讲的忠,是指对别人,尤其对君主要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事君,能致其身。”(《学而》)“事君尽礼。”(《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主应依礼使用臣下,臣下应以忠心服事君主。“使臣”与“事君”,这显然不是平等的关系。但《论语》并未把臣下对君主的服从绝对化。“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君主对臣下不以礼相待,臣下也就不必以忠事君。君主有了过错,臣下应犯颜直谏。“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如果君主护短拒谏,臣下宁肯离去。
  除了对君主要尽忠之外,《论语》还要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应相互尽忠。曾子一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
  信的基本意思是指对人应诚实不欺。曾子每天都要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一个有道德的人与朋友交往应该“言而有信”。当权者对待民众也应该讲信,要“敬事而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统治者诚恳信实,老百姓就没有人敢说假话。
  《论语》讲的忠信,也有消极因素,尤其是“忠君”观念早已陈腐。但忠与信作为道德规范,还是要讲的。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今天,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字的道德价值将日益显露出来。企业的发展,商品的销售,都离不开信誉。
  4.见利思义
  《论语》说“子罕言利”(《子罕》)孔子也说过“小人喻于利”(《里仁》)之类的话。但孔子并没有根本否定百姓的实际利益。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他也不排斥个人功名利禄,认为“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孔子坦白承认,他自己也有求富之心。“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而》)如果可以得到财富的话,就是当守门卒他也干。“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追求富贵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取得。“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而》)违反道义的富贵,如浮云一样,不值一顾。也就是说,合乎道义的富贵还是可以追求的。可见孔子并不一概排斥利禄,而是反对“见利忘义”,主张“见利思义”。(《宪问》)
  《论语》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列举一部分。《论语》把仁及其所含的道德规范看得很高。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别的弟子只不过是偶然想起一下而已。但仁也并非高不可攀。要做到仁,关键是个人要有追求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能持之以恒。“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或,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为了实践仁的原则,最重要的是要矢志不移,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论语》中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对于我们民族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等等,无不与《论语》的道德观有关。在《论语》的道德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论语》的法哲学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既是道德观,也是世界观。以这种世界观去观察和认识法这一社会现象,就构成了孔子的法哲学。
  1.天与人
  在我国,从未形成一种与世俗政权相对抗、甚至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宗教。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一种重人事、轻鬼神的传统。因此,有不少学者把中国文化称做“人本主义文化”。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了“天不可信”(《尚书?君]》)、事在人为的光辉思想。他的“礼治”与“明德慎罚”的主张就是着眼于人事而提出的。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一股重民轻神的思潮。如随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虢国的史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孔子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
  这些话都表现出孔子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所采取的现实主义态度。人间的事情只能靠人来处理,而不能寄希望于上帝鬼神。儒家不是儒教,儒学也不是神学。孔子的仁学体系是着眼于人事,立足于人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人的本质就是仁。志士仁人只要能发扬“仁者爱人”的精神,正确地运用礼、德、政、刑,就一定能够把人间的事情办好。孔子这种重人道、轻天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后人所效法。孟子说:“苟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荀子?礼论》)治理国
  ??????法宝用户,请后查看全部内容。还不是用户?;单位用户可申请试用或直接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付费用户。
【注释】 &&&&&&&&&&&&&&&&&&&&&&&&&&&&&&&&&&&&&&&&&&&&&&&&&&&&&&&&&&&&&&&&&&&&&&&&&&&&&&&&&&&&&&&&&&&&&&&&&&&&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作者其他文献】  《政治与法律》&1986年&第4期& 《法学家》&1997年&第5期& 《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3期& 《法学家》&1999年&第3期& 《法学家》&2002年&第2期& 《法学家》&2001年&第2期& 《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