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甫生杨颖的孩子的照片子

图文: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少将谢甫生_楚天都市报副刊_多媒体报
&第27版 史海遨游
第25版 : 人文周刊第26版 : 书市表情第27版 : 史海遨游第28版 : 兰亭雅集第29版 : 品赏时光第30版 : 文心读吧第31版 : 小小作家第32版 : 艺术地图
?广告?图文: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少将
1938年获取日军重要情报 为台儿庄大捷作出贡献
图文: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少将谢甫生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图为:1960年,周恩来出访时与中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谢甫生在一起。&&&&图为:谢小罕&&&&图为:1959年,中国人民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蒙古人民共和国时王树声与谢甫生合影。&&&&本报记者徐颖&&&&《隐蔽战线的抗日将士》开栏以来受到读者关注,根据王一飞之孙王晖提供的线索,湖北有一位开国少将谢甫生曾从事对日情报工作。上周,记者通过大悟县史志办联系上谢甫生的儿子谢小罕先生。10月23日,在省委茶港大院谢甫生生前与妻子刘璇的住处,记者聆听了谢小罕追忆先父往事。&&&&两次功劳卓著的情报速递&&&&在鄂东北,大别山系余脉群峰环绕中,有一座古老的小集镇――大悟县夏店。1902年,谢甫生出生在这里,原名谢祥荫。1921年,他到武汉中学读书,在董必武、陈潭秋等熏陶下,思想进步。1927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在中央特科从事秘密工作……&&&&谢小罕先生从一个保存已久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沓材料,其中有一份是1985年谢甫生去世时在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上由党组织出具的生平事迹材料,根据这份权威资料显示,谢甫生从1928年至抗日战争结束从事了长达近20年的秘密工作。其中,给党组织传递了两次非常重大的情报――一次助力红25军反围剿,一次助力台儿庄大捷。&&&&原来,1932年底,在西安地下党工作的谢甫生,接到党中央的密令,要他不惜代价,设法打入蒋介石在武昌的“剿匪”总司令部。&&&&谢甫生到武昌找到在国民党司令部任职的一个同窗,取得他的信任后,住在他的家中处理杂事。&&&&1934年,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制定了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红25军的作战计划。当时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精干部队只有3000余人,蒋介石用多于20倍的兵力包围红25军。&&&&上级指示谢甫生要拿到国民党部队具体的作战计划。一天午夜他终于获得了秘密计划,连夜摘抄后,并将作战地图描绘下来,于第二天乘第一班客船亲自送往上海党中央。&&&&而他另一次重要的情报速递,正是在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期间。由于第五战区及时获悉日军机械化本问师团的有关情报,才使李宗仁紧急部署,及时摧毁日军的机械化装备,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而这一重要军事情报的获得,是当时在天津从事秘密工作的谢甫生从一位姓毛的人手里,搞到一份有关日军最精锐机械化装备的本问师团人员编制、军官人员名单、武器装备及军事部署等重要情报,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必须尽快将这一重要军情情报报告第五战区李宗仁将军。当时中共与国民党没有直通电台,谢甫生便通过天津租界里的“自卫会”中的“CC”代表何佩时,用国民党在天津的电台向第五战区发报。李宗仁获此情报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台儿庄大捷后,李宗仁还发电报嘉奖天津方面提供的情报为台儿庄战役给予极大的帮助。这一细节,在电影《台儿庄》中亦有生动描述。&&&&曾20多次化装穿梭于江汉关码头&&&&谢小罕回忆起1964年8月他随父亲到武汉,当时他还在读高中,父亲带他在汉阳门坐轮渡到汉口江汉关。看着连天江色与码头平静有序的人流,父亲感慨曾经从这里坐船到各地给党组织送情报,跑过20多趟,许多次碰到特务,被喝令到面前摸脉搏,他练就了一身“心不慌不乱跳”的本领。&&&&但危险无处不在,无时无刻都需要警醒,来不得一点大意。&&&&1934年“国民党围剿红25军”的那次情报递送过程中,谢甫生乘坐的是英国怡和客轮,船过九江,突然被特务盯梢。所幸国民党不能在外籍船上随便抓人,船到镇江,为甩掉敌人,他从船背后乘坐一个小划子,上了日本日清公司的船,然后换上便装,才安全及时地把情报送到了党中央。中央苏区派程子华到上海取回这份重要情报,会同徐海东率领红25军,从敌人兵力配备薄弱地带冲出重围,极大地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1934年至1935年间,有一天下午,谢甫生接到上线的电话:“老谢,今天打牌我不来了!”谢甫生意识到出事了,什么都没带,赶紧就从当时的活动地上海离开了。&&&&生性开朗但对工作守口如瓶&&&&谢小罕是谢甫生与妻子刘璇所生的最小的儿子。93岁的刘璇已经瘫痪在床十多年了,谢小罕一直侍奉在侧。他说他的性格和父亲有些像,善谈,爱讲笑话。谢小罕回忆了谢甫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保卫部部长时一件在军中流传的轶事。当时谢甫生手下有个青年军官因为失恋闹情绪要自杀,这位谢部长竟提笔写了四个大字送给他――“批准自杀”,这个男青年看了之后,哭笑不得。又经一番训斥后,他幡然醒悟,收拾心情,不再轻谈妄言。&&&&生性开朗的谢甫生,善于交际,跟各路人打交道。但涉及情报和党的秘密,守口如瓶是他恪守的原则。&&&&1952年冬,谢甫生夫妇应徐海东大将之邀到大连休假,(徐海东和谢甫生是同乡),一次饭后聊天时,徐海东深情地对刘璇说:“老嫂子,谢大哥是我们红25军的救命恩人……”听了徐老的回忆,刘璇才知道这段历史,此前丈夫从未将自己做过这么重要的事告诉她,即便那时全国已经解放,大局已定。&&&&1987年,谢甫生去世两年后,谢小罕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拜访了跟父亲一起做情报工作的一位“战友”――开国少将朱军,听他讲述了另一个守口如瓶的细节。&&&&上世纪30年代初,有一天,谢甫生找到朱军,让他帮忙在上海找一个住处,要有很多出口的地方。找了几处不满意,最后谢甫生带了一个人,让他住到了朱军家中。谢甫生不说这人是谁,朱军也不问,大家心知肚明,知道是一次掩护任务。那人住了两三个月后,最后朱军带着夫人和孩子做掩护把他送上船。直到数年后,两人都回到了革命根据地,谢甫生才承认当年掩护的那个人是陈云。保定军校将帅录 【范文十篇】
保定军校将帅录
范文一:提及近现代中国的军事教育,人多言黄埔,一则由于时间距离比较近,再则国共两党知名将领多出于此。殊不知有一所军校无论资历、成就、声望,均不逊于黄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便是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军事院校的保定军校,全称(中国)陆军军官学校。仅从校名我们便可以知晓,这是一所国立军事院校,一所原本寄托着富国强兵梦想的军校。  “国际”视野  和许多国外知名的军事院校,如日本之陆士、美国之西点一样,建立之初的保定军校除了环顾外国之先进军事教育,欲以为师以外,也都有其成立的迫在眉睫的内部条件。日本成立陆军士官学校是为了富国强兵,摆脱如清政府那样沦为外国殖民地的命运,成为能与欧洲并列的一等强国。美国则是为了摆脱独立战争后依旧贫弱的军事(事实上,美国的独立外部因素很大)。而相对于如上两个国家,保定军校成立前的中国更是风雨飘摇。刚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建国已经两百余年的清王朝已经垂垂老矣。所以在建校之初,环顾自己落伍的军事体制、封建时代的军官、落后的建军思想,这一切如何能图强呢?  要图强,自然不能利用已经颓废的八旗绿营兵,如此只能编练新军,然军官从何而出?只能自己培养,此时,谁最有资格呢?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大窃国者”的袁世凯登坛亮相。提起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堪称“恶名昭彰”,而且到处不讨好,先是被满清政府说成是曹操,又被国民党说成革命果实的掠夺者,称帝后又被全国人民齐声称为“独夫民贼”。但细看袁世凯的一生,如此概括显然有失公允。先不说袁任总统期间发展实业、统一币值(就是那个有名的“袁大头”)、创立近代司法(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就是袁于清末编练新军时创立的)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贡献,单创办一所近代军事院校,就堪称功绩卓著了。因为这所军校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实在是深远,当然,袁世凯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提到袁世凯办近代军校,就要先说小站练兵。1901年,当“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这个靠镇压义和团运动和在朝鲜外交活动而登上清政府官场的失意文人,一举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督练新军6年后,袁世凯终于有了在清末官场挥洒的舞台。上台伊始,袁世凯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于1902年在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为什么要选址保定?说起来让人气闷又好笑。按照《辛丑条约》,清政府不能在天津驻扎军队(当然,天津不是没有军队,但都是八国联军留下来的军队)。怎么办?天津当时已经没有中国军队了,但天津当初设立的目的就是拱卫北京。现在天津不设防,等于帝国主义直接可以打到北京。清政府没办法,却硬是把这个任务交给当时刚上任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不愧是被人誉为“外交干才”,袁世凯从自己的北洋新军中挑选了3000人,由他的河南老乡赵秉钧率领(此人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当初他奉袁世凯的命令刺杀了国民党的领袖宋教仁),经过3个月的短期警察培训驻防天津。一方面能拱卫天津,另一方面,名义是警察,帝国主义国家也无话可说。而第三点好处则是这支部队确实履行了警察的职能,如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就是公共设施,如庙宇、城墙、官署等的维护整修工作)、卫生等工作,而且还设有拘留所、各差所和军乐队等一套完善的机构。由于有专人维护社会秩序,使得当时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天津治安情况很快好转。由于这一制度效果良好,1905年,在光绪皇帝的诏书下,全国开始实行警察制度,赵秉钧也成了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  除了清政府不能在天津驻军,包括由李鸿章一手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属于军队范畴,其实在战火中也毁了)。于是,当时的教员以及天津小站练兵的教员等军职人员也撤出天津,转到保定。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当时可没有天津直辖市,天津只不过是天津府,属于直隶省的一部分。  天津办不成军校,就在保定办,反正都是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地盘。不但如此,极具眼光的袁世凯还模仿起了当时的新兴军事强国日本的军事教育模式。1903年,袁世凯奏请创立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于是,各地纷纷建立各种随营学堂、武备学堂、将弁学堂、干部学堂和讲武堂等基础性学堂,从而建立了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真的是军事教育从“娃娃”抓起。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还实行这种教育方法的大概只剩下俄罗斯了,所以日、俄被认为是最早有比较完善的士官培养体系的两个国家,不能进入军事学院的,也可以成为士官阶层。  不久又建立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该校其实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保定军校的前身。1906年,又分别在速成学堂的基础上成立了北洋陆军部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和陆军预备学堂等,其实就是对原来体系的完善。所以,保定军校的办学模式被全国借鉴后,可以说成了全国军校之母,后来无论是云南讲武堂还是黄埔军校等,不但多器重保定培养的人才来进行军事教育,对保定的培训模式、机构设置也多有借鉴。  到1912年时,保定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一年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袁世凯已经就任中华民国总统,所以其将陆军预备大学搬到了北京,改名为陆军大学。同年10月,又在保定原址开办保定军官学校,这成为了保定军校真正的开端。而且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招选(保定前期创办的几所军校只有速成学堂招生范围是全国,其他都是地方招生),学员素质本身就很高,所以很快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军事人才。保定军校之名也由此兴盛。  学习德、日  保定军校在1912年之前虽然名称不断变化,却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而且完全适应了袁世凯组建新军的需要。要知道在“辛丑之变”后,清政府的军队几乎不复存在,只剩下在山东加入“东南互保章程”袁世凯新军(约7000余人)。所以在和列国签订协议后,清政府急需要扩张军队来自保,袁世凯(当时任会办大臣,也就是创办新军的大臣,是完全的实权)的新军得以迅速扩充,而这正是保定军校兴办的真实原因。扩充新军则必须有合适的军官,所以保定军校在创办之初才不断扩大规模。北洋新军也得以在短短3年时间内(从1903年袁世凯扩充新军开始到1905年)一举扩大到7万人的规模,这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北洋新军六镇。其相当于6个师的规模,每镇12500人,除第一镇是满族贵族铁良统帅之外,其他的五镇的重要将领都是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
范文二:保定军校观后感
13级行政管理三班
五月二十一日,我班全体同学参观了位于东风路的保定军校纪念馆,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路上跟着讲解员,我对这所中国历史名校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保定军校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它是一所国民党创办的军校,虽然它只存在了11年,但是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後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尚武堂外墙上金光闪闪的“军魂”字样给人一种无声的震慑。尚武堂内陈列着保定军校全景模型,听讲解员说: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靶场在分校之北。
之前听老师说蒋介石曾经就读于保定军校。突然心里就对保定军校起了浓厚的兴趣。在尚武堂里,我找到了关于将先生的踪迹。虽然蒋介石政府最终被打败了,但是蒋介石在国民革命中最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击日军的正面战场上,虽然国民党军队不敌日军,但是也大大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为我党的敌后战场做好了铺垫。而且蒋先生还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军官。从讲解员的口中,我还了解到,张学良也曾被保定军校录取,但是由于其父亲张作霖在东北自己创办了军校,所以张学良未能来这里上学。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威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是也做出了贡献。
该校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深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了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解放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
席。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周思成、张文等,都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刘文辉等。
经过这次参观,我增长了许多只是我,尤其是历史方面,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军校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军校为军队培养了许多人才,大大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中国的革命事业是靠千千万万的有识之士用智慧和鲜血浇灌起来的不败之花。教育是一个民族不倒的源泉,对军人教育是一个军队战无不胜的有力保障,创建一流的军校是一个国家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体现。
中国近代史是苦难的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省自己并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发奋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食,为祖国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文三:保定军校出了哪些名将?
张治中,叶挺、薛岳(肄业),顾祝同、邓演达、黄琪翔、余汉谋、赵博生、郝梦龄、吴奇伟、何柱国、黄镇球、上官云相、韩德勤,商震、周思诚、张辉赞、张群、王柏龄、杨杰、 陈调元、方本仁、何恩溥、刘文辉、唐生智、邓锡侯、黄琪翔、傅作义、白崇禧、刘峙、陈诚、李品仙、蒋光鼐、蔡廷锴、楚溪春、陶峙岳、陈铭枢、李济深、张克侠、何基丰
蒋介石本人也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前身陆军部速成学堂的留日预备班,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日后黄埔军校的教学骨干,也在日后的抗战和国共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
回答: 18:31
一面长 85 米展有百名军校毕业生铜像的 " 将军墙 " 近日在保定军校纪念馆落成 , 为这里增添了新的看点。
保定军校创立已百年,是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较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从 1902年起 , 清政府在保定先后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速成武备学堂、速成学堂、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十余所军事学校 ,1912 年 ,中华民国政府在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旧址上建陆军军官学校。至 1923 年停办 ,21年间共培养出各类军事领导人才 11000余人 , 后来成为将军的有 1600 余人 , 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为展现保定军校辉煌的教育成果 , 保定市投资 20 余万元 , 从千余名将军中选出最有影响的100 名将军 , 如叶挺、董振堂、赵博生、邓演达等 , 制成铜像 , 锲刻于将军墙上 , 便于后人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些历史人物。
范文四:保定军校简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速成学堂。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在保定开办陆军军官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1912年——1923年,保定军校举办过9期,毕业生6000余人,其中超过1600人获得将军头衔。军校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知名人物。如叶挺、赵博生、董振堂、李济深、蒋介石、张治中、傅作义、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军校前后有8位校长任职,第一任校长为蒋百里。
当时的保定军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1500亩,东西长2公里多,南北长1公里。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为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自成一个军事教学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
1923年保定军校停办后,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先后改建为农场、畜牧场。2002年投资1.4亿元建成保定军校广场。2003年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2006年5月,保定军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军校名人录3(17张)
南、蔡廷锴,,,,
建国后大事记
● 1993年保定军校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
● 2002年9月,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对外开放;
●2003年10月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
● 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 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 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占地九十二 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亩。大操场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亩,以西面之面积最大。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办于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绪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 ( 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无1907 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公元 1912 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
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 ),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 “保定军校 ”。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公元1912 年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但是,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官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 操、武术等, 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 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
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 年)夏,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 “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 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开学。第九期学员 ( 即 1917 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此时已有部分教官离校,另谋生计,又遇校长易人,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
毕业(含肄业)于保定军校1-9期及清末开设于保定的诸军事学堂之高级将领名录 李济深(军官学堂)、何贯中(军官学堂)、齐燮元(军官学堂)、戴凤翔(军官学堂)、孙岳(军官学堂)何遂(军官学堂)马晓军、王柏龄(速成学堂肄业)、吕公望、刘玉珂、刘郁芬、孙传芳、吴佩孚、吴新田、李景林、李鼎新、陈嘉谟(2期)、张钫、张培梅、张联棻、赵守钰、姚琮、唐国谟、商 震、蒋介石(速成学堂肄业)、蒋鸿遇、童葆暄、于达(3期)、万耀煌、马法五(8期)、门炳岳(1期)、门致中(1期)、上官云相(6期)、王晋(9期)、王天鸣(3 期)、王以哲(8期)、王天培(1期)、王东源(8期)、王育瑛(8期)、王景宋(8期)、王靖国(5期)、王镇淮(1)、王暤南(2期)、王翰鸣(4期)、王懋功(肄业)、毛秉文(3期)、牛范九、邓龙光(6期)、邓演达(6期)、孔令恂(8期)、孔庆桂(3期)、尹呈辅(4期)、古鼎华(8期)、左世允(1期)、史文桂(8期)、史泽波(8期)、叶挺(6期)、叶琪(2期)、叶肇(6期)、白崇禧(3期)、白濡青(5期)、冯轶裴(1期)、冯鹏翥(2期)、邢震南(2期)、吕超、吕瑞英(6期)、吕焕炎(3期)、吕竞存(6期)、向传义(1期肄业)、华振中(6期)、朱怀冰(4期)、朱传经(3期)、朱晖日(6期)、刘兴(2 期)、刘峙(2期)、刘万春
(9期)、刘广济(8期)、刘文辉(2期)、刘文岛(1期)、刘玉珂(1期)、刘多荃(9期)、刘绍先(8期)、刘尚志(2期)、刘茂恩(6 期)、刘建绪(3期)、刘和鼎(3期)、刘奉滨(8期)、刘牧群(航校1期)、刘珍年(8期)、刘春荣(8期)、刘祖舜、刘膺古(4期)、刘翼飞(5 期)、孙楚(1期)、孙震(1期)、阮玄武(6期)、牟中行(9期)、严重(5期)、苏炳文(1期)、杜春沂(2期)、杨杰、杨宏光(6期)、杨效欧(3 期)、杨爱源(1期)、杨耀芳(5期)、李觉(9期)、李士林(8期)、李云杰(2期)、李文田(6期)、李生达(5期)、李汉魂(6期)、李兴中(1 期)、李宗弼(9期)、李扬敬(6期)、李服膺(5期)、李炳之、李品仙(1期)、李树春(1期)、李振球(6期)、吴石(3期)、吴尚(1期)、吴克仁(5期)、吴奇伟(6期)、萧山令 (3期)、邹洪(8期)、余汉谋(6期)、何宣(3期)、何健(3期)、何绍南(5期)、何柱国、何基沣(9期)、宋邦荣(9期)、宋肯堂(8期)、汪之 斌(4期)、邵百昌(6期)、陈诚(8期)、陈焯(3期)、陈骥(2期)、陈孔达(8期)、陈公侠(6期)、陈以忠(3期)、陈长捷(7期)、陈安宝(3 期)、陈宗进(6期)、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2期)、陈铭枢(2期肄业)、陈鼎勋(2期)、张钺(1期)、张权(8期)、张刚、张贞、张义纯(3期)、张文清(8 期)、张东凯(8期)、张知行、张克侠(9期)、张治中(3期)、张定璠(1期)、张樾亭(1期)、张笃伦(1期)、张荫梧(5期)、张厚琬(8期)、张寿龄(9期)、林廷华(6期)、欧阳驹(6 期)、周址(1期)、周玳(1期)、周碞(3期)、周斓(2期)、周凤歧(3期肄业)、周至柔(8期)、周浑元(6期)、周祖晃(1期)、周祥初(8 期)、周福成(9期)、周毓英(6期)、罗卓英(8期)、郑大章(1期)、郑俊彦、孟宪吉(5期)、柳际明(8期)、荣鸿胪(1期)、荣臻(1)郝梦龄(6期)、赵观涛(3期)、赵承绶(5期)、赵博生(6期)、胡伯翰(8期)、胡宗铎(4期)、胡祖玉(6期)、郜子举(8期)、郗恩绥(8期)、施中诚(9期)、施北衡(2期)、祝绍周(2期)、姚纯(3期)、贺维珍(3期)、贺粹之(9期)、耿幼麟(5期肄业)、夏威(3期)、夏首勋(1期)、秦绍观(2期)、秦德纯(2期)、顾祝同(6期)、晏勋甫(1期)、晏道刚(1期)、徐梁(8期)、徐旨乾(6期)、徐启明(2期)、徐祖贻(3期)、徐庭瑶(3期)、徐培根(3期)、高卓东(8期)、郭忏(6期)、郭思演(8期)、郭寄峤(9期)、唐永良(5期)、唐生智(1期)、唐俊德(2期)、展书堂(9期肄业)、陶柳、陶钧(3期)、陶峙岳(2期)、龚浩(1期)、曹士杰(1期)、曹浩森(1期肄业)、黄辉祖(1期)、黄隐(2期)、黄绍竑(3期)、黄维刚(7期)、黄琪翔(6期)、黄镇球(6期)、梁春溥(1期)、梁培璜(2期)、梁朝玑(3期)、覃连芳(6期)、韩汉英(6期)、韩锡侯(8期)、韩德勤(6期)、董宋珩(1期)、董英斌(5期)、董振堂(9期)、蒋光鼐(1期)、彭进之(4期)、彭位仁(6期)、彭诚孚(2期)、彭毓斌(6期)、傅仲芳(8期)、傅汝钧(1期)、傅作义(5期)、程汝怀(4期)、鲁英麟(5期)、富占魁(2期)、赖世璜、楚溪春(5期)、蔡廷铠(3期)、裴昌会(8期)、廖磊(2期)、谭邃(6期)、缪培南(6期)、熊式辉(2期)、樊崧甫(6期)、黎行恕(9 期)、薛岳(6期)、戴岳(2期)、戴戟(3期)、魏益三(1期)。
范文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1-9期高级将领名录
马晓军、王柏龄、吕公望、刘玉珂、刘郁芬、孙传芳、吴佩孚、吴新田、李景林、李鼎新、陈嘉谟(2期)、张钫、张培梅、张联棻、赵守钰、姚琮、唐国谟、商震、蒋介石、蒋鸿遇、童葆暄、于达(3期)、万耀煌、马法五(8期)、门炳岳(1期)、门致中(1期)、上官云相(6期)、王晋(9期)、王天鸣(3期)、王以哲(8期)、王天培(1期)、王东源(8期)、王育瑛(8期)、王景宋(8期)、王靖国(5期)、王暤南(2期)、王翰鸣(4期)、王懋功(肄业)、毛秉文(3期)、牛范九、邓龙光(6期)、邓演达(6期)、孔令恂(8期)、孔庆桂(3期)、尹呈辅(4期)、古鼎华(8期)、左世允(1期)、史文桂(8期)、史泽波(8期)、叶挺(6期)、叶琪(2期)、叶肇(6期)、白崇禧(3期)、白濡青(5期)、冯轶裴(1期)、冯鹏翥(2期)、邢震南(2期)、吕超、吕瑞英(6期)、吕焕炎(3期)、吕竞存(6期)、向传义(1期肄业)、华振中(6期)、朱怀冰(4期)、朱晖日(6期)、刘兴(2期)、刘峙(2期)、刘万春(9期)、刘广济(8期)、刘文辉(2期)、刘玉珂(1期)、刘多荃(9期)、刘绍先(8期)、刘尚志(2期)、刘茂恩(6期)、刘建绪(3期)、刘和鼎(3期)、刘奉滨(8期)、刘牧群(航校1期)、刘珍年(8期)、刘春荣(8期)、刘祖舜、刘膺古(4期)、刘翼飞(5期)、孙楚(1期)、孙震(1期)、阮玄武(6期)、牟中行(9期)、严重(5期)、苏炳文(1期)、杜春沂(2期)、杨杰、杨宏光(6期)、杨效欧(3期)、杨爱源(1期)、杨耀芳(5期)、李觉(9期)、李士林(8期)、李云杰(2期)、李文田(6期)、李生达
(5期)、李汉魂(6期)、李兴中(1期)、李扬敬(6期)、李服膺(5期)、李炳之、李品仙(1期)、李振球(6期)、吴石(3期)、吴尚(1期)、吴克仁(5期)、吴奇伟(6期)、萧山令(3期)、邹洪(8期)、余汉谋(6期)、何宣(3期)、何健(3期)、何绍南(5期)、何柱国、何基沣(9期)、宋邦荣(9期)、宋肯堂(8期)、汪之斌(4期)、邵百昌(6期)、陈诚(8期)、陈焯(3期)、陈骥(2期)、陈孔达(8期)、陈公侠(6期)、陈以忠(3期)、陈长捷(7期)、陈安宝(3期)、陈宗进(6期)、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2期)、陈铭枢(2期肄业)、陈鼎勋(2期)、张权(8期)、张刚、张贞、张义纯(3期)、张文清(8期)、张东凯(8期)、张知行、行克侠(9期)、张治中(3期)、张定璠、张笃伦(1期)、张荫梧(5期)、张厚琬(8期)、林廷华(6期)、欧阳驹(6期)、周址(1期)、周玳(3期)、周碞(3期)、周斓(2期)、周凤歧(3期肄业)、周至柔(8期)、周浑元(6期)、周祖晃(1期)、周祥初(8期)、周福成(9期)、周毓英(6期)、罗卓英(8期)、郑大章(1期)、郑俊彦、孟宪吉(5期)、柳际明(8期)、荣鸿胪(1期)、郝梦龄(6期)、赵观涛(3期)、赵承绶(5期)、胡伯翰(8期)、胡宗铎(4期)、胡祖玉(6期)、郜子举(8期)、郗恩绥(8期)、施中诚(9期)、施北衡(2期)、祝绍周(2期)、姚纯(3期)、贺维珍(3期)、贺粹之(9期)、耿幼麟(5期肄业)、夏威(3期)、夏首勋(1期)、秦绍观(2期)、秦德纯(2期)、顾祝同(6期)、晏勋甫(1期)、晏道刚(1期)、徐梁(8期)、徐旨乾(6期)、徐启明(2期)、徐祖贻(3期)、徐庭瑶(3期)、徐
培根(3期)、高卓东(8期)、郭忏(6期)、郭思演(8期)、郭寄峤(9期)、唐永良(5期)、唐生智(1期)、唐俊德(2期)、陶柳、陶钧(3期)、陶峙岳(2期)、龚浩(1期)、曹浩森(1期肄业)、黄隐(2期)、黄绍竑(3期)、黄维刚(7期)、黄琪翔(6期)、黄镇球(6期)、梁春溥(1期)、梁培璜(2期)、梁朝玑(3期)、覃连芳(6期)、韩汉英(6期)、韩锡侯(8期)、韩德勤(6期)、董宋珩(1期)、董英斌(5期)、蒋光鼐(1期)、彭进之(4期)、彭位仁(6期)、彭诚孚(2期)、彭毓斌(6期)、傅仲芳(8期)、傅汝钧(1期)、傅作义(5期)、程汝怀(4期)、鲁英麟(5期)、富占魁(2期)、赖世璜、楚溪春(5期)、蔡廷铠(3期)、裴昌会(8期)、廖磊(2期)、谭邃(6期)、缪培南(6期)、熊式辉(2期)、樊崧甫(6期)、黎行恕(9期)、薛岳(6期)、戴岳(2期)、戴戟(3期)、魏益三(1期)。
参考文献:《保定军校将帅录》
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22日对记者表示,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保定军校二十一年的办学历史中,共培养出一万一千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其中有准确名姓和历史记载后来成为将军的军校毕业生有一千八百多人。马永祥称,这一办学功绩在古今中外军校史上极为罕见。
长期从事保定军校研究的马永祥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一所军事学府,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永祥说,历史上所说的“保定军校”,指的是从清政府于一九○二年五月在保定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算起,到后来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等十五所军事学校。
在对保定军校的研究中,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很难统计出确切的将军人数。马永祥表示,几年来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吸收众多专家研究成果,并走访军校学员后代,了解毕业后生平历史,得出一个最新研究成果,有准确名姓和历史记载的后来成为将军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就有一千八百多人。学生中有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傅作义、张治中等国民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还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叶挺、赵博生、董振堂等一批著名红色将军。
马永祥表示:“我很赞同史学家蒋廷黻所说的,,要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军校发展史"。保定军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战争都与保定军校生有关。”(潘海涛)
范文七:朱德 彭德怀 林彪 刘伯承 贺龙 陈毅 罗荣桓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粟 裕 徐海东 黄克诚 陈 赓 萧劲光 谭 政 罗瑞卿 许光达 张云逸 王树声
萧 克 李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震 许世友 邓 华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秋涛 王 平 吕正操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赖传珠 洪学智 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 杨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 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榘 陈伯钧 钟期光 宋时轮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 杨得志王新亭 黄永胜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
徐立清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 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风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汉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 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 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叁 谢有法 张云 卢 胜 黄新庭 吴先恩 阿沛·阿旺晋美 朵噶·彭措饶杰
解 方 陈 沂 童陆生 詹化雨 刘其人 张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广化 魏传统 孙仪之 傅家选 喻缦云 姜齐贤 钱信忠 贾若喻 王光华 王永浚 曹丹辉 李钟奇 叶楚屏 王文轩 叶运高 李兆炳 黄 远 吴 涛 马文波 陈外欧 刘显宜 张松平 范子瑜 严 俊 戴正华 官乃泉 黄曹龙 阎捷叁 殷希彭 曾育生 陈远波 黄新友 张平凯 吉 合 胡备文 钱 江 陈福初 陈铁君 王兰麟 洪 水 刘少卿 周 维 刘绍文 安 东 黄有凤 李 基 况玉纯 游胜华 王兆相 贺盛桂 王兴纲 车敏瞧 张逊之 何济林 潘世徵 罗亦经 徐光华 黎东汉 幸元林 汪东兴 周子祯 张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润生 陶汉章 谢振华 谢立全 林 浩 刘居英 刘有龙 谢 良 雷绍康 罗若遐 方升普 刘永源 王绍南 袁 渊 谭知耕 余克勤 仲曦东 谭佑铭 张驾伍 周志刚 刘子云 沈启贤 吴嘉民 李汛山 吴华夺 李开湘 李 治 张书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陈海涵 刘清明 方 正 刘昂 李光辉 钟明彪 唐 凯 唐 铎 胡正平 陈金钰 郑大林 张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毅 郭 奇 张日清 李良汉 钟发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华居 金忠藩 贺振新 段苏权 谷文善 薛少卿 漆远渥 王集成 李中权 张廷发 何廷一 石忠汉 朱虚之 沙 克 黄炜华 杨焕民 吴林焕 何振亚 傅传作 王德贵 杨尚儒 刘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韦祖珍 裴志耕 刘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达叁 陈 钦 谢 斌 高厚良 关盛志 李 丰 邓东哲 蔡 永 肖前 方子翼 李长暐 朱云谦 吴宗先 刘懋功 王云霖 周 彬 李庆柳 余 非 赵正洪 黄连秋 黄玉昆 张百春 李 勃 陈 浩 罗维道 刘福胜 余 明 李振声 罗野岗 陈 熙 安志敏 朱火华 刘鹤孔 王学清 曾 征 黄仁庭 黄玉庭 袁学凯 兴 中 方 槐 张雍耿 乔信明 谢锡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郑国仲 张学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赵一萍 张汉丞 马 龙 曾 生 段德彰 卢仁灿 桂绍
彬 雷永通 张雄 高志荣 马忠全 蔡长风 肖学林 黄忠诚 刘华清 苏启胜 朱 军 刘中华 梅嘉生 何 辉 谢甫生 吴 西 魏天录 刘 义 黄忠学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继泽 张元培 齐 勇 邓龙翔 邱子明 宋景华 江勇为 胥治中 阙中一 邓兆祥 罗 斌 苏 进 陈锐霆 贾 陶 封永顺 张贻祥 涂锡道 管松涛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运周 颜东山 王振祥 罗 通 程世清 林 彬 邓家泰 宋庆生 王 胜 孙 叁 李迎希 徐德操 赵东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云 陈华堂 王智涛 谷景生 张西叁 孙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寿才 刘秉彦 樊哲祥 蔡爱卿 黄径琛 张希才 曹传赞 李 贞 龙福才 刘 鹏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辉燕 闵学胜 张吉厚 朱绍田 袁 光 郭维城 徐 斌 陈 力 邓少东 查国桢 罗华生 吴 烈 李逸民 熊伯涛 方国华 邹国厚 盛治华 罗文坊 王明贵 杜国平 陈 波 梁玉振 刘辉山 张廷桢 蔡炳臣 陈伯禄 白寿康 郭炳坤 张希钦 曾 涤 苏 鳌 杨嘉瑞 程悦长 夏耀堂 王再兴 左 齐 李 铨 郭宝珊 史可全 闵鸿友 孙 光 马尔果甫·伊斯卡果夫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吴习智 徐国珍 朱声达 高朗亭 甘祖昌 罗 章 侯世奎 颜金生 张开基 祖农·太也甫夫 曹达诺夫·扎依尔 高维嵩 李建良 牛书申 钟生溢 孙润华 李书茂 熊 晃 李书全 曾光明 黄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黄立清 鲁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启明 陈明义 查玉升 何维忠 郭林祥 杨尚高 胡荣贵 王 贵 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陈鹤桥 黎锡福 汪乃贵 熊 奎 何光宇 胥光义 张 和 吴荣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刘振国 卢南樵 孔骏彪 周长庚 周学义 涂则生 金绍山 张 忠 何德庆 崔建功 吴 忠 汪家道 李 觉 张培荣 金世柏 丁荣昌 鲁加汉 马琮璜 何以祥 段焕竞 邱 蔚 朱绍清 廖海光 刘 涌 曾如清 廖政国 黎有章 刘永生 李继开 陈美藻 张震东 常玉清 胡大荣 赵 俊 肖永银 张秀龙 熊应堂 张铚秀 詹大南 陈 宏 姚运良 李水清 周纯麟 谢胜坤 龙 潜 欧阳平 李世炎 刘文学 李耀文 汤光恢 谢云晖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何柱成 刘毓标 李景瑞 万振西 刘健挺 程业棠 谢 锐 宋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辉高 宋献章 严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贺光华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黄朝天 王健青 陈士法 孙端夫 徐体山 邓仕俊 王诚汉 马 辉 陈 奇 傅绍甫 李 发 阮贤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龙 杨汉林 资 凤 罗湘涛 喻新华 张文碧 李曼村 陈德先 汪少川 彭胜标 罗应怀 熊 飞 彭显伦 张潮夫 王若杰 王义勋 郭卓辛 邱相田 龙飞虎 朱耀华 陈忠梅 李国厚 余光茂 谭友夫 张新华 张宗胜 熊挺 张春森 曹思明 周明国 何敬之 姚醒吾 刘贤权 龙书金 韩东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贺东生 张广才 钟 伟 吴自立 肖元礼 邓克明 卢绍武 叶长庚 刘子奇 李福泽 雷 震 马白山 黄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张国传 周发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欧致富 魏 镇 刘新权 方国安 王全国 叶 明 谢镗忠 廖冠贤 李丙令 陈 德 陈发洪 王振乾 李俭珠 孙克骥 胡继成 杨树根 郭成柱 吴诚忠 王远芬 田厚仪 罗仁全 祝世凤 叶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国翰 赵兰田 王东保 陈文彪 彭龙飞 刘玉堂 张汝光 陈挽澜 黄荣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谭文帮 林忠照 钟文法 陈志彬 张太生 宋维轼 彭清云 方国南 兰 桥 魏洪亮 董洪国 傅春早 肖远久 何能彬 任昌辉 颜德明 杨大易 余品轩 陈宗坤 邱国光 汤 池 高体乾 齐丁根 曾敬烦 丁武选 程儒珍 郑效峰 邹善芳 汪洪清 刘兴隆 倪南山 卜万科 罗 云 黄胜明 江腾蛟 黄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叶青山 王奇才 龙道权 帅 荣 裴周玉 黄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东 孟庆山 杜文达 索立波 张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张正光 黄作珍 王之平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钟元辉 白志文 刘 华 香 赵文进 彭寿生 刘德海 林 伟 曾 威 刘 彬 方之中 马卫华 曾保堂 黄光霞 杨植亭 廷 懋 陈宜贵 钟炳昌 廖鼎琳 刘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长元 钟辉琨 张英辉 郑叁生 杨根生 曹玉清 曾宪池 卢 克 马泽迎 杨永松 苏 鲁 陶国清 韩卫民 杨世明 王才贵 孔 飞 李佐玉 王 谦 贺晋年 罗成德 唐子安 江拥辉 张开荆 贺 健 贺庆积 谭友林 吴 岱 邱先通 钟人仿 刘 何 邹 衍 张竭诚 邓 岳 谢正荣 徐国夫 江 文 刘亨云 宋承志 赵 杰 王良太 王力生 赵承金 伍瑞卿 龙开富 李资平 张济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陈美福 张海棠 陈信忠 罗坤山 孙文采 苏焕清 黄思沛 叶荫庭 邱会魁 唐青山 罗桂华 王 屏 姚
国民 黄惠良 李荆璞 王蕴瑞 黄文明 张明远 胡炳云 肖应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钟国楚 陈仿仁 陈云开 谢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赵冠英 赵章成 谭善和 徐国贤 杨俊生 吴泳湘 周长胜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贺大增 李 震 吴保山 何运洪 李致远 谢福林 丁莱夫 丁先国 董永清 况开田 刘禄长 汪克明 王明坤 张树芝 张云龙 陈仁洪 李家益 赵国泰 吴瑞山 欧阳家祥 张万春 熊作坊 赖春风 蒋克诚 舒 行 廖鼎祥 范阳春 谢家祥 杨中行 张梓桢 彭 盛 严庆堤 吴融峰 李彬山 刘 春 余积德 官宗礼 严 政 陈茂辉 张秀川 任 荣 唐金龙 吴子杰 游好扬 赖 光勋 李木生 徐其海 黎 光 贺吉祥 张步峰 樊学文 汪 易 李布德
范文八:1978年1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人姜椿芳先生提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同年11月18日,国务院宣布中共中央批准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了《关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问题》的通知,确定组成军事卷编审委员会和编审室,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担任编审委员会主任,并明确由全军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究竟哪些人物堪称“军事家”?军事科学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和该学科主编单位总政治部干部部共同组织,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对此进行了反复讨论。   当时,制定我军“军事家”的标准的一个重要参照是《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其中现代苏联军事人物中近90人称“军事家”。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数量比苏军多,打仗时间比苏军长,因此,在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最初拟定的方案中,有100余位高级将领符合“军事家”的标准。方案报军委后,军委领导同志提出了调整意见,要求进一步严格评定标准。据此,经过再次研究论证,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最终上报的方案,将“军事家”调整到约40人。   1988年10月,根据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的上报方案,中央军委常委会议讨论了“关于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我军人物条目概括评语问题”,确定,冠以“军事家”评语的,仅限以下33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   1989年,《军事卷》正式出版,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消息,《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文中写道:“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33位军事家一公布,立刻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对于林彪是否收入军事百科全书,对他又如何评价,一直是百科全书编纂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总政百科全书编辑室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将已编出的解放军人物条目释文,选送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黄克诚看了“林彪”条释文后,说:“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最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总政在上报军委的方案中,采取了第一案。在条目释文中,在客观介绍其军事活动、军事思想及贡献的同时,也如实反映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罪行。   1994年7月,总政就解放军人物条目概括评语方案的有关问题请示军委,8月,军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增加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平江起义领导人黄公略、赣东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方志敏、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刘志丹三位军事家。   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的发展历史中,36位军事家的累累战功和传奇人生屡屡被书写传颂,他们的名字灿若星辰,彪炳千古,成为镌刻于历史丰碑上的永恒记忆。   (摘自《百年潮》2016年2期,金立昕、关泠/文)
范文九: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钱树根上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军校毕业生。他从见习排长干起,46岁时晋升为集团军军长。1985年,他率部参加云南边境防御作战,英勇善战,用兵如神,战功卓著,彰显了不凡的指挥谋略。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介绍其事迹的报告文学《军长和他的壮士们》。   不久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钱树根上将。钱老将军回忆了他近60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   钱树根,193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石塘湾镇柘泾村(天授村)。1954年7月,他从石塘湾中学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炮兵学校。   “当年入伍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至今仍感慨万分。那年我15岁,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时逢军校招生,我怀着‘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瞒着家人去报名、体检,最后接到重庆炮校的录取通知书。妈妈知道后万分焦急,打电话让在上海的姐姐赶回来,一起力阻我成行。但我决心听从祖国的召唤,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从军。那年夏天,无锡洪水泛滥,家门口一片汪洋,我是从后门出去报到的。第二天上午。当新兵集合整队出发时,母亲和姐姐赶来送行。看着母亲和姐姐依依不舍、泪眼婆娑的样子,我好不忍心地挥泪道别……”钱老将军回忆起往事是那样地情真意切。   重庆炮兵学校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地面炮兵初级指挥人才的军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为了建设一支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现代化国防军,以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部队需要一大批受过正规军校教育、能驾驭指挥现代化合成军队的指挥人才。当时不只是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各军兵种都办起了各自的专业院校。   钱树根入校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家是富农,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里自己能在炮校读书,他十分知足。他勤奋好学,入校不到半年就入了团,1956年10月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从炮校毕业后,钱树根被分配到广州军区47军。该军的前身是四野十纵,辽沈战役中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就是这个纵队打的。47军是当时的战略预备队,部队一直在海南岛、广西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训练。当时那些地方还有许多未开发的热带森林,毒蛇、早蚂蟥、蚊蝇和各种野兽很多,再加上当时部队装备有限,训练非常艰苦。钱树根在这种环境下,经受了严格的锻炼和考验,大大增强了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的毅力和组织指挥能力。他从见习排长干起,做过炮兵指挥排长,团、师炮兵室参谋、炮兵室主任,炮兵科副科长、科长,步兵团团长。1979年,他到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高级战略系学习,刻苦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战例,探索新时期的战略战术。1981年初毕业后,他回到老部队先后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85年47军被改编为47集团军时,他任47集团军军长。   “两山”防御 智勇双全出奇兵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西线(云南)方向的越军趁我反击部队后撤之机,派兵强占了老山、者阴山和八里河东山一带的我国领土,继续疯狂挑衅。为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84年,昆明军区部队奉命攻取了老山、者阴山一线。随后,进入了两山防御作战阶段。为使各大军区部队都得到实战锻炼,军委确定实施轮战。1985年12月,钱树根率领47集团军赴云南老山战区轮战。   “两山防御作战主要是确保边境安宁,保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有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同时也可牵制越南、支援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战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陡、洞多,地形异常复杂……”钱老将军的回忆,把我带回了当年两山防御作战的现场:   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致使多雨闷热,空气潮湿,战士们长时间蹲守在猫儿洞里,许多人都患了烂裆、疥疮等严重皮肤病。敌我双方阵地隔得很近,有的地方一块大石头在中间,这边是我军,那边就是越军,相隔不到二三十米……   “严格地讲,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主要是炮战。当时参战的火炮主要有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85毫米加农炮,120、82、60毫米迫击炮,还有130毫米火箭炮和多种口径的无后坐力炮。越军方面的火炮种类和我们差不多。但弹药保障没有我们充足。由于有强大的火炮做后盾,前沿部队动辄要求炮火支援。”47集团军接防时,每天消耗各种炮弹达120多吨。云南前指要求在稳定防御的前提下,尽量把弹药消耗量降下来。钱军长是炮兵出身,他对炮兵火力的运用比较熟悉,他同炮兵指挥部一起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不随意在阵地前进行拦阻射击,不搞目标不明的炮火反击,尤其是夜间不准乱打“壮胆炮”,而采取在周密侦察、精选目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威胁大的敌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进行重点炮击,这样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战果,而且大大节省了炮弹,到后来每天只需20多吨炮弹就够了。中央军委在给47集团军老山轮战部队的嘉奖令中,就有“精用兵、巧用炮”的褒奖词。   47集团军在两山防御作战中,较好地运用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条用兵原则,因时因地选择主动出击、打击敌人,取得明显战果。日、19日和日、7日,47集团军先后组织了4次加强连规模的主动出击拔点作战。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敌人,稳定了防御。有一次,一个重要方向的我军哨所,在一阵激烈的枪炮声响过之后,突然联系不上了。团里判断,哨所已经被敌人占领,请求马上对该地区实施炮火覆盖。师里请示钱军长,钱军长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认为联系不上并不意味着阵地已经失守,一定要摸清确实情况后再下决心。该团根据钱军长的命令,派一名副连长带一个加强班上山侦察,原来是哨所的电话线被炸断了。我们的战士仍坚守在阵地上,从而避免了一场重大的误伤事故。   在防御作战期间,47集团军提出了“轮战一年,建设一年”的要求,一边作战,一边认真修筑各种防御T事,并强调保证工程质量。一年半的轮战,47集团军把主要防御地域、指挥所、较大的屯兵点、哨所等都改造成了能打能防能住的永备工事:通往主峰及重要支撑点和高地的道路,都建成了坚固的掩盖式交通壕。这既对减少战士伤亡、改善防御条件和歼敌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接防部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防御工事体系,
  钱老将军说:“官兵一致。军官关心爱护士兵,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军之长,必须高度重视。执行防御作战,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一线哨所阵地,由于山高路险补给困难,主要靠军工往上背,战士们只能吃罐头。吃一天两天还行,老吃就受不了。为了使战士们能吃上热饭热菜,我们就配备了煤油炉、固体酒精燃料,可以让战士在猫儿洞里吃点热的。地方上慰问的食品,都尽可能先分到一线战士手中。对战士们的要求,我们也都尽可能满足。第一次加强连出击作战时,有的突击队员提出从来没有喝过茅台酒,想喝一杯茅台酒。我们立即吩咐后勤部的同志将麻栗坡县烟酒公可所有的茅台酒全部买下来。誓师出征前,我们军师领导向每一位战士都敬了一杯茅台酒。同志们非常激动,因为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喝茅台酒。在这次作战中,就有七八位战士牺牲了。以后,每次出击作战,我们都以茅台酒为战士们壮行。”   讲到这里,钱副总长停顿了很长时间,眼眶湿润了。不知什么时候走进客厅的老夫人,轻轻地把纸巾盒推到了钱老的手边……   用球杆传递两岸同胞情谊   1988年全军实行新的军衔制,钱树根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他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94年晋升为中将军衔,并调任总参谋长助理。1995年。钱树根出任副总参谋长,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他是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钱树根将军2004年下半年从副总长位置上退下来后,爱上了高尔夫球运动。他参与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健身,平时也参加军队的一些活动。后来,有关单位和部门陆续组织了与台湾退役将军的高尔夫球联谊活动,并逐步形成了由黄埔同学会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联谊赛”形式,大陆高尔夫球队大都由钱树根上将带领。   “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已经进行了4届,去年5月底6月初在杭州举行了第四届比赛。”钱老对自己参与将军邀请赛感触颇深。他说:“从第一届大家初次相见时的拘谨,到现在已经熟络得像一家人一样。两岸将军都没有想到,在各自的晚年,原来的对手还能变为好友。”在赛场上,这些国共两军高级将领越打越觉得相见恨晚,越打越觉得骨肉情深。   2009年,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在厦门举行。两岸共有37位老将军参加,大陆16位将军由钱树根上将带队,台湾21名将军由台湾陆军原总司令黄幸强上将率领。   第二届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在南京举行,两岸参赛退休将军达40多人。其间,他们一起拜谒了中山陵,一起到上海参观世博会。第三届邀请赛在四川成都举办,两岸50位退休将军一起到汶川、映秀考察震后的建设情况。他们边打球边交流,边参观边考察。大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令参赛的台湾退休将领触动很大。他们说,上海世博会办得很成功,值得两岸所有中国人骄傲;地震灾区的飞速重建,也让咱们中国人为之欣慰。说起他们深入大陆参观交流后的感受,黄幸强将军无限感慨。他说:“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想到两岸的将军会在一起打球、一起聊天。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珍惜大陆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两岸本是一家人。第一届邀请赛跟大陆将军见面,我们是朋友:第二届再见面,我们就是家人。”   钱老将军说:“高尔夫球运动很有挑战性:场地地形复杂,运动员要与沙坑、水池、草丛、高地周旋;球道多变,远击近推,要把握好分寸:这种运动一人一球一杆,是很适合我们这些老军人的运动。对我们这些老兵来说,与其说是打球,不如说又回到运筹帷幄的军旅生涯。4届球赛打下来,两岸退役将军肩并肩战斗,互相斗智斗勇,时不时还为对方击掌祝贺。在绿茵场上,大家过去抱有的成见、隔阂。慢慢地消融殆尽……   “一个小小的高尔夫球,起到这样大的作用,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钱树根将军说,“我们中国将军高尔夫球队的宗旨是‘打球健身。快乐和谐’。与台湾退役将军交流比赛,是自己军旅生涯中保卫和平愿望的一个很好延伸。”
范文十: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钱树根上将,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军校生(1954年就读于重庆炮校),从见习排长成长为团、师机关炮兵参谋、科长;1977年任步兵团长;1979年入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高级战略系深造,毕业后短短几年,从副师长、师长、副军长一直晋升到集团军军长,时年46岁。这么快的晋升、这么年轻就当上集团军军长,在解放军历史上是不多见的。1985年,他奉命率部参加云南边境防御作战,英勇善战,用兵如神,战功卓著,彰显了不凡的指挥谋略,集团军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其事迹的报告文学《军长和他的壮士们》。   日前,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钱树根上将。73岁的钱副总长,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丝毫看不出他曾是戎马一生的将军,而更像一位举止优雅、文质彬彬的学者,想来一定是无锡太湖之滨的灵山秀水造就了将军的秀外慧中。钱老将军带着浓浓的江南口音回忆了近60年不平凡的戎马岁月……   从见习排长起 一个职务不少地干到军长   钱树根,193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县石塘湾镇柘泾村(天授村)。1954年7月,他在石塘湾中学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炮兵学校。   “当年入伍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至今仍感慨万分。那年我15岁,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时逢军校招生,我怀着‘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瞒着家人去报名、体检,最后接到重庆炮校的录取通知书。妈妈知道后万分着急,打电话让在上海的姐姐赶回来,一起力阻我成行。但我决心听从祖国召唤,不顾家人反对,执意从军。那年夏天,无锡洪水泛滥,家门口一片汪洋,我是从后门出去报到的。第二天上午,当新兵集合整队出发时,母亲和姐姐赶来送行,看着母亲和姐姐依依不舍、泪眼婆娑的样子,我好不忍心地挥泪道别……”钱老将军情真意切地说。   当年8月,钱树根如愿以偿进了炮校。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很快得到炮校师生们的好评,不到半年就入了团。1956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重庆炮兵学校是一所新组建的、以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地面炮兵初级指挥人才的军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建设一支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现代化国防军,需要一大批受过正规军校教育、能驾驭指挥现代化合成军队的指挥人才,不只是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讯兵、防化兵等各军兵种都建立了各自的专业院校。   钱树根入校后,主要学习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这是一种由国内仿制苏联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而生产的大口径火炮),当时这种炮性能较好,是师属炮兵的主要装备;另外还学习76毫米加农炮和120毫米迫击炮。钱树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因为他出身富农,在那个“唯成分论”、动辄上纲的年代里能在炮校读书,他十分知足。   炮校毕业后,钱树根被分配到广州军区四十七军。该军的前身是四野的十纵,辽沈战役中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就是这个纵队打的。四十七军是当时的战略预备队。越南抗美战争期间,我国曾有援越抗美的打算,而四十七军是当然的备选部队,所以在那段时间里,部队一直在海南岛、广西等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训练,包括吃、住、行、打和严酷的野外生存等许多科目。当时那些地方还有许多未开发的热带森林,林中密不透风,毒蛇、旱蚂蟥、蚊蝇和各种野兽很多,再加上当时部队装备有限,训练非常艰苦。钱树根在这种环境下,经受了严格的锻炼和考验,大大增强了坚韧不拔、吃大苦耐大劳的毅力和出色的组织指挥能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并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为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卫力量,四十七军奉命调兰州军区驻防。钱树根在四十七军从见习排长干起,历经炮兵指挥排长,团、师炮兵室参谋,炮兵室主任,炮兵科副科长、科长,一干就是21年。还是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直到1977年,他才当了步兵团团长。此后在军事学院深造一年半,他勤奋学习、刻苦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战例,探索新时期的战略战术,并很有创见。1981年初毕业后,他回到老部队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85年四十七军改编为四十七集团军时,他接任四十七集团军军长。   “回顾自己在那些肃反、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频繁年代里的成长过程,我始终坚守住忠诚和敬业。忠诚,就是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绝不动摇。敬业,就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干好。”钱树根颇为感慨地说。   “两山”防御 智勇双全出奇兵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西线(云南)方向的越军趁反击部队后撤之机,派兵强占了老山、者阴山和八里河东山一带的我国领土,继续疯狂挑衅。为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84年,昆明军区部队奉命攻取了老山、者阴山一线,随后进入了“两山”防御作战阶段。为使各大军区部队都得到实战锻炼,军委确定实施轮战。从1984年起,南京、济南军区各派出一个军执行轮战任务。   1985年12月,钱树根率领四十七集团军赴云南老山战区轮战。参战部队是一三九师及配属的二十一军六十一师,这两个师都是红军师,甲种师,战斗力很强,在战争年代屡建奇功;另有两个地炮旅、一个高炮旅、两个工兵团、一个汽车团等,整个参战部队数万人,加上武器装备,动用了100多个军列开赴战区。   “两山防御作战的特点主要是确保边境安宁,保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有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同时也可牵制越南、支援柬埔寨的反侵略战争;其次规模有限。从老山到八里河东山总共才60多千米宽的防御正面,双方都没有空军介入。战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陡洞多,地形异常复杂。”钱老如是说。   “这里的地形、气候条件,执行防御作战难度很大。当地多雨闷热,空气潮湿,长时间蹲守在猫儿洞里的许多战士都患了烂裆、疥疮等严重皮肤病。战士们往往只穿着裤衩,有的甚至全光着身子作战。后来发明了所谓的“作战裙”,名字好听,实际上就是在腰间围上一块布而已。敌我双方阵地隔得很近,有时候只有一块大石头在中间,这边是我军,那边就是越军,相隔不到二三十米!越军经过长期战争考验,战术灵活,战斗力很强,再加上他们都是当地人,熟地形,服水土,所以还是有一定优势,但是就装备及火力来讲就比我们差多了。”
  钱老将军说:“严格地讲,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主要是炮战。当时参战的火炮主要有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85毫米加农炮,120、82、60毫米迫击炮,还有130毫米火箭炮和多种口径的无后坐力炮。越军方面的火炮种类和我们差不多,但弹药保障没有我们充足。由于有强大的火炮作后盾,前沿部队动辄则要求炮火支援。”四十七军接防时,每天消耗各种炮弹达120多吨。云南前指要求在稳定防御的前提下,尽量把弹药消耗量降下来。钱军长是炮兵出身,他对炮兵火力的运用比较熟悉,他同炮兵指挥部一起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不随意在阵地前进行拦阻射击,不搞目标不明的炮火反击,尤其是夜间不准乱打“壮胆炮”,而采取在周密侦察、精选目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威胁大的敌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进行重点炮击,这样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战果,而且大大节省了炮弹。到后来每天只需20多吨炮弹就够了。在中央军委给四十七集团军老山轮战部队的嘉奖令中,就有“精用兵、巧用炮”的褒奖词。   四十七集团军在两山防御作战中,较好地运用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条用兵原则,因时因地选择主动出击、打击敌人,取得明显战果。日、19日;日、7日,四十七军先后组织了4次加强连规模的主动出击拔点作战,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敌人,稳定了防御。虽然是加强连规模作战,但也要全军各兵种如侦察、技侦、情报、炮兵等其他部队的佯动配合(仗小规模大),使越军摸不清四十七集团军的真实意图和主攻方向,真正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这种规模作战,也要事先报上级批准之后才能实施。   在一年多的实战中,钱树根军长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军之长,在认真听取下级意见和请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为下级的情绪化左右。防御作战中,越军夜间偷袭也是频繁的。有一次,四十七集团军一个重要方向的哨所,在一阵激烈的枪炮声响过之后,突然联系不上了。团里判断,哨所已经被敌人占领,请求马上对该地区实施炮火覆盖。师里请示钱军长,钱军长根据各方面情况判断认为,联系不上并不意味着阵地已经失守,一定要摸清确实情况后再下决心。该团根据钱军长的命令,派一名副连长带一个加强班上山侦察,发现原来是电话线被炸断了。四十七集团军的战士仍坚守在阵地上,从而避免了一场重大的误伤事故。   四十七集团军接防后,提出“轮战一年,建设一年”的要求,是为自己的部队,也为后来的接防部队创造一个良好的防御工事体系。部队一边作战,一边认真修筑各种防御工事,并强调保证工程质量。一年半的轮战,部队的主要防御地域、指挥所、较大的屯兵点、哨所等都被改造成了能打能防能住的永备工事。连远在纵深的军、师属重型火炮也有了半永备的工事掩体。通往主峰及重要支撑点和高地的道路,都建成了坚固的掩盖式交通壕,对减少战士伤亡,改善防御条件和歼敌作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军的功绩还体现在前沿冲锋陷阵的战士身上。钱老将军说:“官兵一致,军官关心爱护士兵,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军之长,必须高度重视。执行防御作战,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战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一线哨所阵地,由于山高路险补给困难,主要靠军工往上背,战士们只能吃罐头,吃一天两天还行,老吃就受不了。为了使战士们能吃上热饭热菜,我们就配备了煤油炉、固体酒精燃料,可以让战士在猫儿洞里吃点热的。地方上慰问的食品,都尽可能先分到一线战士手中。对战士们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第一次加强连出击作战时,有的突击队员提出从来没有喝过茅台酒,想喝一杯茅台酒。我们立即吩咐后勤部的同志将麻栗坡县烟酒公司所有的茅台酒全部买下来。誓师出征前,我们军、师领导向每一位战士都敬了一杯茅台酒。同志们非常激动,因为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喝茅台酒,在这次作战中,有七八位战士牺牲了。以后,每次出击作战,我们都以茅台酒为战士们壮行。”   讲到这里,钱副总长停顿了很长时间,眼眶都湿润了。不知什么时候走进客厅的老夫人轻轻地把纸巾盒推到了钱老的手边……   运用球杆 传递两岸将军情   中越边境“两山”轮战结束后不久,1988年全军实行新的军衔制。钱树根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调任21集团军军长,1992年晋升为兰州军区参谋长,1994年晋升中将军衔,调任总参谋长助理,1995年出任副总参谋长,2000年晋升上将军衔。钱树根先后当选13、14届候补中央委员,15、16届中央委员。在总参谋部十多年,钱树根将军主要分管装备、军务、动员、机要、机关内部事务等项工作,在军委的领导下,组织参与了1988年、2002年全军两次大的体制、编制调整,全军员额从300万减至现在的230万,他还多次参与装备引进洽谈和部队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钱树根上将工作勤奋,呕心沥血,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钱树根将军2004年下半年从副总长位置上退下来后,爱上了高尔夫球运动。主要是为了健身,平时也参加了将军队的一些活动。有的单位和部门陆续组织了与台湾退役将军的高尔夫球联谊活动,后来基本形成由黄埔同学会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联谊赛”,大陆高尔夫球队大都由钱树根上将带领。   2009年,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第1届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在厦门举行,两岸共有37位将军参加,大陆16名将军由钱树根上将带队,台湾21名将军由台湾陆军原总司令黄幸强上将率领。   在欢迎会上,钱树根作了诚恳的致词:“凡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有利于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有利于两岸同胞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全力支持的。”   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群少将参加了第1届邀请赛。她从总政群工部部长位置上退休后,不仅自己打高尔夫球,还拉着老伴儿、二炮原副司令员栗前明一起打。在比赛结束的晚宴上,她更是以“举杯当然要干杯,友情比酒量更重要”的豪爽,吸引了台湾将领纷纷与她合影留念。   海峡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开了先河,参加活动的两岸退役将军越来越多。第2届在南京举行,就有40多位将军参赛。其间,他们一起拜谒了中山陵,一起到上海参观世博会。第3届在四川成都举办,50位将军一起到汶川、映秀考察震后的建设情况。他们边打球边交流,边参观边考察,大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对台湾的将领触动很大。他们说,上海世博会办得很成功,值得两岸所有中国人骄傲;地震灾区的飞速重建,也让咱们中国人为之欣慰。说起他们深入内地参观交流后的感受,黄幸强将军无限感慨,他说,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想到两岸的将军会在一起打球、一起聊天。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珍惜大陆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两岸本是一家人。第1届邀请赛跟大陆将军见面,我们是朋友;第2届再见面,我们就是家人。黄幸强将军希望今后的邀请赛一直办下去,并有一天能到台湾去办。两岸的退役将军都盼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第2届邀请赛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颁奖。他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将军,都是中国的军人,都是沿着中山先生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中国精英。虽然两岸隔绝已久,但是我们的心没有隔断,我们的观念、习惯及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没有隔断。”   “一个小小的高尔夫球,起到这样大的作用,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钱树根将军说:“我们中国将军高尔夫球队的宗旨是‘打球健身,快乐和谐’,而与台湾退役将军交流比赛,是自己军旅生涯中保卫和平愿望的一个很好延伸。”   钱树根对自己参与将军邀请赛感触颇深,他说:“高尔夫球运动很有挑战性,地形复杂,要与沙坑、水池、草丛、高地周旋;球道多变,远击近推,要把握分寸;一人一球一杆,是很适合我们这些老军人的运动。对我们这些老兵来说,与其说是打球,不如说又回到运筹帷幄的军旅生涯。”   “从第1届大家初次相见时的拘谨,到现在已经熟络得像一家人一样。两岸将军都没有想到,在各自的晚年,原来的对手还能变为好友。4届球赛打下来,两岸退役将军肩并肩战斗,互相斗智斗勇,时不时还为对方击掌祝贺,在绿茵场上,把过去抱有的成见、隔阂,慢慢地消融一尽。”这些国共两军高级将领越打越觉得相见恨晚,越打越觉得骨肉情深。   第4届高尔夫球邀请赛在杭州举行的地点,就在《富春山居图》原画地。钱老将军告诉记者:“《富春山居图》是600年前中国十大山水名画,因战火被毁,一半藏在台湾,一半藏在大陆。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期间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希望《富春山居图》能合璧展出。2011年,这个愿望实现了。这次比赛时,大家围绕这个话题建言献策,更加迫切希望一个完整、统一的中国河山得以实现,让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编辑:魏 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颖的孩子的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