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溶血红细胞百分比在丙醇中溶血速度最慢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
范文一:膜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RO、NF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二、实验原理1.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之间。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克服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水分子逆方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大部分离子的目的。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RO膜,往往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在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反渗透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反渗透设备的出水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图1
反渗透(RO)示意图2.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的物质。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滤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保留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离子。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纳滤,即在进行纳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纳滤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纳滤设备的出水也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同时将纳滤和反渗透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知道纳滤膜出水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矿物离子。三、实验流程与设备整套膜分离装置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另外的1/2。271.出水箱
3、4、6、9、13、15、21.调节阀
7、10、16、22.压力表
11.微滤膜柱
12、19、23.流量计
14.反渗透高压泵
17、20、24.在线电导仪
18.反渗透膜柱
25.微滤出水
26.反渗透淡水
27.反渗透浓水图2
微滤和反渗透单元工艺流程图301.出水箱
3、4、6、9、12、16、18、24.调节阀
7、10、13、19、25.压力表
11.超滤膜柱
14、15、22、26.流量计
17.纳滤高压泵
20、23、27.在线电导仪
21.纳滤膜柱
28.超滤浓水
29.超滤淡水
30.纳滤浓水
31.纳滤淡水图3
超滤和纳滤单元工艺流程图四、实验方法1.熟悉设备根据上述的工艺流程图结合实际的实验设备,仔细了解设备的管路连接、流通方向、取水样的位置、各个阀门的控制功能、各个压力表所指示的位置、电气控制箱中各控制开关所控制的对象、各显示仪表所对应的检测点。 2.实验用水的准备 (1)去离子水的准备实验盐液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去离子水由反渗透膜自制。进行反渗透产水之前,必须将水箱中(进水箱、出水箱)的水放光,洗干净。打开进水箱、出水箱之间的连通阀门,向水箱中放满自来水,调节膜进口压力0.7MPa左右,收集反渗透产品水。(已准备好) (2)反渗透实验用水的准备500mg/L的 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纳滤实验用水的准备与反渗透一样,500mg/L的 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实验操作步骤 (1)反渗透实验反渗透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效果,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反渗透膜的淡水电导率远低于浓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于进水的电导率。由于电导率近似正比于离子浓度,因此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可近似于:离子的截留率=进水电导率-淡水电导率?100%进水电导率由于进行反渗透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具体步骤如下: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3、出水阀15(不要全开)以及反渗透浓水阀21(不要全开)。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反渗透增压泵的电源,等反渗透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反渗透高压泵的电源。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5和反渗透浓水阀21,使反渗透进水压力在0.8MPa(最高不得超过1.0MPa),浓水流量在600L/h左右,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左右。因为阀门15和21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反渗透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正常运行10min后,可直接读出反渗透产水和浓水的流量、反渗透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反渗透膜的除盐性能。 (2)纳滤实验纳滤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作用,因此,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的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纳滤膜的淡水电导率应远低于进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小进水的电导率。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与上述反渗透实验的截留率计算一样。通过NaCl和MgSO4两种不同价态离子溶液的过滤实验,可以测定反渗透和纳滤两种膜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不同截留特性。由于进行纳滤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具体步骤如下: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6、出水阀18(不要全开)以及纳滤浓水阀24(不要全开)。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纳滤增压泵的电源,等纳滤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纳滤高压泵的电源。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8和纳滤浓水阀24,使纳滤进水压力在0.8MPa(最高不得超过1.0MPa),浓水流量在600L/h左右(纳滤总流量尽量与反渗透实验总流量一致),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左右。因为阀门18和24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纳滤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正常运行10min后,可直接读出纳滤产水和浓水的流量、纳滤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纳滤膜的除盐性能。 (3)膜清洗实验结束后,应对反渗透膜和纳滤膜进行清洗。反渗透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自来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产水另外收集,循环清洗一段时间至原水电导下降至200μs.cm-1以下时,停止加入自来水,并加入已收集的去离子水,同样操作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若一段时间不使用反渗透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纳滤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去离子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若一段时间不使用纳滤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五、注意事项1.因为这一系列可做微滤和反渗透两种实验,要明确你要做哪种实验,然后开启相对应支路上的阀门,关闭另一支路上的阀门,两只阀门只能有一只处于开启状态。因为实验室电压不足,不具备同时做两种实验的能力。2.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的进水浊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用作实验材料的浊度严格控制在<1?。并且每次使用前,必须将水箱清洗干净。3.启动泵前一定要灌泵。六、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每组实验下的水温、膜进出口压力、产水和浓水的流量,进水、产水、浓水的电导值,并计算淡水产率以及膜对盐的截留率。跨膜压差=淡水流量进口压力+出口压力?100%
淡水产率=2进水流量进水流量=淡水流量+浓水流量原始数据表: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分别比较1、3和2、4组实验,反渗透膜对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均比纳滤膜截留效果好。2. 分别比较1、2组和3、4组实验,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均对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比一价离子好。八、思考题1.温度变化对膜分离实验有什么影响?答:温度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温度越高,膜通量越高;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液体的粘度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高一点比较好。2.进出水压力表读数有差别的原因? 答:通过膜的过程中有阻力,产生压降。3.实验中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流量过小会有什么后果?答:压力会增大浓差极化程度,故压力不能过大;流量越小,液体流动就越接近层流,边界层就越厚,显然也要增加浓差极化程度。这将使过滤速率大大降低。原文地址:膜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RO、NF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二、实验原理1.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之间。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克服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水分子逆方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达到去除溶液中大部分离子的目的。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RO膜,往往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在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反渗透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反渗透设备的出水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图1
反渗透(RO)示意图2.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小分子约为1nm的物质。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滤膜的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保留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离子。为了防止被截留下来的其他离子越积越多而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纳滤,即在进行纳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流连续冲刷膜表面的截留物,以保持纳滤膜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纳滤设备的出水也有两股,一股为透过液(淡水),一股为截留液(浓水)。实验采用NaCl、MgSO4溶液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同时将纳滤和反渗透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进行比较,可以知道纳滤膜出水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矿物离子。三、实验流程与设备整套膜分离装置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另外的1/2。271.出水箱
3、4、6、9、13、15、21.调节阀
7、10、16、22.压力表
11.微滤膜柱
12、19、23.流量计
14.反渗透高压泵
17、20、24.在线电导仪
18.反渗透膜柱
25.微滤出水
26.反渗透淡水
27.反渗透浓水图2
微滤和反渗透单元工艺流程图301.出水箱
3、4、6、9、12、16、18、24.调节阀
7、10、13、19、25.压力表
11.超滤膜柱
14、15、22、26.流量计
17.纳滤高压泵
20、23、27.在线电导仪
21.纳滤膜柱
28.超滤浓水
29.超滤淡水
30.纳滤浓水
31.纳滤淡水图3
超滤和纳滤单元工艺流程图四、实验方法1.熟悉设备根据上述的工艺流程图结合实际的实验设备,仔细了解设备的管路连接、流通方向、取水样的位置、各个阀门的控制功能、各个压力表所指示的位置、电气控制箱中各控制开关所控制的对象、各显示仪表所对应的检测点。 2.实验用水的准备 (1)去离子水的准备实验盐液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去离子水由反渗透膜自制。进行反渗透产水之前,必须将水箱中(进水箱、出水箱)的水放光,洗干净。打开进水箱、出水箱之间的连通阀门,向水箱中放满自来水,调节膜进口压力0.7MPa左右,收集反渗透产品水。(已准备好) (2)反渗透实验用水的准备500mg/L的 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纳滤实验用水的准备与反渗透一样,500mg/L的 NaCl溶液和1000mg/L的MgSO4溶液各40L,用去离子水配制。 3.实验操作步骤 (1)反渗透实验反渗透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效果,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反渗透膜的淡水电导率远低于浓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于进水的电导率。由于电导率近似正比于离子浓度,因此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可近似于:离子的截留率=进水电导率-淡水电导率?100%进水电导率由于进行反渗透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具体步骤如下: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3、出水阀15(不要全开)以及反渗透浓水阀21(不要全开)。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反渗透增压泵的电源,等反渗透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反渗透高压泵的电源。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5和反渗透浓水阀21,使反渗透进水压力在0.8MPa(最高不得超过1.0MPa),浓水流量在600L/h左右,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左右。因为阀门15和21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反渗透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正常运行10min后,可直接读出反渗透产水和浓水的流量、反渗透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反渗透膜的除盐性能。 (2)纳滤实验纳滤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作用,因此,可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的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纳滤膜的淡水电导率应远低于进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略大小进水的电导率。纳滤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与上述反渗透实验的截留率计算一样。通过NaCl和MgSO4两种不同价态离子溶液的过滤实验,可以测定反渗透和纳滤两种膜对一价和二价离子的不同截留特性。由于进行纳滤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连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量可以开得大一些。具体步骤如下:a.打开增压泵的进水阀4、出水阀6(不要全开),高压泵的进水阀16、出水阀18(不要全开)以及纳滤浓水阀24(不要全开)。注意:这时的阀门9一定要关闭。b.在电器箱上,首先打开纳滤增压泵的电源,等纳滤浓水有水流出并完全排完空气(从浓水流量计观察,水中无气泡)后,开启纳滤高压泵的电源。这时,缓慢调节高压泵的出水阀18和纳滤浓水阀24,使纳滤进水压力在0.8MPa(最高不得超过1.0MPa),浓水流量在600L/h左右(纳滤总流量尽量与反渗透实验总流量一致),最后通过调节增压泵出水阀6,使增压泵的出水压力在0.08MPa左右。因为阀门18和24的调节不易掌握、随意调动会引起总进膜流量和压力的变动,所以在上述两阀门调节好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调节,这样才能稳定纳滤膜的进水条件便于实验。正常运行10min后,可直接读出纳滤产水和浓水的流量、纳滤进水、产水和浓水的电导值,它们的一组数据即可评价纳滤膜的除盐性能。 (3)膜清洗实验结束后,应对反渗透膜和纳滤膜进行清洗。反渗透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自来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产水另外收集,循环清洗一段时间至原水电导下降至200μs.cm-1以下时,停止加入自来水,并加入已收集的去离子水,同样操作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若一段时间不使用反渗透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纳滤膜的清洗方法为:先排空盐液,向水箱中不断加入去离子水,同时将浓水移出水箱,循环清洗至原水电导至10μs.cm-1左右,清洗过程遵循低压大流量的原则。若一段时间不使用纳滤膜,应做好水封以防止其发霉长菌。五、注意事项1.因为这一系列可做微滤和反渗透两种实验,要明确你要做哪种实验,然后开启相对应支路上的阀门,关闭另一支路上的阀门,两只阀门只能有一只处于开启状态。因为实验室电压不足,不具备同时做两种实验的能力。2.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的进水浊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用作实验材料的浊度严格控制在<1?。并且每次使用前,必须将水箱清洗干净。3.启动泵前一定要灌泵。六、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每组实验下的水温、膜进出口压力、产水和浓水的流量,进水、产水、浓水的电导值,并计算淡水产率以及膜对盐的截留率。跨膜压差=淡水流量进口压力+出口压力?100%
淡水产率=2进水流量进水流量=淡水流量+浓水流量原始数据表: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分别比较1、3和2、4组实验,反渗透膜对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均比纳滤膜截留效果好。2. 分别比较1、2组和3、4组实验,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均对二价离子的截留效果比一价离子好。八、思考题1.温度变化对膜分离实验有什么影响?答:温度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温度越高,膜通量越高;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液体的粘度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高一点比较好。2.进出水压力表读数有差别的原因? 答:通过膜的过程中有阻力,产生压降。3.实验中如果压力过大或者流量过小会有什么后果?答:压力会增大浓差极化程度,故压力不能过大;流量越小,液体流动就越接近层流,边界层就越厚,显然也要增加浓差极化程度。这将使过滤速率大大降低。
范文二:院(系)
学号课程名称
专业实验 实验日期 2013年5 月
胡建明、周群贵一、 实验目的(1).熟悉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超滤及纳滤系统的结构及基本操作。(2).了解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操作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对脱盐效果的影响。(3).学会测量水渗透通量和水渗透系数;测定纯水渗透通量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测定盐的脱除率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二、 实验原理膜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薄膜来选择过滤进料而达到分离的目的。(1).脱盐率(截留率)R表示膜脱除(截留)盐的性能CF:被分离的主体溶液浓度CP:透过液浓度(2).分离系统三、 实验装置与设备材料纳滤、超滤、反渗透膜选用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的TW、NF型膜,采用不锈钢压力容器。实验装置为湘潭祺润公司和胡大实验仪器长生产。四、 实验步骤1、 试机
接上220V电源,启动观察判断泵的转向是否正常2、 开机准备
检查所有阀门是否正常。3、 向原水中加入足够量的硫酸钠的水溶液,浓度为0.5g/L左右。4、 启动水泵,缓慢将操作压力升至指定值以保护膜延长膜的使用寿命。5、 通过调节水回收率,实现在不同操作压力下工作,记录各个操作压力下的出水电导率和流量。6、 实验完毕,按停机按钮,最后关闭电源。五、 数据记录与整理见下图
范文三:北 京 化 工 大 学同 组 人:实
告课程名称:
化工专业实验
实验日期:
名:实验五
微滤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分析微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3.通过微滤膜分离的实验的操作,学会微滤膜过滤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一侧称为膜下游。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其中液-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表 1
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分离范围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是依靠膜的这种多孔过滤材料的拦截性能。用压力做推动力。微滤膜分离的的分离范围为0.1——10,主要用于颗粒物的去处、除菌、澄清、除浊、有用物质的回收等。下图为微滤膜分离的分离过程原理:微滤膜三、实验装置与流程微滤膜分离流程过程比较简单,料液通过微滤泵,进入膜分离单元,料液在膜的表面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透过液,一部分是截留物,通常来讲,透过液为所需要的产品。图2
微滤膜分离实验装置流程图1-料液储罐
3-保护液储槽1
4-转子流量计5-微滤膜组件
6-转子流量计
7-透过液储槽四、实验步骤1.先配置三氯化铁料液,方法如下:取三氯化铁物料约两克,溶解于1000mL的水中,待完全溶解后用预先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出现棕红色为止,将溶液转移至料液储槽中,并补充水分至储槽的三分之二容积处,备用。2.将滤液设备的电源线与220V的交流电源线接上。3.检查所有的阀门,保证阀门1,阀门2,阀门3,阀门4为打开状态(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容易损坏泵),其他阀门均为关闭状态。 4.在原料罐中放入待处理的料液,按下泵开按钮,启动微滤泵。5.通过调节阀门3,改变系统压力与流量,浓缩液的流量通过流量计计量。 6.过滤后的产品,通过流量计计量后进入产品罐。7.当过滤完成时,将调节阀3打开到最大,按下泵停止按钮,关闭微滤泵。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如下:表2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表实验序号1 2 3 4 5计算如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VH?Vst?14.8?0?3.552(L/h)压力取样体积Vs(kg/cm2) (mL)1.52 2.5 3 3.414.8 20.5 26.3 31.4 33.8取样时间t(s)15 15 15 15 15取样流量VH (L/h) 3.552 4.92 6.312 7.536 8.112以压力为纵坐标,流量为横坐标,作图如下:结果分析:由EXCEL表格作图可以看出,随着压力逐渐升高,流量也逐渐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压力与流量成多项式关系。六、实验误差分析1、设备仪器误差,导致溶液过滤程度不够高,导致实验结果误差;2、人为误差,例如人计时,人工取溶液的反应时间差,读数误差等都导致实验误差。 3、计算误差,在作图与计算压力-流量准确关系时,会产生一定误差。七、思考题1.膜分离技术的优点有哪些?答: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 。无相态变化,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无化学变化,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2温度变化对微滤膜分离效果有什么影响?答:温度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膜通量,温度越高,膜通量越高2液体粘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液体粘度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分离效果越好。3压力表1和压力表2有差别的原因?答:因为通过膜的过程中有阻力产生压降。4压力突然升高的原因?答:有可能是膜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或破坏,失去了过滤的功能。
范文四:实验二 超过滤膜分离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二、分离机理根据溶解-扩散模型,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于不同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而造成的。若假设组分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定律,则可推出透水速率FW及溶质通过速率FS方程。1、 透水速率Fw?DwcwVM(?p???)RT?2?A(?p???)'式中Fw?透水速率,g/cm?s;Dw?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cm?s;cw?水在膜中的浓度,g/cm;VM?水的偏摩尔体积,cm/?p?膜两侧的压力差,???膜两侧的渗透压差,R?气体常数;T?温度,K;332??膜的有效厚度,cm;A?膜的水渗透系数(=’DwcwVMRT?),g/cm?s?at。22、溶质透过速率Fs?DsKs?c??DsKs(c2?c3)??B?c?B(c2?c3)式中Ds?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cm/s;Ks?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2B?溶质渗透系数;?c?膜两侧的浓度差。有了上述方程,下面建立中空纤维在定态时的宏观方程。料液在管中流动情况如图十三所示。取假设条件:(1)径向混合均匀;(2)?A?BXA,渗透压正比于摩尔分数;
(3)NA?NB,XA3?1,B组分优先通过;
(4)DAM/K??,同XA1或K无关;U0LE(5)PeB???,忽略轴向混合扩散。图十三 料液在管中流动示意图由假设看出,其实质是一维问题,只是侧壁有液体流出的情况,因为关心的是管中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平均速度分布,只需做出两个质量衡算方程即可求解。
由连续性方程:和总流率方程:可推出dudx?Vw[l?r(c1?c3)]h(1)式中,h为装填系数。对于圆管h=R/2,R为管半径。Vw?A?Pcr??AlP由溶质A的连续性方程?cA?t?divcA??PA'可推出?1dx?c3Vwh(2)实际工作中更关心的是回收率,??1?u0,因此需要将式(1)和式(2)转化为?,c1的方程。d?dx??dx??hVdx?[1?r(c1?c3)]
(3)?dc1dx??c1dx?c3Vwhdx??dc1dx?c1dx?c3Vwh?dc1dx???(c1?c3)?dc1dxc1?c3d??
(4) 1??dx由流率方程可推出c1与c3的关系,为c1?c3{1?1rc3??exp[1]}??????(5)?(rc3??)??D/LDAM/K?式中??DAM/K?V0M式(3),(4)为非线性方程,一般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求得数值解。但当r=0时,则化为线性微分方程,可求得解析解。三、实验设备、流程和仪器1. 主要设备:中空纤维超滤组件如图所示。中空纤维超滤器示意图组件技术指标:截留分子量:6000;膜材料:聚砜;流量范围:10~50L/h;操作压力:C1-储槽
C2-产品储槽
F1、F2、-C2和C1的排液阀 F3、F4-C1 和C2的出口阀
F7、F8-组件1和2的入口阀
F10-保护液阀 F11、F14-组件1和2出口调节阀
F11-组件串联阀
F15-浓缩液取样阀
F16-浓缩液循环阀F17-排放阀
L-玻璃转子流量计
P0-液体输送泵工艺流程图3. 主要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用于分析聚乙二醇浓度。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实验方法将预先配制的聚乙二醇料液在0.04MPa压力和室温下,进行不同流量的超过滤实验(实验点由指导老师指定);30分钟时,取分析样品。取样方法:从料液贮罐1中用移液管取5ml浓缩液入50ml容量瓶中,与此同时在透过液出口端用100ml烧杯接取透过液~50ml,然后用移液管从烧杯中取10ml放入另一容量瓶中。两容量瓶的样品进行比色测定聚乙二醇的浓度。烧杯中剩余透过液和贮罐10中透过液全部倾入贮槽1中,混匀。然后进行下一个流量实验。 2.操作步骤(1)722型分光光度计通电预热20分钟以上。(2)放出超滤组件中的保护液。为防止中空纤维膜被微生物侵蚀而损伤,不工作期间,在超滤组件内加入保护液。在实验前,须将保护液放净。(3)清洗超滤组件。为洗去残余的保护液,用自来水清洗2~3次,然后放净清洗液。 (4)检查实验系统阀门开关状态。使系统各部门的阀门处于正常运转的“开”或“关”状态。(5)将配制的聚乙二醇料液加入料液槽1中计量,记录聚乙二醇的体积。用移液管取料液5ml放入容量瓶(50ml)中,以测定原料液的初始浓度。 (6)泵内注液。在启动泵之前,须向泵内注满原料液。、(7)启动泵2稳定运转20分钟后,按“实验方法”进行条件实验,做好记录。数据取足即可停泵。(8)清洗超滤组件。待超滤组件中的聚乙二醇溶液放净以后,用自来水代替原料液,在较大流量下运转20分钟左右,清洗组件中残余聚乙二醇溶液。(9)加保护液。如果10小时以上不使用超滤组件,须加入保护液至组件的1/2高度。然后密闭系统,避免保护液损失。(10)将仪器清洗干净,放在指定位置;切断分光光度计的电源。五、数据处理1、按下表记录实验条件和数据。压力(表压):
MPa,温度:
℃,日期:
日2、数据处理聚乙二醇PVA的脱除率;f?原料液初始浓度?透过液浓度原料液初始浓度×100%附:聚乙二醇分析方法(1)分析试剂及物品。聚乙二醇:MWg;冰乙酸:化学纯,500ml;次硝酸铋:化学纯,500g;碘化钾:化学纯,500g;醋酸钠:化学纯,500g;蒸馏水;棕色容量瓶:100ml,二个;容量瓶500ml,一个,1000ml,一个,100ml,十个;移液管:50ml,一支5ml,二支;量液管:5ml,一支;量筒:250ml一个,10ml,二个;工业滤纸若干。 (2)发色剂配制。A液:准确称取1.600g次硝酸铋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冰乙酸20ml,蒸馏水稀释至刻度。B液:准确称取40g碘化钾置于100ml棕色容量瓶中,蒸馏水稀释至刻度。Dragendoff试剂:量取A液、B液各5ml置于100ml棕色容量瓶中加冰乙酸40ml,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有效期为十年。醋酸缓冲液的配制:称取0.2.mol/L醋酸钠溶液590ml及0.2mol\L冰乙酸溶液410ml置于1000ml容量瓶中,配制成PH4.8醋酸缓冲液。 (3)分析操作。用比色法测量原料液,超滤液和浓缩液的浓度。
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是用前认真阅读说明书。开启分光光度计电源,将测定波长置于510mm处,预热20分钟。绘制标准曲线:准确称取在60℃下干燥4小时的聚乙二酸1.000g溶于1000ml溶量瓶中,分别吸取聚乙二醇溶液0.5,1.5,2.5,3.5,4.5ml稀释于100ml溶量瓶内配制成浓度为5,15,25,35,45mg/L的聚乙二醇标准溶液。在各去50ml加入100ml溶量瓶中,分别加入Dragendoff试剂及醋酸缓冲液各10ml,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放置15分钟,与波长510nm下,用1cm比色池,在722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光密度,蒸馏水为空白。以聚乙二醇浓度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作图,绘制出标准曲线。取试样50ml置于100ml溶量瓶内,用标准曲线操作相同的方法测试样光密度值,绘制出标准曲线。
范文五:近代物理实题目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验浙 江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实验名称
气温真空镀膜摘
要:本实验中用到的是蒸发镀膜法来进行真空镀膜。从而了解真空镀膜的原理和操作。关键词:真空
薄膜厚度引
言: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真空镀膜技术飞速进步,日益完善。真空镀膜技术已从以真空热蒸发法为主要手段的情况发展成包括电子束加热蒸发、溅射、离子镀、激光蒸发以及各类化学气相沉积等许多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在内的新的科学。真空镀膜技术已成为光学仪器、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技术、照明工程、建筑材料、光纤通讯、薄膜超导、计算机及声像产品的光磁薄膜记录等诸多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柱之一,它早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生产的各个行业,以其特有的,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工艺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
文:一、实验原理真空镀膜是将固体材料置于真空室内,在真空条件下,将固体材料加热蒸发,蒸发出来的原子或分子能自由地弥布到容器的器壁上。当把一些加工好的基板材料放在其中时,蒸发出来的原子或分子就会吸附在基板上逐渐形成一层薄膜。 真空镀膜有两种方法,一是蒸发,一是溅射。本次实验采用蒸发方法。在真空中把制作薄膜的材料加热蒸发,使其淀积在适当的表面上。1、真空系统(DM—300镀膜机)2、蒸发源蒸发源的形状如下图,大致有螺旋式(a)、篮式(b)、发叉式(c)和浅舟式(d)等3、蒸发源选取原则1 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性质不活泼,达到蒸发温度时加热器本身的蒸汽压要足够底。 2 蒸发源的熔点要高于被蒸发物的蒸发温度。加热器要有足够大的热容量。3 蒸发物质和蒸发源材料的互熔性必须很底,不易形成合金。4 要求线圈状蒸发源所用材料能与蒸发材料有良好的浸润,有较大的表面张力。5 对于不易制成丝状、或蒸发材料与丝状蒸发源的表面张力较小时,可采用舟状蒸发源。4、薄膜厚度分布设蒸发源为点蒸发源,单位时间内通过任何方向一立体角dω的质量为:蒸发物质到达任一方向面积元ds质量为:设蒸发物的密度为ρ,单位时间淀积在ds上的膜厚为t,则比较以上两式可得:对于平行平面ds,φ=θ,则上式为:由:可得在点源的正上方区域(δ=0)时:二、实验内容动手操作前认真学习讲义及有关资料,熟悉镀膜机和有关仪器的结构及功能、操作程序与注意事项。(1)准备基底:清洗载玻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均匀涂上硅油。(2)镀膜室的清理与准备。先向钟罩内充气一段时间,然后升钟罩,装好基片、电极钨丝和铝丝,清理镀膜室(壁上的沉积物可以用丙酮清洗),降下钟罩。(3)把需要蒸镀的材料银放入真空室中的钼舟中,并在真空室顶部装好基底,关好真空室。(4)开机械泵,开启复合真空计中的电偶计(注意电离计保持关闭状态)(5)间隔的拉动三通阀,使得储气桶和真空室的真空度底于6.7pa。(6)打开冷却水,加热油扩散泵越为40分钟。(在保证4、5随即正常进行的前提下,4、6可以同时进行,以节省时间。否则必须在5进行后才能进行6。(7)将三通阀推至死点,开启高真空碟阀。(8)当热偶计示数小于0。1pa时,开启电离计,转向高真空测量。(9)注意电离计示数的变化,同时电离计转换测量档。直到达到所需的压强为止(约为10?2?10?3pa)。(10)开启版面上的“镀膜”逐渐转动“灯丝—镀膜调节”加大电流,给钼舟电,钼舟渐渐发红,舟中的蒸发物开始液化,逐渐蒸发完。过几秒时间,关掉电流和镀膜开关。(11)关掉电离计,关碟阀。(12)停止油扩散泵加热,关复合真空计。(13)冷却数分钟之后,对真空室冲气,打开真空室,取出被镀样品。(14)关好真空室,对容器抽低真空3—5分钟。(15)在显微镜下观察液面薄膜。(16)油扩散泵冷却至室温后,停止机械泵,切断水源和电源,全部工作完成。实验总结通过这次的真空镀膜的实验,我对真空的制的又加深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掌握了蒸发法进行真空镀膜的方法。以后的实验或是课题之类的研究中,如果一些材料表面需要镀膜之类的,我们就可以用蒸发法镀膜来进行。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工一些元件和材料。
范文六: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1.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现象。3.i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
溶液。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通常是水)或部分溶质(一般为小分子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透过的特性。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甲醇,0.8 mol/L乙醇,0.8 mol/L丙醇,0.8 mol/L乙二醇,0.8 mol/L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三氯甲烷)。1.NaCl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
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2.甲醇:小分子、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甲醇为低渗溶液,容易溶解于脂双层,并迅速透过,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3.乙醇:乙醇是脂溶性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红细胞外有相对高浓度的乙醇,大量乙醇分子顺浓度差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外渗透压,水通道开放,大量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发生溶血。4.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的作用与甲醇,乙醇的作用相似,都是脂溶性分子,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的增大,溶血时间增加。5.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6.氯仿:氯仿是很好的脂类萃取剂,不能够发生溶血现象。
四、实验过程:1.取新鲜羊血,加入适量抗凝剂备用 2.观察加入不同溶液之后的溶血现象。 3.渗透性计时比较 五、 实验结果分析:结论:Na+和Cl-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0.15mol/L NaCl不能导致溶血;而H2O可以很快地进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溶血。结论:150 mmol/L NaCl溶液与羊血细胞是等渗溶液,所以不能溶血,5 mmol/L NaCl与65 mmol/L NaCl溶液为低渗溶液,能够是红细胞吸水涨裂。浓度越低,与细胞的渗透压相差越大,渗透作用越强,越容易发生溶血。结论:血细胞在相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醇中都能溶血,但是时间不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增大,溶血时间增长,这说明溶血时间的长短不但与分子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大小有关。结论:丙醇,丙二醇,丙三醇都是极性分子,都能使红细胞溶血,但是丙三醇的分子较大,所以溶血时间较长。 5.2%Triton X-100,氯仿结论: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从而是红细胞内物质渗出,发生溶血现象。而氯仿根本无法溶解红细胞。 六、讨论1.试分析水进入红细胞膜的速度是由于扩散吗?如果不是, 如何证明? 答:不是。因为水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很快,而渗透作用不能这么快。红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控制水的进出。证明方法:可以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将水通道蛋白标记,如果发现其中有水通过,说明水不是仅仅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的。2.为什么溶液中微量的去垢剂可对活细胞产生严重的影响?答:因为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3.实验结果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醇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的原因(按极性、分子大小等分析)。(答案见实验结果与分析)4.请解释:semipermeable, osmosis, Hypertonic (hyperosmotic) solution,Hypotonic (hypoosmotic)solution, isotonic or isosmotic solution,hemolysis。(答案见实验原理)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2 .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1.
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H+、Na+、K+、Cl–、HCO3 –是高度不通透的。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现象。3.i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
溶液。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通常是水)或部分溶质(一般为小分子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透过的特性。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甲醇,0.8 mol/L乙醇,0.8 mol/L丙醇,0.8 mol/L乙二醇,0.8 mol/L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三氯甲烷)。1.NaCl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血影细胞(ghost cell)。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
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2.甲醇:小分子、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甲醇为低渗溶液,容易溶解于脂双层,并迅速透过,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3.乙醇:乙醇是脂溶性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红细胞外有相对高浓度的乙醇,大量乙醇分子顺浓度差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外渗透压,水通道开放,大量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发生溶血。4.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的作用与甲醇,乙醇的作用相似,都是脂溶性分子,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的增大,溶血时间增加。5.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6.氯仿:氯仿是很好的脂类萃取剂,不能够发生溶血现象。
四、实验过程:1.取新鲜羊血,加入适量抗凝剂备用 2.观察加入不同溶液之后的溶血现象。 3.渗透性计时比较 五、 实验结果分析:结论:Na+和Cl-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0.15mol/L NaCl不能导致溶血;而H2O可以很快地进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溶血。结论:150 mmol/L NaCl溶液与羊血细胞是等渗溶液,所以不能溶血,5 mmol/L NaCl与65 mmol/L NaCl溶液为低渗溶液,能够是红细胞吸水涨裂。浓度越低,与细胞的渗透压相差越大,渗透作用越强,越容易发生溶血。结论:血细胞在相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醇中都能溶血,但是时间不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增大,溶血时间增长,这说明溶血时间的长短不但与分子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大小有关。结论:丙醇,丙二醇,丙三醇都是极性分子,都能使红细胞溶血,但是丙三醇的分子较大,所以溶血时间较长。 5.2%Triton X-100,氯仿结论: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从而是红细胞内物质渗出,发生溶血现象。而氯仿根本无法溶解红细胞。 六、讨论1.试分析水进入红细胞膜的速度是由于扩散吗?如果不是, 如何证明? 答:不是。因为水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很快,而渗透作用不能这么快。红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控制水的进出。证明方法:可以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将水通道蛋白标记,如果发现其中有水通过,说明水不是仅仅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的。2.为什么溶液中微量的去垢剂可对活细胞产生严重的影响?答:因为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3.实验结果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醇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的原因(按极性、分子大小等分析)。(答案见实验结果与分析)4.请解释:semipermeable, osmosis, Hypertonic (hyperosmotic) solution,Hypotonic (hypoosmotic)solution, isotonic or isosmotic solution,hemolysis。(答案见实验原理)
范文七: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 【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
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
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3. 材料:鸡血红细胞 【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 (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3. 影响物质穿膜通透性的因素(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的物质比极性的物质更容易溶于脂类物质) (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膜(小的非极性分子,如O2 、CO2等)(3)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离子难溶于脂质物质,离子带水膜使体积增大)(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蛋白
【实验步骤】
一、大体流程 配置50%的鸡血红细胞悬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混匀后,观察并记录溶血时间取6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6只试管分别滴加50%红细胞悬液1滴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二、具体操作1. 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
少于 0.6mol)2. 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
3. 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NaCl溶液
(2)0.085%NaCl溶液(3)0.8mol/L(0.3mol/L等渗)甲醇溶液
(4)0.8mol/L(0.3mol/L等渗)丙三醇溶液
(5)6%(5%等渗)葡萄糖溶液
(6)2%(1.5%等渗)TritonX-1004. 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 (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实验结果与分析】I.实验结果图1:0.85% NaCl溶液
图2:0.085% NaCl溶液
图3:0.8mol/L甲醇溶液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图4:丙三醇溶液(20min)
图5:丙三醇溶液(40min)图6:丙三醇溶液(60min)图7:葡萄糖溶液
图8:TritonX-100II.观察记录表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III. 实验分析1号溶液和鸡血是等渗的,在短时间内不发生溶血(时间若过长,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本次实验中控制溶血观察时间在1h内;2号溶液为低渗溶液,发生完全溶血,因此可将 1号、2号溶液作为对照和另四种溶液进行比对;3号甲醇溶液中的鸡血红细胞溶血速度很快,在几十秒内就已完全溶血,因甲醇的脂溶性高、分子量小,进入细胞的速度很快,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求速度快,在完全溶血前做好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4号丙三醇溶液虽然脂溶性较高,但分子量较大,因此进入细胞的速度慢,溶血过程缓慢,在20min左右发现有溶血的细胞(图4),在40min以后发现有个别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有变化(图5、图6),因丙三醇进入细胞,且其对光的折射率很高,使细胞看上去有缺口;5号葡萄糖溶液,因其分子量过大,进入细胞的速度很慢,在1小时的观察中,未发生姓名
13级生命基地班
同组者: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明显溶血现象;6号溶液中添加了表面活性剂,可以将膜蛋白抽提出来,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快速发生溶血现象,同时由于有大量膜蛋白被抽提,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若操作速度过慢容易观察不到细胞;膜蛋白溶于溶液中使得溶液的透明度没有2号溶液的高;经过本次实验可以看出,由于溶质的脂溶性、分子量等的差异会导致其进入细胞的速度不同,从而导致溶血时间上的不同,因此可把发生溶血现象的时间当做一种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注意事项】1、滴加完50%的血细胞悬液后,可用手指轻弹试管,使其混合均匀,防止血细胞沉入底部,但不要用力震荡,以免细胞遭到人为损坏;2、注意滴加的顺序,因3号溶液再加入血细胞后溶血时间很短,最好在稍后滴加,并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以免错过溶血的观察;3、做好小组内分工,丙三醇溶液需每隔10min观察一次,最好安排同一人进行计时; 4、记录好各个溶液发生溶血的时间;5、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若发现细胞移动的较快,可用吸水纸吸走部分溶液再进行观察;
范文八:深圳唯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米银 ITO膜试产实验报告机种型号:WY6220
试验材料:纳米银
建立部门:工艺组
生效日期:制 定王家超审 核批 准生产制程会签 会 工序签 签名印刷大片组合裁切压合测试文件名称:纳米银ITO膜试产报告建立单位 日
期 小片贴合工艺组 消泡终检1. 实验目的确认现批量产材料 纳米银ITO膜在试产中是否适合我司生产需求,以确定是否可以大批量导入。2. 实验方法/步骤1) 批量生产的WY6220在印刷时投线路135张(135张*10模=1350pcs)纳米银ITO膜进行小批量试产。2) 实验步骤同批量生产流程,ITO为激光光刻工艺,生产分开做业并分开统计不良数据。 3) 实验的产品做记号区分:在成品的FPC上打一红点。 4) 实验完成的产品投可靠性试验(恒温恒湿试验)。 5) 全程由工艺组李剑慎主导,陈树钦、王家超跟进。3. 实验数据1) 各工序作业不良统计:a. 大片贴面版OCA及裁切投入数产出数不良项(pcs)种类(pcs) (pcs)印刷不良杂物 刮花 原材料
342 25.33%污 65 4.81%总不良 464 34.37%WY64 0.29%18 1.33%35 2.59%备注因此材料表面结晶度NG,外观不良的可以流下一道工序,只关注功能方面的情况,刮花为功能不良。b. 压合测试投入数种类(pcs) WY62201315产出数(pcs) 124352 3.95%不良项(pcs)SENSOR
OPEN&SHORT 测试绑定测试 20 1.52%总不良 72 5.47%备注2 / 3c. 小片贴合 种类 WY6220 备注d. 脱泡参数 产品类别成品备注:文件名称:纳米银ITO膜试产报告建立单位 日
期 工艺组 投入数(pcs) 1243产出数(pcs) 1243不良项(pcs)温度(℃) 55压力(kg) 6.0时间(min)40e.终检种类 WY6220f.成品种类投入数(pcs) 产出数(pcs)气泡124312358 0.06%不良项(pcs) 其它不良总不良投入数(pcs) 产出数(pcs)功能不良不良项(pcs)总不良WY35备注备注:因此材料外观不管控,只关注功能是否OK . 4. 实验结论3 / 3
范文九:长 江 大 学实
告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班级:
学号: 班内序号:
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及任务1、掌握传热膜系数α及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系式中的系数A和指数m、n的方法;用图解法和线性回归法对αi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型麻花铁的空气——水蒸汽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确定其特征数关联式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4、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的套管换热的管内压降ΔΡ。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出ΔΡ1~Nu与强化管ΔΡ2~Nu关系曲线,比较实验结果。二、实验原理(1)套管式传热膜系数的测定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 ,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Nu?A?Rem?Prn?Grp
(1)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r准数可以忽略,故
Nu?A?Rem?Prn
(2)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本实验可简化上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在两边取对数,即得到直线方程:lgNu?lgA?mlgRe 0.4Pr
(3)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则可得到系数A,即:A?NuPr0.4?Rem
(4)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应用微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m、n。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其准数定义式分别为:Re?du??, Pr?Cp??, Nu??d?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Re准数的值。根据定性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进而算得Nu准数值。牛顿冷却定律:Q???A??tm
(5)式中:α——传热膜系数,[W/(m?·℃)];
Q——传热量,[W];
A——总传热面积[m2?]。Δtm——管壁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量
可由下式求得:Q?W?Cp?t2?t1?/3600???V?Cp?t2?t1?/3600
(6)式中:W——质量流量,[kg/h];Cp——流体定压比热,[J/(kg·℃)];t1、t2——流体进、出口温度[℃]
ρ——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kg/m3?]; V——流体体积流量,[m3?/h]。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得,其流量Vs与孔板流量计压降Δp的关系为Vs?26.2?p0.54式中
Δp——孔板流量计压降,kPa;Vs——空气流量,m3/h。 (2)管内强化热系数的测定本实验是采用换热器内管加入螺旋形麻花铁的方法来加强传热的。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形麻花铁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的受到螺旋形金属的干扰,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强华传热时Nu′= B· Rem,其中B、m的值因为螺旋型麻花铁的尺寸不同而不同。同样可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B、m的值。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即强化管的努塞尔数Nu′与普通管的努塞尔数Nu的比。显然,强化比越大,强化效果越好。四、实验装置本实验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玻璃管)。内管为黄铜管,内径为0.020m,有效长度为1.25m。空气进、出口温度和管壁温度分别由铂电阻(Pt100)和热电偶测得。测量空气进出口温度的铂电阻应置于进出管的中心。测得管壁温度用一支铂电阻和一支热电偶分别固定在管外壁两端。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由压差传感器测得。实验使用的蒸汽发生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装有玻璃液位计,加热功率为1.5kw。风机采用XGB型漩涡气泵,最大压力17.50kpa,最大流量100m3/h。2、采集系统说明 (1)压力传感器本实验装置采用ASCOM5320型压力传感器,其测量范围为0~20kpa。 (2)显示仪表在实验中所有温度和压差等参数均可由人工智能仪表直接读取,并实现数据的在线采集与控制,测量点分别为:孔板压降、进出口温度和两个壁温。 3、流程说明本实验装置流程如下图所示,冷空气由风机输送,经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进入换热器内管(铜管),并与套管环隙中的水蒸气换热,空气被加热后,排入大气。空气的流量由空气流量调节阀调节。蒸汽由蒸汽发生器上升进入套管环隙,与内管中冷空气换热后冷凝,再由回流管返回蒸汽发生器,用于消除端效应。铜管两端用塑料管与管路相连,用于消除热效应。图1 套管式换热实验装置和流程1、风机; 2、孔板流量计; 3、空气流量调节阀; 4、空气入口测温点; 5、空气出口测温点; 6、水蒸气入口壁温; 7、水蒸气出口壁温; 8、不凝气体放空阀; 9、冷凝水回流管; 10、蒸气发生器; 11、补水漏斗; 12、补水阀; 13、排水阀五、实验操作1、实验开始前,先弄清配电箱上各按钮与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便正确开启按钮。 2、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使其保持在水罐高度的1/2~2/3。3、打开总电源开关(红色按钮熄灭,绿色按钮亮,以下同)。4、实验开始时,关闭蒸汽发生器补水阀,启动风机,并接通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电源,打开放气阀。 5、将空气流量控制在某一值。待仪表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改变空气流量(8~10次),重复实验,记录数据。6、实验结束后,先停蒸汽发生器电源,再停风机,清理现场。 注意:a、实验前,务必使蒸汽发生器液位合适,液位过高,则水会溢入蒸汽套管;过低,则可能烧毁加热器。b、调节空气流量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湍流状态,孔板压差读数不应从0开始,最低不小于0.1kpa。实验中要合理取点,以保证数据点均匀。 c、切记每改变一个流量后,应等到读数稳定后再测取数据。六、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本实验内管内径为0.020m,有效长度为1.25m。(一)直管传热 原始数据经数据处理可得下表: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如下:空气平均温度
t?t1?t224.00?61.80??42.90
℃ 22对数平均温度
tm?t2?t161.8?24.0??55.574℃ T1?t.00lnln100.6?61.80T2?t2空气流量
Vs?26.2p0.54?26.2?0.390.54?15.7571m3/h
Q?ρVsCs传热膜系数
α?t2?t161.80?24.00?1.1?W Q185.812??42.59w/(m·℃) Atm0.02?1.25?55.574?3.14εd42.59?0.02??76.61 λ0.027780努塞尔准数
Nu?0?10?5??76.61 普朗特准数
Pr?λ0.02780Cpμ雷诺数
Re?4ρVs4?1.1??16184 ?53600??dμ?3.14?1.9250?10(二)加麻花铁经数据处理可得下表: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计算如下:空气平均温度
t?t1?t256.20?32.00??44.10
℃ 22对数平均温度
tm?t2?t156.20?32.00??55.256℃ 11lnln100.6?56.20T2?t2空气流量
Vs?26.2p0.54?26.2?0.180.54?10.3788m3/h
Q?ρVsCs传热膜系数
α?t2?t156.20?32.00?1.8?W Q78.112??18.01w/(m·℃) Atm0.02?1.25?55.256?3.14εd18.01?0.02??12.92 λ0.027780努塞尔准数
Nu??10?5??0.6957 普朗特准数
Pr?λ0.02780Cpμ雷诺数
Re?4ρVs4?1.8??105993600??dμ?3.14?1.93?10?5由于数据的不稳定性,在这里我选取了普通加热时的第3~7组和加强化时的第5~9组这10组数据,得到的Nu/Pr^0.4 与Re关系图,如下:Nu/pr0.4Re※ 实验结果讨论※(i)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雷诺数下,加混合器后的Nu/Pr0.4值比未加混合器时的大,因为Pr和热导率λ在实验条件下变化很小,由Nu=αd/λ知,加混合器强化传热后,传热膜系数α变大。说明增大加热流体的湍动程度可以强化传热。(ii) 实验中加入麻花铁后,空气的出口温度明显变高,但孔板压降则迅速降低,说明实验中,传热效果的提高是以增大流动阻力为代价的。(iii)由 (3)式知,直线斜率即为雷诺数Re的指数,而截距即为lgA,将未强化时的Nu/Pr0.4~Re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得;m=0.00411,与公认的关联式有一点偏差。(iv) 将加混合器强化时的Nu/Pr0.4~Re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得A=35481.34;m=0.00191。七、思考题:1、本实验中管壁温度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答:壁温接近于蒸气的温度。可推出此次实验中总的传热系数方程为d2?d211d21???R1????R2? K?1d1d1?dm?2其中K是总的传热系数,α1是空气的传热系数,α2是水蒸气的传热系数,δ是铜管的厚度,λ是铜的导热系数,R1、R2为污垢热阻。因R1、R2和金属壁的热阻较小,可忽略不计,则Tw≈tw,于是可推导出1T?Tw?2?Tw?t?1显然,壁温Tw接近于给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对于此实验,可知壁温接近于水蒸气的温度。2、管内空气流速对传热膜系数有何影响?当空气流速增大时,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温度将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答:传热膜系数将变大,但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温度将降低。由传热膜传热系数的方程易知:传热膜系数α与速度u的0.8次方成正比,因而流速增大时,α变大。由传热平衡方程 r?qm1?qm2Cp2?(t2?t1),知流速增大,即qm2增大后,t2减小,及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温度降低。3、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α的关联有无影响?答:没有影响。因为本实验采用的是量纲分析法,蒸气的压强变化会同时反应在雷诺数Re、流量qv、传热膜系数α、努塞尔准数Nu等数据上,可以得到不同Re值下的Nu/Pr0.4值,所以仍然可以进行关联。4、本实验可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传热? 答:本实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传热: (1)增加总传热系数K
a.增大流速减小管径;
b.内管加填充物;
c.增加内管的粗糙度;d.防止空气等非冷凝气体随水蒸气一起进入外管;
e.防止有垢层产生(在此实验中影响较小);(2)增加传热推动力Δtma.增大外管压强,提高水蒸气温度(效果不大); (3)增加传热面积A
a.内管采用波纹管;b.内管加翅片(同时,总传热系数K也增大)。
范文十:化工专业实验报告“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实验报告学生姓名:班
实验组号:
同组姓名:实验时间:
撰写实验报告时间:2011年 11月 11日1 实验目的(1)熟悉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的工艺流程;
(2)掌握反渗透膜分离的操作技能;(3)了解测定反渗透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2 实验原理反渗透膜通常认为是表面致密的无孔膜,可截留1-10?小分子物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体中绝大多数的溶质。反渗透净水就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质的选择透过性,从含有多种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水体中,提取纯净水的物质分离过程。其原理如图1。图1 反渗透与渗透现象如图(a)所示,用半透膜将纯水与咸水分开,则水分子将从纯水一侧通过膜向咸水一侧透过,结果使咸水一侧的液位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此所谓渗透过程。如图(b)所示,当渗透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存在一定的水位差或压力差,此为指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N。如图(c)所示,当咸水一侧施加的压力P大于该溶液的渗透压N,可迫使渗透反向,实现反渗透过程。此时,在高于渗透压的压力作用下,咸水中水的化学位升高,超过纯水的化学位,水分子从咸水一侧反向地通过膜透过到纯水一侧,使咸水得到淡化,这就是反渗透脱盐的基本原理。通常,膜的性能是指膜的物化稳定性和膜的分离透过性。膜的物化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是:膜材料、膜允许使用的最高压力、温度范围、适用的PH范围,以及对有机溶剂等化学药品的抵抗性等。膜的分离透过性指在特定的溶液系统和操作条件下,脱盐率、产水流量和流量衰减指数。根据膜分离原理,温度、操作压力、给水水质、给水流量等因素将影响膜的分离性能。3实验装置与设备3.1 实验流程本装置采用反渗透膜过滤与离子交换技术相结合,以城市自来水为原料,制备超纯水供实验室特殊分析使用,出水水质可自动检测,装置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理想的反渗透膜应耐化学和微生物侵蚀,使之在运行过程中膜的分离性能和机械性能保持稳定。因此,反渗透净水工艺不是单一的反渗透脱盐过程,还应包括预处理过程,就是通过一些物化手段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等杂质,使其满足反渗透膜处理的进水要求,保护反渗透膜的正常使用。同时,经过反渗透膜脱盐,水的脱盐率可超过95%,但透过液中还存在一定浓度的离子,其电导率、TOC指标一般还达不到高纯水要求,工业上通常采用混床树脂处理,对水中剩余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使水进一步得到净化。最后,采用紫外杀菌,可降低水中的TOC。本实验以自来水为原水,设计了预处理(活性炭、精滤)、反渗透脱盐、混床树脂处理及紫外线杀菌等净化单元,研究了自来水深度处理的反渗透净水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装置流程图如图2所示。3.2 主要设备(1)自来水预过滤器:10英寸活性炭预过滤和5?m精过滤; (2)原料储槽:容积50升,材质ABS工程塑料;(3)Y预过滤器:材质工程塑料,进口;(4)增压泵:型号 FLUID-O-TECH 1533,进口; (5)压力控制器:型号 Fannio FNC-K20;(6)反渗透膜组件: 2521型低压反渗透膜,纯水通量40-45L/H,脱盐率≥98%;(7)膜壳:2521型不锈钢膜壳;(8)电导仪:型号 RM-220,在线检测纯水电阻仪;(9)流量计:规格 10-100L/H和1-7L/M,面板式有机玻璃转子流量计; (10)紫外杀菌器:在线流过式杀菌器; (11)核级混合树脂床,约3公斤; (12)管道及阀门:UPVC管阀; (13)不锈钢电控柜及不锈钢支架。4 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4.1实验内容测定不同进料流速对膜分离效率的影响,第一在同一操作压力下,改变总进料速度,记录不同的浓缩液流速、透过液流速及出口纯水电阻值;第二在同一浓缩液流速下,改变操作压力,记录不同的操作压力、透过液流速及出口纯水电阻值4.2 操作步骤(1)关闭系统排空阀,打开净水出口阀⑥、超纯水出口阀⑦; (2)接通自来水与预过滤系统,过滤水进入储槽; (3)接通电源,打开总电源开关;(4)打开泵回路阀①、浓水旁路阀②,将浓水流量阀③调至最大;(5)储槽中有一定水位高度后开启输液泵,取储槽中水样,测定其电导率; (6)水正常循环后(注意排气),逐步关闭泵回路阀①和浓水旁路阀②,调节压力阀③,使系统压力(膜进口压力)控制在0-1.0Mpa内某一值;(7)若制备超纯水,切换阀④到混合树脂床,纯水可单独收集,打开浓水出口阀⑤,浓水直接排放,调节一定的自来水进水流速,保持储槽内水位基本不变;(8)稳定20~30分钟后出口水质基本稳定,记录出口纯水电阻值,同时记录浓缩液、透过液流量,计算回收率(混合树脂床中若有空气会影响超纯水质,缓慢打开树脂柱上方排气口进行排气,重新装填树脂或运输后可能夹带空气);(9)适当打开泵回路阀①,改变总进料速度,重复第6~8操作步骤,比较3个不同流量下超纯水的水质变化;(10)调节压力阀③和回路阀①,测量相同压力不同浓缩液流量下出口纯水电阻值,同时记录操作压力、透过液流量。(11)停车时,先打开压力调节阀③、旁路阀②及泵回路阀①,使系统压力小于0.2 Mpa,再关闭输液泵及总电源,随后关闭自来水进水。5 注意及维护事项(1)活性炭预过滤芯、聚丙烯预过滤芯首次使用,应先接通自来水,冲洗5-8分钟后方可接入水槽,避免污染系统;(2)膜组件首次使用,应用低压清水(≦0.2MPa)清洗20~30分钟,去除其中的防腐液,同时切换阀④到紫外杀菌,避免清洗液污染混合树脂;(3)储槽储水量不要过少并保持内壁清洁,较长时间(10天以上)停用时,在反渗透组件中充入1%甲醛水溶液作为保护液(保护液主要用于膜组件内浓缩液侧),防止系统生菌,保持膜组件润湿,寒冷季节应注意系统防冻;(4)为确保水质,定期更换预过滤系统的各种滤芯,反渗透膜、树脂、紫外灯管亦为耗材,根据实际用水情况而更换(一般情况下反渗透膜每天使用6小时,可连续使用150天,3公斤树脂可满足3吨处理量,可满足出水水质≥10M??);(5)本装置设置压力控制器,当系统压力大于1.6Mpa时,会自动切断输液泵电流并停机;(6)管道如有泄漏,请立即切断电源和进料阀,待更换管件或用专用胶水粘结后(胶水粘结后需固化4小时)方可使用。(7)增压泵启动时,请注意泵前管道充满液体,以防损坏,如发生上述现象,请立即切断电源,短时间内空转,不一定会损坏泵。5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与计算 ①进口压力不变室温:
18℃ ;自来水电导率: 0.337ms/cm ;操作压力 0.25Mpa ;①浓缩液流量不变室温:
18℃ ;自来水电导率: 0.337ms/cm ;浓缩液流量 240L/h ;(2)绘图6 结果与讨论本实验结果符合,数据在误差范围内,误差可能是由仪器的老化 和人为的记录不精准造成当不改变进口压时,浓缩液流量与纯水回收率和电导率成反比;当浓缩液流量不变时,进口压与纯水回收率成正比,与电导率成反比。增大浓缩液流量有利于纯水纯度,不利于产率;增大进口压有利于纯水产率和纯度,因此反渗透法制备超纯水应尽可能提高进口压并选择合适流速。思考题1.结合反渗透脱盐与离子交换技术,说明本工艺的优点?答:本实验采用反渗透膜过滤与离子交换技术相结合,制备供实验室用的高纯水,此工艺结合了两项技术的优点,装置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制得水质接近理论纯水的超纯水,但此法却带来了树脂再生时产生的废酸碱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反渗透技术可以使废酸碱排放量与单用离子交换脱盐系统相比减少了百分之九十。经过反渗透脱盐的水的脱盐率可达百分之九十八,但透过液中还是存在一定浓度的离子,其电导率、TOC指标达不到高纯水的要求2.反渗透膜是耗材,膜组件受污染后有哪些特征?答:反渗透膜的污染物可分为悬浮固体、胶体、金属氧化物、无机物、有机物、油和脂等。金属氧化物、胶体、细菌残骸污染会使膜组件压差明显增加,生物、有机物污染使组件压差适度增加,水垢使组件压差适当降低。3.常规的树脂再生是如何实现的?答:用化学药剂将树脂所吸附的离子和其他杂质洗脱除去,使其恢复原来的组成和性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细胞溶血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