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帝"的李绍光疗养院祥细地址资料

关于“三皇五帝”的详细资料集
我的图书馆
关于“三皇五帝”的详细资料集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曰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现在写出这个题目,在学术界还嫌早一些。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之后,中国文明探源的研究就摆上了曰程。本文对预研究提出几点浅见。三皇五帝尚未被人们接受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仍被普遍地看作是神话传说。但是,三皇五帝时代作为中国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符合我国历来的认识,又大体符合考古发现的上古文化面貌,应当成为夏代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名称。三皇五帝时代不只是3+5=8,其帝王人数应有几十位,其年代应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对于文明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商代生产工具据考古发现主要是石器。以至曾有“商代为原始社会”的结论。相反,距今七、八千年前精美的有特别意义的玉器、陶器、骨器完全有充当祭祀和王权重器的可能。印加帝国采用结绳记事,没有通行的文字,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国家的性质。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各部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不同步,有5000年前确已建立国家的例子,也有50年前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例子。仰韶文化早期已出现父系社会萌芽,中、晚期为父系社会,与神农氏世系为父系传承一致,炎帝末期的轩辕仍处在母系社会末期,及迁到美洲保留母权制遗风,足证不同部族发展的不同步性。文明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时代应该是较低级的文明。据贾湖文化、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考古文化显示,各地文化面貌不一。兴隆洼文化有了世界最早的服饰,最早的玉器,最早的村落。兴隆重洼早期聚落约2.4万平方米,集中在近似圆形、周长约570米的环壕内。共8排房子,每排10座左右,一般房屋面积50-80平方米,中部两座房子各约140平方米。大房子是公共活动场所,这已体现出母系社会繁荣的情形。贾湖文化,有的仍称为裴李岗文化的一期,则更具体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包括宗教活动的详细场景。这里已有了父系社会的萌芽。距今6000年左右,各地考古文化出现了城址、铜器等符合国外文明标准的现象。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在湖南澧县),有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址,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地面铺江陶土块,有水井,有专门的制陶作坊区。马家窑文化有铜渣和青铜刀,义井文化有铜渣,不论青铜的发现是否偶然,发现则是事实,应被称为原始八卦历的八角星图案在这一时期出现于华东一带,它们代表了中国的“河图”、“洛书”,是历法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区域,应是神农氏王天下的体现。房屋朝向中心广场的现象代表了人们对于部落(早期中国?)的向心力。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城址增多,许多地区进入国家阶段。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尉迟寺的“豪华”房子,凌家滩、红山文化冶炼青铜的遗迹及青铜器,表明中国在5000年前确实出现了国家。但这种大范围的文化上的光辉,却不如仰韶文化的“大一统”来得广泛。《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未尝宁居”,征战不止,看来没有神农氏那样的统一文化的结果,这应归因于各地方文化大发展,个性更多地保存下来。少昊未居帝位,《史记》、《竹书纪年》相同,但少昊把文化传到美洲,时间应按玛雅历起点公元前3114年。这个时间反过来可以说明黄帝生活在5000多年前,已有距今年的观点。后者更可信。红山文化“女神庙”,供奉对象应是真人,并非虚构的神。母系社会实行图腾崇拜,即使崇拜妇祖先,也应是后来的事。王大有先生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均与黄帝族的图腾有关。这些图案、造型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宗教的产物。据纬书及《史记.封禅书》所引,黄帝应有十世,几百年。退居华北北部以后黄帝族衰落了。华北一带颛顼、帝喾、尧、舜相继为王。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这一时期,龙山文化有过繁盛的局面。当为尧舜禹的时代。文献记载关于这一时期相对丰富一些,但考古工作还不够充分。龙山文化有文字,可是没有当时留下的史事记录原件。作为年代框架,要做的事并不比夏代容易。要想分清各王的年代,如没有新的发现,就无法精确到年。夏代的上限还悬而未决——我说的是考古工作。由于禹继舜为共主,双传子启“家天下”,没经过“革命”,考古文化不会有本质的剧变。龙山文化的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600——2000年,尧舜禹三人合计在位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但一般把公元前2600——2200年看成尧舜时代,400年不可能只属于二三个王的纪年。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类型引发的争论不影响“先入为主”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的资料供参考。尧舜之上,颛顼、帝喾活动中心在河南及周边地区,是否如纬书所称各为数世应予以关注。古人早已指出,《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的“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联社,不陨其名,以至于尧”。表示高辛至尧非一二世,若“八世”与尧同为帝喾之子,谈不上“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夏、商、周始祖同处一个时代的事实体现了“国家联盟”下的格局。一般认为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或2698年。这是据文献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晚了近一千年。正是这一结果,导致学术界把黄帝、尧、舜、禹都列入4000年前的传说之中。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早期是文明肇始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异”,即最先表现较高的文化的东西。后期是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同”,即共性。目光不应只放在中原一带。辽西、四川等地的文明进程可以称作中国上古的特殊代表。文献表明上古时代各地的联系比人们想像的要密切。盘古王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山海经》古史重点在三皇五帝时代,因其记述的范围很广大,未进行深入研究者很难相信。实际上《山海经》关于中国先民活动范围的记载是可信的。北亚、美洲、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先==要活动区域,考古、语言、民俗及对古今居民体质(现在可以加上基因)的研究,是增加我们对于上古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带着先入为主的目的去研究古代美洲文明,方法对头,是全面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图腾是有历史学价值的重要信息。《史记》中的“神话”大都是图腾崇拜的真实反映。《史记.秦本纪》:“大廉玄孙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商代初期还有鸟身的人为帝御?说不可信,但是其后代就是这么认识的。《山海经》的“怪”大都是图腾像的描述。这些成体系的记载可以称作中国上古史的图腾版本。尤其是炎帝、黄帝世系的记载,与其它文献不同。夸父猴图腾的分布,远达北亚和美洲,又有灵宝仰韶文化特大型聚落的考古学证据,说明夸父确有相当大的实力。黄帝一个支系叫韩流,猪图腾,《史记》等书无载,惟《竹纪年》有“乾荒”与之相应。考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非同寻常的猪图腾,说明韩流是存在的,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尧时的“封豨”也是猪图腾。如果说文字证据可能找不到,那么图腾证据则保存下来了。这是中国上古史的一件幸事。盼望更多的专家像王大有先生一样把图腾形容融入古史寻证中,不可辜负了《山海经》啊!对于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考古未必能再现原貌。学者据贾湖遗址占卜实物考证伏羲作八卦是可信的。据《史记.天官书》和易洛魁人、玛雅人的实际,表明黄帝考定星历、羲和占曰、常羲占月、蚩尤明天道是史实。二十八宿产生很早,黄帝时已在应用是千真万确的。文献可以通过考古以外的途径验证,拘泥于出土物有时反而会低估上古文化的水平。我们有责任弄清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上古史再也不能“一头雾水”,模糊下去了。那种怀疑中国文明早期阶段——三皇五帝时代的观点,必须被多学科、多角度的实证来说服,我有这个信心! 所谓三皇,即燧人氏时代(5万—1.5万—7724年BC),伏羲氏时代(年BC),炎帝神农?尤时代(年BC)。而五帝时代,即黄帝时代(年BC),颛顼时代(年BC),尧舜禹时代(年BC)。这个三皇五帝,作者作出了各种年表,为三皇五帝的编年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根据作者的研究,认为炎帝时代,炎帝氏族已经进入农耕社会,而黄帝氏族尚是一个游牧民族,农耕民族英武不足,而游牧民族好勇善斗,因此黄帝战败了炎帝,入主中原,成为中华民族万世一系的源头。作者认为把黄帝当作正统,是一种封建史学观。今天我们称为“炎黄子孙”,实际是炎帝与黄帝的联合,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作者要求清算《古史辩》之类的伪学派和西洋文化模式的民族教条主义,恢复我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真相。 经过上述努力,自1978—1997年,我逐步理清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序列大系:(一)燧人氏时代(1.5万年~7724年B·C)。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1.48~1.47万年间。(二)伏羲氏时代(7724~5008年B·C)。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28宿始于大角、角,依章动岁差计算7750~7675年B·C称帝,校正为7724年B·C。又据苗族古歌,伏羲称帝号“罗奉”,公元前7724年为罗奉元年,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汉湖南长沙楚帛书乙篇载伏羲氏族谱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太昊遗址,自公元前7000~5800年,共1200年,发现文字25字,七声音阶骨笛25支,以及牙璋、白龟等,南传于淮河青莲岗文化龙虬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伏羲上元太初历年代为公元前104+4617=4721年,已进入神农氏时代。[b(三)炎帝·神农·蚩尤时代(5000~4513年B·C)。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氏文化;磁山·斐李岗·龙虬庄·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参庐),都河南卢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45,时公元前4515~4510年。(四)黄帝时代(4513~4050年B·C)。《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釉击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称涅)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釉化、阪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五)少昊颛顼时代(4050~3380年B·C)。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岩刻文字、天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4000年B·C,第三期3685±125年B·C。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3641~3113年B·C,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今仍此名)。(六)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3380~2073年B·C)。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是帝喾文化(3380~2799年B·C),典型龙山文化是帝挚尧舜禹文化。帝尧2357B·C即帝位,帝舜2136~2100年B·C(含摄政)即帝位,帝禹2103~2073年B·C,(含摄政)即帝位。夏启守孝三年,于2070年即帝位,为夏朝(代)开始。故公元前2070年为夏元年。 公元前2070年是如何推算出的呢?1.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于公元前249年,以此为推算原点。2.周积年867年,商积年496年(《竹书纪年》)、夏积年471年(《竹书纪年》),则三代相加为249+867+496+471=2083年(B·C)。3.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商积年629年,夏积年432年(西汉刘歆《三统历》),三代相加则为249+867+629+432=2177年(B·C)。4.取公元前2083年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下限。   为什么不取2177年为下限呢?这涉及到五帝纪年与尧舜禹治水的洪水灾难的年代定位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确定。   将考古学年代C14测定与树轮校正年代的谱系,从距今约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前后(公元前2000年前后)各相关的考古学年代数据,按时间先后、区域类型排出一个自然发展的连续谱系。我特别注意了同一个文化类型,例如龙山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遗址的年代数据,这些数据分期越细、数据越多、年代误差越小。当我把这些数据排成一个纵坐标时,发现同一个文化类型的起始和终止的年代几乎在同一个年代点上。又发现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的起止年代,有同样的规律。这样就取在年代点上最近的一个年代,为绝对年代。这个绝对年代,去掉±值,作为历史年代的关键点。于是:1.据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终止点,确定为尧遭洪水的始点,然后根据文献记载确定尧舜禹治水(含共工、鲧等治水)的大事记年代点。    2.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代的洪水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2208年之间,这同时参照水文考古数据可定。据此舍去刘歆、皇甫谧的2177年的帝禹下限。3.据《尧典》四仲星的考古天文学的复原,推算其观测年代为公元前2357年,定尧登帝位的年代。4.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中尧舜禹等五帝的寿数皆有百年,在位几十年到近百年不等,显然是把氏族在位与个人执政混而为一,因此我们尽量把氏族与个人相分离,给出其相对年代和大事记。但难以分得很细。所以禹、舜、尧、挚既作氏族又作氏族首领对待,沿袭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又做了与考古文化相对应的协调或调合。但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说,这可能是不彻底的,目前似乎只能做到这一步。这或许是一个“尾巴”,留待以后慢慢去割。   四、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研班取经  1998年2月,我为了全力以赴完成三皇五帝断代工程的写作,提前退休。7~8月参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高级研讨班,想了解夏商周断代的方法,特别是考古学、天文学、文献学如何结合?历史关键年代如何定位?特别是夏的始点在何年?我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按照我的工作方法,我已完成了《三皇五帝时代》,我想进一步检核自己的成果是否与专家们的成果一致。我和许多学员发现三代断代工程名为“联合攻关”,实仍“各自为战”,缺少通才,没有美术考古专家参与,而恰恰在没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情况下,美术考古可以确定族属。三代工程把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坐标(但这可能是共工氏蚩尤氏在夏代的遗址,肥遗龙是其“虺”族徽),夏墟又没有挖掘出,夏代各王的考古学依据还没有找到,则夏依然只能按文献记载定出上限;殷墟甲骨文研究很充分,殷纪年年表可以解决,共和元年前的西周王位纪年也可解决。当时C14的系列标本还没有测出,而天文学家的知识陈旧,当时一位天文专家竟称28宿是春秋战国时的产物,濮阳西水坡M45蚌塑是冯时先生“摆”的。我还是学到了三条经验:1、制框架表;2、制王位承传年代表;3、考古文化C14系列数据表,把同一类型的标本按时序分出类,再测定其年代,反证考古学文化的实际历史年代,复原古史。   五、三皇五帝年代学研究  考古学文化系列C14数据分析,使我发现在相同的年代跨度里,在古中华大地上并列存在着不同的考古学区域类型,具有历时性的阶段性同一特征;而在上下各是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转变正与三皇五帝时代相始终。   考古年代表上所明显显示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等阶段性,均与古代同期的洪水天灾相终始。因此可以肯定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是由于上古洪水和海洋进退引起,并同时引发三皇五帝时代的更替,也就是天灾导致了王族更迭,和居民迁出迁入的变换。这使我们理解为什么上古民族迁徙,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往复进行,文化遗址俱在丘、墟、堆、墩、?阶地上。找到了一个合于生存环境生存时空的合理的历史的解释的前提。那么三皇五帝的诞生,就是面对天灾人祸挺身而出的驭世英雄;三皇五帝时代也就是战胜自然灾害后,又创造了更辉煌的人类文化与文明智慧的延续。所以我根据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古地质水文学所给出的年代数据,认知了考古学文化年代自然分期的实质,也就同时对文献上三皇五帝的时代跨度,给予定位。   我给出三皇五帝代系逐一承传的参考性年表,还列有各氏族文献学谱系、氏族世系年谱(参考)、综合年表、年表资料来源表、三皇五帝时代纪年简表、大事记年表、历史年代框架表、考古学文化年代表、三皇五帝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与海洋水文曲线及历史年代大事记综合年表……   研究中我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史学规律: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转换与上古氏族文化的创生与地理迁徙同步发生、转换,与古星象、古气候、海洋水文曲线、洪水周期性相终始,根源于章动岁差25800年(26000)的周期性和宇宙大四季变化的周期性。这个规律的发现,为上古史研究解决了年代学与族属如何与文献典籍记载、考古学文化类型对接,还原上古史的难题。根据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学、层位学、C14数据提供的年代坐标,图腾徽铭、图符、文字、星象名称、地名提供的确定的族属坐标,将历史文献、古气候、古海洋水位、洪水周期等作“殊途同归”、“同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即可还原古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五帝断代势在必然。那么中华三皇五帝上古史,不论由谁来写,都是势在必行的。我先走一步,权作是一个试验,一个尝试。我的写作在运用、整理历代学人集体劳动成果中的得与失,对于比我更优秀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大家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三皇五帝《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称三皇帝为伏羲、女娲、神农;另一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第三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 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曰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 再说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少¥;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转载]【远古历史】“三皇五帝”的详细资料大全
“三皇五帝”的详细资料集 &&&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绩。
  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个伏羲氏族开始使用一种记事符号,又懂得制网捕鱼了。
  女娲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神农是传说个主掌稼穑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开始发展的氏族名称。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神农并无其人。后来人们推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相当子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书记载很不一致。他们活动的时代可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会末期了。
  太皞,也称为太昊,姓风。相传他人头蛇身,或人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居住在陈地(即现在河南淮阳县)。他应该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与皇帝雕塑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鹏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来,中国人自称是“黄帝子孙”。
  正是这个原因,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他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这些传说不大可靠,我们只能理解为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大有进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挚,号穷桑帝,传说是黄帝的后代,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有风鸟氏、玄乌氏、青乌氏,共二十四种。这可能是二十四个氏族合成的一个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
  颛顼,号高阳氏,居住河南濮阳县一带,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可能这是八个氏族。颛顼对九黎族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的风尚进行了治理,逼迫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后来,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非常不满,愤怒地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曰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这是说共工改造自然,成了胜利的英雄。
  这些古代神话传说,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深刻地说明人类社会的最初文明是经过艰苦斗争创造出来的。
唐尧 大舜 大禹
  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王立)
  现在写出这个题目,在学术界还嫌早一些。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之后,中国文明探源的研究就摆上了曰程。本文对预研究提出几点浅见。
  三皇五帝尚未被人们接受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仍被普遍地看作是神话传说。但是,三皇五帝时代作为中国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符合我国历来的认识,又大体符合考古发现的上古文化面貌,应当成为夏代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名称。
  三皇五帝时代不只是3+5=8,其帝王人数应有几十位,其年代应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对于文明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商代生产工具据考古发现主要是石器。以至曾有“商代为原始社会”的结论。相反,距今七、八千年前精美的有特别意义的玉器、陶器、骨器完全有充当祭祀和王权重器的可能。印加帝国采用结绳记事,没有通行的文字,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国家的性质。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各部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不同步,有5000年前确已建立国家的例子,也有50年前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例子。仰韶文化早期已出现父系社会萌芽,中、晚期为父系社会,与神农氏世系为父系传承一致,炎帝末期的轩辕仍处在母系社会末期,及迁到美洲保留母权制遗风,足证不同部族发展的不同步性。
  文明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时代应该是较低级的文明。据贾湖文化、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考古文化显示,各地文化面貌不一。兴隆洼文化有了世界最早的服饰,最早的玉器,最早的村落。兴隆重洼早期聚落约2.4万平方米,集中在近似圆形、周长约570米的环壕内。共8排房子,每排10座左右,一般房屋面积50-80平方米,中部两座房子各约140平方米。大房子是公共活动场所,这已体现出母系社会繁荣的情形。贾湖文化,有的仍称为裴李岗文化的一期,则更具体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包括宗教活动的详细场景。这里已有了父系社会的萌芽。
  距今6000年左右,各地考古文化出现了城址、铜器等符合国外文明标准的现象。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在湖南澧县),有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址,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地面铺江陶土块,有水井,有专门的制陶作坊区。马家窑文化有铜渣和青铜刀,义井文化有铜渣,不论青铜的发现是否偶然,发现则是事实,应被称为原始八卦历的八角星图案在这一时期出现于华东一带,它们代表了中国的“河图”、“洛书”,是历法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区域,应是神农氏王天下的体现。房屋朝向中心广场的现象代表了人们对于部落(早期中国?)的向心力。
  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城址增多,许多地区进入国家阶段。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尉迟寺的“豪华”房子,凌家滩、红山文化冶炼青铜的遗迹及青铜器,表明中国在5000年前确实出现了国家。但这种大范围的文化上的光辉,却不如仰韶文化的“大一统”来得广泛。《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未尝宁居”,征战不止,看来没有神农氏那样的统一文化的结果,这应归因于各地方文化大发展,个性更多地保存下来。
  少昊未居帝位,《史记》、《竹书纪年》相同,但少昊把文化传到美洲,时间应按玛雅历公元前3114年。这个时间反过来可以说明黄帝生活在5000多年前,已有距今年的观点。后者更可信。红山文化“女神庙”,供奉对象应是真人,并非虚构的神。母系社会实行图腾崇拜,即使崇拜妇祖先,也应是后来的事。王大有先生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均与黄帝族的图腾有关。这些图案、造型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宗教的产物。据纬书及《史记.封禅书》所引,黄帝应有十世,几百年。退居华北北部以后黄帝族衰落了。华北一带颛顼、帝喾、尧、舜相继为王。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这一时期,龙山文化有过繁盛的局面。当为尧舜禹的时代。文献记载关于这一时期相对丰富一些,但考古工作还不够充分。龙山文化有文字,可是没有当时留下的史事记录原件。作为年代框架,要做的事并不比夏代容易。要想分清各王的年代,如没有新的发现,就无法精确到年。
  夏代的上限还悬而未决——我说的是考古工作。由于禹继舜为共主,双传子启“家天下”,没经过“革命”,考古文化不会有本质的剧变。龙山文化的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600——2000年,尧舜禹三人合计在位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但一般把公元前2600——2200年看成尧舜时代,400年不可能只属于二三个王的纪年。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类型引发的争论不影响“先入为主”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的资料供参考。尧舜之上,颛顼、帝喾活动中心在河南及周边地区,是否如纬书所称各为数世应予以关注。古人早已指出,《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的“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联社,不陨其名,以至于尧”。表示高辛至尧非一二世,若“八世”与尧同为帝喾之子,谈不上“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夏、商、周始祖同处一个时代的事实体现了“国家联盟”下的格局。
  一般认为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或2698年。这是据文献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晚了近一千年。正是这一结果,导致学术界把黄帝、尧、舜、禹都列入4000年前的传说之中。
  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早期是文明肇始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异”,即最先表现较高的文化的东西。后期是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同”,即共性。目光不应只放在中原一带。辽西、四川等地的文明进程可以称作中国上古的特殊代表。文献表明上古时代各地的联系比人们想像的要密切。盘古王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山海经》古史重点在三皇五帝时代,因其记述的范围很广大,未进行深入研究者很难相信。实际上《山海经》关于中国先民活动范围的记载是可信的。北亚、美洲、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先==要活动区域,考古、语言、民俗及对古今居民体质(现在可以加上基因)的研究,是增加我们对于上古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带着先入为主的目的去研究古代美洲文明,方法对头,是全面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必要组成部分。
  图腾是有历史学价值的重要信息。《史记》中的“神话”大都是图腾崇拜的真实反映。《史记.秦本纪》:“大廉玄孙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商代初期还有鸟身的人为帝御?说不可信,但是其后代就是这么认识的。《山海经》的“怪”大都是图腾像的描述。这些成体系的记载可以称作中国上古史的图腾版本。尤其是炎帝、黄帝世系的记载,与其它文献不同。夸父猴图腾的分布,远达北亚和美洲,又有灵宝仰韶文化特大型聚落的考古学证据,说明夸父确有相当大的实力。黄帝一个支系叫韩流,猪图腾,《史记》等书无载,惟《竹纪年》有“乾荒”与之相应。考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非同寻常的猪图腾,说明韩流是存在的,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尧时的“封豨”也是猪图腾。如果说文字证据可能找不到,那么图腾证据则保存下来了。这是中国上古史的一件幸事。盼望更多的专家像王大有先生一样把图腾形容融入古史寻证中,不可辜负了《山海经》啊!
  对于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考古未必能再现原貌。学者据贾湖遗址占卜实物考证伏羲作八卦是可信的。据《史记.天官书》和易洛魁人、玛雅人的实际,表明黄帝考定星历、羲和占曰、常羲占月、蚩尤明天道是史实。二十八宿产生很早,黄帝时已在应用是千真万确的。文献可以通过考古以外的途径验证,拘泥于出土物有时反而会低估上古文化的水平。
  我们有责任弄清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上古史再也不能“一头雾水”,模糊下去了。那种怀疑中国文明早期阶段——三皇五帝时代的观点,必须被多学科、多角度的实证来说服,我有这个信心!
  所谓三皇,即燧人氏时代(5万—1.5万—7724年BC),伏羲氏时代(年BC),炎帝神农?尤时代(年BC)。而五帝时代,即黄帝时代(年BC),颛顼时代(年BC),尧舜禹时代(年BC)。这个三皇五帝,作者作出了各种年表,为三皇五帝的编年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根据作者的研究,认为炎帝时代,炎帝氏族已经进入农耕社会,而黄帝氏族尚是一个游牧民族,农耕民族英武不足,而游牧民族好勇善斗,因此黄帝战败了炎帝,入主中原,成为中华民族万世一系的源头。作者认为把黄帝当作正统,是一种封建史学观。今天我们称为“炎黄子孙”,实际是炎帝与黄帝的联合,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作者要求清算《古史辩》之类的伪学派和西洋文化模式的民族教条主义,恢复我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真相。
  经过上述努力,自年,我逐步理清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序列大系:
  (一)燧人氏时代(1.5万年~7724年BC)。中国文明发祥于昆仑丘,燧人氏在昆仑山(今甘肃合黎山、龙首山,《山海经》载昆仑山在此)立天表,作为天齐,确立天北极,由?兹氏雷泽氏(时居龙首山、山丹河),创制结绳纪历的《河图》、《洛书》,为北斗九星悬朗时代,依章动岁差计算创制于1.48~1.47万年间。
  (二)伏羲氏时代(年BC)。据《易》帝出乎震,建寅作孟春,28宿始于大角、角,依章动岁差计算年BC称帝,校正为7724年BC。又据苗族古歌,伏羲称帝号“罗奉”,公元前7724年为罗奉元年,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汉湖南长沙楚帛书乙篇载伏羲氏族谱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太昊遗址,自公元前年,共1200年,发现文字25字,七声音阶骨笛25支,以及牙璋、白龟等,南传于淮河青莲岗文化龙虬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伏羲上元太初历年代为公元前104+年,已进入神农氏时代。
  (三)炎帝神农蚩尤时代(年BC)。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氏文化;磁山斐李岗龙虬庄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营);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参庐),都河南卢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45,时公元前年。
  (四)黄帝时代(年BC)。《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釉击战事及颛顼与共工(时称涅)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釉化、阪泉之野张公泉(共工氏汉姓张)、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五)少昊颛顼时代(年BC)。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岩刻文字、天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4000年BC,第三期年BC。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年BC,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今仍此名)。
  (六)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年BC)。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是帝喾文化(年BC),典型龙山文化是帝挚尧舜禹文化。帝尧2357BC即帝位,帝舜年BC(含摄政)即帝位,帝禹年BC,(含摄政)即帝位。夏启守孝三年,于2070年即帝位,为夏朝(代)开始。故公元前2070年为夏元年。
  公元前2070年是如何推算出的呢?
  1.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于公元前249年,以此为推算原点。
  2.周积年867年,商积年496年(《竹书纪年》)、夏积年471年(《竹书纪年》),则三代相加为249+867+496+471=2083年(BC)。
  3.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商积年629年,夏积年432年(西汉刘歆《三统历》),三代相加则为249+867+629+432=2177年(BC)。
  4.取公元前2083年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下限。为什么不取2177年为下限呢?这涉及到五帝纪年与尧舜禹治水的洪水灾难的年代定位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确定。将考古学年代C14测定与树轮校正年代的谱系,从距今约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前后(公元前2000年前后)各相关的考古学年代数据,按时间先后、区域类型排出一个自然发展的连续谱系。我特别注意了同一个文化类型,例如龙山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遗址的年代数据,这些数据分期越细、数据越多、年代误差越小。当我把这些数据排成一个纵坐标时,发现同一个文化类型的起始和终止的年代几乎在同一个年代点上。又发现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的起止年代,有同样的规律。这样就取在年代点上最近的一个年代,为绝对年代。这个绝对年代,去掉±值,作为历史年代的关键点。于是:
  1.据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终止点,确定为尧遭洪水的始点,然后根据文献记载确定尧舜禹治水(含共工、鲧等治水)的大事记年代点。2.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代的洪水年代约在公元前年之间,这同时参照水文考古数据可定。据此舍去刘歆、皇甫谧的2177年的帝禹下限。
  3.据《尧典》四仲星的考古天文学的复原,推算其观测年代为公元前2357年,定尧登帝位的年代。
  4.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中尧舜禹等五帝的寿数皆有百年,在位几十年到近百年不等,显然是把氏族在位与个人执政混而为一,因此我们尽量把氏族与个人相分离,给出其相对年代和大事记。但难以分得很细。所以禹、舜、尧、挚既作氏族又作氏族首领对待,沿袭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又做了与考古文化相对应的协调或调合。但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说,这可能是不彻底的,目前似乎只能做到这一步。这或许是一个“尾巴”,留待以后慢慢去割。四、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研班取经1998年2月,我为了全力以赴完成三皇五帝断代工程的写作,提前退休。7~8月参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高级研讨班,想了解夏商周断代的方法,特别是考古学、天文学、文献学如何结合?历史关键年代如何定位?特别是夏的始点在何年?我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按照我的工作方法,我已完成了《三皇五帝时代》,我想进一步检核自己的成果是否与专家们的成果一致。我和许多学员发现三代断代工程名为“联合攻关”,实仍“各自为战”,缺少通才,没有美术考古专家参与,而恰恰在没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情况下,美术考古可以确定族属。三代工程把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坐标(但这可能是共工氏蚩尤氏在夏代的遗址,肥遗龙是其“虺”族徽),夏墟又没有挖掘出,夏代各王的考古学依据还没有找到,则夏依然只能按文献记载定出上限;殷墟甲骨文研究很充分,殷纪年年表可以解决,共和元年前的西周王位纪年也可解决。当时C14的系列标本还没有测出,而天文学家的知识陈旧,当时一位天文专家竟称28宿是春秋战国时的产物,濮阳西水坡M45蚌塑是冯时先生“摆”的。我还是学到了三条经验:1、制框架表;2、制王位承传年代表;3、考古文化C14系列数据表,把同一类型的标本按时序分出类,再测定其年代,反证考古学文化的实际历史年代,复原古史。五、三皇五帝年代学研究考古学文化系列C14数据分析,使我发现在相同的年代跨度里,在古中华大地上并列存在着不同的考古学区域类型,具有历时性的阶段性同一特征;而在上下各是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转变正与三皇五帝时代相始终。考古年代表上所明显显示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等阶段性,均与古代同期的洪水天灾相终始。因此可以肯定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是由于上古洪水和海洋进退引起,并同时引发三皇五帝时代的更替,也就是天灾导致了王族更迭,和居民迁出迁入的变换。这使我们理解为什么上古民族迁徙,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往复进行,文化遗址俱在丘、墟、堆、墩、?阶地上。找到了一个合于生存环境生存时空的合理的历史的解释的前提。那么三皇五帝的诞生,就是面对天灾人祸挺身而出的驭世英雄;三皇五帝时代也就是战胜自然灾害后,又创造了更辉煌的人类文化与文明智慧的延续。所以我根据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古地质水文学所给出的年代数据,认知了考古学文化年代自然分期的实质,也就同时对文献上三皇五帝的时代跨度,给予定位。我给出三皇五帝代系逐一承传的参考性年表,还列有各氏族文献学谱系、氏族世系年谱(参考)、综合年表、年表资料来源表、三皇五帝时代纪年简表、大事记年表、历史年代框架表、考古学文化年代表、三皇五帝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与海洋水文曲线及历史年代大事记综合年表……研究中我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史学规律: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转换与上古氏族文化的创生与地理迁徙同步发生、转换,与古星象、古气候、海洋水文曲线、洪水周期性相终始,根源于章动岁差25800年(26000)的周期性和宇宙大四季变化的周期性。这个规律的发现,为上古史研究解决了年代学与族属如何与文献典籍记载、考古学文化类型对接,还原上古史的难题。根据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学、层位学、C14数据提供的年代坐标,图腾徽铭、图符、文字、星象名称、地名提供的确定的族属坐标,将历史文献、古气候、古海洋水位、洪水周期等作“殊途同归”、“同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即可还原古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五帝断代势在必然。那么中华三皇五帝上古史,不论由谁来写,都是势在必行的。我先走一步,权作是一个试验,一个尝试。我的写作在运用、整理历代学人集体劳动成果中的得与失,对于比我更优秀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大家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三皇五帝
  《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一种意见称三皇帝为伏羲、女娲、神农;另一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第三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曰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再说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少¥;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王一兵:“三皇五帝”的考古学文化&&&
20世纪30年代,中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大禹是条虫”,从而引起了一场旷持久的论战。当时中史学界的有名人物几乎都卷进了这场论战中,最终形了煌煌七巨册的《古史辨》一书。那么,大禹或简称“禹”究竟是否存在,他是一个名,还是一个氏族的名称,以及他建立的夏朝是否存在,抑或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就为一代又一代中关心的话题。
  70年代,邹衡先生提出了“二里文化就是夏文化”的著名论断,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对这一文化的一至四期是否都属于夏文化还有争议,但承认它的一部分是夏文化,因而承认夏朝的真实存在,却已为学界的共识。照此推理,既然夏朝是存在的,那么史籍所记载的五帝及三皇时代也应该不是“空来风”。近年来,考古学界已有不少学者将一些考古学文化与之相对应。最著名的当属于去世的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他提出发现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而发现于晋南的陶寺文化相当于陶唐氏文化。李伯谦先生则认为:发现于黄淮平原的造律台文化为有虞氏文化。高崇文先生也在《试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变迁与古史传说》一文中,提出:河南龙山文化当为五帝文化,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土著原始文化是三苗文化,其突然衰落与尧、舜、禹伐三苗有关。这些都为探索三皇五帝的踪迹提供了线索。笔者经过20年的学习和思考,对这一问题也形了一些步的认识,现提出来供学界参考。
  一、“三皇五帝”的不同组合
  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一)三皇说:
  1、燧、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3、伏羲、祝融、神农(同)
  4、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二)五帝说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秋》)
  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去掉重复的,一共有13位古帝,笔者拟从时间和空间的叉点,利用地的与地下的“双重证据”,一个一个地去探寻他们在考古学文化中的位置。
  二、燧:用火的遗迹
  燧,本是用来取火的器具。顾名思义,燧便是专门负责取火的。《世本。作篇》说:“燧出火。造火者燧,因以为名。”以取火为专业,说明此时的用火还于级阶段,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旧石器时代期。古籍中没有记载燧活动的具体地域,大概只能算是个时代概念,因此举凡属于旧石器时代期的用火遗迹,就都有可能是燧遗留下来的文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北京房山周店、山西朔县峙峪、辽宁喀左鸽子、营金牛山、广东独石仔、英德青塘朱屋岩、贵州铜梓九坝岩灰、普定后寨穿、云南元谋那蚌、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吉尕勒等地,都发现了类用火的遗迹。
  三、伏羲:葫芦籽
  伏羲,又有写庖牺的,因此一些古代文就强作解,说是取义为“取牺牲以充庖厨”。直到我著名的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写出了那篇《伏羲考》,将其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葫芦传说联系起来,才算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是,闻先生把伏羲解释为“匏瓠”的音译却不甚妥当。因为,古籍中没有把“匏瓠”放在一起联用的。所以,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将其解释为“匏犀”,也就是“瓠犀”,并引《诗经。卫风。硕》中“齿如瓠犀”的诗句,将其释为“葫芦籽”,并将伏羲名“华胥”释为“葫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列子。黄帝》中说华胥氏之的百姓能“入不溺”,恰与古常将葫芦系在腰间渡河,所以又称“腰舟”的习俗有关。
  《尸子》一书中说:“庖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周易。系辞》中说:“(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佃,在这里同畋,表示在地里打猎。可见,伏羲时代尚于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阶段。虽然,古籍中未写明伏羲的地域,但笔者注意到,葫芦传说是与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洪又可写“鸿”,鸿即江,因《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滔天。鲧帝之息壤以堙洪,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祝融降于江”(同经)因此,伏羲文化当于长江中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寻找。
  从目前况看,1980年发掘的重庆江津县王爷庙遗址较为接近。这里出土了石器144件,以砾石为原料,打制多于磨制,打制的石器没有台面,多保留自然的卵石面,种类有耜、锄、刀、矛、镞、球、网坠等16种,大多是渔猎工具。
  四、女娲:女神
  女娲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中,辞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对她生育神的份表示质疑。有关女娲的传说,除造外,还有“炼石补天”,说明其更可能是个神话物。
  五、祝融:石家河文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及“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壹,于西极,以行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则说:“炎帝之妻、赤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于江,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江。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壹鸣,壹鸣生岁十有二。”而《世本。帝系》也说:“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氏,竭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谓之女贵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季连者,楚氏也。”陆终即祝融。这样一份参差互见的谱系应该是可信的。
  由述材料可以看出:一、祝融于江。二、祝融是楚族的祖先。因此可以断定祝融文化的地域在长江畔的楚地境内。而他所的时代则要通过其他有关记载推断。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世本。作篇》说:“祝融作市。”可知祝融时期已经进入了古时期,且已经产生了集市贸易,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湖北天门石河镇附近发现的50多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土城遗址已出现了城的迹象;邓家湾出土了铜块、孔雀石、图形符号和一些祭祀活动的遗迹;邓家湾、谭家岭出土的遗物达万余件,大量的小型陶塑动物如狮、象、虎、豹、、鸟、鱼、龟等为别所不见,而“抱鱼”的陶塑更有着图腾崇拜的意义,与《山海经。大荒南经》中鲧孙獾“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的记载,有着惊的吻合之。玉器则出在瓮棺内,有雕刻精细的面、飞鹰、猪龙、蝉、管、璜、方形等,小巧玲珑,具有很高的工艺平。
  六、神农:前大汶文化
  神农者,农业之神也。《白虎通义。号》说:“古之民,皆食禽兽。至于神农,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绎史》引《周书》还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实。”可见当时的农业还于级阶段。《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民知其,不知其父。”同书《去匣》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因此,神农应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系氏族社会。
  那么,他位于何地呢?《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祀之。”烈山即列山,亦既历山,《墨子。尚贤》、《孟子。离娄》、《淮南子。原道》以及《史记。五帝本纪》等,都说舜耕历山,在今山东济南。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间接的史料可以参考。《吕氏秋。用民》说:“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夙沙又作宿沙,根据《困学纪闻》引《鲁连子》,我们知道夙沙是个“善渔”和“善煮盐”的氏族,因此神农文化当属于鲁境内的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在山东滕县发掘了北辛遗址后,前大汶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其中环鲁中南山地发现了二三十,尤以北辛遗址面貌最清晰。出土的磨制石器有铲、刀、镰、斧、锛、凿、匕首、杵、磨盘、磨、磨饼等,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社会组织为系氏族公社,与神农文化接近。
  七、炎帝:仰韶文化
  《山海经。北山经》有“发鸠之山”,郭璞注云:“今在郡长子县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子县西,又名发苞山,为太行山支脉。而发鸠山有精卫鸟,相传是炎帝的女儿。《北山经》说:“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炎帝文化的一支当在今山西境内。
  另外,《大荒西经》中还提到了炎帝的另一支灵契,说:“有互之。炎帝之孙名曰灵契,灵契生互,是能下于天。”郝懿行说:“互即《海内南经》氐。”《海内南经》说:“氐在建木西,其为,面而鱼,无足。”这与我们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看到的彩陶纹饰几乎一模一样。
  《海内经》则述及炎帝的又一支伯陵,云:“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缘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按行文规律,应当是殳为侯、鼓为钟、延为乐风。这使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大荒西经》中我们曾见过“祝融生太子长琴,是摇山,始作乐风”的记载,这里的吴权与吴回、鼓与共工、延与长琴,似乎都存在着对应关系。而《西山经》谓“钟山,其子曰鼓。。。。。。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摇崖”,摇崖与长琴所的摇山必有关联,而与鼓一同被“帝”所戮的钦胚“见则有大兵”,也与殳作侯有关。钟山与“昆仑之”极近,因此可以断言,炎帝文化即仰韶文化,其分布正在今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及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
  八、黄帝:红山文化
  在第一节中我们说过,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我十分赞同。《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北狄之。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与红山文化地理位置相同。同经还说:“东海之渚中,有神,面鸟,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号。黄帝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北海,禺号东海,是为海神。”而在内蒙古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有100多件玉器,质料大多为玉,多呈淡黄绿,有蚕、鹗、鸟、鱼以及龙形珏等玉器。《大荒北经》特别提到了黄帝女祓的故事,说:“有衣青衣,名曰黄帝女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应龙畜,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祓,雨止,遂杀蚩尤。祓不得复,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之北。叔均乃为田祖。祓时亡之。所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道,决通沟渎。”叔均即始均、义均、商均。女祓即炎帝所娶赤氏女听。1983年10月,辽宁省的考古工作者于牛河梁发现“女神庙”,出土一尊约与真同大、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女神”像,当即女祓像。
  九、颛顼:蚌壳龙
  《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若,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郭璞注:“《竹书》云:‘昌意降居若,产帝乾荒。’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毕沅云:“韩、乾声相近,流即荒字,字之误也。”实际,《海内经》炎帝之子为炎居,而我怀疑炎居就是韩流、乾荒。居、流、荒都是毓(育)的错字,毓(育)古文字像女生小孩的样子。炎帝生炎居与昌意生韩流是一回事,炎帝当为黄帝之子昌意。而这里的“阿女”又与炎帝之孙伯陵所“同”的“阿女缘”挂了钩。
  颛顼最大的一件事迹就是“绝地天通”。《语。楚语》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知颛顼时已将宗教事务“收归有”。
  另外,《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帝丘,在今河南濮,1987年岁末在西坡发现一仰韶文化的大型遗址,其中45号墓(也有学者认为是祭祀遗迹)中出土了精美的蚌壳龙、凤、及鹿的图案。墓主是一个青壮年子,有学者分析,这个被蚌壳龙、虎所夹的死者,生前的份应为巫,故这个遗址很可能与颛顼族有关。
  十、帝喾:七八千年前的骨笛
  《帝王世纪》说:“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众多史学家谓即帝俊,亦即舜。其实,称帝某是商的习惯,所以帝喾或帝俊必是商的始祖,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夔字,它只是与小篆的舜字形近而已,而舜即帝俊之孙叔均,非帝俊,所谓虞舜者乃沩姓之祖为。这一点我已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言之甚详,此不赘述。
  据《山海经》记载,帝俊有子八,分别是中容、晏龙、帝鸿、黑齿、季嫠、后稷、禺号、三,多“食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证帝俊即高辛氏。《海内经》说:“帝俊有子八,是始为歌舞。”而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舞贾湖遗址墓葬中就出土了十几只骨笛,采用飞禽的骨管制,管壁多钻7孔。经测试表明,这些骨笛至少已具备六声音阶结构,发音较准,音质较好,有的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征调音阶,在中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一、太昊:枫叶足鼎
  《山海经。海内经》言:“西南有巴。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嫠,乘嫠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大昊即太昊。《世本。氏姓》说,巴有五姓:巴、樊、覃、相、郑。其中巴氏子名务相,在与其他四姓争王时胜出,当了廪君。他乘土船从夷至盐,遇盐神女,“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台之下”故事相近,郭沫若与陈梦家先生都曾撰文认为高唐就是高。屈原《离*》开篇即言“帝高之苗裔兮”,正是借用了这一神话。太昊既是巴之祖,也是楚之祖。《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昊之虚也。”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书《僖公二十一年》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则映了太昊为楚族始祖的事实。
  《周易系辞》正义引《帝王世纪》说:“大昊帝。。。。。。一号皇雄氏。”《记。月令》正义引同书作“黄熊氏”,黄熊即鲧,有别于黑熊为禹,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也已言之甚详。屈原在《天问》中为鲧极力辩护,也说明了鲧与楚的关系。而鲧又是共工,曾与颛顼争帝,《淮南子。天文》说:“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说:“共工为害,故颛顼诛之。”《山海经。海内经》又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此“帝”当即颛顼。《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山”,实为禹伐共工之臣相柳,亦即鲧孙獾、苗民。
  在安徽潜山薛家岗三期文化中,曾出土了一种枫叶形足鼎,极为特殊,当与蚩尤传说有关。《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木生山,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而蚩尤即相柳、獾也。详见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
  十二、少昊:大汶文化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从这条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少昊之位于东方;二、颛顼以“弃其琴瑟”为代价,得到了少昊的认同。《大荒北经》说:“威姓,少昊之子。”袁珂先生认为,威即鬼。前面曾说过颛顼之后祝融娶于鬼方,也映了颛顼族与少昊族之间的关系。《海内经》说:“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古史考》说:“至少昊始驾牛。”《潜夫论。五德志》说:“少昊。。。。。。始作书契。”在山东莒县陵河大汶文化墓葬中,出有一件牛角号,吹之声闻数里,极为罕见。另外,在大中型墓葬中都随葬有厚胎大陶尊,外壁刻一图形文字,目前已发现19个,内有相同的2图4个图形文字,分别出土于两地,可见这些图形文字已经定型化。此外,其他大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各式骨镞、角镞和牙镞。因此,少昊文化应即大汶文化。
  十三、尧:陶寺文化
  《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或云即帝尧是也。”《学记》引《诗含神雾》云:“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伊祁即伊耆。《论衡。正说》云:“尧以唐侯嗣位。”《汉书。地理志》说:“河东本唐尧所居。”应劭注:“平,尧都也,在平河之。”《魏土地记》说:“平城东十里,汾东原有小台,台有尧神屋石碑。”知尧今山西境内。唐前加陶大概是因为唐以制陶而闻名。
  《淮南子。本经》说:“逮至尧之时,十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契俞、九婴、大风、封豕、凿齿、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泽,杀九婴于凶之,缴大风于青丘之,射十,而下杀契俞,断修蛇于庭,禽封豕于桑林,下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畴华之泽为“南方泽名”(《淮南子。本经》),“在昆仑虚东”(《山海经。海外南经》),凶当出自应龙所的南极凶犁土丘(《大荒东经》),青丘当即青丘之山(《南山经》),庭即庭湖,桑林在宋地,敌族多位于南方,所以尧应属北方之君。尧文化应为山西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苏秉琦先生认为即陶寺文化。
  在山西南部襄汾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我最早的有木构设施的井,以及乐器石磬、鼍鼓和土鼓等,与《世本。作篇》中记载的尧臣“巫咸作鼓。无句作磬。化益作井。”十分吻合。
  十四、舜:造律台文化
  舜有驯象传说,“为”正以手牵象之形,舜后“为”姓,故有别于帝俊。《山海经。海内北经》说:“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河大泽。”知舜位于黄河流域。《大荒东经》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知王亥为商先公,故事发生在黄河之滨。《秋。襄公七年》有“沩”,郑地,一说在河南鲁山县境。而有虞氏乃位于山西西南之永济县境内。
  晋西南类型的龙山文化与豫西的“河南龙山文化”面貌相似,故舜即有虞氏。李伯谦先生谓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即有虞氏的文化,非常正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李先生的有关文章。
  十五、小结
  现在,我们可以将三皇五帝的考古学文化作一个小结。可以看出,他们实际是分为几个时间段的,燧、伏羲、女娲属于旧石器时代,燧、女娲为早期,而伏羲为晚期,其余则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神农、帝喾最早,神农为前红山文化,帝喾为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黄帝、炎帝、颛顼、太昊、少昊基本同时,黄帝属红山文化,炎帝、颛顼属仰韶文化,太昊属薛家岗文化,少昊属大汶文化;祝融稍晚,属石家河文化;尧、舜最晚,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尧位于晋南,属陶寺文化,舜(为)位于晋西南和豫西,属河南龙山文化的造律台类型。禹虽不属于三皇五帝范围之内,但因与尧、舜关系密切,所以也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我认为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三期类型。详见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
  参考文献
  1、〈古史辨〉第七册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古史续辨〉刘起纡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虎豹熊罴演大荒〉王一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文化的馈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虞夏时期的中原〉董琦科学出版社2000年
  7、〈山海经校注〉袁珂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闻一多全集〉第一集三联书店1982年
  9、〈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10、〈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中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内部教材
  12、〈中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3、〈大汶〉文物出版社1974年
  14、〈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15、〈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
  16、〈晋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62年9期
  17、〈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1期
  18、〈贵州铜梓发现的古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类学报〉1975年1月
  19、〈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20、〈辽宁营县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第16卷2期
  21、〈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22、〈辽宁鸽子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第13卷12期
  23、〈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
  24、〈舞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文物〉1989年1期
  25、〈河南濮西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3期
余岳桐: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
三皇五帝尚未被人们接受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仍被普遍地看作是神话传说。但是,三皇五帝时代作为中国文明早期阶段的称呼,符合我国历来的认识,又大体符合考古发现的上古文化面貌,应当成为夏代以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名称。
  三皇五帝时代不只是3+5=8,其帝王人数应有几十位,其年代应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对于文明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商代生产工具据考古发现主要是石器。以至曾有“商代为原始社会”的结论。相反,距今七、八千年前精美的有特别意义的玉器、陶器、骨器完全有充当祭祀和王权重器的可能。印加帝国采用结绳记事,没有通行的文字,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国家的性质。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各部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不同步,有5000年前确已建立国家的例子,也有50年前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例子。仰韶文化早期已出现父系社会萌芽,中、晚期为父系社会,与神农氏世系为父系传承一致,炎帝末期的轩辕仍处在母系社会末期,及迁到美洲保留母权制遗风,足证不同部族发展的不同步性。
  文明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距今8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时代应该是较低级的文明。据贾湖文化、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考古文化显示,各地文化面貌不一。兴隆洼文化有了世界最早的服饰,最早的玉器,最早的村落。兴隆重洼早期聚落约2.4万平方米,集中在近似圆形、周长约570米的环壕内。共8排房子,每排10座左右,一般房屋面积50-80平方米,中部两座房子各约140平方米。大房子是公共活动场所,这已体现出母系社会繁荣的情形。贾湖文化,有的仍称为裴李岗文化的一期,则更具体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包括宗教活动的详细场景。这里已有了父系社会的萌芽。
  距今6000年左右,各地考古文化出现了城址、铜器等符合国外文明标准的现象。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在湖南澧县),有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址,城内分区布局很明显,地面铺江陶土块,有水井,有专门的制陶作坊区。马家窑文化有铜渣和青铜刀,义井文化有铜渣,不论青铜的发现是否偶然,发现则是事实,应被称为原始八卦历的八角星图案在这一时期出现于华东一带,它们代表了中国的“河图”、“洛书”,是历法的表现形式,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区域,应是神农氏王天下的体现。房屋朝向中心广场的现象代表了人们对于部落(早期中国?)的向心力。
  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城址增多,许多地区进入国家阶段。大地湾的宫殿式建筑,尉迟寺的“豪华”房子,凌家滩、红山文化冶炼青铜的遗迹及青铜器,表明中国在5000年前确实出现了国家。但这种大范围的文化上的光辉,却不如仰韶文化的“大一统”来得广泛。《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未尝宁居”,征战不止,看来没有神农氏那样的统一文化的结果,这应归因于各地方文化大发展,个性更多地保存下来。
  少昊未居帝位,《史记》、《竹书纪年》相同,但少昊把文化传到美洲,时间应按玛雅历起点公元前3114年。这个时间反过来可以说明黄帝生活在5000多年前,已有距今年的观点。后者更可信。红山文化“女神庙”,供奉对象应是真人,并非虚构的神。母系社会实行图腾崇拜,即使崇拜妇祖先,也应是后来的事。王大有先生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均与黄帝族的图腾有关。这些图案、造型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宗教的产物。据纬书及《史记.封禅书》所引,黄帝应有十世,几百年。退居华北北部以后黄帝族衰落了。华北一带颛顼、帝喾、尧、舜相继为王。从考古学文化来看,这一时期,龙山文化有过繁盛的局面。当为尧舜禹的时代。文献记载关于这一时期相对丰富一些,但考古工作还不够充分。龙山文化有文字,可是没有当时留下的史事记录原件。作为年代框架,要做的事并不比夏代容易。要想分清各王的年代,如没有新的发现,就无法精确到年。
  夏代的上限还悬而未决——我说的是考古工作。由于禹继舜为共主,双传子启“家天下”,没经过“革命”,考古文化不会有本质的剧变。龙山文化的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600——2000年,尧舜禹三人合计在位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但一般把公元前2600——2200年看成尧舜时代,400年不可能只属于二三个王的纪年。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的过渡类型引发的争论不影响“先入为主”的研究结果,因为这一时期已有文献记载的资料供参考。尧舜之上,颛顼、帝喾活动中心在河南及周边地区,是否如纬书所称各为数世应予以关注。古人早已指出,《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的“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联社,不陨其名,以至于尧”。表示高辛至尧非一二世,若“八世”与尧同为帝喾之子,谈不上“族”,“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夏、商、周始祖同处一个时代的事实体现了“国家联盟”下的格局。
  一般认为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或2698年。这是据文献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晚了近一千年。正是这一结果,导致学术界把黄帝、尧、舜、禹都列入4000年前的传说之中。
  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研究,早期是文明肇始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异”,即最先表现较高的文化的东西。后期是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考古发现应注重“同”,即共性。目光不应只放在中原一带。辽西、四川等地的文明进程可以称作中国上古的特殊代表。文献表明上古时代各地的联系比人们想像的要密切。盘古王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山海经》古史重点在三皇五帝时代,因其记述的范围很广大,未进行深入研究者很难相信。实际上《山海经》关于中国先民活动范围的记载是可信的。北亚、美洲、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考古、语言、民俗及对古今居民体质(现在可以加上基因)的研究,是增加我们对于上古史的认识的重要手段。带着先入为主的目的去研究古代美洲文明,方法对头,是全面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必要组成部分。
  图腾是有历史学价值的重要信息。《史记》中的“神话”大都是图腾崇拜的真实反映。《史记.秦本纪》:“大廉玄孙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商代初期还有鸟身的人为帝御?说不可信,但是其后代就是这么认识的。《山海经》的“怪”大都是图腾像的描述。这些成体系的记载可以称作中国上古史的图腾版本。尤其是炎帝、黄帝世系的记载,与其它文献不同。夸父猴图腾的分布,远达北亚和美洲,又有灵宝仰韶文化特大型聚落的考古学证据,说明夸父确有相当大的实力。黄帝一个支系叫韩流,猪图腾,《史记》等书无载,惟《竹纪年》有“乾荒”与之相应。考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非同寻常的猪图腾,说明韩流是存在的,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尧时的“封豨”也是猪图腾。如果说文字证据可能找不到,那么图腾证据则保存下来了。这是中国上古史的一件幸事。盼望更多的专家像王大有先生一样把图腾形容融入古史寻证中,不可辜负了《山海经》啊!
  对于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考古未必能再现原貌。学者据贾湖遗址占卜实物考证伏羲作八卦是可信的。据《史记.天官书》和易洛魁人、玛雅人的实际,表明黄帝考定星历、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蚩尤明天道是史实。二十八宿产生很早,黄帝时已在应用是千真万确的。文献可以通过考古以外的途径验证,拘泥于出土物有时反而会低估上古文化的水平。
  我们有责任弄清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国上古史再也不能“一头雾水”,模糊下去了。那种怀疑中国文明早期阶段——三皇五帝时代的观点,必须被多学科、多角度的实证来说服,我们有这个信心!
李伯谦:考古学视野的三皇五帝时代
一、“三皇五帝夏商周”昌我国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古史观
  1、三皇和五帝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的归纳:
  三皇:8种说法
  (1)伏羲、神农、燧人
(2)伏羲、神农、祝融
  (2)伏羲、女娲、神农
(4)伏羲、祝融、神农
  (5)伏羲、燧人、神农
(6)燧人、伏羲、神农
  (7)伏羲、神农、黄帝
(8)燧皇、伏羲、女娲
  五帝:5种说法
  (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
  (4)轩辕、少昊、高阳、高辛、陶唐、有虞
  (5)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
  2、先秦文献对三皇五帝的记述
  三皇:分别见于《易经·系辞下》、《韩非子·五蠹》、《庄子·盗》、《左传》、《竹书纪年》、《列子》、《山海经》等。
  五帝:分别见于《国语》、《竹书纪年》、《山海经》、《吕氏春秋》等。
  3、司马迁《史记》总结出的来古史体系
  (1)未见三皇
  (2)五帝顺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4、我们的认识
  (1)三皇应代表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先后次序是: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其前尚有有巢氏。神农氏最后是炎帝,与黄帝相交错。
  (2)关于五帝同意司马迁《史记》的意见。
  二、疑古思朝对传统古史体系的破坏与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任务的提出
  1、顾颉刚“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对传统古史体系的破坏
  2、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任务的提出
  (1)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及其向中国的传播
  (2)李玄伯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古史的倡议与顾颉刚的回应
  (3)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史两重证据法的提示与实践
  三、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的历程与成果
  1、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走过的历程
  2、考古学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取得的成果
  (1)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人类化石和石器工具的比较完备的标本,建成立了其发展演变的谱系
  (2)确立了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分类型体系,为探索中国文明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模式
  (4)阐明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王国—帝国社会结构演进的基本框架
  (5)确认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本土说
  四、考古学重建的中国古史体系与传统中国古史体系的对应
考古学的中国古史体系&&
传统史学的中国古史体系&&&&&年代(距今)&&&&&&&
旧石器时代早期&&&&&&&&
有巢氏&&&&&&&&&&&&&&&&&&&&&200万年—50万年&&&&
旧石器时代中期&&&&&&&&&伏羲氏&&&&&&&&&&&&&&&&&&&&&50万年—10万年&&&&&&氏族
旧石器时代晚期&&&&&&&&
燧人氏&&&&&&&&&&&&&&&&&&&&
10万年—2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神农氏&&&&&&&&&&&&&&&&&&&&&2万年—5千年&&&&&&&
氏 族·部落
新石器时代中期&&&&&&&&&神农氏&&&&&&&&&&&&&&&&&&&&
5千年—4.5千年&&&&&&氏族·部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
炎帝、黄帝&&&&&&&&&&&&&&&&
4.5千年—4千年&&&&&
新石器时代末期&&&&&&&&
颛顼、帝喾、尧舜禹&&&&&&&&&4千年—2千多年&&&&&
青铜器时代&&&&&&&&&&&&&夏—商—周&&&&&&&&&&&&&&&&&&&&&&&&&&&&&&&&&&&&
铁器时代&&&&&&&&&&&&&&&秦—清&&&&&&&&&&&&&&&&&&&&&年&&&&&&&
&五、文献与考古所见神农、炎黄社会(作者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王大有:三皇五帝断代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为什么要研究中华上古史?为什么要研究三皇五帝时代?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记得大约在1957年我读到一本毛泽东著《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小册子,里面有“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共四千年的说法,在我上初中学历史时,才知这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有明确纪年的历史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的,中国有确切纪年的文明史不到三千年。所以我们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排在埃及、印度、巴比伦之后,屈居“小四”。自夏而上至黄帝,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大约也只有四千八百年的历史。
  从1974年开始我为进行人物画、历史画创作大量收集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民族民俗学资料,对《史记·五帝本纪》的“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父子相继”积年发生质疑;依据对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我逐渐形成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文化摇篮的认识,并着手著述《龙凤艺术初探》,论证这一认识。
  1977年夏天,我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唐兰的一篇文章:《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文章说:“我国的文明史只有四千多年,过去一般这样说。其实不然。从解放后发现的考古资料和对古代文献的重新整理,应该说我国的文明史有六千年左右”。“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少昊的英雄是蚩尤”,“我国历史的最早一页是黄帝和炎帝的阪泉之战与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由于炎帝与黄帝讲和了,所以蚩尤被杀。但在少昊民族中,蚩尤依然是英雄”;“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它是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到夏禹时,至少已经有了两千来年”,“所以我们说中国历史还是应该从黄帝开始,中国有六千年左右的文明史”。他还十分尖锐地说:司马迁上了儒家“五帝德”之类记载的当,把黄帝、帝颛顼、帝喾等都当作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其实,他们都是一个时代。
  这在当时非常传统(正统)、保守、陈旧的中国史学界、考古界简直就是一颗原子弹,引起巨大冲击波,彭邦炯著文《是氏族社会不是奴隶社会》与唐兰商榷,唐兰于1978年2月著文《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进一步指出大汶口陶文既不是符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在当时已经通行,正是少昊国家的蚩尤发明了冶金并作铜兵器。正因为这时已有青铜器,少昊才号称金天氏,并设有金正蓐收该。
  唐兰先生的观点令我欣喜并深思,我认定他是正确的、超前的、代表历史研究趋势的,也与我的思路是一致的。他确定了中国上古史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继续伸延扩展开去一定会重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唐兰的文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此后我沿着他的研究轨迹继续努力。1978年我的四弟王清和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此后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他给我借来了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从此我们兄弟几个人就致力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
  从唐兰开始,中国史学界在四千年与六千年之间打一个折扣,称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坚持证论中华文明史至少七八千年,这一观点于1988年出版的《龙凤图集》、《龙凤文化源流》中发表。
  二、我如何研究三皇五帝史
  夏商周三代历史及其积年《史记》等已有明确记载,疑古派予以否定是无知而数典忘祖。五帝之前为三皇时代,依《易》系辞下传第二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史记·五帝本纪》亦言“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然伏羲氏风姓,源自燧人氏,“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帝王世纪》、《补三皇本纪》等);则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研究三皇五帝史,首先要证实三皇五帝作为历史人物、氏族、国族的历史存在,其次是其生活的地域和年代。这个前提解决之后,才能使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落在实处。解决这个前提的关键,是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文化中找到这些上古族团的族徽,并根据这些族徽的原生型、演生型、变异型(含分化与复合、综合)的承传和与之共生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确定他们生活的年代(时代);如果还有其现代裔族,则从他们现代的遗俗和古歌溯源上古历史。我把这种方法称作:“图腾徽铭历史学”,又将其分作物态层、制度层、心态层作综合集成还原法的研究,我把这种方法叫“文化层次系统论”。在具体操作时又用了十二重考证法。
  从哪里切入,可以直接把握三皇五帝的图腾徽铭文化呢?如何把握三皇五帝文化的本质特征呢?我的认识是:1.龙凤文化是三皇五帝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三皇五帝的主图腾;2.太极八卦天文学文化、天人合一形音义兼俱的中国文字、祭祀天主地主人主(祖先)的礼制是三皇五帝时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我的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就从这里突破。研究按照我的预定计划滚动式推进,每一部专著的出版解决一个关键问题。这样做下来,已经出版了:
  (一)《龙凤图集》(1988年,朝花美术出版社),这是龙凤图腾徽铭文化艺术的考古美术学编年八千年通史图集,是我从1978年始,用了10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面对实物写生的图谱集成。论文《龙凤艺术初探》,第六节中国龙凤艺术的亚洲美洲播迁,提出长江、黄河,黑龙江是中国三大文化摇篮,早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出大半个地球,创造了太平洋文化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惠莞高速线祥细路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