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老是把关晓彤腿夹不紧的照片的很紧对她有影响吗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二)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二)
&&&&&&& 童年的经历影响孩子一生1.?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处得很僵?2.? 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一位朋友和我聊天,她对自己的个性很不满意,说自己没有主见、没有个性、自卑,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一旦发生点事便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有一次老公外出,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她急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说她这种性格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的不当教育。父母对她总是否定,挂在口头的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能干呀,再看看你”这种类似的话,把她的信心摧毁得一干二净。由于成绩不太好,总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作业,不准外出。她根本不能获得基本的人身自由,若是犯一点点过错就会被父母骂得一无是处。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朋友自卑的性格就源于父母对她的精神摧残,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和羞辱把她的自信一点点吞噬,父母的霸权做法让她失去了自我,所以成年后她毫无主见、遇事慌张。我们身边很多人身上有种种心理缺陷,其原因都可以追溯至童年。有兄弟俩,是我儿时的小伙伴。弟弟聪明活泼,从小备受宠爱。兄弟俩白天由奶奶照看,奶奶对弟弟格外宠爱一些,有好吃的东西会偷偷拿给弟弟吃,哥哥吃不到。弟弟很顽劣,喜欢打人、往别人脸上吐痰、喊别人外号,奶奶觉得孙子还小,这些顽劣行为很可爱,不但不制止,反而哈哈大笑。弟弟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分成很多块,全家人每人一块。弟弟很快吃完自己那块,飞快地抢走妈妈的那一块,躲到一边吃去了。妈妈以为弟弟还小,什么都不懂,并没往心里去,也没有对弟弟说什么。后来,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两块糖,弟弟和哥哥每人一块,弟弟吃完后必定抢哥哥那块,为了这样的事情,他和哥哥经常打架。大人们总是要哥哥让着弟弟,理由是哥哥大,弟弟小。这时,弟弟抢得更心安理得了,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处处显露,出门看见零食必定吵着要买,不管家里家徒四壁的情况;吃的玩的都要强抢独占,从不和别人分享;想要某物或想做某事必得如愿以偿,否则就赖地打滚、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懒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干。而哥哥和弟弟截然相反,懂得体恤父母,出门从来不让妈妈买吃的玩的,常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某天,妈妈出门走亲戚,因为路远不能带孩子去,两岁多的弟弟非要跟着去,妈妈走出很远了,他哭着追了出去。哥哥看见弟弟追着妈妈走,心里着急,担心弟弟有什么闪失,就在后面追弟弟。追出去约两里地,哥哥没能追到弟弟,只好回家了。哥哥很担心弟弟的安危,就坐在大门口等着,直到邻居把弟弟带回来才放心地回屋。一晃30年过去,哥哥事业小有成就并有了幸福的家庭,承担起赡养一大家子的重担。弟弟好高骛远,总是换工作,每次都不超过1个月;责任感缺失,有了孩子后,他烟照抽、酒照喝、槟榔照嚼、麻将照打,孩子的奶粉却没钱买;不反思自己,总抱怨别人,经常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钱,对自己不够好,埋怨哥哥帮助自己不够,埋怨老婆太爱唠叨。熟悉兄弟俩的亲戚朋友都会慨叹: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得真是不错,从两岁多的弟弟身上不就可以看到他30年后的样子吗?小时不懂分享,不顾别人,只顾自己,长大后也是如此,孩子的奶粉钱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他照样吃喝玩乐;小时不体恤家里,不顾家穷要买吃的玩的,长大后上不赡养父母,下不抚养孩子,毫无责任感;小时任性,要怎样就怎样,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大后依然任性,工作稍不如意就换,生活中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哥哥则刚好相反。同一个家庭,同样的生活环境,兄弟俩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分析主要是大人(尤其是奶奶)对他们不同的态度所致。如果奶奶一视同仁,不偷偷拿糖果给弟弟,而是兄弟俩分享;如果在弟弟顽劣的时候能告诉他这样不对,让弟弟能明辨是非;如果在弟弟抢西瓜、抢糖果的时候及时引导,让他懂得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在弟弟吵着要买这买那时,大人能拒绝并引导孩子懂得适度,懂得体谅家里的困难;如果从小让弟弟承担一些应该他承担的事情如果以上都实现,弟弟的人生应该会是另一番景象。抢一片西瓜、一粒糖果,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都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容易而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变得冷漠自私。“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实仔细观察周边的成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成人的心智、人格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有的冷漠、有的胆怯、有的懦弱、有的自卑、有的懒惰自私、有的毫无责任感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历。很多患有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人,其主要病因是幼年时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譬如父母粗暴、家庭不睦、放纵溺爱、过分苛求等。我一位亲戚的15岁的女儿,和父母闹得很僵。她宁愿住在亲戚家,也不愿待在自己家。这个孩子从小寄养在亲戚家,对父母很冷漠。而且她的父母经常吵架,家里常年充满硝烟。刚开始的时候她感到很害怕,后来逐渐变得麻木,最后心里充满仇恨!有一次我问她:“如果你失去了爸爸或妈妈,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她冷漠地说:“无所谓,没什么感觉。”她和父母分别1个多月,再次见到父母时,对父母不理不睬,为此她妈妈伤透了心。这个孩子的冷漠就是孩子在幼年受到心理创伤导致的,她长期寄养在亲戚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所以她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就算“父母死了”她也无所谓。她之所以宁可流落在亲戚家,也不愿意回去,也是因家庭不和让她感到厌恶和仇恨,一心想逃离这个没有温暖的家。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不太在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而有的家长非常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的灌输,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孩子遇到的变换,如搬家、上幼儿园、变换带养人等,很少有家长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有的家长甚至长期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有的家长虽然天天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极少,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来。有的家长虽然偶尔陪陪孩子,但是并不懂得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更多的家长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育儿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和苦恼。有一位“女强人”妈妈曾经给我留言:“4岁的儿子很孤僻,不和其他孩子接触。我觉得很失败,偌大一家公司我能管理好,而对一个4岁的小人儿我却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人牺牲掉陪伴孩子的时间,辛辛苦苦拼事业,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是当他们事业成功后,却发现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重点提示:&“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不太在意,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和羞辱会一点点吞噬孩子的自信,父母的霸权让孩子失去自我,所以成年后孩子毫无主见、遇事慌张;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都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容易而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变得冷漠自私。回顾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我们一定都记得童年幸与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一定感受得到,童年对于我们性格、修养、能力、价值观、择偶观等方面的影响。0 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不要以工作忙、没时间而不陪孩子,光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不花时间和心思会得不偿失因为事业可以重新开始,孩子的童年却不能重来;事业可以等待,孩子的成长却不能等待。关于安全感1.?人缺乏安全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2.?孩子内向、沉默,是因为什么?3.?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4.?父母的教育方法为什么要保持一致?凌晨,我从噩梦中惊醒。梦境是这样的:我带着周周到一个医院看病,医生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太太。看完病后,我们到医院食堂吃饭,我打完饭一回头就不见了周周!我吓坏了,赶紧四处找,把医院里面找遍了,还是没能找着。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只有几秒的时间,莫非是被人贩子拐走了?我掏出手机拨打了110 报案,接着发疯似的跑上大街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我急得大哭起来,对着茫茫人海,我大喊:“快点找啊,快点帮我找孩子呀 ”喊完这一句,我惊醒了,醒来后发现我的手放在周周的小屁股上。当我清醒过来,发现这是一个梦,我眼泪都出来了!我是一个轻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记得小时候,只要看见我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就会突然生出一丝恐惧:妈妈是不是就这样死了,永远不醒来了?妈妈出门,如果较晚没有回来,我就开始心慌慌,经常在黄昏的时候跑到村口,向远处张望,盼望能看到妈妈的身影,一定要等到妈妈才放心。成年后,我的具体“症状”有:有些庸人自扰,凡事喜欢往坏处想,譬如怀孕的时候有先兆性流产,我陷入了重度焦虑之中,每天惴惴不安,唯恐保不住胎儿;容易焦虑,偶尔做噩梦,我担心的事情就会出现在我的梦境中。其实我既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工作压力,婚姻幸福稳定,可我为什么还是会缺乏安全感呢?我知道人的很多特质比如性格、习惯及心理品质等,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我想一定是童年的经历影响了我,造成安全感缺失。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是极为苛刻的,不允许我们出一点错,如果出错便非打即骂,甚至罚跪。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路上很泥泞,我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巴。我用力甩,想甩掉鞋子上的泥,没想到把鞋子甩了出去,掉进了小河里。妈妈看见了,劈头盖脸地骂了过来。我觉得很羞辱!还有一次,我和弟弟在谷仓上玩,谷仓大约有两米高,弟弟把我推了下来。幸亏是泥巴地,我摔得并不严重,就是摔起了个包。母亲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给了我们最严厉的处罚:罚跪。我们足足跪了大半天!从谷仓坠落就让我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然而,等待我的不是宽慰而是罚跪。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只要我不小心有个小失误,我的心里就会惴惴不安、诚惶诚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特别是3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很多人生活缺乏安全感往往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特别关爱孩子,孩子一生都会特别有安全感。我想我的安全感缺失就是因为儿童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吧。写下这些童年旧事,并不是表达对我母亲的不满,我知道她很爱我,只是她不懂得要怎样来爱我。就如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懂得要如何去爱。&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只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以后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孩子只有觉得父母是可以信赖的,才会推及他人是可以信赖的。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妮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的、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而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更多地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更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的行为,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安全感也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这里要讲到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的故事。这是一个网友给我的留言,经孩子妈妈的同意,我把孩子的事例发表在这里,给家长们做一个借鉴。我的孩子3岁了,一直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带,两个星期换一次班。爷爷和外婆很宠孩子,什么都顺着孩子。外公则有一些原则,但是外婆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骂外公。而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因为教育方式不同,谁也不听谁的,积怨很深。孩子从2岁开始变得内向、沉默,什么人跟她说话都不答理,对别人视而不见。我问她为什么不答理别人,她只说一句“不喜欢”。自从9月份上了幼儿园,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了,甚至都不怎么跟我谈心了,只要一说起有关幼儿园的事就完全避开我,或是转移话题。不但早上哭,半夜也哭。据老师说,因为一件衣服的事(她出了很多汗,老师要给她脱衣服,可是她坚决不肯,老师就硬给她脱),她大哭,脱了后也抓着衣服不放。而且时时刻刻要拿着她的书包,并且不断地拉书包的拉链。老师说平时她只要安静下来也会有这些动作,上幼儿园后手里也习惯抓着一条手绢不放,时不时就擦擦眼泪。还有就是老想着她的书包,明明摆正了她还要再摆,拉链拉好了也要再拉,活动完回来就要先去看看书包。这些都是白天的举动,晚上回家她也不会跟我们讲幼儿园的事,直到半夜大哭,把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都演绎了一遍我们才知道这样。连续两个星期都是这样,每晚12点半准时开始,持续一个小时,而且就像中了邪似的完全不理会任何人。第二天问她晚上有没有哭,她都说没有。她恐惧上幼儿园,一早起来就歇斯底里地哭着说不去幼儿园。我们跟老师沟通了,甚至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都没法解决她的焦虑和恐惧。这个星期她又开始发烧咳嗽,没上幼儿园才稍微好点,但早上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要上幼儿园”。我们真的是心力交瘁,不知该拿她怎么办。现在,她性格变得很不开朗,出去玩也不是很开心的那种,有时一边玩还一边发呆,也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了,只要有小朋友跟她玩,她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他(她)。”最重要的是她现在已经开始不太喜欢跟我聊天了,甚至晚上也不肯跟我睡了,我一直在找原因,可是她的回答是“妈妈会打我的”。我从来都没有打过她,也没说过类似要打她的话,但指责肯定是有的,可是这段时间肯定没有,不知为什么在她心里会有这个想法。即使白天和晚上我带她玩得挺开心的,睡前也跟她讲故事,一提要关灯睡觉,她就说要跟外婆睡或是爷爷睡了。我心里那个难过啊,虽然不跟我睡她会睡得更舒服,可是我还是希望她能跟我睡。医生说她现在已有一点焦虑症了,不知这么大了还好不好改正?我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这个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并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幼年频繁变换带养人、成人教育方式不一致、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陪伴太少、大人当着孩子的面起纷争,成人不懂得孩子,不会给孩子真正的爱,这些都是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尤其是父母陪伴孩子太少,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最主要原因。孩子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排斥别人,不信任他人包括父母,认为别人都对她有着潜在的威胁,内心充满着恐惧和压抑。孩子妈妈说看了心理医生都没有用,看到我的博客后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不是救命稻草,能救孩子的只有父母!我和这位妈妈分析了孩子的状态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停止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从她强行脱掉孩子的衣服就可以看出,老师的粗暴会加重孩子的恐惧。第二,由妈妈全职带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获得孩子的信任,避免老人带孩子教育方法不一致。第三,父母教育方法保持一致,学会真正爱孩子。第四,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一切,试着读懂孩子的内心。第五,忽略孩子的“毛病”,克服自己焦虑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对于辞职当全职妈妈,孩子妈妈很是犹豫,说她在一家很好的单位,稳定、待遇好,舍不得放弃。我说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不就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吗?如果孩子不健康快乐,我们能幸福吗?我们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孩子都到这个地步了,如果病情加重可能会引起精神病的。这位妈妈说要好好考虑。第二天,这位妈妈告诉我,当天晚上她用我说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居然同意和她睡了!这个变化让她很振奋,她突然想通了,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辞职是值得的。但是还要和家人商量,争取家人的支持。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振奋,我是多么希望这个孩子能快乐起来呀。这位妈妈还告诉我,原来听同事说当全职妈妈很辛苦,她还曾经暗暗庆幸!可如今回过头来想想,那种心态是多么可笑。几个月后,我收到了这位妈妈的留言,她说孩子已经完全正常了。我问她孩子走向正常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她说主要还是她教育方式的转变。这个例子足以证明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重点提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如同万丈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稳,高楼终有一天会倒塌。儿童早期(尤其是2岁以内)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好安全感。常有家长问我:“孩子怎么早教?”我说:“在2岁以内,主要任务就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有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陪伴孩子很少,甚至把孩子完全扔给老人,这样做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有的家长虽然和孩子住在一起,却早出晚归,很少陪孩子。有的家长虽有一点时间陪孩子,可也就是“管教”孩子,甚至是一边做事或者看电视一边陪孩子。如果我们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给孩子精神的关爱,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其影响将是终身的!总而言之,人的很多特质比如性格、习惯及心理品质等,都可以追溯到童年。身体的疼痛不久就会消失,而心灵的伤害却像一个烙印,一辈子都不会消失。儿童时期,特别是3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很多人生活缺乏安全感往往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孩子只有与父母先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以后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你是否经常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1.?你是否经常在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2.?孩子会反复验证父母是不是爱他。一位网友给我留言:“今天我又冲孩子发火了,还在她屁股上拍了两巴掌,我感觉自己都快崩溃了!现在回想,其实事情很简单:今天上午,孩子莫名其妙地在那儿哼哼,然后就哭了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叫我不要问,还要我走开。我走开了,她继续哭而且越哭越大声。我真不知道她想干吗,我又去问她,她还是那句你不要问我,而且还叫我滚出去。我不理她去别的屋也不行,她一定要我走到外面去,我还是出去了。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哭,声音都快哑了。过了一会儿,她要尿尿,自己不脱裤子,也不要我帮她,自己在那里边哭边叫要尿尿。我真的忍不住了,拉住她,把她裤子扒了,就在她屁股上打了两巴掌,用高分贝的声音训斥她,再把她拉进厕所。在上厕所时,她也边哭边让我出去,不要我帮她擦屁股。我刚出去,她又大叫快来擦屁股。我想她可能拿不到纸,所以我又去帮她擦屁股了。擦好后我帮她穿好裤子,然后抱抱她,让她不要哭了,她慢慢平静下来。我问她刚才为什么哭,她说不知道。我又问她想做什么,她也说不知道。我就给她讲:妈妈不喜欢你哭,你耍赖皮妈妈也不喜欢,有什么事你就好好讲,你不讲我怎么会知道呢?每次有什么事我一问她,她就叫我你不要问我,有时她会说不知道,多问几遍她会特不耐烦地让我走开,这究竟该怎么办啊?”我分析,孩子的这种表现是她在求证妈妈是否爱她。“妈妈不喜欢你哭,你耍赖皮妈妈也不喜欢”,从妈妈口中吐出这样的话,让孩子感到不安。孩子会觉得,妈妈爱我是有条件的,只要我不符合妈妈的要求,就会失去妈妈的爱。如果我耍赖,如果我哭,妈妈都不会爱我了。这位妈妈承认,她经常说类似的话。难怪这个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哭,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行为都是她在想方设法求证妈妈到底是不是爱她。妈妈要孩子告诉她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孩子不到3岁,对于内心的感受没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只是妈妈的忽略就会让她不安,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又怎么能表达清楚这种不安呢?通常,6岁以前的孩子会反复验证父母是不是爱他(她),一定要得到验证才心安。周周3岁10个月的时候,就曾经常问我:“妈妈,你爱不爱我啊?”我每次都会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妈妈爱你。”有时候,我抱一下或者亲一下别的孩子,周周会“吃醋”,泪水哗哗地流,说:“妈妈,你怎么不爱我了?”我说:“妈妈爱你啊。”她说:“那你怎么抱别人不抱我?”我赶忙抱她,但是她小嘴一撅,赌气地说:“不要你抱了,你没有第一名抱我,我才不想当第二名!”然后还赌气地说:“你离我远一点,我不要你这个妈妈了!”我再三强调“妈妈最爱你”,通常她会装作没听见,要我大声说N遍,验证了我真的最爱她之后,她才破涕为笑。有时,周周还问我:“妈妈,你最爱的人是谁?”我说:“是爸爸和你。”她生气了,“不行,不能让爸爸排第一名,我要排第一名。”我说:“那就是你和爸爸。”她又说:“不行,最爱的是我,爸爸排在第二名。”但是当我问她:“你觉得妈妈最爱的人是谁?”她会不假思索地说:“是我和爸爸。”孩子就是这样,希望妈妈最爱的那个人是自己。&不少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向我诉说过他们的苦恼,就是老大特别嫉妒老二。他们喜欢和老二抢东西,凡是老二有的,他一定要有,哪怕自己根本用不着;喜欢攻击老二,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迅速攻击,有的下手还特狠;和老二抢妈妈,在妈妈照顾老二的时候,老大闹着也要妈妈照顾。这些行为体现的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不确信,他们觉得,以前他是家里人关爱的焦点,而老二出生之后,大家的焦点转移到老二身上,或多或少忽略了他。他小小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巨大的不安让他对老二产生强烈的嫉妒,他认为就是这个小婴儿抢走了他们的爸爸妈妈,抢走了他的爱。他甚至以攻击和破坏行为来验证父母是不是爱他。有的家长一着急,在老大闹的时候,尤其是攻击老二的时候,忍不住大打出手,这样一来,老大就更加失望了,攻击行为更频繁,对父母更加不信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嫉妒行为予以接纳和理解,反复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只是由于弟弟(妹妹)年龄小,不能照顾自己,更加需要爸爸妈妈多照顾他(她)一点。并且时常亲吻、拥抱孩子(而不是等到孩子出现感情饥渴了再来安抚)。孩子验证了父母还是如以前一样爱他,内心的恐慌就会解除,心里也就释然了。&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记得有一次,周周也是莫名其妙地生闷气,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趴在床上情绪非常低落。任由外婆怎么哄,都不肯上餐桌。我走过去抱着她轻轻地问:“是怎么了?可以和妈妈说吗?”周周居然说要当婴儿,要我抱着她吃!我猜测可能是因为自己忙于写稿,关注她的时候比以前少了一点,她的小脑袋瓜里一定很疑惑,妈妈是不是还和以前一样爱我呀?我答应了周周的要求,抱着她开始喂饭,并且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妈妈爱你。”我拥周周入怀的那一刻,周周笑了。这种看起来无理的要求,其实就是她在求证我是不是如以前一样爱她,得到证实后,她就释然了。有些成人喜欢逗弄孩子,骗孩子说“妈妈不爱你了”,这种话对孩子真是巨大的打击!晓晓5岁的时候,在弟弟出生1个多月以后的某天,突然跑过来问我:“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呀?”我说:“你怎么会这么问呢?你妈妈当然还爱你啊,和以前一样爱你。”晓晓眼眶里噙着泪,轻轻地说:“可是,姨妈说,我妈妈生了弟弟,以后只爱弟弟,不爱我了。”看着她心事重重、又担忧又惶恐的样子,我心生怜爱,连忙把她搂在怀里说:“姨妈是故意逗你的,这样做是不对的,她不应该这样逗小孩子。我可以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对了,姨妈是什么时候跟你说的呢?”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那天。”我猜她应该是指她弟弟做满月酒那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于是我问:“是不是弟弟做满月酒,家里来了很多客人那天?”晓晓说:“是的。”我问我妈是否知道这件事,我妈说确实有这回事,当时她对晓晓说她妈妈是爱她的,后来她就没在意了,没想到这么多天,晓晓还不能释怀。我一听心里就难受,事情都过去二十来天了,晓晓还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这二十来天里,她心里该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啊?我领着晓晓去找她妈妈,在她妈妈的再三保证之下,晓晓还是半信半疑。所幸的是,经过我提醒后,后来一段时间,晓晓的妈妈特别注意给晓晓关爱,以行动证实了妈妈对她的爱没变,晓晓才释怀了。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因为成人的无知,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多么不安,给孩子增加多大的痛苦啊!“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好好吃饭,妈妈才喜欢” 类似的话是不是也很熟悉?是不是曾有类似的话从我们的嘴里冒出来过?这些话在孩子听来,潜台词实际是:爸爸妈妈爱我是有条件的,只有我乖乖的、符合爸爸妈妈的要求,爸爸妈妈才会爱我。如果我犯了错,如果我不听话,如果我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如果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孩子会感到非常不安,会千方百计地以哭闹耍横等莫名其妙的行为来求证爸爸妈妈是否爱他。&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就算孩子耍赖皮,就算孩子犯了错,就算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对他们的爱都不会减少一分,这样孩子才会心安。孩子们非常在意家长对他们的态度,尤其在犯错之后,心里惴惴不安,担心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这时,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坚定的保证: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永远爱你。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不因为孩子的错误、顽皮、淘气减少一分;同时这种爱也应该是有原则的爱,孩子应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不仅要这样说,而且要这样做。如果你的孩子莫名其妙地哭闹或发脾气,那你要好好想想,是不是你让孩子感到不安了,他在千方百计求证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呢。我们得给孩子吃下定心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一样爱你。光说还不够,还得用行动去证实。重点提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父母如果经常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孩子就会认为妈妈真不再爱他了。有些成人喜欢逗弄孩子,骗孩子说“你妈妈不爱你了,她喜欢你弟弟”,这种随口说出的话会让孩子不安和痛苦。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在验证父母是否还在乎他,是否还爱他。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要去平复孩子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就算孩子耍赖皮、犯了错、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对他们的爱都不应该减少一分,这样孩子才会心安。断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强行断奶给孩子所带来的伤痛。&&&大家都知道,母乳对孩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婴儿紧贴母亲乳房吃奶,心理上能获得安全感。母乳是最好的镇定剂、止痛剂,妈妈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婴儿烦躁、害怕、痛苦的时候,只要含住奶头就会安静下来。断奶是宝宝生活中的一大转折,不仅仅关系到食物品种、喂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断奶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断奶,老一辈人的做法是把宝宝和妈妈隔离,宝宝看不见妈妈,就没办法吃奶,强行被断掉。前面说过,我妈说我小时候断奶是强行“打”断的。我的小侄女晓晓也是这样断奶的,她哭了好几天,尤其是在夜里,烦躁不安,嘴巴到处拱,找奶,找妈妈。隔离了一个星期,被强行断掉。晓晓也缺乏安全感,她经常担心妈妈是不是会扔下她。一次从外婆家回来,晚上,晓晓一遍遍地问妈妈:“妈妈,你明天会带我一起走吧?妈妈,你不会把我留在这里吧?妈妈,你一定要带我一起上车 ”关于断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弱小的婴儿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奶,又找不到妈妈,她不知道她的妈妈去了哪里,她不知妈妈为何要如此对她,她感到痛苦、恐惧和不安。她多么想回到妈妈温暖的怀抱,但是不管她怎么哭、怎么闹、怎么伤心、怎么痛苦,她也拗不过大人。这对小小的婴儿来说,是多么大的心灵伤害啊!&在周周面临断奶的时候,我妈也要我这样强行断奶。她答应把周周带回老家一个星期,她说只要周周看不见我,没法吃母乳,自然就断掉了。她还说她做好了心理准备,让周周吵几个晚上。我不同意,我妈训斥我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断奶的,只有你,这么舍不得!我并不是舍不得,而是希望在我的耐心准备之下,周周能够无痛苦地断奶。生周周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长期严重失眠导致有些抑郁。由于身体和心理状况都非常糟糕,我的奶水一直不那么充足,到周周7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每次只能供应她吃几口的量了。原本想喂母乳到1岁以后的,由于母乳严重不足,在周周7个多月的时候,我便开始实施我的断奶计划。第一步,先让周周接受奶粉。吃母乳的孩子几乎都排斥奶粉,周周也是这样,只要嘴巴沾到牛奶,她就把头别开,更不要说用奶瓶给她吃了。周周喜欢吃蛋黄,我就把一勺奶粉冲兑上适当比例的水,再和蛋黄搅拌在一起,调成“蛋黄奶”,用小勺喂。花了3个月时间,周周适应了奶粉,可以不加蛋黄喝牛奶了。第二步,用逐步递减的方法,减少哺乳次数。周周7个月的时候,每天要哺乳4次,夜里不需要吃。由于奶水少,周周又能吃辅食,我特意把吃辅食放在哺乳之前,她吃过辅食再来吃母乳,咂巴几口就饱了。我先减掉中午那一餐,慢慢地,中午她不需要吃母乳了,然后再减早晨那一餐,然后再减下午那一餐。到了9个多月的时候,周周只要吃睡前那一餐了,白天不需要吃母乳了。那时,她已经不靠母乳填肚子了,每次都是叼着奶头吸一吸,象征性地吃两口,母乳对她来说,仅仅是心理上的依恋。第三步,给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抚慰。说实话,当时能不能无痛苦地断掉奶,我自己也没什么把握。我想,对于孩子来说,生理上的需求容易满足,不吃母乳,有其他的东西代替。而心理上的需求是需要妈妈细心观察才能做到的,任何一丝简单粗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我关注周周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去了解这些动作背后的内心需要,并且及时满足她。我和她寸步不离,让她和我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第四步,无痛苦断奶成功。2007年“五一”节的时候,我妈回了老家,原本她计划“五一”节带周周回老家断奶,在我的坚持下,她没有带周周走。断奶的“艰巨任务”就留给了我和她爸爸。经过前期的大量准备,断奶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每次都要叼着奶头睡觉的周周居然在她爸爸的怀抱里睡着了。我们顺势而为,当晚便由她爸爸带周周睡。那晚我睡得不踏实,担心周周可能会哭闹,随时准备起来去安抚她。没想到一整个晚上,周周都没有哭闹,安然睡到天亮。第二天早晨,周周睁开眼睛便看到了我,她高兴极了。我抱着她又亲又啃的,心想3个月的工夫没有白费啊。接下来的两天延续了之前的方式:白天我带周周,晚上继续由她爸爸带着睡。周周睡得很好,没有任何痛苦和不安,白天也玩得很开心。就这样,我成功地给周周断了奶,整个断奶过程没有一点痛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妈妈有心,做好前期的准备,孩子断奶不必强行,也不是难事。&&重点提示:&断奶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婴儿紧贴母亲乳房吃奶,心理上能获得安全感。传统的断奶方式是“暴力”且“伤心”的,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孩子不吃母乳,有其他的东西代替,这是生理需求;而心理上的需求是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其实孩子也可以无痛苦断奶:第一步,先让孩子接受奶粉。吃奶的孩子都会排斥奶粉,妈妈要想办法让孩子自愿接受奶粉。第二步,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孩子接受奶粉后,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增加喂食牛奶的次数。第三步,给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抚慰。第四步,断奶成功。给孩子评价过多,会影响孩子评价自己的能力1.?怎样去表扬孩子?2.?怎样批评孩子?3.?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如何和孩子交流?4.?如何让孩子有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把“你真棒”挂在口头,无论孩子在什么时候,做成了一件什么事情,家长都会来一句“你真棒”。不少家长信奉“赏识”教育,觉得好孩子就是“夸”出来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问:“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得到我的表扬,如果我没有表扬他,他就会大发雷霆。这是为什么呀?”我问她:“是不是表扬太多的缘故?”她说:“是的,以前我批评得多,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好,为了让他建立自信,给他的表扬就比较多了。现在他时刻关注我的情绪,如果我高兴,他就开心;如果我的情绪不太好,他就会暴躁。”我跟这位妈妈说:“这说明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他的情绪都建立在你的情绪基础上。他的内心不自信,所以他需要获得别人的表扬来证实自己。你以前批评多,后来表扬多,两者都不对,走了两个极端。”那位妈妈问:“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说:“你要减少对孩子的评价,更不要对孩子进行主观的评价。外界的评价尤其是不客观的评价过多,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你的孩子就在逐渐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所以他必须要你表扬他,才能证实自己。”以前有家长跟我说过类似的情况,他们说孩子可能被自己夸得太多了,具体表现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妈妈,期待着妈妈的表扬。如果妈妈没有表扬,就会问妈妈:“妈妈,我很棒吧?”一定要得到妈妈的肯定答复后才如释重负。这样的孩子已经习惯事事被表扬、被赞美,如果他们做好某件事情,家长没有表扬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很生气、很失落。一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做好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之上。一个人格健全、具有较高情商的孩子是会当好自己情绪的主人的,而不被别人所左右。&什么是情商(EQ)?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认识自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知”。能自知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6岁以前的儿童正是构建自我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依靠外界对他的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孩子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如果外界对孩子的评价客观中肯、包容接纳,孩子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对孩子不能盲目“夸”,孩子的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做好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之上。过度表扬会让孩子依赖于表扬,或自恋自大,或自卑。那是不是不能夸孩子呢?当然不是,夸孩子是给孩子的积极回应,孩子需要父母的认可、肯定和鼓励,并通过父母给他的积极回应认识自己。这个“积极回应”要怎么去“回应”呢?怎样去夸奖孩子才是积极有益的呢?首先,不能把“夸奖”当成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做某件事情一定是他自发的,是来自内心的驱动力,而不是为了成人的“夸奖”。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不要在事前。很多家长喜欢用夸奖的方式去引诱孩子做某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孩子不愿意画画,妈妈说:“妈妈觉得你的画画得可好了,来,画一张吧。”这样的方式影响孩子的精神自由,孩子能感觉到,成人在试图左右他。事前需要的是鼓励,不是夸奖。记得周周刚学习轮滑的时候,掌握不了平衡,摔倒了很多次。她气坏了,哭着说:“我不要这双滑轮鞋了!我怎么老是摔倒!”我平和地对她说:“周周,学滑轮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难于掌握平衡,没能掌握平衡就会摔倒。但是,妈妈敢肯定,如果你练习很多次,摔倒了又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你一定能学会的。”在我的鼓励之下,周周勇敢地站起来,不断跌倒后不断站起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滑轮。在夸孩子之前,家长们一定要想一想,你夸奖他是真心赞美,还是试图通过夸奖来说服孩子做某件事!第二,夸奖和赞美是来自你的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夸奖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不夸大、不缩小。如果在周周学滑轮屡屡跌倒的时候,我夸奖她“你滑得挺好的”,这样名不副实的夸奖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的虚假,不值得信赖。第三,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用平实的语言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不用“你真棒”“顶呱呱”之类的语言去泛泛夸。当孩子成功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成就感让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内心充满着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表扬了。我们只需要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一下他做好的事情就行了,表示我们知道了,并且向他表示祝贺。比如,周周那天学会了扣纽扣,她成功扣上第一颗纽扣后惊呼起来:“我会扣纽扣了,我成功了(这是她的口头禅,每做成一件事情必定说这句话)!”我也很惊喜,大声说:“周周终于学会扣纽扣了,你成功了!”并和她一起又蹦又跳,和她分享成功的快乐!对于泛泛的夸奖,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屑。周周的好朋友思思上幼儿园一个学期后,我和思思有一段对话。我:“思思,你喜欢上幼儿园吗?”思思:“不喜欢。”我:“为什么呢?”思思:“因为老师总是表扬小希希。”小希希是她们班上刚来的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我:“老师表扬了你吗?”思思:“也表扬了,但是一句 顶呱呱 有什么用?我不需要老师的表扬!”对于泛泛的夸奖,思思非常不屑。我试试具体的赞美看看她的反应。我:“思思,你这件衣服搭配这条裤子看起来很美。”思思笑了:“谢谢阿姨。”说完还亲了我一下。对于老师的“顶呱呱”,思思不屑一顾,而对于我称赞她的衣服和裤子搭配得很美,她很欣喜。这就是泛泛的夸和具体的夸的区别。前者是无用的,后者是积极有益的。第四,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譬如智力、外表,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不少成人喜欢夸孩子聪明、漂亮,这样的夸奖多了,孩子容易自恋自负,聪明漂亮是天生的,不是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这样的夸奖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对于孩子的努力,家长不能视而不见,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认可她做出的努力。这对孩子就是积极回应,孩子将备受鼓舞和激励。总的来说,夸奖不能滥用,用多了会让孩子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只听得进赞美,听不进反对的声音。孩子的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成人的夸奖是“锦上添花”。成人给孩子的“夸奖”应该是积极的回应,是客观的、真实的,成人的积极回应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个过程中,夸奖不能过度,更不能盲目。重点提示:&赏识教育不一定就能夸出好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主观评价,否则孩子将会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不能盲目夸奖孩子,因为孩子习惯事事被表扬、被赞美后,如果做好某件事情,没得到评价或者表扬的话,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生气、很失落。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而不是父母的“夸奖”。对孩子也不能盲目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成人给孩子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父母要做的只是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孩子做成功的事情就行了,表示父母知道了,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比肢体暴力更可怕的精神暴力1.?小朋友突然变了,胆子小了,畏畏缩缩的,是怎么回事?2.?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了,怎么办?&哲哲是和周周玩得最好的小伙伴之一,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这学期上幼儿园了。一段时间没遇到,感觉他不似以前那么活泼了。广场上很多人在跳舞,周周邀请哲哲站在队伍前跟着跳,哲哲不敢去,却站在角落里偷偷地跳;别人和他说话,他一声不吭,眼睛望着别处。哲哲妈忧心忡忡地说:“最近哲哲变了,我们问他什么,他总是不回答,胆子小了,畏畏缩缩的。”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呢,与上幼儿园有关系吗?”哲哲妈说:“可能有关。有一次哲哲和我们玩游戏,他指着我和他爸爸说,你们站到厕所去,站到线后面,不许动!我问是不是幼儿园老师把他关到厕所过?他说第一天上幼儿园,他总是哭,老师把他关到了厕所。”我很惊讶,“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哭是难免的。孩子到一个新环境,内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时候最需要老师的抚慰,可老师不但不安慰,反而把孩子关到厕所,这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哲哲妈继续说:“哲哲还说,老师说吃饭一定要吃完,不想吃也得吃完!”据了解,哲哲上的这所幼儿园还是公办的政府机关的幼儿园,需要找关系才能进去的。我说:“这样的老师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你还是转个幼儿园吧,以免孩子受到更大的心灵伤害。”哲哲妈说:“能转到哪里去呀,很多幼儿园不都这样吗?”哲哲的爷爷在一旁插话,“也难怪幼儿园老师,我们在家带一个都觉得累,她们要带几十个,怎么不会烦?”我说:“这是个客观原因,每个班的小朋友多,老师压力大,待遇低,无疑会影响工作情绪。不过,再怎样都不能把孩子关到厕所,这样会让孩子恐惧,变得畏缩,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远远超过肢体暴力。”&正说话间,哲哲拉着我的手,要求做游戏。我俯下身来问哲哲想玩什么游戏,哲哲说玩小螃蟹的游戏,说着便翻起了跟斗,说是小螃蟹在翻跟斗呢。哲哲妈开始催促哲哲该回家了,哲哲不愿意。我说:“他一定是压抑得太久了,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可以让他放松、自由表现、懂得欣赏他的人,他想释放一下。”哲哲妈说:“他爷爷都生气回家了,要是哲哲不按时回家,爷爷明天不会允许他出来玩的。”哲哲妈以前和我说过,哲哲爷爷性格暴躁,有时会打哲哲,而且比较固执,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应该做什么,让遵守什么就应该遵守什么,哲哲爷爷还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好。哲哲妈接着催哲哲,“你要是还不回家,爷爷以后就不会允许你出来玩了。”哲哲自顾自地玩着,没有理妈妈。哲哲妈改变策略,开始“利诱”,“妈妈带你买糖吃去,我们回家吧。”哲哲仍然不理妈妈,像没听见似的。哲哲妈有些恼火,使出杀手锏,作势要走,“那妈妈先回家了,你在这儿玩吧。”哲哲见妈妈要走了,惊恐地大哭起来。他害怕妈妈扔下自己,他用力扯着妈妈的手往回拖,央求妈妈还要玩一小会儿。看到哲哲眼神里的恐惧,我感到特别难受,哲哲家物质条件算比较优越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他转,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应有尽有。而另一方面,老师和家人却对他实施着精神暴力:威胁、恐吓、强迫、孤立 他真正快乐吗?我劝住哲哲妈,拉着哲哲的手温和地说:“哲哲还想玩几次游戏再回家?”哲哲见妈妈没走了,他可以继续玩了,挂着眼泪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玩三次吹泡泡的游戏。”我微笑着说:“好,那阿姨要看看哲哲是不是说话算数,玩了3次就回家哦。”我们开始玩吹泡泡游戏,我特意把游戏的儿歌改成:“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一个大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二个大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三个大泡泡。”哲哲吹完“第三个大泡泡”,松开我们的手,主动说:“我要回家了。”我连忙肯定,“哲哲说话算数,很不错哦!”哲哲妈总算松了一口气,牵着哲哲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为何哲哲会变得胆小、沉闷、畏缩了,是老师和家人的精神暴力对孩子的迫害所致呀!精神暴力对于孩子心灵的杀伤力远远超过肢体暴力,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深,影响更远,可不知有多少家长正在对孩子实施着精神暴力!&晓晓5岁的时候,在休了一段时间假之后,突然对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原来那个幼儿园了。”她妈妈问:“为什么呢?”晓晓说:“因为那里的老师会把不听话的小朋友挂起来。”讲这些话的时候,晓晓的眼圈红了,嘴角往下撇了几次,好像要哭了,但强行忍住没哭出来。我很难过,知道她受了压抑,又委屈又害怕。我问道:“怎么挂起来的?”晓晓说:“就是让小朋友的手撑在地板上,脚放在凳子上。”说着,晓晓拿过一条板凳演示了一下,就像做俯卧撑似的,脚抬得很高,手撑在地上,身体架空。这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体罚,对孩子的羞辱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一个孩子被老师界定为“不听话”之后,老师命令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挂”起来。我问晓晓:“有没有挂过你呢?”晓晓摇摇头说:“没有,因为我不敢不听话。”杀鸡儆猴,虽然晓晓没被挂,但她看到别的孩子被挂,心里也产生了畏惧心理。让她在老师面前不敢放松,只得乖乖听话。我对晓晓说:“老师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就算小朋友不听话,老师也没有权利让他们挂起来。对了,如果你不上这所幼儿园,你想上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呢?”晓晓说:“我想上老师好,不挂小朋友的幼儿园。”我忍俊不禁,小朋友太可爱了。虽然老师没有“挂”过晓晓,但事情过去了2个多月,晓晓的心里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情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多大的阴影。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成人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实施精神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多么大。孩子受到了侮辱,尊严也没有了。在日后的日子里,孩子会觉得同学们会时时刻刻记住他那个时候的窘迫样,所以在同学面前,敏感的孩子再难抬起头来,慢慢地就变得孤僻、自卑、畏缩。一件成人认为只是体罚的事情,对小孩来讲,其实是精神上的折磨。相比于肢体暴力,精神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家长们在实施精神暴力时往往浑然不觉。&下面列出几种常见的精神暴力形式,家长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是否曾经对孩子实施过精神暴力。精神暴力的几种表现:强迫“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得听我的!”羞辱“某某都可以,你怎么做不到?”“教了这么多次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瞧你这副德行!”威胁“再不回家,明天就不许出来玩!”“别摘花了,警察叔叔会来抓你的!”“快睡觉,不然大灰狼会来抓你!”孤立“妈妈不理你了!”“妈妈先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吧!”否定“你这是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你这是洗的什么衣服呀,说了你不会!”“就凭你还想当科学家?你长大后能有口饭吃就算不错了!”嘲笑(包括善意的玩笑)“哈哈,他又弄错了,笑死人了!”“看看你穿的衣服,纽扣全部扣错了,哈哈!”重点提示:&一件成人认为只是体罚的事情,对小孩来讲,其实是精神上的折磨。精神暴力对孩子心灵的杀伤力远远超过肢体暴力。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越深,影响越远。敏感孩子受精神暴力影响后再难抬起头来,慢慢地就变得孤僻、自卑、畏缩。孩子为什么胆小1.?有的孩子在家活泼,为何在外面金口难开?2.?大人经常会暗示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3.?孩子胆小首先是大人出了问题。&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胆小该怎么引导。他们为孩子的胆小头疼,千方百计锻炼孩子的胆量却收效甚微。在改变孩子之前,我们得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孩子是天生胆小吗?还是由于后天的原因,成人不当的教育方式所导致?我们先看看一个胆小孩子的转变。文文是周周的好朋友,在周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她们就认识了。文文文静、内向、胆小,文文在认识我们的前两年里,从来没主动和我们说过话。每次文文妈鼓励她和我们打招呼,文文脸上便露出怯怯的表情,抿着嘴不敢开口。有时小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文文在旁边看着,不敢上前,尽管心里很羡慕,但是始终不能鼓起勇气。如果有人和她说话,她要么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要么一动不动,更别说吭声了。对陌生人更是退避三舍。文文的主要带养人是奶奶,奶奶性格内向,对文文的限制过多,比如不允许到沟里玩、不允许到斜坡上玩、不允许总之是很多的不允许。奶奶还喜欢在旁边念念叨叨,总想左右文文的想法。文文的爸爸则保护过多,有一次,周周爬到约1米多高的石头上(大人完全保护得到),文文也跟着爬了上去,文文妈牵着她的手,文文爸在旁边担心得不行,“快让文文下来,小心摔跤!”看到周周坐在吊环上荡秋千(吊环离地大约有1米多高),文文爸惊呼“你们胆子真大”。其实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根本不危险,周周两只手抓得紧紧的,从来没有掉下来过,就算掉下来我们也可以接到。有一次,文文嘴角摔了一道小口子,不到米粒大,也不深。文文妈妈觉得没什么,文文爸则急得不得了,送到社区诊所缝了一针。文文爸不准文文做任何看起来有点“小危险”的行为。文文妈为了改变文文胆小的性格,在文文2岁半时就送她去了幼儿园,这是一家教育理念比较科学的幼儿园。随着交往的增多,文文爸妈和我们逐渐熟络,交流也多了。文文妈的教育方式比较放手,但文文爸不放手,过度保护、包办代替(文文4岁了,吃饭还靠喂)。我对文文爸说,孩子的胆小就是因为家长的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其实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对孩子应该“放养”,不应该“圈养”。文文爸亲眼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周周的,逐渐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态度慢慢转变了,对文文放手了许多,对一些有点小危险的游戏(比如爬高),只要周周被允许,文文也能被允许参加了。文文奶奶也有了一些转变,限制不再像以前那么多。随着家人教育态度的转变,文文的胆子逐渐变大了,不仅和我们打招呼,而且还会主动和我们说话,和周周在一起更是说个不停,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了。由此看来,孩子的胆小先是成人出了问题,如果一心想着怎么纠正孩子的胆小,就好比头疼医脚,搞错了地方。若想让孩子不胆小,先得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胆小的孩子有几种类型:不敢冒险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谨小慎微,害怕未知的事物,不敢尝试新的东西,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2岁半的苗苗聪明活泼、乖巧懂事,逢人就叫,大家都喜欢她。有一次,周周带了一只小鸭子到草地上玩,很多小朋友好奇地围了过来,摸摸小鸭子,和小鸭子打招呼。苗苗远远地看着,不敢过来。我热情地向她招手,“苗苗,快来看看小鸭子呀,真可爱。”苗苗哇的一声哭了,任凭我们怎么解释小鸭子是如何可爱、是不会伤害她的,她都只是摇头,躲得远远的,不敢尝试去接近小鸭子。不仅是小鸭子,苗苗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小乌龟、田螺、虫子等,甚至连看到风吹动石凳上的树叶、月亮出来,她都会害怕。每次到公园,苗苗都不敢玩游乐场的玩具。怯于交往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在家里话还比较多,到了外面就“金口难开”了,更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如有不熟悉的人和他打招呼,他可能理都不理别人。但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很希望和同伴接触的,通常能和伙伴们一起玩,但就是不肯说话。文文以前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畏缩孤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格内向,既不敢与人交往,也不敢尝试新事物,对未知的人和事都非常排斥。不合群,内心不快乐,通常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笑容。在一次聚会上,我看见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叫豆豆,3岁9个月。别的孩子欢声笑语吃着玩着,他毫无表情地依偎在爸爸身边,目光呆滞。周周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豆豆哥哥好。”并伸出手要和他握手。豆豆警觉地往后靠,用一种排斥的眼神看着周周。豆豆爸笑着说:“妹妹叫你呢,和妹妹打个招呼呀。”豆豆不理周周,眼睛不敢直视,躲到爸爸的身后。后来,我们去游乐场玩轨道赛车,豆豆和周周坐前后排,车子开动,周周兴奋得大叫,丝毫不惧怕。豆豆吓得好像要哭的样子,但是强忍住没哭出来,脸上满是紧张和恐惧。从轨道车上下来后,豆豆再也不敢玩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包括非常安全的海洋球。孩子们在聚会上玩得很开心,唯独豆豆,游离在欢声笑语之外,脸上没见过一丝笑容。后来,我又好几次遇见过豆豆,从来没有见他开心地笑过。就算玩得非常开心的时候,他的笑也很勉强,就是牵动一下嘴角。以上只不过是说了几个胆小孩子的典型,事实上在我从教多年的生涯中,遇见过不计其数的胆小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胆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天生胆小,而是由于不当的教育造成的。过于限制。比如,在户外玩时,孩子喜欢到沟里、斜坡、石头上等地方去玩,大多数家长会找各种理由拒绝,如那里危险、很脏、会摔跤等。苗苗的外婆就是这样,限制苗苗做一切不合自己意愿的事情。苗苗想玩沙,外婆说:“沙子会弄到你眼睛里面。”苗苗想闻闻花坛里的月季花香,外婆大喊:“别靠近,会刺到你!”孩子想收拾碗筷,家长就说:“别动,别摔碎了!”等等。这些限制实际上在暗示孩子:处处有危险。所以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有威胁,不敢去尝试。过度保护。家长非常紧张孩子的安危,不敢让孩子做出任何一点冒险的行为。文文爸就是这样,荡秋千不敢让文文荡得太高,稍稍高一点就大喊:低一点,会摔跤。不敢让文文爬攀登架,怕摔着。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异常脆弱,经不得一点风雨,不敢与外界接触。没有安全感。豆豆就是这样,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外婆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对孩子吼,孩子心里充满恐惧和压抑。另外,家庭不和、经常变换带养人和生活环境,也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使孩子产生恐惧感,从而变得胆小。与外界接触少。孩子的生活范围太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都比较少,由于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少,孩子怯于与人交往。受家长尤其是主要带养人的影响。如果家长性格内向,比较被动,不主动与人交往,孩子潜移默化会受到影响,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胆小的孩子适应能力较差、缺乏探索精神,并且自信心不足,尤其是畏缩孤僻型的孩子,内心很不快乐,有一定的心理偏差,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呢?首先,家长得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过度限制、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应该鼓励孩子探索。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不要这也不许那也不许。尊重孩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简单粗暴,更不要威胁恐吓孩子。其次,帮助孩子建立稳固的安全感。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不要当着孩子吵架。家长更不要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抽时间给孩子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安全感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大都乐观自信。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比如,碰到不认识的小朋友,鼓励孩子过去打招呼。扩大孩子的视野,多接触陌生人,多接触外界。最后,给孩子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行为,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应该忽略掉“胆小”这一缺点,抓住孩子某一次细微的改变及时鼓励。重点提示:&孩子胆小主要表现为不敢冒险、怯于交往、畏缩孤僻,有的是天生的,也有的是后天成人教育小孩不当所导致的。孩子胆小首先家长应该自我检讨:胆小与家长对小孩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有很大关联。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大人经常暗示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时,孩子就会过度自我保护,对什么事情都怕,都不敢接触。孩子的某些看似危险、破坏性的行为实际是他在探索世界,应该鼓励孩子探索。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胆小,更不要当着孩子议论孩子的胆小。排泄这件事1.?教孩子正确认识吃喝拉撒。2.?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确立正确的态度?&一位妈妈给我留言:“我由于工作原因,周末才能回家,儿子2岁半上的幼儿园,晚上我打电话回家,听说今天儿子由于吃东西没注意拉肚子了,而且在幼儿园拉在身上了,老师也没有及时通知家长,回家后才换洗的。我儿子是11月份才插班进去的,是他们班最小的。他有个习惯,回家拉大便,在幼儿园从没有拉过。我曾问他在幼儿园便便胀了怎么办,他说回家拉。以前他从没有拉在身上过,连小便都没有过,所以我也一直没有在意。麻烦没什么,关键是现在我担心此事会伤到孩子的心灵。我儿子自尊心很强,有时候我们说话不小心都会让他泪花直闪,今天这个事情我就担心他在幼儿园会被其他小朋友笑话,或者他害怕被老师取笑或看不起等,在他幼小心灵上留下阴影。现在我想让他休息两天,等这件事渐渐淡化或在其他小朋友那里渐渐淡化了,再让他去幼儿园。周周妈,你以前在幼儿园工作时也遇到过类似事情吧,怎么处理才能不给孩子留下阴影呢?”正好以前也有一位妈妈聊到过这个话题,说她4岁的孩子不敢在幼儿园大便,担心大便臭,老师会厌烦。在幼儿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都是一些懂事、自尊心强、敏感的孩子。他们担心自己拉大便会给老师带来麻烦,老师会不高兴。因此,他们尽量在家里拉大便,实在忍不住拉在裤子上了,也不敢跟老师说,害怕老师不高兴。这个问题看着是一个生活细节,其实是一个教育问题。对于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担心别人因为他的大便臭而不喜欢。或者是曾经有人(家长、老师或小朋友都有可能)不经意在他们面前流露出对他们大便的嫌恶之情,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大便是让人嫌恶的。很多成人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对孩子大便的嫌恶。有一次在外面玩,周周说“我要拉屎了”,一位小朋友的奶奶听了此话哈哈大笑起来,“拉屎?哈哈哈!”我不解,“是拉屎呀。”奶奶做嫌恶状说:“嗯臭,应该说拉粑粑。”我说:“就是拉屎呀,这没什么不对的,人要吃饭,就要拉屎嘛。”大家看看,这位奶奶就在无心中表现了对孩子大便的嫌恶,甚至不能说“屎”这个字眼。字典里都有这个字,这个字又不是不文明的字,为什么不能说?有的家长特别烦孩子把大便拉在身上,只要孩子拉大便在身上,轻则骂几句,重则要打几下的。一些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对孩子的大便更是嫌恶。我们小区一位孩子,两岁多,就读于附近一所幼儿园。某天姑姑去接孩子,正好看到了这样一幕:孩子大便拉在身上了,老师满脸不耐烦地脱掉孩子的裤子,把孩子重重地放到凳子上,指着孩子破口大骂!很多素质较低的幼儿园从业人员都会对孩子的大便表现出嫌恶,就连给孩子擦屁股都会用手掩住鼻子。成人的这些行为带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我的大便是臭的,是让人讨厌的。所以他们害怕在幼儿园大便。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让孩子了解:拉大便是生理需求,每个人都要拉的,就像每个人都要吃饭、喝水一样。每个人的大便都是臭的,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子拉大便在裤子上是正常的,一点也不丢人。周周曾经在大便的时候问过我多次:“妈妈,为什么我要拉屎呀?我的屎为什么这么臭呀?”我说:“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饭菜吃到我们的肚子里,慢慢消化,就变成了屎。屎是废物,要拉出来才好,如果不拉出来,人就会生病。每个人拉的屎都是臭的,这是因为屎里面有腐败菌,散发出臭味。”我还在网上搜索人体内脏器官的图片,对照图片跟周周讲解“消化”的过程。&孩子身边所有成人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大家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大便,谨慎地说每一句话,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什么。当孩子大便拉在身上的时候,切勿动作粗暴地当众处理,这样是在羞辱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紧张害怕。应该把孩子带到无人处,安抚孩子,告诉孩子因为孩子还小,控制不好大便,拉在裤子上没关系,妈妈(老师)帮换掉就是。给孩子清洗和换裤子的时候,动作要轻柔。这位妈妈提到,想停上两天幼儿园。这是不妥的,因为这是一种消极逃避的方式,这样做显然是在暗示孩子,幼儿园是一个伤心之地,也在暗示孩子遇到事情以消极的方式来面对。老师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比较妥当的解决办法是和老师做详细的沟通,找到具体原因,并且让老师及保育员和家长配合,宽慰孩子,告诉孩子在哪里都可以拉大便,家里可以,幼儿园也可以,在外面的公共厕所也可以。在幼儿园拉完后,老师可以帮助擦屁股,老师一点也不会嫌弃。家长不仅要这么说,还要真的这么想、这么做。如果孩子能了解到拉大便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吃饭、喝水一样,同时孩子能有独立的思考,哪怕有人对此表示嫌恶,他也能坦然面对。有时周周拉完大便后,外婆帮她擦屁股,外婆会夸张地做掩鼻状,大呼“好臭呀”,周周咯咯地笑了,一点也不觉得难堪或羞耻。再如那次周周在外面拉大便,被那位小朋友的奶奶做嫌恶状,周周也能坦然以对,并不觉得受伤害。我想就是因为她早就了解了大便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每个人的大便都是臭的,这没什么好嫌恶的。同时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会被别人的态度所左右。重点提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的大便都是臭的,拉大便是生理需求,每个人都要拉,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平常。如何和孩子谈性 女儿看到了爸爸洗澡1.?为什么有很多孩子认为一脱衣服就是羞?2.?如何和孩子谈性?3.?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我从哪儿来的”?&某天晚上,周周爸在洗澡,周周无意中闯了进去。看到全身赤裸的爸爸,周周如同发现新大陆,大声尖叫:“啊,爸爸怎么是这样的?”爸爸面对这个小小的“闯入者”面不改色心不跳,微笑着说:“因为爸爸是男人啊!你发现爸爸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不一样了,是吗?”周周满脸惊讶,点点头说:“是的。”这是周周第一次看见爸爸的身体,她的震惊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惊讶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好奇,她如同看外星人般盯着爸爸,上上下下地打量,眼珠子都不眨一下。我很佩服她爸爸的镇静,在周周这个“异性”的打量之下如同一座雕塑,非常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窘迫。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对于他们来说,赤裸的人体如同一棵树、一朵花,他们不会带任何色情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们的“重大发现”:别人的身体居然和自己不一样!倘若此时周周爸嗷一声,羞愧万分地拿起浴巾裹住自己的身体或者夺路而逃,那一定会让孩子认为:人体是丑陋的,裸露身体很羞耻。我想起前段时间小侄女晓晓在我们家做客的时候,只要看见周周洗澡脱衣服就会连声说“羞羞羞”,周周首先的反应是不明所以,接着就跟着晓晓说“羞羞羞”。后来,只要看见我换衣服或者晓晓脱衣服,周周就会说“羞羞羞”。尽管我跟她解释脱衣服洗澡和上厕所是很平常的事,只要不在公共场所暴露身体就一点也不羞。可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一直认为脱衣服就是“羞”。我问晓晓为什么这么说,晓晓说是她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的。我又想,幼儿园的小朋友又是听谁说的呢,估计是成人吧。现在,周周面对父亲的裸体,我正好可帮周周改变“脱衣服就是羞羞羞”这一观点。于是我凑了过去对周周说:“你仔细看一看,爸爸的身体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啊?”我们平静的态度影响了周周,她惊讶的表情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她仔细地观察爸爸的身体,那副认真的模样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研究一个标本。很快,周周找到了爸爸的身体和她的不同之处:尿尿的地方不一样。她还找到了爸爸的身体和妈妈的不同之处:爸爸的奶很小,妈妈的奶大一些。我们肯定了周周“观察得很仔细”,并告诉她“尿尿的地方叫生殖器”(以前她通通称之为屁股)。周周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实话实说:“人分为两种,男人和女人,男人的生殖器都像爸爸的一样,女人的生殖器就像妈妈的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周周接着又问:“为什么妈妈的奶那么大,周周的奶这么小?”我如实回答:“妈妈小时候也和周周一样,奶也是小小的。到妈妈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奶就慢慢长大了,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周周以后长到十多岁,奶也会慢慢长大的。”听了我的解释,周周释然了。接着我问她:“你看到爸爸的身体了,是什么感觉,觉得羞吗?”周周摇摇头,“不羞。”我又问:“丑吗?”周周摇摇头,“不丑。”这次“洗澡事件”算是成功解决了!在那以后,周周又碰到过爸爸洗澡,但是一点都不惊讶了,笑笑后就走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周逐渐发现男人、女人、小孩的区别,问过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爸爸为什么长胡子”“天天弟弟怎么站着尿尿,而周周却是蹲着尿尿”“爸爸为什么长喉结”“我从哪里来的”,等等。她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感到很欣喜,这说明她在观察、在思考。每次我都会先肯定她观察细致,然后力求准确地回答她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的:“你是妈妈生出来的。最开始是一颗胚胎,很小很小,就如一粒黄豆大,在妈妈的肚子里,一天天长大。慢慢长出了头、身体和手脚,妈妈的肚子也一天天地变大,到了第10个月的时候,妈妈生出了一个小婴儿,这个婴儿就是你。”当见到孕妇的时候,我就引导周周观察孕妇阿姨的肚子,告诉她里面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并说原来妈妈的肚子也是这么大,里面就是周周。也有出错的时候。有一次,周周问爸爸:“为什么爸爸长胡子啊?”爸爸当时正忙着干别的,随口答道:“因为爸爸老了呀。”我一听觉得不对劲,这个答案有谬误爸爸老了就长胡子,外婆更老为什么不长胡子?这不是会误导她吗?我赶紧更正,“爸爸说得不对,因为爸爸是男人,男人才长胡子。爸爸小时候是个小男孩,像天天弟弟一样,那时没长胡子,到十多岁的时候开始长胡子。每个小男孩长到十多岁都会长胡子。”爸爸经我提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郑重向周周认错,纠正了这个小错误。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大多数家长是持躲避、敷衍的态度,并且感到尴尬、难于启齿,或是连哄带骗。这样暧昧的态度会让孩子更好奇,并且觉得“性”是羞耻的。我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小孩子是树上结的”,暧昧的表情和话语让我从小就觉得“性”是一件“丑恶、肮脏”的事情,这种心理阴影直到我婚后很久才消除。&对待孩子提出的和“性”有关的问题,如果家长的态度从容大方,不扭扭捏捏,实话实说,不夸张、不欺骗、不隐瞒、不说教,孩子也会像认知花草树木一样来认知人体和性。目前的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性犯罪,其实都与不当的性教育有关,孩子就是这种心理:越是藏藏掖掖就越是好奇,越是好奇就越是要弄个明白。如果家长和学校没有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孩子就会从“黄色”录像、视频中获取性知识,那才是真正毒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家长的态度落落大方,坦然面对孩子的疑问,对孩子的“性”问题如实相告,孩子就会正确地认识“性”,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及婚恋观,为今后的美满人生奠定基础。&重点提示:&对孩子来说,异性赤裸的身体如同一棵树、一朵花,他们不会用任何色情的眼光来看待。对待“性”,大人躲躲闪闪的暧昧态度会让孩子更好奇,并且觉得“性”是羞耻的。适度和自律1.?孩子一次性喝完了一整箱牛奶。2.?有的孩子为什么非常没有自制力?3.?如何管理孩子的零食?4.?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和亲戚一起出去玩,我们都带着孩子,他的三岁多了,比周周大一点点。路上,这孩子看见街边店里的玩具汽车,要求爸爸给他买。亲戚说这样类似的车子家里有很多,每次都只玩一会儿就扔到一边,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买了。他拒绝了儿子的要求。孩子当街大哭起来,赖在地上不走。我过去和他解释了不买的原因,但他执意要买,躺倒在地上撒泼打滚。看这阵势,估计无论说什么,这孩子暂时是听不进去了。亲戚说,儿子最喜欢使这一招了,尤其在他妈妈面前,妈妈每次都心软依了他,儿子每次都得逞。我说:“你既然决定不买了,那就要坚持到底,随他撒泼也好、赖地也好、哭也好,由他去吧。只要你不妥协,他觉得这一招无效,下次就不会使了。”亲戚听了我的,没管孩子,任他当街撒泼。我们一行人在旁边继续说我们的话题。过了一会儿,孩子见哭闹撒泼没用,渐渐偃旗息鼓,哭声愈来愈小,自己从地上爬了起来。当然,玩具车最终没有买。这一幕大家应该不陌生,一些孩子不懂节制,在吃和玩方面最为显著:无节制地吃,无节制地玩。譬如看见新玩具就闹着要买,而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玩具;零食要买好多好多,吃到不想吃为止;到游乐场玩玩具,玩了一遍又一遍,玩到不想玩为止;把饭桌上好吃的菜都夹到自己碗里,最后却剩着我一位邻居说她家9岁的小侄子和8岁的小侄女曾经一次喝光了整整一箱旺仔牛奶!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孩子不能对喜欢的事物保持适度,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物质要求都会拼命满足。&一位朋友的儿子,9岁了,只要看到同学有了新的装备,哪怕他家里已有,仍然吵着要买。朋友说儿子根本不懂得节制,更不懂得珍惜。我问朋友:“是不是你们对他有求必应,比如要什么就买什么?”朋友非常吃惊,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任何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成人的教育态度。孩子不懂得节制、不懂得珍惜,一定是因为家长满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家长有求必应,当然会让孩子毫无节制;任何事物得来太易,孩子自然就不懂珍惜了。”适度是一种美德,在周周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她做任何事都要保持适度。我们到公园游乐场玩,每次玩之前我都会和周周约定,每种游乐设施都可以玩,但每种都只能玩一次。记得第一次到游乐场玩那种豪华转马,周周非常兴奋,玩了一次后还想玩。我对她说:“我们说好了只玩一次的,周周要说话算数。”周周想玩的心情太强烈了,哼哼唧唧的眼泪就下来了。我看她这可怜的小模样,差点要心软。不过转念一想,约定好了就要做到,如果现在满足她一时的欢愉,“适度”的美德就养成不了。我温和地拒绝了她再玩一次的要求,并且提醒她前面还有别的好玩的项目。周周见我非常坚决,便不再坚持,转而玩别的项目了。再大一点的时候,去游乐场玩,我们每次都约定玩几项游乐玩具,这个数目由周周自己定,有时是3次,有时是5次,玩满约定的次数就不玩了。就算是面对再诱人的游乐玩具,周周也能遵守约定,适可而止。吃零食也是如此,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暴饮暴食,应该适度。大部分零食属于垃圾食品范畴,对于身体有害无益,我们并不严厉禁止,但是要求周周少吃。周周面对美食诱惑也能做到适度,她最喜欢吃肯德基,但每次她只要求买一个鸡腿。有一次带周周逛街,逛累了,我们到街边小吃店休息,顺便吃点东西。我们每人点了一杯冰饮料加一根油炸火腿肠,还有一些别的小点心。火腿肠的味道不错,吃完一根后我还想再吃一根,就跟服务员说了。这时周周大喊起来:“妈妈你不记得了,火腿肠是垃圾食品,不能多吃的!”我有些尴尬,但又感到很欣慰。可不是吗,我怎么就不记得了呢,口口声声跟周周说垃圾食品要少吃,到了自己头上却禁不起美味的诱惑!我忙和服务员讲不要了,并对周周说:“妈妈忘记了,幸亏有周周提醒。”和我们一起的朋友故意逗周周,“要不,你再来一根?”周周说:“我不要,妈妈说过,垃圾食品不能多吃,不然会生病的。”朋友惊叹不已,她说从来没有看见一个孩子能抵挡美食的诱惑!一位家长看了我的博客后,质疑我为什么规定周周坐玩具马只能坐一次,不是说要给孩子自由吗,为什么不让孩子坐个够?为什么在孩子想去小伙伴家的时候我又会欣然应允,这岂不是有些前后不一致吗?我说,这两件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培养孩子适度的美德,让孩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而去小伙伴家里玩,这是孩子正常的交往行为,不管发生在何时,只要没有影响自己和他人的休息,我们都应该支持孩子去小伙伴家玩,这是给孩子自由。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让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在自由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定的规则。让孩子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保持适度就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自律即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律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 一个自律能力差的人难以有所作为。我认识的一个人,自律能力非常差。有一次刚发了工资,他去玩老虎机,一个月的工资全部输光,最后家里没钱过年。老婆得知后跟他大吵一场,差点离婚。他信誓旦旦地跟老婆保证,以后不赌了。可没过多久,他旧病复发,和人打麻将,又是一个晚上,输了一千多块,要知道这钱是他们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事后,他对我说,他知道打牌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个人天资聪颖,能力不错,坏就坏在没有自律能力,好赌贪杯,一直穷困潦倒,家庭也摇摇欲坠。我非常重视培养周周的自律能力。从周周一岁多开始,我就刻意培养她自律,比如喝水,水还有些烫,我让她耐心等待水慢慢变凉;玩玩具时要排队,耐心等别人先玩。刚开始时她哭闹,我告诉她,我们要学会等待。一次在超市买了酸奶和蛋糕,周周想吃,我想试试周周能不能延迟满足,于是对她说:“如果你现在吃,就只能吃蛋糕;如果你愿意等到回家再吃,便可以吃蛋糕外加酸奶。由你自己决定。”周周想了想,选择了回家后再吃。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很多物质需求都能满足。如果全盘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会变得贪心和无法自控,所以我特别注意在生活细节方面培养周周适度和自律的美德。比如穿衣服,春、秋、冬每一个季节的外出服最多只有三套,夏天由于易汗湿,换得勤,多一套。衣服从来不买最贵的,只买舒适、漂亮、符合安全标准的。再如玩具,到目前为止,周周的玩具花费不超过800元;吃的零食我们几乎不买回家存放,只是出门时买一些,但也是少量的。由于从小培养周周的自律能力,周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律能力。有好几次由于她咳嗽,不能吃橘子,当大人们在吃橘子的时候,她虽然很想吃,但还是忍住了,主动提出来不吃橘子。一次,我带周周去买油画棒,买完出来她说要吃火腿肠,我说:“你今天感冒了,不能吃油腻的东西,我们吃玉米好吗?”周周欣然应允。回到楼下,周周看见小超市门口的摇摇车了,说:“妈妈,我要坐摇摇车。”我说:“我们今天花了很多钱了,买油画棒5元、故事书5元、笔3元、玉米2元,我们是不是要节省一点呀?下次再坐好不好?”她又愉快地答应了,当时周周只有两岁多!周周3岁4个月的时候,我们到商场给周周买衣服,周周试了好几件衣服,其中有两件她特别喜欢。我问她要哪一件,周周想了一下还没回答,旁边的营业员阿姨说:“要不两件都买了?”周周抬起头问营业员:“阿姨,哪一件贵一些呀?”营业员说:“米奇的这件贵一些。”周周指着另一件说:“那我要这一件。”营业员惊讶地说:“这孩子居然一点都不贪心,还知道选择便宜一点的那件!”我知道周周很喜欢穿新衣服,但是她控制了自己的欲望。我的心里充满感动,抱起周周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心里漾起幸福的涟漪。周周2岁8个月的时候生病了,发烧、咳嗽。我带她到医院,医生让我们去做一个血化验。我们来到验血窗口,前面是一个阿姨在抽血,针扎在指尖上,护士在把血挤出来抽到试管里。周周看见了这个过程,脸上满是紧张的表情。我说:“抽血就是这样的,只有一点点痛,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妈妈觉得你也像这位阿姨一样坚强,可以忍住痛的是不是?不过忍不住也没有关系,想哭就哭啊。”周周点点头。轮到周周了,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睛瞪着护士阿姨的针,护士迅速地扎下去,周周抽动了一下,并没有哭!扎完,阿姨递给她一根棉棒,让她紧握着止血。我很佩服这小家伙,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周周真的很坚强啊,扎针都没哭呢。”抱着周周往回走的时候,我发现她被扎的手紧紧握成拳,我费了很大劲才掰开!其实她心里是多么紧张啊!每个孩子都有惊人的自制力,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做到适度和自律。&&&重点提示:&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不懂得节制,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跟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家长有求必应的态度,会让孩子毫无节制,觉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来太易,孩子就不会珍惜。1.?孩子不忍和自己喜欢的人分离。2.?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冷漠的人。3.?“妈妈,我不摘花,它有生命呢!”&周周两岁多的时候,她爸爸下班后和同事去打羽毛球,回家时我们已经吃过晚饭。听到门铃声,周周就跑到门口迎接爸爸。爸爸刚进门,周周就拿拖鞋给爸爸穿,接着端了一杯茶递给爸爸,“爸爸喝茶。”然后跑到沙发旁边拍拍沙发对爸爸说:“爸爸请坐,休息一下。”我们乐坏了,我故意逗她,“爸爸还没吃饭呢。”她想了想,“哦,给爸爸盛饭。”一路小跑进了厨房,还真的端了一碗饭出来!爸爸感动地说:“哎呀,这个崽崽没白疼。”爸爸夹了一块排骨正准备吃,周周小大人一般“叮嘱”道:“爸爸,要把骨头吐出来啊!”周周是个感情细腻的孩子,她特别懂得“爱”,爱爸爸妈妈、爱他人、爱花花草草、爱小动物、爱大自然,每天都有让我感动的事情发生。周周三岁多的时候,有次半夜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周周突然坐起来说:“妈妈,盖上被子。”说完来帮我盖被子。我把被子往上拉了拉,她又指着我的肩膀说:“这里还没盖好呢!”原来是我的肩膀还露在外面。她不仅关心我们,对他人也很关心。我有个表哥得了鼻咽癌,过年的时候我们带周周去探望过一次,4月份我打电话问候表哥,她抢过话筒说:“舅舅,我想你了,你的病好了吗?”把表舅舅感动得一塌糊涂。周周对花草鸟兽也很怜惜。一次在鸟语林,我们看见一只鸟(长得很像鸭子,不知是什么鸟)病了,匍匐在地上哀鸣。周周看见了说:“鸟鸟好可怜啊!”有一次碰到悠悠姐姐摘了两朵山茶花、一枝迎春花,周周看见了对我说:“妈妈,我不摘花花,它有生命呢!”&什么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我想是“爱”。心中有爱的孩子心地善良,会关心别人,乐于帮助他人,具有同情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与朋友、家庭成员建立融洽、亲密的关系,生活幸福快乐。周周的爱心和悲悯之心得益于我们平时的以身作则。我和她爸爸都是乐善好施的热心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会伸出援手,譬如公交车上让座、别人推不动车提不动东西时搭把手、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之类的小事,有时遇到没有车费回家的人,我们给掏路费,碰到乞讨者都会给个一元两元的。爱心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而父母充满爱心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就好比:你每天对孩子说,我们要有爱心,要学会爱人,但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却扭头走开或者冷漠旁观;遇到大街上乞讨的人,你说人家是骗子(有些乞讨者确实是骗子,但不是每个乞讨的都是骗子,不能一概而论)。这样,就算你对孩子说一万遍“我们要有爱心”,你的孩子也没法变得有爱心的。有段时间,我在救助一个患地中海贫血的孩子小琼。小琼不到2岁便失去了妈妈,爸爸得了尘肺病,小琼需要巨额的医疗费来治病,由于没钱,父女俩在医院门口乞讨。我遇到了他们,把他们带回家,帮他们在网络上发帖求助。那一段时间,我放下了手头所有的事情来帮助这个孩子,为她四处奔走。周周是第一次接触小琼这样苦难的孩子,她和小琼成了好朋友。由于我在家里念叨着小琼的情况,周周对小琼的情况了如指掌,逢人便向人家介绍:小琼得了地中海贫血,她的妈妈死了,哥哥掉到井里淹死了,爸爸得了尘肺病小琼来过我们家很多次,周周和她相处得很融洽。我对周周说:“小琼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需要你照顾。”周周认真地点点头,有种使命感似的。在外面玩的时候,她让小琼走里面,自己走外面,她说,怕小琼被车子撞到。小琼下楼梯的时候,周周小心地扶着她,叮嘱小琼“慢慢的,小心摔倒”。我带小琼和周周一起去游乐场玩,我问周周要玩几次,小琼玩几次。周周说:“我玩4次,小琼玩5次。”我问:“为什么小琼比你多一次呢?”周周认真地说:“因为小琼生病了,得让她多玩一次。”小琼的语言能力迟缓,她喜欢周周,但是她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她用打或者推的方式来表达。周周被小琼打了或推了之后,很少还手。如果对方是正常的孩子,她早就还击了。她知道小琼生了病,应该要宽容和谦让。周周总是问我小琼的妈妈为什么死了,小琼是不是很可怜,她还指着我对小琼说,你叫她妈妈吧。周周以前可从来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妈妈的,她一定是觉得小琼太可怜了,才愿意和小琼分享妈妈。周周知道同情弱者、保护弱者、让着弱者、帮助弱者,我非常欣喜看到这些,我觉得这些品质将对她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株洲义工联为小琼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我带着周周一起去株洲参加了活动。目的是让周周去感受募捐现场浓浓的爱的氛围,感受众多素不相识的人们奉献爱心,这是多么生动的“爱”的一课!路上,周周问我“捐”是什么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老师双腿夹得很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