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spss 计算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 ratio

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发病率的研究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全球死因顺位中排在第一位(约占全死因的30%)。在中国,从1990年到2010年,主要心血管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 Stroke)(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中风)的疾病负担逐年上升,导致中国人群的预期寿命损失了4.79年。高血压( Hypertension, HTN)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每年可导致全球七百万人死亡。因此降低高血压及其带来的疾病负担是世界各国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br&  根据 WHO1999年和 Seventh Joint National Commission Guidelines(JNC7)的规定,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SBP≥140 mm Hg和/或DBP≥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 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分成三个亚型:(1)单纯性的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定义为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140 mm Hg和(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90 mm Hg;(2)单纯性的舒张期高血压(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定义为 SBP<140 mm Hg和 DBP≥90 mm Hg;(3)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型高血压( Systolic-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定义为SBP≥140 mm Hg和 DBP≥90 mm Hg。三种亚型与血管动力学和血管结构异常导致的血压升高相关。对于服用降压药人群(Current Us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MED),患者的原始真实的血压不能测得,故将此类的高血压患者归为服药人群。根据报道,ISH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常出现在老年人中,年龄、超重/肥胖和吸烟是 ISH发生的危险因素。而 IDH和 SDH则主要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相关,常出现在青年人中,且超重/肥胖是IDH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br&  横断面研究的结局测量指标为高血压的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2008年全球年龄≥25岁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0%,以非洲最高(46%)。美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从24.0%(年)上升到33.5%(年)。与国际报道类似,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从14.5%(1991年)上升到34.0%(2012年),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中国成人的高血压患病已从14.5%(1991年)上升到21.4%(2009年)。&br&  队列研究中,关于高血压发病率的报道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应用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CIR,%)作为测量发病情况的指标。根据文献报道,美国平均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9%-4.53%。在一个10,525名中国人群队列研究中,平均随访日期为8.2年(年),男女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即男女的平均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61%和3.36%;根据 CHNS研究结果,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为26.8%(年)和15.9%(年),意味着平均年高血压发病率已从2.23%上升到3.98%。&br&  队列研究中,发病密度(Incidence Rate,IR,/100 person-years)作为测量高血压发病情况的报道则较少。美国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密度为1.8-7.4/100人年。一个随访3,357名中国人群队列研究中,平均随访日期为3.23年(年),高血压的发病密度为2.9/100人年,即每年100人中有2.9人发生高血压。根据CHNS研究结果,高血压的发病率已从年的2.9/100人年上升到了年的5.3/100人年。&br&  由于地区、种族、样本量等差异,且年龄的增长和时期的作用,中国关于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结果具有波动性。因此我们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 CHNS数据,探讨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及发病率情况。本研究第一部分以CHNS2011年调查数据,探讨不同年龄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第二部分以 CHNS年数据,探讨中国成人20年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以 CHNS动态队列,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密度,探索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PAR%)测量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br&  第一部分: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患病率研究&br&  目的:&br&  以CHNS2011年的调查数据,计算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探索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及其亚型患病率的影响。&br&  方法:&br&  研究对象为2011年 CHNS调查中的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 mm Hg);4)身高极值(<120 cm)和BMI极值(>40 kg/m2)。计算不同性别、年龄、BMI分组的人群中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 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分组、BMI分组之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的差异。采用 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0.05(双侧)。&br&  结果:&br&  一共纳入12,364人作为研究对象。2011年中国成人的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为3,477人(男女各5,808和6,559人)。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28.1%(95% CI,27.3%-28.9%)。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30.2%,95%CI,29.0%-31.3%)高于女性(26.3%,95% CI,25.3%-27.4%)( X2=22.6,P&0.001)。ISH,IDH,SDH和 MED亚型的患病率分别为4.77%(95%CI,4.40%-5.15%),4.63%(95%CI,4.26%-5.00%),5.38%(95% CI,4.98%-5.78%)和13.4%(95% CI,12.8%-13.9%)。相当于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为47.7%。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最高为年龄≥60岁时,男女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47.4%(95%CI,45.1%-49.8%)和49.6%(95%CI,47.6%-52.1%)。男女成人 ISH,SDH和 ME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趋势与此类似。男女成人IDH的患病率在40-59岁时达到了峰值(分别为7.39%(95% CI,6.41%-8.34%)和4.40%(95% CI,3.68%-5.13%),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随着 BMI的增加逐渐上升。由年龄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患病率的交互作用得到, BMI<20 kg/m2且年龄≥60岁的中国成人,其高血压的患病率(30.6%,95%CI,26.3%-34.9%)与 BMI为26-27 kg/m2且年龄为40-59岁的人群(33.5%,95% CI,30.5%-36.5%)相同,即 BMI每增加6-8 kg/m2,相当于年龄老化了20岁。&br&  结论:&br&  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28.1%。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为47.4%。&br&  第二部分:年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患病率变化趋势研究&br&  目的:&br&  以 CHNS年调查,计算中国成人20年间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br&  方法:&br&  研究对象为 CHNS的8次调查数据中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或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 mm Hg)。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个年龄的人数,对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进行标准化。计算不同性别、年龄、BMI分组的人群中的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对年标准化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进行趋势性检验,探讨20年的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 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0.05(双侧)。&br&  结果:&br&  从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标化患病率从15.6%上升到了20.9%(P&0.001);其中,ISH的患病率从3.04%上升到了3.30%(P&0.001),IDH的患病率从4.77%降低到了4.44%(P=0.023);SDH的患病率从5.27%降低到了4.11%(P&0.001),服药率从2.55%上升到了9.01%( P&0.001)。在高血压患者中,服药率从16.3%上升到了43.1%(P&0.001)。表明,在年,中国成人的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ISH的患病率和服药率也逐渐上升,但是IDH和SDH的患病率逐渐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6.9%的服药治疗人群的血压控制到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以下,即只有17.5%的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控制。&br&  结论:&br&  从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从15.6%上升到了20.9%。在高血压患者中,服药率从16.3%上升到了43.1%,但是只有17.5%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br&  第三部分年龄和体重指数交互对中国成人22年高血压亚型发病率的影响&br&  目的:&br&  年龄和超重/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中国的队列研究中,其对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率的影响未见报道。我们以 CHNS动态队列,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密度,探索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测量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br&  方法:&br&  研究对象为 CHNS的9次调查数据中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或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 mm Hg);4)身高极值(<120 cm)和 BMI极值(>40 kg/m2)。&br&  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随访情况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的发病密度,以及各年龄、BMI分组的发病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各年龄/BMI分组的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率趋势。&br&  采用BMI<22 kg/m2作为参考,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地区,吸烟史,饮酒史),计算 BMI对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s,RRs),应用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去探讨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应用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PAR%)定量计算超重/肥胖对全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的影响。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地区,吸烟史,饮酒史),计算 BMI作用的年龄别的高血压及亚型的发病的相对危险度。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0.05(双侧)。&br&  结果:&br&  一共有53,028名血压正常的人参与研究,平均年龄为41.7(95%CI,41.6-41.7)岁。男女各24,941人(47.0%)和28,087人(53.0%)。在合计118,694人年的随访中(平均6.38年)中,一共有5,208人发生了高血压,其中男性2,732(52.5%)和女性2,476(47.5%)。高血压的粗发病率 IR为4.4(95% CI,4.3-4.5)/100人年,男女的粗发病率分别为5.0(95% CI,4.8-5.1)/100人年和3.9(95% CI,3.7-4.0)/100人年(P<0.00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18-34岁的人群的1.5(95% CI,1.4-1.6)上升到了≥65岁的人群的11.3(95% CI,10.7-12.0)( Ptrend<0.00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长,从BMI<22的人群的3.0(95%CI,2.9-3.1)上升到了BMI≥28的人群的9.9(95% CI,9.1-10.6)(Ptrend<0.001)。以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 BMI≥28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 RR增加了3.13(95%CI,2.84-3.45)倍。以 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人群中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为32%(95% CI,29-34%)。男女成人的 ISH和 SDH的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与此类似,男女成人 IDH的发病率在30-49岁时且BMI较高时达到了峰值。&br&  结论:&br&  在随访22年的动态队列中,高血压的粗发病率为4.4(95% CI,4.3-4.5)/100人年。在中国成人中,以 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人群中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32%(95% CI,29-34%)。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和/或超重/肥胖相关。超重/肥胖主要影响 IDH的发生,年龄主要影响ISH的发生。
学位信息:
您可以直接复制参考文献内容,或按指定格式导出。
参考文献:
指定格式:
客服热线: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cn提示信息 -
经济学家 -
Powered by Discuz!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点击查看,错过机会莫怪
Powered by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惟有计算机能展示数学之美!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81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4',
blogTitle:'SPSS 中英文对照-非常实用',
blogAbstract:'&&&&&&&&&&&&Absolute deviation, 绝对离差&&&&&&&&&&& Absolute number, 绝对数&&&&&&&&&&& Absolute residuals, 绝对残差&&&&&&&&&&& Acceleration array, 加速度立体阵&&&&&&&&&&& Acceleration in an arbitrary direction, 任意方向上的加速度&&&&&&&&&&& Acceleration normal, 法向加速度&&&&&&&&&&& Acceleration space dimension, 加速度空间的维数&&&&&&&&&&& Acceleration tangential, 切向加速度',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6,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3,
mainCommentCount:3,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惟有计算机能展示数学之美!',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DOI牶牨牥牣牨牰牬牫牴牤j牣cnki牣牨牰牱牫牠牱牪牬牭牣牪牥牥牰牣牥牰牣牥牥牭 432 高血压杂志2006年6月第14卷第6期 ChinJHypertension,Jun2006,Vol.14No6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
陈纪春,段秀芳,黄广勇,曹杰,刘冬华,李建新,吴锡桂,顾东风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 方法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
  【关键词】 体重指数;高血压;患病率
TheAssociationsBetweenBodyMassIndexandHypertensionSubtypes CHENJi-chun,DUANXiu-fang,HUANGGuang-yong,CAOJie,LIUDong-hua,LIJian-xin,WUXi-gui,GUDong-feng,DivisionofPopulationGeneticsandPrevention,CardiovascularInstituteandFuWaiHospital,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xaminetherelationshipsbetweenbodymassindexandisolatedsystolichypertension(ISH),isolateddiastolichypertension(IDH)andsystolic-diastolichypertension(SDH)inChineseadultpopulation.Methods WeanalyzedcompletedatafromanationallyrepresentativesampleofChineseadultsin14124participantsnotonantihypertensivemedicationsaged35-74years. Thecross-sectionalsurveywasunderwentfrom. Theage-standardizedprevalence,oddsratiosandattributableriskproportionofallthethreehypertensionsubtypeswerecomparedindifferentBMIandsexgroups.ResultsInmalesandfemales,thehighermeanvaluesofsystolicanddiastolicbloodpressurewereparalledwiththehigherlevelsofBMI. Similarly,theprevalenceandoddsratiosofthethreehyper-tensionsubtypesalsopresentedsubstantiallyrisingtrendsfromlowweighttoobesitygroups. Ascom-paredwithnormalweight,meninoverweightandobesitygroups(BMI≥24kg/m2)had1.3,2.9and2.4timesmorelikelytohaveISH,IDHorSDH,respectively,whilewomenhad1.6,2.4and2.3timesaswell(allP&0.05). Theattributableriskproportioninmalesduetooverweight(BMI≥24kg/m2)was20%forISH,65.4%forIDHand57.5%forSDH,respectively,whileinfemales,37.9%forISH,59.0%forIDHand55.8%forSDH. Conclusion ThelevelsofBMIwerefoundpositivelyassociatedwithallthethreehypertensionsubtypes. LosingweightandcontrollingobesityshouldplayanimportantroleinpreventingtheincidencesofIDHandSDH.
  【Keywords】 B H Prevalence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
  收稿日期: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
所,北京100037;通讯作者:顾东风E-mail:gudongfeng@vip.sina.要危险因素,根据最近的调查资料显示[1],我国35~74岁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2%,即全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其中,7.6%患有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7.4%患有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单张期
高血压杂志2006年6月第14卷第6期 ChinJHypertension,Jun2006,Vol.14No6 433
(IDH)[2]。许多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BMI在18.5~23.9kg/m之间)、超重组(BMI在24.0~27.9kg/m之间)和肥胖组(BMI≥28
kg/m2)。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性别和BMI分组,分别计算年龄、SBP和DBP均值,饮酒率、吸烟率和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依据2000年中国人口构成进行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年龄标准化调整)。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组人群患ISH、IDH和SDH的相对危险估计值(OR值)及95%可信区间(95%CI),以正常体重组作为参照组,同时调整年龄、吸烟和饮酒情况。并且计算超重和肥胖组患各亚型高血压的归因危险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roportion,ARP):ARP=(OR-1)/OR×100%。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 结果
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SBP和DBP均值逐渐增高,在肥胖组达到最高值(表1);但是,男女性吸烟率逐渐下降,而饮酒率渐升高(女性肥胖组除外)。在经过了年龄结构调整后,男女性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ISH、IDH和SDH)患病率总体上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男性不同BMI组的ISH患病率分别是7.0%、6.8%、7.2%和11.5%,其肥胖组的ISH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的ISH患病率分别是6.2%、7.8%、10.3%和11.5%,其超重和肥胖组的患病率明显增加。男性的IDH患病率从2.2%、3.9%、9.1%增至16.0%,女性则是2.0%、2.0%、4.4%和5.1%,上升幅度低于男性。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相比,男女性的SDH患病率在超重和肥胖组有明显增加,男性分别是3.9%、6.7%、12.9%和17.6%,女性为3.4%、4.8%、7.6%和13.9%。
以正常体重组作为参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和女性在不同BMI组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表2,图1)。
  在调整了年龄(岁)、吸烟(不吸=0,少量吸烟=1,大量吸烟=2)和饮酒(不饮=0,少量饮酒=1,大量饮酒=2)后,男女性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男性患ISH的OR值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1.,2
,超重和肥胖对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
关于体重指数与各种亚型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成年人心血管病的横断面调查资料,探讨不同体重指数对各亚型高血压(ISH,IDH和SDH)患病率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应用4阶段抽样方法,于年在我国35~74岁成年人群中抽取样本。首先进行南北方分层,分别选取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上各有代表性的北方5个省或直辖市(包括北京市、吉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青海省),以及南方5个省或直辖市(包括上海市、福建省、四川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然后对上述省市进行城乡分层,各随机抽取一个城市和县,再分别从抽出的10个城市和10个农村县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城市街道或一个农村乡镇。最后根据性别(男女各50%)和年龄分布(据1990年全国人口调查资料)分层,在20个初级抽样单位(城区或村镇)中随机抽取了共19012名调查对象,每个家庭只抽取1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5838人完成了调查,总应答率为83.3%。本文分析了以上抽样样本中,具有完整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资料而未服用降压药的共计14124名研究对象的结果。1.2 方法
所有参加现场调查的工作人员均经过标准化测量方法的统一培训和考核[1]。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水银血压计,以Korotkof第1音为收缩压(SBP),第5音为舒张压(DBP)。研究对象在测血压前30min应避免饮茶、咖啡和酒,不能吸烟和进行剧烈运动。在静坐休息5min后,由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连续测量3次坐位血压,每次间隔30s以上,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测量身高和体重时,要求研究对象只穿单衣裤,脱去鞋帽,各测量2次,取平均值。身高读数精确到0.5cm,体重读数精确到0.5kg。
高血压亚型的定义如下:不包括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ISH为SBP≥140mmHg(1mmHg=0.133kPa)并且DBP&90mmHg;IDH为SBP&140mmHg并且DBP≥90mmHg;SDH为SBP≥140mmHg并且DBP≥90mmHg。根据中国肥胖[5],[1]
434 高血压杂志2006年6月第14卷第6期 ChinJHypertension,Jun2006,Vol.14No6
表1 男女性不同体重指数组基本情况和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 x±s)
组别男性低体重
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女性低体重
正常体重肥胖超重
  年龄  (岁)53.7±11.649.9±10.749.5±10.248.5±9.752.5±11.348.2±10.350.2±9.851.1±10.0
  SBP (mmHg)118.9±20........6
  DBP (mmHg)74.4±11.277.6±10.182.1±10.585.8±10.572.8±10.274.2±9.878.3±10.082.2±10.0
饮酒率(%)50.754.959.860.85.99.59.17.7
吸烟率(%)65.660.750.848.27.94.94.74.4
ISH7.06.87.211.56.27.810.311.5
IDH2.23.99.116.02.02.04.45.1
SDH3.96.712.917.63.44.87.613.9
  ISH、IDH和SDH患病率均经过了年龄标准化调整,ISH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DH为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SDH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
表2 男女性不同BMI组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
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OR值(95%CI)0.9(0.6,1.3)1.0
1.1(0.9,1.4)1.8(1.3,2.5)0.8(0.5,1.4)1.0
1.4(1.2,1.8)1.9(1.5,2.5)
&0.001a&0.001a0.471&0.001a 0.183P值0.492
0.6(0.3,1.3)1.0
2.3(1.9,2.9)4.5(3.5,6.0)1.2(0.6,2.4)1.0
2.4(1.8,3.3)2.7(1.8,4.1)
&0.001a&0.001a&0.001a&0.001a 0.6
OR值(95%CI)
P值 0.206
0.7(0.4,1.1)1.0
2.0(1.7,2.5)3.2(2.5,4.1)0.8(0.5,1.4)1.0
1.8(1.4,2.2)3.6(2.8,4.7)
&0.001a&0.001a&0.001a&0.001a0.425
OR值(95%CI)
  对不同体重指数组的OR值进行了年龄、吸烟和饮酒状况的调整,a:P&0.05
24kg/m2),分析男性和女性在超重和肥胖时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表3,图2)。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吸烟和饮酒状况(方法同前)后得到相应的OR值,并计算归因危险百分比。与非超重组
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时患ISH、IDH和SDH的比数比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都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超重和肥胖男性患ISH、IDH和SDH的归因危险百分比分别是20%、
图1 男女性不同BMI组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比较
65.4%和57.5%,女性相应分别为37.9%、59.0%和55.8%。
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01);女性分别是0.8、1.0、1.4和1.9,其超重组和肥胖组比正常体重组均有显著差别(P&0.001)。男女性患IDH的OR值
在超重组和肥胖组(男2.3和4.5,女2.4和2.7)均比正常体重组明显升高(P&0.001)。同样,男性超重和肥胖组患SDH的OR值分别为2.0和3.2,女性各为1.8和3.6,也都比正常体重组有显著性增加(P&0.001)。  将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组合并为非超重组(BMI2I女性
表3 男女性超重和肥胖组患各亚型高血压的OR值和
性别组别男性
ISHIDHSDHISHIDHSDH
OR值(95%CI)1.3(1.0,1.5)2.9(2.4,3.5)2.4(2.0,2.8)1.6(1.4,1.9)2.4(1.9,3.2)2.3(1.9,2.7)
P值0.030a&0.001a&0.001a&0.001a&0.001a&0.001a
ARP(%)20.065.457.537.959.055.8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不同性别成人体质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关系_专业资料。目的探讨辽宁省彰武县成年人体质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年,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
记住:肥胖是百病之 源,如果听之任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会找上你。 体重指数最佳减肥速度:每月减重 1-2 千克 体重超标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
控制体重可降低高血压风险_基础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控制体重可降低高血压风险...每天减少500卡路里的热 量并进行体育运动 便可以帮助你达到目标。对于体 重超标.........
100 95 2 17、某高血压患者,57 岁,体型较肥胖,计划通过调整饮 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减重速度以每周( b )为宜。 a. 1-5kg c. 1-5 kg b.........
体重减轻可以控制高血压_专业资料。研究人员发现,6个月的均衡饮食可恢复正常血压意大利一项研究把超重认为是引起高血压的直接原因.同时表示一半以上的超重者可以通过减轻.........
干预试验表明减轻体重可使高血压发生率下降。 超重和肥胖对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
比如一位身高7米的 高血压患者,目前体重 是80公斤,至少需要减到69公斤 才能进入正常范围。因此可以给 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即 每月减1—2公斤,当体重减轻10 .........
体重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体型变化时,由于 wc 和臀围是成比例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 whr(腰臀比)不能.........
饮食以减轻体重控制成人高血压摘要 高血压高血压隐藏>> 分享到: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时主要是降低每日热量的摄入 , 辅以适当的运动 , 同时限 制钠的摄入 , 可使降压效果更为明显。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者来说 , 减轻体重.........
预防高血压的合理膳食 提倡食用玉米、小米、燕麦等含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 可根据控制体重的要求和体力活动的情况.全天摄入主食3~6两,少食用甜食以减轻血脂升高。 .........
100 95 2 17、某高血压患者,57 岁,体型较肥胖,计划通过调整 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减重速度以每周()为宜。 a. 1-5kg c. 1-5 kg b. .........
体重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同时也是其他心血管病......
高血压减肥可以从每日减少主食100 -150克开始,食量大者可以从每日减150-200克开始,以后 再根据体重和其他反应进行调整。节食糖果、肥肉以及油脂多的干果等,多吃.........
肥胖者高血压发病几率是一般人四倍 高血压的发生,与肥胖有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非常肥胖且患高血压的人,体重仅减 轻 10%左右,部分人血压会有明显的下降。对比.........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总体重,还 与脂肪的分布有关,在大腹便便的中心型肥胖者中,好发高血压的风险更高。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体重减轻 10kg,可使其收缩.........
患者,男,50岁,高血压2年。体态肥胖,无烟酒嗜好。为减轻患者体重,适宜的运动是......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包括 a、限制钠摄入 b、减轻体重 c、适量运动 d、保持心理......
高血压健康知识试题(附答案)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高血压知识试题一、 ...( a.异常肿块 b.腔肠出血 c.体重不明减轻 )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
减轻体重有益于高血压的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 每减少1公斤体重,收......
高血压的饮食及体重控制 心血管病也是病从口入。高血压病人要吃得科学,保证足够...3、限酒:研究表明减少饮酒 4-6 周,血压可下降。但每日 1 两红葡萄酒可达到.........
■ 热门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roportion air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