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了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
1.你的性别&*A.男B.女2.你的年级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3.你所在专业是&*A.教育技术学B.学前教育学C.其他专业4.你了解过碎片化学习吗?&*A.完全没听过B.听过但不了解C.非常了解5.你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碎片化学习&*&[多选题]A.微信B.微博C.贴吧D.浏览器E.其他6. 你每天碎片化学习的时间是&*A.0-1hB.1-2hC.2-3hD.更多7.你在碎片化学习中喜欢汲取哪方面知识&*&[多选题]A.本专业知识B.时事政治C.生活常识D.综艺体育E.科学技术G.其他8.身边的人是否使用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习?&*A.是B.否9.你会利用碎片化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吗?&*A.没有B.有,但不多C.经常10.你觉得碎片化学习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吗?&*A.不能B.可以,但是提高不大C.提高很大11.你认为碎片化学习对你专业学习的促进情况如何?&*A.有积极影响B.促进效果不大C.没有12.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利用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A.有B.没有13.你会把学习到的碎片知识整理成系统吗?&*A.一般不会B.某些知识会C.一般都会整理14.你认为碎片化学习的好处是什么?&*&[多选题]A.没有好处B.学习时间比较自由C.知识点的选择比较灵活D.知识的吸收率更高E.高度概括的内容容易被学习者接受F.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节奏G.其他15.你觉得碎片化学习值得推广吗&*A.不值得,因为学不到东西B.值得,因为可以利用好学习时间C.很难说《碎片化学习是如何把林则徐带到“坑”里去的?》的评论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
思客是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聚拢海内外智库专家与行业领袖,聚焦战略决策与公共政策,共同生产和传播有深度的原创内容、智库报告,并依托新华社的媒体基因,将思想转化为决策影响力与社会传播力。
Fri, 17 Feb :57 +0800
https://wordpress.org/?v=4.5.2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950
Wed, 04 Jan :07 +0000
/?p=#comment-112950
<![CDATA[好
作者:宁沙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909
Tue, 03 Jan :56 +0000
/?p=#comment-112909
<![CDATA[最根本的应当是他所处阶级的自身局限性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908
Tue, 03 Jan :00 +0000
/?p=#comment-112908
<![CDATA[好!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905
Mon, 02 Jan :14 +0000
/?p=#comment-112905
<![CDATA[好营养,也许是那些大忽悠们最缺欠的。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89
Mon, 02 Jan :39 +0000
/?p=#comment-112889
<![CDATA[我的贴呢?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88
Mon, 02 Jan :11 +0000
/?p=#comment-112888
<![CDATA[说得好!任何知识,都是从一点一滴碎片学习积聚起来,量变质变的。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系统化,决定了主体认知构架,也要系统化。但是,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人类高科技社会,最大的理性趋势,和平、民主、法制、公开化、公民权、议会制、等,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高新软管理科技!鼓噪能够靠核战争核军备解决问题的人,绝对是过时了!暴力解决,那是原始社会野蛮思维方式的基本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后果,看看现在的整个国际局势,不论你抽出那个点的案例,全过程剖析之。就知道,鸡毛蒜皮,步步升级,冤冤相报,恐怖袭击,何时了?故而,此次联合国主导的阿勒颇,最后“釜底抽薪”方式,使用上,也算传统中国智慧。好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81
Sun, 01 Jan :18 +0000
/?p=#comment-112881
<![CDATA[善意,接竹竿,能烧出熊熊烈火创造奇迹,恶意,拒绝传递,再大的恶魔没有同路的,也是传说。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78
Sun, 01 Jan :49 +0000
/?p=#comment-112878
<![CDATA[林则徐没能准确判断英国敢发动侵华战争,主要不是碎片化学习造成的,而是不懂唯物辩证法,还是哲学思维不够,今日中国的许多饱学之士,面对西方尤其美国的敲打和威慑,又害怕的要命,步步退让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64
Sun, 01 Jan :55 +0000
/?p=#comment-112864
<![CDATA[想防护和抗击侵略成功吗?为人民服务,为好人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林则徐已是历史,忠君而不信远敌攻陆会成功,但君王不曾惦记人民,临危遇难时,想让人民抗击侵略,只有有血性的绵里刚直的良民忠臣拼死抵抗,对帝王阳奉阴违的,还有欺下瞒上的,懦夫,软弱无力怎么会抵抗?建国几十年这几年,发生了多少揪心事?软弱不行,无能不行,僵化不行,闭关锁国也不行。恨洋人侵略,也要恨自己国家卖鸦片腐蚀国民的腐败官商,比洋人更可耻可恨该杀。
作者:匿名
/statics/sike/posts/511757.html#comment-112863
Sun, 01 Jan :59 +0000
/?p=#comment-112863
<![CDATA[此文很好。了解外国语敌人,太重要了。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碎片化学习的起因:“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学习的需求一直存在,对零碎时间如何使用的需求一直存在,甚至让这二者结合的解决方案也是,比如那个走路看书撞电线杆的例子。只是为何今时今日,我们会如此严肃地遇见“碎片化学习”这个概念呢?不过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解决方案执行起来更简单、更有诱惑力罢了: Wi-Fi+沙发,一个经典的碎片化学习场景像魅影一样跟在我们大多数人身后,无声无息。
  碎片化学习,无外乎是知识与时间的碎片化,而这二者又深深影响了大部分人“碎片化学习”的背后动机:无意识的消遣,以及浮躁。
  对于时间,人们往往并没有精力去为这些碎片化时间筹备一套任务体系,因为真正能被有效执行的任务都需要认真的事先评估。所以刷公众号是消遣的同时又顺带学习了,此举带给人们的满足感能轻易蒙蔽其实际学习效率与效果的评估;
  对于知识,碎片化与体系化在逻辑上并不天然背离,然而同时达成这两个目标却是高高的门槛。既然朋友圈里的推送文章能迅速得到精彩结论,何必费神思考推敲?既然能够随点随读,何必费神安排与跟踪进度,来保证学习效果?
  碎片化学习的效果评估
  如前文所述,“无意识”、“消遣”、“浮躁”这几个负面关键词让碎片化学习变得面目可憎,难道碎片化学习真的没有效果了么?不一定,这里我们用成本收益这种工具来对碎片化学习做个分析。
  从收益来看,大家们给出的权威判断,以及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印证一些结论。简言之,信息来源多,信息获取快,学习成本省,。这么看来,“多快好省”终于在“碎片化学习”里完成了跃进;
  从成本来看,似乎前述的“学习效果好”就要打个大大的折扣。
  首先从学习内容上看,碎片化在相关知识本身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片面化。举个例子,我的同事钻总,是个老三国迷,当年笔锋甚健,光写曹操便可一人千面。十日一文,言尽“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读后便觉那曹操就是个流氓;又十日,畅谈孟德“观沧海”,妥妥的建安君子一枚;再十日,“五色棒”棒杀蹇硕誉满京城,威著乡里,汉末包公又是舍我其谁! 一个曹操尚且多面,市面上各种成功论、方法论之利弊更是需要仔细斟酌,倘不幸只见其一,碎片化难免片面化。
  从学习行为上看,被权威的只言片语引导,容易导致学习者全盘接受而忽视了思维判断与辨析;同时学习者的诉求,也会从体系化的知识学习过程训练,转为倾向于快速获得成果,慢慢会导致学习能力的退化。
  从学习心理上看,一颗坚韧的质疑心,逐渐被脆弱而且时常戛然而止的好奇心所取代;同时,意见会迅速被统一,优秀的思考品质也会越来越稀有。
  如何正确碎片化学习
  时间的碎片化很难改变,那么,时间碎片化,是知识必须碎片化的诱因吗?
  是的。学习总伴随着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作为重要投入要素的时间变得碎片化了,必然也会导致学习的碎片化。
  既然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常态,?
  碎片化,并不在逻辑上割裂碎片化与体系化的联系。我们念书时是由老师和教学大纲为我们先完成体系化,再按照进度去每天碎片化地学习各科内容;离开了课堂,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先接受了碎片化的信息,然后需要我们自己去搜索与寻找体系化的知识(自己完成体系化的“教学大纲”),然后进行碎片化学习。这是一个先碎片化,后体系化,再碎片化的过程。
  我的建议是,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一味否认碎片化学习价值的提法,我不能苟同,但对知识的思考与提炼,实在是比知识本身重要太多。
  1、本文是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及本页链接://。
  2、如果你也从事在线教育,并希望被EduSoho报道,请发邮件到告诉我们。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EduSoho开源网络课堂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提高碎片化学习效果三个原则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对企业学习来说,什么样的碎片资源能让学习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碎片资源的培训功效呢?大家不妨把握三个关键点:多媒体、独立小块、系统眼光。    巧用多媒体    在地铁里,用手机看视频短片;开车时,听听收音机····文档、视频、音频这些不同的知识传递媒介,可供我们灵活选择。根据媒体特性,可以其分为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比如视频、动画、图像、文本都属于视觉媒体,音频则属于听觉媒体。用到碎片化的教学设计中,这些媒体形式究竟适合于哪种特性的内容呈现,媒体设计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参考(见图表1)。    一般说来,言语性知识适合以手机文本阅读、收音机音频收听;概念性知识适合以图形符号、动画表达;而带有故事情境性的内容则用照片、视频来场景再现。图表2展示的就是一家大型国企如何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碎片化的资源。    独立小块    大家应该都有学习广播操的经历,是否还记得当年体育老师教我们学广播操的过程?这种训练方法极其有效,其本质就将学习内容分割成动作技能碎片。这种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和学习成效。此外,在碎片化学习时,学员还可以灵活地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或启发的那部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企业学习中供碎片化学习的独立小块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只讲一个知识点,完整课程引入(可没有)、表述、结尾,生动有趣的案例或呈现。    系统眼光    无论碎片化资源设计的多么完美无暇、生动有趣,单单靠一两门微课就想对自身知识体系提高有太多帮助,肯定是不现实的。若想解决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只能系统学习。    因此建议在企业学习设计中,引导学员在掌握了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后,用系统的方法学习碎片类的知识,用碎片化学习补充和强化解决单个问题的技能(见图表3)。    如中国电信学院推出的“翼博”项目(见图表4),正是基于岗位—能力—技能—知识点—碎片的逻辑进行的学习资源开发,并巧妙利用了微博的媒体传播模式,对企业移动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进行了完美的演绎。    随着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碎片化学习的浪潮必将促使企业培训部门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本文分享地址:
前9个月本市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其中租赁商4 …
重庆服装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转折点。昨日,总投资达35亿元的重庆时装产 …
在12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视察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时,上海市农业信息有限公 …
印尼最大的铝土矿供应商——阿内卡矿业公司(Antam) 近日于上海 …
昨天举行的2013虹桥贸易论坛透露,近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自 …
据宁夏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前5个月,宁夏羊绒衫出口货值2956万美2 …
重庆本地市场部分超市卖场涉及到的几个外地品牌液态奶均已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 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赵师红:互联网时代,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捧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终端的“低头族”,正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在聊天、学习、办公……其中,有人在普通网站上随意浏览,有人在特定网络平台上徜徉。他们获取的信息转瞬即至,又转瞬即逝;内容覆盖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呈现方式有通过视觉阅读的各类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片段,有各类音效、满足听觉的文件,也有用多种方式混合来呈现;其篇幅简洁明了,信息结构零散有自己独特的系统性。与以往的纸质书本和课堂面授的系统信息相比,这些信息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何价值,我们应如何辨别、搜集并为己所用,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如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创建了“关联主义”理论。王老师,您在这方面也提出了“新建构主义”理论(New Constructivism),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王竹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的学习会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信息超载”和“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所面临的两大挑战,两者既有关联性,但又不属于同一个问题。我认为西蒙斯的“关联主义”,主要想解决的是网络时代信息超载的问题,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再像过去一样去学习,去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已经不适宜了。因为那样我们永远也跟不上知识增长与淘汰的速度。因此,他提出了“连通”的概念,认为我们今天要多连通,少建构。所以他的理论又被翻译为“连通主义”。但他对碎片化问题讨论得不多。我曾与西蒙斯有过一次较深入的交谈,他的连通不仅仅是指与网络中的知识结点的连通,也包括在不同概念或不同知识碎片之间进行连通。他似乎也想用“连通”的方法解决碎片化问题,但具体如何做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我所提出的“新建构主义”则侧重于解决碎片化问题,即以“零存整取”的方法来解决碎片化问题,以学会选择解决信息超载问题。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在网络时代,学习者应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中心,以个人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展开学习,通过零存整取的策略将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与学校中教授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同,它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及知识创新。   赵师红:随着“碎片化”在多学科的广泛应用,其涵义也日益丰富,从词义上理解,它既是一个名词,表示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它又是一个动词,表示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以“碎片化”形式动态地发展着。就信息的呈现量、信息获取者、信息获取地点而言,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的网络通讯工具,都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它与人们短平快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相一致。如此的“碎片化”,即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对于“碎片化”和“碎片化学习”的内涵,您是怎么看的?   王竹立:碎片化是指本来完整的事物,被裂解成许多零碎的小块,变得不完整、不系统了。知识碎片化是指知识由整体分裂为多个相对较小部分的状态。知识碎片化的本质是知识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被中断或弱化,变得杂乱无序,以至于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以及媒体碎片化等因素导致学习碎片化。   关于“碎片化学习”,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义。广义的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而狭义的碎片化学习则局限在上述定义中的非正式学习范畴。狭义的“碎片化学习”除了强调“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和碎片化媒体”外,还强调“非正式学习”的特征。例如,学习者在学校里围绕正式课程,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式的学习,以及成人学习者参加的以获得学位为目的的网络教育,或者慕课学习者通过系列短视频进行的正式的课程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一种系统性学习,只不过是用碎片化方式进行罢了。严格意义上的碎片化学习是指没有明确目标和导向,通过碎片化媒体(手机、Pad、电脑、书本、电视,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和碎片化资源(微博、微信、微课、单篇文章等),利用碎片化时间(等车、排队、入厕等)进行的非正式学习。这种非正式学习天然地带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性质,受学习者兴趣和需要影响较大。这种狭义的碎片化学习不仅学习方式是碎片化的,连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这些主题和内容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而不是外界(如学校和教师)规定的。   ● 碎片化学习的利弊   赵师红: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观点。从人的一生成长、发展情况看,幼儿园到大学的正规学习,在人的一生中虽然非常重要但仅占很少的部分,人们更多的是采用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已有很强的自主性,非正式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对学习者来说,自主学习就是为了满足其自主发展的需要,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工作、学习、研究、生活的需要,主动学习知识、技能,实现知识的积累、重构、创新及能力的拓展与增强,实现甚至超越工作、学习、研究、生活的预期。然而,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束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碎片化学习存在着诸多的弊病,请您从“新建构主义”的视角谈谈对碎片化学习利与弊的看法。   王竹立:碎片化学习并非网络时代所独有,在网络时代之前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学习。过去人们所说的读书时间“三上”,即床上、车上、马桶上,就是一种碎片化学习。非正式学习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特征。但网络的出现毫无疑问将学习的碎片化特征更加凸显出来,更加普遍化。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打破了传统纸质书本的单一的线性结构,并将知识切割成网状的“碎片”;微博、微信、微课等碎片化媒体形式更加剧了知识的碎片化;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将整段的时间切割成碎片,建构主义主张的探究性学习也不再是传统的线性过程,而呈现出某些碎片化特征。
  ● 如何处理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关系   赵师红:我同意您的看法。我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他们按照教学大纲等的要求,以及知识创设者编排的知识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在实际情况下,每一位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进行了重构,教师传授时所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决定了他对所传授知识内容、方法的选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同样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然而,在开展碎片化学习时,学生则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学习需求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通过团队开展协作学习,还可以借助技术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交流。在碎片化学习的冲击下,系统学习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系统学习就真的不重要了吗?碎片化学习怎样才能变得更有成效?如何才能正确处理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之间的关系?   王竹立:“零存整取”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网络学习策略,还是解决碎片化问题的一个普遍原则。学习者可参照这一原则进行自我学习整合碎片的各种尝试,而并非无论何种学习都简单套用一个固定的步骤或模式。从广义来看,实现零存整取并非很难。例如,某个专业QQ群或微信群经常会就一些主题进行讨论,里面有很多零散的真知灼见和新颖的观点,如果有心人进行系统整理也可能获得“整取”的成果。   碎片化学习本身是有利有弊的,甚至是低效的。我自己也不赞成单纯的碎片化学习,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效率也不怎么样,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成效不佳。我比较推崇的是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也就是“零存整取”式学习。我把学校内的系统学习称之为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而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介于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之间。我认为作为学习者个体,要努力将碎片化学习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靠拢;作为学校这类教育机构,也应该努力将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靠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然而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那样,“零存整取”式学习是需要学习者具有高度学习自觉性的。真正好的学习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而且我不认为这种努力比学习者在学校的强制下进行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要更加困难。毕竟“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个人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   赵师红:您提到的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确是当前最主要的三种学习模式。您认为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与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竹立:是培养目标评价机制。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正规学习,旨在培养学习者在某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而今天的时代,要求学习者成为具有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学科知识体系,是指由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涉及该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将这些概念、理论、技能贯穿在一起的学术理念、学术方法、学术规范和思维逻辑的总和。不同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概念、理论、技能,以及理念、方法和逻辑虽各有不同,但也有某些本质上的相似或共同之处。因此,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也有某些“共通”之处。   个性化知识体系是以个人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以自我实现和问题解决为导向,从核心问题出发,像蜘蛛织网一样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与个性风格。它由个人的信仰、喜好、知识、技能等构成,有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与思维逻辑。它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状结构,而不是单一学科或专业内部的线性或树状结构,包含更多的个人实践所获得的隐性知识。   学科知识体系与个性化知识体系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之处。例如,一个人的个性化知识体系中也会使用某些学科知识体系里面共同的名词和术语、逻辑与规范,否则难以与他人交流沟通,但个性化知识体系里的个人隐性知识部分是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只有与他人的共性部分而没有个性部分,创新就无从发生。对学习者来说,打基础可以以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而作为某种职业训练,则以专业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系统学习至少在两方面很有必要,即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碎片化学习则能够拓宽视野、了解前沿信息、辅助系统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解决复杂问题、完成知识创新。   网络时代的教育,应该更开放、更自主、更多元,应该淡化学科和专业,强化问题与实践;评价方面应该更注重能力的提高、问题的解决、创意的实现,而不是考试和分数。   赵师红:在互联网时代,因为知识的碎片化,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扁平化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随着“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更加智能化,更加开放,学习者的角色将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的灵活变动而发生更大的改变,届时,学习者还将兼具知识的创设者,学习的督促者、指导者的身份,学校及各类教育培训等办学机构的功能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各类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慕课等学习资源的广泛利用,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评价也将通过正在构建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而得到认证、积累,并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转换/兑换”,从而使得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成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势,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成为对社会切实有用的“人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英才”。这是一种适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人才观,是一种“泛才观”,即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但是,这样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及人才观,不是倏然间就会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学习者、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致力体验与感受、努力宣传与推广,因此它必然会受到学校等正规教育机构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人士的质疑、抵制。对此,您觉得学校放弃以学科目标导向开展教学和以标准化考试评价学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我看来,大多数学校和教育部门管理者很难接受您的这个建议。   王竹立:让学校主动转变原来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很难,我对此也不抱太大的希望。我看好的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有可能倒逼学校内部的变革。当前,手机能不能进学校甚至进课堂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现在正处于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主张手机进课堂的一方处于进攻态势,而反对的一方则处于守势,估计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相持,才会迎来一个大拐点。我预计,5年之内智能手机将进入大部分的学校与课堂,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与此同时,碎片化学习对学校内系统学习的冲击,最终有可能带来双方的妥协与融合,从而走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试想,一旦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全面介入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就好像在一间封闭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那时学习还能像现在这样按部就班、谨守着专家和教师划定的疆界吗?当网络带来多元化视角与观点,标准化考试和以为所有问题都有且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还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并占据学校教育的主流地位吗?所以,对未来我持乐观态度。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