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引爆了恋上另一个人人的不良情绪,除了说碰了导火索,还能用什么更恰当的语言形容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抛开种种伪纠结,分清了哪些属于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选自《半月谈》,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纠结”一词可形容事态,可表达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该词语有着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C.“纠结”让今天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身难以言说的心情。
D.文章以美国大学生发起禁食汉堡包运动例子作类比,论证人们应该分清真假纠结,准确把握事物本质。
2.下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不值得思考。
B.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不会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会如此迅猛。
C.执著于生活,难以超脱,不具阳光心态,没有辨别力,因而烦恼、挫折、不满、迷茫,这些所谓的纠结都是伪纠结。
D.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境地,个体必然不会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会成为社会之痛。
3.请分别解释“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中两个“纠结”的含义;并结合文章,谈谈该如何评价“纠结”这种文化现象。(5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湖南省益阳市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卷(有解析)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纠结”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2.A、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值得思考。B、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D面对两难境地,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工作让我纠结是感到郁闷,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是纷繁杂乱,再答纠结的作用。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抛开种种伪纠结,分清了哪些属于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选自《半月谈》,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纠结”一词可形容事态,可表达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该词语有着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C.“纠结”让今天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身难以言说的心情。
D.文章以美国大学生发起禁食汉堡包运动例子作类比,论证人们应该分清真假纠结,准确把握事物本质。
2.下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不值得思考。
B.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不会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会如此迅猛。
C.执著于生活,难以超脱,不具阳光心态,没有辨别力,因而烦恼、挫折、不满、迷茫,这些所谓的纠结都是伪纠结。
D.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境地,个体必然不会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会成为社会之痛。
3.请分别解释“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中两个“纠结”的含义;并结合文章,谈谈该如何评价“纠结”这种文化现象。(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抛开种种伪纠结,分清了哪些属于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选自《半月谈》,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纠结”一词可形容事态,可表达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该词语有着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C.“纠结”让今天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身难以言说的心情。
D.文章以美国大学生发起禁食汉堡包运动例子作类比,论证人们应该分清真假纠结,准确把握事物本质。
2.下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
A.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不值得思考。
B.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不会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会如此迅猛。
C.执著于生活,难以超脱,不具阳光心态,没有辨别力,因而烦恼、挫折、不满、迷茫,这些所谓的纠结都是伪纠结。
D.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境地,个体必然不会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会成为社会之痛。
3.请分别解释“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中两个“纠结”的含义;并结合文章,谈谈该如何评价“纠结”这种文化现象。(5分)”相似的习题。形容一个人引爆了另一个人的不良情绪,除了说碰了导火索,还能用什么更恰当的语言形容吗_百度知道
形容一个人引爆了另一个人的不良情绪,除了说碰了导火索,还能用什么更恰当的语言形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触了逆鳞。夺妻伤子。断我财路。
采纳率:77%
你就是爆点你就是那个他一见到就会有火花
你触碰了我的神经!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引言      如果要问古代世界文明中哪一个足可以和中国分庭抗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罗马文明则毫无愧色;二者恰分居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在地理上也适足平分秋色。  就在中国的秦汉时代,古罗马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同时屹立而起,而且两大帝国在鼎盛时期的面积与人口等方面皆相差无几。  不过,与中国朝代循环更替的历史演进方式不同的是,罗马虽也不乏政权更迭,但它更是处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环境里:它一路由小到大发展着,由一城之地而至囊括了整个地中海;及至衰亡,又是由大到小日渐萎缩,直至最终仅剩下君士坦丁堡这一隅之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便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自罗马城初建的前753年,其文明历时两千二百余载。  罗马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也是一部征服与奴役、腥血与纷争的历史。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基督教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如果说大河是古代亚洲、非洲众文明的摇篮的话,那么地中海正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罗马曾经是地中海的绝对统治者,因此我们可以说,不懂得罗马就不懂得西方。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在法律与行政方面,它正是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源头。  罗马在中国的史书中一度被称作“大秦”,《后汉书•西域传》中道:“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可见连一向不可一世的中国人也已隐约感到了罗马文明的高度发达,乃引以为同类。  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要复兴并接续希腊、罗马文明。    在罗马的历史中,作为“无冕之王”的恺撒绝对是一个最为响亮的名字,其人天才纵放,不仅慨然有超世之心,亦俨然有超世之才。  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蒙森的话说:“他是罗马所造就的唯一一个,也是古代世界所产生的最后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直至他灭亡之日,古代世界都在沿着他的轨迹运行。”(《罗马史》第三卷)  就我们今天而言,恺撒是个世界级名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如果非要找出一个中国版的恺撒,那么作为“乱世枭雄”的曹操倒稍可比肩。  二人在彼此世界中的知名度就不用说了,他们出身都算不错,教养方面皆有一定优势;二人都是杰出的权谋家、军事家及作家,也都夺了“天下”,且都最终成为骑虎难下的“无冕之王”;生前壮心不已,身后也同样争议不断……  当然,二人不同的地方也不少,毕竟中外有别;尤其具体的历史、文化等情境不同,是很难具有非常相似的人格的。  最让大家感兴趣的可能是,虽然分处于亚欧大陆的两端,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彼此都不太晓得对方的存在,但就是在恺撒的时代,就是在双方还未有任何往来的时候,中国与罗马之间竟神奇地有了一次小小的交集——一支罗马军队辗转万里与当时的汉朝军队交上了手,结果这支千余人的罗马队伍被优势的汉军所击败并俘获。  中国人对待他们还算仁慈,就在今天甘肃的某地,汉廷给了他们土地令其安置下来。中国人一向轻视未开化的蛮夷,当时的罗马人也是以“文明”自负的,但是我们不难想见,要不了多长时间,这群见识过大汉帝国威仪的罗马人就一定会非常吃惊:在世界的东方,居然拥有如此一个高度文明、武运昌盛的国家!  然而,如果当时的中国人也有幸深入罗马,那么他们也一定会非常震惊:在世界的西方,居然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国家不相上下的强国,无论何种方面,文明化的罗马都与大汉难分轩轾!  当然,如果中国军队被罗马所俘获的话,那么他们的下场一定会非常悲惨。至于原由,我们不妨到本书中查找。  至于再说到那支罗马军队究竟是怎么奇迹般、一路跋山涉水、误打误撞地到了中国,答案也请一并到本书中去查找吧。    不懂罗马就不懂西方,而不懂恺撒就不懂罗马。  恺撒一向与亚历山大、汉尼拔、拿破仑并称为“西方四大名将”,然而有所不同的是,恺撒却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军事家。  恺撒生于一个风云激荡、人杰辈出的时代,在他的前代和同代,罗马都产生了许多英杰人物,有些看起来甚至是无法超越的。然而,恺撒还是用自己的非凡努力证明了自身的伟大和不朽。  《希腊罗马名人传》的作者普鲁塔克,尽管其对恺撒颇有微辞,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作为军事家的恺撒,“已经凌驾所有的人物”。  于是我们又要好奇了:恺撒究竟是如何超越了所有人物的呢?他的制胜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他的名字又何以成为后世君王的代名称?而他又是因何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呢……  一册在手,尽览罗马风云!让我们循着恺撒的人生道路,去领略一下罗马历史的辉煌瞬间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章、祸起萧墙    1、一个公社的奇迹    意大利半岛的形状,历来就被视作一只欧洲大陆伸进大海的长靴子;罗马城邦就地处这只从靴子的中部,它往西不远处便是广阔的地中海。  本来,罗马不过是台伯河畔一个小小的原始公社,后来才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国家(即城邦)。不过它不像希腊的雅典那样与大海进行了深度接触,它的经济还是内陆农业性的,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都是一个生产落后、文化封闭的地区。  公元前753年,正是罗马的建城之日,这一年也被视作罗马创建之日,因此也就成为罗马旧式纪年的开始,就如同我们如今将耶稣诞生之年视为公元元年一样。  建立罗马城的据说是兄弟二人,传说这两个孩子是由一头狼喂养长大的,所以罗马人就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了狼的子孙——从他们狠戾、霸道、顽强的表现上看,也确实是这样的。  罗马城又称“七丘之城”,因为它是在七个低矮的山丘上建成的。早期的罗马经历了王政时期与共和时期。  在王政时期,罗马一共产生了七位国王,但在这种“军事民主制度”之下,国王大概也没多专制。  前509年,由于国王惹恼了人民,结果他竟被愤怒的群众赶出了罗马,从此罗马便确立了共和制。话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由于周厉王的暴虐统治,人民也将其驱逐,从而开始了一段“共和行政”时期,只是中国的共和制度不过昙花一现。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主要是贵族处于统治地位,这样便又产生了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不过双方的矛盾还基本可以调和,因为此时罗马一直在对外征服与扩张,对外矛盾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内矛盾。  而且罗马这一扩张就是数百年,它彻底改变了罗马的面貌。    正像后人所看到的,罗马从起初就不是绝对封闭的,它既有农业的因素,也有商业的因素。恰是两者的结合,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由于地处台伯河下游和近海,罗马在盐的采集和运输方面就有了优势;再加上他们与两个相对文明、商业化的富裕部落为邻,这样也更加促进了罗马自身商业的发展。  肥沃的拉丁平原既是罗马农业的基础,也是养活大量人口的保证。由于自身所处的有利位置,从很早的时候起,罗马就开始吸引了周边地区的移民。且越是那些最富有进取心和顽强毅力的分子,就越喜欢往罗马汇集,正是这些不那么安分守常的家伙,最终给罗马的民族性格留下了显著的痕迹。  当后人在思考罗马的民族性格时,尤其在思考到它的性格怎样决定了它后来的非凡成功时,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两点的结合:一是小农保守主义的有力成分,它带来的是团结、坚忍和克制;再一就是那种从海盗、商人及冒险家们身上所产生出来的那种勇敢大胆的各种特色,这是对外殖民扩张的兴奋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罗马这个小小的城邦都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它在地中海的体系中暂时只是一个独立的和比较孤立的历史发展策源地。当希腊世界大放异彩的时候,小小的罗马只能呆在一旁艳羡地看着。  但是,罗马又是一支巨大社会威力的策源地,是中部意大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中心。它已经注定了要走上人类历史的大舞台,任何敌人也阻挡不了。  罗马确实就如同我们战国时代的秦国一样,尽管罗马公社保存了相对原始性的、农业的特色,但它凭借军事组织上的优势一样可以战胜经济远为发达的强敌。而罗马的对手又往往依赖雇佣兵,这就不及罗马民兵的“忠诚”。  而且也像秦军的残暴、野蛮一样,除了军事掠夺以外,罗马军队也常常采取恐怖威慑的手段,不但是将人杀光,连一切动物也休想活命——罗马军队会毫不留情地杀死一切他们认为是“活”的东西……    就这样,经过大约三个世纪的斗争,台伯河上这个小小的公社便完成了对意大利全境的征服,也奠定了其奴隶制度的基础。  如果说罗马还有什么地理优势的话,那就是它正好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中心。如此一来,罗马人就可以根据内线作战方法来行动,从而完成对敌人的分割、蚕食(意大利又处于整个地中海的中心地位)。就跟早期的中国一样,我们是从处于中心的河南一带慢慢向外扩张,直到形成今天的规模。  当然,罗马在征服过程中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他们就曾一度遭到过北方的高卢人的入侵。但是,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像是一块马蹄铁那样地和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衔接着,它在一定程度上即造成了意大利和北方的隔绝。  如此一来,北方的敌人既不容易侵入意大利,罗马人也一时不容易继续向北扩张。就在这时,罗马人转而南下,他们在地中海便又与地处非洲的海上强国迦太基迎头相遇了,二者的霸权就这样发生了冲突。  由于迦太基多使用雇佣兵,其人力、兵员不足,且其上层不够团结,存在商业性腐化(真的跟当时的东方六国与秦国对峙的情形差不多),结果经过历时达一个多世纪的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彻底摧毁了。  不过罗马赢得也并不容易,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几场大海难让罗马损失惨重;尤其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作为“西方战略学之父①”、迦太基伟大军事家的汉尼拔,不但实现了自己由西班牙远征罗马、蹂躏意大利的伟大构想,也多次迫使罗马到达最危急的关头。  也正是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前后,罗马开始进入了“大征服”时期,西班牙、马其顿、希腊等地区首当其冲。  到公元前3世纪时,罗马在军事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如中队的编制、设防营地制及投射武器等方面,甚至超过了其劲敌皮鲁士的希腊化的技术。  因此,当与曾经创造过辉煌战绩、但略显呆板的马其顿的步兵方阵较量时,由于罗马军团的灵活性,马其顿方阵最终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尤其是在扩张战果、追击敌人时,马其顿方阵更容易暴露自身的弱点。  截止到共和国末期,当恺撒吞并高卢、屋大维吞并埃及后,地中海沿岸的富庶地区均被罗马收入囊中,一个世界强国就这样形成了。    ① 与汉尼拔同时代的中国的韩信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不仅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迂回抄袭楚军后路的军事意图,也最终成为了楚汉之争的赢家。    在罗马的民族性格中,其实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罗马人往往不怕牺牲、不计代价,极其坚忍,有一股顽强的倔劲儿;他们还善于学习敌人的长处,比如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曾大力发展海军,迫使敌人完全丧失海上优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又努力学习汉尼拔的战术,学生最后也真的打败了老师。  亲历了罗马崛起的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其书中这样盛赞罗马人的伟大:“罗马人勇敢地寻求占有世界的疆土,并以其伟大证实其胆略正当,这并不是单纯的偶然性,也不是他们不了解他们干的什么事。相反这是罗马人以克服困难和危险进行严格纪律训练所获得的必然结果。”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训练有素的罗马人用兵规模很少能超过十万,这与中国方面动辄出动几十万人不可相提并论。因此说罗马人固然是战术天才,但其军事战略却并不复杂,而中国方面强调“谋战”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罗马人还是战胜了一个个强敌,哪怕敌人在数量上往往占据绝对优势;如果再加上英明领导,罗马军队之创话和奇迹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不过,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一个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道理,罗马人的辉煌顶峰也正是其走向衰亡的开始。  罗马诚然消灭了很多文明,并凭借多次征服的成果最终打造出了自身的发达文明;然而在灭亡别人的同时,它自身灭亡的祸根也悄悄地埋下了。    
  罗马一直没有碰到强大的对手,它的敌人大多数是原始部落,要是生活在战国七雄的地域,“军事民主制度”的低效会葬送罗马。
  来看看
  罗马一直没有碰到强大的对手,它的敌人大多数是原始部落,要是生活在战国七雄的地域,“军事民主制度”的低效会葬送罗马。  -------------------------------  罗马本身确实不强,它也多次面临亡国灭种!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是怎么战胜自己的敌人的,尽管很多时候敌人在数量上要比它多得多!    “军事民主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我认为它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与罗马的历史环境不同,其实不大好比较。
    罗马扩张图
  2、前仆后继的两兄弟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是由它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探讨一下罗马的体制问题。  虽然号称“共和国”,虽然是民主国家,但罗马并不像雅典那种全民参与权力的古典民主制,它本质上一种“混合体制”:即由贵族寡头说了算,但平民也能对其权力有一定的制衡,且最关键的是罗马是个法治、宪政国家。  在罗马,起政治支配作用的是新贵阶层,他们的主要堡垒和共和国的领导机关就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共和国最高行政机关,同时它还有权对全部国家生活加以最高监督;由于罗马最初是由小小的城邦发展而来,原本事务不多,所以家长式的元老院一向管得很宽。  元老最初一般是三百人的名额,任命元老的权利以前属于国王,后来则属于执政官,再后来又转到监察官之手。  元老以前都是由贵族充任,但后来也渐渐有了平民,但元老无薪酬,所以一般平民也就承担不了这个经济负担;而且法律还规定元老不许经商,这样新富阶层也大多不愿进入元老院,因此它也就更加贵族化、保守化。  元老主要还是由解任的高级官吏担当(大概也有些财产限制),他们大多是土地贵族和政治保守派,所以元老院主要还是体现贵族的整体利益和意志。但元老基本属于社会精英,所以罗马的体制有一种“精英政治”的趋向。  在内战开始之前,元老院还是享有巨大的威信的,它也确实向历史证实了自身组织的英明和不凡。直到整个罗马的国家机器不再运转如常,元老院最后也成了摆设。  为了降低元老院的政治作用,独裁者苏拉就曾将其增至六百人;我们本书的主角恺撒更是如法炮制,将元老名额一度增加到了九百人。    罗马的人民大会是最高的表决机关,在这些大会上会选出像执政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甚至独裁官)一类的高级官吏。  但是,与雅典(民会是表现人民意志的统一机构)不同的是,罗马却有两个民会(形式上甚至有三个):百人团民会选出一切普通高级长官,如执政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不分等级且不要求财产资格的特里布斯民会是最民主的一种人民大会,在这个会上会选出纯属平民的高级官吏,如保民官和平民营造官。  职能产生了重叠,这样一来,降低了人民大会的威信。从这里就体现出了罗马民主不成熟的一面。  再让我们简单看一下罗马的高级官吏,他们的职权往往非常广泛,并不像它们的名称那样单纯。当时的罗马人根本没有什么“文武”分途的概念,他们所受到的训练就是能承担一切事务,所以“出将入相”实为常态。  如果说元老院是董事机构的话,执政官就类似执行CEO。罗马的两位执政官名义上是共和国最高的官吏,任期一年。他们具有军事权和民政权,凡有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执政官往往是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出征的。  象征执政官权力的带有斧头的棍束(fasces),即是“法西斯”一词的来源;一般执政官有十二位侍从,独裁官则有二十四位。  地位仅次于执政官的就是行政长官,王政时代它时常代替国王行政,所以才如此称谓。但它是掌理最高诉讼的,所以一般通称为“大法官”;不过当执政官不在罗马时,行政长官则可以代行其职权。随着治理行省的需要,行政长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决定元老人选上看,监察官这个职位似乎凌驾于一切荣誉之上,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罗马人政治生涯的顶峰。它是每年各从贵族和平民中选出一位,监察官的权力多种多样,除了任免元老的权力以外,还包括检查公民的生活和行为、贬黜骑士等,还负责统计公民财产并将公民按照社会、政治等级列表。  民主制度的关键就在于权力的某种制衡作用,因此,由革命方法所产生出来的保民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保民官是罗马是民主制的一个特殊监督机构,他们一共是十个人,由每年选举产生;以前它纯粹是由平民担任,但后来立场倾向平民的贵族也可担任。  起初,保民官行使的是帮助权,后来又发展出来了反对官吏的命令、反对元老院的决定、甚至反对交付人民大会的建议的权利,如果保民官发现它们和平民的利益不合的话。  尽管保民官神圣而不可侵犯,但随着罗马形势的恶化,保民官职位很容易成为贿买的对象,或者成为不同政治集团的影响对象。如此一来,保民官的干涉权也就成了最大滥用职权的源泉。及至共和国末期,保民官的职位完全蜕化了,它成了个别集团进行斗争的工具和军事独裁的工具。  当保民官的光环完全失去时,也正是罗马彻底失去民主的时刻。    罗马的对外征服,由于其巨大的成功,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财富被大量地集中于意大利,由此在那里引起了经济生活的高涨。这就类似于被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增强了流动性。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地使用奴隶劳动,社会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加速了小农经济走向破产。  再加上军队长年出征,士兵已经不再习惯于农业,从而更加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盛行,及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终于,一个崭新的阶层在罗马形成了——流氓无产阶级——由于毫无政治立场和惟利是图,“这个集团在民主的蜕化和共和的毁灭上起了致命的作用。”  在当时的罗马,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和政治派别,即以平民为主的民主派(称为民众派更合适),和以贵族为主的共和派(称为保守派更合适)。  在平民和贵族之外,还有一群立场有些摇摆的特殊利益集团,这就是善于骑墙的“骑士”阶级。  骑士原本指在军队中充当骑兵的人,由于马匹等装备并不是人人都置办得起的,所以骑士也就具有了某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指代意义。久之,骑士就成了那群有一定财富但没有政治地位的人们的代名词(骑士每年要到监察官那里去登记财产),就类似于近代的资产阶级。  由于元老不许经商,这样他们就只能打土地的主意;骑士则主要经营商业,或者包办行省税收等事,一般来说,他们都不愿做元老,而情愿继续从商,这样也就加重了他们同土地贵族派的分化。  为了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骑士就需要同平民站在一起向贵族争夺权益,就像近代的资产阶级要常常联合平民一起向专制君主发难一样;但由于他们毕竟不同于平民,所以往往又与平民貌合神离,这样也就加剧了民主派的不利地位。    随着大征服时期的到来,罗马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化,很多破产的平民纷纷涌入罗马城,他们的人数可以占到罗马城居民的半数以上。  为了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贵族出身的格拉古兄弟先后担任了保民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贫民生活的改革措施。比如,他们建议将公共土地以小块形式分给群众,将谷物低于市价卖给贫民,他们还建议国家为最穷困的战士提供服装。  这些改革举措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激进的,贵族们都吓坏了,他们怀疑格拉古兄弟这些收买人心的举动是别有所图,是企图颠覆共和体制的阴谋。  在贵族当中,提出土地改革的人,提比略•格拉古不是第一个,但是贵族们认为他的家长式做派很过分,因为这样就会打破贵族寡头之间的权力平衡。  而提比略的兄弟盖约•格拉古走得更远,他向往的是希腊式民主。在他的改革图景中,罗马各个阶级间的权力平衡被完全打破,民众将取代贵族成为罗马的主宰——不管盖约的出发点是什么,也不管贵族们是否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独裁者的形象①,否则怎么会有贵族想剥夺自己这个阶级的权力?一旦有教养、有地位的贵族不再成为社会的中坚,那么“暴民政治”岂不旋踵而至?  格拉古兄弟的“热情”更加重了贵族派的猜忌:提比略在结束一年任期后,立刻寻求再次当选;盖约则不间断地获得了他的第二个任期。事实上,这样做是违法的。  于是为了维护共和国宪法,也为了将潜在的“独裁者”消灭于萌芽状态,贵族派便向格拉古兄弟痛下杀手。  公元前133年,在一场狂暴的混战中,提比略被人杀死;十二年后,盖约也在贵族的围攻下被迫自杀,据说他的头还被人割下且头盖骨被灌入了融化的铅。随后,盖约的3000多名支持者也未经审判便被处死了……    ① 这一点中国人比较难以理解,事实上在民主体制下,如果一个人想要实行独裁,他就必须首先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如同希特勒,他也是经民选上台的。    “拥有高贵的家世,天性淳厚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又用全副精力投身于城邦的事务,这两兄弟遭到不幸,便使得我们知道,即使光荣来自群众的欢呼,有时还是会产生悲惨的结局。”普鲁塔克这样感慨道。  不过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并不是完全失败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罗马经济的良性发展,只是未能解决当时已日渐突出的社会矛盾。后来,又不断有人谋求突破性的改革,但也都失败了。  格拉古兄弟之死,根源还在于民主派的软弱和它的内部矛盾。而由于小有产者的日益流氓无产阶级化,民主派便更加消弱了——相对温和的社会改良运动注定了要走不通,于是激烈化的革命手段便呼之欲出了。  阿庇安在其《罗马史》写道:“罗马的平民和元老院常常因为法律的制定、债务的取消、土地的分配或行政官员的选举而发生斗争。但是内部的不和没有引起战争,他们只有意见的不和,在法律范围内的斗争;这样,法律是在他们彼此让步、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制定的。”  而当不能使用和平手段时,内战也就不可避免了,罗马从此进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内战时期”。  不过这期间各方力量彼此互为消长,且各派时有妥协和退让,这样才使得内战延续了那么长时间;尤其罗马共和国毕竟已经有了4个多世纪的辉煌历史,它的习惯性力量还是相当巨大的。  其实我们不难看到,通过大征服,罗马这个城邦国家已经完全变质,它的那旧的一套国家机器已经不再适宜于管理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改弦更辙实为势在必行。  这时是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恰当汉武帝时代,已经到达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也已取得比较稳固的地区霸权。  
    意大利地形图
  3、军人的干政    战争就是罗马人的日常生活,就在内战爆发的前夕,一场新的考验又降临到了罗马人头上。  话说迦太基的非洲近邻努米地亚曾经是罗马的盟友,他们在布匿战争时为罗马出了大力,所以罗马一向对其敬重有加。  努米地亚的朱古达本是老国王过继的侄子,此人非常出色,也很有野心,所以他在老国王死后便夺了权。本来这也没什么,可他在夺权过程中偏偏把罗马人给得罪了。  当时努米地亚境内有不少罗马人,就在朱古达发动兵变的过程中,他竟不分青红皂白杀了很多罗马人。当消息传回罗马后,元老院非常震怒,朱古达原本以为通过贿赂就能将此事摆平,可是由于他的嚣张跋扈还是把罗马人给彻底激怒了。  朱古达失算的后果是严重的,从罗马传出了不容置疑的声音:犯我强罗马者,虽富必诛!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于是,罗马与朱古达之间就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史称“朱古达战争”,时在公元前110年左右。由于朱古达英勇善战,努米地亚人又善于使用游击战,所以这场战争被拖了很久。  本来此次战争不过是罗马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意味不同的是,在这次战争中崛起了一位罗马新秀,这就是后来在罗马开了军人干政先河的马略。  马略还是我们本书主角恺撒的姑父,而且也确实在政治立场上影响过年轻的恺撒。    马略约出生于前157年,他来自社会下层的一个普通农家,他从少年时代就不得不依靠出卖体力过活;他的家人是一个贵族的世袭食客,而这个贵族就是在罗马颇有声名的麦铁路斯家族。  在罗马非常盛行食客制度,它有点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养士之风,家主的食客越多就说明他越有权势,政治影响力越大。不过食客制度对于罗马的共和制度是一大威胁,因为凝聚在一个家族身边的能量越大,就越不利于政治民主。  在马略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的时候,他就以勇敢和纪律性出名。他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所以在教养方面并不突出,根本无法与贵族或骑士出身的好学子弟相提并论——眼光与见识,正是马略一生所欠缺的。  据说他从来就没修习过作为罗马文化人必修的希腊文,也没有在任何场合使用过这种语言,因为他认为花时间去学一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是荒谬的事情。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就是一群乡下人。  但马略生性却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正是在麦铁路斯家族的全力支持下,马略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且那时候搞政治特别需要钱,需要很多的钱去讨好选民。前119年,马略得以出任保民官,并且开始具有了在民主集团中的一些声望。  随后,他就娶了恺撒的姑姑,尤利乌斯是一显贵氏族,马略能够与之联姻,自然对于自身的政治事业助益颇多。后来他又进行了几次成功的投机,这样一来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物质状况,也促使他与骑士集团有了联系。  前115年,他出任行政长官,后来又出任远西班牙的长官(恺撒后来也是相同的履历)。当时的西班牙主要被分为远西班牙和近西班牙两个殖民行省,远西班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葡萄牙,只是面积更大一些。  前109年,麦铁路斯家族中的一员出任了该年度的执政官(之一),在对朱古达作战的时候,这位麦铁路斯便任命了自己家昔日的食客出任副将,要知道在一位统帅手下的副将是很多的。  在木图尔河一役中,罗马军队大败朱古达,而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正是马略。为此,麦铁路斯将马略提升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助手。  前107年,经过骑士和平民的联盟的推选,马略终于有幸问鼎罗马的最高权力,成为了该年度的执政官之一。由于执政官具有最高的军事指挥权,这样马略便取代了麦铁路斯,此举引起了后者极大的不满。    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元老院是很不喜欢马略的。他们允许马略进行新的征兵,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得他在群众中失去声望,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对于服兵役已经感到有些厌倦了。  然而马略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所使用的方法便是将义务兵役制改为募兵制,也就是用志愿征募的办法把在财产资格登记表之外的无产者征集到军队里来。  正是这样一件具有重大原则意义的新措施,结果令罗马军队的社会面貌、政治职能竟完全改变了。  以前是有事则聚、无事则散的义务兵,现在却换成了以打仗为职业的募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对于自己的统帅有了感情,这支军队也就慢慢的变得私人化起来。  “这支军队有它自己的阶级利益,它靠自己的饷银和部分军事虏获物过活。胜利的统帅可以把这样的军队随他带到什么地方去。他仰仗着这支力量变成了一支政治力量,对于这支政治力量人们是不能置之不理的。”结果,从马略的改革成长出来的职业军队,又成了推翻共和国的主要工具。  马略后来驰骋疆场和政治舞台,全靠背后有这支效忠的军队。  由于马略麾下的财务官苏拉的努力,朱古达本人最终被生擒(后被绞死),时在前105年年初。努米地亚则被罗马分给了对自己有功的非洲盟邦。  朱古达战争虽然结束了,虽然这场战争给马略和苏拉都带来了荣誉,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于感到自己的功劳被抢,马略便对苏拉产生了个人的不快。这一不和后来又变成了可怕的憎恨,再加彼此的政治立场不同,最终二人的纷争成了罗马内战的先声。  在前105年的选举中,尽管马略本人不在,但他还是当选了次年度的执政官,而且元老院还把高卢行省交付于他,希望他能挽救危局。  就在此前,在隆河的下游(在今法国境内),两支罗马的军队几乎完全被侵入该地的敌人给歼灭了。情势相当危急,罗马必须选派出一位得力的干将来稳固高卢的局面。  前104年1月1日,罗马庆祝了马略在非洲的凯旋——对于罗马人而言,举行凯旋仪式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幸福的滋味尽管还依旧留在嘴边,马略却又不得不投身到新的战斗中去。    这里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一下高卢行省的情况,当时它分为山内高卢和山外高卢。  山内高卢是指阿尔卑斯山以南的高卢,在今天意大利的北部,被罗马征服较早,当时已经非常罗马化。山外高卢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不过当时罗马的山外高卢行省却只限于今天法国的南部地区,又称“那尔波高卢”,它于前122年被罗马征服。恺撒后来所进行的高卢战争,就是要征服今天法国的中部与北部地区。  前113年,在意大利东北部出现了一股新的敌人,他们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一支日尔曼部落,被称为“奇姆布利人”。为了阻止这支蛮族南下,一支罗马军队奉命前去征讨,结果不利而还。  后来一支条顿人(日耳曼的一支)的部落加入奇姆布利人的队伍,罗马军队又试图阻止其南下,结果仍旧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前105年,这两支危险的部落来到了隆河下游,他们准备从那里突入意大利。接着,又相继有两支奉命前来抵御的罗马军队被歼灭,罗马人惨败的原因是统帅不和——罗马军队的指挥权常常不够统一,这正是造成其内部不和的主因。  不过,没有什么战略目标的蛮族却只顾着抢夺胜利果实,并未能乘胜深入意大利,这样也就给了罗马人两年的喘息之机。  很快,马略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但他却并不急于出手,“打铁需要自身硬”,他首先严抓的还是自身的队伍建设。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略所组建的这支新型军队,由于士兵基本没有家事之忧,他们又以当兵为职业,这样服役时间也就得以大大延长。由于训练的时间充足,这样每一个战士及全军的战术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  马略是一位颇有头脑的将领,为了增强队伍的机动性,又便于乘胜扩张战果,他于是令士兵们习惯于长途行军;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他又令士兵练习土方作业。恺撒后来继承了姑父这些治军的先进经验,他的军队行动时往往非常迅速。  在装备方面,马略的军队也有了很大改进:“工兵用具成了战士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武装统一了。长枪不再使用了,但是全部重步兵却使用了一种改善了的武器——投枪。公民出身的轻步兵消失了,代以从行省征集来的专门队伍(例如巴列亚尔的弩兵)。公民的骑兵也完全被带以行省和联盟的骑兵。”  罗马军团的人员编制也增加了,原来一个军团的满员大致是4200人,现在扩充至6000人:每军团有10个中队,每中队有3个小队,每小队有两个百人队。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罗马军团常常不会满员,每个百人队总是维持在80人上下,这样每个军团的实际人数大概只在4800人左右,而且战斗减员也是常态。  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一个看似不怎么起眼的百夫长其实正是罗马军团的组织核心。  罗马军团并不同于我们中国官僚主义化的军队组织模式,罗马军团中并没有专职的军团长,甚至连专设的中队长、小队长也没有。除作战时临时派副将去指挥全军团外,实际上领导战斗、负责安营、构筑工事和维持纪律的全是每个百人队的百夫长。  在全军团的六十个百夫长中,第一中队的六个百夫长被称为“首列百夫长”,他们可以直接指挥全军的其他百夫长。首列百夫长中,又数第一中队第一小队的第一个百夫长责任最为重大,称做“首席百夫长”——他实际上便是军团的总指挥,它也是一个普通士兵所能升到的最高职位。百夫长们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普遍士兵可以被提拔为最后一个百夫长,然后又可以逐个小队、逐个中队地升级为首席百夫长。  对于这样特别的设置,显然是利于激发斗志和便于指挥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罗马军队的确是一支久经锤炼、战术超常、高度职业化的军队。  另外,罗马的将领大都习惯步行,以表示与士兵同甘共苦,这也是民主的象征:从传到今天的所有铜像上我们也不那难看出,他们的小腿肚上都长着两块健壮的肌肉。  
  前103年,还是在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马略第三次当选执政官。  次年,他又第四次竞选执政官——这是没有前例的事件,对于罗马的民主政局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马略的这次当选引起了甚至是人民大会的强烈反对(像今日的美国总统也不能多次连任)。  然而在一位有势力的保民官的支持下,马略还是成功当选了。也就在这时,那两支尝过甜头的蛮族人又杀回来了。  见于自身人数上的劣势,马略首先选择了坚守不出,以守为攻,这样双方便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  条顿人首先遭到了毁灭的下场,在一次出其不意的会战中,马略所率领的这支新型的罗马军队展示了自己惊人的战斗力:此役,被杀或是被俘的条顿人不下10万之众,条顿全部落无一人幸免,许多条顿妇女为避免沦为奴隶的命运而纷纷自杀。  次年(前101)夏天,奇姆布利人也遭到了条顿人一样的命运,其中不下6万之众被杀,余下的大多被掠卖为奴。  两次漂亮的歼灭战,让意大利终于自由地舒出了一口气,一时之间马略便成了全罗马最有声望的人物,几乎被当成了民族英雄,甚至连他的政敌们也都不能不承认他对于意大利的莫大功勋。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此后不久,意大利东南端的西西里岛上又爆发了第二次奴隶大起义,罗马为此又不能不头疼一阵。  西西里岛早先是希腊人的殖民地,伟大的阿基米德就曾是这里的一员。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西西里最终被罗马的武力所征服。此地奴隶制度盛行,自然压迫也最重,而压迫又必然导致反抗。  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一种非人制度,西西里的奴隶们的遭遇又更为悲惨。奴隶们常常受到非人的待遇,奴隶主们为他们提供的食物很少,甚至根本不给衣服,如此一来那些赤身露体的奴隶便被纵容到路上打劫以获得生活必需品。  大起义所招来的是更为严酷的镇压,由于西西里的奴隶们在这次起义中被镇压的相当惨烈和彻底,以至于当30年后斯巴达克斯在意大利举起反抗的大旗时,西西里竟已几乎没有了呼应的动静。    与此同时,罗马的革命民主运动却仍在持续高涨。  在民主派的支持下,以军功起家的马略又两次当选执政官。不过马略诚然是一位非凡的军事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可谓无知。他的个人能力与政治地位是不相称的。  马略的改革法案遭到了抵触,其中关于分给意大利籍士兵份地的条款,甚至遭到了平民的反对。  面对混乱的局面,马略最后只得求助于自己的军队,他试图利用一群意大利老兵向元老院及人民大会施加压力——就这样,马略在罗马开了军人干政的先河。  由此,罗马的局面也越来越混乱,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保民官及其竞选人、追随者多有被杀者。  马略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是孤立无援的,而他的政治立场又是不坚定的:由于他和贵族阶层亲属上的联系(罗马的贵族圈子不算大,所以婚姻关系、社会关系都比较复杂),以及他同骑士阶层在商务上的联系,都使得他不断做出背叛平民的举措。  如此一来,民主派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这便大大消弱了马略执政的社会基础;尽管他握有军权,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还是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前100年12月10日,在新保民官视事的那天,在罗马的广场上展开了真正的战斗,元老院命马略恢复秩序;由于此前元老院已经下令动员了城内的一切武装力量,所以唯恐触发内战的马略不能不有所忌惮,最后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盟者被打死,而无法施以援手。  民主派不能宽恕马略的叛变,而贵族又不愿意把他接受到自己的阵营中来。眼看在罗马呆着已没多大意思,马略只好不以巡礼的借口溜到了小亚细亚去。  科瓦略夫在《古代罗马史》中为我们指出道:军事因素的干涉决不曾巩固,而相反地却消弱了民主派,军事的因素本身还不够强大到可以作为民主专政的基础。马略在政治上的无能,与其说是他个人的特征,毋宁说反映了新的军队的不成熟性。  其实,历来军人干政就不会有好结果,它是对于正常政治体制的极大破坏,尤其是针对民主体制。    
  4、一时无两的花花公子    在马略退出罗马之后,罗马即开始了一段贵族的反动时期,民主派由此大受压制。  这时就连意大利人也普遍感到了不满,他们要争取公民权,争取和罗马人一样的政治待遇。就当时而言,公民权不但是身份和政治地位的问题,其实也是文明化、罗马化的象征,谁都不想做贱民和乡下人。  其实我们早应该注意,意大利并非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以奉罗马为盟主的政治联盟体。在当时的意大利生活的居民中,根据他们的历史表现,基本是被分为这样六类的:一是罗马公民;二是某些自治城市的公民;三是没有投票权的公社的公民;四是所谓“拉丁殖民地”的公民;五是没有独立外交权的联盟者的公民;六是被罗马彻底征服过的臣民,他们是意大利居民中最后和最没有权利的一类。  在马略的改革法案中,有关于分给意大利籍士兵份地的条款,这也就等于在政治上承认了他们的公民权,因此连罗马平民都反对这一法案。这就说明罗马人对于意大利人的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意大利人的反抗早已在酝酿之中,只差最后一根导火索了。前91年的一天,由于一个偶然事件,这场被称为“同盟战争”的大起义终于提前一些爆发了。  当时,罗马的一位行政长官侦知一座意大利的城市在和相邻的公社交换人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必须要加以阻止。于是这位行政长官便率领了一小队人马来到了该城,在向剧场中集会的居民发表的演说中,来自罗马的长官使用了一些充满挑战性的威胁的措辞。这种刺激性的做法,无异于一颗落到火药桶上的火花——结果广场上的罗马人统统被愤怒的群众杀死了,随后该城的罗马人也都遭到杀戮,财产被劫掠一空……  就战力、人数、统帅方面而言,拥有10万之众的意大利同盟者的军队同罗马是势均力敌的,他们彼此在一个锅灶中吃饭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当时意大利军队多半只能作为辅助的同盟军参加罗马军队。不过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这个“意大利”只包括卢比孔河以南的地区,并不包括山内高卢和西西里等岛屿。  91年度的执政官之一是路克优斯•优里乌斯•恺撒(大概是本书主角恺撒的祖父或叔伯辈),他奉命在南方地区同意大利作战,当时苏拉是其副手之一。不过战事并不顺利,这使得罗马政府了解局势的极端危险性并决定让步了。  此后,这位执政官恺撒施行了一项法律:根据这个法案,那些尚未脱离罗马的联盟公社的居民都取得了罗马公民权。这样一来,也就将部分意大利同盟的潜在盟友拉到了自己一边,防止了局势的继续恶化。  除此之外,罗马还是具有相当优势的,这便是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组织和过去的管理经验,而意大利联盟却是年轻的和政权分散的。最终,意大利联盟被各各击破。  及至战后,意大利大部都慢慢获得了公民权,意大利籍士兵也与罗马士兵混为一体。毕竟,整个意大利乃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最坚实的后方基地,罗马理应让意大利享有应得的权益。  到前88年,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起义都已被镇压下去。此时的罗马也已是焦头烂额,可是趁着它元气大伤之时,在它的东方行省,又一位强敌杀将出来……    这一回该作为后起之秀的苏拉上场了,他又将成为继马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和独领风骚的人物。  我们首先应该好好地介绍一下苏拉,他对于罗马的政局及恺撒后来的事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拉于前138年出生于罗马一个显贵但不富裕的家族,他的青年时代有一段是在出租屋中度过的。但是这个看起来柔弱的贵族青年,还是受到了最典型、最良好的罗马式教育,因此他的政治才干要比马略高出许多。  正像很多生性不羁、追求声誉重于美德的罗马男子那样,花花公子式的苏拉成了一切放荡女人的崇拜对象。他天性喜欢戏谑,年轻时候非常喜欢同歌手、小丑、演员一类人物交往,直到晚年还跟这些人闹出了不少丑闻。尽管苏拉后来成为一位冷血的独裁者,但他对待自己的演员朋友却始终是温和而友善的,酷似中国历史上宠幸优伶的唐庄宗。  前107年时,苏拉开始出任马略军队中的财务官(这是统帅的重要助手之一),但粗暴的马略起初对他很是冷淡。然而苏拉还是很快地凭借自身出奇的勇敢(恺撒在这方面也非常突出),加上令人愉悦的性情,从而赢得了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朱古达的盟友是他的岳父,玛乌列塔齐亚的国王波库斯。波库斯预感到了女婿前景的黯淡,于是决定向罗马投诚。他派人到马略那里联系,但马略见于波库斯的立场尚不能确定,于是便推迟了与他的合作。  尽管有一定风险,但苏拉还是抓住了机会争取到与波库斯的合作。由于苏拉成功的斡旋,最后,波库斯终于狠心地将女婿交到了苏拉手上。  在同盟战争中,苏拉也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他在南方展开了非常巧妙和极其残酷无情地活动,这表现出他残酷、冷血的一面。尽管马略此时又重新出现于政治舞台上,但他却未能在同盟战争中真正地表现自己,以至他的光芒被苏拉夺去。  前88年,由于自己的出色表现,苏拉当选为改年度的执政官。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罗马共和国的制度是一个悖论:“它鼓励公民们无休无止地追求声名;因他们自吹自擂的相互竞争而喧闹不已;它产生了一种侵略性的活力,席卷了它的所有对手;与此同时它也孕育着自我瘫痪的种子。”(《卢比孔河》)  因为争夺功劳和荣誉,罗马人之间常常会反目成仇,马略和苏拉就是这其中的典型。后面要提及的克拉苏和庞培也是如此,只是后二者酿成的恶果却没那么严重。  但马略与苏拉二人出身的不同,却决定了二人修养和眼界的不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成就和影响的大小。好在苏拉还算顾全大局、先公后私,这使得罗马得以免于一场灭顶之灾。      马略侧影
  本都是当时的一个希腊化的亚洲王国,它地处今土耳其的东北部、黑海的南岸,面积大概与罗马不相上下。  当时的本都国王系米特里达梯斯六世优帕托尔,此人约生于前132年,他的血管里流的是希腊与波斯的混血。还在他十一岁他便被立为国王,他为了逃避监护人、摄政者、邪恶的母亲的迫害,不得不逃入了森林,并在那里一呆就是七年。十八岁时,他推翻自己的母亲,得以“亲政”。  据说他能独力与狮子搏斗,比鹿跑得还快;他的巨大的身材、非凡的力量和巨大的食量都令时人感到非常吃惊。由于担心被母亲谋杀,他曾一度着迷似地钻研用毒的知识,不断服用抗毒药物,直到身体能抵抗任何毒药。  他在骑马和射箭的技术上无人匹敌,但他又不是一介武夫,据说他会说多达二十种以上的语言,甚至包括自己王国中所有部落的方言。他由衷喜爱希腊的艺术,并努力把一批艺术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哲学家收养在自己身边。  尽管这是一位拥有高度素养的君主,但他的狡猾和残暴也是出了名的。就个性和行事而言,他与中国同时代的汉武帝简直像极了:刘彻本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但他的专制暴虐及雄才大略也都是出了名的。  米特里达梯斯六世被认为是晚期希腊化东方的最突出的人物之一,能力和野心皆不容小觑。他一心想要在东方建立一个伟大的王国,这样便与罗马的霸权产生了冲突。  他不断地在小亚细亚地区扩张领土,他的舰队独占地统治了爱琴海(当时罗马的海军力量还很弱)。本都的军队在那里屠杀了很多意大利居民,随后国王的一个儿子还率军突入了马其顿——此地已是罗马的行省,小亚细亚则多属于罗马的势力范围。  如此一来,地中海东半部的形势就对于罗马非常不妙了,刚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镇压了意大利起义的罗马人一时间还不能在那里有任何作为。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这时罗马爆发了真正的内战。    88年度当选的另一执政官是卢福斯,根据抽签,由苏拉挂帅东征。  可是不甘寂寞的马略却也想去,因为一旦得胜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虏获物。于是一位保民官在马略的示意下展开了不利于苏拉的活动,终于将苏拉逼上了兵变的的道路。  马略老矣,焉敢欺我!于是愤怒的苏拉带兵杀入了罗马——军队进攻自己的首都,这还是罗马历史上的首次,此举影响巨大,因此这也成为了一个显著的标志性的事件。  进攻罗马表现了苏拉的非凡魄力,他既不畏惧千夫所指,又不担心落得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他开始了真正的内战,由于公然蔑视元老院的权威,他的举动也成为了罗马无政府主义的开始。  由于事发仓促,年届70的马略只得逃到了非洲躲避风头(他的那些老兵早已解散回家)。军人干政的种子正是马略一手种下的,现在他要首先自尝苦果了。  尽管将马略成功地赶跑了,但苏拉的处境仍旧不妙,罗马的摊子他既一时摆不平,形势吃紧的东方又不断地在召唤他前去。  何去何从,成了对苏拉的最大考验。  此时,希腊和马其顿大部、几乎全部小亚细亚都到了米特里达梯斯手里,爱琴海也被他的舰队牢牢控制着。  当时,苏拉的军队才不过3万之众,既没有舰队,军队的财库也是空的,形势极其不利。而且罗马局势随时都可能向不利于己的方向转变,使他不能不有些后顾之忧。  但苏拉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东征之路,他心里再清楚不过:如果自己的国家完蛋了,自己一定也会跟着完蛋。一致对外,正是罗马人的传统美德。  在随后一年的作战中,由于罗马军队的英勇善战和苏拉的出色指挥(往往是近乎卤莽的大胆行动),罗马军队占领了除雅典和披拉欧斯两城以外的希腊,仅仅是因为这两座城市可以获得海上补给,所以才得以苟延残喘。  为了修筑工事,苏拉命令士兵将柏拉图学园中的树木砍倒(柏拉图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为了筹集军费,苏拉又下令洗劫了希腊的神殿。  经过长围久困,雅典于前86年3月1日被罗马人攻克,昔日无限光辉、作为人类璀璨明珠的城市遭到了可怕的蹂躏①。随后,披拉欧斯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因为它作为一个重要港口必须彻底摧毁。  尽管如此,罗马及苏拉本人的处境仍旧没有多少改观。从本都开来了敌人的大批援军,罗马人既没有海军(造成补给困难、无法封锁敌人等问题),又严重缺乏与敌人骑兵对抗的骑兵;而且就在这时传来消息说,马略已率军杀回罗马,苏拉则被免去了一切职务。  一时间,苏拉的又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处境之中……    ① 苏拉作为一个罗马人还算保持了对希腊文明的景仰之心,他最后对雅典的破坏还是有所保留的。    危难之际显身手,罗马军队到底是一支百战之师,而苏拉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完全可以跻身于罗马历史上最优秀的统帅之列。  在苏拉的率领下,罗马军队还是战胜了有数量优势的敌军。就在这时,马略方面派来顶替苏拉的两个军团也到了,他们由新选出的执政官弗库拉斯率领。为了保存罗马的力量,苏拉并没有和他们发生冲突:两支军队驻扎在不远的地方,就那样神奇地对峙着,直到弗库拉斯眼见自己的士兵多有逃到苏拉阵营的,他才不得不下令移营他处。  前86年秋,敌人再次大举来攻。罗马军队以步敌骑,愈加落于下风,开始出现退却。正在这危急时刻,只见苏拉从马上一跃而下,他扛起一面军旗就开始穿过逃跑的人群向敌人奔去。  士兵们都注视起自己的统帅,于是苏拉向他们高声喊道:“我将要在这里死去,罗马人!而你们,当人们问你们,在什么地方你们出卖了自己的统帅,千万不要忘记说:你们是在这里啊!”  结果经过这样一翻激将的言辞,士兵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一下子就被唤起了,士气也就随之恢复过来。步兵们又重新集结起来,最后他们重创了敌军。  米特里达梯斯在希腊战场上失利以后,也引起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他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开始不稳,反抗不断出现。  这时,无能的弗库拉斯被哗变的士兵所杀,军队由他的副帅芬布里亚率领。芬布里亚还算非常能干,也颇有毅力,在他的率领下,这支罗马军队也取得了一次对本都军队的胜利。  形势开始转为对罗马人有利,当爱琴海上出现了苏拉的财务官、未来的杰出统帅卢库卢斯所组织的、苏拉的舰队时,米特里达梯斯不得不考虑起向罗马、主要是向苏拉求和。  苏拉的本意是不想求和的,他知道这位本都国王和他的军队的威胁有多大,他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而且米特里达梯斯对罗马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他在一天之中杀掉的罗马人就达8万之众,罗马的尊严和生存都受到了极大挑战。  然而他又不能不考虑起身后的问题,他必须赶紧腾出手来杀回意大利。于是在前85年8月,苏拉与本都方面缔结了和约。  后来,芬布里亚的军队瓦解并投到苏拉阵营,心向马略的芬布里亚则被迫自杀。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前83年春天,苏拉率领满载虏获物的4万大军在意大利东南部的良港布伦第西乌姆登陆(意大利沿岸严重缺乏良港和岛屿),于是意大利新一轮的内战便开始了。      据说是苏拉
  5、大独裁者    现在先让我们回溯4年,看看罗马在这段苏拉不在的期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前87年春,苏拉刚刚离开意大利,在执政官秦纳(恺撒后来娶了他的女儿)和屋大维(大概是奥古斯都同宗的祖辈)之间便发生了一些争执,这些争执的起因是一些法案,如在大多数保民官的支持下,秦纳提出了关于公民完全平等和大赦苏拉政变时期一切被宣布为非法的人的法案。  屋大维是个苏拉派,他自然不同意这些法案,于是便引发了秦纳派和苏拉派的武装斗争,致使1万多人在这场流血冲突中丧生。结果秦纳派失利,但失败的民主派却到处募集军队以图卷土重来,这时马略见机也在意大利登陆。  马略从逃跑的奴隶和意大利人中间又组成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他率领着自己的队伍包围了罗马,并一举切断了罗马的粮食供应。当时的罗马是个五、六十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粮食供给的压力很大,这样马略很快就迫使元老院屈服,时在87年6月。  由于受到苏拉的追杀和打压,让马略憋了一肚子气,所以这位已进入垂暮之年的老人开始了变本加厉的报复:残酷的恐怖时期开始了,城内五天五夜都在继续着杀戮和劫掠,这种行动更波及于意大利。  在马略的复仇行动中,罗马的很多著名人士被杀,这包括了执政官屋大维等人——这种残酷的行为酿成了后来一系列血腥的恶性循环,马略作为始作俑者实在难辞其咎。  苏拉被宣布为非法,苏拉的宪法也被取消。前86年,当选该年度执政官的是马略(第七次)和秦纳。但是就在这年1月,还未等到正式就职,已经垂垂老矣的马略就病死了。随后替代他当选的自然就是那位平庸的的弗库拉斯。  纵观马略的一生,我们不难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罗马带有很深的贵族(精英)统治的特征,从一干大人物都是贵族、世家出身这一点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即便是平民依靠军功跻身于显贵之列者,如马略之流,在教养上却也要逊色一筹,成就因此也就有限。    马略死后,在秦纳的努力下,罗马的混乱秩序被基本制止。  从前87年到85年,几乎在三年中间,秦纳以执政官的身份领导了罗马的国家事务,并且他在实际上就是一位独裁者。他施行了一些措施来加强民主派,而且对当时的经济危机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然而,秦纳和他的拥护者在罗马的地位是不稳固的,因为他们的主要靠山是意大利人,这便在土著的罗马公民中间造成了对民主派的一定的警惕性。此时还在东方的苏拉已经取得了与元老院的联系,并且把一部分人心也给争取了过来。  秦纳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便征集了一支军队要去讨伐苏拉,结果士兵哗变,秦纳因此被杀——秦纳的死对于民主派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也是一次无法恢复起来的打击;因为他是当时最有人望的,而且可能是民主派中最大的领袖——自秦纳死后,罗马的民主运动开始式微。  有人也许仍旧不明白“民主派”何以“民主”,其实这是源于其权力基础来自大众,尽管它最后往往要演变为独裁统治,因为罗马并不具备达成“小国寡民”的雅典式的大众民主的社会条件,而且这个国家在越变越大;贵族派所追求的自然还是过去那种寡头统治,它也有民主的意味,所以贵族派们非常忌惮独裁者。  由此可见,民主派(民众派)与贵族派(保守派)二者并不是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绝对的差异,只不过是权力基础不同而已。    有两个非常庸懦无能的人当选了前83年度的执政官,他们也试图同苏拉展开斗争。就在这年春天,苏拉出现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  苏拉的军队大概有三万步兵与六千骑兵,但是民主派的军队却有二十余万众。不过,苏拉的军队是在东方刚刚经受过战火考验的,他们也比较忠于自己的领袖,因此是比较有战斗力和纪律性的。最关键的是,苏拉还拥有从东方获得的巨额的财富。  相反,民主派方面的军队则是零散的,纪律性、装备也都很差,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统帅;其中在军队中的罗马人又敌视意大利人,在公民中间也多有不和,很多人都是心向苏拉一方的。  民主派也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他们又眼见着很多人都加入了苏拉的阵营,这其中就包括未来的风云人物、“前三头”中克拉苏和庞培。  克拉苏是率领着自己的武装从非洲赶来的,此前他曾受到民主派的追捕。庞培是前执政官斯特拉波的儿子,时年才不过23岁左右,由于家境殷实,他也自己征募了一支数千人的私家武装。  前82年度当选执政官的其中一位是盖乌斯•马略,他便是老马略的儿子,可是他时年才只有20岁——一个毛头小子当选执政官,这严重违反了罗马的宪法和政治常例;如此大出往常,也可见当时罗马的混乱形势。  民主派首战失利,但小马略却并不甘心失败,他开始加紧地准备把战争进行下去。苏拉方面则继续向罗马推进,在一场大会战中,小马略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尽管罗马被苏拉的军队占领,但在意大利北部的战斗中,克拉苏、庞培等人的军队却落了下风,苏拉不得不率兵前往增援。  此时,小马略又得到了意大利方面7万军队的大力支援,这支军队想趁虚夺回罗马(此时小马略不在意军中)。苏拉的得胜之师恰好赶来,于是前82年11月1日夜,双方军队在罗马城下展开了一场彻夜的激烈撕杀。  意大利方面的统帅是同盟战争中的一位英雄,所以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弱,他们将苏拉亲自指挥的左翼击退。克拉苏此时也已经从北方赶来,由于他的努力,他的右翼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拉乘势指挥全军进行反击,结果意大利军队几乎被完全歼灭——显然,在这场决战中,克拉苏是一位大功臣。  包括统帅在内的意大利军有数千人被俘,为了泄愤,他们最后遭到了苏拉方面残酷屠杀:被杀者的惨叫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罗马上空,罗马民众度过了极其惊悚、难忘的一天……  眼见大势已去,逃亡在外的小马略只得选择了自杀。他的失败证明了一点——姜当然还是老的辣!  
  在夺取了罗马的统治权之后,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苏拉方面也展开了一场报复性的行动,而且苏拉的残忍比之马略尤有过之。  在残酷的屠杀之外,原本为贫民无偿发放粮食的措施被取消。除了罗马之外,马略派在很多地方都被清除,但他们的残余却在西班牙找到了一处藏身之地,而且他们的力量也在不断积聚之中,这里注定了又将成为未来一场革命行动的策源地。  为了将政敌彻底清除,一份“死亡名单”被炮制出来并予以公布:苏拉立刻把40名元老和大约1600名骑士判处了死刑。  苏拉是第一个在罗马编制出这种死刑宣告者名单的人,后来这种名单不断地被制造出来用以对付政敌,其中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等“后三头”就这样干过。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人们的行动,苏拉又针对名单上的人悬出了不同的赏格,以奖励那些除敌有功者;当然也一同公布了对于隐匿不报或助敌脱身者的惩罚。  老马略的尸骨也被挖了出来,被干脆丢到了河里去——对于罗马人这是最大的侮辱,类似于中国的“挫骨扬灰”。  剥夺制度一直施行到前81年6月1日,因此而丧命的大约有5000人。而苏拉及其同党都从中发了大财,因为他们用极低的价格买得了被列名(剥夺)的人们的财产。也正是在这些恐怖的日子,克拉苏等人奠定了自己未来财富的基础——一心只向钱看的克拉苏最后成为了全罗马的首富!  苏拉公开宣布自己是狄克推多(Dictator),也即是独裁官,自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危急时刻,罗马已经一个多世纪没有独裁官了。苏拉显然是一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军事独裁者,他背后的靠山正是一万名从奴隶中招募的近卫军,和十余万的军队。  迫于苏拉的淫威,他又被宣布为无限期的独裁者:无论是时间还是职权范围都是无限的,这还是罗马从未有过的事。  然而一心只为维护自身权益的苏拉并没有走上一条太绝对的道路,他在该止步的地方终于止步了。  由于“瓦列里乌斯法”授予的权利,苏拉可以不通过一般高级官吏来办事,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还是把共和国的外壳给保留了下来,这正是未来奥古斯都“元首制”的榜样。  在苏拉治下,每年都和平时一样选举官员,前80年度苏拉本人名义上只是执政官之一,法案仍旧是提交人民大会讨论。阿庇安在《罗马史》中说道:“后来的罗马皇帝可能是学历这个榜样,他们为国家任命执政官,有时候甚至提出自己作执政官,并不认为做执政官同时又掌握最高权力是不恰当的。”  为了恢复贵族的统治,苏拉甚至扩大了一切的反民主派的措施;保民官的事权也被基本剥夺,以至于形同虚设,使得这一职位对于每些在政治上有野心的人暂时失去了引诱力。  苏拉的宪法改革在形式上所追求的是恢复贵族的统治,但他在实际中却消弱了元老院的权威:尽管元老院的一切旧的权利和特权都恢复了,但元老的人数却被增加了一倍,成了一个600人的大集体;显然,苏拉在元老中塞进了不少的自己人。    前79年,苏拉出人意外地拒绝了第二次出任执政官,他更交卸了政治权力,乃至于甘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庄园养老去了。“他宁肯正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自愿地离开政权,而不愿意等到他所建造的建筑物圮坏而把它埋在自己的废墟的下面。”  这颇有些类似中国的“功成身退”,这也许正是以退为进的苏拉的高明之处。  据说当他放弃权力的时候,他在广场上发表了一篇演说,其中提到,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出他所做过的事情的理由——在这种时代环境中,他确实是骑虎难下,只不过他的品性更适合掌握权力。  于是他遣散了那些带着法西斯的侍从,不再要他的卫队,在一个长时期内,他只带着几位朋友步行到广场上,但即使在那一刻,群众还着呆着恐惧望着他。只是有一次例外,当他回家时,有一个少年一路向他辱骂;由于没有人出来阻止这个小家伙,结果他一路骂到了苏拉家的门口。  但苏拉还是忍住没有发作,他已经宣布过,自己已经是一位“普通公民”了。  当然,对于罗马的政局,退居后的苏拉还不得不遥控一下,毕竟他的敌人和仇家太多了。  苏拉的残忍和权谋其实是出了名的,有点顾虑的人就不会轻易去捋老虎的胡须。想当初他对于自己的同党也不放过,因为这些同党威胁到了苏拉的地位的稳固:其中一位名叫菲欧拉,他在完成了围攻马略派的任务后,便很想出任执政官的职位;苏拉起初出来加以制止,可菲欧拉却一意孤行,结果苏拉便命一位百夫长将他当众杀死。  苏拉在引退之后主要以钓鱼消遣,并且还撰述了长达22卷的《回忆录》。但他生性奢华而放荡,这大大地加速了他的死亡。    前78年,苏拉病死,时年60岁。当时他的影响还在,所以罗马为他举行了极其豪华的葬礼。  他的墓志铭说据说是这样写的:“一个朋友不管给过我多大的好处,一个敌人也不管给过我多大危害,我都加倍地还清了他们。”  就整个罗马历史而言,苏拉所起的历史作用还是不小的,不管他的主观目的如何,在客观上,正是他打下了后来为恺撒等继承者所扩大和加强的、那种可以命名为“帝国”的国家制度的基础,即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保存共和国的外形的情况下经常军事独裁的原则,消灭民主制度,表面上加强而实际上消弱元老院,改善行政和审判机构,扩大公民权,意大利的城市制度”,这些也都是苏拉遗留下来宝贵的政治经验,所有这些措施后来再度出现于苏拉的继承者们的活动之中,并成了罗马国家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后起的恺撒并不是苏拉的学生,恺撒的个性决定了他是一个把事情做绝的人;恺撒是一个伟大人物,他自然希望能够始终如一地贯彻自己的个人意志,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再所不惜。  好吧,在交代过有关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的伟大人物已经呼之欲出了……  
    恺撒站像
  拿破仑曾说:“我一生只佩服凯撒,如果一个军官不知道凯撒,就不佩拿枪,更不佩拿指挥刀!”
  第二章、初露锋芒    1、罗马人的教养    恺撒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社会变幻的大时代,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庸的时代,它所产生的人物注定了要产生永久性的影响。而恺撒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声名也最终超越这个时代的一切的人。  但是在介绍恺撒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罗马的教育为好,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环境才产生出像恺撒这样的傲视古今的天才。  由于处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环境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罗马人是非常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的。就像希腊的斯巴达一样,罗马的孩子从小就被训练成为一个强健的、具有纪律性的战士。  据说,罗马的孩子在学校里大都有挨鞭子不吭声的本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罗马人的住所几乎就是开放式的,这样男子基本是生活在露天里,妇女也顶着通风和露天的窗子操持家务;罗马吃的也很素朴,起初他们很少吃肉……  正是过惯了清苦简朴、勤劳坚忍的生活,罗马人才能在突发的战事中适应那种征战的劳苦。  还有一些特别之处,可见出罗马儿童的教育和训练之一斑。像其他国家的小孩,玩的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游戏,但罗马的儿童从小就玩像法庭的审判、军队的指挥及演示凯旋式的游行行列,这样便使得他们从小就对法律、军事没有陌生感,也培养起了天生的荣誉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罗马人的教育内容比较全面,尤其是体现在贵族式的教育上,“出将入相”、一把抓行政一把搞军事,对于一个贵族子弟而言就是起码的教育目标。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体会到:教育成本的投入,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教育成效;在贵族式的教育模式下,成才率确实是很高的,尤其是成就大才。    在恺撒的时代,罗马人对于希腊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就如同我们当今垂青西方文化一样。  罗马自身的文化是相当落后的,像他们的历史记载,甚至是直到第一次布匿战争后才开始出现的,积累实在有限。罗马长期相对封闭,对外文化交流不足,在恺撒之前的二百年,罗马连自己的散文化语言都没有,所以记事体不能不采用希腊语。  罗马的历史学家也非常不成熟,他们往往以对待文学的态度来美化自己的历史,往往过分夸大罗马的武功和优点;既不求真也不客观,这样也就严重地妨碍了后人认识罗马历史。所以罗马人向高度文明化的希腊人学习也就是势在必行了,这就跟统治中原的异族努力学习汉文化一样。  还有一点,就是在那个时代,钻研哲学基本就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时尚,是贵族的文化优越感的体现!不过文明的又常常是琐碎的,文明起来的罗马人穿的长袍一般有6米长,需要在一位奴仆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穿戴出门。  罗马诚然是贵族统治的天下,但在罗马发挥重要影响的贵族氏族其实并不算多,罗马人有非常势利和依赖的性格,他们往往倾向于投票给一些名声好的家族。这样的话往往是某家族连续几代人都可以当选,权力的连续性就便类似于产生了一个“王朝”。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由于一位执政官的任期实在太短,一个家族要产生巨大影响,就必须要有人连续出任执政官,否则其在政坛上不过只是昙花一现。  在从前234到前133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中,200位执政官中有92个平民和108个贵族。但是其中的159个执政官只属于26个氏族(10个贵族氏族和16个平民氏族),他们便构成了罗马统治等级的核心。例如科尔涅里乌斯氏族的代表者担任执政官23次,埃米里乌斯11次,克劳狄乌斯9次等等。  不过在罗马这种民主体制下,贵族也并不享有什么政治特权,但他们却有一些日常生活性质的特权和优先权。例如只有新贵才有权利在自己家里把祖先的蜡制面具陈列出来,在剧场里他们也占着前排的位置等。  然而,门第却不是维护一个家族的根本,而是荣誉,它多半是战场上获得的。因此,没落贵族出身的恺撒,便从小就有一种重振家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盖犹斯•优利乌斯•恺撒生于前100年,一说为前102年,还有前101年的说法。  但不管哪种说法最真实,我倒觉得前102年最合理。因为其天性的早熟使得我们现代同龄的孩子实在是相形见绌,若让恺撒比实际年龄大上几岁反而更容易令我们今人理解。  他出身于罗马最古老贵族氏族之一,恺撒有次在姑母的葬礼演说中说道:“我的姑母优利娅一族母系的祖先是罗马的诸位国王,而父系的祖先则是不朽的诸神。”也许是出于美化出身的缘故,恺撒竟将自己的祖先一直回溯到阿佛洛狄忒本身(即爱神维纳斯)。  到恺撒出生之日,优利乌斯一族显然已经有些没落了,他的家境是不怎么富裕的,从以后恺撒经常举债的行为就不难看出。但是由于家族所积累起的发达的人际关系还在,所以他的出身还是在他的政治生活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罗马,贵族和平民是分开居住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影响,那么就只能搬到平民中间居住。恺撒一家当时已经被迫搬出贵族的聚居地,他家被小旅馆和贫民窟所包围,远离政治中心。恺撒对于权力和荣誉的深深渴望,也许正是这种失落的人生处境所唤起的。  不过恺撒的父亲并不是个庸碌之辈,他把自己的家变成了令人敬畏的“司令部”。每天,请愿者和被保护人都挤满了恺撒家的过道——对未来的政治家来说,这层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关系是必须掌握的;如果好好把握,被保护人的支持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除了豢养食客,罗马贵族总是小心地照料那些受他保护的人;他的影响力越大,被吸引来的平民就越多。  前92年,恺撒的父亲荣幸地当选为改年度行政长官,后来又出任亚细亚长官。无论是他所获得的政治地位,还是他的那些前呼后拥的随从们,都证明了他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也是非常有望荣任执政官的,而且他的家族在前90年度已经出任过执政官;况且,还有马略的那一层重要关系。  不过可惜的是,前84年,恺撒的父亲不幸去世,原因不明。他的政治前途也就这样毁了,不过以他的立场而言,他大概很难逃过苏拉所带给罗马的劫数的。  父亲的死自然催迫着做儿子的赶紧成熟起来,就像庞培父亲的早死一样,两个年轻人都不得不独自去面对风雨。    给恺撒一生带来最重要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另一个人的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