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传染的小故事中

1.查看公共账号:&&洛杉矶华人资讯网2.搜索账号:&&chineseinla_com
地址: 1351 S Grove Ave, Unit 109,
Ontario, CA 91761
电话: 626-657--21:00(西部时间)
(周一到周五, 周六周日休息)
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明明知道这是负能量,却一遍一遍的体会当时的痛苦,沉浸在负面情绪当中不愿走出来。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好奇过,似乎快乐的感受很快就会忘掉,难过的痛苦却久久难以离去。现在提供一个简略版的脑科学解释。“Human mind is a wandering mind, and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1]一大类心理活动是有外界刺激,有知觉参与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注意力选择性的加工这一部分信息。有外界刺激的就不用说了,比如我们在看图画,欣赏作品,谈话,读书,做题,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这个时候注意力被极大的调用,集中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上。而另外一类心理活动是内生性的,与『当下』无关;这种白日梦(Mind wandering)主要是关于自身的;有来自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承载两种心理活动的大脑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总是包含了了额眼区(frontal eye field),顶上沟(intraparietal sulcus),躯体运动区(precentral sulcus)。而白日梦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后扣带与楔叶(posterior cingulate, precuneus),顶外皮层( lateral parietal cortex)。脑科学里面有很多名词来描述这两个系统,这里就把前者叫做注意网络(attention network,AN),后者叫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最神奇的是,两者的活动是相互拮抗的。一旦有注意力的需要,DMN 的能源消耗就降低了,『被借走了』;同理当白日梦时候,DMN活动都很强烈,然而AN的活动就相对降低了。[2]AN的活动很早就被发现了,十几年来任务刺激范式一再重复。而DMN一直到2000年才被发现,再然后大家开始采用『静息』范式,他的功能,尤其是与自身相关的念头丶做白日梦这种的强关联性,才被逐渐解开面纱。比如有人就先给测试者一些很简单的记忆任务,让他们训练几天倒背如流后,一面做这些无聊题,还加入一些新的有一定难度的新题目,当然是同时 fMRI扫大脑的。因为题目太简单了,所以被试有很长时间可以自己发呆。结果显示,DMN的活动在简单题目的时候几乎不降低,而在新题目出现的时候显着降低了;而且活动改变强度和走神频度高相关[3]。很多研究也表明,做白日梦的时候比较容易诱发负性情感。而负性的情感反过来又促进了DMN的活动,增加白日梦的频率[4]。不光如此,很多精神疾病,譬如抑郁症,都发现DMN的活动有相当的异常[5]。为什么产生这个原因?目前我没有看到非常好的解释,需要我们对意识现象有足够强大而统一的理论,以及支持的数据才行。如同开篇的quotes,当作一般性的原则吧。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很多『生活常识』方面来理解,尽管在科学上很不贴切,很不确实,比如说人脑需要平衡情绪和理性啦之类。这个理论背后的应用倒是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正念(mindfulness)啊丶冥想(meditation)之类的,其实和白日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方法实际上是需要人集中注意力,摒弃不愉快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思维被放逐到白日梦中。所谓『关注当下』会感觉到比较幸福,尽管听起来很鸡汤,但是实践上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1. Killingsworth, M. A. and D. T. Gilber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2. Fox, M. D., et al. (2005). "The human brain is intrinsically organized into dynamic, anticorrelated functional network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3. Mason, M. F., et al. (2007). "Wandering minds: the default network and stimulus-independent thought." Science4. Smallwood, J., et al. (2009). "Shifting moods, wandering minds: negative moods lead the mind to wander." Emotion 5. Greicius, M. D., et al. (2007).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major depression: abnormally increased contributions from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and thalamus." Biol Psychiatry
点评这篇文章
点评这篇文章
0个人参与评分
ChineseInLA总共有35796条点评, 28859次评分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我觉得我身边沉溺于负面情绪的人大多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想以凸显自己的可怜或者不幸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同。二是想要为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Livia Fang)  因为负面情绪不是完全无用的,它是经过人类长期进化留下的一种保护机制。  这可以提醒你什么行为对你是不利的,而限制你做不利的事情,激励你进行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比如失恋,意味着你少了生育和遗传自己基因的可能。这时就应该有一种机制来使你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许多看似不对自己造成直接损失的情境引起的负面情绪也是某种规范内化的结果。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种群必须有这样的机制的存在。(的茧)我不愿意,我不舍得,我还想要。(boy NO)  沉迷负面情绪的时候通常会这么想:  卧槽我这么垃圾这么烂随便找个人,他比我学习好,他比我长得好,他比我家境好,他比我画画好,他比我唱歌好……我真是一无是处,他们比我好那么多都在努力,我再怎么努力都没用了,我还努力个毛啊?真是对自己失望透顶了,对生活失望透顶了,我这种人只配这么无聊地活着。  然后呢?  然后你就可以逃避很多事情了,你就可以不用做很多事情了,你就很轻松了啊,现在每个人都这么累,轻松多好啊。(泗泗)因为他的经历真的没有太多正能量的回忆……(李狗蛋)  不是愿意,而是情不自禁。人生就是悲剧多于喜剧,每个人也都是最爱自己的。所以自己受的委屈,经历不快乐的事情,会被爱自己的你放大。(王二)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都说千金难买浪子回头,
  我就是浪子,
  但那份决心你当时不要,
  我可就彻底收回了。
  现在我只想告诉你:
  下次转身之前,
  请先测量一下我想和你在一起下过的决心有多深。
  我们有两种本能,爱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本能。还有一个,就是直至佛洛依德老年,已经遥遥看到死神双手时提出的“死亡本能”。
  《楚辞》中这样的「悲戚」当然不少: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世溷浊而莫吾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如果说屈原纯粹只有「悲戚」,只有「哀民生之多艰」,而没有半点审美体验,我不相信他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酣饮宴乐,只是浅薄的快乐,肤浅的审美,其不过一瞬而已。其后长久的失落与静穆才是真正美的世界,是诗与文的世界。我尝想,屈原未从渔父之言,怕是他爱上了他固有的情绪。骚屈哀民,何尝不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体验呢?在负面情绪之下,感情真挚,故能「情深而文明」,不需要「和顺积中」,亦能「英华发于外」,得「惊彩绝艳」之美,使人不能自拔也。
  负面情绪来源于:
  一、对逝者的认同
  我们知道,在有些场合,人是不能随便表现出开心的,最常见的是葬礼或重大事故发生的现场。据说好几个官员因为在重大事物现场露出笑容而遭到网友的大肆攻击。因为在这种场合表现出开心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难免会令人愤怒。那些发生了丧失事件的家庭成员,可能会长久的沉浸于负面情绪中。甚至会有这样的情况,每当TA们感到开心的同时,会有一种对不起丧失之人的罪恶之感,毕竟,逝者是痛苦的,亲人们通过沉浸于悲伤对逝者产生了认同。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鲁迅:《祝福》)
  阿毛被狼叼走之后,祥林嫂再也没有露出过笑容。悲伤也许成为了祥林嫂的身份认同了,她要通过不断的沉浸于悲伤来赎罪(她觉得是自己不小心导致了孩子的死亡),后来她还去捐了门槛。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无法走出哀伤的人,也跟祥林嫂一样进入了病理性的抑郁。TA们往往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对逝者的死去有责任,或者为自己之前没有更好地与逝者相处而自责。于是TA们选择性的知觉那些负性事件,习惯性的沉浸于负面情感,压抑了快乐。
  二、对抑郁的重要人物的认同
  这个机制与对逝者的认同的机制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认同的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或幼时存在的人。比如,一个抑郁的母亲,整天愁眉苦脸的照料着孩子,在这样的母亲面前,孩子天然的快乐无法被共情的接纳。那么孩子逐渐地学会了沉浸于痛苦中,认同了这个抑郁的母亲。情绪的抑郁倒与母亲有了情感的联结,而开心则与母亲完全在不同的频道。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忠诚于母亲是自然的选择,哪怕是忠诚于一个不快乐的母亲。
  或者,一个父亲,为了家庭总是忙碌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从小就被教育,父亲为了家庭而在辛苦的劳作,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便将来报答父亲。这些孩子在开心时,也会有罪恶之感。逐渐的,像父亲那样的利他主义建立起来了,这些人愿意像父亲那样为了所爱的人而无条件地付出,宁愿自己受苦受难。只可惜在这样的家庭里,相互都只是在为别人付出,却忽略了自己。
  三、负面情感与快感
  弗洛伊德指出,所有强烈的情感,包括恐惧,均与性有关。(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最直接的例子便是玩过山车或者蹦极了,在巨大恐惧中体验到强烈的快感,于是一些人乐此不疲的从事此类活动。有些人热衷于看恐怖电影也可能与此有关。在强烈的悲伤中,也会满足的体验,这既可能是性的满足,也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认同。同样在《祝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悲伤带来的满足: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另外,快乐是应对痛苦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在焦虑、抑郁、悲伤时,会通过不断地吃(口欲的满足),或者手淫及性行为,或者打游戏来应对痛苦。逐渐的,痛苦与这些快感满足的方式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痛苦甚至成为了快乐满足的条件性刺激了。每当在痛苦时,他们有了充足的理由去放纵于欲望的满足了。
  四、一种处理痛苦的方式
  弗洛伊德提出了神经兴奋的约束机制理论。当挫折发生时(被拒绝、重要人物的丧失、暴力事件等),会伴随着大量本来被约束起来的神经兴奋突破了屏障,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感受。那么,神经系统的任务,便是重新将这些兴奋约束起来,一旦约束成功,神经系统会重新恢复平衡。这个任务并非迅速就能完成,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沉浸于负面情绪,是神经系统试图约束神经兴奋的过程。在痛苦时,人会自我安慰,或倾诉,或运动,或发泄等等,这些操作也是约束兴奋的操作。在创伤病人中,还会不自主地强迫性的重复体验到那种创伤情景,或者重复梦到创伤情景,这其实也是约束兴奋的操作。在无数次的操作之后,那些脱缰的兴奋最终被约束起来了,与此相伴的痛苦也便消失了。
好好评估我和你在一起的决心
  毕竟我的心也没那么便宜。
别只是在最后,
让我们的关系
远在了咫尺,覆水难收。
  |13:08 |
大部分人类都有表演欲,
悲伤很容易让自己的表演欲满足。
置顶我,没错的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人赞赏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台湾知名美容专家,美容教父,“牛尔娜露可NARUKO”品牌创始人。
台湾著名造型师,《美丽俏佳人》主讲老师,被业界称为亚洲美容天王!
国际著名造型专家,殿堂级整体形象顾问,意大利KOEFIA国际学院教授。
美肤疗养专家/芳疗专家-秦彬老师,《我最想要的美丽书》作者。
中央圣马丁学院独家视频栏目,和鬼才设计师学作魅力大反派。
时装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综合出版传媒集团,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负面情绪传染的小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