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人

瑞安杰出人物之卓敬
卓敬(?-1402),字惟恭,瑞安仙降周乡卓岙村人。少时聪明过人,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终生不忘。13岁到宝香书院(今云周乡屿头村)求学,暴风雨夜归遇虎而为伤,传为佳话。
&&&&卓敬博学多才。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参加殿试,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户部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他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批评朝政。有人劝他说,一个人太刚直容易得罪人,要多考虑后果才是。他毅然回答说,我身为谏官,就应秉公直道行事,岂能过多考虑个人祸福得失!当时,皇子诸王的服饰、车骑、仪仗等方面,都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卓敬不畏结怨诸王,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嫡庶翔鸾、尊卑无序”的后果,对树立太子的威信是不利的。朱元璋很赞赏他的话,对他更加器重,后来擢升他为户部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标已死,由嫡长孙朱允炆继位,第二年改元建文,是为明惠帝。封于北平(今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长辈自居,藐视侄儿朱允炆。卓敬向朱允炆上了一道密疏,主张将朱棣徙封于南昌,以绝后患。密疏中说:“燕王雄才大略,酷似先帝(朱元璋),顾其为人,必非在人下者。且北平天下都会,地方广邈,士马精强。今宜及其未备,徙封南昌,则羽翼既去,变无从生。”
&&&&朱允炆阅疏大惊。第二天召见卓敬,对他说,燕王是我叔叔,至亲骨肉,情况总不会这么严重吧!卓敬以隋炀帝杨广杀父夺位的事相告诫,最后说:“臣所言天下计,愿陛下察之。”但仁弱的朱允文,仍然听不进卓敬的忠告。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卓敬所料。朱棣夺位的阴谋逐渐显露后,朱允炆才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计议,决定进行“削藩”。他先废去了一些力量较弱的藩王,并准备向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开刀。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1399)底,朱棣在北平起兵,号称(靖难军),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明,长驱南下,史称“靖难之变”。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击败守军,攻陷南京,夺取帝位,1403年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继位后,杀齐泰、黄子澄等,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受到严辞拒绝,亦被杀害。又执拿卓敬,责备他当年建议“徙燕”、离间骨肉之罪,卓敬临危不惧,厉声回答说:“遗憾的只是当时先帝没有听从我的话!如果采纳我的意见,难道还有你的今天吗?”朱棣虽然十分恼怒,但又十分怜惜他的才能,希望她回心转意,转而效忠自己,因此没有立即杀死他,而将他投入监狱。
&&&&卓敬下狱后,朱棣多次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效法历史上名臣管仲和魏征,能够改弦易辙,效忠于齐桓公和唐太宗的故事,转而移忠于新朝。卓敬涕泣回答说:“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先帝在位没有过失,一旦横遭篡夺,我恨不是立即以死见先帝于地下,岂能忍辱求生,变节事人?”朱棣仍不忍心杀他。可是,朱棣的宠臣姚广孝一向妒忌卓敬的才华,这时乘机对朱棣说:宽容敌对的人,往往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历史上早有教训。朱棣再次派人去劝说卓敬,由于朱棣仍旧不改初衷,才下令诛杀他,并灭其三族。抄家之日,“一室肃然”,金银财物一无所有,惟有书画数轴而已。想不到卓敬身居朝廷要职,掌握全国财政大权,竟然如此清廉。朱棣得知后,也不得不伸为惊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卓敬被诛后,后裔逃匿,或改宋姓。神宗万历()中,七世孙卓文炎始复旧姓。
&&&&《明史&卓敬传》说他“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遗著有《性理发明》十卷、诗文五十卷。明末李维樾、林增志编有《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遗书十卷。
&&&&卓敬的为人明气节,深受广大市民的敬重,但成祖在位时,谁也不敢为他说话。明宣宗宣德()中,卓敬的门人黄潮光为他作《年谱》,并私谥“忠贞”。穆宗隆庆()初,形势有所转变,朝廷下诏于南京建祠,祭祀卓敬等名臣,“忠贞”才正式成为卓敬的谥号。神宗万历初,御史屠叔方奏建卓敬祠于温州郡城南郊和瑞安县前街。万历十一年(1583),温州知府卫承芳移建郡城的卓敬祠于江心屿文信国公祠右,紧邻谢公亭,祠中立有明代焦竑题写的《江心寺忠贞祠碑》。卓敬于明末福王弘光年间追谥“忠毅”,因此又称卓忠毅公祠,祠中有“忠炳几先”匾额一方。乾隆二十一年(1756)督学使雷鈜题有楹联一对:“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内;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
&&&&瑞安县前街的卓公祠,至今仍保留明代的古柏一株和清代孙锵鸣撰联的石柱一对。当年卓敬读书的屿头宝香书院,有孙锵鸣撰写的《宝香书院碑记》和两副楹联,其中脍炙人口的一对是:“烈并方黄,更兼远识,倘先机纳谏徙薪,定有老谋全大局;学窥濂洛,竟少传书,恨当年严禁抄蔓,难从历劫订遗文。”
&&&&卓敬被诛至今已有601年。《明史》一百四十一卷为齐泰、卓敬等10人立传,在赞语中说他们“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卓敬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值得后人怀念和景仰,至今瑞安西岘山上的四贤祠,仍陈列他和许景衡、陈傅良、高明的画像,岁时祭祀不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_温州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 - 爱程旅游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
& 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
瑞安十大杰出历史人物介绍
&&& 蔡敬则,字文庄,约生于东汉桓帝(147-167)间,卒于三国东吴黄武(222-228)间,明代周令《忠义庙记》称他永宁县(东汉瑞安属永宁县,当时永宁县辖地约原温州地区)人。但据莘塍蔡宅村《蔡氏宗谱》记载:“始祖敬则公,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原籍河南固始县,后为官永宁,遂定居(今之)瑞安。”&&& 敬则生有异志,少负气节,弱冠通经术。灵帝光和(178-183)间,被推举为孝廉,朝廷任命他为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市)令,因“悯时不竞”(忧伤时局纷乱,又不想参与逐鹿争雄之意),不久就弃官归里。献帝建安(196-219)间,东平(今福建建瓯市)发生农民起义,敬则招募乡勇,组织军队前去参与“平定”,因功被授予永宁县东部都尉之职。他把都尉署衙,设立在今瑞安旧县城东北部的邵公屿(原瑞安县衙后),这是瑞安这片土地上最早建立的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敬则设署后,即“修彝伦,饬纲纪,民俗聿新”,黎民百姓生活安定。于是,四方群众,闻风来归,敬则为他们“择耕地,别氏族而居之”,使他们安心务农。又“辟街巷,开河渠,错综相间,状如棋枰”,奠定了后来瑞安县城的基础。&&& 敬则任东部都尉时,因政令明肃,主重农业,五谷年丰,境内大治,朝廷论功行赏,晋爵为安乡候。&&& 三国鼎立后,长江下游以南地方尽为东吴领地。敬则便弃官隐居。其时,瑞安集云山麓周岙有暴虎昼出伤人,敬则挺身而出,领人杀之,为地方除去虎害。里人感其德,于杀虎处修建“搏虎祠”,供奉其牌位祀祭。&&& 敬则享寿七十多岁,卒后,礼葬于周岙,今其墓尚存。吴大帝孙权赐谥“忠义”,不久,又加封为“辅政王”,以乡贤名宦列祀,并把邵公屿都尉署衙改称忠义庙。&&& 蔡敬则对瑞安早期经济、文化、政治的开发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贡献巨大,功绩显赫。所以,从古以来,瑞安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年清明节都隆重举行拜祭其庙、墓活动,并把他作为瑞安的奠基者而千秋敬仰!&&& &&& 许景衡(),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瑞安白门人。生平奉公廉洁、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和忧国忧民的,这些崇高节行,一直为后人所赞赏,早在明末清初就被乡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 许景衡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元v八年(1093)不到二十岁,即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后,先后在浙江及河北乐寿、河间等地当过地方官,居官清廉,关心民疾,得到当地百姓交口称赞。因他的政绩和才能为朝廷赏识,宣和六年(1124)被召到东京(开封),授监察御史,后又升殿中侍御史。当他从地方官升迁为京官的时候,正是北宋王朝面临封建统治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候,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继山东梁山泊宋江起义后,浙江方腊又竖起了起义大旗;另一方面北方的辽国和刚刚兴起的女真族政权金国威胁着边境的安全。面对内患外忧局面的北宋统治阶级,却仍然骄淫奢华,当时把持朝政的王黼、蔡攸、蔡京等佞臣,为了取悦皇帝的欢心,将江南的奇岩怪石、名花异草,动用几十万民夫,千里迢迢运到东京,在宫廷内营造园林,以供观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劳役。这种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做法,加上连年镇压农民起义战争的破坏,致使江浙一带户口减少折半,天地抛荒、经济萧条,而政府征收茶盐税却有增无减,百姓冤声载道。面对这种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象,许景衡直言上书皇帝:减免江浙茶盐税,停止“花石纲”运输劳役,让百姓有舒宽的机会,以恢复江南生机。在用人方面,他反对王黼专权举荐童贯这样的贪官去担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并不畏权势,不顾个人得失,多次上书弹劾童贯“贪谬不可用者数十事”,列举童贯贪污受贿的种种劣迹。许景衡的刚正忠直是与专权者水火不能相容的,结果被他们排斥出京。&&& 1125年,金国攻占幽州灭辽国后,大举南侵,兵锋直逼东京,北宋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宋徽宗赵佶见局面不可收拾,让位给其子赵桓(钦宗),钦宗即位后,召许景衡还京,授太常寺少卿、中书舍人等职。但这时候,朝廷中主战派和投降派斗争尖锐,阵容分明,许景衡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面,支持太学生陈东上书,要求起用李纲为相,担负京师保卫战。后来,李纲被罢相赶出京城,他也因主战,不顺从议和派也被罢官。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人被金人所掳,押往金邦,北宋政权随之覆灭。&&& 1127年,康王赵构渡江,在应天府(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即召拜许景衡为御史中承,后又升为尚书右承,进入统治阶段决策机构,参与朝廷中军国大事的决策。但当时送高宗任汪伯彦、黄潜善等议和派为相,那些附和汪、黄一派的人,想罢黜开封留守宗泽的兵权,罗织种种罪状进行攻击,妄图以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以达到向金人议和的目的。许景衡虽然和老将宗泽没有深交,但他却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大局出发,上书高宗,说宗泽虽然有些缺点,但毕竟是个忠心爱国的将领,他的威名和能力胜任开封留守,朝中没有任何人能担此重任。高宗看后,觉得颇有道理,遂打消了罢免宗泽之议。宗泽闻讯后十分感慨地说:“许尚书可谓诚臣”。许景衡竭力主战,反对议和,一直为汪、黄等投降派视作眼中钉,后来他们借口他的渡江建都建康(南京)之议,捏造罪名罢黜许景衡,结果被贬提举杭州洞宵官。他在赴任途中,面对半壁江山的凄凉景象,加上路途劳累,于1128年在南下京口途中病亡,时年五十九岁。高宗建都临安后,念许景衡“执政忠直,遇事敢言”,追谥“忠简”,并抚恤其家属。家乡人民为纪念他,除西岘山建四贤亭外,清道光初年,聚居城关水心街会文里的许氏后裔曾在会文里建宋忠简公祠奉祀,现已拆建。&&& 许景衡不仅是一代名臣和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个学识渊博、淹通古今的学者和诗人,是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他的著作《横塘集》,诗文并茂,后人赞其文“坦白光明,粹然一出于正”,称其诗“吐谈清拔,不露伉厉之气”。如其《横山阁》、《池上》等诗作,清新隽咏,文采生辉,是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陈傅良(),字君举,世称止斋先生。瑞安村(今署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幼孤,父母双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寒。26岁便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教学方法极好,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他不拘泥于旧说,常有自己独立见解。叶适曾记述他教书的情况说:“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苏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 年青的陈傅良,虽已文名著称当世,仍虚心向别人学习,特地到温州向薛季宣、郑伯熊等名师问学,继承和发扬薛季宣的事功学说。南宋乾道五年(1169)冬,还随薛季宣到江苏常州学习。第二年入京师太学(国学),结识著名学者吕祖谦(金华人)、张颍ㄋ拇ㄈ耍┑让鳎嗷ブ靡陕垩В洞笥薪妗&&& 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授迪功郎、泰州州学教授,但未赴任,继续在家乡教书。淳熙三年(1176),参知政事(副宰相)龚茂良推荐他任太学录。淳熙六年(1179),龚茂良罢政,傅良请求外调,任福州通判,他为官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当地有个富户之女犯法,他按法秉公审理,为豪强们所忌恨,他们私下勾结,诬告傅良专权,因而被罢官,主管崇道观(闲职)。他便回家领半俸,继续教书。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为湖南桂阳军知军(与知府知州同级的地方官),候职期间在仙岩创办书院,直至淳熙十四年(1187)才到职。任期内,在当地推广瑞安一带的先进龙骨水车,施人粪肥、牛耕等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生活相应得到改善。由于他政绩卓著,升任湖南提举茶盐公事,迁转运判官。任上,他奏减衡、永、道三州的贡银、赋粟,增益常平仓以备歉收之年用以赈济,恢复了被官府没收的两千家异性继嗣户的家产。绍熙元年(1190)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留京任吏部员外郎,曾上书论内廷岁供额比熙宁间增加十数倍,地方都统司还要以御前军马的名目加收钱粮,百姓困极,要求朝廷切实施行“宽民力”的做法。他的奏疏得到光宗的嘉许与采纳,升任秘书少监、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选读。绍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书舍人,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书,但他仍旧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的操守和作风。当时有个叫陈源的太监,在宫中专横跋扈,而皇帝却要升他为内侍押班,傅良二次拒绝书写升迁陈源的任命诏书。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判为“持械强盗”,定为死罪,由他写诏书下达执行,可是他读了犯人的案卷后,知是持扁担盗窃,不是持刀、枪等武器偷盗,认为是错判,请求重新审判,终于使此人免去死罪。&&& 绍熙四、五年间,太上皇孝宗与光宗、李皇后之间矛盾加深。太上皇孝宗病重,光宗皇帝不去省视太上皇。傅良上疏加以劝谏,光宗有所启悟,准备率百官去重华宫向太上皇问安,却当场受皇后李氏的挟制所阻止,引起朝廷百官不满。傅良带头上去拉住光宗,恳求去重华宫,受到李后申斥,傅良当庭痛哭,便愤而上疏辞官回乡。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病故,光宗竟以生病为托词,不执丧仪。当年七月,终于引发权臣赵汝愚等发动宫廷政变,废光宗,立赵扩为宁宗皇帝。陈傅良又被召回再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兼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这年冬,赵汝愚与韩腚姓ǘ疲蛘ㄊ闭匀暧拊祆洹暗姥А奔乓宰灾腚械檬坪缶徒斜ǜ矗蛩愠庵鹬祆洹3赂盗汲鲇诠模曰实鬯担骸爸祆涫侨世稀展倌谂吕矗蟪级蓟崾疾桓也葳椤!闭馐率垢盗家浴耙劳兄祆洹钡淖锩艿讲污溃直话展佟4哟耍恍蔫夯蕖⒈彰啪簿樱谱约旱木邮椅爸拐薄6腚薪⒍扒煸辰保缚刂祆涞牡姥拔毖А保殉赂盗肌⒁妒省⒉逃籽У59人列入“伪学”名单。庆元二年(1196),傅良再受参劾,罢宫观,到嘉泰二年(1202)才得以复官。不久,朝廷再任命傅良为泉州知州,因年老请求辞职,改授集英殿修撰、宝谟阁待制。同年冬,卒于家中,赐谥“文节”。坟在塘下镇罗凤办事处凤川村,后人在仙岩他读书授徒的地方建“陈文节公祠”纪念他。&&& 陈傅良一生著述、教授生徒不辍,从游者数百人。他不但是南宋重要的爱国政治家,又是永嘉事功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名列《宋史•儒林传》。永嘉学派与当时以朱熹为首的道学派(亦称福建学派)、以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亦称江西学派),形成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学派。永嘉学派与同时代吕祖谦的金华之学,陈亮的永康之学,合称浙江学派,亦称“浙学”。这一派学人反对风靡一时的空谈心性的程(颐)、朱(熹)理学,而注重研究经济致用事功之学,提倡学术接触实际,以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上办事本领。同时,主张批判“贵义贱利(经济)、重本轻末(商)”的思想,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加强军事训练,打有准备之仗,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南宋统治,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所以,这一派学人的思想,对温州以后的学者及社会各界都有较大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瑞安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为名闻中外“温州模式”策源地之一。有人认为这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关系,这种讲法不无道理。&&& 陈傅良著作有《周礼说》十三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读书谱》二卷、《建院篇》一卷、《历代兵制》八卷、《止斋文集》五十二卷、《毛诗解诂》以及《论祖》四卷、《奥论》六卷、《永嘉先生八面锋》十三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又把他的《历代兵制》加以整理出版,可见他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执中(约),字叔权,瑞安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中进士,初任从政郎、将作丞等京官,不久外调,历任湖南澧州(今湖南常州)、湖北峡州(今湖北宜昌)教授。为官廉洁奉公、清明自守,不愿巴结权贵,不求仕途闻达和高官厚禄。而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悉心研究祖国医药科学事业,重点钻研针灸学,写成名闻中外,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专著《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共七卷、约15万字。是王执中一生从事医学实践与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他在学习、探讨前人《内经》、《难经》以及《针灸甲乙经》等重要医学典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积累和搜求民间针灸穴位的经验而写成。他的立论不拘于古籍的陈编宿说,而对前人的针灸典籍有大胆的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独具创见。此书重新订立穴位,改正前人的错误。特别是针对典籍中有关针灸的禁忌,孔穴的距离,配穴的方法,艾条的运用,食物的宜忌等诸方面,都博采众长,一一加以论证。此书共记载穴位365个,附图46幅,并加以详细说明,还例举针灸病案60例、方药病案27例,载内、外、妇、儿科各种病症195种,罗列详悉,内容丰富,对后人学习祖国中医古籍很有借鉴作用。宋朝徐正卿在该书《序》中评价说:“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可见此书的历史意义。&&& 王执中撰写这部书,充分体现了他重视科学真理,大胆追求真理,甚至还要冒突破当时重重思想禁锢而得罪封建王朝的危险。在此书问世之前,宋朝皇帝曾颁过钦定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被医学界奉为经典而不可逾越。但作为宋朝官员的王执中撰写此书时,却大胆地删除《图经》的部分内容,并进而订正其中某些不当之处,如他提出了关于“同身寸”的取穴标准,指出“寸”的长度要因人的身材高矮而异。因此说有充分的科学根据,800多年以来,针灸医师临床仍沿用不废。他还搜录经自己临床实践证明有显著效应的奇穴37个,至今仍有部分为医学界临床应用,可见他治学的科学精神影响之深远。不仅如此,王执中对针灸学的研究,能从医学各种学科成就的整体出发,而不囿于局部学科的片面见解,提出“针、灸并重,针、药兼施”的观点。当时的医学家中有些人或者片面注重药物治病,或者片面注重针灸治病,就是注重针灸治病的医生中又有重针与重灸的偏废现象,这样,往往贻误病人。王执中对此甚为反对,所以他恳切地指出:“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可见他是十分注重医生在业务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注重“因病施治、对症下药”的原则。对于分别采用药、针、灸等治疗手段,他主张要从实际病症出发,综合施治,博采众能,扬长避短,这与当今主张中西医结合的精神,很有其相似之处。此书对针灸临床施治时有关处方配穴、操作方法,灸效反应、灸后护理等方面也阐述甚详。并且,挖掘古代针灸学中有关燔针、n针、火针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扩大火针的应用范围,提出某些疑难急症的急救治疗方法。总之,王执中在800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上有关针、灸、药相互关系的客观、辨证的理论,对祖国传统中医学所作的贡献是难能可贵的。&& 《针灸资生经》首刊于澧州,时间当在南宋嘉定初年,可能是他在澧州作州学教授时刻印,也可能原稿在澧州完成,由他的友人或后人刻印,有待考证。此后,历南宋、元、明、清诸代一直到当今,此书均不断再刊,在日本、朝鲜也有刻本。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亦将此书收入“子部”。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又予以整理出版,其中某些章节还选作高等中医院校的教材。医学史家认为这本书是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典籍。&&& 王执中的医学著作除《针灸资生经》外,还有《即效方》一书,材料大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经过反复试用有疗效的验方。还收录了宋以前《陆氏续集验方》、《玉道单方》、《灵兰秘典》、《难经疏》、《耆域方》等古籍中的验方。现在,以上古籍虽已失传,但经王执中收录的部分精华,却依然保留下来,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也是功不可没。&&&& 叶适(),字正则,谥“文定”,学者称水心先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他为经世名臣,现代马克思主意哲学史家候外庐评论他是一位“有理论、有纲领、有事功、有理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叶适诞生于瑞安县城水心街,13岁时随父亲定居永嘉城郊水心村(今温州市鹿城区水心街道),少时家境贫寒,父亲是私塾教师,叶适就随父读书。年纪稍大后,时向同里学者郑伯熊、陈傅良、王楠等请教,其中以陈傅良对他帮助最大。为了谋生,叶适16岁就到乐清白石北山学塾任教,一面自己读书,一面进修学问。两年后又到金华、永康、东阳等地游学,结识当地著名学者陈亮、吕祖谦,叶适虚心求教,受到了他俩的器重。&&&&&叶适学成之后,希望一展抱负。孝宗乾道九年(1173)24岁时曾到临安(今杭州),向签书枢密院事叶衡上书,提出“兴国图强”的建议,不被重视,于是又回乐清教书。淳熙四年(1177)秋,他得到翰林学士周必大的赏识,推荐他参加两浙东路转运司考试,考试合格。第二年29岁时,参加礼部试,高中进士第二名,俗称榜眼。初任文林郎、镇江府察推等官职。当时南宋王朝面临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金兵不断南侵,危及国家生存。叶适自始至终是坚决的抵抗派,认为非抗战不能救国。淳熙十四年(1187)任太学博士时,曾向孝宗上书说“臣窃以为今日人臣之义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要求朝廷改革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力,以便恢复中原,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宁宗庆元元年(1195),韩腚杏胝匀暧拚ǎ霞乓浴拔毖А弊锩鹫匀暧藓椭祆涞鹊姥耸浚妒室嗝小拔毖А倍话展佟G煸哪辏1198),叶适回到温州。&&&&康泰元年(1201),韩腚凶急副狈ィ送沤峥菇鹆α浚冀獬拔毖А钡臣9チ忻臣墓僭贝蠖蓟指丛埃妒室脖黄鹩梦献伺泄佟U庖荒晗模蟛〕跤愀细俺ど橙沃啊5诙昃旁抡俑傲侔玻蚰谏狭巳嗾郏岢觥爸喂院臀濉保笙痴艿胶腚械纳褪叮痪蒙伪渴汤伞2恍腋盖撞」剩坏貌换丶沂匦?辏1206),叶适服满,奉召赴临安,宁宗亲自召见,任命他为工部侍郎兼国用参计官。北伐开始之前,宋军小规模出击,取得一些小胜。叶适认为当时将帅庸懦,军队缺乏训练,不能轻率大举北伐。他连向宁宗上了三道奏折,提出“必先审知今日强弱之势而定其论,论定而后修实政,行实德,为此则弱势可变而为强”,为此必须“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但未被麻痹轻敌的韩腚兴赡伞1狈フ娇己螅尉〉檬だ腚胁幻庹凑醋韵玻捎谒拇ㄐЦ笔刮怅氐呐压兜校鸨藓蠊酥牵慵腥附吹厍K尉桨埽闲问贫偾鹘粽牛纤纬⒄馐焙虿畔氲搅艘妒省U庖荒炅拢蚊痈蟠啤⒔蹈衲暇┦校┲嫘泄羰兀咴拢嫜亟浦檬埂R妒蚀〉饺问邮拢涸鹗匚滥暇┘俺そ掠蔚厍5笔闭鲆还山鸨殖そ卑叮币淮傩辗追啄咸樱蛎裾桑暇┱鸲T谌呵榫稚校妒世渚灿Φ校幻媾扇瞬贾媒佑Υ唬潘略菏杖菽衙瘢┯Σ衩祝灰幻嬲心济窦浣《辜涔迪杏A硗獾鞅步崾睾戏剩贫ㄉ街校夂椭葜В仁菇鸨恿稀⒊菀淮俗撸钩そ老叩靡宰N病&&&&开禧三年(1207)二月,叶适因功升任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为了加强长江地区的防守,进一步在长江北岸的定山、瓜步和石跋三地建立堡坞,安置流民,“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安集两淮,以捍江面”,并在堡坞东西一二百里/南北三四十里之内,修筑山水寨47处。七月,堡坞和山水寨全部建成。过去江北无堡坞,虽有驻军,但敌来即退,敌军可以进至江边,与我共有长江之险。现有据点可以坚守,足以增长士气,还可利用战船,“强弩所及,虏人腹背受敌”,不愁敌军“夺舟径渡”。南宋朝廷认为叶适措置有方,给予赏赐金带奖励。叶适却因操劳过度,旧疾之外复添新病,只得请求辞职,回到临安。讵料韩腚兄鞒直狈サ氖О埽送督蹬梢钥沙酥骱突疃指床逼鹄础K窍蚪鹑税邓颓锊ǎ⒔杞邮芙鹑说囊螅陨焙腚泻驮鎏硭瓯椅跫蚪鹌蚝停辉录洌督蹬赏纷邮访衷豆唇崮诘男禄屎笱钍系热耍俪品钅诘拿苤迹诤腚猩铣苯趟馈D谑潞蟮弥谘钍系鹊难沽ο拢坏貌槐硎就狻M督蹬芍赜值檬疲髡脚晒僭焙徒烊徊污篮统庵稹NN拦揖瞎〈帷⒐ㄗ恐囊妒剩惨浴鞍⒏饺ǔ迹撩枭稀钡淖锩僖淮伪话展佟&&&&嘉定元年(1208),59岁的叶适落职回乡,从此离开政治舞台,潜心著述和讲学。他当时是闻名全国的学者,各地前来求学的人很多,除了在家讲学外,叶适经过16年时间,写成《习学记言序目》50卷。叶适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议论英发,自成一家。他的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永嘉之学,自薛季宣、陈傅良注重事功之学以来,叶适继承并发展了薛、陈的事功思想,建立起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新学鼎立的三大学派之一,其中心是:主张功利,见之事功,反对空谈性理。在哲学方面,,明确地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在政治方面,要求改革内政;在经济方面,主张提高工商业者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对宋代各种学派的思想都做了总结。叶适在南宋思想界揭起的爱国主义、功利主义和反理学三面旗帜,是他在学术上所处地位的突出表现。&&&&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叶适逝世,享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由于叶适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足轻重,特别在温州,这种影响尤其深远。叶适和永嘉学派的务实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当代温州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温州文明的一份养料。温州模式包含许多要素,但事功学派的思想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 高明,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瑞安崇儒里(今阁巷柏树村)人。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洪武初年,终年约七十岁。《明史》有传。他是我国著名戏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创作的《琵琶记》誉称“南曲之祖”,享誉中外。&&&&高明出身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幼时资质聪敏,颖悟过人“自少以博学称”。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高■(日易)都是诗人。高明的祖母是陈供之女,即陈则翁之妹,妻是陈则翁孙女。陈氏一家数代均能诗文,通晓音律,著有《清颖―源集》。故高明青少年时代,就是在“师友一门兄弟乐,文章独步子孙贤”的诗人乡里,诗礼之家,博览群书,拔新领异的环境中度过和成长。及长,高明去婺州乌伤(今义乌)师从大儒黄茫б娼M庞兴五ァ⑼跣、戴良、陈基等好友。离别义乌后,他又漫游江浙一带,与友人觞咏唱和。由于其父早丧,家道艰难,高明只得回乡设帐授徒,过着“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春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的清苦生活。&&&&&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朝廷下诏恢复科举考试。高明在祖父督促和亲友催勉下,又自视为怀瑾握瑜之士,当从仕途上一展抱负。他尝云:“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乃奋自读《春秋》。元至正四年(1344)中举人,至正五年登进士第。&&&&&高明登第后,初任处州录事。他怀着“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经时济世的抱负进入仕途,认为应当身践力行而有所为。在任职期间,以干练的才能,为民办了好多实事,如“时监郡马僧家奴贪暴,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任满调离时,“民立去思碑,刘基为文记之”。至正八年(1348),高明任江浙行省掾,以名节自励,为官刚正清廉,深得省丞杨廉夫的器重。“从参政樊执敬核实平江圩田,得蠲租米无征者四十万石”。“稽典册,定是非,酬应如流”,故而“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声闻益隆矣”。这是他仕途上最得意之时。他还与葛元哲为苏天爵编定《滋溪文稿》三十卷。是年方国珍在浙东起事,十一年,省臣以高明为温州人熟悉海滨事,派为“征讨”方国珍幕,因明与主帅“论事不合”,主帅主张进剿,高明主张招抚,便“避不治文书”,致“师出逾三时”,亦不顾。十二年秋,改任绍兴路判官,未久,又转任四明庆元路(今宁波)推官。推官为专管刑狱之职。“四明狱囚多冤,明平反允当”。“凡狱囚无验(查无罪证)者,悉讯遣之”,释放回去,一时“囹圄一空,郡称为神”。旋升江南行台掾,因“数忤权贵”,不得不称病辞职。至正十六年(1356),朝廷命高明为福建省都事,路过宁波时,因受招抚后时为元朝万户的方国珍欲置留幕下,高明力辞不从;又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他于是索性“即日解官”,旅居庆元。不久,朝廷又任其为翰林院国史典籍官,也未赴任。&&&&&高明从宦多年,始终沉抑下僚,仕途蹭蹬。“往事疑皆梦,浮名笑此身”,遂萌发辞官隐退之念,大约在至正十六年后,决心退出官场,寓居鄞县栎社友人沈明臣家――沈氏楼,埋首撰写《琵琶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洪武初,闻高明之才,派人征召来京纂修《元史》,明以病老辞谢。不久高明即病逝,后归葬瑞安故里柏树桥南岸集善院东侧。&&&&&高明撰写《琵琶记》,可谓呕心沥血。“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他反复吟唱,稿本一再修改。《琵琶记》第一出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的境地,他“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当写《糟糠自餍》一出,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这神来之笔,竟使案上双烛的光焰改称为“瑞光楼”。&&&&&高明《琵琶记》问世后,蜚声剧坛,史称为第七才子书。明洪武初,使者将《琵琶记》进呈,太祖览之赞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并令优伶进演。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魏良辅、徐渭、李贽、胡应麟、姜准、陈眉公、李渔、黄图等,对《琵琶记》都作了很高的评价。如“《琵琶记》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杂剧院本,游戏之上乘也。《西厢》、《拜月》何工之有?盖工莫于《琵琶记》矣。”“浸淫胜国,崔、蔡二传奇(指《西厢》、《琵琶》)迭出,才情既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琵琶》为南曲之宗”等等,无不推崇备致。&&&&从明代以来的600多年,《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代有刻工,其主要刻本有四十多种。《琵琶记》在国外,法、英、美、日等国都有译本。1841年,法国一位汉学家把《琵琶记》译成法文,介绍给欧洲各国读者。在二十世纪,美国百老汇还把《琵琶记》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上演成功,轰动一时,国际上享有盛誉。&&&&高明,传奇戏曲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还著有《柔克斋集》二十卷,“明中叶时已无传本”,大都散佚。民国初年,冒广生辑《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其中有《柔克斋集》一佚。今人张宪文、胡雪冈搜集诗文,辑成《高则诚集》,使遗著得以流传。高明的书法造诣很高,字体方正刚劲,凝重深厚。明人汪`玉《珊瑚网•元名公翰墨》卷上,有高明《唐康居国贤昔祖师墨迹跋后》的墨迹,《元长兴州重修学宫记》、《慈溪杜州书院记》等碑文,亦是高明所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纪念高明对我国戏曲艺术的贡献,1956年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一次规模很大的《琵琶记》讨论会,历时26天,出版《琵琶记讨论专刊》,有田汉、翦伯赞、陆侃如、董每戡、戴不凡、王瑶、杨绍萱、李长之、尚钺、王季思、陈多、徐朔方等近百名著名戏曲专家、学者、教授与会,盛况空前。温州、瑞安亦成立“高则诚研究会”。1993年,瑞安市府在柏树村建造“高则诚纪念堂”,纪念堂额匾由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题书。因高明墓毁于“文革”期间,遂在纪念堂后修建高明衣冠冢,供人凭吊纪念。&&&& 卓敬(?-1402),字惟恭,瑞安仙降周乡卓岙村人。少时聪明过人,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终生不忘。13岁到宝香书院(今云周乡屿头村)求学,暴风雨夜归遇虎而为伤,传为佳话。&&&&卓敬博学多才。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参加殿试,一甲二名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户部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他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批评朝政。有人劝他说,一个人太刚直容易得罪人,要多考虑后果才是。他毅然回答说,我身为谏官,就应秉公直道行事,岂能过多考虑个人祸福得失!当时,皇子诸王的服饰、车骑、仪仗等方面,都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卓敬不畏结怨诸王,向朱元璋提出建议,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嫡庶翔鸾、尊卑无序”的后果,对树立太子的威信是不利的。朱元璋很赞赏他的话,对他更加器重,后来擢升他为户部侍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太子朱标已死,由嫡长孙朱允杉涛唬诙旮脑ㄎ模俏骰莸邸7庥诒逼剑癖本┑闹煸暗谒淖友嗤踔扉Γ猿け沧跃樱晔又抖煸伞W烤聪蛑煸缮狭艘坏烂苁瑁髡沤扉惴庥谀喜跃蠡肌C苁柚兴担骸把嗤跣鄄糯舐裕崴葡鹊郏ㄖ煸埃似湮耍胤窃谌讼抡摺G冶逼教煜露蓟幔胤焦沐悖柯砭俊=褚思捌湮幢福惴饽喜蛴鹨砑热ィ湮薮由!&&&&朱允稍氖璐缶5诙煺偌烤矗运担嗤跏俏沂迨澹燎坠侨猓榭鲎懿换嵴饷囱现匕桑∽烤匆运屐镜垩罟闵备付嵛坏氖孪喔娼耄詈笏担骸俺妓蕴煜录疲副菹虏熘!钡嗜醯闹煸饰模匀惶唤烤吹闹腋妗P问频姆⒄梗徊怀鲎烤此稀V扉Χ嵛坏囊跄敝鸾ハ月逗螅煸刹盘哟蟪计胩⒒谱映蔚热说募埔椋龆小跋鞣薄K确先チ艘恍┝α拷先醯姆酰⒆急赶蛴涤兄乇难嗤踔扉丁;首迥诓棵苎杆偌せㄎ脑辏1399)底,朱棣在北平起兵,号称(靖难军),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明,长驱南下,史称“靖难之变”。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击败守军,攻陷南京,夺取帝位,1403年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杀齐泰、黄子澄等,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受到严辞拒绝,亦被杀害。又执拿卓敬,责备他当年建议“徙燕”、离间骨肉之罪,卓敬临危不惧,厉声回答说:“遗憾的只是当时先帝没有听从我的话!如果采纳我的意见,难道还有你的今天吗?”朱棣虽然十分恼怒,但又十分怜惜他的才能,希望她回心转意,转而效忠自己,因此没有立即杀死他,而将他投入监狱。&&&&卓敬下狱后,朱棣多次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效法历史上名臣管仲和魏征,能够改弦易辙,效忠于齐桓公和唐太宗的故事,转而移忠于新朝。卓敬涕泣回答说:“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先帝在位没有过失,一旦横遭篡夺,我恨不是立即以死见先帝于地下,岂能忍辱求生,变节事人?”朱棣仍不忍心杀他。可是,朱棣的宠臣姚广孝一向妒忌卓敬的才华,这时乘机对朱棣说:宽容敌对的人,往往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历史上早有教训。朱棣再次派人去劝说卓敬,由于朱棣仍旧不改初衷,才下令诛杀他,并灭其三族。抄家之日,“一室肃然”,金银财物一无所有,惟有书画数轴而已。想不到卓敬身居朝廷要职,掌握全国财政大权,竟然如此清廉。朱棣得知后,也不得不伸为惊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卓敬被诛后,后裔逃匿,或改宋姓。神宗万历()中,七世孙卓文炎始复旧姓。&&&&《明史•卓敬传》说他“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遗著有《性理发明》十卷、诗文五十卷。 明末李维樾、林增志编有《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遗书十卷。&&&&卓敬的为人明气节,深受广大市民的敬重,但成祖在位时,谁也不敢为他说话。明宣宗宣德()中, 卓敬的门人黄潮光为他作《年谱》,并私谥“忠贞”。穆宗隆庆()初,形势有所转变,朝廷下诏于南京建祠,祭祀卓敬等名臣,“忠贞”才正式成为卓敬的谥号。神宗万历初,御史屠叔方奏建卓敬祠于温州郡城南郊和瑞安县前街。万历十一年(1583),温州知府卫承芳移建郡城的卓敬祠于江心屿文信国公祠右,紧邻谢公亭,祠中立有明代焦f题写的《江心寺忠贞祠碑》。卓敬于明末福王弘光年间追谥“忠毅”,因此又称卓忠毅公祠,祠中有“忠炳几先”匾额一方。乾隆二十一年(1756)督学使雷v题有楹联一对:“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内;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瑞安县前街的卓公祠,至今仍保留明代的古柏一株和清代孙锵鸣撰联的石柱一对。当年卓敬读书的屿头宝香书院,有孙锵鸣撰写的《宝香书院碑记》和两副楹联,其中脍炙人口的一对是:“烈并方黄,更兼远识,倘先机纳谏徙薪,定有老谋全大局;学窥濂洛,竟少传书,恨当年严禁抄蔓,难从历劫订遗文。”&&&&卓敬被诛至今已有601年。《明史》一百四十一卷为齐泰、卓敬等10人立传,在赞语中说他们“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卓敬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值得后人怀念和景仰,至今瑞安西岘山上的四贤祠,仍陈列他和许景衡、陈傅良、高明的画像,岁时祭祀不衰。
&&&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我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清《三希堂法贴》收有他的墨迹。回乡居丧卒后,明孝宗皇帝特遣浙江布政司使、温州知府邓淮为使谕祭。祭文说他:资质秀颖,才识通敏。为官由朗署升至卿阶,一贯勤劳国事。正值重用之时,竟因为守孝求归,悲伤过度而亡,讣音达闻,不胜哀惜。为念其往日业绩,以示褒恤,特命有司,遣官谕祭。谕祭文后被刻成石碑,今仍立于东溪村姜氏宗祠里。其墓在今瓯海白象镇金竹山,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姜立纲一生经历明正统、天顺、成化、弘治五朝,从天顺七年二十岁授中书舍人到弘治四年累官至太仆寺卿,为官数载,一向谦恭谨慎,生活俭朴,过着像一般老百姓人家的日子,故其“位徙清华,布素如寒土;至于周急解纷,视弃金帛若尘土。”所以,深为朝野人士和乡梓戚友所敬重。同时,他很喜爱到各地游历,遇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往往流连忘返,这对他的书画艺术造诣与风格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何乔遴《名山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姜立纲尝临湖舍作“皆春”二字,适有操舟过其前,冲涛骇浪,字遂写成风波行舟之势。&&& 姜立纲从小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所以,幼童时已能写水平甚高的径尺大字,显露出书法天才,故年仅七岁,被朝廷征选为翰林院秀才。这听起来好像叫人难以相信,但却是有史籍可征的事实。明黄佐《翰林院记•选充秀才》条云:“秀才之选始自太祖(朱元璋)时,然未始隶翰林也。英宗时,始选奇童及善书法,充本院(翰林院)秀才。天顺中有姜立纲,字廷宪,居梅头里,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 姜立纲的书法,《万姓统谱》说他“初学黄蒙(按,字养正,瑞安人)。继法钟王,后自成一家”。擅长楷书,其字体度浑厚,清劲方正,世称台阁体或诰敕体,在天顺、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时。当时,凡内廷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于他的手笔。人皆称其书曰“姜字”,在社会上声誉很高,“人得篇纸,争以为法”(《图绘宝鉴》)。明天一阁主人范钦,在《评书•m州山人稿》中曾谓:“成、弘以来,尚正书,姜立纲端正、凝重,世顾好之,迭明宗习”。由于时人以得到他的书法为一桩荣幸的事,因此赝品也就应运而出。明人话本《醉醒石》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述,说在成化之际,某人曾仿姜立纲书体,冒姜立纲名字,进行行骗钱营生。&&& 姜立纲除擅长楷书外,草书的造诣也极高。他的草书,结法圆熟,如传世珍品《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匹,笔势流畅婉转,笔法潇洒秀逸,雅健遒媚,深得唐怀素神遂。他还善作山水画,徐沁《明画录》云:“其画山水,深得黄子久法”。据孙衣言《瓯海轶闻》所记,在汪珂玉《珊瑚网》书中,记有他多幅自题山水画。&&& 姜立纲的书法,不但当时国内有名,就在日本同样享有很高名气。据何乔遴《名山藏》所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此外,在姜立纲的生前身后,他的书法都曾博得很高的品评,这在明人的笔记作品中屡见记载。如项子京《蕉窗九录》曰:“朱孔肠、姜立纲皆椽史笔也,所谓南路体也”。《书画跋》云:“姜自置身金紫,今遗迹在京都,价亦不减希哲(祝枝山)、履言(王宠)。效之者多白衣跻显贵”。《野获编》言:“嘉靖间,吾乡有谈相号木泉者,幼而门役,长而伟议,工书,习姜太仆立纲体。入京师,值世庙西内修醮,因得以书供事斋官,大被宠眷,积官工部左侍郎”。&&& 姜立纲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可惜他的墨迹极少留传下来,除瑞安市文物馆珍藏一幅《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草书中匹和三方楷书墓志碑刻外,全国仅南京博物馆藏行书《吟易诗》、故宫博物院藏楷书《七言律诗》等二件,诚可宝贵。又据近人谢国桢引宁波薛刚《天爵堂文集•笔余》记载,考定北京前门六必居酱菜店匾额,乃姜立纲所书。&&& 在书法理论方面,姜立纲著有《东溪书法》一书,内容包括论书八法、八病等篇,以及字式二百二十四条,可以视为是他一生书法创作经验谈。但有人认为此书是别人托伪之作,非姜立纲所撰,姑志此疑,以待学者探讨。&&&& 孙诒让(),又名德涵,字仲容,号N居士,别署荀漾,出生于瑞安潘岱砚下,统治元年(1862)迁居瑞安县城。是我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父衣言(),清道光三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治永嘉之学,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称。著《逊学斋诗文钞》、《瓯海轶闻》、辑《永嘉丛书》等。&&& 诒让幼承家学,聪颖好学。咸丰五年(1855)八岁,受《四子书》及《周礼》,浏览《汉魏丛书》。十三岁撰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十九岁入邑庠。同治六年(1867年)二十岁中举人,后八应礼闱不第。光绪元年报捐刑部主事,不久引疾归。清廷开经济特科,大臣交章推荐,礼部聘主礼学馆总纂,张之洞聘为存古学堂监督,均不就。&&& 孙氏之学,淹贯古今中外,博大精深,以通经为体,以识时务为用,与著名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一生著述近四十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其中《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梁启超评此书:“当为清代新疏之冠。”章太炎说:“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张舜巍赞为“集《周礼》之学的大成。”光绪十九年(1893)写定《墨子间诂》十九卷,俞樾评此书:“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梁启超说:“自此书出,《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开辟了近代“新墨学”研究的途径。光绪三十年 (1904),撰成《契文举例》二卷,开创甲骨文研究的先河。他在文字考释方面,还著有《古N拾遗》、《古N余论》、《名原》等,其中《名原》代表了“清代古文字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外《N述林》、《尚书骈枝》、《经》、《札》、《九旗古义述》等,对研究古文字和校释古书都作出了贡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校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是他在目录版本学方面的专著。光绪三年撰成《温州经籍志》三十六卷,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康有为赞为“礼学至博,独步海内”,梁启超叹为“殿有清一代,光芒万丈”,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为“近代一大学人”、“启后承前一巨儒”。&&& 同治七年(1868),孙诒让侍父江宁,和金陵书局名流张文虎、刘寿曾、戴望、唐仁寿。刘恭冕、成蓉镜、梅延祖、莫友芝等交往,切磋学问,同时恣意购求 故家散出的古籍至八、九万卷。光绪二年(1870)刊布《征访温州遗书约》,并留心移录、借钞、借录、购买、积年得“先哲遗书将二百种”,光绪四年“续得四十余种”。光绪十四年春,孙氏父子在城东虞池金带桥北营建玉海楼,将这些古籍和乡邦文献庋藏楼上。藏书计善本533部,乡哲遗书462部。&&& 晚年,孙氏毅然弃旧学,竭力倡导兴学救国,疾呼“非广兴教育,无以植自强之基”,“凡百新政,教育为本”,“富强之原,在于兴学”。光绪二十一年十月(1895.11)孙氏与黄绍箕等九人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后改名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历赞项嵩等人创办瑞安方言馆,教授英文与日文。同时与友人鸠资于府城创办蚕学馆。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与杨景澄等人集资千两,在府城创设瑞平化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学计馆和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黄绍箕在京遥领总理,孙诒让以副总理主持校务,并兼任总教习,此时又在县城四隅开办四所初等小学堂。温州城府中山书院改办温州府学堂,公推孙诒让为总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温州成立温处学务分处,孙出任总理,任内积极筹集教育资金,选派优秀学生出洋留学,倡办女子学校,重视师资教育,创办处州初级师范学堂、温州师范学堂。领导各县成立劝学所,发动社会各界筹资赞助办学,使温处两地十六县各类新式学堂总数达三百余所。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任浙江省教育总会副会长、会长。&&& 倡导和发展社会教育,参与兴办“瑞安天算学社”、“劝解妇女缠足会”、“阅报社”,提倡白话文、普通话和学习英文。设立温州通俗教育社,任名誉会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组织“瑞安演说会”,会员50人,孙氏任会长,会址设在县学明伦堂,每月朔、望定期集会,听众每期约千人。&&& 孙诒让对地方事业的兴办也倾注了一片热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1898.1),孙氏和黄绍箕等39人集资组织瑞安务农支会,订立章程五十二项,收股八十,购地四十亩,试种桑树和瓯柑。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他集股万元组织富强矿务公司,试图开采永嘉孙坑铅矿,还派员赴湘鄂调查矿务。七月,与邑人项湘藻等租湖广轮船航驶瑞沪之间,在瑞安设立大新轮船股份公司,并和永、平绅商集资创办东瓯通利公司,购人力车100辆试行于府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筹备开发南北麂渔业和垦业,七月瑞安商会成立,孙氏被推举为总理。&&& 孙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今日事势之危,世变之酷、为数千年所未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他虽然出身显宦家庭,父、叔皆翰林高官,但他心底却翻滚着救国图强的激情。&&& 1884年中法战起,孙氏与里人筹办城乡团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他董理瑞安筹防局,并向浙抚提出《防办条议》,主张筑炮台,清保甲,办团练,购军火,筹款捐募等措施。1895年甲午败后,他在家乡拟组织“兴儒会”,“广甄人才,厚植群力”、“尊孔振儒为名,以保华攘夷为实”,手草《略例》21条,虽然没有组成,但孙氏反清和救国思想反而不断增长。1896年,他在《冒巢民先生年谱叙》里赞扬冒襄“不应鸿博之荐”的志节,1898年在《亭林集校正跋》里崇仰顾炎武的爱国襟怀,并作题诗,有“临风掩卷忽长叹,亡国于今三百年”句,都明确表露了反清激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五日(),他致书汪康年,建议礼部试期,宜集数千人上书,力除危局,吁请朝廷早定变法之议。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日(),再致书汪氏,要求公车上书附上已名,并表明“无论如何抗直,弟均愿附骥,虽获严诘,所不计也。”再一次表达了崇高的爱国情怀。&&& 从具有反清反帝思想,至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孙诒让的爱国思想不断在升华。光绪二十七年(1901),孙诒让撰成《变法条议》二卷四十篇,后改名《周礼政要》,主张确立民权、设立西方式议会,主张君臣礼仪平等、革除太监制度等,从根本上消除封建制度基础。1906年春,孙诒让致函在日本游学的孙任,订购《民报》,选印其中白话宣传文章作为高等小学堂国语课教本。1905年他领衔联名致电杭州、上海各地,以响应东南各省反对美国定有禁止华工苛例,抵制美货。1907年孙诒让等反对日商在瑞城内设肆查询日商“挟妓持刀之事”,打击了日商嚣张气焰。1905年至1908年,浙江拒款保路运动期间,孙诒让任瑞安浙江保路拒款分会会长,首捐万元,并亲赴莘塍、场桥、梅头,海安等地募款数十万元,支持浙江保路拒款会,争回浙江路权。1905年前后,乐清陈梦熊宣传同盟会革命主张,曾介绍平湖革命党人敖嘉熊来温瑞避风,来访孙诒让。孙氏同情他们,并告以“永瑞耳目甚多,非避嚣之处,请属转致,速行东洋为妙。”后来,陈梦熊在乐清虹桥教唱《新山歌》案发,孙以温处学务公所总理名义,令郡学堂舍监吴熙周等人“切实查复,均力申雪”。1907年,皖浙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孙诒让闻讯,两次致电张之洞设法营救。&&&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孙诒让因劳累过度,在瑞安病逝。六月七日,温处两郡人士集中温州师范学堂开追悼大会,凭吊者达八千余人,送来挽联、挽幛一千余件。浙江省教育总会、上海国学保存会、浙江旅沪学会、浙江旅京同乡会、温州留东学生会、浙江铁路公司等,先后开会追悼。他的生平事迹被列入《清史稿•儒林本传》。为纪念他的功绩与贡献,温州、瑞安先后建立籀公祠、籀公楼、怀籀亭、仲容文化馆。1988年,在孙氏旧居开辟建立孙诒让纪念馆。在他诞辰一百周年、一百十五周年、一百四十周年、一百五十周年,杭州、温州、瑞安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和学术研究研讨会,出版纪念专刊。1996年,孙氏藏书楼――玉海楼和旧居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和瑞安市人民政府在瑞安联合主办孙诒让研究国际研讨会,决定编辑出版《孙诒让全集》。孙诒让的成就和精神将得到更广泛的宏扬和宣传,并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陈虬(),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瑞安县城人,祖籍乐清斗山。光绪已丑举人。他出身贫苦,祖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陈虬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字蛰仙)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幼年的陈虬喜欢拳棒和博览群书,到十五岁才被迫开始学习八股文章。他志向远大,很早就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除广大人民的苦难。当时的唯一道路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多次到杭州考举人都没有考取,无可奈何,选择另一条医药的道路――即可以安身立命,又可以道济群生。从二十岁开始有志于医,二十六岁起出访名医,立医案治病。&&& 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抗衡。1872年,陈虬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陈虬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议》,《宗法议》、《封建议》和《大一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以后,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认识有所转变。光绪十六年(1890),赴京会试,归途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八条条陈,第一条“创设议院以通下情”,是我国近年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救世要议》),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中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开新埠和抚华商。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救世要议》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该书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赞赏,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陈虬的医药实践也很不平凡。他熟谙经典,慎求古训,又能别出心裁。所著《蛰庐诊录》一书,提供了早年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疫病的范例。先后著《利济医药讲义》八册、《元经宝要》二卷、《瘟疫霍乱答问》一卷、《利济本草》六卷、《利济医统》六卷、《医雅》四卷、《医绎》四卷等医书多种,其中《瘟疫霍乱答问》一书已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为发展中医科学方面作出贡献。于1884年在《医院议》里提出建立中医医院和中医学堂的方案,次年立即实现。于是瑞安杨衙里出现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学堂附设医院,他自任主讲,所编的《利济教经》是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医学教科书。1895年,又在温州小高桥设利济分院,在周宅祠巷设利济分院学堂,次年分设利济学堂报馆于府前街。1897年,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刊载了部分医学讲义和论文。先后培养了三百多名中医师,对满足群众的医疗要求,促进中西医相结合以及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戊戌变法后,陈虬受到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学堂报》和医学堂的原先亏损加剧了医院的债务,学堂被迫关门,但他毫不灰心,还找朋友“讥评汉宋、拟议欧亚、拔剑起舞、对酒当歌”。1901年,发行了“利济医院股份票”,郡院由他自己独办,并已拓地重建。次年,温州霍乱流行,他不避艰危,日夜出诊,推广《白头翁验方》,民间颂声载道。1903年,郡城利济医院开办新字瓯文学堂,陈虬撰写《新字瓯培绎》和《瓯谚略》作教材,门人郑曦校刊。他以独创的字母,标注温州方言的语言,为地方文字改革作过尝试。不久,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于1904年元旦与世长辞,享年仅五十三岁。&&& 解放后,陈虬的政治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每一近代思想史的著作都提到他,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也曾列入他的遗著。由于遗稿散佚殆尽,直到1992年,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虬集》。目前,利济医学堂也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爱程旅游网 [闽ICP备号] 招聘邮箱: QQ群:(中国旅游同业超级群)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947号官邸大厦C栋239室(火车站假日商城斜对面,双涵路口站)电话:189- 传真: 客服QQ: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安文化小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