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教育两大基本规律律是什么 第2章 教育的教育两大基本规律律

导读: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D学校教育,4、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A教育的文化功能,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C教育的本质属性,D教育的社会属性,这体现了教育(),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消费者变成生产者,这体现了特殊教育的(),9、()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 科技进步
B 生产力发展
C 政治需要
D 产业革命
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3、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
A 科学实验
B 社会经验
C 生产劳动
D 学校教育
4、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5、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A 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 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 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 可以制约人口迁徙
6、学校精神文化包括( )
A 校园文化和制度文化
B 学生文化和校园文化
C 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D 制度文化和教师文化
7、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A 学校物质文化
B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 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
D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从而为国解忧,为民解愁,建立和谐社会。这体现了特殊教育的( )
A 政治目标
B 经济目标
C 社会文化目标
D 精神信仰目标
9、( )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教书育人
B 以人为本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社会主义
10、从影响形式上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 )
11、“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这是( )的要求
A 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C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D 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
12、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所产生的( )
A 选择功能
B 融合功能
C 传承功能
D 创新功能
ACDBB CDADA AD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
2、“一刀切”违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3、非正式性是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
1、中外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
A 教育独立论
B 教育万能论
C 人力资本论
D 筛选假设理论
E 环境决定论
2、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
A 教育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 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 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3、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在( )
A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B 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C 有利于人口迁徙
D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E 促进国家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4、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的作用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
A 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B 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C 推动国家的制度建设
D 可以促进民主
E 促进社会的变革
6、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有( )
7、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 )才能实现
A 个体的主观努力
D 社会实践活动
E 个体发展
8、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 教育的价值取向
B 教育的内容
C 学校课程的结构
D 教育的方法
E 教育目的
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
A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B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C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D 教育传递文化
E 教育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
10、学校教育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 )
A 专门的职能
B 专门课程
C 专门教师
D 专门场所
E 专门时间
11、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1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B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D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E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1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D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E 科学技术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旅游景点、党团工作、文档下载、教学研究、考试资料、IT计算机、办公文档、出国留学以及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761|回复: 0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C.生产关系
D.政治制度
3.“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C.政治经济制度
4.(2014年真题)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5.(2013年真题)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6.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生产力水平
C.学科结构
D.校园氛围
7.(2012年真题)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8.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教育的文化功能
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教育的本质属性
D.教育的社会属性
9.“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
10.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 )。
1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12.学校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为(&& )。
A.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B.组织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C.观念文化、组织文化、物质文化
D.观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13.下列不属于学校文化功能的是(&& )。
A.导向功能
B.评价/反馈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
1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 )特征。
D.非正式性
15.某校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体现了学校文化的(&& )。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规范功能
D.保障功能
16.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称为(&& )。
A.学生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17.以下不属于教育对人口的影响的是(&& )。
A.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民族素质
B.促进人口迁移
C.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
D.再生产劳动力
18.个体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被称为(&& )。
A.人的身心发展
B.人的生命发展
C.人的生理发展
D.人的全面发展
19.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是(&& )。
A.高中阶段
B.初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大学阶段
20.(2014年真题)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特点。
D.个别差异性
21.(2013年真题)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2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按照感知运算一前运算一具体运算一形式运算的顺序发展的,这体现了(&& )。
A.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D.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23.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C.个别差异性
24.在教育工作中,“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C.不平衡性
25.(2013年真题)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6.人的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必须遵循(&& )。
A.顺序性规律
B.阶段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互补性规律
27.有的学生虽然眼患残疾,但是他们的听觉明显高于周围的同学。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C.不平衡性
28.“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阶段性规律
C.个别差异性规律
D.互补性规律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 )。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C.教育工作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D.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相信学生
30.以下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的是(&& )。
31.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 )的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32.提出著名观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是(&& )。
33.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 )趋势。
D.倒U形发展
3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的观点。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5.(&&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D.弗洛伊德
3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社会环境
D.学校教育
37.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遗传素质
38.(2011年真题)“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
D.主观能动性
3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40.(2012年真题)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 )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负责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2.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 )提供的。
A.遗传素质
C.学校教育
43.(2013年真题)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4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是因为(&& )。
A.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B.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
C.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
D.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实现的。
2.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2013年真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4.(2012年真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
5.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6.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与质量。
7.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8.教育工作中的“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9.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10.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11.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14.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被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4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祭祀僧侣,他们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以上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他们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此外,学校为适应时势,要求学生学习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作为习经的基础,这些知识被称为“六科”。
问题:请运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原理,简要评析印度的受教育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最强大脑》中国战队的十二强里,有这样一个群体引人关注,他们平均年龄十四岁半。共性是:未成年人、自信、天赋异禀,在舞台上放言要挑战全世界。但随着在对抗赛中的失控表现,人们将关注点转向神童的表现反差:赢了比赛输了快乐;注重荣誉与胜利,不会享受比赛;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该不该借鉴;刻意培养神童,要付出哪些代价等,一系列话题被越炒越热。在我国,对神童的科学称呼是“超常儿童”,而“超常儿童”毕竟是少数,如果刻意去培养,定是以牺牲童年为代价得来的。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3.(2014年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但他在成长中有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他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五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父亲没能及时教育他,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问题:试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材料。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能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盗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材料二研究发现,美国某个知名家族,其祖辈有著名的律师、神学家、哲学家等,家族的后辈里出了多个大学校长、大学教授等各界精英。
材料三东汉名将马援,儿时并未显现出多大的才能。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三十,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很惭愧,他哥安慰说:“朱勃小器,早成;
你是大器,晚成。”马援奋发努力,后终成大器,官至伏波将军。
问题:请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题干的意思:“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3.C【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是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4.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5.A【解析】“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功能的体现。
6.B【解析】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进而推动教育结构的变革。
7.C【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形式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8.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9.C【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
10.A【解析】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11.B【解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12.A【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13.B【解析】学校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14.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文化过渡性的特征。
15.C【解析】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谐有序,这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B【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学校文化的概念。
17.D【解析】D项属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干要求。
18.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简称“人的发展”。
19.B【解析】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
20.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因此,要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创立多种兴趣小组便体现了个别差异性。
21.B【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22.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23.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4.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5.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6.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27.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28.C【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9.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30.A【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高尔顿、威尔逊等人。
31.C【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致。
32.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33.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4.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8.D【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3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40.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41.D【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题干所列三条都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42.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3.C【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4.B【解析】学校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如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
二、辨析题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解析】人口对教育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数量、质量分别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解析】“一刀切”“一锅煮”等教育方法没有考虑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解析】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它片面夸大了外部的力量,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发展机制。
10.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11.正确。
【解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错误。
【解析】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错误。
【解析】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14.错误。
【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成熟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主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享受怎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处于最高等级的统治者,因此享受最优良的教育。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
2.【参考答案】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启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神童现象很大一部分是“揠苗助长”的结果,即使智商超过同龄人,情商还是停留在儿童时期,这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材料中神童的教育便是超阶段的教育。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以求取得最佳效果。神童的教育找到了发展关键期,在某些方面成长迅速。
(4)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长善救失。材料中的青少年智力超群但其心理素质不佳。
(5)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材料中的青少年天赋异禀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3.【参考答案】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胡哲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脑,这为他正常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尼克•胡哲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为他取得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外界条件。
(3)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尼克•胡哲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这使他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性。尼克•胡哲能够克服自身缺陷,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因素是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努力。这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4.【参考答案】
(1)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2)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以及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3)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5.【参考答案】
三则材料都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材料一中华生的观点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材料三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