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等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如果25岁是农民 但是飞凡 这一年年参加普通高考考上大学了这也算改变命运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级校友毕业30年纪念活动,400余名校友齐聚人大校园。他们是人民大学在“文革”停办8年后复校的首批大学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不是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大多数还是毕业后得重头开始学习工作,上大学主要还是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充实自己,让自己更有修养,素质,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利用不好大学时间上大学等于零..一切都是徒劳....
上大学,或者学一门手艺。实际上都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真正养活自己的。是技术!不管你是口才,还是管理,还是技师....总得来说是技能,或者说能力。
能不能改变穷命。就要看你能不能创造价值。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月3000工资,5000工作,或者年薪百万...那么,哪种才是不穷呢?所以,先搞明白,什么才叫富有!
八几年的时候,说万元户就是富人了。现在百万富翁很常见,千万富翁很多,亿万富翁不少!而渐渐地,我们觉得百万不是很多。是看一下:随便供套房百十平米吧。小城市怎么也要2000一个平米。这样20万没有了。装修,家具等等10万估计没有了。买部车,国产的,比方10万吧。这样百万不够的。自己还是很穷。
所以,要做富人,一要学会节省。但不是吝啬鬼高老头。
二要会增加收入。很简单,就是创业。你有本事就做到打工皇帝的程度。只有创业,才有可能获得没有上限的收入。不是吗?
大学,混出来。你有什么能力?
没有能力,你如何创造价值。价值,直白点就是你能给老板,或者你自己创造多大财富。就是利润!
我认识的很多老总,小学毕业,有的小学都没有毕业。可都是业内的专家。这就是技能!
 香港富商李嘉诚曾说过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人们奉行的至理名言。许多人都相信,只要学到知识,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许多家庭把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家庭头等大事来抓。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头来仍然是失业待业,又回到生活的起点,很多人都疑惑了,知识真能改变命运吗?
  首先,要弄请楚,知识是什么?
  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对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家长们显然犯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把“知识”与在学校受的教育,甚至是“学历”等同起来了。在他们看来,“知识”就是高学历,学历越高知识越多,读过的书越多,所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当读过很多书,受过多年教育,拿到了很高的学历文凭后,竟然找不到工作,竟然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所以他们就迷茫了,愤怒了!知识能改变命运?!
  这种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溯源到我国古代“科举”的形成。从隋代开始,出现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继续延续了科举取士制,到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这种科举取士的制度公平公正,给了很多低级阶层的人以跃上更高一阶层的最直接的机会,找到了一条靠个人奋斗而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许多出身低微的贫民阶层的人通过这条道路跻身于统治阶层。而且,一旦地位提高,就能光宗耀祖,福妻荫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家族乃至后代的命运。
  这种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后来中国一千多年的读书人。读书人都相信,只要读书,只要学到知识,的确能改变命运,无论你是出身高贵还是低贱,一旦进了考场,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也不会比谁高多少。而一旦被取中,特别是贫贱的读书人,都能因此而获得鲤鱼跳龙门的幸运。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古训,中榜后统治者就能分配给你部分的权力,这种“权力”就足以改变你的命运。这样,的确给人一种“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错觉。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根深蒂固地影响了近代甚至当代的读书人,所以也就不难明白现在的许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什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此疯狂地重视,整个学校、家庭、社会也对青年的学历如此的重视。因为只有“学历”才能证明你读了多少书,学到了多少“知识”。甚至家长、学校、社会都无意识地给学生们这样一个暗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上大学,拿到高学历证书。因为上了大学,有了高学历,学到了“知识”,就能跃出龙门,改变命运!考上大学成了最终极的目标。但是,一旦社会的需求把“学历”和“能力”、“社会需要”区分开来,求学的人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精力,付出了时间,在学校经过十年寒窗,而最后却换不回他们所想要的“改变命运”的结果,他们的心理就不会平衡了,他们愤怒了!读书有什么用?!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这种错误就在于,“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不等于上大学。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和一个刚下地的年轻人谁更有种田知识?一个做了多年手工艺的人和他的徒弟,谁更有手工艺知识?一个没念过书的白手起家闯荡商海的成功商人和一个初出茅庐刚跳入商界的毕业生,谁更有经商知识?显然,前者积累的经验就是“知识”。知识是我们人类,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与大自然的斗争生存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而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正是这种经验的浓缩精华。我们不必要去花几百年几千年摸索积累这些经验,我们只需要在学校花几年的时间,掌握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好的至少是证明正确的知识。我们在起点上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我们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再创造。所以,“知识”绝不是学历,“知识”绝不是书本,“知识”也绝不是考试。
  所以我想,当有一天,学习不再是以考试为目的时候,如果有一天,学生、家长和学校不再以上大学为目的,而是去从事社会工作,以为能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而去学习“知识”,那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走出科举时代,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教育才可能回归其正常状态。
如果,我不上大学的话,我的心也不会那么高!做人也不会那么高调! 不是吗?
先回答你最后一个问题,由此可见你是一个女大学生了,对于你的问题“找对象,提出的条件也可以比“低学历的女人”提的价高了,是这样吗?”是个完全错误的答案。想必你曾经受过不少苦吧!要不怎么会想到找个有钱的人呢!倒也对,社会就是这样,找有钱的。但你不会觉得很肤浅吗?就为了房子,车子,存款?那你的书都白读了,那还上啥大学呀! 当个低学历的女人,就可以了!以上回答,都是我在用反问语气问你,我想你也很难受吧,为啥不能让自己活得快乐些呢,整天想着这些问题!我劝你换种观念吧,以后靠自己一样能行,何必不找一个真心爱你的呢,但愿还是个金龟婿!
上大学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但就从你问问题的语气可以断定,你很犹豫吧,害怕到没有工作,都白忙活了,不会的,这完全取决于你,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民生问题,那就是缺乏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不肯从基层做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大学生嘛,当然要找高薪的工作了!而这样就造成了没工作现象。如果你有恒心和毅力,应该不会难倒你的,跟别说一个工作了。记住一点:现在是终身学习的年代,活到老,学到老,就那点知识,就洋洋得意了?当然还有别的途径,但别的途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行,否则什么都办不到。在哪里都能学到做人的道理,道理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只是你从不挖掘,找不到便是了。生活质量可不一定提高,那看你都读什么书,像是教科书只会让我们掌握技能、方法、经验罢了,也能提高一些生活常识,长些经验,但最重要的是控制精神的书,这些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挣钱的道也不一定吧,那就看你人脉广不广,技能多不多了。反正一句话:现在是终身学习的年代,活到老,学到老。大可不必担忧,因为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书的海洋。
很多大学生都会被你逼疯的! 因为你的答案,令人抓狂!
而且我已经年近四十岁了, 结过婚了,爱人不错。就是和我一样,学历低些,他才中技毕业,当过兵。
笑谈!我高中都没毕业,我只是提出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代表大多数人提的,并不代表我自己。因为,我高中只上了一年学。
liweiran4550
哈哈!小姐姐就是聪明!做人是应该一直努力的。
你知道得太多了,蹦!
考不上的人都这么说:)
我不是来拿分的。只是看了你的提问后想表明下我的观点。我出来工作很多年了,以前一直有个未完成的大学梦,今年毕业了。虽是夜大,但我还是把它当成自己人生中一件大事去完成,很欣慰。值得高兴的并不是“大学生”能给我带来多少优越感。而是觉得上大学是人生中必经的,是一个过程,如果经济允许,又想学习,为什么不去读?
一开始我并没有想过希望上大学能带给我什么,但它确实给了我很多东西,包括书本上的和书本外的知识。上大学之前,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说我收入不高在浪费钱,在浪费时间精力,呵呵,现在毕业了,工资跟以前没有多大的差别,家里人也时不时地挖苦,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我学到了多少,学会了什么,我自己清楚,我自己想做的事,并且通过努力做到了,至少在这件事上,没有遗憾。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那些说大学生出来很多跟初中生一起工作,难到,真的没有一点差别?我要的并不是证明自己跟初中生之间的差别,但是真的有差别。没错,有好多有钱人,老板都是文化不高的,但当初他们是真的不想读吗?那些说这话的人,你不想读大学,是很有把握自己也能成为那些没文化的老板吗?
读不读大学主要还得看自己,如果真的不想读,但为了通过它来得到些什么逼着自己去读的话,确实有些痛苦。
你说的是“野”鸡大学吧
124.160.26.*
124.225.49.*
是啊,现在大学生出社会都没有工作呢何况是初中生呢?
123.150.182.*
真话.在中国什么地方都这样
123.121.65.*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这个问题太大,大致说你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思想观念跟上时代
2。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经济独立
3。改正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缺点
4。找个好老公(如果...
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你见过浙江温州、柳区的商人吗,家家户户都可以开公司办厂房,而切还有许多公司办的很大,电器之都、鞋城之都、眼镜之都,总之太多太多了,我接触...
中国人向往美国的真正原因:关键还要有种制度 (转载)
今天的华闻大直播,讨论关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请来两名学者,一名经济学家,一名社会学家,但是两个人的观...
答: 我妈生我的时候整整十个月,我也好谈定哦,哈哈
大家还关注座右铭:实者慧  校训:勤、诚、礼、爱  校风:健康、责任、求实、创新  
当前位置:& &&&&&&&文章详情
还记得吗,你那个年代的高考经历?
本信息由 夏爱玲 于 06-07 09:07 发布
共1031次访问
&6月7日,上海5.2余名考生将走进考场,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高考。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7年来,芸芸大众对于“高考”的心态,正无形中发生转变。虽然如今考大学相对容易,学生的选择也更多元,但大众对于高考的紧张程度,却远甚于过去。作为个人求学经历的一个重要节点,不同年代的高考,记录了不同年代人的记忆。1977年:突然被“通知”参加高考周怀阳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我国“蛟龙”号深潜器搭载的首位科学家和如今很多学生花上三年时间备战高考不同,在197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很多人是被突然“通知”参加高考的。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回忆起参加高考的经历,总觉得无比幸运。1977年7月,周怀阳从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三毕业。家中兄妹三人,按照惯例,身为老大的他要“上山下乡”。偏巧从这年开始,他不用“下乡”了。“当时工作是分配的,我高中毕业后还不知道要去干嘛。”无所事事的日子没过几天,周怀阳就听到大喇叭里传出消息:全国恢复高考了。常熟中学的老师立刻通知他返校补课,抓紧准备高考。回到常熟中学临时召集的“高考补习班”,周怀阳发现,同来参加补习的居然还有老三届(66届、67届、68届)学生。做起练习题来,老三届们都成了“学霸”。“我们不会的题目,他们都会。毕竟这些人读高中的时候,还是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草草复习一段时间,周怀阳两眼一摸黑地考大学去了。由于这是全国恢复高考第一年,通知比较突然,所以这一年的考试并不是全国统考。周怀阳的“高考”就先后考了两次:先到苏州市考一次,然后再参加江苏省的高考。因为高中时被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深深吸引,把陈景润奉为“偶像”,周怀阳的大学志愿直接报考了南京大学数学系。“可惜省考时一道数学大题目没做好,考砸了。”对自己的数学很有信心的周怀阳,不得不接受考试结果——数学系没考上,他收到了南京大学矿床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矿床”学什么?当时的周怀阳完全不知道,他问父亲,父亲也说不清楚。而在当时,考生和家长对于大学知之甚少,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周怀阳的一个同学当时收到地球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新生报到直奔化学系而去,结果被告知:地球化学专业设在地质系,而非化学系!赶上这次幸运的考试,周怀阳就此走上学术道路。“到大学去报到的那天,父亲一路把我送到无锡,在无锡,我第一次看到了火车,然后乘上火车去了南京……”1982年:顶着星星月亮去高考徐向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我1982年参加高考,是新疆考生。北京时间早晨8点钟开始考试时,新疆还是早晨5点呢!三天时间我都是早晨4点多起床自己骑着自行车去考场的,至今都印象深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徐向东教授是80年代的高考生。在他的记忆中,1982年时全国卷的高考考7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但是当时的英语满分是50分,生物满分是30分,数学和物理都各有20分的选做题。“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考了468分。当时新疆的分数线是320分,我可算是高分考生了。后来到上海才知道,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在上海都不属于高分学校,因为这些部属院校毕业生都要全国分配,上海考生为了不被分配到外地去,宁可考市属高校。”徐向东当时是新疆的奥数选手,在1982年高考预考时,就是全乌鲁木齐市数学考试的第一名。但正因为预考时的数学第一名,让他错失了第一志愿。“当时高考数学时过于自信,拿到考卷就先做20分加分的选做题,结果40分钟都没做出来,只好心慌意乱地从头开始做。”徐向东说,“结果难题没做出,容易的题目也没全对,最拿手的数学就这样考砸了。”也正因此,他与当时向往的西安交大失之交臂,“所以每年高考,我都要叮嘱学生,要先确保会做的题目一题不错,这可是我的经验之谈。”上世纪80年代高考时的信息不对称,更是给徐向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我是被第二志愿的北京理工大学录取的,进了第一志愿的专业——飞行器专业。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飞行器专业,只想以后研究卫星之类的高科技玩意儿。当时我们班三个理科好的学生都填报了三个不同大学的飞行器专业。结果同样名称的专业,我是研究导弹的,另外两个同学一个研究飞机,另一个研究炮弹。如果是现在,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1992年: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回家种田罗培新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获得者在上世纪90年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一名高三考生来说,今后“吃什么饭、走什么路”,高考是一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考试。1992年参加高考的罗培新,老家在福建省连城县,他就读的连城一中,在当地是一所不错的县中。高中三年,罗培新一直住宿在学校。“记得离高考还有200天的时候,黑板上就出现了倒计时。”当时,年轻学生对于考大学有着异常热切的向往,用罗培新的话来说,真有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渴望。尤其对农家子弟来说,只要考上大学,人的命运完全就被改写了。罗培新参加高考的地点,就是自己就读的中学。高考前一天,很多考生的心情异常紧张,他也不例外。“这一天,我的父母从村里赶到县城来看我,给我打气。他们啥也没说,就给我送了些鸡蛋。”罗培新知道,当时父母亲心中其实有千言万语,但无从说起,最后只好拿出几个鸡蛋表示关心。临走前,母亲丢给他一句话:“放心去考”。对于母亲的这句送考祝福,罗培新心领神会。“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层意思:考不上也没关系,反正家里还有地,可以回家种地。”文科成绩出众的罗培新后来顺利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他的50个同学中,大约10来个同学上了大学,10来个上了中专,而剩下没有考好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复读……上世纪90年代,全国录取率只有25%上下的时候,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尤为壮观,亦十分惨烈。1977年:那时才是按照兴趣选学校和专业侯晓远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我在1977年高考时被调剂到了物理系,虽然不能圆我的数学家梦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直用我的经历鼓励那些被调剂到物理系的学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侯晓远的高考经历,在物理系早几届的学生中几乎人人都知道。在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时,侯晓远正在济南郊区的农田里干活。“还记得当时的考点离我插队的地方有10多里地,为了去考试,大早起来先要出村,然后搭乘拖拉机、公交车,反正想尽了一切办法,就担心赶不上考试时间。”“那时我们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填报志愿,因为什么都不知道,父母也不太关心我们是不是考上大学。我就自己看了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志愿,没有我喜欢的专业就不填了。”当时侯晓远的愿望是考数学系、当数学家,“那时候看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看得热血沸腾,就想当陈景润。”所以,他当时的第一志愿是上海复旦大学,第二志愿填的是天津南开大学,第三志愿是家门口的山东大学,结果高考时一向最擅长数学的他因为疏忽没考好,虽然分数超了分数线几十分,也只能被调剂进了物理系。“其实我的孩子本来今年也应该参加高考的”,侯晓远告诉记者:“但是,他自己选择了到国外去读高中,我想到自己当年也就是这么自己作了考大学的决定,自己选了专业,从来没有过父母的干涉,所以在孩子提出时,我投了赞成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成长,高考也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恢复高考这37年——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是年12月11日至13日,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1997年 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同时,新一轮高考改革揭开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2000年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 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2年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3年 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同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53所。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着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传统的加分政策,全面开始“瘦身”;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年内出台。(本账号文章均为原
校园网络平台
毕博网络教学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网
家庭教育网站
视频录课系统
知网电子期刊基础教育版
中学学科网
上海教育类网站
上海招考热线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教育资源类网站
上海教育资源网
知好乐学习网
知好乐教育网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网
市教师教育网
新基础教育网
上海学生活动网
上海市德育网
区内教育网站
闵行教育信息网
区教育信息网登录
区教育视频资源库
区终身学习网
闵行教育微博
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兄弟学校网站
上海市七宝中学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一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