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人类经济活动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论什么时期和阶段,不论什么国家和地区,不论什么制度和政策,经济发展都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性特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运行方式
古往今来,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不断满足和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资信物流等需要。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具有一般性特征,经济发展过程也同样具有一般性特征。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要素越多,经济要素成本越低,经济要素配置越活跃高效,经济发展就越快。反之,经济要素少,经济要素成本高,经济要素难以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就慢,甚至停滞和衰退。当市场中经济要素集中,经济要素充分涌现,必然会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自动实现经济要素的高效配置,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经济要素成本低廉,必然形成价值洼地,经济要素在价值洼地自动实现高利润、低风险、快速高效配置,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经济要素与水流有类似特征,如百川归海,水流最终向洼地汇集。经济要素如水流一样一定向价值洼地汇集,在价值洼地实现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制造价值洼地并填平价值洼地的过程。一般说,经济要素富集,要素成本低,形成价值洼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就快,反之,就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正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廉价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使劳动力成本极为低廉。同时,消费者储存几十年的消费潜力被释放,使潜在的劳动力和消费者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土地作为国有资产几乎被无偿征用,使经济要素中占成本比重很大的土地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廉很多,形成要素价值洼地,促进经济要素快速高效配置,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大量廉价劳动力、世界最低廉的土地和最优惠的税收,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价值洼地,全球经济要素迅速向我国汇集并高效配置,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年深圳特区实行最优惠政策,要素成本几乎是全世界最低,成为世界和我国的价值洼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发现价值洼地,降低经济要素成本,形成价值洼地,实现经济要素高效配置,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路径。随着可开发土地越来越少,工资水平逐步上升,依靠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寻找和制造新的低成本要素,形成新的价值洼地和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随着经济繁荣发展,经济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经济要素持续进行低成本、高收益配置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自身调整,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周期性降低经济要素成本,形成价值洼地,实现经济要素再次低成本配置和新一轮经济增长。
二、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分析各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都是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11-13世纪,北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当时市场繁荣景象。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北宋时农产品丰富,丝绸茶叶交易极为活跃,瓷器、造纸、造船、冶炼业发达,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当时北宋经济要素充裕,市场规模大,市场交易活跃,具备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条件,北宋经济要素丰富,要素配置高效,使北宋遥遥领先,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16-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由于航海业发达,一度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国家。古代交通极为不便,交通成本极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由于航海业高度发达,海上运输与陆地运输成本相比,海上运输成本比陆地运输成本低很多,在其他经济要素成本大致相当情况下,西班牙、葡萄牙凭借运输成本低廉优势,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价值洼地,赢得了比较竞争优势,西班牙、葡萄牙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由原来一次纺一根纱飞跃为一次纺18根纱,效率提高18倍,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下降为原来的十八分之一。一时间,英国经济要素成本全世界最低,成为世界经济的价值洼地,经济得到最快速发展,成为18-19世纪世界最强大国家。
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两次世界大战,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参与战争的国家劳动力不足、资金匮乏,物价飞涨,经济要素奇缺,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发展极为困难。而美国本土没有战争,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充裕,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美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洼地和经济避风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一跃为世界最发达的超级大国。
从地理上看,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无不体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战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依靠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过去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方式,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极大降低成本,提供了经济效率。大体上每隔5年~8年,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科技革命带来的超低要素成本形成的价值洼地,使这些国家获得超常规发展。
从世界上沙漠中快速发展的城市拉斯维加斯、迪拜、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的极端例子中,更清楚看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拉斯维加斯、迪拜、鄂尔多斯地处沙漠,经济发展条件先天不足。拉斯维加斯借助当地廉价资源、土地、劳动力优势,特许经营博彩旅游业后,在这座沙漠城市中,大量经济要素实现低成本配置,促进了拉斯维加斯经济快速发展。迪拜大量向世界借贷融资,人为在这片沙漠中大量注入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本要素,同时实行零关税、零所得税、零资本收益税、无任何贸易壁垒、进口税低至5%等措施,大幅降低要素成本,消除贸易门槛,使迪拜成为世界经济的洼地,世界各地的货物和大批海湾国家巨商大量涌向迪拜,迪拜很快就变成最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使这个没有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沙漠地区,却汇聚全世界的产品,成为世界商品的集散地。降低要素成本,是迪拜脱颖而出的利器,促进了迪拜经济腾飞。支撑迪拜这座典型的人造城市发展的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鄂尔多斯由于在沙漠中发现大量易开采的煤炭资源,依靠丰富低廉的煤炭资源,十几年间,由边陲小镇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到2000亿的现代化城市。
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要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探索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当前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1、增加市场要素密度
要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要求,培育和扩大经济要素总量,增加市场密度和规模,大幅降低要素成本,发挥经济要素协同作用,促进要素良性互动,实现要素集中高效配置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每平方公里承载的要素越多,经济发展越快越健康。美国每平方公里创造的市场价值平均大约是我国每平方公里创造的价值15倍,美国的市场密度是我国的15倍。要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需要增加市场密度,使经济要素更加密集,发挥要素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益,既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又能快速有效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水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要素单一,要素总量不足,经济密度小,经济发展效率低下,实行城镇化是增加市场密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口和经济要素集中和有效配置,逐步培育和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分析世界城镇化过程,还可以看出城镇化并不同步,遵循城镇化时空梯度规律,在同一时间点,世界各地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差异,城镇化过程和城镇化水平总是从世界最发达地区沿着经济、技术梯度,随着经济、技术、资金等要素向成本更低的地区扩散转移。城镇化过程既是增加市场密度的过程,又是经济要素向价值洼地汇集的过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国经济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健康较快发展。
2、降低经济要素成本
根据经济一般规律,要素成本低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交通通讯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和政府协作成本等。要素成本越高,当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其经济竞争力就越低,经济发展就慢。反之,要素成本低,利润高,经济发展就快。纵观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健康快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等国家,其要素成本和基本生活资料物价水平相对比较低,低成本是这些国家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必须保持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比较低,降低企业税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交通通讯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低、政府协作成本,通过降低要素成本,形成价值洼地,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廉洁的政府,形成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公平透明的法律体系,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协作成本。开放银行、金融、法律、会计、零售和其他服务业,可以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要降低劳动成本、土地成本、资金成本、交通通讯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和政府协作成本,发挥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形成价值洼地,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增强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市场是经济要素高效配置的有效工具和主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是实现要素最优化最高效配置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经过35年的改革,虽然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还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仍然严重,市场主体竞争不充分,土地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企业家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不健全,要素价格扭曲,不能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权限过多过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市场活力进一步发挥,阻碍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消除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使各种要素可以在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使各种要素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流动,实现要素自由配置和自由竞争。要消除垄断、贸易壁垒和歧视措施,保证市场主体公开、公正和公平地获得市场信息和市场机遇。要按市场规则来维系市场的正常交易,保证公平竞争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使用各种要素。要降低企业门槛,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为企业松绑,把事前审批转变为事后监督,引导和鼓励创业。要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形成合理的要素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要素充分涌流,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4、依靠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工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土地、资源成本只会逐步攀升。在要素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大幅降低总体成本,形成价值洼地,促进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是降低要素成本的重要方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最主要驱动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要素成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蔓延,进一步加速了科技创新的进程,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以智能、低碳和普惠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引发新一轮的新产业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
5、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以淘宝网为典型代表的电子商务,快速高效集成众多经济要素,借助互联网平台使部分要素成本几乎降为零,快速高效实现要素配置,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实现要素高效配置的重大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麦肯锡公司分析认为,大数据用于零售业可增加60%运营利润,用于制造业可降低50%成本。淘宝网式的商业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淘宝网式的交易成本比传统商业成本低得多,在淘宝网全新的特殊商业模式中体现了古老的一般经济规律。交易是经济活动的中的最核心环节,需要交易场所,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互联网经济打破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大大降低了信息、交通、场地等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互联网经济依托信息网络,以信息、知识、技术等为主导要素,通过经济组织方式创新,优化重组生产、消费、流通全过程,大幅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使互联网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十几年间,快速形成了百度、谷歌等信息服务,盛大、网易等网络游戏产业,土豆网娱乐产业,淘宝网、当当网在线电子商务,携程网等生活信息服务产业,新浪、雅虎、搜狐、腾讯等新兴传媒产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互联网经济大幅降低要素成本,实现要素优化高效配置革命性变化,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和巨大发展潜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要深刻认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参考书目:
《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孙冶方,人民出版社,1988年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吴敬琏,人民出版社,1990年
《经济学》,萨缪尔森,经济出版社,1995年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罗伯森,经济出版社,2005年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经济出版社,2008年
《经济增长理论》,刘易斯,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文章获赞排行榜
单位获赞排行榜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参与发展的进程、共享发展的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同时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会带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贫富两级分化矛盾加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诱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许多困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国农村集中了数量最多、潜在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而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地方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使农村消费受阻。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成为空话。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其最终目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和根源探索   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剖析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和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历史成因   按照经济学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收入多少是影响消费支出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同时,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会提高,整个社会消费支出的总量就越大。收入分配越悬殊,收入高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支出相对减少,而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虽然高而因收入少无钱购买不得不压抑消费需求,使消费支出相对减少,造成整个社会总消费量会减少。因而探究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必须首先分析决定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那么,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多少与分配差距的整体因素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   我国自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全国居民分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城乡之间人为地掘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这种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固化,使我国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
民在就业、收入、养老、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而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就只能被限制在土地上,不能享受国家许多居民福利政策。在“二元经济”下形成了城乡分割、各自独立发展、互不平等的经济制度,导致决策的城市倾向、就业的农村歧视和产业政策的“重城轻乡”。改革开放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抑制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将广大农民限制在了农村,强化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面对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无所适从。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成与扩大,在城乡产品的交换中,城市转移走农村创造的很大部分价值。据一些学者测算,从建国后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推行城乡“二元化”战略,主要通过粮食价格的“剪刀差”,城市就从农村“积累”走至少12580亿元人民币。从1952年到1997年46年间,共有32467亿元资金、价值从农村流入城市,城市的发展依靠国家投资,而农村的发展只能靠民间投资。国家政策“重城轻乡”的导向,使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而我国的工商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由此带来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生产靠自然农业,产业单一,虽然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红火一时”,但由于规模小,污染大,大部分是五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许多被淘汰了。产业布局的不同,带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最近10年间,城市扩张和开发区建设,通过“廉征土地”这把“金剪刀”,城市从农村拿走2万亿元人民币,并使35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处于失业状态。虽然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可由于农村长期发展落后,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黑心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在生产中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加之子女进城上学问题难以解决,他们最终也只能返乡,城乡户籍管理壁垒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只对城市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应该是低收入社会群体,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等都与低收入的农民无缘,农民生老病死只能靠自己。市民失业有救济金,农村失业无人问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人与城市人收入的差距,是形成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二元经济”带来城乡收入
分配不均是造成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近20多年来,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城乡收入差距呈上升趋势,并且我国的基层系数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农村和城镇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1和0.16,到了1995年上升到0.34和0.29,全国为0.42,如果考虑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全国基尼系数最高的1995年就到了0.523,最低的1994年也超过了0.4。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负相关关系,基尼系数的上升,边际消费倾向则逐年下降,中国城乡收入的差别指数已达3.71,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指数1.7。200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报到,在全国1%的人口却拥有了40%左右的财富。收入的巨大差距与城乡“二元经济”密不可分,直接相关。收入差距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别,农村的消费水平落后于城镇10年以上。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假设在没有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收入为200美元的个人消费提高20%,而收入达到500美元的个人消费提升幅度仅为7%,也就是说,增加等量的收入,穷人要比富人多增加消费,农村居民要比城镇居民增加的消费多。中国的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最大,但是农村居民无钱消费、不敢敞开消费。中国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就出现了“买方市场”,与城乡居民收入的悬殊过大,广大农村居民收入低下,进入不了消费市场密切相关。可见,“二元经济”导致城乡收入分配不均是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性原因。   (二)未来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1997年-2001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1%,而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4.3%,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张。经济学家通过探究发现,60%以上的储蓄是出于对未来收入风险(不确定)的预防。假设没有收入的不确定因素,人们将会减少储蓄的比例,增加一定的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大。因而,他们储蓄的倾向性更大,自然削减了消费需求。 自然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常言说:“丰产不一定能丰收”。就是指眼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马上就要丰收了,可是一场暴雨、冰雹等等的天灾让丰收化为泡影。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带动二、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我国农村居民仍是以农为主,其收入的60%左右来源于农业,因此“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未能改变,而且我国的农业由于投入低,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的投入仅2%-4%,
所以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之后,几乎每年我国都有部分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旱灾、涝灾、冰雹、雪崩、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使一些农村居民当年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农民多年的收入积累消失。2005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42亿元,较上年增长27.4%,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882万公顷,较上年上升4.6%,其中绝收面积460万公顷。发生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地质灾害85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受灾人口20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 农业经济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大,给农村居民的收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农业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受市场的风险性大。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地域性限制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性规律决定了市场需求什么,不是说农民就能在短期内生产出什么;市场不需要什么,但农产品到了成熟季节就只能供给什么,而且农产品也不像工业品那样储存期长。农业生产的规律是基本稳定不变的,市场的需求却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的,加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农业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往往会给农村居民带来“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结果。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市场风险。加之农村信息不灵,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的能力低,农业的保险制度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的保护政策有限。这些都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加大,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三)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导致了农村消费需求不足。   无论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是农业生产的风险性都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他们的收入相对低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绝对量上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992年以前的水平。2005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按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683元的标准)还有2365万人,有4067万低收入人口(按人均年收入684-944元的标准)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因收入低下农村子女上不起学、农村居民无钱求医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还有少部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从我国经济的投入、增长速度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相比较看,呈“高投入、高增长、低收入、低消费”的怪圈,与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显明的反差。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3944元,15年来平均增长15.4%,而农村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