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北戴河旅游攻略一日游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

再游北戴河阅读答案 再探北戴河
  从当今交通日趋便利的观点看,北戴河离我所在的京城是相当近的。虽不能说是近在咫尺,但直达动车据信也不过是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从公众皆知其名而言,好像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有平头百姓、一般公职人员到高层领导,每年暑假,最盛行的是去北戴河消暑。当然,还有人所共知的是:上个世纪伟人毛泽东那著名的词篇《北戴河》更拉近了人们与此地感情上的距离。  然而,北戴河却绝不同于一般的新景点。它有它自己非同寻常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可以说,它是中国近代以来沿海尤其是华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文历史、交通旅游、对外交流等方面罕有的鲜明特点。  我本人与北戴河也算是有缘的。我知道“北戴河”这个名字是在六十四年前的夏秋之间。说来很有意思,当时我的故乡胶东解放区正进行土改“复查”运动,村里的“贫农团”大搞分浮财,对地主富户“扫地出门”,我家因属中农,不分“果实”也未被触及,但因我本人已参加了试建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乃积极分子,协助“贫农团”记账。有一回,到一户地主兼商业资本家户内,见许多珍贵书籍散落就地,被众人脚踏不已,心生怜惜。农会长知我爱读书,便主动表示:“这些书没人要,你喜欢的话就抱回去看吧。”我自然喜出望外,真地就选了一些“抱”回家去。其中最喜爱的当属1934年版上海地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分省图》和《世界分国图》两大册,不仅为珂罗版精印,而且每幅地图的文字说明竟长近一庹,须折叠几折,可见内容之详。在分省图的河北省“城市”一栏的“秦皇岛”之内有单立“北戴河”一小节。当时年少记忆力强,该段文字至今基本未忘,大致是:“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避暑胜地,尤其是因其距开滦矿务局较近,每年暑伏季节,外国商贸豪富络绎不绝,且建有若干别墅在焉。而国内名士显要等亦竞相前来。故自清末至民初,此处海滨胜地名声渐显。”而唤我难忘的是,这段文字的最后,特别强调说:当时中国的避暑胜地之山为庐山、莫干山、鸡公山三处;而海滨胜地只有北戴河一处。就连山东半岛的青岛也未列入这上佳的档次。可见,“北戴河”在那个时代已被十分显赫地列入权威性名录。那么,仅以个人的生命跨度而言,“北戴河”这个概念还不算是老资格吗?当然,那时的我还只能是充满神秘想像地心向往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第一次如愿以偿地真的来到了北戴河。  如果说三十年前初次结识北戴河还只是感到新奇与兴奋的话,那么三十年最后一次谒见这个胜地对它了解得更多,更深层;乃至于透过它的水光云影,更清晰地看到了它遥远的过去。如果说,三十年前初来北戴河我还比较年轻,在激情澎湃之下写了一篇抒情风格的诗情文字《北戴河听涛》,那么当我进入苍劲而理性的年龄段,便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层的思考。在这里,我第一次全景式地浏览了记录北戴河过去年月的图片和实物;领略了仿真的老式火车与华洋人像,还有重现北戴河游览这初兴时的相关宣传品与广告画,一幅骑马的英国时尚女郎的风姿使今天的人们不难想像当时经营者的意向。至于我以前虽曾粗略看过今已经过整修系统展示出的英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达官贵人的别墅洋楼,则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洋人”们与北戴河亲近、纠结的复杂关系。而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一些著名人士在北戴河消夏、海泳等活动实况。这些人中有我比较熟知的戊戌变法领军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参加过巴黎和会谈判的外交家顾维钧,曾任北洋政府的“代国务总理”、直至解放后还担任过政协委员的朱启钤,以及京剧大师梅兰芳偕其夫人福芝芳在浅海中的泳装照&&  这一切一切,都在诉说着它的深远而多重的资历,也无疑是它非凡身份的具体证明。这些,仅是我凭记忆写下的片断印象,并不想过于详细铺叙北戴河所发生的事件与相关名单,因为这些资料在北戴河的旅游图册中应有尽有。而我更侧重的是由几番接触到的北戴河尤其是它过去相关图像引发出的别种思考。  历史事件与人物活动的真相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容篡改的。但不能否认,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意识背景下可能会有相异甚至相反的评价。就以北戴河而言,当年我于本乡解放区读初中地理,在论及中国的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青岛及几处名山时是这样说的:“它们往往是由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所开发并供他们享用,许多地方都有蒋家集团等达官贵人与其外国主子的别墅洋房,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享受,甚至是不得亲近的。”云云。  这是不是实情呢?当然,这样说是完全有理由的。事实上,如青岛,首为德帝国主义者“租借”开发,继而又为日、美帝国主义者所盘踞;又如庐山、鸡公山、莫干山等,其开发与九江、汉口洋人租界为在就近寻找避暑之地有直接关系。而上述诸胜地确实都有蒋氏集团建有的别墅之类。在全国解放前的解放区,正是人民革命战争进行之时,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理所当然地要尽情揭露它们的种种罪行,以使人民认清他们进行侵略与祸国的本质,至少以时代背景而言,这样做既合于理又利于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义之举。而随着日月的转换,在全国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对此类问题从另一个侧面观照自然就有了新的评价:一切名胜遗址均为国家和人民所有,对于今天人们认识往昔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些东西尚可为今人观瞻、享用,岂不美哉?再加上无可否认的名人效应,凡属名地胜迹的相关当事人几乎都是非同平头百姓的名流耆宿,这对于今天而言,无异于最具见证力的名片。而且最近还有更新的观点:当日发现与开发某处胜地的人士,尽管可能是某些帝国主义买办分子,但首发经营获得某种成功,其结果也终归有利于后世的我们,如此还不失为一种不小的贡献呢。这些应认为是对同一事物从另一角度省察而得出的评价,也是很实际的可以理喻的思路。  其实不仅是上述景区和避暑胜地,扩展开来,即使一些古城镇和其他古代遗址也有近似情况。大约在百年或几十年前,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古城古镇保存的完好程度绝不逊于平遥和周庄;还有为数更多的古寺宝刹名人故址等依然在焉。而在后来或在战火兵燹中被毁;或因作为封建迷信象征及保留反动人物遗址以彰其威而拆掉等等。所有这些,有的是因形势需要不得不如此,有的是由于当时的认识局限而人为所致。结果这些城镇和珍贵遗址当然就没有平遥、周庄等城镇那么幸运,也就不可能留供今天的人们作为旅游文化和商业需要而获重大效益。这一切的不平衡,观念评价的殊异是很难被一一“追认”清楚,也不宜以今天的“明白”一味指责那时的“糊涂”,只能说一句:不仅是人,城与地也有幸运者或与此相反。  但对此类问题,却不能因此而虚无主义地认为“历史问题就是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客观、辩证、历史地评价景区、旅游胜地及其相关人物的功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政治、文化乃至经济利害等因素,以不同侧面和角度加以评价当属可以理解,同时却应注意评价中的任意性。以前述中有关名人中之梁启超为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的历史课本中的评价就不是那么完美:“(戊戌)政变发生后与康有为逃至日本,后来又成为保皇党&&”而现在则高度评价其《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及其他种种建树,似乎以往对其的不利评价可以不再提及。另如前面提到的顾维钧,同样在我读过的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华东新华书店出版的《蒋党真相》一书中指出其人:“精通英语,曾多次在国联大会上作外交发言,但并未取得多少实际效果。总的来说,其人追随蒋介石反动政府为其卖力。”而近年来在一些文章中,对顾美化多多,而不涉其余。天津五大道原租界地有顾氏故居为特别保护级(作为历史遗迹,还是必要的举措)。应该说,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当然是应该有所讲究的,却不应只根据现时需要,只强调某“一侧”,某“一面”,甚而完全抛却另一“侧”,另一“角”,那弄到后来,反而可能使人更糊涂,极易使人得出这样的认识:只要到了“人物”级,不论正邪鲜污,终归都是风光的。可见历史问题、文化现象不是根本理不出头绪,须担心的是想不想真地要理清;究竟持何态度,何种方法?关键还在这里。  而北戴河总起来做得是比较好的:不回避,重事实,再现历史,客观展示,把握分寸。最终的目的是:透过表面现象,进行纵深观照,不能不考虑现实效益,却又不应完全抽掉教化意义。  看来,对于已经存在的东西,包括很有价值的东西,也不能随着时代的转换与不同口味的需要而随意打扮它,更不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君以为如何?
相关阅读: &
& &&欢迎转载分享 & 相关推荐铁血聚合阅读 &
北戴河介绍
北戴河海滨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度假胜地,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西部,为秦皇岛市的城市区之一。受海洋气候的影响,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常年保持一级大气质量,城市森林覆盖率54%,人均绿地630平方米。北戴河气候宜人,海岸绵延,沙软潮平,依山傍海,环境十分优美。与北京,天津,秦皇岛,兴城,葫芦岛构成一条黄金旅游带,...
北戴河新闻
微友行者无疆北戴河抒怀有感:
北国风光真妖饶,
引来豺狼来叫嚣.
中华男儿志气高,
齐心协力捉寇妖.(孙元礼编)
来北戴河旅游在享受阳光、大海、沙滩的同时,旅游度假的人们一般都要到石塘路转转,这里有数不清的宾馆、特色小吃店、海鲜大排档和旅游特色产品商店。石塘路步行街艺术街区,地处北戴河海滨中心地带,位于石塘路步行街。比邻石塘路市场、保二路欧式风情街、劳动人民文化宫,距老虎石公园景区...
北戴河奥林匹克大道公园以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文化为主,是秦皇岛北戴河旅游区内一道独特的亮丽景观。
奧运公园围栏上的挂满了奥运项目单体塑像
北戴河多处仿欧建筑
为吸引国外游客,特别是俄罗斯游客,北戴河的街道进行改造,很多建筑仿制欧式建筑 。
北戴河奥林匹克大道公园占地15.56公顷。公园以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特色。2002年4经国家体育总局、并征得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同意,秦皇岛市为奥运会建设滨海大道并冠以“奥林匹克大道”名称。为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文化,增加新的旅游景观和居民休闲健身场所,
鸽子窝公园又称鹰角公园,位于北戴河海滨的东北角,占地300余亩,以观海上日出为盛景,是秦皇岛市北戴河风景名胜区四大景区之一。鸽子窝公园位于北戴河的最东端,也是北戴河看日出最好的地方。在鸽子窝观日出时还常常可见到“浴日”的奇景。
另外,鸽子窝除了是观日出的首选之地,...
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是秦皇岛的城市区之一,气候宜人,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自然环境优美。
1954年,毛泽东主席曾两次来到北戴河,是在北戴河办公休息时间最长的一年这期间,他写出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词,生动描绘了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一首令北戴河海滨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 北戴河》。如今,在“鸽子窝公园”中心的广...
在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看见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跳广场舞。经打听,才知道有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场健身操舞爱好者云集北戴河,参加在河北秦皇岛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康姿百德健身操大赛。
参加比赛队伍正在演练
看见参加比赛...
北戴河湿地是我国渤海湾的沿海滩涂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总面积达50多万亩,森林6600多公顷。这块湿地被业界公认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国际四大观鸟胜地之一,区位优势极为明显,森林、海滩、泻湖、河道等构成了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在这里,已发现鸟类400多种,占我国鸟类...
太阳出来了东方露出了霞光
走在北戴河这个城市的街上随处可见各类欧式建筑。
阳光洒在美丽的高楼上
前几天到北戴河游玩,参观了北戴河集发观光园内的农家风俗大院 。走进大院,让我们眼前一亮,这里简直就是活脱脱一副中国传统农业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精致画卷和情景再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四合院。院内共有二十多间房子,依次为传统农业生产器物展室、传统文化展室、织布坊、渔家、...
三泰虎11月20日译文,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发生最新一起针对医疗工作者的袭击事故,7人在北方一所医院宿舍被捅死,其中有6人是护士。死者有一名是管理员,另有一名护士受重伤。事发医院是北戴河医院。一名嫌犯已经被逮捕,新华社的报道并未提供进一步的细节。过去两年里,一系列针对医生...
12名违规违纪的干部被问责处理,8名履职不到位干部被通报批评……今年以来,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从严从实查问题、抓整改,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质量。
《解放军报》报道,该院党委采取逐级召开党委会、支部会等形式,认真查纠梳理出4大类26个具体...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炮打金门”的决策。
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民经济的调整问题。此前,经过三年大跃进,中国的国民经...
昨天下了夜班,和同事们去玩。北戴河集发观光园。离俺家四十公里左右。开车一会就到。玉米棒子做雕塑。
俺家有的是,不稀奇。
这都行?广东话,咁都哒?
这老头,一天多少工钱
葫芦长廊。
长势不咋样。
因为俺也是种菜滴...
北戴河随想
前年夏天,两个外甥闺女来北京,非要拉着我们老俩口去北戴河转转。我说,北戴河我去过N次了,有什么好常去的。外甥闺女说,俺妗子没有去过,咋你就不能陪俺妗子和我们一块再去转转。到底别不过年轻人,就随他们踏上了开往北戴河的客车。
北戴河的绝大部分景点对我来说...
北戴河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地位,鲜有“避暑胜地”能及。新中国的许多重大决策,比如大炼钢铁、炮轰金门、严打,都在此出台。除了文革期间的中断,北戴河的“夏都”地位保持了前后近30年。曾经北戴河的夏天,领导人们一边办公,一边避暑,留下很多红色回忆。
北戴河本来默默无闻,...
44年前,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9.13事件〞,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党组成员、国务院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的林彪,与他的1家摔死在蒙古。
...
中国经济网石家庄12月3日讯 近日,在位于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圆梦园内,号称“中国梦第一碑”的大型铜碑高调亮相,引来社会各界颇多关注。
在该园区尚未完全竣工的一期工程中,有两座巨型的铜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高21米的“中国梦”碑,碑身正反两面分别雕刻着“中国梦”和“...
热点图文信息秦皇岛北戴河好玩的地方
秦皇岛北戴河好玩的地方推荐,要知道秦皇岛北戴河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来这里随便挑吧~
鸽子窝公园因公园内鸽子成群而得名,俗称鹰角公园。公园内有一处断裂的悬崖,一座巨石正屹立在峭...
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一座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公园,园内的主要景观有主题雕像、音乐喷泉、58...
这里是个小型森林。先坐电瓶车,再坐小火车,全部动物都分区散养着,既可以自驾或者坐小火车穿过...
北方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圣蓝皇家海洋,包括中华国鱼馆、珊瑚岛、热带亚马逊雨林馆、3D·4...
北戴河海上音乐厅工程位于鸽子窝公园南侧近岸海域,外观造型像一个半球,扣在海岸边,夜晚下的音...
北戴河东北方向,长城的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这里就是古城山海关,除了美誉中外的“...
联峰山山峦俊秀,林深谷幽,奇石怪洞,比比皆是。
河北省最美30景区和百姓最喜爱的景区之一
在体验惊险刺激滑雪的同时欣赏到热带植物
晚饭后海边公路夜跑,从金山嘴出发,一路向西,到平水桥公园,此时的公园,有的老人们在悠闲地散...
老虎石海上公园内形态不一的礁石,状似群虎,站在高处,遥望龟石时隐时现,情趣盎然。
北戴河观鸟湿地——北方最大的观鸟湿地,北戴河碧空如洗,大气通透,站在翠绿的观鸟湿地上,看蓝...
当季热门景点
使用以上合作网站帐号登录/注册个人主页:
您已经赞过了
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里?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karakal)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小说梗概如下:
  “大约20世纪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属印度的某国一个重要城市巴斯库尔(baskul)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该地,前往当时英属印度境内的白沙瓦。
  但他们被假冒的飞行员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处。在一个能说英语的中国老人的带领下,他们翻越险峻的山路来到位于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着有数千居民的“蓝月山谷”。当地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特点,那里的人们在“适度”(moderation)原则下和谐生活着。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长寿,不过他们一旦离开此地,就不再长寿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积聚了东西方文明的众多珍宝、书卷、器物,寺中人个个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在与康威多次交谈之后,“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将“香格里拉”的领导权交给康威。美国人巴纳德和女传教士出于各自的想法也决定留下来。
唯有坚决不认同“香格里拉”的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点,诱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纷乱的世界上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也不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区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说在悬念中结束。
  并非一流作家的希尔顿通过该书留给世人两大遗产:一是对“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想象,一是由于小说中大量看似真实的线索而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战期间,有人问罗斯福总统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战后的几十年内,一些地方陆续宣称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游客认为是“香格里拉”或“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东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亚的某些偏僻地方。
  云南丽江的某位“世界级名人”认为,希尔顿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他得出结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小镇——中甸,香格里拉原来的藏语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内容引自北京《邮政周报》新闻采访团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访报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当地官方认为:“香格里拉”是藏语,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写作“shangrila”(上述内容引自迪庆州政府网站)。、
迪庆州和中甸对“香格里拉”的“抢注”行为,引起了周边许多地区(如丽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恼、愤怒和质疑,因为与“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它们那里也有,甚至“更像”。结果2004年第7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中国西南地图上划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个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别闹了诸位!你们都属于“大香格里拉”,ok?
  对“香格里拉”的专利争夺战、对“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热浪,以及当地众多粗陋建筑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这些现象,使遥远、神秘、脱尘的“香格里拉”堕入尘世,成为有利可图、利益均沾的商业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威曾担心雪崩或山崩会使“蓝月山谷”化为乌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区旅行时,也有一种细微的崩塌声传到了我的内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谬误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香格里拉”有关的炒作中,还出现了许多谬误,学者、专家、名人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网络、驴友们则以讹传讹。对此笔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对谬误、瞎话而无动于衷,乃至附和、推波助澜,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之一。
围绕着对“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说,我以为至少存在以下谬误:
【谬误1】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它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传很广的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用一个现实中的地方对应它、锁定它,将有损它作为人类社会某种理想境界的引领式的价值。这对“香格里拉”来说,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其次,退一步说,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原文提供的线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
原某个不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
  再次,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尔顿唯一到过的也自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丽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还有藏西、藏北地区,都可能经由外国探险家的记录而成为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庆州“抢注”“香格里拉”而独占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说明迪庆州在商业竞争中鞭先一着而已,而要说到自然人文资源的状况,只能说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但它们离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内在气质上都有距离。
  【谬误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庆州官方引述一些“专家”的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语方言。其中的“香”,藏语意指“心”;“格”相等于汉语助词“的”;“里拉”则是“日月”的意思。合起来,“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应当读成:shan-g-rila。
  这是对希尔顿原著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尔顿在小说中明明
白白地提到,la在藏语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区及克什米尔一带,以“l
a”为后缀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岖山岭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香格
里”(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藏语地名罢了,并没有什么微言大
义在里头。
  笔者并不否认迪庆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迪庆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牵强附会地捏造一些虚假的证据,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与迪庆藏语方言中的某个词汇的含混读音相吻合。
【谬误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关于“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说中,把“香格里拉”与“香巴拉”等同起来,说“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读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个古老语汇,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想净土,是“位于遥远北方的极乐世界”。对于西藏人来说,“遥远北方”、“遥远的香巴拉”究竟在哪里?是在东南方向的自称“香格里拉”的迪庆吗?
  藏学研究者张庆有在《香巴拉——藏传佛教理想净土》(《西藏艺术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学者阿莽班智达的话说:香巴拉是人类持明的圣地,位于南赡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圆的,状如八瓣莲花,中央是王宫。张文还指出: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历代法王掌管着由960万个城邦所组成的幸福王国。张还引述了藏族学者曼隆古鲁、曲杰觉丹扎巴合著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观点: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处,可能是雪山环绕的一处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个空间(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遥远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冈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种流行的说法——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之没有线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东边汉藏交界处的迪庆。
“香巴拉”与希尔顿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也没有关系。综合藏传佛教对“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与“香格里拉”有许多不同:
地貌、幅员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并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圆状的庞大王国,国王的王宫位于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宽阔大地,香格里拉是狭长山谷。
人文状况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数千,甚至有一些凄清之美;香巴拉:有无数城邦,人口众多稠密,热闹繁华。
政治体制不同。香格里拉:松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体制。
文化格局与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汉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恶狠狠地发誓要肃清异教徒而建立纯粹的佛教王国。
词汇含义不同。“香格里拉”按迪庆官方的解读,是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语中意为“北方极乐世界”。
统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乌托邦和对东方的想象,是一个“西体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领导人及其继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国王”的血统源于印度和西藏。
  很明显,在藏人中世代流传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根本是两回事。
【谬误4】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和中华民国奇女子刘曼卿的游记中已经说了,迪庆的中甸地区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游记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写游记时,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尚未问世,洛克如何会说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还有人说洛克1931年在美国发表的旅行游记已确认亚丁就是“香格里拉”,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洛克那时知道有“香格里拉”这个地名吗?
  更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景观的表象,而在于精神、人文方面的纯洁与和谐。而在洛克的游记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横行的地带,他要全副武装的纳西族人护送并准备许多礼物笼络当地的军阀匪盗,这哪里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庆。许多“迪庆派”还热衷于引用刘曼卿(20世纪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续》“中甸”条目里对中甸风光的赞叹——“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等等,用来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们却不敢直面“中甸”条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两条,牛马杂沓,泥泞不堪,积臭令人掩鼻”的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以及刘曼卿后面的发问:“将谓中甸人民果真长年居于桃源仙境欤?是又不然”。
(图片:云南中甸-松赞林寺)
《康藏招征续》中还如实地叙述了中甸盗匪横行的情况,在归化寺(今松赞林寺)内,有枪八九百枝;而“本自卫之本能,中甸遂亦家家购置枪械”。这种家家户户乃至松赞林寺都购置枪支的乱象,能让人有“香格里拉”之感么?
  无论是刘曼卿,还是约瑟夫洛克,他们的游记不仅不能证明“香格里拉并不遥远”,反而只能证明“香格里拉仍在远方”。
  从这一点上看,希尔顿在小说中把他的“香格里拉”安放到远离人类是非之地的西藏高原深处,是非常明智与符合逻辑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在全球信息传播不断增强的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东方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中国的阴暗、落后面已越来越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落脚在中国内地和汉藏边境了。就像躲避大洪水一样,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美好想象的尾声,只能落脚到西藏高原上的神秘无人处。
【谬误5】书中金字塔一样的卡拉卡尔雪山,就是迪庆州的卡瓦格博雪山。
  “迪庆派”或“稻城派”还有一个论据,即他们当地有像《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线条笔直的“金字塔形雪山”。如果仅从雪山形状来说,在西方比洛克名气更大的斯文赫定同样也描述了中亚、藏西多座标准金字塔式的雪山,并且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雪山,可能谁也比不过藏西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赫定的游记曾描述过这座神山)。巧的是,按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金字塔形状的冈仁波齐附近,就是进入桃源“香巴拉”的入口。
不少专家都认为迪庆州德钦县的卡瓦格博雪山就是书中的卡拉卡尔雪山,并把这一点作为“香格里拉”在迪庆州的一个重要证据。他们还挖空心思进行了论证:一,卡瓦格博雪山很像小说中金字塔形状的卡拉卡尔雪山;二,卡瓦格博在德钦方言中就读作“卡拉卡尔”。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首先,2003年笔者转山时曾看到卡瓦格博的清晰轮廓,果然神态不凡,气质尊贵,但如果说它像金字塔,那一定是立体几何没学好。它的山形线展开的角度有120度,像一把倒悬打开的折扇,根本不像小说中那种方方正正的金字塔。
  其次,卡瓦格博雪山和“卡拉卡尔雪山”的山名含义相差甚远。卡瓦格博在藏语中是“白色雪山”的意思,卡拉卡尔在小说中则是当地藏语方言“蓝色月亮”的意思,这一白一蓝,如何能扯到一起?
  至于当地方言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且不说两者读音差别极大,当地方言是否真的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也有待查证。
  我倒是觉得,希尔顿创作出的卡拉卡尔雪山,可能借用了包括斯文赫定在内的西方探险家对冈仁波齐神山(下图)的描述。这座遗世独立的金字塔形的神山在西方太有名了,希尔顿不太可能不知道这座雪山。
  冈仁波齐可能是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一座雪山,它也是一座世界性的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因此,冈仁波齐确实很符合希尔顿对卡拉卡尔雪山内在精神的描述——它像一座伟大的、神性的灯塔,照耀着“香格里拉”,照耀着世界。
让香格里拉安身于想象之中
  至此笔者小结如下:
  希尔顿对“香格里拉”的描述,很可能参考了多位西方探险家的相关记录,而其在现实中也必有多个原型,但显然任何一个原型都无法从表象、气质上呈现完整的“香格里拉”
——即便是所有原型加起来也不够,因为“香格里拉”中还有一些元素是来自希尔顿的文学想象和他独到的政治观念。把“香格里拉”锁定在某个具体的州县,纯属炒作和夸大。
小说的素材不仅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滇西北和川西的描述,也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藏
西、藏东南、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地的描述,包括他们对喜马拉雅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昆仑山地区的描述。
  例如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它很早就被西方人看作是“香格里拉”,在北有喀喇昆仑、南有喜马拉雅的闭锁环境中,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特征,并且有不少以“la”作为后缀的地名。在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之前,拉达克的美丽与宁静已为许多西方人所熟知。
  此外,希尔顿没到过中国,但未必没有到过与“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因为仅凭二手资料
难以有书中那刻画入微的描写。事实上,1931年希尔顿曾来到巴基斯坦北部一个美丽、原始、
遥远的雪山谷地——hunza,它位于世界上三大山脉——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的交
汇处,风景奇美,居民普遍长寿。关于上述情况,可参看与hunza
valley有关的英文网站。
据此我们可以猜测,hunza
山谷可能给了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最直接的灵感。从小说中也可看出希尔顿对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比较熟悉,所以他会让小飞机在那里着陆加油,还提到当地的帕坦人。在游历hunza
山谷两年后,希尔顿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线》。所以,“稻城派”切莫对“迪庆派”不服气,“hunza派”才最感不平呢!
尽管有许多地方宣布自己是“香格里拉”,但唯一将原先地名改为“香格里拉”的,只有云南省迪庆州的中甸,那里还有世界上唯一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机场。笔者承认迪庆有些“香格里拉”的影子,但通过政府行为命名自己是“香格里拉”似有不妥。“香格里拉”这一藏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无形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存在于想象和传说中,或许更有价值。
  在关于“迪庆—中甸”就是“香格里拉”的种种论证中,充满着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和以讹传讹,充斥着权力运作和商业投机。关于“香格里拉”与“香巴拉”,松赞林寺和“香格里拉”喇嘛寺,卡瓦格博与卡拉卡尔,我们只要细心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相差实在太远。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以讹传讹,或附和“主流话语”?我们应当对此作出反省。
本文转载自:sina论坛 作者不祥
欢迎浏览我的其他博文:
您已经赞过了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社区达人]
[旅行专家]
手机扫一扫:
艺龙手机客户端
用手机预订酒店,机票更划算
旅游指南手机版
查景点,找攻略,订酒店
旅游指南微信
旅行中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24小时机票酒店预订电话:
酒店、海外企业合作:010-1
国内景区、旅游局合作:010-9
(C) 1999 - 2013 eLong, Inc 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您已经赞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戴河 自助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