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两个医院验血沉肝功能参考值不一样样?为什么?

本人学生,对医院血常规化验的不太懂 - 检验医学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3806|回复: 6
本人学生,对医院血常规化验的不太懂
long990530 该用户已被删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150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健康体检中常见的问题
  忽视体检前的准备
  为保证体检结果的客观准确,受检者须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晚上应早休息,避免疲劳。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及减肥药物,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体检。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作妇科检查。否则,体检的结果就会出现误差,带来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
  采血时间太迟
  体检的化验,要求早上7:30~9:30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10:00。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值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失去化验的意义。所以受检者应按规定时间采血。
  忽略介绍重要病史
  了解受检者的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受检者介绍病史时,务必要客观、准确,重要疾病病史不可遗漏。
  随意放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规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有包括针对常见疾病和恶性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检,对发现40岁以上受检者的直肠肿物极为重要。若受检者确有病变,但因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及早发现肿物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体检前停服常用药
  采血要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体检。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怎样识别化验报告
  到医院就诊或体检时,各种化验检查是经常要遇到的。当然,结果需要医生去分析,但您也可通过识别相关符号,对结果有个初步认识。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
  定性检验 检查物质的有和无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POSITIVE、POS”等表示“阳性”;用“(±)”表示“弱阳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阴性”;有时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阴性”的含义。
  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
  例如: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为病情轻,(-)为病情得到控制,而(++)和(+++)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
  但“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表面抗体“阳性”或“(+)”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正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因此,“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定量检验 检查物质的多与少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在一般情况下,超出了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例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计数(WBC)即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其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给予着重指出,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
  因此,当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化验结果心中有数,并可以向医生进行重点询问。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血常规检测(BR)
红细胞计数(RBC)
& & & & 血红蛋白(Hb)
& & & & 白细胞计数(WBC)
& & & &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尿常规检测
比重(SG)
& & & & 酸碱反应(pH)
& & & & 尿蛋白(PRO)
& & & & 尿沉渣
尿其他检测
& & & & 尿胆原(UBG)
& & & & 胆红素(BIL)
& & & & 尿淀粉酶(AMY或AMS)
大便常规检测(SR)
& & & & 性状
& & & & 显微镜检查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 & & & 胆色素检查
总胆固醇(TC)
& & & & 甘油三酯(TG)
& & & & 低密度脂蛋白(LDL)
& & & & 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 & & & 血浆黏度(SV)
& & & &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 & & &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 & & &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 & & &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 & & &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 & & & 凝血时间(CT)
& & & & 凝血酶原时间(PT)
& & & & 纤维蛋白原
肝胆功能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 &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 &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 & & & 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
& & & & 单氨氧化酶(MAO)
& & & & 总胆汁酸(TBA)
& & & &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 & & & 血氨(BA)
& & & & 胆碱酯酶(CHE)
& & & & 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
& & & & 总蛋白(TP)
& & & & 白蛋白(Alb)
& & & & 球蛋白(Glb)
& & & &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 & & & 血清铁蛋白(SF)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 & & &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 & &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
& & &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 & &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 & & &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 & &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 & & &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 & &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 & & &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肾功能检测
酚红排泌试验(PSP)
& & & & 细胞外液钠浓度(Na+)
& & & & 血清氯(Cl-)
& & & & 血清钙(Ca2+)
& & & & 血清磷(P3+)
& & & & 血清镁(Mg2+)
& & & & 血清铁(Fe)
& & & & 血清锌(Zn)
  血常规检测(BR)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与机体的所有组织均发生联系,且参与机体的每一个功能活动。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故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化验项目之一,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关键。
  红细胞计数(RBC)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 (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
  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儿等可见生理性增高。
  血红蛋白(Hb)
  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mm3)
  儿童(5~12)×109/L(/mm3)
  新生儿(15~20)×109/L(1/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的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on)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
  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心肌梗塞、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少:
  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伤寒和副伤寒。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某些转移癌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减少:
  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测
  尿液颜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还容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影响。
  正常颜色
  肉眼观察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异常颜色
  ①红色(血尿)见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外伤、肿瘤等,以及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如果用大黄、酚酞、酚红等药物,在碱性尿中呈红色。在正常尿中若含尿酸盐较多时,放置后也可出现粉红色沉淀,尤其在冬季气温低时多见。
  ②乳白色见于化脓性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肾病、挤压伤、血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管阻塞。在冬季正常尿中含多量磷酸盐时,也可呈乳白色。
  ③深黄色见于黄疸、发热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黄连素、甲基多巴、灭滴灵、呋喃类药等。
  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黑尿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服用氨基比林、柔红霉素等药物、误食毒草和化学药物中毒等。
  ⑤蓝绿色见于使用消炎痛、氨苯喋啶、美蓝等药物。
  比重(SG)
  正常参考值: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临床意义:
  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高热、脱水等。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酸碱反应(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正常参考值:新鲜尿多呈弱酸性反应,其PH为6.5,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
  临床意义:尿PH值的改变,受疾病、用药和食物的影响。强酸性尿多见于酸中毒、糖尿病、少尿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强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及服用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质(小于或等于0.15g/24h)。
  异常情况:如果尿液中持续含有蛋白质,则为病理现象,主要见于:
  ①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②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③发热性疾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定性试验: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化验单上所示: 
  (-)无蛋白质 
  (±)极少量 
  (+)少量 
  (++)中等量 
  (+++)多量
  (++++)极多量
  尿沉渣:是指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生理或病理的尿沉渣物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各种管型(一种在肾脏形成的、以蛋白质为基质的、凝固状圆柱状物质)、洁净、细菌和寄生虫、肿瘤细胞。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镜检(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红细胞不超过3个(妇女经期除外)及少量上皮细胞、盐类结晶,没有管型。
  临床意义:
  ①细胞: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白细胞增多也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伤以及邻近器官的疾病、血液病、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出血热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若在新鲜尿液中找到瘤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膀胱癌。
  ②管型:尿中持续性大量出现透明管型,则表示肾脏疾病,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肾病等,在发热性疾病时偶见少量透明管型。出现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表示肾脏器质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类脂性肾病等。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剥离变性,见于肾病、长期高热等。红细胞管型为伴有肾出血的肾脏炎症。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化脓性疾病。
  ③盐类结晶:在尿沉渣内有大量盐类结晶体不能肯定是病理现象,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无病理意义。
  尿其他检测
  酮体(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酮体在尿中出现叫做“酮尿”,见于严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妊娠剧吐、中毒性休克、过度饥饿等。
  尿胆原(UBG)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含少量尿胆原,稀释试验1:20以下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如果稀释20倍以上仍为阳性,表示尿中尿胆原量增多,见于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瘀血等;减少或缺乏见于阻塞性黄疸。
  胆红素(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出现多量胆红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等。
  尿淀粉酶(AMY或AMS)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大便常规检测(SR)
  正常颜色:
  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色或菜绿色。
  异常颜色:
  ①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以及服用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肝脏等。
  ②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以及应用扑蛲灵、酚酞、利福平、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或进食番茄、西瓜等。
  ③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④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
  ⑤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
  正常性状:
  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便秘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虫体等。
  异常性状:
  ①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倾倒综合征(胃空肠吻合术后)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
  ②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③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
  ④凝乳块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等。
  显微镜检查
  正常情况:
  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结晶、细菌、真菌、原虫等,但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
  异常情况:
  ①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②白细胞,见于肠道炎症。
  ③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④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
  ⑤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
  ⑥寄生虫卵,常见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等。
  ⑦原虫类,如阿米巴、滴虫、梨形鞭毛虫等。
  ⑧结晶,检测到尖梭形结晶,又称夏科雷登结晶,见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疾病等。
  ⑨食物残渣,检测出大量脂肪颗粒、肌肉纤维,见于消化不良、胰腺疾病等。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持久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需要警惕胃肠道溃疡和肿瘤。
  胆色素检查
  正常情况:
  健康人粪便内含粪胆素,升汞试验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在胆总管阻塞时,粪便中粪胆素试验随着阻塞程度的不同,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大便常呈陶土色,有助于完全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在溶血性疾病时,粪便中粪胆原、粪胆素含量增多,大便常呈深黄色,留3天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测有助于诊断。
  血脂检测
  主要是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塞、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
  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慢性贫血、慢性肝病、吸烟者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临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正常参考值:
  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BV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血流量减少,不利于组织灌流,造成组织缺血,对静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
  ⑤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肝硬化、尿毒症等。
& & 血浆黏度(SV)
& & 正常参考值1.4~1.8
& & 临床意义
& & 增高:大于4时,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达到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检测。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正常参考值
  男性  40%~54%
  女性  37%~47%
  新生儿  48%~68%
  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作为贫血诊断和分类的指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脱水、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降低:各种贫血等,也见于正常孕妇。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魏氏法)
  成人男性  0~15mm/h
  女性0~20mm/h
  儿童12mm/h以下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常提示疾病状态,但没有特异性。反之,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疾病。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⑤贫血时,血沉可轻度增快。
  ⑥生理性增快: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
  减慢: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9/L(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有助于临床上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中毒、放射损伤、化疗等。
  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化脓性感染、缺铁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项重要止血功能。通过检测黏附于异物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可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功能。
  正常参考值(玻璃球法)
  男性34.9%±6.0%
  女性39.4%±5.2%
  临床意义
  降低:
  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红斑狼疮、异常蛋白增多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增高:
  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肾小球肾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脂血症及手术后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正常参考值
  ADP(血小板聚集诱导剂)1.0μmol时,最大聚集率为62.7±16.1%。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降低: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增高:
  静脉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等。
  凝血时间(CT)
  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
  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
  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
  ③纤溶亢进,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
  缩短: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
  凝血酶原时间(PT)
  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正常参考值
  奎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
  临床意义
  延长:
  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目前PT在临床上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做为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的监测指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如安装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一些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但后者最重要的副作用是出血,为使抗凝作用最佳而不出血,需要对口服抗凝剂进行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指标。
  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妇女口服避孕药等。
  纤维蛋白原
  正常参考值
  2~4g/L(0.2~0.4g/dl)
  临床意义
  增高:
  ①感染及无菌性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②其他:放射治疗、脂肪肾。
  降低:
  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②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胆功能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也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在心肌、骨骼肌及其他组织中的含量较低,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
  正常参考值
  0~40U/L
  临床意义
  人体内肝、心、肾、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ALT,当这些器官、组织或细胞有炎症或受损时,ALT就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使之明显升高。ALT的活性以肝细胞中最高,是肝细胞受损时最敏感指标之一。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囊炎、胆管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剧烈运动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测定该酶对心肌梗塞、肝病及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正常参考值
  0~40U/L
  临床意义
  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肝脏次之。AST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指标,在发病6~12h内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平行。
  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
  降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正常参考值1.15左右
  临床意义
  在检测肝功能的酶学实验时,最好AST、ALT同时测定,因为两者比值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变化,都有一定价值。
  ①正常人的比值大于1,平均为1.15。
  ②急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其比值下降至0.5左右;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其恢复正常的时间较转氨酶绝对值恢复时间为迟。
  ③阻塞性黄疸时常小于1。
  ④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比值常升高。
  ⑤肝癌患者病程愈长,比值愈高,很多患者临终前此比值超过1.5。
  ⑥有助于鉴别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小于ALT。
  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
  旧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或GGT)。
  正常参考值8~50U/L
  临床意义
  γ-GT在肝脏的活性较高,仅次于肾、胰,在肝脏内广泛分布于肝细胞微细胆管和胆管系统。当肝内外阻塞或胆汁瘀积时,肝内γ-GT合成增高,对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增高: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胰腺癌、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及心力衰竭等。
  单氨氧化酶(MAO)
  正常参考值12~40U/L
  临床意义MAO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以肝、肾、脑等组织为最多。临床上常用来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在腹腔镜观察下肝脏表面的结节形成与MAO活性呈平行关系。8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MAO增高。急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有肝坏死时,肝细胞线粒体被大量破坏,MAO血浓度上升。MAO增高还见于严重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右心衰竭伴有肝脏淤血时间较长者及各种胶原疾病等。
  总胆汁酸(TBA)
  正常参考值0~10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等肝实质性损伤。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正常参考值
  成人30~110U/L
  临床意义
  增高:
  ①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明显升高,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肉瘤等ALP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③许多药物可使ALP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等。
  血氨(BA)
  血液中的氨主要来源于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将氨基酸脱氨所产生。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氨基酸、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生理情况下,氨在肝脏中转变成尿素。
  正常参考值18~72μmol/L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反映机体对氨的代谢情况。
  增高:肝昏迷、重症肝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有机磷中毒、尿毒症、先天性高氨血症等。
  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
  胆碱酯酶(CHE)
  正常参考值130~310U/L
  临床意义
  增高:脂肪肝、肾脏病变及肥胖症等。
  降低: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严重消耗性疾病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
  胆红素是各种含血红素蛋白中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其中约85%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余来源于骨髓中被破坏的幼稚红细胞及全身组织中相似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转换。
  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0.2~1.0mg/d1)
  临床意义
  能正确反映黄疸的程度。
  增高:
  ①肝脏疾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②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总蛋白(TP)
  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
  正常参考值60~80g/L(6.0~8.0/g/d1)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
  增高:
  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TP浓度相对增高,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等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降低:
  ①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以白蛋白降低最为明显。
  ②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肾病综合征等。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输入过多的低渗溶液等。
  ④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等。
  白蛋白(Alb)
  由肝脏合成,是正常人体血清总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白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运输、营养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白蛋白半衰期约为19天。所以肝脏病变往往要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的改变。
  正常参考值35~50g/L(3.5~5.0g/d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
  降低:降低的临床意义同总蛋白,尤其是肝脏病变(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严重损害等)、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等)的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
  球蛋白(Glb)
  血清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具有防御作用且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酶类等。
  正常参考值20~30g/L(2.0~3.0g/d1)
  临床意义
  血清球蛋白增高常以γ球蛋白为主。
  增高: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感染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降低: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等。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正常参考值1.5~2.5:1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白蛋白和球蛋白量的变化关系。比值小于1者,称A/G比值倒置,提示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对评估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若A/G比值下降,白蛋白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在恶化。A/G比值持续倒置,说明预后较差。
  血清铁蛋白(SF)
  铁蛋白是铁储存于人体的主要形式之一。
  正常参考值
  男15~200μg/L
  女12~150μg/L
  临床意义
  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增高:各型肝炎、肝硬化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感染、血色素沉着症、反复输血,以及白血病、淋巴瘤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等。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检测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证实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阳性:见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和发病后几天之内。此时,血液及粪便均有传染性。粪便为主要传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可始于发病前1~2周,发病时达高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达高峰前停止排泄病毒。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意义大于临床。特别在幼托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粪便送检能及早发现潜伏期及亚临床感染的个体从而尽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对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义。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检测可用于食品检疫、追踪传染源,如对流行区河海口水源及贝壳类食品检疫可及早确定传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指甲型肝炎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分为IgM型抗体和IgG型抗体两种。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急性甲型肝炎发病后3周,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2~3天,IgM型抗体升高,持续12周以上,最长可维持低滴度1年。因而,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IgG型抗体出现较IgM型抗体晚1周,可持续几年或终身。在急性甲型肝炎时,IgG型抗体与IgM型抗体同在,其检测的意义在于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
  指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型颗粒,现分为八种不同亚型和两种混合亚型。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出现于病人的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身,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阴性,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等血清学标志则可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有清除病毒、防止再感染的作用。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主要的保护性抗体,说明病毒基本被清除。对病人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表明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痊愈的临床标志。对疫苗注射者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免疫成功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是以隐蔽形式存在于核心颗粒中的可溶性蛋白,分布于细胞间隙,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是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在潜伏期乃至整个病程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均可检出;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相应抗体,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消失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是病情趋于好转的征象,但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
& &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 & 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抗体。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有一定免疫清除能力。临床上部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合并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化指标趋于正常,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可单独存在或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合并存在,仅表明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仅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靶细胞内,在血清中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包括IgA、IgG及IgM型。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①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M在感染早期出现,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暴发性肝炎有确诊意义。对急性乙型肝炎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也有价值。
  ②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G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常规检测项目,其阳性表示机体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必须与其他各抗原—抗体系统协同分析,才能得出其确切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成分。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是直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及传染性的最佳指标。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因此许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的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常提示肝损害严重。例如,5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平均经过4.5年即发展为肝硬化,常与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有关。另外,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可用于观察免疫受损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存在证明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说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保护性抗体。有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在急性局限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消失,但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甚至丙型肝炎病毒型肝硬化及肝癌病人中,此型抗体可持续存在,故测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仅可作为预示疾病慢性化进程及指导抗病毒治疗的标志。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成分。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丙型肝炎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而多数慢性感染者,其RNA可持续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偶有与丙型肝炎病毒不平行的情况,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释放的连续过程有关。
  肾功能检测
  酚红排泌试验(PSP)
  酚红亦称酚磺酞(简称PSP),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酸碱指示剂。注射到人体后,除小部分滞留于肝脏和经肾小球滤过外,大部分从近曲小管分泌排出,经肾循环时约60%从肾脏被清除,故其试验结果主要反映肾血流量,其次反映肾小管功能。
  正常参考值
  成人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8%~51%,平均35%;2h排泄总量为63%~84%,平均70%
  儿童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5%~45%;2h排泄总量为50%~75%
  老年人PSP排泄量偏低
  临床意义
  以15minPSP排泄量
  细胞外液钠浓度(Na+)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钠任一含量的变化而引起,所以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水与钠的正常代谢及其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增高:
  ①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性高钠血症等。
  降低:
  ①肾性失钠,如肾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等。
  ②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幽门梗阻、呕吐及腹泻。
  ③应用抗利尿激素过多。
  ④心力衰竭、肾衰竭时补充水分过多。
  ⑤高脂血症。
  ⑥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等。
  ⑦脑部疾病,如脑炎、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脊髓炎等。
  血清氯(Cl-)
  氯离子是人体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在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和水分布方面起重要作用。
  正常参考值96~108mmol/L
  临床意义
  氯在人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平衡。
  增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毒、库欣综合征、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
  降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如呕吐、腹泻等,以及多尿症、糖尿病、肠梗阻、幽门梗阻、肺炎等。
  血清钙(Ca2+)
  指血清中总钙的浓度。钙盐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无机盐。血清中的钙离子有减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节律性,参与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组成骨骼肌和牙齿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正常参考值
  成人2.25~2.75mmol/L
  儿童2.50~3.0mmoL/L
  临床意义
  男性的血清钙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女性则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或维生素A摄入过多、多发性骨髓瘤、肿瘤骨转移、急性骨萎缩等。
  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远曲小管性酸中毒、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严重肝病等。
  血清磷(P3+):
  指血清中的磷浓度。磷是构成人体细胞多种重要成分的原料,也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之一。血清磷通常指血清中的无机磷。
  正常参考值
  成人0.97~1.45mmol/L(3.0~5.0mg/d1)
  儿童1.45~2.1mmol/L(4.0~6.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折愈合期等。
  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严重糖尿病、原发性血磷减低、遗传性低血磷佝偻病,食物中磷不足或吸收障碍,以及服用合成雌激素、避孕药、苯巴比妥类药等。
  血清镁(Mg2+)
  指血清中镁浓度。镁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阳离子之一,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与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代谢与功能都有密切关系。
  正常参考值0.67~1.04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镁增高常由于硫酸镁治疗或应用过量所致,而其降低常与低钙血症或镁流失过多、摄入减少等有关。
  增高:
  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②在心肌梗塞时,应用镁盐可减轻疼痛并降低猝死率,但镁剂用量过多也可引起镁中毒,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
  降低:
  先天性家族性低镁血症、佝偻病、镁摄入不足、长期腹泻、消化吸收不良、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血清铁(Fe)
  指血清中铁的含量。铁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正常参考值
  男性11~30μmol/L
  女性9~27μ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铁测定主要用于鉴别贫血的原因。
  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急性肝炎、肝坏死、肝癌、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长期慢性失血(胃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以及铁吸收障碍等。
  血清锌(Zn)
  锌是细胞生长和繁殖以及许多酶的活性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体内缺锌将影响物质代谢及各脏器功能的发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
  正常参考值8.4~23μmol/L
  临床意义
  测定血清锌可知体内是否缺锌。
  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锌中毒、创伤、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严重急性组织损伤,如烧伤、发热、营养不良;慢性肝损伤,如酒精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味觉障碍、生殖机能减退、皮质类固醇治疗、肺癌等。
阅读权限90
这个需要你慢慢掌握,不要急于求成
阅读权限20
还是要注重基础,先把课本知识吃透吧 ,仔细阅读课本对于实习生的困惑大多都能解决;学有余力可以延伸相关知识的
long990530 该用户已被删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阅读权限120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健康体检中常见的问题
  忽视体检前的准备
  为保证体检结果的客观 ...
xingguoyan 发表于
& & 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这个需要你慢慢掌握,不要急于求成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常规参考值不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