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脂水溶性药物有哪些增加吗

药理学知识:药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药理学知识:药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7.病理因素的影响;①胃酸分泌长期减少的贫血患者,用铁剂及西咪替丁治;②乳糖或盐性诱发的腹泻者,能使缓释剂型中的异烟肼;门狭窄可引起对乙酰氨基酚吸收的降低;(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及剂型因素;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对吸收的影响;药物未解离型(分子型)和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二者;小分子的、脂溶性大、极性小、未
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越多,其血药浓度也愈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7.病理因素的影响
①胃酸分泌长期减少的贫血患者,用铁剂及西咪替丁治疗时,吸收缓慢。
②乳糖或盐性诱发的腹泻者,能使缓释剂型中的异烟肼、磺胺异f唑及阿司匹林的吸收降低。
B2的吸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儿童则吸收减少。
门狭窄可引起对乙酰氨基酚吸收的降低。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及剂型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对吸收的影响
药物未解离型(分子型)和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二者所占比例由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和吸收部位pH所决定。
小分子的、脂溶性大、极性小、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生物膜。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时,主要分布在酸侧。
2.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的影响
(1是药物进入机体的先决条件,常常也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药物的溶出速率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2)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
①溶出的有效表面积:药物粒子大小、润湿、溶出介质体积、溶出介质黏度、扩散层厚度;
②药物的溶解度:多晶型、表面活性剂
3.药物的剂型对吸收的影响
(1)溶液剂: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溶液的黏度、渗透压、增溶剂、络合物的形成及药物的稳定性等。
(2)混悬剂:影响混悬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粒子的大小、晶型、附加剂、分散溶媒的种类、黏度以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
(3)散剂:影响散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溶出速度、粒子大小、稀释剂、药物和其他成分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等。
(4)胶囊剂:影响胶囊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溶出速度、粒子大小、晶型、湿润性、分散状态、附加剂的选择、胶囊壳质量、药物与附加剂间的相互作用等。
(5)片剂: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颗粒大小、晶型、pKa、脂溶性,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贮存条件等。
4.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有:黏合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增黏剂、表面活性剂等。
(2)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胃酸调节、络合作用、吸附作用、固体分散作用、包合作用。
5.制剂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影响药物吸收的制剂工艺过程有:混合、制粒、压片、包衣。
非口服给药的药物吸收
一、注射给药
(一)注射给药的途径
静脉注射(iv)、动脉注射(ia)、皮内注射(ic或id)、皮下注射(sc)、肌内注射(im)、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1.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注射结束时的血药浓度最高,作用迅速。
静脉注射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前者用量小,一般为5-50ml,后者用量可大至数千毫升,注射溶媒常为水或乙醇。
2.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生物膜速度快。脂溶性药物扩散后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吸收,水溶性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进入血管。
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形成贮库,缓慢释放。
肌内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
3.皮下注射与皮内注射
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肝首过效应。
(2)鞘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脊椎腔内,可以避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提高脑内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
(3)腹腔内注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因此存在首过效应。由于腹腔注射存在一定的危险
(二)影响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机体的生理因素主要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和注射部位的血流。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2.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
3.剂型因素
二、口腔黏膜给药
(一)口腔黏膜的生理与结构
口腔内不同部位的黏膜结构、厚度和血液供应均不同。
(二)口腔给药的特点
口腔吸收的药物经颈内静脉到达心脏,再入体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也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
口腔给药有利于首过作用大或胃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甲睾酮、异丙肾上腺素等。此外,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有良好的吸收。
(三)药物口腔黏膜的吸收途径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舌下黏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但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是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因而舌下片剂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黏膜药物渗透能力比舌下黏膜差,一般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黏膜。但颊黏膜表面积较大,且受口腔中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
(四)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药物在口腔的吸收一般为被动扩散,并遵循pH分配假说,即脂溶性药物,或者在口腔pH条件下不解离的药物更易吸收。
此外,不同部位黏膜的屏障层的厚度不一致,影响吸收,颊黏膜处最厚。
三、皮肤给药
1.定义 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中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一种给药剂型,通常称为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
①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及肝的首过效应;
②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
③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④提高安全性,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3.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皮肤的角质层对于皮肤的吸收极为重要,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真皮及皮下组织对药物穿透的阻力很小,且微血管发达,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
4.皮肤的吸收途径
①经完整皮肤吸收,即通过角质层等表皮结构进入真皮组织,完整的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主要允许脂溶性和非解离型药物透过;
②经细胞间隙途径;
③经附属器途径吸收,即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
①药物性质: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性更佳。
另外,药物分子量、药物的分散状态、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对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②基质性质:
一般情况下:
药物的释放速度:乳剂型基质>水溶性基质>油脂性基质>烃类基质
基质还可影响皮肤的水合作用而药物的透过。
水合作用:油脂性基质> W/0乳剂型基质> O/W型基质>水溶性基质。
基质的pH通过影响药物解离状态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聚乙二醇、甘油、尿素及衍生物、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月桂氮(艹卓)酮、油酸、
④皮肤状况:皮肤受损或患病时通透性比正常的完整皮肤高出很多(这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种属、年龄、部位、皮肤含水量也对皮肤渗透性有影响。
6.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①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
②离子导入技术;
③超声导入法。
7.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略)
四、鼻腔黏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鼻腔的主要吸收部位为鼻中隔和鼻甲黏膜。
鼻粘膜表面粘液和纤毛的作用→只有以气流状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才能迅速通过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体循环。
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其优点有:
①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给药途径;
②避免肝脏首关效应;
③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
④避免胃肠道的吸收;
⑤鼻腔免疫(略)
(三)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差些;
*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大于1000时吸收较少;
*鼻黏膜带负电荷,故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
*非解离型药物吸收好。
五、肺部给药
肺部给药的特点:
1.肺部给药主要是通过口腔吸入,经过咽喉进入呼吸道,到达吸收或作用部位。肺部给药能产生局部
2.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肺部给药的吸收表面积大,肺泡上皮细胞膜薄,通透性高;吸收部位的血流
3.很薄,肺泡孔直径较大,水溶性大分子药物也可能较好吸收。
4.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六、直肠给药
(一)直肠给药的特点
直肠给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①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如昏迷患者、婴幼儿或哮喘患者可采用直肠给药;
②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红霉素,通过直肠给药能够避免上述缺点;
③有明显肝脏首关效应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免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④连续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哮喘、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
⑤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二)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
直肠的药物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
①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吸收,汇集于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②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体循环。
给药部位距肛门口处给药时,大部分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具有
明显的首关效应。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高等教育、17初级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等内容。 
 天宇考王-手机版、网页版、单机版三位一体多平台学习模式 2015 年药学(士)卫生资格初级考试大纲―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药师初级职称...  2015卫生部药师考试专业知识―药理、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015卫生部药师考试大纲2015 年初级药师考试大纲――专业知识 药理学...  药师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_药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半衰期:0.693MK;有效期:0.1054MK;表观 V=总药量M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_药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 概述 1、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 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复习重点)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 素和药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_药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第一章 概述 1、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习题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4、何为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生物药剂...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简称群体药动学),即...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药物化学习题集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药物化学习题集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81|
上传日期: 19:26: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药物化学习题集
官方公共微信执业中药师 考试相关
《药剂学》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生物药剂学
发布时间:&&来源:&&
阅读数量 0
摘要:  ☆☆☆☆☆考点1: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  研究目的是为
执业中药师开课信息
3980元,签订协议承诺考试不过,按协议返还4000元
1980元,审核不过全额退费;技能不过减半;笔试不过免费重修
500元,2016年通关必学课程
880元,涵盖考纲备考精华
  ☆ ☆☆☆☆考点1: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
  研究目的是为了客观评价药剂质量、合理的剂型设计与处方设计及给药途径及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狭义的剂型,而是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主要有: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酯、盐、复盐、络合物或前体药物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状。如粒径、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如处方中的其他药物的性质及用量、各种添加剂或辅料的性质及用量等;
  (4)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等;
  (5)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3.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如兔、鼠、猫、犬和人的差异,以及同一生物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差 异,如人种的差异;②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雌雄或人的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有差异,因此药物在不同年龄个体中 的配置与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④遗传差异。人体内参与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⑤生理与病理 条件的差异。生理因素如妊娠,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因素能导致药物体内过程所有差异。
  4.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生物膜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经物的吸收就是跨膜转运过程,即药物从具有吸收功能的生物膜一侧,跨膜转运到生物膜的另一侧,进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到达大循环转运到机体其他部位。
  在生物膜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主要是磷脂)呈聚集状态,类脂质构成双分子层,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脂质分子的极性部分露于膜 的外面,非极性部分向内形成疏水区。膜中的蛋白质有的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可嵌入甚至贯穿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中的脂肪酸不饱和 程度高,其熔点低于正常体温,呈液晶状态,故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也可发生侧向扩散运动和旋转运动。膜的这种结构与物质转运关系密切。
  在细胞膜分子间及膜蛋白分子内存在细微的含水孔道。微孔的直径因其部位不同而不同,在肠部,空肠是7.5nm,而回肠约4nm.水能自由通过小孔,一价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膜孔。
  5.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被动扩散的特点: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浓度区域(血液)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 量,故也称为单纯扩散。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 收。
  被动扩散的途径包括溶解扩散和限制扩散(微孔途径)。
  (2)主动转运。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 可出现饱和现象;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胞代谢的二硝基苯酚、氟化物等物质可以抑制主动转运;⑥主动转运有结 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主动转运特性;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小肠上段进行, 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部吸收。
  (3)促进扩散(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是指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促进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有饱和现象,透过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竞争性抑制。与被动扩散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4)胞饮作用。胞饮作用是细胞摄取药物的另一种形式,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
  ☆ ☆☆☆考点2: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除血管内给药(例如静脉注射给药)不涉及吸收过程以外,非血管内给药(如胃肠道给药、肌内注射、透皮给药等)都存在吸收过程。[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胃肠道由胃、小肠和大肠三部分组成。胃的表面积较小,但一些弱酸性药物可在胃中吸收。液体剂型能与胃壁很好地接触,有利于药物通过胃黏膜上皮细 胞,故吸收较好。口服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可被崩解,分散或溶解,对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重要贡献。药物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长度6~7m,直径4cm.小肠表面有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故吸收面积很大,约为70m2,其中绒毛最多的是十二指肠,向下逐渐减少,因此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药物、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大肠无绒毛结构,表面积小,对药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 收较理想的部位。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和吞噬作用。
  2.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成分与性质对吸收的影响。胃pH为1~3,十二指肠pH为4~5,空肠和回肠pH为6~7,大肠pH为7~8,药物及病理状况会使胃肠道pH发生变化。
  胃液的pH约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小肠的pH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由载体或酶促系统进行的,一般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
  (2)胃排空对吸收的影响。胃内容物从胃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称为胃排空。胃排空速率与内容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胃内容物体积小(如空腹 时)、黏度低,渗透压低时,一般胃排空速率较大;液体食物比固体食物的胃排空快;胃内食物成分的排空时间顺序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全 部排空需4~6小时;十二指肠溃疡或胃酸过高时比正常人快;右侧向下卧睡时比左侧向下卧睡排出快;服用某些抗胆碱药物、抗组织胺药物时,胃排空慢。
  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消化道中的吸收有一定影响。胃排空加快,药物到达小肠部位时间缩短,吸收快,生物利用度提高,出现药效时间也快。少数主动吸 收药物如核黄素等在十二指肠由载体转运吸收,胃排空速度快,大量的核黄素同时到达吸收部位,吸收达到饱和,因而只有一小部分药物被吸收;若饭后服用,胃排 空速率小,到达小肠吸收部位的核黄素量少,且连续不断的转运到吸收部位,主动转运不致产生饱和,使吸收量增加。
  (3)胃肠道蠕动对吸收的影响。胃的运动包括全胃性的紧张性收缩及向前推进的蠕动运动。胃蠕动可使食物与药物充分混合,同时有粉碎和搅拌作用,使与胃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将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方向推进。
  小肠的固有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的进一步崩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溶解,增加药物与吸收黏膜表面的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一般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越长,吸收愈好。小肠运动的快慢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药物通过的速率,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
  (4)循环系统对吸收的影响。由胃、小肠和大肠吸收的药物都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中丰富的酶系统对经过的药物具有强烈的代谢作用,有些药物大部分受到代谢,在进入体循环前就受到较大损失。即所谓的药物"首关作用".
  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饮酒的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其吸收量增加。
  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中的转运也是药物吸收转运的重要途径之一。淋巴液最后也进入全身循环,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关作用的影响,因而对在肝脏中首关作用强的药物及一些抗癌药,定向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5)食物对吸收的影响。食物通常能够减慢药物的胃排空速率,故主要在小肠吸收的药物多半会推迟吸收;食物可能延迟固体制剂的崩解与药物的溶出;食物存在还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黏度,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的扩散,也会使吸收变慢。
  3.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胃肠上皮细胞膜的结构为脂质双分子层,对于以被动扩散机制吸收的药物,膜犹如一个脂质屏障。 未解离型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由于脂溶性较大,比脂溶性小的解离型药物易吸收,因此消化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常会受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其脂溶性大小 的影响,由于非解离型和解离型的比例与环境的pH直接相关。同时,脂溶性又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这种以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况决定药物吸收的假 说,被称为pH分配假说。[医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除了强碱性药物外,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与pH分配假说相当一致。但是在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不一定与pH分配假说相吻合。一般情况 下,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的值要高。其原因主要是肠黏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另外解离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含水微孔以及细胞旁路通道吸收。对 于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的pH时吸收最好。
  (2)药物的溶出速度对吸收的影响。固体剂型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口服时,必须先经过崩解、释放、溶解后,才可能被上皮细胞膜吸收。尤其对难溶 性药物或溶出速度很慢的药物及其制剂,药物从固体制剂中的释放溶出很慢,其溶出过程往往成为吸收过程的限速阶段,即药物的吸收速度受药物在体内的溶出速度 所支配。另外,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及成盐对药物溶出速度都有所影响。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对吸收的影响。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的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如硝酸甘油在胃酸中水解失效,只能用舌下给药的方法。
  利用肠溶材料包衣等方法能防止某些胃酸中不稳定药物的降解和失活。制成药物的衍生物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如青霉素衍生物氨苄青霉素在pH=1时半衰期为5小时,在胃酸中较稳定,可口服给药。
  (4)药物的具体剂型、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剂型与吸收的关系可以分为药物从剂型中释放-溶解及药物通过生物膜吸收两个过程。前一个过程以剂型因素为主,后一个因素以生理因素为主,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片剂是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也是生物利用度问题最多的剂型之一。主要原因是制备过程中加入较多辅料以及压片时减少了药物的有效表面积,从而减慢 了药物从片剂中释放-溶出的速度。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片剂的处方组成、片剂的崩解度、溶出与释放、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pKa及脂溶性 等。
  片剂的剂型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片剂辅料对片剂的崩解、溶出过程的影响。片剂制剂工艺过程如制粒、压片的压力、包衣等对片剂的溶出都有影响。片剂长期贮存后,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也影响有效性。
  ☆ ☆☆考点3: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1.注射部位吸收
  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比较高。
  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生物膜速度快。脂溶性药物扩散后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吸收,水溶性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进入血管。一般 吸收程度与静注相当,但少数药物吸收不比口服好。皮下与皮内注射时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 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动脉内给药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腹腔注射后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鞘内注射可克服血脑 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血管外注射的药物吸收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及机体的生理因素影响,主要影响药物的被动扩散和注射部位的血流。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 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吸收速度也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淋巴流速则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性注射液的吸收。局部热 敷、运动等可使血流加快,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
  药物从注射剂中的释放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2.肺部吸收
  肺由气管、支气管、末端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组成。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脏首关效应影响。
  呼吸道上皮细胞为类脂膜,药物从呼吸道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和分子量大小影响药物吸收。脂溶性药物易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较慢;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吸收快,大分子药物吸收相对较慢。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3.鼻黏膜吸收
  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优点包括: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脏的首关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鼻腔的特殊构造使较大粒子即使进入鼻腔主要区域,也可能被纤毛系统导向鼻腔后部,进而进入胃部,不能经鼻黏膜吸收。以气流状态或溶液状态存在的药物,能迅速通过黏膜分泌物表面被鼻腔吸收进入体循环。
  成人鼻腔分泌物的正常pH值为5.5~6.5,含有多种酶类,但与消化道比较,鼻腔中药物代谢酶种类较少,活性较低。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 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关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降解。有些药物如孕酮经鼻黏膜给药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当。
  4.口腔黏膜吸收
  口腔内不同部位的黏膜结构、厚度和血液供应均不同。口腔中咀嚼黏膜约占25%,特性黏膜约占15%,内衬黏膜约占60%.流经口腔黏膜的血液经舌静脉、面静脉和后腭静脉进入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关作用。
  口腔黏膜的结构与性质具有分布区域差别,给药部位不同,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也不同。一般认为口腔黏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药物渗透性 能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另外,唾液的冲洗作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口腔中酶、pH和渗透压也会影响药物吸收。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许多口服首关作用强或在胃肠道中易降解 的药物,如甾体激素、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舌下给药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是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因而舌下片剂要求药 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颊黏膜表面积较大,但药物渗透能力比舌下黏膜差,一般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如舌下黏膜。颊黏膜给药近年来受到重视,主要 原因在于能够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避免胃肠道中的酶解和酸解作用,且受口腔中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小,能够在黏膜上保持相当长时间,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大多属于被动扩散,亲脂性药物由于分配系数大,膜渗透系数较高,吸收速度较快。亲水性药物由于分配系数小,很难透过细胞脂质 屏障,只能通过细胞间亲水性孔道,药物渗透速度较低,吸收较慢。药物经口腔黏膜渗透的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度、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弱酸和 弱碱类药物的口腔黏膜吸收与其分配系数成正比,遵循pH-分配学说。近年来发现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载体参与的转运系统如促进扩散机制被口腔黏膜吸收。
  由于颊黏膜渗透性能相对较差,制剂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口腔黏膜吸收促进剂与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及其他一些黏膜吸收促进剂相似,最常应用的吸收促进剂有: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羧链孢酸、羧酸等。
  5.阴道黏膜吸收
  人的阴道为管状腔道,长度约为10~15cm,阴道上皮由多层处于不同角质化程度的上皮细胞构成,该细胞可以不断脱落,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人的阴 道黏膜会产生细微的变化,正常人的阴道pH为4~5.阴道血管分布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丛流向会阴静脉,最终进入腔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关作用。
  药物通过阴道黏膜以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的脂质通道为主,同时阴道吸收也可通过含水的微孔通道。与鼻腔、直肠黏膜比较,药物从阴道吸收速度较慢,时 滞较长。原因主要是阴道上皮具有多层细胞,形成了吸收屏障。一般药物很难从阴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地通过阴道黏膜吸收,经阴道给药能够避 免口服给药造成的肝脏首关作用和胃肠道副作用。如孕酮和雌二醇由于肝脏的首关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前列腺素口服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经阴道给药比较有 利。
  ☆ ☆☆考点4: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1.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组织)中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分布后的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有密切关系,不仅决定着药物作用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还关系到药物在组织的蓄积和毒副作用等安全性问题,故往往根据血药浓度来判断药效。
  (1)影响分布的因素
  ①体液循环速度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吸收的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体内各组织分布。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药物必须先从毛细血管中渗出,才能从循环系统向组织转移。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类脂质屏障,管壁很薄,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及分子量在200~800的小分子药物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随着药物分子量增大,膜孔透过性变小。
  ②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与蛋白质结合后,不能透过血管壁向组织转运,不能经肝脏代谢,也不能由肾小球滤过。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 运,并在作用部位发挥药理作用,进而进行代谢和排泄。故药物转运至组织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也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有饱和现象。药物与蛋白结合也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不致因很快消除而作用短暂。
  药物与蛋白结合的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病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③组织结合与蓄积。药物在体内的选择性分布,除决定于生物膜的转运特性外,不同组织对药物亲和力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除血浆蛋白外,其他组织 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脂肪、DNA、酶以及多糖类等高分子物质,亦能与药物发生非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原理相同。一般组织结合也是可 逆的,药物在组织与血液间仍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
  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储库的作用。此时,药物进入组织的速度大于从组织中解脱进入血液的速度。如药物连续使用,该组织中药物浓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淋巴系统转运。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共同构成体循环,由于血流速度比淋巴流速快200~500倍,故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但药物的淋巴 系统转运,在以下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①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②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成为靶组织 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③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关作用。
  (3)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取决于该药物在pH 7.4时的分配系数和解离度。在血浆pH为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 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除了药物在血液中的解离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外,药物与血浆蛋白结 合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一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但只有药物的亲脂性才是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的决定因素。
  在母体循环系统与胎儿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胎盘屏障。胎盘屏障对母体与胎儿间的体内物质和药物交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胎盘屏障的性质与其他生 物膜相似,胎盘作用过程类似于血脑屏障。胎盘转运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因为胎儿的脑组织和其他组织相比尚未成熟,血脑屏障也同样尚未成熟,因此许 多药物易于透入胎儿脑内。大部分药物以被动转运通过胎盘。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易透过。分子量600以下的药物,容易透过胎盘,分子量1000以上 的水溶性药物,已难以透过。脂溶性低、高度离子化的物质如季铵盐类转运极少。
  2.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即是在酶参与之下的生物转化过程。参加药物代谢的酶通常分为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脏)和非微 粒体酶系(存在于肝、血液及其他组织)。药物的代谢产物通常比原药物的极性增大、水溶性增强、更适于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多数药物代谢后其活性减弱或失去 活性,但也有些药物经代谢转变成药理活性物质。药物经代谢转化成活性物质称为活化过程,例如可待因转化为吗啡等。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药物分子被氧化、羟基化、开环、还原或水解,结果使药物结构中引入了羟基、氨 基、亚氨基或羧基等极性基团。第二阶段往往是结合反应,即上述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某些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醋酸等结合成葡萄糖醛酸甙、硫酸酯 或乙酰化物等,进一步增加了药物的极性和水溶性,使其容易从肾脏排泄。药物代谢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如血浆、体液或肠道等处发生。
  口服制剂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关效应".有首关效应的药 物生物利用度低。自消化道吸收的药物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有的药物随胆汁排出,有的药物被酶转化为代谢产物。这种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和由药酶 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药物比例称肝提取率,它是指药物通过肝脏由门静脉血清除的分数,肝提取率介于0~1之间。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酶抑或酶促作用、合并用药,以及生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个体、疾病、饮食等差别)等。
  3.药物的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其次是胆汁排泄。还可经乳汁、唾液、呼气、汗腺等排泄,但排泄量很少。
  (1)肾脏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器官。药物的肾排泄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总和。
  (2)胆汁排泄。除肾脏排泄外,原形药物及其代谢物也可能由胆汁排泄。向胆汁转运的药物也是一种通过细胞膜的转运现象。转运机制也有被动扩散和主 动转运等。从胆汁被动扩散排泄的药物,它的扩散速度受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等因素影响。当药物分子上存在极性强的基团时,胆汁排泄量就较多;分子量在 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胆汁排泄的主动转运也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通过主动转运从胆汁排泄的药物,随着投药量的增大,血药浓度上升,达 到饱和现象后,血液中药物的消除时间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延长。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重新吸收而返回门静脉的现象。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的时间。这类药物若与某些药物合用,或改变制剂工艺,或因病理原因使肠肝循环情况发生变化,立即会影响到药效和毒性。
相关文章:
考前半个月(各省不同)
一般于12月开始
一般为次年3月开始
合格证书领取后可进行注册
执业药师与药品安全
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最新资讯最新推荐最新更新
最新资讯最新推荐最新更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400-966-2080
星恒教育订阅号
星恒教育服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溶性药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