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切除后血小板升高能吃什么东西

脾摘除后如何保养吃什么
脾摘除后如何保养吃什么
09-09-23 &匿名提问
调理脾的功能可以通过食物疗法和中成药: 1、食物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中成药: 陈夏六君子丸 作用: 补脾健胃,理气化痰。 参苓健脾丸(党参健脾丸) 作用: 健脾,开胃,消食。 补益资生丸 作用: 滋阴补气,调养脾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脾切除后免疫反应受损,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功能不足,影响调理作用,致巨噬细胞及多核白细胞移动缓慢,对肺炎球菌等吞噬能力减弱,所以,对脾损伤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已开始采用脾修补、脾部分切除及脾移植等尽可能保留脾脏的手术1952年国外医生(Kingetal)就提出脾切除术后发生的全身性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post-splenectomyinfection简写:OPSI)危险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脾脏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现人们已明确脾脏是人体中有着重要功能的器官,不可以随便切除,特别是对免疫抑制状态的器官移植患者~也就是若想获得如肝病恶化造成的肝脏移植,就不适合切除脾脏.所以一般医生都将切除脾脏列为最后选择.简单讲,脾脏具有储血、调节门脉系统压力等作用,血球,血液中许多物质都是通过脾脏处理的.也就是,脾赃又是全身血液的滤过器,可清除混入血液中的病原体及自身衰蜕的细胞;脾脏也是各种免疫细胞居住、增殖并进行免疫应答及产生免疫效应物质(如抗体等)的重要基地;脾脏还产生免疫活性细胞而发挥免疫作用,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免疫作用,脾脏是产生T细胞的唯一器官,所以切脾后极易发生肿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你应该问一下开刀的医生。据我的经验,脾没有了,肯定要注意滋补气血。但是脾是一个重要的内脏器官,你也可以了解一下脾的功能,虽然摘除了,但是了解了它,对于你调理身体还是应该有用的。以下内容,是“ 引 用 ” 的,你看看应该有帮助:中医对“脾”是如何认识的?中医认为脾属脏,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里。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动化、主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作用。运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 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一是运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不至溢于脉外。所以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溢于脉外,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因此,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气衰弱,营养缺乏,则肌肉消瘦或萎缩,四肢乏力。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口唇有密切关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过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泽,可以了解脾气的强弱。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口能知五味。反之,脾气虚弱,则唇色淡白,饮食乏味。 五脏之二——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喜燥而恶湿。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运化 &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是指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消化功能与脾、胃、小肠等脏腑都有关系。例如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但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病理角度来说,脾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归属于脾。脾运化水谷精微,维持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 运化水湿 水湿,即人体内的水液。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反之,若脾失健运,不但会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泄泻等证。 人出生以后,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而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布散,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见解。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故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更要注意保护脾胃。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亦应兼顾脾胃。 (二)脾气主升 所谓&升&,即上升之意。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脾主升清。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布散。经过脾、胃和小肠等消化后生成的精微物质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分布到周身各处。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混合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 其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于脘部,肾位于两侧腰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中医学认为,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这是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等。其病变基础是韧带、肌肉松驰,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实验证明,内脏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对此种病变,常采用补中益气、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疗,常用补中益气汤。 (三)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气能摄血,这样,生成之血就能在脉管内运行,不致逸出脉外。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医学习惯上将这种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这种出血的特点是:出血时间较长,血的颜色浅淡,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对此,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 (3)脾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伤脾。《素问》说:&思则气结。&脾气结滞,则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影响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导致头目眩晕、烦闷、健忘、手足无力等。 (二)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三)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素问》说:&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所以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并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之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肌肉失去滋养,则肌肉逐渐消瘦,甚则痿软松驰。临床上,对某些慢性病,特别是消化系统慢性病变,使身体逐渐消瘦者,大多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入手治疗,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水谷精微,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当然,四肢活动和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若脾虚,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四)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变,则容易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粘的感觉。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颈、腰椎间盘各组成部分(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侧)方或椎管内,从而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 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变脆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 人体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几乎是同步老化的,人老化以后,各个器官系统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下降,甚至某些人还可以出现相应的老年疾病和相应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由于运动磨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这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表现。年龄增加意味着“磨损”的增加,这就像人老了脸上会长皱纹、头发会变白、眼睛会变老花一样,在腰椎的老化表现就是前面提到的椎间盘的退变,以及以后出现的腰椎骨刺等表现。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现象,符合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规律。 绝大部分60岁以上的正常人拍片时均可发现腰椎的骨刺形成,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现象。60岁以上的人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老化,但并不是60岁以上的人都会有病。拍片发现有腰椎的骨刺、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老化者,绝大部分人也并不一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不必谈骨刺色变,单纯的骨刺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只要掌握它的规律,就可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它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病人害怕骨刺,非常关心自己的腰椎骨刺以及身体其它关节部位的骨刺是否在发展,发展的速度怎样等。其实,骨刺的发展是人体老化的自然表现,只要不在关键部位,不对重要的组织结构组成压迫,不出现相应的症状,大家不必为人体的自然老化而过分担忧。 另外,在谈癌色变的今天,人们害怕骨刺,也可能与害怕骨刺会癌变的心理状态有关,在门诊我们也常常可以碰到一些病人非常关切地向医生询问骨刺是否会癌变这样的问题。其实,骨刺等退变表现是不会癌变的,这一点病人应当充分放心。 腰椎开始退变后,首先出现椎间盘的变性,使椎间盘容易被压缩而丧失其正常的高度,椎体间距离缩短、脊椎骨前后的韧带因此而变得松弛,造成椎体之间的不稳定,相互之间活动过度。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后,在椎体边缘易于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可以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出血及渗出被吸收纤维化,以后可逐步形成钙化,从而在局部,也就是在该间隙的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这就是骨刺。有些书上叫做骨赘或者骨质增生,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由于不断的刺激,反复的创伤,骨刺将不断增大。这就如同长期手握锄头铁锹劳动一样,刚开始时可在手掌部损伤刺激形成血泡,血泡愈合后,可在手掌形成老茧。以后对手掌部的反复刺激,可使在手掌部形成的老茧越长越厚;反之,停止体力劳动多年以后,手掌部的老茧会逐渐变薄以至消失。因此,如果腰椎长期受到反复劳损以及过度活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则有可能加速腰椎的退变,使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并不断增大;反之,注意腰部的休息和保养,就可以减缓腰椎的退变速度和骨刺的进展。人们因劳作程度不同,手掌部的老茧厚薄可有不同;人们的腰椎因所受到的不良刺激的不同,休息保养不同,其形成的骨刺等退变表现也因人而异。我们人是要活动的,无论怎样休息和保养,腰椎也会在运动中逐渐退变老化,只不过,通过正确的休息和保养措施,我们的腰椎可以延缓退变。 研究表明,腰椎的退变过程,除随年龄变化以外,也与腰椎是否长期过度的屈伸活动及负重损伤等因素有关,这是腰椎退变及发病的外在因素。某些腰部负重过大以及腰部容易受到外伤的职业,腰椎退变的速度要快一些,出现腰椎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例如,重体力劳动者、经常肩扛背托重物者,某些运动员如举重、体操、摔跤及其它剧烈运动,都很容易损伤腰椎,加重腰椎的劳损及退变,这就不难理解,有不少专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到了中老年以后,易于出现腰腿痛。据统计,在临床上大约有很多腰腿痛人可以回忆起有过腰部的外伤史。青少年时代的腰椎外伤,也是中年以后发生腰腿痛的重要外因。 腰椎的骨刺可以长在椎体上下缘的前后部分以及关节突关节,腰椎的骨刺在反复刺激下逐渐增大,可以使脊椎骨之间的活动度减少甚至僵直,这样可以导致邻近的脊椎骨之间的活动度却代偿性加大,使其椎间盘及椎骨间关节退变程度加重。这样,久而久之,劳损因素的进一步作用,整个颈椎或者腰椎就可以出现广泛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缘的骨刺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脊椎骨之间不稳定等表现,这些表现在拍X线片、CT以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时可以得到证实。 大多数腰椎的骨刺并不导致腰痛和腰神经根压迫,也不必过分忧虑,只有少数情况下在特定部位的骨刺才会出现症状。腰椎椎体后缘的骨刺,连同膨出的椎间盘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者纤维化组织,在椎间盘的节段平面形成一个向后方或侧后方突出的混合物,结合后方肥厚的黄韧带,可以对局部的腰神经根形成直接的刺激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中医中药疗法: 由于退变及损伤造成的腰椎间盘膨出或髓核突出后,不仅对窦椎神经纤维和脊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压迫,尚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与粘连,还有髓核的失膨胀形成的脊柱不稳等均可刺激窦椎神经和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所以用中医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医中药治病求本,针对其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学基础,扶正祛邪,用“强筋壮骨浓缩剂”(又名“抗退变方”)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提高人体自身素质,驱邪于外,可从根本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具有手术适应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应尽早手术治疗,当突出的髓核及变性的间盘组织摘除后,椎间隙变窄,可见腰椎不稳。Vanakkerrecken追踪随访了腰间盘手术的病人,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并表现为腰部酸软无力。腰椎不稳还能加速相邻椎间盘的退变。为防止其他间隙再突出,巩固手术疗效,维持脊柱的内外平衡,服用“强筋壮骨浓缩剂”(又名“抗退变方”)是十分必要的。 2.牵引、推拿、封闭疗法: 牵引、推拿、溻渍及硬膜外封闭等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消炎镇痛的作用,对早期的腰间盘突出症都有一定的效果。体质较好的患者愈后也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至于“能够使腰椎间盘复位”之说,尚待商榷。腰间盘突出在早期复位的说法,在理论上还有一定道理。中后期的腰间盘突出症,用牵引推拿方法,是否可将突出的髓核还纳复位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即使可以复位,如何使破裂的纤维环修复如初,来承受上半身的重力,又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我们认为: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引起临床症状,只是原因之一。髓核突出,合并腰椎其它稳定器的退变等复合因素,所造成的腰腿痛更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推拿牵引、硬外封闭、熏蒸溻洗、中医中药才能够取得一定疗效。如果是以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为主要原因,或合并椎管狭窄压迫较重的话,不手术减压是不可能治愈的。这就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一部分需要手术的病人。 3: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1)病史超过半年,经系统的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疗效或呈暂时有效,但反复发作、疼痛较重者。 (2)出现拇趾或足的肌力减弱,跟腱、膝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等神经根受压体征者。 (3)腰间盘突出伴腰椎管或侧隐窝狭窄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椎间盘是椎体之间连接部分,除第一、二颈椎间无椎间盘外,成人共有椎间盘23个。本症易发于20--40岁之间,少年儿童极少发病,典型的髓核突出症不发生于老年人,临床上以腰4--5和腰椎5、骶椎1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 〔病因〕 腰椎间盘纤维环在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在脊柱的全长中都无间断,但自第一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等于原来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故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自然性结构方面的弱点,髓核易向后方两侧突出。 发生本病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或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外因则有损伤、劳累以及受寒着凉等。 椎间盘缺乏血液的供给,修复能力较弱,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和扭转作用,因此容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变化,这是本质发生的主要因素。 (1)外伤尤其是积累劳损,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重要原因。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当人们在向前弯腰时,髓校就向后方移动,由于受到体重、肌肉和韧带等张力的影响,髓核产生强大的反抗性弹力,这反抗性弹力的大小与负重的压力大小成正比。在此情况下。如果这种力量过大,或椎间盘纤维环本身已有缺陷,就有可能使髓核冲破 纤维环面向侧后方膨出或突出,引起神经根、马尾或脊髓的压迫症状。 一般在20~30岁间,纤维环开始变性,弹性减小,应力加于这些变性或弹力减退的纤维环,如腰部扭伤后,极易造成纤维环的破裂。在这年龄,髓核尚能保持其胶质状态和膨大,因之随核必被挤于裂隙之间,以致影响裂隙的愈合,此时即使困裂隙较小,髓核一时未突破纤维环,但因裂隙继续存在,日后亦可能在不断的活动和挤压中有所发展。若扭伤所造成纤维环的裂缝较大,突出的髓核即可引起急性的坐骨神经痛。 在30~40岁之间,若髓核内纤维组织增多,但尚未引起椎间盘的变窄,则髓核对于变性的抗力,反而变得较半液状时期为大,髓核突出的可能性相对变得较小,故髓核的变性,从某些方面看来,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40-50岁以后,若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的变性皆很明显,椎间盘萎缩变化广泛,则受到损伤后,破裂和突出多是细小的,放不易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痛。除非碎裂的纤维环被挤于椎管内,否则不会引起急性症状。若够核变性已至晚期,而纤维环尚保持完整,则椎间隙有显著变窄,以致椎体边缘有骨刺或唇形变发生。 (2)受寒 不少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外伤史或劳损史,只有受寒、着凉。其原因可能由于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受寒流后使腰背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影响局部的血循环,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可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特别对于已有变性的椎间盘,可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致使髓核突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急性闪挫,气滞血瘀; (2)外感风寒湿邪,经络闭塞; (3)久病劳损,肾虚型。 〔临床症状〕 (1)腰部疼痛 多数患者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腰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剧。 (2)下肢放射痛 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疼痛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亚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如果突出部在中央,则在马尾神经症状,双侧突出则放射可能为双侧性或交替性。 (3)腰部活动障碍 腰部活动在各方面均受影响,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少数患者在前屈时明显受限。 (4)脊柱侧弯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侧凸的方向可以表明突出物的位置和神经根的关系。 (5) 观麻木感:病程较长者,常有主观麻木感。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 (6)患肢温度下降 不少患者患肢感觉发凉,客观检查,患肢温度较健侧降低;有的足背动脉搏动亦较弱,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须与栓塞性动脉炎相鉴别。 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上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对于非手术疗法,除自我调理需得法外,一些病症还可进行推拿、针灸以及牵引治疗,其治疗原则如下: 1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2 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3 加强局部气循环,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非手术疗法〕 目前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采用的一种十分简单,但又较为有效的措施,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 2.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用疗法之一。牵引疗法历史悠久,目前牵引疗法的方法已获得很大的发展。 3.腰围和支持带腰围及支持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目的是制动,可使受损的腰椎间盘获得局部充分休息,为患者机体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4.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具有方法简便,舒适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疗法之一。 5.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疗法、耳针疗法、 电针疗法、刺血拔罐法、手针疗法、刮瘀疗法等。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不需特殊设备。易于掌握等优点。 6.封闭疗法 封闭疗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由于它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疗效肯定,所以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的一种非手术疗法。它包括痛点封闭疗法、硬膜外腔封闭疗法、推间孔神经根封闭等方法。 7.中西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一般,仅作为一种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的辅助性治疗手段。 其他如物理疗法、气功、医疗体育等疗法。 可以说,非手术疗法适合于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即使是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非手术疗法 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下列情况下,首先必须考虑非手术疗法: 1.首次发病,除有明显的马尾神经损害症状(即下肢肌力减弱,甚至瘫痪,相应的感觉障碍或异常,小便 失禁,排尿障碍等),否则不宜手术。 2.病程虽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的患者。 3.经特殊检查突出物较小的患者。 4.由于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皮肤疾病,如年迈、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非手术疗法。 5.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边观察,边治疗,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明确诊断。 6.有手术或麻醉禁忌症的患者及不同意手术的患者,也应采用非手术疗法。 〔药膳与药酒〕 药膳: 1.穿山龙75克,川草乌20克,威灵仙15克。将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成250毫升。渣再加水250毫升,煮成125毫升,将先后煮好的药水放人煲内,再加小公鸡1只去肠杂,同煮熟,临食时加酒适量(五加皮酒或当归酒更好)。连肉及汤,分2次服完。适用于寒湿型腰痛,有滋养强壮作用。 2. 杜仲20克,威灵仙55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 1--2个,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人碗内,加水少许,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日1剂(孕妇忌用)。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3.茴香煨猪腰:茴香15克,猪腰1个。将猪腰对边切开,剔去筋膜,然后与茴香共置锅内加水煨熟。趁热吃猪腰,用黄酒送服。功效:温肾祛寒。主治腰痛。 4.丝瓜藤、黄酒。选取1截连根的丝瓜藤,在火上焙干后,研成末。每天2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治慢性腰痛。 药酒: 1.乌藤酒:生川乌35克,生草乌35克,生杜仲35克,忍冬藤35克,当归35克,五加皮35克,海风藤35克,乌梅2个,白酒1500毫升,冰糖100克,红糖l00克。将前9味酒水煎2小时,取药液加入冰糖、红糖,待溶化后再加入白酒即成。早晚各服1次,每次10-20毫升。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腰痛日久不愈者,疗效高,收效快。 2.独活参附酒:独活35克,制附子35克,党参20克。上药研细,装瓷瓶中,用500毫升白酒浸之,春夏5日,秋冬7日,常饮服。功效:散寒逐湿,温中止痛。适用于腰腿疼痛,小腹冷痛,身体虚弱者。 3. 痛灵酒:生川乌、生草马各50克,田三七、马钱子各25克。将川乌、草乌洗净切片晒干,用蜂蜜250克煎煮;马钱子去毛,用植物油炸;田三七捣碎。混合前药加水煎煮两次,第1次加水l000毫升,浓缩到300毫升,第2次加水1000毫升,浓缩到200毫升,两次取液500毫升,加白酒500毫升即成。每天3次,每次10毫升,10天为1疗程。功效:散风活血,舒筋活络。用于慢性腰腿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除脾脏的后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