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多角度观察上,是否有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合作团队的结构与方式--《教学与管理》2007年15期
教师合作团队的结构与方式
【摘要】:正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我国的课程政策,国家只给出宏观的课程标准,教师有权力也必须对课程进行再设计,一些新的课程类型比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423【正文快照】: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我国的课程政策,国家只给出宏观的课程标准,教师有权力也必须对课程进行再设计,一些新的课程类型比如综合课、综合实践活动也需要教师以合作的方式执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教师在合作互助中探索。教师合作作为推进课程发展,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方式再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锋;[J];教师博览;2004年02期
叶自强;;[J];考试周刊;2008年43期
欧阳益;;[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兰英;;[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赵泉溪;;[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于升云;;[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8年01期
何建中;[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5期
阮晓亮;[J];中小学管理;2002年02期
肖正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07期
王中会;[J];心理与健康;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雪;;[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兰加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金永君;;[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吕静;;[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吕永军;;[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廖全忠;巫文晖;刘水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年
殷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唐妮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张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师睿;;[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张俊;[N];江苏教育报;2009年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赵宪宇;[N];江苏教育报;2011年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廖申展;[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庞丽娟;[N];人民政协报;2002年
广西江南中学
潘善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何勇;[N];贵阳日报;2008年
王俊玲;[N];发展导报;2003年
;[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睢宁县第二小学
张甫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辛朋涛;[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郑东辉;[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良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顾小清;[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菊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于聪;[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李小岩;[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刘金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郑起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熊昌萍;[D];西南大学;2007年
王晶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刘伟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孙涛;[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赵爽;[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开端,承担着学生、家长和国家的重大责任。作为教育一线的中职教师群体,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教师的个人工作绩效不仅能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中职院校完成职业教育职能的必要保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让人们更加看重心理资本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即中职教师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对于中职教师的工作绩效有怎么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以往研究认为,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职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而这些教育方式又是否会影响工作绩效呢,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选用Campbell编制的《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申继亮等人编制的《中学教师教育方式量表》和钟燕编制的教师工作绩效量表,对河北省承德市200名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其结论如下:
(1)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整体状态处于中上等水平;中职教师倾向选择民主性教育方式和专制性教育方式;中职教师的工作绩效总体得分较高。
(2)从性别的角度看,女性中职教师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指数和幸福指数都显著高于男性中职教师;从中职教师的教龄来看,26年教龄以上的中职教师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上都显著高于1-5年教龄的中职教师与6-15年的中职教师。
(3)与女性中职教师相比,男性中职教师更倾向于使用专制性教育方式;与理科中职教师相比,文科中职教师更易采用民主性教育方式;与16-25年、26年教龄以上的中职教师相比,6-15年教龄的中职教师更倾向采用民主性教育方式,同时也更不倾向采用放任性教育方式。
(4)从性别角度看,女性中职教师的关系绩效和工作绩效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中职教师;从是否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角度看,担任班主任工如何战胜学习困难职教师在关系绩效的得分上显著低于不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中职教师;从中职教师的教龄角度看,教龄在26年以上的中职教师的关系绩效、任务绩效和工作绩效都高于教龄为1-5年,6-15年和16-25年的中职教师。
(5)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从回归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这两个因子可以作为中职教师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指标。
(6)中职教师专制性教育方式与民主性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是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具体来说,中职教师专制性教育方式与关系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与任务绩效和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中职教师民主性教育方式与关系绩效、任务绩效和工作绩效总得分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715.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11 引言11-122 文献综述12-23 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12-16
2.1.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12-13
2.1.2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国外研究13-14
2.1.3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国内研究14-16 2.2 教师教育方式的研究综述16-18
2.2.1 教师教育方式的界定16
2.2.2 有关教师教育方式的类型研究16
2.2.3 有关教师教育方式的影响研究16-18 2.3 工作绩效的研究综述18-21
2.3.1 工作绩效的界定18
2.3.2 工作绩效的构成18-19
2.3.3 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19
2.3.4 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19-21 2.4 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21-22 2.5 教师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22-233 问题的提出23-25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23 3.2 问题的提出23 3.3 研究假设23 3.4 研究意义23-25
3.4.1 理论意义23-24
3.4.2 实践意义24-254 研究方法25-27 4.1 研究对象25 4.2 研究工具25-26 4.3 施测过程26 4.4 数据的统计整理26-275 调查结果27-35 5.1 不同特征的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的差异27-29 5.2 不同特征的中职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差异29-30 5.3 不同特征的中职教师的工作绩效的差异30-32 5.4 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32-33 5.5 中职教师的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33-356 讨论与分析35-40 6.1 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教育方式和工作绩效的现状35-36
6.1.1 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35
6.1.2 中职教师教育方式的目前现状35-36
6.1.3 中职教师工作绩效的现状36 6.2 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教育方式和工作绩效的特点36-38
6.2.1 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特点36
6.2.2 中职教师教育方式的特点36-37
6.2.3 中职教师工作绩效的特点37-38 6.3 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方式和工作绩效的关系38-40
6.3.1 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38
6.3.2 中职教师教育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38-407 结论40-418 不足与展望41-42参考文献42-46附录46-50致谢5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祥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罗丽芳,连榕,周捷夫;[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杨婉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4期
陆桂芝;任秀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李琼,申继亮,辛涛;[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10期
夏凌翔,黄希庭;[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廉串德,郑日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陈卫旗;[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廉串德,郑日昌;[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潘孝富;秦启文;谭小宏;;[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荣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孙琳;潘庆忠;张爱芹;楚新艳;陈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孙建红;孙建萍;刘国义;;[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陈胜军;刘国文;;[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刘方方;张冰梅;任竞;王宁远;;[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年04期
葛俭;;[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1期
何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陈珊;[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汪素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梁日忠;褚跃德;王英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淑敏;[D];南开大学;2010年
黄志坚;[D];武汉大学;2010年
李志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邓睿;[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米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王俊山;[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任枫;[D];天津大学;2010年
耿梅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陈畅;[D];天津大学;2010年
杨敏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贾盈楠;[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董刚;[D];苏州大学;2010年
杨卫忠;[D];苏州大学;2010年
袁恒生;[D];苏州大学;2010年
张艳;[D];苏州大学;2010年
吴美兰;[D];苏州大学;2010年
丁莹莹;[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丁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申继亮,王凯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蔡永红,林崇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辛涛,申继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王建良;孔晓明;张天宝;;[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3期
潘孝富,孙银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张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蔡永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蔡永红,林崇德;[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韩翼;廖建桥;龙立荣;;[J];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曾良骥;;[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志勇;;[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9年09期
凌云,王浪;[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11期
严邝明;;[J];职教论坛;2006年03期
郑建君;杨继平;郑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1期
莫瑛;;[J];成功(教育);2007年09期
林丹萍;;[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赵玉;黄郁仪;吴天生;;[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应明飞;钱晔;;[J];时代人物;2008年06期
李燕;;[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年05期
李爱忠;;[J];考试周刊;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志刚;李增武;朱红春;;[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王换成;;[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李长征;赵志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李永华;;[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黄志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徐肇杰;徐素贞;;[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道静;王伶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张兴贵;王蕊;;[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张瑞芳;陆昌勤;;[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屈艳;井维华;;[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丹;[N];中国教育报;2010年
记者 杨惠娟;[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宁志成;[N];江苏教育报;2010年
郭文渊;[N];湄洲日报;2008年
秦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刘金辉;[N];甘肃日报;2009年
井波;[N];新疆日报(汉);2010年
龙超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周元;[N];海南日报;2009年
;[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余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荣;[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王广新;[D];吉林大学;2005年
高英;[D];辽宁大学;2011年
金明星;[D];复旦大学;2011年
奚玉芹;[D];东华大学;2012年
祝丽怜;[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林长华;[D];湖南大学;2009年
孔凡晶;[D];吉林大学;2010年
赵秀清;[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许安国;[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苍芝;[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王京芸;[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王新红;[D];河南大学;2010年
黄郑;[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丁莹莹;[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姜红贵;[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
彭茂清;[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晓莹;[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李宇;[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刘丽;[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之思考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评课、磨课和议课,评课、磨课和议课的目的是什么呢?从词义上,评是什么呢?是评价、评定、评论,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论、评价和评定。磨是什么呢?在“如琢如磨”中,“玉不琢,不成器”,琢是成型的加工,磨是使其光滑、圆润的加工;磨课是对已经成型的课进行打磨和加工,使其更加精美。议是议论,是对话,是讨论,议课是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从适用对象上,评课基于判定,目的在于分辨差别,判定等第,并把结论用于教学和教师奖惩。磨课主要指向课堂改进,它是参与者围绕已经上过的课进行琢磨,目的是帮助授课者再上这一课,使这一节更加完美,以用于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展示和竞赛为多。可以说,磨课是参与者为授课老师提供一种方法,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从实际用途看,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评课、磨课和议课都必须在观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观课,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呢?
  一、观察课堂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
  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性质这个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就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二、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有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统计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如,语文课堂上最好是全体学生自由大胆地读,少个别精彩的读。整体的提高,靠的是大多数都在读。重在引领朗读一般的学生,促进提升。优等生的朗读,重在示范,要控制展示的次数。课堂写的练习,最好,课堂的安静,会引导学生都在动笔,静静的思考,容易做到全员参与,再加上老师的巡视督导。课堂上的写,最能调动学生的广泛参与。
  二是观察统计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深度,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提出问题后3-6秒就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得甚至不到3秒,从中反映出要么教师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思考价值,要么就是教师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者他人的答案。要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例如学生读得深不深,关键是教师研读文本深不深,读得透不透。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有深度,会引领学生读的有深度。方法:用矛盾促进思维。为什么写了这个内容?不写行吗?为什么不写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表达不那样表达?
  三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四是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是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三、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一句话: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是调控能力:观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3)教学策略: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观察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等等;观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观察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三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四、分析课堂的剧本──课程性质
  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为了达成目标怎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采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怎样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的语文课,课堂上就是要有“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五、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我认为的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堂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是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的。
——人教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教师面试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师面试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