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到23岁都是很大胆的,24岁得了焦虑症表现到现在两年了,家里人骂得很,都说越长大越没用,我也

[text]返回顶部&/&深圳90后原住民 :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围观&·&&0评论&·&&0香蕉&/&&&/&&已收藏&/&&/&深圳90后原住民 :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
他们形容家里的房子,量词是&栋&
他们最好不要与外地人通婚
他们有人情味熟悉中国民俗
有这样一群90后。 他们住在村子里。
他们小时候与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山、到海边玩耍;他们试过到外面捡柴回家,烧大锅饭;他们与同村的小孩们上一个小学,与隔壁几条村的小孩们上一个中学;他们的恋爱、升学、找工作,都不是秘密,无论村头村尾,男女老少都掌握着村中的全部消息;他们会按照家谱辈分取名;他们生活在庞大家族里,逢年过节与成群的堂表弟妹聚集一堂,成年时,还会在传统的成人礼上接受家族亲人们的祝福;他们熟知着正月不可以剪头发、买鞋子,初一、十五不能洗头等古老的习俗禁忌&&
他们不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深圳。他们是被外界艳羡,但同时亦被边缘化的深圳原住民。
在外界眼里,他们提起家里的房子都是&那些房子&或&几栋房子&,他们应该开着跑车,他们靠着土地与股份分红就能活得很滋润。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逆袭与奋斗,在他们的脸上横竖都是写着&有钱&&&但这些,有些可能是真实的,但有些可能是被误解的。独特的身份标签的背后,亦有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与观念。
在外界眼里,提起他们似乎总是带着沉重的情绪,抱着抢救深圳文脉的心情去看待他们,似乎他们如果一旦不按族谱起名、一旦忘却古老习俗、一旦离开村落、一旦老房子被拆迁&&深圳的集体记忆即将消散,深圳的历史即将无处可寻。
日前,一场90后原住民的沙龙在深港人文生活馆举行,谈起他们的&那些房子&,谈起他们的爱与忧愁,谈起他们的被误解与被边缘&&本期周末专题将已经被定格为繁华深圳里最有钱的这批90后的&原住民&标签褪去,亦将把这些物质的虚妄、历史的沉重褪去,平静地观察他们、呈现他们、解读他们。那是有关90后原住民的爱情观、事业观、财富观。
原住民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尽量不与外地人通婚
关于90后原住民的误解与真相
误解:他们超级有钱,只要不吸毒,干什么都行。
真相:原住民有有钱人也有穷人,也有鄙视链。关内的鄙视关外的,房子多的鄙视房子少的。
误解:他们不需要工作,整天等着分红就能活得滋润。
真相:有些原住民需要工作才能养活自己,但他们不需要为工作发愁,实在找不到,村子里有职位等候着。
误解:嫁到原住民家里,什么家务都不需要干。
真相:你会被谴责、训斥,羞愧地活在整个村子的舆论中,声名狼藉。
误解:他们是衔着几栋房子出生的高帅富、白富美,没吃过苦。
真相:有些关外的90后原住民甚至捡过柴火、烧过大锅饭。
误解:他们的父母会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帮他们填志愿、选专业,找未来的方向,求子女成龙凤。
真相:多数90后原住民父母并不插手,他们文化不高,孩子们自主权大
原住民最好不和外地人通婚&怕别人图钱&
&你问我是哪条村子的?是问我爸爸的,还是我妈妈的?&
深圳人在问&你是哪里人&的时候,&哪里&所指的区域限定都是省份,或者是城市,而在小麦的眼里&哪里&的边界是村落。
他的父亲是宝安区公明根竹园的,他的妈妈是公明合水口村的。根据百度地图,这两个村落距离3公里多些。小麦是&纯&的深圳原住民后代。
事实上,原住民之间的通婚被&默认为&最佳的选择。宝安区西乡河东村的黄冠达说:&我父母认为,媳妇最好找回本地的,门当户对啊。找外地的,家里只有我一个儿子,如果过年过节老是往老婆娘家那边跑,丢下爸妈他们会感觉很闷,而且习俗也不一样。&
习俗不过是其中原因之一。更多的原因,可能是那个众所周知的&&&深圳原住民绝大部分会有分红和楼租。而这也成为了他们提防外地人的原因所在。宝安区西乡河东村的慧娟说:&有些村里人会觉得外地人嫁过来的话会不会有别的居心?说到底,就是怕别人图的是钱。&因为,她看到村里有些家庭娶了外地的媳妇,整天打麻将,不做家务不带小孩。对此,宝安区西乡麻布村的小凯也表示同感:&我们村有几个娶了外省的,结了婚后很愿意干活,生完孩子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连吃饭都要别人端到房间里去给她吃。村里人就认为娶外地媳妇不好。&
已经在武汉上大学的小凯也曾经交过一个外省女朋友。&没多久就分手了。&小凯认为,&这倒没有经济上的原因,只是两个人长大的地方不一样,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方面很容易会出现矛盾。&
如果说90后原住民男生更偏爱深圳人或广东人,那么女生们则普遍不太&领情&。&我不是很喜欢本地的男生,我觉得本地的男生有好逸恶劳的感觉。我觉得男生勤奋上进很重要,不一定要有钱。&宝安区西乡河东村的冯颖琳认为,只要自己幸福,父母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多管制的。同村的慧娟也表示赞同:&我家长也没有特别要求要找本地人,我自己也没有想找。身边很多朋友都比较贪玩,每天花家里的钱也不念书。我妈也说&本地的质量不太好&。&
工作不是为了谋生,绝大部分原住民不缺钱!
&逆袭&在90后原住民的词典里根本不存在。不愁吃,不愁穿,关键还不愁住。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本身就已经是&高帅富&、&白富美&。他们根本不需要等待公主与王子的出现,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已经是,即便是还在上学,他们也是只差一个&吻&就会变成王子的青蛙王子。
同在深圳长大,原住民与深二代似乎还是有所不同。在90后原住民的眼里,深二代不太有从小就享受生活的观念。小凯认为,这不是经济的问题,而是家里的氛围会迫使他努力用功去读书,因为深二代的财富是靠奋斗出来的,他们更信仰奋斗学、成功学。小凯坦然地说,这种对比在他到了省外后会更加强烈。&我是觉得不需要太刻苦,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能毕业。因为我们学校比较出名的一点就是每年跳楼率蛮高的,经常有一些心理辅导什么的,我觉得自己过得轻松开心就好了,只要保证毕业就可以了。&在小凯看来,这样的想法是来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里一直对我说,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死。以前我高中的时候是一直想出省读个好点的学校,改变别人对本地人读书不好的观念。但是当我到外面之后,我开始明白,当以后即使不找工作也能养活自己时,那么去工作,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说去谋生、去养活自己。&
不过,程辉则认为即使在原住民之中,也存在较为悬殊的贫富差异,原住民没有外界想象中的富裕。&说实话,如果我不工作,我是养不活我自己的。&程辉说。但是对于事业,程辉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以后赚足够的钱,不用为生活发愁就好。我很迷恋物质,我是那种什么都想要的,就会很努力去得到&。
事实上,他的不规划亦是有退路的。正如在深大上学的华仔(西乡黄田村)所说,&我想出去自己闯荡,不想回家。看看自己能不能开公司,混不下去就回村里干吧&。
回村里工作,是90后原住民特有的一条后路。有的原住民毕业后会选择到村委会工作,或者当村里工厂的挂名厂长,这些工作的要求都不会太高,而且职位大部分都是为原住民保留的。
而谈及家长的期盼,用程辉的话说就是,&不求你很聪明,只要你健康,不走上歪路就可以了&。
长幼有序,顶撞长辈会被全村人骂
在深二代关注着出国留学、移民的话题时,家住龙岗、宝安的90后原住民即便提到工作、创业的地理半径亦不会超越深圳市。而这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村子以外的世界了。
&我哥曾经问过我考研要不要考到外国去,然后在那里定居。不过我不想考研。&小凯说。没有移民的意愿,而这正是90后原住民普遍的想法。&因为我们从小在村里长大,跟那些在高楼大厦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我觉得我们从小到大是比较有人情味的,村里同辈的都会认识,朋友家人都在这里,所以一般都不会离开村子的。&程辉说。
村子对于他们而言,是他们的家庭,是他们的学校,是他们的SH O PPIN G M A LL,亦是他们的游乐场,将来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办公室。深圳人的城市冷漠病在这里根本无法滋生,深圳人对小城小镇的乡愁在这里可以融化,深圳人所向往的比邻相望也可以在这里每天上演。当然,这些亦会对这些90后们有所困扰&&&谁家小孩谈恋爱了、谁家小孩打架了、谁家小孩买车了&&就连谁家小孩接受报纸访问,要登报纸了,都会是全村人的新闻。
不仅如此,深刻的长幼有序观也和许多倡导民主的深二代家庭有所不同。对90后原住民来说,顶撞长辈是万万不可的。&如果顶撞的话,整村人都会传开、训斥你的。&小麦说。小凯也说:&我是特别怕麻烦的,父母让我干什么,我基本都会听,如果不听,也绝不会顶嘴的。&
而对于深二代而言,几乎是文物一样的家谱,也还存在于90后原住民的生活中。&我跟我哥哥的名字还是按照族谱的辈分来起名字的。&程辉说,而在小麦的家里,他们虽然不会按家谱起名字,但名字还是会被家谱记录下来。
他们身上更古老的地方在于,他们熟知着深二代甚至没听说过的习俗,例如正月不能买鞋、正月不能剪头发等等。民俗就活在他们的身边。&我想起小时候,村里大家都说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有个阿婆看到外来的打工妹初一、十五洗头,就拿着棍子去打她们。&华仔笑着说。
他们就像深圳90后里的古老人种一样。深圳的习俗与记忆烙印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90后原住民典型样本
被公派留学,她是原住民中少有的&学霸&
小诗,女,19岁,西乡固戍村村民,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公派赴英国留学
90后原住民的标签应该是什么?买名牌,开跑车?玩游艇,养马驹?总之,无前途之隐忧,无逆袭之烦恼。总之,什么想走就走的旅行、想爱就爱的人、想睡就睡的夜晚、想懒就懒的清晨&&他们都唾手可得。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想挂就挂的科目都不是梦想。而&成绩好的&,会被认为是&奇葩&。有这种看法的,不仅是深圳移民,也包括原住民自己。而家住宝安区西乡固戍村的小诗就是这样的一朵&奇葩&。
&你从小是村里学习最好的吗?&听到这个问题,小诗笑了,默默点了头。小诗记得,在宝安区西乡固戍村,从小和自己一起念小学、中学的原住民同学越来越少,而最后高考能考上重本的就更少了。
小诗的自觉和勤奋,在深圳90后原住民中都算是少见的。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她,今年9月刚刚乘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开始她新一年的公派出国交换学习生活,而这个公派名额,在北语的国际政治班里,是成绩排名前7%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的。
在小诗看来,之所以比起同龄的原住民们更自觉勤奋,是因为自己有一个目标,而这是许多原住民缺乏的。&自从喜欢上对外汉语之后,我就有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能将中华文化弘扬到全世界。能从事自己的喜欢的工作,会感到很开心。&小诗谈起自己未来的时候,有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情怀和乌托邦式的美感,似乎与这个物质的世界格格不入。而这亦与原住民家庭拥有稳定收入有很大程度的关系。正因为经济上的无忧,小诗父母对小诗没有严苛的要求,从小到大,小诗都拥有着很大的自主权,想做的事父母基本上都支持。小诗的父母曾陪小诗到香港追星、陪她排队拿明星签名,甚至陪她看演唱会。不仅如此,在升学和填志愿时,小诗也全权自主,&因为他们不是很懂这方面的东西,就会放手让我自己去选&。
在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小诗接触到不少深二代。&他们的忧患意识会比较强。&这是小诗对深二代印象最深的地方,&班上的同学,排名比较前的本地人很少。普遍来说,深二代会比本地人努力很多。不过,我和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会不太一样。具体来说,关注的东西不太一样,她们会比较关注恋爱的话题,我就比较少关注这些,我会比较喜欢看新闻,看自己专业的事情。&
相比而言,她的奋斗动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自我追求。&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因为它不属于我。&
原住民中当义工的不多,她已是&五星级义工&
冯颖琳,19岁,西乡固戍村村民,广州体育学院学生
&当我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深圳原住民的时候,他们都表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觉得原住民和像我这样的90后不会做这样奉献爱心的劳动。&冯颖琳回想起四年前自己第一次参加义工活动的情景时这样说道。义工与原住民,特别是年轻的90后原住民之间的等号,被家住宝安区西乡河东村的冯颖琳画上。这个小女孩已经服务超过1000个小时,被评为&深圳五星级义工&了。
四年前,冯颖琳第一次参加义工活动。这对村里来说,绝对是一件新奇的事。村头村尾的亲戚们都会很惊讶地问&咦?你去参加义工了啦?&
而这种惊讶的表情不仅在村民的脸上,也在义工团队中其他人的脸上。在那些&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外乡人看来,原住民就是一帮拥有很多财产,但并不劳动的人。&他们都觉得原住民过的就是吃喝玩乐和好逸恶劳的生活,与义工无关。&冯颖琳说。
但是,冯颖琳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冯颖琳还记得,自己刚加入义工时,恰好遇上新安义工联在宝安大道各大重要路口开展文明劝导活动。8月的深圳路口,热气氤氲,有一股焦炙的味道在横行。肤色白皙的冯颖琳在经历了躲太阳伞的踌躇犹豫之后,终于鼓足勇气,暴晒在太阳下劝导行人。炙烤的阳光也给了她一次有关人生的全新洗礼。
除了得到长辈们的理解与支持之外,冯颖琳也经常向身边同龄的原住民朋友们推广义工的爱心活动。&雅安地震那时,我在新安U站搞了一次活动,我鼓励我的同学将他所学的音乐特长展示出来,那次,他在义工活动中为市民献唱。&
事实上,在普通人看来,即便原住民这些高帅富、白富美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助人的心,也多会通过捐钱等慈善方式,而不是去当一名吃苦的义工。但冯颖琳偏偏想把这&差事&当成自己的工作。冯颖琳想过,要当一名全职社工。社工的收入并不高,但原住民的家庭条件让她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原住民家庭收入比较稳定,这让我可以更自由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
拜着菩萨打着高尔夫,在传统和时尚中自由穿越
曾康,深圳东门原住民,深圳中学毕业生
早上起床,曾康马上凑到客厅中央的观音像下,做出身体与地板平行的90度躬身姿势,虔诚地给为他们家带来好运的菩萨上一炷香&&持续3分钟后,他由躬姿变成蹲姿,系上马丁大夫皮鞋的鞋带,若有所思地望了望窗外的天色,掏出他高配置、高版本的安卓手机猛吼一句:&哥们,今天天气这么好,咱们是去打高尔夫、网球还是保龄球?&
这是90后原住民曾康假期中&例课&一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他已经演绎了好几百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敬奉传统和神明,又要时尚生活&。因此,他和他的邻居们,拜个神也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渐渐拜出了各种升级版&&40年前,他们家还是一间东门村落的小木屋时,灶王爷是他们的敬奉对象,后来又是关二哥,再后来乔迁新居,才换成了现在这尊专门请法师&开光&的大慈大悲菩萨。但拜神动作却祖上三代代代相传,像体操一样精确&&& 鞠躬、作揖、上香、默念三分钟
但结束了这三分钟之后,曾康马上穿越回现代&&&他对衣装、行头十分较真,口头禅是&你得穿得像个人样&,但所谓&人样&的标准很高,日本明星木村拓哉是他心目中的理想标准,而香港明星黄伟文则是他的及格标准。每次从香港购回的名牌衣装,他都要根据自己的身材和气质进行D IY改造&&&家中书房的小型缝纫机(父辈传下)从来都没有闲着,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少年端坐在此,把格仔衫的衣袖剪裁得更加透风清爽,或者给浑白色的素衣配上自己最钟爱的纹路。尽管,作为一代村民,曾康对耕种知识一无所知,但&绣花织布&之类的传统活在他手上没有失传。
和众多形容自家房子的量词动辄是&那些&、&那栋&的原住民一样,曾康至少在一百年内无需顾虑房子问题,但他挑选女朋友就有些犯难。和其他原住民同乡不同,他不在乎身高、家世、工作、房子、同村之类的&现实&因素,但他的要求却颇为另类。&找另一半星座、血型、国籍都不重要,相反性格爱好很重要,比如你至少得学会玩微信、微博吧,现在谁还用Q Q这样的屌丝聊天工具?&这是重要贴士&&&削尖脑袋欲嫁入本地家族的妙龄女郎要牢记,要学会玩微信,千万不要用Q Q!
&找对象条件差点也没关系,有一栋房子一辆车就凑合吧&
90后原住民典型样本
不敢告诉男友,她拿到的分红比他收入还高
LAM,女,23岁,龙华大浪村原住民
来自祖辈都信奉基督教村落的LAM强调她们家和普通的深圳土著有区别,&至少我们村会更讲究优生优育,比如我妈妈也大概是29岁才生下我&。可这些并不能妨碍到深圳土著们的普遍早婚风气,LA M的表妹刚上大学已经很认真地在谈婚论嫁,&她和男友从中学开始拍拖,已经在一起很长时间&。
据LAM的描述,与男友在中学相遇,接着恋爱,最后20多岁结婚是深圳土著女孩最常见的婚恋轨迹,90后土著们也这么执行着,&27岁不结婚很少见&。不婚主义在这里不可能发生,&35岁不结婚,全家都会被村里人笑话&。
可LA M说自己是异类,&我大学是去加拿大念,现在又在香港读硕士,可能在外面的时间长,反而想多要些自由,不想那么早结婚&。可其实她的男友也来自校园恋情,拍拖5年,盘算着结婚,两个人已经见过双方父母,&因为我也快27岁了&。
不过和普通的恋爱不一样的是她对男友有秘密,&至今没告诉他我每个月可以拿到村里分红,因为这样一来我每个月的收入比已经工作的他还要多,但我还在上学&。同时不能告诉男友的是分红不仅每月都有,年底村里还会发大红包&红包至少5位数起&。
因为这些得来太容易的财富,深圳土著们比一般人更注意门当户对,&我们村这么久才有一位外地媳妇嫁进来,基本上父母会希望我们还是和土著在一起,两个人生长背景差不多,家庭环境差不多。但现在土著的基数越来越小,标准已经放宽到能够说粤语的广东人,这样至少能一起喝茶&。
结婚不仅是相爱那么简单,重点是分地产
姚永皓,男,23岁,光明新区原住民
23岁的姚永皓现在偶尔怕回家的原因是妈妈会催着他去相亲,&同龄的男生不少都已经结婚了,所以家里人会让我至少先拖个女友回家看看&。
但他也清楚在深圳土著的世界里,结婚不仅仅是相爱那么简单,&有朋友恋爱三个月就结婚,我们都挺惊讶,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那段时间他们村要分地产,如果结婚可以分得多些,所以他就赶紧结了&。
不少深圳土著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溏心风暴&里,村里的分红和地产都有必要争争,而结婚是其中有利手段,&因为我们家早搬出村子,所以没分红,没考虑那么多,但还是很多村有分红概念,如果男生结婚即可以得到双份分红&。
如果钱不够花,作为深圳土著男性去结个婚都是不错的选择。&结婚的对象没想象中那么严格,一定要同样是深圳土著,我个人是觉得女孩能讲粤语就好。&门当户对是土著们考虑最多的问题,&毕竟家里的条件摆在那里啊&。而在姚永皓的印象里,村里唯一离婚的夫妻是因为妻子不能生育,&所以至少要娶一个看起来能生的女孩,对长辈有所交代&。
19岁就得相亲,26岁不结婚就是堕落
阿月,23岁,固戍村原住民
阿月19岁的时候,被安排去了第一个&相亲&,妈妈最满意的是对方英语很好,这是她和自己一家人开始包办和反包办持久战的序幕。
阿月记得对方一家是妈妈的同事,两家很熟,所以她也没多想。等到了酒楼发现气氛异样,平时两个爸爸见面大咧咧地互相招呼,这次忽然挺直身板,恭敬地和对方握手。两位妈妈对他俩左看右看,一副喜不自禁的表情。
&这算什么!相亲吗?&阿月一回家冲妈妈嚷,放在过去深圳原住民的女孩19岁相亲不算什么新闻,在父母一辈眼里,谈几年就结婚,23岁生孩子,多么完美的轨迹。但是90后的阿月总觉得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拉去相亲是被愚弄了,妈妈只好打死不承认。
其实比起本村的人,阿月觉得妈妈已经非常开明了。只要是广东省内的原住民高富帅她都能接受,并不需要非得深圳。但是&不能嫁给外省人&是全家公认,因为没有安全感。&你瞧瞧小偷、小三和骗子不都是外省人吗?&奶奶很早就教育她,&外省人把你搞怀孕哪里会娶你,一定要你流掉,千万别上当。还有潮汕、客家和福建的不能嫁,嫁过去做媳妇没地位。&
外婆和奶奶也是包办相亲大军的中坚力量,外婆有八个孩子,按理说有一群外孙女,阿月不应该是唯一目标。在改革开放前,有几个子女跑到香港,现在阿月几位表姐已经26、27岁,都还单身,在外婆看来她们已经堕落了。她一逮住阿月就唠叨:&月啊,其实不要那么挑剔,找一个条件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有一栋楼和一辆车就好。&
阿月发现,本地的男孩也更喜欢外省姑娘,因为外省女孩子&又瘦又美&,还有工作,不像很多本地女孩,早早就不读书,不工作等着嫁人。
家里并不鼓励女孩多读书,不过阿月还是坚持在高中毕业后读了成人自考,主修行政管理,现在的工作听起来倒还真和专业有关,在村里做行政,&其实就是保安打架了去劝劝,没那么高端。&她挑起眉毛撅起嘴,做出一个对自己工作很&不屑&的表情,在工作中她几乎也遇不到合适的男孩。
最近一段时间她接替了妈妈在村里的工作,因为妈妈竟然在几个月前开始自学英语,而且参加学习班,一节课不落地认真学习,她告诉阿月是因为想出国自由行。&鬼才信她,我总觉得是因为她满意的相亲对象英语好,刺激了她。&有这样一位用生命给自己相亲的妈妈,阿月已经预感自己哪一天会坚持不住,败下阵来,嫁给那位英语很好的原住民小伙儿。
90后媳妇和婆婆无矛盾,因为都是本地人
邱秋,女,23岁,蔡屋围村原住民
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本经典巨著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一百零一种婆媳问题&,几乎所有已婚夫妇都避免不了翻到这一页。所以,当结婚一年、怀孕37周的邱秋瞪大眼睛说&我婆婆对我比对我老公还要好噢&的时候,让人难以置信。
在各种引诱之下,邱秋还是努力地说了几句婆婆的坏话。比如说太在乎她肚子里的孩子以致于每天都换着花样炖汤逼她喝,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都不考虑一下她想吃什么嘛。比如说家里明明有三套房子在出租,但还是以亲情绑架让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她和她老公独占了整个三楼。比如说她去年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直接结婚时婆婆还一直安慰说不着急。
拎着一个箱子从蔡屋围村嫁到泥岗村的她从小到大周围生活的圈子都是本地人,她和男朋友拍拖三年后毕业就结了婚,一切顺利得都像一个自产自销的流水线,嫁妆和彩礼也就是常规的一套房子、一辆车。她的婆婆和妈妈也有不少共同朋友,所以也并没有太多和长辈冲突的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本地婆婆都这么好相处,遇到外地人她们还是很凶悍的。邱秋婆婆的一个远方亲戚,因为在处理一套房子的买卖问题上和儿子产生争执,房产证上被儿媳妇偷偷换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一家人鸡犬不宁,决裂到闹上了法庭。这件事邱秋婆婆并没有详细地了解前因后果,但是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果然不能找外地媳妇啊&。邱秋也很认真地表示:&那个湖南媳妇好恐怖,骗房子太有手段了。&
即使半个小时之前邱秋还坚持官方说法,认为婆媳之间和睦跟同是本地人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两个人都懂得维持,但转眼在轻微地域歧视和别人家的婆媳矛盾这两个问题上,邱秋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婆婆这一边捍卫深圳本地人的观念。据说两个女人的友谊往往是建立在一起说第三个女人坏话上,从这一点上来看,邱秋和她婆婆应该是真爱。
他找工作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太游手好闲&
文仔,22岁,龙岗区布吉镇下李朗村原住民
作为祖辈都扎根深圳的资深土著,文仔享受到这座城市发展奇迹的时候显然来得有点晚。2006年,他家所在的下李朗村才有了开发的势头,关于那一年的印象,村里所有人的记忆大概就是全村的瓦房都被推平起了高楼,从前只能对着报纸电视心生艳羡的关内原住民生活,总算燎原到了下李朗村。一番重建之后,文仔家的小平房变成了两栋十几层的出租屋,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房子在村里实在算&不多&。
&一夜致富&的时间节点,恰好是文仔快读高三的那一年,钱带来的好处除了可以摆阔气,还有随之而来的高考压力骤减。不过对于下李朗村的原住民来说,升学压力本来也不大,当别人家的孩子被威逼利诱出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文仔和他的小伙伴们却在村巷里横冲直撞,补习班在他心里根本没概念,从小爸妈对于他的成绩就撂下一句话:压力别那么大,活得开心最重要。以至于当文仔考上深职院的时候,父母竟然有些喜极而泣。村里取而代之的,是将中小学的&专车&(村里出资专门为接送学生买的校车)待遇换成了每学年一次的奖学金,连着发了三年。
22年,文仔的生活轨迹几乎全部停留在深圳,他只有一件事情非常确定:不离开深圳,甚至不搬离下李朗村,这在他的原住民朋友圈子里几乎已是共识。当家里的两栋出租屋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文仔总是有件事情很想不通:他们靠什么来维系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因为至今文仔都在懊悔自己中学时代与父母生疏的青春期叛逆,&我有个朋友,那个时候两年多都没跟她的妈妈说话,现在后悔得不得了。本来我们出去读书与父母的联系已经减少了,如果现在再搬出去住,根本不知道要拿什么来维持与父母的感情&!所以,如果不是实在推托不掉的事,文仔几乎是雷打不动地赶回家吃晚饭,因为饭桌上与父母的闲聊比什么都重要。最近,他有点不大适应,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太游手好闲,他找了一份根本不考虑待遇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是他每周回家吃饭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了。
谈情说爱都离不开家族利益
玛蕊,23岁,已婚已育,关内中心地段原住民
&你是不是被人利用了?&这是玛蕊在告诉爸妈,自己准备和同村里的男生开始一段正式恋情时被问到的第一句话。
后来的婚姻事实证明,深圳关内原住民结婚,永远都摆脱不掉家族与家族、村与村之间的利益链接点,他们永远都在追求将利益最大化,哪怕是婚姻。玛蕊和比自己大4岁的同村老公将两个家族通过婚姻形式联系在一起,终于成为村内企业最大股东拥有者。最大股东?对于关内原住民而言,最大股东的诱惑太大了,它意味着你们家在村内企业拥有更多发言权、更多投票权、更多分红,甚至可以决策董事长、总经理和各种机要部门的人员任用。
据说,玛蕊所在的村子,村内企业的派系斗争从未停歇过。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将其分为红派和白派。玛蕊所在的派系是红派,玛蕊老公是中立派系。在玛蕊没有结婚前,村内前任掌权者正是红派,但随着红派掌权者年纪渐老,白派通过联婚等方式逐渐掌握企业内重要部位,逐渐有与红派抗争的能力,慢慢展露野心想要取代红派的统领地位。2011年前后,村内红、白两派的派系平衡,突然被玛蕊和她老公的结合打破了,红派突然壮大实力,再次稳固地位,至少五年内,白派不可能再有篡权谋位的机会。
玛蕊把和自己家族敌对的势力称为&反动分子&,当她把这四个字说出口时,完全没有搞笑和戏谑的成分,平时她就是和家人这样在背地里称呼对方的。当初,为了破坏红派的统领地位,白派一直在村内散播玛蕊各种不好的传言,试图通过谣言破坏这桩婚姻。宣布准备结婚的消息随后半个月内,玛蕊老公收到十多通骚扰电话,全是村民打来的,电话内容诸如,玛蕊的恋爱史、玛蕊的前任男友与现任老公的关系、玛蕊的身材样貌等等,&那段时间自己就像是明星,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议论,甚至连外村的都开始知道关于我前任的各种八卦。&玛蕊这样说,完全一副习以为常的语气。
玛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关内原住民90后,她读书在原住民们最爱的深圳高职院;曾经结交过外省男友,但在父母干涉下还是以分手告终;24岁前完成人生两件大事&&&结婚和生子,做全职妈妈,每天不必忧劳挤公交、地铁,买房和买车,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人生简直没有任何风险和意外。
在经历过结婚大作战之后,她慢慢从村内八卦女主的位置上退下来。尽管还有敌对势力不甘心,但也只能把关注焦点转移到下一波即将结婚的新人身上,再重新揣测利益分部和敌情阵势,进行新一轮的斗争和循环。
不要以为90后原住民有多反叛,对于女生而言,她们的世界里更多是相亲、择偶和家庭。玛蕊形容自己是最低调的90后原住民,至少自己并没有用豪车和全身名牌包装自己。但在骨子里,她们深埋的是原住民的血统,想的是如何再多盖一栋10层的楼,每月多收取10万的租金。
在玛蕊村子的世界观里,男生是神,女生是人。神和人的区别是,前者可以被无限憧憬和礼仪对待,后者只能尝试各种酸甜苦辣,然后还不允许抱怨。玛蕊的村子有&福利&这种说法,村里企业每年会给村内男生进行分红,每年几万至十几万不等,而女生却没有这种待遇。而村内的男生如果结婚生了男孩,那么这个男孩也会继续享受父亲的&福利&。村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本村男生如果娶了老婆,那么老婆每年也会固定收到村里的分红,这笔分红随着结婚年限的增加,每年还有所递增,直到死去。就算男生娶了外地老婆,等这笔分红递增到一定年限,那么外地老婆的分红就会和本地人一样了。
也就是说以玛蕊为例,一家三口,自己的儿子和老公可以享受两份村里的&福利&,自己则享受嫁给本村男的结婚分红。光是这笔钱,每年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我们村,本村未嫁女生是没有任何分红和福利的,但村里又有这些福利,所以所有本村女生都希望能嫁个本村男生。很多男生、女生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感情,大人们也会主动策划各种相亲活动。总之,关内原住村的现实就是,谁在村内的人口越多就越有话语权,这家人就会慢慢上位,最后掌握实权,那些朴素的民风民情更像是关外原住村才会出现,因为他们基本不和外界接触,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内原住民活得更实际和物质,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玛蕊这样说。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还是请大家耐心看完吧。最后作为一个深圳土著我表示这篇文章各种黑啊!土著的生活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的。这是本人第一次投稿,也没塞香蕉什么的,但是还是希望猴子能过吧深圳90后原住民 :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该投稿暂无简介深圳90后&原住民&: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深圳90后&原住民&:100年内不担心没房住[+展开简介]投1蕉安利给基友官方下载友情链接反馈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Copyright (C)
AcFun. 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