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英语大神别追我免费阅读看选择阅读?

英语选择阅读 求大神_百度知道有没有大神研究过七选五阅读的解题技巧_英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80,738贴子:
有没有大神研究过七选五阅读的解题技巧收藏
总有一个空选不对,是看这一段的关键词来找选项吗说实话对很多阅读理解的选项真心理解不了,现在又多了个七选五阅读。求大神指导。顺带征寻小伙伴,湖北高二理科
两个数字河蟹吗?六选八阅读,更符合人情
当年科举路 五花八门,最后是越折腾越衰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正文
要怎么才能和大神一样轻松读英文原版书?
  是不是眼看网络上的大神们轻松阅读一些专业英文书籍,看剧直接看生肉,爱好是听国外公开课。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这样?下面分享一些小方法:
  提高你的阅读量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种现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真的。 提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多读,大量的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在你大量阅读的过程当中,你能够产生英文语境,不间断使用英语,避免中文思维,提高你对英文的理解能力,你不需要知道任何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你只需要知道它传达的形象或感觉,这才是人学习语言的正确方法。
  只读英文原版书
  只读英文原版书,只读英文原版书,只读英文原版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吧。既然是学习英语,那当然一定要使用原版书籍了。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写作手法都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最重要的是,原版书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学习读物,很多读者反映,中国译者翻译出来的中文比英文还难懂。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既然是流畅阅读,那么有兴趣读下去也是非常关键的,毕竟人的毅力有时候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坚硬,况且何必把一件能够享受的事做的那么痛苦呢?达到目的固然重要,但是沿途的快乐依然可以得到。选择有关于你喜欢的事物或者你所学习的专业等等都可以,愉悦的心理暗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掌握阅读技巧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文章结构,比如你阅读论文,就可以先阅读摘要,因为摘要概括了全文;阅读段落时,首先读懂首句,因为首句概括了全段。比如你读诗集类的文学作品,你就需要一字一句细细琢磨透彻,每一句都是作者感情的流露。这样分门别类,有技巧的阅读,能够帮助你快速抓住一本书的主旨,不至于书读到一半也像无头苍蝇一般不着边际。
  看纪录片
  与其看《反恐24小时》、《越狱》这样的美剧,还不如多看看英国BBC记录片这种知识密度远高于美剧但又比公开课低点但更有趣味性的音视频资料。里面的口语正统地道,并且语速不快,还有迷人的人文景观让你大开眼界,大把大把的知识素材让你受益良多。
  尽量多地接触外国人
  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加入培训班也好,去英语角也好,寻找外国网友也好,总之你想要提高自己听懂英语的能力,那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听到最地道的英语。接触外国人与听英语磁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向你传达表达的内容是正面还是负面,你在这种face to face 的对话当中,会强力激发你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将国外剧变成音频反复收听
  如果你的确是各剧的忠实粉丝,那么你也可以继续延续你的热情来提高你的英语听力。你每看一集美剧之后,将它转化成音频,在你余暇的时间用来听,这样一看,你耳朵里听的是音频,但是脑海里轻轻松松又可以回顾你最爱的剧了。
  十月围城里有一段励志又经典的台词:“有喜好就会有执着,有执着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不顾一切。”
  所以,尽管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内心的热爱会促使你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并且拿下它!
本文共分2页
(一)360文章有大量转载的图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二)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站内图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0个工作日内与360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三)360,(中国A股上市公司立思辰成员企业,代码:300010),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开拓者,公司与、、、、、、、、、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
(四)留学360是全球互联网留学领先品牌,获得诸多,留学360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欢迎在线,提供服务。
(五)留学360-A股上市留学机构,连续多年常青藤大满贯获得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了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互联网留学 "10"人留学世界名校,至少"8"人选择咨询留学360;留学360名校录取数业内领先!留学360,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权威留学机构,专注互联网留学9年,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其中43人、 56人、43人、25人、38人、35人、290人、353人、1874人、1286人、1100人、120人、150人、227人、1241人,更多精彩案例,请登陆。
&&[] 文章生成时间为: 8:39:08
热门留学国家:
留学360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姓  名:
当前学历: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意向国家:
指定专家:
提交内容:
英国院校关注排行榜
12345678910
英国院校图库
英国推荐院校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简称布大,始建于...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是一所以科研为向导的英...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世界百强名...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简称谢大...萨塞克斯大学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促进布莱顿市的发展。19...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英国专业解读
英国留学热点介绍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只要你仔细看习大大出席活动的视频、照片,都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80后的翻译孙宁总能引起不少关注,这位低调稳重的外交部优秀青年,被网友称赞翻译和发音都很漂亮。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位大神当年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以为学英语有捷径,那就错了。
  有的办法虽然“笨”,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效果。
  “笨”办法有很多,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实践过、确实感到有用的几种。
  一、是听录音。
  初中时要求,每篇课文要听三十遍。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坚持下来,我反正照做了:
  每天晚上捧着随身听(那会儿还没有复读机),听一遍在纸上划一道杠,直到划满六个“正”字。
  虽然不能说每遍都精神高度集中,但那么多小时听下来,对语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当然,录音质量一定要高,最好是英语是母语的人用正常速度录制的,
  那种哗众取宠的“洋话连篇”之类就像魔咒,听得越多坏处越大。
  二是抄句型。
  我学3L时,老师上课要大家口头轮流造句,下课还要付诸笔头,造一页纸、大约十来句。
  我的句型就是这样学来的,一点秘诀都没有。
  当然,抄的时候不能“有手无心”,当时抄错是要重罚的。
  三是默读。
  平时做题、温书总是喜欢读出声来。
  时间一长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语感比同龄人好了许多,应该得益于此。
  用功,再加上点巧劲,进步会更快。
  要善于琢磨,举一反三。
  我记性差,不愿背(课文、单词、语法),就试着多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背了。
  到底是two third还是twothirds,中间有没有连字符?
  一般说on Monday,但前面的介词可不可以拿掉呢?
  是不是一定得说fishand chips,反过来就不行呢?
  这些都是我研究的对象。得到了答案还不满足,总要想一想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举一反三。
  做题也一样,每次都会问自己:出题人想考的是什么?
  这样,就不用陷于题海战术,白白浪费掉宝贵的时间和学英语的兴趣。
  那时只要考英语,前一天我准保在家看闲书或温习其他功课,第二天仍然考第一。
  初二上学期,我开始觉得自己上课“吃不饱”,怎么办?自己“开小灶”。
  当时广播里介绍台湾的一个英语教学节目Let’sTalk in English,
  心里就痒痒的,也没管学校只教到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变化,
  就“初生牛犊不怕虎”,买了书和磁带,跟着学了起来。
  刚开始很吃劲,生词多,语法没见过,经常莫明其妙。
  好在广播里老师教得耐心,我学得专心,渐渐地“拦路虎”少了。
  到了后两册,则几乎没有什么难点,跟复习一样了。
  有了这次经验,我就一发而不可收,不知天高地厚地学起了Family Album USA。
  刚开始每课恨不得能有几十个生词,正常语速、美国口语不太习惯,
  有时根本不知所云,别提多郁闷了。
  但我没有放弃。
  单词多,就一个一个查。
  一本《新英汉字典》,没多久边就被我摸黑了。
  语速快,就“抓大放小”。很快,我就学进去了,直到不能自拔。
  就这样,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大。
  但我没有急躁冒进,而是反省自己:自学没有老师指点,会不会学得太“油”了?
  于是想要找本扎实的教材帮自己夯实基础。
  恰巧这时中央台要播“零起点”的《许国璋电视英语》。
  我没觉得从头再学一遍字母、发音是浪费时间,
  儿时学书法的经历告诉我,基础越扎实,日后才能学得越快。
  整整一年,从ABC到鲁滨逊的故事,书上留下了我详细的笔记,
  课后习题的答案也密密麻麻地写在了留白处,到现在都是我轻易不示人的珍藏。
  每件事好像冥冥中都有安排。学鲁滨逊“伐木造船”时,
  我并没想到五年后大学的泛读课上会要求我们读这本书,
  而初三暑假我就已经一个字一个字地把这本书啃了一遍。
  学《看听学》时,也完全没想到日后会与作者的另一本力作New Concept English打交道,甚至爱不释手。
  “牛抗”(New Con的昵称)课课都堪称经典,每册都有自己的风格,字里行间透着英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和高贵。
  这套教材影响之大,有很多趣闻可资佐证。
  随便拉一个外校毕业生,让他说出一到三册第一课的标题相信都不是难事:
  从Excuse me到APrivate Conversation到A Puma at Large,每课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大学写作课,一次题目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同学中只要学过《新概念》的很难找到不用Suchis human nature that …的;
  翻译课,老师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怎么翻,很多人想都不想、
  张口就来:one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这里要提到许多外国语学校的一个早已不是秘密的法宝:
  背课文。
  初中三年,从3L到NCE前两册一共360课,我们背了整整三年。
  古代私塾先生要求童子诵读先贤哲言,否则就不能掌握祖宗文字;
  学外语其实也一样。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后悔的话,就是觉得当时背的东西不够多。
  学完了3L最后一课,快乐、充实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
  暑假做了遍当年的高考英语题,用了一半的时间,居然也能得131分。
  虽然知道标准化命题不能反映客观水平,做题在行并不表明英文水平高,
  但――凡人如我――心里还是挺得意。
  A Less TravelledRoad
  中学六年尤其高中三年,我都把英语当作一门我可以考高分、可以给我信心的科目,
  而没有意识到英语作为语言本身的魅力;
  所谓兴趣,不免带上了功利色彩。
  这种局面直到我把英语作为自己唯一的兴趣所在和着力点
  ――也就是到了北外英语系――才得到改变。
  英语作为专业该怎么学?
  这是我在北外第一学期遇到的最大难题。
  一开学,挫折就纷至沓来:语音、口语免修考试双双没过。
  怎么办?
  没办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赶。苦恼没法驱遣,就把它们淹没在书本中。
  但学习之余心里也嘀咕:自己到底行不行?
  很快,从横向比较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笔头比较强,基本功扎实。
  但瑜不掩瑕,口语差、不爱表达是我的两大弱点。
  这不能怪别人,谁叫中学时一直纵容自己的懒惰,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老师要编对话,总是千方百计地躲,欠了一屁股债等着老师“大赦”。
  痛定思痛,决定改弦更张。
  性格一下子改不了,就从其它方面努力。
  一是恶补语音。
  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在小花园里一个人苦练:
  一年后果然见成效,开始陆续有人夸我语音好了,可见天道酬勤。
  日后慢慢知道,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发音位置普遍靠前,这样发出来的音比较单薄,这是一弊。
  二是双元音马虎,后一个元音不发足,如bye听起来像汉语的“拜”,大错。
  三是重音常读错,弄得老外往往不知所云,须知重音在英语里的重要性好比四声之于汉语。
  四是长音偷工减料,常用短音敷衍了事,如region第一个音节。
  五是音节尾的m/n常吞掉,该闭口的不闭,如mine听起来像my。
  六是单元音不够饱满,无精打采掺在一堆辅音里面,如maintain中的两个/eI/很少受重视,总发成/mEn5ten/,再如man经常听着像men。
  七是该连的不连,一盘散沙,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GRE /7dVi:B:5ri:/中加入的连音/r/。
  八是该吞的不吞,如United States,又如wantto。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了。
  大二时,系里专门办了语音班,每周上一小时课。
  中国教授负责讲理论、演示英音,另请了位美国诗人演示美音。
  两人演示一丝不苟,合作天衣无缝,带我们一个一个音标地过。
  语篇选了前面讲到的A Private Conversation一文。
  文章不长,却教了半个学期:一句一句过,先英音、后美音,每个人都要过关,
  课下每句话还要念五十遍,务求和课上的演示分毫不差。
  这是天底下最“笨”的办法,可连最初的怀疑论者也不得不承认,最“笨”的办法在短短一学期后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点滴积累终于引发了质的改变。
  可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既讲到语音,不妨多说几句。
  常有人问,英音、美音模仿哪个好?
  答:语音本身没有高下之分,模范得地道都好。
  但英音学得不好易做作;美音学得不好易“油”,初学者不可不察。
  没有老师教的情况下怎样提高?
  答:勤查专门的发音字典,如有近百年历史的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除了标音准确、详尽,还常有说明。
  然后就是多听,精听,训练一双敏锐的耳朵,善于捕捉细小的差别。
  听力最好的教材莫过外国广播,BBC、VOA都行。
  查过字典,kilometre按英式读法重音在第二个――而非一般人以为的第一个音节――上,
  再经过BBC播音员的验证,印象就深了。
  努力的第二个方向,是讲话时不再满足于想象中的“地道”,而是力求清楚;
  要求自己说话不追求所谓的“流利”,而要言之有物。
  再有就是尽量创造“用”――而不仅仅是“说”――英语的环境,结对练口语不失为一招。
  两人长期对练,可以避免参加英语角问完
  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就无话可说而每次都低水平重复的尴尬。
  随着交流的深入,必定要求一定程度的语言来达意,这应当是一种高效率的、有表现力的英语。
  我们常见比赛选手在台上滔滔不绝,
  其实只消把他们的话翻成中文,就可见其内容的贫乏、逻辑的勉强。
  说中文时不会犯的毛病,为什么一到英语就都出来了呢?
  这里面固然有英语表达能力有限的问题,
  但是不是也因为说中文时是“说话”,而一到英语就当是“表演”的缘故呢?
  真实环境下的英语对话――真正用英语说清楚一件事、讲明白一个观点――
  可以避免这一点,做到语言与时俱进、内容求真务实。
  同时我也不放松自己的强项。
  先说听,其重要性我也是到工作以后才逐渐意识到的。
  听不懂别人的话,只知道自己一个劲说,有什么用?
  孤身在美国,听不懂警察的“Freeze!”不仅是笑话,更是人命攸关。
  听力是检验英语基本功的重要标尺:词汇量不大、语法不扎实、语感不强、背景知识不够,
  都会影响到听。
  怎么练习?
  我提供两个思路。
  一是听写。
  在北外前两年每周都要考听写:
  一篇短文,慢速听两遍要求全记下来,包括标点符号也要根据语法知识补上,这样理解、拼写都考到了,可谓一举两得。
  难一点的是五分钟常速新闻,不管听多少遍,只要一小时整理出一篇播音员可以照着念的文字稿,要求一字不差。
  二是泛听。
  广播除BBC、VOA外,CRI也可以听;电视有BBC、CNN、CCTV-9。
  现在资讯发达,网上有很多资源,下载、在线听都可以。
  开始可以捡感兴趣的听,以理解为目的,听时不妨随手写下好的和陌生的表达法,供事后记忆或查证。听前不要看文字稿,否则效果会打折扣。
  至于写,英文写作有几个误区,越是“好学生”越容易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喜欢用大词,用很“拽”的句式,追求形式(对仗、押韵)
  而忽略内容(有没有内容,有没有逻辑?)。
  再就是写作课 ---过时的教法
  ――按叙述、描写、论辩,因果、比较、时序分类教
  ――和GRE、TOEFL、四六级考试评分标准造成的“新八股”。
  怎么摆脱?
  一要多看,看各种类型的文章:小说、散文、新闻、信牍、社评、论文。
  二要多想,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道理?换种表达,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慢慢培养出对文章的辨识力。还要注意不迷信大家、古人,一切从交流出发,以有效交流为检验好文章的唯一标准。
  三要多写,哪怕是为写而写。读书笔记、日记、邮件――甚至情书――都可以尝试。
  写的时候目的要明确。我要达到什么目的?
  是分析作者文字背后的意图,还是记录今天的所做所想,抑或是赢得女孩子的芳心?
  想清楚了再打腹稿,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用简单、清楚的语言把想法付诸文字。
  写好了搁在一边,过段时间再看,等成就感过去,按英文逻辑通读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没有意义的大话、莫名其妙的比喻。
  不妨读出声来,看拗不拗口、顺不顺畅;可以读给没看过文章的人听,看好不好懂
  ――白居易写诗的方法,我们何尝不可借鉴?
  不满意了,改;文从改中出嘛。
  改的标准是什么?
  就英文而言,George Orwell、E BWhite、Sir Ernest Gowers等人的告诫仍然是金玉良言:
  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
  多用动词,少用名词;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多用英语词,少用外来词;
  多用具象词,少用抽象词;
  多用有表达力的词,少用滥调陈词;
  多用小词,少用大词,
  等等。
  不妨多读读Longman、Oxford的学生词典,只靠两千常用字就解释清楚几乎所有的英文词,是何种功夫!
  读写不分家。刚上大学时,老师总是讲名著简写本要读满二十本。
  这样做,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我以亲身经历担保,这绝对是好办法。
  读时不要选择生词多的,老查字典会影响情绪;
  找那些生词少或不影响理解的,一口气读下来,收获就在不经意的顺畅阅读中。
  大量阅读固然可以扩大词汇量,但这里的目的是理解和培养语感,不要“心有旁骛”,以致减损阅读本身给我们的快感。
  ――这一点,和我们幼时字还没认全就如饥似渴地读《西游记》异曲同工。
  除了名著简写本,语言简易的原版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像The Adventures ofSherlock Holmes、Love Story、TheBridges of the Madison County等。
  精读也少不了。
  这点一般大学强调得比较多,我就不浪费纸墨了。
  只是有一点:现在一般教材都喜欢选所谓的“时文”。
  学鲜活的、用得着的英语,作为一条原则我不反对。
  而且少数报纸、杂志的文章或充满洞见或嬉笑怒骂,确实值得读,如美国的The New Yorker,
  又如我的最爱、英国的The Economist。
  但“时髦”的另一面是未经时间检验,作学语言的范本未必合适。
  其实――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多读一些大作家笔下的文字,甚至读些剧本、诗,有百益而无一害。
  大二一段时间,我曾沉迷文学,一天到晚捧着Norton和Oxford的选本,好像走火入魔一般,课也不上。
  主要是读诗,除了文本本身,介绍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的文章也读一些,按时间顺序从古英语诗歌而下,直到读到一战。
  虽然读得很粗,还是在脑中建立了一个坐标,这是光读干巴巴的文学史做不到的。
  除了文学,语言学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谁叫我们拿的是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位呢?
  最早接触语言学,是在哲学课上听老师介绍de Saussure和他的《普通语言学》。
  读翻译过来的东西难免生涩,而且我隐约觉得索氏立论时有偏颇。
  正巧,手头有推崇历时研究法的Robert Burchfield的文章,更坚定了我的一些质疑。
  为了调和,也是为了更好地消化两种理论,我又找书看。
  有一本小书,David Crystal写的What is Linguistics?深入浅出、立论公允,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既发现了宝藏,哪能轻易放弃?我开始了孤身探宝。
  语音学有John Wells的Accentsof English,读后很多现象会豁然开朗。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William Labov等人的城市方言调查,看发音差别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再就是语法学。
  一门可以不断给我惊喜的学科,下决心把Randolph Quirk等人一千七百多页的大书A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读了三遍,惊诧、倾倒于理论的巨大阐释力。
  还有文体学,主要是上书作者之一、曾数次来华的Geoffrey Leech的几本书。
  语用学有Quirk的几部开山作品。还有词典学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词典我多说几句。
  从小到大用过十数种字典,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
  先说案头字典,若要例句多,不妨选Collins或剑桥系列;
  若要释义精,莫过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大一点的有上海译文的《英汉大词典》
  及其补编和商务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
  字典要多查,不能苛求每人都像一位师兄讲的那样,“把字典当作枕边书,睡前必读”,
  但至少要抵制住电子词典的诱惑,以免欲速不达。
  由字典,我想到单词。
  曾几何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好像没有背过从A到Z的“红宝书”、“黑宝书”之类就不算学过英语,这实在是误导。
  说绝对些:一个单词,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就什么也不是。
  英文和中文间不存在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welcome固然是“欢迎”,也是“不客气”,如在答词的You’re welcome里。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背”单词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阅读。
  还有一个误区:
  好像扩大词汇量是学英语的全部,错。
  先不谈词有主动、被动之分,在有了一定词汇量后,与其花大力气开拓新的“疆土”,不如先精耕已有的“领土”,把重点放在常用的小词上,把它们用好、用活。
  ---------------------------------------------------------------------
  手机上也能学英语?还有机会和外教互动?
  关注微信订阅号:aayyjs
  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英语教室注重为爱好英语学习的朋友提供最实用的英语知识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欢迎赞助!请选择赞助给 lee555 的金额
应付:0米币,账户余额:0米币
已赞助:1米币
帐号余额:24米币
谢谢您的赞助!
在知乎上,有一位网友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中国,英语流利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Marginal Revolution上有人随口评论所有非英语国家的人能说流利英语可以给自己带来25%的收入溢价。英语流利,你造吗?以下是一位海归达人的回答与分享。
我留美十年回国工作五年大外企高管现创业。具体的数字我给不出来,但是在美企里英语的作用太大。举几个例子:
1)销售。不仅仅在我所在的公司,不仅仅在我所在的行业,我看到无数全国销售经理或者总监做到那个位置然后英语不好就天花板了。而能做到那个位置英语又不错的基本都升总经理。原因很简单,总部希望能够知道中国的上层在想什么,而这取决于你说什么和怎么说,有的时候这比你做什么还重要,虽然英语好并不能帮你搞定中国的客户。不过在区域经理和以下,英语的价值有限。
2)市场。基本上从产品专员开始对英语就有需求了,如果想成为产品经理或者市场经理,那么与总部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论是从纯粹做事角度还是政治需求角度。与销售部门不同的是,英语好客观上可以帮助你获得资源,领会意图等等。
3)其它部门介于销售和市场之间,基本上底层对英语需求有限,高层对英语需求很高。只要英语不好,一定影响在外企长期职业发展。不知道多少次听HR评价一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英语...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英语居然还在享受如此大的溢价,其实挺不可思议的。大家都知道不过是个工具,为什么还如此重要呢?我的理解就是因为绝大多数总部的老外对中国都是一知半解,一年来一两趟。这个时候有个英文好,还能按照老外思维方式沟通的人,比一个据说很有能力,但是说话颠三倒四语病连篇而且说话不那么自信(英语不好的人说英语还表现的很自信的人我几乎没有见过)的人,不知道要可信多少倍。没错儿,就是这样不公平。但是假设让我去埃塞俄比亚管理一个企业,我肯定也喜欢和中文好的当地员工沟通,人之常情。
大企业里,一个人的作用本来就有限,所以能力不总是第一位的;于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就往往要基于印象;而总部老外对中国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大量的邮件,电话会,和少量的面对面;基本上这几个场景的印象建立全都是基于语言的。所以,语言不好,真的不行。
想在外企大发展的话,赶紧学英语吧,投资回报很高的。发现自己痛恨英语?重新思考一下职业发展目标。
首先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本科在清华学电气工程,去美国读三流学校电气硕士后加入一个汽车车灯供应商工作三年,然后去斯坦福读MBA,后来加入一个500强公司美国总部,加州工作两年后被派回到国内工作。所以我考过四级/GRE/托福/TSE/GMAT,工作中英语运用也很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而且本来也对英语学习比较感兴趣。
对英语最早产生兴趣是清华的时候,当时我的成绩一塌糊涂,唯一给我一点安慰的就是英语了。后来出国,在学校的时候有个过来人对我们说,你与其去拼命读书提高GPA,还不如多看看电视提高一下英语。他的建议正中我下怀,不是因为他这样说多有道理,而是这个实在符合我的喜好。我是个稀里糊涂学了工科的文科生。
在美国的日子里在英语上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刚刚去的时候,平常能听懂不少(课堂上尤其,日常要差一些),但是说的能力几乎为零,典型的哑巴英语。去买东西,去邮局,去银行开户都是折磨。每次试图和美国同学聊天都卡在一半说不出来,发现自己不是思想指导语言而是语言指导思想(我只能捡我会说的思想表达),觉得又尴尬又痛苦。而且自己都觉得自己像个笨蛋,支支吾吾连话都说不清,而且偶尔说出来的话都特别没水平。于是暗自努力要好好学英语。
当时我几乎做到了所有闲暇时间都在学英语。比如在公共汽车上,我会去读“乘客须知”,而且是反复读,去记里边的词组和表达方式(这是十几年前,还没有智能手机APP啥的呢);看电视的时候,我会拼命的模仿里边的说话方式,不论是用词还是语气甚至表情(我最喜欢的sitcom是Friends,因为特别好笑又特别好懂,而且几个台一起放,所以时常能够反复看同一集。一集看的多了的时候我就试图和电视对话,A说话的时候,我就看自己能不能把B的台词想出来);即使是广告我也认真的听认真的看,特别是把字幕打开之后,发现原来许多听不懂的词不是不知道那个词,而是那个词在一句话里发音发生了巨大改变;和老外交流的时候,听到不明白的词就问,然后就在脑子里拼命重复,然后就试图找个机会用一下,哪怕驴唇不对马嘴。没错儿,听上去有点走火入魔,但是当时真的是这样的。说到原因,有可能是那种对不安全感的补偿吧。一个人在国外,经济形势又不好,而且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就拼命学点什么。
对了,这里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识的一对儿非常和蔼可亲的美国夫妇。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每个周日都带我去教堂(因为有一次我聊天的时候顺嘴说很好奇基督教是怎样的),然后一起午餐。因为他们特别特别的温柔和宽厚,所以跟他们在一起我很放松。于是,我就敢张嘴。成年人学英语口语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不敢。特别怕被别人笑话,怕被别人嫌弃,怕被别人误解。有的时候对方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听懂而皱一下眉头,但是我们可能已经觉得对方在嫌弃自己英语不好;有的人说话可能只是快一点声音大一点,而我们就会认为对方在不耐烦。久而久之就逃避张嘴的机会,问题是越逃避口语就越差,恶性循环。我认识很多去美国十几年口语和出国的时候没有本质差别的人,大概都是这种情形。
扯远了,回到这对儿美国夫妇。因为他们,我每周都有一个4小时的纯粹英语时间,听上去不多,但是两年下来对我帮助很大。纯粹的英语思考和表达4个小时是非常累的一件事儿,我清楚的记得每次我从教堂回来都有些头疼,需要睡一下午。
到了去美国的第三年,我的英语听力问题已经不大,平常基本上95%以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不过看电影还是有些吃力,特别是类似The Lord of the Rings/Harry Potter之类又有口音,又有奇怪词汇的影片。口语属于能够应付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但是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还是会有些慌张,词不达意。不过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完全用英文思维了,基本上脑子里不太需要翻译。
总而言之我想说,英文学习没有捷径。就是时间堆出来的。我自己有个理论,一个单词看10遍就会听了,听10遍就会说了,说10遍就变成自己的了。如果说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让脑子从“软处理”语言变为“硬处理”。让说话成为直觉而不是思考。尽量模仿母语的状态。
我在第三年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在印第安纳小镇上的工作。真的是小镇,只有18,000人;华人人口不超过10个,一多半都在中餐馆打工,而且是黑着的(没身份)。我的工作是Systems
Engineer,但是具体职能有点像一个项目经理,有大量的协调工作。公司本身也比较奇葩,是一个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和一个法国公司的合资公司。两边的母公司都很大,这家合资公司不大,不过在汽车车灯领域也算前几名吧。总而言之在公司里和小镇上都没有什么中国人,事实上连非美国白人都少。
这份工作对于我一开始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一个二十多岁的外国人对行业又不熟悉(刚刚进入汽车行业),语言又不利索,居然要做跨部门协调工作;有的时候还要跟市场部门一起去见客户,有的时候还要和类似GM这种超级客户的工程部门打交道;这一切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需要用半生不熟的非母语应对的人来说很难。比如开会,我主持会议的时候,作为会议发起者我要确保会议进程,自己说话都有问题,怎么影响别人?比如电话会,英语不好的时候任何干扰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哪怕是电话导致的杂音或者两个人同时说话。还有就是和客户发生争执的时候,又要保护自己,又要保护公司,又不能得罪客户,这当中的分寸怎么拿捏?我一贯自认为能说会道,可是在这些最需要语言艺术的地方我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也因为这个闹过一些误会甚至得罪过一些人。
好处就是,生活所迫,导致英文对我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不得不继续努力。我认识一些留学生在找到工作后,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就越来越只和中国人打交道(在大城市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英语提高明显变慢。而我的情况是:1)工作是千辛万苦找到的,非常珍惜,不敢出差错;2)工作性质本身导致需要大量说英文,而且是非技术英文;3)周围根本没有什么中国人,所以也没有机会大量说中文。英文有句话: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我觉得显然不止是invention,学习语言的最大动力莫过于生活压力(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所以我继续保持了大量的时间都在学习英文。这种学习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背单词或者学语法,而是像一个海绵一样吸取我周边所有的英文的养分。
比如为了快速熟悉汽车行业,我订阅了两本汽车杂志Car and Driver和Motor Trend,里边的每一个字,包括广告我都是认认真真读完。一方面提高了英语,另外一方面对汽车有了很多认识,当时几乎做到了市面上所有的车我只要看一个局部就能认出来,而且可以给出报价,马力,油耗,百公里加速等等指标。比如为了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和business savvy,我订了Fortune、Business Week,还有Forbes。也是努力做到每篇文章都看,但是这个难度高很多,当时还是很吃力的。不过从一开始读得云里雾里,到后来逐渐有感觉,到后来非常喜欢(到最后开始瞧不上,这是后话)。
语言学习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不能带着太短期的目的去学。比如读杂志,读个一期两期对英语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就更谈不上在工作中运用了。但是读的多了,真的会有方方面面的改变。比如单词,有些单词不认识,反复出现几遍基本就猜出什么意思。而且这样学会的单词是把语境和用法一起学来的,反而特别地道。这里多说两句,用中英对照的方式背单词我其实不太认同。因为这是逼着自己用中文思维,而只要我们在用中文思维,说出来的就不可能是地道的英语。何况很多时候对照的中文要么不完全,要么不准确,因为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不能完全精准翻译的。
索性另外再提一下猜的能力。我觉得学习语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次读小说(好像是“白发魔女传”),感觉好多生字,但是因为懒也就没有查字典,囫囵吞枣的就那么读。然后发现也能看懂,于是就爱上读书。我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读书有强迫症,看到生字不查出来心里难受。导致的结果是读书速度奇慢,然后就不太喜欢读书,因为太费劲了,感受不到乐趣。其实读英文也是一样,一开始肯定有大量生词,而且不明白意思肯定非常别扭,本来已经稀里糊涂了。但是关键就在这里。其实“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猜”可以培养语感。真正的语言不是割裂开来的,不是简单的1+1=2,不是逻辑的堆砌。真正的语言是有节奏的,有韵律的,有艺术的,有流动的,也有不合理,也有混乱的,还有冗余的,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必须知道每一个词的含义才能理解一段话,那就有点像吃鱼香肉丝的时候必须要把猪肉和胡萝卜和酱油和糖和所有调料配料分开来一个一个吃才能体会那个味道。其实不但没有体会,反而丢失了一些东西。能够认识每一个单词固然好,但是猜的能力让我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里再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读英文的速度。读非母语的速度大概是母语速度的三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不夸张对吧?而且读母语的时候,有的时候真的可以一目十行也能读个大概。而英语就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读母语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语群”,而读外语的时候我们看的是单词。一个语群往往由几个单词构成,当我们阅读单位是语群而不是单个单词的时候,速度自然可以提高几倍。而且意思不会损失太多。为什么?因为过度的看单词的时候,有些时候获得的信息是噪音,而不是信号。读语群有点点像一个过滤器,虽然严格上来讲有些失真,但是意思其实并不打折扣。当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适合于这种阅读方式(比如在遣词造句上很讲究的诗歌散文或者需要语言精准的理论性很强的论文)。当我们能够跳过一些单词仍然不影响对整体意思的理解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依赖语群。
我们常说要培养语感。什么是语感?我觉得阅读时候“猜”的能力,“跳”的能力,就是典型的语感的体现。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迅速获得?我觉得没有。还是那句话,第一重复的次数要够;第二,还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要思考的重复,不断总结,不断记忆,不断模仿,不断尝试。
在工作岗位上的几年,对我英语帮助很大。不过我的英文又上了一个台阶,是在考GMAT之后。出国前觉得GRE之类考试和英语水平没有直接关联,因为有GRE2300多口语一塌糊涂的(那个时候满分2400),然后我推断GMAT也一样。真正学进去之后发现,其实GMAT所要求的英语是更高级的英语。我当年参加的GMAT分成四个部分(现在是什么样的我不了解):数学、逻辑、阅读、写作。数学对中国人来讲过于容易(大概初中级别),逻辑部分考察的一个是理解能力,在一个就是逻辑分析能力,其实这对一个打算从事business的人确实很重要;阅读部分除了常规的单词和语法,更关键的是在考量一个人运用proper English的能力。其实即使有些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也是会有些微语病的,而这里考量的能力就是说话的严谨和干净。我认认真真的复习了8个月,到最后发现还是学习Official
Guide最有用,因为它最权威。把Official
Guide翻来倒去看了几遍几乎背下来之后,做模拟的时候发现自己总在770到790分(满分800),于是就去考试,真的考了770。然后几乎没怎么准备去考托福,考了297(满分300)。
在那8个月里,每一个平日的晚上和整个周末,我都在备考;一开始模拟只能考500多分,很沮丧;无数次心烦意乱想要放弃;时常问自己有没有必要这样折磨自己,平常工作业余时间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都没有。但是每次我都坚持下来了。支撑我的只有一个信念:我不想在那个印第安纳的小镇上度过余生。
在美国小镇上的生活可以非常安逸。工程师的工资足够买house、买车、生小孩、养狗、每年出国度假……医疗和养老也不需要太操心,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殷实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那不是我要的生活。
在20英里外另一个小镇上有个大企业(Cummins,康明斯,生产柴油发动机),那里有两百多华人,基本都是在这家企业做事或者这家企业的供应商。那里的标配是男的做工程师,女的做会计,一个大房子,一个丰田或本田的Minivan加一个凯美瑞或者雅阁,再加两个孩子一条狗,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接过来帮忙照看……周末的时候去大城市shopping,大家聚一聚,打球吃饭。很稳定很安逸,以至于我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样子。而这对于我来说太没劲了。
怎样才算有劲呢?我很想回国,但是看看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回国也不值钱。我不想做工程,想要做管理,可是在美国转行几乎不大可能。左思右想,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读MBA。一个好学校的MBA可以成为我的踏板,某种意义上让我重新开始。研究了MBA申请,发现自己身上乏善可陈,所有只好憋足劲考个高分,算聊胜于无吧。最终GMAT分数在我申请成功里边占了多少因素我不确定,但是我的过去我改变不了,我也只好考个高分证明一下自己的意愿了。
英语学到这个时候(出国六年),基本上听说读写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当然还是和话题相关,遇到我从来没有谈过的话题还是会吃力。我认为最好的语言学习方式是和小孩一样的方式:模仿。我们想想小孩是怎么学语言的:基本上完全就是模仿。一开始连意思都不明白完全模仿声音,到后来逐渐可以模仿单词甚至语句。小孩学习说话是不背单词也不记语法的。再想想我们说母语的时候是怎样说的?其实是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意思,然后嘴巴自然组织合适的词汇去把那个意思表达出来。这个当中的过程是非常动态非常顺滑的。而我们成年之后学习语言的方式是把语言分割成一块一块,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等等等等。然后试图用搭积木的方式拼凑起来。但是语言里很多地方没有严密逻辑,更多的是约定俗成;很多时候语言追求的不是语法上的正确而是情感感受味道的传递。用搭积木的方式最容易说Chinglish,因为不知道如何搭,于是只好按照母语的方式翻译一下。
我从小生长在双语环境(父母之间说蒙语,和我说汉语),所以蒙语我能听懂一些。会说的不多,但是偶尔说的一两句都是地道的蒙语。原因:我从来没有接收过正规蒙文教育,所以学会的任何一个单词和句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下学会的,那么我用的时候自然会在正确的场合用正确的方式用出来。事实上,因为我没有接受过蒙文教育,即使我想用不正确的方式用,我都做不到。有朋友在评论中问,自己已经习惯于查字典形成路径依赖怎么破,我的建议:把自己从人造的环境中剥离,回到天然的语言环境中去,看原文电视,听原文广播,读原文著作,和母语者交谈。想想看一个外语国家出生的婴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要模仿那种环境。这种学习方式并不省力,也不快捷,事实上开始的时候多半更慢;对付考试这种方式尤其不好(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很明显);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地道的语言。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说双语环境成长的小孩对语言的敏感度会高一些,说是因为脑细胞之间的关联会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小孩可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东西可能会有两种说法;所以长大了接触第三种说法的时候,也许相对就会比较适应。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样的小孩比较容易两种语言都没有单语小孩学得好。这也是公平的。
我的英语的第二次突飞猛进是在斯坦福读MBA的时候。去Stanford之前,我对于商务的接触基本限于电视上听到的和杂志上读到的。猛然之间进了学校,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学习即使用母语也没那么简单的课程,马上对英文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台阶。
1)听/说。课堂上的节奏很快,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聪明(录取率一直都在十五分之一上下,同学里各种奇人怪才)。有很多课是要求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的。首先在听到问题之后组织好语言,光是举手但是说话没有point肯定不行;然后动作还得快,否则老师早叫了别人了。关键除了上课还有大量的其它活动,听名人讲座,和老外mingle,与未来招聘公司social,等等等等……听着各式各样的口音,说着各种各样的话题。
2)读。每学期平均四门课,每门课每周都有1-2个case,就是10-20的A4纸,大段大段的描述一个公司一个市场一个情况,然后结合课上学习的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除此而外还有课本要看,基本平均每周需要看一百页以上。不但要读懂,还要快!谁也不想把两年花在读case上啊~
3)写。基本上每门课程都要写report,或者直接期末考试就是大paper。对写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叫Interpersonal Dynamics(人际动力学)。这门课是Stanford BSchool最有特色的课程的课程,没有之一。课程的形式是把大家12个人分成一组,老师给提供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和指导,然后大量的时间都在T-Group中完成。这个当中全靠大家自己指引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就是互相提供反馈,表达感受。听上去很奇怪吧?真的是很奇怪,但是这样一门课彻底的改变了我很多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做法。关键是这门课的家庭作业是每周写几千字的日记,分析总结自己一周来的所思所想。这里边谈的全都是自己深层次的感受认知,最细腻和敏感的那种,用中文写都吃力,也不知道自己用英文是怎么拽出来的。
厚着脸皮,硬着头皮两年就这样走过了。这个时候的英语的水平是,很多次被美国人以为是ABC。回头看一下,每次英语大幅度提高就是两个因素:1)现实需求,2)大量时间。从刚刚来美国需要活下去,到刚刚工作的不适应,到准备GMAT,到读MBA……而我回国后身边很多同事朋友信誓旦旦要学英语(前文提到过在外企中学英语的意义,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来的,一只手可以数过来,连10%都没有。因为首先现实需求没有那么残酷,英语不好也能活;其次,时间没有花进去,所以多背了两个单词多看了两集美剧感觉根本没用。
所以对于所有想提高英语的同学,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人云亦云的决定提高英语之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真的真的需要提高英语吗?你真的没有比学习英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方式了吗?你真的想提高英语吗?你打算付出多少代价?你打算坚持多久?你打算在你其它事情都已经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在练英语吗?你打算在你坚持了好久似乎也没什么进步之后还坚持吗?
如果没有想清楚,就索性放弃吧。人生苦短,英语只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万件事情当中的一件,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每次看到对学英语信誓旦旦,但是又没有投入,然后每次提到这个话题都充满负罪感的人都替他们惋惜;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学英语这个念头,除了然他们难受,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为什么不放弃呢?英语不好而成功的人太多了,为什么非要英语好?人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做着A看B。没有付出的决心,就索性不要思考这件事。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还是想学,那就一头扎进去,别犹豫。有人说,对于想跑步锻炼的人来说,当你穿上跑鞋的时候,你已经打败了90%的人。对于英语,当你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学英语的时候,在这个赛道上,你已经领先90%的人。把时间花进去,学会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成天想着结果,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越来越好。直到有一天,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你的英语给你带来了想不到的收获。
在我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那天,著名脱口秀主持人Keynote Speaker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面对巨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默默告诉自己,This is another fucking learning moment (又是一个特么学习的机会)!
(文章来自“知乎”)
一个账号试听米课所有老师课程
基础差,现在又有小孩,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学好英文
说了4年了,还没有完成。
坚持,提升英文水平,从今天开始
很励志,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帖子,请先或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神莫冲动在线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