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金融工程出来做什么能做什么

谢邀,感谢你们的信任。&br&我不放弃材料的原因,是因为它或者有许多不好,让我遭受了很多不开心,仍旧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br&&br&我这两天在想我算不算放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毕竟我离开了实验室,离开了科研。不是没有过读博的念头,只是觉得现在不行,甚至读博我想换个专业。但是这实际上并不影响我对材料的热情,我没有一刻后悔过选了这个专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我也无数次的想过高考完了应该选软件工程,也蛮好的,坚持一下去学农学,大概很爽,可到头来不过是也蛮好的,我没有觉得选了材料有什么不好。&br&&br&我妈妈前两天给我发了一张照片,配了四个字,鸟语花开。我们家老谁把养的鸟都搬家里了,她听着鸟叫,晒太阳看花。两盆汉莲花不错,浓重的橙色很暖心,日日红从夏天坚持了下来,还每天窜出骨朵来,老谁种过不下十种发财树,我每次回家都能发现全新的被叫做发财树的植物,大浪淘沙现在还有那么一两棵活着,绿绿的也算喜人。&br&&br&你也许觉得我讲的这件事情和材料专业毫无关系,但是不是。我和我妈经历了多少平淡的勾心斗角,才选了材料。她也曾经每日在我面前铺垫学医多好,师范多好,考公务员多好,到头来,各退一步,我没去农大,到了材料系。我相信是我过去所有的经历让我成了今天的自己,所学的课程,看过的书,做过的实验,举手投足每一个细节,或者不全是因为我所学的专业,但放眼望去,学了材料和学了别的怎么能一样。&br&&br&我走在路上,看到松树的针,却想起了仿生学的课。那些压夏威夷果的同学,每天嚷嚷着要是换个专业,学别的何至于天天这么苦。不知道这一枚枚松针的启发下,能做出什么新材料,我会想这个。假如我学了农学,那是不是完全不同的情境?我会盯着松树想什么?松针沤了是多好的肥料吗?还是松树种植技法三百?&br&&br&反观家庭,妈妈和老谁给了我太大的空间自由生长,然后又拘着我,让我没有能真正的选最心仪的事情。我后悔吗?不会。老谁真是个可爱的老帅哥,有一天他突然说,你说要是两年长一岁就好了,那我现在才二十多,多好。妈妈说,哼,那也一样,到四十就死了,还想也活到八十吗?&br&&br&所谓的选个好专业是为了啥?赚点钱,做喜欢的事情,和爱的人聊聊天,伴着鸟语看看花,一不小心就该死了。&br&&br&专业如何,想怎么解读都好。很明显在就业市场上材料专业过饱和,找工作非常难。我投了多少简历,拿了多少拒信,有多为难,为了那些不必要的难过失去了一个多好的朋友,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事儿。&br&&br&我不知道换个专业今天又会如何,也会累,也会有各种糟心事吧。&br&&br&喜欢就是喜欢,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材料有啥好的?各种不好,脏乱差,实验老失败,失败了我就给我妈哭诉,我妈说爱迪生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发明了灯泡……天哪,文人我真是伤不起,吐个槽能招来一篇作文。&br&&br&仰天大笑出门去,我学材料我骄傲,这哪儿说理去。&br&&br&谢谢阅读,祝好!&br&最近在做一些梳理工作,怎么梳都是梳,如果能梳到合适的题目,我选会的答。&br&日13:20:35
谢邀,感谢你们的信任。 我不放弃材料的原因,是因为它或者有许多不好,让我遭受了很多不开心,仍旧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我这两天在想我算不算放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毕竟我离开了实验室,离开了科研。不是没有过读博的念头,只是觉得现在不行,甚至读…
口罩实现不了,你得把肩膀以上的整个脖子脑袋都罩起来,而且密闭性要好,有任何缝隙就没法隔音了。&br&&br&一定要做的话,技术上倒是不难的。&br&&br&大概做出来是这个样子的:&br&&br&&img data-rawheight=&296& data-rawwidth=&427& src=&/8566fece1c2bbb763f5c47dd605ec68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8566fece1c2bbb763f5c47dd605ec681_r.jpg&&(图来自微博,如有不妥可联系我删掉)&br&(是的就是雅虎那个)&br&&br&在这个基础上还得外接一根输氧管,再背个氧气罐。&br&&br&市场需求?我们还是谈谈世界和平吧。
口罩实现不了,你得把肩膀以上的整个脖子脑袋都罩起来,而且密闭性要好,有任何缝隙就没法隔音了。 一定要做的话,技术上倒是不难的。 大概做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图来自微博,如有不妥可联系我删掉) (是的就是雅虎那个) 在这个基础上还得外接一根输氧…
不知道您定位是自用?还是开工厂手工作坊?由于硬件设备所限,个人自用DIY最简单方便就是选购头层皮。如果是工厂硬件设备、化料、五金物料都会比较齐全,对于皮料选择、款式设计的余地就大很多。&br&&br&最&b&常用的原料皮&/b&:猪皮(占全国皮革总产量70%以上)、牛皮(总产量800-900万张,黄牛为主、牦牛163万张、水牛少量)、羊皮(山羊、绵羊)&br&&br&其他的兽皮也可以制革,但由于资源少,不是&b&制革工业&/b&的主要原料。&br&(以上是宏观的,可以了解一下)&br&&br&简单说一下,只说&b&真皮分类&/b&:&br&1按照来源(动物)来分类:牛皮、鳄鱼皮、猪皮、鸵鸟、蛇皮、鱼皮等~&br&2有厚度的,如牛皮:可分为头层牛皮(带皮肤)、二层牛皮(理论上只要厚度够3—N层~)&br&3头层皮按照皮面效果分:粒面革、修面革、压花革、特殊效应革。&br&4从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用途、工艺、颜色等都可以分类。&br&&br&&b&定义:&/b&(来源百度)&br&1头层皮:头层皮是由各种动物的原皮直接加工而成,或对较厚皮层的牛、猪、马等动物皮脱毛后横切成上下两层,纤维组织严密的上层部分则加工成各种头层皮。 &br&2二层皮是纤维组织较疏松的二层部分,经化学材料喷涂或覆上 PVC 、 PU 薄膜加工而成。&br&&br&&b&档次:&/b&&br&1)头层皮&二层皮&br&2)粒面革&修面革&压花革、特殊效应革&br&3)核心是,人工干预越少,越天然的牛皮越高档。&br&&br&&b&甄别方法&/b&,望闻问切:&br&“望”和“切”:区分头层皮和二层皮的有效方法,是观察皮的纵切面纤维密度。&br&&br&头层皮由又密又薄的纤维层及与其紧密连在一起的稍疏松的过度层共同组成,具有良好的强度、弹性和工艺可塑性等特点。&br&&br&二层皮则只有疏松的纤维组织层,只有在喷涂化工原料或抛光后才能用来制作皮具制品,它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弹性和工艺可塑性的特点,但强度较差,其厚度要求同头层皮一样。&br&&br&“闻”:&br&1牛皮自然香味,但是有时会被化料所掩盖。&br&2这时候可以用火烧,闻是否有头发烧焦的味道,还是刺鼻塑料味。&br&3还是闻不出来,可以看,燃烧后,烧成灰烬还是卷曲、融化。&br&&br&有个初步了解,百度一下,或者去所在地的皮革城看看,三元里就不错。
不知道您定位是自用?还是开工厂手工作坊?由于硬件设备所限,个人自用DIY最简单方便就是选购头层皮。如果是工厂硬件设备、化料、五金物料都会比较齐全,对于皮料选择、款式设计的余地就大很多。 最常用的原料皮:猪皮(占全国皮革总产量70%以上)、牛皮(…
首先,光波在界面发生反射跟透射时,可以将其振动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s分量)和平行于入射(分量)的两个分量。&br&&img src=&/041bebbf538cbc1_b.jp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3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在界面上反射时,s分量跟p分量的反射比是不一样的。&br&一、对于电介质(折射率n为实数)而言:&br&&img src=&/e78f262ec4a2f1cc48e5f_b.jpg&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e78f262ec4a2f1cc48e5f_r.jpg&&&img src=&/ec27c3d53a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ec27c3d53a_r.jpg&&&br&(公式来源: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resnel_reflec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esnel equat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以光从空气(n=1)进入折射率n=1.5的介质(如某些玻璃)为例,可以做出其s分量跟p分量的反射比曲线图。&br&&img src=&/f02052f6ddc58adb75ba398fbb71ecd6_b.jp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f02052f6ddc58adb75ba398fbb71ecd6_r.jpg&&&br&图中可见,在入射角等于56.3°时(布儒斯特定律&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rewster%2527s_angl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rewster's angle&i class=&icon-external&&&/i&&/a&),p分量的反射比为0,意味着此时所有的反射光都是s分量的光。通过再加一个偏振片(题主提到的偏振镜),就可以把s分量全部滤掉,也即滤去了全部反射光。这是电介质的情况。&br&PS:此处只讨论最特殊的完全消光情形,部分消光情形可以类推。&br&二、对于金属(折射率n为复数)而言&br&&img src=&/414ce094a22fe0c39b2c9d_b.jpg& data-rawwidth=&439&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9& data-original=&/414ce094a22fe0c39b2c9d_r.jpg&&&br&(来源:郁道银,谈恒英《工程光学》第二版公式11-104)(κ是金属的衰减系数)&br&以铜(Cu)和银(Ag)为例做出其反射比曲线。&br&&img src=&/346d536ab63c404d8cbd9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不好意思,爪机拍的,图有一点扭曲)&br&可以看出,虽然p分量的反射比有极小值,但是其极小值并不等于零,表明在金属表面反射时,一定有p分量的存在,因此不会产生全偏振(只有s分量)现象。&br&因此,一个偏振镜只能消除某一种分量(s或者p)的反射光,并不能实现完全消光。&br&三、金属反光和电介质反光的本质区别——折射率。&br&1、光的本质是一种&b&电磁波,&/b&对于与其相互作用的物质有电场和磁场的作用。金属相对于电介质而言,其中存在着大量的&b&自由电子&/b&,在电场作用下可以产生电流(也就是可以导电),由此产生了金属/电介质这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br&2、由万能的麦克斯韦方程组&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axwell_equa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xwell's equat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解得,电介质的折射率是实数n,金属的折射率是复数&img src=&/db388fa579d97dd9af1fad_b.jpg& data-rawwidth=&138& data-rawheight=&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38&&同样地代入上文提到过的菲涅耳公式,就解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也解释了两种不同介质的反光现象。&br&&br&参考文献:&br&[1]郁道银、谈恒英,《工程光学》;&br&[2]郭硕鸿,《电动力学》;
首先,光波在界面发生反射跟透射时,可以将其振动分解成垂直于入射面(s分量)和平行于入射(分量)的两个分量。 在界面上反射时,s分量跟p分量的反射比是不一样的。 一、对于电介质(折射率n为实数)而言: (公式来源:维基百科) 以光从空气(n=…
谢摇。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懵逼的,???,口香糖还能开椰子???但是百度了这则新闻,站在本科学习的知识的角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楼上给出的答案陈述了我百度到的结果,但是多多少少与我的理解有些出入。&br&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胶基,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分子特有的奇异的流变性质:非牛顿流体特性,所谓非牛顿流体就是指不具备日常生活中常见液体(牛顿流体)特性的流体。&br&所谓非牛顿流体的奇异流变特性并不难理解,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br&蚂蚁上树。&br&&img src=&/3d7de0b6e48cbb158549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为什么肉末炒粉丝被称为蚂蚁上树?这种现象在高分子流变学中被称为Weissenberg效应(爬杆现象),体现为粉丝作为一种非牛顿流体,用筷子搅动带动旋转,肉末粉丝会呈现一种沿着筷往上爬的奇异现象。&br&北方人吃火锅喜欢的蘸料,麻汁。&br&&img src=&/b2fb060e0153dcf85eed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1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麻汁是一种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假塑性流体),同样用筷子搅动,提供一定的剪切速度,剪切速度越快,其粘度会呈现出降低的现象(变稀)。&br&言归正传,口香糖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也可以看作一种非牛顿流体,这种非牛顿流体是触变性流体。触变性流体的特性是:随着剪切力作用时间增加,粘度下降。空中落下的椰子提供了很高的速度,因此力的作用的时间很短,也就导致口香糖此时具有极高的粘性。&br&拥有极高粘性的条件下,口香糖的韧性极高,硬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因此在一定的速度下,可以破开椰子壳。&br&&br&7.22更新 第一次答专业类问题收货16个赞,感谢大家&br&关于如何判定流体类别的问题,其实无论是牛顿流体,还是非牛顿流体,都是人为的根据其性质界定的。就像在上文说的,流动性普遍的流体可以判断为牛顿流体,而判断非牛顿流体的特征就是其奇异的流动现象,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由于缺乏对其本质了解的经验论,但往往这就是工科的本质: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寻找规律。&br&&br&7.26更新&br&评论里有位朋友指出,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具有严格的物理意义,严格的界限,不应像我所说根据所看到的流变性质界定两者。&br&但是我的本意是站在没有学过流变学的角度上来“判定”牛顿流体还是非牛顿流体,对于没有学过流变学的人来说“剪切力和剪切速率呈非线性关系”比较难以理解。因此补充的上文的用意是看到别的回答的评论里有人提问为什么口香糖是非牛顿流体,我认为这时候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判断就是我所说的观察其流变性质,而不是去阅读它严格的物理意义。
谢摇。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懵逼的,???,口香糖还能开椰子???但是百度了这则新闻,站在本科学习的知识的角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楼上给出的答案陈述了我百度到的结果,但是多多少少与我的理解有些出入。 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胶基,作为一种高分子…
因为游标卡尺仅仅是为了0.1毫米左右的精度而设计的。虽然一般最小的分辨率是0.02。但在真正生产过程中,当图纸要求零件加工精度高于0.1毫米的时候,没有人会继续用游标卡尺测量。那样废品率会大大提高。这时候就得用千分尺了。&br&而千分尺就有你所谓的限制力量大小的装置。任何一把千分尺都有。
因为游标卡尺仅仅是为了0.1毫米左右的精度而设计的。虽然一般最小的分辨率是0.02。但在真正生产过程中,当图纸要求零件加工精度高于0.1毫米的时候,没有人会继续用游标卡尺测量。那样废品率会大大提高。这时候就得用千分尺了。 而千分尺就有你所谓的限制力…
收藏远远大于点赞和感谢.对大家有用就好。&br&———&br&1.&strong&Robert S. Langer 组织工程老大哥(没有之一),多年来生物材料的大多数大牛都来自于他的实验室,他作为第一人应该当之无愧!也是美国最有钱的科学家之一。&/strong&“他在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b&药物输送系统和组织工程&/b&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麻省理工的实验室是世界最大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b&专利1100项,先后参与创建了超过20个公司&/b&。&strong&(我所知道的能将生物材料市场化以及赚钱的第一人)对他来说,一流技术做专利(赚钱),二流结果发science和nature,三流渣渣发顶级期刊。(让大多数科研狗哭晕在厕所)&/strong&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Charles Stark Draper奖、Lemelson-MIT奖和Albany医学中心医学与生物医学研究大奖。此外,&b&他还是当选美国三大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医学院)年纪最轻(43岁时)的人&/b&。”&br&&b&&a href=&///?target=http%3A//web.mit.edu/Langerlab/lang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nger Lab: Professor Robert Langer&i class=&icon-external&&&/i&&/a&&/b&&br&2.&b&David J. Mooney,哈佛大学教授,&/b&通过&b&水凝胶(hydrogel)等材料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b&最早的一批科学家之一,将他排为&b&第二&/b&,主要是根据&b&web of science&/b&统计结果,&b&他为Langer的学生&/b&,我排除不了Langer的光辉,只能排除了他和Langer共同合作的成果。虽然&b&他是做生物出身&/b&,但是他和他导师一样聪明&b&,他把Langer的材料学与自己的生物学更好的结合&/b&,(&b&证明做生物也可以做好生物材料&/b&),通过&b&改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b&使其广泛应用在组织工程、免疫学以及药物传递。其亮点主要是:&b&合成不同物理化学环境调节细胞特性。&/b&&br&&b&&a href=&///?target=http%3A//mooneylab.seas.harvard.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ooney Laboratory&i class=&icon-external&&&/i&&/a&&/b&&br&&strong&3.&/strong&&b&Nicholas A Peppas这也是biomaterials的鼻祖之一,他的贡献也很大,文章CNSP很少,但是在&/b&Cont Bi B T Molecular modeling of protein structures in contact with biom Modeling o B Molecular r P Polymerization
Diffusion in polymers 等多个领域刷文章(这就是吓唬大家一下,让你知道他也不逊色),&b&可以多读一读他的review,科普牛文(有基本概念讲解,药物释放还有些函数,算是比较难得有深度的好文,特别是关于hydrogel的)&/b&,老人家获奖100多项,只比Langer(130项)差一点点,文献专著量极大。&b&美国工程院院士和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 Fellow of AIChE, APS, AIMBE, BMES, SFB, AAPS, and AAAS. &br&&a href=&///?target=https%3A//www.bme.utexas.edu/about-us/faculty-directory/peppa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icholas Peppas&i class=&icon-external&&&/i&&/a&&/b&&br&4&strong&. Molly Stevens教授
&/strong&(&strong&女!!!&/strong&&strong&Langer组的&/strong&)
&strong&是帝国理工学院&/strong&&strong&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研究室的主任&/strong&,科研界公认的模范人物(&strong&TED2013&/strong&&a href=&///?target=https%3A///talks/molly_stevens_a_new_way_to_grow_bone%3Flanguage%3Dzh-c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茉莉史蒂芬: 培育骨骼的新方法&i class=&icon-external&&&/i&&/a&),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价为40岁以下科学家世界TOP10。本科就读于巴斯大学(Bath University)药物科学专业,博士就读于诺丁汉大学,研究方向是生物物理,关注于特定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单个生物分子的结构,&strong&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S. Langer 从事博士后研究&/strong&,2004年,加入帝国理工学院,建立了一个非常大且非常成功的研究组,她主攻生物医学材料和再生医学方向。&strong&组大,多学科交叉,主要为基础研究&/strong&,1、&strong&干细胞分化,新型生物活性支架设计和组织工程新方法&/strong&。2、生物分子识别和自组装机制&strong&制备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以及药物释放系统&/strong&。&strong&我觉得做组织工程可以多读一读她的review(深度好文)。如果你做组织工程支架,强烈推荐她的Review!!!&/strong&&br&&a href=&///?target=http%3A//www.stevensgroup.org/index.php/si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lcome to The Stevens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br&5.&b&Ali Khademhosseini&/b&,&strong&Langer组的&/strong&,MIT和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MS) 教授、;其研究成果获40多项国家及国际大奖和荣誉。&strong&主要做组织工程支架&/strong&,他的成就在于当组织工程研究研究无力的时候,被他玩出了新花样,&strong&对材料进行修饰改性后,利用材料的特性制备出具有微米或者纳米结构的支架,使其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或者是利用其特殊结构来帮助组织的再生。在仿生这一块,他比前人更进一步。虽然这只是一小小的进步,但是让很多人玩出了很多新花样,也让更多的人考虑到组织工程从材料到支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strong&&strong&(PS:问题没有大小,只取决于你研究深入的程度)&/strong&&br&&a href=&///?target=http%3A//www.tissueeng.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issue engineering Network&i class=&icon-external&&&/i&&/a&&br&6.&b&Antonios G. Mikos&/b& ,&strong&以前&/strong&&strong&Langer组的,&/strong&是&strong&现任美国生物材料学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strong&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生物工程与化学、生物分子工程Louis Calder教授,及该校生物医学工程J.W. Cox实验室和组织工程“卓越中心”主任。&strong&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工程支架、控制药物输送载体,和基因治疗非病毒载体的新型生物材料的合成、制备和评估&/strong&。他的研究成果引领了新型整形外科、牙科、心血管、神经和眼科生物材料的发展。他发表过550多篇文章,拥有发明专利27项。他编辑了15本书,撰写了教科书《生物材料: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该书2008年由皮尔森出版社出版。&br&&a href=&///?target=http%3A//www.ruf.rice.edu/%7Emikosgr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Mikos Research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br&7.Anseth Kristi
, Langer学生,主要是做利用生物材料支架的做细胞的3D培养。通过生物材料的生物化学性质以及结构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如果是做水凝胶的话,研究组织工程支架可以关注一下这位大牛。&br&&a href=&///?target=http%3A//www.colorado.edu/ansethgrou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me | Anseth Research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br&&strong&8.OKano teruo,主要做水凝胶,现在致力于做3D生物组织。 &/strong&是日本女子医科大学先进生物材料与科学学院院长,日本官房厅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兼职美国犹他大学控制性化学传递中心教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学国际联盟高级会员。&strong&其当前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在组织工程、药物及基因传递、微流控技术、细胞芯片分析技术&/strong&等多个领域进行智能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已撰写发表了360篇同行评议期刊论文,书写了109本专著和章节,多次获得来自国内外的科学荣誉奖。&br&&a href=&///?target=http%3A//www.jst.go.jp/first/english/en-about-us/okano-teruo.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ruo Okano - FIRST Program&i class=&icon-external&&&/i&&/a&&br&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Masayuki Yamato ,这是&strong&OKano teruo教授的小伙伴&/strong&&br&&strong&&a href=&///?target=http%3A//www.twmu.ac.jp/ABMES/en/yamatomasayuk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searchers | 東京女子医科大学 先端生命医科学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strong&&br&9.Kazunori Kataoka是日本东京大学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的教授。自2004年以来在东京大学医学院担任了职务,成为疾病生物学和综合医学中心的临床生物技术教授。他从东京大学获得工程学学士(1974年)和博士学位 (1979年),曾获日本高分子科学学会学会奖(2000年),美国生物材料学会克莱姆森奖(2005),以及获得由教育、 文化、 体育、 科学和技术部大臣的科技嘉奖(2010)。现为日本高分子科学学会主席、可控释放协会副主席、美国  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细胞特异性聚合物的分子设计、新型聚合物载体体系特别是用于药物靶向的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发展,是功能聚合物药物传递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主要是用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合成以及应用都做的很完善很系统,在这一块这个小组,如果你是做纳米药物载体,那这个组你可以多关注,(由于我这方面做的很少,所以不好评价)&br&&a href=&///?target=http%3A//www.bioeng.t.u-tokyo.ac.jp/en/faculty/16_kataok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aculty |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The Univsersity of Tokyo&i class=&icon-external&&&/i&&/a&&br&10.&strong&Seeram Ramakrishna&/strong&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纳米纤维和纳米技术中心的主任,机械工程系的教授,也是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东盟工程技术院院士,是新加坡历史上被索引最多的工程师。&b&研究兴趣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加工和表面功能化&/b&。&b&他积极推动聚合物纳米纤维在材料科学、制备技术和设计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在医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最广泛应用。在生物复合物、静电纺丝技术、组织工程支架和亲和性薄膜等领域获10余项美国专利或国际专利。&/b&&br&&strong&&a href=&///?target=http%3A//serve.me.nus.edu.sg/seeram_ramakrishn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eeram Ramakrishna&i class=&icon-external&&&/i&&/a&&/strong&&br&11.&strong&John A. Rogers&/strong& 院士任职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化学、计算机工程以及机械科学与工程系。几年前由于柔性可穿戴材料材料关注他,他&strong&主要研究柔性材料(高分子、液晶或者生物组织)的纳米或者微米结构,柔性电子与光子器件的材料与成型技术,主要面向生物医学与仿生系统方面的应用&/strong&。已发表近400篇论文,其中50多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和Nature子刊。授权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50多项已经被产业化开发和工业应用。2011年获得了由MIT主办被誉为“发明奥斯卡”的Lemelson奖(全世界每年仅颁发一位获奖人)、被Nature Group评为“Top 10 科学家”,四次被MIT《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科技之一”。2011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柔性电子材料或者可穿戴材料这几年非常火,目前这个新兴领域文章质量普遍都比较高!&br&&a href=&///?target=http%3A//rogers.matse.illinois.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ogers Research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br&12.Matthias P. Lutolf教授是组织再生的大牛,主要研究室干细胞的生命,通过对生物材料的性能来研究其对干细胞命运的影响。主要偏生物,他的文章能帮助我们对材料的性能有一个更好的设计,对一些干细胞分化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比较偏爱他的review,思路清晰明了&br&&a href=&///?target=http%3A//lscb.epfl.c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SCB -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Bioengineering&i class=&icon-external&&&/i&&/a&&br&13.Harald C Ott哈佛医学院的助理教授,这是个胸外科医生,做组织工程也是很厉害的,医生现在都很流行用脱细胞基质来解决组织工程支架的问题。目前他已经将心肝肺肾等器官再生了,非常牛可以关注一下,帮助你开脑洞,从生物学和医学角度来设计自己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br&&a href=&///?target=http%3A//ottlab.mgh.harvard.ed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Ott Laboratory for Organ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14.夏幼南这是材料界的大牛,主要研究纳米材料,不细介绍因为他在生物材料是打打酱油,主要是研究无机纳米材料如纳米药物对细胞的影响(靶向传递、控制释放、分子成像以及癌症治疗)。另外就是纳米材料在组织工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有机高分子设计纳米机构支架来帮助细胞分化、组织再生。如果你做是做纳米材料或者纳米支架设计可以关注一下。&br&&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Xia Group at Georgia Tech&i class=&icon-external&&&/i&&/a&&br&————由于自己精力有限,只关注了这些,还有更多组都不是大组被我删去,最后关注哪些组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方向来确定。欢迎大家指正!(时间原因,略粗糙,见谅)&br&————前段时间我一直找不到如何修改答案,直到今天早上发现是搜狗浏览器的问题。&br&————其实关注大牛课题组只能帮你了解一下动向,你follow大牛永远会落后,初期可以跟着做做,后期还是要有自己想法,最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你能不能洞察到自己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多与大牛交流,多看牛文会帮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也会让你更会吹牛,毕竟大牛做的这么渣,最后都吹上天了),最后脚踏实地多做实验,多关注nature,NM,AM,AFM,(这些期刊关注材料性能,看看人家如何做材料性能的,可以follow,可以思考)NChem,JACS,ANGEW,(这些期刊是帮助你设计材料,从化学角度来解决材料问题的)NN,ACS NANO(这些是让你做纳米结构或者仿生结构会用到,或者说纳米纳米意义的时候会用到)以及NComu等等期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或者相同方向的文章要精读!!!有这些期刊就够了,毕竟大多数做实验的时候,学会google scholar就可以了。&br&在后期,明白文章的意义比你会做十个表征测试或者重复别人的试验更有意义。
收藏远远大于点赞和感谢.对大家有用就好。 ——— 1.Robert S. Langer 组织工程老大哥(没有之一),多年来生物材料的大多数大牛都来自于他的实验室,他作为第一人应该当之无愧!也是美国最有钱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药物输送系统和组织…
谢谢邀请,手机打字见谅&br&&br&怎么定义你说的高品质呢?什么决定了高品质?我认为产品的材料是否&高品质&,材料本身的属性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一件产品中不同材料间的和谐,以及加工工艺的设计和选择,而后者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材料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你可以看一下&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55ff9b7864ecd46dd7d8& href=&///people/55ff9b7864ecd46dd7d8& data-hovercard=&p$b$55ff9b7864ecd46dd7d8&&@Hi-iD&/a&
对材料质感的回答,非常好。&br&&br&说回钛合金,钛合金加工难度非常大,切割,焊接,电镀,都对生产工艺要求很高,借用知乎里一个答案的回答“全世界设计飞机的人,只要能通过结构优化采用铝合金的,坚决不用钛合金”。选用钛合金费劲费钱。其次,钛合金的价值体现在化学特性稳定(熔点高,耐腐蚀,等),它的价值,离普通消费者最近的,也仅仅是医疗领域。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外壳,钛合金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这是否能填补它所带来的高成本,我认为不会。再次,就像一开始所说的,一个材料的“高品质”,更多的是取决于加工工艺,加工工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材料的质感,质感决定了使用者的体验,体验的好坏决定了使用者是否会把“高品质”这个标签贴上去。所以,钛合金可以处理得很低品质,同样,常见的塑料也可以变的品质很高(参考:iPhone5C New AD: Perfect Plastic &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jEwMDU4OTc2.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_show/id_X&/span&&span class=&invisible&&NjEwMDU4OTc2.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谢邀请,手机打字见谅 怎么定义你说的高品质呢?什么决定了高品质?我认为产品的材料是否"高品质",材料本身的属性仅仅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一件产品中不同材料间的和谐,以及加工工艺的设计和选择,而后者是关键中的关键,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
楼上都没有真正用这两种刀试斩过吧?&br&&br&我来说说他们实际中的区别,恰好这两种刀我都有,都是我自己做的,也都是亲手试斩过的。&br&&br&我目前主要练习的,是一只打刀,一只诸刃唐刀。&br&&br&两者在劈砍方面的效果是一样的,打刀能斩断的,唐刀一样能斩断;打刀能刺穿的,唐刀一样可以刺穿。&br&&br&他们的主要区别:&br&&br&打刀:在“斩”方面更省力,我用打刀可以连续挥斩200次左右,而唐刀只能120次左右。&br&&br&唐刀:“刺”更省力,刀刃入肉后不需要再调整发力,而打刀需要调整角度还容易跑偏。
楼上都没有真正用这两种刀试斩过吧? 我来说说他们实际中的区别,恰好这两种刀我都有,都是我自己做的,也都是亲手试斩过的。 我目前主要练习的,是一只打刀,一只诸刃唐刀。 两者在劈砍方面的效果是一样的,打刀能斩断的,唐刀一样能斩断;打刀能刺穿的,…
给文章起一个标题总是很困难的,实际上是想说说自己至今对高分子物理学习的一些感悟,同时也想推荐一些我看过的相关书籍。每个人都是从新手过来的,从菜鸟到高手,每个人的进阶之路不同,所以一家之言未必会对其他人有什么作用,但如若可以帮助一些人避免走些许弯路,那便是本文的目的了。&br&
我想如果想学好任何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好奇心,这种兴趣不是来自于金钱,名利或者万丈红尘中林林总总的诱惑,而是内心深处源于对自然的好奇,试着去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规律。我想小时候,很多人都曾怀有这样的梦想,然而,多年过去,很多人都改变了,这些改变有时候是无可奈何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改变了,然而终究,路还是自己选的。如果不能怀着这样一种态度来学习,那么这篇文章不适合你,你可以去尝试工程,金融,法律等等,或许你会获得巨大的成功,然而,那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br&
我最开始接触高分子物理,或者说想学习高分子物理,本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乏味于合成的繁琐,与化学学科本身的不够深入,我无法理解所谓的fundamental laws,是如何操纵这个世界来运作的。怀着单纯而又稚嫩的想法,我离开了化学领域,进入到所谓的高分子物理世界。几年过去了,从茫然懵懂到若有所思,从不甚明了到一知半解,慢慢的,有了今天一点点成长的感悟。&br&
知识的积累都是逐步的。在最开始的两三年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长进,以至于我深深的怀疑自己的能力。我的高分子物理差不多是自学的,那时候信息闭塞,只能闭门造车,还好书中自有黄金屋,当时读了M.Rubinstein跟G.Strobl的Polymer Physics,不是太懂,但能稍许理解一部分,很浅。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在读这两本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深入下去了,书中的段落我几乎可以闭着眼睛背诵,但是我不了解含义是什么。这三个月的研读给我最深的一个感悟就是,&b&学习高分子物理需要坚实的数理背景&/b&。&br&
于是我放下了高分子物理,转而去学习数理知识。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工科生而言,数理基础薄弱到不行,很快便在学习的过程中捉襟见肘。那段时间是焦虑的,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知道从何学起。我甚至搞不清楚一些学科彼此间的前后顺序,以至于现在看起来,当时很多学习的顺序都是错乱的(比如我当时先学了PDE,但很久之后才接触vector/tensor calculus),这无异于让我事倍功半。然而看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现在我发现,这种做法实际上培养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b&那就是如何学会看书从中间看起&/b&;同样的,这种颠倒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学一些比较advanced的东东时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motivation: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因为在后面更advanced的课程中,会用到这些概念,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的。&br&
当时正好ocw开始盛行,当然还不像现在这样声势浩大,但却是真正意义上帮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那时的我像一个兴奋的孩子,每天都在网络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课程,那段时间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检索技巧。当然,学习的过程是凌乱的,也不成系统。现在看来,当时看的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必要的,或者说是不适合我的,但是,因为盲目,我在这上面花了极大的时间。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教训,&b&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是极其重要的。&/b&&br&
后来慢慢的,学的多了,终于摸清了正确的学习顺序,当然,世间事做了就不会白做,前面凌乱而不成系统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很多人之所以慢慢对某些许可丧失兴趣,恰恰在于过于按部就班。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学习方法是极其耗时的,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念,很难完成。但不管怎么说,想学,终究是能学会的,不想学,资源再多再好也是无用。&br&&br&&br&============================================================================&br&高分子物理书单:&br&&br&1.《数学物理方法》&br&
这门课包罗万象,原则上物理学中用到的数学方法,都属于这门课程的范畴。从vector calculus到complex analysis,从integral transformation到differential geometry,从special function到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总之,这门课对于想认真学习物理(含高分子物理)的童鞋们,是绕不开的一门课,而且是先修课,因为之后遇到的物理类课程,都需要借助其中的某些数学工具来处理。&br&
由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教科书也是琳琅满目。我只说说我看过的几本教材。我最开始学习这门课时,用的是M.Boas的书,这本书貌似现在出到第三版了(我当时用的是第二版),这本书我是认真研读过的,并且每章后面的习题我都认真做过了(加起来可能在1000道左右),我当时是花了半年的时间,每天几乎什么都不干,就在看这本书,然后做题。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起点很低,用一种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你听,并告诉你在物理中是如何加以运用的。&br&
但是正如这本书的定位,面向的是undergraduate,所以它不是非常深入,实际上,在数物中罗列的标题,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单拿出来,作为1-2学期的专业课程。其中vector calculus我后来看的是P.C.Matthews的书,这本不到200页的小册子(32开)将向量积分的精华展现无遗,通过构造所谓的“magic little cube”的办法,清晰的展现了什么叫做gradient,curl,divergence,并且我再一次appreciate到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三个词在翻译的时候真的做到了“信达雅”,梯度,散度,旋度,知其名便知其意,同时,作者用外微分的语言,告诉你在3d中,其实并没有其他的“度”,并且Green theorem, Gauss theorem, Stokes theorem可以用外微分的形式统一在一起,写成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形式。&br&
至于complex analysis,我用的是James Ward Brown的书(现在出到第八版?),这本书起点极低,但是落点很高,一直讲到conformal mapping。不得不说我在学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抓住复分析的本质,因为感觉书中所有的推导,似乎与微积分的导法并无什么区别,而且书中大概前面20多个sections,基本上没出现复变中的定理(比如Riemann-Cauchy theorem),直到非常靠后,才真正进入到复变的内核。实际上,复变与实变很大的不同是在于,复变对于收敛(极限)的定义与实变有着非常重大的差异,因为复变是二维平面上的收敛,因此路径无穷多,而实变微积分仅仅是沿着两个方向收敛,因此复变的导数存在是一个极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许多听起来很奇怪的定理(比如复变函数若一阶可导便无穷阶可导,等等),这是在我读了龚昇的《复分析》之后才有的感悟(btw,龚昇是华罗庚的入室弟子,这本复分析写的极好,UCLA在用这本做教材)。然而,Brown的书越读越有韵味,特别是在讲积分定理时,从Cauchy-Goursat Theorem,到Cauchy Integral Formula,再到Cauchy's Residue Theorem,每一次版本的演进都清晰无比,让你真正了解到,定理的每一步是如何改进的,如何去考虑更加general的case,确实值得一读。&br&
至于integral transformation,基本上就是Fourier transf.跟Laplace transf.,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变体,原理其实都非常简单。因为如果把函数看成一个无穷维的向量,那整套操作,只是在Hilbert空间中找到一套正交完备的基底,之后对一个无穷维的向量(即函数)做展开而已。原则上傅里叶展开与拉普拉斯展开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一个是在实数轴上进行,一个是在虚数轴上进行,但在实际操作技巧上,因为Laplace transf引入了一个suppress factor(exponential form factor),所以在收敛性上很多时候比Fourier expansion来得方便许多,而且非常容易把real domain里的singularity转化成Laplace domain中的pole。关于这部分的专门教材有很多,我当时是从stanford上download下来了一份讲义,所以没有名字。&br&
至于特殊函数与PDE,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special function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求解ODE或者PDE时所发展出来的技巧(or方法or解答),这部分内容浩如烟海,我自己也没有研究的很深入。特殊函数可以参考王竹溪的《特殊函数概论》(去年北大重排之后出版了),引用杨振宁的一句话,“用到时只需翻越王竹溪先生的特殊函数概论即可,而无须知道公式具体是怎么来的”(可能我记忆有误,但大意如此...),至于PDE方面的教材,我看过Fritz John的书,感觉写的还不错,不过很遗憾没有读完。&br&
至于更加进阶一点的数理方法的教材,网上盛传Afken的书(貌似出到第七版),但是我读过感觉写的有点乱(可能是不太习惯作者的叙述风格),但是内容和深度要远远超过M.Boas的书,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用。国内数理方法的教材只推荐李政道的那本,高屋建瓴,言简意赅,书中专门有两章讲了格林函数与变分法,这在物理学中是极其重要的概念/方法,但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至少我自己在看过Boas的书之后,才对书中的很多观念有了新的认识。&br&&br&2.《热力学与统计力学》(thermal physics/statistical mechanics)&br&
这门课在国内的开设是很不系统的,按照国外的课程标准,通常是本科2个学期的热物+研究所2个学期的统力,每学期30小时,所以总学时大概在120小时左右。国内通常是本科60学时+研究生48学时(不到100小时),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国内课程安排训练强度是不够的。而且每个学校的讲法(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很不相同,侧重点很不一样(比如有些侧重量子统计,基本上和多体理论混在一起,有的非平衡统计讲得比较多)&br&
统计物理在高分子物理中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高分子本身就可以被当成统计对象加以处理,因为一根分子链包含着数目巨大的自由度。然而很多时候,细节信息并不重要(universal properties),因此很自然的,经过coarse grain之后,用所谓的statistical field theory来加以描述,因此,学习高分子物理之前(或者过程之中),掌握统计物理是非常重要的。&br&
统计力学本质上是一种几率理论(或者说是一种统计理论,几率与统计这两个词在这种context下是同一个意思)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这便是“统计”二字的由来。是当体系存在大量自由度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规律性,即统计规律性。至于为什么必须用统计的方式而非力学的方式来加以描述,是有其深刻的根源,尽管这一点目前还有争议。最初人们认为,从牛顿力学可以推导出统计力学,然而,后来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特别是随后非线性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真实的系统都是极其复杂的,通常呈现非线性(混沌,chaos)的特性,而量子力学不允许精确的定义coordinates,由此初值的微小差异会导致体系的行为远远偏离预期——即所谓的分子轨道混合(molecular orbital mixing),而分子轨道混合相应于平衡分布的时间小得多,因此轨道信息不会进入到最终的几率分布函数中,这实际上解决了一个重大的puzzle,即time reversal symmetry(如果从轨道的角度来看,时间反演是对称的,但如果从宏观(即分布)来看,时间反演是破缺的),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矛盾。&br&
既然统计力学是一种统计理论,因此最重要的便是寻找不同体系的分布函数。这样一来,就迎来了统计力学(至少是平衡态统计力学)中的唯一假定:即对于孤立体系,每一种微观态对应出现的几率相同,因而被称为fundamental assumption(根本性假设)。之后以此为基础,便可以演绎出整套统计力学。从这个角度上看,分布函数在统计力学中的地位,与波函数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仿——都蕴含着所要研究系统的全部信息在内,因而是最重要的,统计力学,便是要对不同的体系(孤立/封闭/开放)寻找相应的分布函数。&br&
至于教材,thermal physics我只推荐Kittel的那本,这本书号称是世界上最好的三本本科教材之一,确实有独到之处。它采用的讲法是把热力学和统计力学mix在一起讲(而不是像国内很多教材人为将二者割裂,事实上,统计力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来解释热力学),而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由难入易,其最困难的地方便在于开头,如何用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来接受fundamental assumption。实际上,这是对一个体系完全无知是所做的最自然的假设:试想,如果在新生的第一堂课上,任课老师突然被要求对所有的学生打分,由于任课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信息一无所知,所以最自然的方式是,所有的学生给同样的分数,这实际上就是fundamental assumption的含义,因为人们对于孤立体系是完全无知的(孤立体系是不可以探测的,否则便会引起能量交换,这就会violate孤立系统的定义),因此唯一的方案便是,所有的微观态以相同的几率出现。实际上这种方法我们早就用过,比如在实验中,我们总是三次测量求取算术平均值,这实际上暗含着每次结果都是以等权重出现,我们并没有取几何平均值,或者对某一个数值给予特别大/小的几率(除非我们有额外的信息,告诉我们这个数据有特别的可信度/不可信度)。即,我们对测量的结果并不知道额外的信息,因而只能先验的给出一个等几率的假定。这种几率的给定是subjective的,而不同于传统的几率论中对于几率的定义,那时的几率定义是objective的,即经过大量实验,由大数定律所保证,频率会逼近(收敛)到一个确定的值,即概率。&br&
而一旦接受了这种观点,其他的体系都可以将之与各自的reversior联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孤立体系,之后maximize微观状态数(因为平衡态时看到的状态总是很稳定的,暗含着对应一个极大的微观状态数,否则该宏观状态不可能“几乎总是”被观测到),得到不同体系分布函数。而一旦分布函数得到,体系所有的统计性质便全部确定下来。&br&
顺着这个思路,很容易把kittel这本书上手,而且越往后,会发现越简单,这正是由难入易,你可以深刻的去理解什么是heat,什么是work,什么是温度,free energy中的“自由”从何而来...&br&
同时,kittel的书中,最后还有一部分讲了kinetic theory,而且用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严格的处理在统计力学中会有专门的讨论),连蒙带猜的给了一些直觉的物理图像,我想这种方式是很好的,尽管有些推导是很不严格的,但是有助于快速建立起物理直觉。&br&&br&&br&
一旦打通kittel的教材之后,需要立刻进入到统计力学,其所用到的理论框架,在thermal physics已经用到:即等几率假定。只不过此时引入了一个稍稍陌生的词语—系综,基本上可以看成所有可及(accessible)微观态的集合。借由这样的一系列的mental copies,实际上可以发现,系综只不过提供了所谓的reversior,一个指定的系统,实际上是处在其他系综所构成的巨大的“热库”中,因此,系综的产生目的只有一个,即方便的给出体系的分布函数。只不过,借助这套工具,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处理带有相互作用的系统(之前我们都只是在处理non-interacting system),而相互作用带来体系巨大的改变在于——体系可以产生相变。因此相变理论在统计力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当然直觉上,你可以说,引入的相互作用,如果很弱,那就可以做pertubation,亦或是,相互作用彻底改变了体系,因此必须发展新的理论技巧(比如重整化群)来重新刻画体系。而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于相变(特别是二级相变)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强有力的工具,来处理复杂体系。我们知道,物理学中的问题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有特征尺度跟没特征尺度,前者是容易的,只要找到体系的特征尺度,问题就可以(大致)得到解决。比如问一滴露珠的半径大概有多大,很显然,这是两种力:重力与界面张力的竞争,因此会给出一个特征尺度,这类问题是简单的,然而还有一类问题,比如湍流,找不到明显的特征尺度,大漩涡里套着小漩涡,小漩涡里套着微漩涡,一层层的嵌套下去,直至在微观水平耗散掉,这便是所谓的复杂体系。然而,这类体系通常呈现另外一种特性,即自相似性。而人们对于二级相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一套处理这种自相似性的办法,即标度理论/重整化群理论。而高分子很显然是这样的一种复杂体系:体系在不同尺度上均呈现出自相似性。然而自相似通常都有一个限度,比如布朗运动是自相似的,但一旦分辨尺度达到分子碰撞距离的尺度,很显然,此时看到的运动不再是diffusive而是ballastic,自相似性被破坏掉。同样的,对于高分子,由于分子量N总是有限的,因此存在自相似的上界;又由于chemical bond的限制,同样的存在自相似性的下界,然而,如果人为的将这两个界限全部去掉,则高分子就变成一条“完全”自相似的object,这种高分子链被称为infinite Brownian chain,它正好对应二级相变中的临界点。其原因在于,当体系处于临界点时,体系的关联长度发散,因此体系是在各种尺度上self-similar的(即不管如何去改变体系的放大倍数(即做标度变换),看到的现象都是类似的),恰恰等价于此时的无限布朗链。de gennes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从而将临界现象理论应用于高分子科学,成功的解决了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统计场论在高分子科学中,再一次展现了其重要地位。&br&
关于统计力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比较standard的是Pathria和Bethe的statistical mechanics,也是一本比较经典的书吧。内容中规中矩,从基础出发,一直讲到重整化,但是场论的内容比较少(只占三章?)。黄克孙也写过一本统计力学,朗道也有一本(但场论讲得很少),另一本比较好的是Kardar统计力学的第二本,那本专门在讲场论,而且最后有几章是前沿的内容,比如percolation和disorder media,其中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工作,值得一读。&br&&br&3. 《高分子物理》&br&
有了之前的一些准备之后,终于可以开始学习高分子物理啦。。。第一本书首推G.Strobl的,这本书写的相当物理,而且数学也不繁复,不过在阅读之前先要去看看附录,了解一下散射的基本原理,因为全书几乎都是从散射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当然原因是作者本身是一位散射专家)。其实散射很简单,只是correlation function的fourier transf.而已,只不过这里的关联函数可以是density-density correlation function,也可以是pair correlation function,也可以density fluctuation的correlation,也许会对一些初学者造成困扰。关于散射我会在另外的帖子里讲(之前那个太久没更新了。。。)。其中涵盖了polymer physics中方方面面,从单链一直讲到本体,从结晶一直讲到力学性能,当然其中很多是作者自己的工作/观念,非常值得一读。&br&
btw:不知何时,这本书出了一本中译本,翻译的真是烂到爆,简直不忍直视,一本好书被糟蹋了,建议大家千万别看中文版。除了第二章翻译的不错之外,其余的章节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不下一处错误,这种错误不是简单的印刷错误,而完全是材料的误读/不理解。把disperse relation(色散关系)翻译成“弥漫关系”我也就忍了,但是整段整段的不知所云就让我愤怒了,看中文版有一种看笑话书的赶脚,改天单独开个贴吐槽一下,充分的表明了译者既专业知识不行,同时英语也不行,或者压根就没认真翻译,不管冲着哪一点,都让人齿冷。&br&
此外还有一本入门书,就是Doi写的那本“An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这本书讲的也非常好,而且很薄,很容易读完,让你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高分子物理的基本图像。很多概念讲的真是深入浅出,缺点是很多topics没有涉及,但是对于分子链的static/dynamic properties分析的真的很赞。&br&
之后便是比较advanced的,这个跟所研究的领域有关。Doi和Edwards写过一本The theory of polymer dynamics,这本书我在别的场合介绍过,就不多说了,特点是从fundamental physics出发,给你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每一个公式都有其背后的支撑。这本书从kinetic theory开始(如果学过kittel的thermal physics,应该很容易上手,难度并没有超过kittel最后几张关于kinetic theory的难度,比如Langevin equation,Smoluchowski equation和Fokker-Planck equation),但可能在学习之前需要一点点张量分析的知识。&br&
当然不能不提de gennes的那本圣经“Scaling concept in polymer physics”,但是这本书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场论的底子,是不可能看懂的(或许你自己认为懂了,其实并没有)。你从中可以看到,所谓的scaling arguments是如何在高分子学科中加以运用的。实际上scaling的方案有好多种,比如Pincus也有一套,或许更常用,即blob scaling,blob实际上就是凝聚态物理中“元激发”(elementary excitation),其基本的能量单位就是kT,即体系的特征能量(如果仔细想想统计力学中温度β的定义,就知道kT为什么这么prevailing),因此有了blob之后,计算体系的能量只需要去数一数blob的数目就行。而且blob的概念也与elasticity密切关系,具体可以看Lubensky的“凝聚态物理学原理”。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原理》)写的很好,特别是场论的部分,从平均场一直讲到重整化,而且有很多实例的分析,缺点是字太小了,我看的时候经常串行
不过de gennes这本书主要还是在neutral polymer chain的static/dynamic行为,对于结晶,玻璃化,聚电解质等都鲜有涉及,然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关键性的课题。&br&
写到这,我已经很累了,本来还想写写更special的topics,比如polymer solution/melts神马的,不过由于体力不支,先倒下睡了,改天再议吧。。。同时鉴于偶才疏学浅,叙述之中定有不实/错误之处,欢迎各位童鞋批评指正~~~
给文章起一个标题总是很困难的,实际上是想说说自己至今对高分子物理学习的一些感悟,同时也想推荐一些我看过的相关书籍。每个人都是从新手过来的,从菜鸟到高手,每个人的进阶之路不同,所以一家之言未必会对其他人有什么作用,但如若可以帮助一些人避免走…
其实你问的问题就是模态分析,尝试引用他人文章回答一下(我看过比较通俗的解释之一),侵删&a href=&///?target=http%3A//modalspac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98.02????????????????&i class=&icon-external&&&/i&&/a&&br&--------------------------------分割线---------------------------------------&br&你不是第一个要求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模态分析的人,这样一来,任何人都能明白模态分析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简单地说,模态分析是根据用结构的固有特征,包括频率、阻尼和模态振型,这些动力学属性去描述结构的过程。那只是一句总结性的语言,现在让我来解释模态分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不涉及太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我经常用一块平板的振动模式来简单地解释模态分析。这个解释过程对于那些振动和模态分析的新手们通常是有用的。&br&&img src=&/620ef8ee6c1a9d53b7fd6_b.pn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1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考虑自由支撑的平板,在平板的一角施加一个常力,由静力学可知,一个静态力会引起平板的某种静态变形。但是在这儿我要施加的是一个以正弦方式变化,且频率固定的振荡常力。改变此力的振动频率,但是力的峰值保持不变,仅仅是改变力的振动频率。同时在平板另一个角点安装一个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由此激励力引起的平板响应。&br&&img src=&/ddf9e190e1e4e10647c33_b.png& data-rawwidth=&473& data-rawheight=&1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ddf9e190e1e4e10647c33_r.png&&现在如果我们测量平板的响应,会注意到平板的响应幅值随着激励力的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进,响应幅值在不同的频率处有增也有减。&strong&这似乎很怪异&/strong&,因为我们对此系统仅施加了一个常力,而响应幅值的变化却依赖于激励力的振动频率。具体体现在,当我们施加的激励力的振动频率越来越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或者共振频率)时,响应幅值会越来越大,在激励力的振动频率等于系统的共振频率时达到最大值。想想看,真令人大为惊奇,因为施加的外力峰值始终相同,而仅仅是改变其振动频率。&br&&img src=&/3ef496ad40ffa6d1eb883da_b.png& data-rawwidth=&340& data-rawheight=&2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0&&&p&时域数据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如果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将时域数据转换到频域,可以计算出所谓的频响函数(FRF)。这个函数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信息值得关注:注意到频响函数的峰值出现在系统的共振频率处,注意到频响函数的这些峰出现在观测到的时域响应信号的幅值达到最大时刻的频率处。&br&&/p&&p&如果我们将频响函数叠加在时域波形之上,会发现时域波形幅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激励力振动频率等于频响函数峰值处的频率。因此可以看出,既可以使用时域信号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也可以使用频响函数确定这些固有频率。显然,频响函数更易于估计系统的固有频率。&/p&&img src=&/4f98e3d6fd71d46b02e8_b.png& data-rawwidth=&363&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3&&&p&许多人惊奇结构怎么会有这些固有特征,而更让人惊奇的是在不同的固有频率处,结构呈现的变形模式也不同,且这些变形模式依赖于激励力的频率。&/p&&br&&p&现在让我们了解结构在每一个固有频率处的变形模式。在平板上均匀分布45个加速度计,用于测量平板在不同激励频率下的响应幅值。如果激励力在结构的每一个固有频率处驻留,会发现结构本身存在特定的变形模式。这个特征表明激励频率与系统的某一阶固有频率相等时,会导致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形模式。我们注意到当激励频率在第一阶固有频率处驻留时,平板发生了第1阶弯曲变形,在图中用蓝色表示。在第2阶固有频率处驻留时,平板发生了第1阶扭转变形,在图中用红色表示。分别在结构的第3和第4阶固有频率处驻留时,平板发生了第2阶弯曲变形,在图中用绿色表示,和第2阶扭转变形,在图中用红紫红色表示。这些变形模式称为结构的模态振型。(从纯数学角度讲,这种叫法实际上不完全正确,但在这儿作为简单的讨论,从实际应用角度讲,这些变形模式非常接近模态振型。)&/p&&img src=&/71b91fee24_b.pn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71b91fee24_r.png&&&p&我们设计的所有结构都具有各自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本质上,这些特性取决于确定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作为一名设计工程师,需要识别这些频率,并且当有外力激励结构时,应知道它们怎样影响结构的响应。理解模态振型和结构怎样振动有助于设计工程师设计更优的结构。模态分析有太多的需要讲解的地方,但这个例子仅仅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p&&br&&p&现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模态分析主要是研究结构的固有特性。理解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依赖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有助于设计噪声和振动应用方面的结构系统。我们使用模态分析有助于设计所有类型的结构,包括机车、航天器,宇宙飞船、计算机、网球拍、高尔夫球杆……这些清单举不胜举。&/p&
其实你问的问题就是模态分析,尝试引用他人文章回答一下(我看过比较通俗的解释之一),侵删 --------------------------------分割线--------------------------------------- 你不…
跟的大牛,有idea,正好轮到她做,做实验运气也不错,半年就成功了,并且perovskite大热,一篇nature一作博士毕业。看她发展吧,目前貌似她只有这一篇一作诶,牛津博士一篇一作就能毕业了啊,虽然是引用一千次的nature,但是博士不是做一次成功实验就能毕业的吧,要系统地研究一个方向,积累很多理论和实验才行的,她是超人吗。2013年发了一篇后就没有一作了诶,她的成果呢?&br&如果这篇论文是她自己的idea,那说明她还是有实力的,不然还需要以后独立的成果来证明。张远波哥大博士还六年毕业呢,虽然他是直博。我不相信她比张远波还牛。实验类的博士,两年积累不了多少经验的吧,她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怎么样还有待观察。&br&总而言之,看她以后怎么用一作和倒数一作的牛paper打我脸吧。&br&另,perovskite solar cell的发展还是未知数,新闻里也不用吹那么牛吧,2017年就正式迈向市场?高成本和低稳定性摆在那儿呢。
跟的大牛,有idea,正好轮到她做,做实验运气也不错,半年就成功了,并且perovskite大热,一篇nature一作博士毕业。看她发展吧,目前貌似她只有这一篇一作诶,牛津博士一篇一作就能毕业了啊,虽然是引用一千次的nature,但是博士不是做一次成功实验就能毕业…
根据个人经验,胶带封头盔裂缝应该没多大问题。但给我最大的疑惑是胶带封住火星基地的入口。大家都知道火星表面大气压是地球的1/100,若要维持基地内正常气压,薄膜需要承受0.99个大气压,大致相当于9.9m高水柱。从电影画面暂且估设基地入口开口面积约为6平方米,那么这张用胶带加固的薄膜需要承受在地球上59.4t水的重量。姑且认为薄膜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但用绷带扣住薄膜边缘的气密性就值得怀疑,在这个封闭、内循环的小系统内,长时间的漏气后果必然是严重的。这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最bug之处。另外,火星大气如此稀薄,风暴应该也不可能如此之大,达到飞沙走石的地步。这部电影要说完全硬物理也是打折扣的。
根据个人经验,胶带封头盔裂缝应该没多大问题。但给我最大的疑惑是胶带封住火星基地的入口。大家都知道火星表面大气压是地球的1/100,若要维持基地内正常气压,薄膜需要承受0.99个大气压,大致相当于9.9m高水柱。从电影画面暂且估设基地入口开口面积约为6平…
谢邀。&br&&br&无法忽视的一点是,都芳所有在中国销售的进口漆,都是中国代理商找德国厂家OEM的,只在中国销售。&br&&br&那么问题来了,这种OEM的专供出口到中国的,需要满足本国的环保标准吗?OEM的东西,又不在德国本土销售,不好说了。&br&&br&都芳的德国官网上标注的很明确,专门一个中国产品专区,比如德国本土销售的型号,大都有欧洲生态标志认证,中国专区的型号,一个也没有。&br&&br&要知道,欧洲生态标志认证,是整个欧洲认可通用的,蓝天使只是德国本地的认证。&br&&br&最近我们也开始测都芳了,这周结果出来了我也让同事上传下结果,对比下题主和楼上几位说到的品牌,比如PPG、芬琳就知道了。&br&&br&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在进口漆方面,都芳的价格仅仅算得上中等了,远不算高端。太过苛责大可不必,要根据个人经济情况权衡选择。&br&&br&————10月12日更新都芳第二代六合一内墙漆评测结果&br&我直接放结论了:&br&&br&评测全过程和详细报告:&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b6be143cfd191c4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质量低于预期 都芳第二代六合一内墙漆评测&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7c339eb47d81cb9ca0a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7c339eb47d81cb9ca0a8_r.jpg&&
谢邀。 无法忽视的一点是,都芳所有在中国销售的进口漆,都是中国代理商找德国厂家OEM的,只在中国销售。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OEM的专供出口到中国的,需要满足本国的环保标准吗?OEM的东西,又不在德国本土销售,不好说了。 都芳的德国官网上标注的很明确,…
不多说,上图&br&&br&&br&&br&&br&参加工作之前,答主是这样的&br&&br&(?o?? o??)。&img src=&/12e520bfd26c57e3e6c8f_b.jp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12e520bfd26c57e3e6c8f_r.jpg&&&br&&br&&br&&br&然后呢,毕业以后,身为文艺中年的楼主变成了这样&(?Д?*)&br&&img src=&/b09d7fa19bfaad23584e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09d7fa19bfaad23584ee_r.jpg&&&br&怎么样?我的三蹦子还很时尚吗?这样的冶金工程你还喜欢吗?(???╰╯???)
不多说,上图 参加工作之前,答主是这样的 (?o?? o??)。 然后呢,毕业以后,身为文艺中年的楼主变成了这样"(?Д?*) 怎么样?我的三蹦子还很时尚吗?这样的冶金工程你还喜欢吗?(???╰╯???)
电化学专业。不得不提最近比较流行的原位表征技术。&blockquote&in situ(原位)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在科学中实时的测试分析,将待测的目标置于原来的体系中进行检测,而不是单独的将某一目标分离出来使用单变量方式进行测定,或模拟条件体系进行检测。大部分的电化学测试手段都有原位的性质。而光谱原位电化学测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表面增强和共振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甚至是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blockquote&由于本人的专业是电化学,方向是层状氧化物材料,我这里抛砖引玉一下,毕竟这些技术现在在别的领域还有一些限制,但是不久后肯定能突破这些。&br&&br&1. 原位XRD技术&br&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有着一定的历史了,正本清源的话能写成一本书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br&a.原位的高温测试——将粉末样品放入XRD衍射仪中,然后固定升温台和设置升温程序,接收器会定时采集信号,你就可以获得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XRD谱图,并进行你想要的分析,如下图:&br&&img src=&/961bedca4d3e_b.png& data-rawwidth=&799&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9& data-original=&/961bedca4d3e_r.png&&&br&根据靶子的不同,有不同的波长对应的不同的角度,有的时候如果探测器是2维的话,接收到的谱图是这样的:&br&&img src=&/244206bcab478f86f2e71b_b.png& data-rawwidth=&342& data-rawheight=&2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2&&&img src=&/dab4c47b98b_b.pn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4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b.原位的恒电流测试——学电池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了,模拟电池的恒流充放电,实时的跟踪采集结构信息&br&我们用的是扣式电池,测试电池的样子大致如下:&br&&img src=&/d59e630a904593cea7fee_b.png& data-rawwidth=&272& data-rawheight=&2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2&&&br&XRD的测试台设置大致如下:&br&&img src=&/921329baa595a5c81d421cd9_b.png& data-rawwidth=&572&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2& data-original=&/921329baa595a5c81d421cd9_r.png&&所获得的谱图(一维和二维)大致如下:&br&&img src=&/69e0b0ac67e8_b.pn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4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img src=&/5b3e8fcc3d6e6cbfcee5d_b.png& data-rawwidth=&455&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5& data-original=&/5b3e8fcc3d6e6cbfcee5d_r.png&&b.原位的恒电位测试——利用PITT(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设置不同的阶跃电位,然后同时在这些电位底下采集XRD谱图,同时又能获得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变化数据:&br&装置如下:&br&&img src=&/b109ac7e92b69e1e1912dcbc4be116eb_b.pn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b109ac7e92b69e1e1912dcbc4be116eb_r.png&&采集到的谱图跟恒流测试的差不多,这里就随便放一张:&br&&img src=&/db7abfc7de764b5_b.png& data-rawwidth=&252&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2&&&br&但是因为这个技术目前只能测试固态的相变过程,对于流体的瓶颈无法突破所以,液相体系无可奈何。&br&2.原位TEM测试(可以测试液相体系?)&br&原位透射电镜观察技术,这个近几年逐渐火热的技术不断地被越来越多人使用,主要是用高分辨相机在短时间内快速的采集样品的照片,但是机采的速度比人要快的多。现在大多使用在单晶生长,复合材料的相变上。&br&这是一篇发在Science上的铂单晶生长的过程,首次被记录了下来:&br&&img src=&/53e058afb1f8c8056c8ada15bbd222a4_b.png& data-rawwidth=&476& data-rawheight=&3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6& data-original=&/53e058afb1f8c8056c8ada15bbd222a4_r.png&&&img src=&/e646a01a5efe2dd156c29_b.pn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0& data-original=&/e646a01a5efe2dd156c29_r.png&&下面这个是用原位TEM技术检查电化学装置中的Si负极材料在锂离子脱嵌过程的变化:&br&装置如下:他们使用了金探针&br&&img src=&/25b37b4ce264030eae237_b.png& data-rawwidth=&204& data-rawheight=&2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4&&&img src=&/58ea6e2d8b6a7a55ffbd6a6_b.pn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58ea6e2d8b6a7a55ffbd6a6_r.png&&这是他们直观观察的结果:&br&&img src=&/2bc33eefdd3d_b.pn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2bc33eefdd3d_r.png&&3.原位SEM测试&br&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也是这几年才火爆的,现在可以用来观察SEI膜的形成:&br&装置和设置如下:&br&&img src=&/3d0d90e6cca1adaee27db04a_b.png& data-rawwidth=&341& data-rawheight=&2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1&&效果如下:&br&&img src=&/96d81c92ff0b99fe9b860_b.png& data-rawwidth=&334& data-rawheight=&3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4&&4.原位EXAFS技术&br&······未完待续
电化学专业。不得不提最近比较流行的原位表征技术。in situ(原位)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在科学中实时的测试分析,将待测的目标置于原来的体系中进行检测,而不是单独的将某一目标分离出来使用单变量方式进行测定,或模拟条件体系进行检测。大…
这些实验都带有强烈的误导性:&blockquote&一支安利的牙膏,一支高露洁,分别挤了一点到一本杂志的黑色内页上,让我打圈摩擦。过了大概一分钟,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感觉,我当时确实觉得,安利的牙膏有细微的颗粒感,而普通的牙膏很粘稠。又过了一分钟,他让我停下,分别把牙膏从内页上擦去。高露洁擦过的地方掉色了,变成了白色。而安利的没有变色,黑色的地方依旧是黑色,一点痕迹都没有。&/blockquote&1.“细微颗粒感”和“粘稠”的形态区别这可能与摩擦剂颗粒的形状、大小,表面活性剂的配方有关,&b&但这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b&&br&2.&b&柔软的杂志&/b&都没有被磨损,这说明安利牙膏的摩擦剂&b&效率比较低;&/b&“高露洁”能磨损&b&柔软的杂志&/b&,却不代表需要担心它会磨损&b&坚硬的牙齿,&/b&它可能会更高效地去擦除牙菌斑。&blockquote&拿了两个杯子,并分别往里面注入清水,一个杯子加入六神沐浴露,另一个杯子加入安利的沐浴露。均匀摇晃之后,加入六神的水非常浑浊,而安利的水逐渐变得清澈了。然后他又往我的手上挤了一些黑色的鞋油,然后用安利的沐浴露打在浴花上,鞋油马上就被擦掉了。&/blockquote&1.“六神杯”变得浑浊,可能是因为使用了&b&盐类&/b&表面活性剂,遇到&b&较硬&/b&的自来水后产生了难溶的钙镁盐;“安利杯”未见浑浊,可能是使用了其他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吧!&br&&b&但这个现象同样不足以说明安利的产品对人体更安全。&/b&&br&2.安利沐浴露能洗净鞋油,&b&那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呢?安利的优越性又体现在哪里?&/b&
这些实验都带有强烈的误导性:一支安利的牙膏,一支高露洁,分别挤了一点到一本杂志的黑色内页上,让我打圈摩擦。过了大概一分钟,他问我有没有什么感觉,我当时确实觉得,安利的牙膏有细微的颗粒感,而普通的牙膏很粘稠。又过了一分钟,他让我停下,分别把…
彩色电子墨水屏是由3个电子墨水经过RBG的滤光片形成3原色的子像素,然后经过光的混合,成为1个像素。&img src=&/ce1ec979b8e_b.jp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ce1ec979b8e_r.jpg&&&br&如图,&b&3个电子墨水颗粒为一组&/b&,通过红绿蓝三原色不同比例的光混合,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特定颜色。这样的一组颗粒作为显示器的最小元素认为是一个像素点(如图右侧的点)。&br&&br&这样的技术与黑白电子墨水最大的差别在于&b&亮度太低&/b&。因为现在需要3个才能组合成1个点,当需要显示为全红的时候,亮度只有1个像素的&b&33%&/b&。而电子墨水又是&b&借助环境光&/b&来显示的。如此,对&b&环境光的光亮度&/b&要求更高,用户体验将会很不好。如果没有如Kindle Paperwhite这样提供&b&内部背光源&/b&,或者有足够好的&b&技术提升&/b&,加上&b&昂贵的价格&/b&,目前市场并不好。&br&&br&&b&--------------这里简单说一下黑白电子墨水的显示原理,以便解惑上面的部分词汇--------------------&/b&&br&电子墨水屏是由许多电子墨水组成,电子墨水可以看成一个个&b&胶囊&/b&的样子。&br&每一个胶囊(位置6)里面有液体电荷,其中正电荷染白色,负电荷染黑色。当我们在一侧(位置8)给予正负电压,带有电荷的液体就会被分别吸引和排斥。&br&这样,每一个像素点就可以显示白色或者黑色了。(注:现在有彩色电子墨水的电子书,并不是不能做,只是成本和技术还没符合市场要求)&img src=&/0cb3acb5b6b213cbc244c4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2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br&因为电子墨水的&b&刷新是不连续的&/b&,每一次刷新完成就可以&b&保持现在的图形&/b&,即使&b&拔掉电池也依旧保存&/b&。可能会有人问到,拔了电池吸引电子墨水的电压就木有了,那么小球不就回复原状或者进入随机的混沌状态了吗?&br&答案是因为电子墨水具有&b&双稳态效应(磁滞效应)&/b&&br&下图中,横轴是电子书提供的电压大小,纵轴灰度(假定正为最白,负为最黑)。&br&电压加大的过程和减小的过程,给予同样的电压,电子墨水黑白程度是不同的。&br&这样的效应就叫做双稳态效应(磁滞效应)。&br&利用这样的效应,我们就可以给一个正电压(从0到B点过程,走下面上升的路线),吸引负电荷,显示正电荷白色给读者,然后断电(从B减少到0,走上面那条回来的路线)。白色得以保持。&br&于是,电子墨水的电子书省电就在于如果不需要显示有所变化,&b&屏幕部分消耗电量为0&/b&。&br&&br&&i&注:不变化屏幕电子书自己没电是由于电路板的待机消耗以及电池自己的内阻消耗&/i&&br&&i&注2:其他常见的显示器无论屏幕内容是否变化,屏幕部分的耗电量都是持续的,变化不大的。&/i&&img src=&/33df0b560deda52dc3d37d_b.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3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
彩色电子墨水屏是由3个电子墨水经过RBG的滤光片形成3原色的子像素,然后经过光的混合,成为1个像素。 如图,3个电子墨水颗粒为一组,通过红绿蓝三原色不同比例的光混合,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特定颜色。这样的一组颗粒作为显示器的最小元素认为是一个像素点(…
鉴于题主提到的是 Galaxy S III 这款偏色相当严重的屏幕,所以 &a data-hash=&cbba82d75b970c& href=&///people/cbba82d75b970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luckystar& data-hovercard=&p$b$cbba82d75b970c&&@luckystar&/a& 所讲的我几乎都同意。&br&&br&不过对于 Galaxy S IV 来说,偏色的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了,调整为 Movie 模式后,Galaxy S IV 色域会比之前的 Galaxy 系列小不少,尽量贴合 sRGB,对于喜欢清淡口味的人来说,会很不错。&br&这是 &a href=&///?target=http%3A///Galaxy_S4_ShootOut_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alaxy S4 Display Technology Shoot-Out&i class=&icon-external&&&/i&&/a& 跟 iPhone 5 的对比测评,我拿来测试的机器色域调成电影模式是 108% sRGB。&br&&br&顺便可以看看 &a href=&///?target=http%3A///Galaxy_S5_ShootOut_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msung Galaxy S5 Display Technology Shoot-Out&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数据会更好看一些,所以我在 S IV 出来之后就觉得三星在 OLED 上多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出了些成果。不过由于之前偏色太过夸张给用户流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提起 OLED 就是 Pentile 然后就是偏色,当然不是!只是他没有做好而已。&br&&br&PS: 我可以证实 &a data-hash=&cbba82d75b970c& href=&///people/cbba82d75b970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luckystar& data-hovercard=&p$b$cbba82d75b970c&&@luckystar&/a& 关于 SONY 的一些说法,Xperia 旗舰都是按照 NTSC 的色域去调的,所以 Xperia Z 系列肯定比 iPhone 更鲜艳(也更耗电,泪奔),讨不讨喜就分人了,不过肯定不会让用户觉得偏色那么严重,虽然 Xperia Z 开 Bravia Engine 我觉得偏色是够严重的了。&br&&br&总体来说,OLED 精准地表现色彩是完全没问题的,只是三星之前做的太差。目前三星已经改善了很多,不过想要挽回名声似乎有点难,那就期待一下 SONY 的 OLED 在 Xperia 上的加持吧。
鉴于题主提到的是 Galaxy S III 这款偏色相当严重的屏幕,所以
所讲的我几乎都同意。 不过对于 Galaxy S IV 来说,偏色的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了,调整为 Movie 模式后,Galaxy S IV 色域会比之前的 Galaxy 系列小不少,尽量贴合 sRGB,对于喜欢清…
Business Insider评论的很好:&p&&a href=&///?target=http%3A//www.businessinsider.sg/google-glass-hands-on-Fr%3D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e tried Microsoft HoloLens: This is going to be much bigger than Google Glass&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lockquote&&p&Where Google positioned Google Glass as an always-on, always-with-you Ultra Life Companion that was designed to be in your face and all your friends’ faces forever, HoloLens is very clearly aimed at Getting Things Done and Serious Business.&/p&&p&You put it on to do a thing, and you take it off when that thing is done.&/p&&/blockquote&Google对Google Glass的定位是,始终戴在你和你朋友们脸上的超级生活伴侣,而HoloLens是生产力工具。微软的印度老大说过,微软的使命是,帮助你“do more, achieve more”,整天戴在脸上扮酷,不是微软的追求。&br&&br&所以,HoloLens的定位,和Apple Watch,Google Glass有根本的不同,就不要放在一起对比了。
Business Insider评论的很好: Where Google positioned Google Glass as an always-on, always-with-you Ultra Life Companion that was designed to be in your face and…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信工程出来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