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前教育会有半工半读学校嘛

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探索第二章&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 辛亥革命之后,绍兴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原有社学、学塾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始有所发展。30至40年代,实施义务教育和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均获成效。中学教育于日军侵绍时大受挫伤,师生辗转山区,坚持教学,使教育事业得以绵延。50年代起,基础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其间,“文化大革命”运动给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害,经拨乱反正,终于在70年代末重上正轨。80年代中期起,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1990年,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数,分别为1949年的9.8倍、53.4倍和72.2倍。?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法国天主教会于府城八字桥设仁慈堂,招收教友子女,兼收弃婴。?&&& 民国4年(1915),绍兴县孙德卿于孙端上亭公园创办私立蒙养园,有教养员2名。10年,绍兴县劝学所于城内斗鸡场合璧楼举办县立蒙养园,在园幼儿20名,教养员2名,是为绍属各县最早的公立幼儿园。11年,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民国14年(1925),绍兴私立成章女子小学设幼稚园,实施“活动学程教学法”。同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所办悟道女校亦附设幼稚园。17年,绍兴私立锡麟小学附设幼稚园2组(班),在园幼儿80余名。上虞先后举办私立宝泽女子小学附设幼稚园、私立管溪幼稚园、城区区立幼稚园,3园共有保姆4名,在园幼儿95名。其时,幼稚园主要任务为配合与辅助家庭教育。?&&& 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绍兴县政府教育局随后制订《县幼稚园简章》,规定招收4至7岁幼儿入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卫生习惯,为进入初级小学作准备。当年开办绍兴县立东关镇(今属上虞)幼稚园,诸暨县立第一小学附设幼稚班。次年,新昌县立高等小学设幼稚班。此后,诸暨浦翊忠小学、大桥乡溪埭和珠坞村开办农村幼稚园(班)。&&& 民国21年(1932),国民政府颁布《小学法》,规定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稚班。上虞各幼稚园停办,由小学附设。22年,绍兴县幼稚园发展至10所,其中县立5所、区立3所、私立2所;在园幼儿454名,其中男312名、女142名;教职员20名。30至31年(),日军侵占绍兴、诸暨等县城,幼稚园停办。诸暨改孤儿院为儿童教养所,收养战区难童。绍兴城区有美国基督教会“真神堂”牧师所办孤儿院,后改为福安培童院,院舍分设于大坊口原私立越光中学附小校舍和观音弄周宅。35年,改称绍兴县私立福安培童院;大坊口院舍改办哲庆托儿所。同年,绍兴县简易师范附小附设幼稚班2班,在园幼儿80余名;越光中学附小附设幼稚班1班;诸暨县立一小恢复附设幼稚班,在园幼儿31名,1949年停办。?&&& 1950年春,绍兴市?①人民政府接收外国教会办的私立福安培童院、哲庆托儿所和八字桥仁慈堂,分别改为民办缪家桥幼稚园、民办大坊口幼稚园和私立八字桥幼稚园。翌年春,建立绍兴专署机关保育院。同期,绍兴县东关区中心小学、诸暨城西乡中心小学和店口乡完小、嵊县五联乡中心小学、新昌县立第一小学和儒岙区中心小学、上虞崧厦区中心小学等校陆续附设民办幼稚班。1951年3月,嵊县民办五爱幼稚园创办于城关镇。?&&& 1951年10月起,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幼稚园为幼儿园。是年,绍兴市?①人民政府文教科创办鲁迅幼儿园于都昌坊口,南街、兴文桥等小学亦附设幼儿班。绍兴城区10多所小学先后设立或扩招幼儿班,连同单设幼儿园共32班,在园幼儿979名。入园幼儿中工农子女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女可享受减免费。?&&& 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兴办,为解放妇女劳动力,各县纷纷举办农村幼儿园(班)。绍兴县有小学附设幼儿班共137班,入园幼儿4062名;上虞创办公立丰惠镇幼儿园,并于章镇区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翌年,崧厦、东关、章镇等附设幼儿班单独建园;嵊县有幼儿班40个,在园幼儿1455名;诸暨县有幼儿班51个,入园幼儿790名。此类幼儿园(班)多系民办或集体办。是年下半年,绍兴城区的幼儿园全部改为公办,各县部分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接管转为公办。?&&& 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的幼儿教育方针。绍兴、嵊县、诸暨等县幼儿班数分别减少到91班、18班、12班。?&&& 1954年,绍兴市?①文教科制订《幼教工作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城区幼儿园教养员观摩鲁迅幼儿园和北海小学附设幼儿园的体育、游戏课教学,是为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之始。?&&& 1956年起,实施幼儿教育公办、民办并举方针,动员厂矿、机关、团体、街道和农业合作社办园。1958年,各地幼儿教育迅速发展,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剧增。绍兴市?①、县1331所,上虞947所,嵊县578所,新昌336所,诸暨1167所,合计达4359所。由于教育资金、设备与师资严重不足,教养质量下降。1960年,幼儿园数量仍居高不下,共计3043所,以民办居多。?&&& 1960年,绍兴县鉴湖区清水闸幼儿班和嵊县三界区清水塘康乐园,分别被评为省“三八”红旗单位和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次年,绍兴市?①鲁迅幼儿园被评为全国托幼先进集体。?&&&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办学方针。农村幼儿园(班)基本停办,各县幼儿园减至147所、287班,在园幼儿8930名,教养员378名。1963年,保留幼儿园71所、176班,在园幼儿5130名,教养员262名,其中民办幼儿园38所。幼儿教养质量有所提高。?&&& “文化大革命”前期,绍兴、诸暨县机关幼儿园和嵊县、新昌县机关保育院先后停办,各县农村集体所办幼儿园(班)亦多数停办。园舍被占用,教养员被调离。一些坚持办学的城镇幼儿园,一度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农村幼儿园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组)”接管。1974年,幼儿教育事业有所复苏。其时,绍兴地区共有幼儿园115所,362班,在园幼儿12869名。1978年增至239所,819班,在园幼儿26259名。?&&& 1979年冬,召开绍兴地区托幼工作会议,成立由教育局、卫生局、劳动局、妇联、总工会等负责人组成的地区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教育行政和群众组织联合举办幼儿教育的体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集资,多种形式办园,加快幼儿教育发展;地、县教研室设幼儿教育教研员和建立示范幼儿园,提高幼教质量。此后,各县先后召开托幼工作会议,建立地、县、区、乡(镇)4级教研网。绍兴鲁迅幼儿园、柯桥“六一”幼儿园、上虞百官镇幼儿园、嵊县五爱幼儿园、新昌县幼儿园和诸暨城关幼儿园分别定为各县示范幼儿园。同时,工矿企业、城镇街道、居委会和农村生产大队纷纷举办幼儿园,城乡民办幼儿园发展较快,并出现私人举办的家庭幼儿园。1980年,绍兴县农村821个生产大队先后举办幼儿班871所。1982年,绍兴地区共有幼儿园(班)1509所(班),在园幼儿75589名,占学龄前儿童总数的38%。?&&& 1983年起,整顿民办教养员队伍,输送部分教养员至外地幼儿师范学校或当地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吸收幼儿师范毕业生任教,以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各县分别增加投资,充实设备,改建和扩建园舍,绍兴地(市)、县机关幼儿园,鲁迅幼儿园,东风幼儿园,市商业幼儿园及府山、北海、塔山等街道幼儿园,绍兴县柯桥六一幼儿园,钱清镇中心幼儿园和县供销幼儿园等,先后新建或扩建园舍。上虞、嵊县、新昌、诸暨各县城乡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至1989年,全市幼儿园基本无危房。?&&& 1987年,越城区政府根据区人大代表建议,采取措施进一步缓解市区幼儿入园难问题,继撤笔飞弄小学改办幼儿园后,又撤香桥小学改办幼儿园,以港胞何继昌捐资和区政府拨款新建园舍,竣工后更名为继昌幼儿园。1989年,绍兴县东浦镇以美籍华人陈亦尧捐资和镇政府所筹款项,新建隆声幼儿园。?&&& 1989年9月,绍兴市教委、物价局、妇联、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决定试行幼儿园分等收费制度。首批定为一级幼儿园的有鲁迅幼儿园,二级幼儿园的有东风幼儿园、塔山街道幼儿园、绍兴钢铁厂幼儿园、市商业幼儿园等。各类幼儿园分别按规定等级标准收费,促进了标准化建设。是年,贯彻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园管理条例》,绍兴市教委决定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要求有条件的乡(镇)举办中心幼儿园。此后,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 1990年,全市有幼儿园1768所、2916班,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447班,在园幼儿72520名,教职员3748名。全市4至6足岁幼儿入园率70%,其中6足岁幼儿入园率85%;越城区幼儿入园率达95%。&&&&&&&&&&&&&&&&&&&&&&&&&& 幼儿园情况&&&&&&&&&&&&&&&&&&&&&&& (1990年)
其中3班以上
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
在园幼儿数
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
教育部门办
在园幼儿数
其他部门办
在园幼儿数
在园幼儿数
&&& 幼儿园选介&&& 绍兴市鲁迅幼儿园&&& 1951年秋,绍兴市?①人民政府为纪念鲁迅而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第一所新建公办幼儿园。园址绍兴城区都昌坊口。始为绍兴市?①文教科(局)主管,担负城区幼儿园(班)业务辅导任务;1963年起归绍兴县城关镇文教科主管;1983年下半年改属越城区文教局主管。?&&& 办园重视保教工作的规范和革新。年,率先采用省编和部编幼儿教材,并自编儿歌、故事等乡土教材。1987年,开始进行综合教育结构和主题半日活动、主题系列活动等教学试验。为全国托幼先进集体和浙江省托幼先进单位。?&&& 1990年,设6班,在园幼儿264名,教职员19名,其中专任教养员15名。园舍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有6个班的活动室、生活室和午睡室配套用房,为市区一级幼儿园。?&&& 上虞百官镇幼儿园&&& 前身为百官镇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1952年创办。1953年,单独建园于横街朝北台门。1960年,迁址解放弄。“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由百官造船厂接管。1978年,归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1970年起,连续10年于暑期为农民子女义务举办农忙幼儿班。1980年,定为县示范幼儿园,建立教养改革试点班,进行创造性游戏等教学试验。1988年,开始第一轮综合教育结构试验。除对百官镇各幼儿园进行教学辅导外,还以见习方式为一些单位所办幼儿园代培教养员。?&&& 1990年,设5班,在园幼儿184名,教职工19名。园舍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 嵊县五爱幼儿园&&& 1951年3月创办。园址初设城关镇东直街神农殿。始为民办,翌年9月改为公办,迁至县立第二小学分部址。1956年,新建园舍于鹿山路。?&&& 1979年底,定为县示范幼儿园,实施《幼儿教育纲要》,按纲要规定开设课程并分科成立教研组;重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从小学雷锋”活动。198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并举办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班,辅导基层幼儿园。1982年,参加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办的“红五月歌咏会”获奖;教师自制玩具获省三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集体。?&&& 1990年,设10班,在园幼儿461名,教职工31名。园舍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9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 新昌县幼儿园&&& 前身为新昌县立高等小学附设幼稚班,民国19年(1930)创办。1951年,县立第一小学复设幼儿班。1953年,改名附设幼儿园,迁址红色路王家祠堂。1958年,改名嵊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1961年,新昌县恢复建置,改称新昌县城关镇幼儿园。1969年,称红色路小学附设幼儿园。1978年,名红色路幼儿园。1981年,改今名。系县示范幼儿园。先后为农村、企事业单位短期培训教养员785名。1982年,教师自制教具获省三等奖。?&&& 1990年,设7班,在园幼儿287名,教职员24名。园舍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诸暨城关幼儿园&&& 前身为县立第一小学附设幼稚班,民国18年(1929)创办。1952年,城关镇中心小学复设幼儿班。1956年起,单独设园。1985年,迁址体育路。?&&& 办园宗旨为“提高保教质量,服务于社会,取信于家长”。1962年,试行省《试点幼儿园教学计划》,与县教研室合编农村幼儿园(班)教材和参考资料。1975年,添设拥军班,招收驻军子女入园。1980年,定为县示范幼儿园,编写小学附设学前班教材和参考资料,并举办幼儿教师短期培训班多期。1982年,获省自制教(玩)具三等奖。1985年起,研究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学习、生活能力和综合教育结构等课题;制订并试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细则》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为浙江省“三八”红旗集体。?&&& 1990年,设10班,在园幼儿474名,教职员29名。园舍占地面积1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666平方米。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通令改书院为学堂,中学西学兼习,并奖励绅商捐资办学。绍兴府各县陆续改原有书院为官立小学,有识绅商亦纷纷捐建学堂。是年九月,诸暨毓秀书院考棚改设官立学堂,是为绍兴地区最早出现的新式小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府城蕺山书院改办官立山阴县学堂,嵊县创办私立师曾学堂。二十八年,府城稽山书院改办官立会稽县学堂。山阴县斗门辨志义塾改办辨志学堂;会稽县陶堰惜阴义塾改办浔阳学堂,孙端镇孙氏义塾改办私立又新学堂;嵊县开元绿筠书屋改办开元学堂;新昌县南明书院改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沃西书院改办西区公立高等小学堂。是年,各县先后开办的学堂尚有蒙泉学堂(府城泰清里)、昌戒坊学堂(昌安天王寺)、私立毓菁学堂(上虞县东关)、石壁学堂(嵊县苍岩,后改名剡南公学)、知新学堂(新昌县大市聚)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学堂设置始有章可循。原有学堂和新办学堂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类,依程度分别以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初高等并置)名之。当年,嵊县二戴书院改办县立高等小学堂,金庭义塾改办(公立)两等小学堂。翌年,上虞县经正书院改办官立高等小学堂,会稽县娥江书院改办曹娥区立两等小学堂,嵊县阳山书院改办私立阳山高等小学堂,诸暨县翊志书院改办翊忠小学堂,三都章氏义塾改办公立行健高等小学堂和公立环漪初等小学堂。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各县改办学堂10余所,其中会稽县袍渎敬敷义塾改办公立敬敷两等小学堂,嵊县北山书院改办私立北山高等小学堂、剡山书院改办私立剡山高等小学堂、宗传书院改办私立事斯高等小学堂、辅仁书院改办私立辅仁高等小学堂、芝山书塾改办私立芝山高等小学堂,诸暨县同文书院改办公立同文高等小学堂、景紫书院改办公立大东高等小学堂、养正义塾改办敏求小学堂、筠西家塾改办筠西小学堂、县城孙氏义塾改办私立乐安两等小学堂等。&&& 此时,一些有识之士创设一批公、私立小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嵊县举人吴仲远创办剡东公学于沈家坎(后改东明两等小学堂)。三十年,徐锡麟创办公立热诚两等小学堂于山阴东浦;会稽孙德卿创办私立肇基初等小学堂于孙端。嵊县创办私立民义初等小学堂于城关(今鹿山小学前身)。诸暨县举办斯宅象山、店口明诚、青山环漪等公立小学堂。此后几年,各县创设小学堂主要有:山阴县柯桥镇高迁学堂,漓渚镇清河学堂、励志学堂,安昌镇进化学堂;会稽县啸?世懋小学堂,稽东两等小学堂;上虞县下管镇振育高等小学堂,前江明强小学堂,崧厦镇时术小学堂(后改崧厦高等小学堂),章镇虞南高等小学堂,百官镇上德学堂,横山私立春晖学堂;嵊县崇仁公学(后改崇仁高等小学堂),私立坎流两等小学堂,私立养圣两等小学堂,私立大同小学堂;新昌县云居寺北区公立高等小学堂,十四都南区公立高等小学堂;诸暨县何佳山公立觉民高等小学堂,十四都公立藏绿高等小学堂,草塔公立智胜高等小学堂,公立中区两等小学堂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绍兴戏捐公所集资举办同仁农业学堂于府城学士街(现劳动路小学前身),招收堕民子弟入学。山阴热诚小学堂、嵊县大同小学堂创办伊始,率先实行男女同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为倡导男女平权,推行女子教育,徐锡麟、王子余等率先创办绍兴私立明道女子小学堂于府城东街,旋迁万安桥畔(今北海中心小学址)。三十年,谢飞麟在嵊县冯筱村女塾基础上创办爱华女子学堂。三十一年,诸暨斯宅女子学堂和毓秀女子学堂并起。以后,嵊县又举办永贞、长乐、造英女子学堂和成坤、尚志女子初等小学堂。新昌创办私立振闺女子初等小学堂。上虞创办萝峰女子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绍兴合府(不含萧山、余姚2县,下同)共有高等小学堂20所,在校学生808名;两等小学堂60所,在校学生2144名;初等小学堂65所(含女子学堂),在校学生2000名。其中嵊县有小学堂48所,在校学生1699名,学堂数和学生数分别居全省各县第二、三位。三十四年,合府共有高等小学堂23所,在校学生1013名;两等小学堂56所,在校学生2296名;初等小学堂116所,在校学生4041名;半日学堂4所,在校学生106名。其中诸暨县有小学堂72所,在校学生2812名。学堂数和学生数均居全省各县第二位。宣统元年(1909),会稽县学堂与山阴县学堂合并,改名绍兴府山会官立高等小学堂,设于原山阴县学堂址,并附设初等小学堂于戒珠寺。原会稽县学堂址改办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并设附属两等小学堂。各县小学堂共发展至273所,在校学生共10912名,其中诸暨县居全省各县之冠。&&&&&&&&&&&&&&&&&&&&&&&&&&& 小学堂情况(1909年)
高等小学堂
两等小学堂
初等小学堂
校数(所)
学生数(人)
校数(所)
学生数(人)
校数(所)
学生数(人)
校数(所)
学生数(人)
校数(所)
学生数(人)
&&& 宣统元年(1909),绍兴府城以县治为中心划定学区(山阴4、会稽3),创办小学堂9所,其中票业公会所办公立萃英初等小学堂为行业办学之始;僧教育会亦创办僧立第一、第二小学堂。翌年,私立明道女子学堂、公立同仁农业学堂分别改为公立明道女子两等小学堂、公立同仁两等小学堂,箔业公所创办私立箔业两等小学堂(今北海中学址)。?&&& 宣统三年(1911),绍兴合府小学堂发展至438所,其中山阴、会稽两县133所(含府城23所)、上虞县48所、嵊县66所、新昌县31所、诸暨县160所。多为区、乡、镇公立或私人捐资创设的初等小学堂。?&&& 其时,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两级。初等小学堂学生7岁入学,学制5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体操等科目,并视情况加设图画、手工、乐歌等“随意科”。高等小学堂学生12岁入学,学制4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9科,并视情况加手工、农业、商业等“随意科”。?&&& 晚清,外国教会开始在一些县的城镇开设学堂。光绪元年(1875),法国籍传教士刘安多于府城若瑟堂附设若瑟学校,是为境内教会办学之始。翌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于府城观音桥筹建讲书堂,并附设国民女子学校1所。光绪十二年(1886),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牧师鄞人倪梁品开办小学堂于诸暨县城南门。二十七年,天主教会开办三德小学堂于诸暨县城四眼井。二十九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举办英华初等学堂于府城承天桥。三十三年,法国天主教会开办培德中西学堂于府城八字桥天主教堂内,设英语课。翌年,英国行教会开办崇德初等小学堂于府城观音弄。宣统三年(1911),英国基督教徒所设女书馆改办明德小学堂于新昌中镇庙内。清末,绍兴府有外国教会所办私立小学堂6所。教会学堂初时以招收教友子女为主,教师多为教徒,有的学校加授教义课,组织师生做礼拜、唱赞美诗等,宗教色彩较浓。?&&& 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通令学堂改称学校。小学校分高等、初等两级。初小男女同校,高小男女分校。初小学制4年,高小学制3年。各小学废除读经科。初小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科,女子加缝纫课;高小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科,男子加农业(或商业)课,女子加缝纫课,有的地方并加外语课。是年,绍兴等5县共有小学校446所,在校学生19220名。其中绍兴县123所,在校学生6147名;诸暨县175所,在校学生6761名。各县共有女子小学校11所,在校学生429名。?&&& 民国2年(1913),绍兴等5县小学校增至685所,在校学生34423名。其中诸暨县311所,居全省第二位,在校学生13857名,居全省首位;绍兴县在校学生8546名,居全省第四位。是年,各县共有女子小学校16所(其中嵊县6所),在校学生729名。绍兴县私立成章女子中学校兼招小学生(民国3年改办女子小学校)。?&&& 民国3年(1914),绍兴城区有高等小学校9所(县立5所、私立4所),初等小学校14所(区立6所、私立8所),在校学生共1809名。4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增授农业(或商业)、英语。翌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开办越德小学于绍兴城区大坊口(25年改称私立越光中学附小,迁址南街辛弄)。诸暨创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即平湖女校),上虞创办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址丰惠镇)。&&& 民国11年(1922),实行新学制。国民学校改称初级小学校,高等小学改称高级小学校,初等、高等兼设的小学称完全小学校。高级小学校学制由3年改2年。各年级废止修身科,改设公民,增设自然、卫生2科(初小卫生与历史、地理、公民合称社会科),并改国文为国语,课文由文言文改语体文。12年,各县共有小学1212所,在校学生63893名,占全省小学生总数的12.6%。教职员3726名。其中绍兴县有小学校393所,在校学生26697名,教职员1568名;诸暨县有小学校361所,在校学生15104名,教职员825名。各县共有教会小学40所,在校学生共2163名。?&&& 民国17年(1928),各县普遍实行男女同校。是年,绍兴城内设锡麟小学于大通学堂址。19年,督促推行义务教育,各县先后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按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分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段,课程有党义(后改公民)、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工作(后改劳作)、美术、体育、音乐等9科。21年,国民政府颁布《小学法》,次年又颁布《小学规程》,规定“小学为施行国民义务教育之场所”。省教育厅规定,各县每乡镇至少设初级小学1所,奖励举办私立小学。绍兴城区公、私立小学增加14所,其中有药业公会所办兴文桥小学,渔业公会所办镜水小学等。各县共有小学1536所,其中诸暨444所、绍兴430所,分别居全省各县第二、三位;小学在校学生共有91777名,其中绍兴29728名、诸暨25714名,分别居全省各县第二、四位。24年,再度分期实施义务教育,各县订立《普及教育运动方案》,组织县、区普教协进会推动工作。除发展普通小学外,省规划绍兴等5县须设一年制短期小学165所,实行强迫教育。规划下达后,实际设332所。是年,绍兴县有小学579所(含短期小学,下同),在校学生40233名,均居全省第二位;上虞县有小学308所,在校学生19728名;嵊县有小学375所,在校学生20382名;新昌县有小学221所,在校学生9927名;诸暨县有小学501所,在校学生31324名。?&&& 民国29年(1940),推行国民教育制度。规定各县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保设国民学校(初级小学编制),乡(镇)长、保长分别兼校长。原短期小学或归并或改中心学校、国民学校。学校均设小学部和民教部。民教部负责为失学民众补习文化。日军侵绍期间,普及教育受挫。28年6月,日机多次轰炸绍兴城,省立五中附小及县立第三小学校舍被炸毁。30至31年,各县相继沦陷。绍兴县立第一小学、私立成章小学,嵊县二戴小学、剡山小学,诸暨智胜、同文、翊忠、南屏等小学及其他县一些小学校舍或被日军占据、毁坏,或夷为废墟。各地学校或被迫停课,或迁往农村流动办学,5县的小学和在校学生骤减。31年,各县小学总数比上年减少676所。为适应战时环境,各县一度设立流动小学或战区儿童教养所,对偏僻山区及战区的失学儿童进行1至2年教育。其中新昌县开设流动学校10所,吸收失学儿童500余人入学,并设难童学校1所,接收沦陷区46名难童入学。?&&& 民国33年(1944),绍兴、诸暨2县达到一乡一中心学校、一保一国民学校,上虞、嵊县、新昌3县达到一乡镇一中心学校、二保一国民学校的标准,5县共有中心学校255所、国民学校1576所。至35年,绍兴等5县小学数量超过战前水平,达到2366所。?
各县小学情况?
其中教员数
&&&&&&&&&&&&&&&&&&&&&& 绍兴县城区小学情况?(1949年春)
县立中心小学
代用国民学校
&&& 民国38年(1949)6月,绍兴市?①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处接管城区原绍兴县立小学,各县人民政府接管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其余公、私立小学维持原状。取消训育制度,废除公民、童子军等课程,开设政治课。9月,新学年开学。绍兴城区有小学26所(公立完小11所、初小4所,私立完小7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5660名,教职员212名。绍兴专署文教科、各县人民政府为规模较大的小学委派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与教导、总务、教职工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民主管理学校,贯彻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 1950年春,各校启用以学校所在地地名命名的新校名。其时,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小学民办的指示》,除政府接管的部分小学为公办外,其余为民办或民办公助。绍兴城区按地段设立13个文化教育委员会,由居民干部、工商界代表及热心教育人士担任委员,负责筹措和分配民办经费,并动员工农子弟入学(文化教育委员会工作至1952年12月结束)。是年,绍兴地区的小学由1949年的2372所增至3084所,在校小学生由名,增至167198名,教职员由名增至6566名。?&&& 1951年9月,绍兴市?①人民政府接收城区受美国、英国、法国教会津贴的小学。原私立越光中学附小改为民办公助学校,易名民办鲁迅小学(今春波弄小学);原私立承天中学附小改为民办公助学校,易名私立缪家桥小学(今塔山中心小学);原私立培德小学改为市立八字桥小学。&&& 1952年,政府接办各县的民办和私立小学,公办小学成为各县小学教育的主体。学校大量吸收失学儿童入学,工农子弟入学率迅速增长。新昌县学龄儿童入学17260人,其入学率由1949年的52%上升到67.5%。是年,绍兴等6县、市小学发展到3337所,在校学生217621名,教职工8101名。?&&& 1953年,各县调整学校布局,裁并一部分小学,整顿教师队伍,停止春季招生。小学数量有所减少,质量有所提高,小学教育的发展逐步纳入国家建设计划的轨道。次年,绍兴市?①人民政府所建鲁迅小学开学。这一时期,绍兴市?①和各县开始组织教师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部分套用苏联相关内容,课堂教学采用“五个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成绩检查采用5级记分法。?&&& 1955年,贯彻“积极提倡,加强领导”的民办小学发展方针,各县农村民办小学重新得到发展。诸暨、新昌等县在入学儿童少、附近没有学校的小山村,建立一批民办(或民办公助)小学。至1956年,各县有民办小学142所。是年,绍兴等6县、市共有小学3054所,在校学生261604名。其中诸暨县79183名小学生中,工农子弟占92.9%,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6.8%。?&&& 1958年,加快普及小学教育步伐。农村民办小学激增并出现二部制、半日制等办学形式。绍兴城区各街道和所属居民委员会举办初级小学35所。是年,绍兴等6县、市小学总数由上年的3028所增至3713所,在校学生数由上年的266084名增至362943名,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2.6%、36.4%,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度上升。其时,经费、师资不足,师生常以教学时间参加工农业劳动,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下降。?&&&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绍兴城区小学从54所调整为34所。各县将农村部分公立小学转为公社或生产队办,动员超龄学生和精简部分教师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1至8月,各县、市共有1177所公立小学转为民办。年底,各县共有小学3522所,其中民办小学1842所,占小学总数的52.3%;共有在校学生302677名,其中民办小学学生117353名,占学生总数的38.77%。&&& 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教学为中心,建立和健全小学规章制度;执行《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小学设周会、语文(含讲读、作文、习字)、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课,并将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生产劳动时间纳入课程表。各校普遍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蔚为风气。?&&& 1963年起,中共浙江省委在诸暨县进行“四清”运动试点。试点中,执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并积极倡导举办耕读小学,使学龄儿童及时入学和僻远地区少年继续学完小学课程。各县贯彻“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方针,普遍举办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的农村简易小学(耕读小学)。学制一般4年,以学习语文、算术为主。1965年,绍兴地区各县共有耕读小学2614所,在校学生110413名,分别占小学总数的39.5%和在校学生总数的21.8%,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89.7%。是年,诸暨县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6479名,其中女生占63.1%。?&&& 1966年下半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各县小学停课。“两种教育制度”遭批判,农村耕读小学停办,学龄儿童入学率下降。1967年下半年,各校陆续“复课闹革命”。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城乡小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并建立校“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多数学校更名为“五·七”学校。1969年,各县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办,公办教师回队任教。此后,大批小学开办“戴帽初中”(小学附设初中班)或改办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多被抽调至中学任教。小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1973年,绍兴等5县积极动员失学儿童入学,小学在校学生566193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97%,为历史最高纪录。但同时出现“招得多,流得快,质量差”的情况,巩固率很低。其时,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历史、地理、自然等课被取消,只设政治、语文、数学、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劳动等课。1974年春,绍兴县城关镇红卫小学一名学生在考试后发生意外死亡,此事被当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害死人”的典型,称之为“红卫小学事件”,通报全省,有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批判和迫害。学校教育再度陷于混乱。?&&& 1977年,各县先后从学校撤出“工宣队”、“贫管会”;撤销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恢复城镇学区和农村学区、公社中心小学;恢复学校规章制度。1979年前后,教师中的错、假、冤案和历史旧案得到改正并落实政策,有关“红卫小学事件”等错误决定亦予撤销。各县进一步调整小学布局,先后取消附设初中班,确定重点小学,并分期整顿教师队伍,逐步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小学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正常发展。?&&& 与此同时,各县加快普及农村五年制小学教育的步伐。1980年,浙江省普及农村小学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诸暨召开,号召“远学(湖南)桃江,近学诸暨”。各县决定由县长或县委书记分管教育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拨教育经费,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分类指导,采取措施抓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生毕业合格率。是年,全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8%,小学生辍学率降至0.72%,为全省辍学学生最少地区。1983学年起,各县城镇一年级新生恢复六年制,同时试行新教学计划,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课程设置渐趋完备,教学工作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教育质量提高。?&&& 1984年春,省教育厅对诸暨县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试点检查验收。验收结果,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年巩固率、毕业率和12至15周岁少年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均达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标准,成为浙江省首批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之一。至1985年春,绍兴、嵊县、上虞、新昌等县和越城区先后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合格,成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区),绍兴市遂成为全省最早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市。1986年,国家教委命名诸暨县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市8个乡被评为省级基础教育先进单位。?&&& 1985年起,各县(区)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县下设区教育办公室,将区校改为乡(镇)中心小学,全部小学下放给乡(镇)、村管理(完小由乡或村办乡管,初小由村办村管),基础教育得到加强。1986年,越城区和各县城关镇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学考试,划片就近升入初中。是年,越城区初中升学率98.1%,7至15周岁9个年龄段的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到99.1%。1987年,越城区人民政府正式颁布《越城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各县开始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时期,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加强德育,同时,开展教育研究和试验,以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各县先后建立实验小学,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越城区北海小学和鲁迅小学分别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1987年,省教委直接领导的柯桥教育实验区开始实施。实验课题为“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1990年,绍兴全市共有小学3166所,10522班,在校学生340081名,教职工1428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学生毕业率99.6%。其中绍兴城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毕业率100%。?&&& 自1949年至1990年,绍兴全市(地区)小学共培养毕业生2054520名,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为全市(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学生及教师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工半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