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卷叶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综合产品公司资讯展会百科病虫害品牌视频
您的位置:--> --> 玉米新叶卷曲发黄是什么原因及解决措施
玉米新叶卷曲发黄是什么原因及解决措施
在酷热的夏季,玉米地里的玉米新叶都开始卷曲发黄,让农民朋友很着急,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玉米新叶卷曲发黄,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玉米新叶卷曲发黄是什么原因? 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顶腐病或缺钙两种原因引起的。 玉米顶腐病的症状剖析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目前呈上升趋势,危害损失重,潜在危险性较高,症状表现为单果穗小,籽粒不饱满。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表现出不同症状。 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呈现黄条斑,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重病植株枯萎或死亡。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 ①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 ②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③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 ④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 ⑤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⑥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⑦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 玉米缺钙的症状剖析 玉米缺钙能引起植物细胞黏质化。首先是根尖和根毛细胞黏质化,致使细胞分裂能力减弱和细胞伸长生长变慢,生长点呈黑胶黏状。其次是叶尖产生胶质,致使叶片扭曲粘在一起,而后茎基部膨大并有产生侧枝的趋势。 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矮小,玉米的生长点和幼根立即停止生长,玉米新叶叶缘出现白色斑纹和锯齿状不规则横向开裂。 新叶分泌透明胶质,相邻幼叶的叶尖互相粘黏在一起,使得新叶抽出困难,不能正常伸展,卷筒状下弯曲呈“牛尾状”. 发病严重时,老叶剪短也出现棕色焦枯,发病植株的根系幼根畸形,根尖坏死,和正常植物的根系相比根系量小,新根极少,老根发褐,整个根系明显变小。 玉米新叶卷曲发黄的防治措施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措施 加快铲趟: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 及时追肥:玉米拔节期必须追肥,促进营养体的生长,利于后期的大穗高产。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防治,每个6~7天一次,连喷2~3次。 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玉米缺钙的防治措施 药剂处理:对于已出现缺钙症状的地块,可叶面喷施浓度为0.3%~0.5%的氯化钙溶液,可连喷2~3次,也可喷施其他含钙的多元素叶面肥。 施肥管理: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配方平衡施肥,增施土杂肥等有机肥,控制化肥的施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增加过磷酸钙等磷肥的施用量,防止土壤盐分浓度过高。 灌溉管理:7~8月份的玉米生长旺盛期,出现高温干旱时,应及时灌溉。 以上就是玉米新叶卷曲发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顶腐病或缺钙这两种情况症状十分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玉米顶腐病在田间的发生多在个别或小范围的玉米植株上;玉米缺钙在田间的发生常常是大面积的。希望农民朋友可以对症解决。
近期供求信息玉米苗期卷叶病害的成因--《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05期
玉米苗期卷叶病害的成因
【摘要】:正由于最近几年吉林省春季持续低温少雨,致使玉米从播种到出苗持续时间较长,种子在土壤中长时间无氧呼吸,这样不仅容易粉种而且极易产生种衣剂及除草剂药害,连续几年玉米出苗后大面积心叶卷曲,基部膨大,植株生长缓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435.131【正文快照】:
由于最近几年吉林省春季持续低温少雨,致使玉米从播种到出苗持续时间较长,种子在土壤中长时间无氧呼吸,这样不仅容易粉种而且极易产生种衣剂及除草剂药害,连续几年玉米出苗后大面积心叶卷曲,基部膨大,植株生长缓慢,农民一筹莫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多次携同省级专家深入田间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长胜;[J];新农业;2004年02期
晋齐鸣,沙洪林,李红,宋淑云,张伟;[J];玉米科学;2004年02期
刘伟;宫香余;;[J];大豆通报;2006年02期
刘立平;贾利军;孔庆涛;施树利;;[J];农村科学实验;2010年04期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01期
王胜宝;张先平;邓根生;王晓娥;梁秋霞;尹素芬;杨利群;;[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李正媛;;[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3期
刘亦学;刘焕禄;张学文;张惟;杨秀荣;;[J];天津农林科技;2005年06期
黄成丽;;[J];农技服务;2007年11期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延堂;姜京宇;;[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耿贵;;[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张绍明;;[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建芳;铁春晓;;[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赵月荣;;[A];2004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管理与高毒农药替代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4年
张玉聚;周新强;张俊涛;楚桂芬;;[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险峰;谢丽华;刘洪亮;关成宏;;[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陈芳君;宁春香;白娟;;[A];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第二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崔俊生;;[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楚桂芬;闵红;周新强;周亚东;;[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衡水市安平县农牧局 韩会霞;[N];河北农民报;2009年
本报记者 李建伟;[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中国绿色食品总公司
张然;[N];农民日报;2001年
李春平;[N];农民日报;2005年
高邮市植保植检站 张熙 宋春梅 问才干;[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李春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4年
刘刚;[N];农资导报;2008年
焦延甫;[N];河北科技报;2008年
张小军;[N];农资导报;2006年
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农办 张邦安;[N];河北农民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远福;[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潘立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梁雪莲;[D];山西农业大学;2002年
于寒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娄远来;[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杨雪莹;[D];吉林大学;2008年
杨征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周宇涵;[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姚斌;[D];浙江大学;2003年
陈岚;[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小环;[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姜红军;[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张丽娟;[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李广松;[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孙景文;[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常洁;[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连玉朱;[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刘亚军;[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王新全;[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董波;[D];扬州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玉米矮花叶病_百度百科
玉米矮花叶病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玉米矮花叶病(本病也叫花叶条纹病)是四川省70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以川中的平坝、浅丘区发病较重。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变小,严重,有的还不结实。
玉米矮花叶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发育弱,易腐烂.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长条形(线状),55~60?C,100~1000倍,体外存活期(20~C)1~2天。可用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条件下,由传染,5~7天,温度高时3天即可显症。主要传毒蚜虫有:,缢管蚜、、、、、、粟蚜、碗豆蚜等,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蚜虫一次取食获毒后,可持续传毒4—5天。寄主范围广,除玉米外,还可侵染、、、稷、、及其它,如狗尾草、、稗草、等。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规律
矮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
玉米矮花叶病
毒源主要借助于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高梁缢管蚜、、和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
玉米矮花叶病发病特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在南方,病毒的越冬寄主为禾本科杂草和作物,北方的越冬寄主有和等。初春,越冬复苏或孵化为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使蚜虫获毒。有翅蚜迁飞将病毒传播到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辗转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产卵或以若虫越冬。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播期、品种、土壤等因素有关。6~7月是蚜虫迁飞高峰期,蚜量大,引起病害流行,这个期间的降雨次数、降雨量对蚜虫繁殖为害影响大,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利于蚜虫繁殖、迁飞,病毒病发生重。播期对病害的影响主要与传毒有关。晚播,夏玉米早播,玉米正值麦收前、后蚜虫迁移高峰期,扩大,了侵染,所以发病重。品种间发病轻重不同。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引起。经调查,该病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寄主植物(包括所栽培的玉米品种、相关的寄主作物、野生等)、蚜虫发生量、栽培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防治
主要是借助于在植株与植株、田块与田块之间传播。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到抽雄前较易感病,浸染后约有7~15天的潜育期。受浸染的部位初期出现点条状退绿斑点,严重时全株叶片出现退绿斑点,重病植株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矮化,降低1/3~1/2,且雄穗扭曲或抽不出来,所结的玉米穗籽粒瘦小、千粒重较低。防治此病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矮花叶病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一般抗病品种主要有、吉853、掖单20、农大65、海引13号等,应积极组织抗病新杂交种的开发力度,加速取代感病品种,种源不足时应将抗病品种优先安排在病害发生较重的区域。
二、注意种植方式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 河南省的春播玉米面积很小,90%以上都是麦田套种的玉米。而麦田套种玉米又分两类,一类是播期偏早的套种玉米,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另一类是播期较晚的麦套夏玉米,播种期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和套种早的玉米一般发病较重,病株率在12.2%左右;套种晚的玉米发病较轻,病株率一般在8%~10%;夏直播玉米发病最轻,病株率在2%以下。种植春玉米时最好采用的方式,地膜覆盖不仅可使玉米早出苗,避开迁飞传毒的高峰期,而且还有驱蚜作用,使田间的病株较常规露地栽培的降低60%左右。此外,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还会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延缓病株率的增长,较露地栽培的病株率可降低80%以上。
三、保健栽培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适时浇水、等项栽培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四、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
玉米矮花叶病
田间最早出现的多为种子带毒苗,通常在子叶展开时就表现出发病症状,宜在2叶1心期定苗时将其拔除,在3~4叶1心期再逐块细致检查,彻底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株,以减少田间毒源。杂草密度大的地块,例如在麦收后未灭茬、未除杂草的田间病株率高达12%,所以要及时铲除田间杂草。
五、药剂防治
矮是病毒病,用一般的防治效果不佳,宜选用7.5%克毒灵、病毒A、83增抗剂等抗病毒剂,并抓紧在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天喷1次。喷药时最好在药液中加入植物动力2003、农家宝等叶面肥,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使病株迅速复绿。实践证明,一旦发现田间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药并结合浇水追肥,可取得较好的稳产效果。
玉米矮花叶病防治措施
① 选用抗病品种;
② 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选用移栽,减少毒源;
玉米矮花叶病
③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④ 药剂治蚜防病,可用乳剂1000倍液,或倍液于迁移盛期喷雾一、二次,可杀死介体,减轻危害。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效果更佳。
企业信用信息玉米叶子一点点的发白,中间叶子卷的紧紧的,里面有小虫虫是什么症?怎么补救?_百度宝宝知道/Upload/Files/NewsAttatches/211/37465.swf
&&&&&&政务区
 &&&资讯区
 &&&服务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
冬春玉米幼苗卷叶原因及防治&发布者:宋桂娇&&发布时间:日&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冬春玉米幼苗卷叶原因及防治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5&&&&更新时间:
  冬玉米及少数春玉米幼苗的叶卷在一起展不开,扭曲而形成“筒状”、“环状”、“细捻状”的现象大部份是由稻纵卷叶螟、蓟马或瑞典秆蝇三类害虫为害所致的虫害,少部份是感染玉米粗缩病所致的病害。& 一、害虫及其症状。害虫主要有稻纵卷叶螟、蓟马、瑞典秆蝇三种:㈠稻纵卷叶螟:是以为害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叶片为主的迁飞性害虫。多在嫩绿的上部叶上产卵,在我县,由于近年来冬春干旱,温度偏高,幼虫一般先爬入心叶或嫩叶啃食叶肉,多数在2龄开始于离叶尖3~5厘米处卷叶,3龄后将叶片纵卷呈筒状,一般1叶1苞1虫。㈡蓟马:是以成虫在玉米心叶、叶鞘和叶片端部卷叶内取食为害,玉米苗早期受害后,心叶不能正常伸展而扭曲呈“细捻状”或“猪尾巴状”,或使叶片呈现大量断续的“白色小点”或“银白色条纹”的斑块,伴随有小污点。㈢瑞典秆蝇:虫体很小,幼虫孵化后即从心叶缝间钻入心叶内,使心叶的叶尖受害,并被其分泌的粘液粘着,不能展开,但下部叶片继续生长,从而使心叶形成“筒状”或“环状”,老百姓称之为“长成了小辫儿”。玉米苗受害较早且伤到心叶,会形成“枯心苗”;如受害较晚,幼虫仅为害到心叶的边缘,对玉米一般没有太大的影响。&害虫防治办法:㈠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时尽量少用或不用伤害天敌的农药,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天敌,要进行保护。㈡化学防治:1、用含内吸性杀虫剂成分的种衣剂包衣种子,预防效果理想。2、在玉米出苗后3~5天,及时喷一次药非常重要(越早越好),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既可防治稻纵卷叶螟、蓟马、瑞典秆蝇,又可防治灰飞虱、蚜虫、叶蝉传染病毒的昆虫。㈢栽培措施:1、结合间苗、定苗,将展不开的“筒状”、“环状”、“细捻状”的玉米苗心叶人工破开或间除。2、对较旱和未施种肥的地块,应及时浇水、追肥,加快幼苗生长。   二、病害症状及防治办法。病害症状:玉米粗缩病也会导致玉米卷叶,感染粗缩病病毒的玉米植株叶片叶色浓绿,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少量打卷。防治办法:&㈠栽培措施:1、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如兴黄单892、屏单系列等品种对粗缩病的抗性较好。2、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春播玉米集中在4月底到5月上旬为宜。3、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合理施肥、浇水,促进玉米生长,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4、路边、田间杂草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清除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为害。㈡化学防治:1、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2、玉米播种前后及苗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8天喷一次,连喷3次,可防治灰飞虱为害。
&&&&&&&nbsp
&友情链接
&  |
主办:白城市洮北区农业局&&&承办:白城市洮北区农业局联系电话:6&&&&传真:6&&&&邮编:137000&地址:白城市青年南大街10号&&&&E-mail:郑重声明:本网站为面向社会、面向农业的公益性网站,免费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如对本网所载信息有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异议,请赐告我们,我们将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叶斑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