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指甲受伤出血血

让战场上的兄弟们少流血不牺牲
在零下40℃的寒冷条件下,李曙光研究员带病坚持测试装甲救护车内的医疗救护设备。
李曙光研究员(左一)在广西某边防部队爆炸实验场。
身着李曙光研制的扫雷防护装具的非洲厄立特里亚士兵在排雷现场。
李曙光研究员(左)在审核医疗救护设备装配尺寸。
李曙光:一位半生耕耘于军事医学科技的“老兵”,40年孜孜钻研战场救护装备。他研制的全身扫雷防护装具被列为联合国指定装备,创下世界军事史上阶段性扫雷零牺牲的奇迹。他研制的系列装甲救护车填补了我军战场救护装备空白。而这一切只为一个执着的梦想——
李曙光,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九研究室主任,多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中国军队的战场卫生救护技术推进到了国际前沿。本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连获“八五”“九五”“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57岁的李曙光,有着人们想象中的标准军人形象:1米85的个头,身板笔挺,硬朗的脸庞上,眼角嘴角布满野外工作留下的痕迹,目光专注而锐利。
他不爱聊天,不愿多谈自己的荣誉。在他的办公室里,几张装着镜框的获奖证书搁在书柜一侧墙角,旁边放着试验场穿的专用鞋,鞋帮上沾满了泥点。办公桌上各种资料摞得老高,鼠标旁有个塑料袋,装着熬夜吃剩的花生米。惟有书柜里整齐摆放的三个装甲救护车车模,特别引人注目。
这些车模正是李曙光多年潜心研究的系列装甲救护车模型。救护车上安装有北斗卫星定位和创伤急救辅助诊断系统,能将伤员的血型、武器致伤情况、伤情分类等情况随时传给后勤,为后方医院接诊救治提供准确数据,同时也能为指挥员随时掌握前方减员情况提供具体准确的数字。几台车合起来,就是一个战场救护所。
目前,系列装甲救护车的试验车已通过海上盐雾和风浪、高原地带、沙漠地区以及极寒区域等多项实地考核,“十二五”前期将定型生产。
“我常年在部队,战士们给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李教授,打仗牺牲我们都不怕,就怕受伤致残,可遭罪了’。”抚摸着车模,李曙光的目光投向远方:“所以我就想,无论如何得把战场救护装备搞好,让战场上的兄弟们少流血、不牺牲。”
采访话题由此打开,带着我们回溯过去的点点滴滴。
1、面对杀机四伏的雷区,李曙光第一个穿上防雷装具,对战士们说:“兄弟们,你们不要担心,今天扫雷我先上!”
1997年12月上旬,位于云南边陲的老山偏马地区,密林里散发着阴湿的寒意。这是令人为之色变的雷区,一平方公里有上万枚地雷。
应扫雷部队指挥长李智伦邀请前去调查的李曙光,至今忘不了目睹的惨状:“那里几乎遇不到四肢完好的村民。有的村子里人腿加起来没有人头多。很多战士在扫雷中受伤致残,那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啊!”
当时扫雷部队的护具很简陋,衣服就是加块钢板,防雷鞋是又宽又长的气囊,对爆炸防护能力极其有限。李智伦希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能研制出性能可靠的防雷鞋。
做完调查返回后,李曙光一头钻进实验室。他把设计标准定为能防住当量50克TNT的地雷,穿着时能爬50度的山坡。
别小看小小的防雷鞋,涉及到生物医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等多门学科,李曙光在实验室一呆就是28天。28天后,他带着2.5公斤重的鞋子直奔边境做防雷试验。
一声沉闷的爆炸后,鞋子完好,模拟人腿安然无恙。战士们沸腾了,将他高高地抛在空中:“我们有真正的防雷鞋了!”很快,这种防雷鞋在扫雷部队中推广开来。
1998年端午节前一天,李曙光接到李智伦电话,对方语气沉重:“老李啊,有个坏消息,上级要求‘扫雷不能残不能伤’的指标怕是完不成啦!”
李曙光心头一沉:“咋了?没防住?炸坏战士了?”
李智伦停顿两秒,忽然笑了:“不要担心,有个孩子是踩上雷了,但他穿着你设计的鞋,就大脚趾有点撕裂,别的都没事。”
乍惊乍喜下,李曙光还有点不放心:“赶紧把那孩子送来看看。”
这名叫侯伟杰的小战士很快被送到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李曙光反复检查,确证他安然无恙,1米80的小侯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实战中着防雷鞋触雷无恙的幸运儿。
但是,防住TNT当量的50克地雷并非终点。扫雷专家告诉李曙光,TNT当量210克的地雷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防步兵地雷:“爆炸后可炸翻一辆小轿车,TNT当量50克的地雷在它面前,还没一个屁响。”
李曙光开始钻研针对TNT当量210克地雷的防雷鞋。然而第一双样鞋送到广西雷场作实爆检验时,模拟人腿被炸得稀烂。
“当时真是眼前一黑。”李曙光说,那几天他就在排雷场边转悠,脑子里不断回放着各种参数、材料、制作工序:“反复想问题出在哪儿。”
一位战士因戴手表扫雷被训斥,给了李曙光灵感:“按照规定,扫雷不能携带金属器械,因为磁性雷会感应到金属而爆炸。防步兵地雷有500多种,对人体的杀伤部位各不相同,仅依靠防雷鞋防不住全身,防雷装具必须对战士从头到脚进行防护才行。”
反复论证后,李曙光重新确立设计方案,最终研制出全身扫雷防护装具。
又一次防雷试验中,面对杀机四伏的雷区,战士们有些犹豫。李曙光二话不说,第一个穿上防护护具,对战士们说:“兄弟们,今天扫雷我先上!”
“李教授!”战士们拥上去抱住他:“你为我们费了这么多心血,我们信得过你!”
多次试验证明,这套装具的头盔防护级别达到了64级,面罩和防护服能防止0.72克钢球650米/秒的撞击,防雷鞋防TNT当量50克的地雷不造成损伤、防TNT当量100克地雷只致轻伤、防TNT当量210克地雷不出现外伤性截肢,防护能力可覆盖目前大多数塑制防步兵地雷、中小型诡雷和未爆子母弹,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第一次云南边境大扫雷时,我军致伤、残、亡达数百人。而采用全身扫雷防护装具后,第二次扫雷行动无一人致残和死亡,军事效益达到1个亿。
2000年,总装备部、总后勤部防护装具定型鉴定会将该防护装具列为全军作战装备,这也是我军后勤卫生系统第一项列入作战装备序列的卫生装备。之后,这套防护装具又被列为联合国人道主义扫雷指定装备,20多个国家至今仍在使用。
2、为了获取两栖装甲救护车性能试验结果,李曙光冒着危险亲上演习场;为解决装甲车内降噪问题,他在50℃高温密闭空间里体验了90分钟。他告诫团队成员:“搞军事卫生装备必须不怕苦。今天我们吃点苦,明天打仗少流血。”
2001年夏,浩淼广阔的南海,一场军事演习大战犹酣。
战机掠海呼啸,炮声震耳欲聋,铁甲劈波斩浪。两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两栖装甲救护车紧随登陆部队泛水推进,第一时间搜救伤员。浓浓硝烟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紧随装甲救护车记录着什么,距他不过十余米处,一颗炸弹轰然炸响。
“他是谁?不要命啦!”指挥员火了。
“他就是研制两栖装甲救护车的李曙光研究员,正在采集装备技术参数。”一位了解情况的参谋回答。
演习结束后,指挥员找到李曙光,首先感谢他为部队所做的努力,然后严肃地批评他不应该把自己置于危险环境下。
对于这样的批评,李曙光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只要有合适的试验机会,他仍然冲在最前面。
2011年夏季的一天,经过完善的两栖装甲救护车再次进行试验。突然间狂风大作,乌云四合,扎在岸边的帐篷都快给风卷走了。
“赶紧找人抱住帐篷杆,新型两栖装甲救护车随时待命下海!”试验队参谋长即刻下命令。
按照试验要求,除救护车驾驶员外,还必须安排2个人随行,一人坐在车顶观察前部海况,一人在舱内观察液压油情况。
“我去车顶观察!”一个高大的身影站起来,参谋长定睛一看,连连摇头:“老李你不能去。你是主要科研人员,出了事我负不起那责任。”
李曙光一边拿救生衣一边说道:“这里面谁也没我有经验,再说我水性不错,你就放心吧!”
装甲救护车缓缓驶入海中,所有试验队员都在岸边屏息观看。助理研究员张平心有余悸地回忆,咆哮的大海显示出惊人的力量:“装甲车在海里成了一叶扁舟。”
突然一个巨浪扑来,整个车体差点被掀翻。坐在车顶的李曙光身形一个趔趄,众人齐声惊呼。
“万幸李教授反应敏捷,一把紧拽住救生绳,才没被海浪卷走。”张平说,李曙光顶着浪头,不停用对讲机通报着海里各种试验参数。
“等他们平安返回,每个人都激动得快哭了。”张平说,全身湿透的李曙光却笑着表扬驾驶员小郭,说幸亏他及时减速,否则车真可能被拍翻了。
总部如此评价两栖装甲救护车,该车填补了中国军队战场救护有编无装的空白,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同型装备领先水平,可以随时根据战斗伤员情况进行两栖伴随救护及滩头定点救护,解决了战士在战斗中冲得上去、受伤后救得下来的问题。
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李曙光的血液。他常常告诫团队成员:“搞军事卫生装备必须不怕苦。今天我们吃点苦,明天打仗少流血。”
2009年7月初,重庆已经进入了高温“桑拿天”。为了降低救护装甲车内部噪声,为伤病员创造舒适救治环境,李曙光带着学生做起了试验。
装甲舱室没有经过装饰、没有隔音措施、没有空调和通风措施,是一个闷热无比且十分颠簸的“桑拿室”。
学生张平自告奋勇先上,结果2.5km的跑道只坐了6圈,就被强烈振动和刺耳噪声折腾得够呛,一下车便吐了。
李曙光一个人钻进舱内继续试验,足足跑了90分钟、25圈才停下。小张看得目瞪口呆。
李曙光下车时还面带微笑,但明显走路有点晃,有脱水症状。小张测试舱内温度,发现最高温竟达到了50℃,噪声值最高达到120分贝,超过人体正常承受值。
张平连忙把李曙光送去耳科检查,确诊他耳朵已出现轻微失聪。检查一完,李曙光跳起来直奔研究室:“我一个正常人都受到伤害,伤病员怎么办?我们要把噪声作为救护舱改进的第一目标努力攻关,把噪声值降下来。”
这是国内首次把装甲车内部装饰融入到装甲车整体设计,李曙光对比了百余种隔音材料,反复调整救护舱内装饰方案,还多次到车间指导,改进装修工艺,加强较大噪声点的隔音手段。经过研究改良,救护装甲车舱内平均噪声值明显降低,达到使用要求。
3、从“掺沙子”进研究所成长为军事医学研究专家,李曙光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我所有的科研,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为了战士的生命。”
李曙光走上科研这条路,有些阴差阳错。他的祖父兄弟5人,有3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向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祖辈一样驰骋疆场,是李曙光从小的梦想。
16岁那年,李曙光入伍当兵,新兵训练三个月后,被分配到我军某研究所当战士实验员,为专家们提供服务保障。
“我当时是‘掺沙子’进去的。”李曙光向我们解释,上世纪七十年代,专家集中的机构往往会安排进一些“工农”,这就叫“掺沙子”。
一开始,李曙光很有情绪,找到领导要求重新分配到作战部队。研究所老主任鼓励他:“军人不是个个都上战场,但不论干什么都是为了打仗,科研能出战斗力啊……”
领导的开导让年轻的李曙光陷入沉思。他发现,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部队广泛应用,深受官兵欢迎:“我慢慢明白,搞科研同样能为打得赢做贡献。”
梦想种子落到心里,就深深扎下了根。李曙光从专家那里借来专业书籍,不分昼夜充电学习。一年后,他被保送到南京理工大学学习。
之后几年,李曙光因编制调整单位被撤编,被分配到汽车管理学院任教员,课余时间仍不断学习科研知识。1986年,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向李曙光伸出橄榄枝。
当时不少人劝他,你又不学医,在医科大学没有竞争力,何况,搞军事医学科研危险大、见效慢、不实惠,不要为此耽误了前程。
李曙光却对自己的选择有着独特理解:“战场上士兵的生命,就是我军坚不可摧的战斗力。如果用科技手段让战场上的兄弟少流血、不牺牲,我愿为此全力以赴!”
这是一次巨大挑战——李曙光此前学工科,从事的是武器装备研究,是“攻”;现在研究军事医学防护,是“防”。180度大转弯,让李曙光遇到了“致命伤”。
怎么办?从头来!已过而立之年的李曙光一边插班和比自己小10多岁的学员一起学习,一边协助专家教授做实验。
同班同学郑辉昌说,李曙光坐公交车都要背好几页英文单词:“我们都叫他‘tall li’(意为大李),一是因为他年纪大、个子高,二来就因为他最刻苦。”
3年下来,李曙光顺利完成8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各科成绩名列前茅,为研制野战防护装备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军事医学被视为冷门,不少人试图从研究室调到临床工作,李曙光依然埋头潜心研究。在第五届国际生物力学大会上,李曙光的论文《强扰动条件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研究》得到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执行主席李仁师高度评价,李曙光获得了一个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深造的机会,对方承诺提供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然而李曙光谢绝了:“我的事业在中国,祖国需要是我的最高选择。”
多年来,李曙光的日程表中没有节假日,就连春节也大都在基层部队和工厂中度过。他自嘲说“我是五一节生的,注定一生是劳动受累的命。”
高强度工作让他常掉头发,同事们很是心疼,他却说:“掉点头发算什么,只要没掉脑袋,我就继续干下去。”
曾经在他门下攻读博士的关长勇记得,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和李曙光讨论做什么课题,提到没有论文发表就很难毕业。李曙光当即变了脸色:“你不要成天老琢磨论文,你是军人,军人是干啥的?是要打仗的,做我的学生,就要踏踏实实做点有用的东西。”
关长勇有点不服气,但没说什么。
几天后,关长勇送实验报告到李曙光办公室,见他正在整理陈列柜里的防雷鞋、防护服。看着学生好奇的目光,李曙光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为扫雷官兵研制的防护装备。我所有的科研,一切都是为了人。记住,做军事医学可能一辈子也发表不了多少论文,但是,你的每项研究都连着战士的生命。”
“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如今也在军队医院任医生的关长勇说。
(本报记者 罗静雯 实习生 陈丽佳 图片均由第三军医大学提供)
感谢您阅读: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023- 
[责任编辑: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 广告业务 |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4楼 邮编:400010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渝ICP备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86岁长汀老人摔伤流血 2厦门人帮找家人宁可误动车_新浪闽南_新浪网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小芳 邬秀君)这个元旦假期,赖耀明赖耀丰兄弟是在感动中度过的:他86岁的老父亲前几天摔倒了,亏得遇到两个到长汀旅游的厦门人,“不仅扶起了我父亲,带去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挨家挨户找到家里。”
  不过,让弟弟赖耀丰“苦恼”的是,两位好心人非常低调,既不肯接受还钱,也不愿意透露名字。无奈之下,他只好打电话联系本报:“我想通过你们感谢好心人,传递正能量。”
  见老人摔倒
  扶起送医院
  去年12月31日下午2时许,到长汀旅游的林先生和陈女士去辛耕别墅玩。他们打算游玩后买些土特产,坐当天下午5点12分的动车回厦门。
  到 了辛耕别墅,时间尚早,门未开。两人在附近公园里的凉亭休息。忽然,不远处传来几声老人的呻吟。两人循声找去,一位老人摔倒在路上。两人赶紧将老人扶起 来,走了两步,发现地上都是血。林先生卷起老人裤脚,看到老人左腿有个很大的伤口。老人也疼得直喘气,呼吸也有些困难。顿时,林先生两人顾不上游玩,急急 忙忙地把老人送到医院,自掏腰包,给老人办了一张就诊卡。等医生包扎好伤口,林先生二人见老人的腿仍在渗血,担心骨折,又让医院拍X光片。
  宁可误了动车
  也要替老人找到家人
  这时,距离动车开车已经不足2小时了。“可我们不能把老人放医院不管,必须找到他的家人。”林先生坦言,要是找不到老人家人,他们当晚会留在医院照顾老人。
  两人分头行动:陈女士留在医院,陪老人拍片,照顾老人;林先生去找老人家人。由于老人年纪大,耳朵背,身上也没家人的联系方式,好不容易听到老人说,家在公园附近。
  “我们请医院一位阿姨帮忙,她是当地人,让她带我找。”林先生是用手机拍了老人照片,拿着一路问人。“绕着公园找了一圈,都说不认识,后来遇见一个老先生,认识老人,带我们找到老人家人。”
01-07 08:25|分享
01-07 08:21|分享
01-07 08:12|分享
01-03 18:21|分享
01-03 09:40|分享
01-03 09:15|分享
01-03 08:48|分享
12-30 09:27|分享
12-30 08:36|分享
12-30 08:08|分享
新浪地方站重庆晚报数字报
第010版:新闻故事
&&&&&&&&&&
急!为了一个民工兄弟全城搜寻“熊猫血”
  市血液中心全城搜寻6小时,终于找到周师傅需要的“熊猫血”。
  昨日上午,一名民工从江北步行街工地落下,摔成重伤。送到市急救中心后,医生发现他内出血严重,多根肋骨骨折,急需手术排除淤血以及输血。  推进手术室后,医生发现,他竟是RH阴性血型(市民常说的“熊猫血”)。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市血液中心开始全城搜寻……  未系安全带  送进手术室  民工摔成重伤  昨日上午10点半,这个受伤的民工周应伦在市急救中心手术室抢救。周应伦的妻子沈女士十分担心丈夫,在板凳上坐立不安。周应伦今年40岁,四川省安岳县人。夫妻俩有个20岁的儿子,目前全家都在重庆打工。  沈女士说,自己和丈夫在江北步行街一工地上班,做钢筋水泥工。昨日上午9点过,周应伦在9楼工作,向外搭建钢筋外墙。9楼以下,已经绑好钢筋平台。  “我们都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沈女士说,搭建钢筋是移动的工作,绑上安全带后不太方便。但悲剧发生了,周应伦一脚踩滑,从9楼落下。幸运的是,周应伦疾速落下后,被7楼向外伸出的木板平台接住。  周应伦面朝下,悬在木板上。“我们还是将他救下来再说。”工友们爬上7楼,怕周应伦再骨折,几个人索性将木板带人一起搬了出来。经急诊医生现场检查,周应伦双手骨折,肋骨骨折,有内出血迹象。医生还提醒工友,随意搬动骨折病人,会造成二次伤害。  送进手术室  他竟是“熊猫血”  周应伦被迅速送到市急救中心后做了CT等检查,几根骨折的肋骨捅破了内脏,出现大出血。“你丈夫是什么血型?”对于医生的询问,沈女士一头雾水,他也不知道丈夫的血型。经过医院血液检查,才发现周应伦是RH阴性血型。  此时,周应伦必须排除体内淤血。考虑到手术中也会出现出血状况,可能令本就危险的病人陷入困境。创伤科胡主任向血液中心发出求救信号,但在市血液中心的库存中,只找到少量RH血浆。这对于已经失血近2000毫升的周应伦来说,远远不够。  “我儿子在重庆,我喊他来。”沈女士焦急之后想起儿子小周,但儿子也没查过血。沈女士立即打电话给在江北茅溪打工的小周,这是救丈夫的一大希望。  下午1点过,周应伦的儿子小周赶到医院,准备献血。医生看了看身材瘦小的小周,建议为他体检。最终,因为小周体重未达到100斤,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拒绝他献血。  希望破灭后,创伤科胡主任继续联系血库,寻血。  全城大搜寻  终于获救命血  检查中发现,周应伦是RH阴性血B型。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RH阴性血,是非常稀有的血型,因为罕见,被称为“熊猫血”。  下午,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全城搜寻RH阴性血。各大医院的血库,他们纷纷打电话询问。市血库志愿者名录里,工作人员开始不停拨打电话。  昨日下午1点过,周应伦从手术室推出后处于昏迷中。身体虚弱的他,急需输血。医生只能先为他输液增加营养和抵抗力,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输入,肯定不行。  下午4点,从市血液中心传来好消息,与周应伦匹配的血液找到了。但至于怎么找到“熊猫血”的,市血液中心表示,志愿者不希望暴露身份。  下午4点半,记者电话联系上沈女士。沈女士在电话那头已经激动得说不清话:“输起了……有血了!”记者从市急救中心创伤科了解到,首批400毫升血液已经到科室,为周应伦输上了。接下来,也有充足的血液提供给周应伦。  胡主任说,虽然400毫升血液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多。但周应伦脾脏损伤、内出血、肋骨骨折、全身多处骨折,400毫升的血液可能就是保命血,能让他苏醒过来。  小周说,虽然不知道是谁给父亲提供了救命的血液,但还是希望当面感谢,“还想通过报纸,感谢好心人。”小周有个想法,等自己身体健壮了一些,也会献出自己的“熊猫血”。  相关新闻  重庆RH阴性血型者  能联系的不到800人  “每次出现紧急情况,我们就会不停给志愿者打电话。”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陈先生说,去年6月,通过全市的一次“稀有血型”座谈会,他们将一些RH血型的市民聚集到一起,并成立了QQ群。“既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需要。”陈先生说,在QQ群中,大概有200多名“血友”。而在主城九区,能够联系上的也只有400人左右。  “每次需要血,一般打20几个电话,才有一两个愿意献。”陈先生说,根据献血者的身体条件、心理因素等,很有可能被拒献。去年,一名RH血型的病人,需要4000毫升血液,在打了50多个电话后,终于集合了20名献血者,一人献了200毫升。  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负责人说,RH阴性血的比例占总人口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重庆3000多万人口,近9万人是RH阴性血型,而能够联系上的RH阴性血型不到800人。为此,“希望RH血型的市民团结起来,积极献血。”  记者&朱隽&杨帆&摄影报道为抓捕患艾滋毒贩受伤流血 三民警吃了半年抗艾药_新浪广东_新浪网
1月14日,新会区睦洲镇,特警抓捕暴力抗法吸毒人员。 通讯员供图
  南都讯&记者曾育军&通讯员&李艳红&闫李娜 缉毒警抓捕患艾毒贩时,意外发现对方有枪,当毒贩开枪后,为避免伤及更多人员,缉毒警与毒贩展开搏斗将其抓获。因搏斗中受伤流血,三名缉毒警吃了半年抗艾药,所幸检测未感染。昨日,江门新会警方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讲述了不为人知的缉毒、禁毒故事。
  数据新会登记在册吸毒者4700多人
  寒假临近,昨、今两日,新会警方“平安新会”微博、微信走进校园,开展“认清毒品拒绝毒品”宣传活动,分别到新会机电中专、时年技校宣传禁毒知识。
  “2014年数据显示,新会在册吸毒人员4700多人,按照联合国一般的统计原则,实际吸食人员的总数,约是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4-5倍。也就是说,新会实际吸毒人员可能达到1万-&2万人。这些人以吸食海洛因、冰毒、‘K’粉为主。”民警说,新会区的毒品违法犯罪形势比较严峻,呈现吸毒人员底数不断增加、涉毒违法犯罪猖獗和青少年吸毒日益严重三个特点,2014年新会缉毒大队缴获各类毒品约60斤。
  故事抓患艾毒贩流血民警吃抗艾药
  为了让师生们珍惜禁毒成果,民警结合一组PPT文稿讲述了一个惊险感人的故事。
  日,新会区会城中心南下沉立交桥附近,警方现场抓获一名贩毒嫌疑人,缴获冰毒1000克。
  “我们在抓捕之前已经知道目标毒贩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但是我的同事在抓捕时意外发现毒贩手里有枪,当时已经开了一枪,为了避免伤及更多的人员,我们的同事毫不犹豫扑向毒贩,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毒贩抓获。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留下一摊血迹,民警和毒贩都受伤了,医生说这属于“一级暴露”,是最危险的感染方式。为此我们当中有三名缉毒民警连续吃了半年的抗艾滋病毒感染的药物,所幸半年后都未检测出感染艾滋病。”民警说。
  支招青少年如何应对毒品诱惑
  “现在青少年吸毒的情况日益严重,他们染上毒品基本上是通过同学、朋友的介绍,再有就是出于好奇,对毒品缺乏认识,出于尝鲜这种心理,一次、二次,就滑入深渊,陷入泥潭。一般吸毒只要超过三次,就会出现成瘾的迹象,就会主动寻找毒品、主动吸毒。”
  “怎么样才能不陷进去?一是不要与吸毒者为伍,发现有疑似吸毒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报警,通过公安、医疗、社会的力量来帮他戒毒;二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防止受人诱惑;三是在酒吧、夜店、K&T&V等娱乐场所时,要选择正规场所,不要喝开过瓶的酒水饮料,避免被不怀好意的毒贩下套。”民警说。
  [相关新闻]
  吸毒兄弟暴力抗法&砍伤两名治安员
  昨日,新会警方通报,1月14日,新会缉毒大队联同睦洲派出所在睦洲镇开展2015年第一次“大收戒”行动时,一对吸毒兄弟持刀砍伤两名治安员,两名吸毒者随后被刑拘。
  当天上午,民警来到龙泉村,走访吸毒人员吴某光、吴某源兄弟。吴父开门后,民警进入检查,吴某光突然持一把长约1米的大砍刀从房里冲出来砍向行动组人员,弟弟吴某源同时冲进厨房操起一把长约半米的尖刀反抗民警抓捕。混乱中,致一名治安员背部连中两刀受伤,另一治安员手部割伤。
  为保护受伤队员,行动组迅速退至天井向天鸣枪警告,吴某兄弟反锁大门持刀对峙。
  半小时后,特警守前门,派出所民警在后巷拦截。民警爬上隔壁屋顶喊话,劝他们放弃抵抗,吴某兄弟不停从门窗投掷硬物袭警。吴某光从后门逃出,欲从后巷逃上山,被伏击民警包围抓获。吴某源被特警破门抓获。
  据悉,吴某兄弟吸毒多年,多次被强制隔离戒毒。目前两人因阻碍公安机关执行职务罪被刑拘。
01-20 08:38|分享
01-20 08:37|分享
01-20 08:32|分享
01-20 08:30|分享
01-20 08:26|分享
01-20 08:25|分享
01-20 08:20|分享
01-20 08:15|分享
01-20 08:11|分享
01-20 08:08|分享
新浪地方站您好,分享的企鹅
10岁表兄弟玩鞭炮酿惨剧 哥炸断手指弟炸瞎右眼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周丹
楚天都市报2月5日讯(记者周丹)今天,武昌武泰闸巡司河桥下,有市民发现一个弃婴,上前细看时发现,孩子已经没了呼吸。下午近2点,楚天都市报记者赶到现场看到,孩子躺在一片草地上,临近河边。棉裤、棉鞋、袜子等衣物,就摆在孩子周围。民警正在现场调查走访。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民警用报纸将孩子盖了起来。 附近居民介绍,今天上午10点多,一位爹爹来此散步,发现了孩子,以为是弃婴,赶紧上前,可孩子已经没了呼吸,赶紧报警。目击者介绍,孩子体型很小,看起来不过两个月大,女婴。孩子何时死亡?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扫码关注【大楚孝感】,获取更多新资讯!楚天都市报2月5日讯(记者高家龙 通讯员刘坤维 艾方兴)临近春节,一些放寒假在家的孩子玩起了鞭炮。近日,大悟一对年仅10岁的表兄弟在玩鞭炮时发生了意外,两人均被鞭炮炸伤,哥哥的右手拇指被炸断,弟弟更是炸瞎了右眼。今日,哥哥经过手术,已将断指接上,而弟弟则永久失去了视力。网络图片家住大悟的欢欢、乐乐(均为化名)是嫡亲的老表,都刚过10岁。寒假以来,两兄弟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玩耍。上个月底,兄弟俩在一起玩鞭炮时,突然发生了意外,哥哥欢欢被炸断右手拇指,肌腱暴露在外,而弟弟乐乐被炸破右眼球,流血不止。在当地医院处理后,两兄弟于1月28日晚一起被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救治。经过协和医院手外科及眼科医生的紧急手术治疗,哥哥欢欢的右手拇指被接上。今日,欢欢又接受了二期手术植皮手术,手指有望保住。而乐乐的右眼经过手术虽保住了眼球,但因眼内组织损毁严重,永久失去了视力。武汉协和医院手显微外科陈振兵教授介绍,手和眼是最容易遭受鞭炮炸伤的部位。每年春节前后,该院都会接到不少被鞭炮炸伤的病例。他称,武汉中心城区自实施禁鞭以来,因鞭炮炸伤到该院治疗的患者就越来越少,如今已几乎接不到类似病例了。被鞭炮炸伤手或者眼睛该怎么办?陈振兵教授说,若手部被鞭炮等炸伤,首先要迅速扑灭身上明火,避免进一步烧伤。如有明显出血,则应迅速按压手指手腕近端。如果出血不止量又大,则应用橡皮带或粗布扎住出血部位的近端,尽量抬高患肢,急送医院处理。不过,捆扎带不宜过紧,不具专业知识的人每15分钟要松解一次,以免捆扎过紧导致手指缺血坏死。协和医院眼科姜发纲教授提醒,如果炸伤了眼睛,千万不可揉擦和乱冲洗,以免加重眼部损伤,可以滴入适量的消炎眼药水并平躺,不要挤压眼球,避免对其进一步损伤,并立即送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孩子过年放鞭炮的安全注意事项过年玩鞭炮还是要注意安全!!!小编整理了一些孩子放鞭炮的安全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到家长。不要让孩子放一些威力比较大的花炮鞭炮威力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爆炸声响不同,对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含炸药量多、有的含炸药量少,大人们应当让孩子去放一些含炸药量少的鞭炮。尽量让孩子每次少放几个鞭炮一般被编在一起,大人们应当告诉孩子让其每次少放几个,不可让其一次齐放多个,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因为多个鞭炮爆炸而迸溅到孩子身上或脸上,造成严重疼痛感。大人应当做好看护工作放鞭炮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会伤着孩子。所以大人们应当时刻看护着孩子,指导其怎么玩、禁止去做哪些事情,都要及时告诉他或帮助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不要将鞭炮投放在易碎容器中放鞭炮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会伤着孩子。所以大人们应当时刻看护着孩子,指导其怎么玩、禁止去做哪些事情,都要及时告诉他或帮助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不要将鞭炮向干燥的木柴中投放鞭炮燃放后投入干燥的木材中很可能因为鞭炮的爆炸而引发木柴着火,假如木柴面积大,那么火灾造成的危害那是相当严重的。不要让孩子手拿着鞭炮燃放鞭炮含炸药量再小,在爆炸的那一瞬间都会对手部产生危害。所以大人们不要让孩子亲手拿着鞭炮燃放,应当将鞭炮在地面放好后再去燃放。点燃鞭炮导火索后立即远距离躲开有些孩子可能会在点燃鞭炮导火索的时候故意等待一会,这样做很可能会因为鞭炮爆炸而伤着眼睛、手或炸破衣服。所以点燃鞭炮导火索后应当让孩子立即躲开。扫码关注【大楚孝感】,获取更多新资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更懂孝感更懂你,欢迎关注大楚孝感微信
1、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2、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关注dachuxiaogan或大楚孝感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rachelyao]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睛受伤出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