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草铵膦使用方法有那些品种

>>“酱油”草铵膦在重走“10%草甘膦”老路?“酱油”草铵膦在重走“10%草甘膦”老路?
前几日,在某公众号上看到“酱油”草铵膦的文章。笔者觉得这又是重走“10%草甘膦”老路了。早几年前参加某个行业会议,就有人提到市场上涌现用废水制造草铵膦问题。
今天,笔者看到草铵膦原药已经跌到11万多每吨,而如果用废水来制造(一般是低含量草铵膦,例如10%草铵膦,废水草铵膦大约为5%-6%,原药折百成本估计是5-6万每吨),成本还是大幅度减少,但这对于环境破坏会相当严重!
A.以下为山东绿霸董事长在上海原药交易会议上谈及百草枯禁用后,草铵膦废水比太多的现象,节选:
显然,这不是从业30多年、作为企业当家人赵董事长选择品种的唯一标准。“安全”是确定原药品种的首选要素,同时还需要其他大量数据来支撑。
“百草枯与草铵膦、敌草快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是赵董事长给会议带来的报告,他从这3个品种的生产路线、合成收率、“三废”、能耗、投资、使用成本等众多方面进行剖析,让数据说话。
草铵膦是目前国内炙手可热的品种,已建和在建的企业约20家,还有很多厂家跃跃欲试。国内草铵膦合成主要采用格氏-斯特雷克法,以亚磷酸三乙酯和三氯化磷为起始原料,经格氏、歧化、偶联、加成、氨基腈、水解、精制、氨化等至少8步反应制得草铵膦。总收率仅为39%~42%。草铵膦的第1步格氏反应,易燃易爆,生产操作中需要绝水绝氧。
草铵膦整条工艺废水产生量约60 t/t产品,大部分废水需要蒸干出废渣,部分废渣、结晶脚料难以再次利用。据悉,有的厂家经过工艺改进后,废水量可降至30~40 t/t产品。
B.詹波等《草铵膦含镁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对草铵膦废液中含镁偏高,提出了综合的处理方案。
草铵膦废水含镁、磷偏高,同时膦酸盐及各种不饱和盐类明显偏多,其废水远比草甘膦多,处理成本更高。
&据江西省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剂型主任张振国介绍,不用草铵膦原粉制造的草铵膦产品,其药液颜色如酱油状,其多数使用了提纯浓缩的草铵膦废液,无法显示透亮的颜色和通透度,与上等草铵膦制剂产品的品质相差甚远。
这种酱油草铵膦显然有更高的价格优势,但是对土壤及作物根系有严重的破坏作用,这种现象不应该重新走草甘膦废水的老路。
部分内容来自:正邦草师傅
接下来,请务必关注几件事
第一件:与助手君保持私人联系请按住下方二维码(拒绝一切与农业无关者!不要重复添加)最后机会,即将满员!
第二件:关注平台请按住下方!
更多公众号:nyzs360在农业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仅能够划亮一根火柴,但还是希望能照耀到您。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酱油”草铵膦在重走“10%草甘膦”老路?,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公司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7号江苏化工大厦508室
电话:025-
您当前的位置: &
农药快讯:2014年第23期
&&文章:59篇
草铵膦国外工业化路线的探讨和启迪
作者:南京大学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
&&& 自1996年全球大规模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对世界农药工业与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90%为种植含有抗草甘膦性状的作物,草甘膦的大面积、大量重复使用,已经导致抗性杂草的发生与发展。仅次于草甘膦的全球第二大除草剂百草枯,由于没有解毒药,导致大量非生产性中毒死亡,其液剂面临禁限用,将使百草枯大幅退出市场。为此,位于草甘膦、百草枯之后的第三大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加上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已经成功开发抗草铵膦的作物,致使国内外出现了空前的草铵膦热。国外唯一大规模生产草铵膦的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已宣布将在美国新建6,000 t/年草铵膦原药装置,预计2015年年底投产。笔者试图从国外工业化路线的角度予以探讨。
1& 草铵膦20世纪国外开发热潮回眸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谁最先发现草铵膦?
&&& 虽然有一说是德国人最先发现了草铵膦(L-PT),Bayer等从链霉菌绿灰菌素发酵物分离水解而得,1972年在瑞士化学学报发布。日本的研究不晚于德国,明治制的小川央峪等从链霉菌吸水菌素分离得到L-PT,并且进行了化学合成,于日申请专利。
&&& 草铵膦的结构中有C-P-C,迄今唯一的同一磷原子含两个磷碳键的天然化合物,一经面世,倍受青睐,随即的开发热潮中,前后出现10多种工艺路线和20多个中间体。为什么最后是Hoechst?个中秘辛值得探究。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竞相研发乙烯膦
&&& 第一篇制PT(外消旋草铵膦)的专利,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和乙烯基甘氨酸,Michael-Arbusov加成再水解得草铵膦。因乙烯基甘氨酸价格太贵,无商业化价值。
&&& 1974年东德Hans Gross、Thomas Gnauk用乙烯基(甲基)膦酸酯与DEAM(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缩合水解得PT,见图1反应式(1),化合物1称乙烯膦。
&&& 此为乙烯膦路线,在当年极有可能工业化。化合物1a是乙烯基(甲基)膦酸-2-氯乙酯。
&&& Hoechst(赫斯特,现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于1977年,采用乙烯基(甲基)膦酸乙酯制备乙烯膦,见反应式(1)的化合物1b,2步反应总收率92%。
&&& 明治制用乙烯膦的前体β-溴乙基(甲基)膦酸-2-溴乙基酯,见反应式(2)。仍用乙烯基(甲基)膦酸乙酯,以甘氨酸乙酯和苯甲醛的席夫碱代替DEAM,见反应式(3)。
&&& 日产化学发布乙烯膦路线的工艺,乙烯膦加乙酰胺,二氧六环作溶剂,羰基钴作催化剂,120 kgf通氢和一氧化碳,水解氨中和后总收率50%,见反应式(4),后补充加乙酰丙酮双(三苯基)铑,收率有提高。反应式(5)乙烯膦与丙二酸酯碳碳加成,脱羧至4-甲基膦酰丁酸(化合物3),再α位溴化氨化得PT。
&&& 乙烯膦的制备仍是难点,Hoechst和日本企业都发表了多篇制备乙烯膦专利,从甲基二氯化膦起始制乙烯膦,总收率不超过80%。
&&& 孟山都不走乙烯膦路线,而以γ-丁内酯为起始原料,制得4-溴-2-氨基丁酸酯,氨基接上保护基团,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Arbuzov膦化。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传统Strecker工艺重返舞台
&&& 波兰学者Ewa Gruszecka等1975年以Strecker反应制得草铵膦,这是氨基酸合成的经典方法,见图2。
&&& 3-溴丙烯醛加乙醇生成3-溴代丙烯醛缩二乙醇,不经分离,即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Arbuzov膦化,产物为1,1-二乙氧基-3-乙氧基甲基膦酰丙烷(化合物4),再用稀盐酸解缩得3-乙氧基甲基膦酰丙醛(化合物5),加氰化钠、氯化铵和氨水Strecker反应,得氨基腈后再水解得草铵膦,见图2 Strecker合成草铵膦(1)反应式(6)。
&&& Gruszecka等1979年将方法改进,用甲基亚膦酸单乙酯与丙烯二乙缩醛CH2=CHCH(OEt)2,过氧化苯甲酰作自由基引发剂,进行Michael加成,同样得化合物4,见反应式(7)。
&&& 明治制1977年以丙烯醛加乙醇生成缩醛,不经分离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Michael加成,也得化合物4,收率51.7%。解缩再Strecker合成了草铵膦,见反应式(8)。
&&& 反应式(6)~(8)的工艺收率待议,丙烯醛与乙醇成缩醛时产生水,丙烯醛56 g产生18 g水,如果要分出水,过程中缩醛会分解聚合,不可以分水;Arbuzov膦化或Michael膦化都忌水,不分出水,收率低至50%左右。
&&& Hoechst于1985年做了重要改进,使用了3,3-二乙酰氧基-1-丙烯(acrolein diacetate,俗称ADA),与甲基亚膦酸单异丁酯Michael加成,过氧化叔丁基异辛酯为自由基引发剂,120℃反应1 h,得3,3-二乙酰氧基-1-[2-甲丙基(甲基)膦酰]丙烷,见图3反应式(9)的化合物6,收率92.9%,再Strecker合成得氨基腈,这步收率100%。反应式(9)中,前半段的自由基加成未在该专利权项内,Bayer已有专利。
&&& Bayer 1975年的专利,用甲基亚膦酸单甲酯与ADA的自由基加成,115℃反应0.5 h,收率95.6%。
&&& Hoechst 2000年发布的Strecker合成制草铵膦专利,见反应式(10)。Michael膦化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丙烯醛和乙酐,ADA是现场生成的,不产生水,所以膦化的收率很高;膦化产物不像化合物4那样需解缩,直接可进入Strecker反应;总收率可达99%。
&&& 这篇专利,完全颠覆了Gruszecka和明治制(6)~(8)3条工艺路线。然而,不可同日而语,20多年过去了,一代人的时间,科技发展升级了好几代。
&&& 回到20世纪80年代,Strecker路线合成草铵膦收率高,不幸的是要用到氰化钠,欧盟的环境和劳动保护法令、较高风险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致使Hoechst等不能通过Strecker 路线合成草铵膦。
&&& 此时乙烯膦合成草铵膦路线,Hoechst的总收率70%,日本由于甲基二氯化膦的开发落后于欧美,总收率更低。
&&& 草铵膦商业化合成,何去何从?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Hoechst的后手――的确良布阻燃剂&
&&& 1972年聚酯纤维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合成纤维品种,1995年Hoechst涤纶工业丝的生产能力达19万吨/年,当年居世界首位。Hoechst 1980年代初期推出兼有柔软及恒久防火特性的特雷维拉阻燃聚酯纤维。目前国际上涤纶用阻燃剂或阻燃涤纶,Hoechst仍是第一品牌。
&&& 1976年Hoechst的专利,其典型的阻燃剂制备如下:
&&& 甲基二氯化膦与丙烯酸生成β-氯甲酰-乙基(甲基)磷酰氯,见图4反应式(11),化合物8称为双酰氯,再以乙酐酐交换,蒸去乙酰氯,得化合物9,即2-甲基-2,5-二羰基-1-氧-2-磷杂环戊烷,这是羧酸和磷酸的混酐,1 mol的化合物9可与2 mol的乙二醇缩合成酯,是聚酯的共聚反应型阻燃剂,有自熄性能。
&&& 1980年Hoechst披露,15%甲基二氯化膦和85%三氯化磷的混合物,即三氯化磷和甲烷经管式反应器得到的产物,较简单分离后,直接用于制双酰氯“8”,结果可满足要求。
&&& 可见,甲基二氯化膦的工业装置1970年代已建成,用于膦环阻燃剂。
&&& 化合物9的碳架结构C-P-C-C-C,加一碳原子和α-氨基,就是草胺膦。膦环阻燃剂制草铵膦工艺:膦环9与草酸酯经克莱森缩合,再脱羧得2-羰基-4-(羟基甲基膦酰)丁酸(化合物5),简称酮酸,见反应式(5)。酮酸10在氨/甲醇中催化加氢,得草胺膦铵盐,见反应式(13)。
&&& 意外的是,制酮酸的工艺由英国FBC公司捷足先登,1980年先申请了专利,Hoechst与其发生了法律纠纷。反应式(13)酮酸加氢制草铵膦工艺,Hoechst于1983年申请,简述如下:
&&& 酮酸溶于甲醇后通氨气至饱和,加雷尼镍通氢,压力100 kgf,过滤去催化剂,减压蒸干,得纯度95%草胺膦盐。催化剂改用钯炭,氢压1~1.2 kgf。收率85%~95%。
&&& 以克莱森缩合收率85%计,甲基二氯化膦→膦环“9”→酮酸→草铵膦的总收率80%。
1.5& Hoechst的选择
&&& 草铵膦的工业化项目,Hoechst志在必得,自有底气。新的膦化方法,Michael加成膦化,如亚膦酸二烷酯与烯烃或马来酸酐等的自由基加成,Hoechst和拜耳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多项研究,具有技术储备。Hoechst和拜耳的关系密切而复杂,都是在1951年从IG法本公司拆分出来,Hoechst可得到拜耳奥援,明治制和日产化工难与争锋。
&&& 20世纪70年代,Hoechst在全球化工企业排名第三,前二名是巴斯夫和杜邦,拜耳第四名。70年代初中东石油危机,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Hoechst产品转向,放弃高能耗的大宗型基础化工产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品种如医药、纺织助剂和农用化学品。
&&& 19世纪下半叶这德国化工三巨头,以煤焦油制染料为基础开创了人类有机合成时代。日本明治时代走出国门,化工师从德国,日文中化工词汇的片假名,大多源自德文。在研发草铵膦的科技竞赛中,日本落后于德国,意外没有发生。然而,明治制用酶法生产出bialaphos(双丙膦),在日本销售的广告称天然灭草剂。
&&& 最后,Hoechst成功实现了草铵膦的工业化生产。
2& 拜耳草铵膦装置和工艺窥探
2.1& Hoechst路线端倪
&&& 草铵膦的合成路线,Hoechst(拜耳)报道过4种,实际采用是哪一种?工业化装置和工艺如何?未见公开报道,仿制草铵膦的科技论文鲜有提及。
&&& 然而,一个享誉全球的行销,总是会留下蛛丝马迹。
&&& 欧盟的评估报告草案中,草铵膦及杂质的分析方法见表1,在此揭示了杂质是铵根、氯离子、乙酸盐、甲醇和丁醇。
表1& 欧盟的评估报告草案中草铵膦及杂质的分析方法
Analytical methods for the active substance (Annex IIA, point 4.1)
Technical as (principle of method)
HPLC/UV and HPLC/fluorescence detection
Impurities in technical as (principle of method)
Ammonium: Tot N CombustionChloride: Argentometric titr.Acetate: ICMethanol: GCn-Butanol: GCWater: Karl Fisher titr.
Plant protection product (principle of method)
HPLC/UV and HPLC/fluorescence detection
&&& 2007年11月欧洲媒体报道:“Knapsack 日拜耳作物科学在靠近科隆的Knapsack化工园建一套新装置生产MPE(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MPE是制造作物保护剂Glufosinate-Ammonium所需。”见图5。
&&& “MPE是制造Glufosina-te-Ammonium所需”,脉络越来越清晰,可与MPE合成草铵膦,同时产生杂质是铵根、氯离子、乙酸盐、甲醇和丁醇的,究竟什么原料?
&&& 答案是ACA,acrolein cyanohydrin acetate的缩写,丙烯醛氰醇乙酸酯,学名2-乙酰氧基-3-丁烯腈。
&&& Hoechst 1980年用丙烯醛氰醇以乙酐酯化得ACA,1982年用丙烯醛和氰化钠水溶液和乙酐一步法制得ACA。
&&& ACA,无色透明液体,比重1.03(20℃),沸点170℃,微溶于水。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草铵膦工业化路线
&&& Hoechst 1978年用MPE(该专利中的例子是甲基亚膦酸单异丁酯)与ACA膦化,以过氧异辛酸叔丁酯为自由基引发剂,于120℃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减压蒸出未反应的MPE,再蒸馏出产物 (3-乙酰氧-3-氰丙基)-甲基膦酸异丁酯,单程收率98%。
&&& 同样是上述反应,Hoechst 1986年用过氧特戊酸叔丁酯代替过氧异辛酸叔丁酯,降低温度至72℃,单程收率提高至98.9%。
&&& 由此,其总的合成路线已十分清晰。
&&& 甲基二氯化膦→MPE(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再与2-乙酰氧基-3-丁烯(ACA)自由基加成→(3-乙酰氧-3-氰-丙基)-甲基膦酸正丁酯→氨化、水解→草铵膦。见图6。
&&& 氨化得 (3-氨基-3-氰-丙基)-甲基膦酸正丁酯,再水解至草铵膦。这2步Hoechst未申请专利,收率应在95%以上。
&&& 全部工序是连续化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总收率达92%以上。
&&& 无溶剂、无气味,几乎无渣排放;氨化和水解后的水相都蒸发回收,可套用,是对环境友好的洁净工艺。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关于MPE(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
&&& 欧洲媒体提到用于草铵膦的MPE是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
&&& Hoechst的专利里,甲基亚膦酸单烷酯的例子,烷基通常是乙基和异丁基,现实际生产时烷基是正丁基,即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MPE),为什么不用单甲酯或单乙酯?为什么是MPE?
&&& 笔者认为,用MPE有3个优点:① 易于分离回收未反应的原料,蒸发未反应的ACA和甲基亚膦酸单烷酯。单异丁酯的沸点188℃,单正丁酯(MPE)的沸点约190℃,ACA沸点170℃,与单异丁酯比较,MPE与ACA分馏分离容易些。甲基亚膦酸单乙酯沸点60℃/12 mbar,ACA 63℃/12.5 mbar,不易分离。② 制备甲基亚膦酸单烷酯,烷基的碳链越长收率越高,单乙酯收率较低。③ 环境和劳动保护因素,制备单烷酯所用的醇,异丁醇有臭味,正丁醇不明显。
&&& ACA的结构,2-羟基丁烯(-3)腈的羟基用乙酰基保护,2-羟基容易转为2-氨基,丁腈水解即得丁酸。可以设想,当年Hoechst和Bayer在Michael膦化自由基加成方面有技术优势,所以用ACA得到C-P-C4的碳架结构。
&&& 可以说,先定下ACA,才选MPE。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连续化制MPE装置
&&& Hoechst 1975年发表了由甲基二氯化膦制甲基亚膦酸单烷酯的专利,见图7。
&&& 图7中1是循环蒸发器,先加异丁醇,升温使醇蒸汽到达柱2顶部。甲基二氯化膦由进料管10、热交换器8预热后进入柱2的中部,异丁醇由进料管11、热交换器9预热后进入柱2的中部,部分未反应的异丁醇、生成的异丁基氯和氯化氢从塔顶移出,由管线到接受罐5,6是旋风分离器分出氯化氢。
&&& 产物甲基亚膦酸单异丁酯含异丁醇,从循环蒸发器1下面管线7移出。MPE(甲基亚膦酸单异丁酯)收率97.2%。
&&& 制甲基亚膦酸单乙酯时,收率55.5% 。
&&& 10年后Hoechst再发表专利,MPE(甲基亚膦酸单异丁酯)收率达99.7%。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MDP(甲基二氯化膦)的难点
&&& MDP在图6中,作为起始原料未作讨论,却是草铵膦中间体难度最大的一个。
&&& 制备MDP的研究报告和专利不下百篇,根据实际意义,可分为5条路线:① 甲烷和三氯化磷;② 氯甲烷和红磷;③ 三氯化磷和三甲基铝;④ 三氯化磷和甲基氯化铝;⑤ 三元络合物(氯甲烷、三氯化铝和三氯化磷)。这里仅探讨Hoechst的甲烷和三氯化磷工艺。
&&& 美国FMC的Pianfetti和Charleston首先提出,甲烷/PCl3/空气,摩尔为390/79/4.5,600℃ 0.3 s通过石英管反应器,PCl3转化率17%,MDP选择率90%。
&&& 纽约Hooker Chem,甲烷和三氯化磷中加四氯化碳和氯气为催化剂,后用苯酚萃取分离三氯化磷和MDP。
&&& 纽约Stauffer公司将反应器改石英管为Hastelloy C(哈氏合金)管,用0.6 mol%光气为催化剂,试验了甲烷、乙烷和苯与三氯化磷的反应,反应器出口用干冰冷却。
&&& Hoechst 1977年发现,气相制MDP时遭遇两大难题:高温产生沉积物,一部分吸附在反应器壁上,越积越多;MDP不稳定,有倾向自动转变为二甲基一氯化膦。若不解决,不可能工业化生产。加2~7 mol%四氯化碳可减少沉积物的吸附。试验分别用长度180 mm和20 m不锈钢Hastelloy C(哈氏合金)管,该管内容29 L,出口处-60℃。
&&& Hoechst 1981年研究了添加膦酸酯以抑制沉积物的生成。
&&& 1985年谈到当反应器压力增大时,MDP生成增多,压力从1.1 kgf增至4.5 kgf,产生的MDP质量空速从590提高至940 g/L/h,其中量纲g/L/h即每小时1升反应容积产生的物质的质量(g)。
&&& 接下来看Hoechst的设备装置,是怎样解决沉积物和不稳定问题的。& (未完待续)
农药快讯, 2014 (23): 35-38;34.
最近文章:
本文链接:[ 相关商品 ]
(07-06 14:54)
(07-06 14:52)
(07-06 08:55)
(07-06 08:51)
(07-05 13:54)
手机分享新闻
【免责声明】上海生意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对生意社上刊登之所有信息,力争可靠、准确及全面,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生意社不承担任何责任。
生意社商品站
&&服务直达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45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产生日期:   来源:中国农药
&&&& 要使少量的药剂均匀地分布在广阔的农田作物上就离不开农药的剂型加工。通过农药剂型加工可达到以下目的:
(1)最大限度发挥农药效果;(2)克服或弥补农药的不足之处,诸如分散性、渗透性等;(3)提高使用者的安全,如采取包囊等方法;(4)降低药剂对环境的压力,如缓释型等;(5)改善操作性能,做到省力化,如泡腾片;(6)提升药剂功能,扩大用途。&&&
社会的发展,环境的要求,科技的进步,成为了农药剂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人们对农药剂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农药制剂的设计必须从剂型、配方、加工方法、理化性能等各方面予以考虑。
&&& 实际上,农药剂型的设计比医药剂型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农药剂型对施药时间、场所、传送需有量的理念,与医药剂型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农药的传送系统( Pesticide Delivery System,PDS)与医药传统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DDS)有很大区别。表1即为农药与医药传送系统的比较。
&&& 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需要和药剂要求,人们对农药剂型不断予以改进。几十年来农药剂型也有很大发展和变化。
&&& 以下就全球在农药品种中处于领先的农药公司新老品种剂型进行介绍。所列剂型均为单剂,不包含复配。
&&& 本文所选公司为在农药开发中列世界前六位的超级大公司:拜耳、先正达、巴斯夫、陶农科、杜邦和住友化学公司。表2为六大公司的农药销售额及农药研发费用。
&&& 草铵膦(3.85亿美元,1986年上市);甲基二磺隆(2.80亿美元,2002年上市);异嗯唑草酮( 1.50亿美元,1996年上市);氟噻草胺(1.40亿美元,1996年上市);甲酰氨基磺隆(1.30亿美元,2002年) tembotrione(1.20亿美元,2007年);甜菜宁(i.i0亿美元,1968年上市);溴苯腈(1.0亿美元,1962年上市);嗪草酮(0.95亿美元,1971年上市);吡氟酰草胺(0.90亿美元,1985年上市);噻酮磺隆(0.60亿美元,2009年上市);嗯嗪草酮( 0.55亿美元,2001年上市);丙苯磺隆(0.55亿美元,2001年上市);磺草酮(0.50亿美元,1990年上市);甜菜安(0.50亿美元,1968年上市)酰嘧磺隆(0.45亿美元,1990年上市);乙氧呋草黄(0.45亿美元,1974年上市);四唑酰草胺(0.45亿美元,2000年上市);敌稗(0.40亿美元,1960年)。
吡虫啉(7.55亿美元,1991年上市);噻虫胺(2.75亿美元,2002年上市);溴氰菊酉脂(2.60亿美元,1977年上市);螺虫乙酉脂(1.30亿美元,2008年上市);氟氯氰菊酉脂( 1.25亿美元,1980年上市);噻虫啉( 1.12亿美元,2000年上市);螺螨脂(1.10亿美元,2003年上市);甲胺磷( 0.90亿美元,1970年上市);硫双威( 0.80亿美元,1977年上市);涕灭威( 0.75亿美元,1968年上市);氟虫双酰胺(0.75亿美元,2007年上市);螺虫酯(0.55亿美元,2005年上市);氟硅菊酯(0.35亿美元,1992年上市)乙虫清(0.30亿美元,2005年上市)甲萘威(0.20亿美元,1956年上市)四溴菊酉脂(0.10亿美元,1986年上市)。&&& 肟菌酉脂(5.85亿美元,2000年上市);丙硫菌唑(5.10亿美元,2004年上市);戊唑醇(2.85亿美元,1998年上市);氟嘧菌酯(1.60亿美元,2004年上市);螺环菌胺(1.15亿美元,1997年上市);乙膦铝(0.85亿美元,1978年上市);联苯吡菌胺(0.60亿美元,2010年上市);三唑醇(0.55亿美元,1980年上市);环酰菌胺(0.55亿美元,1999年上市):戊菌隆(0.50亿美元,1988年上市).异丙菌胺(0.40亿美元,1999年上市)。&&& 百草枯(5.35亿美元,1962年上市);硝磺草酮(5.35亿美元,2001年上市);异丙甲草胺(4.75亿美元,1975年上市);唑啉草酉脂(3.0亿美元,2006年上市);敌草快(1.67亿美元,1958年上市);氟磺胺草醚(1.55亿美元,1982年上市);莠去津( 1.45亿美元,1957年上市);氟吡禾草灵(1.40亿美元,1980年上市);三甲苯草酮(0.40亿美元,1986年上市)。&&& 噻虫嚷(10. 70亿美元,1999年上市);氯氟氰菊酯(3.20亿美元,1984年上市);阿维菌素(2.50亿美元,1985年上市);甲氨基阿维菌素(1.55亿美元,1998年);七氟菊酯(1.00亿美元,1988年上市);吡蚜酮(0.70亿美元,1994年上市);灭蝇胺(0.30亿美元,1985年上市)。&&& 嘧菌酯(11.80亿美元,1997年上市);环丙唑醇(3.50亿美元,1988年上市);甲霜灵(3.20亿美元,1977年上市);苯醚甲环唑(2.35亿美元,1989年上市);咯菌腈(2.30亿美元,1994年上市);百菌清(2.20亿美元,1963年上市);嘧菌环胺&&& 2014.05中国农药059(1.75亿美元,1994年上市);丙环唑(1.15亿美元,1980年上市);双炔酰菌胺(1.0亿美元,2007年上市)已唑醇(0.60亿美元,1986年上市)。&&& 二甲戊灵13.15亿美元,1976年上市);甲氧咪草烟(1.80亿美元,1997年);咪唑乙烟酸(1.60亿美元,1987年);氯甲喹啉酸(1.40亿美元,1991年上市);二甲吩草胺(1.20亿美元,1993年上市);吡草胺( 1.20亿美元,1979年上市);灭草松( 1.15亿美元,1975年上市);麦草畏( 0.65亿美元,1965年上市);苯嘧磺草胺(0.55亿美元,2009年上市);二氯喹啉酸(0.50亿美元,1988年上市)。&&&
氟虫腈(2.40亿美元,1993年上市);顺式氯氰菊酉脂(1.0亿美元,1978年上市);溴虫腈(0.75亿美元,1996年上市);氟苯腈(0.52亿美元,1986年上市);氰氟虫腙(0.45亿美元,2007年上市);氟虫脲(0.40亿美元,1989年上市)。
&&& 吡唑醚菌酯(7.90亿美元,2002年上市);氟环唑(4.60亿美元,1993年上市);啶酰菌胺(3.40亿美元,2003年上市);叶菌唑(1.25亿美元,1993年上市);醚菌酯( 1.05亿美元,1996年上市);烯酰吗啉(0.75亿美元,1992年上市);丁苯吗啉(0.45亿美元,1980年上市)嘧菌胺(0.45亿美元,1993年);多菌灵(0.45亿美元,1973年上市):二氰蒽醌(0.30亿美元,1963年上市)。
&&& 草甘膦(3.20亿美元,1972年上市);五氟磺草胺(2.20亿美元,2005年上市);氯氟吡氧乙酸( 2.15亿美元,1985年上市);氨氯吡啶酸(2.05亿美元,1963年上市);双氟磺草胺(1.95亿美元,2000年上市).乙草胺(1.80亿美元,1985年上市):二氯吡啶酸(1.70亿美元,1975年上市);氯氨吡啶酸(1.40亿美元,2006年上市);三氯吡氧乙酸( 1.35亿美元,1979年上市);甲氧磺草胺(1.25亿美元,2007年上市);氰氟草酯(1.0亿美元,1996年上市);氟吡乙禾灵(0.75亿美元,1986年上市).乙氧氟草醚(0.70亿美元,1976年上市);炔苯酰草胺(0.65亿美元,1980年上市);丁噻隆(0.60亿美元,1974年上市);氟乐灵(0.60亿美元,1964年上市);异嗯酰草胺(0.35亿美元,1984年上市);氟硫草啶( 0.30亿美元,1990年上市);唑嘧磺草胺(0.25亿美元,1992年上市)。
&&& 毒死蜱(2.90亿美元,1965年上市);多杀菌素(2.65亿美元,1995年);乙基多杀菌素(1.10亿美元,2007年上市);甲氧虫酰肼( 0.95亿美元,1999年上市);氟铃脲( 0.60亿美元,1989年上市)。
& 代森锰锌(2.60亿美元,1943年上市);腈菌唑(0.60亿美元,1988年上市);三环唑(0.52亿美元,1975年上市);苯氧喹啉(0.35亿美元,1997年上市);腈苯唑(0.16亿美元,1991年)。
& 砜嘧磺隆(1.40亿美元,1991年上市);苯磺隆(1.35亿美元,1985年上市);环嗪酮(1.20亿美元,1974年上市);甲磺隆(1.20亿美元,1984年上市);苄嘧磺隆(0.80亿美元,1984年上市);烟嘧磺隆(0.70亿美元,1991年上市);氟啶嘧磺隆(0.15亿美元,1999年上市);嗪草酮( 0.30亿美元,1971年上市)。另有氯嘧磺隆和噻吩磺隆共1.20亿美元。
&&& 氯虫苯甲酰胺(5.80亿美元,2008年上市);茚虫威(1.65亿美元,1999年上市);灭多威(1.20亿美元,1966年上市);杀线威(0.35亿美元,1973年上市);s一氰戊菊酉脂(0.33{3美元,1986年上市)。
&&& 啶氧菌酯(1.60亿美元,2001年上市);霜脲氰(1.20亿美元,1977年上市);氟硅唑(0.80亿美元,1986年上市);嗯唑菌酮(0.60亿美元,1998年上市);丙氧喹啉(约0.20亿美元,2005年上市)。
&&& 丙炔氟草胺(1.45亿美元,1993年上市);磺酰磺隆(0.50亿美元,1997年上市);唑吡嘧磺隆(0.40亿美元,1993年上市)氟烯草胺(0.10亿美元,1994年上市)。另有乳氟禾草灵+烯草酮共1.05亿美元。
&&& 乙酰甲胺磷(1.0亿美元,1971年上市);s一氰戊菊酉脂(0.92亿美元,1986年上市);噻虫胺(0.90亿美元,2000年上市);杀螟丹(0.65亿美元,1965年上市);氰戊菊酯(0.55亿美元,1976年上市);吡丙醚(0.55亿美元,1995年上市);苏云金杆菌(0.5亿美元,1970年上市);乙螨唑( 0.35亿美元,1998年上市);啶烯虫胺(0.10亿美元,1995年上市)。
&&& 腐霉利(0.55亿美元,1977年上市);有效霉素(0.40亿美元,1972年上市);苯菌灵(约0.40亿美元,1967年上市);异噻菌胺(约0.2亿美元,2010年上市);噻唑菌胺(约0.10亿美元,1999年上市);乙霉威(0.10亿美元,1990年上市);双氯氰菌胺(0.10亿美元,2000年上市)。
&&& 以下就上述六家农药公司所开发的三大类重点农药品种,分为20世纪70年代及7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4个时间段,进行剂型比较。这些品种主要分三类一是有相当市场;二为市场不大,但具有代表性;三系新开发的品种。介绍的剂型均为单剂。
&&& 溴苯腈(1962年上市):25%乳油;敌稗(1960年上市):36%、48%、50%乳油(20世纪90开发40%悬浮剂);甜菜宁、甜菜安(1968年上市):16%乳油;百草枯(1962年上市):20%水剂(90年代后有24%悬浮剂);敌草快(1958年)37.3%水剂;莠去津(1957年)50%可湿性粉剂;氟乐灵(1964年上市):48%乳油;草甘膦(1972年上市):41%水剂;异丙甲草胺(1975年):72%乳油(以后精异丙甲草胺为96%乳油);嗪草酮(1971年上市):70%可湿性粉剂;乙氧呋草黄(1974年上市):20%乳油;二甲戊灵(1976年上市):33%、50%乳油,3%、5%、10%颗粒剂;灭草松(1975年):25%、48%水剂,50%可湿性粉剂;吡草胺(1979年):50%悬浮剂;三氯吡氧乙酸(1979年上市):61.6%乳油;丁噻隆(1974年上市):20%颗粒剂;二氯吡啶酸(1975年上市):100微克/磅水剂;乙氧氟草醚(1976年上市):24%乳油;环嗪酮(1974年):25%水溶性颗粒剂;嗪草酮(1971年上市):70%可湿性粉剂、75%干悬浮剂。
&&& 以上21个农药品种、31个制剂中,乳油11个、可湿性粉剂5个、水剂5个,此3种剂型占64.77%。其代表此时期的剂型特点。
&&& 草铵膦(1986年上市):20%水剂;嗯唑禾草灵(1984年上市):10%乳油(90年代后,精嗯唑禾草灵开发6.9%水乳剂);吡氟酰草胺(1985年上市):70%可湿性粉剂;氟磺胺草醚(1982年上市):25%水剂;三甲苯草酮(1986年上市):400克/升悬浮剂;毗氟禾草灵(1980年上市):15%乳油;咪唑乙烟酸(1987年上市):5%水剂;烯禾啶(1981年上市):20%乳油;二氯喹啉酸(1988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氟吡乙禾灵(1986年上市):10.8%乳油;氯氟吡氧乙酸(1985年上市):20%乳油;乙草胺(1980年上市):50%、90%乳油,20%可湿性粉剂;苄嘧磺隆(1984年上市):10%、30%可湿性粉剂;氯嘧磺隆(1985年上市):20%可湿性粉剂;苯磺隆(1985年):75%干悬浮剂噻吩磺隆(1985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75%干悬浮剂。
&&& 以上16个农药品种共20个制剂,内乳油6个、水剂3个、可湿性粉剂6个,占75%。
&&& 异嗯唑草酮(1996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磺酰草吡唑(1990年上市):4.32%悬浮剂;氟噻草胺(1998年上市):60%干悬浮剂;磺草酮(1990年上市):300克/升悬浮剂;炔草酸(1991年上市)24%乳油、15%可湿性粉剂;氯甲喹啉酸(1991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甲氧咪草烟(1997年上市)12%水剂、70%可湿性粉剂:二甲吩草胺(1993年):720克/升乳油.环丙嘧磺隆(1997年上市):10%可湿性粉剂;氰氟草酉脂(1996年上市)10%、29.6%乳油;砜嘧磺隆(1991年上市):20%可湿性粉剂、25%干悬浮剂;烟嘧磺隆(1991年上市)75%、80%可湿性粉剂,400克/升悬浮剂;四唑嘧磺隆(1997年上市):750克/升悬浮剂;丙炔氟草胺(1993年):50%可湿性粉剂;磺酰磺隆(1997年上市):75%种子处理剂;氟硫草啶(1990年上市):40%种子处理剂。
&&& 以上16个品种共21种制剂,内乳油4个、水剂1个、可湿性粉剂7个,占57.1%。另干悬浮剂2个、悬浮剂4个、种子处理剂2个。
&&& 在20世纪90年代上、下半期有明显变化,在上半期上市的品种仍以乳油、可湿性粉剂为主:在下半期上市的品种则悬浮剂等环保型剂型明显增加。
&&& 苯丙磺隆(2001年上市):70%水分散粒剂;噻酮磺隆(2009年上市):19.23%悬浮剂;嗯嗪草酮(2001年上市):12%、25%乳油甲基二磺隆(2002年):30克/升油悬剂;甲酰氨基磺隆(2002年上市)2.25%油悬剂;环磺酮(2007年上市):34.5%液剂;四唑酰草胺(2000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硝磺草酮(2001年上市):480克/升悬浮剂、10%液剂;唑啉草酯(2001年上市)9.71%乳油;saflufencil(2009年上市):12.27%乳油、29.74%悬浮剂、70%水分散粒剂;tepramezone(2006年上市):34.5%液剂;氯氨吡啶酸(2006年上市):2磅/升水剂五氟磺草胺(2005年上市):21.7%悬浮剂、0.24%粒剂;甲氧磺草胺(2007年上市):7.5%水分散粒剂、4.31%油悬剂;双氟磺草胺(2000年上市):5%悬浮剂。
&&& 以上共统计了15个农药品种共20个制剂,内乳油3个、可湿性粉剂1个、水剂1个,共6个,占33%。另水分散粒剂3个、悬浮剂5个、油悬剂3个、液剂3个。
涕灭威(1968年上市):1.5%粒剂;甲萘威(1956年上市):25%、50%可湿性粉剂;甲胺磷(1970年上市):5%乳油、2%粉剂、3%粒剂.溴氰菊酯(1977年上市):2.5%乳油.硫双威(1977年上市):250、375克/升悬浮剂,75%可湿性粉剂;氯氰菊酉脂(1978年上市):5%、10%乳油,10%可湿性粉剂;毒死蜱(1965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450克/升、480克/升乳油;灭多威(1966年上市):90%可湿性粉剂;杀线威(1973年上市):10%粒剂,24%可溶性液剂;乙酰甲胺磷(1971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75%、90%可溶粉剂;氰戊菊酉脂(1976年上市)20%乳油;杀螟丹(1965年上市)25%、50%可溶粉剂,3%、5%粒剂。 &&&
以上共12个品种、27个制剂,内乳油6个、可湿性粉剂6个、粒剂3个、粉剂5个,共20个,占74.1%。&&& 氟氯氰菊酉脂(1980年上市)5.7%乳油;七氟菊酯(1988年上市):20%乳油;氯氟氰菊酯(1984年上市):2.5%乳油,24%水乳剂:阿维菌素(1985年上市):1.8%乳油、1.8%水乳剂、3%微乳剂;灭蝇胺(1985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10%悬浮剂,50%可溶性粉剂;氟虫脲(1989年上市):5%乳油,10%粒剂;氟苯脲(1986年上市):5%乳油,15%悬浮剂;氟铃脲(1989年上市):10、50%乳油,10%悬浮剂is-氰戊菊酯(1989年上市):24%乳油,10%悬浮剂;杀虫磺(1986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
&&& 以上共10个农药品种21个制剂,内乳油9个、可湿性粉剂2个、水乳剂2个、悬浮剂5个。其中,乳油就占43%之多。
&&& 吡虫啉(1991年上市):200克/升、240克/升、350克/升悬浮剂,100克/升、200克/升可溶液剂;氟硅菊酯(1992年上市):20%、80%乳油;噻虫嗪(1999年上市):25%水分散粒剂,20%悬浮剂;甲氨基阿维菌素(1998年上市):5%可溶粒剂,1.5%乳油;毗蚜酮(1994年上市)50%水分散粒剂,25%可湿性粉剂.氟虫腈(1993年上市):5%、20%悬浮剂,1.5%、2%粒剂;溴虫腈(1996年上市):10%、20%乳油,10%、24%悬浮剂;氯虫酰肼(1997年上市):1.5%粒剂;多杀菌素(1995年上市):48%悬浮剂;甲氧虫酰肼(1999年上市):24%悬浮剂茚虫威(1999年上市):15%悬浮剂,30%水分散粒剂;吡丙醚(1995年上市):5%可湿性粉剂、0.5%粒剂烯啶虫胺(1995年上市):10%水剂,10%可溶液剂,50%可溶粒剂。
&&& 以上共13个农药品种31个制剂,内乳油3个,可湿性粉剂2个,共占16.13%,悬浮剂10个,水分散粒剂3个,可溶粒剂4个,环保型制剂已占明显优势。
&&& 噻虫胺(2002年上市):50%水分散粒剂、16%水溶性粒剂(还有土壤处理用粒剂、粉剂);螺虫酯(2005年上市):24%悬浮剂;螺虫乙酯(2008年上市):14.5%、22.4%悬浮剂,15.3%乳油;噻虫啉(2000年上市):40.4%悬浮剂、70%水分散粒剂;螺螨酯(2003年上市):240克/升悬浮剂;乙虫清(2005年上市)0.5%粒剂、10%悬浮剂;氟虫双酰胺(2007年上市):20%水分散粒剂、39.9%悬浮剂;氰氟虫腙(2007年上市):240克/升悬浮剂、25%水分散粒剂;乙基多杀菌素(2007年上市)12.5%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2007年上市):18.4%、35%悬浮剂;啶虫醚(2004年上市):5%粒剂、5%可湿性粉剂;呋虫胺(2002年上市)20%水分散粒剂、1%粒剂、0.5%DL粉剂;噻虫胺(2002年上市):16%水溶性粒剂、50%水分散粒剂。
&&& 共统计13个品种计25个制剂,内水分散粒剂6个、悬浮剂11个、水溶性粒剂2个,共19个,环保型制剂占76%。而可湿性粉剂、粒剂均为日本公司产品。
&&& 乙膦铝(1978年上市):40%、80%可湿性粉剂,90%可溶性粉剂。异菌脲(1976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以后又开发50%悬浮剂)百菌清(1963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90年代又开发50%、72%悬浮剂,90%水分散粒剂);甲霜灵(1977年上市):25%可湿性粉剂、5%粒剂;二氰蒽醌(1963年上市)75%可湿性粉剂(90年代后又开发50%、75%悬浮剂,70%水分散粒剂);多菌灵(1973年上市)25%、40%、50%、60%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1943年上市)80%可湿性粉剂;三环唑(1975年上市):20%、40%、75%可湿性粉剂,1%、4%粉剂:有效霉素(1972年上市):3%、5%水剂,2%可湿性粉剂;腐霉利(1972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
&&& 以上共统计10个品种,计23个制剂品种,其中可湿性粉剂17个、粉剂2个、粒剂1个,达21个,占91.3%。
&&& 三唑醇(1980年上市):17%、25%拌种剂;戊唑醇(1988年上市)12.5%、25%、80%可湿性粉剂(90年代开发了30%、43%悬浮剂,25%水乳剂);戊菌隆(1988年上市)25%可湿性粉剂,1.5%粉剂;苯醚甲环唑(1989年上市):25%、40%乳油(90年代开发10%水分散粒剂).丁苯吗啉(1980年上市):75%乳油:已唑醇(1986年):5%乳油、5%悬浮剂;丙环唑(1980年上市):25%乳油;氟啶胺(1988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环丙唑醇(1988年上市):360克/升液剂、40%水分散粒剂;咪鲜胺(1980年上市):25%乳油(90年代开发45%水乳剂);腈菌唑(1988年上市):25%乳油;氟硅唑(1986年上市):40%乳油;甲基立枯磷(1987年):20%乳油,5%、10%、20%粉剂(25%悬浮剂)。
&&& 以上个统计13个产品计23个剂型(括号内末统计其中),其中可湿性粉剂5个、乳油9个,共14个,占60.87%。
螺环菌胺(1997年上市):50%、84.2%乳油;环丙酰菌胺(1997年)40%水分散粒剂,10%、15%悬浮剂4异丙菌胺(1999年):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50%水分散粒剂:嘧菌酯(1997年上市):50%、80%水分散粒剂,22.9%悬浮剂;咯菌腈(1994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230克/升悬浮剂、0.25%、5%种子处理剂;嘧菌环胺(1994年上市)75%水分散粒剂;活化酯(1996年)50%、63%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1992年上市):50%可湿性粉剂、50%水分散粒剂;醚菌酯(1996年上市):50%水分散粒剂、44.3%悬浮剂;氟喹唑(1994年上市):167克/升种子处理剂;叶菌唑(1993年上市):60克/升悬浮剂;嘧菌胺(1993年上市):40%悬浮剂;苯氧喹啉(1997年上市):22.6%悬浮剂、250克/升悬浮剂;嗯唑菌酮(1998年上市):均为混配;乙霉威(1990年上市):25%可湿性粉剂;噻唑菌胺(1999年上市):25%可湿性粉剂。&&&
以上共19个品种计28个剂型(种子处理剂未统计),绝大多数为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而可湿性粉剂和乳油共9个,仅占32.14%。
&&& 肟菌酯(2000年上市):7.5%、12.5%乳油,50%悬浮剂,45%可湿性粉剂,50%水分散粒剂及25%、45%种衣剂;丙硫菌唑(2004年上市):41%悬浮剂;氟嘧菌酉脂(2004年上市):10%乳油萘毗菌胺(2000年上市):12.5克/升乳油;双炔酰菌胺(2007年上市)24%悬浮剂、80%可湿性粉剂;吡唑醚菌酉脂(2002年上市):20%水分散粒剂、200克/升浓乳剂;啶酰菌胺(2003年上市):25%、50%水分散粒剂,200克/升、233克/升悬浮剂,70%悬浮剂;肟醚菌胺(2007年上市):3.3%粒剂;唑嘧菌胺(2010年上市):200克/升乳油;啶氧菌酯(2001年上市):25%悬浮剂;丙氧喹啉(2005年上市)200克/升乳油;双氯氰菌胺(2000年上市):7.5%悬浮剂、3%粒剂异噻菌胺(2010年上市):2%粒剂。&&& 以上共统计13个品种25个剂型,其中乳油6个,可湿性粉剂2个。在以上剂型品种中,乳油又有所上升,这是由于使用了环保溶剂所致。此外,种子处理用的制剂共有5个,此表明了对种子处理剂的关注,对此值得注意。另外,在2000年以后上市的品种,很大部分的含量在25~50%左右。
&&& 以上介绍了全球在农药开发中领先的六家公司的剂型情况,其归结了世界农药制剂发展方向,由此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农药制剂的开发特点。
& (1)整个农药剂型向水基化和颗粒化发展,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等环保型剂型成为当今农药制剂发展的主体,并占绝对优势。农药剂型的开发,不仅对于新开发农药如此,同时对一些传统农药也正逐步进行改造向环保型剂型发展。
& (2)在20世纪80年代农药品种有效成分用量平均为500克/公顷,而在90年代后期起则为50克/公顷,甚至更低。新颖农药由于多为高活性品种,故其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也由传统的从高向中、低含量变化。现今新农药配制的剂型多为10%~50%,如噻虫嗪、螺虫酯、氟氰草酯、吡唑醚菌酯等,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药制剂的含量往往在70%以上,甚至高达90%。也正因为新开发的农药多为超高效品种,故配制中、低含量制剂,可留有一定空间加入增强各种效能的辅助剂,以充分发挥药剂作用。
& (3)虽然在新开发的制剂中亦有一些乳油品种,但其所用多为环保型溶剂。此也必然影响到一些老的农药品剂,对非环保溶剂的改造已势在必然。
&&& 农药剂型的发展旨在安全、增效、省力,具体表现如下:
& (1)对人畜安全:主要为使用安全、环保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以水替代有机溶剂;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取代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增大粒径;微胶囊化。
&&& (2)防止粉尘飘移;粉体制剂颗粒化;将粉体分散于水中(即制成悬浮剂);去除微细粒子;包裹水溶性薄膜:微胶囊化。
&&& (3)减轻环境负荷: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空中浓度;减少飘移;降低对水系及地下水影响。
&&& 通过(1)确保制剂中原药细度;(2)提高水溶性;(3)提高附着力;(4)提升药剂耐候性和耐雨性;(5)提高目标部位上药剂浓度;(6)增强药剂渗透和吸收能力;(7)采用控制释放技术。
&&& 通过开发一次施用的长效农药制剂;开发无需进入水田进行施药的制剂:如大型剂、水面展开剂、浓油悬剂(除草剂)等;采用种子处理、育苗箱处理等,这些均为省力化的措施,也是开发方向。
&&& 另外,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是新型制剂开发的方向。随着释放技术、表面化学技术、传感技术的兴起和进步,各种高功能性农药制剂更不断被开发。同时,具有这些功能的新颖材料和技术也不断问世和被利用,如自行检定目标(传感功能,sensor function)、选择所需农药(信息处理功能,processor function)、控制释放(调节器功能,acturaton function)将在农药上被进一步应用,届时,农药的剂型、使用将向更安全、更省力、更增效的方向迈进。
张一宾&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铵膦10 与20 那个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