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擦被子代表什么心理待机状态网络不断?

[转载]谁来帮我盖上被子&——心理行为调整案例原理说明
&谁来帮我盖上被子
&——心理行为调整案例原理说明
三五岁的孩子,快乐而调皮的年龄,和他们心贴着心,是快乐幸福的,但面对他们一些养成的坏习惯坏毛病时,这时就需要老师和他们斗智斗勇,进行一番较量,直到坏习惯瓦解,相应的好习惯再慢慢养成。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学堂一个三岁孩子身上。之所以拿出这个故事来分享给大家,一是我想借这个故事,把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方法告诉大家,当您清楚了心理调整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在家对自家孩子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也折射出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所谓的“惯什么有什么”——你娇惯他什么,他就会把什么结果呈现给您看:你帮他洗碗,他就会吃完饭把嘴一抹,碗筷一推,抬屁股走人。你帮他穿衣服,他就会躺在被窝里等着你,直到你在紧张的早晨时间里忙活好早餐,再来忙活他,你甚至还要喊他N遍起床,他才不情愿地让你“伺候”。这个情境,天知道每天早晨有多少个家庭在上演!说句实话,作为家长的您,多像一个奴才忙得团团转,而孩子多像个皇帝不急不慌,甚至还训斥您——您偶尔一次疏于精心的“服侍”让他某个地方不舒服了……还是少啰嗦些,回放一下我们这个精彩的故事吧。
孩子们刚来学堂时,我和孩子们睡在一个宿舍。一天夜里,三岁的小A对我说:“我踢被子了。”我借着夜灯看了看,被子盖在他腰以下,他只需一伸胳膊就可以把被子拽上来盖上。
我没动,对他说:“你自己拽一下被子,就盖上了。”
“不!我不!”孩子小小的年纪,话说得却是斩钉截铁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反正我不冷。”我慢声地说。
“你给我盖上!”语气一如既往。
“你自己能盖,为什么让老师盖呢?”
“就让你盖!”
“那我就不给你盖。你想冻着就别盖,明天可能就会感冒。你想暖和一点,就自己伸手把被子盖上”
沉默的时间,双方在僵持……
两三分钟之后……
小A伸手把被子拽上来,盖在身上,过程中一声没吱,接着睡觉。
第二天早上,我把小A叫到我身边,拉着他的小手,和他回忆前一天夜里的事情。
“小A,昨天夜里你是不是蹬被子了?”
“嗯”大眼睛叽里咕噜地转着,看着我,小小的心里在想什么呢?自己的过错?还是老师可能的训斥?小脸上有一丝不那么理直气壮的表情,有一点点严肃,头不再那么昂着。和平时跑笑打闹的状态完全不同。我看着他,心里憋着笑,孩子们真是可爱。
“最后是自己盖上的吗?”
“自己会盖被子吗?”
“如果自己不盖被子,会怎么样呢?”
“自己蹬了被子自己盖上,你是不是又长了一点本事,变厉害了一点了?”
“是,我是至上的人。哥哥不自己盖被子,他不至上。”一两分钟的功夫,小脸上就写满了自豪,但还不忘顺道把伙伴贬一下。哈哈。
孩子们饭前念“至上词”,老师们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话,给他们解释“至上”的含义。把这种“追求至上”的价值观,慢慢地传递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做了些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就感觉很有成就感,很自豪(附至上词内容:高贵之人,不断追求卓越,庸人在欲望中沉沦。我要成为哪一种人?庸人吗?不!我绝不允许自己的生命被这样浪费,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一个至上的人。)。
“自己能做的事情是自己做呢?还是让别人帮助做呢?”我问。
“自己做。让别人帮助就不是至上的人了。”小脑袋瓜转得很快。
“那以后你再蹬了被子,是等着让老师给你盖呢?还是你自己盖呢?”
“自己盖!”小脸上豪气不减。
“好吧。玩去吧。”
孩子蹦蹦跳跳地跑了。
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
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孩子高高兴兴地承担了以后自己盖被子的责任。甚至在这件事情上,孩子还错以为是自己主动盖的被子,很“至上”,很有“成就感”,似乎把前几分钟和老师较量的细节给忽略掉了。
新教育学堂都比较重视心理行为调整。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心理行为调整”是个时髦的词,有些朋友一听“心理行为调整”就觉得很高大上,不知如何做。其实只要明白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大家都会做,只是效果大小的问题。如果你儿童心理掌握得很好的话,那你的调整效果就会好些,比如像今日学堂的老师,否则效果会差一些。但是凡事只要在“道”上,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轻松,大可不用纠结那么多。
那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是什么呢?
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心理。行为影响心理后,个体去思考,形成新的心理(即新的价值观),然后有对应的新行为。
即:旧价值观——旧行为——调整——新价值观——新行为(即:一破一立)
从哪几方面进行心理行为调整呢?
一、心理决定行为,调整心理。
心理形成观念,即价值观。如果从调整心理开始,那么首先要确定新的价值观。通过打破孩子原来的价值观来,来树立新的价值观,进而调整他原来的行为。价值观(观念、思想)变了,行为就变了。——也就是从思想观念入手。那具体如何落实呢?简单说,可以通过电影、书籍、身边的人和事,发生在自身的事情等等来达到目的(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那这种调整方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优势:简单,迅速,直指中心。如果被调整者对调整者怀有很高的敬佩之心,用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劣势:流于说教,说服力不强,当被调整者对调整者并无很高的敬佩之心时,被调整者不易接受。特别是对于8、9岁以上的大孩子,单纯使用这种方法更不易奏效。
二、行为影响心理,调整行为。
为什么要调整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有体验过的人生才更具体,更实在,更丰满,才会由“概念”走向“故事”,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这里的感悟其实就是内心的思考。因此通过身体的体验,做事,去影响心理,促使被调整者思考,形成新的心理,在新的心理(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形成新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主动思考”决定着心理行为调整的成败。
那这种调整方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优势:由于有身体力行的体验(有时还会有切肤之痛),主观上会自动地去思考,那么更容易形成新的价值观,进而会有新的行为,调整效果大些。
劣势:相对于第一种方法来说,速度慢一些,也复杂一些,有时需要老师故意来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去体验。
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应用了第二种调整方法:调整孩子的行为。小A原来的价值观是:盖被子是家长的事,不是我的事。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他就不会去盖被子,而且态度坚决。他的这种行为对他的价值观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对头”的。他那个小小的心里也许会在想(只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还不会有条理地讲出来):我根本不应该喊你们,我一蹬被子,你们就应该给我盖上,不要让我感到冷了,喊你们才给我盖。
那现在老师做的就是让他去感受,去体验不盖被子的后果:很冷。太冷了怎么办?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只能自己去动手盖上被子,否则会更冷。于是他就去做了,也就是他改变了他之前的行为,这便是他的新行为。
心理行为调整过程中,老师的心态
在心理行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持有什么心态呢?或者也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有什么心态呢?这是我最近在教学中最大的感悟,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全面。
老师的心态应该是:去掉自我成就感,全面成就孩子。换句话说,孩子是这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角色”,而不只是“主角”。老师在调整孩子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大大的我”忘掉,扔掉,一切围绕孩子来进行。当老师这样做,或者接近这么做时,孩子的进步会大到足以令你惊讶。
这一点在刘静慧老师的文章《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也提到了。当我悟到这一点时,才真正明白了刘静慧老师授课效果神奇的原因。她做老师做得这么成功,不就是源于她纯正的心吗!她说:“我真心的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跟我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真心想帮助他们获得成就,帮助他们去过他们想要过的人生。”
我之前对《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的学习仍停留在概念上,直到这时才形成了自己的“故事”。愿我们的教师团队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向自己这颗至高纯正之心。
心理行为调整中,老师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导。引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当他产生新行为后,老师要引导孩子对他之前的旧行为及旧价值观进行分析,促使他思考,也就是旧价值观“破”的过程,“破”的同时就自动“立”起来一种新价值观。由于孩子有亲身的体验,一般孩子比较容易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第二个方面,由于孩子年龄偏小,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的工作,否则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在这方面,刘明慧老师在调整她家孩子时,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就不自己赘述了,偷个懒,摘抄在这里,供大家思考:
事情结束,后面的引导(理清思路)很重要,一定要让她明白你让她承担后果的原因,并且达到你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结束。如果缺失了这一块儿,前面的都白做了,因为她还太小,根本无法理解。还要让她把自己理解到的说出来以强化,只有当她清晰的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以及做了某件事情的后果,她就不会再犯了。
前面的故事中,我和孩子的对话,也注意让孩子自己去理清思路,并表达出来。第三方面,是在以后学习生活中,老师要针对情境,时不时地用正面的语言去强化这种价值观和行为,直到孩子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毕竟一个新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很正常。针对上面的故事,后续的引导可以这样进行:例如在孩子们准备洗漱就寝时,或是打扫卫生合格后,老师可以说:你们现在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厉害了。小A会自己叠被子,还会自己蹬了被子自己盖上,再也不用老师给盖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你们真棒……一般情况下这时小A就会有所表现(即使小A不说,老师也可以去主动和他说话),他也许会重复老师的话:我自己盖被子,不用老师。那老师就可以接着话茬:那你回家让妈妈给盖吗?他肯定会说:不会。一般这时候别的孩子也会起哄:我也自己盖被子,我也自己盖被子。……到这里,心理行为调整的目的就达到了。
故事的后续——家长反思:孩子问题的根源
这个盖被子故事发生后一个月,也就是在我写这篇博文的前一天,我目睹这个孩子发生的另外一个故事:他在厕所解大便,解完后,奶奶帮他擦了屁股,孩子大哭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非常厉害,奶奶也哄不下了。孩子一边哭一边大喊:“我不让你给我擦屁股!我要自己擦屁股!我要自己擦屁股!……”
这真是令我悲喜交加的一幕,喜的是孩子终于被初步培养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品质:自我负责。这是多少成人也不具备的品质啊!悲的是,无明的家长,不知孰轻孰重,只顾眼前:怕孩子擦屁股不干净,弄脏了裤子。
所有孩子问题的根源真正在哪里呢?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一切问题都在家长那里,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才能真正改变。否则,即使孩子在学堂调整好了,回到家里也会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孩子进步慢或者不进步的真正原因是家长根本不想改变自己或者对改变自己有畏难情绪。所以如果您目前对您的孩子不满意,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吧。
请大家学习山长的博文,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
&祝福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冥想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冥想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进入了这种状态?长期冥想会带来长什么样的好处?希望了解的人可以帮助回答,谢谢
按投票排序
科普时间到这里把冥想限定为佛教的两种冥想:定,观,印度教等等的由于不了解,所以不讨论定是一种超高强度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将心流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米哈里齐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一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或者二1、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 2、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行动自然得到矫正。 3、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对于挑战弱,我们会沮丧和焦虑;如果潜能大大高于表现机会,我们会乏味。恰好处在乏味和焦虑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悦。 4、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由于挑战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门心思。由于目标很明确,又能不断得到反馈,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5、摒除杂念。由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 6、根本不担心失败。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败。内在的原因是:涌流状态下,我们很清楚该干什么,而我们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战。 7、自我意识消失。太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负担。涌流中,我们太专注于所作的事,根本没有心思来关心自我。但当一个阶段的涌流状态过去之后,我们一般会以一种更强烈的自我概念出现,知道已超越了自我,甚至会觉得自己摆脱了自我的界限,至少暂时地成为了一个更大实体的一部分。(这种状态很多人都应该体验过)自我通过遗忘自我的行动得到了扩展。 8、时间感被扭曲。一般会忘掉时间。 9、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况出现,我们就开始享受由此产生的这种体验。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autotelic,希腊词,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从事活动的理由在于能感觉到由这些活动提供的体验。上面是常人能理解的,让我们看看佛教对定的描述: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定寻是把心投注到目标上,这个可以和上面的几条对上:一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二4、行动和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行动上。由于挑战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门心思。由于目标很明确,又能不断得到反馈,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伺:心已经投注在目标上后继续保持投注的状态这点和上面的差不多喜:禅修时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对应上面说的: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乐:可以把喜理解为上面的兴奋感,乐理解为充实感定:类似上文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这是初禅的五禅支,入没入初禅由这五禅支来判断,当然并不是我们有类似的心理活动就可以称为初禅的,在初禅中,这五禅支很强,另外佛教还教了一些技法来检验自己的五禅支以确认自己是否入定,不过这个在这里就不讲了二禅无寻无伺,三禅无喜,四禅无乐仅剩定观,就是正念,当然严格来讲要比心理学最近引用的正念要严格,因为正宗的观是需要在很强的定力中去实践正念的(先出定,趁着定力强修正念),心理学中往往都不强调定力,直接上,但多少也有用如果是心理学引用的正念的话要轻松一些,不像修定,对环境要求很严格:不能有太大声音,不太冷不太热,必须要有正式的姿势(行住坐卧,主要还是打坐),修定有一种仪式感,修正念就随意些,有点禅宗的吃饭喝茶都是禅的意味,随时都可以修,对负面情绪很有效!而修定必须得是没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所以修定的要求很高!说了这么久都没有介绍正念是啥,这个太长了,建议看动机在杭州专栏中的:“什么是正念”或者百度,都可以
【彼尚語錄】真正的冥想問:我跟著一個上師學習冥想已經3年了,這三年來每天都打坐,但冥想時卻一直無法從頭腦中出來。不管是1個小時還是2個小時都是在頭腦中進行冥想,從沒體會到如何用心去看自己、用心去連接。所以想請彼尚老師指點一下。答:儘管我並不希望粉碎你們相關的信念和信仰,但是,我必須要告訴你們真相。首先,你不可能跟隨任何其他人的方式來進行冥想!因為每個人的振頻都不一樣,我在看你們現場700多人,有700多個不同的振頻。所以你怎麼可能用別人那個振頻的方法來進行自己的冥想?這就是為甚麼你覺得冥想很困難,因為你正在努力去追隨別人的作法。第二,這個部分是很難表達的,就是冥想沒那麼重要!因為大部分的時候,人們在進行冥想時都到頭腦里去,開始向宇宙下訂單了。冥想看起來已經不是為了和平,而有點像去大採購、去跟宇宙要東西了!宇宙請給我這麼多錢;給我一個老公;對了,確保我的小孩快點長大;確保我家房子下雨別漏水。。。這已經不是冥想了,已經是拿著你的採購清單去購物了。所以冥想沒這麼重要。那怎樣才是冥想?比如你走進公園,去看大自然,不是去辨別每棵樹分別是甚麼品種,而是真正地去看它、觀察它!這可能要花你一段時間,但是你會形成一個連接。突然之間你來到一棵樹的旁邊,感覺到特別想去觸摸它,你能感受到這棵樹需要水或者它的水澆得過多了。就好像它已經在跟你溝通交流了!這才是真正的冥想!或者你到了海邊,只是在看,看到海水一波又一波地湧來,就好像是大海在呼吸一樣;或者你看著天空,看到美麗的雲朵在飄動;或者看你正在熟睡的寶寶,看著他,你的心跳加快了,你已經徹底與他合一了。冥想不是坐在一個角落裡面,然後嘴巴張大,“唵。。。。。。”,不是那樣的!那只不過是某個古人製造出來的對他有用的一個方法。我真的想把你喚醒去到一點,你們大部分人在未來五年都會悟到的那點,就是“你是個體!你有自己的人生,你有你自己的道路。這跟我的路、佛祖的路、耶穌的路都沒有關係,是完全不同的!但你的假我想要你去跟隨別人,因為假我不知道真正的你是誰。所以你必須要覺悟到你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了,不需要去追隨任何人!那麼,你該如何去冥想?非常簡單。去看一下甚麼方式能讓你最容易進入狀態。可能觀察呼吸是讓你最容易的;可能睜開眼睛找一個東西看著它很容易;可能遛狗或者是抱著你的貓最容易;可能就只是摟著你的孩子很容易;又可能你去做一些園藝、到花園裡面弄弄花草很容易。。。這些全是冥想,但它們都是不同的。所以你要去看甚麼適合你!因為用別人的方法去冥想是非常困難的,就好像是你拿著一個正方形的東西要塞進一個圓形的洞裡面,但它們是完全不吻合的!你不明白為甚麼自己打坐幾個小時都無法連接,你的假我告訴你,是你錯了、你姿勢不對、你打坐的時間不夠、你沒有按照上師的方法,你的咒音不夠響亮、或者是你沒有點蠟燭、冥想音樂沒放。。。你的假我永遠會認為是你哪裡錯了!但是你沒有錯誤,只不過是你現在在嘗試別人的方法。而你人生中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的真實。你看對我來說,每次我在健身的過程就是冥想,徹底在冥想的狀態;當我上床睡覺前我會冥想,而且每次都不同,有的時候我冥想是為了入睡,有的時候我冥想卻為了不入睡。時時刻刻都不同,而且每一個冥想都不同。但你看你到GOOGLE去搜索冥想兩個字,然後他就會給你一個印度的,或別的國家的人,教你怎麼冥想。但這是沒有道理的。那個是別人使用的冥想方法,不是針對你的。但我告訴你一點,一旦你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你就只要簡單如坐下,就能徹底地連接,完全進入狀態了。好像整個人失去知覺,當你連接的時候,你身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沒有實質的意義了。可能你的臉上有一個蜜蜂、或一個蚊子在咬你、甚至狗在咬你,但你還完全在狀態里。這個很難去解釋,因為當你連接的時候,裡面的那個喜悅,是可能存在的最高的喜悅。比如你現在想象一下你能擁有的最高的喜悅,可能是性的喜悅、美食的喜悅,或者是任何一個你能想象得出的喜悅。所有的喜悅層次都是在下面的,但當你連接時,它的喜悅在遠遠高於一切位置,是完全不同的地方。你沒辦法去解釋,因為沒有一個語言能夠去形容。這就是為甚麼一旦你能夠連接,你就一直想去連接。同樣,這就是為甚麼人們到寺廟里去、或進到山洞,一旦他們連接之後,就再也不想出來了,因為那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但我向你保證,你是不可能通過使用別人的方法來獲得連接的。而當你進入內心的時候,你知道該怎麼做,那就按照你內心的自己方法去冥想!
在飞过大量indica之后快要坠机的边缘。在确保自己口不渴之后。坐直,深呼吸,然后慢慢呼出。呼吸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呼吸是一门学问,尤其在冥想里显得特别重要。闭上眼睛,尝试进入镇静状态。要确保自己不热,不燥,周围没有异味,而且不要有太多的光照。冥想前应该保证自身洁净,至少要洗个手和脸,调一调自己的气。逐步关掉自己的5感,这样才能和自己的内在联系起来。从而做到grow insight(提升自知,通过自省)。震动声带可以让自己听不见四周极其细微的噪音。(人需要时间习惯持续性的噪音,但人自己发的声音不会被大脑当做噪音,同时还可以挡住确实存在的噪音,帮助人集中,科学上来讲和尚为什么要念经就是这个道理了)。直到进入一种精神状态,你可以听见声音,你的意念依旧收你只配,可能随着声音走,但身体上无法做出行动。你听的见,能想,动不了。比较通俗的说就是离心感,也是梦境状态。spiritual states进入状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关掉五感。所以要寻求一个安静,黑暗的环境最佳!我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类似这样的空间给自己。这是为什么indica被很多古老的宗教视作冥想的辅助物质,因为indica的主要成分CBD的作用就是限制脑椎体的活动能力,让人脑的信息收发减缓甚至停止。所以indica过量服用的副作用就是 坠机。CBD和THC不一样,不具备精神依赖性,大量存在于Kush一类的品种里。关于梦境的体验,应该和浅睡眠很像,在玄学上可以给这样的梦境加上很多描述。科学解释来说,只能理解为是人类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共性。不过既然是不能求证的东西,大家就当笑话看看吧,不想升级成唯心唯物主义者的嘴炮战。我问过很多有类似体验的人。经常冥想可以增加大脑皮层厚度,使人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更为清晰,所谓浅睡眠做梦,冥想状态都只是一种精神状态,人若经过训练是绝对可以自己触发的。以及冥想的种种好处。Rasta常说,人要学会chill(你懂的,peace),活在chilling.疾病疾病,疾即快,一快就要坏。自主进入冥想状态的人在梦境里有很大的能力,大到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惊艳了(比如能灰- -)。冥想习惯了之后分辨梦境跟现实的速度非常快,只要一浅睡眠自己就能意识到。当放弃自主意识的时候会经历很多很随机的视觉体验。恶人不能对自己撒谎。死者一般不说话.很多人说觉的看到了平行世界的自己。至亲走了,确实是会梦见,哪怕是自主冥想的状态。绝对没有时间概念。冥想的内容可以选择性记忆。每次结束冥想后都需要好几秒“回过神来”。不扯了,刚灰完,静静的对着星空趟会儿。召唤几轮过山车再去静坐睡觉咯,peace。
的答案很不错,非常系统和全面,在这里我就说说自己的经历。今年夏天去西藏旅行的时候认识一位藏传佛教的瑜伽士,和他交流了很多佛法的知识并且学了一点佛家的冥想。当时是这位瑜伽士、我还有另一个心理咨询师一起做的,是听一位高僧大德(抱歉忘记了这位师父的法号)在禅修课上的录音进入冥想的状态。因为这段录音涉及很多佛家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只有皈依了三宝(信佛)的弟子可以听。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佛家有意将不信佛的人排除在外,而是三宝弟子会更加容易进入冥想的境界。根据这位师父的说法,冥想可以是站立、坐、甚至卧的方式进行,但是初学者最好还是像一般我们看到的那样盘腿而坐(单盘或者双盘都可以)。佛家的冥想有三个境界,“入境”、“入定”和“梦观”,这之间的区别很难用语言表述,我自己也从来没有达到后两个境界。刚开始学习冥想或禅修的人,往往是这种情况:坐了一会儿,腿开始发麻,后背发困直不起腰,各种杂念像苍蝇一样在脑子里飞舞,心也开始乱,或者另一种极端就是干脆坐在那里呼呼大睡。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过程,要摆脱这种状况,一是要遵循着特定的冥想方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坚持每天花一些时间去练习;二是杜绝心中的杂念,例如家事,工作上,人际上等任何让你烦心的事。再回来说说那三种冥想的境界,“入境”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寻到了冥想之门,开始感受不到身体承受的种种痛苦,例如之前提到的腿发麻,背发困;另外就是摆脱了意念(mind)之中的两种极端:杂念和犯困。开始放空自己的脑子,什么都不想,但是却可以做到专心、清醒。而“入定”就是完全进入了冥想之屋,仿佛是另一个平行存在的世界(参照《盗梦空间》,这是一部很能反映意念之力和佛教哲学的电影),外界的一切已不能对他造成干扰,感到意念从肉身中剥离开来,随意畅游在这个世界。最后就是“梦观”,也就是可以安居在这个冥想之屋里了,当时我们三人在冥想的时候,那位心理咨询师就达到了这个境界,若非亲眼所见,我也不会相信。她完全以盘腿而坐的姿势睡去,而且怎么都叫不醒,后来是那位瑜伽士用一种密宗的方法把她叫醒的(我不能看),据她所说当时她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但是就是感受不到外界的状态(很像盗梦空间里那个limbo我记得)。我和身边许多人聊过这些,但是往往发现大家对所谓的冥想和禅修产生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不屑,觉得是宗教糊弄人的东西,是迷信;二是盲目崇拜,尤其对于密宗,觉得很玄乎很神秘。其实我觉得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专注于日常的生活,还没有发现人的意念(mind)的强大,而冥想和禅修正是一个自我发掘意念潜能的过程。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冥想是和宗教挂钩的,其实不然,现在世界上已经发展出许多冥想的流派和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有些瑜伽课也会教授冥想的方法,其实只要寻到了得当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在家练习。最后说说我从冥想中得到的收获:一是更容易让自己精神集中,心态平和面对事物;二是提高了睡眠质量;三是更深入的理解了佛法,那就是不只是要学习佛经,也要同时重视修行实践。给大家推荐一个叫Dr. Jeffrey Thompson创作的一系列冥想时候听的音乐,结合了大自然的声音和舒缓的音乐,非常适合在家练习冥想,即使不去冥想,睡前听听也非常有助于睡眠。如果以上回答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指正,也欢迎有经验的佛友或知友与我交流。
2006年,我踏进了某大学物理系,那时我相信宇宙终极理论的方向一定在于超弦理论,因为它简洁、优雅。我并没有足够的天赋在物理学上作出贡献,我想着,我此生的全部努力只是要去理解前人探索出来的宇宙法则,从数学上、物理上体会它的美妙之处。然而,自从我发现大学图书馆惊人的藏书量后,那些高中时为了准备高考而压抑的兴趣就膨胀起来。我膨胀了!!我要爆炸了!!首先是看了一大堆数学和物理相关的科普书,接着看了一些物理学未解之谜,例如百慕大、人体特异功能等。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基石、认识宇宙法则的核心,它应该解释一切现象!任何未解之谜都将被物理学统领!当经典物理学走到尽头时,量子物理学走上舞台。如果量子物理学不再适用,新的物理学将会一统新旧物理现象。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并不像是现在的物理学能够驾驭的现象。带着这样的信念,在某个有阳光洒进宿舍的下午,我翻开了一本厚厚的、泛黄的指导书。(此处为逃课。大家都去上课后,就不会有人发现辣,不用担心被当成神经病辣!)盘腿,结手印,闭上眼,调整呼吸。念头来来去去,情绪躁动不安……物理学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对于一个未满18岁的大一新生来说,许多未解之谜的现象,都需要非常苛刻甚至不可能拥有的条件来再现。但是作为一个人,我的身体就是最好的小白(鼠)。通过几天的时间把相关书架上的书籍都翻阅一遍之后,敲定了一本练习指导教材。自此,我对未解之谜的第一次探索——气功&冥想,就这样拉开序幕。首先通过“百日筑基”打通气脉。大概从11月开始,尝试了书中的许多方法,最后选定了一些自己偏好的方法,开始了日常练习。为了避免闲言碎语,我很少盘腿,练习通常是在某个地方正常的坐着或是睡前在床上躺着。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这种举动在大家看来是非常迷信和愚昧的。期末考试后,宿舍的同学都已回家,我就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练习。正是在那时的某个夜里,我沐浴更衣,关灯,钻进刚换洗的、晒过太阳的被子(冬天),开始日常练习(躺着)。若干个呼吸之后,我的身体突然消!失!了!我的身体像是在无限往下落,或者说是在无限扩大成为一切,或者说是消失了!我感受不到我的身体,骨骼、肌肉的支撑感完全消失了,往常熟悉的万有引力不见了!我也感受不到床、被子、枕头,甚至是空气。我的呼吸自动运行着,自然流动,我无需再去注意。总之,我的身体与外界、与身体下的床、与身体上的被子、与枕头融为了一个整体。我能感受到的,只有那个整体,而我的意识似乎充满这个整体。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几秒后,我立刻睁开眼,试着“找回”手和脚,起床去开灯,那一晚我没敢关灯睡。之后过年回家,吵吵闹闹,没有冥想环境。开学后才继续。慢慢地习惯了冥想中的体验之后,发现其实这样的体验是极其舒服的,轻盈、极乐、狂喜。这样的练习不再是需要刻意去坚持的努力,而是成为了一种对快感的追求,每天到了睡前都激动不已。有一次上高等数学课,我坐在第一排靠窗。突然很想冥想一下,进入某个状态后愉悦倍增,大脑几乎停止思维活动。这时高数老师(可能是发现我闭眼了)突然喊我起来回答问题!这时我的大脑还处于休克状态,我睁开眼习惯性地站了起来,眼前的黑板、幻灯片、老师、讲台融为一体,我很难去区分出老师是老师、黑板是黑板。这片美好的景象是一个整体,即使我的大脑试着让双眼聚焦到黑板上,我的认知也很难让黑板独立出来。此刻,老师说着我听不懂却熟悉的语言,做着奇怪的动作,我只是不停的摇头示意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然后我就坐下了。最初,我需要几个小时的聚气、调整,才能进入状态。慢慢地,时间越来越短。到现在——十年后,大概十分钟吧。当然,我并没有坚持十年每天冥想,有时候会断几天、几周、最长时有几个月。1. 问:冥想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就我所知,每个人进入状态后会有不同的体验。我的体验一直和上述差别不大,有些人可能看到一些景象,有些人可能听到一些声音,我能说的仅限于此。也许是因为我理性较强、左脑较发达,不会绘画,右脑没怎么开发。2. 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进入了这种状态?进入状态后,身体上、情绪上、思维上会有明显的征兆。由于每个人在状态中的体验不同,征兆也不一样。但如果你进入了状态,你自己会非常清楚。3. 问:长期冥想会带来长什么样的好处?长期冥想可带来身体上、情绪上的持续健康。3.1 调整身体“痛是不通,通则不痛”。长期处于气脉通畅的状态,可远离病痛。至今,除了感冒、发烧、(晚睡或熬夜时)上火,我没有任何疾病(也许隐藏着某些还未发现的疾病)。近两年因为工作需久坐和冥想较少的关系,多了一些疼痛。3.2 调整情绪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中:恐惧、绝望、怀疑、愤怒、狂暴、憎恨……在任何时候,如果有条件,坐下或躺下,开始冥想。进入状态后,所有的负面情绪会立刻消失,你会处在轻松愉悦的喜乐之中。长期这样下来,你变得信念坚定、宠辱不惊,充满勇气,遇事镇定冷静。冥想伴我度过人生中的各个时期,准备期末考试、物理竞赛、考研,经历感情创伤、别离、争吵,一个人去新城市打拼。但有些情况下,你可能明知能够以此脱离某些情绪或情感状态,却宁愿沉浸在其中。----------------- 更新1 开始 -----------------3.3 感知力长期冥想后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能轻易感知到自我和他人的状态。3.3.1 对自我对自我状态的感知力的提升会使你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EQ +1)。例如:愤怒时,你会很快察觉到自己的状况,并阻止自己被情绪所控,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感到幸福时,你会立刻去审视这幸福的起因,从而更加懂得珍惜。……(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这些都是自动触发的,无需刻意努力。3.3.2 对他人对方的快乐、悲伤、愤怒,你都会自然地感受到。从一对甜蜜的情侣身边路过,你会被他们的幸福感染,这时吹过的一阵风都会让你开心不已。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悲伤地哭泣,你也会因此伤感失落。对他人状态的感知力的提升会使你具备同理心(EQ +1),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因为你已经自动地捕捉到了对方的感受,换位思考的准确性会更高。例如:出言有差时,你会很快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变化。久而久之,你会更加懂得说话的艺术。……(自行延伸)----------------- 更新1 结束 -----------------结语事实上,我一直不清楚我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不清楚这些年来是否状态有进步、有多少进步。至今我也没有从物理学的角度开始研究,心里有了一些方案,但并没有条件、精力、能力来实施。从研究生退学后,我也完全离开了科研的道路。至今连超弦理论的mao都没摸到,基础物理学前沿是什么样,我从来就没瞥见过。最后,强烈建议不要像我最初一样随意自学,最好是找经验丰富的、成体系的导师。==================================更新0 上述的大部分我所经历的事件和内心活动都是十年前的状态,这篇文章采用的口吻和措辞主要是为了那些还未曾涉足此领域的人们。更新1 - 有人在评论里问:感觉不到身体是不是病?我觉得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是,当你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时,你才会一直注意到那个部位的存在。例如:牙疼的时候,你会一直注意你的牙。口腔溃疡的时候,你会一直感受到那一部分肉体。也就是说,只有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时,你才会去总是感受到它。当你牙疼好了之后,你平时工作生活时根本不会感受到牙齿的存在。(“好了伤疤忘了痛”是很自然的,除非你因此受了太多苦,实在是怕了你才会吸取教训。)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病痛会强制性地使你去注意身体受影响的部位,让你没法安心工作和学习。而身体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时,你就会更少的感觉到身体的存在,从而把经历放到工作和学习上。所以我认为,在冥想进入状态时,“感觉不到身体”是一种更加健康的身体状态。更新
- 泛黄的指导书许多朋友在评论和私信里问到泛黄的指导书,现在还可以买到:《瑜伽 - 气功与冥想》 张蕙兰章节:提升生命之气,昆达里尼冥想昆达里尼是印度的名称,在藏密,称为拙火,那洛六法中有拙火瑜伽。在道家,称为炁(先天一炁)。这是人体的潜伏能量,是火,不要随便玩。如果要接触,请认真、谨慎对待。
禪是的音譯,簡單說,就是安靜,身心安穩。想要身體好,就去做運動。想要身心清明、專注,就禪修啊。不管是在佛陀的時代,還是今天,禪修在各種人群、各種環境下都廣泛存在,只是國內。。。認為禪修1、只是一种放松技巧2、要进入恍惚、如梦幻之境的状态(Trance)3、是深奥难懂的神秘修炼4、目的是要变成具神通的超人5、是危险的6、是圣贤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7、是逃避现实8、是一种令人像酒醉般兴奋、情绪高涨、飘飘欲仙的蛮好方法9、是自私的行径10、你要一边坐着,一边思维崇高的想法11、只须几个星期,我的一切问题就会消失以上全部為錯誤觀點!!!冥想、禪修、內觀、靜修、meditation, mindful, sati,不管叫什麽,都只是旨在提高專注以便更清楚的認識自己。這裡有一段我自己的錄音,希望可以幫助題主用半小時體驗冥想。如果得益,不妨學習一下指出以上錯誤觀念的德寶法師,【绝无版权,欢迎转发】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看了一些回答,冥想后的感觉,怎么跟我刚撸完的状态一样一样的?
有次晚上在自习室做量子力学习题,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感觉思维抽离了身体 抽离了地球 看到各种星体 星系 星团 的纠缠 碰撞. 那一刻感觉无所不知
可惜持续了5分钟就结束了T_T 这应该算冥想状态吧?
“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歷歷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禪之禪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之禪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述》宝静法师湛湛寂寂,一念不生;历历明明,万象森然。第一次看见就记住了,描述得实在美妙~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状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