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腹部红斑疤痕的防治防治期间需停食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泥鳅养殖手册 》.doc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泥鳅养殖手册 一 概述 1 二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1 2.1 形态特征 1 2. 2生活习性 1 三 泥鳅的人工养殖 2 3.1 养殖水域的选择 2 3.2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 2 3.3 池塘养殖泥鳅 4 3.4 稻田养殖泥鳅 6 3.5 流水养殖泥鳅 7 3.6 庭院式养殖 8 3.7 大水面鱼、鳝、鳅混养 9 3.8 泥鳅的越冬管理 10 四 泥鳅病害防治 11 4.1 鳅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4.2 常见疾病的防治 11 五 养殖泥鳅的捕捉 13 5.1 池塘泥鳅的捕捉 13 5. 2 稻田泥鳅的捕捉 14 六 泥鳅的暂养与运输 15 6.1 暂养 15 6.2 运输 16 附:泥鳅动物性活饵料的培育方法 18 一 水蚤培育 18 二 蚯蚓的培育 19 三 水蚯蚓(丝蚯蚓)的培育 21 四 蝇蛆的培育 23 六 福寿螺的培育 28 七 田螺的培育 29 泥鳅养殖手册 一 概述 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其中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泥鳅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80%左右,其肉含蛋白质18.45%~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鱼肉含维生素A 70国际单位,维生素B 440微克,钙51 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等功效,是有名的滋补食物之一。 二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上侧位。须五对,其中吻须一对,上颌和下颌各二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一对之长为上颌须长的一半,为内侧一对的二倍。 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片左右,头部无鳞。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商务合作: 400-705-0209
· 食材行业品牌网站
400-705-0209
您正在访问:
北方常见水产动物病原性疾病的防治技术
核心提示:1、锚头鳋病(别名:针虫病、蓑衣病、铁锚虫病)病源:主要有四种:寄生于鲢、鳙和鳊鱼体表、口腔的多态锚头鳋,寄生于草鱼鳞片下
&1、锚头鳋病(别名:针虫病、蓑衣病、铁锚虫病)
病源:主要有四种:寄生于鲢、鳙和体表、口腔的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鳞片下的草鱼锚头鳋,寄生于鳃弧上的四球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青、乌鳢和鳗鲡等的鲤锚头鳋。锚头鳋有童虫、壮虫、老虫三种,其中壮虫粗壮,生命力最强,一般用药只能杀死其身上的卵囊,而童虫虫体较小,抗药力弱,呈毛发状,无卵囊,不易看到,对于老虫一般不需用药,因老虫的危害较小,且不用药也会很快死去并脱落。该虫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5天左右。
症状与流行:大量寄生时,病鱼最初呈现不安、跳跃和食欲减退,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伤口,仔细观察一般还有虫体寄生。继而身体消瘦,游动迟缓。有的鱼种患病后,身体表现畸形,失去平衡。此虫在水温12--33℃之间均可繁殖和感染鱼体。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上刺激和破坏鱼体组织,为其它疾病的感染创造了便利条件,致使死亡增加。
预防:①用生石灰清塘。②放养鱼种时,如发现有锚头鳋,可以根据水温和不同鱼的耐药力,用10&3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30&60分钟,待杀死成虫后再放养。③因各种锚头鳋对寄主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因此可采用池塘轮养不同鱼类的方法,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
治疗:可以全无敌或克虫乳油或晶体敌百虫0.8&1ppm的浓度全池泼洒同时以嘉虫灭按说明内服。全池泼洒药物时如多为童虫,则每半月一次,连用两次;如多为壮虫,则只需用一次;如多为老虫,则可以不用药。
2、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病原:指环虫,三代虫。
症状:寄生在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上,严重时引起鳃丝肿胀、贫血、烂鳃。鳃及皮肤上有大量粘液、呼吸困难。鱼苗及小鱼种患病时,可引起鳃盖张开,水库中越冬后的患病后,还常伴有鱼体消瘦,眼球凹陷,鳃上大量虫体密集成白色泡沫小团。主要危害苗种,有时也同样危害成鱼。指环虫的轻度感染对鱼的危害不大,特别是成鱼。水温为20℃时是其大量繁殖的时期,每一生长期约为15天。
预防:下塘前用10&20ppm高锰酸钾或10ppm晶体敌百虫浸浴鱼体15&30分钟。
治疗:①全池泼洒全无敌或克虫乳油②晶体敌百虫0.5&0.8ppm遍洒。③嘉虫灭按说明内服。注意:鳜鱼、、白鲳、欧洲鳗等不能用上述方法。④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等。
3、碘泡虫病
病原:多种碘泡虫。
症状与流行:随病原和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有的形成肉眼可见的大胞囊,有的胞囊很小,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有的寄生在肌肉内,引起鱼体高低不平或头部肿起一瘤状突起;有的病鱼极度消瘦,尾部上翘,在水中狂游(呈神经症状)。可寄生于鲢鱼的脑内,草鱼苗种的肠内,苗种的肌肉内,鲢的鳃上。
防治:当鳃、皮肤及脑内有碘泡虫寄生时,可定期定期拌服嘉虫灭药饵,全池泼洒全无敌或克虫乳油或晶体敌百虫0.8&1ppm多次;注意鳜、鲈、白鲳、欧洲鳗等慎用。&
4、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与流行:没有特殊症状,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粘液增多,不吃食而死。曾发现四种特例,一为孵化中的鱼苗被大量车轮子虫寄生时,嘴在水面呼吸,呈白头白嘴状;二为饲养十多天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成群绕池边&狂游&;三是仔鳗被大量车轮虫子寄生时,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四是成鱼大量寄生时,体色特黑,食欲不振。主要寄生在多种淡水动物的鳃及皮肤上,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进行综合预防。鱼种放养前用10&20ppm高锰酸钾或8ppm硫酸铜水溶液液药浴10&30分钟。发病时以嘉虫清遍洒或0.7-1ppm铜铁合剂遍洒。对于车轮虫病,可将水位降低后,全池遍洒施必康或福尔马林30ppm。逾后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久氧等。
5、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与流行:小瓜虫寄生处形成直径1mm以下的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脱落,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该病对鱼类品种和年龄没有选择,流行季节为春未冬初,最适流行水温为15&25℃。要注意同打粉病的区别(打粉病在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
防治: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杀死池塘中的孢囊。②用10-20ppm高锰酸钾浸洗鱼体1小时左右,③用嘉虫清和克虫乳油全池泼洒。④每亩水深1米的塘,用辣椒粉210g、干姜70g混合,经水煮后全池泼洒。⑤用2ppm亚甲基蓝遍洒数天,每天1次。⑥忌用硫酸铜。
6、水霉病(肤霉病)
病原:水霉科的多种种类。
症状与流行: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异状;严重时,在体表或卵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又称&白毛病&。此病对水产动物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被感染,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但要注意与固着类纤毛虫病的区别,所以最好用显微镜检查。
防治:①预防:避免鱼体受伤,受伤时以PV-菌毒嘉、嘉超氯等按说明全池泼洒或1-2ppm的漂白粉泼洒。
治疗: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水产灭毒精、施必康或PV菌毒嘉,或者食盐和小苏打(1:1)8ppm,隔2天再泼一次。
病原: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症状与流行:疾病早期,在鳍的外缘和尾柄处有黄色或黄白色的粘性物质,接着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糜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处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以至死亡,常继发水霉病。该病经接触感染,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季发生,危害草、鲤、、鳗等的鱼种,引起大批死亡,成鱼一般死亡率不大。
防治:同烂鳃病
8、鲤白云病
病原:恶臭假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症状与流行: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形成一层白色米浆状的膜,在头部、背鳍、尾鳍较明显。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鳞片竖起、脱落,体表及鳍条充血,肝、肾充血,鱼不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该病流行于水温6&18℃,多发生于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只感染鲤鱼。水温20℃以上时可不治而愈。
防治:①施必康或PV-菌毒嘉全池遍洒,连续2&3天。②内服嘉菌敌一号、肠鳃宁等。③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5天后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等。
9、鱼波豆虫病
病原:飘游鱼波豆虫。虫体侧面观呈梨形或卵形,侧腹面观略似汤匙,背隆起,腹部凹陷,并有一条纵的口沟,4条鞭毛是寄生时的附着胞器。
症状与流行:大量寄生在皮肤上时,可用肉眼辩认出其上有暗淡小斑点,鱼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严重时病鱼丧失食欲,游动缓慢,鳍条折叠、呼吸困难、呆滞、漂浮于水面,病变部位可引起鳞囊内积水、竖鳞症状,甚至细胞脱落、形成横沟。一般于水温12&20℃的春秋季及越冬后期发生,危害鲤等淡水鱼。
防治:①全池泼洒杀虫药物,如嘉虫清和克虫乳油或三合剂(晶体敌百虫0.6ppm-0.8ppm,硫酸铜0.5-0.8ppm,硫酸亚铁0.2-0.3ppm)1&2次,1次/日。②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水产灭毒精、施必康或PV菌毒嘉,亦或漂白粉1-1.5ppm,隔一天一次,连用2&3次。③内服抗菌药物:如嘉菌敌一号、氟星,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④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等。⑤若水温低于10℃,用药量应加大30%左右。
10、竖鳞病
病原:豚鼠气单胞菌。
症状与流行:疾病早期,病鱼体色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脱落,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鳍膜面有半透明液体,病鱼贫血。主要危害鲤、鲫、金鱼、宽额鳢等,从较大的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多在越冬后期和春季发生,死亡率在50%以上。但要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也可引起竖鳞病状,这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即可区别,本病为大量短杆菌,而后者为鱼波豆虫。
预防: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鱼体受伤,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治疗:①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水产灭毒精、施必康或PV菌毒嘉,亦或漂白粉1-1.5ppm,隔一天一次,连用2&3次。②若鱼已经摄食,可内服抗菌药物:如嘉菌敌一号、肠鳃宁,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③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5天后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等。
11、头槽绦虫病
病原:头槽绦虫。
症状与流行: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体色发黑,离群于水面,口张开,不摄食,恶性贫血,前肠膨大成胃囊状,较正常的粗三倍左右,严重时肠穿孔,虫溢出,主要危害鲤、鲫等,头槽绦虫的中间寄主是剑水蚤,鱼吞食剑水蚤而染病。
预防:用200ppm生石灰或40ppm漂白粉清塘。&
治疗:以肠虫清或嘉绦灵按说明拌料投喂5-7天,之后全池遍洒克虫乳油或全无敌,亦或晶体敌百虫0.5---0.8ppm 1-2次。
12、鲤科鱼类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与流行:通常在背部一处或数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该处的皮肤有些充血,用手轻按隆起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用刀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浑浊、灰黄色凝乳状。有的鳍基充血,该病主要流行于过度密养、水质恶化、鱼体受伤的鱼池。
防治:同烂鳃病。
13、打印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症状与流行: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患病部位出现近圆形红斑,故名;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露出白色真皮,严重时烂及肌肉甚至于露出骨骼、内脏,该病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发炎,危害鲢、鳙、加州鲈、等淡水鱼。
防治:同烂鳃病。
14、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症状与流行:病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体侧和腹部鳍梢腐烂呈&蛀鳍&状,常和烂鳃、肠炎病并发,此病也是在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时继发感染所致,常年发生,以4-8月为甚。
防治:同烂鳃病。
15、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
症状与流行:肠壁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按有淡红或深红脓状液流出,病鱼食欲下降或停食,危害几乎所有的淡水鱼,但应注意与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的区别,细菌性肠炎的肠壁弹性较差,肠内粘液较多;此外,还应与食物中毒区别开来,食物中毒的鱼类,在肠壁充血的同时,肠内有大量食物,且是吃同一种饲料的鱼突然发生大批死亡。
预防:坚持&四定&&四看&投饵,且严禁暴食。
治疗:同烂鳃病。
16、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与流行: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有透明的斑块或穿孔,即&开天窗&,此病发病的原因是鱼鳃受伤继发感染所致,主要危害草、青、鲤、鲫、鳜和鳗鱼等。
预防:保持池水各项指标正常,操作要温和,不使其受伤。
治疗:①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水产灭毒精、施必康或PV菌毒嘉,亦或漂白粉1-1.5ppm,隔一天一次,连用2&3次。②内服抗菌药物:如嘉菌敌一号、肠鳃宁,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③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3天后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久氧等。
17、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
症状与流行:病鱼体内外全身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严重贫血,肝、脾、肾肿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拖粘液便。呈急性感染的有时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即死亡。
预防:同草鱼出血病。&
治疗:首先杀灭体外寄生虫,然后杀灭体内外病原菌,最后在病愈3-5天全池遍洒微生物菌。①全池泼洒杀虫药物,如嘉虫清和克虫乳油或三合剂(晶体敌百虫0.6ppm-0.8ppm,硫酸铜0.5-0.8ppm,硫酸亚铁0.2-0.3ppm)1&2次,1次/日。②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水产灭毒精、施必康或PV菌毒嘉,亦或漂白粉1-1.5ppm,隔一天一次,连用2&3次。③内服抗菌药物:如嘉菌敌一号、氟星,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④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泼洒益生活水素、复合芽孢杆菌等。
18、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
症状与流行: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该病是草鱼鱼种阶段常发的疾病,除草鱼种外,一足龄的及二龄以上的草鱼有时也患此病,流行水温20--33℃,但当各种致病因素(如水质超标)同时存在时,几乎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
预防:彻底清塘,有条件的可在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在高温季节定期加使用活性微生物菌(如益生活水素)和免疫增强剂(如免疫康),以提高鱼体抵抗力,同时结合实际进行药物预防。
治疗:外泼消毒药,如PV-菌毒嘉、嘉超氯等按说明全池泼洒;或漂白粉精0.5&0.6ppm,或三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80%以上)0.3&0.4ppm浓度全池泼洒等。同时按说明内服氟星、嘉菌敌一号5-7天或者蒽诺沙星等按5克/100公斤鱼内服5-7天。
此文章由搜渔利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此技术转载到: |  |  | 
投稿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
泥鳅的主要疾病与防治
&一、水霉病
  病源:水霉寄生
  症状:病鳅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肉眼可见体表簇生白色棉絮状物,最后衰弱死亡,一般以春季发病较多,受伤易发病,在孵化季节易感染,能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
  防治:1、避免鱼体受伤;2、鳅种下塘前用食盐浸浴;3、受精卵受感染可用5%食盐浸泡,鱼巢使用前预先用食盐水浸泡;4、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或用水霉净全池泼洒。
  二、烂鳍病
  病原:短杆菌感染。
  症状:脊鳍附近表皮脱落、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停食,衰弱死亡,夏季易发生。
  防治:土霉素或金霉素溶液浸浴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2天,一星期全愈。
  三、气泡病
  病因:水中溶氧不足或含气体过多。
  症状:泥鳅吞吸气泡,浮于水面不能下潜,腹部臌气,苗期易发生。
  防治: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加注新水,亩用食盐,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四、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寄生。
  症状:寄生于鳃、体表。感染后食欲减小,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死亡。
  防治:1、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2、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硫酸亚铁0.2克合剂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净全池泼洒。
  五、三代虫病
  病原:三代虫寄生。
  症状:寄生体表和鳃。5-6月份流行,对鳅种危害较大。
  防治:1、用浓度为20&16-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根据水温泥鳅的体质灵活掌握时间。2、用指环净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049毫升,1天1次连用2次或蠕虫净一次量,每1公斤体重用0.2克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4-5天。
  六、小瓜虫病
  病源:多子小瓜虫寄生
  症状:肉眼观察、病鳅在皮肤、鳃、鳍上布有白色点状孢囊。流行水温15-25℃.
  防治:1、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8-1.2克和1.5-2.2克的辣椒粉和生姜加水煮沸30分钟,连渣带汁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4天。
  2、亚甲基蓝,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2克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2-3天。
  3、40%甲醛溶液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15-25毫升全池泼洒,2天1次,连用2-3次。
  4、孢虫净(环烷酸酮溶液)一次量,每1立方米水体0.075-0.094毫升,苗期酌情减少用量、全池泼洒1次,间隔4小时左右,再用高聚碘每1立方米水体0.25克全池泼洒1次。
  七、舌杯虫病
  病源:舌杯虫侵入鳃或皮肤。
  症状:随着泥鳅或皮肤时,平时取食周围水中食物,对寄生组织没有破坏作用,感染程度不高时,危害不大。如果与车轮虫并发或大量发生时,能引起泥鳅的死亡。
  防治:参照车轮虫病防治。
  八、打印病
  病源:嗜水气单孢菌中嗜水亚种。
  症状:身体上病灶浮肿,椭园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7-9月流行季节。
  防治:1、用漂白粉一次量、1立方米水体1-1.5克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1立方米水体0.3-0.6克,或0.2-0.5克,全池泼洒。
  2、内服氟苯尼考,一次量,每1公斤体量5-15毫升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部红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