慊慊思归念故乡 德沃夏克的“慊慊”读音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_君客-牛bb文章网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君客
所属栏目: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丕的古诗作品《燕歌行》第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注释】摇落:凋残。鹄:天鹅。慊慊 :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援:引,持。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细微,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鉴赏】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wWw.nIUbb.NeT]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ngqi&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琴弦仅七,而有四调。曰慢宫,曰慢角,曰紧羽,曰清商。清商节极短促,音极细微,故云“不能长”。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书海拾贝(三十六)读庾信《哀江南赋序》
第一次读庾信还是在四十多年前。年轻时孟浪,不知为什么想起研习骈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便当做范文来读。此后因忙于事务而辍止,骈文也就学了个半吊子,不成气候。前年为某同事治了两方印,他馈赠我一套《庾子山集注》,这才坐下来再读一读庾信。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先祖庾滔随晋室南渡,卜居江陵。其父庾肩吾,官散骑常侍、度支尚书,诗文俱佳。庾信幼而聪慧,博通子史。十五岁时为昭明太子讲读,十九岁时充文德省学士。其诗文并茂,煊赫当时。庾信尤长于骈文,有“骈史”之称。骈文的句式为四四、六六、六四、四六,所以也称为“四六”文。骈文因其文辞秀丽、篇章华美、俪对工整、语调抑扬而风靡汉魏南北朝。但是,骈文用典太滥,甚至太偏,致使语义晦涩,难以卒读。用典言事,本来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但南北朝人却把“掉书袋”视为炫耀学识的资本,导致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难免为后人所诟病。唐朝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就是力图恢复先秦散文自由奔放的风格,同时强调“文以载道”的宗旨,他也就被后人冠之以“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不过,唐宋以后,骈文虽然不复昔日的辉煌,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顽强地存在。直至清末民初,骈文俪句在文牍中也不罕见。相对于两晋南北朝大量言之无物的骈体文而言,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算是很好的篇章,写出了他羁留异邦、愧愤交加的感受和回归故里、魂返江南的期盼。
&&&&齐梁时皇帝和臣僚们的关系似乎很融洽,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诗朋酒友,梁武帝萧衍便是很能写诗的皇帝。萧衍没当皇帝之前,便与谢朓、沈约等八人为齐竟陵王萧子良所敬重,号为竟陵八友。这些人聚在一起,酒酣耳热之际便各展才华,吟诗作赋,那情景就像时下的官员们在酒桌上说段子,只是雅俗有别而已。酒席(南北朝还没有桌,只有席)上即兴哼出来的诗,当然不会是关乎国之安危、民之艰辛的题材,大体上是脂粉香浓、环佩锒铛之类的宫体艳诗。虽然说齐梁诗人的文学素养要比时下说段子的官员们高得多,但是格调低下的齐梁诗风还是被后人诟病了一千多年。
庾信在被羁北地之前,其宫体诗也是颇有名气的。他与徐凝齐名,世称徐庾体。略举一例:
&&&&&&&&&&&&&&&&&&&&&&&&&&&和梁简文帝咏舞诗
&&&&&&&&&&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顿履随疏节,低环逐上声。
&&&&&&&&&&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莺迴镜欲满,鹤顾市应倾,
&&&&&&&&&&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再读读他的《春赋》: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钗朶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醱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读庾信早期的诗赋,只能说他的文采不错,却感受不到他身处庙堂而忧民怀国的情操。就像酒桌上官员们说段子,编得再妙的段子,给人的感受也只是酒精刺激下的荷尔蒙冲动。
&&&&老杜说:“庾信文章老更成”。他的文风变化,不是因为年老而持重,而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也就是侯景之乱所引发的一系列变故搅乱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搅乱了他吟风弄月的雅兴。正是命运的捉弄,才使他体会到“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要说侯景之乱,也是祸起萧墙。梁武帝萧衍没当皇帝之前久无子嗣,于是将他兄弟萧宏的儿子萧正德领为养子。哪知当了皇帝之后,龙威迸发,竟接连生了八个儿子。按长幼排列为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萧统、萧纲为嫡出,其他为庶出。梁武帝萧衍立萧统为太子(也就是那位编撰《文选》的昭明太子),这就让早已心存太子梦的养子萧正德大失所望,也为日后的侯景之乱埋下祸根。如果梁武帝萧衍早点驾崩,萧统正常即位,或许没有日后的许多麻烦。但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命皇帝,他还没死,老四萧绩、老大萧统便先后呜呼了。兄终弟及,萧衍便立嫡出的老三萧纲为太子。在此之前,老二萧综怀疑自己不是萧衍亲生而叛国投魏。在此之后,老五萧续也病故。于是,老六萧纶便萌生了抢班夺权的念头,认为只要皇帝老子和太子萧纲命不长,这皇帝的宝座就该轮到他了。侯景之乱未起之前,萧纶便企图谋杀父兄而未得逞。老皇帝萧衍一死,他的儿孙们便摩拳擦掌,为争夺帝位而兵戈相向,互相杀了起来。
&&&&侯景原是北魏怀朔的镇兵。魏分东西后追随高欢,累官至东魏的司徒,拥兵十万,统领黄河以南豫、广、荆、襄等十三州。高欢深知侯景乃无常小人而欲削夺其兵权,侯景转而以所统领的十三州为筹码投奔梁朝。梁武帝萧衍不听众人的劝阻,不顾梁朝与东魏交恶的后果,接纳侯景。岂知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开门揖盗。萧衍死后,子孙们更是为争皇位而大动干戈。侯景乘势作乱,梁朝几十年的歌舞升平也就毁于一旦。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塗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於甲戌。
&&&【案】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举兵反。十月,侯景兵袭谯州、陷历阳、济采石、破金陵,梁迁都江陵。太清二年岁在戊辰,十月为建亥之月。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庾信奉命经汉中(古华阳)出使西魏。是年,西魏兵破江陵,诛杀梁元帝,梁朝灭亡。承圣三年岁在甲戌。庾信有去无归,被迫羁留北国,不得遣返,无奈之下屈节出仕。北周代魏后,庾信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庾信在《哀江南赋序》的开头十分简略地交代了该赋的历史背景。作为大赋的序篇,也不宜铺陈细节,喧宾夺主。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案】“三日哭于都亭”,典出《晋书·罗宪传》。蜀汉罗宪守永安,闻成都败,刘禅降,率部哭于都亭三日。“三年囚于别馆”典出《左传》。鲁昭公二十三年,叔孙婼使晋,被晋执之囚于别馆。“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典出《后汉书》。傅燮守汉阳,城被贼兵围,缺兵少粮,危在旦夕。子乾劝其弃城而走。傅燮不听,临阵战殁。“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典出《后汉书》。袁安,汉末司徒,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
&&&&用典太滥,是骈文的特点,也是骈文的弊病。庾信用罗宪、傅燮、袁安的际遇来为自己被迫仕魏的举动开脱,并不十分妥当。只是用叔孙婼使晋而囚于别馆的典故还算是比较贴切。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案】桓潭,字君山,后汉人,著《新论》二十九篇。杜预,字元凯,西晋人,著《春秋经传集解》。潘岳,西晋人,作《家风》诗。陆机,西晋人,有《祖德》《述先》二赋。庾信在《哀江南赋》正文中陈述家世,故用潘岳。陆机二典。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於暮齿,燕歌远別,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案】“二毛”指人到中年,黑、白发间生。潘岳《秋兴赋序》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庾信出使北魏,时年三十五岁。
&&&&曹丕有《燕歌行》诗,曰:“慊慊思归念故乡,君为淹留寄他乡?”
&&&“楚老”,隐士龚胜,彭城人。西汉末徵为光禄大夫。王莽篡汉时,遣人徵龚胜,龚胜不就,绝食半月而死,事见《汉书》。庾信用此典,意指身事二姓,愧对先贤。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栗。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案】“畏南山之雨”,这则典故很偏僻,前人争议不已。我偏向于出自《烈女传》:“陶答子妻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远害。’”“忽践秦庭”的典故就比较通俗了,指的是申包胥为救楚而哭于秦廷。西魏都长安,故以秦廷借代。“让东海之滨”是以田氏代齐喻指北周代魏。(《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遂餐周栗”,反借伯夷、叔齐的故事来说自己的处境。这两句的意思是庾信代表梁国出使西魏,本想借西魏的力量平定侯景之乱,结果西魏灭梁、北周代魏,一切都落空了,自己也成了“遂餐周栗”的二臣。
下亭、高桥二地均在江苏,前者在金陵,后者在苏州。
&&&“楚歌非取乐之方”,典出汉高祖故事。《汉书》载:“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 “鲁酒无忘忧之用”。魏武诗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世谓鲁酒淡薄,故曰“鲁酒无忘忧之用”。这两句写庾信在北周为官,虽说生活待遇与他在梁朝时相去不远,但心境已大不相同,所以有“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的感概。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案】“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典出《后汉书·冯异传》:“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故军中号大树将军。”此句指自己曾率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自己使魏后,朱雀航为侯景所据,故言“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用荆轲使秦的故事喻指自己使魏而不归。这两个典故用得很牵强。张冠李戴,是骈体文常见的毛病。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案】“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典出《史记·廉颇闵相如列传》。秦昭王闻赵国得和氏璧。假言以十五城易之。闵相如使秦,见秦王无意以城易璧,乃持璧睨柱,言秦王如不能守诺,自己将与璧俱碎于柱。用此典意指自己出使西魏,为魏所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典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与楚国商谈合纵,楚王不决。毛遂按剑走上台阶,斥责楚王。楚王诸侯,则供珠盘、玉敦。”),达成合纵盟约。庾信用此典是说本来出使西魏是想达成西魏协助梁国平乱之约,结果梁国反被西魏所灭。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典出《左传》。成公七年,楚伐郑,郑人囚楚人钟议献于晋,晋囚之军府。成公九年,晋侯视察军府,见钟议南冠而挚,问曰何人。下曰是郑国所献的楚国伶人。使与之琴,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使归。庾信用此典,是说自己出使西魏,若南冠之囚。
&&&“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典出《左传·昭十三年》。,晋、鲁约盟不果,晋执季孙一行。虽然此晋鲁后盟成于平丘,但季孙仍被执留于晋。叔鲋对季孙说:“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典出《左传·定四年》。吴楚战于柏举,楚败。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七日不绝,不饮不食。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典出刘向《说苑》:“蔡威公闭门而泣,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曰吾国将亡。”庾信用以上二典,言梁国危在旦夕,自己却无计可施。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杨柳歌》咏柳曰“武昌城下谁见移”,言武昌有钓台,陶侃镇武昌时移柳事。
&&&“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典出《世说》:“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馋,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庾信用以上二典是说时势如此,自己也无可奈何了。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於三百年乎&?
&&&【案】“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典出《史记·陈余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资。”“头会箕敛”意为按人头数税谷,以箕敛之。用此典言梁军叛国,与敌苟合。
& “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锄耰棘矜者,农耕器具也。代指平民百姓乘势作乱。
&&&&庾信为梁朝军队一朝崩溃而痛心疾首,也为梁朝军队不堪一击而困惑不解。金陵作为帝都,历东吴、东晋、宋、齐至梁亡,将近三百年。庾信感叹“将非江表王气,终於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案】“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轵道之灾”指刘邦破咸阳,秦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平阳之祸”典出《晋书》:“怀帝永嘉五年,刘聪使呼延晏等陷洛阳,迁帝于平阳,遇害。愍帝建兴四年,刘曜陷长安,送帝于平阳,亦遇害。”
&&&以上二典,以“轵道之灾”和“平阳之祸”喻指江陵出降、梁元帝遇难。庾信由此而发出“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的感叹。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案】“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典出《晋书》:“陆机初入洛,拟作《三都赋》,闻左太冲作之,抚掌大笑。与其弟士龙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以覆酒瓮耳。’及左赋出,遂辍笔焉。”
&&&&“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典出《艺文类聚》:“昔班固观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王之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郡主人折礼衷以答之。张子平薄而陋之,故更造焉。”
&&&庾信在《哀江南赋序》的最后写到对故乡的怀念。但是风飚道阻,山高水长,想回去已是很难了。只能留下这篇文章,好坏由人去说吧。
&&&宋玉《招魂》赋的结尾写道:“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庾信借“哀江南”作为赋名,不也是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牵江南凄苦情?
&&&读完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不得不感叹他的身世,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气。能把几十个典故串接成文,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身系北国的凄凉处境和奉事异邦的愧疚心情,的确如老杜所说的“凌云健笔意纵横”。后人哪能抚掌而笑、见而陋之?“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有这两句诗,便足以肯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
&&&&&&&&&&&&&&&&&&&&&&&&&&&&&&&&&&&&&&&&&&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慊慊思归恋故乡(一)——小城衡阳
国庆,带果果回老家。
&&&&火车转汽车,汽车转高铁,高铁又转汽车,回故乡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回到衡阳的姥爷家,和姨妈表哥玩游戏。
第一次出门就吵着去看老朋友&&附近商场的唐老鸭摇摇车,一晃两年,唐老鸭还是老样子,连眉心的“疤”都没变,可是果果长大了。
骑完唐老鸭,又去公园里骑乌龟。
& 果果的眼睛很像姥姥,尤其是外眼角那一块。
& 旋转木马玩个够。
&& 湖边喂金鱼。
& 大个头的锦鲤,和苗条纤细的鲫鱼。
喂鱼的人摩肩擦踵,湖边热闹非凡,多是假日里带着小宝宝出游的家庭,带着面包、饼干等各种鱼儿爱吃的东西,我们带了三个大馒头,几乎找不着地方坐。
姥爷这几年迷上了摄影,特别是这个小模特在的时候。
去逛逛衡阳的风景名胜&&石鼓书院。
百度百科: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齐名,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郦道元、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 书院七贤塑像: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张栻、黄斡。
新修葺的石鼓公园,坐落在湘江和其直流蒸水的交汇处,宁静优美。
&& 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为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最早见于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
&&&玄妙蝌蚪文。&&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
&& 篆书对联“名修千佛上;至味五经中”,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幅对联是对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
调皮鬼一刻不停。
石鼓书院,当然不能少了石鼓。
&& 唐朝黄巢起义以前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神奇的石鼓已为“庐龙推鼓入潭”,现存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首倡凿制。
庄严的大观楼。置有“书院七贤”画像以及各地名人为其做的诗词和书画。
孔子雕像。
拜一拜孔先生。
敲一敲状元鼓。
合江亭下。
登亭眺望,暮色苍茫,江流宛转绕芳甸。湘江与支流蒸水的交汇处。
江边钓鱼者众,而且收获颇丰。&&
还有游泳爱好者那~
站高望远&&故乡衡阳的河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欢迎来到作文网!
&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出自魏晋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_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不够精彩?
我要点评: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的其他文章
写作达人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慊慊 qian qie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