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钠晶胞中阴阳某离子晶体的晶胞结构半径比计算方法

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NaH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H在水中显酸性B.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的相同C.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小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气
游客随风20kX
A.氢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NaH+H2O=H2+NaOH,生成物中有氢氧化钠,所以显碱性,故A错误;B.NaH中H元素是-1价,其核外电子数为2,所以其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的相同,故B正确;C.负一价氢离子和锂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与核电荷数成反比,所以氢离子半径大于锂离子半径,故C错误;D.NaH+H2O=H2+NaOH,氢化钠氢离子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氢气,故D错误.故选B.
为您推荐:
NaH中H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H具有强还原性,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NaOH+H2,结合对应离子的结构解答该题.
本题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反应方程式结合题意分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氮化钠和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3N+3H2O→3NaOH+NH3,..
氮化钠和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3N+3H2O→3NaOH+NH3,NaH+H2O→NaOH+H2↑.有关Na3N和NaH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Na+>N3->H+B.与水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与盐酸反应都只生成一种盐D.加热熔化时,都只破坏离子键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松江区二模
D解析: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所以氢离子半径最小,电子层一样,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Na+<N3-,即N3->H+,故A错误;
B、反应Na3N+3H2O=3NaOH+NH3中镁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氮化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氯化铵两种盐,氢化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故C错误;
D、氮化钠和氢化钠中只含有离子键,加热熔化时,钠离子和氮离子以及钠离子和氢离子之间的离子键断开,故D正确.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氮化钠和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3N+3H2O→3NaOH+NH3,..”主要考查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某些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判别的依据) 氧化还原反应的发展史: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氧被夺去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对物质的认识存在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隔离开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从表面上看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与还原统一在一个概念下,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合价的变化是有电子得失或偏移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不是看得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得电子的难易;  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不是看失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失电子的难易。  eg:氧化性:浓HNO3&稀HNO3还原性:Na&Al
2、有新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eg:C(金刚石)==C(石墨);3O2==2O3(放电);P4(白磷)==4P(红磷)
3、任何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或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比如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元素具有最高价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eg.H3PO4、H2SiO3(或H4SiO4)两酸均无强氧化性但硝酸有强氧化性。氧化还原的表示可用单线桥也可用双线桥:
一、双线桥法:
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或原子团。
标变价   明确标出所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价的元素不标化合价。
连双线  将标化合价的同一元素用直线加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注意:箭头的起止一律对准各元素)
标得失  1.标电子转移或偏离数   明确标出得失电子数,格式为“得/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子个数×单位原子得失电子数”   
&&&&&&&&&&&&&&&&&& 2.标化合价变化   一律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化合价升高”“化合价降低”这两种写法,不可写为“升价”“降价”等   
&&&&&&&&&&&&&&&&&& 3.标出元素反应类型   一律标出元素所发生的反应,“被氧化”或“被还原”,其余写法均不正确   
&&&&&&&&&&&&&&&&&& 4.检查得失电子守恒   检查得失电子数是否相等,如不相等则重新分析。
二、单线桥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也就是在反应物中有元素电子发生得失或偏移,这时用一条带箭头的曲线从失去电子的元素指向得到电子的元素,并在“桥”上标出转移的电子数,这种表示方法叫单线桥法。
(1)标价态明确标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连单线连接方程式左边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箭头一律指向氧化剂
&(3)不注得失标出转移的电子的总数,这里不用像双线桥那样,仅需直接标出电子总数
注意事项:&
(1)不得标明"得"或"失",否则是错的
(2)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指向氧化剂注意:为了规范起见,单线桥法最好不用于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因为那样标记会使反应中的电子去向不明确,故在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方程式中最好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无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历程: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定:物质的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得失电子的数量无关)。从方程式与元素性质的角度,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有无与强弱可用以下几点判定:(1)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无法分析其强弱)。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H2SO4、KMnO4中的S、Mn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S、SO2等。(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如氧化产物中元素的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酸性条件,浓度大小等等。 电子的得失过程:
其过程用核外电子排布变化情况可表示为:
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列成纵行。 注意:①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②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排成的,他将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①周期的含义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这样每个横行为一个周期。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 个周期。 ②周期的划分&(2)族 ①族的含义在周期表中,把不同横行(即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族。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18 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6个族。 ②族的划分&(3)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容易,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按 Au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 5.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6.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作负极。 7.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陔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反之则越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与H2反应,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元素甲的单质能从非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说明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6.相互化合后的价态:如,说明O 的非金属性强于S。7.其他:如CuCl2,所以C1的非金属性强于S。&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1.同周期元素的微粒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半径:Na&Mg &Al,Na+&Mg2+‘&Al3+。 2.同主族元素的微粒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如半径: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半径:(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最高价阳离子有此规律)。&4.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半径大小为:阳离子& 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微粒半径越小,如半径:。5.核外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与S同主族的氧元素的阴离子进行比较,半径:,且元素周期表中的几项重要规律相等规律: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通过化学键的键能可以计算断开化学键或形成化学键所需的能量。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源于化学反应过程中断裂旧化学键并形成新化学键时的能量变化。当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当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时,为吸热反应。若反应为放热反应;若或,反应为吸热反应。
发现相似题
与“氮化钠和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3N+3H2O→3NaOH+NH3,..”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5654202332251297215363214987248848氮化钠和氢化钠都是离子化合物,有关它们的叙述①原子半径:rNa>rN>rH②离子半径:Na+>rN3->rH-③与水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④水溶液都显碱性⑤与盐酸反应都只生成NaCl⑥氢化钠晶体结构与氯化钠晶体相同,与钠离子距离最近的钠离子共有12个其中正确的是(  )A.全都正确B.①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①原子半径钠原子三个电子层,氮原子两个电子层,氢原子一个电子层,所以钠原子半径大于氮原子大于氢原子,故①正确;②中钠离子和氮离子核外均有10&个电子,钠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氮的核内质子数,故离子半径氮离子大于钠离子,氢离子核外没有电子,故离子半径为氮离子>钠离子>氢离子,故②错误;③第&一个反应中氮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是复分解反应,第二个反应有化合价的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故③错误;④第一个反应有氢氧化钠和氨气生成,故溶液显碱性,第二个反应有氢氧化钠生成,故溶液显碱性,故④正确;⑤第一个反应产物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故⑤错误;⑥氢化钠晶体结构与氯化钠晶体相同,与钠离子距离最近的钠离子共有12个,故⑥正确;故选B.
为您推荐:
本题根据离子半径的判断标准,核外电子层数多的大于核外电子层数少的,当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核内质子数打的离子半径小;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的转移和化合价的升降;强碱和弱碱在水溶液中都为碱性等知识点来解题.
本题考点:
钠的重要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化合物性质的分析应用,注意反应实质理解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扫描下载二维码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离子晶体,其中钠是+1价.NaH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NaH在水中显酸性B.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小C.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为氢气D.NaH中氢离子可被氧化为氢气
&(一)选择题1.C2.C3.A4.B5.C6.B7.D8.A、B9.D10.AB11.B、C12.C13.D14.C15.C16.C17.D18.B19.A、D20.A21.B22.D23.B24.C25.D26.C27.B28.D29.A、D30.B(二)非选择题1.有关反应为Fe+4HNO3Fe(NO3)3+NO+2H2O……(1)Fe(NO3)3Fe2O3+3NO2+O2……(2)3NO2+O2+H2O3HNO3……(3)NO+O2+H2OHNO3……(4)由逆向推,反应(4)中n(NO)=这正好是反应(1)中消耗的n(Fe)。故耗铁的质量m(Fe)=0.04mol×56g/mol=2.24gA中溶质为(3)、(4)反应中生成的HNO3,根据氮原子守恒规则,正好是反应(1)中消耗的HNO3,所以A中HNO3质量:m(HNO3)=0.04mol×4×63g/mol=8.82g答(略)2.NH3?H2O+SO2=NH4++HSO3―或2NH3?H2O+SO2=2HN4++SO+H2O2NO2+2OH―=NO3―+NO2―+H2OCaCO3+2H+=Ca2++H2O+CO2?3.解析题目给予的条件较多,海水中有D物质存在,且A、B元素均为常见的元素,可推知D可能为MgCl2。并由此推出A单质是Ba,B单质是Mg,X为Cl2或HCl,E为BaCl2。答案:(1)Cl2或HCl(2)MgCl2+Ba(OH2)BaCl2+Mg(OH)↓(3)Ba2++SOBaSO4↓4.P4、X:P2O5Y:HPOZ:H3PO45.(1)S~CaSO4?2H2O1mol172gxx=7kg(2)若溶液中溶质全为Na2SO3,则Na+=2mol?L-1×0.2L=0.4mol,Na2SO3质量为0.2mol×126g/mol=25.2g<33.4g;若溶质是NaHSO3,则质量是:0.4mol×104g/mol=41.6g>33.4g所以,33.4g溶质是Na2SO3和NaHSO3的混合物。设Na2SO3的物质的量为x,NaHSO3为y解得:x=0.1mol,y=0.2mol6.(1)6HCl+KClO3KCl+3Cl2+3H2O(2)0.5mol电子(3)73.37.①以防止试管C内Na2O2和外界相通时发生吸潮现象②浓H2SO4Na2O2与干燥的CO2不反应③带火星的小木条在试管B的液面上剧烈燃烧,同时黄色粉末变成白色粉末④2Na2O2+2C18O2+2H=2Na2C18O3+2H2O+O2?8.(1)从周期表位置上下关系看,金属性Mg>Li,从周期表位置左右关系看,金属性Li>Mg,所以处在以上图对角关系的两个元素,化学性质往往相似。(2)两性H2BeO2+2OH―BeO+2H2O,Be(OH)2+2H+Be2++2H2O(3)原子9.(1)球碳分子C60?(2)星际中存在的应是球碳分子C60,火山口发现的应是金刚石。10.(1)含Ba2+、Ca2+离子中的一种或两种,因BaSO4难溶,CaSO4微溶。(2)Fe(OH)3(3)2AlO―2+CO2+3H2O2Al(OH)3↓+CO或AlO―2+CO2+2H2OAl(OH)3↓+HCO―311.(1)D,3H2O2+Cr2(SO4)3+10KOH2K2CrO4+3K2SO4+8H2O(2)C(3)A12.(1)Cu+H2SO4(浓)CuSO4+SO2↑+H2O(2)4FeS2+11O22Fe2O3+8SO2(3)H2S+H2SO4(浓)S↓+SO2↑+H2O(4)Na2SO3+H2SO4Na2SO4+SO2↑+H2O13.“不另加固体或液体物质”说明可以通入气体试剂。依题意通NH3可使溶液中的Al3+沉淀;通CO2气可使溶液中的AlO―2沉淀;也可用Al3+和AlO―2在溶液中相混合产生沉淀的方法。(1)设往A溶液中至少通入xmolNH3,则Al3++3NH3+3H2OAl(OH)3?+3NH+411axx=3amol(2)设往B溶液中至少通入ymolCO2,则2AlO―2+CO2+3H2O2Al(OH)3+CO21byy=0.5bmol(3)将A溶液与B溶液混合,则Al3++3AlO―2+6H2O4Al(OH)3?13ab讨论:①若b=3a,则混合后两溶液中的Al元素正好全部转化为沉淀;②若b<3a,则只有AlO―2完全转化。Al3++3AlO―2+6H2O4Al(OH)2?13b则剩余Al3+(a-)mol,还需要通入NH3为3(a-)=(3a-b)mol。③若b>3a,则只有Al3+完全转化。Al3++3AO―2+6H2O4Al(OH)313a3a则剩余AlO―2(b-3a)mol,还需通入CO2气体为mol。14.(1)A、C、D(2)Cu++NO―2+2H+Cu2++NO↑+H2O(3)3NONO2+N2O(4)生成的NO2又发生如下反应:2NO2N2O4,而使压力略小于原压力的15.(1)稀,a、c(2)a、c(3)b,Fe(OH)3,Cu(OH)216.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由硅氧四面体形成的环上,每个硅原子保留了两个没有被共用的氧原子,另外还有两个氧原子分别在相邻的左右两个硅氧四面体共用,因此在每个硅氧四面体内占有的氧原子数为:即,如果硅原子的数目为n,则氧原子的数目为3n.构成硅氧四面体内的硅原子呈+4价,氧原子呈-2价,据此可计算出酸根的化合价,从而写出通式(2)将n=6代入通式,可知绿柱石的酸根为(Si6O18)12-,因此两种金属的化合价之和应为+12。设绿柱石化学式为BexAlySi6O18,元素Be为+2价,元素Al为+3价,由此可得2x+3y=12,经讨论解得x=3,y=2是合理答案,这样可确定绿柱石的化学式为Be3Al2Si6O18,最后可写出氧化物形式:3BeO?Al2O3?6SiO2.17.(1)孔雀石CuCO3?Cu(OH)2石青2CuCO3?Cu(OH)2(2)化学组成:CuCO3?Cu(OH)2与2CuCO3?Cu(OH)2混合物(3)36g(4)A=12418.(1)(略)(2)先通NH3,因其溶解度远大于CO2.在通CO2时发生NH3+CO2+H2O=NH4HCO3,使[HCO―3]大增,而NaHCO3溶解度不是很大,故析出。若反之由于CO2溶解度小,再通NH3时,不能使[HCO―3]大增,故不析出。若同时通气则会浪费CO2.19.解析Fe3+对Zn、Fe、Cu均显氧化性,故有Fe3+就无金属残留,溶液中离子为Zn2+、Fe2+、Cu2+、Fe3+。溶液显蓝色,有Cu2+,则Fe、Zn不能存在,故②中Cu可能剩余,溶液中离子为Cu2+、Fe2+、Zn2+。③有Fe则无Cu2+、Fe3+,Fe质量不变说明Fe3+恰好和Zn反应掉(Fe3+先与还原能力强的Zn反应),否则存在如有Zn存在则Zn+Fe2+Fe,会使Fe质量增加,所以固体是Cu、Fe混合物。因Zn+2Fe3+Zn2++2Fe2+,故反应后Cu∶Fe∶Fe2+∶Zn2+∶Cl―=1∶1∶2∶1∶6。④还有Zn剩余,则溶液里无Fe3+、Fe2+、Cu2+只有Zn2+。Cu、Fe均未消耗,相反Fe质量还要增加。20.(1)FeS、FeS2(2)(3)略21.E:C;G:O;D:Fe;A:Kx=3;y=1;z=3K3Fe(C2O4)322.①②④③⑥(2)K2CO3溶液(3)不能,KOH溶液,AgNO3溶液,小于23.C2Cl?5F,C2H2F424.(1)1,0<x<w(2)2,x≥w(3)25.(1)甲:x表示Cl2的物质的量乙:x表示原有Cl2的体积丙:x表示被氧化的NH3的物质的量丁:x表示原混合气中的Cl2的体积分数(2)0.34g26.(1)a=,b==1.306(2)m1(H2O)=20g?mol-1?n1(SO3)m2(H2O)=13.8g?mol-1?n2(SO3)(3)(4)m总(H2O)=27.(SinO3n+1)(2n+2)-28.(1)BH―4+2H2O=BO―2+4H2↑(2)3BH―4+8Au3++24OH―=3BO―2+8Au+18H2O29.(1)C+CO22CO(2)FeO和Fe,CO2(3)C和Fe,CO(4)1/2<n<1(5)n=2/330.(1)B+3HNO3H3BO3+3NO2(2)(3)B2H631.(1)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2)10FeSO4+2KMn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3)Cu2O~Fe2(SO4)3~2FeSO4~KMnO4mCu2o=Cu2O%=×100%=72%32.(1)①4Al+3O22Al2O3+Q②2NH4ClO42O2↑+N2↑+Cl2↑+4H2O↑(2)1mol高氯酸铵分解所产生的气体有4mol.33.加液氨后HClO与NH3反应转化为较稳定的NH2Cl,可在水中存在较长时间,而且随着HClO的开始消耗,上述平衡向左移动,产生HClO,又起杀菌作用。34.(1)3Br2+6OH―BrO―3+5Br―+3H2O(2)BrO―3+5Br―+6H+3Br2+3H2O35.(1)Be+2OH―BeO+H2↑(2)NaOH溶液,Be(OH)2+2OH―+2H2O(3)共价化合物,∶Cl∶Be∶∶,Be2++2H2OBe(OH)2+2H+&&氢化钠氢离子半径氢化钠中氢离子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半径.这个是一个选择题中通过排除选出来的三个选项分别是 NaH与水反应后溶液成酸性、NaH与水反应时,氢离子被还原成氢气、氢离子(H-)与Ne电子排布相同,明显氢离子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半径是对的,也许是H对电子束缚能力太弱太弱了,我想知道他们到底相差多大(我就一高中生,专业术语听不懂,说的易懂点)我们老师也是说排除法(他不跟我们讲超范围的题,连碳酸根都不叫我们写) 也许是题目出错了吧 Na+怎么和H-比较.我又没那么NB的器材
1 NaH + H2O = NaOH + H2 (g)
此反应是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即氢化钠的H-与水的H+的价态分别升高(被氧化)、降低(被还原),变为单质H2中的0价2 如上面所言,对于氢化钠的氢负离子H-,价态升高,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水电离产生的氢正离子(一般就称为氢离子),价态降低,发生还原反应.二者都归为氢气.所以,如果指的是H+,那么这一选项就是对的.3 氢负离子H-与He的电子排布相同(氢原子外层添一个电子),而钠离子则是外层失去一个电子,与Ne的电子排布相同而Ne比He打了一个周期,因此H-与Na+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同的,核电荷数也不同.如果参照Ne与He,半径则应钠离子大于H-才是.如果是LiH,才有两种离子的外层电子排布相同,才有半径H->Li+ 补充:你看到,根据我上述的推断,“NaH与水反应时,氢离子被还原成氢气”是正确的最后那项没法比较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离子树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