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教育平台是平等的,而每个省的高考军校录取分数线线有高有低,这是为什么呢?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平衡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主要是指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与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统一配置教育资源①。具体而言,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现代社会,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教育公平则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②。在我国,高考招生是公民享受受教育权的一种体现,也是改变人生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各招生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在努力地追求着教...&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高招录取中各省录取招生计划数的差异高招录取中,不同高校在不同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不同,甚至表现出巨大的地区差异性。如表1所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2009年在部分省市招生计划统计[1]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辽宁山东青海广西河南贵州2009年,清华大学在北京招生252人,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在其他地区,山东最多,招生人数为62人,但不到北京招生计划的1/4,在青海只招了16人,为清华大学在北京计划数的1/20。2009年,北京大学在北京招生人数最多,为180人,河南计划数列在第二位,为48人,计划数为北京的1/4,在青海只招了8人,不到北京大学在北京计划的1/20。同样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的浙江大学招生计划方面的省市差异更为明显。2009年,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计划为2374人,计划数紧随其后的山东也只有103人,不到浙大在浙江计划的1/20,而计划最少的青海,只有7人,仅为该校在浙江计划的3‰。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中,把对公平的理解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其一是公平的机会。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或她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拥有的背景决定的。其二是避免绝对的剥夺,即避免绝对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1]社会由不同的阶层、群体和个人组成,他们对社会资源分配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和主张,往往可能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发展与稳定,必须确定一个让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笔者认为教育公平由公民基本权利均等规则、机会平等规则、按能力分配规则、保护弱势群体规则等四个方面组成,它们是分析一项教育政策是否具有公平性的四个标准。在处理高校招生的阶层公平与选才效率这对矛盾上,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招生政策。笔者把建国60年来招生政策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从政策文本角度解读国家在缩小阶层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一、1949年至1965年:工农阶层优惠入学阶...&
(本文共8页)
权威出处:
问题的提出高等教育承载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高校,要响应时代的号召。1977年恢复高考,报名人数为570万,录用人数为27万,录取比率为4.8%;2008年,报名人数增至1050万,录取人数599万,录取比率达到57%。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这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知识化、全球化发展的21世纪,认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我国年高考招生人数约2200万人,报名人数约3931万人。二、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法,即查阅大量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其次是数理统计法,即收集整理近5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和报名人数,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建立GM(1,1)模型。一般GM(1,1)模型只能作短期预测或发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1],所以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对年我国高考招生规模和报名...&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随着教育理念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现。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正是其中之一。考生的个人努力无法完全决定他能否进入理想中的高校,招生政策对考生的影响十分重大,甚至相当关键。那么,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路径有哪些将对以上这些问题一一展开讨论。一、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是指国家统一招生,按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将招生计划分配到各省、市、区;根据统一的考试科目,组织全国性的统一命题和考试,并实行统一的录取办法和政策。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统一考试为主、少量单独考试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包括考试、录取、管理等方面工作。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公平问...&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招生政策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招生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诸多论争。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现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招生政策做出客观评估,并找出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构建相应对策。一、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政策的实效性评估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制定和有效执行之外,还需要对政策执行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作为国家和政党行动指南的政策,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如果它直接或间接表现为对被束缚生产力的解放和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那么这个政策就是进步的、正确的,就能显示巨大的效能;反之,落后的、错误的政策必然失败。按照这个标准,把政策评估的标准划分为以下方面:政策的投入、政策的效益和政策的回应程度[1]252。1.从政策的投入...&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内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按照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战略专题组长谈松华的介绍,“分类考试”是指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采取不同考试办法,本科人学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职专科院校入学由各省组织考试招生,探索高水平大学组织联考。“综合评价”是指除了高考成绩,要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两项条件成熟时将作为选拔的依据。“多元录取”包含了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但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即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高考成绩,以后还要包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来择优录取。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有条件的,特别是要建立诚信制度,以及完善招生法规等。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的高考改革目标,本文对近十年来分省高考招生改革的历...&
(本文共1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高考录取分数线划分产生的问题_下载_找论文网
中等教育 最近更新
二、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划分产生的问题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向本应倾斜的地区倾斜的同时又向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倾斜,这种明显的不公平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一)高考移民所谓的高考移民,是指高考录取分数线较高省份的高中生,为考取大学或者被更好的大学录取,通过各种途径将父母或本人的户口转移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其实,高考移民是高考招生地域的差异和明显的倾斜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结果。不同地区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分上,是本着维护教育机会的均等,弥补竞争起点的不平等而制定的,将高考录取分数线向老、少、边、穷地区作适当的倾斜,是优惠的招生政策,值得鼓励。但现在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向这些地区倾斜的同时,更多地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倾斜,使得这些城市出现了“低分数线,高录取率”的现象。而一些生源大省的学生则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态势。而且高考招生名额在各省间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如复旦大学近年来在上海的招生比例约达到40%。此外,根据最近的统计显示:恢复高考20多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省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在北京市则不少于500人,招生人数两者相差5倍;而湖北省的人口也相当于北京市的5倍。即同等条件下,如果湖北省只有一个指标,那北京市就拥有25个指标。[1]这样更会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给考生和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于是“高考移民”就成了他们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法子。而且随着录取制度的显失公平的情况下,高考移民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高考移民最直接损害考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高考移民学生本人来讲,其移民的原因无非是考上大学或者是考上更好的大学,期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属于学习成绩偏差,寄希望以移民考上一所大学;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的学生则属于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家长对其期望值很高,在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也许只能考上省属重点大学,而移民后同样的成绩可以顺利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由于升学扩招的结果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院校的要求逐渐增高,相对来说,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的是全国重点大学。(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众多周知,高考这项制度是给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同等地接受教育。在我国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进入大学最主要的衡量尺度,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开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以此来摒弃靠权利、财富、社会出身等来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采取按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等最终落实到分数来决定能否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来保证最基本的起点公平或者说程序正义与公平。应该说当前高考与依据财富、权力等选拔标准相比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不同即倾斜分数线的出现,人们进入高等学校大门的起点不相同,导致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不平等,这显然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有点不相适。由于各省录取分数线的不同对几个省限招名额的差别,导致同样的分数却不能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受优待的地方的学生,如京、津、沪等地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多得多,能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轻易跨入本科乃至重点大学的殿堂,而湖北、湖南等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的许多学生,即使有再高的分数,也极有可能被挡在大学校门之外,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以前的十年寒窗已经变成了十二年甚至更久的学习生涯,使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难免学生信心会遭受挫败。既怨社会的不公平,又怨自己的出生不占优势,这样的学生就会埋怨国家制度,不仅不会报效祖国,还有可能会抱着一颗报复的心走向社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而本可以避免的伤害。相反,那些成绩平平却能进入高校之门的学生会慢慢地存有侥幸心理,并产生依赖性,优越感越来越高,其智力水平也会受很大的影响。两种极端的出现大大影响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退一步说,就算能勉强挤进高等学校的大门,在综合素质方面很有可能偏低或者低于京、津、沪等地的学生。这是因为其它地方的学生必须花大量的本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那高出的录取分数,这样更不利于社会优质人才的的大批输出。除此此外,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平等,也会引发高分录取区更片面的追求高考高分的倾向,进一步刺激了应试教育的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扭曲了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明显倾斜,会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个后果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比和城市与农村的录取率呈反比。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比大约是7:3,但其录取率却是3:7。并不是农村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城市学生的高,而是他们站的高度不一样,享受高等教育机会也随之受影响。城市学生的享受的教育条件相对比较好,再随着额外的培训班、强化班等其它教育机构的加入,使他们掌握的学习方法就要多一些,学习质量也会提高,而农村的学生根本就不可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同个省份的城市学生及农村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也是不相同的。这样同等教育条件就变成了不平等,就会失去大批的栋梁之材,也就失去了很大的发展动力。人才的缺失很大程度地影响社会经济的优化配置,从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1]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平等会影响教育投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就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录取率,在经济落后地区录取率的低下使考生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更趋恶化,从而导致辍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回报少,教育投资也会减少。[2]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权衡一下,同样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对国家教育机制产生负面影响日,山东青岛3名高中毕业生姜妍、栾倩、张天珠状告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日作出的《关于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招生计划》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她们的平等受教育权。[3]教育部在该行政行为中,根据不同地域范围对招生人数作了不同的规定,这种限定使得不同地域的考生划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级,并在这不同的等级中参加高考,等级之间分数标准差异巨大(去年北京的文科重点控制在454分,而青岛却是580分,相差达120分),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三个放弃了诉讼,两人上学一人重新复习。这场中途放弃的诉讼之后,山东省宣布统一高招分数线,取消省内各地区的分数线差异;北京市宣布自主命题;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自主招生。该案引起了全国宪法学者的强烈反响,同时也给国家教育部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对国家教育机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高考录取分数线改革的同时,必定会再有类似的事情伴随着。对国家教育机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如国家的教育机制的执行难度加大,对学校录取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的实行都是很大的挑战。
本论文下载地址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号-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中考录取分数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