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习准备期方案下册数学体验式学习方案哪里有卖

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式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式学习”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到丽江怎能感受那如画的静谧,没到长城怎能有那壮观、豪情的感慨?身临其境后有了遐想、有了感悟、更有了创作,正如前人那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成了流传千古的绝唱,我想这些大都是文人切身体验后的杰作吧,岂是仅凭想象所能创作的?正是有此感想,我把“体验”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过程,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情境是体验的关键。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创设或捕捉生活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从情境教学思想出发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体验学习的必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这儿有个侦探故事,想听吗?故事发生在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武警叔叔是怎么破案的吗?”学生热情高涨进行了各种猜测。“刚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自然就明白了”此时,老师这一句话带着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体验,开始了对这一课内容的积极探索。(1985年是平年,没有2月29日这一天。这是一张假的边境通行证)。
又如,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一课:课伊始,吴老师创设了“拍球比赛”的游戏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情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祝贺。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考着)一个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急切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的耐心等待终于使学生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实践操作是体验的主体。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有位老师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又如“认识角”一课,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生活中的角,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设计让学生从黑袋子里摸出一个有角的物体的环节,让学生说说你摸角时的感觉——尖尖的、剌剌的,有点扎手;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从而了解了角的特征。接着再通过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评一评等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厦门育才小学李鹏老师执教的“克、千克”(此课获华东六省观摩课评选一等奖)教学片段:
(一)建立1克的概念
出示一枚1角钱的硬币。
学生拿一拿,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
师:这枚1角钱的硬币就大约重1克。
再次拿一拿,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二)感受10克
出示10枚1角钱的硬币。
师:你们知道1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吗?(10克)怎么想的?(1枚是1克,10枚当然是10克)
掂一掂10枚硬币的重量,感受10克有多重。
学生动手掂。
(三)体验100克500克
师:如果有100枚50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100克500克)(板书)
找出桌上100克和500克的物品。(饼干100克、食盐500克)
怎么知道的?(看包装袋的标签)
掂一掂这两样物品,体验他们的重量。
(四)建立1千克的概念
出示一堆盐。这么多盐的重量用克作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好呢?(千克)(板书)
在桌上找出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洗衣粉1千克)(板书)
提一提,感受1千克。
小组讨论,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千克?
反馈:1000枚一角的硬币、10包饼干、2瓶矿泉水、1小串香蕉、1条鱼、2包盐……
(五)进率教学
师:两包盐重1千克,怎么想的?
生:一包盐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
师:两包盐是1000克,与洗衣粉的1千克一样重吗?(一样)
师:能否验证一下?
学生将2包盐和1包洗衣粉放到盘称上称出重量,发现1000克=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
该设计让学生通过肌肤感知和经验联想,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循序渐进,感受重量的累积,建立1千克的概念——操作、验证克与千克的进率。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进率的教学是贯穿在动手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操作建立单位质量既形象生动又进率分明。可以说,学生在操作中对新知进行了很好的建构。
三、情感交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孩子体会成功和快乐。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每一个同学都设计一幅对称图形,为北京2008年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又如,在“年、月、日”一课接近尾声时,我深情的说道:“最后老师把《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日日、月月、年年开心!进步!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你们可以畅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谢谢老师!”
“情”“境”交融,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真诚的感谢!这是师生、生生情感的一次升华。当时,我久久地感动着——这声“谢谢”是孩子们的快乐,是对“体验式学习”最好的嘉奖!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感受、操作、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研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让“体验式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让“体验式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级下册学习园地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