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如何把自己的微商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去?

不做服装设计师,清华女孩开微店卖苹果_新浪新闻
  原标题:不做服装设计师,清华女孩开微店卖苹果  翁书婧《中国青年报》(日03版)
  3年前,在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一口家乡的苹果勾起了王瑜儿时的记忆,让她萌生放弃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去互联网“卖苹果”、做微商的想法。
  王瑜来自山东烟台农村,是典型的考出来的好学生。高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在外人看来,王瑜工作稳定,家庭美满。
  但就在2015年,王瑜辞掉了在北京的工作,开始创业。创业意愿来源于家乡的苹果。在王瑜看来,北京的苹果酸涩,少水分,让她这个烟台人一度觉得自己是不爱吃苹果的。直到吃到老家的苹果,“那股酸甜的口感才让我想起来,真正的苹果原来是这个味道的”。
  王瑜老家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是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有着“中国苹果第一镇”的美誉。这里地势属于丘陵地区,空气湿润气候温和,特别适合苹果种植,特别是王瑜家果园所在的北山头村,更是因为山区昼夜温差大而增加了苹果的甜度。
  家乡苹果虽好,但因为销路和渠道等原因,虽然顾客认可度高,且畅销海外,但卖不出高价,有时甚至卖不出去以至于农户亏本,王瑜希望做点什么。
  从设计师转做微商,家人朋友并不看好王瑜。“有朋友说我放弃时尚行业的工作去做这么low的一行。但在我心里,我的工作是有前景的,大城市的人都要穿衣吃饭,都想要更便宜更好的,这就是我的机会。”之后她开办了“Mr.Apple果鲜森”鲜果店。
  王瑜对产品的定位是高品质与高性价比并存,这对设计师转型的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对于她背后家乡的合作农户来说也不简单。在产品包装上,为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损伤,王瑜要求精包装,这在许多农户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为此王瑜只好一家一家解释,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到位。
  有一次,她特地从北京赶回来监督农户们改进包装。隆冬季节山里室外气温接近零下,她一面教农户们做包装,一面帮忙干活,“那会儿每分每秒心里都在骂自己,放着办公室不坐非要跑来受这罪”。
  但在王瑜心中,自己并没有退路可走。对她而言,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如今,她每天醒着的时候就盯着电脑和手机,接收订单,回访客户。她最怕的就是没有订单,“如果是我一个人的订单我就不会这么在意了,但这关系到大家的销量,我们和农户的利益是绑定的,一点懈怠不得”。
  对她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客户给她好评,“有个以前的客户现在追着我买苹果,说她家宝宝只吃我家的苹果,当时我听到真是特别高兴,就像原来设计出一件衣服一样开心”。
  对村里的农户来说,王瑜是他们与互联网连接的一条纽带。村里人年龄断层严重,要么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要么是在读书的孩子,中壮年很少。通过近几年观念的普及,农户们普遍对互联网有了认知,希望通过互联网来拓展销售渠道,但苦于无门路。
  这一年,王瑜经常做的就是一家家解释为什么要为了一两个订单跑到镇里发货,教会农户如何使用电脑和打印机,“其实都是些简单基本的工作,但是到了农村就无比复杂”。每次出现问题,王瑜和姨夫就拉着合作的农户在家里开会,一次讨论往往要持续半天,直到所有人理解为止。在王瑜的努力下,农户们开始慢慢理解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开始理解王瑜打造品牌的理想,而不仅仅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销售平台。
  王瑜把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工作很繁重,常常一张网页设计图要改四五遍,但她觉得一切都值得,“如果说是什么支撑着我,那应该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吧”。
  来到北京,王瑜更深刻地体会到家乡的美。家里的观念比较传统,结婚后,家里人一直催着王瑜买房,但是高房价让这个要求根本无法完成,“那会儿常常想着回老家算了,干吗还待在这里”。
  但最终王瑜也没能回去,在她看来,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北京挣来的,她的学历、工作、家庭,甚至创业的经验,都来自于这座城市,“这里是公平的,只要努力就有所得,只要想做就有机会”。
  通过开办鲜果店,王瑜找到了连接北京与家乡的新方式。今后,她希望自己能把家乡苹果的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只有一步步走稳,才能越走越踏实”。
如果日本真正能反省自己的历史罪责,在现实中就不用再那样左右算计,不用去谋划今天可以向谁道歉,不可以向谁道歉,可以坦坦荡荡地向二战中亚洲所有的受害国道歉,向所有的亚洲人道歉。
网络时代,没有哪个人或组织可以垄断思想。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到头来只能化作笑柄。这就意味着,在思想领域,要么主动作为,要么被动应付,但结果大相径庭。
宋玉兰的境遇,让人感到唏嘘。我们国家有钱搞巨大形象工程,我就不相信就我们国家没有把代课老师每月150元提升到1500元的能力。光说不练假把式,衡量一个国家的情怀和品格,要看她对国民,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态度。
金沙江已经梯度开发,我们感谢上天对中国人的眷顾,但我们还是应该有所敬畏。中国西部唯一一条还自由奔流的江河——怒江,还是希望它能自由奔流,放过它吧,它的环境更脆弱,我们总有其他办法弥补这些电力,让我们子孙还能看到一条大河自由咆哮奔流……彭丽媛的服装设计师马可———一个早被公认是天才的女人
揭秘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服装设计师
14:40:24&&浏览量:9648&&评论(0)
摘要:我喜欢质朴,大气,简单的东西。女性,我欣赏那种有力量的女性,这种力量是更多的来自于内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自信。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应该能够提供一种最适合他们的服装,不取悦于男性,充分现自我和她们的个性。——马克
  “你有哪些最喜欢的东西?”
  “没有什么能称得上最喜欢,我是那种提着一个包就可以走的人,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 & ——马可
  网上有人在议论彭美女的深蓝风衣,说到这衣服是马可加班了三天三夜的成果,我也想起自己衣柜里的例外,更想起了自己的硬盘里,还有一个关于马可的采访。
  应该是快十年前采访了吧,那时的马可,也没有那么难约采访,电话打过去,时间由她定,地点由我订,于是那天晚上11点,我狂奔在广州街头,因为采访迟到,对一个记者来说这不可饶恕。
  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说10点40到,一定会在10点40分坐在那里等的采访对象了。推开门,我看见她笔直地坐在那边,像个大学生,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她,看《女友》,看到她设计的系列,打心眼里佩服,是有天份的女子,记得她说她跑到湖南一个小村落去做衣服,那是她男朋友的老家,后来,她和这个湖南小伙子结了婚,后来,又分开,再后来,我见过这个湖南小伙子,总在脑子里想象他们感情故事。  
  比想像中的瘦、美丽,眼睛黑白分明,闪着水样的光茫,不像照片里,总有一瞥倔强,她不能说是美的,但也不能说是不美的,她是难以忘怀的,陈丹青对林薇音的评价是气质大于长相。
  卡其色的棉恤,淡蓝的牛仔,声音极柔和、语调却极坚定。头脑极简单、行事却决断、是最真的人,天真也好、真实也好,反正她忠于自己,总是出人意外。问她:“你有哪些最喜欢的东西?”她说:“没有什么能称得上最喜欢,我是那种提着一个包就可以走的人,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然后我妥协:“那就谈谈你平时喜欢用的10样东西。”
  她想想,就笑了:“好像没有10样呢!啊!怎么办呢?少一点行不行?我们数数看!”  
  签字笔
  最普通的那种黑色签字笔,随便哪个士多都可以买得到的那种,只要好写,就用。
  直到现在都不太爱用电脑,画图时就用签字笔,我觉得不同的笔尘和纸摩擦的声音,有细微的差别,但都很美妙。记得大概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在作文里这样写:我这一辈子注定是和笔和纸打交道的。如果将来当不了作家,大概也会以纸和笔谋生。哈哈!还真的说中了。
  从小我就爱画小人,每天中午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在我桌子前面排队,干什么?要我画小人哪!这个说:“我要一个外国公主,卷卷的头发、长长的白裙子!”那个说:“我要一个古代的,高高的吉,有凤钗,长飘带。”反正人家能说出来我就能画出来,然后他们就把这些画贴在铅笔盒里、或者书页里,上课时偷偷瞄一眼,被老师发现了,最后我挨骂,谁叫你给他们画小人的!
  直到高二我才开始正试学画,所以高考的时候颜色和素描都不太好,但我考的是服装设计,主要就是在画小人和衣服,那是我干了十几年的老本行了,所以最后艺术成绩出来还不错,看!就算到了现在,我不也还是天天拿着只笔在纸上乱画小人吗?  
  我喜欢所有的面料,所以可以做成衣服的原料。
  1993年参加兄弟杯的时候,整个冬天我都躲在湖南一个偏远的乡村里做&秦俑&成品,那套系列用到的面料包括皮、麻和木头,全是纯手工完成的,一年之后我的手上仍然可以年看到全是大,而且因为要腌皮和染色,手完全变了颜色而且都是裂,现在那里人的人还在说:从没有见过这么能吃苦的女子!每种原料和人一样都有他自己的性格,皮有皮的感觉布有布的感觉,每年去国外参加面料展的时候,我都在不停的望、闻、听、切、接收它们给我的感觉、触觉、味觉、声音和透明度,想像它们可以用在哪些不同的人身上。  &秦俑&&秦俑&&秦俑&&秦俑&&秦俑&&秦俑&&秦俑&
  一生之水
  我最喜欢的香水,喜欢它的味道,很清。
  还有它的设计,你不觉得它的形状很美吗?非常大气圆熟,我不喜欢在外表上花太大心力,所以头发是最简单的直发,平时除了简单的护肤品,我不化妆,再穿上一层一生之水的香味,就已经足够了。  
  CONSLINE戒指
  CONSLINE牌,铂金的。
  当时,第一次在专卖店看到它时,心想:咦,这是什么东西?一个小框套着小圈圈,像七巧环。
  然后拿起来一看,啊!明白了,是只戒指。然后就往手上一套,买下来了。
  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测人的直觉,认识一个新朋友,把它往桌上一丢,让人猜有多少个?
  可以考出她的直觉!对我来说,直觉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旁边这只钻的也是一个牌子,两个可以配成一套。  
  DKNY舞鞋
  朋友送的。实际上是双只能在家穿的鞋子,透明的底,白色羊皮面,握在手中有种温柔的触感,平时在家休息时穿着特别软轻巧特别舒服,所以如果出差,我会带着这双鞋。
  另外因为这双鞋很像芭蕾舞鞋,读大学的时候学过一陈芭蕾舞,穿上它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觉得时光浮动,让人有点感慨。  
  HI FASHION
  我最喜欢的一本日本杂志,只要碰到我就买。
  有人说我的设计很日化,我不否认我受日本设计师的影响最大,比如三宅一生、三本司、九保奈美,其实大学的时候对于设计我是完全没有入门的,老师说伊夫圣洛是大师,我们就得认为这是对的,但实际是我是不喜欢的,毕业之后朋友介绍这些日本设计师给我,我才突然发觉世界豁然开朗,半年的时间里成长很大,我才发现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东西,毕竟那是真正东方的东西,那是我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断。
  我觉得因为我觉得内容到版式都喜欢,可以给我很多灵感,做为一个设计师,当然要看很多的时尚杂志,
  手表也是巴黎买的,不是很有名的牌子,但我喜欢,简单。
  天天戴着,棕色的皮带银色的表,一看到它,我就觉得这是我梦想的表。  
  现在这个阶断听得最多的一盘CD。
  我很喜欢听音乐,做设计的时候肯定是要放音乐的。设计一般是在办公室,别人都下班了周围很安静,最后把完成的最新的作品挂在墙上、模特上,再放上这盘,欣赏了又欣赏,心里会有一种无比的幸福感,
  因为爱旅行,又爱音乐,所以这个便携式的CD袋陪了我走了好多地方。
  其实是和舞鞋一块送的,同样的白色羊皮,摸上去舒服,而且因为是羊皮所以可以把CD保护得很好,是特别实用的东西,它空的时候只有一小团,不占地方,可是装CD至少可装10张,足够我整个旅程听的了。  
  &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喜马拉雅&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书是巴黎一个书店里找到的,法国一个摄影家的作品集,照片拍得非常好,看了之后更加想去我梦想的地方,本来就是想去的这本书更加加大我的决心,可能七月会去西藏,或者绕喜马拉雅一圈。  
  TOP10  
  超大绿军包
  这只包是在香港买的。
  我喜欢它是因为他简单而且很有设计感,细节温馨,又有旅行感,又够大,有了这样一只包在身边,会给你一种感觉你随时可以起程,去到任何你想要的地方,虽然你不可能真的随时起程,可是哪怕是有这种感觉也是好的,太忙的时候我常常对自己说:没关系,如果要走的话随时可以一只军包走天下,不用怕!希望这只包在我35岁后可以派上用场,对!我希望自己能在35岁的时候退休,然后呢?然手就旅行呀!旅行厌倦了就看书或者做设计,任何我想要干的事,但是绝不是工作,“JUST
GOR A FUN”  
  马可小档案:
  著名时装设计师,东北长春人,17岁考至苏州大学,21岁分配至广州一小型服装公司,23岁即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大赛金奖,至今仍是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24岁成为首届全国十佳设计师之一,之后消声迹两年,于1995年成立公司“状态”自创著名的女装品牌“例外”。&秦俑&&秦俑&&秦俑&
彭丽媛服装设计师马可:一个早被公认是天才的女人
来源:LADYMAX时尚网&&&&&&&&&&&日15:01&&&&字号:T|T
日前,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国外,其典雅装扮惊艳全世界。她拎的皮包、穿的服装品牌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彭丽媛style”的真正设计师就是“无用”品牌的设计师马可,一个在圈内早就被公认是天才的女设计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马可的世界,探访这个充满“例外”的设计师。
“例外”服饰设计师马可
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国外,当他们第一站抵达俄罗斯时,彭丽媛的服装、皮包立刻成为瞩目的焦点,一时间网络上纷纷盛传、猜测它们的品牌、设计师。最后,国产高端品牌“例外”成为“最佳嫌疑人”。广州市质监局也主动联系媒体,确认了这一说法。
然而,这是个“美丽的误会”。因为“彭丽媛style”的真正设计师是“无用”品牌的设计师马可,一个在圈内早就被公认是天才的女设计师。
据网友透露:这次彭丽媛的服装全部是找马可定做的。而“例外”是马可和毛继鸿在1996年共同创立,但不幸的是毛继鸿和马可前些年已经离婚,现“例外”由
EXCEPTION de
MIXMIND团队设计,马可全身心做的是“无用”这个品牌。这次从设计到制作都是“无用”,是“无用”的高级定制。马可生性低调,但毛继鸿是个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营销天才,才造成了现在这个舆论效果。
如果属实,那么,马可和“例外”的关系就是:她和丈夫毛继鸿创立了“例外”,然后开创了更高级的“无用”,帮彭丽媛设计了出访服装,不料因为马可生性低调,被姐妹品牌“例外”抢得了掌声。
马可,这位打造了“彭丽媛style”的设计师,是东北长春人,17岁考到杭州上大学。在大学的时候,她其实主修的是模特儿专业,但是她的设计效果图在她们班上算好的。
21岁时,马可被分配至广州一小型服装公司,23岁即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大赛金奖,至今仍是金奖选手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当时有评论说,“此作品一出世,随即改正了中国人一提传统服饰文化言必称旗袍的毛病”。
后来,与毛继鸿共同创“例外”。当年这对夫妻搭档分工就很明确,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毛继鸿负责市场、营销,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的马可负责设计。
“例外”一名前设计师对记者说,这个本土品牌不乏贵宾级别的老客户。业内人士称,这类设计师品牌和高端定制品牌,通过工作室和会所模式,为固定的群体服务。对大众消费者而言,这些本土定制品牌稍显陌生,但对设计师群体和精英层而言,却是如数家珍。事实上,在高层力推简朴新风、倡导国货的背景下,自主服装品牌开始踩足油门发展,一如有望开进越来越多中央部委大院的红旗轿车。
这次彭丽媛身着国产品牌,则引发了本土品牌的时尚热潮,有望使国内服装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昨日A股市场上,相关服饰概念股发热发酵,其中,定制西装品牌大杨创世涨停,星期六涨4.56%;中国高端女装品牌朗姿股份涨3.34%;而主打女装和皮衣的凯撒股份涨3.60%。
对于“无用”这一品牌,毛继鸿曾表示,“无用”暗示老子思想中无为的哲学概念:“这个品牌打的是国家牌。它是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解和认知。我们用了汉字‘无用’,让外国人发出‘无用’的声音,这可能不好传播,但是我就是要发出这个声音,这个声音是中国的。”
与毛继鸿相比,马可是低调甚至神秘的。她一心埋头做自己的品牌,几乎不在媒体上公开曝光,甚至例外品牌举办庆典,她也会经常缺席,隐居于比如珠海的某一处园林中,静心设计。在服装设计师们纷纷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是设计师的今天,马可经常穿着一件带帽子的休闲衫,一条宽松的休闲裤,简简单单像个学生。
从一开始,马可就坚持着独特的设计概念,她不顾潮流,也不关注流行趋势,只做自己的创意设计,却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服装精神。
马可 彭丽媛背后的女设计师
[导读]“第一夫人”彭丽媛出访服装广州造的坊间猜测终得到证实。昨日,本土服饰品牌“例外”在官网上发布声明,承认彭丽媛部分出访服装出自设计师马可之手,由“例外”与马可的无用工作室联合制作。
3月22日,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俄罗斯。CFP供图
女设计师 马可
“例外”首发声明,承认“彭教授”是老客户
“第一夫人”彭丽媛首次出访,得体雅致的成功聚焦全球目光。就在出访俄罗斯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携手踏出机舱的那一刻,广州服饰品牌“例外”和“无用”就成为网络热词。
昨日,在经过6天坊间猜测发酵后,广州例外服饰官网首发“例外恭告社会各界”声明,声明称彭丽媛为“彭教授”,并首度确认彭丽媛“部分出访由中国著名设计师马可专门设计定制,由民族品牌‘无用’及‘例外’团队配合制作”。
声明还称“彭教授一直喜爱‘例外’品牌,是‘例外’的老客户”,同时指出两者间有“相同的品位和追求”,最后强调“此次设计及制作为专项定制单品,不在任何公开场合售卖”。(南都网)
马可 她设计出“彭丽媛style”
“彭丽媛style”的真正设计师是“无用”品牌的设计师马可,一个在圈内早就被公认是天才的女设计师。
“例外”是马可和毛继鸿在1996年共同创立。2008年,马可创立了“无用”这个品牌,定位于高级定制,并成为第一个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品牌。这次从设计到制作都是“无用”,是“无用”的高级定制。马可生性太低调。“无用”三个月赶了近百套。
这位打造了“彭丽媛style”的设计师,在大学的时候,其实主修模特儿专业,但是她的设计效果图在她们班上算好的。在校几年,她几乎没有任何诽闻和花边,在美女成堆的模特儿班也是极为罕见的。总而言之,她是个很用功的人。
当年,这对夫妻搭档里,分工就很明确,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毛继鸿负责市场、营销,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的马可负责设计。马可因94年的作品“秦俑”走红,当时有评论说此作品一出世,随即改正了中国人一提传统服饰文化言必称旗袍的毛病。也有评论说,马可以此带坏了一批青年设计师,在随后掀起的雕塑万种“秦俑”行动中,“秦俑”成为他们手中被迫出现的一种形式。95年,马可成立“状态工作室”,推出“例外”服饰。
毛继鸿还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1996年,刚和马可做例外时,一心想做出带有自己思想的作品。那年冬天,我们将自己设计的第一批大衣带到北京和广州的小店寄卖,我还记得北京的那家叫做“素人店铺”的店里,从晚上6点到9点,就售出了6件!永远记得当时人们看到例外衣服时候的惊奇的眼神,因为在那个年代,例外的风格对大家来说,就是个意外。这给了我和马可带来了信心和鼓励。”
这些信心和鼓励,让马可的事业突飞猛进,在国内、香港、法国拿奖拿到手软,还曾获得2009年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荣誉。知名导演贾樟柯曾为她拍摄的纪录片《无用》,后来获得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纪录片最佳影片奖。
现在“例外”在全国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而这背后的功劳,除了马可的设计,还有毛继鸿的商业头脑,早在2008年,毛继鸿就在全面收缩店铺数量的同时,把衣服价格提升一倍。于是,当年的100家店变成如今的60家,价格区间从500-800家元调整到元,全面走高端路线。他说“如果那个时候不做提升,我们会为成垃圾一样被扫掉。”
幸好,当年做出了那个决定,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故事。国际政治舞台,有时候,就是“第一夫人”的秀场,更是“第一夫人”御用设计师们斗技的竞技场。据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微博上评论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捧红本土设计师品牌是每个第一夫人(尤其是那些有外在条件的第一夫人)的责任。”
以前,人们看到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礼服,就会想起设计它们的华裔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这次,马可做了近百套设计,手工赶制了三个月,在俄罗斯冬装惊艳登场后,在坦桑尼亚又以亮丽的春装夺人眼球。毫无疑问,有彭丽媛“撑场”,马可作品的前景不可限量。
2006年时,一个与马可相熟的女博主与她通过电话,女博主问她是否有孩子了?马可说没有,然后笑咪咪地补充:“例外就是我的孩子了”。
现在各自单飞了,但马可将新的激情注入到了“无用”。彭丽媛选择马可,看似偶然,其实或许是必然的。因为,只有用生命来创作作品的设计师,才能创作出惊艳的作品。(中国网)
“无用” 清贫的奢侈
——“无用”登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
日傍晚,巴黎的阳光仍相当明丽。在云集世界所有知名服装品牌高级定制发布的巴黎高级时装周(Paris Haute
Couture Week)的最后一天,来自中国南方的无用"团队,在巴黎小皇宫(Palace
Royal)的露天公园中,吸引了几种属性截然不同的人群──来自花都与国际的时尚媒体与摄影记者,从其它时装秀赶场而来的时尚,关注马可创作的业内外人士,乃至于仅只是无目的散步至此的人们……沿着小皇宫公园一条长约百米的林荫步道,等待无用“奢侈的清贫”(Luxurious
Qing Pin)演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点正,四十二位演出者穿着“无用”的最新作品,缓步走上铺设在林荫之间的毛毡,闭上双眼,气定神闲站立等待.在毛毡最远的另一端,生命的循环开始展演──洒在地上一粒粒蓄满生命能量的种子,初初发芽的嫩绿青草在风中微微伸展,饱满的棉桃开出了满满的棉絮.
然后,在古老的纺纱车上,第一位织布工人以灵巧手指拈出纤长的棉线,第二位织布工人,端坐在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织布机上,以贵州流传千年的古老技术,织出一樏又一樏的棉布──伴随着碌碌的织布声,我们看见手工劳动的布匹拖曳在地,有如果实的收成,让人油然升起感恩之心。
蒙古歌者娜仁,身着天蓝长袍,站在木桶前染布并歌唱,她以高亢悠远的歌声,带领人们的神思来到一望无际的平原,那里有河流蜿蜒。舞者们在歌声中慢慢张开眼睛,如同重新降临人世,他们是对身体具有高度自觉的现代舞者、太极与瑜珈实践者,在娜仁悠扬歌声中,以极慢的速度,抬手,转身,挪步,在金黄夕照与拂动的树叶之间,观众跟着他们的动作慢下来,回到向内观照、无所外求的平静状态。
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与鞋,皆是马可与她的团队以手工制成:米白的黄褐的墨灰的湛蓝的各种以天然染料铺衍出的自然颜色,与以回收材质制作的鞋.棉麻丝毛四种不同的天然材质,呈现最接近于自然的朴实状态,马可对于材质的处理就是尊重它本身的构成──没有炫技式的剪裁、没有刻意放大的量体、没有不对称或解构的杂音,马可的衣服,是可以穿着休憩可以穿着劳动的日常衣服,布料以手工一丝一缕织成,所有缝接亦是一针一线慢慢拾缀,细节流露的美感,让人们的眼睛与心灵跟着放慢了速度.
马可创作的服装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哲学?
“综上所述,我对服装和设计师的身份的认识来自于我对世界和生命价值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并成为我创作的巨大而持久的动力,我深信正是这些对生命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令我变得不再平庸。创作对于我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踏踏实实地持续走在
这条路上永远比达到某一目标更重要,我愿意在这种主动选择的创造最为本质最为简朴的生活中追求最为奢侈富足的精神世界。”──马可
去年二月马可的“土地”系列,以极其纯粹的艺术性,提出她对土地与人的观察,广受西方观众瞩目.法国《Le
Monde》(《世界报》法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报纸)称道:“这些服装雕塑,拥有与艺术作品一样,为永恒而创作的感染力量(Cesv&tements-structures
ont la puissance des &uvres d'art cr&&es pour
l'&ternit&.).”此一系列作品并陆续受邀到伦敦设计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巡回演出,世人开始认知到,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与生产地──中国,出现了一位具高度原创性的年轻设计师,马可.
一年半以后,马可受到高级时装公会之邀,于巴黎高级时装周作压轴演出,成为第一位有此殊荣的中国设计师.许多人不免好奇与期待,在去年所达到的高度之上,她将如何突破自己?马可为七月三日的演出,花费一年半的准备时间,前半年是构思期,经过七八个月的纯手工创作,并邀请纽约知名华人编舞家沈伟,编导出这一场独树一格的演出.
马可透过演出,传递出不同于时尚中人的声音──她重新定义奢侈,以"奢侈的清贫"为秀命名.她说,“清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积极作用所最终创立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主动的叛离和节制物欲,追求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行为。它包含着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
;不执着于一切世俗的欲望,如权利,利益,名誉等;以上诸项均源于自身的主动选择,而非出于被动或无力改变现状。
当今的世界,奢侈已不再奢侈,却有清贫最为奢侈。”
这样的理念反应在马可的服装设计上,是纯粹手工与天然的制程,是传统技术的延续与活化,她透过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邀请人们抛开消费的态度,珍惜手工之物的稀有性与感情.同时,她对于设计师的身分提出三种责任:生态的、道德的、文化传承的,亦即,避免在制程中危害环境、主动担任社会良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创造力令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秀后,《Le
Monde》感叹:“马可,以对大自然的礼赞为巴黎高级时装周画上句号…并在芸芸顶级品牌中‘无用’脱俗而出…这些具永恒时间性的杰作还原了衣服的本质和其首要的功能…(L'ode
&la nature de Ma Ke cloture les defiles haute couture…Subvertir la
surench&re du luxe des grandes griffes haute couture…Des pieces
intemporelles qui illustrent la function premi&re du
v&tement…)”.WWD(美国知名行业报纸《女装日报》)形容这场服装表演流露出中国田园乡村的诗意.法国费加洛杂志记者认为,"奢侈的清贫"是一场绝对有别于西方时尚概念的演出,马可的作品让人能够静心体会所她所想要传递的讯息,非常独特.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Didier Grumbach
在现场表示,高级时装周就是要让设计师发挥在其它地方所无法达到的创意,对于像马可这样具实验性且反省性强烈的作品,它是最好的舞台。
在巴黎小皇宫,一个如此接近于世界时尚的核心之地,马可以她在无用的创作,说出了她想要说的话.马可的衣服提醒了人们一个何其重要的价值:在现今这个已被过度耗费资源的地球,我们可以透过主动的选择,拒绝无意义的华丽与消费欲望,以"自求简朴"的生活态度,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她屏弃时尚工业追求流行的快速更替,她追求的,毋宁是更无时间性(timeless)、因而具有永恒性的价值──这是这是马可近年一以贯之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摘录自《沙达娜SāDHANā(梵文含意是:将人生引向正确的道路)》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大地、水、光、水果和花草等自然万物,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有用则用,用完即弃的单纯的物质,而是如同整曲华美的交响乐中的每一个音符,是人类实现自我理想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构成。如果人不能实际感受与自然世界的血缘关系,就好像生活在冰冷的铁窗栅栏的牢狱中一般,只有当人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的永恒之灵时,才能觉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被囚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时,人会发觉自己沐浴在真理的灵光照耀下,建立起人和万物的统一和谐的天国。
那是破除了思想的桎梏,超越了物种差别,实现了宇宙整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决不是沉溺于想象力的智力游戏,而是为了让人类的思想意识从以往的欺瞒和蒙昧中挣脱出来。这些古代的先哲们已经感受到,在清澄深邃的心灵中,在宇宙无限的物质存在中颤动、掠过的物质能源,会在我们的内在心灵间化为意识而凸现,最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我们与自然无尽藏的生命之间被强行横亘了一堵墙;换句话说,当我们不是'宇宙中的人',而只是平凡人的时候,人就迷路了。只要人的意识范围被限定在自我附近,人性最深的根就触不到永恒的土壤,精神时常濒临饥饿,因而追求刺激以替代健全的力量。这时,人丧失了他内在的前瞻性,缺乏与无限存在的联系,仅仅以自己的身高为标准来测量伟大。人完全忽视了在星空中不断流动的静谧,而这静谧又存在于创造的规律舞蹈中,反而只依赖自己的运动来判断世界。”
“无用”的衣服
工作中的马可
贾樟柯与马可
“无用”从汾阳矿区到巴黎T台
——贾樟柯为马可拍摄的纪录片《无用》
2007年3月份,服装设计师马可在巴黎PALAIS
ROYAL做了一个展,叫"无用"。贾章柯据此拍了一个片子叫《无用in-utile》。
《无用in-utile》在威尼斯获得了最佳记录片奖,片子尚未在国内公映,但对电影、对Fashion狂热的人们都已经欢欣等候了。从巴黎到广州到汾阳,从时装周到电影节到为矿工服务的小裁缝店,在全球化的间隙里,人们在怎样生活。
闷热的广州,电扇将铁丝上挂着的衣裙吹起,缝隙间露出服装女工的脸.在缝纫机巨大的轰鸣声中,日光灯下的工人显得无比安静.那些即待出厂的衣服不知将会被谁穿起,
流水线上每一张面孔的未来都不够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装设计师马可带着她新创立的中国品牌"无用"参加2007年巴黎冬季时装周.她把她的服装埋在土中,让自然与时间一起完成最后的效果。她喜欢手工制做所传递的情感,厌倦流水线的生产,变成一个不喜欢时装的设计师。
黄土满天的山西汾阳,遥远矿区的小裁剪店偶尔有矿工光顾。他们来缝缝补补,顺便聊几句家长里短。夜幕中的矿灯与手指间的烟头闪烁着同样的寂寞,手中的塑料袋装着刚缝补好的衣服也装着一丝温暖。
导演贾樟柯的话
沿着服装提供的线索,在不同的三个地区拍摄,可以发现同一个经济链条下不同人的现实存在。衣可以蔽体,衣可以传情,衣也可以载道。衣服,紧贴我们皮肤的这一层物,原来也有记忆。
服装设计师马可的话
我希望通过无用表达的其实和我希望这部片子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变化的永远只是形式,人心中最渴望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就是情感,就是爱。无用即是我对这些人性中永恒价值的探索之路,我要做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在《无用》背后
南方都市报讯
(记者陈弋弋)记者昨日从贾樟柯工作室获悉,贾樟柯以我国著名女服装设计师马可为主角的纪录片《无用》今日杀青。全片以马可新创立的服装品牌“无用”参加2007巴黎春季时装周为中心事件,讲述了分别发生在广州、巴黎、汾阳的三段服装故事。
昨天,在位于广州的某服装加工厂内,贾樟柯亲自掌机,完成了《无用》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无用》拍片现场,女工们全都专心投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裁布缝衣各司其职。贾樟柯着迷于她们的毫无杂念的工作状态,亲自上阵用摄影机记录下她们的忙碌。《无用》历时5个月,辗转巴黎、汾阳、广州、珠海四地的拍摄期终于完成,将进入后期剪辑。而贾樟柯对即将要投入剪辑显得相当兴奋,他也很期待看到60多个小时的素材如何变为80分钟左右的成片。在贾樟柯的构想里,《无用》应分三个段落,分别为广州篇、巴黎篇以及汾阳篇。
今年贾樟柯分别以服装品牌“无用”,成都楼盘“24城”为片名拍摄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消费时代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症候的兴趣,也延续了他对现代生活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特点。《无用》是贾樟柯继《东》之后拍摄的第二部记录艺术家的影片,马可成为刘小东之后走进贾樟柯电影的又一位艺术家。贾樟柯表示,了解艺术家的工作,理解他们的思想,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人类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是有远见的,有洞察力的,分享他们的思想,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马可:彭丽媛的设计师如何衣以载道
00:25:28 来源:& 
听起来不可思议,当2013年的年头,第一夫人彭丽媛找到长期隐居在珠海的设计师马可女士,邀她为其设计一系列后来用于国事访问的定制服装时,马可曾一度考虑过拒绝。
采访|张卓衷声王海璐赵晓芹陈竹君
来源人物杂志 编辑|张悦图片|舒雷王海森图片统筹|陆智昌于千
第一夫人的穿着代表着价值取向
听起来不可思议,当2013年的年头,第一夫人找到长期隐居在珠海的设计师马可女士,邀她为其设计一系列后来用于国事访问的定制时,马可曾一度考虑过拒绝。
拒绝并非没有足够的理由,
2008年之后就几乎销声匿迹的马可此时已开始在北京选址,决心在这一年正式推出她苦心孤诣筹划多年的品牌—无用。「当时时间已经十分紧迫,必须尽快回复是不是能够接受做这个事情,我不大愿意停下来,因为无用的进程就是刚好在的计划里,也正是在一个很关键的时间了。」马可对《人物》记者回忆说,她答复对方说自己要考虑一下。她考虑了两天。
「无用团队人数不多,要做就必须全力以赴,而无用的面世时间也就必须推迟。」马可说,做设计师这么多年,她太明白了,风格后面其实是价值观。最终她说服了自己,「第一夫人穿什么在中国来讲它是一个价值导向的事情,如果第一夫人穿国际名牌,那么全国人民都跟着穿国际名牌;如果第一夫人穿的是非常简洁朴素的东西,全国人民也都会跟着穿,这一点我有些预感,我知道第一夫人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她的穿着风格定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向国人倡导『过自求简朴的生活』这不正是我期望通过无用去实现的吗?」
接受《人物》采访时,马可措辞谨慎,只愿吐露部分细节。做,意味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具体如何设计,双方已有多年默契,「我不是那种可以违背内心的设计师。」一个多月,马可带着团队赶制出数套出访服装。设计延续了马可一贯简洁质朴的风格,没有夸张的造型和夺人眼球的色彩。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首次亮相,那件深蓝色的束腰大衣和线条利落的即出自马可之手。
马可心存高远,意欲影响一个国家和时代背后的价值取向;她又处事低调,对此保持沉默是性格使然,并非自高层授意。袁仰涵是马可工作室的仓库主管,一位湖南姑娘,跟随马可已经10多年。她告诉《人物》记者,马可曾开会,严禁员工对外谈论此事。「不理解,我觉得做了就做了,为什么不能说呢?」袁负责把第一夫人的衣服打包邮寄,「东西发过去,我特别开心,然后马姐说,你怎么比我还要激动?」
在此之前,马可已经是外界公认的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顶尖的设计师。这不仅指她所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的业内奖项以及国际认可,2008年,她又成为首位进驻巴黎高级周的中国设计师。2013年3月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的首次亮相,令马可的知名度溢出原本的堤岸流向更宽广的地方,民间又称她为「国母的设计师」。但一直到一年半后无用生活空间在北京的开幕,马可本人依旧静水深流般专注于自己原本的河道,对名利抱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冷淡态度。「没有,我从来没往那儿想过,我如果往那儿想,我就不是马可了。我只有两个选择,做跟不做。一旦我选择了做,我脑袋里想的就只有设计。」
一位和马可打过一些交道的平面设计师注意到马可身上这种不乏矛盾的气质:马可出身东北却有着南方人柔软的声音和体态,但又处处显示出不被世俗成见所左右的刚强;她渴望自己的设计理念为更多世人所接受但又极度不愿让自己曝光。就像她曾经联合创始的服装品牌「」一样,马可参与创造了中国服装设计界的诸多历史,但又和这个名利场奉行的规则格格不入。
马可在界完全是个异类:她不像其他设计师有集邮般收集名人客户的嗜好但又为第一夫人设计服装,与此同时却花更多精力在贵州乡村老妇人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上;她对待员工有着完美主义者的严苛要求但又不问出身地选拔人才仅仅因为这个人足够用心;她耻于谈钱,从不把自己定义为商业设计师,实际上凡是认识她的朋友都认为她是个反商业的设计师,但她为了挽救上一个设计师品牌例外的销售颓势可以接过总经理的担子完成产品升级,甚至准确预测连续3年的单店月均销售额;她开店售衣但不打折促销不准店员推销,反对一切时尚消费文化。
凡此种种,当马可向这位设计师说明「衣服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身体来感受的」,并要求这位设计师试穿无用的衣服后再作讨论时,这位设计师只好用「很马可」来形容这一要求。
日,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中的陈设和表演者
只想做与时尚无关的真正的衣服
「我不在服装圈里混,也不在艺术圈里混,我不属于任何圈子。」马可对《人物》记者强调。她不看秀,不逛街,甚至连时尚杂志也懒得翻。以惜字如金的态度,她谨慎对待媒体,极少接受采访,深居简出,对出镜持有常人难解的抗拒,即便在例外15周年的庆典活动上,身为品牌缔造者的她也没有出席。很多曾在例外工作的员工对她也接触甚少,她的办公室大门似乎永远紧闭,「她就在里面做设计,很少出来,也讨厌打扰。」一位不愿具名的前例外员工回忆,在例外工作3年,他只见过马可一两次。
唯一的「意外」是2007年贾樟柯拍摄的纪录片《无用》,镜头记录了马可参加巴黎时装周的经过。在这之后,贾樟柯又找到马可,希望补录一些关于她的镜头,「原来你是在拍电影啊」,马可如梦方醒,她一直以为,贾樟柯只是在拍摄一些内部留底资料而已。4个月后,《无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评委会赞誉这部纪录片关注消费时代服装业表象下,中国各类人群的生存状态,马可作为贾樟柯的女主角勾连起整个中国社会的全貌。
「没有贾樟柯那电影之前,没任何人能认出我,我好开心啊,我到哪里去都可以,随便怎么样都行。」7月的一天,马可在北京坐地铁,一个年轻的男生凑上来,怯生生地问,您是马可吗?她点点头—有时她会否认,然后迅速走掉—男生很惊讶:「真没想到啊,你也会坐地铁啊?」「那你觉得我应该坐什么呢?」「反正你不应该是坐地铁的。」
「然后我就告诉他,我坐,而且我经常坐。」马可笑着回忆,那天她从兜里掏出公交一卡通:「你看我还有月票呢。」
彭丽媛身着马可定制服装亮相莫斯科的第二天,中国A股市场相关服饰概念股出现大幅度增长,一只股票甚至涨停了。媒体很难和她约到采访,只能写各式各样的专栏填版。薄荷糯米葱中国设计师店投资人洪晃为《纽约时报》撰写的文章,回忆上次见马可还是在6年前的巴黎时装周,马可也没接受她的采访,洪晃「赌气」般地写下:「马可的名言是:你吃鸡蛋非得见下蛋的老母鸡吗?」
罕见地在公开场合谈论此事,是在接受母校苏州大学聘请她成为兼职教授的授聘仪式后为学生作的一场内部讲座上。她谈到,与成为成功人士相比,她更喜欢安静的生活,白天工作和照顾女儿,晚上读书学习。一个学生询问彭的事情,她反问,为什么反复提及此事呢?她回忆与彭丽媛第一次见面在2002年的广州,彭通过一位记者的介绍与马可相识,在此之前,她穿马可设计的服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03年,马可为彭丽媛设计了春晚的演出服。彭丽媛在马可眼里是一位「和蔼可亲、热心于环保和公益」的姐姐,最后,她提醒同学们,做设计要「关起嘴巴、打开心灵」。
「后来到南通,好多记者都跟着来问这个事情。她说,如果你们问彭丽媛的事情,我不会回答。」
马可的大学老师皇甫菊含告诉《人物》,曾有3家企业找到她希望和马可合作,「她都让我婉言拒绝了。」
马可在珠海城边的工作室还是被一些人发现了。一个从北京来的男孩在门口守了3天,希望能为马可工作,还有慕名而来的粉丝恳求留下做义工,虽然并不知道能干些什么,或仅是「见马老师一面」。那几个月,马可不得不从工作室的后门偷偷溜回家,躲避守在门口的媒体的长枪短炮。
「我就是怕出名,没有别的目的……因为一旦成为名人,你就没有自由了。」9月底的一个傍晚,马可坐在工作室的会客厅接受了《人物》的第三次采访。这是一间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痕迹的空间,灰色方砖地面,由几块老木板拼接的桌椅,桌面坑洼不平,细缝处隐约可见两三团青黑色的苔藓。父母问,你怎么不搞一个天花吊顶呀?你看人家弄个天花,多漂亮啊。「你说,我能听吗?我就不是那种审美啊。」马可呵呵地笑着。此时珠海,刚入初秋,天气不那么闷热了,马可穿了一条白色亚麻连衣裙,身材削瘦,麻花辫,脸上偶尔流露出小女孩的羞怯。
无用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她从偏远的西南山区请来了一些掌握传统女红技术的手工艺人。马可的设计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她厌倦了此前令她成名的流水线成衣,她只想制作真正的手做的衣裳,那些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界「炫耀或者建立某一种形象」的生活必需之物。
台湾云门舞集创办者林怀民非常欣赏马可的设计,邀请她为新作设计演出服装,「她在意的是布料跟身体间的空间。」林怀民接受《人物》采访时谈到,当他的舞者穿上马可的衣服时,与空气、风「来来去去」形成一种奇妙感,一位性格急躁的舞者竟然可以很好地做出此前并不擅长的慢动作。「这么多年来,在西方时装的影响下……所有的人自卑,一个是它的价格昂贵,第二个是一定要瘦得皮包骨你才能算是赶上流行。」林怀民说,马可的衣服任何身材都可以穿,「所以为了穿那些昂贵的衣服,要把自己瘦得生不如死那个样子,不晓得在干吗,我想这个是走歪了。」
林怀民初见马可是在澳门一起观看越南裔编舞家的舞团表演。舞者是一群真正的越南农妇,马可兴奋得不行。演出结束后跑去后台跟老人们聊天,语言不通,七手八脚,直到老人们表示要回旅馆了,她才放她们走。「这很滑稽。」林怀民半开玩笑说,「我就是比较不一样,我会觉得我很喜欢她们,然后讲几句话,我就去睡觉了,马可没有,勇往直前。」
日,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中的表演者
日,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中的表演者
「勇者」马可付诸实践之事是将「无用」投入市场。9月9日,她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同时宣布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正式开幕。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黑人、白人、老人、小孩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演出后,好几个演员告诉马可,他们一边流泪一边完成了演出。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铁锈色的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4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我什么都不想说了。」两周后,她对记者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她想说的一切都尽在演出中了。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在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中,她给出答案:「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为中国手工艺开辟出一条高端之路
无用开幕两周后,马可的朋友、法国人马丁·勒何波尔(Marine
Leherpeur)专程来京参观无用空间,她是一名往返于中法之间的资深时尚顾问。2008年看过马可在巴黎的发布后,「立马就爱上了」手制的衣服,「那时候我已经在时尚领域工作了近40年,但是我问我自己,什么是时尚?她就在这个时候到来了。」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在中国行走的马丁眼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日常工作中常接触的—物质至上的,讲究成功的,追求名牌的;另一个是淳朴自然的,中国的乡村田野,马可代表的是她喜欢的部分,一个「真实而美好的东方古国」
无用在北京的空间约1000多平方米,近6米的挑高被分割为两层:粗糙斑驳的老旧木地板,昏黄幽深的灯光布景,整体设计完全是现代生活的反面,让人恍然步入儿时遥远的记忆中。主人居室的茶杯,儿童间的木马,书房的铜质眼镜盒……为了保持这种奇妙的氛围,无用分时段向有限人数开放,来无用做客需要提前电话或邮件预约。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导购,没有打折季,没有VIP卡,马可压根就不允许员工推销产品,她认为一个人只需要一年四季的几件衣服就足够了,所以店员在这里叫「无用引路人」,除了在幽深巷道里引领你「回家」,同时也负责讲述物品背后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马可的亲身经历。她曾经参加过一个为期4天的论坛,除了她的一位同学,起初并没有人知道她是位著名设计师。但4天里,与会者都按现代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每天换衣,只有她始终身穿同一件春秋季的外套,当最后一天,众人得知她就是马可时惊讶地问她,你作为时装设计师怎么不遵从每天换衣的惯例呢?马可反问,你们每天换下来的衣服都会洗吗?众人曰否。马可说,衣服穿脏了才有必要洗,只要还干净就没有必要每天换衣,为什么要去遵从这种为了他人评价而自我设限的规定呢?再说,衣服洗得太勤要用掉多少水啊,衣服的寿命也会减少啊。一切应以适度为好。
这天,马丁的引路人正是马可本人。走进「卧室」后,马丁看中一条暗橙色的麻质中式上衣,马可介绍说,这件衣服叫「玉」—每件产品都有名字,马可起的—马丁又拿起一条叫「疏」的裤子和一件衬衫。她等不及找到试衣间就立刻脱掉外衣把「玉」穿在身上。她回忆起5年前,马可曾送给她一件长裙,用丝绸和棉做的,「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件,我晚上出去的时候经常穿……它都没什么变化,越老越好看。」
马丁最后买下中式上衣,7300元,但她不能马上拿走。为避免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无用奉行客人有需求再下达制作,一般要等上一两个月,如果天气不好,或者一些植物染料短缺,也许时间还会更长。「你知道有一个人在为你而做,这给予那个东西更多的意义。」马丁表示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我们的社会太快了,你买,你消费,然后扔掉,尤其是在中国。而这里就完全相反……差不多就是期待着与那件为你而生的东西的初次相逢。」
无用空间最便宜的产品是茶籽粉,10块钱一斤,用来清洗碗碟,是化学洗洁精最好的天然替代品。其余大部分标价数千或万元以上。开张后很快有评论质疑,推崇节制的马可生产的是一种「超奢侈品」,这本身存在一种矛盾。面对批评,马可显得有些激动,「一件手织布的衣服从织布算起需要做3个月;一条床单4条缝,内衬两种不同缝法,耗费3天工时,时间难道不是最奢侈的吗?手工的价格就不应该低,粗制滥造的廉价品恰好是让手工艺迅速消亡的直接原因。」马可希望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开辟一条高端之路,「买件数万元的名牌手袋眼都不眨,但一件耗时数日的的手工床单却会嫌贵?手工艺人用心缝制的衣物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功能性,它们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一个家庭血脉相连的回忆录!」
为产品定价前,一些无用的员工认为价格应该定得更高,马可坚持做合理的定价,并不会一律向国际一线大牌看齐。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无用不以赢利为首要目标,但是为了维持自我造血能力,以便日后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扶持发展民间手工艺,赢利也是必须的。
「我觉得马可很勇敢,她在创造一种新的服装销售模式。」接受《人物》邮件采访时,著名时尚媒体人洪晃表示愿意做马可的客户,一件香奈儿的外套5万左右,按此逻辑,中国市场也应该接受无用,「中国的服装市场和中国社会是一样—两极分化。要不淘宝便宜得不得了,要不然可以承受很高的价格,我很高兴马可进入中国高价格服装的服务,因为这个市场至今被国外品牌占领着,能有一个中国品牌,特别是马可,这是好消息。」
我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1970年代的东北,距离长春约6小时火车车程的乡下,马可对农耕生活的敬意和眷恋全部来源于此,每年寒暑假,妈妈都会带着她住到姥姥家,上山采蘑菇、榛子,收苞米,起地瓜,给羊挤奶,看牛生仔。艰苦的乡间劳作让马可感到「特别开心」。
记忆中母亲在缝纫机前为马可和两个姐姐缝制衣服的身影也冥冥中决定了她高考时的专业选择。「说句实在话,我没觉得我妈做的衣服好看。」30年后马可坦言,那些衣服并不合身,为了穿得更久,常常比她的实际尺码宽大很多。
马可大学就读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在改名苏州大学)。80年代末期,中国七五计划将纺织服装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时尚业和成衣制造业被推至战略高度,高校陆续成立相关专业。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建立全国首届服装设计兼表演专业,但课程设置更偏重时装表演,设计课的课时非常少。
马可对成为毫无兴趣,「人们对你的身材和长相品头论足,这一切让我感觉太难受了」。若干年后,作为这所大学最成功的毕业生回到母校,马可曾指着一间教室告诉大学老师,在校时她就是坐在这里,翻遍图书馆所有的设计资料,「然后自己写笔记,自己去思考,学得挺吃力的」。
大学毕业那天,马可最后一次步出校门,抬头仰望学校的牌匾,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是设计了吗?「心里的回答响亮:不知道!然后我就扭头告别了我的大学时代。」
与大部分90年代初的服装设计毕业生一样,马可进入广州一家制衣公司,做「一点」小设计和给各部门帮忙。次年,被心中的品牌梦想督促着,马可找到另一家有意创建一个原创品牌的服装企业,总经理许诺很快会成立新品牌,但是为了筹集创牌的资金,公司得先做些制服设计,马可接受了。9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工厂流水线24小时嗡嗡作响,大批来自西方的订单以及强大内需拉动数以万计的私营制衣厂,马可设计的制服取得了客户的好评,公司的业绩日益攀升。一年后,马可追问老总何时可以开始创牌,他反问:你不觉得现在这样做制服也很好吗?「我都快气炸了,因为我就感觉好像被人骗了。」当场辞职后,她气得连当月的工资都没拿。
一个缺乏版权保护的行业更需要的是不断抄袭外版的打版师而不是马可这样的设计师。1994年,一家老牌的香港公司为马可提供了一个设计职位,公司正计划从为国外品牌代工转型做品牌。马可参加了由日本企业赞助的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从偶然在图书馆翻到的一组兵马俑照片里,她找到了灵感,接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在湖南农村完成了参赛作品《秦俑》,未来的设计风格似乎也发轫于此。制作《秦俑》的材料包括:缝制蚊帐的苎麻夏布、做鞋用的蜡绳和当地盛产的棕叶,「都是特别土的东西,全手工制作」。《秦俑》送到北京后,马可祈祷,千万不要是最差的,「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土裁缝,设计基本全靠自学」。出人意料,她获得金奖,来自意大利的评委紧紧抱住她说:我太爱你了。《秦俑》为马可带来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出国机会,意大利的评委愿意为马可去意大利深造发展提供一切支援,马可感谢她的好意并告诉她「我不会离开中国」。
毛继鸿,马可的第一任丈夫也是她在例外的合伙人,试图向《人物》总结马可对材质与生俱来的敏感,「有些人先画设计图,她可是用手去感受那个材料再去做东西……折折叠叠,然后弄一下,就会出来自己的样子。」他记忆里清晰地保留着马可通宵达旦赶制衣服的画面,「有时苦到,她说流了一盆眼泪……最后做秀时,一星期就没睡,最后已经累倒了,都病了。」
「兄弟杯」金奖给了马可极大的鼓励,「它让我相信我选设计这个专业至少是没有错的,我可以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1995年春天,香港公司的自有品牌启动了,作为设计总监,马可设计了100多套衣服,并在北京举办了她设计生涯中的第一场发布会,而后,又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参加首届中国十佳设计师评选并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那年,她刚满24岁,一切在向更好的方向推进,她雄心勃勃,「只等公司一声令下,就将品牌推向市场」。
然而,从北京返回公司没多久,马可就听闻公司裁员近千人。那是1995年,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中国纺织品出口被严格限制,拿不到出口配额使公司失去大量出口订单,老板说再等等,然后又一个月,再去问,还是等。3个月的等待煎熬后,新品牌的上市遥遥无期,马可的中国原创品牌之梦再次被现实击得粉碎。
3年3份工作,「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挺大的打击,想做一个中国原创品牌为什么这么难?」90年代中国消费社会的来临让很多服装企业开始重视设计师,然而,设计只是生意的一部分,设计风格来自市场终端,这与马可的理念相距甚远。
一位老板曾给马可开出100万年薪,「我心里边好失望,在想他为什么要跟我谈这个。因为待遇不是我关注的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一起做的事情。」见马可没吭声,老板又加重筹码,外加一辆林肯车。马可掉头就走,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估价的商品。这一年里,她接连放弃了不少于10个待遇优渥的offer,因为没有一个企业能明白她想要的是什么。
广州芳村一栋廉租房顶楼,待业青年马可每天看书、养猫、给自己做饭,过着「颠三倒四」的日子。1996年南方盛夏,酷暑难熬,一天午睡半梦半醒之间,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声音,「马可,不能再等了,你只能靠自己。」她立刻跳起来给毛继鸿打电话,「我决定创牌了。」
在马可的描述中,这个神奇的时刻似乎蕴含某种运气。那一年,马可的金奖作品《秦俑》因为保管单位仓库失火,不慎被烧掉了,因祸得福,对方的15万赔偿金成为例外创牌的初始资金,马可和毛继鸿又外借了20万。第一批例外衣服寄卖在广州农林下路一间12平方米的小店,「做例外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前3年,我们的库存为零,当时店里面出现过好多次,就是顾客为了争抢一件衣服吵架。」马可说,即便1997年经济危机,服装业很不景气,但例外一家店的月销售额仍可达到十几万。
「我是被动创业,最不想做老板的人还是不得不做了老板。」在讲完例外诞生的故事后,马可自己都觉得太累了,她轻轻叹口气,「除了创牌,我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要的不是一个商业品牌的成功
马可视衣服为信仰及理想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最看重的是不管什么设计,始终是要为人服务的。」马可批评一些过于自我表现的设计师,使人变成承托衣服的模型。据说,马可从不使用,每一件设计都要亲自上身,她需要用身体充分感受衣服。为此,她的身材常年维持不变,方便穿进自己的中码设计。
马可有一双「入木三分」的眼睛。200种面料,1分钟辨别毫厘差别,挑出最需要的几块。无用工作室的平面设计师小周曾设计一款信封,马可立刻指出,一条线间距和其他不一样。周拿尺子一量,大概有2毫米的误差。
一次工作室停电,马可突发奇想做了一个实验,黑暗中她逐个触摸一整架的面料并判断是哪种材质。来电后,正确率达到95%。「这可能就是天生的吧。」马可说,材料在她看来是有生命的,设计是通过调动所有的感官,「读懂它们是谁,再赋予它们一个恰如其分的形象」。
2004年秋天,马可决定在北京时装周发布2005年例外春夏新装,这场秀被她赋予例外品牌升级的战略意义,例外从平均单价600、700元提到1500元,「我之前一直压低着做,从心里来讲,特别压抑,店开多了……越来越多照顾大众口味……设计空间越来越小。」
这一决定遭到了公司高管和各地代理商的强烈反对。「改革没有循序渐进。」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马可坚持如此,她的个性非常固执。
离服装秀还有两天,马可从广州飞到北京。之前的45天,她把铺盖搬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完成了100多套设计。北京一家巨大的工厂成为例外新装发布的秀场,马可的到来同时也带来压力。一次会议,马可看到秀场的空间设计模型,「她不说话,也不发表意见,但那个眼神就是『不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例外前员工告诉记者,私下,大家称马可是「关键时刻冒出来推翻一切的人」。根据这位例外前员工回忆,那场秀的筹备工作很快变得不可收拾,不断推翻修改重来,他认为,毋庸置疑,马可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设计师,但她的严苛挑剔以及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常常让下属感到压力重重。一种极强的距离感,像「挂在墙上的图腾」。她毫不留情指责一位高管,那个人已经非常累了,做完这场秀立刻辞职了。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起立鼓掌—前所未有的成功。马可在后台哭了,她抱住身边的一个女孩。一位男士提醒她:鼓鼓掌。她似乎没有力气了,仍然在埋头抽泣。
那几年,马可极度疲惫。一年四季,上百套的成衣设计,100多家专卖店的营业压力,「每天在办公室都是一溜小跑着。」她患上严重的颈椎病,「你每年必须要做多少个款,20天就是一个循环,那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如今回忆10年前的这场秀,马可说,那时她已经知道例外不再是她的未来,她要的不是一个品牌在商业上的成功,「内心五味陈杂交织在一起,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眷恋,失望,感动,沉重,一切都混合在里面。」
前些日子,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表扬马可,脾气变好了,人也爱笑了。「我以前比较爱训人。」马可承认,在例外「比较凶」,情绪很差,2004年到2006年「是我最难受的时间」。
「她觉得商业的事情其实是让她挺累的,她觉得她是有压力的。她觉得那个东西并不能完全表达她自己,她应该要去迁就市场或是什么样子。」毛继鸿认为马可「其实是蛮反市场的一个人」。
根据一位例外前员工回忆,马可曾在一次会议上说,例外是一件和钱没关系的事情。一家投资机构曾希望入股例外,马可强烈反对,「我都是斩钉截铁的,一秒钟都不用,就告诉毛继鸿,决不考虑……如果他们希望通过品牌去实现的目的跟我们的不一样,你干吗要去卖身呢?」
无论如何你开始吧
马可越发感到和时尚产业格格不入。2005年,她参观纽约时装周,看完几场秀,感到一阵反胃,跑到中央公园的草坪躺了两个小时,「后来我才意识到是看表演看吐了」。震耳欲聋的音乐,袒胸露乳浓妆艳抹的,15厘米极细的高跟鞋,「我心里面特别悲哀,女人还不够美吗?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去制造这些折磨人的东西?「时尚填满了人们的空虚和自我,让人们深陷于自恋而顾影自怜。自我之外更大的世界却视而不见……」
现代舞者侯莹那时曾在纽约和马可深谈,两人绕着百老汇大街走了一圈又一圈,累了坐在台阶上。侯莹回忆,那夜,路灯微亮,马可显得很痛苦,她无助地问,现在怎么办,例外已经满足不了我真正的精神需求了。
就在马可困顿不解的同时,2006年,巴黎时装公会与中国服装协会成立了中法联合会,意图促成中国品牌走进巴黎。此前一年,中国加入WTO,国际奢侈品牌正式入驻中国市场,一夜间,所有大型卖场一层被LV、GUCCI占领。「真正的狼来了。」毛继鸿说,「中国制造」必须转向「中国创造」。
此时,马可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已经生活了14年的广州,她把之前积累的近百件服装和数十双鞋子全部送给了亲朋好友,扔掉了所有的化妆品、香水,孤身来到珠海创建「无用设计工作室」。此前一段日子,她已无心成衣设计,行走在中国最偏远的山区寻找几近消失的手工艺,「她那种喜欢我是说不出……打比方说看人家绣花,她可以这样子蹲人家旁边看着人家绣,蹲几个小时,然后自己拿着学。」跟随马可10多年的袁仰涵说。
巴黎高级时装公会前会长迪迪埃接受《人物》采访时回忆,2006年夏天,他去珠海拜访了马可。马可向他展示了一些无用的设计,同时告诉他,之所以选择服装设计是因为那是唯一一个让她感到自由的领域。迪迪埃喜欢这些手工产品,于是向马可发出进驻巴黎时装周的邀约。
马可知道这个邀约意味着什么。她看过拍摄著名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纪录片《城市时装速记》,「当时导演文德斯问山本耀司一个问题,你现在每年都要来巴黎做两次发布,会不会觉得很辛苦,是不是每年这两次都一定要来,然后山本耀司就很肯定地说,对,当然,一定要来。然后他问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来,山本耀司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来的话,大家就不记得你了。我就跟巴黎时装公会的主席讲,出于我对中国服装的一种责任感,我不会拒绝您的邀请,但是,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您,我不会一直在这里发布下去的,我只能做有感而发的设计。」迪迪埃沉默了一会儿说:「无论如何,你开始吧。」
2007年,马可在无用建立后的第一个作品《土地》出现在巴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中学室内篮球场里,没有,们如雕塑般屹立着,衣服又重又厚,布满尘土和破洞,「这是给天做的衣服。」马可解释说。
「她展示的不是时装,而是中国。」迪迪埃盛赞马可的巴黎首秀在中国时尚还不具备可信性时,贡献了独特的创新形象,具有广阔的国家意义,成就等同70年代闯入巴黎时装周的第一批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三宅一生、高田贤三)。马可构建的中式气场既不像时装也不完全是纯艺术,迪迪埃形容更像是「一场爱情表白」,「我觉得20年后,人们还会谈起它。」
几乎是在《土地》发布会结束的同时,马可接到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Haute Couture的邀请,Haute
Couture作为世界时尚金字塔的顶尖一贯以严苛繁琐的申请程序著称,目前全球仅有二十几个品牌被列入高定发布的名单中。2008年7月,马可带着新作《奢侈的清贫》重返巴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巴黎高定名单中的中国设计师。40多个舞者缓缓步入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表演场地的另一端,来自中国的老织布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声,纺纱女轻揉慢捻,指尖里抽出一根纤长的棉线。全球权威的时尚杂志《ECO
TALK》评价马可发出了一个大胆的声音,「站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统一的大工厂制衣业的对立面,重新拾起被低估的手工艺,从本质上挑战了现代文化的服饰属性。」
「我们当时很麻烦帮助她申请下来那个露天场地。」赵倩对《人物》回忆,作为法国国际时装公会中国执行总监,她的工作是将中国品牌推向国际。「她不是设计师,一定要抛开这个概念,设计师的核心是服装……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讲,服装只是一个载体,她的思想是核心。」2007年赵倩曾去珠海看望马可,询问「无用」是什么?马可将答案写在纸上,大意是科技发展迅速,很多被抛弃的无用之物才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记忆,她想通过做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不属于那种随便被煽情一下就会哭的人,她当时读完那个以后……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东西,我没有大哭,是流泪了。」
巴黎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但却激发了马可的另一层矛盾:是做艺术家,还是手工艺品牌的倡导者?是选择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一次田野调查时,马可曾住在一户农家,为了给孩子和丈夫添件过年的新衣,女主人坐在织布机前劳作到深夜。「我在黑暗中听着隔壁织机发出的单调而有力的声音,心里特别地感动,这声音曾经陪伴了人类数千年,这声音是母亲烙在儿女心头的记忆,也是女人无法言表的情感。」马可的眼圈红了,「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最……我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这些……」这些让马可挥之不去的记忆最终占据了上风,她明白这次出发就不可能回头。
2009年,马可辞去例外艺术指导的职务,全身心投入到无用的事业中。
「我要做大,她要做小,她要做精。」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毛继鸿回顾了当时两人的谈话:「刚创办例外时,她问我说赚钱为什么,我说赚钱可以买自由……当时她提出来做无用的时候,我心里是这样想的,就是像她去采风的时候,我必须守住公司,对吧,我说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人可以开始自由了。」
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
吴阿姨来自贵州榕江县,无用工作室的一位女工。她的针线活做得又快又好,4个小时就能绣出一个漂亮的六瓣花朵。她12岁学女红,全家老小的衣服都出自这双巧手。一个月前,她第一次来到北京,作为无用开幕式的表演者之一,坐在纺车旁「表演」纺线,这不是表演,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如此娴熟,以至于所有演员在演出开始前手忙脚乱地准备着,她一个人优哉游哉靠在后台门口望天。
「马小姐啊,很好的人。」吴阿姨拖着重重的鼻音告诉记者,她的普通话非常不标准,「马小姐从不欺负人,对人很好。」之前,有老乡在浙江的塑料厂打工,被老板骂死骂活,还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患了病。4年前,马可去吴阿姨的家乡看她绣花,问她愿意不愿意来珠海,她就来了,小儿子马上要结婚了,家里需要很多钱。
吴阿姨一周上6天班,包吃包住,按工时算钱。她不知道「马小姐」是干什么的,「搞裙子的吧?」她疑惑地问,反正马小姐拿来任何样式的绣花,她一学就会。马小姐的裙子缝起来太费劲了,一条裙子16朵花,2个月才做完一条,比家乡的工艺更复杂。以前在家时,曾有游客想买她身上穿的衣服,她舍不得,「卖出去不划算。」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猜测,马小姐的裙子肯定「卖给当官的」—「有钱人才穿那个衣服。」
陆陆续续,吴阿姨又带来一些老乡,「还有想过来的呢。想过来的有一些人我摸不着他们的心,我都不敢让他们来啊。」她拍拍胸口,带来的人必须能摸准六成心意,「人心好不好啊,多话不多话啊。」
一个周日,吴阿姨和4个同乡正在做「自己的活」,小肚兜,女人的头花……平时休息,她们更喜欢待在宿舍,城市生活带给她们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说我们头发太长了,穿花衣服,街上人都看我们,我们在家都是穿这种啊。」每月工资,如果不寄回家,工作室的同事就帮忙存到银行里,她们不会使用银行卡。
生命的后半场,马可已经决定生活在这些贵州阿姨之中,从她的办公室走到缝制工坊用不上一分钟。有时周日,阿姨们会用从家乡带来的干辣椒和香料烧上一锅地道的酸汤鱼,她会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吃到开心时还要阿姨们放开嗓子唱上两首。现在,马可的性格变得越发安静,连批评声都尽量温柔。
几年前,一个朋友拜访无用,带来一个商人,希望投资马可,马可立刻把他们请走了,「我就是那种黑白分明的,没有太多中间地带。」她这样描述自己对金钱的态度,并非抗拒资本,而是怀疑其后的目的,「独立的精神很重要」。无用现在的资金全靠她的个人积蓄,「精打细算」维持着。
「马可这里就像一个乌托邦。」时尚品牌咨询师法国人马丁·勒何波尔认为,马可所做的努力与现实的中国相反。「我的法国朋友经常说,中国简直不像话。中国人想拥有大车,他们什么都买。而我跟他们说,中国就跟挨饿的孩子一样,他们需要度过这个阶段。」一个处在疯狂消费的国家,就像法国的昨天,马丁认为,马可正在做的更像一个道德项目,为这个国家输入她自己认为是正能量的价值观,「不会明天就改变中国,但有很多人会看到。」
任何人都只能在时代划定的区域路线前进。在贾樟柯的《无用》里,马可的故事之后记录的是一个山西县城小裁缝的生活。许久以来,中国只有裁缝,设计师是时代的舶来品,作为中国服装产业接近30年的参与者,马可本可以足够成功,在日益崛起的商业力量推动下成为中国设计界山本耀司式的巨星。一个极具天赋又可能取得成功的人,却在时代潮流面前调转船头,逆流而行。
「我不想谈服装了,觉得服装太窄了。」回应一些惋惜声,马可面色平淡,她做了一个比喻,一个眼科医生转型做了中医,难道人们会遗憾他没能成为最顶尖的眼科专家吗?他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了。
在描述她所身处的时代时,马可认为,既不美好,也不丑陋,正如人性好坏参半,亘古不变。马可的很多朋友收到过无用的一块手帕,印着:「即使你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可能还永远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这是特蕾莎修女说的。」马可接着背诵后半句:「你看,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别人之间的事。」
此时门外织布机开始铿锵作响,「很多时候,我坐在这里听着隔壁阿香的织机声……我的眼泪就会流出来。」
天色渐深,马可回到工作室继续加班,楼下工坊,贵州阿姨们也在赶工。「两个肩膀啊,好痛,好费时。」吴阿姨说,她刚绣完一朵花,开始缝一张床单。上个月,她的小孙子出生了,儿媳妇一点女红不会,「现在的女孩子玩手机太多了,上网太多了,不爱绣花了。」吴阿姨叹口气,心里念着给孙子做身小衣服,但工作太忙了,「没时间搞啊。」
本文首发于《人物》2014年10月号,原文标题为《马可衣以载道》
澳际留学:“丽媛style”引发欧洲服装设计专业风潮
扫描到手机
来源:搜狐出国
保存到博客
  常人穿名牌,提升人的气质;名人穿简装,提升品牌的价值。如今,穿红时尚品牌不再只是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专利,APEC会议期间,彭丽媛一袭深蓝色绸缎旗袍亮相欢迎晚宴,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她的高雅之美。曾有媒体将这端庄大气的着装风格称之为“丽媛style”,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彭丽媛所穿服装品牌及定制服装品牌成为认可度非常高的品牌,她身着的服饰成为热销商品,被粉丝买家追逐购买同款,为她私人定制的服装设计师也是时尚圈炙手可热的人物。同样,“第一夫人”彭丽媛在国际上掀起这股国产服饰的民族风并不会随风散去,中国的服装业近年来正经历着由简单的加工仿制向开发创新的巨大转变。
  引发“丽媛style”背后的服装设计师的功劳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成为各大服装企业争抢的对象。尤其在现阶段,许多服装企业都在感叹,优秀的设计人才高薪亦难求。与此同时,这股国民气质也衍生到留学国,其中,欧洲国家中法国、意大利是盛产高级设计师的,也是服装设计和私人定制的先驱国家。
  说到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设计和私人定制专业,不得不说的是国外院校在本专业上的特色,法国和意大利留学服装设计专业学院都会为学生制造多种多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了解时装界的实际工作。课程上他们注重理论知识,绘画技能还有注重实践和培养学生手绘、手工制作的等能力。在对华留学生的政策上进行签证办理更为便捷,提供了不同种类的奖学金和部分院校免费的绿色通道。
  那么,法国和意大利国家中,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有哪些?语言要求是什么?开学时间和申请截止时间分别是什么?
  法国服装设计专业
  法国服装设计类大学的教育水平很高,学习气氛自由,对留学生也十分友善。法国的设计又以多样,精致和优雅闻名。学习法语和了解法国的文化和艺术的过程非常愉快。法国的设计类院校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严格并涉及范围广泛的入学面试上,要求学生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此外,学生还需提供自己在国内的设计作品。考官主要通过作品所反映的个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所想表达的感觉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入学条件,又或是学生的创作风格与学校是否一致。
  澳际留学专家推荐学生可以申请这些院校进行深造,ESMOD服装设计学院,&MOD’ART服装设计学院,&CREAPOLE艺术管理学院。学生需要具有法语B1水平(可以提前半年准备语言培训和考试)。
  学校开学时间:每年开学2月和9月。(&提前7个月开始申请)
  意大利的服装设计专业
  意大利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曾孕育出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首都罗马。同学们去意大利留学何不选择一个热门而且具有发展环境的专业?那么,选择服装设计专业是不错的选择。意大利留学将来前景进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的服装业近年来正经历着由简单的加工仿制向开发创新的巨大转变。
  澳际留学专家推荐学生可以申请马兰欧尼服装设计学院。马兰欧尼学院(ISTITUTO
MARANGONI)是时尚界公认的最高学府,世界公认的最为著名的设计学府,时装教育的最高殿堂,世界设计学院领导者,建于1935年是意大利第一所承认的服装学院,马兰欧尼服装学院坐落于世界时装之都—意大利米兰,传统的时尚之都——巴黎,新兴的时尚之都——伦敦。学院位于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附近。建校至今60余年,马兰欧尼学院已成功培育了25,000名时装设计人才,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DOLCE&GABBANA的创办人DomenicoDolce先生和MOSCHINO创始人Moschino先生和华伦天奴设计总监。该校在服装设计学院的就业指导中除了给予学生和毕业生职业指导和有用的面试指南外,还安排学生与企业单位联系。至今,每年约有520家企业都和时尚工作室和马兰欧尼就业指导中心联系,为95%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求职机会。大名鼎鼎的Armani、Versace、&Prada、Gucci等公司都有马兰欧尼的毕业生。其中,范思哲Versace和Prada
80%的员工都来自于马兰欧尼学院。所以说,该学院的专业背景实力超级强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申请?语言上又有何要求?
  澳际留学专家提示大家,计划申请意大利的马兰欧尼学院的同学需要提前半年进行雅思考试,雅思成绩要求6.0分。
  学校开学时间:开学是每年2月&9月(提前半年申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把产品卖出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