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道平滑肌的dds生物电治疗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专业用)
理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学习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医学生学习的是人体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学习生理学不但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所以,生理学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教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辨证法,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寓德育于智育中,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姚泰主编《生理学》六版统编教材。
教学的基本内容有: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生理、内分泌等,其中的重点内容为细胞生理、循环生理、排泄、神经生理及内分泌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阐明生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学习医学打基础,可以适当联系临床内容。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应当重视开好实验课。实验课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和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本大纲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用下划横线标记),第二部分是熟悉的内容(用粗体字表示),第三部分是只需了解的内容。《生理学》教材还可适当编写些参考内容(用小字印刷),让成绩较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以贯彻因材施教;也可向学生们推荐一些生理学方面的参考书,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举办生理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效果。实验课应根据我院现有条件拟定开出的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此外,可考虑在实验教学时间内划出一两次,组织小班(或分组)讨论会或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以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重点为细胞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三章。
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也要保留必要的传统方法,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改进。这里所列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善,亦非“最好”,不应以“大纲”的形式来要求每个教师照搬照用,仅列出一部分供作参考。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兴奋与抑制)、适应性。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保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与局部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生物节律。
第四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与前馈。
教学方法:兴奋性、内环境与稳态概念应予以强调。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前馈是难点,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可多举些实际的例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方式。掌握以膜的通透性改变和离子运动为基础的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机制。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晶态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蛋白通道扩散、载体介导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作用。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化学性传递机制。受体的概念,受体-膜通道系统: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征,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的因素。受体—第二信息系统: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和以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为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相邻细胞之间的电联系。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记录方法。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理。兴奋的引起和传播:时值和阈强度的概念,阈电位、阈下刺激,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肌丝的分子组成,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在耦联过程中的作用。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强直收缩。前负荷、后负荷与肌肉收缩的关系,肌肉收缩性能的概念。平滑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
教学方法: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疑点较多,这一章的内容是为整本书的内容打基础,因此,是很关键的一章。而重点的重点是在生物电现象和肌肉收缩的原理,内容比较抽象。可配合动画、影像和多媒体手段来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血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熟悉血浆渗透压,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红细胞和功能和生理特性及生成原料和条件、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ABO、Rh血型。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生理功能。血和生理特性:比重、粘滞性、pH和血浆渗透压(晶体与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等渗、低渗、高渗和等张溶液。
第二节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与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功能。脾脏的功能。
第三节 血液凝固: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凝血的因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生理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型及输血原则 血量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失血与输血,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血液凝固是该章的重点,为了讲解清楚血液凝固的过程(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可以采取“倒叙”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血型鉴定的能力,除了要求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外,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情况,让学生来分析、鉴别。
第四章? 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调节、心肌生物电、心肌生理特性。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器官循环的特点。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在心动周期,泵血过程中心房、心室、大动脉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血流方向的变化。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和心脏做功。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力贮备。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征。 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自律性、传导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收缩的特性。离子(主要Ca2+、K+)及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体表心电图的测定。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第三节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的意义及正常值。动脉脉搏。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功能。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和其它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升压素、激肽类以及其它局部调节因素(组织胺、前列腺素、心房钠尿肽和组织代谢产物)。自身调节,肌原学说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第五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特点。肺循环及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及血-脑屏障。
教学方法? 本章中的难点和疑点都主要集中在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比较难懂,要在讲细胞生理的时候,把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讲清楚,把基础打好;心肌的生理特性要配合临床知识的讲解,以及抓住心肌各种生理特性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更易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各种离子(主要Ca2+、K+)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复杂,有些问题还没有搞得很清楚,讲解时应“留有余地”,并鼓励学生多看些参考书。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调节是个重要内容,牵涉面很广,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加深理解。
第五章??? 呼吸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熟悉呼吸节律的维持。掌握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的形式及运动的调节。
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内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及肺泡,呼吸膜的结构。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肺及胸廓的顺应性。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呼吸功。
肺容量: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的动力,肺泡、血液、组织液O2与C O2的分压值。肺换气与组织换气过程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的关系。O2的运输:物理溶解与化学结合,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征。血氧容量、血氧含量与血氧饱和度,氧离曲线的特点、意义及其影响因素。C O中毒的机理、紫绀。C O2的运输:物理溶解,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大脑皮层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
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液CO2、H+浓度和缺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本章要加强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的概念、作用及意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的讲解,肺牵张反射要作重点讲解。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吸收的基本过程。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胃肠激素。吸收的部位和机制。掌握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生理特性。消化道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胃肠激素。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份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食管-胃括约肌的作用。
第三节 胃内消化。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因素。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的排空。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呕吐。胃粘膜屏障与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囊的功能,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的细菌活动,大肠活动的形式,排便反射。
第六节 吸收。? 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机制。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仅从字面上讲解,易使学生的听课兴趣降低,特别是胃液分泌的几个阶段(头期、胃期和肠期),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会使听者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作用,听课效果不好。所以,在讲解本章时,一开始就可向学生提到:一个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患病,在所患的疾病中以消化道疾病占多数,而临床上常见的十多种肿瘤疾病,消化道肿瘤就占了30%,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讲到重复率较高的内容(如胃液的分泌、某些物质的吸收)时,不一定要全部都讲,可选择其中的特点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目的要求? 了解能量代谢的过程中。熟悉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第一节 能量代谢的概念。? 机体能量的来源,能量在体内的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食物的热价、氧的热价,呼吸商。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和简化测热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正常值及测定意义。
第二节 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 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临床常用测定体温的部位。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影响产热的因素,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不显汗和发汗,影响汗腺活动的因素,汗腺的神经支配和发汗中枢。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概念,发热。
教学方法? 这一章比较简单,用四个课时可以讲完。但必须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热价、基础代谢率、体温、调定点等)讲清楚。能量代谢可结合内分泌疾病来讲,体温调节可结合感冒发热的病因和治疗来讲。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泌尿功能的生理意义,正常尿量和尿的成份及肾血液循环的特点。熟悉肾脏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及排尿反射。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及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肾功能评价及排尿反射。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单位、皮质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近球小体。肾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的实验依据和结构基础。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葡萄糖、Na+、K+、HCO3-、Cl-、其他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K+、H+、NH3的分泌,其他物质的排泄。H+-Na+交换与K+-Na+交换。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
第四节 尿稀释与浓缩机制。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现象,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和逆流学说、维持髓质高渗的机制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第五节 肾脏对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血Na+、血NH3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第六节 肾泌尿功能的评定。 血浆清除率概念。清除率的计算方法、清除率测定的意义。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测定。
第七节 尿的排放。 排尿反射。
本章可从机体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途径讲起,指出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但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泌尿,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肾脏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讲解可按照尿生成的三个过程的顺序(即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来讲,也可将后两个过程合在一起来讲(即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要加强对每个过程重点内容的讲解,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有很多,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响尿的生成。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如能结合相应的疾病来分析,则效果更好。难点主要是尿的稀释和浓缩功能(即逆流-倍增学说)和肾血浆清除率如要讲好(理解好)这部分内容,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物理学知识作基础。在讲尿的排放时,要加强学生对有关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以及阴部神经)功能(包括传入和传出作用)的掌握。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熟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反射,了解嗅觉、味觉感受原理。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异常的调节。眼的对光反射。视网膜的两种感觉 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生理盲点。视杆细胞的感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色觉学说与色盲。暗适应与明适应。视敏度和视野。双眼视觉。
第三节 听觉器官。?
外耳与中耳的传音扩音作用,鼓膜与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音的气传导与骨传导。耳蜗的感意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的静息电位、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第四节 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椭圆囊、球囊和壶腹嵴的适宜刺激,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眼震颤,前庭植物性神经反应。
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与解剖学、物理学关系密切,以此为基础讲解和理解方面都更为有利。重点是视觉器官(人体的感觉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器官,再次是前庭器官。本章的难点是不好讲解:与物理学原理联系较多(特别是视觉生理),要先花一定时间复习有关物理知识再讲功能方面的内容。如何把本章讲好、讲活,要从多方面来努力,其中一是要多以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例子来讲解(如视野、明适应、暗适应、晕车晕船等等);二是可配合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生理盲点的存在、眼的近反射、等);三是利用一些简单的教具来讲解(如用套合的两张纸片来演示眼震颤的快动相与慢动相、用牵动一更长绳引起的动作来说明听觉的行波学说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了解信息在中枢传布的机制和特性,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 容:??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传导速度、传导机制。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功能性作用和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突触的概念、结构、分类及突触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外周递质与中枢递质,确定递质的条件、递质的分类、合成、储存、释放与灭活。受体学说—受体的分类、受体的兴奋剂与拮抗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兴奋的传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通过中枢传布的特征。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脊髓感觉传导特征。丘脑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核团的分类,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皮层代表区。痛觉生理。皮肤痛传导通路,内脏痛的特征,内脏痛的传入神经,牵涉痛。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休克,脊髓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及其反射弧。低位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去大脑僵直:α僵直与γ僵直。小脑的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损伤后表现:震颤麻痹和舞蹈症。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对内脏话动的调节,下丘脑的结构及功能: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边缘系统的功能。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阳性与阴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二个信号系统。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皮层诱发电位,觉醒与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睡眠发生的机制。?????
教学方法? 神经系统这一章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不好记、有些地方难以理解。学好这一章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然后对神经系统总的功能作个大体的了解,再对其各种功能(如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植物性功能及高级功能等)作“各个击破”,这样就容易多了。老师上课时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学生记忆。另外,通过增加实验和观看录像来配合教学,很有必要,可以提高神经生理的教学效果。
有关受体的内容可只作一般介绍,详细内容生物化学会讲。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功能调节中的作用,掌握人体内几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了解激素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
内??? 容? 内分泌放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分类、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调控学说。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及腺垂体的联系,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的调节性多肽,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递质。
腺垂体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及催乳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神经垂体激素的作用。加压-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合成、作用及分泌调节。
胰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长抑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在调节钙磷代谢中的作用。
其他内分泌腺:前列腺、胸腺和松果体激素。
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功能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讲解人体内几种激素(如生长激素、加压-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以及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了解激素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理。结合对临床的一些有关病种来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了解男、女性腺的作用。掌握男、女性激素的作用及月经周期的形成及机制。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睾丸的生精作用,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丸的功能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月经周期及其调节。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这一章的内容教少,在教学时间上可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其中女性生殖的部分内容在妇产科学中还会再次介绍。
1.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时分配表
内??????? 容
细胞的基本功能
消化与吸收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肾脏的排泄功能
赣南医学院现教中心制作维护 2003.12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 doc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实验一
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 doc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80|
上传日期: 21:56:2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 doc
官方公共微信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理学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上传于||文档简介
&&生​理​学​复​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2013年护师考试辅导资料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
|||||||||||||||||||
||||||||||||||||||||||||||||
2013年初级护师生理学辅导知识: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013年初级护师生理学辅导知识: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食管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是由平滑肌组成的。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一些共同特性,如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
1.兴奋性(excitability)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长得多,而且变异较大。
2.节律性(Automaticity)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良好的节律性运动,但其收缩频率慢医学 全在.线提供,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3.紧张性(tensity)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一定的紧张性,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平滑肌的紧张性有利于消化道各部分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也有利于消化道管腔内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各种收缩活动的基础。
4.伸展性(extensibility)消化道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它使消化道有可能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
5.敏感性(sensitivity)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则特别敏感,轻微的刺激常可引起强烈的收缩。这类刺激是引起内容物推进或排空的自然刺激因素。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物电活动和收缩持性同神经组织和骨骼肌组织一样,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具有电生理特征。其电活动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膜电位(resting potential)将微电极插入胃肠平滑肌细胞内可记录到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膜电位。其实测值为-60~-50mV。静息膜电位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但Na+、Cl-、Ca2+以及生电性钠泵活动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但消化道平滑肌的静息电位不很稳定,波动性也较大。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还可记录到以下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2.慢波电位(slow wave),为一种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节律性电位波动。因其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也称为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BER)。慢波电位的频率因消化道不同部位而异,人胃的慢波频率为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慢波的波幅约为10~15mV,持续时间由数秒至十几秒。去除神经体液因素后,平滑肌仍可出现BER。因此推测其产生原因是肌源性的。目前认为,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具有波动性有关,当钠泵的活动暂时受抑制时,膜便发生去极化;当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的极化加强,膜电位便又回到原来的水平。实验证明,用抑制钠泵的药物哇巴因后,胃肠平滑肌的慢波电位便消失。 慢波电位本身不引起肌肉收缩,但它可使膜电位接近于或达到阈电位,后者可产生动作电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击术与生理学之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