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强度指的是的流行性病学特征表现在哪方面

年莱城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年莱城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年莱城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莱城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年莱城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为7 292例,死亡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4.97/10万。结论年莱城区传染病发病基本呈上升趋势,肝炎、肺结核及新发传染病如手足口病为当前重点防治传染病,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控制力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181.8【正文快照】:
为了解和掌握莱芜市莱城区法定传染病的流 2.1发病概况年莱城区除鼠疫、霍行规律及变化趋势,根据年的传染病网 乱、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人感络直报数据,对莱城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传染病进行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炭疽、流脑、白喉、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桂金;凌小凤;杜银梅;郝福华;;[J];疾病监测;2008年02期
陈国水;张行钦;;[J];疾病监测;2008年02期
叶水福;李小明;王遂龙;周武琴;周兴爱;金忠平;王祥云;;[J];疾病监测;2008年04期
崔婧;张爱莲;;[J];疾病监测;2011年12期
王子军;[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妮娜·哈吉曼;哈布德勒;;[J];地方病通报;2008年05期
张雄志;陈治安;;[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年04期
陈小英;张克俭;田辉;包凤云;严钏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01期
张丽英;万梅芳;杨昌润;;[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潘虹;马奎;郭毅;;[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何剑雄,吴志辉,徐庆新;[J];华南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康怀雄,刘旭振,刘世日;[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3期
韦李明;张光筋;邓家文;;[J];应用预防医学;2010年04期
吴海波;黎宝全;陆迅杰;韦宗文;;[J];应用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赵晓玲;邓瑞斌;彭光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甄雪燕;[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金;[D];郑州大学;2010年
周志明;[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胡志杰;[D];苏州大学;2013年
郭秀珍;[D];山东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水福,王祥云,金忠平,占群英;[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年02期
张杰敏,梁之斌,杜双兰;[J];疾病监测;2004年04期
康怀雄,刘世日,刘旭振;[J];疾病监测;2005年07期
李肖红,张德兰,武涛,郭爱芝;[J];疾病监测;2005年08期
雷仙育;李立壮;金忠平;;[J];疾病监测;2006年05期
吴伟慎;何海艳;单爱兰;;[J];疾病监测;2007年02期
王丽萍;郭岩;郭青;张春曦;戚晓鹏;马家奇;杨功焕;;[J];疾病监测;2007年06期
李银萍;张萍;柳静;;[J];疾病监测;2007年08期
赵桂金;凌小凤;杜银梅;郝福华;;[J];疾病监测;2008年02期
陈国水;张行钦;;[J];疾病监测;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杰;方玉金;黄敏;林芳;杨磊;;[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12期
崔玉新;吴建明;;[J];兵团医学;2006年04期
王翠玲;梁翠林;李霞;牛建玲;;[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5期
田建中;宋改英;;[J];疾病监测;1993年04期
刘银香,梁毓菊;[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4期
王希英,高明香,刘振宝;[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5期
何香新;;[J];华南预防医学;2008年06期
陆劲萍;何嗣胜;;[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1期
曾宪波;;[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年01期
刘金琼;杨红玉;敬晓花;坎马尔丁;;[J];地方病通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润梅;张爱先;;[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传染病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式春;;[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苏海军;;[A];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王志芬;左泽锦;;[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四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黄孔华;陈淑香;;[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尹志英;;[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张国华;;[A];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张国华;;[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李学芳;李志红;孙淑文;谢志军;;[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周义芬;陈太梅;;[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娟丽;[N];郴州日报;2009年
车喜韵;[N];陕西日报;2008年
车喜韵?实习生
赵倩;[N];陕西日报;2008年
吴正和;[N];南通日报;2008年
任丽梅;[N];中国改革报;2007年
钱峰;[N];健康报;2008年
魏生革?通讯员
倪秀锋;[N];韶关日报;2007年
张吉娜;[N];楚雄日报(汉);2007年
刘梅;[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牛海英;[N];河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淑琼;[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俊锋;[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张薇;[D];兰州大学;2011年
林忠岭;[D];天津大学;2010年
胡志杰;[D];苏州大学;2013年
梁丽哲;[D];河北大学;2010年
冯玮;[D];复旦大学;2010年
张海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路宏昌;[D];兰州大学;2011年
韩红梅;[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曹岩;[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1传染病感染
传染病感染
  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入侵机体,突破防御功能,生长、繁殖,引起病理生理变化。  类型  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等。  2·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一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常于血吸虫和钩虫病等。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少见。  4·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被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5·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表现  1·清除病原体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invasiveness)  2.毒力(virulence)  3·数量(quantity)  4·变异性(vairability)
本段由""编辑
2传染病传播
传染病传播
传播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 在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即患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病程的各个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同,这主要与病种、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病人与周围人群接触的程度及频率有关。如多数传染病病人在有临床症状时能排出大量病原体,威胁周围人群,是重要的传染源。但有些病人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病原体较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在痉咳期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逐渐减退。又如,乙型肝炎病人在潜伏期末才具有传染性。一般说来,病人在恢复期不再是传染源,但某些传染病(伤寒、白喉)的恢复期病人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病原体,继续起传染源的作用。病原携带者指已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携带者有病后携带者和所谓健康携带者两种。前者指临床症状消失、机体功能恢复,但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个体。这种携带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少数个体携带时间较长,个别的可延续多年,如慢性伤寒带菌者。所谓健康携带者无既往史,但用检验方法可查明其排出物带病原体。这种人携带病原体的时间一般是短暂的。病动物也是人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人被患病动物(如、鼠咬热病兽)咬伤或接触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而被感染。人和动物可患同一种病,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相同。如患狂犬病的狗可出现攻击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之一,而人患此病后临床表现为恐水症,不再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透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藉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透过这些方式,复制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空气传染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藉由,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飞沫传染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藉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粪口传染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卫生系统尚未健全、教育倡导不周的情况下,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藉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接触传染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触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垂直传染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宫”的一种传染形式,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细菌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血液传染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饮食传播)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生物媒介等传播)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等(接触传播)性传染病: 、梅毒、艾滋病等
本段由""编辑
3传染病基本特征
传染病基本特征
〔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其特征表现为: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2.有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本段由""编辑
4传染病传播环节
传染病传播环节
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
本段由""编辑
5传染病流行范围
传染病流行范围
流行病学的发展对族群中的研究也相当重要,当爆发时,必需仔细分细事件为偶发性(sporadic)、地方病、流行病、大流行,以利医疗团队、公共卫生部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本段由""编辑
6传染病致病状况
传染病致病状况
世界主要致死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致死中,共造成至少10万人死亡,其中前三名致死单一疾病分别是爱滋病、结核和疟疾,尽管几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减少,但死于爱滋者却以四倍成长,而百日咳、麻痹、白喉、麻疹和破伤风等儿童疾病,此外儿童也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很大的百分比。[2]大流行当一个传染性疾病影响到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就称为大流行,中文惯称瘟疫。除可造成死亡、摧毁城市、政治、国家、瓦解文明,甚至可以歼灭族群、物种,若人类有幸得以控制疫情,则可能更加健全医疗品质、改革制度,进而提升人类福祉。新兴疾病有时微生物和宿主和谐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见于热带地区发源之病毒、某些昆虫、猿、猴或其他物种,由于两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通常宿主已具备相当程度之抵抗力,同时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当这些微生物由长期共同演化的物种传染至其他毫无抵抗能力之物种时,可能会产生疾病,却对原先共存之物种不造成实质影响,尤其当转移的物种之间基因表现相似度越高,生物体内的辨识能力也较相似,此时受感染的机会也会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对于新接触微生物的物种若因此染病,则这个微生物对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种病原,对于原先共存之物种,这种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则不为其病原。多数人类新兴传染病及其传播都与人为活动有关,由于环境受到改变,某些区域性的微生物可借此取得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大流行。病原毒力和传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而且也深深影响着病原的长期演化,由于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原要找上先锋的攻击目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坏环境平衡,或是藉生态变化,引发物种迁徙,甚至人为消灭之病原,可由实验室演化后释出。通常首次流行时,由于医疗、公共卫生经验不足,死亡率将最为严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很可能在病原开始蔓延之前死亡,而毒力对宿主生理运作的改变,也将影响传播的结果,例如呼吸道感染可促使患者将病原咳至空气散布,霍乱则可借由爆炸性的腹泻增加分布的面积。
本段由""编辑
7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历纪录理学检查以及摄影图像(例如X光)但感染症最主要的诊断工具还是微生物培养,在培养基中提供适当物质,并置入患者检体样本培养,常用来诊断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的细菌性感染。部分病媒无法被人工培养,尤其是多数病毒和钩端螺旋体。已发展出利用血清学标记物检查患者,甚至包括运用抗体作为检查方式之一。更新的技术可直接使用血液或分泌物中所含病毒或病原相关蛋白质等.作聚合酶连锁反应,不仅检验速度快,准确率亦大幅提升。  鉴别病原  过去根据柯霍氏法则的验证程序,可以大致确认的病原是否具有传染性,这个法则成功地验证结核分支杆菌为结核病的病原;但有许多情况下这个法则无法如期运作。  确认流行范围  流行病学的发展对族群中的疾病研究也相当重要,当爆发时,必需仔细分细事件为偶发性(sporadic)、地方病、流行病、大流行,以利医疗团队、公共卫生部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本段由""编辑
8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治疗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必需尽快了解该种病原性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决定对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依据抗药型(antibiogram)给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可减少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进而减少可能产生之抗药性。
本段由""编辑
9传染病预防措施
传染病预防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预防  1. 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本段由""编辑
10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世界主要致死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致死中,共造成至少10万人死亡,其中前三名致死单一疾病分别是爱滋病、结核和疟疾,尽管几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减少,但死于爱滋者却以四倍成长,而百日咳、麻痹、白喉、麻疹和破伤风等儿童疾病,此外儿童也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很大的百分比。[2]  大流行  当一个传染性疾病影响到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就称为大流行,中文惯称瘟疫。除可造成死亡、摧毁城市、政治、国家、瓦解文明,甚至可以歼灭族群、物种,若人类有幸得以控制疫情,则可能更加健全医疗品质、改革制度,进而提升人类福祉。  新兴疾病  有时微生物和宿主和谐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见于热带地区发源之病毒、某些昆虫、猿、猴或其他物种,由于两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通常宿主已具备相当程度之抵抗力,同时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当这些微生物由长期共同演化的物种传染至其他毫无抵抗能力之物种时,可能会产生疾病,却对原先共存之物种不造成实质影响,尤其当转移的物种之间基因表现相似度越高,生物体内的辨识能力也较相似,此时受感染的机会也会大幅提升。对于新接触微生物的物种若因此染病,微生物对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种病原,对于原先共存之物种,这种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则不为其病原。多数人类新兴传染病及其传播都与人为活动有关,由于环境受到改变,某些区域性的微生物可借此取得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大流行。  病原毒力和传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而且也深深影响着病原的长期演化,由于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原要找上先锋的攻击目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坏环境平衡,或是藉生态变化,引发物种迁徙,甚至人为消灭之病原,可由实验室演化后释出。通常首次流行时,由于医疗、公共卫生经验不足,死亡率将最为严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很可能在病原开始蔓延之前死亡,而毒力对宿主生理运作的改变,也将影响传播的结果,例如呼吸道感染可促使患者将病原咳至空气散布,霍乱则可借由爆炸性的腹泻增加分布的面积。
本段由""编辑
11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由于已知传染性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中国法定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日,卫生部已将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本段由""编辑
12传染病爆发记录
传染病爆发记录
  1918年,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一支,因遗传物质不稳定的特性不断变异、重组基因,终于引发全球西班牙流行性感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由非洲传入美国纽约市,在3年内散布到全美国内。  1999年,马来半岛爆发立百病毒,乃是起于猪圈受到野生蝙蝠携带的病毒影响,并在猪只体内继续变化,由于猪只在遗传学中的地位与人类更接近,终于感染了当地农民,并造成105人死亡。  2002年,中国广东爆发非典型肺炎,后称SARS,乃是由蝙蝠传入人类物种。  21世纪初许多科学家更担心禽流感会透过变异影响人类,却因人类族群多无相对应的抵御能力,而可能成为人类的浩劫。由于禽流感可以感染猪只和鸟类,若已存在之人猪共通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一只猪,并且交换病毒组成,将有机会使原本不具感染人类能力的病毒,成为人类的威胁。
本段由""编辑
13传染病消毒
传染病消毒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  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本段由""编辑
14传染病消毒效果检查
传染病消毒效果检查
  目前检测多仍采用一些条件致病菌为间接指标。肠道以大肠杆菌为指标,呼吸道传染病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指标。肝炎病毒近年表面抗原,DNA聚合酶以及电镜观察,甲肝病毒分离等为指标。如消毒前后均未检出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则可以消毒后自然菌总数率低的百分率评价,消毒后自然菌总数下降80%以上为效果良好,降低70%为较好。减少60%以上为一般,减少60%以下为不合格。  具体检查方法:  1.物品表面检查 在消毒物品相邻部位划出2个10cm2范围,消毒前后别以无菌棉签采样,接种后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  2.排泄物检查 消毒前后各取0.2ml排泄物的稀释液接种肉汤管,37℃培养24小时后再取样转种相应的培养基,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  3.空气消毒效果检查 一般用自然沉降法。消毒前后在消毒的空间不同平面和位置。放置4~5个平面,暴露5~30分钟后盖好,培育24~48小时观察结果。
本段由""编辑
““传染病””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传染病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0
最新编辑时间:
传染病合作编辑
传染病症状
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病因
传染病问答
传染病相关百科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行性病学调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