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位精通教学艺术的教育专家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句

在路上_专家指导_教育科研_杭锦后旗北马路小学
&&您的位置&& >>
在 &&&路 &&&上
――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研讨材料
&&& 开学以来,我校以《杭锦后旗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活动实施方案》为统领,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教育理念科学化、知识结构立体化、教育艺术理想化、心理素质健康化”为目标,按照“为教师创设平台,使其尽显才华;为教师搭建阶梯,使其登高望远;为教师完善机制,使其自我超越”的工作思路,以教师专业化工作站为载体,实施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终身发展,通过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教育。
一、博学之,奠定专业素养理论基础
我校把“建学习型学校、做学习型教师”、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第一要务,要求老师们把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1、有效学习活动。
积极践行“立教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为径”的学习理念。确定了“常读政治书,以养志气;勤读业务书,以养才气;多读文艺书,以养雅气”的读书目标,选定每月第二周的教研活动日为集体读书日,重点开展了以解读课程标准、品读古典名著、研读教育专著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三读”活动。从校报到校园网,从每周至少浏览一本教育杂志到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我们提倡教师从实效出发,在资料上圈点,在札记上记录核心观念,摘抄精彩语段,剪贴典型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及时进行教后反思,通过读书经验交流会、好书推荐会、演讲比赛、“我的教育故事”经验交流、“读陶行知文集有感”征文等活动形式,激发教师的读书意识,丰富知识结构,丰厚教学底蕴。促进文本理念“软着陆”为教师观念。
对于各种会议、培训,要求选派教师 “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归”.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要写出心得体会,同时建立三个层面的二级培训制:上汇报课,做专题发言,办专题讲座。
2、多维反思活动。
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教师要写教育案例、写课后小结、写教学日记、写教学随笔等。群体反思,要求同一个教研组的同一学科,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检测成绩、一次新的尝试,以及平时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富脑者,先行一步”, 我们相信老教师会在日积月累的高效学习和多元反思中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精通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善研之,促进学科专业技能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研训活动,推进 “5+5+3”的办学模式,以“五库”(优秀课例库、专题讲座库、优秀案例库、优秀课件库、优秀习题库)为依托,以五大版块(案例分析、名课赏析、专题讲座、课堂实战、录像课反思)为操作模式,以教研组和课堂为阵地,做到小争鸣随时交流,大共鸣集中培训,使校园成为教师“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动态”校本培训平台,从而促进“三个团队”(名师特色发展团队、骨干高效课堂团队、教改先锋实验团队)的早日形成。
为此,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几种常见的研训活动:
1、让“合作备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储备库”。
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集体备课改革,有效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具体包括“明确分工,自主构思”、“合作对话,共同研讨” 、“互助观课,反思改进” 和“适当调整,教后反思”四个环节。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五备三观四调整”。五备即:一备课程资源、二备学生情况、三备教学方法、四备作业设计、五备能力培养;三观即:一观学生的参与状态、二观学生的交流状态、三观学生的达成状态;四调整即:集体研讨前的自备,集体研讨时的合备,正式授课前的复备,授课后的反思备。集体备课引领教师在合作中孕育教育的智慧,在研究中生成教育的智慧,为实施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让“读书讲坛”成为教师成长的“大舞台”。
依托“青年教师致远会”,每周五举办一次教师读书活动,以名著欣赏、读书方法看台、教育名家介绍、教育经典故事讲读、美文鉴读等形式,引导教师通过读、思、议、评来开拓视野,提升理论,修身养性。
3、让“百家论坛”成为教师成长的“学习坊”。
我校启用名师为论坛主讲人,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采取集中讲座与分学科讲座灵活安排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可以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是对某一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也可是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的妙招,以此促进名师的发展与提高,起到引领、共赢、树立的作用。使名师有机会把自己的经验、策略在交流互动中加以整理、提升、分享。
4、让“主题研讨”成为教师成长的“充电器”。
我们采用“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内部同伴合作,共同理解,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充分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5、让“专家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通过邀请市、旗教研室各学科专家到校视导,形式包括课堂教学指导、理论专题讲座、论文案例指导、校际教学交流等,以专家带课,专家带人,专家带研的方式,给教师教法子、引路子,力求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更高的理论指导,含金量更高。
6、让“课例诊断”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园”。。
课例诊断。各科学段组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对于教师自己的录像课或网上课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专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
7、让“名师课例赏析”成为教师成长的“导航灯”。
以媒体为学习渠道,开展听国家级名师专题讲座、观名师课堂观摩的研训活动,通过悟名家教育思想,研名家教学策略,析名家教学风格,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技能,学会教学艺术,博众家之长为我们所用。
8、让“网络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为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学校要求教师建立个人成长电子博客,在博客中规划自己的三年发展目标,明确自己每学年、每学期所要达到的硬件目标、软件目标,并围绕目标有计划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实践思考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围绕教师确定的目标,学校定期验收,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价值。同时,以学科为单位,注册教师博客群,这利用博客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让每一位老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能。实现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同步发展。
三、实练之, 锤炼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1、“课堂教学创优工程”----让教师成为创造者
我们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五课“活动:第一是常态推门课。了解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态,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第二是年教师成长课:他们的课可以不很成熟,可以有缺点,但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有较大的进步,学校创设各种机会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第三是名师“特色课”。学校以校内名师为依托,通过名师“特色课堂”,思考、品悟名师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聆听名师的谆谆教诲,推广名师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学优倡优的良好氛围。第四是以“课改汇报课”为抓手,建立教师课堂达标晋级档案,开展听、评、议为形式的三课创建活动,要求人人参加,人人过关。第五是课题实验课。学校凭借“科研周”活动,开展各学科课题展示课,旨在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教研并重,研教相融。
2、“同伴互助工程” ----让教师成为学习者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 “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我们要求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进行拜师学艺,举行拜师仪式,签订拜师协议,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 的新结对理念。期末,我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听课、访谈学生等手段进行评估。通过给他们“指路子、定步子、压担子”,使其早日脱颖而出,从而达到发现能人,培养能人,打造名师的目的。
3、“名师培植工程”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2010年,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校报中开辟名师专栏宣传名师队伍;通过自由申报、学校审核扩大名师队伍;通过月量化任务规范名师队伍,通过月发放津贴激励名师队伍,以此强化名师的争创意识,锤炼自我,扬我所长,改我所短,成为教学中的领头雁。
四、深寻之,强化内涵发展的科研素质
⑴“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这是我们办学的永恒的主题。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的课题研究管理严密,过程性强。我校对每个课题实行跟踪调查,深入指导,动态管理。设立了“三个一”:每周一为全校的科研日,课题组组织研讨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为科研周,课题小组要向我校反馈课题的进展情况;每学期最后一个月为科研月,自下而上地进行一次细致透彻的阶段性检查总结,力求做到系统化、理性化。我们的教师在经历了这样扎扎实实的研究历程后,收获的是教育机制的增长,教育理念的自觉提升,研究水平的悄然提高。
⑵ “问题即课题,反思即教研,经验即成果”是我们科研的理念。
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师发展的必然,本着“实际& 实用& 实效”的原则,我们要求课题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学期,最多一年,而且它的研究成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科研论文,也不需要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只注重它具有的实践意义,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研究小报告、千字小论文等等,通过研究,让教师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有力地推动教师向“教学即研究”“实践者即思想者”的方向发展。
五、勤立之,构建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
1、建立激励性考评制度,发挥好制度的引领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是推进“学科素养提升”的根本保障。为追求制度的功能和价值最大化,学校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学校在队伍建设方面相继出台了“北马路小学校级名师考核细则”、“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案”、“北马路小学精品教研组评定细则”、“北马路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细则”等考评管理制度。在教师教学质量奖励办法中,专门设立了进步奖和优秀奖,鼓励学科推荐。学校所有制度出台,反复论证,几易其稿,以增强认同感,起到更好的激励导向作用。
& &2、认真落实各项考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落实校级名师考评制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学校对于校级名师的考核,严格按照“细则”设置的指标要求开展评定。办法是按照“学年初自主申报(制定方案→提出申请→学校审批)→过程考核(开展活动→积累材料→学期考评)→学年末考核评比表彰”的程序进行考核评定。二是实施教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教师整体发展。学校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了《北马路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将过程评价(五认真检查、课程计划执行、月考核、学生问卷)与终结评价(学期出勤、教师研训、质量考核、业务竞赛等)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实绩进行评价和奖惩,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将紧紧围绕打造 “幸福教师”的战略部署,完善制度改革,优化教育理念,强化教师研修,聚内在之势,借外在之力,不断提升管理品位和教育品质,开创了一条具有北马路小学特色的教师自主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强师”之路。
&&&&&&&&&&&&&&&&&&&&&&&&&&&&&&&&&&&&&& 北马路小学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4" Month="10" Year="年10月24日
责任编辑:baifurong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1信息无?专题2信息无唐庆诒:学贯中西的英语大师
核心提示:唐庆诒(),字谋伯,江苏太仓人,生于北京。著名英语语言学家。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中院(中学),1914年赴美国比洛&
唐庆诒(),字谋伯,江苏太仓人,生于北京。著名英语语言学家。1910年考入南洋公学中院(中学),1914年赴美国比洛伊大学深造。1917年5月参加美国12州英语演讲联赛,获第二名,轰动一时。1918年从比洛伊大学毕业,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1920年2月获硕士学位。同年9月任国际联盟公使衔秘书严鹤龄的文书。1921年4月回国,1924年至1984年受聘交大外国文学系教授,教学艺术精湛,享有盛誉。
唐庆诒的名字,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中已经相当陌生了,然而它在老交大的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十分响亮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名字。这是因为唐庆诒在美留学期间,曾获得比洛伊大学英文演讲比赛第二名、威斯康星州校际英文演讲比赛第一名和中西部12州英文演讲联赛第二名。他双目失明后,能不看讲稿,不看教材,全凭记忆背出课文或中英文古典名著,令学生无不叹服。他的英文造诣深厚,发音标准,音色优美,讲课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听他的课如同一次享受。
唐庆诒是交大老校长唐文治的长公子。父子两人,一位是国学大师,大教育家,任交大校长达14年,殚精竭虑,为建成一所蜚声海内外的高等理工学府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位是英语大师,他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交大外语教学史上熠熠生辉,为交大的外语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美国演讲台上大放异彩
唐庆诒自幼聪慧过人,稍长随祖父和父亲学习识字、书法、韵语、古文等。6岁起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荡寇志》、《说唐》等章回小说。1907年9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翌年随父返回家乡太仓,适逢太仓中学举行毕业典礼,唐庆诒应邀登台,发表题为&读文法&的演讲,并朗诵《史记》和欧阳修《秋声赋》等文章,音调铿锵、声情并茂,博得与会者的一片掌声。所谓&读文法&,实指文章的诵读法或吟诵法,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唐庆诒作为国学大师之子,其&读文法&得自乃父的亲传,自然有深厚的功底。几十年后的1957年夏,他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请讲诗歌朗诵法时,也曾提及&读文法&的要旨,即依据文章的性质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吟诵字、句、段时,赋予轻重疾徐和抑扬顿挫的变化,使吟诵者和听讲者都可通过这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吟诵,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理解。诗文同理,&读文法&同样适用于诗歌的朗诵。
1910年,12岁的唐庆诒考入南洋公学中学部,成为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1914年,16岁的唐庆诒中学毕业。原打算去英国留学,但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陆战火纷飞,于是改赴美国。经当时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美国人谢尔顿教授的推荐,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州南部小城比洛伊(Beloit),进入比洛伊大学就读,成为来到这座小城的第一个中国人和比洛伊大学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在国内虽然学过几年英语和法语,但程度不高,只能说一点简单而不太连贯的英语,在阅读理解和课堂听讲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但中西部的小城自有它学习英语的优越条件,因为与外界交往不多,语言受外来影响也少,从而能保持它的纯洁和地道。唐庆诒在这里一住就是4年,天天和美国人生活在一起,很快完全适应英语的环境,凭着他的聪明智慧和刻苦攻读,也得益于他自幼培养成的国学基础以及博闻强记的求知方法,学到了地道而又纯正的英语。
美国学校重视演讲能力的培养,大学里都开设演讲学课程,校内和校际间经常举办演讲比赛。威斯康星州自1874年开始举办校际演讲比赛,而比洛伊大学又以得奖最多闻名。唐庆诒10岁时就有登台演讲的经验,如今又学了演讲学,英文学业也突飞猛进,这一切都为他报名参加比赛打下了基础。
日,比洛伊大学举行了校内英语演讲比赛,青春洋溢、风度翩翩的唐庆诒经过精心的准备,参加了这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还被选为比洛伊大学参加威斯康星州校际英语演讲比赛的代表。这时他才18岁。唐庆诒的演讲题为《世界文明的循环》(The
Civilization),其中心思想是:当日耳曼民族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滨捕猎野兽之时,中国文化已经处于她的黄金时期。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已存在了4000年。以后阿拉伯人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欧洲文明崛起,由于其思想和物质生产的进步,反衬出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弊端。境外列强又觊觎着中国的领土和资源,旧王朝对此束手无策,新生的民国也还无力承担重任。
唐庆诒提出,为了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发展,必须发扬民族精神,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要通过道德教育把东西方的最佳理想结合在一起,才能铸造民族精神,掌握科学技术,使人民丰衣足食,国力强大,并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他认为,文明在世界上经过了一个循环,唤醒了欧洲、美洲和日本。现在中国正在复苏。他呼吁美国人民帮助中国实现这一轮新的循环。
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在90年前说出的这一番话,今日重温,仍能感受到它的深刻意义,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 &
威斯康星州第29届大学校际英语演讲比赛于日在比洛伊大学举行,唐庆诒的演讲稿措辞准确,逻辑严密,英语地道又琅琅上口,演讲时声音洪亮,表情自然,手势配合着语调和节奏,简洁而不做作,尤其可贵的是与台下听众情感交融,契合无间,结果赢得了第一名。
消息传出,校园沸腾,《比洛伊日报》2月17日报道:同学们把唐庆诒高高举起,穿行在各个宿舍楼内&&还把事先收集来的许多旧木箱堆在一起,点火燃烧,一时间校园内火光冲天,欢声雷动。校长伊登和演讲学教授魁福致词,热烈祝贺唐庆诒的胜利。
唐庆诒面临的下一个挑战,便是代表威斯康星州参加美国中西部12州英语演讲比赛。《比洛伊日报》以第一版整版篇幅跟踪报道了唐庆诒参加这次比赛的全过程,他的照片多次出现在报刊上,成了媒体追逐的重要对象。
中西部12州,包括威斯康星、俄亥俄、印第安纳、密歇根、伊利诺伊、密苏里、艾奥瓦、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6州为一组,通过初赛每组产生3名代表,然后由这6名代表参加决赛。唐庆诒成为这6名决赛代表之一。由于比洛伊大学在历次各种演讲比赛中都屡屡得奖,这一次人们对他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唐庆诒不敢掉以轻心,发奋努力,每天都在精心准备和演练,不断完善讲稿和技巧;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不同的人群发表演说,《圆桌报》日报道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12州演讲决赛于日在明尼苏达州的卡尔登大学举行,唐庆诒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则由卡尔登大学的一名代表获得。据比洛伊大学5月8日《圆桌报》报道:&从去年秋季开始参加演讲比赛的五六百名美国大学生中,经过本校、本州和州际间的层层比赛和淘汰,最后只有三人脱颖而出,在这三名得奖者中,唐庆诒与第一名之间仅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二位。&日《比洛伊日报》的评论说:&这位披荆斩棘、一路勇攀美国大学演讲学高峰的年轻人,不仅超越了其他种族和民族的演讲者,也超越了美国的演讲者。&比洛伊大学公共演讲学教授魁福全程参与了对唐庆诒的培训和陪同,他坚持认为:&如果裁判有足够时间来熟悉这篇演讲稿和演讲过程的话,唐君本来是应该得第一名的。&
在1917年至1919年的3年间,唐庆诒还参加了中国留学生会在麦迪逊、锡拉丘兹和特洛伊等地举行的3次年会英语演讲比赛和一次中文辩论比赛,每次都以第一名获胜。
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唐庆诒的知名度大增,不仅中国留学生对他钦佩不已,在美华人亦感到扬眉吐气。消息传到国内,人们都感到欢欣鼓舞。他的成就不禁让人想到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的四次辩论无人可挡,名震五竺的故事。
20岁的唐庆诒1918年于比洛伊大学毕业后,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1920年2月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不久又通过了博士学位的法文考试,开始搜集有关中国东三省的资料,准备撰写博士论文。同年9月,北京政府外交部参事严鹤龄将出任国际联盟公使衔秘书,邀请唐协助处理文书事宜。唐于11月前往日内瓦赴任,1921年4月以祖父年迈为由辞职回国。1921年秋又接外交部聘书,作为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于10月4日启程赴美,1922年春回国。同年夏,应中美合办的懋业银行之聘,任英文秘书,兼管外汇事务。
外交部和外资银行的薪金皆甚为丰厚,唐庆诒的收入除自己零用外,还可供给父母在无锡的家用,并陆续汇往美国帮助三弟留学之用。然而他淡泊名利,认为银行工作收入虽丰,但与自己的志趣不合,因此1924年夏,当交大校长淩鸿勋聘他担任交大教授时,便毅然辞职返回母校任教,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令人折服的教学艺术
唐庆诒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一生热爱教育事业,除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和授课外,还曾在暨南大学、东南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无锡教育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震旦女子学院等校兼课。他讲授的课程也极为广泛,除英文外,还有政治学、市政学、社会学、历史学、修辞学、英文诗选等。在国学专修学校讲授中西文学批评、专家文选、诗词学等,其中1939年开设的&中西文学批评&是我国最早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之一,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此外,为了普及古典文学知识,还先后于1946年春在上海凯旋广播电台播讲中国文学20讲,1957年夏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讲授诗歌朗诵法等。
不幸的是,自1928年起,正当唐庆诒全身心投入教学事业之际,却因用眼过度,患上视网膜剥离症。此病在当时是难治之症,先是右眼失明,后又波及左眼,虽延请京沪名医,甚至远赴欧洲求治,均未奏效,终于1933年冬,双目全盲,时年35岁。这对于正当盛年又需要做学问的唐庆诒而言,是何等残酷的打击!他曾有七律一首记述了当时的苦闷和无奈:
欲起沉疴莫记年,眼前堆垛尽云烟。雁飞残月春如海,鹿失藏蕉梦亦仙。
孤馆天沉万籁寂,瞳人夜语一灯悬。从今风目相怜日,且读南华秋水篇。
但是他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以左丘明、弥尔顿等激励自己,坚守教育岗位。自欧洲医治眼疾无效回国后,黎照寰校长立即聘请他续任交大外国文学系主任。据唐庆诒自述:&因不能阅读,不得不请人襄助备课,将课文强记,授课讲解大意并分析词句,另与学生分批会谈,讨论课卷,指示改正途径,所费时间数倍于前。病目支离,惟有勤以补拙而已。&
这段自述虽然说的是唐庆诒在双目失明以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但也不妨将其视为他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体现。唐庆诒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聆听过他讲课的师生们的回忆中想见当年课堂的感人情景。
1956年10月,交大领导决定向全校教师开设英、德、日等外语课程,闲置多年的唐庆诒被邀请担任英语班的教学。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得以一睹先生的课堂风采。记得第一次上课那天,可容纳300人的新上院600号阶梯大教室内早已座无虚席,后来者只好坐在中间的阶梯和两旁的窗台上,还有些人在后排站着。听讲者不仅有老师,也有部分闻风而来的学生。庆诒先生戴着墨镜,身穿藏青色呢质中山服,雍容儒雅,由一位助手引导至讲台旁。稍顷,便开始用英文向大家致意,一语既出,本来还有些喧闹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他的口齿清晰,嗓音圆润洪亮,发音准确纯正,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之美。由于听讲者人数众多,程度参差不齐,为照顾全面,课程内容涵盖了发音、语法、翻译以及应用文、科技文献等各个方面。最令人佩服的是他随时都在进行中英文对比,不时背诵出一段英文或中文的经典诗文。若是中文(常常是唐诗或唐宋八家文),则先译成地道而优美的英文,再用英文细加分析和解释,使听者无不惊叹和佩服。遗憾的是,这个每周仅上一次课的英文班只延续了几个月,便于次年5月初因政治运动而中断。
交大校友、诗人、83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屠岸在其回忆文章中说,庆诒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说:&你们学英文要做到能听能说能读能写能译,要做到脑子里不用中文而用英文思考问题。&&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讲授的是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他一口气把这首英文诗背了出来,令我们大为折服。这个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也把这首诗背诵了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倒背如流。&
校友刘良湛在回忆交大1929届同班同学钱钟韩院士时也提及唐庆诒教授上课的情形:&当年大一英语是由唐庆诒先生教授&&其文字精辟流畅,语调抑扬顿挫,早已有口皆碑,为学生所倾倒&&他讲课前常按座次要学生起来诵读课文,又要学生在黑板上写中文短句,要另外学生当场译成英语,彼此刁难,引人失笑,唐先生亦加说几句俏皮话,译者失措,举座哄堂。钱钟韩的叔父钱基博是国学大师,久承家学,熟悉古文,自然游刃有余,常受唐先生称许&&他的英文作文都是A+,并被唐先生评为有&麦考莱文采&。&
交大电信工程系校友陈以鸿,1942年因学校被日伪接管而辍学,转入当时已迁沪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就读,第二年唐庆诒教授诗词学,陈以鸿回忆说:&先生自失明后,上课全凭记忆,只需陪同者搀扶上台,先生抚摸课桌,认定方位,便态度自若,举措从容&&讲课时头部的转动和两手的姿势,以及抑扬疾徐,庄谐杂陈,依然显示出演说家的风度。&&在诗词学课上,先生除了讲授古人作品外,有时要我们交习作。&唐庆诒常将习作优秀者戏称为&四大金刚&或&哼哈二将&,以鼓舞学生。
1938年曾受教于唐先生的校友蒋光照回忆说:&他的音色甚美,说中、英文都如唱歌一般,如今回忆,仍是回味无穷。&又说:&他的英文造诣,除前清遗老&&怪才辜鸿铭外,无第二人可及。&
唐庆诒的英文教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依笔者看,就是他所说的&用英文思考&和听说读写译&五会&,这是很高的要求,大大超过了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或四、六级考试的要求,然而老交大的英语正是按这样的要求进行教学的。可惜,解放初期因为&一边倒&学苏联,大学停开英语,英语教学出现了巨大的断层,损失严重,影响深远。在此期间,唐庆诒除在1956年为教师英语班上了几个月的课,1957年又教了6名副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课,1960年初还帮助几位青年英语教师短期进修外,基本上处于闲置的状态。
人品文品堪称楷模
唐庆诒先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1915年在美留学期间,闻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限24小时答复,袁竟屈服的消息,义愤填膺,每遇美国同学问及,辄痛苦异常。
1919年春,纽约举行商品展览会,主事者竟找来一位华人缠足妇女,令其高坐会场门前,让人观看其小脚,以吸引观众。华人同胞目睹这一幕无不愤慨。纽约中国学生会于是派唐庆诒和另一鲍姓同学前往市政府找市长交涉,要求取消这一侮辱华人的行为。市长起初态度傲慢,根本不把这两个年轻人放在眼里,经过唐、鲍二人用流利的英语据理力争,市长终于答应调查此事。第二天,会场外不再有华人缠足妇女踪影。
1925年5月,上海日本资本家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30日,工人和学生去租界演讲抗议,百余人被捕,人们齐集巡捕房前要求放人,巡捕开枪打死学生、工人等13人,伤者不计其数,其中交大预科学生陈虞钦中弹身亡,这就是血腥的&五卅惨案&。唐庆诒应上海青年会之请,编写有关&五卅惨案&的英文小册子,使中外人士得明真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东三省沦为敌手,唐庆诒强烈不满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冲冠怒传奇序》诗中写道:&将军座上哀弦急,山海关前战血红。&
在学生历次&要民主,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中,唐庆诒都站在学生一边,和交大进步教授一起,参加声援和营救学生的行动。在唐庆诒和夫人、后来曾任新中国教育部社教司司长的俞庆棠教授的影响下,他们的5个子女解放前都参加了爱国民主运动,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唐庆诒宅心仁厚,宽以待人。校友蒋光照回忆道:&唐老师非仅学问好,他的胸襟亦非常人可及。&&一天,唐老师突然找到一位胡同学,说他的文章是抄来的。当时胡同学很生气,说他这篇文章是自己做的。反问唐老师,抄袭有何证据?形势颇为紧张。唐老师知道自己错怪了,即刻道歉&,并说:&做文章靠灵感,胡同学是有才气的,我错了,请原谅。&
有一位学生在朗读英文课文时,带有浓重的乡音,引起班上许多同学的窃笑,唐先生觉察后,从此再不点名这位同学朗读课文,因为他知道,这位同学的英文作文写得十分出色,就不拿朗读&难为&他了。
唐庆诒视力不好,但听觉嗅觉十分灵敏,班上偶或有同学摆开棋盘对弈,甚至吃零食等,先生马上停止授课,然后晓之以理,劝说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从此类似事情便不再发生。
解放以后,唐庆诒参加俄语班的学习,十分认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可以用俄语作简单的会话,并同俄语教授李宝堂先生成为莫逆之交。1959年的元旦,交大外语教研室举行茶话会,唐庆诒兴致勃勃地前来参加。当时学校里还是俄语的天下,先生应邀致词,讲了几句英语以后,马上改口用俄语说了一段话。俄语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等都有很复杂的词尾变化,初学者不易掌握,唐先生不仅语音语调正确,而且语法变化都合乎规范,许多俄语老师听了都十分佩服。
唐庆诒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年近花甲还请奚祖权先生来家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多年来,他自费请人为他朗读书报,了解时事,还复习了上溯庄骚史记,下及魏晋唐宋的经典文学作品。
庆诒先生爱好广泛,年轻时爱好体育,包括武术、足球、游泳等。他喜爱旅游,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还游历过浙江东南的山水,凭吊过镇江扬州的古迹,并写下了游记和诗文。他对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直十分神往,直到年老体衰还常为不能实现桂林之游深感遗憾。
唐庆诒自幼喜爱围棋,曾与人称中国围棋&第一国手&的嘉兴王子晏对弈,起初王让唐七子,但唐每次弈后回家,便凭记忆记下当天的棋局和王的评语,然后细心揣摩,从此棋艺大进,到后来王只能让他三子了。
幼年时唐庆诒家在北京,祖父有时带他观看京剧,因而种下了喜爱京剧的种子。1923年住在留美同学沈星五家时,晚间两人常以唱京剧自娱。以后有名角演出,先生也常携家人观赏。双目失明后,晚间抑郁无聊,常学唱昆曲,起初请吴门赵桐寿吹笛伴奏,后又请俞振飞、殷震贤教曲,还参加过赓春社的票友活动,唱过《小宴》、《惊变》和《拾画》等10余出戏。凡听过先生讲课的人,都说他讲课朗读有如唱歌,有音乐感,大概除了天赋美嗓以外,练唱吐字发声要求都极其严格的京剧和昆曲,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唐庆诒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造诣,从他在各个时期留下的40多首诗词中,可以看出他的诗词用词典雅细腻,诗味醇厚隽永,有人用8个字评价他的诗词:&格高味永,功力至深。&
唐庆诒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有几位竟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专业,踏着唐庆诒的足迹,走上了英语教学的道路。例如许国璋教授,原是交大管理系的学生,因为英文好,被唐先生看中,当了先生两年的助教,从此爱上了英语教学,在抗日战争期间来到大后方,考入西南联大英文系,后留英深造,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的一套英文教材风靡全国数十年,培育了几代人。20世纪80年代,笔者去北京开会,每次遇到许国璋先生,许先生总要探问唐先生的近况,对老师的崇敬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屠岸先生,原为交大铁道管理系学生,在为唐先生朗读书刊文章中受到先生的熏陶,对文学创作和英诗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成为一名诗人和英国文学翻译家。
唐庆诒先生一生辛勤为交大的外语教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人品和学问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十分令人惋惜和遗憾的是,唐庆诒因双目失明和解放后一度停教英语,大大限制了他学识和才华的发挥,这是交大和广大师生不可弥补的损失。今天,继承、研究和发扬唐庆诒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交大的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是落在后来者肩上的重要责任。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 &
(摘自《老交大名师》,王宗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政务助理”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为反问句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