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致谢查重吗毕业最后论文查重算与自己发表的文采重复算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毕业论文怎么写?十一个论文写手4年经验的一点指导(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毕业论文怎么写?十一个论文写手4年经验的一点指导(二)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全部论文分类
绪论(一)选题依据和价值简述梁佩兰与屈大
来源:&&[ 07-30 ]&&阅读:&&作者:&&编辑:/
(一)选题依据和价值简述
梁佩兰与屈大均、陈恭尹合称“岭南三大家”,沈寿榕《检诸家诗集信笔各题短句》中云:“岭南名最梁佩兰陈恭尹著,问道援堂屈大均知渐希” ,佩兰被认为是三大家之首,但因其出处行藏之论,多遭忽略。较三家之中,也以梁佩兰的研究为少。本选题以梁佩兰诗歌意象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佩兰生于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主要活动于清顺康年间,身历两朝且与明朝遗民、仕清显贵、释道隐者、艺苑文士等广泛交游,其人和诗歌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但是目前关于佩兰诗歌意象的研究多被归于艺术风格进行阐述,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系统,值得以其意象为切入点考察诗人的情感和心路历程等;(2)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其兼具封闭性和开放性文化特质,佩兰的一生或仕或隐与这种包容式的文化特质密不可分。故其诗歌中大量岭南地域性意象的使用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以从中考察佩兰诗歌意象与岭南文化相互影响之关系。(3)吕永光先生在《六莹堂集》前言中说佩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诗人,矛盾的思想行为(指其在儒家“入世”思想和佛老“出世”思想的影响下的或仕或隐)贯穿了诗人的一生。这种矛盾亦贯穿于其诗歌意象的使用中,因此通过对其诗歌意象的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处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之处境、思想和心态,并以此了解如佩兰之诸多遗民文士之心态。(4)佩兰有诗一千九百多首,可谓著诗颇丰,在诗歌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对其诗歌从意象角度进行更多和更为细致的探讨,有助于由面及点再到面地考察其诗,丰富梁诗研究的角度,让后世读者更加深入地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对梁诗及其意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佩兰诗歌的魅力。
清代诗人王隼在《岭南三大家诗选》中推佩兰为三大家之首,《清史列传o韩海传》云:“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 ,张尚媛《六莹堂集序》云:“至滨海异域,亦争够片纸零缣以为重” ,佩兰兼善诗、文、词、书法和绘画,主持粤中诗坛,且与各地各阶层人士交游甚多,在岭南与中原都有很高的声誉,是岭南文化研究中的少见个案,对其诗歌从意象的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以丰富对佩兰及其诗的研究多有必要。
(二)梁佩兰及其诗歌意象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梁佩兰的研究现状
关于诗人梁佩兰,就文学史来看,如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等未提及佩兰。如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严迪昌《清诗史》等或仅提及“岭南三大家”之名或不足百字述之或为附带提及,涉论甚少。朱培高著《中国文学流派史》第七章清诗文学流派中的“岭南三大家”部分有百余字论及了梁佩兰及其诗歌中的部分名篇。在“岭南七子o北田五子”部分提及七子中以佩兰影响最大。较为详细地论及梁佩兰的是陈永正《岭南文学史》,书中有对佩兰及其诗歌的单独分析:述及了梁佩兰的生平、诗学创作观和他的诗歌、散文创作的大致情况,但未展开系统的文本分析。另外如《清诗纪事》、《清诗纪事初编》等著作中收录了不少前人对梁佩兰或其作品的评论。吕永光先生校点补辑的《六莹堂集》对梁诗进行了集中的搜录、补佚,并于前言中对梁佩兰的生平、思想、经历、交游等作了总体的梳理,对其诗论和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作了分析。书后所附的评词补佚、梁佩兰年谱等为研究梁佩兰及其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吕先生发表的《梁佩兰生卒年考》、《梁佩兰佚诗辑录》、《梁佩兰佚文辑目提要》等论文都给研究梁佩兰生平和作品提供了重要参考。硕博论文方面,香港大学司徒国健的博士论文《广东文士与清初政治:梁佩兰交游及著述研究》,全文围绕对梁佩兰思想心态及其身边人物关系的考察为主要论述内容,分前后两篇尤为详细地论述了佩兰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和他与各种身份地位的人物交游及人物关系情况。前篇中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佩兰的生平思想、佩兰与岭南三大家、明朝遗民的交游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佩兰的生平和粤东政治的关系,后篇中从佩兰与清朝宗室、官吏及文人之交游、与释道、隐逸及艺苑之交游、佩兰的著述与文艺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佩兰身边的友道关系,条理清晰,引证丰富,是研究梁佩兰尤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另如余安元的硕士论文《清初岭南诗人梁佩兰研究》,此文以梁佩兰其人为解读对象,对其交游、思想渊源、诗学观点和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对于清初岭南诗坛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说来,对于梁佩兰的生平、经历、思想、交游等方面前人都已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可以为研究梁佩兰的诗歌提供很好的参考。
2、关于梁佩兰诗歌的研究现状
关于佩兰的诗歌,清人已有不少评述,如屈大均、陈恭尹、朱茂晭、朱彝尊等都对其诗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关于梁诗研究的专著,除了上述吕先生校点补辑的《六莹堂集》外,王富鹏先生的《岭南三大家研究》一书中对岭南三大家的生平、游历、交接和著作的版本、流布情况作了非常全面详尽的研究。书中极为详细地整合了包括梁佩兰在内的关于岭南三大家交游、创作的大部分资料,论述面涉及诗人的生平、游历、思想、诗风以及康乾时期佩兰著作之禁毁与流布情况、版本情况、在康乾时期被选录情况等诸多方面,同时完善了梁佩兰和岭南三大家的研究。另外如张力的硕士论文《梁佩兰诗歌风格论》一文对梁佩兰诗歌风格作了专论。文中结合梁佩兰的生平、经历、个人性格和佛教因素等着力探讨了梁佩兰诗歌风格在前后期的延续与变化,及其雄直、清新澹逸、温厚平和等特点,梳理了梁诗发展的脉络。并且对其诗风的形成原因、理论依据作了探讨,给研究梁诗及其诗风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张承天的硕士论文《岭南三大家诗歌研究》论及了岭南三家各自的生平和作品流布情况,探讨了三家在诗歌创作内容、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和三家诗歌理论对各自创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中关于梁佩兰诗歌创作内容的三方面论述可以为研究梁诗题材分类提供一些参考。另外如王富鹏、马将伟的《梁佩兰诗文拾遗》、李舜臣的《梁佩兰佚文一篇》、李永贤的《从梁佩兰诗论看清初诗风的变化》、王富鹏的《论梁佩兰的“独醒”与其仕清之选择》、余安元的《论梁佩兰诗歌的岭南文化特色:兼谈梁诗风格之成因》和宁祥的《梁佩兰及其诗》等单篇论文也为研究梁诗提供了参考。总体来说,对于梁诗前人已涉及论述其诗歌的内容、风格、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为从诗歌意象的角度研究梁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梁佩兰诗歌意象的研究现状
对于梁佩兰诗歌意象的研究,多散见于研究佩兰诗作的文章中作为论述其诗歌内容、思想、风格等方面的例证。如王富鹏在《岭南三大家研究》一书中提到了佩兰诗歌中“幽僻、苦吟、孤寂、荒寒、瘦病甚至自闭的意象” 与其内心“此时还独醒,心迹与谁同”的强烈孤独感紧密联系。余安元的《清初岭南诗人梁佩兰》是较多关注梁诗意象的文章。文中在论述佩兰诗歌艺术特色一章中,述及了佩兰好用雄奇壮伟的意象,用以佐证梁诗排宕纵横的艺术特色。近体诗中的“清新俊逸表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呈现为讲求空灵之趣”。在“梁佩兰诗歌的地域文化特色”一章中在论述梁诗与岭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关系时论及了梁诗的一些意象,如岭南风物类的意象:罗浮山、桄榔,还有蕴含佛理的意象:云、寺院等。还有在张力硕士论文《梁佩兰诗歌风格论》一文中分析其诗时对意象有所涉论,散见于第一章关于佛教对佩兰诗歌风格的影响一节和第三章“徘徊于豪放直率和含蓄有致之间”中。文章在对梁诗进行具体的分析时,更多地关注到了梁诗意象,注意到了梁诗中使用的一些佛理意象如“蒲团”、“钟声”、“菩提”等意象,还有一些意象如:端江、罗浮山、白云等,这些可以作为研究梁诗意象很好的参考。总的来说,对于梁诗意象的研究虽有涉论,但因作者对这些意象的论述多为阐释其诗的特色或风格的表现或成因,未对这些意象进行系统地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对这一角度的完善多有必要,且能够帮助丰富梁诗研究的角度,更加深入体味梁诗的魅力。
梁佩兰诗歌意象分类
一、梁佩兰及其诗歌简述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又号柴翁、漫溪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卒后友人私谥文介先生。祖籍广东南海县芙蓉村,世居广州城西梁巷。父名濂泉,无迹可考,梁佩兰为其长子。著有《六莹堂集》,及编订著书行世(如: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吴文炜《金茅山堂集》、杨钟岳《搴华堂文集》等)。
《六莹堂集》包括《六莹堂(初)集》九卷和《六莹堂二集》八卷,《初集》收梁诗五百零八首,《二集》收其诗一千四百四十五首,合收其诗一千九百五十三首。《初集》九卷是佩兰于康熙二十年(1681)之前的作品,刊于佩兰生前。《二集》八卷作于康熙二十年以后,佩兰生前未及刊行。
诗人早年历经战乱,深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抒发故国之思的诗篇。中年因忙于赴考,多次奔波于广州与京城间的路途,作有很多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客居异地时的情感。晚年与友交游,多酬赠之作。诗人兼善古体诗和近体诗,七言古诗尤受推崇。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中有评:“岭南三家,翁山以五言律擅场,元孝以七言律擅场,而七言古体独推药亭” 。
佩兰的七古纵横豪迈,奇异变幻,是梁善长口中的“超旷”之作。看佩兰的名篇《养马行》和《日本刀歌》: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瘠王怒王扑人。东山教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城南马厩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人有齿马,服以上刑!”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斑马缀玉缫,红马缀金铃。王日数马,点养马丁。一马不见,王心不宁。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
市中宝刀五尺许,市中贾人向予语:“红毛鬼子来大洋,此刀得自日本王。王使红毛预斋戒,三日授刀向刀拜。龙形虎气生气骄,抽出天上星摇摇。黄蛇之珠嵌刀首,百宝刀环未曾有。有时黑夜白照人,杀人血渍紫绣新。阴晴不定刀气色,风雷闪怪吼墙壁。相传国王初铸时,金生火克合日期。铸成魑魅魍魉伏,通国髑髅作人哭。人头落地飞纸轻,水光在水铺欲平。国王恃刀好战伐,把刀一指震一国。红毛得刀来广州,大船经过海若愁。携出市中人不识,价取千金售不得。”我闻此言空叹呼,兵者凶器胡为乎?中国之宝不在刀,请以此刀归红毛 。
《养马行》诗前有序“庚寅冬,耿、尚两王入粤,广州城居民流离窜徙于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悉令官军筑厩养马”。全诗寓强烈的褒贬情感于波澜不惊的笔端之下,控诉了清军轻贱百姓及其攻陷广州后的暴虐行径。正如沈德潜先生评:“以赞颂之笔写讽刺之旨,贵蓄贱人如此,其败亡也必然矣。此种诗前无所承,后无所继,应是独开生面之作” 。《日本刀歌》字字锋芒逼人,撼人心魄。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日本刀这一意象铺排成诗,描写了刀的锋利,最后诗人以“中国之宝不在刀”点明了尚德不尚武之旨。还有如《采茶歌》、《采珠歌》、《黄河》等皆为诗人挥抒襟灵之作,正如徐世昌先生所说:“(药亭)诗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极瑰奇苍莽之胜” 。其他体如其五古《寄怀屈翁山客雁门》,情感激昂,笔力苍劲,自有一种“雄直”之气。五律如《乘月出峡》,冷峻幽深,生动描绘出一幅月夜行舟图,无愧梁善长誉其五律为“清超越俗”之作。再如其七律《阁夜》,七绝《夜宿下化滩作》等皆见功力。
二、意象及其分类简介
“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或者说在一首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声律和意象” ,对诗歌来说“是以语词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意象” 。意象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诗歌创作和审美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后世评论家以“意象”论诗,不乏其例,如司空图在《诗品o缜密》中有:“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胡应麟《诗薮o内篇》卷一中有:“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沈德潜亦在《说诗晬语》上卷评孟郊诗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
同时,诗歌意象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很难严格划分,一直以来,学者们对其分类也颇为不一,陈植锷先生的《诗歌意象论》集各家之大成,从五个不同角度对诗歌意象类型进行了划分,最为全面和详细: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分为动态与静态意象,从心理学角度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联觉及错觉意象,从内容上分为自然的、人生的与神话的意象,从题材角度分为赠别、乡思、闺怨、宫怨、边塞、山水、爱情、怀古、咏物、哲理、干谒、朝会及社会诗、政治诗等意象,从表现功能上分成象征型、描述型、比喻型三类意象 。佩兰诗歌中意象繁多,为了便于把握其诗歌意象的特质,所以需将其诗歌意象作出一个分类。但是“任何语言形式都是为了反映实际生活情状,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将意象类型凝固化并不符合文学以至生活发展的规律,所以对佩兰意象的分类只是作为解读其诗的一条途径,而非目的。鉴于佩兰诗歌意象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选题沿用陈植锷先生的分类方法,从内容上对佩兰诗歌分为三类:“(一)自然的。这一类意象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物象,包括花、鸟、草、木、山、水、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等。(二)人生的。这一类意象主要取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人物、用具、时间、地点、事件、典故等等。(三)神话的。这一类意象既不专属于自然,也不专属于人生,但它又切切实实是自然和人生的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借助了初民的幼稚想象而采取了非现实的或者说超现实的艺术手段。它包括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的神话传说,和作者自己根据幻想的创造” 。佩兰诗歌中意象的使用既丰富多样,又尤具自身特点,故本选题力求结合诗人一生的心态对梁诗意象进行分类和辨析,对其诗歌意象组合类型和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对梁诗意象的独特之处进行探讨并考察其成因,以由面及点再及面地品味佩兰其人及诗歌。
三、自然类意象
佩兰诗歌中的意象使用尤为丰富,花、鸟、草、木、山、水、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物象都被纳入诗中,除云、月外(下文典型意象分析一章中有专门论述),佩兰诗歌中的自然类意象如:
(一)荔枝: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被称为“南国四大果品”,多产于我国南部。荔枝果肉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的文人也写下了很多关于荔枝的诗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都透露出对荔枝的喜爱。佩兰为广东南海人,荔枝为佩兰家乡所常见,诗歌中诗人也不忘吟咏:
“饮惟荔支浆,食以桄榔面。”(《送李生入都》)
“觞以罗浮春,盛以桄榔面。”(《赠王紫诠太守》)
“荔枝与遍尝,鸡头忆初剥。”(《送朱汉源归桐乡,次留别原韵》)
“高柳鸣疏蝉,绕屋纷荔枝。”(《送秦屋山归河东》)
“荔枝可食不肯留,桄榔夹路闻钩辀。”(《送吴采臣大参归天门》)
“荔枝”、“桄榔”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南方食物,诗人喜欢在赠别或者送别友人的诗中吟咏这些意象,一是诗人对家乡的这些特产喜爱并引以为豪,二是以物代人,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不忘荔枝,即不忘与自己的情谊。荔枝、桄榔有时还是诗人失意之时心灵的归宿“董婷飞五月杨梅熟,忆得荔枝满溪屋”、“我家桄榔能作面,木棉能作衣,山人笑我‘胡不归?’明当别君渡江返岭海,身驾乌牸无是非”(《留别魏禹平》)诗人谓荔枝、桄榔对自己的召唤,也是诗人的皈依。
(二)罗浮山:
罗浮被尊为“粤岳”,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罗浮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苏东坡曾有言“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佩兰对罗浮山尤为钟情,有《望罗浮》“罗浮仙山人所晓,罗浮与我情不少”、《罗浮五色雀歌》“仙雀乃帝王,宫殿罗浮山”、《将游罗浮,过龙沙精舍留宿有赋》“高话罗浮顶,绳床不肯眠”等,还有《将至罗浮望四百峰作》、《初入罗浮登华首台,宿尘公精舍》、《罗浮》、《罗浮五龙潭》、《罗浮蝶歌》、《忆罗浮梅花》等,诗中既有对罗浮景物的描绘,也有诗人的情感抒发,由此可见诗人对罗浮的喜爱。但是诗人对罗浮的青睐不仅是因为罗浮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更因为“罗浮仙山人知晓”,它是诗人心中的“仙山”。罗浮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道、佛、儒竞相繁衍,繁盛时期山上曾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传,它既是道家修炼的神仙洞府,又是佛门习禅之所,也是儒家群贤聚集之胜地” 。罗浮所蕴含的人文特质是诗人钟爱罗浮最重要的原因,诗人以家乡有罗浮山而自豪“罗浮吾家山,归去事陇亩。”(《赠浮村和尚,次原韵》),甚至认为“登山不到罗浮巔,举足万里空徒然”(《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罗浮的美景和蕴含的人文特质更是为诗人因仕途受挫产生的避世情怀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仆本岭海士,读书向罗浮”(《赠高澹人学士》)、“送我返南海,知我登罗浮。罗浮四百峰,飞云封上头”(《将归南海留别广陵卓子任、张印宣、萧征乂诸子》)、“罗浮吾家山,归去事陇亩”(《赠浮村和尚,次原韵》)、“我归罗浮轩辕宅,天鸡夜半观海日”(《赋得白云草堂歌赠丘曙戒大理》),诗人认为罗浮是避开烦扰、喧嚣尘世的最好去处。
四、人生类意象
佩兰诗歌中常用的人生类意象有:灯、白发、茅屋、钟、寺、船、镜、影等,以下略举几例:
(一)茅屋:
佩兰家境清贫,“其居乡也,屡空晏如,十旬九食”即为其生活状态的最好证明。因生计困乏,佩兰还曾典当自己珍藏的六莹古琴,次年七夕日赎回时,曾喜而赋诗《琴六莹典人十七月,几不归,癸卯牛女夕得金赎还,喜赋》。因家境贫寒,诗人对家人也抱有自责和歉意,有诗《初夏絺绤,幼女庆身无完衣,诗以志之》。“茅屋”意象一则为佩兰生存境况的最好见证,又是诗人科考落第、心理受挫时的归宿,它是诗人向往宁静淡泊生活的表现。
“但得水边茅屋稳,此生甘作捕鱼郎。”(《自芙蓉移居三山复入平洲感赋》)诗人早年受战乱之苦,避祸逃隐,几次移居,诗中为诗人于乱离之下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不才成老大,多病卧茅茨。”(《苍梧杂咏》)诗人感叹年岁增长,病体孱弱,但是事业未成,焦急且又无奈的心态可想而知。又如《怀远》“茅屋寂寥吟草木,故人书札到江湘”、《秋村》“一间茅屋夹松门,两片疏篱护石根”、《赠徐健庵宫赞》“贫家破茅屋,夜坐恒至旦”等都是诗人的生活的反映。诗人又常常往返奔波于科考的路途中,旅途的孤苦,入仕的不顺让诗人向往家乡的艰苦但是闲适的生活:“我家半间茅,秋日一园菊”(《端江晚发舟中抒所怀》),“几树佛桑藏蟹舍,一间茅屋覆渔矶”(《赋答》)诗人对平静惬意的生活多有热爱,虽居茅屋,亦得其趣。
(二)钟:
佩兰好道家之学,又与佛教有不解之缘,早岁曾出家为僧,晚年嗜佛更为入迷,并且结交了大批的佛教中人。“钟”与佛道紧密相连,它也经常出现于佩兰的诗中。
诗人有赠别佛之僧友的诗作,如《送一株上人之丰湖》“遥空发三叹,湖断一秋钟”、《寄离上人》“言寻白岳瀑,梦阻朱明钟”;有道之钟,如《冲虚观》“一别上瑶坛,钟声送摇曳”、《访崔紫霞真人烧丹遗址》“返照临东城,钟声隔城冷”;有寄宿僧人禅房之作,如《秋夜同诸公宿离公禅房》“疏钟初落殿,高叶半飞林”、《初入罗浮登华首台,宿尘公精舍》“夜闻僧扣钟,客心泠然善。”钟是释道的一个标志,钟声也敦促人们进行自我反省,领悟生命的真谛。钟声又常和年华逝去、漂泊奔波的愁苦心情联系在一起,把诗人疲惫孤独的心灵引入虚空的境界,让诗人身心解放,有“出世”之念,是诗人心灵领悟和体验之后得到的空寂:“木落分孤寺,钟寒到敝袍。亦知安稳在,难免梦魂劳”(《鹤柴》)、“霜鹤皋烟迥,山钟石阁清。物齐那有事?心放久无营”(《寄题吴承云白园》)。“钟”还出现在送别友人的诗中,如《送徐铎愚归潖洲》“十里沙村路,山钟木叶秋”、《送岑霍山归九江》“孤城却月沈寒角,远寺空山到晓钟。愁绝挂帆江上去,一天云暗石门松”,诗中的钟声是时光消逝的表达,相聚之日易逝,与友人离别之愁接踵而至,钟声所带来的清冷,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情感尤重。
(三)影:
佩兰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影”的抒写,如:“寺影半间遮谷口,泉声一道出山腰”(《石门道中》)、“驰花鸟影坠,饮涧鹿迹绝”(《题顾梁汾积书岩用唐人宿惠山诗韵》)、“今日却令猿鹤笑,白云流影到人间”(《夜过贾生》)诗中有静影,也有活泼的鸟影和白云的流影,这些影的使用给佩兰诗歌增加了意境美。
“影”在佩兰诗歌中更多地被用来表达诗人深沉的孤独感:“却怪寂寥还未得,远天禽影傍人归”(《对山》)诗人直言寂寥,诗人身边只有远天禽影相伴,更显寂寞、孤独的特点。诗人时常奔波于科考的遥远路途中,路途的艰辛、漂泊的孤苦,在诗中多有表现,“银海路遥行断续,玉楼人静影分明。”(《闻雁》)诗人感叹行旅之途仍然遥远,寄出去的书信却杳杳无音,表达了思乡之苦。夜晚的时候独自对着孤灯,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更觉凄凉。诗人喜欢将“影”意象与灯烛等意象连用,如“枫落沙滩野色昏,酒边灯影黯人魂”(《夜宿下化滩作》)、“岳僧携坐孤灯外,沙鹤黏行瘦影重”(《同诸公集具茨山堂,迟陈元孝不至却寄》)、“灯边对影醒通夜,花里求心悟隔年”(《美人》)等,夜晚之时,群生静息,惟有灯烛相对,形单影只,诗人的自怜自伤情绪就变得更加强烈,对着孤影,心中的孤苦、凄婉不言而喻。这种孤独感在身体有恙之时会变得尤为强烈,“秋空带病吟真苦,月下孤行影自随”(《鹤》)。相聚本是欢乐的,但诗人喜相聚而惧别离,与友人集而赋诗之时便有诗说“冻吟闻雨歇,孤烛影人长”(《冬日陈元孝诸子过宿六莹堂分赋》),诗人显然成了“惊弓之鸟”,很怕剩下只有孤烛陪伴的自己。
还有如船(舟)意象的使用:《苍梧杂咏》“水声飞弩下,舟势拔山高”、“江上孤舟客,柴门老布衣”、《舟行自三山海还珠江道中作》“闭户且知重,乘舟毋乃轻”、《端江晚发舟中抒所怀》“我家半间茅,秋日一园菊。念此常不眠,孤舟坐明烛”、《钓鱼台夜泊》“胡雯舟过滩,玉峡出天晓”多为诗人舟行异地之所见、所闻和所感;镜意象的使用如:《江行杂咏》“湖水空如镜,庐山削至天”、《灯》“星临野水涵秋镜,壁写茅斋上画图”、《吴中杂咏》“树里见人藏酒幔,镜中移屋上鲛绡”、《古镜叹》“古镜照心不照面,当时高挂秦皇殿”、《初夏絺绤,幼女庆身无完衣,诗以志之》“持花向清镜,听燕语红幕”、《赠谢大》“拂奁愁宝镜,窥日畏朝霞”、《答王蒲衣匡庐见寄》“闲窥石镜心俱冷,静对梅花月上微”等。其中有美丽景色之咏,也有古镜之叹,有活泼愉悦的清新笔调,亦有深思忧愁的凄婉情感。
五、神话类意象
佩兰诗歌中神话意象的选取比较广泛,有仙人:玉皇、王母、嫦娥、麻姑等;有仙界圣地:蓬莱、瑶池、天宫、仙宫等;有仙物:蛟龙、鸾凤、麒麟、天果、云车等。
意象选用广泛但略欠体系,不够集中,除龙、凤、麒麟意象外,仅选取较为集中的意象略作分析:
(一)麻姑:
麻姑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女仙,“麻姑献寿”、“沧海桑田”、“掷米成丹”等神话传说也近于家喻户晓。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麻姑的事迹,晋葛洪的《神仙传》“王远”条为最早记载麻姑传说的著作。佩兰好道家之学,自称“我初读书嗜庄列”,不但对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研究,对道教也同样感兴趣。道教的麻姑是神话类意象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意象:
“明朝归卧罗浮顶,丫鬟麻姑共结邻。”(《赠刘公勈铨部》)
“麻姑佩紫霞,玉女骑红凤。”(《朱明洞》)
“麻姑善狡狯,髻象蓬莱峰。”(《罗浮蝶歌》)
“洞门借骑蝴蝶入,峰顶或就麻姑眠。”(《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
“麻姑酒田有红树,鹤观那得长松阴。”(《登罗浮诸峰,寄钱蔗山明府》)
“黄公酒垆且就饮,麻姑爪甲那爬疥?”(《再叠韵别献孟》)
麻姑能够长生不老,是寿仙,是道教长生不老、修生养性的教义的体现。罗浮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是诗人心目中的“仙山”。所以如上面的诗中诗人常常将寿仙麻姑与罗浮山并提,如“明朝归卧罗浮顶,丫鬟麻姑共结邻”,朱明洞天则为传为罗浮十八洞天之首,罗浮山上还有麻姑峰等等。麻姑酿的酒传被西王母赐为“寿酒”,所以在佩兰诗中也有提及:“麻姑酒田有红树,鹤观那得长松阴”。佩兰一生仕途坎坷,心理受挫之时自然寻求心灵的皈依,而道教的修生养性之信仰,正好给了佩兰一个很好的支点:通过修生养性来超越时间的局限,超越现实境况的局限,实现生命的无限自由。
(二)蓬莱:
提到“蓬莱”,自然让人联想到神仙之境,联想到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奔波于东海的帝王。“蓬莱”通常是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象征,追求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实现生命的永恒存在。佩兰诗歌中的“蓬莱”意象对其传统的意义有所丰富。佩兰的现实生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仕途的坎坷,怀才而不遇,让“蓬莱”成为了诗人的心灵避难所。“蓬莱”是神仙才能到达的美好境界,是诗人向往的地方,在蓬莱世界里可以随性而行,没有让诗人烦扰的事情。“呜呼!丈夫生世岂无益?竹帛不名名仙籍。要从弱水驾飙车,听尔蓬莱吹铁笛。”(《赠郭青霞》)佩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名受挫,无法名于“竹帛”,所以深受道之影响的诗人,常常避隐于心中的“蓬莱”圣地,认为可以名于“仙籍”。诗人十分希望能够登上蓬莱之仙都,认为“蓬莱山上原能到,只是秦皇少至诚”,(《游仙词》)因为诗人曾与友人“蓬莱仙都敞金阙,忆昔忝窃同时登”(《送史蕉饮太史归维扬,用顾书宣编修原韵》)。诗人还以友人作比,用“蓬莱”难登来喻指现实生活中科考落第,仕途踟蹰:
我思美人骑凤凰。和鸣十二谐宫商。直排阊阖升文昌,羽衣金节明月珰。会集群帝骖龙翔,三十六天朝玉皇。欲往从之空茫茫,蓬莱宫阙天中央。何以置我青瑶房,何以佩我虎鞶嚢,何以饮我沆瀣浆?衡岳朱鸟云低昂,誓振羽翼凌穹苍。(《赠酬孟端士春坊》)
诗人入仕产生了茫然感,即诗中所说“欲往从之空茫茫”,但是诗人很快又恢复斗志,自比朱鸟,要振动自己的羽翼直上苍穹。有时诗人还感觉自己处高望远,俯瞰人世间,如置身蓬莱一样地“众人皆醉我独醒”,如其所说“此时还独醒,心迹有谁同”(《旅夜》)、“不知天地里,还有几人同?”(《苦吟》)无奈之下的诗人惟有“大笑学仙人,高论蓬莱清”(《赠魏青城》)。
有仙境就有“仙人”,佩兰诗歌中也多次使用了“仙人”意象,如《送董苍水归云间》“仙人咳唾九天堕,据地而歌岂能和?”《望罗浮》“我着仙人龙虎衣,不时长驾白鸾飞”、《惠州王紫诠太守筑罗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附书仙人海琼子,倡和共制云霞笺”等为诗歌增添了迷离神秘的意味。诗中还经常提及葛洪隐于罗浮山炼丹一事,用到“葛洪”意象,如:《望罗浮》“扪萝值麻姑,凭灶招葛洪”、《罗浮四百三十二峰歌赠石大司马》“丹床药灶白茅屋,或有弟子称葛洪”、《登罗浮诸峰,寄钱蔗山明府》“汉时仙人称桂父,晋后弟子师葛洪”、《冲虚观古梅行》“冲虚观前有古梅,传是葛仙手所种”、“当时葛仙自汲井,岂少弟子代提瓮”等。
梁佩兰诗歌意象的组合类型分类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是人与物情感融合形成的结晶。有选择地将诸多单个意象中的某些进行组合,能够让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顺畅,让诗歌内涵的表达更为丰富。所以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需将意象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则进行排列或组接,使意象在某种有序化的状态下呈现其深层的情感结构。根据佩兰诗歌意象的组合情况按照陈植锷先生的分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并列式意象组合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平行罗列,使其在一定的时空上形成一种并列或互补的关系,即为并列式组合。可以从形式上分为两个小类:即本句自组和对句自组。
(一)本句自组
即在同一句诗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按照顺序排列,其中各个意象之间没有主次轻重之别。如《赠于子先学使》“我曾五度游燕台,梅花落尽梨花开。”将“梅花”与“梨花”两个意象并置,表明流年逝去,但是自己仍未得到赏识和重用,希望能有像燕昭王一样的“伯乐”能够发现自己的才能。《题费晓亭饭牛图》“垂杨二月飞丝满,菖蒲抽节荇芽短。”以“菖蒲”和“荇”两种绿色植物意象并置,既交代了时令节气,又因植物的色彩带给读者清新愉悦的感受。又有如《铜石岩访刘仙遗迹,用壁间韵》“仙山无故得相求,国有芙蓉水有洲。”中将“芙蓉”和“洲”并置;《送程湟溱职方出守桂林》“七千里路如目前,洞庭波叠湘潭烟”中以“洞庭波”和“湘潭烟”并置;《赠闵东皋》“我识东皋二十年,天台山与罗浮连。”将“天台山”与“罗浮”两山并置等。
(二)对句自组
即两句诗中的意象进行顺次排列,这样诗中不仅各个位置上的意象形成并列,所有的意象亦形成并列的态势。如《赠汪苕文民部》“垂杨叶老莺乱飞,牡丹花尽黄蜂稀。”写诗人面对时光逝去,希望得到友人的推荐和帮助,用“垂杨叶”对“牡丹花”,用“莺”对“黄蜂”,且此四个意象亦呈并列态势,饰之以叶“老”花“尽”,实则为诗人自身境况的自比。《秋日同屈翁山、林叔吾、凌天杓载酒泛舟东湖,高西厓明府后至与焉,是夜宴于尹澜柱铨部宅》“夹道垂杨出画楼,几重枫树藏萧寺。”写诗人与友人泛舟湖中的情景,用“出”和“藏”两个动词连动“垂杨”、“画楼”、“枫树”、“萧寺”四个意象,因为舟路的行进,被垂杨和枫树遮蔽的画楼与萧寺也一一出现在视线之中,诗人心中充满与友人饮酒泛舟,欣赏美丽景色的愉悦。又如《独立》“落叶依归雁,疏钟应上潮。”“落叶”、“归雁”、“疏钟”、“潮”四个并列意象;《送贾生归襄陵》“南山终久作平地,沧海业变成桑田。”“南山”、“平地”、“沧海”、“桑田”四个意象并列等。这种意象组合,意象较多,且句式较为整齐,通常能加深诗歌的情感表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二、叠加式意象组合
诗歌中,“同一语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意象,而同一意象往往由不同的语词来表示” ,如“渚云江树微微雨,汀鹭沙鸥缓缓潮”(《送甥曾秩长之韶阳》)就是由“渚云”、“江树”、“雨”、“汀鹭”、“沙鸥”、“潮”等不同语词而均与表现离别情绪有关的意象叠合而成。这种由不同形式的语言外壳相叠的同一意象的累加,即为叠加式组合。依照其意义的所指虚实,又可分为“复叠”和“叠指”两类。
(一)复叠式组合
如《王令诒归云间即北赴铨补,赋六章为别》“飒飒乌桕树,冥冥青枫林。汩汩江水流,莽莽层云阴。一片地上霜,一带城南砧。一线屋角月,一弦壁上琴……”“乌桕树”、“青枫林”、“江水”、“层云”、“霜”、“砧”声、“月”、“琴”等均是代表离愁别绪的意象群,诗人通过这一系列富有感伤情调意象的复叠,将自己与友人的离愁别绪娓娓道来。如“枫”、“江水”、“云”、“霜”、“月”等意象在佩兰诗集中即有不少。如“孤城却月沈寒角,远寺空山到晓钟。愁绝挂帆江上去,一天云暗石门松”(《送岑霍山归九江》)、“枫叶照水烟远空,雁飞叫霜天暗红”(《送王君道归会稽》)、“移船好似风吹树,别梦应知月到床”(《送毛中庵归香山》)等等。这些由“枫”、“霜”、“月”等中心语词反复出现在同类赠别诗中来表达同一个寓意即离别,就是意象的复叠式组合。
如《秋夜长》“秋夜长,夜长何时休?玉绳天上系两头,东有织女西牵牛。秋夜长,夜长何时息?路长风短不得力,河流不似江流直……梦魂先托归飞雁,家人见雁莫长盼。”诗人围绕秋夜漫长、路遥风缓、河迂舟慢,用“玉绳”、“织女”、“牵牛”、“梦魂”、“飞雁”等寓意相思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和迫切回到家乡见到家人的心情。又如《塞上曲》“边庭多早寒,入秋气凛冽。胡桑落既尽,遍地白草折。霜严弓力脆,风急刀头拨。饮马向长城,满目古戍骨。惟有雁门关,尚见秦时月。”诗中诗人通过“边庭”、“秋气”、“胡桑”、“白草”、“霜”、“弓”、“马”、“长城”、“戍骨”、“雁门关”、“秦时月”等一系列寓意相同或近似的具有苍凉之感的意象的复叠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边塞秋景,诗人对边地将士所处环境的恶劣及其惋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又如《东飞伯劳西飞燕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天上人间几回见?”《送吴采臣大参归天门》“酒后谁能赋别离,东飞伯劳西飞燕?”用传统的“伯劳”和“飞燕”意象来表达别离之情感。
(二)叠指式组合
即诗人在同一首诗中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外壳来复指同一对象的意象组合,此种组合实质上也是一种复叠式组合,区别之处在于复叠意象所指意义为虚指,而叠指意象为实同而名不同的名物性意象。
如《古镜叹》“古镜照心不照面,当时高挂秦皇殿。菱花八角光玲珑,黄金筑出双盘龙。”诗中有直道古镜,也有通过镜子上“菱花”、“盘龙”等花纹和图案以部分代整体来叠指古镜。又如《湘江曲》“湘江万古相思泪,湘竹斑斑照江水。黄陵花落春日阴,二妃弹瑟龙夜吟。江流不断泪不竭,愁云飞向苍梧结。”诗中用“湘江”、“相思泪”、“湘竹”、“黄陵”、“愁云”等意象来喻指娥皇、女英二妃,通过多个意象的叠指表达二妃对舜的深切思念,诗歌意境凄美而且婉转哀怨。又如《小雨》“小雨冲寒到,帷灯减半然。注泉添藻井,和雪叠湖绵。冻草翻成软,霜瓜结未坚。对来哪免酒,贫有一囊钱。”诗中使灯减燃、注泉添井、和雪叠湖、冻草变软、打湿霜瓜的皆为“小雨”,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叠指,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感受到这幅略带寒意却又温和可爱的小雨图。《餐菊》“采菊当秋菜,为餐已浃旬。香仍清露满,英落碧瓯新。置我《离骚》国,堪谁屈宋人?空斋一湖屿,忘却鲙湖莼。”中所食秋菜,所饮清露皆为菊花所制,引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亦为取餐芳饮露之事来指菊花。另如《王昭君》、《盆鱼》等皆属此类组合方式。
三、跳跃式意象组合
跳跃式组合即超越时间或空间上的限制,由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过渡时不作交代,表面上造成脱节,而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可分为三小类::
(一)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
即非同时同地的意象跳跃组合方式。如《送吴采臣大参归天门》“陶情或效阮公咏,倚仗岂作卢敖游?”两句诗引用了两个典故意象。前者“阮公咏”指三国魏阮籍在险恶的政治形势下采取谨慎避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其咏怀之作中隐晦曲折地表现忧生伤世、超尘脱俗等志向情感及其内心的痛苦、抗争、苦闷和绝望,钟嵘《诗品》中有“(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后者指秦时卢敖因见秦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而避难隐遁,拒为其用。诗人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连用,表达自己不舍与友人离别的情感。《求仙行》“秦皇枉用求神仙,终入银海穿三泉。铜盘承露非人进,汉武徒授白茅印。”诗中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求仙以求长生的事迹连用,说秦始皇枉求神仙,汉武帝徒授白茅印,最终依旧需要面临生命的结束,“大道植为天地根,至人得一毋弗存。”诗人的哲理思辨色彩溢于文间。又如《留别魏禹平》“萧寺春深到海棠,玉河雪霁看杨柳。”诗中一为萧寺里迎着春意盎然开放的海棠花,一为玉河边冬雪初停时的瑟然抽叶的杨柳,两者非同时亦非同地之景,诗人采用跳跃式的组合方式将它们并置在一起,既描绘了离别之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样的写法如“夷齐非好饿,采蕨必首阳。子陵非好贫,钓鱼必桐江”(《赠魏和公》),“杞人往往忧天坠,漆室之女思憔悴。琵琶弹断玉关尘,杜宇啼残蜀国事”(《送徐子卿归钱塘》),“自言蝴蝶托庄叟,久注卦画师文王”(《赠郭青霞》)等等。
(二)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跳跃
如《秋夜长》“佛桑春日烂满眼,梅花十月香成林。”“佛桑”为诗人家乡特有的植物,“富贵眼前人不识,满园开遍扶桑花。”(《偶题》)而诗人“六莹堂”前则栽有梅花,“东风先报草堂人,九日梅花一朵新。”(《六莹堂堂前梅重阳日一花开,同王说作、陈元孝诸子分赋》)诗为佩兰行宿于外地,思念岭南家乡,思念亲人所作,佛桑开于“春日”,梅花“十月香成林”,为同一空间却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经东阿怀陈思王》“昔在陈王时,此地盛车马。城堞连鱼山,宫殿露鸳瓦。笳箫乐游宴,宾从会风雅。人代一以移,岁月不相假。我来访陈迹,缅邈千载下。狐狸啸荒冢,禽鸟飞四野。长叹分古今,浩歌付呕哑。”诗人访陈思王遗迹,处于同样的空间,但是时过境迁,之前如此宫殿林立、车水马龙、交游宴会的繁盛景象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狐狸啸荒冢,禽鸟飞四野。”通过对一系列繁华景象和今“狐狸啸荒冢”景象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变迁的慨叹,同时也是诗人对仕途屡屡失利的自我宽慰。又如《闰七夕后一日集薝卜楼同潘稼堂、张损持分赋得石字》:
微凉扇秋闰,再睹星河夕。晓来朝气清,逗出疏林隙。郊原飞盖临,山院苍苔积。午钟才一鸣,高僧作中食。醍醐悦禅味,花药侵讲席。群公善诗歌,十笏留墨迹。楼头豁远眺,天宇澄空碧。那知返照来,但数归鸟翼。荷风暗袭人,兰湖激幽石。
全诗通过秋季微凉季节引起,于同一空间(薝卜楼)分早(晓来)、中(午钟)、晚(返照)三个不同时间段来展开,将一系列意象组合起来描写,诗人与友人分赋诗歌的愉悦心情溢于字里行间。另如“旧时南武宫前树,开作棠梨别样春。”
(《送人》)皆属此类。还有一些诗句并没有明确标明时间,但实际上也采用了同样的写法,如《永光寺寓斋同朱悔人、宋山言醉后放歌,限“盐”字韵》“浮云凝空亘四望,入夜不见星坠檐。”诗中空间(寓斋)没变,但“浮云”、“入夜”、“星”等暗示时间已经推移。
(三)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
即诗人在诗中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意象组合在一起。如《常山道中》“城头星欲落,城外柝声稀。”诗为佩兰途经常山早行,“星欲落”表明天色尚早,人声稀少,故打更声愈发听得清晰。诗人将“城头”、“城外”两个地点结合起来,时间尚早,所以两地的景象都能纳入诗人的认知范围内。又如《送杨勉庵北上》“北方多佳人,不如南国姝。娥眉聚倾国,皆让天下姝。”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说“北方”有佳人,但是她们不如“南国姝”,对南国美人的夸赞,从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希望友人能留在“南国”。佩兰家岭南,实则以“南国姝”自喻,表达对杨勉庵的不舍之情。《粤曲》“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一声欸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诗人用民歌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富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声色并俱之琵琶洲水渔歌图,在同一时间将“琵琶洲头”、“琵琶洲尾”和琵琶洲上的空间景象摄入笔端,集视觉、听觉等于一体,给人岭南风物所带来的愉悦。还有如“雁看边塞渡,帆合楚江流。”(《夜宿廖南暐客舍话旧,兼订还粤》)“泉声幽涧北,峰影白云南。”(《赠叶隐君》)等打破了意象在空间上的连续性,给人造就了思维和情感上的跳跃,增加了诗歌的信息容量。
四、对比式意象组合
对比式组合是由两组在语义或感情上相互对立甚至矛盾的意象组合而成。通过对比,可以更加鲜明地展示事物的形象及特征,使诗歌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佩兰诗歌中意象的对比组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色彩上的对比
即在诗歌的本句或对句中使用富有色彩感的词语将意象进行对比。如《霜树》“雪色净山绿,藤丝摇地红。”“雪色”为白,山为绿,“藤丝”霜打而变红,前句中用雪的白色映衬出山的绿色,山的绿色又和下句中藤丝的红色形成对比,色彩丰富,对比鲜明。《江行杂咏》“葭菼初黄日,汀洲白晚霜。”诗中用葭菼的“黄”和汀州的“白”进行对比写作,突出了江上行舟时的天凉霜重的季节特点。又如“紫蕨云根长,红泉竹下飞。”(《桐山寺》)中紫蕨、红泉、竹各执一色;“新绿禾苗短,深红薜荔长。”(《次石门》)中用“新绿”修饰“禾苗”,用“深红”修饰“薜荔”;“白草满地芦苇黄,黑狐黄狐相跳梁。”中用“白”草、“黄”芦苇与“黑”狐、“黄”狐进行色彩对比;“青畴旷稠叠,红泉互飞溅。”(《进帆石门怀古作》)中用青绿色的田地和红泉映衬;“四山垂绿崖,一峰落红叶。”(《宝积寺》)中用“绿”和“红”修饰山崖和落叶等,这类由对比的色彩构成的意象组合,让诗歌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
(二)境况上的对比
即在诗歌的本句或对句意象中进行处境、情景和境遇等方面的对比。如《典裘歌为余佺庐中丞赋》“闾阎匹帛尽易暖,汉阳枉用珍鸡裘。”诗中用“闾阎”与“汉阳”、“匹帛”与“珍鸡裘”两组意象进行对比,平民百姓匹帛则可保暖,而像皇帝一样的贵人穿着昂贵稀罕的珍鸡裘衣也只是起了保暖的作用。诗人因目睹庐中丞解白狐裘以济军中一事,两者对比,突出了对中丞品德的赞赏和褒扬。《送李武曾入秦》“吾闻始皇昔日称英雄,骊山凿筑阿房宫。筑宫未成身便死,朽骨载在辒辌中。汉家亦有芙蓉苑,化作蒌芜人不见。到日相烦问牧儿,恐有牛羊卧金殿。”诗中为两种情景的对比,昔日的秦始皇如何不可一世,筑就阿房宫,但是死后只是一车便载其朽骨;汉代芙蓉苑至今也化为荒草丛生之地,牛羊或正躺在昔日的金殿上也未知。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世事难料,亦不知下次和友人相见为何时何境。又如《送刘省庵铨部主试还朝》“我舟列渔樽,君舟扬兰旗。”诗中用诗人和友人“舟”的“列渔樽”、“扬兰旗”对比,表明了友人与自己得志与不得志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另如“旧时王霸无人讲,豨巷鸡陂不似初”(《姑苏》)、“多年王气山头满,昨夜钟声梦里消”(《金陵》)、“君不见昔时流泪泉,至今化为八角井?”(《吴宫怨》)等都属对比式组合。
五、相交式意象组合
诗歌篇幅短小,将诗歌意象组合精炼化才不易导致诗歌内容单薄、结构单调,相交式的意象组合即可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它可分两种基本类型:交叉式和错综式。
(一)交叉式组合
交叉式组合是指同一组合中的两个意象互相包含对方,因而诗歌就可以较少的字句表现较多的内容。本句交叉如“芙蓉为裳薜荔衣,我来堂上不忍归。”(《赋得百草堂歌赠丘曙戒大理》)字面上“裳”和“衣”分由“芙蓉”和“薜荔”两者修饰,但在意义上是合指的,即“芙蓉为裳芙蓉衣,薜荔为裳薜荔衣”。如此词句省却一半,但是意象的组合反而更加紧密。
对句交叉的例子如《送杨勉庵北上》“东家学倭髻,西家学钿蝉。”“东家”、“西家”在意义上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描绘美人学习身上的打扮,与《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属于同类的用法。又如“雨颓花谢靥,风动池碎玉。”(《病中答博问亭东皋坐雨寄怀,次原韵二首》)上句雨中有风,雨打风吹花瓣飘落,下句风中有雨,雨点滴落池水像碎玉一般,意象的交叉让画面既简洁又明丽。同样“水息桃花涨,风回竹箭流。”(《恭颂万寿诗有序》)风送桃花瓣入水随其涨落,水势因风回而像“竹箭”一样,显得愈发迅疾。又如《临江王节士歌》“雄剑斫墙,雌剑斫户。”《秋渔》“月明随浪动,风满觉舟轻。”等,意象的交叉减少了诗中不必要的重复,让意象联系得更为紧凑,诗歌容量更加丰富。
(二)错综式组合
错综式意象组合即改变意象并置的单调结构,有意造成意象错落有致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手法是将句子的成分进行倒置。
如《冲虚观》“旛幢满风扬,松柏深日蔽。”依据通常的组合顺序应该是“风扬旛幢满,松柏深蔽日”两句都将宾语提前,使之交错成文。《三叠前韵别甥志伊》“斜风卷浪芦荻沈,夕阳返照鸬鹚晒。”次句即是“夕阳返照晒鸬鹚”的错综式组合,诗人改变“晒鸬鹚”的词序结构,是为了使“芦荻沈”和“鸬鹚晒”构成对偶,而且亦让画面变得活泼生动。又如《题何生小影》“黄鹞向波鹰立臂,芦叶吹起塞天地。”次句为“吹起芦叶塞天地”错综;《寒灯》“断崖惊裂石,破屋射深灯。”下句为“深灯射破屋”的错综;《泊济州》“吠船多岸犬,宿树半沙禽。”为“岸犬吠船多,沙禽宿树半”的错综;“宋公有约胡不来?独绕红泉竹根泻。”(《宋牧仲比部招同蒋京少、钱介维,暨其次公山言丰台看芍药。予与京少先至,不相值。少憩塔院寺,遂入中顶登九莲台而还。宋柬以诗,依韵奉答三首,末一首专赠京少,以京少曾在丰台三宿也》)等皆属此类。交错式意象组合中意象的颠倒和跳跃是建立在读者回忆、联想等基础上内部紧密联系的意象的旁通。
梁佩兰诗歌典型意象分析
一、“云”、“月”意象
“云”是佩兰诗歌中尤为关注的一个意象,它的形态也为多样,如:“白云”、“飞云”、“流云”、“黄云”、“野云”、“海云”、“闲云”、“败云”、“冻云”、“浮云”、“孤云”、“愁云”、“冷云”、“毒云”等等。其中除了写自然之云外,多是寄托了诗人的主观情志和审美体悟,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和心境的载体。“月”是万千诗人们钟爱的意象,佩兰也不例外,“新月”、“江月”、“秋月”、“波月”、“满月”、“圆月”、“弦月”、“凉月”、“残月”、“孤月”、“宝月”等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月儿亘古长存、普天同辉,以其永恒的阴晴圆缺和周而复始触动着诗人们的心灵,诗人善于借助明月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佩兰诗歌中的“云”、“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内涵:
(一)描绘自然形态
佩兰诗歌中用大量的自然云意象,如《石钟山夜泊》“疏雨挂不断,墨云垂几重。”上句中写雨势刚起,疏而不密而有着“挂不断”的连续性,“墨云”写了云气色彩的浓重和云势的压抑,昭示着大雨即将来临,和上句中的“疏雨挂不断”相照应,描绘了一幅山雨即来的泊舟情势图。再看无雨的天气:“玉泉云一片,山色入微光。”(《白云泉》)天气晴好,白云明晰,云映入泉,虚实难辨,夕阳微照,山色迷人,面对如此景色,也难怪诗人目不暇接了。又如《送徐铎愚归潖洲》“江云随鸟没,塔影向人浮。”诗中写行于江上,塔影倒入江中迎着行舟而来,江云似乎随鸟而没,实际上暗示了诗人的舟行速度之快。诗中视角的转换和动静的结合饶有情致。还有如《寄怀屈翁山客雁门》“遥望赫连台,云气如牛羊”、《石门归舟》“白云迟鸟度,黄叶近人流”《宿敏公灵洲精舍》、“隔钟溪水定,迟月岛云开”《?》 等都描绘了自然之云的情态和景象。
佩兰虽科举不第,但因此得以观赏沿途的风光,写下了许多画面优美的诗篇。“月”是诗人经常用到的意象,试看《石门归舟》一诗,
断壁空江下,斜阳独客舟。白云迟鸟度,黄叶近人流。出浦连鱼汕,回风即戍楼。暮潮闻水激,初见月如钩。
诗人选摄“断壁”、“空江”、“斜阳”、“白云”、“鸟”、“黄叶”、“风”、“暮潮”、钩“月”、“客舟”、“人”、“鱼汕”、“戍楼”等自然的、人生的意象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暮潮归舟图。诗中先用旁观的视角,将诗人的“客舟”置于“断壁空江”的广阔背景下,再经过转换将视角落到诗人身上,通过诗人的眼睛将一系列的意象摄入全诗。诗中钩“月”的含义也是非常丰富的,首先描绘的是月之形如钩,其次钩月暗示着时令节气,再有便是水月相映。全诗有高低对比,有远近映衬,有颜色的对比,有动静的结合,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又如“风同明月满,天入大江流”(《扬子江夜行》)风吹动江水的波痕将倒映在江面的月一下子填满了,天空随着江水奔流向远方。诗中选取广阔的画面、雄伟的意象入诗,是佩兰诗歌“雄直”之气的有力证明。佩兰诗歌中直接以月为题的诗歌就有很多,如“风定始见月,夜深寒渐稀”(《寒月》)、“分明天上镜,一半不曾磨”(《新月》)、“令节明明月,高天处处秋”(《湖屿八月十五夜月》)、“好月秋难得,中天首重搔”(《十七夜月》)、“露滴连珠圆,月吐百宝光”(《答吴承云》)等,诗人没有刻意用文字来修饰月亮,但是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可体可感。
(二)表达诗人的思念、不舍之情感
佩兰一生待人真诚,轻金重义,“我生朋友以为命” 为其待友最好的证明。赋诗离别、遥寄思念在佩兰的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人不一处,云、月可共,诗中之“云”、“月”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思念情感。如《送张南士归四明》“白云持几片,期与故人同。”诗中“白云”意象既是表达诗人期与友人相离不相忘之情感,又通过对友人品行的肯定来宽慰友人的境遇,表达与友人怀才不遇的同病相怜之感。《东流夜雨》“反思前夜月,怀友对龙眠。”此为诗人行旅途中所作。诗人途中遇雨,看不见月亮,所以想起“前夜月”下自己与友人相伴的场景,思从中来。又因下雨无月,诗人不能寄思于月而愈发地思念友人。
云外直看孤鸟度,日边还有几人来?(《送严藕渔予假南还,次原韵》(其二))才喜君来君又去,有谁共对白云间。(《送徐虹亭太史归松陵》(其五))
锦石山头片月明,羚羊峡口乌猿叫。(《送李镜月之端州》)
移船好似风吹树,别梦应知月到床。(《送毛中庵归香山》)
前两首写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昔日可以与友人共度云间,宴集吟诵,赋诗题画。如今诗人以“孤鸟”喻友人离自己而去,诗人又何尝不是一只“孤鸟”呢?所以形单影只的诗人无奈地感叹“日边还有几人来”?“有谁共对白云间”?诗中用“云”意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后自怜自伤的情绪和对友人无尽的思念和不舍。后两首诗用的是“月”意象,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与诗人的情感相契合,成为诗人寄托离别之思的载体,诗中用“月”意象将山石、猿叫、船、风、别梦等基调悲伤的离别意象贯穿起来,表达诗人离别相思的伤感情绪,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云”意象还有如“孤雁声何切,闲云去不知”(《送离公归罗浮石洞》)、“故人别我去,西指苍梧云”(《送何不偕之桂林》)、“不堪连夜雨,相隔半城云。”(《送李苍水北上》)等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情感。诗人寄思明月,怀念友人,也思念家人,如《十五夜月》(其二):
豁落天何所,千山影尽稀。对来双眼醒,寒入一心微。列宿涵光满,栖乌绝夜飞。城南有戍妇,明镜盼人归。
诗中不着一“月”,却处处有月。月辉照得千山留影,明亮的月光配着闪亮的星光让诗人睡意顿消,双眼苏醒。前面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诗人抒发情感蓄势,“城南有戍妇,明镜盼人归”,诗人说城南的戍妇盼着远人归去,实则是诗人自己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远在南方的亲人,十五为月圆之时,但是诗人却独自一人,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团圆,诗人的相思不言而喻。
(三)象征诗人的闲隐意趣
佩兰的一生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自三十岁到六十岁的三十年间,六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其大半人生都辗转于参加科举的途中,飘零孤苦,“客路原无定,浮云意若何?”(《癸亥元日》)心理受了不小的打击。“浮云富贵视苍狗,翟泉况复飞双鹅”(《题陈天池小影》)、“浮云事业了可见,白衣苍狗三时变”(《赠尚栎山》)诗人认识到世事变幻无常,功名富贵都如浮云一般容易流逝,“浮云谁不变?明月古来同”(《药臼》)、“波涛天地转,日月古今浮”(《分水龙王庙》)相比变化的浮云,只有明月亘古永恒。所以一向对仕途满怀憧憬的诗人,认识到这一道理后,淡化功名之心,寄心无欲无求却万古长存的明月,归隐的心态更为明显。其诗也一改早年“天公生成非小可,男儿富贵总由我”、“当射策对天子,安能踯躅坎壈悲途穷”渴求功名的面貌,变得冲淡平和。
闲隐的心态在几度落第后变得更为明晰,看他的诗:
北上既不就,东归应复然。文章难一第,辛苦易经年。古驿飞新叶,寒江落旧烟。山中有生计,且种白云田。(《东归》)
锦雉苍鹰落玉弓,荇丝菱叶自湖中。月明风起夜鱼上,铁笛船头一老翁。(《吴承云从白园来访予,湖屿盘桓旬日,相与唱和,得诗二十首》(其七))
前首写诗人在贫寒的生活状态下读书应试,孤独辛苦地辗转于遥远的路途,年复一年,江山景物似新又旧,文章却仍“难一第”,入仕之路走得尤为坎坷。所以诗人觉得不如归隐青山绿水之中,与白云相伴,种田以自足。这里的“白云”象征了诗人闲隐的心思,是诗人内心受挫后的皈依。也恰是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澄澈宁静、闲适恬淡风格的诗歌,与前期诗歌中的“雄直”风格相映成趣。后一首中描绘了闲居的惬意生活:有自己猎来的锦雉、苍鹰作食,有生长在水中的荇丝、菱叶可赏,明月升起之时,微风拂面,可听到老翁吹笛,见到鱼儿浮到水面之上,如此适意的生活,夫复何求?“月明”的宁静掩去了尘世的喧嚣、浮华的名利消失地不着一丝痕迹。
“云”意象又如《画叉》“坠云无鸟影,压壁有风知。予志存深隐,桃源谢耳斯。”诗人享受深隐生活的乐趣,与白云为伴,与石壁为伍,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样令人神往。《箬笠》“自笑常多挂,闲云一片情。”吴僧不仅制作箬笠的工艺好,他脸上所带的笑容可能是他箬笠受亲睐更重要的原因,流露出诗人对吴僧身处白云、无利无欲的自得之情的欣赏。《寄怀石翁》“衣全黄叶满,身与白云闲。”衣服穿多,黄叶落满,深秋来临,诗人与白云闲居于一处,盼望石翁能早日归来,与自己畅谈佛理和人生。“月”意象如《懒》“明月射帘随彻夜,落花填巷不知春。”诗人说自己天性为一懒人,只有闯进诗人生活的诗人才会关心,像明月射帘,诗人不会不知。但是“屋外”的一切任凭花开花落,诗人都一无所知,其谓“落花填巷不知春”。诗人用了夸张的说法即想表达诗人厌倦世俗的争名夺利,享受静月流光的闲适生活。又如《秋月》“听虫冥百念,终不断高吟。孤屿潮方起,南溪月已深。寺钟过水庙,霜叶覆沙禽。亦是人间夜,能关静者心。”诗中用虫叫声、潮水声和钟声等衬托明月流照的安静,如此空灵皎寂的诗境人间能得几回见?所以诗人说“能关静者心”,这样的情境才能让诗人静心,才是令诗人留恋的。
但是,在诗人的内心深处,闲隐只是落第后消极的自我宽慰,且他不喜田事,贫居屡空,生活难以维持,功名欲终是难以消解。所以,佩兰又萌生愤慨“男儿可怜虫,志气不得申”(《送邵横庵入秦》)、“君胡与予长贱贫?呜呼,我曹岂得长贱贫”(《柬林沂泽》)依然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金台吟》)白云虽是诗人闲隐生活中的伴侣,但是云体无定,终究还是难诉愁肠,空留下诗人的孤单和寂寞。
(四)寓示了诗人思想中的道蕴佛理
佩兰好道家之学,“我初读书嗜庄列”,他与道教张妙升、天太子等道士皆有交往。佩兰不仅好道家之学,晚年又入迷道教,“天人怪我痴,谪向人间世。青年不自宝,白发忽相继。垂老投道宫,叩额谒上帝。”(《冲虚观》)
又据《楚庭稗珠录》记载,佩兰曾经出家为僧,后又自号“二楞居士”,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佩兰在《复潘稼堂书》中说:“佩兰少慕清净,喜奉佛,凡方外无不与交。”又列举古时儒士与修佛修道之人交往之例:“窃见古人如陶靖节之于慧远,韩昌黎之于大颠,苏子瞻之于参廖,黄山谷之于黄龙晦堂,张无尽之于兜率,皆彼此往来,不废文字。” 佩兰的一生结交了很多佛教中人,如长寿寺大汕,法性寺愿光、达津,丹霞山别传寺澹归,灵洲宝陀寺敏言,大通寺成鹫,海幢寺阿字,罗浮山石洞离幻,罗浮山华首台尘异等等。佩兰还领悟出儒佛相通之处:“佛言慈悲,即吾儒之仁也;言喜舍,即吾儒之义也;言持戒,即吾儒之礼也;言定慧,即吾儒之智也、信也。故尝谓佛之道与吾儒合。” 到了晚年,佩兰更加嗜佛,汤右曾在《送梁药亭归南海》中说“《楞伽》一本学士院,晚入不看前阶砖。” 即为佩兰在翰林馆期间痴迷佛理的状态。他的诗作中,不时地流露一些佛教思想,如,“浮云在天复堕地,富贵人生等闲事”(《赠叶犹龙金吾》)、“寂寞袈裟惟半幅,繁华天地已微尘”(《曹溪》)、“曹溪学者吾师僧,梵夹贝叶书秋蝇。清净于此得法喜,繁华不涉而谁憎”(《又叠》)等。儒家的入世思想和佛道的出世思想在诗人身上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佛教的“四大皆空”和道家的“清净无为”为仕途失意的诗人消除了一些烦恼。如:
入寺礼金磬,逢僧问玉环。猿鸣竟长峡,鸟影度前山。断壑飞泉下,归云落照间。立来苔藓壁,衣染几重斑。(《飞来寺》)
佳节空斋不点灯,金钱欲买实无能。明明如月琉璃下,谁似兰湖一个僧?(《兰湖大师以灯夕诗见贻,次韵奉答》(其一))
前首诗中用了寺、僧、金磬、玉环(即莲花)及寺院周围的猿鸣、鸟影、长峡、前山、断壑、飞泉、归云、落日、苔藓、衣等一系列的意象从视觉到听觉到触觉,由远及近,从高到低进行组合,让诗歌充满玄妙空灵的意味,流露出诗人幽独清宁的心境。诗人经历了用世的孤寂漂泊后就像“归云”一样,找到了心灵的依托之处。第二首诗中写到了僧人生活贫苦窘迫,连用来照明的灯烛都无钱购买。实际上,这里虽说的是兰湖僧人的生活,但也是诗人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映,“其居乡也,屡空晏如,十旬九食。范丹困窭,釜欲生鱼;虞玩清贫,履皆断革。” 即为诗人生活的写照。虽然清贫地连灯烛都无力购买,但是有晶莹剔透的明月不分贫富贵贱而普辉世间,让诗人尤其欣喜。诗人说“谁似兰湖一个僧?”诗人看淡了富贵,将僧人和自己都自比拥有明月般的品格,外界的烦扰差距已不能打破诗人内心如月般的平静。
又如《苍梧杂咏》“雾结黄金鼎,云升太乙炉。”诗中的“黄金鼎”和“太乙炉”皆是与道家相关的物象,这里的“云”自然是浸染了道家思想的意象,诗人是将功名富贵之心转移到这类具有个体生命特征的事物上,以求慰藉。《送契如上人之桂林》“禅心亦何寄?孤月夜相亲。”诗人直表自己的禅心无处寄,只有托予与自己一样形单影只的“孤月”。这里的月亮还是诗人情感的传递者,诗人希望月亮将自己的思念与不舍带给僧友。还有如“善动无如水,能孤即是云”(《自饶阳过鄱湖口号》)、“浮云向虚空,东西易交失”(《赠中州和尚》)、“观空始觉云无影,习静方知性是真”(《送严藕渔予假南还,次原韵》)、“孤月照相寂,寸心言共微”(《丰湖留别罗颢甫》)、“宝月流群象,龛花结静禅”(《寄怀石翁》)、“秋来明月天河迥,自觉观心午夜真”(《次韵答朱甸安》)等中的浮云、孤云、孤月、宝月等都超越了自然的实相,是诗人渴望通过禅佛道学观空世间万物心境的反映。
二、“龙凤”、“麒麟”意象
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天人合一”,因此古人视之“龙凤”、“麒麟”等神物亦如人一样,为“天”之所生,它们有着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诗人以神物的美好形象比附己之品格与精神,是符合古代“天人合一”之观念的。诗歌中龙凤、麒麟等意象与诗人的人格是相互渗透的,它们蕴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志向,诗人喜欢以“龙凤”、“麒麟”喻己或喻人。
(一)自喻
龙、凤、麟、龟是我国古代象征祥瑞的“四灵”,龙、凤凰、麒麟的形象体现了古人的“集美”思想,所以又常被用来比喻有高洁品性或有才能之人。佩兰思想上深受儒家经世致用的影响,生活上清贫尤甚,所以求取功名的仕途之路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但是诗人没有足够地幸运,终生数次落第,入仕之梦实现不了之时,诗人即用笔杆来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感。佩兰诗歌中的龙、麒麟意象常用来象征其非凡的政治理想,喻己之才华出众。如:
君为天骥为飞黄,虎脊龙文皆其亚。丈夫遇合自有时,看君刷秣腾天墀。予也还家钓沧海,蛟龙待上虹霓丝。(《留别魏禹平》)
钓丝万丈探大海,海底果见蛟龙曾。……上天若不予日月,下土终作迷民瞢。人生富贵各有命,玉皇仙籍原难登。(《又叠》)
呜呼!丈夫草泽无贵贱,一线乾坤眼前见。霸气徒悬黄葛丝,离支不续红云宴。君岂必为于越人?我岂必居南海滨?君不见地上行麒麟?(《送查韬荒归秀州》)
长安无复知名姓,白发如霜掩清镜。炼魄常时独道书,求心到处观僧定。有谁知我为何人,君独访我情最亲。只道在笯是鸾凤,岂知行地非麒麟。倾肝吐胆深相许,芭蕉夜雨灯前语……(《送樊昆来太史主试还朝》)
前两首诗人以“蛟龙”意象自喻,表现自身仕途不得志,第一首中将友人与自己的境况作比,期待自己能够遇到知音。第二首中诗人虽自比蛟龙,但带有明显的失落情绪,对自己的仕途比较失望,甚至有些许的自暴自弃的意味,“人生富贵各有命,玉皇仙籍原难登”。后两首中诗人以“麒麟”自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愁苦。第三首中诗人感慨友人和自己的不顺遭遇,诗人表现出强烈的为自己与友人的处境鸣不平的情感,诗人为友人、为自己连用三个语气强烈的反问,自喻“麒麟”,表达自己对仕途的苦苦追寻而难觅知音的愤愤不平情感。最后一首中诗人说自己“麒麟”行地,意为怀才不遇,不得其位,而此时不为人“知名姓”的诗人遇到友人“君独访我情最亲”,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看重自己的感激。
以上几首诗中诗人以龙、麒麟意象自喻自己的品性、怀抱和才能,希望能遇到知音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当朝的重用。每当诗人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破灭的时候,潜藏在诗人精神世界中的龙、麒麟便会腾跃而出,如“天骥不与凡马同,神龙岂是泥淖中?明堂古来重梁栋,宗庙谁不求钟鏞?”(《送方葆羽归桐城,兼柬其尊公依岩》)“即看鸿鹄摩入云,岂有麒麟行在地。”(《寿李慧庵》)诗中的“龙”和“麒麟”意象都是诗人以此自喻,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生动化、具体化,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和期待遇到知音赏识的情感。
(二)喻人
佩兰用龙凤、麒麟意象来自喻,也用来喻人,诗人经常用龙凤、麒麟意象比喻有杰出的才能和高洁的品德的友人。诗人在寄赠友人诗歌或送别友人时,龙凤、麒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借以象征友人的高尚品格,如:
神龙戏兰池,夭矫凌太清。凤凰巢丹山,先后相和鸣。(《寄怀王阮亭祭酒》)
夫君九霄一鸾凤,下界梦泽无神鹰。(《送史蕉饮太史归维扬,用顾书宣编修原韵》)
郊迎父老遮马拜,惊叹天上欻麒麟。(《骢马行送任希庵视长芦鹾政》)
第一首中诗人用“神龙”、“凤凰”来喻友人的高洁胸怀和非凡的气度,即诗人在后文中所说“胸臆照冰雪,气谊排沧溟”。佩兰在诗中回忆与友人一见如故之情景,夸赞友人的诗文让自己废寝忘食,最后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相隔遥远、长时不得见的思念情感,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第二首诗为佩兰赐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吉士后乞假南还后居于仙湖时期所作。诗人喻史蕉饮太史为“九霄一鸾凤”,对太史能够造访自己于闲居的湖屿感到意外和感激。诗人尤为欣喜,陪伴友人坐船游湖、对灯夜读、吟诗对颂,对于诗人的即将离去表达出不舍,诗人并以金石作比,希望自己与友人的情谊能如金石般经久不变。最后一首诗为送友人任职,“麒麟”意象用来喻友人的卓越才能和将来可能建立的卓越功业。诗人在为友人高兴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境遇作对比,友人风光地去上任官职,但是自己却“予亦寻归白板船,江洲且饱莼鲈饭”(《骢马行送任希庵视长芦鹾政》),抱负不得实现,诗中隐隐表达了诗人的失落情感。三首诗中诗人分别以龙、凤、麒麟喻友人的才能和品质。
另外,佩兰诗中“凤凰”还被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用来比喻爱情美满、夫妻和睦,如:
夜疑牛女会,人作凤凰飞。(《赠何小弇新婚》)
凤凰相和鸣,鸳鸯托俦侣。(《赠王易箕新婚》)
诗人以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凤凰的和鸣和鸳鸯的双宿双飞比喻友人新婚的高兴和得意,后文更以“百年浑若此,长为对芳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夫妇的祝福。
“麒麟”还被用来象征友人的功业和荣誉,如:
燉煌郡上绝烽火,麒麟殿中耀黼黻。(《赠叶犹龙金吾》)
往日麒麟殿,声名动五侯。(《送邓将军归剑舟》)
符玺帝王前代见,麒麟功业此时遭。(《赠某参军》)
“麒麟殿”是表彰功臣的地方,汉有置“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置曾图、霍光等十位功臣的画像于阁上,以表其功绩。诗中诗人用“麒麟殿”表明友人的声名、成就和功业,作为赠别、送别之辞。
三、“白发”、“灯”意象
“白发”和“灯”意象是佩兰诗歌中使用的尤为普遍的两个意象。白发意味着年华的衰老,生命的流逝,但乐生恶死乃人之本性,面对这一自然的生理现象,人们依然为之恐惧,尤其给多愁善感的文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忧愁。同样,灯与古代文人是密不可分的,对灯读书,临灯思考,以灯为伴,灯见证了文人们夜晚的生活状态。从审美的角度看,佩兰诗歌中的“白发”和“灯”意象都带有悲愁的色彩,是诗人的抒情媒介,寄托着诗人独特的人生体悟。通过这两种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以下几种情感:
(一)悲愁
佩兰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求取功名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头生白发,青春不再,诗人的政治理想却没有实现,因此而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不我待之感伤情绪。黑夜的来临代表一天即将逝去,而时光一天天的消逝同时象征着生命的逝去,灯本是为黑夜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使者,但是当诗人对灯而处时,却更易触发诗人面对时光逝去、事业未成的悲愁情感。“白发”和“灯”意象主要从年华逝去和壮志未酬两个层次表达了诗人的悲愁情绪。
看他的两首诗:
镜里悲衰发,人前认老夫。传闻有句漏,此地即仙都。雾结黄金鼎,云升太乙炉。去求丹熟药,能授一丸无?(《苍梧杂咏》(其六))
细草寒沙外,船头返照余。客心惊物换,江气似春初。棋局消残夜,灯花报小除。不因良友共,岁晏转愁予。(《江上小除同屈鹅潭》)
第一首中诗人面对镜中的“衰发”产生了深沉的年迈之悲,所以用“衰发”引起全诗,接着便是诗人希望能向仙人求取一丸不老之药来化解自己对生命逝去的忧虑。时因诗人仍壮志未酬,个人的存在价值仍未得到实现,诗人还希望能“愿借云雷手,乘时济险屯”(《苍梧杂咏》(其十一)),所以白发增添了诗人的愁绪和无奈。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一年将尽,诗人漂泊于异地舟上之情景。“灯花报小除”点明了时间,年复一年,诗人的境况未有转好,徒留时光消逝,功业未建的落寞和悲叹。诗人说幸好有好友的陪伴,不然“岁晏转愁予”,实际上,即使有好友的陪伴,诗人也还是“客心惊物换”。诗人“惊物换”,觉得周围的事物都已发生变化,自己除了空长年龄外,境况却没有改变,理想也未实现,只剩下日复一日不断增添的愁思了。
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另如《送史蕉饮太史归维扬,用顾书宣编修原韵》“南归以来今七载,丝发如雪头颅赠。”此为诗人登科乞假南归后的第七年所作,时年佩兰六十八岁,已是一个满头霜鬓的老翁。虽然之前能够登第入翰林院供职,但是官场的明争暗斗却似乎与诗人想象中的有点不太一致,所以不到一年诗人便乞假南归。然而,一直以来志向怀抱和家境的贫窘,让诗人愁绪万千,功名心始终没有完全消退,光阴流走,白发愈赠,时不我待,所以诗人在七十四岁时仍复北上,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北上途中作《韶阳江行》“白头未曾忘报国,黄天焉肯滞斯人!”诗人已是七十四岁的白发老翁,心里报国志向仍如此强烈,仕途的坎坷,让诗人慨叹上天为何如此地捉弄一个有志者,终于,值翌年玄烨五十寿辰,诏令长期在外的庶吉士回京供职,诗人心生希望,觉得自己得到重用的时机到来了。又如《舟发阊水至饶阳道中作》(其八):
苦被浮名遣,蹉跎又一时。往来空自笑,前后不堪思。独夜灯相吊,还山鹤定疑。菊花天气好,最忆是东篱。
时年佩兰三十一岁,此为佩兰乡试夺解元后第一次会试落第,于南归途中所作。科考下第对自信中带着些许自负的诗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独夜灯相吊,还山鹤定疑”,诗人对灯静思,反思自己为了考取功名,蹉跎了时光,却未如愿,认为自己“苦被浮名遣”。诗人甚至对自己的出处进退产生了犹豫和矛盾:“前途犹未止,一过一徘徊”(《舟发阊水至饶阳道中作》(其一))、“往来空自笑,前后不堪思”,认为应该学习陶渊明,隐逸于东篱之下。然而,这只是诗人科考受挫后的自我宽慰的心理,并不是真的将用世之心放下了,落第后的失落与愁苦溢于诗里行间。再有如“长安无复知名姓,白发如霜掩清镜”(《送樊昆来太史主试还朝》)、“白发渐生容易老,青山长在未应穷”(《冬至岑霍山、吴承云、周大樽过六莹堂,分赋》)、“长贫只合青山老,多病徒惊白发催”(《至日》)等都表达了诗人的老迈之悲。
(二)思念
“白发”和“灯”意象还寄予了诗人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佩兰性情直率,重义轻金,并且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消耗在科考的路途上,仕途多舛,漂泊异地,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很容易被触发。如《人日》:
春气今朝暖渐增,湖头已泻腊前冰。学簪彩胜怜娇女,拟荐辛盘待好朋。白发只当寻暇日,青山谁与策孤藤?难忘送老书千卷,入夜殷勤自剔灯。
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有头带彩胜、登高赋诗的习俗。新的一年来临,天气转暖,冰雪渐融。诗人将彩胜带在女儿的头上,要是此时朋友也能在自己的身边,岂不快哉!时年佩兰已是六十九岁的白发老翁,素重友谊的诗人希望朋友能与自己宴集唱和。整首诗的旋律便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情感,希望能够与友人共聚一处,登高赋诗,“白发”给人以迟暮之感,让人体会到相聚次数渐少,夜深之时,诗人还对灯夜读朋友所赠之书,不忍入眠,其情可感。
佩兰的诗歌中“白发”和“灯”意象经常用来表达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如:
好月在得水,佳人应念兹。常疑对深夜,不信别多时。楚橘落襟袖,吴霜飞鬓丝。思归学朱鸟,栖向最南枝。(《江上寄王东村》)
无日不同文酒会,城南观察最相亲。寻常夜语深灯焰,离别如何不怆神。(《送袁休庵归昭江》(其三))
前一首为诗人会试落第后返粤途中作。“好月在得水,佳人应念兹”,诗人素重友情,认为分离开的朋友应该彼此思念,不忘情谊,谓月、水互映才能相得益彰,一方面是说友人真正了解自己,看重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作为“千里马”却未遇“伯乐”而惋惜,实则还是受落第后失落情绪的表现。诗人不认为自己与友人已经分别了很长时间,而是感觉友人时常相伴在身边,不曾离去。“楚橘落襟袖,吴霜飞鬓丝。思归学朱鸟,栖向最南枝”,诗人接着向友人倾诉,“吴霜”喻白发,诗人把时光消耗在求取功名之上,却空有一腔雄心壮志却未能如愿以偿,情绪低落,只能返乡学朱鸟,回到自己家乡的一片小天地中去。诗人科举受挫,心理受了不小的打击,只能从朋友处寻找些许安慰。后一首为诗人送别友人之作。诗人直抒情谊,回忆自己与友人相处时光中在城南宴集唱和,对友人的即将离去尤为不舍。“寻常夜语深灯焰,离别如何不怆神”诗人想起自己与友人时常对灯夜语多时,如今只剩下诗人独对灯烛,心中的思念与不舍可想而知,令人感受到离别是何等的令诗人悲伤。
还有如“对弈常中夜,吟诗到白头。”(《送邓将军归剑舟》)、“天下几人数十年,一路相知成白首?”(《赠尚栎山》)、“倾肝吐胆深相许,芭蕉夜雨灯前语。”(《送樊昆来太史主试还朝》)、“独把一杯灯下酌,夜深还喜故人同。”(《冬至岑霍山、吴承云、周大樽过六莹堂,分赋》)、“一幅藤笺写素词,雁堂灯影伴相思。”(《徐紫凝和予十九秋诗,题二截句于句尾见贻,次韵答之》)等诗中,诗人或希望能与友人博弈吟诗、相知到老,或与友人对灯夜语、互诉衷肠,或喜与故人临灯夜酌,又或独对灯影、思念友人。“我生朋友以为命”,佩兰的诗作中提及家人的诗作少之又少,但是有大量与友人酬赠唱答的诗,朋友在诗人的心目中或比其家人更为重要。
(三)孤苦
“白发”、“灯”两种意象还易勾起诗人的孤独之思,这两个意象所营造的幽冷孤峭的情感氛围与凄清愁苦融合到一起,表现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寂寞。如:
佳节仍为客,长空月一轮。望中玄兔影,天外白头人。浩荡浮寒水,纤微见玉尘。九重丹禁地,滴滴露华新。(《十五夜月》(其一))
年年守岁居湖屋,今日征途忆故园。永夜波涛浮一叶,几声爆竹听孤村。无言伴我惟灯影,有梦牵人是枕痕。不久又行江北路,日中骑马到黄昏。(《除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之时,客居异地的文人愈发思念家乡和亲人,飘零孤苦的悲伤情感在节日之时也显得更为强烈。前一首诗为中秋团圆之时,诗人“佳节仍为客”,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只能将自己的深深思念寄予长空中的一轮明月,希望它把自己的相思诉予家人。千古同一月,但是诗人却已是“天外白头人”,年华逝去、功名未成、飘泊异地、思念亲人,内心凄苦到了极点,因此也引发了诗人希望求取一丸丹药,留住年华的想法。后一首为诗人七十四岁最后一次北上途中所作,时值除夕,本是家人团圆守岁之时,但是诗人却客于征途,年迈的诗人不由心生孤苦。“永夜波涛浮一叶,几声爆竹听孤村”,值此团圆佳节,只有诗人的一只孤船还漂行于波涛之上,因此远处稀疏的爆竹声让诗人听得尤为清楚,这几声爆竹的热闹恰恰衬托了江面上的冷清,孤独的诗人又何尝不像一片孤零的树叶飘浮在黑夜中的波涛之上呢?下面诗人在这幅凄凉的画面上又添加了幽冷一笔:“无言伴我惟灯影,有梦牵人是枕痕”。此句将镜头从一个偌大江面上漂浮着一叶孤舟的远景拉到了舟中的近景,年年与家人团圆在一起的诗人如今只有舟中的一线“灯影”相伴,这里的“灯影”将诗人的情绪凝结到了一起,将诗人的孤苦漂泊渲染到了极点,似乎即将崩溃,“有梦牵人是枕痕”,惟有在梦中诗人才能与亲人相见,诗人泪湿枕巾,情绪宣泄后又回归平静继续踏上北上的征途。
又如“天风非所料,人力尽堪求。竟日闻柔橹,长江转逆流。助吟劳蟋蟀,催客恨钩辀。怪得歌河满,教人易白头。”(《橹声》)诗人客行途中遇风,逆水行舟,尤为难进,遇上这种恶劣的旅途环境,情绪本就不好。加之蟋蟀的悲吟和鹧鸪的鸣叫,让诗人更加地孤苦悲伤和思念家乡。“怪得歌河满,教人易白头”,白发能够引发诗人的愁苦,反之,悲愁亦能让诗人白头,基调悲伤的何满子歌,让本来就被孤苦悲愁情绪笼罩着的诗人显得更加憔悴。再看以下两诗:
青灯抱孤影,耿耿向床头。衡汉四天寂,草堂今夜秋。真能开病眼,莫更照深愁。颇怪风惊树,寒霜满地流。(《秋灯》)
夕阳未投湖,秋气已入屋。微风上斋阁,疏雨落庭竹。默坐共无言,持灯照幽独。(《夜雨偶作》)
两首诗中选用的是“青灯”、“孤影”、“病眼”、“风”、“树”、“寒霜”、“夕阳”、“秋气”、“疏雨”、“灯”等一系列色彩黯淡、孤峻冷峭的意象,并且在前一首诗中用“青灯”意象领起全诗的情感基调“深愁”,后一首中用“灯”意象总结全诗的情绪“幽独”,通过“灯”意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和其内心潜在的深沉的孤独感已了然于读者眼前。再如“白头在天涯,逢秋向西风”(《赠朱彦则》(其三))、“客心禁夜永,灯火照依依”(《村灯》)、“人家灯火围儿女,门外乌栖奈尔何!”(《台庄夜泊》)等都是孤苦情感的表现。
(四)闲适
“兴亡交替之秋,儒士不得志于时者,多逃于佛老二氏” ,佩兰的青年时期基本处于避乱的状态,隐于山间,明哲保身。中暮年时期的佩兰几次科考,均以落第告终,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佩兰在仕途失意之时又尤为向往陶渊明和王维晚年闲适的隐逸生活。佩兰与释教自有渊源,据《楚庭稗珠录》记载,佩兰曾出家为僧,后又自号二楞居士,晚年嗜佛更是到了入迷的地步。其又好道家之学,对道家哲学思想和道教都饶有兴趣。佛老的“出世”思想对于仕途失意的佩兰来说即为一剂安慰的良药,佛教的“四大皆空”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让诗人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让诗人向往自由自在,闲适安稳的生活。
“白发”和“灯”是佩兰诗歌中经常用来表现安然闲适生活的两个意象,看以下“白发”意象的诗歌:
梅花十里黄村路,花候谁能更掩关?满地月明怜昨夜,一天寒色在前山。冰融野壑崖前折,僧立溪桥影自闲。拟欲置身茅屋里,白头相对不知还。(《黄村探梅》)
即今学道芟郛郭,大笑枯禅守寂寞。证心久在《楞严经》,起舞何妨乾闼乐。嗟余岁月徒蹉跎,白头始自称维摩。……他日天涯忆故人,结屋罗浮最深处。(《赠尚栎山》)
前首诗中诗人探梅悟性,面对如此美好的梅花和景色,加上溪桥上僧人悠闲自在的身影,诗人顿悟自己为何不“置身茅屋里,白头相对不知还”。诗中“白头”明诗人之志,闲适宁静的生活才应该是诗人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应该因世俗徒增烦恼。第二首诗中佩兰对友明志,嗟叹自己为世俗蹉跎了大部分的时光,年迈的诗人受着病痛的折磨,礼佛也更加虔诚:“白头始自称维摩”。诗人认为早该归心佛道,守禅悟道,遗憾自己到白头之时才看清自己的心志。因此诗人要“结屋罗浮最深处”,体会禅理,悟道玄机,过恬淡闲适的生活。
“灯”与佛理禅趣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认为灯能驱除社会和人心中的黑暗,显扬人性真善美,而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同时灯也象征着佛性的延续和佛理的长存:“佛家认为绝对真空的如来法界是难与言说的,即无言说相,无文字相,佛家常于语言之外立象征比喻,而通常的比喻即是灯” 。佩兰诗歌中诗与禅相互渗透,诗中的“灯”意象象征着静谧和安详,蕴含着闲适的内涵:
远近随登眺,酸风不射眸。一痕分大海,片席接西畴。意蕊前朝发,心灯昨夜求。与谁轩骑动,还向此中留。(《长寿寺十咏》(其四))
听钟知寺近,往往白云封。屡欲寻方丈,无因信短筇。寒梅开腊雪,危石立孤峰。转忆栖心夜,禅灯彻几重。(《寄一公》)
腊残贫更甚,莫叹苦难禁。清磬一声了,孤灯长夜深。近来何所得,春事又相寻。若问宗居士,柴关共此心。(《柬兰湖心公》)
佩兰喜奉佛,一生与佛教中人如长寿寺大汕、法性寺心公、远公等交往甚多。佛禅认为只有超越了世俗对功利的追求,“四大皆空”,人才能悟出惬意闲适的生活意趣。而普通的日常生活是悟禅的依据,所以诗人善于从日常景物和生活中体悟禅机理趣,如第一首诗中“意蕊前朝发,心灯昨夜求”,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眼中都蕴含着禅味;第二首诗中白云封寺,寒梅傲雪,危石立峰既是对环境和景物的描绘又似是一公品格的象征;第三首中诗人不叹腊残贫甚之苦,如僧居一般,邀心公“柴关共此心”,诗人与友人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以上三首诗都与佛禅有关,诗中分别借“心灯”、“禅灯”、“孤灯”这三个蕴含佛理的意象流露了诗人注重生活,崇尚自然的意趣,将日常生活中景与诗人之心融为一体,描绘了诗人惬意自由、宁静诗意的闲适生活。
又如“群仙天际笑抗手,谓我白头入山晚”(《登罗浮诸峰,寄钱蔗山明府》)、“自笑萧萧白发人,住山无计不知贫”(《次韵答朱甸安》)、“白头枕着红叶蓑,浮沉天地奈我何?”(《渔父词》)诗人不再为慨叹因时光流逝而徒增的白发,而是及时享受惬意的生活。诗人心性解脱之后,内心十分舒适,超越了世俗的烦扰,享受山中虽然清贫但是闲适的生活。还有如“远书裁寄隔江僧,昨夜秋堂共一灯”(《吴承云从白园来访予,湖屿盘桓旬日,相与唱和,得诗二十首》)、“对来语默似真僧,入夜谁能记点灯?”(《送吴诸樊白岁归金茅》)、“酒迟深话满,灯吐一心微”(《南归道出潞河,金丝五出送,流连信宿。于其还,自都门赋此志别》)等,灯下的诗人内心安闲,平和满足,诗中充满了孤寂幽远的禅意味,达到了诗境和禅境的统一。
梁佩兰诗歌意象的审美特点及成因
一、梁诗意象的审美特点
(一)地域特点
广东地区气候温和,濒海临山,地理空间相对独立于中原地区,天然资源富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既封闭又开放的文化特质不断地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创作。古代中原人一向惧怕岭南之瘴病毒雾,百蛮聚集,但诗人生活时代的岭南显然和人们认识中的有所不一,“岭南春色早,十月已梅花”(《送人还楚》)、“况有梅花照行路,岭南十月已成春”(《送沈度汪太史归苕上》)、“篱菊未残梅已吐,岭南十月似阳春”(《送徐虹亭太史归松陵》),诗人为家乡的温润气候所陶醉,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生为岭南人的自豪,有意将自己所代表的岭南个性与中原人之气质相区别,“仆本岭海士,读书向罗浮”(《赠高澹人学士》)。他乡即使再值得留恋,诗人的心情也会因返乡而显得甚为欢悦,“送我返南海,知我登罗浮”(《将归南海留别广陵卓子任、张印宣、萧征义诸子》),时刻不忘自己为岭海之士。
诗人更是不吝笔墨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名胜景物,以《黄匏斋夫子喜南方物产,属林生石床绘草木禽鱼画册,命作长歌》为例,诗人将许多岭南风物纳入诗中,山有罗浮四百峰,水有鹅溪飞游丝,花有茉莉芙蓉、马缨佛桑,亦有朱明洞、越王台、荔枝龙眼、怪石蜡刻、珊瑚美人蕉、蝴蝶鹦鹉和鹧鸪、金蛰紫贝和神螺,由此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物姿竞茂的美丽图画,表达了诗人由衷热爱家乡名物的情感。单篇如《谒南海神庙》、《南海神庙古木棉花歌》、《羚羊峡》、《望罗浮》、《白云泉》、《南海探梅》、《珠江候月》等将岭南的景、物寓于诗中,呈现出岭南风物和生活的异样姿态与色彩,诗中的岭南韵味是如中原地区等其他地方的诗歌所无法表达的。诗人将岭南名胜景观这类空间因素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创造相融合,表现出独特的岭南文化特色。
佩兰早期诗歌直接对岭南风物的关注较少,仅有的几篇如《雨中望峡》、《谒南海神庙》、《南海神庙铜鼓歌》、《南海神庙古木棉花歌》、《望罗浮》、《罗浮五色雀歌》等,比之于异地名胜古迹如《虎丘》、《漂母祠》、《聊城》、《景州》、《雄县》、《金陵》、《姑苏》、《楚中》、《咸阳》、《燕中》、《洛阳》、《邺中》、《蜀中》、《隋宫》等,记之尤少,推其原因,多为其经历所致。其后期诗歌中更多地涌现了以岭南风物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如上,“罗浮”在佩兰早期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