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凡事习惯在孩子做事之前示范解决问题的办法,较少给孩子自由和快乐探索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机会;或者习

如何教育写作业、做事磨蹭的孩子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好的习惯让你的学习效率加倍,好的习惯让你终身受益!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要吃水,就是要上厕所,10分钟的作业做了一个小时,而且正确率也不高。这说明这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
如何培养专注做事的习惯呢?&&
& 首先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入手。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孩子会累,容易走神。父母在家可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给予一定的鼓励(表扬、抚摩、亲吻),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做题目时要求孩子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到“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 二、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当孩子专注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打扰孩子,而应该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做完。因为孩子沉浸在他的兴趣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三、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训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
&父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对相应的事情产生厌烦,从而注意力更加不能集中。不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自己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 四、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个时间,让孩子选择他们西哈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让度,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能逐步提高,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 五、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注意习惯,不但要靠训练,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父母也尽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境,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习事半功倍,也让孩子终身受益!
所以,一个好的教育家一定要从孩子的根本出发,培养其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学会学习,然后才是把一些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孩子!
当你的孩子对一个方面失去兴趣,你就要试着换个角度,先让孩子知道这里面是多么的有趣,否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专业,还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挖掘其潜在的能力!&&&&&&&&
&&& 相关文章:
孩子爱磨蹭的原因
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
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比如吃饭,成人都会知道,不快点吃饭就凉了,吃完饭还有其他什么事,而孩子不会明白这许多,当然他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究竟有什么不好。
再如,大人们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幼儿园都不能迟到,而孩子则不然,爸爸妈妈上班和自己去幼儿园晚了,对他来讲都是无所谓的,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2.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
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3.注意力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
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4.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
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5.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6.缺乏安全感
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起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类孩子总是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爸爸妈妈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
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希望和爸爸妈妈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7.缺乏自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
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8.父母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
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
9.家长包办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
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他的。
10.与家长消极对抗
现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很少给孩子空闲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一件任务完成了,家长另一件任务又布置出来了,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额外的作业,额外的作业做完了还要练琴、画画,反正不能闲、不能玩。
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做事情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务也就越多。
怎样对待磨磨蹭蹭的孩子
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不少,给自己和家长带来不便,还耽误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何纠正孩子这一不良习惯呢?
一 、排除无关诱因,让孩子专心做事
一个小女孩在上学前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原因是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正在吃饭,窗前有只小鸟飞过,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画时,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一眼电视,留下半拉子图画磨蹭着不肯马上画好,其他的事也雷同。所以,女儿做事往往“战线”拉得很长,效果还不一定好。针对她这种坏习惯,家长就商量好,她做事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排除与当时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专心于她正在做的事情上,加快速度也保证质量,慢慢就养成了利索的好习惯。
二、 加强时间观念,培养孩子把握时间的能力
孩子磨磨蹭蹭,与他们没有时间观念有关。一个家长的女儿就是俗话说的那种“老虎紧追到脚跟,还要回头辨雌雄”的人,是个典型的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由于磨蹭,上学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对此,家长非常苦恼,下决心帮她改正。首先,应该帮她认识磨蹭给她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她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接着,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她监督妈妈有没有磨蹭现象,爸爸做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与父母一起制订了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女孩开始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主动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现在她会根据时间来调节做事速度,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迟到的现象几乎绝迹。
三、 启发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灵敏度,改变磨磨蹭蹭的现状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自然感受不到紧张气息。但是,孩子要长大,一个作风拖拉的人是无法在竞争社会立足的。对此,从小训练孩子主动把握现实的能力和智慧是根本。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生活的紧张气息,启发诱导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灵敏度,改变磨磨蹭蹭的现状。
一个男孩的父亲从儿子上幼儿园起,就有意识诱导他的竞争心理,让他经常和小伙伴展开竞赛:比速度、比勇敢、比仔细等等,让孩子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敏锐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在家,也常开展有益的亲子竞赛,通过胜负交替,锻炼了孩子的心智,也提高了灵敏度。现在,南海适应了这种节奏和习惯,很少有磨磨蹭蹭的情况。
四 、管放结合,让孩子经受必要的锻炼
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小女孩从小享受“全程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对成人的过分依赖。一旦要她自己做事时,她就四肢没力,手脚不灵了,凡事磨蹭着,等着你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家长也曾尝试从培养自理能力入手让她改变磨蹭的习惯,但都不了了之。比如:冬天穿衣,怕她受凉,奶奶赶紧去帮忙;吃饭太慢,爷爷怕饿着她,又破例喂她。这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成了一句空话。上学后,问题马上暴露了出来:在学校,她什么事情都比同学慢,吃饭慢、做作业慢,连考试、测验都无法按时完成。这才使我痛下决心,该她自己做的事绝不代劳过多,此为“放”的过程,让她在做的过程中,锻炼才干。同时,家长也下决心“管”,规定时间内不吃完饭,就坚决收拾掉餐桌,使得她下次进餐时必须抓紧时间。孩子做事遇到的困难,也不急着帮忙,只做必要的指导。父母还做通了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管放结合,让孩子经受必要的锻炼,早日摆脱磨磨蹭蹭的阴影。
五 、“反话正说”,让孩子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孩子很重视父母的评价,表扬鼓励总是能激励和打动孩子。
“反话正说”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孩子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前总是磨磨蹭蹭的,到很迟才入睡,睡得晚就影响第二天的早起……妈妈急得每天骂他一顿也没用。于是,妈妈想到儿子很爱听好话,就试着反话正说:“晓明大了1岁,懂事不少!用不着妈妈提醒,就上床睡觉了。”话音未落,儿子立马上床钻进被窝。第二天,又是表扬将他“催”上床。在其他事情上,这种办法效果都不错,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买小玩具和自制的奖状,孩子当然会非常惊喜和自豪,磨磨蹭蹭的现象越来越少,做什么事情都会信心十足。
六 、用自然教育法,让孩子尝到磨蹭的后果
“自然教育法”倡导:一个人应当承受他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也许是老年人行动相对迟缓的缘故,他们对孙子没有什么动作敏捷、做事爽利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磨磨蹭蹭的习惯。现在每天上学前最紧张的时候,他也快不起来。家长与老师取得联系后,可以让他品尝磨蹭的后果。早晨,不再像往常一样催促他,由着他慢吞吞地整书包、擦皮鞋,还“忙里偷闲”地看“奥特曼”图书……结果当然是迟到挨批评。回家后他肯定很难过,家长这是可以告诉他:“平时不迟到是因为有爸爸、妈妈在替你着急,催着你加油。现在,你长大了,要学会做事加快节奏,安排好时间,如果磨蹭习惯不改,还会造成更严重后果。”孩子吃了苦头,也尝到了抓紧时间的甜头,做事快多了。
行为方式决定行为能力,孩子磨磨蹭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非常困难。并且,生活上磨磨蹭蹭的坏习惯会迁延到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引起一系列后果。父母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从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提高做事效率,就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让孩子不再磨蹭的技巧
1) 帮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道理,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另外,与孩子一起讨论磨蹭的害处也必不可少,家长要明确向孩子指出磨蹭是有害终生的坏习惯,一个做事磨磨蹭蹭的人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这样的人不仅做事效率不高,而且还会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2) 多一些鼓励和奖赏
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一般的孩子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那么磨蹭,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须的。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
“你看你做的多快”,“做的真棒,加油啊”,
“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让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他才能够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比方说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磨蹭蹭的,不妨任由他去,不必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孩子如果真的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4) 不能责备打骂
当孩子做事磨蹭时,一些家长会表现得比较性急,加大嗓门冲孩子嚷,对孩子责备个不停,有的甚至打骂孩子。可是,许多时候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并起不了多少作用,孩子看上去暂时好像是被吓住了,做事的速度加快了一点,一旦事件平息之后,孩子照样磨蹭依旧。其实,对于孩子做事磨蹭,家长采用发脾气的办法是于事无补的,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较慢,可能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其中做得更快的要领,也可能是孩子已经养成了磨蹭的习惯,这时如果家长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会越发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变得更慢了。另外,对孩子采用过激的态度和行为还有可能造成他的逆反,孩子年龄虽小但也需要得到尊重,面对家长发脾气、责备和打骂,孩子的心理感觉一定不好,有时他就有可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或者干脆故意拖延时间来表示对家长的反抗。
5)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比如做作业磨蹭的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的多一些,玩的少一些,最好是一点都不要玩,在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经常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家长的一大堆作业还在那里等着,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还有画画、拉琴等许多事情需要孩子去完成,孩子心里很不情愿,但是父命难违,于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的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的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 [] 或 []
查看: 1542|回复: 14
分享两本书之一——《给孩子自由》小巫
在线时间 小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2 编辑
选自《给孩子自由》小巫/著你们家孩子脾气大吗
盛夏时节,佟阿姨经常带着Sam在花园里的水塘边上玩儿。Sam用小树枝搅水、用小桶盛水、用小铲子小勺子挖水,玩儿得不亦乐乎,往往衣服身上都湿透了,回家换了干衣服,再接着出去玩儿。花园中心有一只喷泉,每天上午、傍晚各开几个小时,Sam特别喜欢绕着喷泉奔跑、在喷泉里穿梭。
一次,Sam正在大闹水帘洞,旁边一位女孩子看的眼馋,也要参加,她的姥姥却制止她说,“咱们可不能学这玩儿法,这多脏啊!”说着抱着孩子赶紧离开。
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院子里有人把我们纵容Sam自由玩耍的做法称为“外国人玩儿法,咱中国人可不能学。”
佟阿姨对此撇撇嘴,说,“不就是多洗几件衣服吗?孩子的衣服搓两把就出来了,也不费什么事儿,干吗要阻止孩子玩儿呢?”
那位女孩子的姥姥曾经问过我,“你们家Sam脾气大吗?”
我说他很少发脾气。
姥姥对我抱怨,“我们家伊伊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哭闹,怎么哄都不行。你说这是怎么搞的!”
伊伊比Sam小两个月,基本上同步成长。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小姑娘,只是每次出来,都穿的花枝招展,被姥姥或者姥爷抱在怀里,寸步不离左右,也从来不允许她自由走动,更不允许她尽兴地玩儿。伊伊姥姥总说,“女孩子要规矩,不能那么疯疯癫癫的!”
伊伊9个多月就会说话,学会的第一组词语是“不……”——
姥姥问:“伊伊,别人家的玩具咱们动吗?”
伊伊摇着小手说,“不动。”
姥姥问:“伊伊,别人家吃的,咱们吃吗?”
伊伊摇着头回答,“不吃。”
姥姥得意地对我们这些旁观的家长说,“我们伊伊就是懂规矩!”
伊伊“不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几乎数不出来有什么允许她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在“不”字中长大的孩子,心灵受到的压抑太大了,无怪乎总爱发脾气。根据蒙特梭利,当孩子认知世界的需要遇到障碍,不能得到满足时,他的心理会出现紊乱,外部的表现就是发脾气。
像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伊伊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各种清规戒律之中,一天到晚听到的,都是“不”字(和“别”字):不许动!不能摸!不让玩!别跑!别跳!别叫!别出声!不可以碰!不要这样!等等,等等。现在立规矩的是家里的长辈,将来上了学,还有更多各种各样的《守则》和《规定》等着她,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权威性人士居高临下地对她发号施令,告诉她这是严禁的、那是不能做的。没有人会蹲下身来,跟她慢慢地讲道理,所有的规矩都是必须执行的,无可商议的。伊伊现在可以发脾气反抗(当然也没有多大用处),将来长大了,还是这么压抑,她可怎么发泄呢?
问家长们,为什么要给这么小的孩子立这么多规矩?他们会回答:哪儿能不管孩子啊!哪儿能由着他们的性儿乱来!那还不乱了套了!
在比较中西育儿手段时,有些中国家长十分武断地评判西方的育儿方式过分自由,甚至有人称之为“放羊”式教育,对此不屑一顾,并且把中国的孩子和外国的孩子做比较,说中国孩子更守纪律更听话更乖,从而得出中国的管教方式更好的结论。
表面上看,中国的孩子的确更加容易管理,外国的孩子的确更加散漫自由、个性更强、不愿意服从命令听指挥。但是如果以此证明中国传统管教式育儿手段更好,恐怕不够科学。
无论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其目的之一都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品行优良的公民。那么我们不妨比较以下中西方成年人的行为:在没有权威人士维持管理的情况下,是中国人更加自觉遵守纪律、自觉排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呢,还是西方人更加自觉?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德国人遇到红灯,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也会规规矩矩地等着绿灯。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之一,是唯恐马路两边的楼里有小孩子在向外张望,看到成年人的行为而去效仿,他们不能给孩子做出坏榜样来。
一位朋友在美国度假时,曾经在一个交通灯停电的路口观察到,虽然没有警察的指挥,所有的车辆都规规矩矩地停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按照全向停车标识 (all-way stop sign) 的规则,一排一排地按顺序走,左转弯的车辆避让直行和右转弯的车辆。朋友在那里看了十几分钟,直到电来了,交通灯恢复正常,没有发生任何危险和冲突。朋友对我讲这个故事时感叹道,“这要是在中国,早就挤成一团,水泄不通,谁也不让谁,谁也走不了。”
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中缺乏规矩?当然不是!我们从小就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特别严格的规章制度,就连小学上课,都要求我们遵守课堂纪律:手背后规规矩矩地坐着,不许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相比之下,美国的学校课堂要乱多了:孩子们可以随意喝水、上厕所、到讲台上拿纸巾擤鼻涕,不懂的就提问,等等。
一位侨居海外的妈妈在网上问:“中国人自小被要求守规矩,守特别多的规矩,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非常多,为什么没人监督、不受惩罚的时候就不再守规则?”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2 编辑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公民意识等等各种角度做出论述。甚至曾经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历史长期战乱,生存的困难导致中国人种形成“恐惧”基因,即便在安全时期依然无法控制自己争先恐后。我这里则从成长过程、养育手段方面来探讨。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不自由的环境中,个人的意志得不到尊重,身心手脚都被束缚着,我们的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别人(家长、老师、单位、警察等)强加给我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也学会,纪律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东西,而不是发自内心领会并顺从的生活规则。
强加于身的规则可以一时规范人的行为,却无法深入到他们的思想。
孙瑞雪在摇篮网做嘉宾,讨论爱与自由时说:第一、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第二、当你面对一个无自由的人的时候,你给他“自由”,你看到的一定是胡闹,那不是自由,那是解放。
孙瑞雪在我们小区里设立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在家里已经“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不用尿布、自知大小便。但是一旦到了蒙氏的自由环境中,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大小便失禁,随地随时乱撒乱拉。因为他们的如厕训练,不是等到他们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才进行的,而是提早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偶然出了意外,大人对其横加斥责,孩子畏于大人的威严,不得不给自己强加压力。然而一旦到了自由的环境中,他必定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把他没有满足的自由“着补”回来。这是100 来年以前,弗洛伊德老爷子总结出来的人类天性。蒙氏老师采取的手段,就是无条件地包容接受,毫无怨言地为孩子擦洗。这样一两个月以后,孩子的自由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开始走向自律。
这与爱的原则是相同的:当一个人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不会独立;当一个人对自由的需求处于饥饿状态时,他也无法自发地约束自己,无法自律。 什么是自由
对100个中国人说蒙特梭利的名言——“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会有99个大惊失色:“那还了得!”在这些人心目中,纪律和自由针锋相对、不共戴天。
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严格管束中成长起来的,从来不知道自由的滋味,因此也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的管教的意识心态。(《爱和自由》)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我这个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她瞪大双眼惊呼道:“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还不自由啊?”我对她解释:“刚才你和我说话时,孩子在玩儿牵狗拉链的套把,那个时候他很安静。后来你想带着狗溜达一圈,站起身时都没向孩子那边看一眼,就顺手把套把拿过来。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琢磨这个东西,突然被抢走,他当然要发脾气。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几乎从来不先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你没有尊重他的意志,没有给他行动上的自由。”
人们对自由有许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各种吃穿用品,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当孩子想自己动手做事情时,却横加阻拦。仅仅满足孩子对物品的索求,却遏制孩子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绝对不是自由。
自由也不是为所欲为。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但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要及时地予以制止和规范,并且适当地树立一些简单易懂的规矩。有些家长将“自由”误解为“放纵”,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散漫霸道、自我中心。
人们对纪律也有许多误解,以为遵守纪律就是掌权者(家长、老师、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其实不是遵守纪律,而是在做奴隶。
蒙特梭利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象哑巴似地一声不吭,或象瘫痪病人似地一动不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3 编辑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再看看中国的孩子们,有自由吗?没有,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行动上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戏,都没有自由。
儿童最初是通过饮食认知人生的,但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自由:自由从母乳喂养开始,因为母乳喂养是按需喂养,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准备好断奶再断;有多少母亲给孩子这样的自由?自由从添加辅食开始,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孩子是否准备好接受辅食;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这样的自由?又有多少家长到了4个月(甚至更加提前)就强行往孩子嗓子里边塞果汁、菜水、蛋黄、米粉?再长大一些,多少家长剥夺孩子进食的自主权,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
拉撒的自由,就更不用提了。多少家长从孩子刚满月开始就把屎把尿、在孩子的身体没有发育到期的时候强迫他们自主大小便、一旦出现“意外”就横加指责训斥?
基本生存的自由没有,生活的自由也没有,至于其他行动的自由,我不用具体一一列举了,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无所谓人格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这就是孙瑞雪所讲的“被奴役”: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你的周围没有人在自由中成长,所以你充满了担忧,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没有自由,他就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是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被别人奴役了,奴役的意义也就在此。自由建构了人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意志,又建构了一个强大的人,这就是杰出而伟大的含义。所以在我看来没有自由,人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几千年来科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法则。
没有了人格和精神的独立自主,儿童也无法达到行为的自由。不自由的人,也必定无法产生责任感。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小时候自有家长收拾一切,不许自己动手;大一些,家长做主报名参加学习班,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联系工作也靠家长的关系后门。长到多大,甚至结婚了,也可以(甚至必须)和家长住在一起,老人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年轻人不必动一根手指头。生活的一切都被包办了,自己不能做主,人格不能独立,哪里谈得上责任感?(许多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不理家不帮助自己照看孩子,只知道出去喝酒玩乐回家当甩手掌柜,殊不知这就是小时候没有自由的后果。一切都是家长代劳,导致成年男子的实际心理还滞留在婴儿期。他自己都没长大,你还指望他帮你养孩子?)
没有责任感,还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吗?
行动不自由的人,无法感受、认知事物的自然规律,你可以给他灌输,但他不是真正的理解,也不能够心领神会地遵从;意志不被尊重的人,没有自尊和自信,他的思维不独立,不能够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也无法做到自律。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一切从母乳开始
Sam一岁半的一天,我陪着他在楼下花园里玩儿。一个高个子年轻女性带着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走过来问我,“这是那个混血儿吧?”
我说是。她又问,“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这孩子长的这么壮实,吃的什么奶粉?”
我说,“他不吃奶粉,吃我的奶。”
女子大惊,问,“这么大了还吃?”
我说,“对,还吃。”
这位年轻妈妈接着问了一句我几乎天天都要听到的话:“他是不是该断奶了?”
我摇摇头。
其实,如果别人不提醒我,我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Sam已经“这么大了”,“该断奶了。”
从最初到现在到后来,Sam的一直吃母乳,对于我们母子二人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遗憾的是,我好像无法回避别人对我的时时提醒,好心劝告。很多人在看到我地“断奶”二字摇头时,并不马上结束这个话题,而是试图说服我,该给孩子断奶了。
“你的奶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了!再继续喂下去,他会不好好吃饭的!往往搬出这是某某杂志、某某电视节目、某某专家的告诫。
可悲的是,这些杂志、电视节目、专家论点,都错了。错的离谱,错的荒唐。毫无道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宝宝一岁之后,母乳的确会起一些变化,但那是根据宝宝身体需要而起的变化,不是什么没有营养了,而是恰恰相反,母乳在任何时期都富含营养。一岁以后的母乳,脂肪会计师没有以前在任何时期都富含营养。一岁以后的母乳,脂肪含量没有以前高,也就是说热量下降了,但是却依然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抗体,对孩子免疫力的增强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3 编辑
我在《让孩子做主》的最后一章里写到过,吸吮动作对于一个飞速成长的小人儿是一种必须镇定剂。那些断了奶的孩子会利用其他物品来满足自己的吸吮需求:比如奶瓶、安抚奶嘴、手指、头发、被子角,等等。
继续母乳喂养其实是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从人那里找到安慰。而断了奶的孩子则需要从物品那里寻求解脱。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嫌喂平乳麻烦,但是对于我和Sam来说,却是其乐无穷。
忘了从几个月开始,Sam经常吃着吃着奶,就松了口,侧望着我,嘿儿嘿儿地笑,眼睛弯成美丽的小月牙儿。他好像是在说,“妈妈的奶真香!谢谢妈妈!我好爱妈妈啊!”
能独立站立了,能扶着东西走几步了,Sam就不满足于躺在妈妈怀里吃奶了。每每站着,把脑袋探进妈妈怀抱,撅着小屁股吃。
Sam从4个月开始叫“妈妈”,每次吃奶前都会叫个不停。一岁左右,他又自己发明了一种发音,把妈妈两个字酸酸地叫出来,听上去像是“咩咩”。这是吃奶专用词,不要吃奶时叫“妈妈”,要吃奶了,就叫“咩咩!”“咩咩!”一岁半以后才改口叫“奶奶”而且是拐着弯儿地叫出来“奶哎奶∽∽!”
满一周岁学会走路以后,Sam知道妈妈的胸垫放在什么地方。我的奶直到SamJ满周岁后依然丰盛无比,每次喂奶都会从另一边漏,需要胸垫。
吃奶前,我对Sam说,拿胸垫去,Sam就积极地跑到衣柜的抽屉那里去取胸垫。拿到手后他高兴得直打挺,小脸儿笑皱了,把胸垫放到鼻子上闻,好像犯了什么瘾似的深呼吸,笑得直不起腰。吃上奶后,他还扭过小脑袋看着妈妈,笑啊笑。每次吃奶都像过节样,每次吃完奶,他都容光焕发,小脸蛋儿像只熟透的了小红苹果。
吃奶能够给Sam带来如此巨大的欢乐,我为什么要断了他呢?
再说,母乳就是方便——
带着Sam出外旅行,母乳是天然的健康的零食,总强于带着一堆瓶瓶罐罐到处找一东没准儿还消毒不当导致疾病吧?
Sam劳累了、烦躁了、哭闹了,母乳是天然的镇静剂,而且神速神效,一口叼上,全身放松;那些不吃母乳的孩子,大人要想尽办法安抚他们,至少需要二十分钟半小时,到最后闹的大人也烦乱焦躁。
Sam摔倒了,磕疼了,母乳是天然的止痛药。
Sam生病了,不舒服,不想吃饭,母乳是天然的滋补品,既从生理上保证营养,又从精神上安抚病儿。
有时候,我会对劝我断奶的人说,“我太懒了,断不了。”
本来也是,一想到喂奶粉的繁琐,看到那些瓶瓶罐罐奶嘴小勺加上消毒锅消毒药水,我就头大;再想到要将一个吃惯了母乳的孩子转到适应奶粉奶嘴的那种挣扎那种艰难,我就退缩。母乳永远新鲜,无需消毒;母乳永远恰到好处,无需折腾温度。再说Sam从来不接受奶瓶奶嘴,从10个月开始直接过度到用杯子喝水,算是这辈子都跟奶嘴绝了缘。
Sam一岁之后,我慢慢培养他喝鲜奶。一开始例子比较抵触,我就把牛奶搀在米粉里喂他,让他逐渐熟悉牛奶的味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有时候喝得多,有时候一点儿都不喝。好在他爱吃酸奶、鱼肉、豆腐、鸡蛋,几乎什么都爱吃,所以该从牛奶中摄取的营养方面没有欠缺,我也就没有操心他对牛奶的摄入量问题。一岁半以后,他就能一口气喝200毫升的鲜奶了。
其实,我这样坚持母乳喂养,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可能很少有人想到过,母乳喂养有益于环保。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放弃母乳喂养,对其经济会产生触目惊心的影响。英国营养学家盖波丽儿•帕莫在她的著作《母乳喂养的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母乳是一项被普遍忽视的产品,但却在进口和医疗费用方面能够 为一个国家以百万计的美元。莫桑比克政府在1982年统计过,假设该国奶粉喂养率仅仅上升20%,在两年内将会使国家花费1000万美元,而且这个预算不包含燃料、运输以及医疗费用。他们还计算出来,用于烧开水的燃料将会吞噬掉整整一座森森。节能汽车的发明者得到奖赏,为什么不奖励节省能源的哺乳妇女呢?每300万名吃奶粉的婴儿就会消耗掉4.5亿桶奶粉,扔掉的空桶所派生的7万吨金属并没有得到回收。”
中国的森林资源极度匮乏,覆盖率仅仅17%左右。大多数老百姓收入很低,购买奶粉起码要耗去一个家庭月收入的1/3/。废品回收工作十分不到家,环保工作也一直在艰苦中跋涉。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出生率高的发展中国家,可悲的是,母乳喂养率非常低,还不到20%.这么多的婴儿在吃奶粉的过程中会消耗掉多少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一个我难以想象的数字。
最最重要的是,母乳喂养远远不止于一种喂养手段,它是母亲理解和满足宝宝需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一位有经验的妈妈说过,“喂奶是学习当一个好妈妈的自学工具。”
首先,哺乳的母亲在生理上迥异于不哺乳的母亲。哺乳母亲体内旺盛的荷尔蒙——泌乳素和催产素,激发她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母爱。已故的美国行为学教授耐尔斯•牛顿曾经深入研究催产素,并称之为“母爱荷尔蒙”。他发现催产素的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哺乳的母亲不仅在婴儿直接吸吮乳头时分泌催产素,而且在接触到与哺乳有关的熟悉的景象、声音和活动时,体内也会自动分泌催产素。
其次,哺乳时母子身体之间的亲密接触与交流,使得妈妈和宝宝在身心两方面感到合二为一,在宝宝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母亲对于爱抚和关怀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母子息息相关,相依为命。西尔斯医生说,哺乳的母亲对于宝宝需求的反应更加直觉,较少约束。宝宝饥饿和焦虑的信号在母亲体内引起生理反应(泌乳),她感觉到一股马上要抱起宝宝给他喂奶的冲动,这种及时的反应给母子二人带来温馨的感觉。母亲通过喂奶,更加深刻细致地了解宝宝的性格和需要,也更加充分地掌握成功养育自己孩子的决窍。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4 编辑
Sam一直吃母乳,一直和妈妈心贴心,他最爱妈妈,也最听妈妈的话。看书上写的、听别人讲的,幼儿会有一个反抗期,对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说“不”,经常任性、哭闹、难以调教。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twos,“可怕的两岁”。
Sam都快3岁的时候,我还在等待他的反抗期。母乳喂养把他变成了国际母乳会出版物里所描述的the terrifictwo,“可爱的两岁”。
我深切地体会到,做一个好妈妈,养一个好孩子,一切从母乳开始。不共戴天
出门在外,给Sam喂奶,经常有人惊叹:“这么大了,还吃妈妈的奶哪?”继而又好心地劝我,“断了吧,再不断该不好好吃饭了。”
& & 经常有喂奶的妈妈向我咨询:“孩子ⅹ个月了,家里人、朋友、同事、甚至医生都劝我断奶,否则会影响对固体食物的接受,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
随便翻开一本国内出版的育儿杂志,都能看到这样的信息:“婴儿科个月以后就应该断奶,否则会影响对固体食物的接受,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
甚至有些“专家”在电视节目里也斩钉截铁地劝告广大观众妈妈?“10个月以内一定要断奶,不然会影响孩子吃饭,影响他对营养的吸收。”
我真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母奶和吃饭,成了水火不相容、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仇敌???
危言耸听,能让那些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们后脊梁骨上冒出一串冷汗珠子来。
果真如此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里摘抄几段以Sam为第一人称写的日记:
一岁一个月,在香格里拉饭店陪伴爸爸开会——“这两天早餐吃的是一楼咖啡苑的自助餐,我能吃下半只omelet,半碗白粥。”几天后,“我们去北京惟一的希腊餐厅吃饭,我特别爱吃鱼汤和Mussaka……晚饭去一家新开张的泰国印度餐馆,特别好吃。我吃了好多河粉、馕、香叶包鸡和蒸鱼。”
一岁两个月,在北京顺义县的一所意大利农庄——中午我吃得特别多,从头吃到尾:三盘开胃菜,我吃土豆、奶酪、面包,后来的两张Pizza、三盘通心粉,还有烤肉串、烤排骨、烤鸡胸,直到最后的甜点蛋糕,我哪一样也没错过。甚至农庄主Claudio叔叔端着盘子给所有来宾的薄脆饼干,我也拿了一块“嘎嘣嘎嘣”地呼。Dennis舅舅惊讶极了,说我真能吃!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从家具城出来,我人工散步到日坛北路,我坐在车里睡着了。午饭是在Torero饭馆吃的西班牙菜,我吃了gazpacho汤、菠菜汤、tortilla、鸡肉*、蘑菇烩鱿鱼、香肠汁通心粉,还有好多面包。妈妈又去Jenny Lou’s Shop买了一睦东西,然后我们就回家了。晚上吃妈妈做的泰国咖喱鸡。
一岁三个月在香港——5点多时,大家都市纷纷赶渡轮回家了。但朱核叔叔一家人留了下来,和我们吃完晚饭再走。我们去了那家海鲜饭馆,这次妈妈叫了一条两斤重的大石斑鱼,一斤花螺,一斤虾,还有很多菜,她还为我要了一碗米粉。但是无论她喂我什么,我都吐出来不吃。妈妈说可能我不饿,就没再管我,直到那条鱼上桌。石斑鱼太好吃了,我一口接一口地吃,妈妈说我足足吃了有三两鱼肉,真是个富贵肚皮!
回到北京后的一个周末——星期天上午我们全家去日坛公园玩儿,在水塘边看别人钓鱼,去儿童游乐场坐高空火车和游戏车。午饭是在一家叫“南蛮亭”的日本餐馆吃特色烧烤,我特别爱吃三文鱼和鳕鱼,还有冷面和蘑菇烤肉。那天只有我们三人吃饭,饭馆里所有员工都来逗我玩儿。老板还送给我们一人一杯红豆冰激凌,我都吃不下了。我要喝啤酒,爸爸不让,我对他翻白眼,妈妈笑坏了。
一岁四个月的一天——晚上姥爷和小姨来,还有从美国来的爸爸的老板Mai阿姨,我们一起去吃海鲜。妈妈叫了一条石斑鱼、半斤鸡尾虾、一煲腊味香芋、一盘海鲜蒸豆腐、一罐沉鱼落雁汤,还有好多别的菜,我每样都吃了不少,当然最爱吃鱼。
一岁六个月——我又到了贪吃的周期,第一道菜是鱿鱼丝汁浇炸茄子片,妈妈从配菜下边抢救出来一些没有浇上咸汁的茄子片,给我拿在手里吃。哇!油炸的东西就是好吃,我一口气呼了四片(是那种竖切的长茄子片)。后边上的菜有红烧日本豆腐、啤酒鱼、铁板牛柳、冬瓜等等,我一样没落下,拌着饭吃了两碗,还喝了煲里的排骨汤。旁边桌子上的人看着我,都惊讶地说,这孩子真能吃!这顿饭吃完,我的肚子像一只熟透了的西瓜一样圆滚滚的。
这样的记录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我无法一一列出。需要解释一点:上面列举的都是一些饭馆食品,并不是说我们顿顿饭都在外边吃。其实我们一星期中,周一到周五在家吃佟阿姨做的中餐,周末出去吃一两顿,其他的时间由我来烹调西餐。家里做饭的详细记录比较少,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些描述——“晚上妈妈做蔬菜汤,有土豆、胡萝卜、蘑菇、秋葵、洋葱和玉米,拌着通心粉给我吃。”“妈妈做了一种红腰豆、番茄干、胡萝卜配罗勒叶的通心粉酱,可好吃了,我一口气吃了满满一小碗。”“晚上妈妈给我用鸭汤拌土豆胡萝卜焖米饭,最后撒上一层黄瓜。”
在我的记忆里,Sam从来都是胃口好、饭量大,无论世界上哪一民族的饭菜,他都吃的津津有味,从不挑食。这一点其实要归功于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有助于孩子接受固体食品,因为母亲的饮食成分与味道会渗透到母乳里(因此专家都劝告母亲在哺乳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尽量避免刺激性食品,以免引起婴儿的不适、过敏甚至拒绝吃奶),孩子从母乳中已经遍尝人间百味,十分乐意接受新的食品。倒是那些吃奶粉的孩子,免不了有时会挑食,因为奶粉的中味道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孩子习惯单一的口味,不愿意接受新花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4 编辑
Sam有没有吃不下饭的时候?有。他生病的时候就不爱吃饭,只要吃妈妈的奶。旅游到了陌生的国度和环境里,他会有一两天更加频繁地吃奶,饭吃的比较少,甚至拒绝当地的饮食,只要吃自己熟悉的食品。这种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而引起的变化很正常,我从来不为他一顿两顿没吃够而焦虑。
还有人说,如果不断母乳,孩子就永远不会接受奶粉或者鲜谬奶。
母乳比奶粉和牛奶香甜,吃惯了母乳的孩子当然抗拒奶粉和牛奶。但是这绝不是一种“永远”不变的状态,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更无需采用断奶这种笨法子。
Sam满一周岁后,我开始尝试让他接受鲜牛奶。最初他对这种白色饮料根本不屑一顾,头一扭,手一推,连嘴边都挨不上。我就把牛奶掺在他每天早晨都要吃的米粉里,让他熟悉这种味道。渐渐地,Sam能够喝半杯牛奶了;慢慢地,Sam能够一口气喝一杯牛奶了;到后来,Sam主动要求喝“冰箱奶奶”,而且能一口气喝两杯。但是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他喝得多,有时喝得少,还曾经有一阵,他根本不要喝。对这些,我都宽心地接受,耐心地等待,不着急不着慌也从来不催促他。反正牛奶里的营养成分,他可以从其他食物里边吸收到,比如奶酪、酸奶、豆腐、蔬菜、水果等等。
Sam在大吃(饭菜)大喝(牛奶)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间断吃母乳。由此我得出结论:吃饭、喝奶,与吃母乳,根本不冲突!
母乳最无辜,却又最冤枉。人们对母乳的偏见十分深重,总有人喜欢把母乳放到一切事物的对立面上,无论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也有不好好吃饭的现象,而且概率绝对不亚于吃母乳的孩子,为什么人们不首先怪罪奶粉呢?为什么没有人说,“断了奶粉吧!”
真的,我特别想问一问那些说“断奶”二字时根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人:当吃奶粉的孩子不好好吃饭时,你们要怪罪什么呢?你们要他断什么呢? --小巫《给孩子自由》摘抄精华1、使孩子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
2、如果你看孩子,你就应该让儿童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发展。
3、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一旦孩子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放松”父母,淅淅学会自己单独做事。
4、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5、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你的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6、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7、当一个人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不会独立;当一个人对自由的需求处于饥饿时,他也无法自发地约束自己,无法自律。
8、你爱孩子,就必定尊重他信任他。孩子从你那里得到健康的爱和完全的尊重,有了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也会爱自己尊重自己,更会爱你尊重你。
9、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塑造着他们将来对我们、对他人、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10、给他自由的爱,先让他快乐的做人,而后才能顺利地做学问。先育人,后育才。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11、选幼儿园,我最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快乐,老师和孩子怎么交流,老师和孩子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让孩子从自由走向纪律——摘自孙瑞雪《爱和自由》  
  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纪律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的人都要讯问的问题。 
  蒙台梭利方法台的自由以及这个有着特定含义的“纪律”,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不一样,也像“自由”这个概念一样,含义很深很广。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活动。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的“典型形象”跟这个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谈到纪律这一章时,蒙特梭利强调了这么一句话: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这个纪律概念是很宽泛的。这个“生活准则”到底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听起来好像有点难于理解,我一个一个概念地解释。人怎么样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举过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我觉得它应该成为做自己主人的经典事例。我们生活中有大量情况和它相像,同我们的生活是很符合的。有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注意,带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时带他的时候,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保姆肯定是怕麻烦,因为衣服湿了做保姆的会有很多麻烦。后来,这个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的时候,她外婆家有一个花园,花园中间有一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住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她?”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噢,我不能。我不能动,我的保姆说我不能动。” 
  她已经受到了约束和禁忌。她不能动这个东西。她想动,这是她内心告诉她的。但她的内心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决定的作用了。决定她的行为的是她的保姆。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此刻雪正下 于
10:24 编辑
 可是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她说:“不!我不能动!”就是说当保姆不在的时候,保姆这个人依然在控制这个孩子。保姆进入她的心中,肉体化了。这个孩子做什么根本听不了自己的声音,她只能听从大人的话,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不能成为她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从我们今天所谈问题的角度说,她很遵守保姆给她制定的“纪律”,她内心想动,但她的内心已被她人管束和控制。注意,不是自己控制自己。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极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个事例是经典的事例呢?因为幼儿和儿童时期的父母、幼儿和儿童时期的老师、幼儿和儿童时期的保姆最重要了。儿童到了8岁,还在崇拜或热爱他的老师。但到了初中,孩子将去爱一个朋友,爱一个明星,到了高中,将去爱或暗中爱一个同学或心中的爱人。在儿童成长中,老师是逐步退出他爱的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们学校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进来以后都有这种现象。过去很多孩子可能很听老师的话,很听父母的话,每一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是由老师来安排的。就是老师让你干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来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后,突然把学什么的自由给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着老师给他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的话,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这在蒙特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我们人类好多的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煞了。无形当中就有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想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思想的桎梏就产生了。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比如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她的孩子6岁时,力气特别大,为到电视机后面找乒乓球,不小心把电视机碰到地上了。电视机摔碎了。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是个贵重的东西,在家中的位置大概像现在的小汽车。她妈、她哥、她妹以及亲戚朋友都训导他: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打那个孩子,也不训,也不说,你会把孩子惯成啥样子。她说,不,我决不训我的孩子,我只对他说:“没关系,你是不小心。”她说,她小时候动了收音机,她妈妈训她,不让她动。每次都这样,结果搞成心理障碍了,她现在就是不敢动音响上面那些钮,她一动就恐惧。她在做其他很多事情的时候,就是心理障碍,她自己能知道。她说她决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碍。 
  自己有心理障碍又知道有心理障碍的人绝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碍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碍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员,一拿改锥手就发抖。这简直不可想象。大家帮助他分析他童年的经历,说到他爸爸对他怎样怎样。这个“好孩子”不断点头。后来他成为一个蒙氏教育的热心者。他的成长从某种程度来说“纪律”变成了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也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障碍。 
  我们如何让孩子养成那种纪律,而且是自由中,让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师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几年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如此。那些已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后,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便产生了某种区别于他人的倾向,纪律在这时也就开始出现了。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自由产生这一效果。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如果他们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在幼儿园,老师们总是这样说孩子:“看见了吗?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当这句话变为一种生命现象时,我们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许多许多人性最美妙的事情发生在这所幼儿园里,尽管人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观念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惊奇地发现,许多现象、观念原本不是某种民族和文化的产物,而是通过自由和爱产生的一种生命的现象。提升人的生命状态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线时间 小时
占了这么高的楼可以发了吧
在线时间 小时
问天下谁是英雄 发表于
占了这么高的楼可以发了吧
你这个沙发坐的哈哈~,太靠后啦~好了。
在线时间 小时
管理板块: &
看到一半,留个记号,干完活在来看··
在线时间 小时
先收藏着慢慢看
在线时间 小时
恋恋小猫 发表于
看到一半,留个记号,干完活在来看··
速度够快了,看小巫的书不怎么累脑子。
在线时间 小时
<font color="#彩 发表于
先收藏着慢慢看
慢慢消化吧,活到老学到老,当妈也得学啊。
在线时间 小时
记号记号。好好学习品读
在线时间 小时
小巫的书很好,楼主讲的《给孩子自由》还有《和孩子划清界限》《小巫教你讲故事》《让孩子做主》这几本都不错,看过后收益很深。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