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长期髋关节长期疼痛会响

游泳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预防
0回复 1208浏览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属于球窝关节,可以在三个运动轴做运动,肱骨头与关节盂相连的关节面相差较大,关节窝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或1/3,因此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稳固性较差的关节。
游泳运动对肩关节的柔韧性要求很高,运动幅度远远超过人体正常的动作幅度,因此很容易导致肩关节损伤的形成
以下是预防和减少肩关节受伤机率的训练动作。
一、肩关节肌腱炎预防―--游泳运动员肩关节非常灵活,上抬时会经常挤压到肌腱,在肩峰下面有两条肌腱通过,一是冈上肌肌腱通过肩峰下方和肱骨头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二是肱二头肌长头起点在肩峰下方和肱骨头的上方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当手臂外展时肱骨头与肩峰之间的距离就会减小,手臂抬的越高他们之间的空间就越小,挤压肌腱的机率越大或越严重,当挤压肌腱时会导致冈上肌及其肌腱供血血管注满血液,但当肩关节在内旋和内收时,这些血管嵌入肌腱处附近约1cm的地方是没有血液供应的。如果经常的缺血和挤压肌腱会很容易造成肌腱发炎。
长期造成炎症---然后到修复---到再形成炎症---再修复,这样反复肌腱会变的肥大,使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变的更小,挤压肌腱的机率越高,如果能增加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就会减少挤压肌腱的机率。增加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是让肩峰更高一点、肱骨头下降一点,而肱骨头没办法下降,所以只有让肩峰高一点,加强斜方肌则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当斜方肌变的强壮和聪明时,当手臂上抬时斜方肌会迅速使肩胛骨上回旋,保持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相对距离。
斜方肌训练方法
1、肩带缩回
&&&& 动作要领:站姿面向器械,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向前抓住阻力把柄拳心相对,双臂与肩部水平,腹部微收、肩部下沉,肘关节保持伸直,用肩部向后缩回拉起阻力,用力时肩部尽量向后打开用力收紧斜方肌,两边肩胛骨同时向中间靠近,到动作末端后保持1―3秒,然后缓慢还原到起始状态。
&&&&&& 呼吸方式:向后呼气,还原吸气
&&&&& &注意事项:1、做动作时腹部微收、肩部下沉,身体不要摆动
&&&&&&&&&&&&&&&& 2、动作过程中肘关节始终伸直
&&&&&&&&&&&&&&&& 3、向后用力时肩部尽量向后打开
&& & 2、阻力天使翅膀
&&&&&& 动作要领:站姿双手抓住阻力把柄,双臂屈肘同时置于身体两侧肩上方,拳心可以向前也可以相对,腹部微收、肩部下沉,胸部充分打开,两侧肩胛骨尽量向中间靠近,感觉肩胛骨内侧肌肉充分的收缩,双手同时向上推,动作幅度要小,推至肘关节约为120度即可,到动作末端后保持1―3秒,然后缓慢还原至肘关节约为60度即可。
&&&&&& 呼吸方式:向上呼气,还原吸气
&&&&&& 注意事项:1、在保持胸部充分打开、肩胛骨内侧肌肉充分收缩时上推
&&&&&&&&&&&&&&&& 2、动作过程中肘关节的角度始终在60―120度之间
&&&&&&&&&&&&&&&& 3、在做动作时腹部始终微收、肩部始终下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运动员受伤后一般都会用冰敷,长此以往,会不会因冰过于冷,寒气过重,导致关节炎,风湿病之类的骨病?
按投票排序
照你说的长此以往,还没得关节炎风湿病呢,频繁受伤已经让运动员吃不消了。
会寒则停滞不通则痛常喝浓姜茶 桂枝,肉桂,韭菜都能暖身, 加速排寒 用艾叶老姜煮水每天泡脚 热敷疼痛冰冷的关节部位一段时间后体质会改变很多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我国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随着体操竞赛规则的修订及体操技术发展,高难度动作越来越多,对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早期专项化训练及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员受伤率居高不下,女子体操运动员踝关节受伤情况更加突出。中国女子体操队高低杠、平衡木两项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以下肢力量为主的自由体操和跳马两项目相对较弱。下肢力量不足和踝关节承受力过重造成损伤较多,这是影响难度发展及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和跳马两项目相对较弱,特别是下肢力量爆发力不强,动作较慢是影响这两个项目发展的主要原因,女子自由体操和跳马这两个项目中各种空翻起跳和跳马上板起跳对下肢爆发力要求特别高,不但取决于膝群伸肌的爆发力,而且与踝关节伸肌的爆发力密切相关。观察到国内比赛许多运动员踝关节缠着绷带上场,说明踝关节受伤率较高,这种现象在国外比赛中是少见的。笔者认为这也是影响我国女子自由体操和跳马这两个项目技术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1 研究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九运会体操预赛暨全国体操锦标赛团体资格赛18支运动队的98名运动员,团体比赛前六名运动队的34名运动员,运动员年龄范围在13-15岁,训练年限7-11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踝关节损伤项目分布表1  踝关节损伤项目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踝关节损伤率在项目上分布依次是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高低杠。  2.1.2 踝关节受伤的总体情况表2  不同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受伤情况统计
  表2显示,在统计的98名运动员中有64名运动员踝关节存在受伤史,占65%,其中包括上场未比赛队员。前6名队34名运动员中,23人踝关节有损伤史,占67.65%。中间6个队的33名运动员中,20人踝关节有受伤史,占60.60%。后6名运动队31名运动员中21人踝关节有受伤史,占67.74%。国家队队员中踝关节损伤率达到66.7%,而在国外体操比赛中极少见外国运动员踝关节缠着绷带比赛。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严重性。说明我国女子体操训练方法在某些方面肯定存在缺陷,是影响我国女子体操整体水平发展、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本文研究重点所在。  2.1.3 踝关节损伤的原因表3  踝关节受伤主要原因统计
注意力不集中
  表3表明,导致踝关节损的首要原因是技术原因,占53%,其次是训练原因,占35%,再次是注意力不集中,占12%。  2.1.4 踝关节损伤的动作类型表4  踝关节损伤的动作类型
空翻加转体
  导致踝关节损伤的动作类型主要是旋空翻类动作,占64.47%,空翻转体类动作包括前直360度、前直540度、720度旋、踺子转900度、直体空翻1080度。空翻两周类动作占35.29%,主要是后空翻动作。  2.2 踝关节损伤主要原因  踝关节损伤的53%是由于技术上的错误所起。笔者认为,这是产生损伤的真正原因,比如翻腾动作的翻转不够,或翻转过多,各类器械下法的动作,动作掌握不熟练,均会使人不能正常着地,引起踝关节损伤。如果起跳时过早出现转体动作,人体对地面作用力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也要出现相应变化,导致人体腾空后身体重心抛物线成轨迹出现偏斜,导致落地歪,这是造成很多运动员脚伤的直接原因。这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而且还是成绩提高的巨大障碍。虽然站住了,但是一只脚受力比另一只脚大得多,两只脚同时受伤的情况很少见,大部分都是一只脚单独受伤,落地不正,单脚支撑负担量过重造成的,单足损伤交替反复刺激、最后会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胫骨裂,距骨面骨刺、骨刺被挤掉有时还卡住。所以防止踝关节损伤很重要的一个措施是防止落地歪对踝关节造成的损伤。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有35%的损伤是由于训练原因而引起的,训练密度和强度的增加太大,不科学,为了突破某一个高难度动作。或备战某个比赛运动员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损伤。在训练中由于垫子铺得不平,或者垫子间有缝隙,运动员做完动作落地时,两脚踩在不平的垫子上或缝隙中,双脚受力不均匀,而使人体失去平衡,加之踝关节的解剖特征所致,极易发生损伤。因此在训练中不可忽视。  13-16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继续形成,运动员的心理相当不稳定。在学习大量惊险的、有可能受伤的动作时,不仅很快地引起体力疲劳,而且会引起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如果运动员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就会对所完成的动作缺乏信心,心理上就会产生波动。例如:情绪高涨时,就会放松对落地的要求,如空翻的高度高,落地直,造成撞击膝踝关节。身体累时落地放松,身体紧不住,如平衡木两周下挤压踝关节。女子体操运动员年纪轻,胆子小,不易向教练员反映心理状况,更需要教练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欲望、训练中的心理变化。根据运动员心理变化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增加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自信心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熟练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  在调查中,运动员反映,教练员让做没有经过多次诱导练习的新的难度动作,运动员在对动作要领不能很好领会下做动作,是导致损伤的原因。教练员一定不要让队员冒险,要循序渐进,讲究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出现不该有的伤害。体操运动员的损伤与运动员个体能力、竞技水平及训练场地设施的好坏均有很大关系。  2.3 导致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特殊原因分析  在近20多年时间里,女子体操的专业训练年龄越来越早,把女子体操比赛变成了少年女子体操比赛。在这种少年女子体操比赛的体制下,教练员们都力争在运动员青春期来临之前,利用少女身体轻、转动惯量少、每公斤体重的相对力量大、容易保护、可以发展高难度动作等特点,进行单一的多数量基本动作和高难度动作的重复训练,长期的超负荷训练容易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导致运动损伤。  2.3.1 超过运动员的生理年龄的负荷  随着体操运动向稳、美、难、新、力方向全面发展,动力性翻转与静力性支撑组成,对身体素质,尤其对力量素质要求更高。专家研究表明,女子16岁左右正好处于骨化完善期,是能够承担大强度训练负荷的开始阶段。从人的生长发育规律来看,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发育高峰在青春期。训练的初期只有通过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体操专项所需的能力,否则将产生身体素质发展跟不上掌握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矛盾。女子体操运动员除高低杠项目外,其他三个项目动作主要都是由下肢来完成。而且体操动作大多用&直腿碰撞式&起跳技术,屈膝缓冲较少,以踝关节快速的爆发式蹬伸为主。在苏联莫列夫奇基教授在《关于体操运动员与相互作用》论文中提出,女子体操运动员在空翻起跳时踝关节受力约为500-700公斤,在跳板踏跳时踝关节受力为8-10公斤/1斤体重。运动员从高空落地时瞬间下肢所受冲击力超过自身体重10倍以上。我国女子运动员下肢力量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较滞后。运动员平均年龄小,专项训练时间早。这是女子体操运动员导致踝关节损伤较突出的原因,据统计,女子体操运动员在9-15岁阶段容易受伤。  2.3.2 训练科学化水平不够  女子运动员年龄小、听话、不易反映自己的身体状况,对教练的计划不折不扣的执行,不会做自我调整,教练员又希望运动员能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在这种状况下易出现过度训练。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妥,运动员在身体疲劳状态下坚持训练易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导致运动员损伤。据统计,女子体操运动员踝关节受伤多于男子。一方面,从解剖结构看,踝关节部位力量比同龄男子差;另一方面,女子运动技术和难度向&男性化&方向发展,对女运动员身体素质,尤其是专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加强踝关节部位的柔软性及爆发力的训练,极容易出现损伤。  2.3.3 技术动作的高难度性  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象所有的踺子后手翻接各类空翻动作,以及团身的、屈体的、直体的复合类型的旋空翻,从女子自由体操技巧动作技术看,大部分技术借鉴于男子技巧动作。空翻挂串,加长加难,空翻转体动作加回笼,向前直体空翻体类动作增多,对女子体操运动员时空判断能力、肌肉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尤其是专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4 解剖生理特点  由于人体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决定了踝关节屈肌群(踝关节为伸)较伸肌群(踝关节为屈)发展得好,这是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所致。但作为运动员长期从事专业训练,若方法不当,就会造成踝关节伸屈肌群力量不协调发展。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踝关节伸屈肌群最大力量爆发力总体水平低,且左右踝关节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明显右侧强于左侧,伸肌群力量发展较慢,致使单侧或双侧伸屈肌力量的百分比偏低。不仅影响起跳能力发展,而且也会引起运动损伤。  3 预防  损伤给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而竞技体操训练中确实又难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如何使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是在新规则下体操训练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关系到我国女子体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而对损伤的预防问题开展研讨是十分重要的。  3.1 战略性预防  对损伤的战略性预防就是在我们体操训练过程中,从小注意、从早注意,从技术与能力并举的角度注意,从平时训练、运动员成长过程是一系统工作的角度加以注意。这对直接从事体操训练工作的教练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3.1.1 选材  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要选那些素质全面的,协调性和速度好的运动员。无论生理学还是实践都告诉人们,速度好的人力量不会差,速度好的运动员大都反应敏捷,灵活性强。  3.1.2 抓好空翻的动力系统--踺子小翻(或快速)技术起跳转体时机和落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技术进行训练,从小抓起,不留&后遗症&。  3.1.3 身体素质训练必须先行于技术训练,体操运动难度不断发展,对身体素质及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术训练时,素质要先行。有意识地把锻炼下肢对冲击负荷承受力和渗透其中。重视踝关节柔韧性练习及踝关节伸肌群力量训练。  3.1.4 在发展难度上除了冬训要抓紧抓好外,还要全年贯彻,细水长流,除比赛期暂停一段时间外,其余时间尽量多做些辅助性练习和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练习,为发展新的难度动作创造条件。发展难度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早期训练中留下伤情。这对培养优秀运动员重要。  3.2 损伤的战术性预防  训练实践告诉我们,竞技体操训练中对伤的战术性预防也十分重要,这对预防急性、突发性损伤、劳损致伤都有直接影响。难度动作学习与选择因人而异,必须抓住动作的关键技术。设计好学习难度动作的合理步骤。重视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包括正确描述难度动作正确的技术过程,讲解针对性的技术要领。使用可靠的保护帮助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消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对运动员掌握难度动作能力作出正确评价,使其达到力所能及的境地,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性练习。掌握好&登陆&时机。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把握好脱保时机,尽量做到条件成熟脱保一路成功。培养运动员独立练习和自我保护能力,重视训练的恢复。在现有条件下,能做到的就先做起来,如按摩、放松、水浴、营养、睡眠等要持之以恒。  3.3 重视弹网训练  竞技体操发展到今天如此难的程度,主要表现在男女十个项目的空中动作更加复杂&&绕身体横轴的多周空翻和绕身体纵轴的多度数转体的结合。对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时空判断能力,肌肉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空翻及空翻转体动作,弹网超前,要在弹网上熟练掌握后,再到地上练习。弹网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起时获得较高的腾空,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复杂的高难空翻转体动作,可以避免因地面巨大冲击力而带来的慢性疲劳损伤或急性创伤,可以增加动作练习的重复次数,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熟练性。技巧翻腾动作提倡起跳后晚转、快转法、归功于弹网训练,一些落地稳定性也籍借于弹网。  3.4 用科学的训练理论指导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根据左右不平衡现象要重视发展弱侧肢踝关节肌群力量,在发展最大基础上加强爆发力训练。根据能量供应特点、下肢踝关节力量训练应该是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根据运动神经肌肉工作特点,其力量性质大都是快速的爆发性的,因此应多采用以跳深为代表的超等长训练方法来提高其爆发力量。负体重的10%-15%为最好,重内容应少而精,抓往动作关键。天天坚持,常抓不懈。在训练踝关节伸肌力量时,也不能忽视屈肌群力量的提高,这是预防外伤的措施之一。这样既提高了运动能力也可以减少运动损伤。  3.5 针对少年运动员特点训练  3.5.1 根据运动员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个队员都有不同的特长,只有抓住其特长,才能扬长补短或以长带短。发展大运动量训练一直是体操运动员取胜的法宝。应逐步采取升级的办法,先把量逐渐加上,量上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适应了,再把强度加上去。  3.5.2 抓正确概念和搞好良性循环  少年运动员学动作快,但稳定性差,经常好几天坏几天,要采用传授正确技术要领和多上手&喂范儿&的办法。一个动作学好不要完全撒手,只让运动员自己做。要脱脱保保,当发现动作变形后,应马上上手,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运动员在难度的学习和稳定的过程中趋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3.5.3 坚持系统训练和素质先行的原则  训练的系统性关键是时间的系统性,也就是不间断性。运动员最怕的是伤病造成的训练中断。应本着素质先行的原则来学习难度。为了学习一个难度,先把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上去。这样在进行难度训练会少受伤或不受伤。既保证了训练周期的系统性,又保证了训练手段的系统性,也为以后继续发展、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5.4 根据女子少年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  少年运动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散。如果在一个训练内容或一个动作上训练过长,就会产生大脑疲劳,情绪低落,动作也做不好。应该一方面强调效果,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出高水平,高质量、不要疲遢、拖拉,另一方面在一堂课里安排多样内容,给运动员造成新鲜感。  4 结论  (1)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根据女子心理、生理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并掌握好运动负荷,避免局部负担过重。  (2)科学的先进的训练方法,重视能力训练,加强辅助和诱导练习。增加了弹网、蹦床训练的比重,解决好起跳、转体、落地技术。  (3)重视对动作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与领会,根据个人情况多做针对性强的诱导练习和辅助练习,培养运动员独立练习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好脱保和登陆时机,使运动员形成落地时的正确的条件反射。  (4)重视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和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5)加强医务监督,合理安排伤期训练和伤后恢复。
&Copyright & 2012 运动训练学精品资源共享课 All Rights Reseverd. && 技术支持:  站桩练功对重剑运动员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所致疼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9年
站桩练功对重剑运动员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所致疼痛的影响
【摘要】:正目的:探讨站桩练功对股四头肌力量及重剑运动员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医学中的站桩练功对32例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疼痛的重剑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以VAS值,股四头肌负重深蹲时的负重能力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并分别对治疗前后对象的VAS值与股四头肌的负
【分类号】:R87【正文快照】:
目的:探讨站桩练功对股四头肌力量及重剑运动员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采 用传统医学中的站桩练功对32例膝关节过度使用性损伤疼痛的重剑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以vAS值,股 四头肌负重深蹲时的负重能力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并分别对治疗前后对象的VAS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易芳;段淑荣;吕秀英;曹艳杰;杨昆鹏;;[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4期
玄勇,佟芳,宋小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杨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杨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尚学东;梁永生;张乐伟;刘国梁;李擎;;[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姜艳;王应良;石秀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林日武;林茂恩;潘仕海;陈建胜;;[J];临床医学;2007年05期
罗涛;黄伟杰;;[J];上海医学;2008年08期
江海燕,于法景;[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郭中宪;;[J];少年体育训练;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叶慧;;[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杨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高强;何成奇;;[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陈建平;郭媛媛;;[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刘德峰;刘建中;孟晶晶;;[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戚跃勇;周宇;邹利光;陈轶;帅杰;周政;梅文铭;;[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郑华;王勇军;卢爱军;单磊;;[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周长庚;周敬滨;;[A];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王俊;刘浩;石芝喜;张强;;[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窦雨佳;[N];中国体育报;2008年
;[N];医药经济报;2004年
陈刚;[N];保健时报;2005年
李欣;[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张克 余家阔;[N];大众卫生报;2009年
黄嘉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于丽珊;[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著名中医骨科专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
张世明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
高天舒;[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李文瑶;[N];吉林日报;2010年
李桔元;[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华英汇;[D];复旦大学;2007年
吴磊;[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李翰君;[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许光旭;[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王启荣;[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张霞;[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王培军;[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张联合;[D];浙江大学;2005年
常祺;[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井兰香;[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东明;[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孟祥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兵;[D];苏州大学;2008年
张茜;[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孙桂芳;[D];昆明医学院;2007年
王金萍;[D];暨南大学;2008年
陈飞;[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郝平;[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李允范;[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郑琼娜;[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体育科学在线、分析测试、法医鉴定、身高预测::::::
请问您最希望通过本网站了解哪
些信息.得到什么服务?
全面的体育科学资讯
全民健身信息
亚健康干预
体育产业信息
易导致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技术动作分析
全文查询请致电:020-&
&&&&&&&&&&&&&&&&&&&&&易导致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技术动作分析
作者:魏巍(淮阴工学院体育部,江苏淮安)
摘要: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发生比率很高,其损伤类型主要为:十字韧带和半月板断裂、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和髌骨劳损。据此,从武术套路技术特点出发对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动作结构进行分析,为技术动作创编及科学化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随着竞技武术套路向“高、难、美、新”方向的迅速发展,以及新规则对难度动作的导向作用,技术动作的复杂程度和练习强度也不断加大,运动损伤也呈现出不断递增的发展趋势,其中膝关节是武术训练和竞赛中最易受伤的部位,膝关节损伤不仅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技术水平发挥,较严重的损伤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和机能康复,还将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甚至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膝关节的解剖学构造及运动特点。膝关节损伤在许多竞技运动项目中发生率较高,其中膝关节的解剖构造和项目技术特点是致伤的内在因素。膝关节是一个椭圆滑车关节,由股骨下关节面、胫骨上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组成。股骨下关节面和胫骨上关节之间存在两块纤维软骨板,也就是半月板,半月板是膝关节的缓冲垫,在受到超出限度的外力压迫或拉扯时会发生损伤,往往还会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如十字韧带和副侧韧带撕裂、骨膜和关节囊损伤、骨关节关节面损伤等。膝关节周围还附着髌韧带、胭斜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又称十字韧带)。韧带是膝关节的稳固装置,髌韧带位于髌骨的下部,关节囊的前方,是股四头肌肌腱的延续,由髌尖到胫骨粗隆,是从前方加固膝关节;十字韧带是连接胫骨和股骨的两条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是限制胫骨上端向前移动,后交叉韧带是限制胫骨上端向后移动,并且两条韧带都有控制胫骨过度旋转的作用,故过伸或过度的旋转都会造成十字韧带的拉伤;侧副韧带位于关节侧面主要是从两侧稳固膝关节;胭斜韧带位于关节囊后方,是从后面加固膝关节。膝关节损伤发生比率的相关研究。徐京朝在对国家队和部分省、市专业队共84名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为75人,占调查运动员总人数的89.3%,无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有9人,比率为10.7%。共发生各种膝关节损伤122次,人均损伤1.63次。进而在对不同项目膝关节损伤次数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拳类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率为81.3%;太极拳类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率为96%;南拳类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率为92.6%。邓永明在对山东省240名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膝关节损伤的占31.16%(75例),发生比率为各关节韧带损伤之首。并认为这与膝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技术动作结构对人体的特殊要求有关。膝关节损伤类型的相关研究:张忠新在对武术套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部位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武英级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发生率最高,其中损伤程度最重的是膝关节十字韧带和半月板断裂。李兆伟等对北京、湖北、广东体工队60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膝关节损伤主要集中在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李强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研究|中发现,武术运动员出现髌骨软化症的发病率很高。其中左腿发生的比率为87.7%,右腿为88%,男运动员的比率高于女运动员,且严重程度与训练的年限成正比关系。并指出:髌骨软化症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撞、挤、击软骨面后产生破损,并长久没能得到修复,进而积累产生病变。从解剖学角度看,当膝关节活动处于0~45度之间时,髌骨关节接触机会很小,不易产生髌骨软化症。但是当屈膝角度处于45~90度之间时接触面最大,当屈膝角度大于90度后接触面积逐渐下降,所以膝关节屈膝角度在45~135度之间是产生髌骨软化症的隐患区。席饼嗣在对参加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中南拳项目前八名的男、女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6名南拳运动员中有12名在难度动作练习时发生过膝关节损伤,其中半月板损伤为9例,占33.3%;侧副韧带损伤为7例,占25.9%;髌骨损伤为7例,占25.9%;膝关节脱位为3例,占11.1%;其它损伤为1例,占3.8%。导致膝关节损伤的技术动作分析。步型技术动作分析: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基本步型主要为: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这些步型在不同的项目中又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但“屈膝支撑”是这些步型在任何项目中的共同特征,其关节角度多处于45~135度之间,此时股四头肌通过收缩以维持膝关节在这一角度之间的运动,股四头肌肌腱、髌骨和髌韧带所承受的牵张拉力增大,髌骨受到挤压,使髌骨和股骨的接触面增大,再加上这些步型之间快速、频繁的转换,加剧了髌骨关节面软骨的摩擦和挤压,增大了劳损程度,另外高频率的连续训练,使劳损部位得不到充分修复,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病变,导致髌骨软化症,其实质是由磨损造成的慢性损伤。在套路运动中各种步法的转换也层出不穷,例如:马步变弓步、马步变歇步、马步变仆步、弓步变仆步、弓步变虚步等,这些步法组合都要求膝关节在半蹲状态下快速进行屈伸和扭转,在屈膝状态下迅速进行伸膝的步法转换,再加上脚掌的内收和外展所引起的小腿内旋或外旋,如果动作控制不好或肌力不足,易造成半月板损伤,在扭转状态下如果肌力不足或动作失控,易出现扭转过度造成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跳跃旋转类技术动作分析:在武术套路运动中跳跃旋转类动作较多,其中常见的有:旋风脚、外摆莲、旋子、旋子转体、侧空翻转体等。腾空转体是这些动作的共同特征,并且都是依据旋转角度的多少来进行难度级别的划分,在完成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运动员通过加速助跑为后续的起跳蹬伸积聚力量,当速度达到最大时迅速屈膝制动,然后屈膝腿瞬间伸膝发力,且上述动作都是单腿起跳,起跳时为了追求旋转度数的最大化,往往在膝关节蹬伸发力的同时上身、髋关节包括股骨已经开始旋转,此时蹬伸脚还未离地,脚掌也多为固状态。在这一动作模式下起跳腿的膝部肌腱止点、髌骨和髌韧带承受很大的拉力,使膝关节处于最大的负荷状态,加剧了髌骨关节的摩擦力,易导致髌骨和髌韧带损伤;在膝关节蹬伸时戳关节及股骨的扭转会使半月板受到上下两骨的挤压、研磨以及捻转,进而易导致半月板损伤;当离地前的这种扭转超过关节韧带所能承受的范围,还会导致侧副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在即将落地时如果起跳高度和旋转速度不足,运动员为了完成符合难度等级的旋转角度,而忽视落地前的旋转缓冲,此时当支撑脚着地时身体的旋转惯性依然很大,如果与地面接触的脚掌不能及时捻地旋转并由伸膝到屈膝进行合理的惯性缓冲,在旋转惯力和下落重力的作用下,极易导致半月板、侧副韧带和十字韧带损伤。跳跃类动作接定势动作分析。林小美等对l7名因练习C级难度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旋子转体和旋风脚720度接叉或马步等致伤的有9人;外摆莲540度接独立或雀地龙致伤的有3人;后空翻接蝶步致伤的有3人;其它动作致伤的有2人。由此,可以看出跳跃动作落地接定势的步型动作极易导致膝关节损伤。长拳和南拳项目中的旋风脚720度接马步动作,在旋风脚腾空下落和旋转惯性的作用下,要求落地马步一次成型,其马步的屈膝角度呈90度。在完成这一落地定势动作的过程中股四头肌需要快速离心收缩缓冲重力,进而在屈膝90度时迅速制动,这都对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和膝关节稳定性要求很高,对膝关节产生的压力也很大,如果疲劳时或肌力不足时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腾空旋风脚或腾空摆莲衔接提膝独立等落地动作时,由于这些动作旋转力度过大,落地时易造成膝部过分内旋或外旋,加上单腿支撑使膝关节局部负荷过大,容易导致髌骨、两侧副韧带及十字韧带的损伤。另外,腾空飞脚转体独立平衡这个动作,如果起跳不充分,空中转体动作完成不到位,落地时会以膝关节过分内旋进行度数补偿,在这种状态下也易导致半月板、十字韧带和侧副韧带损伤。旋子转体和旋风脚720度接竖叉动作要求在空中完成足够的旋转角度后,在落地的瞬间完成竖叉定位,且两腿不能出现依次落地和移动。在训练和比赛中如果腾空高度或旋转速度不足时,往往出现转体度数未够就分腿跌叉,以致竖叉未完成出现横叉着地,这时在下落重力和旋转贯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造成内副韧带损伤。另外,在完成竖叉动作的情况下,如果髋关节及股前肌群柔韧不足,会增加膝关节落地时髌骨的着力面积和冲撞力,若这些力反复积累或一次暴力超过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必然会引起髌骨损伤和关节囊损伤等。另外,太极拳的外摆莲接雀地龙、南拳中的空翻接跪步等膝部着地动作,膝部与地面的频繁接触,加上缓冲不足或动作变形,极易导致膝关节撞伤,出现髌骨、副侧韧带、半月板和关节囊损伤。结语:运动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更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尽管竞技体育的目标是为了夺冠,但我们却不能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以运动损伤为代价。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因素有很多,技术动作结构和膝关节构造只是内在因素,在训练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强体能保障、优化技术结构以及科学的训练安排等外部因素来实现综合的补偿效应。因此,对于:符合人体结构的难度动作创新;针对某一难度动作所必须的体能保障;针对技术动作特征如何进行损伤预防;针对损伤的个体差异安排什么样的康复训练;比赛时处于什么程度的损伤我们可以坚持或必须放弃等一系列问题还值得我们后续的研究和探讨。
(摘编自《广西体育科技》2013年第2期第53页)
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
广州体育科学学会
&&&&&&你是第
David Legend Resort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骨性关节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