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生地黄阿奇霉素儿童用法用量与用量

中成药的用法
中成药的用法
1、六味地黄丸
&&&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配伍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但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包治百病,但据统计,在各种文献报道中,六味地黄丸的病症涉及137种。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组成。中医学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方中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为方中的君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并能涩精;六味地黄丸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更适用于肾阴虚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则应选择更适合的药物。
、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
【别名】桂枝救逆汤、桂枝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克去皮甘草克炙生姜克切大枣枚擘牡蛎克熬蜀漆克去腥龙骨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升,先煮蜀漆至升,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
【功效】镇惊安神。
【主治】伤寒脉浮,误用火迫发汗,以致心阳外亡,惊悸发狂,卧起不安者。
【附注】桂枝救逆场(《金匮》卷中)、桂枝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二)、救逆汤(《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准绳·伤寒》卷五)、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医灯续焰》卷十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古方选注》)。
①《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②《尚论篇》: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以阳位;既达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统,则神可赖之以攸宁矣。缘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镇祛、涩以固脱之外,行其妙用。
③《伤寒贯珠集》:被火者,动其神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者,盖欲以甘草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义。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结气。此证火气内迫心包,故须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④《医学摘粹》: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心悸《中医杂志》(;:):常山、蜀漆,如用量稍多,常致恶心、呕吐,出现此反应,也常是产生效果的标志。临床上尝遇有些卒发重症心悸不宁、气短、四肢不温、脉来疾数,往往不易计数(如心率>次/分,心电图检查为室性或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往往用中西医一般治疗措施而未能控制。曾用本方通阳镇惊安神,因无蜀漆,遂用常山,急煎服之,药液入胃,移时恶心呕吐,吐出痰涎及部分药汁,心动旋即恢复正常,心悸顿失,诸症均减。继以加减出入为方巩固,以防再发。体会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能满意地控制心动过速,确有“救逆”之功。
导赤散是清心利水养阴的中成药,应用广泛,由于剂量小,也相对适宜小儿服用。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等等症状。
组成:生地黄(克)木通(克)生甘草梢(克)竹叶克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本方常用于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症左腋下汗出较多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方论:方中生地黄清热,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方解:该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阴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化裁:若心火较盛,可加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扁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出现大便稀溏,先要检查引起溏泻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
5、大便溏的治疗
&&& 胃肠性——如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结肠功能紊乱等引起的大便溏泻;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冷食冷饮等,可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食物在肠内存留时间缩短,造成腹泻。&&& 2)其他原因,如无症状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甲亢等也可引起慢性溏泻。检查:&&& 出现大便稀溏,受凉后加重,多是结肠功能紊乱等引起的大便溏泻,但如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则应检查大便常规,除外菌痢的可能。&&& 如肝功、B超、甲状腺功能以及便常规检查等,均无异常,说明大便稀溏是功能性原因引起的,可进行如下调理:&&&
对症治疗:&&& 1)止痛止泻——如大便次数较多,可用复方苯乙哌啶1片,早、晚各1次。脾胃虚寒者,可服用附子理中丸,每日1~2丸。&&& 2)调节肠道菌群——乳酸菌素片、丽珠肠乐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大便溏泻。&&& 如有消化不良,可适当服用助消化药物如,多酶片、胰酶片、健胃消食片等。&&& 3)注意饮食调养——进食易消化食物,不易过饱,忌生冷、烟酒、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另外,含纤维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黄豆芽、洋葱等,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应适当限制。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第一节 感 冒 1.九味羌活颗粒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重,肢体酸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2~3次。 2.六合定中丸 组成:广藿香、紫苏叶、香薷、木香、檀香、厚朴、枳壳、陈皮、桔梗、甘草、茯苓、木瓜、扁豆、山楂、神曲、麦芽、谷牙。 功能与主治:祛暑除湿,和中消食。用于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3.参苏丸 组成: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4.羚羊感冒片 组成:羚羊角、牛蒡子、淡豆豉、金银花、荆芥、连翘、淡竹叶、桔梗、薄荷油、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2次。 5.抗感颗粒 组成: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症见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第二节 内 伤 发 热 1.大补阴丸 组成:熟地、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 功能与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补中益气丸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3次。 3.加味逍遥丸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桅子、薄荷。 功能与主治: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用于肝郁血虚化热,肝脾不和。用于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4.知柏地黄丸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能与主
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第三节 咳 嗽 1.二冬膏 组成:天冬、麦冬。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用于肺阴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2.二陈丸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3.川贝枇杷糖浆 组成:川贝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征候。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4.川贝雪梨膏 组成:梨清膏、川贝、麦冬、百合、款冬花。 功能与主治: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注意:忌辛辣食物。 5.风寒咳嗽颗粒 组成:陈皮、法半夏、杏仁、苏叶、桑白皮、生姜、青皮、麻黄、五味子、灸甘草。 功能与主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见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 注意:阴虚咳嗽者慎用。 6.通宣理肺丸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7.清气化痰丸 组成:黄芩、瓜蒌仁霜、半夏、胆南星、陈皮、杏仁、枳实、茯苓。 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稠粘,胸腹满闷。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8.百令胶囊 组成:发酵虫草菌粉( C S -C-Q80 )。 功能与主治:补肺肾,益精气。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慢性支气管的辅助治疗。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3g,一日3次。 9.四君子丸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大便溏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 10.百合固金丸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甘草、玄
参、桔梗。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化痰止痰。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第四节 喘 证1.生脉饮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2.玉屏风口服液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s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3.七味都气丸 组成: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于肾虚不能纳气,呼多吸少,喘促胸闷,久咳咽干、遗精盗汗,小便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3g,一日3次。 4.百令胶囊 组成:发酵虫草菌粉( C S -C-Q80 ) 功能与主治:补肺肾,益精气。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慢性支气管的辅助治疗。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3g,一日3次 5.小青龙颗粒 组成:桂枝、白芍、麻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g,一日3次。 6.止嗽定喘口服液 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功能与主治: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诸症候。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儿童酌减。 7.金水宝胶囊 组成:虫草菌粉(CS-4)。 功能与主治: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久咳虚喘,神疲乏力,不寐健忘,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肝硬化拣上述证候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一次6粒,一日3次。 8.复方川贝精片 组成:川贝、陈皮、桔梗、五味子、半夏、远志、甘草浸膏。 功能与主治: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9.清气化痰丸 组成:黄芩、瓜蒌仁霜、半夏、胆南星、陈皮、杏仁、枳实、茯苓。 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9克
,一日2次。小儿酌减。 第五节 血 证1.归脾丸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生姜。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用法与用量: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2.补中益气丸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3.栀子金华丸 组成: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金银花、知母、天花粉。 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肺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眩晕,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次。 注意:孕妇慎用。 4.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草、生地黄、木通、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栀子、黄芩、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胁痛带下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用。 5.黛蛤散 组成:青黛、海蛤壳。 功能与主治:清肝利肺,降逆除烦。用于肝肺实热,头晕目赤,咳嗽吐血,口喝心烦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1次,随次方入煮剂。 6.知柏地黄丸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能与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7.荷叶丸 组成:荷叶、藕节、大蓟、小蓟、知母、黄芩、地黄、棕榈、栀子、白茅根、玄参、白芍、当归、香墨。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8.断血流片 组成:断血流浸膏片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出血及多种出血证候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6片,一日3次。 9.槐角丸 组成:槐角、地榆、黄芩、枳壳、当归、防风。 功能与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10当前的位置:&&&&&&
问中医问病友快来参与讨论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药用部位】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本品主要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尚含苯甲酸、苯乙酸等多种有机酸、甾醇、氨基酸等。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与用量】
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清营汤:方以犀角为君,善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麦冬、玄参共为臣药,凉血滋阴,清热解毒。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与扶正兼顾。银花、连翘二味清热解毒,轻清透邪,促使营分热邪外透而解。竹叶清心除烦,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本方寒凉清热配伍辛凉宣散,以求“透热转气”;养阴凉血配伍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药用部位】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本品主要含环烯醚萜、单萜及其苷类。尚含苯甲酸、苯乙酸等多种有机酸、甾醇、氨基酸等。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与用量】
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清营汤:方以犀角为君,善清解营分之热毒。生地黄、麦冬、玄参共为臣药,凉血滋阴,清热解毒。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与扶正兼顾。银花、连翘二味清热解毒,轻清透邪,促使营分热邪外透而解。竹叶清心除烦,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心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本方寒凉清热配伍辛凉宣散,以求“透热转气”;养阴凉血配伍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黄同类药品
关注或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号:39药品通
联系邮箱:ypk@mail.39.net
合作电话:020-1/8673(媒体&市场合作)
就医助手APP
掌上用药查询、预约挂号、问医生,随时与万千病友交流。
更多药品信息扫描二维码查看临证合理使用地黄丸系列中成药刍议--《六味地黄类中成药与方剂——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2012年
临证合理使用地黄丸系列中成药刍议
【摘要】:针对目前临床对地黄丸系列中成药的使用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本文结合临证体会和不同地黄丸的功效特点、主治证特点、鉴别应用、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对临证合理选用地黄丸系列中成药进行了探讨,以期减少临床误用滥用地黄丸的现象,提高地黄丸系列中成药的用药准确性和疗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89【正文快照】:
在东汉《金匾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后世衍化出了一系列临床常用的地黄丸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祀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这些地黄丸服用方便、疗效确切,但目前临床使用这些地黄丸存在不少误用滥用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景蓉;[J];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叶云生;傅高乐;;[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筱莉,邱葵,崔筱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11期
李建;张博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1期
黄引怀;魏钰;;[J];中国药房;2011年1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吉锋;祝保林;高锦红;王秋亚;;[J];分析仪器;2010年01期
张丽华;;[J];海峡药学;2010年12期
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建;[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年01期
谢甦,李丽红,凌湘力;[J];福建中医药;2003年02期
明东升;谢茵;张淑秋;张琴;卢齿生;周尔凤;;[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刘明;李更生;王慧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3期
黄引怀;魏钰;;[J];中国药房;2011年19期
宋灏;;[J];光明中医;2011年06期
施永连;;[J];求医问药;2006年03期
罗嗣尧,金孝信;[J];中成药;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健生;张凤梅;张殷健;;[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任雅丽;;[A];第四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于萍;;[A];全国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4年
谢甦;李丽红;凌湘力;;[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现代研究论文汇编[C];2007年
陶波;周兴玮;黄冰林;杨淑荣;邓琤琤;米扬;谢强;;[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章建中;;[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廖竹芬;;[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王景茹;;[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刘玉萍;曹晖;王孝涛;;[A];1999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0年
张建中;张颖;李冬梅;张晶;门岚;;[A];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伏 吴圣利;[N];民族医药报;2008年
陈小飞;[N];健康时报;2007年
明秀;[N];民族医药报;2008年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山西平遥县中医院 王金亮 侯红霞;[N];健康报;2009年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艳平;[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阎书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卢锡奂;[N];中国医药报;2010年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河北省清苑县中医院
魏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卫民;[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刘成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展照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国斌;[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汪玉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准;[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常颖颖;[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张雅阁;[D];河南大学;2010年
侯星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罗伯承;[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黄博;[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任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杨丽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郑兴刚;[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马洁;[D];天津中医学院;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七粉用法用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