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思想演变过程拼音怎么打

汉语拼音的由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汉语拼音的由来
上传于||文档简介
&&汉&#8203;语&#8203;拼&#8203;音&#8203;的&#8203;演&#8203;变&#8203;过&#8203;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阴阳五行拼音怎么读_百度知道
阴阳五行拼音怎么读
  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词义: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解释: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qián 、kūn 、lí 、kǎn 、zhèn 、xùn 、gèn 、duì 乾 、坤 、离 、坎 、 震 、巽 、艮 、兑  zǐ 、chǒu 、yín 、mǎo 、chén 、sì 、wǔ 、wèi 、shēn 、yǒu
、 丑 、寅 、卯 、 辰 、巳 、午 、未 、 申 、酉 、xū 、hài 、戌 、亥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阴阳五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联想式输入法_百度百科
联想式输入法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联想式输入法:即输入一个汉字,有输入法自动推荐候选字、词的特色功能,该方法简化了用户输入时的敲击次数,同时加快了输入速度。该方法最初在“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简称“联想汉卡”中,由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主持研制。
联想式输入法概念
当华人网友敲击键盘输入汉字时,电脑屏幕上都会出现一串中文词组供其选择——这就是“联想式输入法”,它最早出现在“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简称“联想汉卡”中。然而,无论华人网友中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项发明的来龙去脉。  “联想汉卡”的问世,为华人彻底解决了在电脑中使用汉字的难题,推动了微型计算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因此,在联想世界众多的计算机成果中,联想汉卡始终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联想汉卡”这一高科技产品,是由时任联想集团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唯一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于一身的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主持研制的,而“联想式输入法”则是倪光南院士的独特发明。
联想式输入法背景
1980年代初期,个人电脑刚传入中国,但无法进行汉字录入,因为没法普及应用。于是,全国各种汉字输入、显示、打印、字库等硬软件新技术不断推出……倪光南的独特贡献是,发明联想式输入法,从而极大推动计算机普及应用。  1961年夏天,倪光南以全5分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外围设备的第六研究室输入组工作,结识并与室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中田成为知己。  王中田是一位1945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与一般党政干部的最大不同是对技术有强烈的兴趣,他常说,“我们当领导的,即使不会演戏,至少也要能听戏”。为此,这个“提着裤腰带闹革命”的党政干部,变成勤奋学生。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技术,他的“老师”就是倪光南。从与王中田的接触中,倪光南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特别是王中田不计个人得失,坚持真理的精神给了倪光南很大的教育,两个人常常在实验室里研讨技术直到深夜。  当时,计算机输入手段十分落后,计算所的几台计算机都采用穿孔纸带输入,严重地妨碍了计算机的应用。  王中田希望倪光南研究计算机新输入技术,倪光南欣然从命。从那时起,倪光南就步入研制新输入技术之漫长历程。倪光南认为,要改进计算机输入技术,应该依靠计算机本身。于是,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目标,一是用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二是用计算机识别文字;前者发展为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后者发展为手写文字识别机。
联想式输入法由来
最初,倪光南参加了我国自行研制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吴几康领导的119机)的工作,倪光南担任外围设备的值班长、负责调机。后来担任插件(线路)组长,负责设计和改进线路。1964年4月,119机研制成功,倪光南被评为计算所先进工作者和中科院京区先进工作者。这时,他已成为所里小有名声的“业务尖子”。此后,倪光南主要从事新输入技术的研究。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计算机从纯科学计算转向其他应用领域,在中国,汉字信息处理逐渐成为计算机领域中的重大课题。我国一些研究单位、高等学校和很多学者都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当时,“汉字编码”研究在中国逐渐兴起。但那时几乎所有的“汉字编码”研究都是单纯的人工“编码”,即用汉字的字形、发音等作为编码的基本元素,将一个汉字用一些基本元素的组合来表示,这些基本元素一般只有几十个,所以可用一个普通的西文键盘来输入汉字,这就是“汉字编码”方法。  一般的“汉字编码”方法都需要编码者记忆规则,这对于使用者是一个负担,为了减轻汉字输入时的负担,倪光南认为,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用计算机辅助人来输入汉字,后来他将这种方法与人的“联想”功能比拟,称之为“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然而,当时的计算机还不能处理汉字,为了实施这种“联想”功能,计算机首先要能显示汉字,然后要能知道人选择哪个汉字,用术语说,就是要有人机交互(人机对话)汉字显示设备的支撑。  这时,六室显示组在万永熙的带领下正在研制汉字显示技术。于是,倪光南就积极参予显示组的研制工作,一方面是协助显示组,另一方面,又是为联想式输入方法的实现准备条件。  1968年7月,计算所研制了卫星监测用的717机,六室显示组为该机研制了我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在研制此种设备过程中一直有倪光南、秦梅芳、贾沛长等多人参加,解决了不少技术难以后,显示组又研制了“111机”的汉字显示器。在这种划时代的先进显示器的研制过程中,倪光南、秦梅芳、贾沛长等多人也一直参与这项工作,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111计算机上的汉字显示器已经可以用键盘进行人机交互,但后来显示组研制的另一台显示器又增加了一种人机交互手段,这就是“光笔”。光笔很像现在手机上用的手写笔,不过光笔比较大、比较重,还拖着一根“辫子”(光纤),使用起来远不如现在的手写笔那么方便。但在当时,已是实现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的理想手段了。万永熙、倪光南、王绍满、温德山、刘岁杪等署名发表的论文《SK-1(DJS-130)计算机光笔图形显示器》在《计算机动态》1976年11期上。  后来,倪光南用这些技术在111机上专门为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设计了带光笔的汉字显示器。  但倪光南在111机上专门为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设计的带光笔的汉字显示器也有一点小的改进,以前的光笔是用手开关控制的,当光笔指点了屏幕上的图形和文字后,还要用手指按一下笔上的触点(手开关),进行选择。倪光南的做法是在光笔头上加上一个微动开关,只要光笔指点了屏幕上的汉字,轻轻一压,开关一动作,汉字就被选择了。他的这种做法,对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只要用光笔在屏幕显示的汉字上一点,就能输入这个汉字,这是专门为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设计的。  后来,倪光南在111机上演示联想式汉字输入时,用光笔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就输入一个汉字的情形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做到这一步,花费了十年时间。  “748工程”和计算所学术报告  1974年,倪光南作为计算所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电子部著名的“748工程”会议,这一工程带动了全国汉字信息处理工作的发展。倪光南向当时的负责专家、清华大学张忻中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汉字处理研究。
1975年,计算所六室输入组正式立项进行汉字信息处理课题的研制。  70年代中期,倪光南在计算所阶梯教室作过学术报告,介绍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倪光南介绍了他的想法,即利用上下文的关联性,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他在黑板上画出了联想式输入方法的示意图,表明当使用者输入了一个汉字,例如“中”,计算机将在汉字显示器上提供许多联想词(由一个或多于一个汉字组成),供使用者选择,例如:国、文、心、央、华、……国共产党、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使用者可以通过用光笔或键盘来选取某一联想词,方便地输入汉字。  “111汉字信息实验系统”和“手写文字识别机”  从1967年倪光南参予显示组的研制工作开始,到1975年,汉字信息处理成为六室输入组的项目,在七年多的时间里,倪光南不仅提出了联想式汉字输入方法,而且为这一研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人机交互汉字显示技术,即显示汉字和用光笔选取汉字的技术。在成为输入组的项目后,组长竺迺刚和组内其他同事都参加了这一研究。
当年,输入组在111机上同时开展了两个项目的研究,即“111汉字信息实验系统”和“手写文字识别机”,倪光南把二者融为一体进行研究,共享技术和设备。
六室输入组对文字识别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在109机上就开始了某些实验。因为文字识别的研究是从英文字母和符号的识别开始,容易起步。为此也需要某些设备支撑,这就是作为手写文字数字化手段的“飞点扫描器”和作为文字输出手段的绘图仪。在109机上进行实验时,倪光南等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飞点扫描器”原型,绘图仪则利用了现成的设备。但汉字处理对于硬件有特殊要求,以前的计算机不能处理汉字,所以在109机上不能进行汉字处理研究。正因为如此,倪光南需要首先参予显示组的人机交互汉字显示器研制,在创造了汉字处理的支撑条件后,才将这一研究作为组内课题。
倪光南提出的设计方案,使这两项研究的设备共享,“手写文字识别机”(“识别机”)的硬件设备基本上包含了“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汉字系统”)的硬件设备。“识别机”的硬件包括“自适应飞点扫描器”和“文字识别监视器”,后者就是“汉字系统”的主要硬件——人机交互汉字显示器(包括汉字显示器、光笔和键盘)(图3),它在“汉字系统”工作时用来显示和输入汉字,而在“识别机”工作时,作为文字识别监视器和修订手段。两个设备公用控制器。只有汉字打印机是“汉字系统”专用的。倪光南的这一设计大大节省了设备,缩短了研制周期。  项目的研制工作可分为九个部分,它包括控制器部分,即控制器(由三百多块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竺迺刚负责逻辑设计、倪光南确定功能指标、调试、修改;设备接口研制(D/A座标转换器、扫描驱动器等)倪光南、刘金铎等负责。  机械设计部分包括飞点扫描器、汉字显示器、光笔和键盘、控制器机柜等由李兰元、芦承烈、刘桂珍负责。  汉字系统部分的人机交互汉字显示器研制(包括汉字显示器、光笔等,主要是移植显示组的成果)由倪光南、丁家福等负责;汉字系统软件研制(包括汉字显示、光笔控制、联想输入、对话输入、汉字打印等模块)由倪光南、马长山、陈芷英、刘金铎负责;“对话输入法词典”编制和“联想词典”编制是竺迺刚、陈芷英、刘金铎等负责的;汉字打印机研制由蔡树永、李燕仲、陈贵荣、张永慧等负责。  识别机部分的自适应飞点扫描器研制(包括自适应扫描、自动聚焦、噪声抑制放大器等)由倪光南、丁家福、高仲操、刘金铎负责;识别机软件研制(包括文字搜索、标准化、前处理、特征抽取、识别、后处理、人工干预、自学习形成识别字典等模块)由倪光南、高仲操、丁家福、竺迺刚、陈芷英、刘金铎负责  倪光南的工作涉及九部分中的六个部分,他主持了全部硬件、软件的研制和上机实验。
万永熙、倪光南和六室显示组研制的“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的控制器逻辑,111机的“人机交互汉字显示器”的控制器逻辑基本上是它的移植,但将“三维座标变换器”简化为“二维座标变换器”,同时,修改了与主机的接口。  倪光南学硬件出身,自学软件,因为中国直到1964年才有计算机系毕业生,因此老一辈计算机专家全靠自学成材。倪光南最初在109机上用16进制机器码编程,做手写文字识别实验;后来他用BCY(相当于ALGO-60)语言设计“横向滤波器”,在《计算机动态》上发表了论文:“信号波形处理和横向滤波器的时域设计”(1978年7期,pp.1-16.);在参予显示组“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研制中,他用BASIC语言,编制了三维图形程序进行调机(图5);在111机上,他带领输入组同事用汇编语言编制了二个项目的软件,进行实验。
上述工作涉及的科技人员还有万永熙、贾沛长、刘正坚、秦梅芳、刘岁杪、温德山等。这个系统的“对话输入法”的最初方案——“上下形”输入法,是刘金铎的同学刘效璞提供的,在它的基础上,竺迺刚发展成“对话输入法”。其他作出贡献还有提供字库的九室的王建新,以及汉字系统的最早用户——在111机上做机器翻译研究的刘涌泉、吴逊和耿立大等。
联想式输入法演变
联想式汉字输入法从倪光南最初提出到后来的实现,经过了以下的演变。
联想式输入法“字”==》“词”方式
  倪光南最初提出的联想式汉字输入法是采用“字”==》“词”方式,即输入一个汉字,由计算机提供一组“联想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汉字组成)供人选择,例如对应“中”字的联想词典结构为:  中==》国、文、心、央、华、……  ……  国共产党  华人民共和国  ……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次就可输入由多个汉字组成的“词”,例如选择最后一项,就可输入“华人民共和国”。当初倪光南提出的联想是单次的:输入一个汉字,联想一个词,再输入一个汉字,再联想一个词,……等等。
联想式输入法“字”==》“字”方式
在研制“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中,竺迺刚负责编制联想词典,他提出采用“字”==》“字”方式,即输入一个汉字,由计算机提供一组“联想字”供人选择,“联想字”形成一个链,实现“字”==》“词”的效果。这是竺迺刚对于联想式输入法的一个贡献,可以节约联想词典的存储空间,所以倪光南接受了他的建议,而且用软件判断一个控制开关,可以选择是用这种连续的“字”==》“字”联想方式,还是用单次的“字”==》“词”联想方式。“字”==》“字”联想方式付出的代价是输入一个词需要作多次选择。例如,由“中”字开始,通过联想,输入“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词,需要选择6次,其过程为:  中==|国|==&人====&民=|大产平  |文|语家|解|==&和=|气  |心|夏工|==&共=|同|善  |=&华=|文力政享|==&国  央··的·谐  ······  ······
联想式输入法“词”==》“词”方式
“字”==》“字”方式虽然能节省存储,但这样联想字的命中率不高。后来倪光南在联想式汉卡中发展为“词”==》“词”方式,即根据已输入的“词”(可超过一个字),计算机提供一组“联想词”供人选择。“联想词”所依据的、已输入词的长度称为“联想相关长度”。显然,这个长度愈长,联想词的命中率也愈高。在联想式汉卡的V2.X软件系统中,支持“联想相关长度”为1至4,也就是计算机可以根据前面已输入的一至四个汉字来提供“联想词”。下面表示“联想相关长度”分别为1至4时,“联想词”的词典结构如下:  联想相关长度=1:  中==》国、文、心、央、华、……  联想相关长度=2:  中国==》人民、政府、国家、公民、制造、……  联想相关长度=3:  中国人==》民、文、口、均、……  联想相关长度=4:  中国人民==》政府、银行、解放军、政治协商会议、……  按照这种方式,联想词的命中率较高,输入效率也较高(选择一次可以输入不止一个汉字)。
联想式输入法作用
联想式输入法利用联想功能减少输入中的重码
在联想式汉卡的V2.X软件系统中,倪光南还利用联想功能来减少输入中的重码。像拼音这类输入法,虽然规则简单,但重码很多,例如“yi”的同音字超过一百个,在这么多的重码字中选择所需的字,效率很低。V2.X软件系统允许加上“利用联想功能减少重码”这一选项,这时,重码字将被筛选,其中属于“联想字”的那些字将排在前面,便于人的选择,这种做法接近于后来的智能拼音输入方法。  1980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的一位副院长到中科院计算所访问,六室由万永熙负责接待,他叫倪光南演示了“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和“手写文字识别机”,倪光南用不流利的英语和这位副院长交流,深得他的尝识。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担任VRO(访问研究员),年薪43000加元,这在加拿大也属于薪水最高的5%之内。从此,倪光南提前进入了小康。尽管待遇高、条件好,但倪光南不想留在加拿大,他抓紧这一难得的机会,掌握了C语言和微处理器技术,并在1983年回国。那时他已有把握,运用微处理器和C语言技术,将联想式汉字输入等汉字处理技术整合在一个微机系统上。为了尽快做出成果,倪光南回国时,自费买回了一批在国内较难买到的包括Z80微处理器等关键器材。
联想式输入法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
  有了这些关键器材,倪光南等很快研制出了一个独立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从依赖于一个大型计算机的实验系统——“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到发展成一个实用的汉字微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1984年,“LX-80汉字图形微型机”获得中科院三等奖,名次为:倪光南、竺迺刚、秦梅芳、平镇中、杨展青、高仲操、陈芷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学技术成果汇编》,,pp.88)。  LX-80已经是一个产品,它通过技术转让,一共给了四家公司生产,有广东省科学院实验工厂,大连科华公司,四川万县船舶总公司457厂,苏州计算机厂等,一共生产了600台。这在当时研究所里,是成果转化较好的一例。  倪光南的课题组那时在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方面已经是计算所的姣姣者。  日,在深圳市的“电脑产品及应用成果展览会”上,LX-80和IBM-PC同台献艺。当时,LX-80采用的是“硬汉字”技术,即采用硬件处理汉字,而IBM-PC采用的是“软汉字”技术,即采用CCDOS这一软件来处理汉字,因此,LX-80在处理速度上占有很大优势。那时的PC速度很低,用16位的8088CPU,主频只有4.66兆赫(性能大概只有现在新的PC的千分之一),所以每秒只能显示几十个汉字,而且在一个全屏幕上只能显示十行汉字。相比之下,LX-80虽然用的是8位的Z80CPU,主频4兆赫,但是汉字处理主要用硬件,例如汉字显示速度每秒达到千字左右,而且全屏幕可以显示25行汉字。所以从外特性比较,LX-80的汉字信息处理功能远远超过了PC。很多观众看好LX-80,但是倪光南自己很清醒,国外的一段经历使他开了眼界,他认识到,PC是工业界的主流。用Z80微处理器的系统,像当时中国很普遍的Cromemco,TRS-80微机等,包括自己开发的LX-80在内,都将不能抗衡。正是在这个展览会后,倪光南开始了将LX-80的技术向PC上移植、变成联想式汉卡的过程。
联想式输入法从LX-80到联想式汉卡
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的刘汝瑛总经理是联想式汉卡的第一个支持者,她提供了两台当时最新的IBM-PC/XT。
1984年8月,她和计算所签署协议,合作开发联想式汉卡。接着,由于信通公司邀请倪光南担任顾问,信通也提供了支持,这样,在计算所公司成立前,联想式汉卡的研制工作已经在中航深圳工贸中心和信通公司的支持下进行了。
  1984年11月计算所公司成立后,王树和、张祖祥、三人共同决定请倪光南出山担任总工,由于对这三位同事的信任以及他在国外对于高技术企业的认识,倪光南深感“成果转化”需要通过高技术企业,所以柳传志他立即同意,于12月加入了公司,成为公司的第十二位员工。
倪光南很清楚,只有正在研制的联想式汉卡才能为公司打开市场,LX-80没有什么前途。联想式汉卡的技术在所内已研制了多年,又有人追加投入,怎样处理这个关系呢?当时计算所公司可以无偿使用计算所的成果,所以将联想式汉卡带给计算所公司没有问题,但是倪光南认为,前期对汉卡作过支持的单位也应给以适当的回报。通过和王树和等的商量,决定给中航深圳工贸中心6万元作为对他们提供PC的补偿,而对信通采取的方式是,两家共享联想式汉卡第一个型号销售收益。
联想式输入法联想式汉卡的创新
  1981年IBM-PC推出后,在西方迅速流行并进入了各个领域,但在中国,PC的推广却遇到了处理汉字的难题,这包括汉字的输入、输出、显示、编码、字型、汉字应用软件等等问题。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各种汉字系统应运而生。PC上最早的汉字系统是CCDOS,这是纯软件的解决方案,即“软汉字系统”,它成本低,但也有缺点:在PC/XT上汉字显示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个;全屏幕只能显示十行汉字文本;汉字字库占据了1/3的内存资源;汉字显示必须通过BIOS软件处理,破坏了“直接写屏”协议,使大多数应用软件都不能直接处理汉字。为使原来的软件能处理汉字就需要修改即进行“汉化”,有的还很难“汉化”。正是由于软汉字系统的缺点,很多用户,特别是要求高的用户,迫切需要有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联想式汉卡(兼容软硬件的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就适应了这种需求,它是把软件植入专门的硬件(卡)处理汉字,所以又是“硬汉字系统”。它的设计思想就是使西文PC变成中文PC,使它在性能方面可以和西文PC媲美。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方块汉字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的要求,因此汉字需要改革,需要走西方文字拼音化的道路。但是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之下,随着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现在一般称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含义比“汉字信息处理技术”更广)的发展,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各种难题逐步得到解决。现在,对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说,汉字不仅不是一个障碍,而且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优点,例如汉字信息量大,有易读性等,这应归功于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取得的成就。
2001年在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主办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共评出了25项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其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次于“两弹一星”,居第二位。众所周知,“印刷革命”主要是王选主持研发的方正排版系统,而“汉字信息处理”则有众多的汉字信息处理研发者;而联想式汉卡是首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在1988年1月的“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上,联想式汉字输入系统“主要完成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是:倪光南、秦梅芳、钱华林、陈浩斌、严开明、平镇中、胡锡兰、郑茂松、何玉珍、贺志强、李玉新。基层申报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曾茂朝)。
联想式汉卡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联想式输入方法,故命名为“联想式汉卡”。    联想式汉卡通过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使PC处理汉字和处理西文的效率相同: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显示速度不变,显示格式不变,内存资源不被占用,“直接写屏”协议不变,西文软件基本上不需“汉化”就可使用。  在当时“汉卡”这类产品中,联想式汉卡是最早推出之一,并很快成为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汉卡。严格说,联想式汉字系统是由硬件(卡)加软件(LXPC系统软件)构成的,但是软件并不单独定价、销售,而是包含在硬件销售中,即用户每买一套卡就必定带一盒装有LXPC系统软件的软盘,采用这种硬软件“捆绑销售”在当时是必要的,象方正排版软件在联想式汉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中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支持,尤其是,联想式汉卡发展了智能化的汉字输入,例如:它支持联想功能,“联想”的相关长度达到4个汉字;用户可用码表生成任意输入方案,支持字和词的输入;利用“联想”可减少输入的重码字数或调整输入的候选字顺序;允许在输入现场自定义词(或词组);输入的候选字可根据使用频度动态排序等等。
  倪光南认为,联想式汉卡的成功首先是把握市场的成功,因为联想式汉卡的主要技术在1984年推出的LX-80上已基本实现,移植到PC上的难度相对说来不大。从学术的角度看,LX-80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联想式汉卡仅仅是PC上的一个扩展卡,但从市场的角度看,LX-80只推广了600台,而联想式汉卡总共推广了16万套。另外,联想式汉卡还带动了公司的微机销售,带动了其他相关产品,如汉字仿真终端、汉字网络和软件等等,其效益是LX-80无从比拟的。这是因为PC是工业界的标准,是主流,联想式汉卡是依托PC才取得成功的。系统,四通打字机等都是如此。有个字不懂拼,谁知道的告诉我,是勤,但旁边不是力字旁,而是左耳旁,拼音怎么打,
拼音:yín (1) 古地名.春秋时属越,即今浙江省鄞县   (2) 通“垠”.如:鄞鄂(同“垠堮”.边际;界限.引申指形体,躯体).《广韵》语巾切《集韵》《正韵》鱼巾切,&#131108;音银.   《说文》会稽县名.   《後汉·郡国志》鄞,章安故治,闽越地,光武更名.   《注》本鄞县南之回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又《顺帝纪注》鄞故城,在鄮县东南.    《唐韵》语斤切《韵会》疑斤切,&#131108;音齗.义同.《卷六》《邑部》   会稽县.从邑堇声.语斤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会稽县.二志同.今浙江宁波府奉化县有故鄞城是也.说者谓以亦堇山得名.越绝书所谓赤堇之山破而出锡是也.葢其字初作堇.後乃加邑.越语曰.句践之地东至於鄞.韦曰今鄞县是也.从邑.堇声.语斤切.十三部.其他堇部首的字:鄞 瑾 墐 厪 槿 蓳 勤 嫤 騹 螼 慬 觐 谨 廑 瘽 斳 漌 歏 谨 廑 馑 槿 瑾 墐 殣 暵 仅 厪 嫤 漌 蓳 谨 馑 慬 騹 瘽 觐 难 地理符号之谜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国的将军王翦等率兵平定了属于楚国的江南一带,降越君,以吴越地为会稽郡,设郡治于吴,也就是今江苏省的苏州;在现在宁波市境内设置了鄞、鄮、句章三个县.由此,鄞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制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此后直到公元8-23年,东汉王莽“改鄞曰谨,鄮曰海治”(《汉书·地理志》),这段时间计15年左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时候,“平陈,并馀姚、鄞、鄮三县入句章”(《隋书·地理志》),直至隋终,先后隶属吴州、越州、会稽郡,计31年左右.唐武德四年至武德七年,析故句章县置鄞州.至唐朝终,都称鄮县,先后隶属越州、明州,计283年左右.从五代梁太祖开平三年始,改鄮县为鄞县,并一直沿袭不变.1958年12月至1961年12月鄞县建制撤消,归宁波市,计3年.以后恢复鄞县建制,直到2002年撤县建立鄞州区至今.可见,鄞地没有以“鄞”命名的年代合计仅约332年.秦王政设置鄞县时,大致包括现今的奉化、宁海、象山三县全境,及鄞县南部,现在奉化市的白杜是县治.故宋宝庆年间纂修的《四明志》说:“奉化,会稽郡鄞县地.今县东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广福院,旧云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鄞县的地域范围后来时有调整变更,但基本区域稳定在今宁波市境内.综上所述,至今,鄞县建县历史长达2230年,而以“鄞”名县(州)的年代合计约1898年.所以鄞县是我国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鄞”字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符号,是鄞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根”和“线”,是鄞人两千多年相互认同、识别的标记.   “鄞”字因其古老而独特,也常常使外地人产生语音和识别上的混淆和错误,通常是以“勤”误作“鄞”,当然也为鄞州的对外形象带来了认知上的一些困惑.所以5年前撤县设区时,也有人提议,借此机会把鄞县改为明州区、四明区,甚或是东钱湖区,以方便识别,但主政鄞县的首长们力排众议,达成共识,认为如果没有了“鄞”字,后人对鄞地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会产生认知上的更多困难,所以果断地选用“鄞州”为区名,坚决保留了“鄞”字这个人文符号,着实难能可贵.鄞县得名之谜  人类总喜欢探究生养自己家乡的过去.也因为如此,由古及今,试图诠释“鄞”县得名由来的亦为数不寡.宋以来四明(鄞县)诸方志多有解释,鄞籍著名学者如王应麟、袁桷、全祖望等均颇有钻研.民国时编著的《鄞县通志·文献志九》汇集了历代释鄞各说.鄞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亦于上世纪50年代撰有《鄞字说》.因详见于旧方志、新县志,这些都恕不赘述,兹综述概括如下:一是“赤堇山”说.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云:“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这里的赤堇山历来也有两种指称:沙孟海先生认为是指现在鄞县塘溪镇原赤堇乡的赤堇山,俗称银山冈;今人所编著的《奉邑文化集锦》等又指古鄞县县治白杜的赤堇山.上述或简称为“堇山”.二是“赤堇草”说.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用作草名的“堇”字,早已简化了.赤堇草今名紫花堇菜,俗称紫花地丁.三是“王鄞”说.元朝曾坚等编的《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云,秦始皇派王鄞来甬东驱鬼移山塞海,遂以王鄞之名命名县.此说发轫于宋,流行于元朝.上述说法,以第一种为甚,民国《鄞县通志》等均持此说.   由于历史分析方法运用的缺失,古越语文献和研究的欠缺,以及缺少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字源学、姓名学等多学科对“鄞”字的钻研,从而导致对“鄞”字本义理解上的偏颇,导致上述对鄞县得名解释中的牵强附会.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鄞县志》,在第一编“政区”第二节“县名”中,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鄞,越语地名,本义无考”的观点,但至今尚无学者对此作进一步的解释,以至于使得鄞县得名的“赤堇山”说风行多时,且以讹传讹,流布极广,几成定论.鄞字释义之谜  据查,“鄞”字最早出现的文献典籍是大约春秋时著的史书《国语·越语上》,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有“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今诸暨一带),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今太湖一带).”“东鄞”之地,春秋时属古越,在会稽之东.“鄞”作为一个形声组合而成的地名,它的产生在“鄞”这个县名出现之前,所以“鄞”字本义和初始引申义的发生和演绎地,应当在中原.许慎《说文解字》土部曰:“堇,粘土也,从土,从黄省”.段玉裁注:“从黄者,黄土多黏也.会意.”《说文解字》堇部曰:“堇,黏土地.”所以黄土为堇,是本义,许慎训为粘土,便是引申义.沙孟海曾在《鄞字说》中引用这个观点,无疑十分恰当而准确.因此“堇”字的本义可直译作“黄土地”;“鄞”字是“堇+邑”,则会意而可以解释为“人群聚居的黄土地”.   至于以“堇”字为古鄞县名的本义,用以代称之说,则值得斟酌.“堇”有多个读音,几种释义,除作“黄土”解外,名词作草名、菜名、颜色名,假借作“仅”、“槿”、“土堇”,其他还有解释为“涂”、“时”、“诚”等的.《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语言工具书中,“堇”与“鄞”截然不同.《说文解字》邑部曰:“鄞,会稽县,从邑,堇声”,段玉裁注:“鄞,其字初作堇,后乃加邑.”段注只说明形声的“鄞”字是由会意的“堇”字演变过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创造的,后来用以命名鄞地的这个“鄞”字,是从“堇”字发展而成的.但“堇”是否就可以等同于县名“鄞”呢,是否就可以直接把“鄞地、鄞山、鄞水”写作“堇地、堇山、堇水”呢,本义为“人群聚居的黄土地”的“鄞”字.鄞字读音之谜  其实,后来命名鄞地和用作县名的“鄞”字本义为何,跟“勾无、御儿、姑蔑”和古“句章”县名一样其实难详,都是古越语的音译而已.这正如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萧山方言趣谈》(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序中说:“古代越人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部族,现在留下的古代越词越语,都是越音汉译.”当然这个汉译要加引号,古越人时华夏民族尚无汉人之说.   的确,鄞地一带,其时被文明开化的中原视为遥不可及的“东夷”、“南蛮”,好像现在的原始人类或一些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yin”只是一个古越人对自己居住地的语音认知,由于无文字的记载可以查证,现在已难以弄清它的原意了.而当时有文化的中原人用已有的“鄞”字把它记录下来了,所以这是个注音字.不然,那个时候鄞地的文明史已经跟中原同步,鄞地与中原的人文沟通,已经有书面的交流而无障碍,岂不谬哉?陈桥驿又说:“正是因为越语汉译,所以后来进入这个地区的汉人,往往望文生义,用汉义解释越语.例如以汉人传说中的尧释馀姚、舜释上虞之类.”后人囿于学识和爱乡情结,以及民俗的因素等,往往以“汉”义释古越语的音译字,这种望文生义的结果,便会产生种种本土化的自圆其说.沙孟海先生的《鄞字说》不厌其烦地论证“鄞”县的得名源自他的家乡“赤堇山”的观点,当属此类.东汉袁康辑录的《越绝书》记薛烛为越王句践说剑,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以及《战国策》、《吴越春秋》提到的赤堇之锡,在绍兴县,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有一些影响,当然不是鄞县得名的原因.但古鄞县(包含现在的奉化)的几处赤堇山,除宋朝的鄞县方志外,东汉以前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中并无涉及,亦无佐证,远在中原的王朝焉能得知,此外,赤堇乃草,因草以命山,因山以命县,恐怕也是望文生义罢了.   越语“汉”译为后人创造不少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素材,鄞县得名的“王鄞”说也是一例,《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见于道藏,乃宋以后道士所妄作,已是公论.明人乃有夏禹时堇子国之说,钱大昕认为:“俗语不实,流为丹青.”(《潜研堂集》卷十九《鄞县志辨证》)越语“汉”译衍生的种种绘声绘色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让历代好事者在当地也附庸、制造了形形色色的地名、庙宇和所谓的印迹,并激发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文情诗性,从而创造了众多且有一定影响的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如绍兴县王坛镇的舜王庙、上虞县的舜井,鄮县的县治现在五乡镇宝幢的同岙被说成是秦汉时的商贸重镇等等,都是这类情形.尽管如此,上述这些物质、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因为相对于今人而言,已经是古人、古事和古迹、古籍,而且传播已久,有一定的影响,古往今来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长河,所以在历史学、地理学、地名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乃至文学等方面有其一定的价值.   清朝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同治八年七月十三日)中也说:“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以“鄞”名县何尝不是如此,所以1996年版《鄞县志》的解释显然是正确的,即是由音译的古越语地名套用,而成为专有县名的.作为县名的“鄞”字,其得名的明确表述应该是:“鄞,古越语地名的音译,本义无考”.鄞字通假之谜  《汉语大词典》曰:“鄞”通“垠”,如:鄞鄂,同“垠堮”、“垠锷”.汉朝时魏伯阳编撰的周易《参同契》卷上曰:“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又卷下曰“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汉朝张衡《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锷.”这里的“鄞鄂”等,义作边际、界限解释,引申指形状,又后起解释为神气之类的.按照道教的说法,“鄞鄂”即命蒂,“养鄞鄂”就是修炼自己的心性,使得有神气和无尽生机,这是一种养生处世之道.明朝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这阐述了心中有气神,所绘山水画才会形中有神的道理.   那么,“鄞”何以同音通假作“垠”,作“边际”解释呢?《国语》中的“东至于鄞”,古代文献里不乏概称作“东鄞”的,后人诗文虽多有“鄞东”之释,而史浩著《贸峰真隐漫录·宴明守高大卿致语》里有”部符复镇于东鄞,既密拱于皇都”,这里直接指代“明州”.但是考虑到在《国语》编撰的春秋战国时代,古鄞人和其他古越人一样被中原人视为舌的“南蛮”(《孟子·滕文公上》和“东夷”,而且鄞地远在东鄙,达于巨海(东海),那么中原人之所以用“鄞”来同音通假“垠”,并且以“东至于鄞”指称“句践之地”的地理方位,是否就是“东至于边”之意呢?也就是说,古越人自谓居住之地为“鄞”,是否寓有“边”的含义.当然这仅仅是无稽之谈,臆度而已,似属于那种本土化的自圆其说之类.古越语有语言无文字记录流传的状况,使得古越人自称所居“鄞”地的本义,有可能成为永远的不解之谜.鄞姓之谜  “鄞”也是一个姓氏,如《潮州府志》关于“鄞仁”的记载:字见山,元至元年间任潮州府海防同知,落户于广东潮州龙溪都,原任官于浙江宁波府.《南安县志》的记载,明朝有“鄞平山”,福建南安后井村人,育有四男一女,该女即是颇有传奇色彩的“鄞仙姑”.此外,认为明朝《三国演义》中的“鄞祥”,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作者以“鄞”为姓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鄞姓一说是由靳姓改过来的,后人因耻于楚国大夫靳尚陷害屈原而改姓,《三国演义》后来的版本把“鄞祥”改成了“靳祥”,恐怕是认同了此说,但也属无稽之改动.   明朝凌迪知编撰的《万姓统谱》里有“鄞姓,见《姓苑》”的条目.查考《姓苑》,共10卷,其作者历来普遍认为是南北朝时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东海郯(山东郯城)人何承天(370年-447年).《姓苑》一书现在只有清朝王仁俊辑佚的 1卷(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但该书并不见于隋志唐志,仅称何氏所撰,宋人多认为出自何承天,只有陈振孙书录解题,以《姓苑》之书首列李姓,认为出自唐人,或者是唐以前之传本.这说明鄞姓的出现时间,至少在唐朝或者南北朝,也有可能在魏晋甚至以前.这样,鄞氏的受姓历史就在1500年以上了.此外,鄞氏又属稀姓,至少直到何承天编完此书时尚无名人望族可以记录.所以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相对有知名度的鄞氏首先出现在福建及广东,最早是在宋朝.清乾隆二年编撰的《福建通志》记有鄞氏,即福建省剑浦县的“鄞康成”.《越缦堂读书记》有他注闾师的记录,《律闾精义·内篇卷四》认为,鄞康成宗刘歆、班固之说.所以因其年长但学问渊博,而给与进士的待遇,即成为宋淳熙十一年卫泾榜特奏名,后任福建连城县知县.《姓苑》记载,“鄞,县名,以地为氏”.鄞氏,是以鄞这一县名为氏,如同“贸”氏和“句章”氏.宋朝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贸,越人以郡为姓,明州贸县是也.东汉有贸孜.”“句章氏,《战国策》越句章昧,以邑为氏.”说明鄞姓跟同一区域的这两姓受姓的年代都同样久远.同时,也有可能是某先人有隐衷隐名改为鄞姓,或离乡背井,为纪念故乡鄞地改姓,或为曾在鄞地为官的重要经历而改姓,这些至今不得其详,因为尚未发现文献对鄞地有过鄞氏的记录.这个富有地理文化意义的姓氏的诞生,其确切的年代至今仍不得而知.   福建宋朝时有鄞江,后改名汀江,这一时代鄞江以及鄞坑、鄞河坊等鄞字系列地名的出现,跟鄞氏、鄞县肯定会有一种因果联系.广东深圳鄞氏发祥地的堂号为“南阳堂”,表明当地鄞氏认为给自己带来荣光的先人居于南阳.而广东潮安县庵埠镇仙溪村旧有”鄞公祠”,门楼后有“汴梁旧家”,表明鄞氏的先人始祖可追溯到今河南.据1990年版的《庵埠志》,鄞姓自宋朝入居庵埠文里沙池,以后广为创居,成为盛族,有溪头鄞、陇仔鄞、仙溪鄞、官里鄞,且都建有祠堂,还在沙池建大宗祠“四德堂”.又据《凤廓郭氏族谱》等,明万历初庵埠的鄞怀镜,已成为当地巨富.福建、广东的鄞氏都相信同出一脉,都认为鄞县是自己的根,但至今还未找到文献上的有力旁证.现在福建、广东、台湾、香港、东南亚都有不少鄞氏,初步估算约10多万人,显赫的虽不多,但对鄞县都有别样的感觉,他们很想到鄞县寻根访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这个字的拼音为yin
是不是右耳旁,“鄞”:读:yin(第二声)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