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中药课讲的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趣

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开课:走近中药
本课程共5集 更新至第5集
走近中药通过介绍中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种类、特点、作用原理,着重介绍应用普遍、引人关注的药食两用品、名贵中药的知识,同时针对目前在中药应用中所普遍存在的误区,特别是在对中药应用的安全性上所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重点介绍医患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确保中药应用既有效又安全。
名称:杨柏灿
职业: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公开课客户端下载扫描下载APP
扫描下载官方APP
更多下载:
正在学习: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恭喜完成本节课程学习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写点什么吧,你的感受对其他同学有很大帮助噢
字数限250字以内
2分钟预览结束
购买后可以学习整个课程
&课程信息&
课程价格:0.00元
购买人数:641人
学生满意度:99.17%
直播倒计时:09小时52分15秒
想听直播课,请下载移动客户端
上课时间:
线下课倒计时:09小时52分15秒
扫码下载APP
输入此刻你要记录的内容
按Enter键可以直接保存
该机构的同类课程
该机构的热门课程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混淆,不易记住;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例:黄连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证联系起来,既加
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
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
混淆,不易记住。如何学习《中药学》谈几点看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
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例: 黄连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 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
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 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 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 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o.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 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记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 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
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问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
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 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 吐的干姜、半夏、竹茹、藿香等。 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问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 子与乌头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问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1.掌握中药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
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7.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
的含义及内容。
8.掌握配伍禁忌的内容。
9.掌握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慎用药物的原则。
10.掌握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
11.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
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12.熟悉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的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
13.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
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
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108年,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
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该书52卷,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本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 空前高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
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 于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
值和文献价 值。
《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学代表作,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已于1999年出 版,收载药物8980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
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 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 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 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
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第一节 四 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
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
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
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第二节 五 味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
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 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
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
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
涩味所不具备的。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中学教育、50【中药学知识】精华第一课讲义等内容。 
 中药学知识总结(不看后悔)1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 -1- 第一章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  中药学知识点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 马俊锋整理 :解表药 凡以...分为发 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也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  这​是​中​药​总​的​知​识​点​,​有​纲​领​作​用​。中药学知识点梳理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  2015年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整理(汤以恒)_从业资格考试...药理学为基础,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合理用药相关知识...【第二阶段,速战速决软柿子――121/472 页】 ...  中药学知识总结(不看后悔)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 -1- 第一章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  中药学知识总结_基础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知识总结 -1- 《中药学》 第一章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1章 中药学讲义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讲义讲授内容 总论、 总论...该书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 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 本草的...  中药学笔记整理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中药学...解表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功用】发汗解表、...  中药学知识总结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黄芪:补中益气要药。 白术: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 一要药”)。 ...中药课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扫码下载官方App
学习过该课程的人还学习过:
其他联系方式
所属系列课程
网易公司()旗下实用技能学习平台。与优秀讲师、专业机构、院校合作,为您提供海量优质课程,以及创新的在线学习体验,帮助您获得全新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
关注我们:
& 网易公司 版权所有
如何熬制中药才是正确的!,生活家居,健康养生,大传,本课程就患者或大众常见、常关心、常误解、常需求的问题给予解答。内容丰富,涉及疾病见解、注意事项、养生、医学普及、病案,但又比较杂,故曰杂谈。本课程内容将不定期更新。
适用人群:大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课堂生动有趣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