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整容前后照片和一个黑人站一起打一个药名是什么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搞笑趣闻精选:美国黑人审美大揭秘!凤姐竟然美过范冰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164eL4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搞笑趣闻精选:美国黑人审美大揭秘!凤姐竟然美过范冰
播放量数据:
6,017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增长黑客》作者
提前一周买了票,今晨零点在北京三里屯的美嘉欢乐影城盼来了《星战》国内首映。&br&&br&现场人山人海,目测六成以上是老外,俨然在把首映当成圣诞节来狂欢。然而观影结果之后大失所望,星战 IP 这么强大的原力也没能让我在豆瓣上手抖打个五星,最后勉强四星了事算是向死星致敬。&br&&br&吐槽即将开始,前方高能,涉及大量剧透所以没看过的请自觉避让或收藏,或是直接转发给没看过的朋友祸害他们。&br&&br&1、Han Solo 和 Leia 公主的登场是最大亮点,全场欢呼鼓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C-3PO 和 R2-D2 也的确让老影迷汗毛竖起。但这些特么的本都在意料之中啊,前期宣传里已经透了个底朝天,就没留一手么。人家《煎饼侠》最后藏着掖着的铜锣湾古惑仔一亮相可绝对是强行把评分推上去一星呢。&br&&br&2、至于全片「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发展已经预示着天行者 Luke 迟早会登场。于是最末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来到一处桃源深处的 Rey 把剑交给望夫崖般呆立的 Luke 并且导演给了一个用大僵无人机拍出的气势恢宏 360 度跨海全景时,台下观众一片寂静。反正我当时心理活动是:果然连最后一个能升华出爆点的桥段都被导演拍烂了。&br&&br&3、强行安插了一枚黑人男演员扮演 First Order 里良心发现的线索人物 Finn,但仔细想想没他剧情照样开展:BB-8 被 Rey 解救,跳上 Falcon 躲避追击误打误撞遇见 Han Solo 又经他带领去捡光剑。是单纯的政治正确,还是有难言之隐,就跟中国引进好莱坞大片一样非得强行安插一个本土酱油角色才比如钢铁侠的范冰冰王学圻?&br&&br&4、情怀元素适当出现一些致敬就可以了,整部片的架构都抄《新希望》就说不过去了,你让鹿晗新收割的这一茬星战粉回去找老版看时作何感想?相比之下还是跑男良心,每一期导演组都得想个全新的背景故事,一样是撕名牌人家每次都能撕出新感觉。&br&&br&5、所有角色塑造的毫无个性,味同嚼蜡。女主角除了「刚毅勇猛」之外我实在找不到什么具象的词汇来形容,平得如同演员的胸。按理说反派大魔头是很容易出彩的,然而新晋小哥 Kylo Ren 除了拿光剑朝墙上咔咔咔毁坏一通公物外,连风暴兵都没怼死一个,霸气侧漏程度都比不上 Darth Vader 达人一根腿毛。更别说 Captain Phasma,原以为会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呢,结果还不是(台词里)被丢进垃圾管道。如果非要说印象深刻的配角,我提名给 Jakku 上收购破铜烂铁的外星老板。&br&&br&6、片方为了卖手办出周边也是煞费脑筋,新角色自然不必说,帝国风暴兵这次升级成 First Order 士兵之后不知国内外大大小小的 501 组织是否要添置一套新行头才能接各种商演了?球形机器人 BB-8 原理就是一个红外 sensor 一个陀螺仪外加蓝牙遥控模块,深圳攒一下配件 100 拿下了吧,官方周边卖到 1000。最坑爹的是 C-3PO,愣是无缘由地换了一条血红的麒麟臂,被日本特摄周边坑多的我一眼就看出了商家的险恶用心:这只要开一个模刷两种漆,那就可以包装成老版和新版 C-3PO 分别来卖啊喂。&br&&br&7、反派死于话多。Kylo Ren 这愣头青关键时刻非要提一句「想学 Force 啊?我教你啊」结果 Rey 并没有像被打得心服口服的火云邪神那样双膝跪地内牛满面,而是直接像被触发了敏感词开关一样开了挂。顺便说一句,我最近一次看到类似被虐之后暴走反击的烂俗桥段来自万合天宜的《大侠黄飞鸿》最后一集,父皇本煜演的黄飞鸿擦着红黑眼线自以为是八神庵,出手动作却比陈国汉还慢,实在吐槽无力。&br&&br&8、导演试图用更高更大更强来望乔治卢卡斯的项背(可以理解,这既是一次粉丝理所当然的偶像致敬,也是一种男性与生俱来的生殖崇拜),于是捣鼓出比 Deathstar 更大数倍的 Starkiller 来一次虐杀几颗星球。但依然延续了星战反派一贯的优良传统:对外火炮再牛逼的移动堡垒,内部永远是外强中干败絮其内的,你特么多装两个摄像头监视一下核心禁地能死啊,我朋友家养猫都买了三个小蚁摄像头(有广告费么)呢。&br&&br&9、弑父这样的情节发生在 Han Solo 身上的确挺难接受,但想想如果不演这么一出,整部电影基本上就不存在激发观众情感波动的点了吧,反正主角光环,反正邪不胜正,反正以少胜多,反正大团圆结局。&br&&br&10、最后的最后,必须揪出关键中的关键、失败中的失败。不解释自己看图——&br&&br&&img src=&/12c54ebcc55ed84dc1cfdde_b.jpg& data-rawwidth=&391&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1&&这是前传女主角黑天鹅 Natalie Portman&br&&br&&img src=&/aabb127b7e9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abb127b7e9e_r.jpg&&这是这回的柴火妞女主角&br&&br&&img src=&/4ceb26dc402eae2b49e6a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这是上一代大反派,黑武士面具下的天行者安纳金&br&&br&&img src=&/09f34d7a559fa0f7a2be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这特么是这次坑爹的反派&br&&br&&br&真该把原力觉醒导演 J.J 的 JJ 用原力撅断。&br&&br&——————————————&br&卑鄙无耻的广告时间:&br&&br&&img src=&/641e28b1d1f4f4951df46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641e28b1d1f4f4951df46_r.png&&
提前一周买了票,今晨零点在北京三里屯的美嘉欢乐影城盼来了《星战》国内首映。现场人山人海,目测六成以上是老外,俨然在把首映当成圣诞节来狂欢。然而观影结果之后大失所望,星战 IP 这么强大的原力也没能让我在豆瓣上手抖打个五星,最后勉强四星了事算是…
&img src=&/6ca66aafe7fdde8d5d27_b.jpg& data-rawwidth=&1535&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5& data-original=&/6ca66aafe7fdde8d5d27_r.jpg&&
Party 知不知道 c0mmunist 任重而道远?
Party 知不知道 c0mmunist 任重而道远?
我直接买了个充电/音箱/FM一体的底座摆在家里,用那玩意儿充。
我直接买了个充电/音箱/FM一体的底座摆在家里,用那玩意儿充。
看我的书:&a href=&///?target=http%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
看我的书:
我猜知乎用的是 Lucene 之类的搜索框架但是对中文分词的支持不是很好。
我猜知乎用的是 Lucene 之类的搜索框架但是对中文分词的支持不是很好。
&p&# 本文来自 XDash,产品经理,科技博客作者。该文章系作者正在编写中的新书的章节段落试读。如果您在读后对该主题感兴趣,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XDash 或私人微信:ifanbing。关于这本书的进展,敬请搜索和关注微信公众号 ID:growthhackerbook。转载必须保留本段信息。&/p&&br&&p&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之际,曾有网友吐槽:如果将剧中男主角都教授的扮演者替换成葛优,让女主角千颂伊让位给凤姐,这部剧还会有这么多人看吗?在这个“看脸的时代”,“颜值”高低对于人们结识和接受他人的影响力究竟占据多大比重?“以貌取人”究竟靠谱不靠谱?&/p&&br&&p&研究结果恐怕会让人唏嘘。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米丽·库格斯迪(Emily Cogsdill)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从3岁起就已经能通过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例如个人能力和诚信度,并且不同儿童的判断结果惊人地一致。康纳尔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展示32名20多岁的白人照片做试验发现,人们只要看静态照片,就能较为准确地辨别出谁是罪犯,尽管备选照片里的人物全都面容平和。甚至有进化心理学家表示,在不同的社会中,一个地方的病菌和寄生虫越多,那里的人们就越以貌取人,因为在择偶时避开感染过疾病的人是很重要的。&/p&&br&&p&美国的一款社交约会应用Tinder正是顺应了这样的用户心理。它主打“看脸配对”,一上来用户除了看到其他参与用户的照片之外,完全看不到其他的个人详细资料。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通过“看脸”来决定对方“是不是你的菜”。如果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良好,有与其结识的兴趣,可以将照片向右滑动,代表你“喜欢(like)”;如果对方给你印象平平甚至令人作呕,则可以向左滑动,让其“消失(nope)”。一旦双方互相标记为“喜欢”,就可以彼此发起会话,并查看对方进一步的信息,逐步建立其更深入的互动往来。用户越常用Tinder,获得潜在约会机会的可能性越大。&/p&&img src=&/65ccc699c3af4ee39278fe6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5ccc699c3af4ee39278fe6_r.jpg&&&br&&p&在美国传统约会网站Match和OkCupid大行其道的形势下,Tinder仍然成功崛起于移动端,在推出两个月内就推荐匹配了超过100万对用户,获得了3500万次喜欢与否的评价,维持着65%的日活跃度。截止2014年底,Tinder上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约90分钟,产生10亿次照片展示和1400万次配对,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外貌协会”首选应用。&/p&&br&&p&Tinder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创业公司,而是与&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同属IAC公司旗下。作为该公司“创新沙盒(Innovation Sandbox)”实验室的孵化项目,CEO萨姆·亚根(Sam Yagan)刻意将它的背景掩藏得神秘低调,希望让外界看到一个全新的独立项目,而非依托于大公司平台下的子产品线。Tinder的融资也是独立的,尽管它一直被IAC牢牢把控在旗下。&/p&&br&&p&据传Tinder原名“Matchbox”,是工程师Joe Mu?oz在一次黑客马拉松(Hackathon)中的无心插柳之作。项目上线后运行了一段时间,反馈还不错,于是渐渐地,他们将同属创新沙盒实验室的项目Cardify停掉,把重心转移到了Matchbox上。由于Matchbox这个名字太容易被揣测到与&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关系,Tinder的CEO肖恩·雷德(Sean Rad)建议改名叫“Tender”(纤弱、温柔的意思)——一个浪漫温馨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猫王那首被多次翻唱的经典金曲《Love Me Tender》。在原市场执行官惠特尼·沃尔夫(Whitney Wolfe)提议下,伴随些许争议,最终他们还是将名字确定为了Tinder。&/p&&br&&p&&b&得女性者得天下&/b&&/p&&br&&p&对社交类项目而言,如何解决冷启动的问题,始终逃不过“鸡与蛋”的因果悖论。人气越高的社区越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建立起更广更密的关系链,巩固城墙;初生的社区如果在起步之初就门庭冷落,很可能之后的发展也不顺利。在Tinder这样目的明确的约会应用中,用户的需求明显直白:寻求勾搭另一半的机会。如果你留心观察过微信、陌陌和其他任何社交平台在约会方面的表现,会发现男性往往展露出更加旺盛的意愿,行为上也会更活跃主动,而女性则相对被动,即便是高冷“女神”,只要稍微展露出愿意交流的想法,也会引来众多“屌丝”的围观追捧——没错,这其实跟线下没什么两样。维持这种生态系统运作的基本机制,通常是对女性提供更加开放友好的环境,吸引她们入驻,再以此辐射向男性群体——与酒吧经常使用“男A女免”来招揽顾客,原理同出一辙。&/p&&br&&img src=&/a999a4d657e09cba437ef13043bffb9e_b.jpg& data-rawwidth=&747&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7& data-original=&/a999a4d657e09cba437ef13043bffb9e_r.jpg&&&br&&p&让Tinder早期获得迅速增长的是贾斯汀·马丁(Justin Mateen,后来他被授予首席营销官与联合创始人称号)。在南加州大学念书时,马丁曾运营一家派对筹办公司,他发动兄弟会和女生联谊会里的交际能手来销售派对入场券,每卖出十张,就给他们一张免费赠券。他通过以往的营销经验认识到,“如果我们可以先渗透到那些具有社交影响力的人群当中,那么就能以此为基础向其他人扩散开来”。于是他将Tinder的测试版发送给了洛杉矶派对圈里最受欢迎的600位熟人,并拉拢来一批年轻貌美的长期在线用户。很快,Tinder每天的配对交互就达到了数万次。&/p&&br&&p&这个策略十分奏效,于是Tinder开始大范围复制。沃尔夫被派飞往全美各地的校园,凭借她独特的说服能力,先邀请女生联谊会的成员使用Tinder,再到兄弟会里拉拢男同胞。后者在打开应用时,会看到自己周围圈子里的女生都已经加入,因此而有了持续使用的好奇与动力。当沃尔夫完成这一圈地推之行后,用户量从5000人增加到了15000人。借鉴Facebook的经验,Tinder还特地到“精英学府”地推,将热度延烧到了亚利桑那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等热衷于社交派对的学校。这一策略不仅为Tinder输送了大量的目标用户,也聚集了现成的社交关系,在将关系网搬到网上后活跃度能得到保证。&/p&&br&&img src=&/87b04dac0ddac1a69ef5a2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87b04dac0ddac1a69ef5a2_r.jpg&&&br&&p&同时,地推的顺利铺开也带动了口碑的传播。相比于&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这类必须通过网页访问的服务,学生们更倾向于在课间、食堂、宿舍等场合的零碎时间向朋友推荐这个有点“酷”的约会应用。“左滑右滑”的全新交互形式让演示和炫耀更有亮点可谈。&/p&&br&&p&&b&聪明的产品机制设计&/b&&/p&&br&&p&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到Tinder的界面本身,看看它的设计有哪些讨巧之处。&/p&&br&&p&首先,主界面上除了随机呈现用户的照片外,没有额外元素。用户能做的基本操作也只限于“左滑”和“右滑”——简单到一只手就能完成。这样的设计让用户的使用完全没有学习成本和压力。本来么,闲余时间结交异性朋友的活动就应该是气氛轻松融洽的,如果让用户过多思考(比如设置过滤条件、构思如何让自己的资料页面更加与众不同),反倒加重了不必要的门槛。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假思索地一张张浏览周围用户的清晰大图,已足够赏心悦目了。这样简单的机制设计也让Tinder不同于那些强调“婚恋”的“严肃交友”,许多人用它不过是想图一乐,并不想承担太多的社交责任,这无形中扩大了目标人群的范围。&/p&&br&&img src=&/9f59ceae6d4d4a904b71a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f59ceae6d4d4a904b71a2_r.jpg&&&br&&p&其次,用户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翻”到的是谁。这随机制造的惊喜奖励,让人产生源源不绝地继续使用的动力。史玉柱曾在总结针对网络游戏玩家的八字方针时,提到了“惊喜”的重要性。所谓惊喜其实就是随机性,没有随机性,游戏就没有耐玩性。Tinder的惊喜看似随机,但也并非没有规则可循:页面上显示的用户要么是附近的人,要么是通过社交网络账号导入的联系人,还可能是已经“喜欢”过你的潜在配对对象。这保证了参与双方的相关性和可触达性(反过来试想一个非洲用户和一个阿拉斯加用户即便配对成功,线下接触的可能性也近乎为零,无法强化产品价值)——比起早年玩法类似的&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网站配对方式的准确率低下,移动端的Tinder在判断用户位置和获取身份方面显然更有技术优势。&/p&&br&&img src=&/09afb77e0e642cf70ef3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9afb77e0e642cf70ef3e_r.jpg&&&br&&p&再次,Tinder的玩法是对主流社交网络的补充,而非取代。用户每天例行刷完脸书和推特的好友状态后,就会开始在Tinder里无止境地玩下去,从而不经意地陷入时间黑洞。许多Tinder重度成瘾者发现,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点按中流逝于无形,而自己依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p&&br&&p&最后,使用Tinder的用户等于默认接受了以“看脸”作为结识对象的主要方式这一基本规则,从而简化和统一了社交产品用户之间“破冰”的过程。所谓破冰,就是不同用户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最初契机,例如相同的兴趣爱好、常出没的地点、中间介绍人等。你很难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人撮合在一起,除非先为他们找到某个话题。“破冰”根据时间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前置”和“后置”。像Tinder这样,在两人正式交流之前先行配对的方式,是“破冰前置”,它能提高配对后两人成功沟通的效率;像&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或比邻这样,先随机配对,再让用户通过交流或互换名片等方式来确定对方是否符合自己要求的方式,是“破冰后置”,它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更适合喜欢探索和消磨时间的群体。Tinder的破冰机制保证了女性用户只会跟自己看着“顺眼”的对象聊天,而不会受到陌生异性的信息骚扰,对她们来说这是极好的保护和口碑点。&br&&/p&&br&&p&&b&如何促成更多配对&/b&&/p&&br&&p&在Tinder上促成配对的成功率似乎还不错。如果你以为自己相貌着实吸引人,或是单纯运气好,那可就忽略了Tinder在背后默默贡献的努力。&/p&&br&&p&比如,千万不要小看Tinder让用户通过社交网络脸书来登录这个小举动。它降低了用户填写个人信息的门槛,不再像传统婚恋网站那样需要输入长长的个人简介和一大堆调查问卷,而是授权完毕就能自动抓取需要对外展示的内容,填充到个人页面。同时,用户继承了来自社交网络的身份背书,在Tinder中继续扮演自己,而不是胡乱上传一堆照片、填写虚构的资料来创建“马甲”,这让整个平台的环境更加真实纯粹。参与者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自然玩起来更加活跃。&/p&&br&&img src=&/f42fdbde3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f42fdbde3e_r.jpg&&&br&&p&再比如,2013年6月推出的“牵红线(Matchmaker)”功能,允许用户拉拢两位原本陌生的朋友发起交谈。这个看似简单的玩法,成为了Tinder新一轮的增长引擎。它让原本只为自己而玩的用户拓展了新的玩法,尤其是那些在牵线搭桥方面颇有建树的社交活跃分子(想必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有了施展的舞台。牵红线通过引入中间人的介绍,增进了配对的成功率。此外,原本对Tinder跃跃欲试,但碍于各种原因(如已有另一半)不方便主动加入的人,找到了使用它的合理借口——自己只是被朋友拉进来的。&/p&&br&&img src=&/44dad9f8bbd7adbdf71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44dad9f8bbd7adbdf71f_r.jpg&&&br&&p&2003年11月,Tinder又引入了“列表(Lists)”功能,可以将好友整理划分到不同列表中,例如“喜欢吃中餐的人”、“来自法国的朋友”。在给用户找人提供方便之余,这其实也在悄悄为Tinder积攒结构化的数据。或许未来某一天,Tinder能用这些现成归类好的大数据,向你更加精准地推荐可能感兴趣的配对对象,以及充分挖掘每个人的商业价值。&/p&&br&&img src=&/bb4a60dcc24c9e426af37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8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bb4a60dcc24c9e426af37_r.jpg&&&br&&p&或许是受到了国内微信的启发,2014年6月,Tinder开放了“朋友圈”,唯一的不同是发布的照片会在24小时候自动销毁。就像微信一样,朋友圈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用户提供了新的玩法功能,而且有助于提升单用户的24小时回访率和好友之间的联络频率,让久未交谈的人通过新发布的新鲜事来发起话题。并且在Tinder中,朋友圈功能也为用户提供了另一重建立配对关系的借口——不为约会,就为关注下对方身边发生了什么好玩的。&/p&&br&&img src=&/9e29f57da6668b38daa1_b.jpg& data-rawwidth=&1051&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1& data-original=&/9e29f57da6668b38daa1_r.jpg&&&br&&p&&b&安卓征服世界&/b&&/p&&br&&p&iPhone用户毕竟是有限的,真正想在国际市场开拓疆土,必然不能忽视占据了智能手机70%市场份额的安卓平台。实际上,在意识到美国本土的iPhone用户趋于饱和后,Tinder就将战略重心放到了以安卓平台为侧重点的国际扩张上,并且巴西和英国的市场已初具规模——2013年11月,这两个地区的用户数每天各以2%的平均增量加速上升,经过两个月便累积了百万用户量。&/p&&br&&p&Tinder加速获取国际用户的策略是邀请那些跨领域的社交达人来站台,邀请的对象包括社交名媛、电视明星和奥运会选手等。通过媒体的炒作和放大,产品的声誉得以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土耳其这块难啃的市场上,起初Tinder投放脸书广告的营销活动只换来了25000个用户,随后数据便停滞不前;当引入高质量的社交达人做宣传后,增长情况出现了明显的起色。&/p&&br&&img src=&/fb91fdb4a4e926a8e2fef9ea3ae13e9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b91fdb4a4e926a8e2fef9ea3ae13e99_r.jpg&&&p&(上图为Tinder代言人之一的女演员Lindsay Lohan)&/p&&br&&p&根据第三方统计平台App Annie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2月,Tinder在全球44个国家的iOS应用市场中排名位列前100名,在全球23个国家的安卓应用市场中也杀入了前100名,战绩斐然。&/p&&br&&p&&b&探索付费点&/b&&/p&&br&&p&上线三年,Tinder几乎没有什么盈利。肖恩·雷德曾公开坦言,“自信的产品自然能找到适合的赢利点,而不必靠放置广告”、“我们永远不会在核心价值上增加收费点,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永远免费”。这并不是说Tinder放弃了让用户掏钱的尝试,只不过他们试图找到一种平衡用户使用价值和产品商业价值的策略。&/p&&br&&p&2015年3月,Tinder发布了全新的子服务TinderPlus,根据用户的年龄和地理位置来进行差异化收费,提供相应的高级功能。美国地区的用户,18至29岁每月只要9.99美元,但年龄超过30岁就不得不再多缴纳10美元。英国地区的价格差异更大,18至27岁的用户只需2.99英镑,而超过这一年龄则需支付14.99英镑。一时间Tinder“歧视大龄未婚青年”的评论四起。对这一价格歧视策略的引入,Tinder在采访中回应:许多产品都针对某个特殊用户人群制定了对应的价格策略,例如音乐服务Spotify会给学生特别的优惠,而我们通过测试发现,年轻用户的手头的确比较紧,所以给他们稍微便宜一些的价格。&/p&&br&&p&付费后能开启的功能包括:回看上一个失手标记为不喜欢的人(在众多Tinder用户强烈要求下终于以高级功能的形式出现)、“漫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查看当地的人、去除广告(是的,他们最终还是给免费版加了广告)。&/p&&br&&img src=&/aeb841d438c3a_b.jp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aeb841d438c3a_r.jpg&&&br&&br&&p&&b&看脸社交的未来&/b&&/p&&br&&p&总部位于洛杉矶的Tinder在美国市场发展多年,随着人气持续攀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引来骚扰短信和诈骗链接的侵入。年轻人注意力易于发散,因此用户转移的门槛很低,只要口碑盛传哪里有更多帅哥美女,用户就可能用脚投票,选择其他交友产品。加之公司变动和高层离职,也对Tinder的运营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p&&br&&p&不过这并不会让雄心万丈的Tinder降低增长的步伐。显然它仍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之中,或许并不只是甘当约会桥梁和聊天工具,而有着更大的愿景和抱负——参考微信的崛起之路,你就能意识到聊天应用背后究竟还潜藏着怎样一股巨大的能量。&/p&&br&&p&作者 / XDash&/p&
# 本文来自 XDash,产品经理,科技博客作者。该文章系作者正在编写中的新书的章节段落试读。如果您在读后对该主题感兴趣,欢迎关注作者的微博:@XDash 或私人微信:ifanbing。关于这本书的进展,敬请搜索和关注微信公众号 ID:growthhackerbook。转载必须保…
// 我来从 growth hacking 角度讲一下。以下内容来自我正在撰写中的新书的段落。&br&&br&LinkedIn是国际知名的职场社交服务,正式上线于2003年。它致力于为职场活动提供更方便的交流社区的理念,让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公司职员、媒体人和猎头看到了它的潜力,成为了早期的种子用户。遗憾的是,起初竟有高达50%的注册用户是沉默用户,网站的用户量和活跃度增长一度止步不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哲学专业、曾效力于苹果公司及富士通公司的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深知用户的数量与结成的关系网络深度直接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为此,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一连串Growth Hacking的试验,旨在提高每一个用户的潜在联系人数量,从而增强社区黏性,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用户增长速度。最终,LinkedIn花了500天做到了第一个100万。&br&&br&他们首先调研了新注册用户愿意邀请的朋友数量,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4”这一魔法数字。当新注册用户到达“邀请好友”页面时,如果系统默认建议用户邀请的朋友数量少于4人,则他们很可能会轻易地忽略这一步骤;如果多于4人,则可能会让用户感到焦虑和麻烦;而不偏不倚刚好4人,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邀请转化率。&br&&br&LinkedIn早期的邀请方式是向用户的好友发送邮件。最早的邮件文案客套生硬,毫无吸引力。直到他们将文案优化为——“我在浏览人脉网络时看到了你。让我们互加为好友吧,我将很乐意满足你的请求,并提供后续可能的帮助。这将有助于我们组建更强大的人脉网络。”这一简洁有力的叙述,阐明了邀请信发出的原因、希望对方做的事情,特别是给对方带来的潜在价值。这些努力带来了数量可观(但增长缓慢的)病毒传播。&br&&br&遗憾的是LinkedIn也发现,在通过邮件邀请带来的用户里,仅有不到25%的人会继续主动添加更多联系人,大部分人注册进来之后只原封不动地保持着与他们各自邀请者的好友关系,很难再增加新的联系人。&br&&br&如何才能方便高效地让用户不断更新自己的联系人列表,从而持续保证平台上的活跃度呢?他们发起了新的尝试——允许用户导入自己邮箱通讯录里的联系人(这一策略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2004年却是一项创新之举)。&br&&br&当时通过输入第三方在线邮箱服务的账号密码来导入联系人有一定的难度,用户并没有这样的操作习惯,而且实际上可导入的联系人也并不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inkedIn专门开发了适用于本地邮件收发软件Outlook的插件,用户下载安装后,将可帮助他们自动导入存储在本地的通讯录联系人。这一举动促使7%的新用户上传了他们的通讯录,也让邀请朋友加入的比率骤升了30%。&br&&br&通过现有朋友关系间的邀请与导入依然存在局限。LinkedIn发现平均每收到3.2封邀请邮件,才会产生一次新用户的转化。为此他们又试着在用户的个人资料上做文章,想从中挖掘出更多社交潜力。&br&&br&当新用户注册时,被邀请填写当前所在的公司与职位,数据显示超过90%的人都愿意填写。于是LinkedIn很聪明地在这一环节增加了联系人推荐——立即列出同样所属该公司的相关用户的名单,新注册者只需要简单的勾选,就能马上与这些潜在的同事建立连接。这个开创性的动作,打破了此前基于现成邮箱联系人的单一连接维度,将存在于线下的同事关系搬到了网上。试验初尝甜头后,LinkedIn很快又在新用户注册环节增加了“请输入以往公司与职位”的填写。人们能借此对职业生涯进行梳理,与过往的老同事形成交流,并有助于开启新的职业生涯。&br&&br&这一被称为“重建关系流(Reconnect Flow)”的创意,其聪明之处不仅在于直接有效地增加了新用户的连接数量,还能够美化用户的个人资料页面,对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展示信息,这将有助于后续的自然互动。并且,随着新用户的不断注册加入,老用户也会时不时被动地收到新用户的添加好友邀请,这有助于唤回他们,维持活跃。&br&&br&经过优化,LinkedIn的PV提升了41%,站内搜索量提升了33%,用户个人资料页面的信息完成度提升了38%。人们乐意在注册阶段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信息,否则会感觉自己的档案页面是“不完整”的。尽管上述流程后来被挪到了用户注册完成后,也同样使邀请数量上升了16%。&br&&br&以上的整个病毒传播的设计,在LinkedIn内部被称为“双重病毒循环(Double Viral Loop)”——新注册用户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用户,同时老用户也会时不时回来看看,处理请求,或者主动发起好友邀请。两个循环同时发生,同时奏效。截至2008年,LinkedIn获得了累积1300万的注册用户。&br&&br&2012年,产品增长负责人埃利奥特·施姆科勒(Elliot Schmukler)为LinkedIn带来了新的奇迹。在调研中他发现,随着用户量的增加,成员之间的活跃程度也两极分化日益明显:那些在职场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人,往往在网上也有更大优势,于是他们使用LinkedIn更加积极频繁;而原本埋头肯干的默默无闻者,在网上也同样低调内敛,不为人知。这一差异直接带来的影响是:每当LinkedIn发送一封通知邮件,告知用户的个人主页被浏览时,那些原本的活跃者点开链接的概率高达20%,而非活跃者仅有不到5%愿意响应。&br&&br&换做别人,可能会去想如何向不活跃者发送更多邮件,或者干脆放弃他们。但埃利奥特的策略更为巧妙——他试图将活跃者与非活跃者联系起来,而纽带则是“声誉(endorsement)”系统。这个新上线的功能模块能够让用户为任何好友做出评价,给他们贴上擅长领域的标签,如“web前端开发”、“企业经营”、“互联网投资”。这些标签将显示在被评价者的个人主页上,并默认根据评判次数降序排列。有了这个功能,即使再神华内敛、不擅自我包装的人,也能在他人的好意背书下突显出自己不为人知的技能特质,展现出更光鲜的简历,并因此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而人们又往往是互利互惠的,一时间彼此互贴标签蔚然成风,那些原本沉寂无名的低调看客们终于也有理由加入了狂欢。声誉系统上线的这一年,配合其他简约化改革和移动客户端的推出,LinkedIn迎来突飞猛进的一年。LinkedIn高级副总裁迪普o尼沙尔(Deep Nishar)在接受BusinessInsider的访谈时,自豪地承认声誉系统将显而易见地成为未来职场人士的推荐信。&br&&br&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LinkedIn始终致力于激发用户活跃、连接彼此网络的探寻,也在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并适时延续成功的策略、摈弃过时的套路,不断推陈出新,其许多开创性的尝试都被后人沿用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如招聘、二手交易、聊天交友等。
// 我来从 growth hacking 角度讲一下。以下内容来自我正在撰写中的新书的段落。LinkedIn是国际知名的职场社交服务,正式上线于2003年。它致力于为职场活动提供更方便的交流社区的理念,让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公司职员、媒体人和猎头看到了它的潜力,成为了早…
微信公众平台:&br&&ul&&li&更适合简单的内容I/O&br&&/li&&li&无需适配(因为微信已经为你做好了适配)&/li&&li&完善的生态体系(开发者模式、第三方服务、支付接口 etc)&/li&&li&极低的开发成本(会PHP即可上手开发,两小时上线不是问题)&/li&&li&推广成本相比APP更低(但可能对运营要求更高)&/li&&/ul&手机APP:&br&&ul&&li&更适合复杂的交互和独立的业务模式&br&&/li&&li&可控性、拓展性、更大权限&/li&&li&用户真正是你自己的&/li&&li&鹅厂渠道之外其他渠道的拓展可能&/li&&/ul&
微信公众平台:更适合简单的内容I/O无需适配(因为微信已经为你做好了适配)完善的生态体系(开发者模式、第三方服务、支付接口 etc)极低的开发成本(会PHP即可上手开发,两小时上线不是问题)推广成本相比APP更低(但可能对运营要求更高)手机APP:更适合…
// 下面是本人在撰写的新书的章节试读,刚好涉及美丽说早期的推广策略。内容来自采访及网络整理。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growthhackerbook。个人微信:ifanbing。知乎专栏:&a href=&/growthhacker& class=&internal&&Growth Hacker - 知乎专栏&/a&&br&&br&&b&500元的种子用户&/b&&br&&br&美丽说的筹备自2009年年中开始。徐易容在一次与女同事(后来成为美丽说运营总监)的吃饭聊天中,敏锐发现了“与闺蜜分享买的东西”这一需求。同时他注意到,在自己生活多年的五道口,每天下午4点钟就开始有路边商贩开始摆摊,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卖女生衣服饰品的。生活在五道口的女孩子越来越漂亮时尚,徐易容想通过网络服务将这一趋势搬到线上。彼时移动互联网尚未兴起,做客户端是典型的思路,于是他找人兼职花一个月开发了名为“逛逛”的浏览器插件。结果这一美丽说的“雏形”安装繁琐,测试用户并不买账,最终只有4、5个用户,还都是内部人员。&br&&br&2009年11月,微博在国内起步。徐易容开始考虑将互联网通讯技术与垂直领域结合,把微博的模式借鉴过来与女性时尚相结合,为习惯了价格战的同质化商家另辟战场,讲不同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特点。经过几周的倒腾,2010年3月,凭借团队中仅有的一个研发、一个产品、一个运营、一个形成和一个对时尚有研究的顾问,美丽说第一版正式上线。&br&&br&美丽说从第一天就将自己定位成垂直的网络社区,聚焦在女性时尚品类,目标人群为一线二线城市、18-35岁之间、年薪在10万左右的时尚爱美的白领和准白领女性。产品形态基本就是更加垂直的微博。用户可以发布链接、生成图片、关注感兴趣的人、在商品库中浏览货物。上线之初,团队成员对用户是否会接受并没有太大把握,于是从身边拉人来测试,结果发现测试了二十几个人,最后竟没有人留下来。有一个焦虑的同事总会向徐易容抱怨:易容啊,咱们这个不行啊,怎么跟人家比啊。那时的主流女性时尚社区仍是55BBS、YOKA,流量优势明显。但凭借对女性用户“希望变漂亮”这一刚性需求的认识和把握,徐易容坚定地继续号召团队拉人来试用。&br&&br&据徐易容回忆,当时他和同事潜入进了各个导购QQ群,没等发几条宣传链接,就被管理员踢出来了。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们找到群主,每个月付给对方500元,要求对方带圈子里的人进来玩。5月时,终于初步形成了两个规模在百人左右、用户流失率较低的组,其中一个来自豆瓣某购物小组,组长很喜欢新鲜有趣的互联网产品。7月的最后一天,同时在线用户超过400人,狂喜的徐易容代领全体员工去金钱豹吃了顿大餐,最后全体都喝趴下了。到了8月份,美丽说已拥有1万多活跃用户,日分享商品增加到1000件。直至第三季度末,流量翻了一倍。年底时的日IP又涨到5至7万。&br&&br&&b&拒绝男人的世界&/b&&br&&br&美丽说网站的标准色被确定为蔷薇粉。团队为此想了很长时间,既然要做垂直的女性社会化服务,那就必须把男人赶出去,不让他们进来捣乱,破坏社区氛围。为此蓝色和绿色都被从备选方案中排除。同时由于用户定位是城市的白领,既非网吧女孩,也不是买奢侈品的贵妇,因此黑色或其他色调也不合适。最终选定的蔷薇粉,一度受到同行嘲笑或不解,但现在看来,行业内同类网站的主色调都陆续变成了粉色,这并非没有道理。&br&&br&美丽说允许男性浏览,但注册则被严格禁止。在其被行业热议之初,我曾试图通过新浪微博注册,深度体验一番,结果系统通过微博资料获知了我的男性身份,明确告知:只有女性才能注册,并强行结束了注册流程。后续任我如何修改性别也无济于事。即使是成功“卧底”进去、顶着范冰冰头像的老爷们,一经发现也是坚决取缔。徐易容甚至对如何以“头像”判断用户总结出一套心得:“在网上用美女做头像的几乎没有真美女,真美女通常用小花小草、小狗小猫或者生活照做头像。”&br&&br&&b&社区活跃的发动机&/b&&br&&br&美丽说把用户分为四种:&br&&ul&&li&第一类是时尚达人,数量在300人左右。基于品牌宣传考虑,她们需要长得很好看。美丽说与之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经纪人,支付可观的费用激励她们持续活跃(这块费用在平台成长起来后已逐渐消减掉)。对于美丽说员工而言,对时尚达人的挖掘、运营、维护是最重要的KPI。&/li&&li&第二类是超级用户,这是网站的核心。超级用户的外貌并没有什么要求,但一定要很懂时尚,非常有欲望来表达自己,负责打造和输出优质的内容。这类用户占整个用户群的5%左右。&/li&&li&第三类用户是活跃用户。她们喜爱时尚,打扮靓丽,虽然不一定有能力创造内容,但至少乐于传播,会将感兴趣的东西推荐给周围的朋友。&/li&&li&第四类用户是需求群众。她们的行为由需求驱动,会在自由地闲逛和搜索中徘徊,找到想买的货物后就转身离开了,直到下次产生新的需求再找回来。&/li&&/ul&超级用户和活跃用户是美丽说的主体人群,如今的规模在500万人左右,是带动社区活跃的发动机。需求群众的长尾规模更大,约在2000万至6000万之间,供她们消费的信息依赖前面两个人群的创造。&br&&br&凭借时尚达人和超级用户的贡献,美丽说每天会产生大量的优质内容。其中有个经典的功能名为“翻杂志”,类似公开的收藏夹,可以让意见领袖把她们喜欢的商品分门别类地组织在一起,做成主题杂志,诸如“复古画”、“甜美风”、“配饰大全”。&br&&br&“森女”风格是近年来国内流行起来的穿搭概念,源自日本,整体装扮“像森林里出来的”。保守估计国内的这一群体可能有20多万人。美丽说将与森女相关的热门“杂志”整理成便于阅读的图文专题格式,发布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中,有效地从外部引入了回流。从2011年2月份至年底,美丽说的各项指标增长至少30倍。&br&&br&&b&更聪明的分享链接&/b&&br&&br&在美丽说里分享一个网址,系统会自动抓取页面里包含的重要商品信息,包括标题、图片等。用户无需点进原网站,就能直接从分享链接中做出预判。这一做法如今在豆瓣、知乎等网站屡见不鲜,成为行业标配。但很少人知道,这个创意最早来自美丽说的产品总监王新米。&br&&br&最初拿出设计稿时,徐易容简直“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行业长期存在但是难于解决的问题,竟能通过技术上如此简单的方式完成。传统的时尚杂志能看图,但无法点击链接,附带的二维码扫描率低;以美丽说为代表的社区虽然能发链接,但是用户不知道是什么,不愿意点进去。有网友打过一个比方:这就好像发给你一张美女的照片,但不给联系方式。新的系统降低了用户判断的成本,提高了穿衣打扮的效率。据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美丽说给下游的电商网站带去了约五亿左右的流量,平均每天达五百万个点击。在此阶段,美丽说还会为成功通过导购链接购买的用户提供一定金额的返利或团购价。这也撬动了相当一批对优惠折扣极为敏感的女性用户。&br&&br&&b&小测试的滚雪球推广&/b&&br&&br&心理测试、趣味问答一直是女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消费内容,无论结果准确与否,大家都乐意对号入座,怀揣一份对理想中自己的美好憧憬。徐易容偶然看到了其中潜藏的能量,于是在微博高速发展时期,他带领团队开发了数十款微博上的小测试程序,涵盖心理年龄测试、从血型看性格、你是哪种强迫症,当然也包括借势《甄嬛传》这样的热播电视剧的“测测你是甄嬛传中的哪个角色”。最高峰的时候,每周能推出六到七款。&br&&br&点开美丽说做的小测试,用户先要通过微博的授权认证。之后往往是做几道简单的选择题,如挑选你喜欢的颜色、你最不愿意失去的东西、你喜爱的动物名称等。程序会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计算相应的分数,得出一个结果——当然,这些结果纯粹是好玩,“仅供参考”。也有“无脑”测试,只需要授权微博,就能自动根据昵称判断“你上辈子是什么职业”。&br&&br&美丽说特意将测试结果做成只有先分享出去,才能看到。好奇的用户顺手分享并查看结果之余,就自然地为美丽说带来了推广。这种病毒式的扩散颇有成效。尽管一个小测试的生命周期短则三五天,多则两星期,但通常都能滚到十余万至三十万不等的用户量。一时间朋友圈被种种测试刷屏的情况笔笔皆是。同样的玩法后来也被复制运用到了QQ空间。&br&&br&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美丽说在新浪微博上积累了360万左右粉丝,QQ空间上有1700多万粉丝,主体人群都是真实的女性。据徐易容观察,通过新浪微博来到美丽说的人群,意见领袖相对多一些,这些人相对成熟,喜欢说话。而在QQ空间主要由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女性构成,积极参与者和关注者比较多。中国白领女性人群是中产阶级的主体,她们对于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待,希望美好生活与之相伴。徐易容希望美丽说在这方面帮助到她们。&br&&br&&b&搜索引擎优化&/b&&br&&br&徐易容的老婆王梦秋曾任百度产品技术副总裁。别的不多说了。&br&&br&&b&布局移动端&/b&&br&&br&随着美丽说网站流量的高歌猛进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布局移动端的战略被提上议程。日,美丽说iPhone版正式发布,两周后下载量突破十万。对于为什么首选iPhone平台,负责人胡嵩认为,时尚的传播是自上而下的,偏重时尚的女性导购产品应该先做iPhone,然后调整并延伸。安卓虽然量级庞大,但版本分裂,不同厂家屏幕的尺寸、色差也不规范,做早期只适合通用的工具类应用。&br&&br&概括起来,他认为做导购社区的移动产品包含以下几大规律:&br&&ul&&li&第一,几种平台终端用户中,使用WAP手机网页版访问的小白用户居多,看到便宜东西容易冲动消费;iPhone用户消费能力强,对价格不太敏感;安卓用户最抠门,消费不多,但广告的点击率却是iPhone用户的几倍,呈现出一种“啥都好奇,啥都试试,但就是不买单”的状况;&/li&&li&第二,女性导购类社区需要立足高端机型。iPad用户的购买力最强,低端机型碍于屏幕尺寸限制,导购体验很难做好。&/li&&li&第三,在用户构成上,使用2000元以上机型的用户占据80%,iOS用户和安卓整体接近,但前者的总收入是后者的2至2.5倍。&/li&&li&第四,在用户的行为数据中,最喜欢的动作是“喜欢”,收藏起来自己欣赏,日均点击数达到百万次。相比起来利他的“分享”则鲜少有人点。&/li&&/ul&美丽说移动客户端的第一版基于Webkit内核,用HTML5开发,这样的跨平台解决方案有助于减少日后安卓版开发的成本,且能有效将网页内容与应用数据打通。但后来产品推出后,发现HTML5尚不成熟,对调用摄像头读取本地文件、手势识别这样的特性支持得并不好。后来开发团队采取将HTML5和原生代码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型的内容用HTML5做,非运营的部分则采用原生代码。而这也是日后很多移动应用的标准研发策略。&br&&br&美丽说移动客户端的设计原则有二:其一,一个应用只做一件事;其二,让用户达到想要的内容不超过三步。&br&&br&早期的产品版本包括“我的关注”、“热门”、“一起拍”、“找闺蜜”等功能模块。“一起拍”的想法来自拍照应用Instagram。研发团队认为,女性爱臭美,有图像采集的需求,大家互相晒可以形成社区关系。但后来的运营证明,“一起拍”每天确实能为美丽说贡献一定的图片数量,最高峰时有1-2万,却没能形成社区。这就像是盖了一座商场卖衣服,旁边又摆了一台大头贴机,用户在逛商场之余会拍个大头贴,但商场和大头贴提供的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后者不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推出“找闺蜜”功能则完全是研发团队臆想的用户需求。“我们认为用户有闺蜜在这里,就可以和闺蜜一起逛,用户体验更爽。但现实是移动应用中,女性对此并没有太多需求。这一功能需要设定某一场景,然后引导用户去发现,单纯的找闺蜜则显得生硬。”于是这两个功能或被砍掉,或被深埋了起来。从加功能到做减法,前后花费了2个月的时间。&br&&br&美丽说移动应用的使用峰值是晚上11点钟,持续大概24-26分钟。这意味着女孩子们躺在床上的睡前半小时基本都在美丽说上兜兜逛逛。移动用户中有30%延伸到网页版,剩下的七成用户基本上是仅通过手机上美丽说。&br&&br&iOS版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苹果官方的推荐。苹果特别看重设计,新上线的应用如果设计精良、有品质感,则相对容易受到编辑重视,模仿者则很难。为了增加用户的覆盖度,给主应用导量,美丽说还推出了七个风格各异的独立子应用,如欧美风、昕薇瑞丽风、Hello Kitty萌物志等。这些应用的人群定位和产品价值非常清晰,推出后广受好评,短期内也带来了数十万用户。实际上,每个应用除了外观上需要包装得更贴近主题风格外,内容完全从主站后台定制输出,成本不高,便于量产。&br&&br&关于付费推广,胡嵩表示,美丽说这类女性导购社区的推广成本和其他工具类、游戏类产品不一样。游戏类的CPC转换率如果是10%,3元钱可获得一个用户。大众点评约在5%。而美丽说这类则在1-2%。2011年第四季度,美丽说移动客户端的推广费用高达500万元。进入2012年,随着单用户获取成本被进一步推高,美丽说的策略也悄然转变:一方面把产品做好,通过口碑传播;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手机厂商、上下游应用的合作。例如,与一些主打女性概念的手机厂商合作深度定制,与拍照、电商等上下游应用互相导量等。&br&&br&&b&拥抱平台&/b&&br&&br&2010年底,突然有一天,一位做淘宝联盟的朋友间接找到徐易容,声称美丽说为淘宝带来的流量还不错,模式挺有意思的,想要合作。他还支了一些招,怎样调动用户才能提升点击率。美丽说与淘宝的合作从那个时点正式开启。徐易容清楚地记得,淘宝第一次为美丽说支付的导购佣金是两毛八分钱——两件商品,一件六分钱,一件两毛二。这一模式被验证的确能带来实际收入,整个团队都很兴奋。后来美丽说有七成以上的流量都是导到了淘宝。&br&&br&美丽说自身具有技术基因,会监控和分析每个渠道的效果,从而更科学和高效地推广。2011年,美丽说的自有流量蹿升很快。在6月的一次流量分析中,拆解开的数据显示,有相当比例的用户会在QQ上高频地互发美丽说的链接,形成口碑扩散。腾讯QQ团队也注意到这一情况,后来便将美丽说链接纳入了QQ聊天白名单,这样当用户张贴美丽说的链接时,聊天窗口能直接预览到商品大图、价格、评论,体验非常好。&br&&br&其后,2012年4月,的腾讯副总裁张小龙向美丽说发起了“开放平台内测期入驻”邀请,美丽说毫不犹豫地接受并于第三天飞往广州讨论此事。产品人员在广州待了两天,与微信团队共同敲定主体合作细节,回北京后仅一周就确定下了原型和流程,进入了开发环节。4月24日,美丽说宣布成为首批登录微信开放平台的应用之一,用户可以将自己在美丽说中的内容分享到微信中,美丽说也是这批合作方中唯一一个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应用。&br&&br&&b&汇聚流量,坚持梦想&/b&&br&&br&回顾美丽说一路走来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一个社区,大家在这个地方一起逛;第二阶段,把所有的商品整理出来,做成有美感的导购目录,导流到外部电商网站,即用较低的成本获取流量,用较高的价格卖掉流量;第三阶段:围绕白领女性人群的需求继续深挖,不断拓展丰富社区的生态系统。如果把流量比作是水,那么时值今日的美丽说,既汇聚了汪洋大海、江河湖泊,又不辞涓涓细流、井水幽泉,更没有放过哪怕一听一罐瓶装水。&br&&br&徐易容自称是个喜欢归纳总结的人。谈起美丽说的成功,他的理解是:创业要有梦想,而不是理想。梦想由你的心决定,它不一定成真,但你会喜欢,而理想由大脑决定,容易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所谓欲速则不达,人被吹得太高就不淡定了。现在做美丽说我希望能让自己慢下来,别老跟人家比来比去,先把用户体验修炼到极致再说,其他都是浮云。如果有梦想,那就坚持,顺势而为。&br&&br&“以前我做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现在我觉得我做的东西应该是市场需要的,大家喜欢的”。显然,当年的技术达人已在商海的摸爬滚打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 下面是本人在撰写的新书的章节试读,刚好涉及美丽说早期的推广策略。内容来自采访及网络整理。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growthhackerbook。个人微信:ifanbing。知乎专栏:500元的种子用户美丽说的筹备自2009…
&p&// 本文为我的新书《增长黑客》的案例章节之一。本书已在各大网店上架,推荐京东商城订购:&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ht&/span&&span class=&invisible&&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2007年,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两位设计师——Brian Chesky与Joe Gebbia正在为他们付不起房租而困扰。为了赚点外块,他们计划将阁楼出租出去。传统的做法是在Craigslist网站发帖子。“但我们不想这么干,因为在Craigslist发千篇一律的帖子会显得冷冰冰的,于是我们打算自己动手建一个网站。”&/p&&br&&p&当时城里正好举办一个设计展,周边的旅馆都被订满了。他们便很快搭建好了一个简易的网站,招徕开“家庭旅店”的生意。网站上包含地板上摆放的三张空气床垫的照片,以及供应家庭自制早餐服务的承诺。很快他们获得了3个租客,每位支付了80美金。一周后,他们开始陆续收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电子邮件,询问何时能在世界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享受这样的服务,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日本。&/p&&br&&p&他们于是将这一做法复制到其他大型集会,如SXSW,并允许人们通过信用卡在线支付。在2008年民主党全国集会期间,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发表十万人演说。当时全市只有三万余个旅馆房间,于是Airbnb适时地选择再度在公众面前高调曝光,一度获得了极高的流量和关注——尽管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又逐渐归于沉寂。&/p&&img src=&/c0c3adeaec0b67eb291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0c3adeaec0b67eb2917_r.jpg&&&br&&p&七年之后,当年的Aired & Breakfast已经成为了享誉全球的Airbnb。其夜间租住的房间预定量甚至一举超过了酒店巨头希尔顿。截止2014年春,Airbnb拥有全球超过1000万用户、55万间房间,以及100亿美金的估值。&/p&&br&&b&早期的资金募集&/b&&br&&br&&p&2008年项目创立之初,几位创始人需要想办法获取启动资金。起初他们试图靠自己做边缘业务来养团队,就买来大量的盒装麦片,并重新设计了两种总统选举主题的包装盒——奥巴马款和麦凯恩款。他们在秋季展会上以每盒40美元的价格销售这两款麦片,最终卖出500多盒,为他们的项目筹集了约3万美金。&/p&&br&&p&但这些钱对于他们而言仍然不够。选举的结果最终尘埃落定后,他们还不得不设法处理掉所有麦凯恩款包装盒的剩余尾货。这让几位创始人焦头烂额,一度陷入低谷。这次不算成功的试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小公司早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努力尝试任何可能性。&/p&&br&&p&次年春天,他们终于得以与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共进晚餐。尽管Graham坦承“我觉得这个点子简直太疯狂了……怎么会有人想到做这么一件事?”但Airbed & Breakfast还是得以加入了由Graham一手创建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2009年冬季班,且获得了2万美元的投资。拿到钱后,项目正式改名为Airbnb,很快又获得了另一笔6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p&&br&&p&尽管融资成功,市场上依然有投资人看不懂他们的商业模式,或是对两位创始人同属设计师背景不为看好。&/p&&br&&b&从现有平台挖掘新用户&/b&&br&&br&&p&当时该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Craigslist拥有Airbnb羡艳的海量用户基数。尽管Airbnb一直试图靠塑造差异化的产品形态来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隔起来,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对于订客房这样的供需平台服务而言,用户数的多少是人们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供方会选择潜在消费者最多的平台发布信息,而消费者也会挑货品足够充足的市场来比价下单。&/p&&br&&p&意识到这点后,Airbnb将Craigslist的用户群视作了一块肥肉,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他们推出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的同时,方便地将信息内容拷贝一份发布到Craigslist上——尽管Craigslist并没有提供这样的现成接口。&/p&&br&&p&据工程师Rishi Shah介绍,当时针对Craigslist的这一hack技巧其实并不怎么费事。由于当时Craigslist通过网址中的一串明文的参数结构来保存列表内容(而不是使用cookie),所以Airbnb写了个机器人去访问并解析网址,在其中加入特定的信息,再将修改后的网址转交给用户用于发布。&/p&&img src=&/f0da3ab02abfea4fd9b15c8_b.jpg&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2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f0da3ab02abfea4fd9b15c8_r.jpg&&&br&&p&用户在Airbnb发布信息,随后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告知用户:将该信息同时发布到Craigslist可以帮助每月增加高达约500美元的收入,您只需要点击这个链接,我们就可以为您完成。&/p&&br&&p&于是用户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点击链接,毕竟这没什么不好的,反倒是省了很多事。&/p&&br&&p&接下来,Airbnb的机器人会自动执行一些动作,除了原封不动地拷贝内容之外,还需要做一些深加工,比如选择投递到Craigslist的哪个分类目录下,以及选择一个当前所在的地理位置。这项苦差事对工程师而言着实需要花费一番体力,因为要对被抓取对象给出的每一个目录选项,或是州县市及其对应的邮编做一一对应。此外机器人还需要对匿名邮件地址做屏蔽、绕过禁止HTML代码限制等。&/p&&br&&p&工程师Chen回忆说:“这些工作很细碎,我甚至觉得一些非常聪明的技术达人也需要花不少时间来把它做到尽善尽美。传统的市场推广负责人应该根本想不到这个技巧,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技术细节需要攻克。估计也只有被要求从Craigslist上获取用户的工程师才能想到了吧。”&/p&&br&&p&这次成功的技术营销为Airbnb带来了几大回报:首先,更多来自Craigslist的回流撑起了Airbnb的人气,更多人加入注册,发布更多租出的信息;其次,原本习惯去Craigslist发布信息的用户,开始变成Airbnb的用户,因为现在只要在一处发布就能同时出现在两处;最后,原本的Airbnb用户的黏性更强了,因为他们确确实实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收入。&/p&&br&&b&“借花献佛”利用第三方邮件系统&/b&&br&&br&&p&Airbnb从Craigslist“挖墙脚”的另一个不太厚道的做法是,使用他们的Email通知系统给自己打广告。&/p&&br&&p&Airbnb会检测发布到Craigslist的新招租信息,然后模拟成客户给屋主“留言”,推荐Airbnb的服务。通过Craigslist自动的Email通知系统,屋主也会收到这样一封邮件,信中告知说:我非常喜欢你发布的这则招租信息中的房间,你把它也发布在Airbnb上吧,这里可是每月有超过30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呢。&/p&&img src=&/8cef12e9afcee3b36686c6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cef12e9afcee3b36686c6d_r.jpg&&&br&&p&虽然这一做法相比之前的技巧逊色很多,也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垃圾邮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早期帮助Airbnb成长的更快,且几乎是零成本。&/p&&br&&b&好卖相带来好收益&/b&&br&&br&&p&此前提到,Airbnb在雏形阶段曾成功吸引到3位前来旧金山参会的旅客,并在此后开始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住宿需求,提出他们想去的城市并建议Airbnb设点。可以说,Airbnb得以迅速发展成如此体量,是因为人们的确有这样强烈普遍的刚需,而Airbnb的服务满足了他们。&/p&&br&&p&随着公司的发展,到2009年,Airbnb开始筹措乔迁新居。在寻找一手房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年夏天的成交情况其实并不十分可观。于是Gebbia和Chesky着手调研此事,他们四处飞行,总共在24家不同的家庭旅店订房体验,试图找出问题根源。&/p&&br&&p&最后水落石出:许多在Airbnb上招租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在发布内容时尽可能地展现出房间最好的一面。他们拙劣的拍摄技术和糟糕的文案组织,掩盖了房屋本身的优势,让远在世界另一头的人们隔着屏幕难以做出判断。“好吧,这事一点也不奇怪,没有人会为了不知道会买到的什么玩意儿而付钱。”Chesky说,“一般网站的做法是给用户群发邮件,教会他们如何去拍照,并给他们评估打分。”&/p&&br&&p&但Airbnb采用了一种看似低效,实则奏效的方式。他们花5000美金租借了一部高档相机,挨家挨户免费为纽约的许多招租者的房屋拍摄照片。于是很快纽约的订房量上涨了两三倍,月底时Airbnb在当地的收入整整增加了一倍。这一做法很快被复制到了巴黎、伦敦、迈阿密等地。&/p&&br&&p&2010年夏天,他们正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为屋主提供拍摄服务。任何屋主都可以事先预约一位专业级的摄影师上门拍照。起初Airbnb签约了20位摄影师,这在当时又引发了一次流量井喷。&/p&&br&&img src=&/53eda4aa2ea328fc6e8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3eda4aa2ea328fc6e87_r.jpg&&&br&&p&虽然启动这个项目对创业公司而言费用不菲,但创始人深谙其带来的长远利益:受益于专业摄影师拍照的房屋相较同类能获得两到三倍的订单量,并且Airbnb随后也能从屋主那里额外得到每月约1025美金的分成,这绝对值回票价。到2012年,已经有2000余位自由摄影师受雇于Airbnb,在六大洲拍摄了超过13000间房屋。&/p&&br&&p&在亲赴现场拍摄的过程中,Airbnb也得以从线下接触到典型用户,这为日后产品的发展打下了稳固基础。&/p&&br&&b&打通社交关系链&/b&&br&&br&&p&Airbnb这一新兴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们往往可以便宜30%-80%的价格入住家庭旅店,而不必破费预订专业的酒店宾馆,并且还能与当地人交流结识,成为朋友。&/p&&br&&p&但也有尖锐的媒体指出,如果这一模式成为主流,那么不法分子借机从事盗窃、抢劫、非法集会等犯罪活动也将得益于这一体系,这将会使世风日下,制造恐惧与堕落。如果的确存在这一隐忧,那么Airbnb也势必无法做大。&/p&&br&&p&媒体的担忧不无道理,Airbnb若想继续成长,就必须面对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于是在2011年夏天,Airbnb开放了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允许用户接入他们的Facebook账号。&/p&&br&&p&当启用社交网络连接功能后,人们可以看到与房主之间的共同好友是谁,或是哪些人曾经租住了这间房。人们也可以根据屋主的地理位置、性别等参数进行搜索,找出感兴趣的房源。为了保护隐私,这项功能既可以设定为只对所有已登记自己社交网络的用户开放,也可以完全关闭。&/p&&br&&p&当这一产品特性上线后,Chesky很快宣布,Airbnb上已有16,516,967对好友关系,并且持续猛增。在通过社交网络解决了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后,人们得以轻松自在地事先考察屋主的背景资料,选择合适的入住对象。来自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大学、同一个街区的好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易也更为紧密。&/p&&br&&b&星 VS 心&/b&&br&&br&&p&2012年夏天,Airbnb重新设计了“心愿列表(Wish Lists)”功能。四个月后,45%的用户使用过该功能,累积创建了超过10万个心愿列表。&/p&&br&&p&在此之前,心愿列表功能其实早已上线数年。但团队希望通过优化来探寻更多的可能性,看看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完成了一系列优化之外,团队特别尝试着将代表收藏功能的“星”形图标修改为一颗“心”。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单凭这一个简单的小改动,就让用户的使用率提升了30%。&/p&&br&&p&对此的一种解释是,这一改动使心愿列表从简单的功能价值过渡到了情感价值。人们不仅可以用它来标记自己中意的房间,以便在出行的之前对比和预定,还可以在雨霾风障的糟糕日子里或是焦头烂额的繁重工作外,在这里通过观看精美的照片,寻求片刻的宁静安详。这简直成了一种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手段。&/p&&br&&b&拥抱移动&/b&&br&&br&&p&为了迎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浪潮,Airbnb于2013年十月开始着手筹备专门的移动团队。&/p&&br&&p&早在那年7月,Airbnb就已经允许屋主通过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和上传照片。十月到来时,已经有约50%的用户在使用移动APP。这些人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是非移动用户的3倍多,这意味着订单的成交率高出8倍。此后在对APP的改版中,又陆续加入和优化了其他功能,包括动态图片、地图定位、探索目的地等。&/p&&br&&b&用户推广计划&/b&&br&&br&&p&2013年年底,Airbnb计划重新启动他们的用户推广计划(referral program)。这一计划之前被认定为“未充分利用”且“实际成效不佳”。Airbnb的产品增长部门经理Gustaf觉得这样的东西实在不值得骄傲。&/p&&br&&img src=&/439f1cd4df6592dfbcc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39f1cd4df6592dfbccc_r.jpg&&&br&&p&为了全面改造用户推广计划,他们先是调研了此前的数据,认真研究每一个推介与被推介的用户的使用行为及留存情况,尝试预测什么样的人会转化成真实的用户。同时他们与业界有过成功案例的公司进行交流,探讨好的执行包含了哪些要素。&/p&&br&&p&通过A/B测试对比通过Email、Twitter、Facebook和外链带来的流量特征,他们对文案进行调整,以确保推介邀请看上去像是在“给朋友优惠”,而不是乱发小广告。他们发现在推介内容中加入发送者的照片能提升这种好友之间送礼的感受。&/p&&br&&p&另外,他们也发现通过Gmail和Anroid手机API调用通讯录获得的联系人,往往有更高的转化率,或许因为这些人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p&&br&&p&通过A/B测试,他们还有一个关于推介文案的结论:给用户展示“利他”的文案,比“利己”的更容易带来转化。如图所示,告诉用户“邀请好友可以获得25美元”的效果就不如“给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的旅行经费”更打动人。&/p&&img src=&/b482d0b50fe91b0eac305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482d0b50fe91b0eac3052_r.jpg&&&br&&p&经过3个月的封闭开发和3万行代码的沉淀,Airbnb全新的用户推荐系统于2014年1月份正式上线,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某些地区使订单量提升了高达25%。同时,这些被推介来的用户,相较普通用户而言,通常有更高的留存率,并且也更愿意继续推介其他人加入。&/p&&br&&b&可控性高速发展&/b&&br&&br&&p&Airbnb的发展经历,引发投资人与国际媒体的侧目。《财富》杂志曾在2012年撰文评论,“不管按照哪种衡量标准,房屋租赁网站Airbnb的发展速度都显得太快了些。短短4年间,这家公司已经新增了约500名员工,估值达到13亿美元,在全球各地都开设了办事处。不久前Airbnb又在旧金山开设了新的办事处,还需要再招募700名员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使用这一服务的盛况:每晚都有5万人住在通过Airbnb网站预订的房间里。”&/p&&br&&p&偶然成为CEO的Chesky此前可能并未料想到,自己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设计,日后却凭借超凡的产品体验和新颖的增长策略引发了商业模式变革的新潮流。&/p&&br&&p&“我们即将迎来互联网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似乎无可避免的是,人们将逐步从线上世界走进线下的真实世界。而我们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再现人们在Facebook上的活动。”&/p&&br&&p&看来,Airbnb在连通线上与线下的业务上,还将继续越走越远。&/p&
// 本文为我的新书《增长黑客》的案例章节之一。本书已在各大网店上架,推荐京东商城订购:2007年,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两位设计师——Brian Chesky与Joe Gebbia正在为他们付不起房租而困扰。为了赚点外块,他们计划将阁楼出租出去。传统…
// 关于这个漏洞「怎么被人发现的」这个问题,我援引自己博客的探索历程文章如下:&br&&br&&p&有时或基于以下凡此种种需求,我们会想要去抓取新浪微博的内容:&/p&&ul&&li&产品冷启动,导入外部数据,而非从头积累;&/li&&li&通过大数据+语义分析获取用户兴趣行为偏好,提供智能推荐;&/li&&li&监控微博舆情,对特定关键词或是用户行为进行响应;etc&/li&&/ul&&p&想必新浪深知微博内容本身是最其有价值的资产,一旦被竞争对手大批量抓取导入,则辛苦建立起的门槛将瞬间化作他人之嫁衣,因此做了非常繁复的安全保护,包括强制登录跳转认证、跨域检测、cookie 植入、禁止账号密码登录而启用 OAuth2.0 等等。&/p&&p&近期个人有一些抓取需求,在查询大量过时的网络资料测试无果后,决定另辟蹊径完成这一目标,并最终测试成功。在此分享出来。(这篇文章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但不会给出具体代码。伸手党请移步百度或 Github。)&/p&&p&&strong&你需要准备:&/strong&一个个人微博账号,我们将透过它去访问其他用户页面,从而抓取。除此之外,别无所求。&br&&/p&&p&&strong&解题思路:&/strong&&/p&&p&1.最初我从微博 Web 版入手,发现即使是浏览器中可正常查看的内容,若直接通过 PHP 的 curl 或者 file_get_contents 读取,也无法直接取得,而是读取到一串 js 代码,作用是跨域判断+cookie判断+header跳转。料想要模拟的请求和一重重越过的限制定会很多。&/p&&p&2.转换思路,既然微博的 Web 版限制很多,那就从移动版下手(移动网页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而非指移动 App)。移动版碍于手机机能的限制,身份验证要求会降低很多。经过实验,微博移动版的展示规则是:加V用户、微博广场,可直接访问其页面;普通用户,则必须登录才能看到。而判定当前登录用户身份的标识,则应该是手机浏览器本身存储的 cookie 与服务端的某个 session 比对。&/p&&p&3.由于我需要获取普通用户的微博内容,因此还要想办法继续绕。你当然可以每次直接模拟用户登录,但相对繁琐,我希望能一劳永逸。既然移动版的身份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手机浏览器 cookie,而一般浏览器 cookie 不那么容易取,且某些土鳖机型连 cookie 都无法记录(号称 1.3 亿月活跃用户的上市公司一定会照顾穷苦大众的),那么微博一定提供了其他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方法。于是我注意到了登陆框下的「记住登录状态,需支持并打开手机的cookie功能。」选项。&/p&&p&See?默认是勾上的,也即是说微博团队主观上是希望用户勾上这个,从而借助 cookie 判断来提高登录安全性的。&/p&&p&我遂果断取消勾选该选项,输入任何一个自己的微博账号密码,点击登录。&/p&&p&4.值得注意的情况出现了:登录时的验证网页走的是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而非勾选状态下会走的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说明此种情况下,登录验证的确是进行了特殊的处理,从而让没有开启 cookie 功能的手机也能被判定为登录。&/p&&p&查看跳转页面的源代码,发现有如下一行:&/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如果没有自动跳转,请&a href=&/?s2w=login&gsid=4uwc8bfa1vnw8ivzI9gUd706F3W&vt=4&&点击这里&/a&
&/code&&/pre&&/div&&p&注意这个 gsid 参数,料想它就是判定本地用户身份的标识,于是整个提取出来(为了我的账号安全,我对这个案例中的 gsid 做了修改,你们直接照搬是无法成功的,还是自己跑一遍登录流程吧)。&/p&&p&5.最精彩的情况来了。为了验证我们能不能凭这一串 gsid 伪造登录后的身份,我开启 Chrome 的隐身模式,随便找了一个正常情况下必须登录才能看到页面的非加V用户,然后在地址栏后面加上了 gsid 参数,URL 整个变成:&/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u/?vt=4&st=7fe6&gsid=4uwc8bfa1vnw8ivzI9gUd706F3W
&/code&&/pre&&/div&&p&(当然这里的 gsid 我也做了改动,只是作为演示,实际 gsid 还请自行获得)&/p&&p&直接回车!擦,虽然此前没有执行过登录动作,但是已经以登录后的的身份在看他的页面内容了哟。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凭借上述固定 URL 去爬去用户的内容。&/p&&p&(上图中的「我们都关注XDash」,你就可以知道当前是登录状态,取到了用户身份的。事实上的确如此。)&/p&&p&背后原理应该是,以 GET 方式在 URL 中发送了本地登录后的身份标识,微博服务器比对这串标识来判定对应的登录用户身份,然后返回到本地,本地于是就以这个用户身份登录,堂而皇之地获取数据了。(大一的时候我曾参与过一个基于 ASP 的校园社区的开发,阅读了帝国 CMS 的代码,那时候对于手机用户的身份认证就是这么原始哒。)&/p&&p&现在想要的尽收眼底了,接下来…Hulk,smash!&/p&&p&微博手机版,阿喀琉斯的脚后跟。&/p&&br&&p&原文地址:&a href=&///?target=http%3A//www.fanbing.net/how-to-grab-weibo-contents-without-permission.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fanbing.net/how-to-grab&/span&&span class=&invisible&&-weibo-contents-without-permission.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
// 关于这个漏洞「怎么被人发现的」这个问题,我援引自己博客的探索历程文章如下:有时或基于以下凡此种种需求,我们会想要去抓取新浪微博的内容:产品冷启动,导入外部数据,而非从头积累;通过大数据+语义分析获取用户兴趣行为偏好,提供智能推荐;监控微…
使用场景更面向移动端的产品,比如微信,先有移动,再有 Web、Mac 等。
使用场景更面向移动端的产品,比如微信,先有移动,再有 Web、Mac 等。
版权问题呗,在腾讯手上。P.S:其实安卓旧版还是有办法看到的哈哈。
版权问题呗,在腾讯手上。P.S:其实安卓旧版还是有办法看到的哈哈。
来自台北的Mary跟来自东北的马丽之间的区别。实际上是一个人儿。
来自台北的Mary跟来自东北的马丽之间的区别。实际上是一个人儿。
不能,微信公众平台用的是服务端动态语言(PHP),取不到手机本地的硬件信息。
不能,微信公众平台用的是服务端动态语言(PHP),取不到手机本地的硬件信息。
注射超级士兵血清改变了基因,所以从遗传学上,起码对下一代是有影响的,不可能是完全的反骨。
注射超级士兵血清改变了基因,所以从遗传学上,起码对下一代是有影响的,不可能是完全的反骨。
美国队长是「超级士兵」计划培养的强化型战士,速度和力量得到远超过常人的强化,因此做出“手撕XX”起码是有背景和理论依据的。手撕鬼子的多是小米加步枪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朝农民,就算你力大如牛也不可能做出这种逆天的事来。
美国队长是「超级士兵」计划培养的强化型战士,速度和力量得到远超过常人的强化,因此做出“手撕XX”起码是有背景和理论依据的。手撕鬼子的多是小米加步枪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天朝农民,就算你力大如牛也不可能做出这种逆天的事来。
PHP基础知识+网络教程即可。
PHP基础知识+网络教程即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冰吻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